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MuseuM of Handcraft PaPer 华黎 Hua LI tao 迹建筑
关于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华黎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工作开始于2008年4月,这是一个有益于当地传统资源保护以 及促进社区发展的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腾冲附近高黎贡山下的一个村庄边上,村子有 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传统,其生产的纸原料为当地的构树皮,纸质淳厚、富有韧性和质 感,当地称为新庄古纸。然而这种纸现实的应用仅限于茶叶包装和冥纸。这个社区发展 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外部投资与本地村民合作,对手工造纸的工艺进行改进以提升 纸的质量,同时设计研发纸的产品,扩大手工纸的用途和影响,并藉此延续这一传统技 艺和文化。而建设博物馆则是一个窗口,起到展示造纸的历史文化、工艺及产品,以及 接待访客、文化交流等作用。 项目所在的地区无疑是一个本身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环境。对我而言,在 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场所属性的乡土环境中建博物馆,建筑的活动也是当地传统资源保护 和发展的一部分。正如造纸的保护发展一样,建筑应当是根植于当地的土壤并从中汲取 营养。而当其开花结果后,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土壤的成分。“保护”并不是维持原状, 而是通过与当下的结合,促发新的生命力。 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的设计思考开始于对当地气候、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 与理解,建筑师希望建筑从建造角度是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因为建造——而 不是形式——才是建筑的地域性最本质的出发点。 建筑最终采用当地传统的木结构体系 做法,及木、竹、火山石等当地常用材料,并完全由当地工匠来营建,都是基于这一思 想。 建筑具体形式是对周边环境的回应,空间组织则围绕光线、景观、风等基本元素展 开。建筑从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来适应场地环境,化整为零,避免体量过大带来的突 兀感;而聚落式的建筑在内部又产生了不断室内外交互的空间体验,以此来提示观众建 筑、造纸、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 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而博物馆则是村庄空间的浓缩,如同对村 庄的一个预览。建筑高度上由东向西逐渐跌落,适应场地周边的空间尺度。展厅的屋顶 形态起伏各异,形成了一道人工景观,与周边的山势和稻田相呼应。 乡土环境中的建造方式具有前工业时代的手工特征,缺乏现代工艺的处理,使得杉 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纸这些建筑中采用的当地材料,似乎都不那么精致和结实,它 们会随着日晒雨淋褪色、干裂、长青苔、变黄,然而正是这种变化赋予建筑一种时间 感,使其融入环境当中,就像每次去现场待时间长了,人就会晒得很黑,更像当地人一 样。 这些自然材料看似缺陷的地方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质得以呈现。这也如手工 纸,看似粗糙,但其质感肌理告诉你造纸的原料、方式等线索,当其变得精致光滑,这 些品质也就随之丧失。正是基于此,建筑并不追求基于现代性的光鲜精致和无可挑剔, 而是更注重“还原”和“呈现”的价值,建筑在细节上试图体现真实的建构逻辑:例如 在屋檐下梁的位置暴露梁和柱,以及外墙底部的柱础和镂空条石方角,都在提示梁柱而 非墙体承重的事实;又如室内屋顶木结构都直接呈现出来;手工纸用于展厅内部墙面的
材料,塑造了一个整体抽象的内部空间,使得用于展示的墙面更多成为背景,然而细看 纸背后隐约可见的龙骨骨架又暗示了墙体是空透的构造特征。建筑细节在此使建筑具有 体现本体特征的文献价值。当然,形式作为独立的控制因素也使得建造并不总是遵循前 述的逻辑,例如展厅墙面上的洞口将玻璃做成与外墙平齐固定且没有窗框,就是为了使 其从室内看如同不存在,就是一个纯粹看景色的开洞(因为镂空的条石已解决了通风问 题,玻璃窗无需再开启)。而从室外看,展厅的墙面更完整,更抽象。 项目从设计到建造前后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习惯于传统营造方式的本地工匠不大会 看图纸,因此设计与工匠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模型和现场的交流。没有施工图,纸面 (设计)和现场(建造)的距离被拉近,且融汇成了一个开放的过程,许多构造做法是 过程中与工匠讨论和实验确定的,而非预先设定。最终的做法对工匠们来说是用熟悉 的方法做出不同于以往 的结果(例如屋面形式要求用榫卯方式处理三道梁与柱交于一 点)。他们说盖了这个房子以后什么样式的都可以尝试。这岂非也是对传统木构做法的 保护发展?传统不是僵化的,就是要不断更新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虽然木构由于国家 整体木材资源有限,注定不会成为未来建造方式的主流。但是在局部地区尤其是乡村环 境中,由于其经济性和生态性(尤其是可拆装迁建重复利用的特点)仍具有广泛应用。 这一传统技法的更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即传统又现代的房子盖起来了,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它对于建筑师和当地工匠来 说都是没干过的事情,这个过程好像联姻,或者说嫁接,通过它产生了一个新的结果, 而对于村子来说,未来的建筑又蕴含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0,1,13
Museum of Handcraft Paper, Yunnan, china Hua Li
the museum of handcraft paper is located in a field next to Xinzhuang village under Gaoligong Mountain of Yunnan, a world ecological preserve area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e village has a long tradition on handcraft paper making. the museum project is a part of the plan for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in which papermaking will be preserved 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ribute to community growth. to exhibit the history, technique and product of paper making, this museum consists of exhibition space, bookstore, work space and guest rooms for artist and visitors. the site is next to the main road entering the village. the museum functions like a preview window of the village, in the sense that the whole village will function as a big museum because each house in village can be open to the visitors showing papermaking process. the museum is thus conceived as a micro-village, a cluster of several small buildings. the building scale is in concord with adjacent village and landscape. t he spatial concept is to create a visiting experience alternating between exhibition inside and landscape outside when visitor walks through the galleries on ground level, so as to provoke an awareness of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per making and environment. on second level, there is an open work space and meeting room. through an outdoor stair, one can walk up to roof terrace with a view to the bamboo roofscape of galleries below, and a glass roofed veranda
space facing east where one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to Gaoligong mountain. the design is aimed at making a building rooted in local environment. this leads to the concept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to maximize the usage of local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to be built completely by local builders. Yet it also employs the moder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 available in local context.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museum will be both a pre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building tradition. It is an architectural attempt of combining modern qualit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 by using local resources and suitable techniques in the rural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building is desig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 structural system featuring nail-less tenon (sunMao) connection, which can be skillfully built by a team of local farmer builders. Local materials such as fir wood, bamboo, volcano stone and handcraft paper are used for exterior finish, roof, floor and interior finish respectively. With time passed, these materials will worn and fade into a more harmonious color with the landscape. these living materials hint a sense of time on building. the form and detail of building is conceived to respond to the views, natural light, and climate. In galleries, the breeze blows through the porous stone footing at
the bottom of exterior wall for ventilation so that the wall is free of operable windows. thus it gives more wall area to the exhibition. the openings on the wall are purely for views to the outside. a single piece of glass is set in the opening and turns it into a picture of landscape. the high windows on side wall of gallery introduce natural light into the exhibition space yet avoiding the glare at eye level. the handcraft paper is pasted on the bottom of glass roof of linking space between galleries so as to gain diffused light from above. on facade, the exterior wall stops at the bottom of beam level and exposes beam and part of columns at the corners. also with exposed roof structure at interior space and the stone column base on facade, these details reveal that the building is supported by the beam and column structural system instead of wall. the handcraft paper on interior finish is applied on a wood frame with 45cm by 45cm square module (limited by the paper size but guarantees the smoothness of wall). the exhibition niche layout based on this modul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wall. the white paper wall in galleries creates a soft and warm atmosphere and keeps the spac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is completed by a team of local farmer builders. architect built lots of models in various scales to communicat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tail concept with builders because they could not read the working drawings. However they are good at building things in mind and they worked efficiently with concept clarified.
环境 site
龙上寨的村庄, Longshang village
造纸作坊场
晒构
打浆
抄纸
背纸
晾纸
木刻
印刷
泡构
打浆机
抄纸
抄纸
分纸
刻板
普洱茶包装
普洱茶包装
当地材料及建筑做法, local material and tectonic
建筑 architecture
从西侧田野看建筑 view from west
从北侧看建筑,view from north
缝隙空间,inbetween space
入口,entrance
庭院,view in the courtyard
从庭院向西看,view toward west from courtyard
缝隙空间,inbetween space
缝隙空间,inbetween space
二层会议室,meeting room
楼梯, stair
展厅五室内,view inside gallery
展厅室内,view inside gallery
展厅室内,view inside gallery
从展厅看茶室,view from galleryone to the tearoom
展厅室内,view inside gallery
门厅室内,view from lobby
展览空间,Gallery
展览空间,Gallery
三层走廊,3rd floor
露台,view of roof terrace
三层观山的平台,veranda space on 3rd floor
竹屋面,bamboo roof
木墙体与推拉折叠门,Wood wall and folding door
火山石台阶,volcano stone steps
手工纸墙,handcraft paper wall
二层工作区室内,workarea on 2ndfloor
шо╛шоб design
场地记录,2008.4
场地记录,2008.4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建筑日记
第一次听王焰说到要在云南建手工纸博 物馆,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就有了很大的兴 趣。最开始龙文和王焰的想法是迁建一个 当地的老民宅作为博物馆,还给我看了当 地人手画的图样。还是用传统的丈和尺做 计量单位的。我当时给他们的建议是:传 统房子的空间格局和采光效果作为博物馆 都不太理想。何不从新设计和做一个呢? 现在想想,这想法应该是出于我的职业习 惯吧。但这想法并没错。我提议,手工纸 博物馆的初衷既然是想保护和弘扬手工纸 这一古老工艺和文化,那么博物馆建筑的 建设本身也可以成为这一传统文化及其价 值观的组成内容。手工纸和博物馆共同成 为地域文化系统的物质承载媒介。 这个想法令我很兴奋,也得到了王焰和龙 文的赞成,因此我们定下了合作的意愿。 这个项目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有两点:一是 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如何体现?二是手工制 造在机器时代的意义与价值?而在建筑上 又是如何体现的?由此出发,接下来的任 务自然应该是考察当地环境,先了解手工 纸的传统和当地的一些资源。 去之前,我就提了一些当地有何种材料和 工艺建筑上可以采用的问题,当地提供了 一些线索,木、竹、夯土、石都可以用, 让我感到这个建筑应该大有可为。 08年4月,我们终于开始第一次了考察的 旅程。在到达新庄村之前,我们先在腾冲 附近的和顺古镇作了停留。这个还未过度 商业开发的小镇很有魅力,它依山而建,
前有水塘,是个很优美的居住环境。抗 日战争也未破坏它。小镇又许多建造精美 的古建筑。有很多细节和做法非常有味 道。
例如图中是一个建筑的局部墙面可以看到 石头、瓦片、土坯砖多种材料如何的组 合。 在龙上寨,我们看到了场地,周边非常 美的田园景色,云里雾里的高黎贡山近在 咫尺但又显得神秘。在龙占先家看了他们 家家都有的造纸过程展示。初步了解了造 纸的工艺和流程。造纸的原料是当地的构 树皮,完全是自然材料,制造过程完全是 手工过程,造出的纸很有韧性,也很有质 感。我感觉到这种纸的亲和力和。这应该 就是手工纸的特点吧。在现场简单记录了 场地与周边的情况。 晚上和龙占文交流了当地建筑习惯的一 些做法和材料的价格。并记录在了速写本 上。建房子的经济性也很重要。 第二天我们到了村公所,见到了支书, 交流了一些政策层面和运作上的想法。晚 上就住在村公所。那个晚上在从龙上寨回 村公所的路上令人难忘,只有月光照在石 头路上,周边是田野,没有任何灯光,久 违了的纯自然的美与静谥。 几天的考察,获取了我们想得到的信 息,踏上归程。路上想,手工纸博物馆的 设计与建造应当关乎手工造纸这一事物的 特征:自然的、环保的、乡土的、人文的 等等。但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从现实 层面,手工纸是绿色无污染的、与环境友 善的制造方式。
过程研究, study models
工作模型1:50, Model1:50
而从精神层面,我体会到它的内涵实际 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它是尊敬自然 的,也承认事物的生命轮回周期,任何事 物都是来自自然,又回到自然。建筑也如 是。因此,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应 该用可降解回收的材料来盖这个房子。应 该避免用混凝土这种材料,未来会变成难 以处理的建筑垃圾。因为建筑也是有生命 的,并非永恒的。 手工纸的文化价值在另一点有所体现, 即其真实性。纸本身反映了劳动的痕迹和 其制造过程中人的个性特征,因此具有情 感价值,建筑亦可如此。如实地反映建 造痕迹与特征,强调材料、结构等元素 能够还原其本质,亦可理解为一种“在 场”(presence)。因此,建筑的目的可以 说是寻求与工业生产相对抗的状态,相对 于机器制造使人与物的隔离(异化),手 工制作可以体现一种回到事物本身,一种 可以叫做原乡的态度。即寻找事物的故土 homeland。因为现代工业使事物总是处于 在异地的状态,一种可以称之为缺席的状 态(absence)。 但是这是否很绝对?乡村对工业文明的 态度是完全的拒绝,还是兼收并蓄? 这个建筑是否一定要拒绝水泥和钢? 瑞士的乡村建筑是具有现代性的,即建立 在工业基础上的,而中国的乡村是前现代 的,农业时代的,然而农业时代并不乏工 具加工的情况。时处今日,完全拒绝机器 的介入似乎既不可能亦无必要,例如石头 切割就已经是工业手段了,而砌筑之砂浆 中水泥亦是。实际上在手工纸的加工过程 中村民们已经开始用机器了。这说明用机 器替代人手工去完成重复机械地劳动是文 明的必然指向。手工纸在环保上的优势实 际主要指其无污染(无化学反应和排放) 并非是全由“手工”。从这个角度想,这 个小建筑或许不需刻意追求“不用一枚钉 子”这种柏拉图式的、教条的、口号式的 极端态度,而可以采用适宜的、符合当地 习惯的做法。
2008年6月 回到北京,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了博 物馆的设计。 一开始的方案是一个U字型的建筑,中间的 院子对着基地西侧的田野和山景。后来发 现这样做建筑的体量太大,在周边环境中 显得突兀。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 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这一建筑集 合包括六个连在一起的展厅。这六个展厅 分别对应的是六道造纸的工序,在空间上 形成延续的动线。人在其中穿行的时候, 间或看到的是外面优美的自然景观;这种 室内外之间以及人工与自然之间不断交叉 转换的游览体验形成一种提示——手工造 纸与当地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整体 上,每个建筑单体的形状和相互关系延续 了原始的村落空间。整个村子连同博物馆 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因为每一户人 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而博 物馆则浓缩了村庄的空间体验,就像对村 子的一个预览。
建筑单体的形状和相互关系延续了新庄村落空间的特点。整个村子连同博物馆形成一 个更大的博物馆,因为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而博物馆则浓缩了 村庄的空间体验。 the overall architectural form of building cluster is a kind of growth of the village typology. the vernacular houses in village, together with the museum building, formed a bigger museum, in the sense that each home in village can be a showcase of the papermaking technique to visitors. the spatial experience of village thus condenses in the museum building.
造纸流程: 泡料煮料-打浆-抄纸-榨纸-背纸-晾纸-揭纸
设计的想法是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 这一建筑集合包括六个连在一起的画廊。这六个画廊分别对应的是六道造纸的工序,在 空间上形成延续的动线。人在其中穿行的时候,间或看到的是外面优美的自然景观;这 种室内外之间以及人工与自然之间不断交叉转换的游览体验形成一种提示——手工造纸 与当地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this building is conceived as a micro-village, a cluster of several small buildings, including six galleries that correspond to various papermaking procedures respectively and create continuous flow lines inside. Visitors will see outdoor landscape while walking through galleries; and the scenes they experience will be in an alternate state of outdoor and indoor spaces, provoking the awareness of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permaking and local environment, between manmade and nature.
工作模型1:50, Model1:50
空间研究模型1:25, Model1:25
空间研究模型1:25, Model1:25
设计方案初稿成型
与王焰和龙文就方案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可这个聚落的想法。认为与环境比较相 得益彰。大家基本统一意见,确定按这个方案往下发展。并确定了各个体量的功能,其 中东边的三层楼和中间的两层楼的一层为入口门厅和书店、厨房、茶室,二层为办公、 会议,三层设了四个客房,这个建筑虽然小,却具有综合的功能。 空间和形体确定了,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建造问题,由于当地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做传统 木构的经验,我想木头是做这个建筑主要材料的很好选择。这也符合前面所想的建筑应 当有生命轮回周期的思想。木头是有生命的材料,它来自自然,随着时间,它会褪色和 降解,最终回到自然中。选择它可以说是本着对环境的一种“轻”的态度。
另外,由于每栋单体都是不规则的并朝向不同角度,这本身也来自于场地的特质—— 其自身的不规则性,村落自然生长的形式等,所以在建筑整体上产生轻微自然转折的结 果。这给建造带来了一些麻烦。例如如何用传统的木梁柱结构体系来实现不规则的建筑 形式,因为当地工匠已经习惯了做正交体系的传统房屋的建造。做模型的时候,龙占先 就开玩笑说这种边厦——指对角线坡顶——伤脑筋啊,逗得我们都哈哈大笑。但最终工 匠们是可以做的。 接着与工匠们还初步确定了屋面和外墙的构造做法。墙面采用当地的杉木,屋顶则打 算用当地的竹子来做,地面和基础则采用当地的火山岩。全都是当地材料,这个建筑应 该是完全属于这里的。
结构模型1:6, structure model1:6
回到北京,我们开始进行一些方案的优化和施工图设计的深化工作,在工作室,我们 制作了1:25的大比例模型来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的效果和光感。 制作了一个1:100的结构骨架模型,以确认每一个建筑体量的梁、柱关系和尺寸。然后 选出一个展厅作了1:15的模型,这个模型展示了建筑的所有构件是如何组装的,很直观 反映了建造的逻辑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带着这个模型到建造现场与工人们交流。经过与 工人们的多次接触,我发现模型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实体模型1:100, mass model1:100
结构模型1:100, structure model1:100
展厅构造研究模型, detail study model 1:15
建造的细节设计遵循这样的原则:从建筑上应该能够看到建造的痕迹。因为保留建造 的痕迹与特征并如实地反映材料、结构等元素的真实逻辑是一种价值(图——屋顶构 造)。像路易•康的建筑,你能看到构件与材料是如何交接的,这是一个很本质的东西, 做与不做,呈现出来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够清晰表达这 个建筑是如何被建造的。也就是说,建筑绝不能只关心结果,只有完成面的建筑其制作 过程的历史信息就会缺失——这就好比机器造的纸,它很光滑,但缺少质感,也缺少情 感。而手工纸的价值就在于纸本身反映了劳动的痕迹和其制造过程中人的因素,人喜欢 手工纸,也是因为它激发和延续了我们的情感与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的结果 作为表象只是其意义的一部分,它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一起才构成建筑的全部。因 此,我希望这栋建筑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能具有考古学上的意义。 建筑如此,我们的设计过程也如此,实际上过程中的思考往往比最终结果有更丰富的内 涵,因此我们保留了所有设计中的草图和手绘的图,留待日后在回顾将会是很有意思 的。 又经过了三个多月的工作,我们的设计已经不断明晰和完善了。 2009年 3月 龙占文开始准备定购木料,我们与他通过电子邮件核对了梁柱的尺寸和用量,还就木 材的防腐性能在电话里做了探讨。按他们的说法,未在泥潭里浸泡以防腐的杉木也相当 耐久。为了保证工程能如期开工,我们接受了这一说法。
建造 construction Process
2009年5月20日 博物馆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筹备后终于开始建设了!值得纪念的日子! 09年5月,博物馆开始建设。整个建造过程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雨季、停电、农忙 (工匠就是农民有农活就得暂停盖房子)、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使得周期拉长。后期一 些材料和成品都要专门去腾冲县城甚至昆明采购也使得建造过程比较缓慢(例如玻璃、 推拉折叠门窗系统,纱窗等)。这其中木结构实际只用了两个月,亦可见工人对木构的 操控自如。而之后的墙体构造、屋面、室外楼梯、玻璃安装、防水、室内等他们不太熟 悉的部分,以及一些需要试验的做法:如火山石上涂刷树脂以闭水以及屋顶龙骨与防水 层之间的缝隙处理等,则相对耗时较多。不过做完这个房子,工人们都获得了很多新的 经验,说以后什么样式的房子都能做。这是否可说项目已起到了发展当地建造手段的作 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龙占先这位被我们戏称为文艺老青年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在整 体管理监督博物馆建设上功不可没,在没有驻现场设计师的时间段中(约一半时间), 全靠他来组织协调解决诸多采购、建造、维修的问题。整个过程也使我深切体会了乡土 环境中建房子的不易。
2009年5月,木料加工。 柱子上开榫卯连接口
燕尾榫
2009年6月14日到6月25日,木结构建造。 开好燕尾榫的楼楞(梁)
开始拼装结构
2009年5月24日到6月4日,基础施工。 放线,校准
柱子之毛石基础
基础施工
地上挖个孔,立一个木桩
起吊框架用的机器--按龙占文的说法,过去起结构需要几十个 人而用了这个绞磨只需七八个人即可。
拉起在地面拼装好的结构,木桩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展厅结构空中作业
树可以当脚手架用
抵住底部
一根梁做长了,龙占文就在空中锯短并修正,如同改模型,木
空中作业
工大师!
木结构成型
主梁与楼楞相连的燕尾榫
6月18日,主要木结构完成组装 2009年7月-12月,由于雨季以及农忙导致施工非常缓慢。
方角和地面
夯实地面
镂空为了通风
此处由于图纸与现场不符,采取石头出挑的方法来解决,反而 出现意料之外的细节。
切割屋面板
铺在屋面上的防水卷材质量不好,霜冻导致开裂,后来改为锌 皮解决了这一问题。
卫生间的天窗
卫生间的天窗
2010年3月 到工地,油菜花盛开,很 美。建筑形体基本有了。 屋面做完了,由于阳光很强且今年干 旱竹子很快就变黄了。
窗外的景色很醉人
现场做了个决定,将连接体的顶改成玻璃上贴手工纸,这样会 有漫射光下来。 现场作室内纸墙的样板。龙骨方格45公分,分格再大纸无法保 证平整。
开始装玻璃
2010年6-7月,开始做楼梯。
火山石透水,用在卫生间需要密闭,当地没有现成的工艺,只 好用树脂自己来试试。
屋顶上干活的工人很开心,远处的云真 有云之南的感觉。
第三天与龙占文交流设计上的问题和解 决方法,爬上屋顶分析漏水原因及补救措 施。晚上到龙占文家吃饭,夜里又去烤烟 厂看了看他家在烤的烟,这几天他都得忙 着照顾烤烟。 第四天去看家具和板材,定了部分家具 做法,下午又到工地核对纱窗的尺寸。龙 占先这几天身体都不太好,每晚都要去村 里的卫生所打吊瓶。
最后一天我们一起去腾冲采购,花了一 整天时间,买铁皮,黄心木,洁具,玻 璃,灯具,直到夜里十一点多又去木材厂 拉货,还得我们自己动手搬铁皮卷和黄心 木板,很沉,全搬上车已十二点,与龙占 先告别,他回界头将是夜半三更,干完活 胳膊很酸,我想做这个项目真是不易,不 过劳动还是让人觉得充实。
馆长龙占先,我们戏称他为老文艺青年,因为他很 有文学功底,这是他赋的诗二首。 青山绿水做案!我喜欢这一句。
为书店设计的竹条案。条案的想法来自木材的堆放 方式,间隙还可以挂纸。
2010年12月初 建筑基本完成了,再到现场,和摄影师一起去拍照,并将剩余的一些细节问题一并
并解决。
从西北侧看, view from northwest
从西北侧看, view from northwest
工地上三个可爱的小孩追着我给他们照相。笑容多灿烂!
回顾从09年5月开始的博物馆建设过程,整个建造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雨季、停电、 农忙(工匠就是农民有农活就得暂停盖房子)、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使得周期拉长。后 期一些材料和成品都要专门去腾冲县城甚至昆明采购也使得建造过程比较缓慢(例如玻 璃、推拉折叠门窗系统,纱窗等)。这其中木结构实际只用了两个月,亦可见工人对木 构的操控自如。而之后的墙体构造、屋面、室外楼梯、玻璃安装、防水、室内等他们不 太熟悉的部分,以及一些需要试验的做法:如火山石上涂刷树脂以闭水以及屋顶龙骨与 防水层之间的缝隙处理等,则相对耗时较多。不过做完这个房子,工人们都获得了很多 新的经验,说以后什么样式的房子都能做。这是否可说项目已起到了发展当地建造手段 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龙占先,在整体管理监督博物馆建设上功不可没,在没有 驻现场设计师的时间段中(约一半时间),全靠他来组织协调解决诸多采购、建造、维 修的问题。整个过程也使我深切体会了乡土环境中建房子的不易。
抄纸歌——展厅四室内 , view inside gallery
龙占先抱着龙占文的孙子在他临时搭的 工棚里(这时龙占文正在盖自己的新房 子,因为修腾六公路拓宽路面,他原来临 街的房子拆迁。用原房子拆下来的木结构 稍加调整重新组装,新房子将在一个月内 盖好,真快,木结构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在 此得以印证。)
2010年8月,龙占先带着他的孙子龙有运 来北京参加一个创意集市的手工造纸表演 时,我对他说:“这个建筑是一个桥梁, 联系你们和我们。” 或许这最能概括这个 项目的意义。这个房子既不是传统的,又 不是完全现代的,它是属于当下的,或许 将是当地建筑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步;同 时它既不全是当地的,也不全是外来的, 它是“此地”的,“此地”可以理解为外 来力量与当地元素碰撞后的一种新的结 果。正是这种“当下”与“此地”使得这 个建筑的建设成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 展的有意义的一部分。
房子建完了,后面的工作刚刚开始,例 如需要对打浆机进行工艺的改进以改善纸 浆的细度和纸的光滑度。龙占先又对他自 己设计的打浆机构造提出了新的想法。他 对村里的造纸浆作坊也做好了规划,下一 步我们将考虑用竹子给作坊做一个构筑 物。此外还有展览的内容需要完善,未来 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等 等。
手绘打浆机草图
现有打浆机的内部
项目名称: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项目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 项目功能:博物馆、书店、茶室、办公、 客房等 建筑面积:361平米 设计:2008,4-2009,5 建成:2009,5-2010,12 项目建筑师:华黎 / tao 迹 . 建筑事务 所 设计团队:华黎、黄天驹、李国发、姜 楠、孙媛霞、徐银军、杨鹤峰 书籍设计:刘蕴涵
tao迹建筑事务所网址:www.t-a-o.cn 博物馆建造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uali72 http://gaoligong.blogbus.com/ 博物馆网址:www.papermuseum.cn
Project name: Gaoligong Museum of Handcraft Paper Location: Yunnan, tengchong, Xinzhuang village Program: Museum, Work space, Guest room etc. floor area: 361 sq. m. design: 2008,4-2009,5 construction: 2009,5-2010,12 architect: Hua Li / tao (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 design team: Hua Li, Huang tianju, Li Guofa, Jiang nan, sun Yuanxia, Xu Yinjun, Yang Hefeng Book design: Liu Yunhan
www.t-a-o.cn http://blog.sina.com.cn/huali72 http://gaoligong.blogbus.com/ www.papermuseu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