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103期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PART 1

Page 1

節錄自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103期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The Continuity and Interruption of Critical Architecture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序文 The Continuity and Interruption of Critical Architecture

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Typological Research of Non-habitable Structures in Rural Area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及代溝空間類型研究 Typological Research of Single Houses and Generational Gaps in Rural Area

批判性鄉村建築學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序文 Preface

文.圖/趙柏聿、俞思安

台灣鄉村的聚落與田野中總有些無名構造物,有著無以名狀的 空間特質,我們長時間被這些構造物吸引、駐足進而拍攝紀錄;它 們與我們過去在建築學院學習的空間語言背道而馳,但兩者間似乎 有高度的關聯性,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一種關於連續與斷裂的辯證關 係:歷史不再被認為是已過去且不可變動的狀態,而是不停重塑當 下情境的過程,日常經驗受到更多關注,個人微觀的身體經驗與敘 事亦成為我們對日常生活連續性認知的建構;而將日常經驗與認知 異化,是當代藝術主要的關注之一,去熟悉化的事物與先例發生一 定程度斷裂後,迫使人比對、重新思考其與原有日常之連續性關係。 這些無名構造物所啟發的辯證關係,也指向了建築對外在文化 的回應及內在自主性的再思考;建築理論家 K. Michael Hays 在 1984 年的《Critic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ulture and Form》的論文中,揭 示了建築學領域中「建築作為文化工具」與「建築作為自主形式」 兩種對立的解釋性知識體系的拉扯狀態,並認為這兩種模式分別因 為純化、極端性的追求,使建築實踐變得僵化無新意。他認為我們 看待建築的基準點應該從兩端回退,將每個建築放置在其自身專屬 的處境中,進而獲得世俗性的限制,與上述兩種極端產生順應與對 立;建築在回應該處境的同時,也對其提問,不斷地在文化責任與 自主意識之間來回檢視,看似衝突與矛盾,實則開啟更多的思辨可 能,是為批判性建築。

趙柏聿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臺灣歷史與文化多元複雜,在建築領域中對於連續性、外在文 化回應有其特殊性值得討論,至於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下還能具有自 身關注的觀念與脈絡,保有建築的自主性,進而有意識地建構自身 設計方法與具體實踐相互比對,是本期我們期望討論的核心。 感謝吳光庭老師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整理基於前述關注下

俞思安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的鄉村田野調查研究、教學與實踐工作的內容,並邀請五位個人或 團隊撰文分享各自關注的知識體系與其實踐內容,以及其在各自處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5


鄉村無名建築(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6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境下的批判特質:王昱翔爬梳英國建築團隊 6a architects 提出 Never Modern 觀念,其背後連結關於日常性探索脈絡、拼裝 (bricolage) 觀 念如何影響他的工作模式;吳佳華以常民建築團隊長年在不同地區 的協力造屋經驗,討論構築系統與場所文化的關聯性;魏子鈞重新 思考純粹幾何、場所與符號之間的關聯性;吳承軒分享集體記憶與 情境主義的觀念如何影響他空間創作的思考;劉國滄與打開聯合團 隊則是關注於創造異質且多樣空間形式語言的背後所共同指向的觀 念。 為了讓受邀撰文者彼此之間得以更積極的對話,撰文期間我們 聚焦於前述兩者關注,分別與他們對談,收錄於各篇文章後半部, 與前半部本文相互指涉,圍繞於日常與非日常性、類型學、參照對 象、幾何系統等觀念交互貫串。一方面我們期望透過交流,更加釐 清彼此異同;另一方面讓撰文不只是階段性整理,對談後的反思與 方法再建構或許能提供彼此參照修正方向。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7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Typological Research of Non-habitable Structures in Rural Area

文.圖/趙柏聿、俞思安 共同參與研究/陳詠載、羅慈英 E

F C

H

E

F C

H

G

A

A.農地工廠

D B

B.養殖場

G

A

A.農地工廠 C.資材室

D

B.養殖場

B

C.資材室 D.溫網室 D.溫網室

E.農地泵浦寮 E.農地泵浦寮 F.鴿舍

F.鴿舍 G.農地棚架

G.農地棚架 H.水塔 H.水塔

圖1 聚落與非人居構造物類型分布示意圖(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我們嘗試紀錄與梳理台灣非都市區域普遍存在的「非人居構造 物」,以距離工作室約半徑五公里的嘉南平原範圍內為調查採樣區 域,進行類型學式的紀錄與建築繪圖,透過實際比例與排除比例關係 的對比操作,嘗試找到這些構造物之間彼此共享的空間關係與組織模 式,希望建立一種系統性的觀看方法理解這些構造物,亦希望成為空 趙柏聿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間設計可參照的資料庫。本研究初始便將鄉村地區常見的傳統民居、 獨棟透天、連棟街屋型住宅等供長時間居住的建築物排除,僅著重 於服務農產業、附屬於基本生活中甚至偏娛樂性功能的「非人居構造 物」。它們因機具運作和功能使用的關係,普遍以臨時性或工業單元 化的材料構築搭建,單元尺度則被材料與構造邏輯限制;而坐落的土

俞思安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8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地尺寸、區位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則影響構造物可增長的範圍,以上兩 者共同決定了它們的基本型態。


圖2 農地工廠(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3 養殖場(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4 資材室(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9


圖5 溫網室(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6 農地泵浦寮(圖片提供

圖7 鴿舍(圖片提供

1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8 農地棚架(圖片提供

圖9 水塔(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類型學與建築攝影

始流行的「主觀攝影 (subjective photograph)」──

「我們不應該討論攝影作為藝術是如何,而

光影曖昧的神祕感、長快門曝光效果或者混雜繪

應該討論藝術作為攝影形式是如何。」── 華特.

畫等媒材的攝影表現,進而建立了一種類型學攝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影方法。我們受其啟發,將類型學攝影作為對構 造物的主要紀錄工具。

將「藝術」一詞代換成「建築觀念」,讓攝

Becher 夫婦自 1950 年代晚期開始發展結合類

影作為構造物的紀錄與分類方法是這個紀錄研究

型學思考的「新客觀攝影」,透過影像詳實地記

的主要特色。德國杜塞道夫攝影學派 (Dusseldorf

錄了工業發展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或構造物,如

School of Photography) 的創立者 Bernd & Hilla Becher

水塔、鼓風爐、瓦斯槽、煤坑口、穀倉等。每幅

註1

作品都非常節制且經過精準安排:攝影往往在冬

,他們受德國新客觀主義影響,抵抗二戰前開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11


季的月份,挑選灰暗的天空的日子進行,讓明暗

式取決於內部抽水馬達大小與資材的大小,農民

對比降低以避免出現具情緒感染力的陰影;人像

大概不曾想過是否要與環境有協調感。

自畫面中缺席,加深了被攝物件的物質感受與場

這些構造物根本上不是因場所的紋理與地形

所的疏離感;裱框展示一律採用固定的尺寸與方

而生,順應場所亦不是它們主要關注的面向,自

式、皆為黑白攝影且沖印品質統一。這樣高度一

身功能、構造與構成才是決定整體樣貌的因子,

致的表現方式為的是將這些跨越五十年、於不同

是一種經濟性為主要考量的型態生成方式。我們

地區拍攝的影像可以被並置在一起相互對照,來

依照功能與空間、地點與場所、建造與材料的異

回比對的韻律與重複感削弱了個別的影像個體,

同歸納出八種普遍出現在鄉村地景、不同型態與

產生一種超越個別功能、場所與時間的共時感受,

尺度的「非人居構造物」,分別為農地工廠、養

成為抽象的幾何輪廓與線條。他們所創立的方法

殖場、資材室、溫網室、農地泵浦寮、鴿舍、農

學造成當時德國攝影史上革命性的轉變,攝影不

地棚架與水塔等。同時基於田野調查的範圍有限,

再只是對現實的再現,而是將語言學與辯證思考

排除一些服務更大尺度範圍卻也可能普遍出現的

引入,成為觀念建立的方法。人們對影像的看法

構造物,如高壓電塔與碾米廠等。雖然這些種類

從「看起來怎麼樣」轉變成「為什麼是這樣」。

的命名直接表明各自的使用功能,但使用功能並

這些影像並置所展現的韻律與統一,恰與觀念藝

非作為分類的主要參考依據,外觀整體呈現的型

術與極簡主義的發展相互連結。

態在透過影像的並置篩選後,才是主要辨認這些

我們基於前述的影像紀錄與比對方法,在水 平感強烈的後壁田野地區,透過長焦段、壓平影

對象的方式,這些構造物本身所包含的內容遠比 其命名所指涉功能來的多。

像的鏡頭記錄對象物的兩向外立面,讓單一影像 中僅存在單一主體物,並且系統性、具邏輯性地

尺度與構成

矩陣式排列影像(十二張為一組 ),讓觀者透過同

另一方面,我們也將這些構造物測量描繪成

時比對這些對象物之間的異同,產生對於對象物

基本建築圖,作為對象物的另一種補述,以提供

的理解與看法。

因控制拍攝角度而被犧牲的訊息。平面圖與剖立 面圖著重於構築關係與尺寸的描述,也揭露個別

基本型探求、紀錄與比對

12

種類內部空間與外部型態的關係、使用行為與尺

調查初期我們大量地採集影像,透過彼此間

度之間的關聯性。更進一步,我們排除對象本身

相互比對,建立了分類規則,以定義哪些對象是普

的使用功能,透過分類重組與尺度縮放圖面,將

遍出現的類型,哪些是非典型的特例,並在這基

不同種類並置比對,揭露在超越尺度、功能後,

礎之上選擇普遍出現或是形象上容易讓人辨認的

這八個種類可能相互共享的組織關係或構成原則。

對象作為各類的基本型。此階段基本型 (prototype)

並依據各自展現的特質,區分成三種構成與組織

的找尋與定義,受制於影像紀錄的工具,僅透過

關係:農地工廠、溫網室、養殖場、農地棚架這

對象物外觀型態異同而建立;然因為這些構造物

四個種類,因其場所與功能需求,共享水平性強

基於實用性與經濟性,內部功能、組織形態與外

烈的橫向複製與並置的組織關係;資材室、農地

部形式往往達到某種一致性或具有連動關係,舉

泵浦寮兩個種類共享單體物件感強烈、建築元素

例來說,一座位於田邊的工寮,其大小高度與形

之部分(開口)與整體比例差異的關係;鴿舍、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0

0.5

1

2

4m

A.

0

0.5

1

2

D.

4m

H. 0

0.5

1

2

4m

0

F.

0

B.

0

0.5

1

2

C.

4m

0

0.5

1

2

0.5

1

2

0

0.5

1

2

0

2

4m

圖10 臺灣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測繪圖(同一比例)(圖片提供 0

0.5

1

2

4m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0.5

0

0.5

1

2

1

2

0

0.5

1

2

4m

1

2

0.5

1

0

2

4m

0.5

1

2 0

0

0.5

1

2

2

0.5

1

2

4m

4m

0

0.5

1

2

4m

0.5

1

2

4m

0.5

1

2

4m

b. 建築元素部分(開口)與整體比例差異 b. 建築元素部分(開口)與整體比例差異

4m

0

1

4m

0

0.5

0.5

4m

0

0

4m

4m

0

1

2

E. 0

0.5

1

4m

G.

0

0.5

4m

0.5

4m 1

2

4m

4m

0

0.5

1

2

4m

0 0

0.5

1

2

0.5

1

2

4m

4m 0 0

a. 水平向度延伸的複製與並置 a. 水平向度延伸的複製與並置

圖11 臺灣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測繪圖(無比例)(圖片提供

0.5

1

2

4m

c. 垂直向度發展的疊加與依附 c. 垂直向度發展的疊加與依附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13

0.5

1


水塔兩個種類則因其功能需求,共享垂直性向上 疊加或依附其他構造物的關係。 這階段的操作方法回應 Becher 夫妻對攝影影 像的類型學態度,彼此並置比對的建築圖像開始 脫離原來所指涉的對象本身,超越外觀型態的閱 讀,而更在意彼此間內在組織關係,挖掘其中隱 含的架構。八個構造物種類不再只是表達其功能 與外觀差異的分類方式,當歸納成三種類型,它 們超越了自身功能,開始包含與之相關的架構系 統或空間關係。 將建築類型學與城市研究結合的義大利建 築 師 Aldo Rossi, 將 類 型 學 用 於 探 求 建 築 原 型 (architype),他對特定造型與建築類型中的原型 感興趣,透過形象的類比與尺度轉換,跨界於建 築設計與工業設計或產品設計,在他的繪畫裡, 水壺與建築共享相似的輪廓並置於同一幅構圖中。 他關注城市現實卻同時抽象化現實的形式與秩序, 在他看來,城市是各種類型元素的綜合,而非固 有片段或拼貼元素的構成,透過剝除外層歷史附 加物後的幾何形體作為類型元素,試圖喚起人們 內心深處那描述不清、模糊卻懷念的集體印象, 這種類型的「模糊普遍性」感受,正是因為這些 大量且日常熟悉的環境或人造物隨著時間集合而 成,它們反映氣候、材料、生活、社會制度、經 濟條件等因素而成型,超越個體差異而不斷重複。 本文的紀錄與呈現方式期望能夠提供看待臺灣鄉 村人造地景的一種可能,一方面展現它們具備集 體性、連續性、既多樣又統一,無名卻迷人的特 質;另一方面,透過記錄方法的再詮釋以避免觀 點僵化,讓它們脫離自身所處的場所與文化脈絡, 成為觀念闡述的物件。

註釋: 1.Bernd Becher, Hilla Becher. (2004) : Typologies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Cambridge, MA USA, The MIT Press

1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及 代溝空間類型研究 Typological Research of Single Houses and Generational Gaps in Rural Area 文.圖/趙柏聿、俞思安 共同參與研究/ 洪巧臻、尤賀、吳其融、朱弘煜

「人造環境中最有趣的現象就是住宅類型的出現,卻也是在建 築設計專業領域中常受忽略甚至敵視的 個對象。類型是社會文化 的空間結晶,它的作者是匿名的,也因此是不可發明的。類型的演 化來自於回應環境需求與限制條件的改變。」 〈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 王明蘅 , 1996

我們將台灣鄉村地區普遍存在的住宅歸納為「傳統家屋」、 「街 屋透天式」、「獨棟透天式」三種類型。其中我們對合院式傳統家 屋與獨棟透天住宅類型感興趣,它們的型態和日常居住行為密不可 分;以後壁地區而言,我們將以土磚、編竹夾泥、紅磚構造,普遍 為一層樓高的閩客合院式傳統家屋定義為鄉村「第一代家屋」;而 將以加強磚造為主要構造,普遍兩層樓半的獨棟透天住宅定義為鄉 村「第二代家屋」,兩種類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與性格,但 皆受到土地分割邏輯與構造形式影響規模與格局。第一代家屋在七 零年代本土文化論戰與傳統民居調查的思潮下,已陸續累積不少珍 貴的文史資料,本文以類型分析的角度,著重討論第二代住宅的空 間組織架構、建築元素,與兩代家屋之間空間關係。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類型的四種性格 我們建立一種簡易的編號系統以利分類命名,舉例來說,典型 趙柏聿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透天住宅中面寬為一跨距,深度為三跨距,有局部增建的類型,命 名為 T13E,面寬為二跨距,深度為三跨距,無後續增建則命名為 T23,以此類推。在這樣的架構下,將其建築元素物件化,透過圖 解方式理解構成語言,建立外觀形式的辨認原則。類型同時也具有 趨向相似的「集體記憶」特性,透過整理、抽象和歸納等方法得以

俞思安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淬鍊出一種「原型」。這種原型並非是具體的形式,而是某種產生 空間模式的觀念或者關係,尺度由大至小我們分成四個面向細述: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15


圖1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類型(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Single House

Typical

Grid

width / depth

Component

E

Roof R1

R2

R3

Column Volume retreat / popup / overhang

C1

C2

W1

W2

D1

D2

A1

A2

Window Atypical

W3

Door

Awning

House in Rural Area

Street House

A3

A4

A5

Balcony B1

B2

B3

B4

B5

B1-1

B1-2

B1-3

B1-4

Handrail H1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

圖2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建築元素分類圖(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16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H2

H3

H4

H5

H6

V

Cover

CO1


5

1.西式與臺式混血

密性高的臥室層,半戶外陽台或露臺鮮少使用,

經濟考量下,以加強磚造結構系統搭配方整

上下兩層間僅透過樓梯機能性的相連。這種水平

的西式現代住宅平面構成,隨著使用空間不足與

式的切割說明鄉村住宅立體化是屬於現代主義建

生活習慣的改變,使用者開始在建築外部以輕鋼

築類型的橫向移植,並非生活習慣轉變而產生垂

構材料增建室內或半戶外使用空間,它們表達了

直化的需求,使用者對垂直空間特質沒有太多看

人的實際需要,亦表現非空間專業者把建築作為

法,反映在均質索然無味的立面開口上。

一種生存活動,非常具有價值。磚牆與鋼筋混凝 土的強韌與輕鋼構鐵皮的脆弱同時展現在這類住

3.現代式門廊

宅上,產生對比感;附加的輕鋼構讓使用者能脫

加強磚造的結構系統中,柱子鮮少獨立出現

離原來主體的箝制,對原本使 空間產生擾動,進

在室內空間中,鋼筋混凝土柱往往出現在一二層

而產生對生活新的探索。它們被視為有著西方現

退縮的半戶外空間,不僅讓整體外觀略顯輕盈,

代主義主體與台式輕鋼構附加物的混成體。

亦產生可遮陽的半戶外空間,我們認為此元素最 早可以回推至西方古典門廊 (portico 或 porch)傳

2.水平性

統。延續至近代,陽台殖民地式樣洋樓成為臺灣人

鄉村聚落像是不斷水平延伸的有機體,鋼筋

認知西方高級住宅的依據。戰後美援時期,臺灣

混凝土的普及,帶給鄉村住宅垂直向上的可能性,

受美國文化影響極深,大眾嚮往美式生活,美國

卻擺脫不了水平性格。公共性的客餐廳與廚房普

鄉間的傳統家屋面前門廊延續著這樣的空間傳統,

遍位於地面層,與戶外互動較為密切,二層為私

它被視為道地美式生活的象徵。在這樣的脈絡下,

Extension

Roof

ER1

ER2

ER3

Encolsure EE1

EE2

EE3

Canopy

B3 EC1

EC2

EC3

EC3

EC3

ES1

ES2

ES3

ES3

ES3

B1-1

Shed B1-4

H6

Variation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17


現代式門廊成為這類住宅重要的象徵性元素,方

4.單面性

柱圓柱皆有:方柱展現現代主義方整嚴謹的美學,

閩客合院式居空間格局中,正身如同舞台般

圓柱則使空間感受圓潤流暢,並讓我們與廟宇合院

的完美對稱,家族富裕程度於正立面透過雕花春

的圓柱情感連結,若上面添加希臘羅馬柱式裝飾,

聯匾額等裝飾物展現,側面與背面相對樸素弱化;

則與古典西方對話。過去傳統合院是的「地面感」

道觀寺廟內,壁畫雕花在藻井或牆體上各自展現

強烈的住宅類型,院埕與護龍前廊是發生各種活

精湛傳統技藝。這種去消點、扁平式地單獨欣賞

動的場所,現代式門廊的空間性格讓活動能夠移

一個正面,認知面與面間不必然關聯的斷裂感成

植於此。

為我們文化一部分,我們將之稱為「單面性」;

圖3 兩代家屋與代溝空間平面測繪圖(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18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鄉村透天住宅具備這樣單面性特質,外觀著重於

平原鄉村聚落的調查範圍中,只要土地腹地夠大,

正立面裝飾,與另外三側立面樸質的材料與造型

不少第一代家屋與第二代家屋還共存於同一塊基

斷裂;室內空間則受制於約 4.2 公尺的模矩尺寸,

地上。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正面,乍看之下沒有

形成方整且封閉的空間格局,僵化的家具擺設方

既定的排列規則,但調查後發現,其組織邏輯往

式決定我們扁平式單面觀看的視角。

往和土地大小與臨路狀態有關;普遍而言,第一 代恪遵風水方位,與合院自身配置格局限制有關,

兩代家屋的代溝空間類型紀錄

第二代多半考慮汽車使用和進出行走方便,與臨

我們同時也關注兩代家屋間的關係,在嘉南

路動線關係密不可分。而兩代住宅之間共同夾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圖4 代溝空間紀錄(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19


#1 J-I(530),II(14)

#2 J-I(700),II(13),II(23)

#3 J-I(533),II(13),II(23)

#4 J-I(500),II(14),II(14)

#5 J-I(503),II(14)

#6 J-I(300),II(14),II(23)

#7 J-I(700),II(14)

#8 J-I(530),II(23)

#9 J-I(530),II(22)

#10 J-I(300),II(23)

#11 J-I(300),II(23)

#12 J-I(533),II(23)

#13 J-I(300),II(14)

#14 J-I(500),II(14)

#15 J-I(503),II(14)

#16 J-I(300),II(23)

#17 J-I(500),II(13),II(24)

#18 J-I(530),II(22)

#19 J-I(300),II(23)

#20 J-I(300),II(23)

#21 J-I(300),II(23)

#22 J-I(530),II(23)

#23 J-I(533),II(22),II(22)

#24 J-I(500),II(23)

#25 J-I(500),II(23)

#26 J-I(500),II(23)

#27 J-I(500),I(300),II(14)

#28 J-I(500),II(22)

#29 J-I(523),II(23)

#30 J-I(300),II(22)

#31 J-I(700),II(23)

#32 J-I(533),II(32)

#33 J-I(500),II(32)

#34 J-I(500),II(23)

#35 J-I(300),II(14)

#36 J-I(300),II(14)

#37 J-I(300),II(15)

#38 J-I(530),II(14)

#39 J-I(730),II(14)

#40 J-I(503),II(32)

#41 J-I(300),II(23)

#42 J-I(700),II(23)

#43 S-I(300),II(23)

#44 S-I(403),II(24)

#45 S-I(230),II(23)

#46 S-I(320),II(23)

#47 S-I(402),II(22)

#48 S-I(303),II(15)

S-I(503),II(14)

#49

S-I(530),II(14)

#50

S-I(400),II(23)

#51

S-I(400),II(13)

#52

#53 S-I(300),II(23)

O-I(500),II(23)

#54

#55 O-I(500),II(23)

#56 O-I(300),II(13)

#57 O-I(300),II(23)

#58 O-I(300),II(23)

#59 O-I(500),II(23)

#60 O-I(500),II(14),II(14)

#61 O-I(300),II(14),(14)

#62 O-I(300),II(14)

#63 O-I(500),II(13)

#64 O-I(500),II(14)

#65 O-I(300),II(23)

#66 O-I(503),II(13)

#67 O-I(300),II(13)

#68 O-I(500),II(23)

#69 SO-I(530),II(23)

#70 SO-I(230),II(14),II(14)

#72 SO-I(400),II(15)

#71 SO-I(100),II(33)

#73 SO-I(030),II(23)

#74 SO-I(100),II(23)

#75 Variation 01

#76 Variation 02

#77 Variation 03

#78 Variation 04

圖5 代溝空間類型分類(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2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的空間我們稱為「代溝空間」,這空間小至幾十

神明與祖先廳的正身與傳統合院空間格局的尊重;

公分寬的夾縫,大至幾米寬的小廣場,基於使用

但當然也發現異化特例,形成可與原類型相互參

的便利性,居民往往在其間搭起輕鋼架系統的棚

照比對的實例。總體而言,兩代家屋類型皆具備

架,因為兩代家屋的尺度、外觀與構造行為皆不

空間封閉性與構成自主性,代溝空間是不在原本

同,輕鋼架系統不僅可以快速構築,亦可以適應

居民的初始居住計畫中的剩餘空間,我們認為若

不平整的建築物邊緣,因而產生拼貼感強烈的形

能積極利用代溝空間則有機會扮演增進兩代家屋

式表現,恰恰忠實地反映了鄉村居民以功能為主、

互動的新角色,活絡兩代家屋間消極而存的區域,

美觀其次的生活態度。

甚至成為家居活動或鄰里互動的新場所。

這些代溝空間大多是半戶外空間,但也有包

無名建築的紀錄與研究在東西方主流建築史

覆成室內空間使用的案例,如停車區、雜物儲藏

書寫中實屬邊緣,卻總有一群研究者持續挖掘紀錄

區、挑菜與鄰居閒聊的休憩空間,甚至積極地成

與討論,其廣度不限於建築領域,亦延伸到以民族

為半戶外的廚房或用餐區。它們隨著時間被賦予

學、人類學觀點來討論,而這些具有非計畫性特

不同的使用功能與意義,代溝空間成了兩代家屋

質、反映場所與文化特質的家屋與構造物亦包含在

空間使用的延伸,模糊了原本室內外一刀兩斷、

其中,它們受到資本化、政治權力影響相對較低,

過度清晰分界的性格。代溝空間具備著彈性與兼

是居住者基於經濟考量前提下日常慾望的形式展

容性格,無用與有用並存,端看兩代家屋之間互

現,直接地呈現基本需求。紀錄與討論它們是否

動關係而展現。

有機會更進一步地,釐清臺灣鄉村在現代化進程

過程中我們於後壁地區採集了超過一百組案

中的分叉點與關鍵轉變?而身為空間創作者的我

例,透過討論分類,定義何謂第一、第二代住宅,

們,又該怎麼以個別建築物回應這樣的集體性文

以及「代溝空間」,排除屬於變異的類型例外。

化,亦保有其空間自身的強度,脫離鄉愁式的看

基於兩代家屋互動的關係我們整理出五種關係:

待方法卻又能反映文化與生活的連續性呢?

「並置」、「取代」、「佔領」、「取代 + 佔領」、「變 異例外」,這五種關係在意代溝空間、合院院埕與

參考書目

兩代家屋的組織關係,它們提供家屋隨時代流變的

1. Kitayama, tsukamoto, nishizawa .(2010): TOKYO

線索,我們並於每一類型中挑選一個代表性個案 做訪談,以深入紀錄與理解。空間使用上,因人 口流失與老化的進行式,不少兩代家屋都只有一 層的部分空間被充分使用,滿足年老住民生活起

METABOLIZING . Tokyo , TOTO 2. 王 明 蘅 ( 1 9 9 6 ) , 〈 類 型 設 定 : 一 種 住 宅 設 計 方 法〉,《住宅學報》,第四期,p.31~49,臺北市,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居基本需求,大部分房間都是儲藏或閒置的狀態, 後輩們多半在鄰近的都市居住生活;橫跨數十年 的家族成員流變,也不少受訪者談到家族分家分產 與土地分割等影響家屋使用與變形的現象。精神 層面上,大部分第二代家屋的新建只要土地夠大, 不會輕易拆除第一代家屋,若需增改建則會先取 代左右護龍,院埕其次,最後才是正身,保有對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21


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批判性鄉村建築學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文.圖/趙柏聿、俞思安

在《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與《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及代 溝空間類型研究》兩篇文章中,我們以類型式紀錄與分析方法,建 立對鄉村無名建築的觀看方式,一方面拓展我們對於鄉村環境的理 解,另一方面將它們視為基礎資料庫,用以指認無法歸納入類型的 「例外」,作為一種設計實踐的參照體系。這種對無名建築的關注, 源自鄉村生活的日常經驗累積;當我們受到某些帶著陌生感、詭異 不尋常的構造物吸引,甚至引發思辨,仔細思索後,往往發覺這些 對象指向我們日常熟悉事物的另一端,它們不僅違反日常經驗,同 時也拓展了我們的想像空間。這些對象並非刻意與其類型建立差 異,而是基於回應務實需求所產生的結果,透過與相對應類型的比 對與描述,我們能更理解該類型所承載的意義與其的關聯性。 影響俄羅斯表現主義的作家 Viktor Shklovsky 認為,語言經過日 常習慣性的使用,產生了「知覺的機械性」,而這種知覺的機械性, 常常掩蓋了事物的質感與內涵;為了重新使人感受事物,讓物成為 物自身,我們是否能透過改變語言的慣性使用,來喚起對日常事物 的根本認知與定義?也許這些在鄉村日常中無名建築的「例外」, 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線索來反思建築語言與日常性。 於是我們以「無名建築作為空間創造的出發點」為設計方法的 核心觀念,結合考現學式紀錄與敘事性思考,並在建築學院的教學 研究與空間實踐兩者之間,有意識地交互參照影響;學生們以特定

趙柏聿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方式觀察記錄這些鄉村既存的構造物,不過度探究其空間用途或習 俗等文化因素,一方面試圖將它們從建造目的中解放,另一方面也 從社會約定中解放。這些構造物因而從時間、場所中抽離出來,被 視為純粹的建築或物件理解,它們開始脫離社會學的意義,僅展現 空間的秩序性原則。當然這並非一件容易的工作,因為這些構造物

俞思安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共同創立人

22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距今年代不遠,我們往往因為對它們理解太多而提煉不出更純粹的 意義;事實上,我們正面對的即是長久以來在建築學領域無法忽略、


圖1 鄉村觀察紀錄 / 內外相涉 / 劉憬辰(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 所)

圖2 鄉村觀察紀錄 / 閾越 / 張芷菱(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 研究所)

不斷地來回擺盪的課題:建築是主張自主性的空

類註 3,這些街道事物被物件化、脫離了場所脈絡

間形式,抑或是回應社會外在因素的文化工具?

與原本意圖。這種重新建立對物件的看待方式、 紀錄本身即具創作意圖的過程,恰與今和次郎較

日常/非日常性探索與可操作的考現學

偏描述性的考現學產生差異,透露出考現學的關

近百年內具空間考現精神的建築文化脈絡,

注焦點自文化產物逐漸轉移至物件的主體性;拉

似乎為上述提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切入點;考

遠到更大尺度,1966 年出版的《The Architecture of

現學學者為了回應時代與社會文化狀態,相繼以

the City》註 4,Aldo Rossi 試圖重新拾回現代主義丟

不同的詮釋方法紀錄與描述事物,甚至回饋到自

失的精神價值,圍繞建築類型學觀念,思考都市集

身的創作方向:考現學始祖今和次郎對日本民居

體記憶與建築的關係;Atelier Bow-Wow 於 2001 年

測繪紀錄與路邊採集註 1、千千岩助太郎對臺灣原

出版的《Made in Tokyo》註 5 以東京為例,讓我們

住民家屋測繪,影響我們看待日常性事物與無名

閱讀亞洲混雜的都市現象,如何透過系統性的圖解

民居的態度;以建築家清家清與篠原一男為核心

式紀錄與描述,成為得以交叉比對的類型資料庫;

的東工大脈絡,對傳統民居的調查研究註 2,成為

而攝影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德國攝影家 Bernd &

其住宅設計裡具批判性的養分。反思戰後日本傳

Hilla Becher,長時間以類型學式的攝影方法紀錄德

統精神與當時社會的關係,我們得以理解考現學

國後工業時代的無名構造物,形成一種抑制主觀

用於創作的可能性,當以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

情緒的類型學攝影學派,成為觀念產生的方法。

南伸坊為首的路上觀察學團體,對都市街道上的

日常性事物的普遍存在是類型學觀察的基礎,

既存狀態用一種幽默、荒誕的看待方法紀錄與分

而非日常性事物則揭露既存類型與集體記憶的事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23


實,兩者皆作為文化產物出現,然而當這些事物 已被普遍認知、歸納,在建築學領域中儼然得以 自成系統之空間形式看待,有了自主發言的操作 可能。

敘事、物件與場所 上述脈絡影響了我們在建築學院的教學方法, 我們借用 Bernd & Hilla Becher 所建構的類型學式影

圖4 裝置物件 / 重置 / 蔡承延(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像閱讀,觀察蒐集鄉村眾多的無名構造物,並在 尺寸、比例、材料等空間特質方面提取這些構造 物之間的關聯,形成一個可操作的觀念;同時如 今和次郎般,帶著主觀眼光將這些構造物測繪成 建築圖。這種觀察方式,不因探究背後形成原因, 而將思考焦點向社會或文化層次擴散,而是重視 這些物件既成的空間魅力,試圖將討論匡限在建 築作為實體物件的範疇裡。

圖5 裝置物件 / 語意不清 / 黃柏崴(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而每一組構造物帶出的觀念,都是經過反覆 搜集、篩選、推翻、歸納後逐步建立;學生們各自 被不同的觀察對象吸引,並開始認知挑選的原因、 剖析對象之間是否有足夠強度的關聯性、檢視其觀 念的討論價值,這個過程即是在建立自我知識體 系的必要動作,且因每一個判斷皆與個人經驗息

假肢

圖6 裝置物件 / 疊置 / 陳冠宏(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是汰換殘缺的局部 是替代支離的表面 是受文化約束的整體 在遞進的時間中,重疊過去與現在, 成為系統中的變異。 是一種偽裝,也是一種類比, 卻將新與舊契合在一起。

圖3 觀念描述 / 假肢 / 胡顥蓁(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2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圖7 空間觀念模型 / 對角之家 / 吳昕睿(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 研究所)


圖8 裝置物件 / 吻合 / 楊雁婷(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息相關,進而逐漸形成特定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 我們借用語言學定義語言的形態中之一,將之視為 一種核心的敘事模式—Narrative as Knowledge;事 實上,Narrative 最早可追溯到梵文的字根‘gna’, 在拉丁文中則是對應到‘gnarus’及‘narro’,也 就是‘knowing’及‘telling’—獲取知識、理解意 義以及述說之意註 6。 於是,既然語言作為思考的主要工具,如何 適切地陳述一個觀念便顯得根本且重要;一段收 斂、精準、有魅力的文字描述,則成為理解與表 達的基礎,學生們以此作錨定點,確立該觀念包 含的空間經驗及思考邏輯,並在創作階段,即敘 事行為—Narrative as Behaviour,檢視是否準確表達 及被感受;在裝置物件階段,試圖延續無名構造 物的「例外」啟發,在日常中改變認知及行為的 慣性,以特定觀念達到非日常的被迫思索;而住 宅創作階段,除同樣以敘事角度檢驗觀念如何在 建築內部秩序上展現,也試圖自鄉村觀察對象的 圖9 住宅創作模型 / 雙面之家 / 趙璽維(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 研究所)

建築圖描繪中,抽取類型學的思考切入點。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25


共通性與類型參照

26

測繪與整修,理解了小教堂類型,從平安聖若瑟

回 到 類 型 學 的 重 要 性 及 意 義,「 共 通 性

天主堂、烏樹林天主堂偏向維持原教堂空間感,

(commonality)」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即

回應新使用機能的活化改造,到有六十年歷史的

共同享有的特質如結構關係、組織模式等,在建

光明天主堂,在空間上更積極地賦予都市教堂一

築領域中,它讓我們能夠超越時代和場所,透過

個新的可能,聖堂與新置入辦公空間的關係,正

空間感受與他人產生共感,例如我們普遍會對古

巧展現追求個體的精神性空間與連結大眾的社會

老建築有所感動。類型學即是在理解這些既存的

性空間兩者之間的差異;外部保留原教堂整體感,

建築物後,幫助我們看到那些表層形式背後所共

內部則置入新的鋼構系統將聖堂與辦公區完全區

享的空間共通性。理解事物是相互關聯且具備某

隔開,成為兩個 9X9 公尺的正方形平面,改變了

整體原則在現今更為重要,它或許能作為抵抗當

我們對簡化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築之縱長尺度感

代生活碎片化的強大武器。

的認知;此架構和教堂原木桁架結構系統形成一

將敘事結合類型學式思考置於主要前提,對

組尺度差異卻又相互參照的平行系統,聖堂側維

空間共通性的認知與感受,並透過去熟悉化的操

持住原教堂類型的象徵性中軸,辦公區則與新增

作,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進行式。「去熟悉化」並

的盥洗空間、新的採光開口和傢俱建立新的中軸

非要和原參照對象斷裂或脫離,而是和原空間類

系統,在經驗兩區空間成為一個整體後,新舊中

型保持一種可相互辨認卻具備差異的微妙關係,

軸彼此間錯位的「對立」敘事主題或許終能呈現,

使人重新感受與思考事物。舉例來說,我們透過

亦是對原類型的去熟悉化展現。

圖10 Church with an Inner Skin (平安聖若瑟天主堂)(圖片提供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11 Church with House Forms (烏樹林天主堂)(圖片提供/長 短樹鄉村研究所)

圖13 Church of Church (光明天主堂辦公區)(圖片提供/長短樹 鄉村研究所)

圖14 Church of Church (光明天主堂聖堂區)(圖片提供/長短樹 鄉村研究所)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21 07


註釋: 1. 今和次郎(2018),《考現學入門》,詹慕如、龔婉 如譯,臺灣,行人。 2. Anna Puyuelo.(2011): 2G 58/59 Kazuo Shinohara: Casas Houses. Barcelona , Gustavo Gili. 3.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2014),《路上觀 察學入門》,嚴可婷、黃碧君、林皎碧譯,臺灣, 行人。 4. Aldo Rossi.(198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 USA, The MIT Press. 5. Junzo Kuroda, Momoyo Kaijima.(2001): Made in Tokyo: Guide Book. Tokyo,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 Ltd. 6. Abbott, H. P. (2008).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圖12 Church of Church (光明天主堂)平面圖(圖片提供/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2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