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ute read
和我玩一場扮家家酒:戲劇治療職人郭玟伶、Neko
from 好感 #3 突破藩籬 ‧ 自信前行
by tcgirls
霧濛濛的早晨 , 我們來到東海大學的戲劇治療通 識課堂。教室有著大片落地鏡及木地板 , 學生脫鞋魚貫而入 , 郭玟伶先帶領同學暖身 , 除了肢體 , 還加上面部表情及聲音的運用 , 大家隨意地聊天、伸展。
隨後發下 A4 大小的白紙 , 讓每個人折出屬於自己 的「偶」 , 並賦予它生命。郭玟伶請大家幫紙偶蓋一個家 , 許多人拿了自己的外套做成洞穴 , 也有人把紙偶直接放在自己身上。接著請同學想偶一天的生活、偶的煩惱、生活中的困難 ; 再讓自己的偶與他人的偶互相認識、拜訪彼此的家、 訴說煩惱 , 並嘗試幫對方解決。同學們逐漸熟絡 , 加入其他群體 , 教室充滿歡快的笑聲。
Advertisement
其後 , 郭玟伶請同學們圍成圈相互分享 :「先說偶的名字、它的朋友是誰、最近的煩惱 , 以及朋友提供的解決方法 , 最後說出自己的本名。」有的偶交不到女朋友、有的偶覺得課業過於繁重、有的偶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 也有偶的朋友幫 上了忙、有偶的朋友和它一起煩惱。在分享的同時 , 面對不熟悉的同學們 , 好像可以多看進他 / 她們的內心一點點。
這個小活動呈現了同學平時不易說出口的心事 , 戲劇治療似乎有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 能讓不易察覺的傷口被看見。戲劇治療師則會跟著你一起玩耍 , 直到你能夠轉化創傷回到單純的快樂。
拉開戲劇治療的序幕
在臺中出生、長大 , 就讀東海大學社工系的郭玟伶 , 大四時因為教授在某次課堂中帶入心理劇 , 喜愛戲劇且有劇團經驗的她自願上台示範 , 就此 對戲劇治療有了最初的印象。畢業後 , 郭玟伶曾 在家扶中心工作 , 當時家扶也有精神科醫師使用心理劇、遊戲治療結合諮商 , 她對此產生極大興趣 , 便在 1996 年前往英國就讀教育戲劇所和戲劇治療所。
20 多年前臺灣的諮商、心理治療人才非常稀少 , 關注兒童保護、性侵害等議題的郭玟伶回國後曾 在臺北的勵馨基金會工作。後來發生 921大地震 , 郭玟伶返回臺中 , 運用遊戲、戲劇的方式帶領以兒童為主的 921 療癒團體。多年下來 , 漸漸轉為 與各機構配合、接案的自由工作者 , 包括家扶中 心、世界展望會、善牧基金會及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 服務受家暴 / 受性侵害的兒少和婦女。目前主要服務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 , 也運用戲劇治 療在身心障礙成人與失智症老人 , 郭玟伶走過了臺灣的戲劇治療拓荒期。
幾乎相隔兩個世代 , 現年 33 歲的 Neko 原本唸傳播系 , 而現在是朝諮商心理師邁進的研究所考生。 Neko 曾在紙風車兒童劇團擔任合作演員 , 後來身體受傷離開舞台。因為懷念演戲帶來的美好 , 她發現戲劇具有療癒功能 , 進而踏入戲劇治療的世界。
目前 Neko 擔任輔助 DvT( 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 發展性轉化 , 是戲劇治療的一種療法 ) 治療師的活動助教 , 例如暑期在「大大人小小孩多元智慧發展中心」舉辦活動 , 提供孩子玩耍、認識自我的課程。
戲劇就是工具
「戲劇治療是運用角色扮演、戲劇媒材及活動來進行身心治療的一種方式。」郭玟伶解釋 , 藉由自己的身體 , 連結內部情感糾結並外放 , 進而達到轉化、療癒的效果。「人家都說『戲如人生 , 人生如戲』 , 人們生活中許多的社會情境、生命故事、心理困境 , 其實都可以透過戲劇創作及角色扮演來表達。」
戲劇治療除了肢體動作 , 亦使用道具作為輔助媒材 , 其中以布條最為常見 , 不同顏色的布條可以 裝扮成不同的角色及製造情境 ; 另外也常使用偶類 , 像是家庭人物、娃娃 ∕ 芭比、漫威英雄、怪獸及各類動物等。
「有些偶類會與特殊的故事或情境有關, 像是大野狼與小紅帽比較容易連結到性騷擾、性侵害。 個性比較害羞、退縮的小孩就很喜歡角落生物。 」郭玟伶有將近 20 年的時間與家暴中心及社福機 構配合 , 治療對象大多為性侵受害者 , 如被誘騙 的情感關係、亂倫 , 或是家暴目睹者。
有時候過於直接的角色扮演對受害者太具攻擊性 , 治療初期受害者可能不願回想情景 , 處於逃避狀態且不擅表達 , 這時會使用具撫慰性的布偶 , 像是照顧娃娃、扮家家酒 , 使受害者更願意接受。偶類扮演的過程中往往可以看出受害者情境 , 例如 : 受害者使用恐龍、鯊魚時 , 可能象徵了家暴者或侵害者。
扮演的同時受害者可以利用戲劇情境進行反擊 , 將憤怒釋放出來 , 藉由角色轉換的方式釋放情緒、培力自己也照顧內心受創的小孩 , 進行自我撫慰。
從扮演中瞭解自已
Neko 分享自己曾接受戲劇治療的經驗 , 在治療中她看見自己的難題來自原生家庭。因為父親外遇 ,Neko 從國小便開始共感母親的痛苦 , 覺得自 己也是失婚婦女 , 進而開始質疑婚姻。「很多人都說應該走進婚姻 , 但在婚姻中受傷的卻不在少 數。」對婚姻的害怕一直困擾著 Neko, 直到某天轉念發現自己可以不結婚 , 頓時輕鬆許多。戲劇治療更幫助了 Neko 真正放下 , 在治療時她藉由扮演家人的角色 , 得以揣摩對方的心境 , 經由覺察和釐清 , 漸漸能夠理解家人和自己 , 也能試著和解。「比起婚姻需要承擔的後果 , 單身的後果是我更願意承擔的。」 Neko 堅定地說出自己不婚、不戀愛的人生體悟。
DvT 進行時有幾項重要原則 , 其中一項是情感距離 , 也可以解釋為和真實的距離。 Neko 談到自己對情感距離的體悟 , 她曾隻身前往日本語言學校一年 , 到了全然陌生的環境才看見真正的挑戰 , 明白完全自由就是沒有人管你 , 也不會有人 幫你。 Neko 認為練習獨處的同時 , 也要學著認識自己 , 雖然認識一群好友 , 但有意識地拉開距離 , 就是為了不讓自己太過 依賴同溫層。這讓 Neko學會拒絕 , 更重要的是學會劃定自己的底線 , 足夠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 才能在個人和團體間轉化。
角色是戲劇也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 , 戲劇治療最終可能需要扮演由個案生命衍生出的角色 , 身體慣性可以看出生命 經驗 , 不願參與的角色可能正是創傷所在。關於角色 , 曾修習佛法的 Neko 以「無我」解釋人有千百種角色 , 外在身分如媽媽、妹 妹、學生 ; 內在個性如快樂的、外向的 , 都是一種角色。
從傳播系、劇團、研究所、日本留學 , 一路扮演不同角色後 ,Neko 找到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 如 同戲劇治療希望不斷嘗試 , 為的是縮小被個案拒絕扮演的範圍 , 也就是讓心中原本不願碰觸的區塊被看見、了解自己也不熟悉的樣貌 , 並且在面對創傷時能揣摩他人的心境並理解。
療癒人心的家家酒
隨著藝術治療逐漸發展 , 目前臺灣已有 20 多位戲 劇治療師 , 而作為全臺第一位戲劇治療師 , 郭玟伶表示臺灣還沒有專門學習戲劇治療的機構或系所 , 建議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人們先以諮商師、心理師課程為主 , 再輔以戲劇治療等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法。
雖然此行業辛苦勞累 , 郭玟伶依舊很喜歡助人的工作 , 並且對於能夠把喜愛的戲劇、藝術結合感到快樂 ,「把興趣變成工作的感覺」她笑著說。
另外 , 看著個案慢慢成長 , 願意對她敞開心房 , 講述連家人、師長都不知道的心事 , 對她來說是 最大的欣慰之處。今年 50 歲的郭玟伶 , 在 21 年前學成歸國 , 敲響臺灣戲劇治療的大門時 , 應該也 想不到如今臺灣心理治療領域會成為這般蓬勃的光景吧 !
「每個想像玩耍與故事中都映照著真實人生, 生命是不穩定的 , 但在遊戲空間中我們都同在。」從舞台上演出 , 到面對個案、一起玩 , 將感動人心的力量化為治癒 ,Neko 覺得戲劇治療能夠陪伴 每個內、外在的需求和渴望 , 像是身旁一盞溫暖堅定的光芒。
----------------
採訪 : 王容一、卓巧彗、黃婷郁、程瀅萱│文字 : 王容一、王亮云│攝影 : 卓巧彗│插畫 : 任巧軒│責任編輯 : 王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