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Typology of Uninhabitable Structures in Rural Area

Page 1

Typology of Uninhabitable Structures in Rural Area

臺灣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Summer Research 2019

1



4

反高潮的日常探索-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7

1. 鄉村非人居構造物介紹

8

1.1 場所與類型

56

1.2 特例與其他類型

60

2.尺度與構成

62

2.1 尺度比對

64

2.2 型態與構成比對


我們將焦點放於台灣非都市平原地區普遍存在 卻始終被忽略的「非人居構造物」,以嘉南平 原為調查採樣區域,進行類型學式的紀錄與建 築繪圖,透過具有比例與去除比例關係的比對 操作,嘗試找到這些構造物之間彼此共享的空 間關係與組織模式,希望不僅能夠提供一種系 統性的觀看方法理解這些構造物,亦希望在我 們所建立的批判性鄉村建築學觀念中產生可參 照的類比圖像。在本研究的一開始,便將鄉村 地區常見的傳統民居、獨棟透天、連排街屋型 住宅等供人長時間居住生活的建築類型排除, 僅著重於服務於農產業、附屬於基本生活中甚 至包含如鴿舍娛樂性機能的「非人居構造物」 。它們因為使用機能與坐落的環境差異,使用 不同的構築方法與材料,大部分偏向臨時性或 工業單元化的構築,不同的材料與構造邏輯造 成標準單元尺度的限制;而坐落的地塊尺寸、 區位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則影響構造物可增長的 範圍,兩者共同決定類型的基本型態。

反高潮的日常探索 - 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研究 Typology of Uninhabitable Structures in Rural Area

攝影做為建築類型學研究方法

「我們不應該討論攝影作為藝術是如何,而應 該討論藝術作為攝影形式是如何。」 - Walter Benjamin 將「藝術」一詞代換成「建築觀念」,我們借 用德國Dusseldorf攝影學派的創立者Bernd與 Hilla Becher在德國杜塞多夫攝影學派(Dusseldorf school)所建立的類型學攝影方法,作為 分類構造物的方法。類型學是對現實事物所展

4


現的訊息進行分析歸納,抽取出具有共通、永

於無名建築的考現成果在類比圖像學派用於建

恆的內在秩序,不同於分類學,類型學在分類

築設計的方法皆建立各自的觀點與方法。在九

學的基礎上加入社會與文化性因素的判斷,換

零年代初他們對於無名建築類型中抽象化的原

而言之,在抽取關鍵因素的同時,就將其他被

型在建築創作中的挪用或去熟悉化是我們感興

視為非關鍵因素的特質捨棄。他們所創立的方

趣的範疇,而去熟悉化進而引發思考或開啟新

法學造成當時德國攝影史上革命性的轉變,攝

的感知,進而鬆動建築學的邊界亦是「批判性

影不再是對現實的直接表現,而是將語言學與

鄉村建築學」關注的面向。在本研究計畫中,

哲學辯證引入,成為觀念建立的手段與方法,

我們透過影像比對、選取與汰換建立類型的基

人們對影像的看法從「看起來怎麼樣」轉變成

礎,在這基礎之上選擇數量最普遍或是形象上

「為什麼是這樣」。這些影像並置展現的韻律

更容易讓人辨認的對象作為各分類的原型。這

與統一,也帶起一波觀念藝術與極簡主義的發

些構造物內部功能、組織形態與外部形式往往

展。在這樣的影像比對方法中,它們暫時忽略

達到某種一致性,一座位於田邊的工寮,其大

個別存在物體的價值與意義,例如單一溫網室

小高度與形式取決於內部抽水馬達大小與資材

構造物只於溫網室系列影像中相互比對才產生

的大小,農民從來沒有過與環境函構協調對話

意義。為了建立清晰的比對系統,以一種旁觀

的想法。它們根本上不是因場所的紋理與地形

者角度,透過長焦段壓平影像的鏡頭記錄對象

而生,順應場所亦不是它們主要關注的面向,

物的外觀立面,讓單一影像中僅存在單一主體

自身功能構成型態生成的決定因子。我們依照

物。系統性、具邏輯性的排列矩陣影像,讓觀

功能與空間、場地與場所、建造與材料的異同

者直觀地透過影像中對象物彼此之間的異同產

歸納出八種不同型態與尺度,普遍出現在鄉村

生對於對象物的理解與看法。

地景的「非人居構造物」,分別為農地工廠、 養殖場、資材室、溫網室、農地泵浦寮、鴿 舍、農地棚架與水塔, 透過測量這些原型與

原型的探求、紀錄與比對

建築繪圖,則展開不同於攝影影像的內容與深 度。這些具有尺寸與尺度關係的圖面,透過比

專精建築類型學研究的歐洲建築師Oswald

例的縮放重新比對,找到彼此之間不受功能、

Mathias Ungers與Aldo Rossi將類型學用於

尺度限制而共享的結構組織關係。

探求建築原型(architype),他們對於特定造 型與建築類型中的原型形象感興趣,透過形象

延續2017年《反高潮的日常探索- 臺灣鄉村獨

的類比與尺度轉換跨界於工業設計產品設計,

棟透天住宅研究》對鄉村住宅類型的探索,今

這些帶著歷史主義卻又去歷史主義的形式試圖

年我們以本研究補述了鄉村地區另一群非居住

在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那個描述不清的模糊卻懷

類型建築的日常風景。除了持續提供一種觀看

念的集體印象,而這種印象正是因為某些普遍

方式外,同時期盼成為往後空間創作上可參照

且日常熟悉的環境或物隨著時間集合而成。其

的基準點與對話對象。

後追隨Rossi於ETH任教的Fabio Reinhart與 Miroslav Šik縱然發展出兩條相異的路,但對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Summer, 2019



1. 鄉村非人居構造物介紹

7


1.1 場所與類型

調查與研究範圍設定於台南後壁地區,其人造 景觀與自然環境分布狀況放諸於嘉南平原地區 的地景型態皆可成立,由南北高速鐵路、鐵路 與公路幹道跨越,聚落呈現島嶼式分布,聚落 間由次要幹道相連,水圳與埤塘穿插其間,為 灌溉田地的基礎水利系統。於本研究關注的非 人居構造物調查中,我們基於普遍分布的因素 將焦點放在八種構造物類型上,分別為: A.農地工廠、 B.養殖場、 C.資材室、 D.溫網室、 E.農地泵浦寮、 F.鴿舍、 G.農地棚架、 H.水塔 外觀型態與內部空間組織關係所展現的類型原 則雖是可能超越其使用功能而存在,而我們發 現本地區的構造物其類型與功能關聯性一致, 因此以其功能名稱作為類型對象的代稱,以利 溝通討論。其相對應的場所大致分為農田區、 聚落農田邊界區與聚落區三種場所類型,八種 構造物示意性地標註於地圖中。


E

F C

H

G

A

D B

9


A. 農地工廠

0

0.5

1

2

4m


0

0

0

11

0.5

2 1

4

2

0.5

1

2

4m

6m 4m



13



15


B. 資材室

0

0.5

1

2

4m


0

0

0

17

0.5

1 1

0.5

1

2

2

2

4m

3m 4m



19



21


C. 養殖場

0


0

0

23

0.5

1 1

2

2

3m 4m

0



25



27


D. 溫網室

0

0.5


0

0

0.5

1 1

2

2

3m 4m

0

29

0.5



31



33


E. 泵浦寮


0

0

35

0.5

0.5 1

1

2

1.5m 4m



37



39


F. 鴿舍

0

0.5


0

0

0.5

1 1

2

2

3m 4m

0

41

0.5

1



43



45


G. 農地棚架

0


0

0

0.5

1 1

2

2

3m 4m

0

47



49



51


H. 水塔

0

0.5


0

0

0.5

1 1

2

2

3m 4m

0

53

0.5



55


1.2 特例與其他類型

八種鄉村非人居構造物類型成立的依據是透過 類型學攝影方法分類比對建立,我們判斷每 種類型中關鍵的決定因子,這些因子的主觀判 斷與取捨,導致被排除在這些因子之外的「特 例」得以被辨識,它們在其相對應的類型裡屬 異質般的存在。其規則在各類型之間沒有一致 的看待標準,一部分可能反應於其外在建築元 素的差異,如屋頂形式變化、開口位置的不尋 常等,一部分則打破其類型空間組織的模式。 在田野調查採集過程中,我們同時也無法割捨 一部分可被歸納卻因調查範圍與時間限制下而 無法採集完整的類型,這些類型往往因其被需 求(服務)的半徑範圍更廣,在我們可及的研究 範圍內密度相對小、數量相對少,如碾米廠、 廣播塔等,我們同樣以影像並置方式呈現。


A.

B.

C.

D.

E.

F.

G.

H.

57


I. 碾米廠


J. 廣播塔

59


2. 尺度與構成


透過對象物的測量與建築圖描繪,補述攝影影 像媒介所能乘載訊息的不足。建築平面與剖立 面圖著重於構築關係與尺寸的描述,一方面揭 露個別類型中內部與外部的空間關係、使用行 為與尺寸關係。另一方面將透過不同類型並置 比對,揭露超越不同尺度、功能的八種類型之 上,彼此可能相互共享的組織關係或類型構成 原則。 在「型態與構成比對」的圖像操作中,將八種 類型依據各自展現的特質區分成三種構成與組 織關係。農地工廠、溫網室、養殖場、農地棚 架四種類型因其場所與功能需求,共享水平性 強烈的複製與並置的組織關係;資材室、農地 泵浦寮兩種類型共享單體物件感強烈,建築元 素部分(開口)與整體構造物比例差異的關係; 鴿舍、水塔兩種類型因其功能需求,共享垂直 性疊加與依附其他構造物的關係。

61


2.1 尺度比對

A.

0

B.

0

0.5

0

1

0.5

2

1

C.

4m

2

0

0.5

0.5

1

2

1

2

4m

4m

4m

0

0.5

1

2

4m


0

D.

0.5

1

2

4m

H. 0

0.5

1

2

4m

0

F.

0

0.5

1

2

0

0.5

1

2

0

E. 0

0.5

1

2

4m

0

0.5

1

2

4m

0

0.5

1

2

4m

63

0

0.5

1

2

1

4m

0

G.

0.5

4m

4m

0.5

1

2

4m

0.5

1


2.2 型態與構成比對 a. 水平向度延伸的複製與並置

0

0.5

1

2

4m

0

0

0.5

1

2

4m

0.5

1

2


b. 建築元素部分(開口)與整體比例差異

0

0.5

1

2

4m

c. 垂直向度發展的疊加與依附

65 0 0

0.5

1

2

4m


Aldo Rossi 在《城市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之中提到,以城市中的集體記憶 反映「類型」(Typology)所承擔的社會現實, 進而衍伸到場所精神、都市意象等抽象層面意 義,此舉讓類型的探索上不再止於外表輪廓、 形式上的層面。人們以記憶來認識、建構或加 以描述一個城鎮是相當直覺的,在描繪一個場 域(不論城鎮或鄉村)時我們會傾向於指認一些 可被辨識的符號,若先除去一些帶有特殊意 義、紀念性質的地標物件,這些符號通常會具 有某種普遍性,反覆的出現進而刻劃成記憶認 知的一部分,此重複出現卻又彼此間帶有相異 特色的符號,即是類型的重要構成,而我們所 進行的暑期小型研究計畫即為將此類型限縮在 鄉村地區的非住居型態構造物,試圖藉此尋找 一種普遍共同存在於鄉野間的構築氣質。 我認為在二十一世紀初之時回到鄉村回顧沒有 建築師的建築是具有某種意義的。自十八世紀 工業革命乃至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之後,過

一種當代向鄉村學習的方式 暑期研究參與者 陳詠載

往為人們所稱頌的「大師們」的建築理論已逐 步走下神壇,在資訊爆炸與網路迅速流通的 時代,網際網路的世界使的資訊(此尚不能稱 之為知識)碎片化,我漂浮於其中甚至為之淹 沒,在此背景之下,當代設計的種種技術、軟 硬體甚至人工智慧無不各自在開拓了自身的領 域。此資訊不對稱(資訊來源不明、碎片化且 不完整的情報)的狀況下,Michael Speaks 提 出現今已無建築理論,現在已經是「設計情 報」的時代(design intelligence),看似資訊 量爆炸且大量流通的時代,實則掌握有實質資 訊的人們掌握了權力。前些日子過世的Robert


Venturi,其過往提出的符號性論述在網路上重

上我們採用了以長焦段壓縮景深的方式,並取

新燃起了討論的聲浪,不論是是悼念性質抑或

其構造物的其中兩個立面作為記錄元素,此

重新檢視之,對於二十世紀初到戰後所向披靡

種方式使得被觀察物本身的資訊被拆解且扁平

的現代主義建築,其大膽的擁抱了符號與象徵

化,成為一幅幅的圖像資訊,觀者可以輕易的

的重要性,同時批判了前者在後期顯露的疲乏

在腦中整合且重新建構出構造物本體的模樣。

與不堪。然而,或許現今建築之中只是缺乏一

在觀察的對象物選擇上,我們關注於住宅之外

個強而有力的前瞻者引領方向,又或許是因為

的人工構造物,除去住居的機能之後,餘下的

網路時代的發展,資訊大量且片段的流通著,

構築行為幾乎都與生產脫不了關係,在相對欠

這使得民智呈現一種開放卻混沌的狀態,過去

缺資源的鄉村,居民以一種近乎直覺的直接方

的一言堂形式不復存在,反之在過去現代主義

式,效率最大化的使用材料,在除去裝飾之後

盛行的期間,許多地方建築從業者或建築師遵

將內部乘載的機能顯露於外在形式上,此種「

循自身的步伐與文化默默耕耘著。在上述的背

裸形」的現象成為了鄉村構造物的普遍現象。

景底下,促使我返回鄉村、重新檢視過往習以

在大量收集、紀錄構造對象後我們以尺度、機

為常的民生構造物,以期找尋出不同的參照與

能、空間關係等方式作為分類與閱讀的依歸,

靈感。

大致歸納出八種構造物,分別為農地工廠、資 材室、農地泵浦寮、溫網室、養殖場、農地棚

此鄉村調研區域主要坐落於後壁區,位於臺南

架、鴿舍與水塔。前述的「裸形」現象分別在

市最北端,嘉南平原中北方,八掌溪南方二公

不同的關係之中表現,如泵浦寮與抽水馬達的

里處,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

尺度關係、資材室的開口與人、貨車的使用差

為臺灣農田休耕率最低區域。同時為稻米產業

異等等。在大量的閱讀這些構造物的過程中,

重鎮,水稻種植面積達3500多公頃,居全國之

自然的能辨識、建立起一種相對模糊的類型規

冠,在此條件之下,整體環境呈現相當一致的

則,這其中的不精確的地帶正是類型所帶來的

人造地景氛圍,在均質且尺度扁平的稻田景致

衍伸可能性,而此短期研究的結果也應證了類

上散布著不同類型的構造物,兩者之間對比反

型乃歸納而來而非創造的結果。

映出不同於都市的環境感受。而此鄉村構造物 幾乎均能在外觀上直接反映出其內部機能,這

前述的「裸形」狀態所給予的「可閱讀性」亦

種過於直接的呈現結果與後壁地區大面積的稻

可回饋到建築的表現上,作為幫助理解鄉村的

田地景(人工自然)形成了難以言喻的異樣感,

一種手段,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向沒有建築師

正是這種獨特氣質促使我重新檢視這些容易被

的建築學習」的當代版。日本建築師篠原一男

忽略的鄉村日常構造物。

在其第一樣式時期做了大量的日本傳統民居 研究,企圖透過對於傳統住宅的理解,提出並

我們參考了德國紀實攝影家Bernd & Hilla Be-

轉譯出符合當代住宅建築的模式,無論是分割

cher的作品與紀錄方式,以一種抹除主觀意識

的空間構成形式、土間的空間演變或大黑柱所

存在、近乎全然客觀的方式觀察與紀錄鄉村中

扮演的結構、空間、住居意義,從抽象意義到

的構造物,然而此種¬¬「新客觀攝影」(new

實體形式操作皆閱讀到屬於該文化中的真正內

objectivity photography)在做出種種選擇,

涵,這種方式能讓自己所創作的建築有所依

以達到其作品呈現的冷峻而精準的觀感之時,

歸,立於歷史的洪流之中而不為湮沒。

是否依然夾雜了相當的主觀意識判斷。在手法

67


觀看的方法 1920年代德國對於現代機械與新興技術對於 社會的變革瀰漫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在藝術創 作上有別於表現主義視將作者的主觀感受與個 人經驗訴諸繪畫或藝術表現。創作者們不約而 同將焦點放在外部世界的現實中、對客觀的事 實進行描繪與批判。這樣的氛圍到了希特勒上 台二戰結束後沉寂了一段時間。隨著德國的戰 敗,貝歇夫婦對於這些第一機械時代留存的工 業遺址的興趣與其反應的時代特徵開始進行大 量的紀錄。貝歇夫婦在攝影術的觀念上並不以 批判為目的,他們著眼於當下的社會氛圍客觀 面對現實的日常狀態,基於一種不帶主觀情感 的方式紀錄舊時代的工業遺址。在技術上,而 為了達到消除主體以外的干擾,藉由梯子與鷹 架達到一定高度以求最佳的視角紀錄,如此一

鄉村構造物與其可能延伸探索 暑期研究參與者 羅慈英

來對象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參照的高度與比 例。在構圖上,對象通常以正立面最大範圍地 置於畫面中心,盡可能於陰天拍攝以降低光影 對物體性格的影響,如此一來觀者便集中關注 於對象物本身。 矩陣的排列在閱讀上形成一種連續的觀看方 式,此舉弱化了影像中對象的個別意義,拍攝 者對於對象物「整體的特寫」形成在觀看上細 部的揭露,而這些close-ups在性質上並不直 接反應某種狀態,頂多作為在客觀記錄下對象 物整體的組成部分之一存在。然而當影像被並 置時,在貝歇的分類規則裡機能為大前提,同


一分類下的對象物成為彼此的參照,觀者在閱

些鄉村構造物的型態為起點,可以從類型的比

讀時透過並列的影像比較或忽略其中的異同,

對中閱讀到某幾種特性,但如果比例尺小一

「觀看」這件事在並置的影像身上成為一種連

點,從衛星地圖上俯瞰散落在田裡的構造物與

續性的體驗,某種程度翻轉了部分與整體的閱

田地的分割方向有某種一致性,水平感其來有

讀。我們透過比較組成物的差異建構對類型的

自。或許觀看的尺度不僅限於人與田野與構造

理解。這樣的分類與閱讀影像素材的方式可以

物的距離這樣的關係,分類比較的特性也同時

一直推演下去,同類型的對象可以共享不同的

存在在對象物如何在田野扎根的狀態中。相同

特徵,如此,分類便可以水平地展開或層級式

類型的構造物可能出現在鄉村也可能出現在都

地推演下去。

市,然而同樣類型的對象物「落地」的狀態卻 有所差異。類型的特徵並不直接回應場所的

在這次研究關注的八個構造物類型中,從單棟

紋理,它們更傾向回應因場所而生,日常生活

矗立在廣袤的田園景觀中到聚落邊陲依附地區

的、產業結構層面等的需求。

產業型態而生的小型工廠,大致能夠從構造材 料等檢索工業發展過程中被汰換或更新的痕

我認為鄉村構造物有一種接近「工具」的狀

跡。不同項目在形態上有些共享在生產系統裡

態,從材料的使用、形式的變化來看,整體構

符合經濟效益的組織模式:例如田野間常見的

造物的特質在細部比較上更明顯,或許這也呼

溫室與連棟工廠。有些則是在不同的功能上不

應了為什麼貝歇的攝影強調類型影像並置的重

約而同反應了類似的目的或結果:早期水塔須

要性。要尋找單一類型的特殊性或共通性如果

以重力為供水的壓力來源,儲水設備需被架設

只拿一個對象來看是不夠的,對象的特徵是要

在一定高度。而儲水設備與下方支承的結構體

被比對後才會浮現。工具承載記憶與經驗、某

的依附關係反應了機能上的必然性。廣播器在

種程度反映一種對物既定形式乃至於運作的投

聚落中也依附著架高的構造物以便增加傳聲範

射。在類型的比較上我們並不全然直接地對完

圍。鴿舍則是為了避免潮濕,強調通風,所以

整的形式辨別分類,很多時候是透過附加的、

在鴿子主要休息的空間必須離地架高。這些在

異質的、在規則下的變化做指認。在這裏我把

鄉村出現的構造物或空間本身並非為了人的舒

某些類型的構造物自己分成兩種組成,對象物

適考量,但是因為他們極致簡單的空間與構築

的一部分恪守本分,充分展現機能:水塔必

方式、不外加包裝、直接滿足(產業)需求,

須要有承裝水的腔體,無論是白鐵或混凝土製

讓它似乎更接近一種工具的狀態,巨大的。人

的;鴿舍需有提供鴿子休息的小房舍、須滿足

在內部對一些反日常尺度的元素和空間產生矛

通風的條件,在形態上百葉是鴿舍的組成要

盾感。

件。另一部份則作為機能與使用的連結,或者 更準確地說是讓機能「運作」的工具:資材室 的大門、泵浦寮的開口高度。這些作為輔助構

物作為物的延伸

造物運作的「工具」像是構造物的身體延伸, 擴大對環境的反應能力。後者,或者稱之為對

當對象物是以具體實在的物質形式展現在我面

象物的工具部分透過未經包裝的方式為整體在

前,它所給予的僅僅是我對於對象物主觀的投

場所確立一種姿態,除了完成構造上的合理

射,它不會直接向我反映什麼。我們選取了對

性,或許能夠透過類型到符號的演繹提供進一

象的緊鄰的兩個面,透過將構造物平面化的並

步創作的可能。

排方式,同一類型的對象兩面開始對話。以這

6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