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ming China And New Zealand 新西兰《魅力中新》杂志第16

Page 1

每月末发行 ISSN 2423-0383

9 772423 037000



节气说

白露:丹桂熏得露华香 文: 图:

岳强 周勇

Text by Qiang Yue Picture by Yong Zhou

清晨,漫步江北古镇旧巷中,墙角植物叶表凝结露珠时,节气白露就到了。 在四季轮回中,按照中国传统五行生克原理,春属木,其色青;夏属火,色红;长夏属土,色黄;秋属 金,色白;冬属水,色玄(黑)。所谓白露,即是秋露。节气白露一过,暑热褪尽,晨昏就会感到丝丝凉 意,此时起,就不要再赤膊了。 白露的应节花木是桂花,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木质坚硬细密,生长缓慢,寿命可达五千年左 右,号称植物中的活化石。因其叶脉如“圭”形,故名为“桂”,别名金粟、木犀、月桂、丹桂、岩桂等。 桂花树一年四季常青,花期多集中在农历八九月间,所以,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桂花还被封为八月花神。 桂花花香浓郁,飘香甚远,民间也称桂花为七里香、九里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凝露堂木犀》诗中 道:“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在《吕氏春秋》中称桂 花:“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则是引用了《山海经 .南山经》之典故:“招摇之山多桂。”来赞美招摇山上 的桂花树是世上最美之物。宋代张敏叔所撰“名花十二客”中,将桂花封为“仙客”,而曾端伯的“名花十 友”则封岩桂为“仙友”。 桂花作为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在古代是荣华富贵子孙昌盛的象征,在传统庭院布置中就有“两桂当 庭”、“双桂留芳”的格局,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植庭前,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 之意。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 之情。 白露过后,冷空气转守为攻,气温迅速下降,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日气温骤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 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使情绪低落,出现“低温抑郁症”。而中医从五行生克角度看, 秋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与七情中的“悲”。这样,人在秋季容易产生伤感的“悲秋”情绪。而桂花散 寒破结,化痰止咳的药用功效恰好对治时风之邪,其香又具解郁之功,所以自古就有“桂为百药之长”的说 法。苏浙一带的民俗就有白露时节酿造桂花酒待客的习惯,据说陈年的桂花米酒有健脾胃,助消化,益气解 郁之效。 这种桂花米酒如何酿制呢?首先是原料采集,将当日采摘的新鲜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后, 按照每斤桂花加四两冰糖的比例,将冰糖碾碎与桂花混合拌匀,然后放入空酒瓮中发酵约两至三天后,再加 五十克桂圆肉、十克白参、一百克红枣,再倒入约四至五斤酒精度含量38度以上的米酒,密封窖藏至一年后 开封品饮,酿好的桂花米酒色泽淡黄,桂香飘逸,酒想甜柔醇绵。酿造过程中,千万注意无论是桂花还是桂 圆肉、红枣等原料都不能沾水洗,否则米酒会腐败变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露过后,中秋将至。待月 圆之夜温一壶桂花米酒,与知己对饮,陶醉在甘露琼浆般的花香酒香中,还有何悲不能解何愁不能散呢?


目录

CONTENTS

05.

09月资讯预告

06.

新闻热点回顾

08.

使领馆通讯

10.

封面专题

14.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24.

多彩中华

29.

事件

32.

事件

王鲁彤大使出席“美丽中国·天下黄河”旅游之夜

1956年的中国

近期活动预告

独龙族文面

中国民族乐器融入新西兰音乐学院

2016年09月 第16期

派送地点: Wellington City Library 市中心图书馆 Johnsonville 图书馆 Karori 图书馆 Newtown 图书馆 Kilbirnie 图书馆 Tawa 图书馆 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 Te Papa Cafe (一层) 市政府公房属活动中心 惠灵顿中文学校 City Yans超市、Lower Hutt Yans超市 Churton Park New World Johnsonville Mall 富临酒家 鸿图酒家 聚港轩 KC餐厅 天星韩国超市 NZ Deals 《魅力中新》Charming China & NZ

惠灵顿图书馆 龙源杂志发起仪式

ISSN 2423-0375

34.

留学移民

Editor:Rain Ba Design:Rain Ba,Jie Lian Journalist:Tao Meng Cover photo: Tom Hutchins

38.

史海钩沉

40.

汽车世界

42.

教你三招防拒签 总有一款适合你

中国猪鬃影响二战局势

奔驰GLC Coupe不让X4专美

Publisher:新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Hot Line:04 476 9601 Email:info@thenewlife.nz Postal Address:PO Box 17429, Karori,Wellington,6147

欢迎添加二维码 关注新生活微信

潮流科技 谷歌正式发布Duo视频聊天应用

获取更多信息


9月活动抢先看 COMING EVENTS

惠灵顿家居园艺展 Wellington Home & Garden Show 2016 时间:23 September–25 September 10:00am – 5:00pm 地点:Westpac Stadium, 105 Waterloo Quay, Wellington

简介:众多参展商现场提供家庭及花园产品服务,这里将有超值折扣和特价。还有免费的花园讲座,带你预览最热门的 花园种植趋势和创新,激发你的灵感,装扮你的花园,还有众多植物可供观赏。

春暖花开 - 郁金香周日 Tulip Sunday - Spring Festival 时间:Sunday 25 September 2016 11:00am – 3:00pm 地点:The Soundshell, 101 Glenmore St., Wellington

简介: 庆祝春天和荷兰的文化。带着孩子和家人去看成千上万的郁金香,等春暖花开,享受家庭娱乐。将有美味的食品 出售。议员Helene Ritchie和荷兰大使阁下Rob Zaagman将亲临现场并致辞。

新片推荐 MOVIES

Pete’s Dragon 彼得的龙 NZ首映时间:15/09/2016 类型: 冒险 剧情简介:该片根据1977年经典真人动画歌舞电影《妙妙龙》改 编,罗伯特• 雷德福、Bryce Dallas Howard、Wes Bentley等参 演,讲述小女孩Pete为逃离贪婪的父母而离家并在路上结识了忽隐 忽现的妙妙龙Elliott,并一起流浪的故事。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The Touring Years 走过披头岁月 NZ首映时间:16/9/2016 类型: 纪录片 剧情简介:此片讲述了从60年代,披头士开始在利物浦洞穴俱乐部 进行演出,直到1966年,披头士在旧金山的最后一场合体演唱会 结束。该片由[美丽心灵]导演朗• 霍华德执导,布莱恩• 格雷泽担任制 片,奥利维亚与小野洋子等人协助影片拍摄。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5


08

新闻热点回顾 News Pickup

Aug

总理约翰·基就治安问题写给新西兰华社的公开信 天维网8月26日报道 本周治安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对 此华社也进行了广泛讨论。天维网今日收到总理约翰·基就此事对 华人社会的一封公开信,现全文转发如下: 亲爱的新西兰华人朋友们,

我们已经听到了大家的呼声。我不久前说过,我们很可能会进 一步增加警察人数。国家党政府自当选执政以来,已经增加了600 名警察。我们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把现有警员一线工作时间每 年增加了50万小时,这相当于大约350位警员的年工作时数。这样 一来,警员们会有更多时间外出巡逻,保护社区的安全。

最近,犯罪与安全问题在我们的社区成了热门话题。一些来自 华社和其他少数族裔社区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感到害怕并非常关注 自身安全。我向大家保证,国家党政府将一如既往,继续打击犯 罪,确保我们的社区安全。

今年,我们还划拨了3亿元资金,用以支持警方工作,使他们 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社区罪案的发生。我们正在对犯罪者进行严厉打 击。我们引入了三振法案,让罪大恶极的惯犯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并 得不到假释。我们也加大了对于一系列罪案的惩罚力度。

近期以来,入室盗窃案发率呈现抬头趋势。在我成为总理之前 的若干年里,我的家就曾遭窃三、四次。我十分理解遭窃家庭焦虑 不安的心情。我高兴地看到,新西兰警方正在日益重视预防和减少 入室盗窃罪案,并把犯罪者绳之以法,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家可以采取行动,避免自己和家人成为罪案受害者。邻里之 间应该彼此结识,相互守望,了解对方的家人身在何处。这会让我 们的社区变得更加安全。如果您感觉安全受到威胁,或曾是罪案受 害者,那么我建议您去附近的警局。我们的警察会给您提供帮助。

从9月1日起,警方将提升入室盗窃案件的破案优先排序,所 有入室盗窃案都将在合理时限内由警员进行调查。我还要说明的 是,尽管大家现在感觉罪案发生较多且入室盗窃案有抬头趋势,新 西兰的犯罪率仍处于接近历史最低点的水平。总的来说,与5年前 相比,新西兰罪案发生率下降了16%,即减少了5.3万件罪案,其 中暴力罪案和青少年罪案分别下降了8% 和38% 。

国家党政府非常关注治安问题。我们正在投入大量资源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还将继续关注治安,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安全。

有关方面的罪案统计表明,在新西兰并没有专门针对亚裔社区 的犯罪行为。根据2013年的人口普查,12% 的新西兰人口为亚 裔,而亚裔罪案受害者人数仅占新西兰全部罪案受害者人数的2% - 3%。新西兰警方正在努力工作,打击发生在少数族裔社区的犯罪 行为。警方还指派了专门的警员,与少数族裔社区密切合作,探讨 和解决社区居民所关心的各种具体问题。

祝安康!

虽然我们希望新西兰的罪案发生率为零,但遗憾的是,世界上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零罪案率,新西兰也不例外。今天的世 界动荡不安,新西兰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最近的一次国际调 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2个国家中,新西兰的安全评分排名 第四。

作为总理,我非常看重我们的华人社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 会和我的同事杨健博士一道,致力于保证你们的声音直达政府的最 高层。

约翰·基 2016年8月25日 (摘编自天维网)

央行助理行长说:OCR年内会再降 降到零不太可能 新西兰天维网8月30日报道 援引Stuff消息 央行助理行长Dr John McDermott在日前接受新西兰电台采访时表示,新西兰央 行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表示不排除官方现金利率(OCR)下降到零的 可能性,“但我觉得不太可能发生。” 当被问及银行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通货膨胀时,McDermott表示,“我们会 在适当的时间做出适当的反应。” 但是这可能就意味着OCR会被下调 至“零”了,McDermott则表示,“我不 会排除任何一种可能性,但我认为这样的 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央行一直在努力保持消费者价格指 数,也就是最普遍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 保持在1-3%的幅度范围内。 行长Graeme Wheeler此前已经将OCR降至了创纪录的2%, 而且今年晚些时候还有可能会继续下调。

McDermott还表示,虽然与大多数其他西方经济体相比,目 前新西兰经济仍在保持强劲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快速增长的人口 导致的,而人口的增长则是由于净移民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的。 不过,新西兰财政部长Bill English在国会会议上曾否认过这一 观点。 McDermott表示,“但实际上, 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高度 相关的,多出的人口会对整个系统运 作和服务提出需求,于此同时,他们 也会增加劳动力供给,”他说,“因 此经济的增长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带 来的。” McDermott同时认为,政府还 应好好利用这一极低的利率,“这是 政府考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正确时机。” (摘编自天维网)

6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6金18银26铜亮点多 中国军团闪耀里约奥运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8月21日体育专电(记者公兵、冷彤)里约 奥运会即将闭幕,中国军团除了带来26金18银26铜之外,还迎来 女排第三次奥运登顶、自行车首枚奥运金牌等诸多突破与惊喜。

位和唯一一位获得7块奥运奖牌的中国运动员;陈若琳在摘得女子 双人10米台金牌后,个人奥运金牌数也达到5枚,与吴敏霞、邹 凯同为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陈艾森在男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摘金,由此成为奥运史上第 一位在男子跳台项目中同时收获单人和双人金牌的运动员。 ——举重:打破四项世界纪录 作为中国奥运军团的王牌之一,中国举重队在里约打破了多 项世界纪录。男子56公斤级的龙清泉以307公斤的总成绩打破 土耳其“神童”穆特鲁16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时隔8年再夺金 牌。女子63公斤级的邓薇挺举举起147公斤,总成绩达到262公 斤,一举打破自己保持的挺举世界纪录和中华台北选手林子琦保 持的总成绩世界纪录。男子77公斤级的吕小军虽然未能卫冕,但 是以177公斤打破了自己保持的抓举世界纪录。

——女排:12年后再登顶 20日,中国女排以3:1战胜塞尔维亚,继1984年和2004年 之后,第三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朱婷当选奥运会女排最有价 值球员(MVP),郎平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位分别以球员和教练身 份两夺奥运会金牌的女性。 ——自行车:奥运金牌零突破 从悉尼奥运会上夺得铜牌的姜翠华,到雅典奥运会上拿到银牌 的江永华,再到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共摘得两银两铜的郭爽,一代 代中国自行车运动员追逐金牌的梦想一刻也不曾停歇。在里约,中 国自行车队终于梦想成真。在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中,世界 纪录保持者宫金杰和钟天使组合,先后打破奥运会和世界纪录,以 明显优势战胜俄罗斯队,站上冠军领奖台。 ——跆拳道:首夺男子金牌 自2000年跆拳道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中国队从来 都是女性“当家”。直到8月17日,中国小将赵帅一路披荆斩棘, 夺得男子58公斤级金牌,实现中国男子跆拳道奥运金牌零突破。 ——柔道:首获男子奖牌 在中国女子柔道涌现出孙福明、庄晓岩、冼东妹、佟文、杨秀 丽等多名奥运冠军的同时,中国男子柔道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扮演 着“陪读”的角色,此前最好成绩只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第 五名。在里约奥运会男子90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程训钊过关斩 将夺得铜牌,收获中国男子柔道奥运史上首枚奖牌。

——游泳:填补三项空白 孙杨的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是中国游泳在这个项目上的历 史突破,此前他曾在伦敦奥运会该项目上取得银牌;徐嘉余获得 的男子100米仰泳银牌同样改写了我国选手在奥运会该项目上的 零奖牌纪录;汪顺收获的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铜牌,也填补了 该项目空白。 ——花样游泳:双人项目获历史最佳 花游双人组合黄雪辰、孙文雁在自由自选决赛中获得银牌, 刷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成绩。 ——田径:女子链球、男子4X100米接力等多项迎突破 张文秀获得一枚宝贵的女子链球银牌,刷新了她个人、同时 也是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奥运铜牌的最好成绩。董斌以17米58获得 男子三级跳远铜牌,创造中国该项目的奥运历史。男子4X100米 接力,中国队获得历史最佳的第四名。此外,男子跳远第五、男 子撑杆跳第六的名次也是历史最佳。 ——高尔夫球:首获奖牌与一杆进洞 女将冯珊珊以274杆、低于标准杆10杆的成绩收获铜牌,成 为首位获得奥运奖牌的中国队高尔夫球选手。小将林希妤在第三 轮第八洞一杆进洞,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位完成一杆进洞的女子高 尔夫球手。 ——公开水域:创历史最佳 辛鑫和祖立军先后在女子和男子公开水域游泳10公里比赛中 获得第四名,在各自项目中创造了中国队的历史最佳成绩。

——赛艇:首获单人项目奖牌 虽然中国赛艇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四人双桨金牌,实现 奥运金牌零突破,但从未在单人项目上站上领奖台,此前的最好成 绩是张秀云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女子单人双桨第四名。这一历史 在里约改变,段静莉夺得女子单人双桨铜牌,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在 奥运会赛艇单人项目上的首枚奖牌。 ——乒乓球:三次包揽与两个大满贯 中国乒乓球队先后赢得女团和男团冠军,从而自北京奥运会团 体取代双打成为乒乓球比赛项目以来,国乒连续第三次包揽奥运会 单打和团体四枚金牌,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 马龙和丁宁分获男单和女单冠军,两人成为各自项目上的第五 位大满贯运动员。此外,自1988年乒乓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以来,中国队从未让女单金牌旁落。 ——羽毛球:国羽男单三连冠 虽然两届奥运冠军林丹半决赛折戟,但谌龙在男单决赛中战胜 马来西亚一哥李宗伟夺冠,这是国羽连续三届夺得奥运会男单金 牌。 ——跳水:多金王与双冠王 吴敏霞的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使她的奥运金牌数达到5枚,并成 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蝉联四届奥运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以及第一

(摘编自中新网) (摘编自新华社)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7


使领馆通讯 Embassy News 王鲁彤大使出席“美丽中国·天下黄河” 旅游之夜活动 2016年8月9日晚,“美丽中国·天下黄河”中国旅游之夜大型推广活动在奥克兰举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出席 并致辞。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魏洪涛、驻奥克兰总领事许 尔文、奥克兰市长布朗、新西兰旅游局执行总裁鲍勒、驻新 西兰使馆经商参赞张帆等中新政、商、旅游界270余人出席 本次活动。 王大使在致辞中表示,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历史、文化 丰富,“天下黄河”这个主题第一次把黄河流域连在一起, 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 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关系进入快车道,旅游合作是两国关系新亮点,不 仅有利于经贸合作,也更深地促进人文交往和相互了解,两 国老百姓对彼此文化的兴趣成为旅游业主要动力,两国合 作还有很大空间,相信“天下黄河”一定会对新西兰产生巨 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将为中新全面伙伴关系增添新的内 涵。

驻新西兰大使夫人杨蓬勃访问新西兰国家图书馆 2016年8月11日,驻新西兰大使夫人杨蓬勃应邀访问了新西 兰国家图书馆。使馆文化处沈鸣主任,郑琳陪同前往。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馆长比尔·麦克努特,国际部主任温斯特· 罗伯特等对杨蓬勃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会见了杨蓬勃一 行。比尔·麦克努特特别提到了近年来该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 的为期五年的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计划,表示两馆即将在明年签署 第二个五年合作计划,继续深入合作,增进彼此联系。 访问期间杨蓬勃一行参观了该馆古籍部收藏的路易·艾黎珍贵 资料,包括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学生的美术习作,艾黎中学时 期的练习本,在中国生活的各时期照片以及他亲自拍摄的照片等。 杨蓬勃表示,去年陪同新西兰总督夫妇访问北京宋庆龄故居,也看 到路易·艾黎的有关珍贵文物资料,很高兴中新两国都对他的物品 保存得这样完好,这是两国人民对艾黎最好的纪念。明年是路易· 艾黎诞辰120周年、到中国9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他是中国人民 的老朋友,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杨蓬勃一行还参观了国家图书馆部分阅览室及目前在展的“展 开地图”展览,该展览从地图学的角度展示地图从内容到形式的 变迁,既有传统印制的纸质地图,也有现代科技电子地图,内容涉 及航海、测绘、旅游、环保等多个领域,展览精美,细致,富于创 意。 最后,杨蓬勃表示,国家图书馆是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 平台,随着中新两国关系的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的文化及学术交 流日益深入广泛,相信两国国图之间的友好合作会发挥更大作用。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创建于1965年,建立之初由亚历山大·特 恩布尔图书馆,议会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三部分组成。馆长根据法 律任命。除惠灵顿主馆外,目前在奥克兰,基督城均设有分馆。 8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王鲁彤大使与新中友协座谈 8月12日,王鲁彤大使夫妇在官邸 与新中友协全国总会会长荣大伟及部 分总会执委会代表进行座谈。使馆政 治处主任张雷、文化处主任沈鸣等 参加。 荣会长及各位代表介绍了近年来 新中友协的工作情况和与中国对外友 协的交往情况及未来工作计划。荣 表示2017年适逢新中友协创始人路 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到中国90 周年和逝世30周年纪念,新中友协 将在新西兰和中国分别举办系列纪念 活动,希在中国使馆支持下,与中国 对外友协及地方友协展开合作,增进 两国民间友好。 王大使高度赞扬新中友协历年来 在推动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 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将始终与 新中友协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支持 新中友协明年举办纪念路易·艾黎的 系列活动,继承艾黎的遗愿,夯实中 新两国友好关系的民间基础,促进双 边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王鲁彤大使会见新西兰民族事务部长因加 8月17日,王鲁彤大使会见新西兰民族事务部长因加,就深化两国在民族事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探讨。王大使 表示,华人华侨是新多元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为新西兰发展和中新务实合作做出巨大贡献。中方积极致力于促进两国民众 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愿与新方一道,筑牢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因加表示,华裔积极融入新社会,在不同领域发挥独特作用。期待双方继续共同努力,促进民间交往,加深相互了 解,为新中关系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领事信箱

中国领事服务网 cs.mfa.gov.cn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前往香港 注意事项 一、过境香港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自海外过境 香港前往第三国(或地区),凭有效护 照和联程机票,可免办进入许可并在香 港停留7天。目的地为中国内地或澳门

者,可不出示联程机票。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自内地前往 第三国(或地区),出示联程机票和前 往国家或地区的签证,可免办进入许可 并在香港停留7天。 二、访问香港

申请人具体情况签发3个月1次或2次有 效、每次停留不超过14天进入许可。 对持有新西兰PR,并在新居住不少于1 年者,可申请3个月1次或2次有效,每 次停留30天进入许可,或两年多次有 效每次停留14天进入许可。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赴港访问,需 申请进入许可。中国驻新使领馆可根据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赴香港或经 香港去内地,须提前办理进入许可。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9


封面专题 Cover Story

摄影将流动的时光凝结成永恒的瞬间,照片给人们提供了长久观看和审视过往的可能,当时的影像,成为今天珍贵的历史遗存,如 同纪录片中的精选镜头,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瞬间定格在我们眼前。

1956年的中国 文:孟韬 Text by Tao Meng 摄影:汤姆·哈金斯 Photos by Tom Hutchins 60年前,汤姆·哈金斯(Tom Hutchins1921-2007) 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新西兰新闻摄影记者,那一年他34岁, 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了七年。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又 神秘的国度,经历了诸多战争和运动,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的 时候呈现出何种样貌?这无疑吸引了众多海外摄影师的到访。 汤姆·哈金斯(Tom Hutchins 1922-2007),新西 兰摄影家。二战之后,他就申请希望到中国拍摄,这个申请经 过了数年才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1956年,哈金斯从奥克兰 启程,经香港进入中国,开启了他对中国的纪实摄影之行。 此后的四个月时间,他努力保持冷静、平和的视角,以观 察者的身份由南到北行走了广州、上海、武汉、北京、沈阳、 鞍山、长春等城市,还从西安穿越戈壁沙漠来到新疆乌鲁木 齐。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信息提供者,向西方社会展示封闭 已久的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的真实样子。 如今,在汤姆·哈金斯的这些照片中,我们得以见到 1956年的中国,平静而乐观。二战期间日本的占领和内战给 中国带来的伤痕正在愈合,大跃进和文革尚未开始。在这些 照片里,有流淌的时光和平静的生活,还有人们的脸上流露出 的自如的神情。哈金斯拍摄了当时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 来、刘少奇……;他还参加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且抓住每 一个机会来拍摄政治、军事、民族等各方面的代表。但是那些 最动人的照片,却是普通人的生活和面孔,尤其是当时留存下 来的影像中难得一见的中国偏远西部的少数民族的日常。哈金 斯还非常关注生活的细节,拍摄的同时留下了对各个拍摄地点 的大量笔记。其中这张跳伞塔的照片(图 P15),哈金斯就特 别提到,这个进行跳伞训练的建筑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的。 1957年1月,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以《行进中的红色 中国》为名刊登了汤姆在中国拍摄的这些照片。在此之后,上 世纪五十年代到访中国的其他著名摄影家如马克·吕布、布莱 恩·布瑞克、雷尼·布里和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等人在这一 年才陆续开始被允许进入中国拍摄。

Tom Hutchins 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t Badaling, Beijing, 1956. Unidentified photographer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汤姆·哈金斯在中国八达岭长城,1956年 北京。

10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作为策展人和摄影师的朋友,John同时是编辑、摄影史 学家和摄影师、教师。在事隔六十年之后,他决意要将Tom的 照片推向公众,让这些尘封已久的照片在它们的拍摄地——中 国展出,将观者带回到六十年前的那时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 展是中国摄影界的一大盛事,这个摄影节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 历程,每年9月都会让平遥这座古城成为世界摄影界关注的焦 点,而趋之若鹜的摄影人也将在这里完成对摄影的巡礼。策展 人这种精心设计的亮相,无疑让这些在地下室里沉睡的摄影作 品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已经过世的摄影家虽未能亲眼所 见,但对其和家人,也是最好的安慰。 策展人约翰认为哈金斯和那些在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美国农 业安全局(FSA)的摄影师一样,秉承了纪实摄影的风格,是对


Old woman with bound feet, Lanchow (Lanzhou) gates, Gansu, China, 19 July 1956.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裹小脚的老太太,中国甘肃兰州1956年7月

历史和事件最为职业和忠诚的记录。他说,作为摄影师的哈金斯尽量不去影响和打扰被摄者,努力去平静地观看和忠实地记录。但在当 时的中国,这的确非常困难,当时外国人很少被国人见到,所以他无意中就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很难扮演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据约翰回忆,哈金斯从中国回到新西兰之后,曾经希望能够将此行的照片出版,但未能如愿,于是这些底片就被封存在地下室里。 此后,中国的政治气候巨变,哈金斯对中国的热爱中掺入了担忧,他很少提及那些在中国的拍摄。直到1979年,约翰在哈金斯的家中看 到这些底片,劝他把照片公诸于世,此时,这些照片才被一张张归档,而很多已经发霉损毁的底片则再难见天日。至今,这项工作已经 默默的进行了三十七年。不是每个人都能花三十年多时间契而不舍坚持一件事,今年约翰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最为遗憾的是,直至哈金 斯去世,并未能看到这批照片呈现在公众面前……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11


12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Cover Story 封面专题

Uighur faces. A theatre group rehearsal of Uighur dances and music, Urumchi, Sinjiang (Xinjiang), China, July 1956.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维吾尔人的面孔。剧团排演维吾尔族舞蹈和音乐。乌鲁木齐(新疆), 中国,1956年7月。

汤姆•哈金斯拍摄中国的照片,回避戏剧化的冲突,从而放大生活 的细节,场面调度和镜头的变化也相当简约,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拍 摄。到访中国,脚踏实地的感受,哈金斯摄影呈现出朴素的样貌,他努 力用镜头记录下正在变迁的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 历史走到今天,回首当年,我们重新发现这种记录的意义。中国社 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西方人的影像记录是多元化历史留存中的重要一 部分,弥补了我们在那个时期限于政治、人文因素而缺失掉的一环。 Musician’s wife in her garden, Peking (Beijing), 1956.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音乐家的妻子站在自家的庭院里。北京 中国 1956

中国人常说,六十年一个甲子,这是几近一个人的一生。哈金斯的 照片,让我们得以回望六十年前的中国,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容颜 转变……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13


封面专题 Cover Story

Outdoor class seen from the train going west to Yumen, Kansu Gansu, c.3 July 1956.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从向西去甘肃玉门的火车上所见的室外课堂。甘肃 中国 1956年7月

摄影师:罗伯特·迪克(汤姆)哈金斯(Robert D (Tom) Hutchins) 罗伯特·迪克(汤姆)哈金斯于1921年在 澳大利亚悉尼出生,随后生活在新西兰的奥克 兰。他曾先后在《新西兰先驱报》《奥克兰明星 报》工作,并长期为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供 稿。1956年,他是少数被邀请访问中国的西方 摄影师之一。这组影像即是当时的作品。 回到南太平洋地区后,他从事过多份职业, 包括自由摄影师,大学教师,图片论坛股份有限 公司的创始人等。1980年从大学退休之后,他 继续当作家、摄影师和广播评论员,直到2007 年去世。

14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策展人:约翰·B·特纳(John B Turner) 新西兰著名策展人,先后策划过多个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展览,他对新西兰和中国的摄影历史 有深刻、独到的认识。 其策展的《汤姆·哈金斯 中国见闻 一九五六》 (Tom Hutchins seen in China 1956)于9月在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 所有照片版权归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所有,未经允许,谢绝转 载。More information : www.jbt.photoshelter.com


Parachute tower, Peking, 1956. copyright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New Zealand 跳伞塔 北京 中国 1956年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15


封面专题 Cover Story

25 Remarkable Images Provide Rare Glimpse of 1956 China Interview by Matt Schiavenza In 1956, the New Zealand photographer Tom Hutchins traveled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 freelance assignment, earning a rare opportunity to document what was the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solated countries. Following his return home, Hutchins attempted to publish a book of his work — but was unsuccessful. He then put the trip behind him. Hutchins stored the vast majority of his images underneath his house, and seldom mentioned his China work in subsequent decades. Years later, the photographer and photo historian John B. Turner located the invaluable trove and began the painstaking work ofpreserving Hutchins' photographs of China. The photos reveal a country that, in 1956, was enjoying a rare moment of calm and optimism — the combination of World War II,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civil war that upended China in the 1940s had ended, and the convulsions caused by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had not yet begun. Included among the images are portraits of China's top leadership: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his longtime premier, Zhou Enlai. But Hutchins' most moving work profiles ordinary men and women, including a rare glimpse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living in China's remote west. Asia Blog recently caught up with Turner, now in Beijing, to discuss his friendship with Hutchins (who died in 2007), how he came across the China photographs, and why he believes Hutchins' images rank among the best ever taken from this era in China's history. The conversation has been condensed and edited for clarity. For a complete selection of Hutchins' photographs from China, please visit Turner's website. http://jbt.photoshelter.com/index When did you first learn about Hutchins’ China photographs? Why did they captivate you so much? I first met Tom Hutchins in 1969, when I visited Auckland in order to meet local photographers in search of quality work to include for a survey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 was the photographer at the National Museum in Wellington at the time and aiming to become a photography curator. I discovered that Tom had started teaching photography and film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s Elam School of Fine Arts in 1965, and was annoyed, because, as a self-taught photographer, I would likely have shifted to Auckland and enrolled in their Diploma of Fine Arts program to study under him. He never mentioned his Chinese work, but later invited me to join him as a photography lecturer at Elam, and due to his determination, I was offered that job in 1971. Tom became a friend and mentor. He seldom talked about his own work, which included a stint as a stringer for Time/Life in the South Pacific. I found out about his China visit, and decided to get him to show it. In 1989, my then-wife Mala Mayo and I visited Tom to search under his house, where his China papers and books had unwisely been stored and forgotten. Among the rotted and severely damaged documents were nearly 600 rich Agfa Brovira gelatin silver prints made for a book on China that he could not find a publisher for during the 1960s. Ninety percent of his prints had rotted away, and his negatives, proof sheets, and transparencies were missing — only to be rediscovered three years later inside his house. His China correspondence with his wife Florence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With student help financed by university research grants, I dried and catalogued what could be salvaged of captions, part-captions, and image catalogue numbers from the ruined damp prints and manuscripts made for his intended book. When we found his negatives, I coordinated the production of new archival proof sheets, and subsequently 10x8-inch archival file prints from which exhibitions and publications could eventually be made. Sixty years after his photographs were made, and 27 years after I embarked on this parttime, voluntary project, our work is finally paying off. I am an editor, curator, and historian of photography as well as photographer and teacher, so it is not difficult for me to see that Tom's China work is the equal of other foreign visitors of the 1950s such as Marc Riboud, Brian Brake, and Rene Burri, if not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greatest of them all. Tom went to some of the same places they did, but also got to Xinjiang, where he took remarkable photographs of minority populations in places like Urumqi. Brought up on avant-garde films and photography, the images of Andre Kertesz, Cartier Bresson, Walker Evans, Dorothea Lange, U.S.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work, and the photojournalism of Life and Picture Post, Hutchins adopted this style and ethic — he tried to be a good anthropologist by minimizing his own presence and effect on the subjects of his photographs. This was rather difficult to do in China, where foreigners were rarely seen in many communities, so Hutchins inadvertently become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rather than a fly on the wall. That's why I call my debut exhibiton of his work, to be shown at the upcoming 2016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Seen in China. Tom Hutchins. 1956. And why the filmmaker Han Niu and I will be soon on the road seeking people who were photographed by Hutchins, or their children who were told about the foreigner who visited in the summer of 1956. We are currently seeking crowd funding to finance a full-length documenary on Tom's China work. Few foreigners gained permission to travel to China in the 1950s. How did Hutchins get invited? Tom was a socialist and not a Marxist, as he chastised me for mistaking in 1999. His father, a dock worker from Australia, was active in New Zealand's small communist circle, which became split over wheth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r the Chinese was

16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closest to the ideals they espoused. Tom grew up with Chinese friends in Auckland, aspired to be an outstanding photographer — and realized his dream. He was the chief photographer at the Auckland Star newspaper when he was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keeping his job or going, at the displeasure of his U.S.-supporting bosses, to China. His first photograph for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48, and he was a member of Howard Chapnick's Black Star picture agency in New York. He went to China as an independent photojournalist with the informal support of Time/Life, which processed most of his film, catalogued it, and published a nine-page spread called "China on the March" in its January 1957 U.S. and international editions. Hutchins had applied several times to go to China, and received only two weeks' notice that he had been granted a six-month visa. Originally he had hoped that Florence, his wife, could accompany him, but she had to stay home and look after their two children instead. Did Hutchins have any memorable anecdotes about this trip to China? One thing he did mention early was that he had met and been touched on the elbow by Chairman Mao — this became a standard joke. His Reuters colleage David Chipp actually wrote an essay and book called Mao's Toe because he had accidently stood on the leader's foot. Tom very much enjoyed meeting the people of Xinjiang and enjoyed their hospitality and lifestyle. Hutchins was, of course, frustrated by the mysterious delays and political whims and fairly constant surveillance that he encountered in China — and that he tried to escape from. Fighting was going on in Vietnam, Tibet, and Taiwan, so he was forbidden to visit those places. He spent more time in Beijing than he wanted to, but had some freedom to roam the streets on his own. But he told me that an elderly man was too frightened to be discovered speaking to him in English. Not surprisingly, some of his earliest photographs, like that of the Sumchun-Lowu border crossing, were rather tentative, but they represent an essential beginning for the four months of non-stop activity that followed. I was struck by the number of photographs you’ve included from Xinjiang, China’s remote far-western province. What drove Hutchins’ interest in traveling to the area? Tom had a major interest in how minority cultures were being treated in the PRC,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themes in his life: He later became a tutor in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in Australia, before joining Auckland University to teach photography and film. He was a humanist, first and foremost. How was Hutchins able to get access to prominent figures like Mao Zedong, Zhou Enlai, and Liu Shaoqi? Did he share any anecdotes with you about his brushes with China’s leaders? Hutchins was among a handful of hand-picked foreign journalists invited to the PRC in its early days. At the time, he said, Chairman Mao seldom appeared in public — but he did on this occasion in order to celebrate a valued new friendship pact with Egypt. He also attended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ook every opportunity to photograph all kinds of leaders — political, military, ethnic delegates, et cetera. I think his photographs of Zhou Enlai quietly talking — listening, actually — to delegates and visiors say a lot about why Zhou was so universally admired. His portraits of Liu Shaoqi show a very different — though equally debonaire — character. When I first visited China in 2007, just a month or so after Tom died, I was delighted and surprised to see that Liu's portrait was shown in the window of a prominent Wangfujing photo studio alongside Mao and Zhou. What was Hutchins’ impression of China before he left? How did it change after his visit? He wanted to see for himself a new revolutionary communist society in the making, and make up his own mind about it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But things in China went downhill after 1956. People he had interviewed and befriended disappeared, 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from 1957 through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76. He feared for their lives and constantly fretted over the fate of his favorite translator when he was unable to find out where she was or what she had experienced. Around 2000, I think, he was truly relieved to find that she was alive and living in Beijing. Always a critical, independent-minded intellectual, Tom was extremely disappointed by many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s in China — the crackdowns, the censorship, the lack of humanity shown towards political opponents or anyone daring to ques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line. His visa was canceled five weeks before it was set to expire for asking too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 migration of Han to China's western provinces, he said. Later, when he applied to return to China, he was refused. Hutchins wasn't allowed to photograph the Peking Opera Company in China during his visit there. But when a group toured New Zealand in October 1956, he photographed them behind the scenes, helping New Zealanders understand key character types and the mysteries of Chinese opera. Most of the 5x4 negatives he made, I discovered on my recent visit to Auckland, had dramatically deteriorated since I last checked them a few years ago and had become unusable. As for much of his work, finely crafted digital copies have had to be made from existing contact prints to capture the look and feel of his own prints — the rare vintage prints and modern copies. They form the basis for this reconstruction of his essay and, eventually, the world's view of it. There's a lot more work to be done to make a higher percentage of his 6,000 images available. At present, it is Brian Brake (1924-1988), a former Magnum photographer, whose work on China is best known through books and magazines, and in New Zealand art circles. Not least because Brake, quite the opposite of Hutchins, was highly competitive and constantly sought and gained recognition. He was an outstanding photographer in his own right, and when he found out at the Melbourne Olympics in 1956, when both men were covering the events, that Hutchins had just returned from four months in China, he registered utter disbelief and virtually called his fellow New Zealander a liar. New Zealand's art scene has yet to register how differenty these brilliant photographers saw the world, and that, of course, is part of my motivation as an art historian and admirer of both of these men who wanted to see "Red China" for themselves. I'm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seeing how Chinese photographers recorded this time in their country's history, because so much of the historical photography we've seen is the work of foreigners. But that's another story. About the Author Matt Schiavenza is the Senior Content Manager at Asia Society. Previously, he worked as an associate editor at The Atlantic, where he helped launch and then oversee the China Channel.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17


【预告】9.16 • 天涯共此时 • 2016中秋音乐会 撰稿: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方华 翻译: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孟凯 图片:新西兰三重奏乐团 NZTrio 提供

天涯共此时·2016中秋音乐会 9月16日 19:30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Adam Concert Room Share The Moonlight Fa Concert Friday 16th September 7.30 pm Adam Concert Room Victoria University,Wellington 新西兰三重奏乐团 NZTrio & 夏菁 Xia Jing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办 维大孔子学院、NZ音乐学院、NZ亚洲基金会 协办 9月16日,被誉为“指尖上的舞蹈”的新西兰三重奏乐团 NZTrio,与来自中国的国际知名古筝演奏家夏菁,联袂献上“天 涯共此时·2016中秋音乐会”。以“天涯共此时”为名的系列中 秋庆祝活动是中国文化部设立的全球知名文化品牌,共同庆祝全球 华人心之所系的传统中秋佳节。 此次音乐会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由维多利亚大学孔子 学院、新西兰音乐学院、新西兰亚洲基金会共同协办。 新西兰三重奏与中国古筝的中西合璧,将是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今年9月份上演的一场绝无仅有的音乐盛宴。音乐会上,将有四只 曲目是世界首演,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古筝这四种乐器,届时 将演绎出水乳交融般的人间仙乐,作为“天涯共此时”全球系列庆中秋活动的一次完美呈现。 New Zealand’s leading trio ensemble, NZTrio is honoured to perform with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musician Xia Jing whose guzheng (traditional Chinese harp) brings a unique sound to the stage in this one-off performance in Wellington, sponsored by the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New Zealand and supported b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 and the New Zealand School of Music. The programme presents four world premieres of works commissioned for this celestial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s—piano, cello, violin and guzheng and is a perfect acknowledgment of the Harvest Moon Festival which occurs in mid-September, as part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2016 Moon Festival celebrations, with special guest Xia Jing.

演奏家 Performers 新西兰三重奏乐团 NZTrio Justine Cormack(小提琴)、Ashley Brown(大提琴)和 Sarah Watkins(钢琴),三位土生土长、头顶博士头衔的新西兰人,十多年来以无缝衔接 式的奏乐和共同的音乐愿景,演奏了一首首原汁原味、充满活力的新西兰乐曲, 打动并联结起世界各地人们的灵魂。最近的一次国际亮相,是澳大利亚2015年 达尔文庆典上推出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的合奏表演,以及第八次回访中国的演出, 以纪念新西兰已故作曲家Jack Body生平及其富有争议的音乐作品。 被称作“国之瑰宝”的新西兰三重奏乐团,每场演出都是一次直抵心灵、活 力四射的呈现,时而静美,时而奔放。该团队以其新西兰人的热情个性及舞台上 下的互动风格而闻名,并以无拘无束、兼容并蓄的曲目定位和以人为本的布景理 念吸引了广大音乐迷。 他们三人将国内外知名作曲家视为坚定的合作伙伴,欢迎一切跨越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机会,既参加过当代舞蹈和电影拍摄,也 与毛利人传统乐器 Taonga pūoro合奏表演,通过新奇但平易近人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偏见。有关他们的作品目录好评如 潮,自2006年以来有三张CD在新西兰音乐奖中被提名为“最佳古典专辑”。 18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NZTrio Justine Cormack (violin), Ashley Brown (cello) and Sarah Watkins (piano) are three born and bred Kiwis, with three Doctorates of Music, over adecade playing together as a seamless ensemble, and one shared vision: to champion New Zealand composition within a vast and vibrant repertoire, uniting sound and soul for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Recent international highlights include a jazz vs.classical collaboration at Australia’s 2015 Darwin Festival and an 8th return tour to China, celebrating the life and controversial musical voice of late Kiwi composer Jack Body.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NZTrio’s every performance is an intimate, dynamic and engaging ride – sometimes a gift of tranquil reflection, sometimes a wild and intense shot in the arm. This group is equally renowned for their warm Kiwi personalities and authentic audience relations as they are for their daringly eclectic programmes and intimate venue choices. NZTrio are strongly committed to new commissions by both leading and emerging composers from homeand abroad. They welcome the opportunity for exciting collaborations that spa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spectrum, having participated in many projects over the years involving contemporary dance and film, Taonga pūoro (traditional Maori instruments) and more. They smash old preconceptions of classical music being stuffy and ostentatious by presenting it in a fresh and approachable way. Critical acclaim for the group extends to their ever-expanding catalogue of recorded work, with three of their CDs nominated for Best Classical Album at the NZ Music Awards since 2006.

夏菁 夏菁是中国目前最优秀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在中国久负盛名 的音乐大赛中屡屡获得奖项,如“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和 亚洲“明日之星”音乐比赛。她获邀参加诸多重量级的音乐会, 如紫禁城新乐团、三川筝馆、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中央民族乐团、华夏民族乐团和钱德勒交响乐团等演出,也多次 赴瑞士、新西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美国作访问演出。其 发行的主要音乐作品有《莲花》、《清风》、《三川筝》等。夏 菁从四岁起跟随赵建华老师启蒙学习古筝,后师从于中国知名的 古筝老师潜心于古筝技艺,2001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 从杨琳老师;200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林玲教授;2011 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继续师从林玲教授进行深造。

Xia Jing Xia Jing is one of the best Guzheng soloists in China today, and has received awards in the renowned Chinese music competitions,“Golden Bells Awards” and “Tomorrow’s Star Awards”. She has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concerts with the “Forbidden City Orchestra” and“San-Chuan Zheng Ensemble” along with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Beijing Symphony Orchestra, Central Chinese Orchestra, Huaxia Chinese Orchestra and Chandler Symphony Orchestra. She has traveled on concert tours to Switzerland, New Zealand, Malaysia,Japan, South Korea and the USA. Jing’s CDs published in China include “Lotus Flower”, “The Breeze”, and “San-chuan Zheng” .Jing started her Guzheng studies when she was 4. Since then, She has delved into the world of Guzheng music and studied with famous Chinese Guzheng teacher, such as Lin Ling and Zhao Jianhua. She received her Master’s of Music in Guzheng Performance from the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her Bachelor of Arts from the same institution.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19


曲目单 Programme 1 周龙作曲(中国/美国):编钟魂 2 夏菁(中国):古筝独奏 3 Dorothy Ker(新西兰):琴弦分类 1(世界首演) 4 Jeroen Speak(新西兰):吉祥之地(世界首演) 5 Dylan Lardelli(新西兰):贝壳(世界首演) 6 高平作曲(中国/ 新西兰):风筝(新西兰三重奏乐 团委托制作,世界首演) 此次,夏菁与新西兰三重奏乐团将共同表演高平创作 的新乐曲《风筝》,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特别“赠 予”高平的亲密朋友、已故新西兰作曲家 Jack Body。 作为庆祝中秋佳节的独特方式,《风筝》一曲最初是通过向天空许愿而产生创作的灵感。此外,新西兰作曲家 Dylan Lardelli, Jeroen Speak 和 Dorothy Ker 也为此次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与古筝这场独一无二的乐器合奏创作了三首新作品。 1 2 3 4 5 6

Zhou Long (China/USA): Spirit of Chimes Xia Jing (China): solo guzheng Dorothy Ker (NZ): String Taxonomy 1 (world premiere) Jeroen Speak (NZ): Serendipity fields (world premiere) Dylan Lardelli (NZ): Shells (world premiere) Gao Ping (China/NZ): Feng Zheng (Kite) (NZTrio commission andworld premiere)

Renowned guzheng soloist Xia Jing accompanies NZTrio in Gao Ping’s world premiere of his new work Feng Zheng (Kite) dedicated to his dear friend,the late great NZ composer Jack Body. Feng Zheng is inspired by the notion of sending thoughts and wishes into the sky – a perfect way to celebrate the coinciding Harvest Moon Festival.Three other new commissions by New Zealand composers Dylan Lardelli, Jeroen Speak, and Dorothy Ker have also been created for this unique instrumental combination of piano, cello, violin and guzheng. The concert is sponsored by the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New Zealand and is part of the official Chi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2016 Moon Festival celebrations.

订票方式 Booking 9月16日 19:30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Adam Concert Room 门票通过网址eventfinda.co.nz购买,每人$25 , 链接如下,或电话 0800 BUY TIX(289 849) http://www.eventfinda.co.nz/2016/nztrio-fawith-guest-artist-xia-jing/wellington Friday 16th September 7.30 pm Adam Concert Room Victoria University,Wellington Tickets can be purchased online from Eventfinda. co.nz for $25 per person. Follow the link below or phone 0800 BUY TIX (289 849) http://www.eventfinda.co.nz/2016/nztrio-fa-withguest-artist-xia-jing/wellington

20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 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动 撰稿: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方华 翻译: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孟凯 图片提供: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在创作精神上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一致崇 尚,使得这两位在同一时期但不同地点活跃着的文学巨匠,闪耀着 东西互现、交相辉映的划时代光芒。

前言 背景 2016年9月,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全球范围内渐次揭 幕——在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组织下,海外各 中国文化中心首次举办一系列以纪念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的 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英国戏剧家莎 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跨越时 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期间,就倡 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 流、加深相互理解。” 作为戏剧史上的传世之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临川四 梦》等,与同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既蕴含剧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与人生感悟,又拥有其打 破古典戏剧叙事风格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创造力。在创作精神上的高 度相似性,以及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一致崇尚,使得这两位在同一时 期但不同地点活跃着的文学巨匠,闪耀着东西互现、交相辉映的划 时代光芒。 9月23日-10月2日,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办,新西兰文 学翻译中心和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共同协办,以“跨越时空的对 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展览为主体 的系列纪念活动,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拉开序幕并隆重上演,以重 温经典和深度交流的方式,向这两位中外文学巨匠致敬,一并感受 东西方经典戏剧的恒久魅力。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1


展览 《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2016年9月,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将首次在海外各 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以纪念汤翁、莎翁为主题的国际巡回展“跨越时空的对 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此次展览,将以汤莎对话作为切入点,通过 一系列图片、文字、影像、著作等资料,展示两位同时代戏剧大师既“扣人 心弦”又“动听悦耳”的经典之作,着重介绍国内外就此展开的跨文化研究 成果,结合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昆曲与莎翁戏剧的经典对白,赋予观众 以“穿越时空”的感官体验,多角度、全方位感受东西方文化精萃在历史长 河中的流光溢彩。 “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时间:9月23日- 10月2日 地点:惠灵顿 Paramount Cinema(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

毛利版诗朗诵 源自《牡丹亭》的新西兰诗剧《米珈亭》选段 《米珈亭》:受汤显祖《牡丹亭》启发、展现19世纪末发生在新西兰南岛的 中国矿工与毛利族女子爱情故事的新西兰原创诗剧。 源自《牡丹亭》的新西兰诗剧《米珈亭》选段 时间:9月23日 18:00-19:30 地点:惠灵顿 Paramount Cinema 朗诵:维多利亚大学戏曲系学生

主题演讲 《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的汤显祖》 《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的汤显祖》 时间:9月23日 18:00-19:30 地点:惠灵顿 Paramount Cinema 演讲:维多利亚大学中国戏曲专家、戏剧导演 Megans Evans 博士

舞台剧赏析 《牡丹亭》青春版DVD经典回放 根据《牡丹亭》舞台剧拍摄的DVD作品中撷取片段,可谓《牡丹亭》青春 版DVD的经典回放。 《牡丹亭》青春版DVD经典回放 时间:9月23日 18:00-19:30 地点:惠灵顿 Paramount Cinema

专题发言 由《牡丹亭》到《米珈亭》 《米珈亭》:受汤显祖《牡丹亭》启发、展现19世纪末新西兰南岛中国矿 工与毛利族女子爱情故事的新西兰原创诗剧。 由《牡丹亭》到《米珈亭》 时间:9月23日 18:00-19:30 地点:惠灵顿 Paramount Cinema 发言:新西兰知名诗人 David Howard 22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In September 2016, “a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will be opened to the world. Known as the “Oriental Shakespeare”, the works of Chinese Ming Dynasty playwright Tang Xianzu will be brought to life by the international China Cultural Centres through a series of cultural events to commemorate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ing of two literary giants: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 Homage On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In October 2015, during his visit to Britain,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unveiled an initiative “Britain and China working together to commemorate the two literary giants, so as t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and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Two masterpieces of the playwright 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 and “Linchuan Four Dreams”,were from the same period as Shakespeare’s “Hamlet” and “Romeo and Juliet”, and are considered equally exciting and melodious.Both the works involve deep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social issues and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life.They break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yles of classical drama, providing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creativity as well as insight into human spirit and nature. That these two literary giants appeared in the same period but in different locations is a fascinating anomaly in the history of theatre. From 23th September to 2nd October, the exhibition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 Homage On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sponsored by the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New Zealand and co-supported by the New Zealand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t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will launch as part of a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events in Wellington. The events serve as a way of revisiting the classic,bringing together the East and the West to pay a tribute of respect to two great masters of literature and theatre, and allowing people today to experience their creative charm.

Exhibition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 Homage On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In September 2016, the Bureau for External Cultural Rela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will,for the first time,hold the exhibitions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 Homage On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t its overseas China Cultural Centres, commemorating the playwrights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The exhibition hosted by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New Zealand will start with “a dialogue between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and exhibit pictures,texts and other forms to tell the legendary story of Tang Xianzu and his classic works –some of China’s most ancient operas. The innovative exhibition will also introduce virtual reality VR imaging and border-crossing studies,bringing the beauty of oriental history and culture by “crossing” a gate of space and time. Time: 23th September - 2nd October Venue: Paramount Cinema,Wellington (free admission)

Maori Poetry Recitation

New Zealand poetic drama “The Mica Pavilion” excerpts based on “The Peony Pavilion” Date: 23th September Time: 6.00pm-7.30pm Venue: Paramount Cinema,Wellington Performers: VictoriaUniversity Faculty of Drama students

Speech

“China’s Shakespeare, Tang Xianzu’s World.” Date: 23th September Time: 6.00pm-7.30pm Venue: Paramount Cinema,Wellington Speaker: Victoria University expert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ater director Dr. Megan Evans

Appreciative Stage Play

“The Peony Pavilion” short video Date: 23th September Time: 6.00pm-7.30pm Venue: Paramount Cinema,Wellington

Main Speech

From “The Peony Pavilion” to “The Mica Pavilion” Date: 23th September Time: 6.00pm-7.30pm Venue: Paramount Cinema,Wellington Speaker: famous New Zealand poet David Howard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3


多彩中华 Colorful China

独龙族文面

美丽如画的独龙江峡谷是独龙族人家园。

——Dulong Ethnic Group Photo by Jun Liu&Jinsuo Zhu 摄影报道 刘军&朱金锁 Translate by JInguang Wu 英文:吴金光 The Dulongs, with a population of 7000, mainly inhabit by the Dulongjiang Riverin the Gongshan Dulong-Nu Autonomous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A small number of them live by the Nujiang River in northern Gongshan County in the same Province. The Dulong Language belongs to the Tibetan-Burmese group of the 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 which has no written script. The Dulong people is one of the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y live on farming, and take corn, millet and buckle wheat as staple food. They drink wine and tea. Their food is usually distributed by the female seniors in the family. Dulong women dress in linen clothes, i.e. colorful linen aprons and wear jewelries on the head, neck and waist and paint decorative designs on their faces. They are skilled weavers of Dulong-style carpets. Dulong men wear shorts and carry knives and bags of arrows with them. They are good at making various crafts with bamboo or rattern. The Dulong people are excellent singers and dancers who like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in songs and dances in celebrations of sowing, harvest, hunting, house-building, marriage proposals or festivals. Kouxian, mangluo, flute and leather drum are their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Dulongs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They believe in pantheism and worship the future.

24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独龙族是跨中国和缅甸边界而居的民 族,中国境内有七千多人,其中近四千人 聚居在独龙江峡谷——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 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其余散居在本县的丙中 洛、迪麻洛、茨开,以及福贡县的上帕、维 西傈僳族自治县的齐乐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 察瓦龙等地。 独龙族人生活在独龙江峡谷与横断山脉 纵横交错的峡谷地带。过去,由于山水阻 隔,交通不畅,与外界交往甚少,所以保 留有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到20世纪50年 代,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结 绳计时、裹麻布为衣、文面等生产生活方 式。其中妇女的文面习俗是其独特的民族文 化之一。

在独龙江上这样的简易 吊桥,是人们进出的山 寨的必经之路。

独龙族文面的遗存现状 文面,独龙语称“巴克图”。从历史文 献的记载和笔者的调查来看,清末以来, 独龙族的文面习俗主要流传于独龙江峡谷 两岸,即现在的独龙江乡。其他地区的独龙 族,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早,文面习俗早 已不复存在。在独龙江乡内部,上中下游各 个村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下游的马库和巴 坡两个行政村离县城较近,紧邻傈僳族分布 区,元、明至民国时期归内地丽江木氏土司 所属的康普土千总、叶枝土千总和菖蒲桶殖 边公署等统辖,进出往来之人较多,属于独 龙江开发开放较早的地区。因此,其文面习 俗的传承延续既有别于独龙江中上游独龙文 化的核心区,也有别于江外的散杂居地区, 有所保留又变化较大。从历时的角度看,时 代越晚,文面之人越来越少;从共时的角度

北部文面类型,北部即独龙江中上游地区,文面 的部位比较多,面积比较大,几乎覆盖了包括鼻 子、两颊、上下颌在内的整个面部。

观察,越往独龙江下游地区文面之人越少。 而中上游的孔当、献九当、龙元和迪政当四 个行政村,离内地更远,交通更加不便。闭 塞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文面 等传统习俗保留得更多、更长久。据《独 龙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至1956年,属 于独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二、三村独 龙族妇女仍保持纹面习俗”。如今,仍然 健在的50多名文面老人也主要集中在中上 游地区。

面的部位比较多,面积比较大,几乎覆盖了 包括鼻子、两颊、上下颌在内的整个面部。 现在健在的文面女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北部 类型。南部,即独龙江下游地区,文面的 部位少,花纹也比较简单,一般只在鼻子、 上下颌部文刺点线少许。文面的年龄一般是 在七八岁至十五六岁之间,其中,十二三岁 前后文面的比较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 后,人文环境日益宽松,也有20甚至30岁 以后才文面的。

从性别来看,独龙族的文面仅限于妇 女,而且除面部外,也不文其他部位,所以 她们常被当地人称为“文面女”。历史文献 的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中均尚未发现男子文 面的案例。从文刺部位和花纹图案来看,独 龙族妇女的文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北部和南部 两种类型。北部,即独龙江中上游地区,文

过去,文面曾经是独龙族世代相袭的传 统,是成年妇女必须恪守的道德和行为规 范,不文面的女人,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容 忍的。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独龙人与外 界交往的增多,文面等传统习俗才开始受到 政策的干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南部即独龙江下游地区,文面的部位少,花纹也 比较简单,一般只在鼻子、上下颌部文刺点线 少许。

松明油脂含量较高、极易燃烧是烧制墨粉上好 材料。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5


多彩中华 Colorful China

架锅烧制墨粉。

独龙族文面的工具与程序 独龙族没有职业性的文面师,只要有一定文刺经验的女性都可以 给别人文面。文面工具很简单,主要有藤针、竹签、拍针棍和墨汁。 文刺时一般都是由下颌向上,先用竹签蘸墨汁在脸上按图案顺序点 墨,然后马上用藤针和拍针棍打刺,随即用布将血水和余墨擦掉,再 在针眼处重新滴敷墨汁并进行揉擦,接着开始下一点的文刺。就这样 反反复复,全部文完需要一天的时间。其具体程序是:文面手术前几 天,先烧制墨粉(锅烟灰),制作墨汁。墨粉是特制的,普通烟灰粗 糙,颜色浅,不能用来文面。墨粉的制取方法是,先将铁锅锅底刮干 净,放在三角架上,然后点燃松明,烧燎锅底。因为松明是一种油脂 含量较高、极易燃烧的松木,其烟雾与锅底接触,会形成极细的黑色 粉末并附着在锅底上。将这种粉末刮下来,放在竹碗中用水搅拌并经 过两三天的充分溶解后,就成为文面用的墨汁了。过去也有在墨汁中 掺加蓝靛汁等植物汁液的。文面用的针是用藤条制作的。这种藤在村 边寨旁到处都能找到,需要时采来并截成20厘米长的藤条,然后稍 加修整,其中一端留下一根硬刺即可使用,无需消毒,又可以随时更 换,十分方便。蘸墨点墨用的竹签,是用竹片削制而成的,一头尖 细。拍针棍可以用竹片制作,也可以使用小木棍,长短粗细以便于抓 握和敲击藤针就可以了。 文面手术多在家中光线比较好的地方进行。手术开始前,接受文 面的人要先将脸洗干净,然后仰面平躺,文面师坐在她的头顶外侧。 为了防止她摇摆抖动,有的文面师还会用双腿夹住她的身体。手术开 始,文面师左手操针,右手握拍针棍,不断点墨、打刺,针进血出, 墨汁顺着针眼渗入皮内,就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全部文完后,整个鼻 子、脸颊和颌部都会肿胀变形。为防止伤口感染,几天之内是不能用 水洗脸的。五六天后,伤口就会结痂并逐渐脱落,清晰的花纹也随之 显露出来。 26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得到松明烧完,就会在架在火堆上的锅底上结上一层厚黑 墨,就用来收集刮去墨粉。


给墨粉兑水搅拌,使之融会。

到山上截取藤针。

做好的藤针和拍针棍。

独龙族的文面手术多选择在冬季进行。因为此时正值农闲季 节,气温也比较低,有利于受文者术后的休息和伤口的愈合。文 面前后都不举行任何仪式,饮食起居上也没有什么禁忌。由于受 文者和文面师之间多为亲戚或邻里关系,所以一般也无需给付报 酬,但也有以酒宴款待或赠送麻线、酒、盐、首饰等礼物以示酬 谢的。 文面的过程是很痛苦的。独龙族的文面手术没有麻醉药或其 他减少疼痛的办法。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咬牙忍受,有的人会疼痛 难忍大喊大叫,甚至会翻滚挣扎。这种情况下只好由几个人压胳 膊按腿,强行文刺。但不管怎样,每个即将成年的独龙族姑娘都 是要完成这一仪式,要经受这一人生洗礼的。只是到了近现代, 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观念有所变化后,有些人因为难以忍受文刺的 痛苦,才只做了局部文刺的。 截取拍针棍。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7


多彩中华 Colorful China

试墨。

点墨绘图(模拟)。

打刺(模拟)。

独龙族文面图案解析 从现存的民族学资料来看,独龙族文面 的图案,主要由点、直线、曲线和菱形等元 素构成。北部文面图案外观轮廓很像一只展 翅欲飞的蝴蝶:从眉心至鼻子尖为连续菱 形纹,左右两侧眼睛下方各为3条横向点线 纹。点线纹的下面,从鼻翼向两侧是横向的 连续菱形纹,延伸到颧骨处后折向下方,经 嘴角外侧斜通下颏处汇合,形成以嘴为中 心、近似半圆形的边框。框内图纹密布,上 颌处为单曲线纹,它的两侧为多条横斜向点 线纹。下颌处为平行的竖线纹,竖线和菱形 边框间饰有圆点。这是比较完整的图案。所 有文面女的文面图案都大同小异,比较大的 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颌处,有些人的连续菱形 纹多由曲线纹替代。 学者王坤红研究认为,这种图案与独龙 族的灵魂观念有关:“独龙族对文面有着不 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原始文面是划分氏 族、家族集团的重要标志,这些图案被她们 刻在自己的肉体上,就变成了氏族的一部 分,这种观点的划分一般来自西方人类学家 对一系列土著图腾崇拜的解释。而在当地流 行的另一种说法是:独龙族妇女的文面可防 止察瓦隆的藏族领主前来掠夺独龙族妇女为 奴。事实上,我更相信独龙族的文面与‘灵 魂不死’有关,因为他们认为人的亡灵最终 会变成一种美丽的蝴蝶,这种蝴蝶是灵魂的 精灵,在脸上刺绣此物可获得神灵的保护, 对此,独龙族有禁止捕杀这类蝴蝶的说法; 类似观念反映到文面上,即把整个脸庞纹刻 为张开翅膀的蝴蝶。”在笔者的调查过程 中,有几个文面女也提到了它与蝴蝶的关 系。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独 龙族文面图案的“蝴蝶说”还是有一定道理 的。尽管我们现在还拿不出更多的证据,也 无法断定它是独龙族蝴蝶图腾崇拜的表现形 式,但至少它与独龙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与 灵魂观念是有关的。 28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文面图示。


事件 Events

惠风和畅:中国民族乐器融入新西兰音乐学院 供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 杨晓清 7月15日,在新西兰音乐学院亚太地区音乐工作室重新命名之际,来自中国的 系列民族乐器在维多利亚大学举行揭幕仪式。维多利亚大学副校长Jennifer Windsor、新西兰音乐学院院长Euan Murdoch及学院教职员工、孔子学院院长陈雯及教 职员工、孔院艺术顾问罗辉博士及教职工、中国大使馆和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惠灵 顿市贵宾、演员、学生共聚一堂,共庆“惠风和畅”——中国民族乐器融入新西兰音 乐学院。新西兰音乐学院收藏的非西方乐器近年来不断增长,有包括来自毛利,太平 洋岛国族裔、印尼,泰国的乐器,而现在中国的弦乐乐器(古筝,古琴,琵琶)和打 击乐器也加入其中。这些中国乐器的加入得益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慷慨支 持,以及坐落在惠灵顿市的姐妹城市厦门市的厦门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的姐妹大学 的大力支持。 新西兰音乐学院亚太地区音乐工作室前身有受印尼政府支持的2支具有悠久历史 的著名加麦兰管弦乐队。亚太音乐工作室的也得益于已故音乐大师Jack Body率先在 维多利亚大学开创亚太音乐和作曲。他热爱中国和中国音乐,也曾任我们孔子学院音 乐顾问,(http://www.radionz.co.nz/national/programmes/voices/20151019) ,此次系列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入是对Jack Body先生最好的怀念。循着印尼加麦兰管 弦乐队40年融入学生、教职员工和社会人士的发展模式,中国民族乐器将会在新西 兰音乐学院和孔子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在这个新西兰创新型首都城市里,跨越新中文 化,激发新的音乐激情。 这次名为“惠风和畅”的揭幕仪式由罗辉博士选自王羲之名作《兰亭集序》“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完美地结合了惠灵顿风之都的美誉。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29


30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A Gentle Breeze Brings Harmony and Joy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join the New Zealand School of Music A suite of musical instruments from China was unveiled at Victoria University on 15 Jul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renaming of the Asia-Pacific Music Studio at Te Kōki New Zealand School of Music. Celebrating the occasion was Victoria University Pro Vice Chancellor Jennifer Windsor, joined by NZSM Director Euan Murdoch and staff, Confucius Institute Director Wen Powles, Arts Adviser Dr Luo Hui and staff, guests from the Chinese and Indonesian Embassies, and performers and students. The string (guzheng, guqin, pipa)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re the latest in the growing family of non-Western instruments in the NZSM collection, comprising Māori, Pasifika, Indonesian, Thai and now Chinese instruments. The Chinese collec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generosity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in Beijing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Victoria University’s partner, Xiamen University in Wellington’s sister city of Xiamen. The home of two historic gamelan orchestras on permanent loan from Indonesia, the Asia-Pacific Music Studio at NZSM is famous for its association with music icon, Jack Body, who pioneered Asia-Pacific music and composition at Victoria University. Jack Body was our Confucius Institute’s Music Consultant who had a great love of China and Chinese music (http://www.radionz.co.nz/national/programmes/voices/20151019) and the new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ollection is established in his memory.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model developed with the Indonesian gamelans for over 40 years to involve students, staff and community, the Chinese instruments will spur new musical endeavours by the NZSM a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our creative capital city, across New Zealand, and with China. With a gentle reference to Wellington’s famous zephyrs, the collection has been named 惠风和畅 (hui feng he chang) by Luo Hui.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31


事件 Events

惠灵顿市图书馆 龙源杂志发起仪式 Wellington City Libraries DragonSource Launch

文:刘辛欣 Text by Xinxin Liu 摄影:Rachael Lynch Photography by Rachael Lynch

惠灵顿市图书馆于8月18日举行了龙源杂志的发起仪式,各界华人都前来参加,欢聚一堂。通过图书管理员刘辛欣的讲解,大家 了解原来通过惠灵顿市图书馆的龙源杂志,可以看最新最熟悉的国内流行杂志。 Wellington City Libraries launched DragonSource eMagazines on 18 August. Many Chinese people from all areas in Wellington attended and were keen to see what it offered. Librarian Xinxin, shared that reading the newest and wellknown Chinese magazines is so easy with DragonSource eMagazines through Wellington City Libraries.

龙源杂志是一个网上杂志库,由惠灵顿市图书馆提供,惠灵顿市居住或工作的人都可以免费阅读。图书馆卡号就是开启龙源杂志的 钥匙,您可阅读上千种中文杂志,一解乡愁。所有的杂志都有原貌版和文本版。原貌版保持了杂志的原有形态,包括图片,文章,目录 甚至广告,让大家原汁原味的享受阅读。而文本版则简单并一目了然,方便阅读文章。 DragonSource is an online magazine database, provided by Wellington City Libraries. Library members who work or live in Wellington City can all read it for free, through entering your library card number. You can read thousands of magazines in Chinese to relieve your homesickness. These magazines come in original and text versions. The original version retains the original form, include pictures, articles, and even advertisements, while the text version is simple and straight forward, with easy to read words without pictures.

32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惠灵顿市图书馆新西兰中文周 供稿人 刘辛欣 Xin xin Liu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西兰中文周,惠灵顿市图书馆有丰富的活动,帮助大家了解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其中包括舞蹈,沙 画,中文课,电影,汉字填色等。所有的活动都免费。

沙画

享受由梅西大学中国学生会的马亚琼带来的令人震撼的沙化艺术。沙画是将沙倾倒在桌面上,形成光与影交错的奇幻艺术 效果。在表演结束后,您也可以上台体验一下沙画。市中心图书馆:9月14日中午12:00-1:00。

九月中文电影月

欢迎来惠灵顿市中心图书馆,享受九月每周二在大屏幕放映的中文电影。中文对白,英文字幕。时间是:市中心图书馆周 二、6,13,20,27号晚上6:00-8:00.请务必预订,来电咨询:8014068,或8014083(中)

“你好”讲故事时间

“你好”讲故事时间将在惠灵顿市图书馆举行,欢迎大人小孩来学习中文! 市中心图书馆:9月14日周三:早11:00-11:30. Johnsonville 图书馆:9月13日周二:早上10:30-11:00 Karori 图书馆:9月15日周四:早上11:30-12:00 Brooklyn 图书馆:9月16号周五:早上11:00-11:30 (联系电话:8018637)

汉字填色

学汉字从来没有如此简单和有趣。您现在可以来到市中图书馆,收藏汉字填色页啦!欢迎来到市图书馆的所有分馆,领取 填色页。

学中文课

欢迎来图书馆学习基础中文和问候的句子。 市中心图书馆中层汉语角:9月12号周一,中午12:00 (联系电话:8014083) Karori 图书馆:9月16号周五,下午3:00 (联系电话:4768413)

市中心图书馆中文导览

惠灵顿市中心图书馆处在市中心拥有美丽的城市到海的视角。欢迎来到图书馆参加中文的图书馆的中文导览。并了解图书 馆的收藏,书籍,DVD,RFID技术,汉语收藏,还有平时的更多免费活动。1月15号周四10:00开始。请预订。 联系电话8014068 或8014083 (中)

舞蹈和古筝表演

欢迎你和家人来享受传统的中国舞蹈和弦乐:古筝表演。舞蹈由惠灵顿中文学校的学生带来。古筝表演者 Carolyn Wang.市中心图书馆,9月17号周六下午4:00-4:30

舞蹈和陶笛表演

由新西兰华夏文化艺术协会带来的中国中秋为主题的传统舞蹈与陶笛表演,将会带给您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市中心图书 馆9月17号周六上午11:00-12:00。

网上阅读中文杂志

Dragonsource 龙源杂志是网上中文杂志,包括Vogue,读者,凤凰周刊等上千种杂志。可供在电脑或手机网页上 阅读。网址是:http://wcl.govt.nz/mygateway/languages.html

阅读电子书学习中文

惠灵顿图书馆也有电子书,双语电子书是学习中文的好帮手。只要上网就可以在线阅读电子书或下载到电脑或手机。欢迎 上图书馆的网站阅读电子书 http://wcl.govt.nz/downloads/

阅读中文电子报纸

图书馆的PressReader或纽约时报都有当天的电子中文报纸。上网就可以阅读。http://wcl.govt.nz/mygateway/languages.html 由新西兰华夏文化艺术协会和新西兰茶协会带来的中国中秋为主题的京剧戏曲,传统舞蹈与陶笛表演,将会带给您视觉和 听觉上的盛宴。市中心图书馆9月17号周六上午11:00-12:00。 欢迎致电图书馆询问详情,电话是8014068,或8014083(中)www.wcl.govt.nz/chineselanguageweek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33


留学移民 Overseas

教你三招防拒签 总有一款适合你 新移民最怕的是什么?拒签! 然而,在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单是 技术移民这一项,竟然有3803例申请被拒签,约940万纽币的申 请费被白白交给了移民局,这还没算体检的费用.... 与此同时,还 给申请人留下了拒签记录,对以后的签证申请都可能造成影响。 拒签的原因各式各样,但据Malcolm Pacific的资深移民顾问 称,很多拒签是完全可以被避免的。

拒签原因一 技术移民:工作职责与申请职位不符 案例: A君在技术移民申请表上填的是Chef职位,雇佣合同上写的是 Chef,却被移民局质疑做的是Cook的工作。A君刚毕业没有工作 经验,而Cook这个岗位要求三年工作经验,导致拒签。 专家解读: 这是目前非常常见的拒签理由。除了厨师之外,还有餐厅经 理(Restaurant Manager)、零售经理(Retail Manager)、办公室 经理(Office Manager)、会计(Accountant)等职业也有此类风险。

Cameron Pritchard BA (Hons), MA (Hons), GCNZIA Team Manager Licensed Adviser # 201300339

34

Tomas Lawler (Tom) Lankshear (Lawler) Licensed Adviser # 201401489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这是因为,这些职位都有一个与其相似的低阶职位, 例如Retail Manager和Retail Supervisor, Accountant和Bookkeeper。 要区分这些职位并不难,主要是看申请人在实际工作中是否 履行一些特定的工作职责。很多申请人找移民顾问帮他们写Job Description,甚至有人写得跟ANZSCO上的一模一样,以为这样 很保险。事实上,这是最危险的做法,移民局很有可能怀疑工作的 真实性,进而展开调查。调查的方法包括电话、面谈,调查的对象 包括雇主、同事、申请人。有一方掉链子,整个申请就面临被拒签 的风险。 职位并非越高越好,一定要与自己的真实工作相符。有时候申 请人可以满足低阶技术职位的移民要求,但偏偏申请了一个较高的 职位,被拒的很冤枉。 总而言之,申请人需要仔细、客观的分析自己实际工作的内 容,找到对应的职位,切不可为了移民而牵强附会,因为签证官并 不一定按照你的思路去看问题。必要时可以请专业的移民顾问帮助 评估。评估后,如果发现暂时不适合做移民申请,就不要急着申 请,避免浪费时间、金钱,更避免留下拒签记录。同时,客观、完 善的评估,也有助于申请人了解自己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申 请,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待续)

Dalia Ben-Dom BA, MA, GCNZIA Licensed Adviser # 201401489

Anny McLeod MMgt Licensed Adviser # 201200608

Jasper Bata BSc Licensed Adviser # 201503569


富临

电话:04 8018682

酒家

地址:84 Tory Street, Wellington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茶市11:00am-2:30pm 晚餐:5:00pm-Late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35


如果你的票圈没被Pokémon Go刷屏, 那我们就无法愉快玩耍了…… 文 刘涵 图片来自网络 原载于2016-07-11 老友记

朋友圈一夜之间被“一起去抓精灵”刷屏了!疯了疯了都疯了。一款游戏Pokemon Go,全民中毒!!发布三天,游戏服务器崩了 3次,警察局甚至警告玩家们不要挤进派出所抓妖怪,有人甚至为它丢掉性命,这么火爆朋友圈的到底是个什么精灵? 《宠物小精灵》是80后、90后童年里几部最经典的动画片之一,即使没有看过一集,也一定知道皮卡丘! 7月6日,任天堂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游《Pokémon GO》先后登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App Store。上线当天,其宣 传片浏览量就达到了2800万次。如今,人们互相问候的方式已经从“你在哪儿?忙什么呢”,变成了“你在哪儿?你那里有什么小精 灵?”有人说:二十年前,任天堂把人们圈在家里;二十年后,他把人们都轰到了街上。奥巴马花了八年时间让美国人上街锻炼,而任 天堂只用了一款游戏就做到了。从此告别葛优躺…… 大家印象里那个任天堂 任天堂这个名字,或多或少,都出现在每个人的童年中。1985年,任天 堂在美国推出了NES(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任天堂娱乐系统) 并大受追捧,销售量超过了6千万,从此“马里奥”的名字家喻户晓,《超级 马里奥兄弟》游戏售出了四千多万份。 1989年,Game Boy帮助任天堂成为掌上游戏市场的霸主,Game Boy 游戏机共售出了1.1亿台。 1991年,SNES(超级任天堂娱乐系统)上市,而伴随着这套系统走红 的游戏包括《超级马里奥世界》、《塞尔达传说:回到过去》、《超级银河 战士》等。 2004年,DS便携式游戏机上市,它是任天堂最畅销的游戏机之一。 2006年,任天堂最成功的家用游戏机Wii开售,它为用户带来了很多低 强度运动模拟运动游戏,比如保龄球、网球等。 2011年,任天堂推出了3DS,让玩家可以感受到裸眼3D的效果,而 3DS最畅销的游戏就是《口袋妖怪X/Y》。 Pokémon Go装机率&打开率 虽说《Pokémon Go》也才上线一周,它的受欢迎程度已经快要超过 Twitter 了。分析机构 SimilarWeb 提供的数据显示,《Pokémon Go》的 日活跃用户比例高达 60%,全部 Android 手机中高达 3% 安装了这款游 戏。 36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任天堂股价

由于该游戏大热,发行方任天堂(Nintendo) 股价在上周五大涨10%之后,周一早盘一度飙涨25% 。彭博社称,该股盘中触发熔断,25%的涨幅为其 1983年上市以来的最大日内涨幅。

宠物小精灵怎么这么污 我们从口味比较轻的开始,首先厕所是一个经常 发生怪异画面的场所。比如从马桶里钻出来还要卖萌 的地鼠: 站在马桶边缘的杰尼龟; 还有举着钳子在厕纸上微笑的大钳蟹,你是要让我无 纸可擦跪地求饶么; 以及这只在你上厕所时死盯着你的凶恶小拉达…… 撞车、闯警察局、进墓地 作为首批上线的地区,澳洲玩家最先体会到了 Pokemon GO 是多有毒。此前有报道指出,有玩家 为了激活pokestop,闯入警察局,为此澳洲达尔文 市好警察局还在Facebook发表官方提示,敬告玩家 们不要挤进派出所,还好心提示道,只要靠近一定 范围就可以激活,不需要进入。走路注意看看来往车 辆,穿山鼠并不会跑得那么快。 但玩家已经上瘾,根本不会听,澳洲此时正值冬 季,一波波训练师裹着军大衣在街头溜达,连晚上的 墓地里也都是人。 还有这位险些酿成惨剧的: 一位澳洲男性玩家在高速公路上为了捕捉皮卡 丘,将车停在了路中间,造成后方车辆连环追撞。 对了,那个跑到女厕所抓小精灵被警察抓走的也 是个澳洲训练师。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37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中国猪鬃影响二战局势 在外行人看来,猪鬃不过是从猪身上拔下来做刷子的毛,很难将它与 战争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将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 战争相联系。然而,小小猪鬃却与战争紧密相联,尤其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在“二战”中,它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出口物资, 也是世界军火商的抢手货。

猪其它部位较长而硬的鬃毛,长度在

低),养猪区域几乎遍及中国,南北各 省都生产猪鬃。 中国猪鬃的种类分为黑鬃、白鬃、 1.5 市寸(约 3.3 厘米)以上的也称猪鬃。 猪鬃具有根条均匀、软硬适中、油 黄鬃及花鬃四种。黑鬃产区最广,但品 性大、韧性好、弹性强、坚挺、耐湿、 质不佳。白鬃产区次之,质高价昂,四 耐热、耐酸、耐磨擦等特点,并有天然 川荣昌、隆昌所产的白鬃品质最高。黄 叉梢,吸附性能良好。用它制成的刷子 鬃与花鬃分布最少,仅四川、云南及贵 (包括长毛刷子)不易弯曲、卷绕、折断, 州有产。黄鬃系取自野猪,鬃长而硬, 油漆时挥刷自如,而且能耐高温,用途 弹力强,品质佳,最适宜制刷,故价格 高于家猪鬃。花鬃是白猪与黑猪混杂交 极其广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刷、衣刷、 配所生的变种,其鬃弹力很强。 世界其他地区呢?美洲以美国及巴 牙刷、鞋刷,还有刮胡须用的小刷子等 等,哪一样能离开猪鬃?在工业生产中, 西产量较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 建筑工业离不开油漆,也就离不开刷子。 洲波兰与芬兰的黑鬃,以及苏联西北利 交通运输业中的汽车、火车、轮船,哪 亚的白鬃(苏联并有黄鬃),均活跃于 一样能离开猪鬃制成的刷子?而到了战 世界猪鬃市场。大战以后,苏联优良的 争时期,在军事工业中,从油漆兵舰、 奥加卡斯、珍尼渥斯及道渥斯等猪鬃均 飞机及各种军用车辆到清刷机枪、大炮 已绝迹,且因宰杀小猪,停止豢养大猪, 的枪管、炮筒,更是一样也离不开猪鬃。 以致猪鬃长度均比中国的短,故其输出 数量大为减少。波兰与芬兰猪鬃产量亦 见减少。 小小猪鬃身系天下太平 2、中国的猪鬃最多。从猪鬃的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就 给量来看,据档案史料记载,中国猪鬃 把猪鬃连同鸭毛(因为轻暖可作飞行员 的服装或士兵用的睡袋)列入了战略物 年产量“二战”前平均为 65100 公担(1 公担等于 100 公斤),由于受战争影响, 资 A 类,价值与军火一样。 鸭毛份量很轻,一吨鸭毛可以做很 抗日战争时期降为 38640 公担。 以 省 区 而 言, 四 川 居 中 国 首 位, 多军服或睡袋,而且世界各国都有,所 以并不紧缺。猪鬃就不同了,全世界唯 战前平均产量为 9000 公担,约占全境 有中国猪鬃产量大、质量高,所有参战 总 产 量 14%, 次 为 湖 南, 战 前 产 量 为 各国要想给他们的武器刷上油漆,不至 6000 公担,约占全境总产量 10%,再 于让那些武器裸露着铁体钢身上前线, 次为江苏、江西、广东等省。至于东北 各省的产量,总额在四川之上。抗日战 那就一定要用中国的猪鬃。 在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中国猪鬃 争期间,四川战时达 9200 公担,保持 了战前水平,湖南战时增为 7700 公担, 产量及其在世界猪鬃中所占的地位。 云南与甘肃等省产量也有增加,而广东、 湖北、安徽、浙江与江西等省为交战区, 中国的猪鬃生产状况 1、中国的猪鬃最好。从世界猪鬃 产量因而锐减。江苏、山东、河北、山 的主要分布地带看,以区域而言, “二战” 西及东北各省全成沦陷区,没有了数字 时中国应为“龙头老大”。中国猪鬃的 统计。 中国猪鬃产量已如上述,出口量 分布地区,也确实广大,因为养猪是中 战前战时也有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国农村的重要副业,全境大部分民众的 内销约占了 30%,外销约占了 70%。 肉食亦以猪肉为主,加上自然气候条件 根据海关出口记载,中国猪鬃逐年输出 因素(北温带以及寒带南部产量最高, 量,大致徘徊在 4000 公担左右。至于 品质亦最佳,温带次之,热带量少而质 战时猪鬃输出数量,据官方记载已大不 鬃主要指猪脊背部长而硬的鬃毛,

38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猪鬃毛刷。资料图片

如前。 在 最 初 5 年 中, 虽 中 国 东 部 海 岸 全 遭 日 本 封 锁, 然 尚 能 利 用 西 南 方 面 的国际路线,发展对外贸易,中国猪鬃 的 输 出 量 并 没 有 急 剧 减 少, 勉 能 维 持 旧 状:1937 年 输 出 了 4045 公 担, 1938~1940 年 年 均 输 出 3500 公 担, 1941 年尚输出了 2740 公担。 直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中国的对外通路几乎完全断绝, 国统区仅赖云南与印度之间的空中航线 及穿越中国西北新疆到苏联的漫长而艰 险的陆路与外界相连,猪鬃输出数量乃 直线下降,一蹶不振:1942 年仅输出 64 公担,1943 年亦仅输出 272 公担, 打破数十年来输出量最少的记录。然而, 事实上减少的程度,或不至于如此严重。 因为,抗日战争后期走私盛行,偷运猪 鬃出境势所难免,以致海关记录大减。 1944 年时,因实行了“驼峰”行动, 由美国空军中将陈纳德率领的第十四航 空队(飞虎队)负责航空运输,猪鬃出 口渐有起色,几乎达到了 2000 公担。 中国猪鬃一度六成出口美国 美国历来为中国猪鬃的最大市场, 中国每年猪鬃的输出量,美国占 30% 以 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同盟 国的“民主兵工厂”,对中国的猪鬃需 求更大。1936 年开始,就成扶摇直上 之势,该年输往美国的猪鬃量占中国猪 鬃输出总量的 40% 以上,1939 年又增 加 到 50% 以 上, 至 1940 年 更 增 高 至 60% 以上。当时,全美国有四五百家制 刷厂,甚至美国每个州的监狱都有自己 的制刷厂,这些制刷用的原料几乎都来 自中国。 二战中,美国政府不仅把猪鬃列入 了战略物资 A 类,甚至把猪鬃看成是决 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苏联、英国等 同盟国也将猪鬃列为急需的战略物资。 1939 年,美国政府训令驻华使馆向中 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庆出口的猪鬃 全部运美,中国政府表示同意。


但当时,苏、美、英三国都急需猪鬃, 美国人的狮子大开口令英、苏两国眼红。 为了分配猪鬃,三国还在华盛顿成立了 一个分配机构,由三国代表团共同参加, 负责交涉如何从中国取得猪鬃,并协商 如何分配,“利益均沾”,事情才算了结。

外国贷款易货的先河。抗日战争时期,德、 美、苏、英都通过该方式获取了中国大 量的战略物资。 小小猪鬃对抗战贡献大 实战中需要猪鬃,大家有目共睹。 对中国而言,猪鬃出口是战时外汇收入 的重要来源。1937~1945 年 9 年间中 国出口猪鬃外汇收入达 3000 万美元。 美国出动“飞虎队”缓解“鬃荒” 美国在 1940 年贷给中国的钨砂借款不 1941 年 12 月 7 日, 日 本 人 偷 袭 过 2500 万 美 元。1941 年, 国 民 政 府 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中国对外的陆 发行 30 年还本用以修筑战时中国最重 路交通相继断绝,盟国所需的中国战略 要的陆上通道滇缅公路的公债,也不过 物资的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美 是 1000 万美元。 国市场“鬃荒”严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猪鬃还有特殊 美国政府随即颁布了“M51 号猪鬃 的用途,它是抵偿苏联和英、美等国援 限制法令”,规定 2 英寸以上猪鬃,全 华贷款或货物的重要物资。当时,中国 部供应海、陆、空军军需,民间(主要 急需大量的军火,外汇又紧缺,只好用 是油漆业)只能使用混合毛刷(其中猪 自己的传统出口物资钨、锑、锡、丝、茶、 鬃用料,限 55%),实行管制;制造混 桐油、羊毛、猪鬃等作价偿还,史称“易 合毛刷也须经政府批准,发给证明。从此, 货偿债”。 美国制刷厂的产量就大大缩减,许多刷 自德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一亿金马 厂甚至用旧刷和被油漆胶着的干刷加工 克的信用借款合同后,1938~1944 年 后的猪鬃作原料。 7 年中,苏联、美国、英国先后与中国 这时,美国不惜用飞行员的生命来 签定了 12 种贷款协议,三国借款总数 换取中国的猪鬃了。中国航空公司新开 达 11 亿美元。借款最多的是美国占了 辟了中印航线,可以使用美国飞机把驻 56%,苏联居第二位,占 23%,英国占 华美军的军需品和军火从印度的加尔各 了 21%。如此巨额借款,均靠出口债权 答空运到昆明和宜宾。 国指定的物品偿还,猪鬃就是其中很重 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航线,美国飞 要的一项。 机要飞越海拔 1.5 万多英尺的喜马拉雅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加强了对 山驼峰,这个高度要比当时飞机通常飞 战略物资的管理。1937 年 10 月,即抗 行高度高出一倍,而且往往会碰到狂暴 日战争爆发后三个月,国民政府就设立 的气流,很容易发生飞行事故。最后中 了贸易调整委员会,以应付战争的紧急 美双方达成协议,由陈纳德的第十四航 需要。 空队(飞虎队)负责运输。由此可想, 考虑到对外贸易同外汇、对外借款 中国的猪鬃对战争是多么的重要。它在 协定的履行以及总的经济动员密切相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了用武之地。 1938 年 2 月,该委员会的工作移交给 了财政部下属的对外贸易委员会。 轴心国设法获取中国猪鬃 该时期的猪鬃收购运销,均由贸易 日本作为交战国的另一方,对猪鬃 委员会的富华贸易公司(后为复兴公司) 也是极力搜罗。它在中国沦陷区建立了 办理。自 1938 年至 1945 年,国民政 天津、徐州、上海、汉口、广州五大走 府对猪鬃等外销物资实行了几乎 8 个整 私据点。一方面,在上海、香港的金融 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在此期间,计收购 市场套取中国法币外汇基金;另一方面, 到猪鬃 8 万多公担,价值法币 70.95 亿 大肆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日货,以日 元。猪鬃在对苏、对美、对英的易货、购料、 货换取茶、丝、猪鬃、植物油及牛羊皮等, 偿债方面,以及完成其他外销任务方面, 同美国换取军火及军用物资。 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战前就开始购取和储存中国的 在办理“易货偿债”具体事宜的过 重要战略物资。1936 年 3 月,德国与 程中,有必要提到与猪鬃有关的三件大 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一亿马克的信用借 事。 款合同,规定在一亿马克限度内,中国 可以向德国购买军火、兵工厂及重工业 蒋介石用猪鬃与美国人换汽车 设备,由中国以钨、锑、桐油、生丝、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沿海门户被日 猪鬃等农矿产品作为抵付,借款年息五 军关闭。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 厘,国民政府先将农矿产品启运交付, 继沦陷,粤汉铁路等随即中断,滇缅公 然后德国才供给军火及器材。 路作为大后方进出口物资的唯一通道, 为此,德国专门设立了合步楼公司, 显得更为重要了。1939 年春,鉴于陆 常驻中国办理此事。该合同开了中国同 路运输任务加大,需要更多的车辆,蒋

“猪鬃大王”古耕虞。抗日战争时期, 他控制了中国大部分猪鬃出口业务。资料 图片

介石亲自指令专管滇缅公路的西南运输 处,负责收购 6000 至 8000 箱猪鬃, 和美国人换汽车。 美国特使专程赴华要猪鬃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政府派 出一名特使前往重庆,就“易货偿债” 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值得一提的是, 特使离美前,通过美国驻华使馆向中国 外交部提出,要求在重庆会见大名鼎鼎 的拥有红色虎牌商标的古青记老板古耕 虞。 出面与特使谈判的是代表官方的复 兴商业公司。该公司与古素有芥蒂,他 们不希望古耕虞参与谈判,但既然是特 使特邀,也只得作罢。谈判伊始,那位 特使首先申明 :他此行的任务之一是向 中国要 3 至 6 英寸的长鬃 1 万箱,并表 示事关战争胜负,要中国政府无论如何 保证供应。这位特使回国后,写了一本书, 书名为《小小的猪鬃》。为此,他获得 了一枚美国政府颁发的勋章。 周恩来关注猪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方面的周恩来 也很关注这些用来“易货偿债”的战略 物资。 周恩来最初关心的是桐油,曾数次 接见桐油大王李义斋;后转而关心猪鬃, 有意与猪鬃大王古耕虞来往,并多次称 赞他“为抗日战争立了功”。 摘编自上海《档案春秋》 李琴芳 / 文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39


奔驰GLC Coupe不让X4专美 (摘编自名车志)

星钻中网、大溜背设 计、轿跑车造型,奔驰GLC Coupe的美是显而易见的, 它跑起来比普通的奔驰GLC 更加运动吗?

宝马出X6,奔驰以GLE Coupe接招;宝马有X4,奔驰则推出GLC Coupe。有没有发现奔驰和宝马,这两个品牌之间的角力几乎遍及所有细 分市场,虽然针锋相对的味道很浓,但很多时候却又共同培育了市场,特 别是全新的小众细分领域。这跟互联网行业有很大不同,互联网往往一家 独大,只有行业老大独领风骚,排在后面的企业除非做出足够的差异化, 否则很难存活下去。而汽车行业的竞争虽然同样激烈,但更像是共生共长 的生态系统。 除了车尾的大溜背营造出的轿跑车风格,奔驰GLC Coupe与它的普 通版本貌似再没什么差别,其实不然。GLC Coupe前脸采用了更加漂亮 的星钻中网,且为单辐条设计,而普通GLC为双辐条。大型三叉星车标依 然立于中网中央,低配车型为镂空式,实心车标表明该车配备了限距控制 系统增强版(DISTRONIC PLUS)。车尾的细节部位,无论是小巧的扰流 板,还是灯带式LED尾灯,与C Coupe更有几份神似。 作为GLC的轿跑版,GLC Coupe与普通版的轴距同为2873毫米, 但看起来更加低矮修长一些,事实也是如此。GLC Coupe高度为1602 毫米,长度则为4732毫米,相比普通版,矮了62毫米,长了71毫米。车 顶的斜坡会不会影响后排乘坐空间?腿部空间没什么变化,但头顶空间确 实有些影响。本人身高1米73,调整好前排座椅坐到后排,腿部空间有两 拳,头顶空间只剩一拳不到。跟GLC一样,由于传动系统的关系,后排地 板中央同样有明显的凸起。另外,GLC Coupe的后备厢容积为500升, 相比普通版的580升也略有缩水。 GLC Coupe与普通版GLC,包括C级车的内饰设计都高度相似,怀 挡、座椅调节、悬浮式中控屏、空调、COMMAND系统等等这些功能无 论布局还是操作均完全相同。不过除了常规的三辐多功能方向盘,GLC Coupe的买家还可以选择视觉上更为运动的平底方向盘,两者均为打孔真 皮包裹,质感非常好。最吸引我的还是覆盖在中控面板上的一整块桃木纹 饰板,在这个级别,能把木纹饰板做得高雅而不俗气,有这个本事的品牌 并不多。 有了轿跑车的模样,跑起来是不是也像轿跑车呢?奔驰为GLC Coupe标配钢制减振弹簧,更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两项选装配置,动态车 身控制运动悬架和更加高大上的空气悬架,两者的阻尼均可调节。GLC Coupe标配的动态操控选择拥有5种模式——ECO、舒适、运动、运动增 强及个性化模式,分别对应不同的发动机、变速箱及转向设定。所以,如

40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果选择后两种悬架,在不同的模式下,悬架设定也有所区别。特别是空气 悬架在试驾过程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赋予了这台车更加鲜明的 双重性格。它在舒适模式下的滤震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运动和运动增强模 式下,悬架立马变得紧绷起来,而且车身会进一步降低15毫米,让人在 山路上攻弯更有信心。除此之外,GLC Coupe还有一项重要调整,它的 转向比从16:1提升到15:1,这意味着它的转向响应比普通版GLC更加直 接。 动力传动系统方面,GLC Coupe提供四台柴油机、三台汽油机及 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供选择。除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匹配7挡自动变 速箱,其余车型一律匹配9个挡位的9G-TRONIC自动变速箱,并标配 4MATIC全时四驱系统。柴油机车型国内不引进,这里不展开介绍。汽 油机车型分别为GLC 250 4MATIC Coupe(211马力)、GLC 300 4MATIC Coupe(245马力),这两个型号均搭载2.0T涡轮增压直列 四缸发动机。对动力有更高要求的可以选择顶级型号——AMG GLC 43 4MATIC Coupe,3.0T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最大功率367马力,百公 里加速4.9秒即可完成,这个加速成绩已经达到了保时捷Macan Turbo 的水平。GLC 350 e 4MATIC Coupe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综合最 大功率为320马力,纯电动续航里程34公里。这台车搭载250车型上的 那台2.0T四缸发动机,在电动马达的助力下,它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仅比 AMG车型慢1秒。 我体验的是GLC 250 4MATIC Coupe,百公里加速成绩为7.3秒, 动力水平足够日常使用。不过我要大赞的是奔驰自家开发的9G-TRONIC 变速箱。这台9AT在舒适模式下简直平滑如丝,堪比CVT无级变速;一 旦进入运动或运动增强模式,它的换挡反应又极其干脆利落。另外,在法 定限速条件下,这台拥有3个超比挡的9AT是可以升到9挡的。总之,无 论是换挡逻辑,还是响应速度,9G-TRONIC的总体表现远胜于目前市面 上另一款拥有4个超比挡的9AT。 科技配置方面,增强型防碰撞辅助系统、侧风稳定系统、大灯辅助、 注意力警示等等全是GLC Coupe的标配,配置水平远高于普通GLC。另 外,虽然GLC已经国产,但GLC Coupe国产的可能性极小,这就意味着 GLC Coupe未来引入国内的价格不会像国产GLC那么亲民 (摘编自名车志)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41


潮流科技 The Young

Apple Pay香港又添新银行 现在支持预付卡 7月底 Apple Pay 正式登陆中国香港,在上线之初香港 Apple Pay 支持美 国运通、中国银行(香港)、星展银行 DBS、恒生银行、汇丰银行以及渣打银行 这些发卡机构。而在8月17日,BEA 东亚银行以及香港电讯旗下的“拍住赏”持 卡人也终于可以使用 Apple Pay 了。 东亚银行的客户现在可以将适用的万事达卡和 Visa 信用卡添加到 Apple Pay 里,在 8 月 22 日成功添加的客户还可以获得 5000 额外积分。而在现在 开始到 10 月 31 日,使用 Apple Pay 完成三笔或更多交易的前 3 万客户还可 以获得高达 25%的折扣,最高优惠 180 美元。 目前也已经有不少香港的商户支持 Apple Pay,例如 7-11、Colourmix、KFC、连卡佛、万宁、太平洋咖啡、麦当 劳、必胜客、Sasa 等。随着 Apple Pay 的到来,行业人士认为这会有助于香港本地电子支付市场的发展。 (摘编自环球网)

英特尔发布Alloy一体化虚拟现实眼罩:无需外接设备 北京时间8月17日早间消息,英特尔刚刚宣布了Alloy项目,这是一款不需要额外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的一体化虚拟现实眼罩。 该设备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虚拟现实眼罩,它拥有自己的处理器和电池,而且可以自主追踪房屋内的动态,并通过追踪用户的手指 与虚拟物体进行互动。它还配有内置摄像头,帮助用户看到房间内的其他物体以及附近的人。这正是英特尔力推的“融合现实”技术的 一部分,也就是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整合到统一的体验中去。 该设备与微软通HoloLens推广的“混合现实”概念类似。意料之中的是,微软的Windows Holographic平台也将在Alloy硬件中扮 演重要角色。微软Windows设备事业部执行副总裁特里·迈尔森(Terry Myerson)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披露,Holographic平台将 于明年面向所有Windows 10 PC开放。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将于明年对Alloy的硬件配置和API(应用编程接口)进行开源。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Alloy硬件,将它与Windows Holographic整合,并打造了一 个世界级的虚拟现实系统。”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说。 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的简单演示中,英特尔代表可以戴着Alloy眼罩在舞台上随意走 动,同时还可以在一个虚拟房间内参观。当要打开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一扇门时,他只要 伸出手去掰动一下开关,他的手也会显示在虚拟图像中。眼罩花了一点时间才识别出他 的手,但效果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当他接近科再奇时,科再奇的脸也出现在虚拟现实画 面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尴尬。 目前还不清楚Alloy中究竟包含哪些组件,也不知道它的最终售价,但这的确是虚拟 现实和增强现实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与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同的是,这款设备 完全无需连接PC。我们已经看到Gear VR通过智能手机带来的无线虚拟现实体验,但 英特尔似乎希望借助Alloy将这种体验再向前推进一步。 (摘编自新浪科技)

谷歌正式发布Duo视频聊天应用:未接通即可预览呼叫者 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你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号码,就可以与任何使用Android或iOS智能手机的用户展开联系。谷 歌发布了Google Duo聊天软件,与苹果公司的FaceTime展开直接竞争,后者允许用户使用苹果设备进行视频通话。 Duo还与微软Skype、Facebook Messenger甚至该公司自己的Hangout 存在竞争关系。Duo具备一项名为knock knock的功能,允许用户在接听通话前 看到对方的实时视频。 谷歌表示,通过“优雅地”降低分辨率,Duo视频通话甚至可以在速度较慢 的网络上流畅运行。“为了随时进行视频通话,Duo可以在不断线的情况下自 动在Wi-Fi和蜂窝网络间切换。”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贾斯汀·乌博迪(Justin Uberti)说。 谷歌称,这款应用将在未来几天面向全球推出。 42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摘编自新浪科技)


Jeff Gray BMW Hawke’s Bay Manawatu Wellington Christchurch

引领革命。

全新BMW IPERFORMANCE 系列震撼驾临。 全新BMW iperformanc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全系为新西兰用户提供最丰富的选择。BMW最为畅销的四款插 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都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节能表现,现已开始销售,宝马2系运动旅行车(百公里油耗2.1L), 宝马3系四门轿车(百公里油耗2.1L),宝马7系四门轿车(百公里油耗2.2L),宝马X5越野车(百公里油耗 3.4L)。更多选择,尽在宝马Iperformance($68500起)。 Visit bmw.co.nz/iPerformance.

欢迎光临Jeff Grey BMW 预定精心为您打造的Iperformance试驾之旅!

BMD0129_JGHB_iP_BB

Jeff Gray BMW 138 Hutt Road, Kaiwharawhara, Wellington. (04) 499 9030 www.jeffgraybmw.co.nz

*Recommended Retail Price based on BMW 225xe Active Tourer includes GST, excludes on-road costs.

魅力中新 Charming China & New Zealand

43


魅力中新月刊

Charming China And New Zealand

16 期

更上一层楼

屡获殊荣的奔驰C级轿车 现免费赠送AMG运动套装

www.mbwellington.co.nz/extramile C 200 四门轿车 建议零售价*

$71,900

免费的AMG运动套装包括: • 19寸AMG多轮辐、双色铝合金轮毂 • AMG定制外形车身 • AMG运动型方向盘 • AMG运动型座椅

包括3年免费定期保养。^

*此价格基于全新 C 200 四门轿车的建议价格,并不包括上路的其他费用。优惠仅适用于新的C级轿车和展示车。 必须于2016年10月16日之前订购并提车。车辆有限,售完即止 。^全部条件和限制请参见^See www.mbwellington.co.nz/3yr

Mercedes-Benz Wellington | Your authorised partner for Sales, Service and Parts 75 Cambridge Terrace, Te Aro, Wellington 6011, Ph: (04) 385 2244, www.mbwellington.co.nz

广告热线:04 476 9601 电子邮箱:info@tnlnz.co.nz 邮政信箱:PO Box 17429, Karori, Wellington,614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屡获殊荣的奔驰C级轿车,现在规定的时间内赠送AMG运动 套装,无需额外费用。令人叹为观止的奔驰C级轿车,是其所在领域无与伦比之翘楚, 目前正在提供免费的超级增强功能套装,如AMG运动套装及定制外形车身。从而,您 可以享受到更加豪华的运动驾驶感受。今天就来感受这难以置信的全新C级版本,请 马上向 Mercedes-Benz Wellington预约试驾,特赠活动将于2016年10月16日结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