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3.ai 1 25/04/2014 06:32:50
C
M
Y
作者簡介
CM
MY
CY
顧美芬
CMY
K
現任中華信義神學院兼任老師、中華親 愛家庭協會理事長,曾任國立交通大學 兼任講師,美國嬌生公司資深會計師, 為美國檢定合格的會計師。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後,獲美國南加州 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中華信義神學院道 學碩士,路德神學研究所進修。 著有《我成了翻譯》、《三餐與牛排》 、《女人的四季》、《照顧父母: 59 分》,譯作包括《選擇在家》、《永續 親密》、《改變帶來醫治》、《馬丁路 德的倫理觀》、《強化婚姻—家庭事工 手冊》、《馬丁路德 — 上帝子民的牧 者》、《閱讀越有味》、《軟弱中的力 量》、《擁抱每一天》等。育有二子一 女。
道聲出版社 www.taosheng.com.tw
每個人的確幸不盡相同,可是人類的苦 相仿,起因於不聽神的話,以致罪惡進 入世界,人人都有一死。在死亡的過程 中,疾病是其中一種,在疾病的面前, 我們都會學到謙卑,知道自己是軟弱的 。不論藉著醫生、醫藥、禱告,醫治的 源頭都在於神,所以我們求神賜健康, 才能享受人生的樂趣。而最終極的健康 與整全就是找到永生、對未來有盼望, 這是確幸的根源。
獻給經常和我一起用餐與寫信的朋友,你們也 是我喜樂的來源,每次的會面都是神所賜的特權與 恩典。
感謝基督教論壇報編輯同工們,你們多年來的 鼓 勵, 使 我 持 續 寫 作 發 表 ; 感 謝 道 聲 出 版 社 的 團 隊,你們的卓越出版品質,使我能夠持續出版;感 謝鍾昀輯弟兄,你在文字上的恩賜與工作的紀律, 使我放心,對我助益良多。
目 錄 歐序 劉序 辛苦日子裡的小確幸 陳序 了解自己的快樂 自序 喜樂是什麼?
輯二 閱讀之樂 閱書與閱人 每次會面都是特權 建造主的家
什麼是神的旨意 在日常生活中談論上帝 成為基督徒的理由 基督徒容許惡事?
輯三 學習之樂 桌上遊戲
認真面對呼召 禱告﹁大﹂一點
淺談路德的抗爭觀 向畢德生學聆聽 喪失倫理的政治與經濟
9- 2
遊戲的重要 相看兩不厭 小考
8 7
8 1
6 8 7 7
8 4
9 7
6 3
1 0 3
輯一 工作之樂 工作中的苦與樂 翻譯二三事 如果你可以出版一本書 工作背後的祝福 美好的工作天 執照
好好地離開 職場幸福感
4 0
7 3 1 0 0 1 1 1 1 1 3
1 6
2 2
2 6
3 3 4 3
3 7
4 7 5 4 5 8
1 0 9 1 1 7
6
5 0
學習認識神蹟 戴上溫柔的面具 新聞與副刊 輯四 欣賞之樂 被稱讚的滋味
學習忍耐
凡事謝恩 在大自然中讀詩篇 欣賞巴赫 謝師宴 下半輩子都要愛你 輯五 付出之樂 手工禮物 探望病人 接機 民宿主人 送禮物
看不見的禮物 舒緩圍爐時的壓力
輯六 獨處之樂 獨處與期待之樂 期待去旅行
別被風吹跑了 耶穌給我上了一課 收不到信
期待變老
該不該開車 躲.貓.貓
附錄 苦 不聽話之苦 六分鐘護一生
操練身體 疾病對神兒女的意義 使父母歡喜
2 0 5
-
1 8 2
1 6 8
1 6 6 1 7 5 1 7 7 1 9 5 2 0 0 2 1 6
1 4 0 1 4 9
1 8 0
1 9 0
1 8 7
1 8 5 2 0 3
1 1 8
1 2- 5 1 2 9
1 3 5
1 4 4
1 4 6
1 5 3
1 5 6 1 6 1
1 5 8 1 6 3
1 2 2
序
言
六種喜樂一種苦
8
meditations about finding joy in working and reading and learning coming from the pen of a translator. Finding joy in such activities is for translators simply a matter of survival! Max Müller, a 19th-century scholar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 noted once that those who know languages well regard producing a good translation as an almost impossible task. And yet, he praises both the labor and the laborer: But to translate for the first time an ancient text, badly edited or not yet edited at all, is a totally different thing, and those who undertake it have a right not only to the indulgence, but to the gratitude of all who come after them. No one in our sphere of studies should call himself a scholar who has not edited a text never edited before, or at least translated a text that never was translated before.1 Müller was thinking of the ancient Sanskrit texts that he was translating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but his point applies quite well to translators of every century. They deserve our gratitude and our respect. In English, the word scholar can refer both to the expert in a field of study and to the student; Müller, I believe, wants us to have both meanings in mind. A person who has never worked to translate the literature of his or her field will not be respected by others as a true expert in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such a person has not yet really become a serious student. 1. F. Max Müller. Auld Lang Syne.“Literary Recollections II.”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98. Pages 94-95.
9 歐序
...knowing that in the Lord your labor is not in vain. 1 Corinthians 15:58 ...your sorrow will be turned to joy . . . and no one will take your joy from you. John 16:20, 22 Roman Catholic tradition regards Saint Jerome as the patron saint of translators, and one can easily see why. Jerome devoted much of his life to the difficult work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the entire Bible from Hebrew and Greek into Latin and translating many of the writings of the earlier Greek fathers as well. I have always, however, preferred Saint Martin of Tours for the job of inspiring translat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Though not known as a translator himself, he did give his name to one of the greatest translators of the church: Martin Luther. More importantly, his personal motto, whether they know it or not, is the mandatory motto of every translator. When he was nearing death and wondering whether he could or even should continue with his work, he declared: “Lord, if I am still necessary to Your people, I refuse no labor―non recuso laborem.” Martin would be proud of Ku Mei-Fen, whose sixth book you now hold in your hands. She, at least, seems to have adopted his motto of refusing no labor, and it is for the Lord's people that she continues to work. It should not be a surprise to find a collection of
六種喜樂一種苦
10
author. The reader benefits from her rich experiences and the many lessons she has learne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led to consider new questions, to pause briefly and think about where we have come from and where God is leading us next. Ku Mei-Fen has often been like an Aaron to me, finding words for me when I was “slow of speech” and my eloquence failed (and you're reading her translation right now). She has, however, also been a Luke, a faithful companion and coworker; and a Paul whose keen insights and challenging questions have helped me to “learn Christ” more completely. Enough of this! Let's let Ku Mei-Fen do now what she does so well: ask the questions that we should be thinking about and then help us find the words for our thoughts. Wishing you 閱讀之樂 Dr. Jeffrey A. Oschwal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xegetical Theology Concordia Seminary - Saint Louis Dean of the Master of Theology in Luther Studies Program China Lutheran Seminary - Hsinchu
11 歐序
But why am I speaking about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is is not Ku Mei-Fen's book about her experiences as a translator; that was Book number one. She is much more than a translator, and perhaps you have discovered in her and her writings a guide, a friend, or an inspiration. I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translation because I have come to know her best in the hard and often thankless role of translator―I, who have so often been the source of the“苦”in her“工作”. In fact, I have known her in both of the senses of scholar that I mentioned above: a gifted and skilled translator and a diligent and devoted studen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great student, the true scholar, i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hears one thing and understands everything (lit.,‘ten things'; 聞 一以知十 ).”2 In my experience,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great student. This kind of student hears one thing and asks everything: 聞一以問十 . The two descriptions are not really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What impresses us about great students is their ability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learning. They make connections with the things they have already learned and so “know” them even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new knowledge brings new questions for them, and each answer turns into a new quest. From such a student a teacher can learn much! The reflections contained in this volume reflect both of the qualities of the 2. You see, I'm already looking ahead to Book 10. 你看,我已經在展望第十本書了。
歐序
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哥林多前書十五:
約翰福音十六:
、
︶,他的工作是激勵後代的翻 Saint Martin of Tours
譯者。他自己不以翻譯為人所知,但他的名字卻成為教會最偉大的翻譯者
是更喜歡都爾的聖馬丁︵
文與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也翻譯了早期希臘教父的許多著作。然而我總
耶柔米一生多半時間致力於翻譯這項困難的工作,他把整本聖經從希伯來
羅馬天主教傳統將聖耶柔米視為翻譯者的最高典範,理由顯而易見。
22
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
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
58 20
12
六種喜樂一種苦
13 歐序
之一:馬丁路德命名的由來。更重要的是聖馬丁的個人座右銘,成了每個
翻譯者強制性的座右銘,但翻譯者自己不一定知道。當聖馬丁瀕臨死亡時,
﹂。 聖 馬 —non recuso laborem
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甚至是否應該繼續工作,他這樣表明:﹁主,若我對祢 的 百 姓 來 說 還 是 必 要 的, 我 就 拒 絕 停 止 工 作
丁將會以顧美芬為傲,你現在手中捧讀的就是她的第六本創作。至少她似
乎承襲了拒絕停止工作的座右銘,為了上帝的百姓她繼續工作。出自翻譯
者的筆,寫下有關工作之樂、閱讀之樂、學習之樂的許多默想,並不令人 穆 勒︵
︶ 曾 經 說 到, Max Müller
驚訝,因為翻譯者只有從這些活動中找到喜樂才能生存。 十九世紀的語言與宗教學者麥克斯
學者。︵請參英文註腳
︶
未編輯過的寫作,或至少翻譯過從未翻譯過的寫作,就不該稱自己為
權得到縱容、且有權獲得感激。在我們研究的領域中,若未曾編輯從
西,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承擔這項工作的人對其後所有人,不僅有
但是首次要翻譯古代寫作,那種編輯得很糟或根本還沒有編輯過的東
然讚美為翻譯勞力的人與其勞力:
精通語言的人認為要產生好的翻譯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穆勒仍
•
穆勒想到的是他首次翻譯成英文的古代梵文,但他的觀點應用到歷世歷代
1
︶ 這 個 詞 可 指 某 學 術 研 究 中 的 專 家, 也 可 以 指 學 生 ; 我 相 信 穆 scholar
的翻譯者身上都很合適。他們值得受到我們的感激與尊敬。在英文中,學 者︵
勒要我們把兩個意義都存在心中。從來沒有翻譯過自己專業領域文獻的人,
不會被此專業的其他人尊為真正的專家。同時,這樣的人還沒有真正成為 認真的學生。
我 為 什 麼 談 到 翻 譯 者 與 翻 譯 呢? 這 本 書 不 是 顧 美 芬 寫 她 翻 譯 經 驗 的
書;那是她的第一本書。她不僅是位翻譯者,也許你在她身上與她的書中
而我呢,經常就是她工作之苦 —
已經發現她是嚮導、朋友、或啟發者。我談到翻譯是因為我熟知的她,正 是這種辛苦、經常沒人感謝的翻譯者角色
的來源。事實上,我認識的她就是上述兩種意義的學者:有恩賜而熟練的 譯者以及勤勉而專注的學生。
︶,然而在我的經驗中,有另一種好學生,是﹁聞一以問十﹂。兩
孔 子 的︽ 論 語 ︾ 形 容 好 學 生、 真 學 者, 是﹁ 聞 一 以 知 十 ﹂︵ 請 參 英 文 註腳
索。這樣的學生會讓老師更為教學相長!
徹;同時,新的知識又為他們帶來新的問題,而每個答案又轉化為新的探
深入學習的基礎。他們能把已經學到的東西做連結,而能﹁認識﹂得更透
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好學生有能力應用所學,作為更
2
14
六種喜樂一種苦
15 歐序
本書內容反映出作者的兩種特質。讀者可從她豐富的經驗與許多學習
中獲益。同時,我們被引導去思索新的問題,使我們暫停一下,想想我們
來自何處,上帝下一步的帶領為何。對我來說,顧美芬經常像是我的亞倫,
當我﹁拙口笨舌﹂,話不流利時,她替我說話︵你現在讀的就是她的翻譯︶。
然而,她也像是我的路加,是忠誠的同伴與同工;我的保羅,以敏銳的洞 見與具挑戰的問題幫助我﹁學基督﹂學得更完全。
就此打住,現在讓顧美芬做她所擅長的:問一些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幫助我們找到我們所思所想的言辭。 祝你享受閱讀之樂 美國協同神學院︵聖路易︶解經學副教授 中華信義神學院︵新竹︶路德神學研究所所長
16
六種喜樂一種苦
劉序 辛苦日子裡的小確幸
小學二年級有次國語月考,我自信滿滿的以為可以考滿分,哪知考卷
改完發下時,發現被圈了個錯字:我把﹁辛﹂苦寫成了﹁幸﹂苦。我還搞
不清楚狀況的去向老師要分數,老師很認真的指點我:﹁辛﹂是代表勞苦、
勞累、悲傷痛苦的意思;而﹁幸﹂則是指福分、高興或是有盼望的意思; 她還特別提醒我:﹁兩個字長得很像,可是字義卻完全相反!﹂
如果你讀過美芬女士之前的幾本大作,你會知道她其實是位﹁辛苦﹂
的作家︰她四處奔波,受邀分享如何建造與經營家庭的題目;她規律的每
天完成計畫中翻譯的進度;她在神學院授課解惑,鼓勵後進;她擔任輔導
或牧養的工作,學習傾聽與接納,也不時出現在醫院,探訪需要關懷的肢
體;她在教會安排授課的成人主日學中常常是叫好又叫座的,也留下了﹁上
課一定要報名,報了名一定要來上課;上課不可以遲到,遲到了還是要來
上課﹂的名言!即使這麼忙碌,她教養出三位﹁上帝傑作﹂般的子女,為
她﹁勞苦+甘心
享受﹂的人生態度作了最佳的見證人;她事奉年長的父
病對神兒女的意義﹀這四篇文章提到的苦,都與疾病有關︶。
種苦﹂的篇幅中,︿不聽話之苦﹀,︿六分鐘護一生﹀,︿操練身體﹀,︿疾
他的角落充滿的都是﹁辛苦﹂與﹁痛苦﹂︵很吻合的是,在本書提到﹁一
的確,在我工作的醫院裡,除了在新生兒室可以嗅到歡樂的氣息,其
不是看到值完班、正準備拖著疲憊身子回家,灰頭土臉的我!
見正在步行上班的我,臉上充滿著喜樂的笑容與光彩!我心裡很慶幸,她
有一次美芬姊寫信給我,說她在早晨開車經過馬偕醫院的門口時,看
值班,或是老婆心情不好,就會是七天都灰頭土臉!﹂
的書名。我聰慧的妻子也溫柔的提醒我:﹁如果原本安息的那一天碰到要
的辛苦人群,就半開玩笑的建議她可以取個︽六天灰頭土臉,一天安息︾
這個數字作為她新書的書名時,我想到了世上許多和我一樣工作常常超時
就是因為知道美芬姊的辛苦,所以當她分享下一本書想要借用﹁六﹂
了手上的這本書。
到年終,上帝給她大大小小的感動與對社會脈動的回應與省思,我們才有
有缺憾的子女,重新勇敢表達對父母的愛;而也因著她辛勤的記錄從歲首
母,盡心盡力卻又勇敢承認自己軟弱的真誠,鼓舞了許多在照顧父母上帶
=
17 劉序 辛苦日子裡的小確幸
18
六種喜樂一種苦
疾病不適或疼痛所帶來的苦,面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的苦,生離死別
的苦,夢想未能完成就因疾病而破滅的苦,照顧親人心力交瘁的苦,生病
卻無人關心的苦,醫療費用沉重負擔的苦,等待看診耗去一天的苦,話還
沒講完醫生就叫下一號的苦,有信心卻得不到醫治的苦,因著生病才發現
毫無夫妻恩愛或親子關係可言的苦。這是病人與家屬的苦。然而,工作壓
力沉重的苦,因著責任制而必須不眠不休的苦,付出愛心卻不得諒解的苦,
冒險急救病人卻自暴於險境的苦,病情變化超出預期,手術成功病人卻死
亡,覺得白忙一場卻仍挨告的苦,工作團隊無法同心協力的苦,檢視自己
發現愛心漸漸冷淡卻又無能為力的苦,這些都是醫院裡醫療工作人員很難 被人體會的苦。
就是因為日子充滿了辛苦,所以當我發現美芬姊的新書,選擇的書名
是︽六種喜樂一種苦︾,這種樂遠多於苦,幸福遠多於辛苦的比例,給了
我不少的提醒與震撼。你也可以和我一樣捫心自問:我周而復始的日子裡, 辛苦多還是幸福多?
如果看似辛苦的美芬姊,可以常常體會到的是喜樂與幸福,是什麼祕 訣握在她的手中?你在本書真摯的分享中,你會發現:
幸福是來自於:與掌管每一天的上帝有親密而美好的連結。︵﹁我一
19 劉序 辛苦日子裡的小確幸
面運動一面禱告,與神親近。我明白祂要的是我這個人歸向祂、信靠祂, 而不一定是我的工作。﹂摘自︿美好的工作天﹀一文︶
幸福是來自於:對每過一個夜晚,我們就離生命終點更近一步的體會,
好使我們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每一天!︵﹁一切的醫治都來自神,我們要
繼續尋求醫治,也要預備面對死亡。﹂摘自︿疾病對神兒女的意義﹀一文︶
幸福是來自於:對於人生旅途所要走向的目的地有清楚的把握!︵﹁自
從父母都過世後,我就越來越期待將來的這趟旅行,因為我知道往哪裡去,
那裡有愛我的天父與父母,以及千萬信徒。而怎麼去呢?只有一種方式, 就是藉著耶穌基督!﹂摘自︿期待去旅行﹀一文︶
幸福是來自於:既知道人生充滿了辛苦,就當把握有限的機會,對周
圍的人付出愛,表達感恩與分享盼望!︵﹁記得父親在世最後幾週,我寫
完好多筆記本,都是與他溝通的話:﹃爸爸,謝謝你把我養大。﹄﹃你要 好好吃藥、休息,我明天再來看你。﹄﹂摘自︿探望病人﹀一文︶
幸福是來自於:對於我們所不能掌握的事,可以放膽來到認識我們、
也愛我們的上帝面前,透過禱告將我們的重擔與憂愁交託,也將我們心中
的渴望陳明!︵﹁父母經常不是為兒女做太少,而是做太多,說太多,禱
告太少。父母為兒女禱告的內容,不該只有功課過關、別未婚懷孕等,我
20
六種喜樂一種苦
們可以禱告﹃大﹄一點,期許﹃高﹄一點。﹂摘自︿禱告大一點﹀一文︶
幸福是來自於:對於全能上帝的信靠,並在每天的需要中,經驗上帝
供應的信實,領受祂豐盛賞賜的神蹟!︵﹁祂是我的天父,有時候祂叫我
們用頭腦去選購,有時候叫我們努力工作儲蓄再買,有時候祂直接送到手
裡,有時候連我們還沒有想到就預備好了。﹂摘自︿學習認識神蹟﹀一文︶
不久前的︽商業週刊︾,有篇文章的標題是︿台灣人,窮得只剩下小
確幸﹀。如果你細細地品味這本好書,也願意按照書中提供的生活準則及
價值觀來面對你辛苦的日子,你會在這個操練﹁聽話﹂的過程中,有一天
赫然發現你也能為每個新的早晨,下這樣的標題:﹁認識上帝的人,富足 得每天都有小確幸!﹂
這不是脫離現實的自我安慰,而是像美芬姊一樣,可以在每天微小的
事情上體貼上帝的心意,發現祂的蹤跡,享受祂的同在,順服祂的命令,
也經歷祂的真實。而這一件件小確幸:一件件微小卻是如此踏實的幸福,
會使我們在辛苦中,仍有著更遠的眼光與更深邃的盼望,指向我們可以永 遠與祂同在,與祂面對面的那一天!
因為激發美芬姊的靈感,讓她可以向我們分享生活中可以有如此多喜
樂的上帝,就是讓辛苦可以變為幸福的魔術師,讓下班時灰頭土臉、隔天
21 劉序 辛苦日子裡的小確幸
上班卻又能面露榮光的活水源頭,讓我們看似忙碌,卻又能時時享受安息 的全能者!
這是你也可以選擇,可以這樣過的:即使有一種苦需要面對,卻有六 種喜樂賞賜給你,辛苦,卻更是幸福的精采人生!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22
六種喜樂一種苦
陳序 了解自己的快樂
我喜歡了解何事會令自己快樂,也喜歡向朋友打探他們快樂的由來。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僻好。國小放學,我經常不直接回家,而是 會跟著同學回她們的家,為了是觀察她們生活中快樂為何?
有同學帶我去看屋頂上曬的魚乾,有同學帶我去買餵鴨子的浮萍,有 同學教我用木柴生火煮洗澡水,還有同學讓我跟她一起賣甘蔗汁。
當個賣東西的小販,真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使我驚艷不已。快樂的至
高點是工作結束收攤前,她就假裝自己是個老闆,偷偷地趁她媽媽沒注意,
慷慨地犒賞我一小杯香甜又清涼的冰鎮甘蔗汁。令我感動到想當場向她下 跪,叩謝皇恩。
除此之外,我尤其喜歡去挖掘看似不快樂的人還能有甚麼快樂?我覺
得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人生終究會遭遇到類似的處境,如果我能早點蒐 集一些快樂的種子,屆時就能派上用場。當然,最好是備而不用。
23 陳序 了解自己的快樂
我曾經向我的九叔打探他的快樂。他當時正攻讀博士。我好奇地問,
繁忙的博士生活,除了研究再研究之外,還可以做哪些快樂的事?九叔想
都不想,立即地對我說﹁買日用品﹂,好像發現了甚麼新研究那樣興奮。
他說當他心情不好,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去超商花十元買份報紙。不浪費
研究時間,花費又不多,又可以︵統一發票︶對獎,我聽了簡直傻眼,這 就是博士生的快樂,好鼻酸啊!
七年前,逛書店看到一名人類學家所寫的探索人類快樂的書,馬上掏
錢買下。作者認為現代人的快樂,來自早期人類生活的轉型,並列出快樂 的類別,來一一證明這些可以對照原始人類生活。
這本書讓我對快樂的研究,進入到科學分類的層次。我原本就有使用
週曆手冊記錄的習慣,於是我一一參照審視自己的快樂,以此分析自己的 快樂是因由何事。
一分析,還真是不得了,冒了一身冷汗。竟然,吃喝、睡覺、寫文章、
上傳統市場買一件一百元的衣服、去大樓後面垃圾堆積處拾荒,是我大部
分的快樂。於是便訂定次年的年度計畫,立志不要再讓自己侷限於這類快
樂,要設法開發其他種類的快樂。一年一年修訂下來,算是有所突破,增
加了跳舞、國術等運動,還有一項是閱讀原文聖經︵希臘文、希伯來文︶。
24
六種喜樂一種苦
不過,那位人類學家竟然漏掉了一項超級大快樂!那本書分類中並沒
有﹁認識上帝的快樂﹂這項。但事實上,綜觀人類史,這個快樂絕不容小覷。
因為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人是一生為上帝而活,活在認識上帝的喜悅裡面。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國小三年級就體會到這項快樂,這也是同學帶我
去接觸的。同學帶我去教會唱詩歌、聽聖經故事、禱告,都令我喜悅不已,
尤其讀聖經的快樂。我那時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誦士師記一至二章。等到我
大學信耶穌後,回頭去看士師記,奇怪為何一個小學生可以記得住描述戰 爭那樣枯燥的內容?
最 近 得 知 作 家 顧 美 芬 要 出 版︽ 六 種 喜 樂 一 種 苦 ︾︵ Six Chapters of Joy ︶ 跟 快 樂 有 關 的 書, 我 何 等 有 幸 可 以 比 一 般 讀 者 先 窺 探 她 and an Appendix 的快樂!拜讀完後,我不得不說她實在深諳快樂。
︽六種喜樂一種苦︾將快樂分為六類:工作之樂、閱讀之樂、學習之
樂、欣賞之樂、付出之樂、獨處之樂。很有意思的是,這些項目對於有些
人而言,可能不怎麼快樂。但她在書中透露了如何讓這些項目快樂的祕訣,
並又輕描淡寫、不著痕跡地把那﹁祕訣中的祕訣﹂,隱隱埋藏在字裡行間。
這裡我就不告訴各位讀者了,以免壞了大家尋寶的快樂。因為我突然想到
我的希伯來文老師說,他老婆和女兒最討厭跟他一起看電視劇,因為他都
25 陳序 了解自己的快樂
會把梗說破。
瞭解自己的快樂所在,便可以改變自己、開發出許多其他的快樂,而
遇 到 不 快 樂 時, 也 可 以 懂 得 怎 樣 讓 自 己 快 樂。 更 重 要 的 是 創 世 記 記 載 上
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
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我們身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快樂絕
不是獨享包,而是要讓周圍的人、甚至是地上的萬族都同蒙恩惠。樂己樂 人,樂人樂己,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
顧美芬不吝透過文字與我們分享她的快樂之道,她的工作之樂、學習
之樂,正解決了我眼下的一些難處。書還未出版就已經幫助到人,這一點 應該會讓她也很快樂吧!
信望愛資訊中心執行長,網路作家陳小小
自序 喜樂是什麼?
我前面幾本書的書名用了幾個數字,覺得這樣也很有趣。話說二 照的小品算是二,︽三餐與牛排︾有個三字,二
一
一一年出版︽女人的四
年出了第一本書︽我成了翻譯︾,姑且算是一,︽越讀越有味︾中英對
○
分︾的書名印象深刻,常問我原因,我的答案就是:﹁不及格,
59
任劉銘恩醫師也幫我想了一個書名:︽六天灰頭土臉,一天安息︾,所以
文好到替我出主意說,沈三白的︽浮生六記︾英文書名叫做 Six Chapters of ,我就借用這英文書名的一部分。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 a Floating Life
的水變成酒,倒是很不錯的選擇。我的恩師歐使華牧師是美國人,他的中
不多,六親不認、六福客棧,都無法做書名。聖經裡有耶穌將﹁六口石缸﹂
現在這本書的書名輪到六了,六什麼呢?翻了成語字典,有六的成語
真的不及格。﹂
顧父母:
季︾,到了該有五的時候,苦思良久,好感謝上帝賜下的創意,許多人對︽照
○
○
26
六種喜樂一種苦
27 自序 喜樂是什麼?
也借用這個形式,於是有了︽六種喜樂一種苦︾︵ ︶這本書的中英文書名。 Appendix
Six Chapters of Joy and an
喜樂是什麼?林語堂英文作品中有一篇談到生活的快樂,他不喜歡二
分法那般把快樂分成物質與靈性兩種,前者如喜愛美食,後者如欣賞詩作
與藝術品。他說生活的目的才是真正的快樂。但生活又顯得太需要努力才
能達到目的,然而人生在世五十年或六十年,總有個目的,就像週末做什
麼總要有個目的一樣。但林語堂繼續說,哲學家探討人生目的又有什麼目 的呢?哲學家好像也沒有答案。
金聖嘆寫過三十三種︿不亦快哉﹀,都與感官有密切關係,例如揮汗
如雨的夏日中午,連飯都吃不下,卻真的來了一場大雨,以致暑氣全消,
可以從容用餐,不亦快哉。這讓我想到俗語說的人生四大樂事:洞房花燭 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不亦快哉!
梁實秋也寫過喜樂,他說就是兒女成材、畢業出國、結婚敬告諸親友
等等。這是作父母的樂事,也就是責任完美地結束,可以安享餘年了。退
休之後還有什麼樂事呢?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他 的喜樂人生包括:只寫過詩集,沒有作過大官。
傳道書中雖然說了很多空虛,其實也提到各種喜樂,而且有六次講到
28
六種喜樂一種苦
﹁吃喝快樂﹂,這都是神賜給人的,是非常正面的。專門研究快樂的學者 ︿真實的快樂﹀ Seligman
有首小詩,我也照樣造句作了一首,讀者可以想想自己的快樂是 Seligman 什麼:
假如你想快樂一小時,就去睡個午覺; 假如你想快樂一整天,就去釣魚; 假如你想快樂一個月,就去結婚; 假如你想快樂一整年,需要繼承一筆遺產; 假如你想快樂一輩子,用心去關懷他人 顧美芬︿簡單的快樂﹀ 假如你想快樂一小時,就去公園散步; 假如你想快樂一下午,就讀本好書、喝個下午茶; 假如你想快樂一整天,就早起讀聖經; 假如你想快樂一個月,就學個新手藝; 假如你想快樂一整年,減肥或換工作; 假如你想快樂一輩子,與欣賞你的人結婚; 假如你想快樂到永久,來信耶穌,祂賜天國的永久居留權。
29 自序 喜樂是什麼?
其他學者提出的快樂元素依序有:友誼、婚姻、感覺人生有意義。而
對不快樂的研究顯示,喪偶需要多年才能回復幸福感,還有就是失業會帶 來很大的不快樂,就算已經找到工作,也需要好幾年才能恢復。
每個人的喜樂不同,可是人類的苦相仿,起因於不聽神的話,以致罪
惡進入世界,人人都有一死。在死亡的過程中,疾病是其中一種,在疾病
的面前,我們都會學到謙卑,知道自己是軟弱的。不論藉著醫生、醫藥、
禱告,醫治的源頭都在於神,所以我們求神賜健康,才能享受人生的樂趣。 而最終極的健康與整全就是找到永生、對未來有盼望。
﹁ 神 造 萬 物, 各 按 其 時 成 為 美 好, 又 將 永 生︵﹁ 永 生 ﹂ 的 原 文 是﹁ 永
︶我從傳道書與聖經其他地方找到了一些喜樂、美好、盼望;加
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 書三:
說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
上一些自己體會的﹁小確幸﹂,結為本書的六輯喜樂。︵小確幸的意思是
11
輯一
工作之樂 Joy of Working
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
節
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 得見呢? 聖經傳道書三章
22
33 工作中的苦與樂
工作中的苦與樂
進度趕上之樂
翻譯一本書大概半年或一年要交稿,這次我接了一個較大的翻譯工作,
工程浩大,要四年才能完成。每半年交稿一次,在交了八分之一的稿時很
開心,可是開心了兩天,就又要繼續工作了。當我把半年應該完成的分量, 都分配好,發現可以有一星期休息,更是開心!
我把每個頁數都寫在卡片上,每翻譯好一頁,就刪除那個數字。這樣
的好處是會想要趕上進度,然後享受紀律帶給我的輕省,甚至進度超前的 勝利感。交了四分之一的稿時,真想慶祝了。
與時間賽跑
34
種苦 六種喜樂一 工作之樂
時間,慢慢地、慢慢地爬過來,它從 —
其實沒有人跟我比賽,我像那隻兔子,跑了一陣子,看看前面沒有人, 就很放心地去睡覺。然後有隻烏龜
不休息,看似很慢,卻還是給我壓力。只要我休息過頭,就會驚覺,我又 輸給它了!
過去七年照顧父母,真是上帝給我的禮物;而以前在家十幾年養育三
個孩子,更是寶貴恩典;接著,翻譯這本經典古書,更是大禮!可惜我雖
知道寶貴,卻還是時常痛苦。每天都要去聆聽馬丁路德大師講課,至少一
小時以上。有時候真的很想翹課,可是知道任性的結果就是要補課,連上
次他說到哪了?我的思緒都不連貫,這就讓我更痛苦。真的,大部頭的書
翻譯到後來,有時候會找不到自己前面中譯用了什麼文字。雖然我每翻譯 一本書都會建立譯名一覽表,還是不一定有用。
現代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身體對這些無形的壓力有自然的反應:
肌肉緊繃、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腎上腺分泌增加。本來,這些反應可以
讓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在過去可以幫助人類逃離野獸、災難,然後身
體就自然回復正常的狀態。但是到了現代,這種身體反應並不能增加我們
解決壓力的能力。付帳單、跟主管衝突、親子關係的壓力不能解除,身體
35 工作中的苦與樂
就無法恢復常態。
解決工作壓力
這些衝突、情緒,其實跟工作並沒有關係,但全部被加到工作裡面去。
有醫師建議減輕壓力的三個處方,第一是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
內啡,使人的心情變好。第二個處方是儘量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胸口開闊,
眉毛上揚,振作起來再走進辦公室。第三樣處方是笑。因為笑像是體內的 按摩,讓五臟六腑都舒坦。
我想像著大部頭書全翻譯完畢,一定能笑著醒來,然後就會想:現在
節說:﹁著書多,沒有窮盡;
要做什麼呢?就投入下一個工作。正如寫完一本書,開心一陣子,又開始 投入下一本書的寫作。聖經傳道書十二章 讀書多,身體疲倦。﹂什麼時候要停止呢?
就該喜樂地享受工作之樂。
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九︰
︶在還有工作的時候,
﹁ 凡 你 手 所 當 做 的 事 要 盡 力 去 做 ; 因 為 在 你 所 必 去 的 陰 間 沒 有 工 作,
12
10
36
種苦 六種喜樂一 工作之樂
想一想: 在工作上,我有哪些樂趣? 禱 告: 感謝主,給我工作,求祢使我盡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