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獻章老師著作
約拿書註釋
約拿書之所以讓歷代讀者如此著迷,主要原因除了平白易讀,沒有先知 書慣常的「說教」之外,其故事之獨特,讓往常「刻板」的先知書演變成為一 《舊約英雄本色》 1997 /5,天恩
《聖經真密碼: 啟示錄新解》 1998/12,華神
部老少咸宜的舞台劇,讓讀者愛不釋手。 本書雖只有短短四章,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中更有著豐富的 神學「維他命」:審判、神權、悔改、恩典、寬恕、死亡、復活、創造和宣教 等信息。讓我們進入本書,從上帝與「落跑先知」之間的對話與追逐中,來尋
《跨世紀的英雄》 2000/2,天恩
《聖經中的領導者》 2003/9,海外校園
吳獻章
思神的心意與人的逃避。
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美國伊利
老師的生花妙筆並沒有忘記,約拿這卷書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本關於宣
吳
諾大學理論應用力學博士,後轉攻讀神學,
教的書。為了掌握這個重點,吳老師沒有採用一般慣用、比較學術性註釋書
《啟示錄導論》 2003/10,基道
《以賽亞書》(卷三) 2005/11,天道
的形式,而是在每一個文學結構分段的結尾,加上了從經文中引申出來、重要的宣教學
獲芝加哥三一神學院道學碩士及舊約神學
的見解與反思。當我逐一讀到這些應用的環節時,深深意識到約拿書是多麼切合現今普
博士,現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研
世跨文化宣教的處境。
戴繼宗牧師
發部部長暨教牧博士科主任。
中華內地會 ( 海外基督使團 ) 宣教士
作者著作等身,不論是註釋、講道、
吳
獻章牧師以解釋約拿書本卷經文為「經」,以上帝愛世人的心情切入為「緯」 ;
《生命的轉彎》 2007/9,天恩
「沉思」其中,反覆思想。宣教之路,原本就是一條「順服」之路,願賜獨生愛子的上帝, 將宣教的「看見」,再一次的充滿我們。願主記念本書,祝福使用,成為多人蒙恩蒙福 的管道。
沈正 《士師紀析讀: 背約沉淪的循環軌跡》 2009/7,基道
台北信友堂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董事長
《傳道書註釋》 2010/8,天道
讀吳老師的註釋,就可以發現他是一位說故事高手。藉著幽默風趣的筆調,
讓讀者在閱讀時,不覺得是在讀一本咬文嚼字、但有時卻又味如嚼蠟的「聖
味雜陳」,正如吳老師為這「劇本」的命名:「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約拿因著自 己的固執,仍然無法體貼神愛世人的心。
劉光啟
眼光展現聖經神學的精義,文字中同時含 有神學家、劇作家、小說家的雋永洞察, 熱情與懇切力透紙背,讀其文如見其人。
著
《擱淺的日子: 約伯記註釋》 2011/2,校園
他總是把教會和信徒放在心上,以關懷的
吳獻章
拜
經註釋」;反倒像是陪伴約拿同走一遭令他五味雜陳的「宣教歷險」—之所以會「五 《神鬼交戰: 舊約議題面面觀》 2010/8,華神華宣
人物研經,抑或是對於重要議題的反思,
又以近似「章回小說」的文筆陳述,其「可讀性」不但極高,更引領讀者能
約拿書 註釋
《以賽亞書》(卷四) 2006/7,天道
基督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專任舊約助理教授暨學務長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 但以理書註釋》 2012/1,校園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2013/5,道聲
www.taosheng.com.tw
100 40
道聲
文
封面完稿.indd 1
年 采 風 華 慶 百
中華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 宣教士 台北信友堂牧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董事長 基督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專任舊約助理教授暨學務長
戴繼宗 沈
正
吳獻章
著
聯 合 推 薦
劉光啟
5/3/2013 9:47:46 AM
題給 新婚的兒子錫安、媳婦靄齡: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書二十四15)
目 錄
戴序
6
沈序
9
劉序
11
自序
15
約拿書導論
19
第一章:落跑先知逃亡錄(一1-16)
49
第一幕:上帝的呼召與落跑的先知(一1-3)
53
第二幕:落跑的先知與逃命的水手(一4-16)
75
(1)風浪來襲眾人皆醒 斯人獨睡(一4-6) (2)掣籤問災約拿自白 眾人驚懼(一7-10) (3)先知入海平息風浪 眾人獻祭(一11-16)
第二章:落跑先知獲救錄(一17-二10)
115
第一幕:上帝差派大魚管教落跑先知(一17)
118
第二幕:陷入魚腹中落跑先知的禱告(二1-9)
125
第三幕:上帝吩咐大魚吐出落跑先知(二10)
159
第三章:落跑先知傳道錄(三1-11)
165
第一幕:回呼召之處約拿終於傳道(三1-4)
175
第二幕:聽約拿的傳道尼尼微悔改(三5-9)
198
第三幕:見尼尼微悔改上帝就赦免(三10)
227
第四章:落跑先知抗議錄(四1-11)
235
第一幕:約拿與上帝第一次對話(四1-4)
247
第二幕:約拿與上帝第二次對話(四5-11)
270
i. 城東搭棚 約拿等看好戲(四5) ii. 安排蓖麻 上帝解救約拿(四6) iii. 蓖麻枯槁 約拿昏頭求死(四7-8) iv. 講神愛論 上帝教導約拿(四9-11)
附錄:教會對猶太事工的反思
307
簡寫表
317
參考書目
321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戴序
承蒙吳獻章老師邀請為他所寫關於舊約先知、宣教士約拿的註 釋書作序,深感榮幸。如今正是普世宣教歷史上一個令人雀躍的時 刻,在這個時候出版約拿書的註釋書,實在是再切題不過了。 約莫一百年前的 1910 年,一千二百多位代表齊集蘇格蘭的愛 丁堡參加世界宣教大會。列席的絕大多數是來自北美洲、英國、歐 洲的教會代表,以及散居世界各地的西方宣教士。能獲邀參加的 非西方(資淺的教會:Younger Church)、亦即來自亞洲的基督教 領袖,屈指可數;而拉丁美洲及非州教會的領袖甚至不曾獲邀。 大會的主題是:「在這個世代將福音傳遍世界」,而當時的口號是 「從西方到萬方」。在那個時候,拉丁美洲、非洲、亞洲都還是西方 宣教士被差派前去傳福音的宣教工場(Mission Field)。如果我們 把鏡頭快速移轉到一百年後的 2013 年,普世宣教的景況真是不可 同日而語!過去是「宣教工場」的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當地 的本土教會經過多年來的成長、歷練,如今已轉化成「宣教精兵」 (Mission Force)。其實,大約就在 2000 年六月的時候,主體世界 1
1
「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是一個宣教學用語,一般泛指非西方世界,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及 亞洲的基督教會,以及散布西方國家、由來自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的人所成立的教會。
6
戴序
(Majority World)差派跨文化、長期宣教士的人數,首次超越了西 方世界。因此,相對於一百年前愛丁堡大會上宣教的走向是「從西 方到萬方」,今天普世宣教的走向已經變成「從各處到各方」 (From Anywhere to Everywhere)。從這個令人興奮的趨勢,來看吳獻章老 師在這個關鍵時機出版關於約拿這個宣教士的註釋書,非常恰當, 特別切合普世華人教會逐漸興起、成熟的宣教運動。 當然,約拿書是舊約中關於上帝如何彰顯祂盼望透過亞伯拉罕 賜福給萬國的一卷鏗鏘有力的書卷。舊約中許多人物,如喇合、路 得、撒勒法的寡婦和乃縵,都是直接經歷了與神立約的百姓來到 他 們生命當中的絕佳例證;反之,約拿卻是最典型的、受神託付,要 將神公義、懲罰、救贖的信息,帶去 亞述尼尼微城的宣教士。吳老 師巧妙地細數約拿一路上所遇到的難處,包括他最初的不順服(第 一、二章),及接下來心不甘情不願的順服(第三、四章)。身為舊 約學者,吳獻章老師分享他從希伯來原文所看到許多深刻的觀察, 使得這短短 48 節宣教士的傳記更加栩栩如生。從吳老師的這些見 解,讀者可以明白希伯來原文中這段經文更寬廣、豐富的意義與微 妙之處,是讀中文翻譯聖經不容易領略到的。 吳老師的生花妙筆並沒有忘記,約拿這卷書首先也是最重要 的,是一本關於宣教的書。為了掌握這個重點,吳老師沒有採用一 般慣用、比較學術性註釋書的格式,而是在每一個文學結構分段的 結尾,加上了從經文中引申出來、重要的宣教學的見解與反思。當 我逐一讀到這些應用的環節時,深深意識到約拿書是多麼切合現今 普世跨文化宣教的處境。因此我敦促各位讀者,別只是走馬看花地 瀏覽這些見解與反思,請以禱告的心慎重深入地思考,或許能從其 中找到可以運用在當今宣教處境中的原則。 正如吳老師清楚地指出,宣教士約拿所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 如何將那位「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
7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的神」(四 2)的救贖信息傳給一個不同文化的 民族。這個出於神的命令對約拿而言真是難上加難,因為神要他跨 越文化去傳講的對象,是一個神的百姓恨惡的民族。然而正如吳老 師精闢地論到,約拿不只是不願意去向與他們為敵的尼尼微人傳舊 約中的福音,他也同樣勉強地與在風浪中害怕極了的船員分享這舊 約中的好消息(第一章)。也正如吳老師所強調的,約拿在約帕面 對跨文化宣教的掙扎,恰恰反映了新約時代的彼得,同樣在約帕蒙 神呼召去該撒利亞向外邦人傳道(徒十章)的經歷。就這一點我想 說,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教會千萬不要輕看約拿跨文化挑戰 經歷的重 要性。我們誠然為普世華人教會日漸成熟的宣教異象感謝神,卻也 不能不為一般而言比較狹窄、大多拘限於以華人為傳福音對象的現 象擔憂。固然全球為數甚多的華人人口的確需要華人教會的關心, 然而,與其他族群的教會不同,散居全球各地的華人教會也占了一 個極重要的位置,應該不單向華人,也跨越文化界限去向或遠或近 的族群傳福音。因此,正如宣教是約拿書的中心主題,那麼,這卷 書對今天的華人教會及華人基督徒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今天海內 外的華人教會在普世跨文化宣教事工上不可繼續缺席!
戴繼宗牧師 中華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宣教士 5/2/2013
8
約拿書導論
沈序
約拿書篇幅雖短,卻擁有豐富的信息與啟示。在舊約先知書 中,獨樹一格。其論及上帝對於「外邦人」或是「敵人」的憐憫, 這樣的「明示」,雖然在聖經中所提及的不少,也都沒有像約拿書 中所呈現的如此「露骨」。這也難怪本書所帶出的衝擊甚大。 吳獻章牧師以解釋本卷經文為「經」,以上帝愛世人的心情切 入為「緯」;又以近似「章回小說」的文筆陳述,其「可讀性」不 但極高,更引領讀者能「沉思」其中,反覆思想。 本書之特色之一,即每個段落後,作者就提出「宣教反思」。 幫助並挑戰讀者(特別是教會負責同工),得以「對照」,「省察」 當下對於宣教事奉的認識及參與。本書也是教會成人主日學開設舊 約課程或是宣教課程的好教材。誠是教會之福。 當上帝呼召亞伯蘭時,就清楚表明了「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 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 都要因你得福。」(創 12:2-3) 華人教會,要「走」跨文化的宣教之路,原本就應當是一條 「順服」之路,更是一條「蒙福」之路。近年來,無論海內海外, 得主帶領走上宣教之路的教會,多已蒙福,也多有增長。因那會帶
9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出教會內外「革命性」的更新與改變,會將教會帶進充滿神國眼光 的事奉。 深信這是作者吳牧師的心志與禱告。 願賜獨生愛子的上帝,將宣教的「看見」 ,再一次的充滿我們。 願主紀念本書,祝福使用,成為多人蒙恩蒙福的管道。
沈正謹序於台北主後二〇一三年四月 台北信友堂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董事長
10
約拿書導論
劉序
還記得有一個學期筆者在神學院開了一門「希伯來文解經」的 課,其中討論的焦點就是約拿書。透過希伯來經文的翻譯、文法的 探討、以及結構的分析,我們看見這卷大家似乎很熟悉、又很簡短 的先知書中,其實蘊藏著許多令人驚歎的寶藏。但這卷書中許多特 殊的文辭表達,是我們單憑著中文聖經所看不出來的。最讓我們感 到美中不足的是:雖然坊間不乏講解約拿書的解經書,但還欠缺一 本能更具體反映出該卷書希伯來經文特色的中文註釋。如今吳獻章 老師的這本註釋,正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 拜讀吳老師的註釋,就可以發現他是一位說故事高手。藉著幽 默風趣的筆調,讓讀者在閱讀時,不覺得是在讀一本咬文嚼字、但 有時卻又味如嚼蠟的「聖經註釋」;反倒像是陪伴約拿同走一遭令 他五味雜陳的「宣教歷險」—之所以會「五味雜陳」,正如吳老 師為這「劇本」的命名:「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約拿因著自 己的固執,仍然無法體貼神愛世人的心。 本書的第一個部分「約拿書導論」,吳老師指出約拿書的各種 特色,包括:簡短的內容、精彩的故事、多樣的文學素材、戲劇性 的情節、極具特色的詩歌。對於這些特色,吳老師都有精闢的介
11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紹。此外,關於約拿書的一些議題,如「為何約拿要逃避上帝呼 召」、「約拿小檔案」等,吳老師參考了許多資料—不只是其他的 約拿書註釋、還包括了拉比傳統與古典文學,可見吳老師的博學。 值得注意的是,本註釋也特別針對約拿書的「史實性」加以討論: 這是讀者對於聖經的內容,會自己想到、也會被問到的問題。也就 因此有些批判學者認為:許多聖經書卷—包括約拿書,不過是 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story),是一些「歷史(場景的)小說」 (historical fiction),而非真實發生過的「歷史」(history)。但吳老 師針對批判學者所提出的不同見解、見招拆招,逐項提供解析與論 證。這些論證不僅回應了各種質疑,也為讀者樹立了聖經論證很好 的典範。 在約拿書的各章註解裏,吳老師先將段落大綱與結構作精要 的介紹,再引導讀者探究細部的經文內容;藉著有條不紊的陳述, 讓讀者能清楚地「見林又見樹」。本註釋並不拘泥於個別經文的解 釋,反倒是針對經文中反覆出現的鑰字、文字遊戲、「劇情」鋪 陳、文脈中的伏筆、以及經文的結構(尤其是經文內隨處可見的 「傘型結構」與首尾呼應),作出精闢的分析。讓讀者看見希伯來原 文中精巧細膩的文學手法,也讓這齣戲的「劇中人」躍然紙上。除 了參考各家學者的見解外,字裏行間也看出吳老師對經文的默想與 反思,其中不乏許多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提醒。尤其是在每個段 落結束後,再從「宣教」的角度,來反思這卷短小的先知書,兼顧 經文原意與生活應用。 此外,本註釋對於約拿書本身的經文上下文、或是約拿和其他 先知書之間,都作出很細膩的觀察與比較;這些經文串接的註解說 明,為讀者提供了極佳「以經解經」的範例。值得注意的是,本註 釋有許多的註腳,透過註腳的討論(特別是許多針對經文中希伯來 原文架構與文法的精彩討論、以及某些主題與字詞的解釋與細部討
12
劉序
論),讓讀者對於這些經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這也提醒讀者: 除了書籍「本文」的內容很重要外,「註腳」討論也經常是蘊含豐 富資料的礦脈,值得大家注意。 筆者鄭重推薦這本註釋。相信它不僅能讓希望仔細研讀約拿 書的讀者,獲得許多屬靈洞見,它也能幫助預備分享信息的牧者同 工、帶領查經的小組長,更加認識主的真理。
劉光啟 基督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專任舊約助理教授暨學務長
13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14
約拿書導論
自序
感謝主!苦悶幾十年的台灣教會,終於在這些年間看見些許 復興浪潮,信徒在教會牆外的影響力也正逐漸增強中。因此,筆者 順勢於去年完成《獅子坑裏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本著 聖經神學的進程,從但以理書剖析了馬丁路德(背後乃保羅!)的 「全民皆祭司」神學論述,鼓勵神兒女「週末來教會充電是為了週 間禾場發光」,以此「建立無牆教會」。接著,身為神學教育工作 者,不免要問自己:接著呢?Then what?好友板橋福音堂張復民 牧師一句話,敲醒夢中人:華人教會該當認真於宣教!感動既經確 定,約拿書遂浮現腦海,在忙碌的教導、輔導、講道、錄影之餘, 振筆作書,從落跑先知逃亡錄、獲救錄、傳道錄、抗議錄,來反思 華人宣教體質—諾,這本書就在您眼前! 約拿,猶太人也,舊約落跑先知,和華人教會宣教有何關聯? 難道華人教會在宣教路上也落跑?誠然,華人教會差派宣教士人數 逐年增加,但嚴格地說,華人教會對普世宣教的託付,其實還很模 糊。自九一一事件敲響了歐美教會宣教的喪鐘,歐美宣教士的影響 力被迫劃上一個休止符(至少對穆斯林地區),然而,喝了兩百年 宣教士「奶水」的華人教會,並沒有體會到上帝已然將普世宣教的
15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棒子傳給亞洲。如今,眼見鄰近的韓國教會已認真地接棒,而宣教 在華人教會事工中卻依舊偏置於冷門,似乎忘了歷史上我們祖宗曾 經殺了不少宣教士,我們骨子裏依舊欠缺償還福音之債的覺醒,就 這一點來看,我們和約拿好像沒有兩樣! 去年暑假再度受邀在港九培靈研經會講道,約十天的講道期 間,曾參訪一些教會,無意中在一間教會的佈告欄,看到了義和團 時期被殺宣教士的遺言,深受震撼,不能自已,遂抄下數則作為提 醒: I do not regret coming to China, But I am sorry that I have done so little.(Mrs. Elizabeth Atwater/ 艾渥德師母) If you never see me again, remember I am not sorry I came to China.(Miss S. Rowena Bird/ 貝如意) We live and die for the Lord and China.(Rev. Carl L. Lundberg / 林牧師) 我所事奉的華神,第一任院長戴紹曾博士就是宣教士,戴家數 代都埋身華人禾場(包括為本書寫序的戴繼宗牧師),我在華神走 動越久,就越有虧欠宣教士福音之債的催逼。當您走進華神台北汀 州路校區,立刻會發現,全校硬體建築的中心位置就是宣教中心! 在華神任課的英國宣教士白德禮老師剛剛被主接走,追思感恩禮拜 中,他那「希望華人教會成為普世教會的祝福」的心聲,仍舊對著 在場的每一個人朗朗宣告(來十一 4)。我們豈能因教會出現些微成 長就沾沾自喜,忘了我們距離主所吩咐「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太二十八 19)的目標,還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呢! 新上任的教宗自稱是「從世界的另一端」來的,希望天主教會 去關心世界的遠端。真正從地極彼岸的天上而來的耶穌,更是希望 我們成長後,不僅要堅固軟弱的「弟兄」(包括早已離棄上帝的歐
16
自序
洲,以及為信仰立國卻日趨走上「自殺」道路的北美—套用英國 歷史學家湯恩比的話),還要回到教會歷史的原點,重新給教會的 身分、任務作定位—「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徒一 8)。這條宣 教路上,我們不要像那對著復活的耶穌提問:「你復興以色列國在 何時」的門徒(徒一 6),被華人的民族優越感和愛國主義所主導; 也不要為了愛猶太人而被猶太主義和以色列國所綁架(見本書附錄 「教會對猶太事工的反思」),免得神學眼光太窄、太淺、太屬世、 太自我如約拿,逼得上帝感歎: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被外來的船堅炮利擠壓得很悲情,還 歷經抗戰、文革前後……等波波相連、淒厲慘烈的「苦難神學」情 境;現在風向完全變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可以在世人面前 抬頭挺胸,上帝也藉著苦難幫中國「作球」,孕育出二十一世紀數 千萬華人信徒,可以成為宣教大軍。然而,我們會不會走上約拿忘 了以色列被興起乃要成為列邦祝福的覆轍,一昧沉迷於自我中心、 看「人學」過於「神學」,辜負了作球的上帝,辜負祂用祂兒子耶 穌的血救出的幾千萬信徒,其實肩負著普世宣教推手的使命,最後 讓上帝感歎:何時華人才會知道我的心? 本書主旨不在於討論宣教學(這議題可以另行參考 David J. Bosch 著 / 白陳毓華譯,《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台 北:華神,1991),也不是探討宣教釋經學(這議題可以另行參考 Christopher Wright 著 / 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顛覆世界的宣教 釋經學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 Narrative》,臺北: 校園,2011)。本書是註釋書,藉著註解舊約正典—約拿書— 來反思神兒女的事奉,尤其是宣教方面的向度。筆者的禱告是,讓 約拿的失敗例證,成為華人教會走出宣教領域的墊腳石。 謝謝沈正牧師、戴繼宗牧師、劉光啟老師為本書撥冗作序;也
17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謝謝我長期的文編邱美月姊妹,忠於上帝給她的託付,清理我所挖 過的隧道;還謝謝道聲同工,讓本書的出版成為華人教會的祝福; 更要謝謝我的家人(父母、岳母、妻子麗英,兩個兒子錫安和大 衛),成為我筆耕的代禱動力。最感謝的,當然是愛我的天父,在 基督裏救贖我,還用我這一「無」所有的卑微罪人,可以奉「獻」 棉薄,以文「章」榮耀主名。A. B. Simpson(宣信)博士說得對, 上帝不用偉大的人,而是用卑微的人見證祂的偉大。你我還有什 麼藉口推辭上帝的呼召和期待,讓上帝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呢? 感謝主!
吳獻章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研發部部長暨教牧博士科主任 3/29/2013 受難節,於華神
18
約拿書導論
約拿書導論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文章好壞,不在乎長短。」約拿書只 有四章,卻是十二卷小先知書中最負盛名的正典,也是許多文學 家創作靈感的泉源、藝術家創意蘊釀的沃野。改革宗神學家 R. C. Sproul 評選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具強度的神學性小說《白鯨記》 (Moby Dick)一書中,作者 Melville 透過書中瑪玻神父(Father Maple)給 約拿書下評論說:1 “This book, containing only four chapters……is one of the smallest strands in the mighty cable of the Scripture. Yet what depths of the soul does Jonah’s deep sea-line sound! What a pregnant lesson to us is this prophet!”(「這卷經文只有四章,是聖經這條大纜中最小的一股。 然而約拿的深海釣線卻探索到靈魂多麼深邃之處!這位先知帶給我 們多麼意味深長的教訓!」)
1
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著,譯者不明,《白鯨記》 (Moby Dick),台南:漢風,年 1992,第九章, 頁 58-59。瑪玻神父且說:「約拿犯了違抗之罪,更進而愚弄上帝,想方設法逃避祂。約拿以為人類 建造的船隻會把他帶到不屬上帝管轄、只有世上的船長統治的地方。」
19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與所有其他先知書不同,本書的核心並非約拿的信息,而是關 於約拿這個人和經驗。若讓古今中外讀者票選舊約中讓人印象最為 深刻的「雙搭檔」 (double act),得票最高的應是摩西和法老王,大 衛和歌利亞居次,第三就是約拿和大魚。約拿事蹟的傳奇性絕不亞 於前兩者,他傳道的功力使得動物也披麻禁食。2 記載如此傳奇主角 的本書,麻雀雖小卻具備了超強的吸睛能力,且占舊約獨特的一席 之地,成為探測歷代讀者靈魂深沉之處的正典。試看教會歷史如何 解讀本書,即可發現本書是歷代信徒極其寶貴的屬靈溫床:3 (1) 沙漠教父安東尼(Antony)藉著上帝容許約拿活下來的例 子,主張不該再把悔改的人推回風浪的大海中。 (2) 耶柔米則指出,風暴中約拿經歷上帝的忿怒,但在魚腹中 經歷上帝的愛;他認為約拿怕尼尼微城得救之後,成為同 胞的禍害,因此拒絕去傳道。 (3) 奧古斯丁回顧自己年輕時竟如約拿一般,放棄人生基本目 標,卻選擇捕風捉影;他且藉著詩篇一三○篇的註解,闡 述上帝可以透過祂所造的大自然(包括魚、蓖麻、蟲)來 彰顯祂的權能,在被造界的最低處,上帝仍然傾聽被造物 的禱告。 (4) 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de Avila),將蓖麻比喻為美德,會 被如蟲般的自私、自尊、論斷的靈所吞吃。 (5) 路德認為約拿比耶穌更能講道,且認為天主教修士式的生 活無益,如同水手「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卻是不能。」
2
Fretheim 指出,教會歷史的傳奇人物聖法蘭西斯曾對鳥類和動物講道,在講道史上則只有約拿能藉 著講道,讓牛羊牲畜等動物披悔改的麻衣。然而,從約拿在本書一直不肯順服,襯托出更大的諷 刺:動物比以色列(約拿為代表)更聽從上帝的話(賽一 3),本書果真探測到人類靈魂深層之處。 見 Lessing, Jonah, 1; Fretheim, The Message of God, 111。 3 下文見 Barbara Green, Jonah’s Journeys, 18、20、24、26、29、56。
20
約拿書導論
(一 13)他指出,這本小書說明上帝切望世人得救,但愛國 主義者約拿,認為上帝的救恩是猶太人的特權。 (6) 愛德華滋認為,教會如船和水手般,被跳入痛苦之海、為 死亡和陰間吞吃達三天的耶穌所救;他認為功德、禁食並 非得救的管道,上帝看人心,而非人的行為。 約拿書之所以讓歷代讀者如此著迷,主要原因有: (1) 文體特殊— 對比於其他先知書大都是先知勸誡性神諭 (oracles)的累積,本書的神諭卻只有五個字(三 4),且詩 歌體只佔一章(第二章),其餘三章全是敘述文,平白易 讀,沒有先知書慣常的「說教」 。4 本書除了在魚腹中的禱告 (第二章),對水手(一 9、12)和尼尼微城各開一次口(三 4),以及與上帝兩次對話之外(第四章),其餘約拿全以 「默劇」演出,如此不同凡響,讓人耳目一新。 (2) 故事獨特—主角約拿一上舞台,就上演其他先知不敢妄 想的落跑「狠」角色,5 讓劇情從原本期待先知書應該出現 的神諭,轉變為上帝「緝捕」先知的故事,6 沿途驚險情景
4
先知書中典型的「註冊商標」,如「耶和華如此說」 ( ;摩一 3)、「耶和華的默示」 (;亞十二 1),和「先知 /」、「預言 /」兩個字,從沒有在本書中出現。沒有這些「招 牌」,不免讓人質疑本書列席先知書的正當性。此外,從其信息乃與外邦人有關,熟悉《馬索拉本》 的舊約讀者,或許以為本書最適合的正典位置應該是在路得記、以斯帖記緊鄰的智慧書之列。參 Lessing, Jonah, 2; Simon, Jonah, xiv。 5 上帝所差遣的退縮或有意見的舊約人物,有摩西(出三 11,四 1、10)、以利亞(王上十九 4)和耶 利米(耶一 6),但是他們頂多嘴巴裡「唸唸有詞」而已,從來沒有人如約拿這般膽大包「天」地公 開反對,甚至落跑。 6 對比於其他先知書中的先知忠心傳道,約拿絕非英雄,一登上本書舞台就立刻「竄逃」,但仍被 上帝「逮著」,只好上路去傳道,且帶動聖經和教會歷史中絕無僅有的福音大爆炸,如此呈現出 上帝的「本事」—能透過背叛者達成祂的旨意。難怪舊約學者 von Rad 生動地指出:“God is here glorified not through his ambassador, but in spite of his ambassador’s complete refusal.”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ranslated by D. M. G. Stalker (N. Y.: Harper, 1962), 2:291。
21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高潮迭起;加上特別的「配角」如水手、船主、大魚、尼 尼微人和牲畜、蓖麻、蟲子等這些其他先知書鮮有的角色 逐一登場,使得往常「刻板」的先知書演變為一部老少咸 宜的舞台劇,讓讀者愛不釋手。 本書只有 48 節,其中卻有 39 節提到上帝名字,與全書完全沒 有出現上帝名字的雅歌和以斯帖記迥然不同。不要小看麻雀,確實 「五臟俱全」呢,內中更有著豐富的神學「維他命」:審判、神權、 悔改、恩典、寬恕、死亡、復活、創造和宣教等信息。就以頭尾呼 應來看,全書以宣告審判尼尼微城的「神義論 /theodicy」開始(一 2),7 卻以寬恕這悔改之城的「神愛論」結束(四 11),如此全然逆 轉的顛覆性信息,讓人讀來欲罷不能。8 從新約和舊約的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來看,這發生在主 前第八世紀的約拿書,其舞台、角色、劇情和背景,雖然和新約中 浪子回頭的故事很不同,然而約拿似乎就在扮演浪子回頭中哥哥的 角色—約拿其實徹頭徹尾認定外邦尼尼微人不配蒙上帝恩典,他 就是為此落跑、落海,因此進入魚腹三天三夜。以戲劇角度而言,
7
「神義論」 (theodicy)一詞乃萊布尼茲(G. von Leibniz)於 1710 年所提出的,以便在苦難的世界 中,協調上帝全愛、全知和全能的屬性。「神義論」的核心問題是:在世界種種邪惡面前,我們怎 能相信神是良善又擁有完全權柄的呢?擁有完全權柄的呢?但本書乃借用這教義史的專有名詞,來 對比「神愛論」 (約三 16),且單純定義「神義論」為上帝是公義的,惡人終將受審判。Kaufmann 主張約拿逃跑原因在於「約拿代表著有罪必罰」這「神義論 /theodicy」,他是持這觀點的第一位約 拿書學者(支持者還有 Trible, Good, Warsar, Fretheim 等)。見 Alexander, “Jonah, ” 88-91。 8 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在《白鯨記》(Moby Dick)中,藉著瑪玻神父(Father Maple)呈現約拿 書深邃的神學信息:「這個亞米太兒子的罪惡是他有意違抗上帝的命令……如果遵從上帝,我們就 必須違抗自己;遵從上帝的難處就在於違抗自己……」,否則,正如風暴來襲時,「約拿房間內那盞 燈歪斜得令他害怕……(他)靈魂的房間更是歪歪斜斜的。」見《白鯨記》,第九章,頁 58-62。
22
約拿書導論
本書彷彿給浪子回頭的新約故事作舊約闡釋,9 儼然是浪子回頭的舊 約版本,劇中釀孕著濃厚的「神愛世人」信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 涵蓋在其中! 這卷「重量級」先知書,因著約拿三天三夜在魚腹中,與耶穌 的受難、復活強烈呼應(太十六 21;可八 31;路九 22) ,10 因此成為 基督宗教節慶的最愛。直到第二次梵諦岡會議之前,本書一直名列 羅馬天主教於復活節前一天(週六)的誦讀「清單」; 到如今,誦 唱本書仍是希臘東正教在當天敬拜禮儀傳統中的要事。約拿書更是 猶太會堂在贖罪日(Yom Kippur)下午禮拜儀式中,從先知書選挑 haftarah 的主要吟唱「曲目」 (B. Megillah 31a),藉此宣召激動會眾 認罪悔改,將破碎心靈坦露在看透人心的上帝面前—在這猶太人 全年中得上帝赦免的惟一時機裏,11 約拿成了以色列人悔罪的理想典 範。 約拿小檔案 約拿,北國百姓眼中的「愛國先知」 (王下十四 25),一位「出 口」就「成章」 (一 9)、能用詩篇來禱告的人(二 2-9),是歷世歷 代傳道人望塵莫及的大佈道家典範(三 4-9),更是一位深知神屬性 的先知(四 2),卻在蒙召之初,為了自己的理念,立刻抗命、落
9
筆者在本註釋書採用「本劇」,也是完全接受本書乃歷史事件,但以藝術、戲劇的方式來呈現這歷 史事件。 10 初代教會將舊約的三典故,視為上帝將基督從死裏復活事件的預表:(1) 魚腹中的約拿(一 17,二 10);(2) 但以理三友在火窯中(但三章);(3) 但以理在獅子坑裏(但六章)。這三者以「約拿的神 蹟」,最為明確地被新約引用於預表耶穌的死裏復活(太十二 39,十六 4;路十一 29-30)。詳見下 文「約拿的神蹟」。參 Lessing, Jonah, 228-239。 11 按猶太「米大示」 (Midrash;字根 意「研讀 /study/investigate」)解經原則,命定人被惡者所追殺 的智慧書、判決罪惡之工價是死亡的先知書,或宣告赦罪之道只有透過贖罪祭的律法(Torah),都 不能使人的罪得赦。但猶太人在贖罪日,誦讀猶太傳統認為約拿最後終於悔改的本書,是得赦罪 的最後且惟一的希望。見 Zlotowitz, Jonah, xx-xxii; Simon, Jonah, vii.
23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約拿書註釋
跑(一 3)。為這理念,這位理想主義者敢向上帝發怒(四 1),甚 至想以死「逼」上帝就範(四 3、8),如此個性鮮明,舊約中無有 其匹。難怪他被學者批為「自我中心、懶惰、虛假,甚至比他周 遭的人還糟糕」的人,「壞脾氣、愛打架」的人,「毫無益處」的 人,「突變」到其實更像鷹的鴿子,「自我中心、自以為義、任性頑 固」,甚至是「宗教怪物」。12 如此性情,宛如《白鯨記》一書中,被作者 Melville 描繪成想 佔有上帝、掌握上帝的船長亞哈;也如中國神話裏,與黃帝爭神的 刑天,黃帝斷其首,他就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充滿 叛逆英雄的特色;又如夸父追日,最後雖進入太陽的光輪裏,卻是 道渴而死。這情景,依稀在 J. R. R. Tolkien 的《魔戒》這本二十世 紀版的《天路歷程》所描繪的主題中可以找到痕跡:任何人若想抓 住「魔戒」,反而會被它抓住;企圖想掌控上帝的人,其實是被自 己的私慾和理想所掌控。 路德貼的標籤比較中肯,他稱約拿是「罪人和聖人的合體」 (“simultaneously sinner and saint”) 。一方面,約拿很有信心,深信自 己的身體落海可以平靜風浪(一 12),也有本事單用一句話就讓全 城悔改(三 4) ;另一方面,他膽大包「天」 、剛愎自用,「不爽」時 不惜祭出「求死」的招數與上帝抗爭,在這極度情緒化方面又彷似 先知以利亞(雅五 17) 。13 然而約拿的信心和順服程度,相較於劇中 的水手(一 16)、尼尼微人(三 5-9)等外邦人,顯然矮了一大截。
12
約拿所得的這些「標籤」,詳見 Holbert, “Deliverance Belongs to Yahweh! ” 70; Keller, “Jonas,” 329; Wolff, Obadiah and Jonah, 109; LaCocque and LaCocque, Jonah,31; Burrows, “The Literary Character of the Book of Jonah, ” 97; Allen,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29。 13 難怪本書註釋學者往往將約拿和以利亞作比較,但是約拿在順服和愛心方面與以利亞實在「沒得 比」 (見 Lessing,Jonah, 48-52、397)。路德在註解本書第四章的前言中如此說:“There still remain in the saints remnants of flesh, and the saints do not get rid of them until that old Adam is completely destroyed.” 見 Luther’s Works. 75 vols. St. Louis: Concordia, 1955, 19:26-27。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