2021 Portfolio by Hsiu Ju Wang

Page 1

HSIU JU WANG 2021 TFOLIO


CONTENTS


01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VILLAGE TAIPEI FREE STREET WANDER IN CITY

02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UT LIBRARY INTERIOR DESIGN HAVE A RICE DAY SWING TURTLE

03

06 16 22

26 48 56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THE SHAPE OF WATER TWENTY-TWO SELECTED ARTICLES DAILY LIFE PHOTOGRAPHY

62 66 70 72



01 URBAN ISSUES MEDIA ACTIVITIES

在負責經營媒體的兩年間,對公共議題推廣有更深入的實務經驗。台北村落 之聲是一個需要溝通、企劃及整合能力的專案,從對外的文章發佈、媒體聯 絡到與閱眾互動,或是對內與公部門、邀稿作者、設計團隊的意見整合,都 是這場推廣行動中的一環。同時利用設計企劃的能力轉譯議題,在過程中學 習、培養看待城市的觀點和眼光。


Chapter 01

台北村落之聲 VILLAGE TAIPEI 連結人與城市生活的線上平臺

台北村落之聲是一個發佈臺北都市再生活動相關訊息 的入口網站,與關心城市空間的一般大眾、學生以及 建築都市規劃、社區營造相關專業的工作者分享城市 的第一手訊息。 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 2010 年所提出的「都市再生」 概念的策略發展應運而生,最初以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為首,後續發展 YEAR

出各式各樣的都市再生策略與行動,村落之聲以推廣

2018-2019

的角色紀錄著臺北城市活化再生的發展。同時團隊以 LOCATION

更有彈性、趣味的方式,依據每年的主題製作各種企

臺北

劃包含但不限於文字、影像、實體行動、互動網站、

CLIENT

出版等,提出如何與一座城市互動的想像提案,邀請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大眾一同參與。

COLLABORATIVE PARTNER

洋葱設計

註 : 台北村落之聲網站已於 2020 年由新團 隊接手並重新改版 www.villagetaipei.net/

6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台北村落之聲網站首頁 2019 年的線上推廣 行動「街道進化,小巷變身」AR 遊戲介面

Awareness

Goal

聽到「都更」,往往想到的是將建築物打掉重建,蓋

一個能讓政府與民間交流的網路媒體,透過多元角度

起新的大樓,這是只有特定人士才能加入的資本遊

論述,讓人們對於城市有更立體的認識。透過社群討

戲。不對等、不流通的僵化資訊造成人們對於城市未

論、訊息推播以及創意手法的互動,提高議題的關注

來想像的單一化,也錯過了深入理解、參與城市生活

參與,同時也降低知識流通的門檻。

的機會。

7


Chapter 01

內容經營 作為一個線上媒體,也是政府與民間交流的平臺,從都市再生政策的發展脈絡內容,到臺北城市裡正在發生的創 意活動,由淺至深,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以網站作為主體發布更新資訊與內容,媒體藉由與線上、線下的社群建立連結,持續地挖掘推廣更多好的團隊與 故事。同時將來自政府與民間推動者產出的知識成果發佈於開放的網路平臺,歷經十年的累積,也讓村落之聲成 為開放的都市再生議題資料庫,並以五個面向製作收錄於網站:

• 活動情報:大眾能夠免費參與的活動情報、徵件計畫資訊 • 觀察筆記:由專家學者、村聲編輯團隊撰寫的城市議題文章、報導 • 達人觀點:以影片方式收錄專題演講、地方團隊訪談 • 再生策略:政府都市再生策略方向與內容 • 城市行動_網路:反映城市議題的互動式、資訊視覺化網站 • 城市行動_實體:與城市空間相關的導覽、展覽與快閃行動 8

台北村落之聲內容經營樹狀圖(紫色 為 2018 年度內容;綠色為 2019 年 度內容)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台北村落之聲再生策略 URS 都市再生基地 頁面,收錄 URS 介紹文章及情報,幫助民 眾了解政策 9


Chapter 01

年度專刊 將年度精選內容重新編輯,收錄高質量的內容與行動 成果紀錄製作成一年一期的刊物,是村落之聲團隊每 一年重要的工作。對於收錄大量文字的專案來說,也 是一大挑戰。在兩年製作刊物的過程中,參與最初的

出走城市

內容邀稿、訪談的生產,一直到刊物的內容構思、編

街外之道

輯、進度管理與設計溝通練習,了解多方協作的重要 性的同時也培養出對於編輯工作的興趣與能力。

2019 街外之道專刊內頁

10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2018 出走城市與 2019 街外之道專刊

2018 出走城市 Escape into City

2019 街外之道 Beyond the Street

「出走」是一種移動,代表城市中的人們開始行動,

道,是人的足跡遍踏出的一條道路;是生活的道理與

出發尋找對於生活空間的共同想像。以步行的視角細

方法;是開闢城市的某種可能,一種新的方向。街外

膩走讀不同的街區間獨有的都市紋理,向城市學習,

之道,還有多少種未來的可能? 在變動的城市裡不

討論串連起人們生活的街道空間又是如何藉由人與人

斷摸索,以開闊的視野看見各種不同層次,更立體、

之間的交往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可能。

更深入的臺北內在,走出屬於現代人與城市共同生活 的下一步。

11


Chapter 01

網站及社群經營 選擇 Facebook 粉絲專頁及 Instagram 作為社群經營管道,約有七成的 閱眾藉由社群媒體接收村落之聲的最新訊息。分享深入內容及連結導流 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作為主要發佈訊息貼文的平臺,;Instagram 經營 策略則面向年輕的閱眾,初期以提高村落之聲品牌知名度為目標,透過 追蹤同質性高的帳號提高關注量,高品質的相片貼文建立品牌的形象, 加上現實動態即時分享互動擴展關注度。 以 Google Analytics(村落之聲網站)、Facebook 粉專後臺、Engaged.AI (Instagram)分析工具進行流量追蹤,觀察貼文成效及受眾偏好的內容 主題。為了更瞭解村落之聲的讀者樣貌,在 2019 年末使用 Surveycake 設計問卷,針對使用頻率、網站體驗、內容喜好等面向的調查,同時蒐 集讀者建議與回饋,以利往後經營策略的調整精進。

村落之聲 Instagram 頁面 12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01 |街道進化,小巷變身「如果 城市有條河」AR 相機的前導頁面 01

02

02 |在路上找到指定的道路標誌, 就會出現對應主題的插畫

Facebook AR 應用:街道進化,小巷變身 「街道進化,小巷變身」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城市路上

結合三個城市時事議題,發展出三個遊戲主題:「出

觀察體驗,當使用者找到特定的辨識物件,現實世界

門就是遊戲場」街道遊戲倡議道路並非汽機車專有,

的街道從手機螢幕看出去,就會出現特殊的效果。利

如果巷子裡的車子慢下來,小朋友就有可能回到城市

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加上 Facebook 相機 AR 擴

街上玩耍;「如果城市有條河」則想像城市與河水共

增實境技術,村落之聲以原有網路社群經營平臺,透

同生活,也許能夠成為調節城市氣候的其中一條解

過這次的企劃串聯線上與線下,期待用不同於以往的

方;而「走路好好」則期待良好的人行環境能鼓勵大

方法,針對三個遊戲主題設計一系列的插畫特效,配

家走出家門,為城市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當遊戲與

合文案、對話與豐富的視覺效果為街道上的標誌賦予

城市中俯拾即是的符號標誌結合,走在街上,這些平

新的想像。

時看似不起眼的符號在此時被賦予新的意涵。 13


Chapter 01

利害關係盤點 利害關係地圖重新梳理台北村落之聲推廣行動計畫, 盤點出與村落之聲互動的群體組成與背後資源的流 向,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長期經營都市再生等城市議題 的線上藝文媒體,如何與其他角色建立關係。 以村落之聲 2019 年度的工作為例,除了更清楚地看 出在大臺北地區,都市再生與其他的城市議題是由什 麼樣的角色、社群團體支撐起內容與討論之外,也可 以更了解村落之聲提供的服務類型是如何轉化成網站 上的實質內容與閱眾互動。

村落之聲 2019 年度工作利害 關係地圖(2019.11 繪製)

14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15


Chapter 01

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 在地化的街道設計開源工具

「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的街道設計工具,透過自由開放的線上操作、貼近在 地城市元素與主題式的架構,期待擴大步行與相關議 題的討論,邀請市民一起共創未來街道想像。人人都 是街道設計師,也許你還不曉得,就從留意生活周遭 的大小事與改變習慣開始! YEAR

2018 LOCATION

臺北 CLIENT

註: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網站已於 2020 年 4 月終止營運

COLLABORATIVE PARTNER

(http://free-street.urstaipei.net)

洋葱設計

16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我的小街廓入口頁面重新設計,兩個 主題能引導使用者創作街道,並介紹 主題與臺北城市脈絡之間的關聯

Awareness

Goal

民眾是街道空間最直接的使用者,卻往往是被動接受

利用開源程式碼加以改造成適合臺灣、臺北的在地化

規劃結果的人。近年來臺灣各地參與式的規劃設計變

街道設計工具,透過視覺化街道剖面與直覺的操作方

得越來越重要,但專業者與市民溝通時,往往因為規

式,加入臺灣熟悉的在地元素,讓人們擁有一個更簡

劃圖面不易理解、專業知識的落差等原因,造成參與

易、友善且有趣的方式能夠共同討論並想像城市公共

意願低落,而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

空間的未來。

17


Chapter 01

打造屬於臺北的街道想像 「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由台北村落之聲團隊進行

延續原有網站中簡易直覺操作、讓人覺得有趣的核心

策劃,以另一個來自美國的開源網站——Streetmix

原則,「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以「解放」街道固

為基本架構進行改製而成。Streetmix 是一個專為城

有的樣貌為概念,同時將街道畫面引入臺北日常的都

市社區、社群及規劃者打造的線上協作工具,為方便

市紋理,加強與在地視覺元素連結,也讓原本難以

城市規劃、推廣自行車道或步行城市溝通所建置。該

想像的城市規劃以更貼近生活樣貌的方式呈現。利

網站資料為開放源碼(Open Souce),可取用、改製,

用都市再生的觀點切入街道設計,「我的小街廓 Free

但需於版權聲明中加註來源。

Street」以臺北的都市發展脈絡切分為兩大主題:

小街廓共用元件 01 |住宅大樓

05 |現代大樓

03 |街屋加蓋

07 |電動車

02 |水泥街屋 Streetmix 網站頁面

01

02

03

04

06 |機車

04 |歷史街屋

08 | Ubike 公共自行車

06

05

18

07

08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溜達水畔操作頁面

溜達水畔 Stroll along waterside 想像一條與自然共生的街廓 你知道臺北曾經是一座湖,而街道底下也許還流著供我們生活的河水嗎?

01

城市快速發展,人們和自然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土地因為水流過而繁 榮,沿著河水生長出來的街道漸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街廓樣貌,但是 我們卻忘記了。 當街道多留了一點空間給大自然,與河水綠樹一起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02

溜達水畔元件

03

04

05

06

01 |水生植物 02 |小島 03 |游泳 04 |小船

05 |淺水道

06 |橋與綠地

19


Chapter 01

迷走巷弄操作頁面

迷走巷弄 Wander in lanes 打造擁有生活感的舒適巷道 鑽進豐富而親切的小巷,人與車、住家與商業混合使用,多樣的街廓大小 與建築景觀搭配出臺北特有的生活樣貌。然而,這樣的巷弄空間也可能產 生環境混亂和空間使用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居住品質與我們的生活。

01

迷走巷弄元件 01 |小吃攤 02 |發財車

02

20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街道創作分享 在這個開放的網站中,只要能將電腦連上網路人們就可以使用這個工具,街道創作 完成即可下載、分享心中理想的街道規劃。線上募集來自各方的街道創作,多樣的 街道風貌展現了人們期待看到的城市空間。

「 走在巷弄中應該是可以很舒服的去欣賞 兩旁的景色,所以必須要有一條夠寬的人 行道及自行車道給大家。並在設計住宅時 前院種一棵大樹。」

「 我喜歡城市裡多一些綠色,另 外希望臺灣的街道可以對腳踏車 越來越友善,以哥本哈根為目標 前進。(雖然我還沒去過)」

「 將人行道的寬度增加了一些,期望讓人 們行走時能感到舒適自在。交通增加輕軌 的設計,曾在歐洲旅遊看到許多城市皆有 設置輕軌,發現相對於公車而言,產生的 噪音和污染相對較少,在街道上增設是不 錯的點子。」

21


Chapter 01

台北,巷弄出走! WANDER IN CITY 實體城市空間走讀

由網路行動我的小街廓 Free Street 發酵,台北村落之 聲於同時舉辦一場位於臺北市中心的街道空間走讀,

01

進一步了解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空間、建築、環 境與尺度。選擇臺北舊城以東,這個發展已久、繁榮 中帶著寧靜生活氣息的街廓,直到今日仍然可以發現 其中都市紋理與生活感融合的多元風貌。 邀請投入齊東街宿舍群的聚落保存及老屋修復的孫啓 榕建築師,以專業卻不失感性的視角,帶領民眾走上 街道「感受」真實的環境與現況,對照臺北的歷史與

02

脈絡,進一步認識這座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時間| 2018.11.10 人數| 20 人

區域|臨沂街、泰安街巷弄、齊東街老屋群

22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03

04

漫步台北 · 我的自造地圖 創造自己的城市探索路線 〈漫步台北·我的自造地圖〉則是空間走讀活動的延伸, 為臺北城東為區域設計的探索地圖。以 1895 年就存在 的街道——齊東街古道為中心,透過建築古蹟、生活市 街、藝文熱點三個主題介紹,邀請使用者共同探索城東 區一路發展的城市故事。這份地圖沒有指引特定路線, 而是鼓勵使用者親臨現場,由自己創造出更自由、更有 機的散步路線。 與村落之聲 2018 年度「出走城市」主題相互呼應,地

05

圖必須親臨現場才能完成,僅留下網格圖面比例尺與地 標相對的方向,少了明確的資訊,但卻多了「漫遊」所 帶來的不確定與驚喜感。紙本地圖不再只是查找的工

01 |孫啓榕建築師講解城東街區故事

具,而是能夠再次創造的媒介。當有一百個人拿到這份

02 |步行在齊東街感受街道氣氛

地圖,就能夠有一百種探索城市的方法,將「出走」的

03 |漫步台北 · 我的自造地圖 城東篇

路線發現與心情以更活潑的方式紀錄在地圖上,成為獨

04 |地圖一面可以記錄自己的散步路線

05 |另一面則詳細介紹城東區的有趣景點

一無二的地圖日記。

23



02 SPATIAL PLANNING AND PRODUCT DESIGN

空間令人著迷之處,在於它的可能性。它所經歷的故事、氛圍與它與人事 物建立的關係;而產品設計看似是創造一樣新的東西,但背後體現的其實 是文化與生活脈絡的體會與理解,兩者背後皆來自於對生活的感知。試圖 對周遭社會懷有好奇心,再次思考、解決問題、提出想像,期待設計能給 予人們生活更自由、更豐富的可能。


Chapter 02

知識的生態學:

大學圖書館空間再設計 University of Taipei Library Interior Design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圖書館 雜項工程設計監造技術服務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圖書館原有建築,在師專時代 主要做為活動中心及考試闈場,原先並非專為圖書館 設計使用之建物,因此空間配置上並沒有辦法完全符 合需求。多次升格後,整併為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量 大增,圖書館典藏空間早已不敷使用,樓地板也有藏 書過多承重問題,因此,於民國 100 年提出改建計畫。 經過多年規劃設計與興建工程,博愛校區新圖書館, 已於民國 108 年 11 月 12 日竣工。 YEAR

本計畫將就已竣工之新圖書館,針對其地上六層及地

2020

下一層建物空間重新規劃內部空間運用。設計規劃內

LOCATION

臺北

容包含裝修、及家具購置、藏書陳列典藏、空間色 彩、指標規劃等,並與其他系統工程共同委託之雜項

CLIENT

臺北市立大學

工程。

PARTNER

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26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01 |北市大博愛校區圖書館新館大門外觀立面 02 & 03 & 04 |圖書館新館室內現況

Awareness & Goal • 回應數位時代的圖書館服務:回歸圖書館為學習與知識傳遞的本質,圖書館所能提供的就是幫助學習的空 間,使學生能互相交流、刺激思考、啟發創意。 • 大學校系、館藏特色結合:本館基地交通便利,同時也是歷史街區、政治中心,建立本館與本校學生之間 的連結,需創造與其他圖書館不同的差異性。 • 符合需求的學習空間:面對時代快速變化,學習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除了安靜讀書、傳統自習空間之外, 圖書館應能創造彈性空間,讓學生能多元使用的多元空間。 27


Chapter 02

01

Research 與館方進行溝通歸納不同層面的需求,並以國內外現 代圖書館案例參考進行現有空間規劃,包含各樓層空 間的氛圍定調、學習空間及各類藏書之配置等,因應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學生自修、學習討論的空間較 為少,針對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行為的分析, 並配置與各樓層空間。 將行為置入圖書館空間思考,入口低樓層以訊息快速

02

流動,資訊交換、流動頻繁的行爲特性,延續至高樓 層則是沉靜、個人的研究、長時間的行為。而其中講

01 |將圖書館發生的行為所需的時間製成圖表,圖書

座、研討會、分享座談、展覽等,是屬於由外部事件

館發生的行為(Y 軸)依據時間長短(X 軸)排列

02 |思考各種行為在不同樓層空間發生的分佈樣態

或人加入擾動圖書館內狀態。

28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Concept 知識的生態學: 想像圖書館成為資訊學習交流的載體 一個現代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是多元,且需具有彈性的,但與社區圖書館不同之處在於針對學習上的需 求,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精神,讓每一位進圖書館的使用者都能找到自己想去的角落、從事想做的活動,這種 兼容發展的狀態,就像由平地到高山的生態系一樣,彼此在不同海拔上各自精彩,卻又互相牽連、習習相關。

空間主題概念:知識的生態學

29


Chapter 02

主題式空間 概念發想從一個低到高的海拔生態系納入空間,定調個樓層不同的狀 態和特質。再由各種海拔代表的植物作為指標視覺的發想。與實際空 間配置做出對應。 視覺元素與空間重新整合,創造屬於各樓層的主題特殊空間,期許新 館成為有趣、多樣、受使用者喜愛的場所。

01 | 2 樓風景閱覽區 02 | 3 樓繪本閱讀區 03 | 5 樓包廂閱讀區

30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空間色彩及指標計畫 空間家具及指標系統色彩整合原有空間材質,以自然低彩度的米、灰色系為主,在家具及指標系統 上以小面積明亮色為空間點綴:

01

1、2 樓作為建築物入口及資訊交流的 區域,搭配鮮明的黃色系做為空間亮點

02

3、4 樓空間較多開放場域,鼓勵使用 者進行展演、講座等互動式的空間,加 入活潑橘紅色系做為搭配

5、6 樓閱覽空間比例提高,以柔和

03

藍綠色系製造沈靜的氛圍

31


Chapter 02

展示與陳列計畫 藏書的收藏、陳列與資訊展示也是圖書館與使用者溝通的重要部分,與圖書收藏管 理專業館方人員溝通配置的需求後,依循先前空間調性配置藏書,同時書櫃與陳列 展架也隨著空間的調性(公共→私密)增加高度,呼應空間的可見→不可見,並多 規劃未來藏書量可能增長所需的藏書空間。

藏書量樓層統計圖

32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閱覽座位統計

新館閱覽座位統計

33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一樓

34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一樓

02

01

01 | A 服務臺背櫃改裝 02 | B 新書展示櫃

03

04 03 | C 資訊牆

04 | D 新館報架牆面 ( 文物修復 )

35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二樓

36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二樓

02

01

01 & 02 | A 期刊書牆

03

04 03 & 04 |視聽觀賞席位螢幕架

37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三樓

38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三樓

02

01 01 | A 中央討論及繪本閱覽區 02 | B 休息區柱面閱覽桌

03

04

39

03 | C 環形書櫃

04 |隔間拉門 ( 文物修復 )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四樓

40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四樓

02

01

01 & 02 | A 梯廳展示櫃

03

04 03 | B 環形書櫃

04 | C 活動家具

41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五樓

42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五樓

02

01

01 | A 開放閱覽區大桌

02 | B 挑空休息區閱覽桌

03

04 03 | C 書牆

04 | D 閱覽區隔屏座位

43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六樓

44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裝修改造空間:六樓

02

01

01 | A 開放討論區

03

04 02 | B 挑空休息區閱覽桌 03 | C 書牆

45


Chapter 02

裝修及展示計畫:地下一樓

46



Chapter 02

米米日 HAVE A RICE DAY 一款適合在地的食育教材

把種植稻米的過程,濃縮成一套專為孩子設計的桌上 遊戲,讓小朋友在玩樂中認識稻田生態和體會扮演農 夫的辛苦與樂趣。 小時候的經驗是在養成飲食習慣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 因素,從「教育」著手,深入研究食物相關的教育題 材。我們認為必須學習在意自己的食物,從小培養對 YEAR

食物的認知與關心,讓自己有機會去理解它,進而選

2017

擇我們所想要的健康飲食和生活。

LOCATION

臺北

對生在臺灣的小朋友來說,米飯是臺灣人的飲食習慣 PARTNER

的代表之一。我們以主食——稻米作為這次的教育主

張語心 蔡江昀

題,除了提高土地和自然環境的關注,也希望能夠將

COLLABORATIVE PARTNER

臺灣特有的文化和經驗帶入小朋友的學習中。

迷你廚食育生活工作室

48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01

Research 希望脫離既有的教育方法,提供小朋友一個新的角度 去理解食物。先從跨領域的理解開始,我們與幼教系 學生、研究飲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進行訪談、參與幼 兒桌遊研習培訓,討論與修正概念方向。 在一次次的測試中,每一次的造型與材質都慢慢完

02

整。藉由觀察小朋友的反應,慢慢從這些需求中改善 遊戲規則的難易度、產品尺寸及內容,進而衍伸出了 雙面玩法、階段式學習的最終版本。

01 |米米日食育教具桌遊

02 |試做期間製作多個版本與不同年齡小朋友試玩 03 |課堂發表時和同學互動討論

03 49


Chapter 02

一款適合臺灣在地的食育教材 階段式玩法與雙面圖板設計配合,由玩樂過程認識稻米背後的知識。針對 3-6 歲學齡前幼兒依種稻過程設計的 四種玩具,與 6 歲以上學齡兒童的桌上遊戲,體驗小農夫的稻田樂趣之外,也在長大後學習知識時更快速地與 之連結。 我們希望小朋友能減少接觸塑料的機會,主體的圖板以安全、質地輕巧、方便大量製造與運送的瓦楞紙、紙板 為材料,量體較小且會重複抓握使用的物件選擇輕量的木材,保持形狀的完整、提高使用壽命。

SIDE A

玩具面將種稻的四季循環簡化成四步驟,利用簡單且重 複的動作,訓練幼兒手眼協調、形色對應、空間邏輯與

玩具 for Age 3-6

觀察思考等基本能力。

插秧 · 成長

引水

犁田

50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01

收成

02

03

01 |飲水灌溉農田的意象化為連線拼圖 02 |小牛紙偶沿著圖版的溝槽來回犁田

03 |稻米積木的顏色由青綠色轉為成熟的金黃色 51


Chapter 02

SIDE B

學齡兒童對知識擁有更高的需求及理解能力,從玩具面的基本概念再延伸,設計 出一套富有知識性的桌遊規則,讓適合團體遊戲的學齡兒童與同儕一起遊玩。講

桌遊 for Age 6+

述稻田裡的角色故事幫助小朋友認識其中的循環生態,並在遊戲中了解稻田成長 的過程。

種稻區

稻子積木依靠形狀及顏色的變化 堆 疊, 收 集 到 太 陽 及 雨 水 牌 則 可 以向上堆疊一塊積木。

農地圖板

遊戲規則的研究與設計

四 塊 圖 版 由 四 位 玩 家 認 領, 每 一 位 玩 家 就 像 一 位 小 農 夫, 擁 有 自 己 的 一 塊 田, 必 須 保 護 田 地 不 受 威脅並幫助田中的稻子長大。

將知識結合規則,從市面現有的桌遊類型進行分析適 合的遊戲模式,再藉由實際操演修正規則的邏輯、調 整牌卡的機率跟比例研究出適合米米日的桌遊規則。

米米日桌遊遊戲規則

嚇 走 鳥

x4

蟲 害

理解田中動物與植物的生長循環與關係。

x4

稻 田 中 的 生 態 成 為 牌 卡 角 色, 幫 助 小 朋 友

x 10

x 10

牌卡 米幣

當一株稻子結穗,則可以換得一枚米幣,得 到規定數目的米幣則可以成為該局的贏家。

x3 52

x3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壞人區

當小鳥、福壽螺角色立牌在農地 盤旋等著搶米吃。進入每塊田的 紅 色 區 域 時, 則 會 侵 害 稻 子。

好人區

保護稻田的稻草人、鴨子做成圓 厚紙片,負責抵禦外人攻擊。

01 |桌遊遊玩情境

02 |桌遊道具,包含牌卡 34 張牌卡;

小鳥、福壽螺角色立牌;稻草人、鴨子 01

02

53

紙片;可堆疊的稻米積木;米幣則作為 贏得遊戲的積分點數


Chapter 02

WORKSHOP 於參與指導的團隊 minicook 舉辦試玩會,兩場 1.5 小時的體驗,共 有約 15 位小朋友參加。 我們練習擔任教育者的角色,規劃教案嘗試將玩具以課程的方式帶 給小朋友,讓產品直接地與目標客群互動,並檢驗其是否達成當初

時間| 2017.4.22 人數| 10 人

地點| minicook 食育生活工作室

設立的教育目標。 54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米米日形象影片 以逐格動畫製作的形象影片,讓一切彷彿利用想像力動了起來,一步一步帶 著大小朋友進入米米日想像的世界。影片中示範了產品的遊玩方法,視覺上 延伸產品原有的童趣配色,搭配快樂搞怪的節奏,認識食物的過程也可以很 好玩,一起享受吧! Have a rice day , have a funny day !

形象影片

55


Chapter 02

搖蘭龜 SWING TURTLE 01

為土地說故事的兒童椅

搖蘭龜是龜山島漂浮在海上,一個童趣想像化身。 島嶼的沉與浮,像椅子球體的底面,能夠隨心所欲地 四方擺動。而背後也帶著保佑孩子的意義,在宜蘭這 個成長搖籃的守護下一路平安長大。一如島嶼陪伴著 土地,也陪伴著每個人與心。 YEAR

2015 LOCATION

宜蘭 PARTNER

蔡江昀 黃丹英 COMPETITION

宜蘭椅設計大賞

56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CONCEPT 蘭陽平原之上遼闊的視野 , 總是讓龜山島在每個地方 都能看見。宜蘭在地理上有「龜蛇把海口」之說 , 俗 語當中的「龜」, 指的就是龜山島 , 像一隻巨大的海 龜守護著蘭陽的海口 , 它既是宜蘭的地標 , 也是在地 人的精神象徵。 除了追趕跑跳的互動之外,把坐著也當成一件有趣的 事,讓椅子可以給予小朋友遊樂與想像的空間。我們 02

想到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搖椅,它能夠晃動的特性讓大 小朋友們都想要坐上去,就從這樣的趣味感開始,想

01 |遠眺龜山島

像晃動就像漂浮在海上,加上需要保持平衡的刺激,

02 |小朋友試坐搖蘭龜 03 |搖蘭龜

就這樣發展出概念的雛形。

03

57


Chapter 02

01

MAKING 製作時必須考慮重心和平衡的問題,調整底部的形狀 控制可以晃動的弧度,以顧及小朋友的安全。椅身使 用木頭切削,使用木頭的重量穩固平衡,與師傅討論 作法時再修正微調位置與尺寸;龜殼像是給烏龜穿上 的衣服,龜殼的紋路加厚變成椅墊,讓搖蘭龜坐起來 更舒服。

02

01 |搖蘭龜側視渲染圖

02 |雕刻師傅協助製作木頭龜身

03

03 |最後將龜殼與背上的花紋固定 58


SPATIAL PLANNING & PRODUCT DESIGN

01 & 02 |搖蘭龜渲染圖 03 |側邊龜腳可以採踏 01

02

04 |搖蘭龜背上的龜殼

05 |龜殼紋路椅墊可拆下

DETAIL 椅子在搖晃時,孩子的腳可以停留在兩側的龜腳上抵 住,並偏移重心搖擺,要起身時將腳放回地面即可。 綠色龜殼能夠卸下清洗,在上部的龜殼紋路椅墊與殼 之間的魔鬼氈讓它能夠像拼圖一樣拆下,椅背也可以 很有趣。 04

05

03

59



03 LANGUAGES CREATIONS PHOTOGRAPHY

「關注細節,保有情感」,堅持認真而溫柔的生活,無可替代的經驗在成 長過程中形塑一個人的基本,來自外界的刺激,也啟發內在的自我。累積 而來的經驗與養分,轉化成文字、攝影及不拘形式的創作,做為生活裡對 周遭事物觀察互動的反思與紀錄,未來也將隨著日常持續耕耘下去。


Chapter 03

水的形狀 THE SHAPE OF WATER 日常中的都市田野採集 01

非常普通田野計畫工作營以臺中烏日、豐原為主要觀 察範圍,試圖從人真正生活的場域中,發掘人們如何 回應(response)與調適(adaption)其生活空間進 而成為現在都市空間的樣貌。此次的工作營由計畫發 起人曾韋翔、李舲帶領,開啟一系列聚焦「非常 - 常 態之日常生活(the un-common ordinary)」的城市觀 察分析與討論,並進行為期四天密集的都市田調練 YEAR

習。透過對於日常生活場域主觀的搜集、擷取、解

2019

構 / 建構與排列,重新發現在現實中由人真實「生活

LOCATION

(lived)」而來的都市樣貌。

臺中 WORKSHOP

非常普通田野計畫 DIRECTOR

軟設計

62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02

在臺灣,人們似乎總是想與水抗衡。前往烏日的那天下著午後雷陣 雨,火車站旁市場休息的攤商仍把塑膠雨遮拉到最大,勉強留下一塊 不會被淋濕的空間。倒扣的水桶、曬不乾的衣服、等待晾乾卻又被淋 濕的塑膠袋……。人們的生活卻無法與水分開,處處都可以看見使用 水的痕跡,我們使用它、接住它、控制它,看似無形、流動的水在特 定的行為被「使用」出不同狀態,當物件成為承接的載體,水開始有 了形狀。 最初以「容器」作為觀察的起頭,擱置在路邊的塑膠盆盛接雨水,可 以留著利用;盆栽放在外頭讓雨水餵養;不鏽鋼水槽安裝於路邊;隨 處可見的塑膠水管都是與水共存人們,以日常物件作為的回應。

03

01 |前往臺中烏日街頭調查 02 |路邊水龍頭下擺放盆栽

03 |水槽懸空在溝渠上頭,方便直接排水 04 |雨後散落的盆栽與盛滿雨水的鋼盆

04

63


Chapter 03

24° 6'26.44"N 120° 37'20.41"E

24° 6'24.55"N 120° 37'20.03"E

公有零售 市場 24° 06'26.4"N 120° 37'20.3"E

24° 6'26.94"N

雨水落下,臨時棚架,塑膠帆布轉變為承接雨水的容器。 家家戶戶外頭的水龍頭連接橡膠水管,隨著使用中水管的拉伸、纏繞、彎折, 流動的水不停地變形。 利用容易取得的水來增加重量,將水收納、聚集,裝進塑膠袋懸掛於遮棚。 小吃攤外拼湊的水管不斷連接出一個由人指定的方向,指引水離開。 64

120° 37'20.23"E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透過水在生活中的片段型態, 凸顯一種日常生活運作產生的「形狀」

65


Chapter 03

22 TWENTY-TWO 生活場景裡探究自我的創作

經過大學畢業、結束兩段長途旅行的 2017 年末, 在出社會前一刻做出〈22〉這一本攝影小誌。 在生活轉變與自我對話中,影像、文字、時間、空間 相互拼貼, 一直覺得有什麼在日常的空隙裡,被遺落了。 而我們都沒發現。

紙材|單光牛皮紙 描圖紙 凝雪映畫紙 印刷|品墨良行 紙的材料室 66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67


Chapter 03

68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69


Chapter 03

廣場之上,以身體語言直面眾人的創作 小事製作《忘情 KTV:女伶篇》的多重觀點

採訪選輯

2021 Inteviewee | Ya-Wei Chang、Ya-Yuan Chang、

SELECTED ARTICLES

Ming-Chieh Li、Yi-Yu Liu

延展多元眼光的觀察寫作

採訪的工作是一個契機,帶給我真誠理解他人的機 會,體會不同視角的經歷與視野。挖掘尚未被看見 的、需要被傳遞的人事物,抓住其中的精神與理念, 並細膩地收整成文字的紀錄。 書寫主題涉及城市公共場域、在地參與、都市再生、 藝術與設計面向的專訪紀錄。在網路訊息爆炸、話題 流量當道的時代,期待透過網路與文字切實留下好的 人事物、好的內容與知識。

漫遊者眼中的臺北 《Flaneur Magazine》專訪 2018 Inteviewee | Fabian Saul Translator | Abby Yu

70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成為時光機,現在與過去交會的歷史現場

走回街上,回到生活的地方

URS27W 專訪

汐止返腳咖 專訪

2019

2019

Inteviewee | Chao-Ken Chiang

Inteviewee | Wen-Wei Chang、Pei-Hsuan Liao、 Pei-Chi Huang、Jen-Chieh Liu、Yi-Ting Chen

城市中的舞蹈課

訴說白屋過去與未來

週一學校 Monday School 計畫

URS23 天母再生的決心

2018

2018

Inteviewee | Lucky Chen、Sunny Yang

Event | URS23 白屋小聚

71


Chapter 03

日常映像 DAILY LIFE PHOTOGRAPHY

利用底片創作是一個緩慢的進程。 一捲底片必須按下快門 36 次,加上漫長等待和可能 失敗的挫折感。最初我以為攝影只是一種畫面的選 擇,但是後來發現在那些被儲存的瞬間之中,我看見 那些自己在意的事物,我開始更認識自己。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73


Chapter 03


LANGUAGES . CREATIONS . PHOTOGRAPHY

75


Chapter 03

76


URBAN ISSUES . MEDIA . ACTIVITIES

77


HSIU JU WANG +886 928970324 R900276@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