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第一卷第二期

Page 1


Contents 目錄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政策論述

2 技職教育人才培育政策─「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簡介 7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技術創新推動現況與發展 11 職業學校辦理建教合作現況之探討

林聰明

陳怡如、蕭奕志

莊貴玉

專題探討

19 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辦理成效與推動策略之評估 33 技專校院技術研發與產學合作之推動策略探討 41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政策推動與改進建議

張國保、徐昌慧、許棠詠、徐瑋遙

洪政豪、林煥榮

湯誌龍

實務分享

5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之規劃與經營 64 我國航運人才培育與輪機產學攜手專班辦理之現況

90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的任務與功能

周學韜、呂卓威、吳雅俐、蔡幸真、施宗甫

俞克維

75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辦理實務 82 數位遊戲設計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之規劃

羅有綱

許峻嘉

許進忠

97 「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推動策略與成效

賈澤民

108 高職汽車科學生職場學習需求評估研究─從業界觀點分析

廖年淼、羅鴻仁

123 韓國訂單式產學合作模式 技職新知

132 產學合作的意涵 134 總編輯的話

編輯小組

莊謙本

莊謙本、黃玉君


中華民國100年4月出版 April 2011

第一卷

第二期

出版機關:教育部 地

址:10051 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話:02-7736-6051

發 行 人:吳清基 指導單位: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編輯顧問:(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明、王鼎銘、杜炯峰、李福登、林三貴 林騰蛟、周談輝、孟繼洛、張天津、張文雄 張國恩、陳希舜、陳舜田、陳聰勝、馮丹白 黃文雄、楊朝祥、鍾瑞國、戴嘉南 編輯委員:(依姓氏筆畫排列) 田振榮、吳明振、李大偉、李炯三、李隆盛 林尚平、俞克維、柯華葳、洪久賢、胡茹萍 張嘉育、許立人、陳月枝、陳繁興、黃琮琪 蕭錫錡、賴振昌、謝文英、饒達欽 總 編 輯:莊謙本 副總編輯:宋修德 文編指導:黃啟祐 美編指導:陳仙舟 執行編輯:袁宇熙、彭令儀 文字編輯:林逸棟、黃玉君 美術編輯:徐善品 編印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中心地址: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號 聯絡電話:02-7734-3621 傳真號碼:02-2392-9449 本刊網址:http://tve.ie.ntnu.edu.tw/tvej/ 創刊年月:中華民國80年2月 復刊年月:中華民國100年1月 發刊頻率:一年四期 (每年1、4、7、10月) 排版印刷: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100年4月 其他類型版本說明:本期內容同步登載於「技術及職業 教育季刊全球資訊網」(http://tve.ie.ntnu.edu.tw/tvej/) GPN:2010000016 ISSN:1019-3057 定價:新台幣190元 展售處: 1.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電話:(04)2226-0330 轉 820、821 2.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2518-0207 轉17 3.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地址: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81號 電話:(02)3322-5558 轉173 4. 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電話:(02)7736-6054 5. 三民書局 地址:臺北市重慶南路1段61號 電話:(02)2361-7511 轉114 著作財產權人:教育部 本刊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臺 灣」授權條款釋出。此授權條款的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creativecommoms.org/liccnses/by-nc-nd/2.5/tw。 「姓名標示」部分請引註該文作者姓名。 本刊內文圖、表、照片之著作權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 教育研究中心。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技職教育人才培育政策─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

簡介

林聰明 教育部 政務次長

職教育能達到「改善師生教學環境、強化

壹、前言

產學實務連結、培育優質專業人才」目標。

我國技職教育培育無數基層技術人

貳、「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策

才,並進一步提升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

略內容

為臺灣奇蹟之推手,隨著近十年來政治、 社會變遷及產業經濟的快速變遷,為提升

本方案共涵蓋制度、師資、課程與教

技職教育品質,並使技職教育能夠與產業

學、資源及品管等 5 大面向及 10 大策略,

更為密切結合,教育部研提「技職教育再

分別就各策略內容及重點分述如下:

造方案」,自 97 年 10 月起,共召開 8 次

一、策略 1「強化教師實務教學能力」

專家諮詢會議,並多方徵詢學校意見形成

據教育部調查,97 學年度技專校院

共識,針對技職教育體制、課程的完整規

教師未具實務經驗之專任教師占 66.8%,

劃等進行全面性的整體檢討,以確立未來

就以實務為導向之學制而言比率偏高,亦

技職教育定位,並就已形成高度共識,且

連帶影響技職校院學生之學習內容;為提

具體可行部分,先行規劃推動,並獲 98

升技專校院教師實務教學及能力,加強現

年 5 月 14 日行政院第 3144 次院會准予備

職教師業界經驗,教育部除補助技專校院

查;本方案在「強化務實致用特色發展」

教師赴公民營機構服務及研習、建置完善

及「落實培育技術人力角色」之定位下,

技術報告或實務研發成果送審升等機制、

以突顯及強化「技職教育特色」為優先規

並擬定「強化高職教師實務教學能力實施

劃與實施,各項策略務求從點至面深耕落

計畫」,以加強現職教師業界經驗,另外

實,於 2010 年至 2012 年逐步階段執行,

鼓勵學校聘任具備 3 年以上業界經驗之新

最終目標期透過各策略之落實執行,讓技

進教師,一方面讓學校教師能夠持續與業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2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界結合並充電,另一方面也能將帶領學生

知識傳達給學界,培育具有實作力及就業

走出純理論之課本知識,瞭解業界動向脈絡。

力之優質專業人才。

二、策略 2「引進產業資源協同教學」

三、策略 3「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

技職校院的特色強調務實致用,學生

學生畢業即就業,係技專校院在辦理

所學必須能夠緊扣業界需求,方能學以致

技職教育中應努力的方向。故增加學校與

用並充分滿足供需面,因此推動職場導向

企業界的合作實習機會,企業與學校之間

之實務教學,引入就業市場訊息萬變之經

若能基於資源互補、利益共享原則結成合

驗實務,以滿足知識創新經濟發展之人才

作夥伴,對學校而言,可增加實務教學資

培育需求;加強產學界之人才流通,高等

源和學生的就業機會;對學生而言,使學

技職教育除強調師資之業界實務經驗外,

生及早認識職場實務與體驗,以增加職場

擴大業界師資亦漸漸成為師資建置機制之

的競爭力,甚至有助於技專學生畢業後的

一環。基於此,教育部推動技職校院教學

立即工作;對企業而言,不但可減少職前

與產業接軌,特訂定「技專校院遴聘業界

訓練的成本,可以更低的成本直接從學校

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遴聘業界專家

體系取得人才,縮短新進人員養成教育的

與學校教師共同規劃課程並協同授課,以

時程與成本,獲得長期性的合作優勢。

推動技職校院課程及教學與產業接軌,讓

為避免技專校院畢業生一畢業即失

產業界的實務工作人員能夠將現場之資訊

業,因此有必要讓技專校院學生於在學期

圖1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策略示意圖

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間提升軟實力並儲備未來就業力,教育部

源,強化各技專校院特色領域以建立技職

為使技專校院學生能夠及早瞭解業界之實

典範特色學校,推動校際與產業整合現有

務工作,強調學生赴職場實習之課程,透

教學、研究與其他相關資源,本部推動

過「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打好基礎,

「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建立特色典範學校

因此教育部訂定「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

計畫」,期提升各校師資、設備及課程,

設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鼓勵學校逐

使其於既有優勢領域基礎上,整合地方產

年提升學生校外實習比率,及高職學生利

業資源,成為技職典範特色學校。

用課餘校外學習專業知能及職場經驗,並

六、策略 6「建立符合技專特色評鑑機制」 技專校院評鑑自 64 年辦理迄今,雖

擴大辦理學生至海外實習。

四、策略 4「改善高職設備提升品質」

已產生引導良性辦學競爭及提升學校整體

職業教育與技能養成對於實習教學設

辦學品質等功能,惟此階段之評鑑制度較

備具有高度的需求與依賴,與職業學校群

偏重行政督導與稽核的功能,無法凸顯各

科課程綱要內容相關的輔助儀器、設備設

校辦學特色。為強調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

施基準,都足以影響教學內容與學習成

特質,及考量各校特色、資源與願景皆不

效。教育部 98 年度已採用公式分配方式,

同,爰此,未來評鑑制度應朝向建立符合

核定國立高級職業學校、高中附設職業類

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特質、考量校際各自

科學校、特殊學校(含綜合職能科)、綜

差異之特色、資源與願景發展方向改進,

合高中專門學程、實用技能學程及附設進

規劃能夠凸顯技專校院辦學特色,並引導

修學校等 124 校補助經費額度。提供高級

各校建立自我改進機制。具體做法包括:

中等學校職業類科新購置或汰舊換新現有

產學合作、國際化等指標依學校條件、規

實習教學設備,俾利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

模彈性處理;評鑑模式除教育部主辦之評

要順利落實推動。發展區域技術教學中心

鑑外,亦可採自我評鑑模式或接受經本部

及區域產業教學特色,審酌統籌運用設備

認可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評鑑。

經費,達成高職教育務實致用及符應產業

七、策略 7「擴展產學緊密結合培育模式」

需求之目標。優化技職教育,營造優質的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各「產學合作

教育環境,有效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我國

人才培育」方案,深受業界、學校與家長

科技及人文發展,實現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好評。此類方案由學校與業界共同培育人

育遠程目標。

才,業界參與學校之課程規劃、進行實務

五、策略 5「建立技專特色發展領域」

教學、提供設備供學生學習、甚至提供職

為輔導技專校院發展學校重點特色領

場實習與工作機會,尤其能幫助經濟弱勢

域,並以既有發展基礎結合地方產業資

學生就學。而學校教師透過與業界互動,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可以更新教學內容、學校亦可提供研究設

保送入學,教育部修正發布「中等以上學

備供雙方進行產學合作,透過「產」「學」

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

密切互動,以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培育

法」部分條文,並自 100 學年度開始實施

務實致用人才。目前透過「產」「學」互

「推薦甄選修改為個人申請」,鼓勵學校

動方式推動專班 / 學程 6 種,未來更應擴

入學考試採多元方式如口試、實作、作品

展並緊密結合產學合作之培育方式,以提

展示、在校實作成績或書面審查等型態辦

供產業所需人才 ( 如表 1)。

理考評學生所具實務能力。

八、策略 8「強化實務能力選才機制」 經 統 計,99 學 年 度 經 由 非 紙 筆 測

九、策略 9「試辦五專菁英班紮實人力實 施計畫」

驗入學 ( 繁星計畫、技優入學 ) 報到人

五專學制向來為我國培育中級實用技

數 總 計 6,266 人, 甄 選 入 學 報 到 人 數

術人力的主要來源,且根據相關研究均顯

27,035 人,僅占四技二專日間部招生名

示,具實務能力之專科生最獲企業主之青

額 100,363 人 之 33.18%。 為 透 過 招 生 方

睞。但有鑑於業界反映訓練有素的中級領

式引導學校重視實務教學,宜鼓勵學生以

導幹部逐年流失,且受少子女化及廣設大

競賽、證照、實務專題等表現實務能力方

學等影響,我國五專學制宜重新定位,為

式適性升學。為鼓勵技優學生參加甄審及

提升五專人力素質,教育部推動辦理「技

表1 提供產業所需人才的產學合作培育模式一覽表 產學專班

重要性

作法

供具技藝學習傾向及經濟弱勢學生習得一技之 (1)銜接國中技藝教育學生。 實用技能學程

長,並為業界所用。

(2)課程以技能實習為主,培育學生就業能力。 (3) 96 學年度入學學生起,逐年實施 3 年免學費。

(1)協助弱勢族群學生繼續進修的教育功能及社會 (1)辦理模式分為輪調式、階梯式及實習式等,其中以 高職建教合作

價值。

輪調式最多。

(2)在校學習並至業界職場實習,有生活津貼,習得 (2) 98 學年度起一、二、三年級學生 3 年免學費。 技能。 (1)配合經濟建設發展需求,培育人才,提供學生進 (1) 3 年免繳學費。

產業特殊需求類科班

修及就業機會。

(2)各校依需求,辦理免試入學。

(2) 98 學年度起擴大辦理免學費適用對象,不再僅 (3)辦理免試入學學校,由本部專案補助,充實教學設 限免試入學學生。

產學攜手合作 產業研發碩士

備及實習材料費,以強化實習教學。

兼顧學生就學就業,發揚技職教育「做中學、學中 以 3 合 1(高職+技專+廠商)方式,發展 3+2、3+2+2、 做」實務特色目標。

3+4 或 5+2 之縱向學制。

填補產業發展所需人力缺口,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 邀集合作企業共同規劃課程,作為強化產學合作基礎。 業投入研發創新,提升國內科技產業競爭力。 強化學生在學最後 1 年至 2 年綜合(再學習)、跨 (1)學生畢業前 1 年開設,縮短產業界晉用新進人員教

最後一哩學程

領域創新及實務經驗。

育時程與成本。 (2)自 97 年度起本部與勞委會合作,依據該會評鑑結 果,擇優予以獎助。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專校院試辦五專菁英班紮實人力實施計

發展提供大量優質人力,培育國家經濟建

畫」,採彈性銜接高等教育階段學制 ( 校

設各級技術人力,為社會經濟繁榮作出重

內 5 + 2 方式 ),招收性向明顯且具潛能

大貢獻,邇來,面對全球化國際競爭及產

性之優秀國中畢業生,投入適合長期培

業轉型,技職教育必須不斷反省自身所處

育、新興、或特定領域,並配合專業證照

定位,於內容與方法上與時俱進,更應在

取得或實習經驗累積,兼顧就業能力與適

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再造、變革、創新及

性學習發展。

優化,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十、策略 10「落實專業證照制度」

近年來技職教育政策在產學各界支持

因應未來國內產業結構改變,勞力密

及參與下,已經獲得許多良好的績效和成

集產業外移,服務業產值與從業人員比重

果,尤其是在世界著名發明展如德國紐倫

已超過製造業,整體產業朝向高科技、資

堡、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等國際發明

訊化、自動化發展,高級技術人力需求增

展,我國技職校院的學生屢締造佳績,足

加;如何提升學生之就業能力與職涯發

以證明我國技職教育的人才培育政策方向

展,拉近學校教學與產業需求之落差;如

是正確的,除了奠定學生紮實的基礎,更

何落實專業證照制度,以提升學生之就業

能超越侷限邁向世界的頂端;「技職教育

能力,積極輔導技職校院朝向多元化與精

再造方案」此一政策正是為提升技職學生

緻化發展,已成為當前技術職業教育努力

專業水準,協助技職學校在既有優勢領域

的目標。技術職業教育之辦學目標應強調

基礎,整合地方產業資源,成為技職典範

務實致用,提高畢業學生之就業力,強化

特色學校而策訂,最終目標並加速強化技

學生職場競爭力,本部考量技職專業者工

職教育發展與深化,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作權及維護專業品質之重要性,更透過各 種方式研議建立我國專業證照法制化,以 保障技職專業者工作權、維護專業品質, 使消費者更有保障。

參、結語 臺灣地狹人稠,欠缺發展工業所需要 的天然能源,然而,回顧臺灣過去經濟發 展的脈絡,創造經濟奇蹟主要歸功於技職 教育務實致用的政策及技術精實、吃苦耐 勞的專業人才;我國技職教育為臺灣經濟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6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技專校院

產學合作技術創新推動現況與發展 陳怡如

蕭奕志

教育部 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第三科 科員

教育部 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第三科 科長

壹、前言

貳、推動現況與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數位化、

教育部為促進技職學校與產業界交流

網路化的影響,造成全球一體化的國際競

及共同研究合作,結合產官學研資源,創

爭態勢。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下,技職

新知識與技術,厚植產業競爭力,於 91

教育與業界愈趨密不可分,「產」「學」

年起陸續設立 6 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合作儼然已為世界潮流。臺灣中小企業

帶動北、中、南各區之技專校院推動產學

共有 126 萬家,佔總企業數 97.8%,年營

合作。另為強化我國大專校院與地方產業

業額達新臺幣 10 兆元,提供近 800 萬個

連結,帶動學校產學合作營運單位之專

工作機會,為臺灣經濟永續發展之重要基

業能力與組織功能,於 98 至 100 年實施

礎,而技職教育長久以來以中小企業為主

「獎助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績效計

要合作夥伴,經由產業界與學界之密切合

畫」,共同發展區域產業特色。另 99 年

作,進行創新研發及人才培育,合作發展

配合行政院推動六大新興產業,找出具研

產業需求導向之課程及學程,為既有及新

發基礎與特色學校,將 92 年起補助成立

創事業帶來新關鍵技術及高附加價值。教

之 40 所技術發展中心,轉型為 12 所「聯

育部推動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其構想就是

合技術發展中心」,以產業需求為導向,

透過企業界與學校相結合,一方面為產業

進行跨校型技術研發,建構新型態的產學

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則充分運用

合作方式及推動各項策略。教育部並在行

學校與業界資源,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與

政院科技顧問組協調下,透過跨部會工作

新技術,以厚植產業競爭力,並提升技專

小組等會議,與國科會、經濟部等相關部

校院競爭優勢,建立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特色。

會密切合作,期有效整合政策與機制,積 極推動產學合作技術創新,發揮最佳效益。

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1 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執行績效一覽表 年度\項目

產學合作件數

產學合作金額

專利申請

專利獲得

技術移轉

技轉金額

92

278 件

1 億 5,969 萬元

82 件

34 件

54 件

-

93

843 件

4 億 7,563 萬元

205 件

61 件

54 件

-

94

2,041 件

10 億 4,321 萬元

617 件

477 件

177 件

-

95

4,368 件

19 億 0,776 萬元

305 件

196 件

197 件

3,288 萬元

96

9,343 件

37 億 4,747 萬元

1,220 件

589 件

306 件

5,626 萬元

97

10,353 件

41 億 1,661 萬元

918 件

521 件

215 件

5,939 萬元

98

10,576 件

49 億 8,507 萬元

1,699 件

568 件

337 件

1 億 1,286 萬元

99

12,157 件

52 億 3,330 萬元

1,996 件

1,280 件

420 件

1 億 2,392 萬元

總計

49,959 件

216 億 6,874 萬元

7,042 件

3,726 件

1,760 件

3 億 8,531 萬元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表2 教育部聯合技術發展中心執行績效一覽表 年度\項目

產學合作件數

產學合作金額

專利申請

專利獲得

技術移轉

技轉金額

99

1,218 件

6 億 8,123 萬元

538 件

361 件

198 件

3,872 萬元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整體而言,目前臺灣技職教育體系產

年)進行產業需求為導向之跨校型技術研

學合作技術創新的架構即由 92 所技專校

發,以因應國內現階段技職教育之轉型與

院(含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

發展,加強技專校院與產業界結合,累積

6 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 12 個聯合技術

產學合作技術與經驗,提升技專校院競爭

發展中心,與產業界結合構成。在此架構

力,建立技職學校實務特色。

下,分別有一些重要策略推動技術創新相

(二)辦理情形 6 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截至 99 年度

關業務,其功能定位及發展分敍如次:

一、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聯合技術 發展中心

產學媒合件數達 4 萬 9,959 件,產學合作 金額達 216 億 6,874 萬元,技術移轉件數

(一)目的

達 1,760 件,技術移轉金額達 3 億 8,531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的設置,係藉由 6

萬元,專利申請件數達 7,042 件,專利取

所研發能量及產學合作經驗較為豐厚的學

得達 3,726 件;執行成效詳如表 1。

校,以夥伴關係帶動北中南各區之技專校

另 12 所聯合技術發展中心 99 年度產

院推動產學合作,中心之任務功能主要在

學合作件數達 1,218 件,產學合作金額達

於產學媒合及技術服務。而在強化技術

6 億 8,123 萬元,技術移轉件數達 198 件,

研發方面,教育部 99 年配合行政院推動

技術移轉金額達 3,872 萬元,專利申請件

六大新興產業,評選出具相關研發基礎與

數達 538 件,專利獲得件數達 361 件,成

特色之學校,整合於技專校院原補助成立

功協助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執行成效詳

之 40 所技術發展中心,轉型為 12 所聯合

如表 2。

技術發展中心,以 3 年為期(99 年至 10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3 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計畫執行績效一覽表 年度\項目

產學合作收入

來自企業經費

育成企業數

參與教師數

參與學生數

技轉金額

98

8 億 803 萬元

5 億 7,985 萬元

85 家

1,198 人

4,789 人

1 億 108 萬元

99

11 億 9,692 萬元

6 億 8,694 萬元

361 家

1,486 人

5,319 人

1 億 2,607 萬元

總計

20 億 495 萬元

12 億 6,679 萬元

446 家

2,684 人

10,108 人

2 億 2,715 萬元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表4 產業園區產學合作補助案執行績效一覽表 項目\年度

94 年

95 年

96 年

97 年

98 年

99 年

核定件數/申請

224/335

278/371

323/515

344/434

300/535

302/426

教育部補助款

8,392 萬元

9,756 萬元

1 億 182 萬元

1 億 409 萬元

1 億 303 萬元

9,965 萬元

廠商投入金額

4,255 萬元

5,599 萬元

7,403 萬元

8,251.6 萬元

7,749 萬元

7,777.8 萬元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二、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計畫

三、產業園區產學合作補助案

(一)目的

(一)目的

為強化我國大專校院與地方產業連

本項計畫補助係鼓勵技專校院認養產

結,帶動學校產學合作營運單位之專業能

業園區之企業,依技專校院系所之專業領

力與組織功能,引導大專校院經營理念多

域,由教師帶領學生,以專題製作之策

元及彈性,促進學校研發成果,協助產業

略,主動配合產企業界需求,提出專題研

發展,教育部特於 98 至 100 年實施獎助

發或創新之計畫(含創新、研發、診斷、

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績效計畫。本

整併、管理、服務與人才培訓等方式),

計畫經審查遴選後,共計獎助 20 所具特

以協助產企業界解決問題或轉型發展,並

定領域研發能量之大專校院,使其結合地

填補學校培育人才與產業人才需求之落

域性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區域產學特色。

差,落實務實致用之特色。

(二)辦理情形

(二)辦理情形

截至 99 年度,產學合作收入達 20 億

本計畫自 94 年執行迄今,每年廠商

495 萬 元, 來 自 企 業 經 費 達 12 億 6,679

投入金額均逐年提高,顯示廠商對產學合

萬元,育成企業家數達 446 家,參與連結

作計畫投入意願增高,執行情形如表 4。

之區域產業之專任教師人數達 2,684 人,

四、辦理產學合作相關活動

參與學生人數則達 1 萬 0,108 人,技轉金

為鼓勵技專校院師生實務研發之興

額為 2 億 2,715 萬。透過本計畫之推動,

趣,教育部持續辦理各項產學合作論壇及

整合並增進區域產學研發能量,帶動產業

競賽,包括: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

發展,提升大專校院研發功能。執行成效

製作競賽、產學合作研發成果展售、參與

詳如表 3。

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辦理產學合 作與智財管理相關研習課程及國際論壇、

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開辦教師赴公民營機構實務研習,以深化

三、營造師生校園創業氛圍與精進輔導機制

技職教育之實務教學。另持續委託建置維

1. 透過競賽與研習,使學生在校時即養 成創業的概念及知能。

護產學合作資訊網與新增學生校外實習媒 合平臺功能;藉由強化 e 化資訊傳播與持

2. 已獲發明獎項或具技轉能量師生進駐

續更新技專校院研發資料,以利廠商查詢

育成中心或參加創業活動,建立大專

聯繫,讓學校與廠商能更完整且便捷的完

校院師生創業氛圍。 3. 推動大專校院研發成果試量產:透過

成媒合作業。

競賽活動或技術盤點,鼓勵學校試量

參、未來展望

產具市場價值之研發成果,以降低生

前述各項產學合作計畫推行至今,受

產投資風險,提升企業出資意願。

到社會各界的肯定,為持續推動技術創

四、鼓勵大專校院設置具產業導向之整合 型技術研發單位

新,強化學校智財加值產業發展,教育部

整合校內外研發能量,發展對企業有

未來將朝下列方面努力:

具體助益之研發成果,提升研發經費來自

一、建置校園親產學環境,鼓勵教師參與 產學合作

企業比例,並建立推廣機制及反饋教學。

1. 放寬教育人員兼職規定並建立應遵循的利

肆、結語

益迴避準則,以活絡產學人才交流,讓學

整體來說,我國大專校院(包含普通

校更易將研發成果進行技術移轉,免除技

大學)96 年至 98 年的研發經費,其來自

術移轉容易發生的弊端及問題。 2. 訂定獎勵制度鼓勵學校推動產學合作。

企業的總額由約新臺幣 21 億元增加至逾

二、強化校園智慧財產管理機制

34 億元,開創的智財收入由約 1 億 7,000

1. 建立跨校聯合技術創新與智財營運平

萬元增加至逾 4 億 7,000 元,顯見學校智

臺,以改進目前學校智財規模及專業

財產業化加值近年來已有相當的成長,惟

人力不足的問題。

相較於美國等先進國家大學智財實務與相

2. 鼓勵大學相關系所或學位學程朝智財

關效益,仍有再努力的空間。透過前開未

專業學院調整,培育智財管理人員,

來展望各策略規劃的推動與落實,預計大

提升其專職與專業化。

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的總額以及所開

3. 引進及建置智財專業經理人聘用及考

創的智財收入,未來 10 年將至少倍數成

核制度。

長至新臺幣 70 億元以及逾 10 億元,所帶

4. 鼓勵學校技術盤點,對於具商品化及

動之產學合作技術創新將促進知識經濟的

產業化價值的技術進行開發及運用。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正向發展

10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職 業 學 校 辦理

建教合作現況之探討 莊貴玉 教育部 中部辦公室 專門委員

所設定的工作條件與工作內容?還是從該

壹、緒論

領域中培育創造能力(哈拿,2010)?誠

教育是國家成長力與競爭力的基石,

如教育的目的,應不只是職前訓練或將人

也是家庭經濟弱勢的孩子可以翻身的機

力專業化,其更需發展的是運用學生在企

會。技職教育乃注重學生實務能力的養

業內學習的主體性,來養成生產技能並培

成,而建教合作教育更是技職教育學用並

養想像力,就不會只是被當成血汗勞工,

進的重要一環。教育部規劃辦理高職建教

而是廣布在各領域中的創新人才,建教合

合作教育班,其主要目的在使學校教育符

作的政策在此方向中,才可能發揮更深、

合業界工作的需求,使學校與工作現場訓

更廣的教育意義。

練相輔相成,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教育並

建教合作教育係根據學生生涯目標

具有符合社會所需之技術能力,以增進其

而 進 行 職 業 準 備 的 一 種 教 育 措 施, 透

就業與學習興趣,並提供弱勢族群學生繼

過學校與雇主之間的合作安排,學生接

續進修機會(教育部新聞稿,2010)。

受必要之學科與相關知識的教學,並在

先前教育部派出學者專家組成的訪視

訓 練 崗 位 接 受 初 步 的 就 業 知 能 (entry-

小組,訪視洋華光電公司,其訪視報告發

level employed competency) 訓 練, 其

現派往洋華公司建教合作的四十六名建教

過程係由學校與雇主雙方周詳的規劃、聯

生,確有超時加班、短發加班費等違規事

繫、嚴密督導與執行,並執行經常性的

項(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0)而引發爭

評鑑,期對學生之智、德、體、群等教

議。此一事件發生後,使得社會大眾開始

育成長 (educational growth) 與就業能

省思我們所期待的技職教育是什麼?是僅

力 (employ ability) 之增進有助益,尤

讓學生學會機器的操作,並且受限於企業

其課程與教學的安排,更應視實際需要做

1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彈性的安排(康自立,1985)。因此,建

為目前最具規模的辦理方式。

教合作制度對於建教生而言,須在預備良

2. 階梯式建教合作:此方式的安排是一、

好的勞動環境下,方能提供實質的就業技

二年級於學校接受基礎教育,三年級則

能養成與持續學習所需的資源,並能發揮

前往事業單位接受專職訓練學習。

「做中學」的功能,否則可能只是淪為企

3. 實習式建教合作:一年級以寒暑假期

業的廉價生產後備軍。洋華案再度突顯出

間辦理為原則,二年級除寒暑假外,

建教合作制度所隱藏的問題,因此,本文

學期中實施以不超過 5 週、三年級則

旨在探討技職教育中建教合作實施的現況

不超過 12 週為原則。學期中安排學生

及應有的作為。

到企業機構實施校外實習,讓學生熟 練各種生產機具的操作及提升就業技能。

貳、建教合作班辦理的現況

99 學年度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輪

建教合作教育是透過學校與事業單位

調式建教合作班概況見表 1,目前公立及

之合作安排,學生一方面在學校修習一般

私立高職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學校計

科目及專業理論課程,一方面到相關行業

有 49 所,其中私立學校計有 45 所,公立

職場接受工作職務訓練,以利未來就業準

學校計有 4 所。私立學校建教合作單位共

備的一種職業教育方案。本方案透過企業

有 2,639 個事業單位,科別數有 14 個,

與學校雙方明確的課程設計及教育訓練,

學生人數有 27,346 人;另公立學校建教

安排學生至事業單位現場學習工作,亦可

合作單位有 45 個事業單位,科別數有 2

獲得生活津貼,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

個,學生人數有 882 人。辦理的科別計有

業,俾利畢業後順利銜接就業市場。

機械科、模具科、電機科、機電科、電子

一、公私立職業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現況

科、商業經營科、機械加工科、汽車修護

目前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就高職學校建

科、美容科、資訊科、資料處理科、餐飲

教合作較常實施之方式,訂頒「輪調式」、

管理科、觀光事業科、流通管理科、電子

「實習式」及「階梯式」三種作業規範(林

商務科、電影電視科等 16 個科。在這些

琴珠、程榮凱、吳榕峯,2004)。其中以

科別中,又以資訊科(4,377 人)、美容

輪調式推行的層面最廣、制度最健全、法

科(4,954 人)、餐飲管理科(8,178 人)

令規定最完善、學生人數最多,且成效也

等三科的學生人數最多。由提供的數據顯

最好。以下分別就輪調式、實習式及階梯

示,從 60 至 98 學年度就讀輪調式建教合

式等三種型態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

作班的畢業總人數中,最多者為產業機械

1. 輪調式建教合作:輪調時程原則為三

科(33,065 人),次之為美容科(19,763

個月在學校,三個月在事業單位實習,

人),其中美容科的人數高於以工科為主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的電機科(9,309 人)與電子科(12,136

3. 如辦理建教合作班,教師須至訓練機

人)。由美容科的崛起,可見我國產業發

構輔導,大部分公立學校教師不願意

展重心已由傳統製造業轉移至服務業,意

增加此工作負擔。

即參與建教合作之企業由原有的工業類

4. 學生須輪流至訓練機構參與訓練,學

科,逐漸被商業類科所取代。

生有交通安全上的考量。

二、公私立學校辦理建教合作之差異性

5. 辦理建教合作班因人員編制,故須分

從表 1 的統計資料,可明顯看出公立

兩班教學,如此將增加學校人事費用。

學校辦理建教合作班的比率偏低,究其原

6. 學生提早社會化,增加學校管理上的困擾。 近年來因升學管道擴充及少子女化的

因可能是: 1. 公立學校招生困難度較低,招生來源

態勢,對私立學校的招生影響更是嚴重。

無立即性之壓力,因此僅招收一般生。

因此,私立學校為求增加學生來源,辦理

2. 法規對公立學校限制較多,懲罰機制

建教合作的意願較高,但也造成輪調式建

明確,由於技術生在實習場所的變數

教合作可能成為私立學校招生工具的疑

多,為避免牽涉升遷與退休金等問題,

慮。私立學校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優勢

常讓公立學校老師裹足不前。

說明如下(莊振中、潘旻威,2005):

表1 99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統計表

學校類別

國立

私立

合計

年級別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班級數

4

3

5

148

145

154

小計 學生數

12 299

199

447 384

10,696

8,231

8,419

459

28,228

小計

882

27,346

學校數

4

45

49

45

2,639

2,684

2

14

16

建教合作 單位數 科別數

一、班級數計算,係依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核定之班數。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之甲、乙兩班,計 備註

為一班。 二、合作事業單位數美容科以店家計算。

三、科別數公私立機械一科重複。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0)

1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1. 私立高職教師以學生即是衣食父母的

構上與執行上的問題,尚未能有效改善。

心態,大力宣導建教合作的好處,吸

茲就現況所衍生的問題,分述如後。

收特定族群的學生就讀。

一、教育行政機關與法則的問題 1. 教育主管機關對建教合作雖訂有「高

2. 私立學校教師配合度明顯高於公立學

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高

校教師。 3. 私立學校的建教合作廠商與科別能反

級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

應產業需求,因此較易吸引國中畢業

規範」、「高級職業學校階梯式建教

學生就讀。

合作教育作業規範」、「高級職業學

4. 私立學校提出誘人的條件吸引學生,

校實習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範」等

如分期付款繳學費、工作薪資抵學費

相關規定,但是未能於每學年度中全

等誘因。

面查核學校及合作廠商是否確實依規 定辦理,致使學校及廠商心存僥倖。

綜上,對於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為 求改善家庭經濟狀況並學到一技之長,而

2. 各項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範均規定合

選擇就讀私立學校的建教合作班。但當學

作機構應設置技能訓練人員及輔導人

習與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兩者無法兼顧時,

員,對此二項人員之資格條件卻未明

則會以賺錢為優先考量。因此,私立學校

確規範,致無法落實訓練及輔導機制。

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做法,不但引發近

3. 對於學生學習的成就評量未有一致性

來建教合作頻頻出現的問題,更讓外界紛

的規範,任由各個訓練機構自行評量,

紛質疑教建教合作方案的本質。相對於公

易使訓練機構逾權,任意依其工作需

立學校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的意願低

求指派學生,造成學生在工廠所做非

落,為充分運用既有之教育經濟資源,應

其所學,而淪為廉價勞工。

增加誘因以鼓勵公立學校辦理輪調式建教

二、學校辦理動機與經營態度的問題

合作班,讓學習弱勢族群有機會就讀建教

1. 數個學校的學生在同一合作機構訓練, 基於「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

班,以暢通升學及轉學管道。

法」的規定,每個學校都要指派教師

參、建教合作目前存在的問題

至訓練機構輔導,如果一班學生分散

自民國 80 年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

至數個合作機構訓練,則學校須指派

育以來,固有其成效,但在制度上仍有諸

數位教師至訓練機構輔導,由於學校

多問題,再加上產業結構的改變、環境的

之間沒有建立互相支援的管道,對於

變遷與教育政策的變革等,實施期間雖有

學生輔導的工作可能力有未逮,也可能造

針對上述情況進行檢討與調整,但仍有結

成人力浪費。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4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2. 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的課程及教材與

除訓練契約。因此,學校怕學生被退

一般生相同,學業與工作、交通、作

訓無法完成實習課程,往往讓學生遷

息等時間上的調適壓力,使學生在課

就訓練機構不合理的規定,而使學生權益

業上倍感吃力;同樣的,教師在配搭

被剝削。 8. 經濟不景氣時,訓練機構參與建教合

建教班課程的安排上,也感到相當的

作的意願不高,製造業接單量的不穩

困擾。 3. 建教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弱勢家庭,

定及臨時性停產,常讓學生失去技術

因家長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學生的生

訓練的機會,致使學校對建教生的訓

活狀況,使學校在與家長的聯繫及溝

練安排亦有無力感。

三、訓練機構的問題

通上有相當困難。 4. 工廠內的複雜環境促使學生提早社會

1. 單一訓練機構如有數個學校的學生參

化,而學校與合作機構的生活輔導人

與技術訓練,因各校的管理方式不一

力有限,學生可能因此沾染不良習慣,

致,使廠方在輔導上產生困擾。 2. 學校選派的學生良莠不齊,技術訓練

回到學校後,滋生管理問題。

課程的安排無法配合工作現場的需求,

5. 部份學校以不實廣告招攬學生,漠視

可能造成生產線運作的阻礙。

學生權益,使學生淪為工廠廉價勞工,

3. 訓練期間每三個月輪調一次,每次參

遭致社會輿論韃伐,對建教合作教育

與訓練的學生人數不一定相同,使訓

的成效存疑,影響社會觀感。

練機構的生產人力調配發生問題。

6. 依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範的規定,學 校應每週指派相關科專業教師實地瞭

4. 依「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解技術生技能訓練情形,另應定期或

之規定,建教合作機構應指派專人負

必要時指派導師或相關輔導人員依照

責技術生之輔導,對於輔導人員之資

「技術生輔導辦法」協助建教合作機

格條件並未給予規範,訓練機構因缺

構輔導技術生,假若同時在多處有數

乏具教育或輔導專長之人員,又受限

個合作機構,則學校輔導老師的工作

於現有人力及成本的考量,不願意再

將不勝負荷,且教師至訓練機構之交

進用具專長之輔導人員,因此對於技

通安全未能由學校投保意外險,使教

術生的輔導易流於形式,而難以達到

師擔任輔導老師的意願大大降低。

輔導的功能。

四、學生及家長的問題

7. 由於訓練合約定有甲方(即學生)於 乙方實習訓練期間,如有不遵守乙方

1. 建教班大部分的學生及家長是弱勢族

有關規章,情節重大者可被停止或解

群,容易忽略自身的權益,又不瞭解

1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申訴管道,認為契約的簽定只是一個

輔導員之任用資格,應有明確的規範,

程序,對於契約內容及規範不求甚解,

如果能將其列為訓練機構的專職人員,

以致於權益被剝削而不自知。

更能提升輔導的成效。

2. 學生基於家庭經濟問題,認為有工作

2. 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師資培育單位,

做就好,而且加班越多則收入越多,

提供建教合作機構的技能訓練員及生

反而拼命加班,進而忽視不合理的待

活輔導員進修管道,使技能訓練員和

遇及要求。

生活輔導員有進修機會,以增進其專 業知能。

3. 因契約當中載明有退訓條款,學生害

3. 依「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怕被退訓,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及規定

第三條第一款之規定:「建教合作應

不敢聲張。 4. 學生因學校不實的招生廣告而入學,

由學校向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出

爾後發現與事實不合或與志趣相違,

申請,經核准後始得辦理之」。主管

常以消極態度面對。

教育行政機關對於未經核准即自行招

5. 由於科技及工業技術的進步,生產線

收建教生的學校,應嚴予懲處,以避

上設備均採自動化,製造業及服務業

免學校誇大的招生廣告,誤導學生及

的作業分工越來越精細,使得技術訓

家長,或促成學校淪為仲介學生出賣

練生都從事簡單、重複的操作;即使

勞力的機構,進而影響學生受教權益。

工作輪調,也都是性質相近的工作,

4. 依「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學生仍然無法習得較專精的技術,淪

第三條第二款:「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為工廠的單能工或線上作業員,喪失輪

得聘請建教合作專家學者、業界代表

調建教合作的意義。

及學校代表等組成建教合作審議委員 會,審核學校所提報之申請案﹔並得

肆、建議

視業務需要,於核定前組成專家小組,

為落實建教合作教育的精神,使其制

辦理建教合作機構現場評估」。主管

度更臻完善,有待學校、訓練機構及教育

教育行政機關對於建教合作申請案件

主管機關共同努力,現就實施情況與發現

的審議及合作機構現場評估應本公開、

之問題,參酌相關資料(莊振中、潘旻威,

公平、合理的作業原則嚴加審議評估。

2005;吳榮峯,2009),提出未來改進的

5. 審議委員及評估專家小組的成員應訂

建議。

有迴避原則,以免因人情壓力導致審

一、教育行政機關部分

議或評估不公,而影響建教合作辦理成效。

1. 教育主管機關對於技能訓練員及生活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6. 學校申請繼續辦理建教合作班時,可

16


政策論述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依上一學年度建教班學生參加技術士

人力及經費,統一學生的輔導與管理,

技能檢定之及格比率,以丙級和乙級

減少訓練機構管理上的困擾。

的比率分別計算績分,列為核班參據

3. 目前對訓練機構輔導員的任用資格並

之項目,如此可落實學校和訓練機構

未有所規範,如未具備教育的專業知

對學生的技能訓練。

能,則其與學校教師對技術生學習成

7. 合作契約規範內容包含:「參照勞基

效的評量必有認知上的差異。因此,

法最低基本工資按月發給最低生活津

應先設計一套對技術生客觀的評量標

貼」、「乙方基於甲方學習技能的必

準及方法,提供訓練機構輔導員遵循。

要,經徵得甲方同意,每日得延長訓

4. 學校應配合訓練機構及訓練計畫的需

練時間,超時訓練應發給之津貼,依

要,設計更具彈性的課程及教材,學

勞動基準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之延長時

生才能學得更實際的技能,使技術生

工資標準計算。有關訓練時間、休息、

的訓練更具成效。

休假及職災補償事項,應依勞動基準

三、訓練機構方面

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辦理」。但是建教

1. 訓練機構主管須具有正確的建教合作

學生在建教合作機構仍是學生身分,

教育理念,對建教生應多教導與關懷,

並非雇主雇用的員工,因此是否適用

並施以專業訓練,使建教生獲得一技

勞基法,引起教育和勞動相關部門熱

之長,而非淪為廉價勞工。

烈的討論,行政部門應盡速訂定保障

2. 建教生如有任何困難或問題,雖然有

建教學生權益的專業法規,以免學生

輔導老師負責解決,訓練機構也應釋

權益持續被剝削,再度淪為廉價勞工。

出善意,主動溝通與協調,使建教生

二、學校部份

的困難與問題確實獲得解決。

1. 學校在進行建教合作班招生簽約前應

3. 訓練機構應提供安全、衛生良好的工

落實宣導工作,並主動安排技術生和

作環境,使建教生能在良好的工作環

家長前往合作事業單位瞭解訓練內容

境中安心學習,以提升技術訓練成效。

與生活環境,以保障學生的安全及受

四、學生及家長方面

教權益。

1. 學生及家長應積極參加學校的宣導活 動,並前往合作事業單位瞭解訓練內

2. 如有多校學生同時於一個訓練機構接 受訓練,各校可互相協調由最近的學

容與生活環境,以保障學生的安全。

校指派相關科專業教師,協助建教合

2. 學生及家長應詳細了解訓練契約的內

作機構依照「技術生輔導辦法」輔導

容及勞基法等相關規範,以維護自身

所有參加訓練的技術生,如此可節省

的權益。

1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政題 策探 論討 述 專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3. 訓練機構如有不合理的規範或要求,

間,但只要慎選合作企業,確實依照各項

學生應積極向輔導老師尋求協助,以

規定落實執行,則能使技術生真正學到有

解決問題。

用的技術,而不致淪為廉價勞工,久之即 可端正社會視聽。尤其在少子女化的衝擊

伍、結語

下,教育當局必然高度關切建教合作教育

建教合作教育讓學生在業界接受專業

的未來走向,但基於扶助學生的目的,應

的技術訓練,從中學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有持續辦理的必要,行政部門及教育相關

的技術課程,使所學與業界需求相符,增

領域的學者應及早謀思對策,使其辦理之

加學生的就業能力及就業機會,並舒緩學

方式與科別能符合產業發展趨勢,俾符應

校師資與設備不足的問題;另對經濟弱勢

國家經濟發展基本技術人才之需求,而參

學生的扶助,展現了實質的功能。雖然目

與學校與廠商當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進行

前出現諸多的問題,亦有許多可改進的空

建教合作教育以厚植人才實力。

【參考文獻】 吳榮峯(2009)。 現階段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問題之研究。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http:// mail.nhu.edu.tw/~society/e-j/87/A60.htm 林琴珠、程榮凱、吳榕峯(2004)。臺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建國科技大學 主編,2004 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966-981)。彰化市:建國科技 大學。 哈拿(2010)。 賤教合作還是建教合作? 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http://crowpost.why3s.tw/WP/ wordpress-mu/?p=482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市:全華書局。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0)。99 學年度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新聞稿(2010)。有關洋華光電工會要求立即停辦洋華建教合作計畫教育部回應說明。2011 年 3 月 2 日, 取 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328&pages=0&unit_sn=95&d_1=9904-13&d_2=99-04-13 莊振中、潘旻威(2005)。從職業教育探討建教合作。大安高工學報,16,136-15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8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

辦理成效與推動策略 之評估 張國保

徐昌慧

許棠詠

徐瑋遙

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所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餐旅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現象。教育部為因應產業快速變遷,鏈結

壹、前言

產業用人需求並營造終身學習社會,於

1998 年, 法 國、 義 大 利、 英 國、

《大學法》及其施行細則等法源依據下,

德國四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共同發表

特訂定《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

「Sorbonne 聯合宣言」,將促進學生就

士學位學程審核作業要點》,鼓勵大學校

業力明列為大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

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簡

一。1999 年,29 個歐洲國家的教育部長

稱 4 + 學程),期透過此類學程之推動,

共同簽署「Bologna 宣言」,其中再度確

在不衝擊現有法規體制下,提供民眾第二

認「提升公民就業力」為歐洲高教體系改

專長及提供跨領域學習機會,以達成個人

革的首要目標之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職涯發展、企業用人需求、國家整體競爭

員 會,2006)。 國 內 104 人 力 網 站 針 對

力三贏之局面。

2009 年畢業生及 2010 年新鮮人,所進行

以政策面顯示,4 + 學程方向明確,

之就業調查顯示,78%的企業認為新鮮人

且推動立意良好,惟教育政策之理想面與

所受學校訓練無法符合職場所需,同時,

實務面需因應實施情形相互檢驗與滾動評

新鮮人亦反應自身對進入職場所必備之專

估,並進行即時與妥適的微調,方可掌握

長與技能缺乏信心,此外,該人力網營運

政策之精神,以貼近學校、學生與業界等

長亦認為職場需要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

各方之需求。有鑑於此,本文擬針對 4 +

保持競爭力(104 人力銀行,2010)。

學程進行整體性之政策評估,並提出對此 政策執行面之具體檢討與建議方向,以做

近年來歐洲國家紛紛將公民就業力視

為政策後續實施之參考依據。

為高等教育改革目標,同時,國內研究結 果顯示現今教育與職場間產生學用落差之

1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2010)。由於學程招收學生來源、工作型

貳、執行現況

態、企業合作模式、實習制度規劃等辦理

一、計畫內涵

模式均有所不同,教育部秉持「回流教育

4 + 學程以強調專業實務導向及跨領

彈性化」之思維,對於各校選才方式、授

域學習為原則,課程要求應對焦產業需

課時段、課程進行、學分抵免等事宜,

求,並採跨系、院專業領域之設計及組

均授權學校自主規劃,以學生最佳權益

合,以促進就業或強化職場能力為導向,

進行安排,提高其推動效益(劉金山,

協助其取得專業證照、實習經驗或加強外

2010)。

語能力(如圖 1)。學校辦理 4 + 學程,

4 + 學程以強調專業實務導向及跨領

可與職訓中心、產業界合作共同規劃課

域學習為原則,不涉及政府部門訂有人力

程,進行產、學、訓協同教學,安排學生

培育機制相關學系及學位學程(例如法

至產業界實務實習,養成職場專業,提

律、醫學、護理等)。4 + 學程乃針對已

升就業能力(如圖 2)(教育部電子報,

取得學士以上學位者(且已服畢兵役或無

對焦 產業需求

促進就業 職場能力

專業證照 實習經驗 外語能力

跨系、院專業領域之再設計及組合 ◥

圖1 4+學程課程設計理念圖

產業界實務實習 1

產學訓協同教學 共同規劃課程 職訓中心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學校

產業界

圖2 4+學程整體規劃構念圖

20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兵役義務),其有意培養第二專長或進行

乃對象明確化、年限彈性化、課程實務

跨領域學習,以一至兩年之學習(各校

化;四項作法是從嚴審查、總量調整、

得視學程性質予以延長,由各校列入學

彈性推動、成效評估(教育部技職司,

則),且畢業應修學分數不得少於 48 學

2010a)。為確保此類學程之執行品質,

分(含專題製作或專題論文課程學分)。

教育部得邀請產、官、學、研界組成訪視

惟考量 4 + 學程參與學生背景之歧異,學

小組考核辦理成效,對於辦理不善或不符

程招收非相關科系或與所學領域差距甚大

規定者予以限期改善,必要時得要求調減

者,學校得要求其加修學分。而針對入學

招生名額、減班或停辦。

前已修讀學士以上學位層級,其相關領域

二、開辦狀態

同性質科目之學分,得依辦理學校學則或

4 + 學程之審查要件包括開設目的、

相關規定抵免;抵免後,其實際修習取得

學程發展目標、產業參與情形、單位及分

之學分數不得少於 40 學分。學生修業期

工、招生規劃、課程規劃、師資規劃、收

滿,經考核成績及格,由學校授予學士學

費規劃、資源投入及預期效益等指標,

位,並加註「學士後○○○學程」字樣(教

99 學年度教育部共計核定 53 校辦理,分

育部,2010)。

屬六大領域(工程製造領域、人文藝術領

4+ 學程以專班方式辦理,各校得採

域、民生服務領域、社科商業領域、科學

筆試、口試、術科、實作或書面審查等多

電資領域、醫藥社福領域)之 71 項學程,

元評量方式,並得採申請入學方式辦理招

共計吸引 1,070 位人士報名。惟實際成功

生;授課時段可於日間、夜間或假日,並

開班上課者僅 27 項學程,占已核定學程

得於暑假期間進行;費用收取之項目、用

總數之 39%。以領域別而言,社科商業領

途及數額,比照大學部四年制規定辦理為

域開班率最高(57%);人文藝術(46%)、

原則(教育部,2010)。申請 4 + 學程之

醫藥社福(43%)次之;而民生服務(19%)

學校,應先進行產業人力需求分析,以規

比例最低(如表 1)。從學校屬性來看,

劃專屬課程,同時著重與產業界合作(含

國 立 學 校 開 班 率 高 達 90%; 私 立 學 校 僅

企業實習、專業證照與雙導師制度等),

31%。就學校類型分析,一般大學開班率

並應持續對學程畢業生就業之情形進行輔

達 50%,技職校院則僅有 35%。此外,有

導與追蹤。

36 校 44 學程依據報名狀況評估,生源市

教育部對此政策強調「一個原則、雙

場不易開拓,決議停辦。 (教育部技職司,

向堅持、三種主張、四項作法」。一個原

2010a)。凡此種種,更顯本學程值得深

則係指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雙向

入探析,以擴大推廣精進之效。

堅持是依法行政與大學自主;三種主張

2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1 99學年度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開辦統計表 項目\領域

人文藝術

工程製造

民生服務

社科商業

科學電資

醫藥社福

總核定數

13

9

16

14

12

7

開班數

6(46%)

2(22%)

3(19%)

8(57%)

5(42%)

3(43%)

停辦數

7(54%)

7(78%)

13(81%)

6(43%)

7(58%)

4(57%)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2010a)

不同,因為碩士在於對專業科目深入研

參、問題檢討

究,主要目的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精進

本文針對參與 99 學年度第一屆學士

大學階段之第一專長。

(二)與職訓局比較

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辦理之 53 所學 校實施問卷調查,問卷採五題之半結構式

目前職訓局所開設之人才培訓課程,

訪談問題;復依各校回覆所得彙整意見,

約為 10 到 100 小時的短期教育,較難關

並提三次焦點團體座談,充分討論研議

注於整合性之長期教育培訓,且課程對象

後,對於 4 +學程之辦理情形檢討如下:

以在職勞工為主,剛畢業或待業中之社會

一、學程之定位問題

人士不易取得相關資源。

(三)本學程之重點特色

外界對於 4 + 學程定位之主要質疑有 二:一是與其花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一張

此類學程強調彈性與就業導向的進修

學士文憑,學生或許寧可花二年時間取得

模式,不僅可提供學生學習不同領域之第

碩士學位;二是國立大學文憑較具吸引

二專長,更設定為高度產業人才需求之特

力,故私立大學開辦此類學程對學生誘因

性,同時,結合雙重訓練課程(專業基礎

明顯較為不足。無可諱言地,文憑主義影

學科與實務操作技術)的實習,針對國家

響我國教育發展甚鉅,在大學錄取率將近

科技發展所需人才進行培育,以輔助學生

百分之百的前提下,取得學士學位並非太

開拓就業機會,達到務實致用之原則,並

大困難;私校畢業生或許願意多留(花)

提供學生轉換生涯基礎訓練,如同雙學位

一年時間取得國立大學畢業證書,以更新

模式。學生最後更可獲得一張正式文憑,

個人之學歷背景,強化就業選擇優勢;惟

以利就業及升遷需求。因此,此類學程與

對公立校院畢業生而言,顯然碩士學位較

碩士及職訓局之培訓課程全然不同。

具吸引力。進一步檢視此類學程與碩士及

(四)定位不明 大部分學校對於此類學程均表達肯定

職訓單位之定位,獲得以下意見:

(一)與碩士班比較

之態度,但亦有少部分學校對此類學程有

有些學校認為此類學程與碩士班全然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所保留,並提出相關疑問,分別陳述之。

22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學程修業時間:修業時間為一至二

結合職場人力需求?企業參與的深度與配

年,所修學分必須為 48 學分以上。在短

合情形是否熱絡?課程設計是否對焦產業

時間內完成學程修讀,在時間上對於學生

需求?是否能促進就業或強化職場能力?

所產生的負擔?若真能在短短一年內即修

是否盡可能針對提升就業力規劃整體配套

得學程,對於學生來說,專業上所需之知

機制?在領域方面,以民生服務領域開班

識理論及實務,是否真能有所收穫?學程

率最低,此類班別在正規學制或許頗具競

結束後,學生是否因此具備充足的相關就

爭力,然以第二專長就業導向的角度觀

業能力?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持續評核的重點。

之,其是否為最合宜之開班領域則有待商榷。

功能性不清:雖大多數學校認為此類

又為能有效招攬學生,學程開設亦必

學程定位清楚,但依舊有學校提出,此類

須具有相當特色,並與他校學程加以區別

學程中增進就業力之目標,是否與職訓單

(如依當地就業需求不同為考量)。倘若

位或勞委會之就業學程的功能有所重疊;

校方能與合作企業廠商協定,此類學程之

若為追求學位或考取證照資格,是否多花

學生未來將由該企業優先錄取,或以未來

一年取得碩士學歷會更具吸引力?而目前

就業則享高薪等吸引學生,此種外在因素

臺灣碩士班考取率普遍均高,加上臺灣各

將能增強學生選擇就讀此類學程之動機。

大學之研究所普及,學生是否會願意選擇

但最重要的是,不應背離此類學程之宗

就讀此類學程?在誘因上需再強化。

旨,培育學士後學生第二專長就業力,並

綜觀上述,各校認為 4 + 學程之定位

以提升專業技術競爭力為主旨,上述各點

與碩士或一般職訓單位課程之區隔,將此

實值各校規劃時重視與省思。

類學程建立為融合職場需求之整合性課

三、學程之實施問題

程,而各校之課程品質與就業機會,更為

(一)執行層面

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本學程辦理目的,在於提供有專長需

二、學程之規劃問題

求之大學學士畢業生再學習機會,而開拓

學生選擇學程的動機主要有二:內在

第二專長之有效做法在於「學用合一」,

動機包含學生自身需具有強烈的第二專長

因此,4 + 學程需具學科教學及紮實的實

需求動機;外在動機則是校方是否具有完

務訓練。本學程能否成功,需企業、學校、

善的師資、設備及課程規劃(其中包括證

職訓、實習與政府之配合,以下分就不同

照取得)。若學生修讀此類學程後,對於

層面闡述之。

就業率的提升顯有實質助益,則就讀意願

1. 企業端:提供實習機會、場所及業界

必定大幅提升。因此,需檢視各校之規劃

師資,補助實習學生工讀金,並針對

是否落實學用合一政策之精神?是否緊密

其所需職能之能力提供學校做為課程

2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規劃之參考,希冀學生實習後,能提

做後盾,將更能吸引學生,另希望企

供一定比率或名額的工作機會;其次,

業能對內部在職員工給予獎勵,鼓勵

鼓勵自身員工參與並給予適當獎勵補

員工就讀此類學程並補助相關費用。

助,藉以給予員工提升自我之機會。

2. 就學校而言:課程內容與時間調配各

2. 學校端:讓學生了解此類學程修畢後,

具彈性,而就學期間所考取證照及補

對其生涯規劃的確有相當之助益,另

助相關獎勵金,並在畢業後輔導就業,

外需確實了解產業趨勢,並與業界合

保證其薪資在高水平,或許更具誘因。

作共同設計課程及聘任業界教師,確

3. 就學生而言:適度降低學程畢業學分

切考量實習、實務訓練、基本理論能

數,開放抵免學分制度,使學生可以

力提升、證照取得及跨領域職涯轉換

在一年或者更短的時間修畢此類學程。

能力之培育等需求因素,善用學校現

4. 就老師而言:大部分大學教師均忙於

有資源,並搭配企業實習課程,在行

研究升等相關事項,建議指派一名專

政管理階層積極的支持下,期彰顯本

任教師負責此類學程,使教師能全心

學程之功能。

投入學程辦理活動中,並提供此教師

3. 訓練端:切合職場需求,如能就近實

相關獎勵措施。

習更佳,以協助學生修畢及具有充足

5. 就政府而言:如能放寬入學條件,開

之就業能力。

放五專同等學歷學生報名或許會更具

4. 課程或實習端:專業的業界訓練課程,

吸引力,並補助就學學生相關經費,

將課程結合國際相關證照,確實使課

對於授課之業界教師補助其鐘點費,

程達到務實致用之目標。

為與碩士及一般職訓單位有所區別,

5. 政府端:政府應對提供實習機會之企

政府則必須提供更多誘因及增加媒體

業給予補助,以增進企業參與之意願;

宣傳來吸引學生就學。

不限制學校辦學地點需與學校所在地

肆、改善策略

相同,各校自有其辦學特色,自會因 地制宜規劃有利學生之學程;另外,

4 + 學程實施之始,所涉及之定位、

若能將報考資格放寬,不僅限於大學

規劃與實施等問題,經本文透過文件分

畢業生,更將有助於學校招生。

析、書面調查意見及專家座談所獲致之共

(二)配套層面

識,提出相關改善策略如下:

1. 就企業而言:此類學程無法保證畢業

一、定位策略

即就業,惟學生畢業後如能進入合作

4 + 學程之定位除應與研究所、職訓

企業就職一年以上,或未來能有高薪

單位進行區隔外,最重要的是要定位為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24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1. 就業導向類 (針對畢業生或待業者)

辦理學校

合作企業

2. 生涯圓夢類 (針對轉換跑道者) ◥

3. 職能深化類 (針對現職人士職能深化)

圖3 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之規劃模式

「與職場對焦的再設計課程」。此點彰顯

3 並提供一定比例留用;業界並應高度參與

兩個意涵:一是與職場高度連結的就業導

招生、課程規劃、職場體驗與職場實習等

向,而非僅是多一張文憑;二是課程係由

環節,補強最新、最實用的職場知能。

產學共構再造,非原有課程直接沿用。這

三、類班領域

樣的定位才能真正凸顯此類學程之辦理宗

行政院勞委會(2010)針對規模 30

旨,做為企業大學試金石,引導學校組織

人以上之企業進行調查,有效回收樣本共

產生質變,帶動產學訓合作模式之發展與

計 3,020 家,統計結果顯示 2011 年 1 月

系所(含課程)調整。

份臺灣事業相較於 2010 年底人力淨需求

二、規劃模式

增加 83,400 人,有 34.23%的事業單位

辦理學程應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原則

表示將於 2011 年 1 月增加勞動需求,主

上,可從三個角度思考規劃,其一是「就

要因國內外景氣回升,經濟消費活動熱

業導向類」,針對畢業生或待業者進行規

絡,買氣提升,國內勞動需求亦隨之上

劃;其二是「生涯圓夢類」,針對擬轉換

升。各行業預計 2011 年 1 月份增加之淨

跑道者提供另一種自我實現的機會;其三

勞動需求勞動比,以製造業、批發零售業

是「職能深化類」,針對現職人士提供因

勞動需求增加最多。製造業 2011 年 1 月

應職場變遷所需新的知能(圖 3)。在合

份較 2010 年底預計增加 38,400 人,包含

作模式方面,產學訓為最佳模式,證照訓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電

練可結合職訓單位辦理。此外,由於強調

腦電子產業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而批發

就業導向,因此,產企業的角色十分關

零售業 15,700 人居次,其後依序為支援

鍵。成功的 4 +學程應結合知名企業投入,

服務業、住宿餐飲業、資訊通訊傳播業

2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及運輸倉儲業。再按職級區別,2011 年

意等六大產業,而服務業相關之專業人力

各職類人力需求,以非技術及體力工增

需求,也值得大學與產業共同規劃培育。

加 20,900 人最多,其次依序為服務及售

四、行政協助

貨人員、技術及機械設備操作工、技術員

掌握了學程的定位、規劃、領域等關

及助理專業人員、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

鍵因素後,仍須輔以完備的行政協助,方

員、主管及監督人員。

能發揮其功效。相關配套措施說明如下:

(一)檢討 4 +學程相關計畫之作業時程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5 年提出 之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行政院經

本學程係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後之延

濟建設委員會,2005),對於產業人力需

伸,雖然有取得第二專長及跨領域學習之

求亦有類似的預測,2005 至 2015 年平均

優勢,但學生來源受到景氣影響甚鉅。在

增補人力以服務業最高(56.1%),該項

不景氣環境下,需求方較為殷切,惟須讓

目下以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批發

學校有較充裕時間進行課程規劃、宣導、

及零售業最多;其次為工業類(38.2%),

招生甄選,以及與學生溝通輔導之作業。

其項目下以製造業最大宗。

(二)加強宣導與對學校的激勵措施

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資料可知,

本學程屬政策性鼓勵的專業人才培育

增補之人力職業結構係以藍領工作人員

計畫之一,第一年除時間較短外,相關宣

(生產操作人員)最多(50.1%),其次

導亦有改善空間,教育部及職訓局可透過

為白領工作人員(28.9%),服務工作人

宣導及廣告加強推廣此類學程或補助校方

員及售貨員又再次之(15.5%)。在白領

開辦及宣導費用,使學校認真配合辦理。

工作人員職務項目下,主要以技術員及助

(三)提供學生就學相關費用補助

理專業人員佔增補多數,其次依序為專業

本學程並未保證學生畢業後可立即就

人員、事務工作人員及民意代表企業主

業,對有興趣但有生活負擔壓力的學生而

管經理。最後,在技術層次方面,增補

言,恐因考量就業的不確定性與生活費之

人力推估依序為基層人力(53.2%)、中

負擔而望之卻步。企業若能對本身在職員

階人力(37.6%)、高階專業及管理人員

工給予獎勵,鼓勵員工就讀此類學程並補

(9.2%),可見人力市場仍舊以基層人力

助相關費用,或許有提升在職進修之效。

需求較為殷切,此亦與近來相關產學、建

(四)檢討評估課程及學習之配套 本學程至少需修習 48 學分,且須修

教合作計畫之執行狀況不謀而合。 綜上述,4 + 學程之領域類班需求,

讀一年以上,調查意見中反應,若能適度

可配合政府選定之生物科技、綠色能源、

降低學程畢業學分數,或開放抵免學分制

精緻農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及文化創

度,使學生可以在一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26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修畢此類學程,如此將更具彈性。此外,

因未深入了解之民眾,無法真正深入體

課程調配時間也需因應各校與各類班別之

會 4 + X 學程名稱,其中之 X 具有無限性

不同,賦予自主彈性調整權責。

與不可控性,若統一改稱 4 + 學程(Four

(五)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誘因

Plus)即能清楚定位為學士後之加乘效

就教師而言,大部分大學教師均忙於

果,並強調第二學位的誘因,讓辦理的學

研究升等相關事項,欲發揮理論與實務結

校、產業及學生更加清晰明瞭,使政策的

合之效,須有專任教師負責此類學程之教

內涵更易發揮其功效,而政策之良法美意

學輔導事項。為使教師能全心投入學程辦

亦更能正向凸顯其功能。

理活動中,宜將參與教師之績效列為教師

(二)結合政府相關部會資源,提高產學 訓合作人才培育績效

評鑑指標,並提供此教師相關獎勵措施,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中心在產學訓的結

藉此吸引教師踴躍參與及投入。

(六)檢討放寬參加對象之可行性

合,已有許多成功的人才培育績效與案

本學程設定為學士後第二專長,基本

例,教育部也積極規劃產學合作培育人才

上以具有學士資格者為對象,但卻相對限

專班,如實用技能學程、高職建教合作、

制取得副學士學位之專科生就讀,而該等

產業特殊需求類科班、產學攜手合作、產

學生乃真正對於工作或進修最為殷切的一

業碩士研發、最後一哩學程等班別,均有

群。如能放寬入學條件,開放專科副學士

助於業界解決缺工或所需之人力,各項班

學位者,比照同等學歷學生報名,或許能

別及資源的整合,更能鼓勵學校及產業共

拓展生源,並使本學程更具吸引力。

同開設各種專班,培育務實致用之人才。

伍、綜合建議

(三)擴大開班類別,吸引不同需求之特 定學生來源

本文透過文獻資料、文件分析、辦理

本學程第一年之班別,鎖定在未就業

學校意見調查與三次專家諮詢建議,提出

的大學學士畢業生,且以第二專長之培訓

對教育部、大學校院及產企業之具體建議

為導向。因景氣已有回溫,大環境的需求

如下 :

亦有重大改變,開班類別建議以顧客導向

一、對教育部之建議

思考,針對人力需求與工作職場為出發,

(一)建議 4 + X 學程名稱修正為 4 +學 程,使定位更為明確

強調職能基準之重建與再造功能。辦理模

本學程以提供學士後就業學習輔導為

此,有助於協助學校規劃欲開設哪一類的

式可區分為進修類、在職類與就業類,如

目的,對第二專長的學習、就業能力的培

班別,以吸引特定學生來源為思考。

養與就業機會的提供都能清楚的呈現。但

2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就業導向,有其固有特色。為永續辦理本

(四)鬆綁及彈性規定,符應產業及學校 教學與實習之實施

學程,勢必要建立一套績效評鑑機制。建

本學程與學校現有系所之課程、教

議本學程邀請產、官、學界專家訪視評估

學、實習、就業輔導等之關聯性、相關制

成效,並與產業界及學員座談。績效評估

度的獨特性或互補性等,多少有重疊之

須考量學程的創新性、有無展現立即效

處,值得後續通盤檢討並思考規劃。本文

益、學程本身是否具有特色,以及能否結

提出建議如下:

合到業界需求之專業技術。經由這種績效

1. 開放異地實習機制:本學程是否可以

評估找到一些辦理 4+ 學程的成功模式,

讓學生「異地」學習與實習,如讓學

作為持續檢討精進的參據。此外,對於積

校與大陸臺商合作,提供大陸或海外

極參與本學程的企業、學校及相關單位與

異地實習的機會,現有規定並不明確,

人員,教育部宜適時獎勵,以激勵辦理成

但隨著兩岸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互動,

效,績優之學程宜給予經費激勵或免五年

政策上或可鬆綁讓學校與大陸臺商合

審查措施。

作,並同意學生赴大陸臺商之產業內

(六)強化學程特色,加強政策說明與行銷 4+ 學程在高等教育體系而言,屬於新

實習。 2. 開放學校在學程規劃與執行上的彈性

創學制。惟其就業導向的專長培訓機制,

措施:本學程在制度的規劃設計與實

行政院勞委會已有與中興大學合作的成功

施上,宜考量不同學校類班、產業性

案例,本案宜採整合行銷宣導,建議技職

質等彈性處理,其包括課程、教學、

司與高教司網站可與職訓局「就業 e 網

學習、報考資格條件及審查標準等都

(e-job)」連線;並找一所有辦理成功

應盡量彈性(如理論學分更可考量抵

經驗的學校編輯 4+ 學程電子報,定期報

免、上課時間因類科彈性調整等),

導推廣。另請勞委會提供相關資源與心得

以達鼓勵各校積極參與之效果。

作為強化,並落實乙級證照即測即評即發 證的政策,使學程學習與證照檢測能更具

3. 簡化再申請程序:對於已經在 2010 年

體的結合。

開辦成功的學校,或已核准尚未開辦 成功者,若隔年要再次申請,只要在

本學程因係新創,必須在行銷宣導方

課程規劃上做些微調及檢討,如此,

面多下功夫。除可透過業界、學校及學員

可省去重複提報及審查等冗長問題。

不同的角度思考,由教育部與政府相關部

(五)建立追蹤評估制度,落實獎優汰劣 機制

門共同,將本學程形塑為最適合 e 世代就

本學程強調第二專長及跨領域學習之

銷口號,以雙師制度、業界結合工作導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讀的新課程。利用「圓一生的夢」作為行

28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向、畢業立即就業等做為宣傳的重點,透

本學程進行檢討評估與心得分享,透

過電視、網路、宣導短片、舉辦說明會等,

過相互交流的平台讓辦理情形更深化,

邀請成功的模範及學員現身說法,或請實

並能將會議結果編輯成冊,以資訊網

際參與雙師制度的業界專家來分享實務。

路做為媒介,提供給學校或業界作未

(七)重視相關配套,深化 4+ 學程之後續作業

來規劃之參考。

本計畫於 2010 年第一次開辦,2011 年才進入第二年之作業,教育部已發文各

(八)建立常態辦理機制,明確時間及標 準化作業流程

校提出計畫申請,為深化 4+ 學程之後續

第一年從政策規劃、學校申請、核准

作業,本文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及招生,時間均感倉促,辦理的時間及流

1. 明確誘因:本學程強調學士後第二專

程,從核准、宣導至招生,有必要建立一

長,修滿 48 學分可獲得跨領域學士文

套完整的作業規劃參考手冊。未來政策

憑,加上以就業為導向,讓學員緊密

上,如擬繼續辦理 4+ 學程,本文建議,

掌握產學互動、職場專業,對就業機

從學校評估產業動向及自我盤點開始,在

會與能力的提升都有加持效果。

課程規劃、設計、教學、實習、輔導、考

2. 舉辦說明會:建議技職司與高教司先

照、就業等一系列的教學輔導措施,要有

辦理學校填報說明會,可以找第一年

明確的標準化作業流程(SOP)與時程表,

參與度積極之產業現身說明心得與經

讓大學及產業及早規劃,長期投入並積極

驗,展示業界對教育的熱忱與奉獻,

參與。也讓有意願參與此類學程的民眾及

促使學校積極與業界合作,提升參與度。

早規劃,以助其生涯發展(如下頁圖 4)。

二、對大學校院之建議

3. 完善宣傳配套:為強化宣導本學程, 建議技職司能儘早規劃宣傳配套,在 公布通過學程名單的同時,便開始進

(一)評估學校資源,積極規劃具競爭優 勢學程類班

行電視、媒體廣告及專屬網站等宣傳,

人才培育是大學最重要的基本職責。

以協助各校招足學生,達成本計畫目

尤其是為學生強化就業的競爭優勢與能

標。此外,核定時間宜儘可能提早,

力, 更 是 大 學 責 無 旁 貸 的 重 要 任 務。4+

使學校有機會針對應屆畢業學生宣導

學程以強調專業實務導向及跨領域學習為

及說明。

原則,課程要求應對焦產業需求,並採跨

4. 舉辦研討會:建議委由 2010 年有實際

系、院專業領域之設計及組合,以促進就

參辦之學校,協助規劃本學程相關研

業或強化職場能力為導向,協助其取得專

討會,邀請業界、學校與行政院勞委

業證照、實習經驗或加強外語能力。是以

會職訓局等產官學及學員代表,針對

4+ 學程需由大學本身出發,評估學校資

2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教育部4+計畫及政策

勞委會 職訓政策 及措施

學校指導委員會 校長 產 業 簽 訂 合 作 合 約

4+學程規劃推動小組 評估學校條件

規劃跨領域班別

共同規劃課程 計畫書

報部 審核

招生宣導

職訓 中心

甄選學生 檢 討 及 回 饋

實習

教學

考照

就 業 輔 導

就業

圖4 申辦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流程圖

源,積極與合作的產業建立夥伴關係,共

與輔導的 SOP 與內容,對經驗的傳承與學

同訂定合作契約。由學校與業界共同派員

習效果的提升當有莫大助益。

規劃班別、課程、招生甄選、教學、學習

(三)加強招生宣導,適性甄選學員 本學程辦理規模,每班人數以 50-60

與實習輔導及就業選才等,以培育具有競 爭力且符合業界需求的開班計畫。

人,方符合成本效益,惟考量不同產業及

(二)強化課程特色,建立學程教學與培 育傳承機制

基礎、進階程度不同允可稍有彈性,或以

本學程之課程規劃,必須由學校與業

皆應就學程的優點與特色,善盡招生宣導

界共同辦理,且須強調其為再設計的概

與說明的職責。而本學程以就業為導向,

念。專為結合職場體驗、加分再提升的新

招生可包含筆試、口試、實務(作)、職

課程,並依照工作分析的需求進行配套規

場實習觀察等多元方式,由學校與業界共

劃,強調能與業界專題實務結合。因此,

同規劃。欲加入本學程的學員是否合乎業

課程的規劃宜邀請產業投入,強調專題跟

界需求,須由業界實際參與招生甄選過

實務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學的編製與設

程,並以職場體驗與實習作為觀察學員能

計過程中,若能保留完整的教學與實習之

否適性學習的重要考量。

隨班附讀方式來培育。但無論如何,各校

教材資料,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實習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30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四)利用職訓資源,強化實務人才培育

任、適才與適所的優質人才。因此,業界

本學程強調學士後第二專長培育,以

宜提供人力需求之類別、職級、職能及人

考量學生就業導向為目標。故應強化學生

數,作為學校進行開辦規劃的參考,也為

專業實務技能,並輔導學生取得專業證

業界自己所需的人才做長遠且有效的培育

照,以利就業能力的勝任。因此,各大學

計畫。

宜結合職訓中心相關資源,一方面彌補學 校專業技術設施的不足,另方面與教學、

(二)提供產業資源,共同培育優質產業 菁英

實習、認證(考照)等制度緊密的連結,

本學程跟正規學制不同的是,本學程

更可確保學程結束後,具有職場所需的職

必須跟企業合作,業界最大的優勢與吸引

能與發展潛能。

力,在於業界具有最新穎的生產設備、豐

(五)落實 4 +學程之執行,保障學員學 習權益

富的實務經驗與專業技術。本學程必須由

本學程能否落實執行,大學具有重要

備,落實學生體驗職場的真實情境;而業

的影響性。而招生上能否成功,學員在乎

界的專業技術人員就是最佳實務經驗與專

的是有無誘因,以及是否維護學員權益等

業技術的指導教師,透過雙師制度的指導

問題。因此,對於學程完成後之就業保

學習與實習,使學生的理論與實務更加務

障,以及學員學習期間的福利、保險及學

實化。

習經歷之獲得等,都值得學校於執行期

(三)建立實習考核,落實專業技術傳承

間,不斷的關心與檢討。此外,本學程與

本學程學生有很長的時間,借重業界

現有學制之課程實習(如最後一哩),在

的場所實習,業界可教以技術面及簡單理

不影響所有學生的權益,且能提供所有學

論,提供實務的歸納。如王品公司要求學

生應有的實習機會下,如何分配或整合有

生每週都要繳交心得報告,從心得報告中

限的業界實習機會,乃教育部政策規定,

進行輔導,也派有企業導師,輔導學生解

也是大學必須全力配合辦理的重要事項。

決在工作上遇到不如預期的狀況,相關課

三、對產企業之建議

程皆由公司一級主管授課。此種建立實習

業界參與的目的,也在借重業界的生產設

輔導、考核及專業傳承的產學人才培育機

(一)適時提出人才需求,積極參與專業 人才培育

制,對學生實務經驗的成長,以及專業技

本學程在培育業界所需的專業人才與

術的提升,當能發揮最大效益,足以為未

人力需求,政府相關單位及學校需作為媒

來規劃推動時之典範。

合的橋樑。但業界也需積極參與,方能對 症下藥,讓政府與學校培育出適性、適

3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參考文獻】 104 人力銀行(2010)。2010 年好(ㄏㄠ ˇ)學歷 v.s. 好(ㄏㄠ ˋ)學力調查。104 教育資訊網。 2011 年 3 月 10 日, 取 自:http://www.104learn.com.tw/cfdocs/edu/iexam/show_iexam. cfm?autonumber=10348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臺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0)。職訓 30、建國 100、奔向 101 系列(八之八)~勞委會 職訓局奔向 101,期臺灣勞動力更亮眼。2011 年 3 月 5 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 content/content.asp?mfunc_id=10&func_id=10&type_id=0&cata_id=0&id=22362&mcata_ id=0&SearchDataValue=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審核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0a)。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業務簡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0b)。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政策說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電子報(2010)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即將受理申請。臺北市:教育部。 劉金山(2010)。提升職場競爭力,推動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高教技職簡訊,48。2011 年 3 月 5 日,取自:http://120.96.85.10/news048/2010120904.asp?c=0200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32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技專 校 院 技 術 研發與產學合作之

推動策略探討 洪政豪

林煥榮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兼副校長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飛機工程系 副教授

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立戲曲專科學

壹、經濟發展與產學合作

校(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等多所國立

我國技職教育之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

專科學校,訓練並提供產業需求之人才。

相關,70 年代臺灣由農業社會逐漸轉換

90 年代臺灣經濟蓬發展,並由輕工業社

為輕工業社會,產業除需要高職學校培育

會轉為重工業社會,高層技術人才需求甚

之人才外,尚需要更具專業技術之專才

為殷切,部分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同

以滿足產業之經營,於是各種領域之專

時成立多所公私立技術學院,並於各校成

科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在臺灣各地成立,

立研究所。2000 年左右隨著產業升級與

1980 年左右即有國立臺北工專(現為國

轉變之要求,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雲林工專(現為

技術學院進而改制為科技大學。迄 99 學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高雄工專(現

年度為止,共有科技大學 46 所、技術學

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海

院 31 所、專科學校 15 所、高級職業學校

專(現為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

156 所。技職教育之發展已由過去以職校

臺中商專(現為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國

教育與專科教育為主,漸次移轉至以技術

立臺北商專(現為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

學院與科技大學為主。因此,技職教育應

院)、國立屏東商專(現為國立屏東技術

與產業脈動相呼應,其產學合作方式應隨

學院)、國立屏東農專(現為國立屏東科

著經濟發展特色與技職體系變化,賦予更

技大學)、國立嘉義農專(現為國立嘉義

多的內容,也需要雙方更努力的配合。

大學)、國立高雄餐旅管理專科學校(現

依 據 教 育 部 技 職 司(2011) 資 料 顯

3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示:「所謂產學合作,係指透過企業界與

貳、研發布局至技術移轉之產

學校相結合,一方面協助技職教育共同培

學合作推動策略

養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則充分運用學 校與業界資源,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與新

學校透過校內資源、研發、輔導及產

技術,以厚植產業競爭力,並提升技專校

學合作經驗的整合,建構一個以親產學為

院競爭力,建立技職學校務實致用特色。

主軸之產學合作網絡,形塑優質師生創

透過產學研發合作之推動,希能使大專校

意 / 創新 / 創業文化,使得學生在人才培

院的研發專才以策略聯盟方式成為產企業

育過程中提早了解產業文化、產業運作方

界的研發部門,協助產企業界生產技術與

式,教師研究發展接近產業需求、教師實

效率之升級」。可見產學合作主要涵蓋

務能力日益強化,學用差距自然縮小。然

「人才培育」與「研發交流」二面向,使

而,要建構如此氛圍環境,面對升學主

其能因應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情勢變

義、升等壓力、產業變化快速等因素下,

化,促使臺灣產業之經營持續創新、提高

學校軟硬體均有強化之必要,以下就以技

人才素質與強化優勢特色,藉以面對高度

專校院應有之作法簡要說明如後。

競爭之產業衝擊。因此過去提供產業升級

一、學校政策方面

主要人力資源的技職體系,當前教育改革

學校政策是引導學校發展方向的重要

的方向是如何盤整精進提供優質的人才與

因子,策略推動方案是學校推動產學合作

技術,進行緊密的產學合作,同時產學雙

最重要的基礎。學校須訂定並推動整體性

方更有待協力解決產業提升與競爭的困難

的產學合作策略,包含訂定鼓勵產學合作

以達到雙贏的局面。因此,教育部在「教

法規、鼓勵教師以技術報告送審升等、建

育部中程計畫(99 年度至 102 年度)」中,

置專責管理單位、建置產學合作服務團

已將「強化大學產學合作成效」列入施政

隊、延攬產學合作研發團隊等。

重點之一(教育部,2010a)。又產學合

(一)訂定鼓勵產學合作推動法規

作中的人才培育與研發交流兩項工作實施

為提升教師產學研究能量,完整訂定

時,不易完全切割而是互相影響,本文將

相關獎勵法規。例如:研究發展成果獎勵

不詳述產學合作中人才培育的工作事項,

要點、教師研究績優獎勵要點、教師借調

主要探討產學合作中,學校在產學技術交

處理要點、教師升等評審標準暨評分要

流中應扮演之角色。

點、專題計畫獎助配合款補助要點、產學 合作計畫獎勵要點等。透過獎助辦法促進 教師與產業交流合作動機,並可增進教師 專利技轉成效,甚至對計畫未通過的提案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34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教師亦提供完成計畫之協助,也是強化產

隊,使其短期內可以達成績效。

學合作的可行方案之一。

(五)建置產學合作服務團隊

(二)鼓勵教師以技術報告送審升等

建置專責管理單位僅是硬體建構的基

為了鼓勵教師發揮研究與實務能量,

礎,學校尚需產學合作的軟性服務能量,

並配合教育部技職司於民國 99 年所推動

方可完備足以產生績效的組織,以利學校

的技職再造方案(羅思嘉,2010),學校

將研發資源彙整、展示及推廣。完整的服

可將技術報告或實務研發成果送審納為重

務團隊應至少包含具產學合作專業與熱情

點升等機制,鼓勵各系教師更積極從事產

的主管,其須有協調能力、產品市場知

學合作,期使學校教學研究能與產業實際

識,及談判、管理等專業能力;另需具實

發展連結更為密切。98 學年度專科以上

務產業經驗,且能積極拜訪及開發新廠

學校以非學位教授升等計有 661 位。但其

商,成功開拓產學合作契機之專業經理數

中僅有 10 位以技術報告升等成功,副教

名,及相關專利管理、產業經驗,推動專

授升等人數計有 954 位,其中僅 7 位為技

利授權、智財保護、技術推廣、專利加值

術升等(教育部,2010b),可見以技術

分析等智財服務工作的智財管理師數名,

報告升等方式仍有待加強推廣。

及相關庶務及行政人員,方可形成強力的

(三)建置專責管理單位

服務團隊。

二、產學合作服務團隊工作規劃

一般技專院校之組織系統中,與產學 合作相關之單位眾多,包含研究發展處、

產學合作服務團隊的主要任務除了行

產學合作處、研究總中心、育成中心等,

政庶務與規劃工作外,也包含推動研發成

卻沒有統一的管理單位,以往採用最多的

果之專利保護、研發成果管理、技術盤點

方式是在研究發展處下設有產學合作組,

及探勘、智財權加值組合(如技術組合、

然而,由於近年來產學合作之工作量逐年

專利分析、專利地圖分析等)、技術包裝

增加,與產學合作相關之業務甚多,包含

及策略(如市場研究、目標客戶分析、技

在規劃成果推廣、專利分析組合、成果管

術商品化等)、技術行銷及推廣、授權談

理、創業輔導等,工作量多且項目繁雜,

判與商品化協助,茲分述如下。

實有必要建置專責管理單位以發揮功效。

(一)推動研發成果之專利保護

(四)延攬產學合作研發團隊

技專校院在產學技術交流日益頻繁

學校在推廣產學合作的過程中,為求

後,應該認知除了積極努力進行研發外,

快速達成效果並建立合作模式,進而擴展

更須申請專利以保障研究成果之智慧財產

參與產學合作人員數量,學校應主動整合

權,以作為日後技術移轉之有利後盾。然

有研發能量的老師,組成產學合作實驗團

而依照智慧財產局數據與高等教育評鑑中

3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心的研究(羅思嘉,2010)顯示,技職校

如此一來,對於專利技術內容品質之維持

院專利通過之件數有逐年增加趨勢,如表

恐有負面影響。考量創新能量之有效利

1 所示,但是,其中主要是新型專利通過

用,應積極鼓勵各校朝創新能力較顯著的

的數量增加,新型專利數量由 2007 年佔

發明專利策略發展;或是考量學校發展屬

全部專利數量的 54%上升至 2010 年的 84

性,以不同類型專利分別做為衡量活動力

%,而發明專利則由 45%下降至約 15%。

的依據,並且針對新型專利進行技術分

若以技職校院發明專利前 14 名為例,

析,區隔不同屬性之新型專利,以激勵各

如表 2 所示,發明專利佔全部專利 50%

校院對具產業價值之技術進行深度布局。

以上僅有 6 所。探究其中原因,可能是新

(二)研發成果管理

型專利由實質審查改為形式審查,縮短審

研發成果專案管理,應建構出一套完

查所需時間(羅思嘉,2010)。審查制度

整且詳實的學校研發成果資料庫,始能有

的改變固然鼓勵各校投入專利活動,但相

效管理學校內部研發能量,進而使學校專

對地亦可能促使各校以申請新型專利為策

利管理及專題計畫管理制度得以提升其效能。

略,以期使短期內能夠累積較多專利量,

表1 技職校院2004年至2010年獲得各類中華民國專利數分布表 類型\年代 發明 新型 新式樣

2004

2005

2006

2007

註1.

2008

2009

2010

65 件

112 件

164 件

224 件

145 件

211 件

217 件

(34%)

(26%)

(33%)

(45%)

(18%)

(17%)

(15%)

127 件

315 件

324 件

268 件

684 件

884 件

1264 件

(65%)

(73%)

(65%)

(54%)

(80%)

(78%)

(84%)

2件

6件

6件

6件

22 件

56 件

19 件

(1%)

(1%)

(1%)

(1%)

(3%)

(5%)

(1%)

註 1: 2010 年為預估數據,資料來源為經濟部智財局(2011 年 3 月)公布法人百大之專利數據整理。

表2 技職校院2004年至2010年發明專利件數(依發明專利件數排序)註1. 2. 學校

專利件數 發明

新型

合計

學校

專利件數 發明

新型

A校

215

15

230

H校

54

32

86

B校

136

1144

1280

I校

43

9

52

C校

109

60

169

J校

36

15

51

D校

76

20

96

K校

30

82

112

E校

73

78

151

L校

29

105

134

F校

67

126

193

M校

27

129

156

G校

63

297

360

N校

24

105

129

註 1: 2004 至 2009 年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統計數據。 註 2: 2010 年為經濟部智財局(2011 年 3 月)公布之專利數據。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合計

36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三)技術盤點及探勘

楚獲得相關技術中所有使用之方法及得到

為使專利智財權的數量能達到學校維

之功效,不但能了解競爭者的專利技術和

護管銷的平衡程度,進而發揮技轉、創業

經營策略,亦能進一步瞭解相關技術的未

的效果,其重點在於專利品質的提升,專

來發展,做為專利迴避最佳參考指標。此

利盤點及探勘適合商品化之專利技術,透

外,專利地圖也逐漸與市場資訊搭配,成

過專利加值組合積極推廣研發成果,並將

為研發與產品布局之前導指標。藉由一系

專利依其不同屬性進行領域分類、專利年

列智財權加值組合提升專利品質,再配合

限分類且敍明技術特點、功效及產業利用

專業經理人推廣,增加技術授權成功的機會。

性。技術探勘的目的,在於能了解目前全

(五)技術包裝及策略 技術之行銷包裝能使廠商快速瞭解真

校專利技術現況及掌握技術特點,以提升 專利技術產業的利用性。

正產品市場、產業利用面、行銷流通等,

(四)智財權加值組合

透過產品市場分析,積極完成市場研究、

為促成產學合作、降低合作廠商投資

目標客戶分析、技術商品化等服務。分析

風險並提高技轉成功率,須透過專業技術

各種產品在現在、或是未來的獲利潛力,

人才積極完成專利加值組合分析報告,其

提供廠商瞭解各商品購買者的相對能力

中包括技術組合、專利技術分析、專利地

等,使廠商瞭解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商業市

圖分析等加值服務。透過專利技術分析瞭

場,提高對專利技術之興趣,創造更高附

解相關技術之目的及其所能達到的功效,

加價值。並從顧客的觀點,而非公司自己

而且透過統計分析可獲悉大部分專利的研

的觀點,找出顧客認為重要的服務屬性。

究方向。因此,藉由專利分析,了解競爭

再由對顧客認為的重要屬性進行聚焦,選

對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及應用,以達

擇最有需要的商品技術來發展,使所提供

知己知彼的目的。藉由專利地圖,可以清

顧客的技術能達到差異化且凸顯獨特之

學校產學合作已由被動改為主動(圖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於中部科學園區辦理招商說明會現場)

3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處。另外在技術商品化部分,可以從現有

研發產品至實質銷售的歷程中,國立虎尾

專利技術中發掘可商品化之技術應用,藉

科技大學所提供之配合與強化的協助。

由專業人員及研發人員之心得交換及多次

一、產品概說 一 般 無 人 飛 行 系 統 (Unmanned

互相討論,彙整出其技術可成功移轉於產 業之組合,使相關技術成功商品化。

Aircraft Systems, UAS) 可 以 分 為 航

(六)技術行銷及推廣

空 載 具 (Aerial Vehicle)、 自 主 飛 行

透過專業經理人拜訪廠商,鎖定特定

電 腦 (Autopilot)、 任 務 酬 載 (Mission

技術相關廠商,介紹與推廣學校研發成

Payload) 和地面導控站 (Ground Control

果,並深入瞭解廠商需求,媒合各領域相

Station) 四個部份,是一具高度系統整

關教師參與協助廠商產業升級。另定期舉

合才能展現成效的科技,所牽涉到的學術

辦聯合技術發表會、展覽會對產業界推銷

領域包含航空、機械、電子、軟體和系統

研發成果,與業界交流建立技術應用市場

工程。相關技術包括飛機設計、機體結

共識。再將業界交流所得資訊,提供學校

構、引擎測試、遙測與遠距無線數據傳

教師,以瞭解業界所需發展技術,以利教

輸、飛控與導航之即時多工嵌入式系統設

師進行符合產業需求的研究發展。

計、地面導控站之視窗程式設計、和 RC

(七)授權談判

遙控等。此成果搭載不同的酬載,可推廣

透過智財單位人員與研發人員的意見

到科學研究(例如遙測應用在地理環境量

交流,擬定智財權技轉授權策略,並協助

測、區域性高空氣體成分檢測等)、社會

教師與合作廠商進行合作溝通,針對雙方

需求(例如海洋汙染監測、山林保育、災

條件進一步擬定因應的策略,包括技術授

難應變或是交通監視、商業空中攝影、邊

權金(如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等)、

境巡邏、海域漁場巡視保護等)和軍事用

合約擬定 / 保護等。排除專利授權談判所

途上。

可能衍生的不公平之合約內容,以維護學

二、專題製作課程累積能量 本項技術在學校研發之初幾乎是找尋

校及教師個人最大之權益。

系統組件和測試組件性能的階段,像陀

參、商品化過程:以雷隼科技

螺 儀 (Gyroscope)、 壓 力 感 測 器、GPS、

公司為例

無線通訊系統和即時多工嵌入式系統

學校師生從事研發、商品化乃至成立

(RTOS) 等,這些工作都是指導老師林煥

公司的過程,其形式、種類眾多,且遭遇

榮副教授帶著大三的專題生來完成。透過

之困難不一,不易逐條詳實說明,本節將

專題製作課程的實施漸漸累積了航電系統

以雷隼科技公司的成立為例,說明師生從

的研發能量,並收到更優秀且熱愛航空的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38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UAS師生團隊參加競賽獲獎

專題學生,潘振輝、陳韋憲和陳政旗三位

進而透過學校技轉的機制將 UAS 的研究成

同學,從大二一直做到研究所畢業。師生

果進行商品化,創造商機。學生們的意願

團隊共四人,近三年來彼此分工合作完成

雖高,但礙於創業的辛苦,受限於資金和

這些子系統的設計、製作、整合和飛行驗

市場挑戰的現實而猶豫不決,由於師長的

證,並經過不斷的討論與修正,已完成優

鼓勵及校方的全力協助,使其憑藉著在校

越的自主飛行電腦、地面導控站和天線追

期間優越的表現和競賽成果,克服完成系

蹤系統 (Antenna Tracking Systems)。

統時所遭遇的困難,入選 u-start 製造業

三、參與競賽建立信心

競賽前五名,並獲得教育部八十五萬元補

UAS 師生團隊以相關題目參加全國性比

助。基於此次機會,參賽學生們於 98 年

賽,獲得約十項獎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該

成立公司,憑藉著在業界與學界的經驗、

團隊連續獲得兩屆全國無人飛機導航空拍

人脈和學校育成中心的全力協助,共同渡

競賽的冠軍,期間並接受民間工程顧問公

過艱辛的創業之路。

司委託,執行海岸空拍和離島飛行之任務。

如今,雷隼科技已創建一年半,資本

四、教育部協助成立公司

額也由原先的五十萬元增資到二百五十萬

因應 97 年度教育部鼓勵大專畢業生

元,目前員工有四位,主要產品為 UAS 飛

創業所舉辦的 u-start 競賽,國立虎尾科

行服務、UAS 關鍵模組和 3C 產品,99 年

技大學積極詢問計畫參與學生對未來的規

營業額約八十萬元,100 年營業額預計可

劃,除了鼓勵其與已畢業的學長共同組隊

達一百五十萬元,期許能在 101 年轉虧為

參加 u-start 創業競賽,並協助學生瞭解

盈,永續經營。

競賽入圍可以獲得教育部補助成立公司,

3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與國內產業共同成長,學校如何有效鼓勵

肆、結語

及推動各校專利技術授權,並輔助技術產

回顧過往,在配合產業升級需求與就

業化,實為技職教育在組織與做法上值得

業市場運作方面,我國技職教育體系業培

努力的方向。

育出無數各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為整體社

又學校以技術解決產業問題、服務社

會經濟發展奠定良好之基礎。然而,隨著

會的同時,關鍵人才的培育過程中,尚須

時代環境之變遷,技職教育的發展方向亦

特別重視團隊精神、尊重工作倫理、具同

須隨之調整,方得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之全

理心及職業道德觀念的養成及建立,以提

球競爭態勢(吳清基,2011)。其中為使

供契合產業與社會需求的人才,這樣才是

各校研發成果能真正達到產業需求,進而

學校教育對社會的真正回饋。

【參考文獻】 吳清基(2011)。建國百年,技職登峰。技術與職業教育季刊,1(1),2-6。 教育部(2010a)。教育部中程計畫(99 年度至 102 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b)。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培育優質專業人力。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1)。技職教育走向產學合作。2011 年 3 月 30 日,取自:http://english.education.edu.tw/public/Attachment/732213501571.doc 羅思嘉(2010)。2004 到 2009 年間國內大專校院專利活動分析。 高等教育評鑑雙月刊,26(2),394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0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技專校院

產學合作政策推動與改進建議 湯誌龍 中華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教授 兼 教務長

技術人才為目的。

壹、前言

教育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投資之一,充

教育的目的可從個人與群體兩個面向

分的經費挹注將直接影響教育的成效;以

探討,亦可從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

我國的現況,絕大部分的教育經費來自國

會學、政治文化等學科角度深化研究。大

家稅收,而國家財政的基礎則建基於永續

多數國家之教育體制自後期中等教育起有

經營的企業,因此,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

分流的規劃,且多以普通與技職兩種分流

可言喻。對企業而言,企業成長之因素相

為主,我國亦然。我國各層級的教育,均

當多元,舉凡資金、廠房設備、研發技術、

重視基本能力與人文道德素養的培育,在

企業智慧、人力資源等。其中,優秀人力

後期中等教育分流的情況下,教育目的與

之養成與發展是企業的命脈,尤其是國際

學校教學目標自然有其偏重之處。以技職

化與全球化的今日,企業在規模與產品開

教育而言,我國技專校院包含了技專(包

發上,除須快速成長、提升品質與追求創

括: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與

新;在企業發展上,仍須力求培育人才、

高職兩個不同層級的學制,各層級與各學

留住人才與留住智慧。對國家而言,培養

制均分別訂有其教育目標。就工業類科而

企業所需各級人力,促使企業永續經營,

言,技職教育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博、

教育的投資方能發揮其價值,尤其是技職

碩士層級課程係培養高級技術或研發工程

教育的投資,更需結合產業實務,使各層

人員;大學部培養製程、維護或品管中級

級的學校畢業生,能在短期內投入所學之

工程師;專科培養初級工程師;高職則以

技術領域類別的企業職場行列。

培養中級技術人力為目標。意即,技專校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全球每秒鐘都有

院多以培養企業需求之實務生產技術人力

突破性的科技創新產品或生產技術的發

為目標,規劃以應用科學為主體的科技教

明,技職校院的課程內涵,不但在基礎理

育課程,培養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力之優秀

論課程下,須隨時檢討調整;在實務課程

4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上,更需要迎頭趕上時代脈動。技職校院

源的提供、企業透過學校人力在研發設計

實務課程規劃,除了基礎實習或實驗場地

的協助、政府對產學合作的相對性經費補

與儀器設備外,尚須搭配符合產業創新產

助之下,共同培育具有實務能力且受企業

品及生產線之現況,並隨時更新教學與實

歡迎的學生,方能開創產學合作之價值。

驗(實習)設備,如此,學生方能學用一

據此,我國政府對產學合作亦投入相當的

致地投入企業職場。然而,技職教育在學

心力,本文以民國 99 年至今,「教育部

校設施之投資,除了基礎設備昂貴、大量

中程施政計畫(民國 99 至 102 年度)的

實習材料造成耗材耗能外,設備之型式、

施政重點」、教育部「第八次全國教育

功能、原理與應用,實無法與業界同步更新。

會議對產學合作的建議」、行政院規畫

對我國產業而言,97% 乃中小企業,

之「中華民國 100 年國家建設計畫」、

因其研發經費短缺,致使無法吸引博士畢

「技職教育產學合作政策」等相關計畫或

業生至企業發展;但在產業競爭劇烈的環

政策所提及產學合作的作法(教育部,

境下,又急需創新產品的推出。如何借重

2011),重點分述如下。

學校充沛的研發人力,與產業共同從事技 術研發工作,實為當務之急(教育部,

一、 教 育 部 中 程 施 政 計 畫( 民 國 99 至 102 年度)的施政重點

2010a)。因此,如何利用企業的資源與

教育部提出之民國 99 年至 102 年的

學校的人力進行「產學合作」,營造學校、

中程施政計畫,以達成「創新教育,活力

企業與學生三贏的目標,應是現階段技職

臺灣」之願景,提出三項施政重點,包

教育與產業界共同努力的方向。為探討我

括:1. 建構完善優質的教育環境;2. 讓

國政府目前推動的人力培育方案中,與產

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快樂而有效地成長與

學合作相關的策略或措施,本文以「政府

學習;3. 培育能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

對產學合作的政策」、「產學合作具體措

國民與世界公民。並以施政重點及相關計

施」、「產學合作之成效檢視」、「推動

畫執行成效提出四十四項檢討。其中,有

產學合作之建議」等四大方向敘述如下。

兩項均將產學合作列為教育部至 102 年度 推動的重點,本文將其相關作法摘錄如下

貳、政府對產學合作的政策

(教育部,2010b):

產學合作是現階段我國教育推動的重 要方向,政府在相關政策上有哪些作為,

(一)推動「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培育 優質專業人力(第九項)

是本文探索的重點。既是「產」、「學」

為彰顯技職教育強化務實致用特色及

雙方合作,如何相互支應、彼此提供資源

落實培育技術人力角色,提出「技職教育

與支援,讓學校透過企業在設備與技術資

再造方案 - 培育優質專業人力」,方案目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2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標為改善師生教學環境、強化產學實務連

景(教育部,2010a)。第八次全國教育

結、培育優質專業人才。

會議共有十個中心議題,其中第八個中心

本方案的重點,包括強化教師實務教

議題為:「知識經濟人才與教育產業」,

學能力、引進產業資源協同教學、落實學

下分為六個子議題,子議題中對產業人才

生校外實習課程、改善高職設備提升品

需求與教育培育方向之契合列為重要研議

質、建立技專特色發展領域、建立符合技

內涵,茲將有關「產學合作」提出具體建

專特色評鑑機制與擴展產學緊密結合培育

議之子議題名稱及其重點臚列如下:

模式。透過「產」、「學」互動方式,緊

1. 子議題一、因應知識經濟發展的學校

密結合產學合作之培育方式,以提供產業

經營策略:鼓勵大專校院利用技術移

所需人才、強化實務能力選才機制,並試

轉或育成中心等方式,強化產學合作,

辦五專菁英班紮實人力與落實專業證照制度。

將研發成果實際貢獻於產業與社會,

(二)強化大學產學合作成效(第十六項)

創造利潤回饋學校。

本方案乃改進產學法令制度、調整大

2. 子議題三、因應知識經濟發展調整學

學校院評鑑機制,加重產學合作項目比

科領域:縮短學用落差、補助學界與

例、強化產學合作支援體系,辦理「產學

業界共同研發實務課程、推動校外實

績效激勵方案」進行跨部會協調,調整擴

習課程規劃等。

大各類技轉中心與育成中心輔導計畫、建

3. 子議題四、落實知識加值與產學合作:

立產學需求導向之課程及人才培育機制、

學校至企業開設課程以利在職人士進

及辦理「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及「重

修、學界教師利用寒暑假至業界實務

要特色人才培育改進計畫」,以產業上中

研習、結合產業實務研發成果送審升

下游技術鏈加以整體規劃,提供基礎核心

等、教師借調至產業界擔任重要高階

技能課程並促進學以致用效能(教育部,

職務、組織產學合作聯盟、補助經費

2010b)。

以完善親產學合作校園,以及研議發

二、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對產學合作的建議

放「研發消費券」之可行性。

邁向建國百年,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

4. 子議題五、以成果導向模式提升教學

8 月 28 日至 29 日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

品質:鼓勵推動國內機構建立專業領

議,以持續投資教育,發展「精緻、創新、

域系所教學評鑑認證制度,由專業領

公義、永續」的教育為研商重點;期使所

域的學產業界人士提供該領域發展及

有教育伙伴將攜手同心,無私地為教育奉

人才培育所需能力檢核指標資訊,並

獻心力,學習者將為自我學習成長負責,

據以發展成為進行教學品質檢核或評

以達成「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的願

鑑之指標。

4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三、中華民國 100 年國家建設計畫

參、產學合作具體措施

民國 100 年面對後 ECFA 時代臺灣經 濟發展的新局勢,政府將由「創新經濟」、

依據政府提出之產學合作相關政策,

「公義社會」、「優質人力」、「低碳環

各部會規劃之產學合作具體措施不勝枚

境」、「廉能政府」五大政策主軸著手。

舉,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勞委會等

其中,「優質人力」主軸中,「加強產學

所屬之局處,均提出很多鼓勵或補助措

研創新連結」列為重要措施,其策略乃深

施。例如行政院所提之「促進就業實施方

化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連結,建

案」,自民國 97 年起開辦,以「擴大產

立親產學校園環境,並加強學校育成中心

學合作」等六大策略主軸,加強與活絡鼓

與專業服務單位連結(行政院,2011)。

動市場機制(行政院,2010)。其中第一

政府將「親產學校園環境」列為 100 年國

項策略主軸「擴大產學合作」乃整合運用

家建設計畫的重點之一,可見對產學合作

研發資源,發揮大專校院及學術研究機構

的重視。

研發能量,結合民間企業需求,並鼓勵企

四、技職教育產學合作相關政策

業積極參與學術界應用研究,培植企業研

面對技職教育體系當前的問題與挑

發潛力與人才,以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之

戰,教育部近期內推動的技職教育重要政

交流合作與緊密互動。該方案相關計畫,

策與發展策略計有「盤整技職教育體制結

包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青年人才培

構」等十項重要政策與發展策略(林騰

訓深耕方案」;教育部所辦理之「產學攜

蛟、李彥儀,2011)。其中,第七項為「強

手合作計畫」、「高職重點產業類科就業

化技職產學合作研發」,該項措施提出技

方案」、 「實用技能學程」、 「建教合作」。

職學校必須與產業界充分配合,共同培育

礙於篇幅,茲就上述相關部會之部份產學

質精適用的技術人才,達成學校、產業、

合作具體措施簡述如下。

學生三贏的目標。

一、國科會

教育部除了持續辦理「產業碩士專

訂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產

班、產業二技專班、產學攜手合作計畫、

學合作研究計畫作業要點」,推動先導型

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及高職產業特殊需求

產學合作計畫、開發型產學合作計畫、技

類科招生」外,還將修訂產學合作相關法

術及知識應用型產學合作計畫等三種合作

規,整合區域產學合作中心、聯合技術研

計畫。補助採個別申請,由國科會組成審

發中心以及相關部會如經濟部、國科會等

查委員會審查核定補助經費,參與合作之

之計畫資源,以強化產學合作的功效。

企業必須提供配合款,並於結案後由大專 學者提出成果報告,研發成果之所有權依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4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相關法規或申請時雙(或三)方約定執行

合;以暑期或學期年為課程期程,讓學生

(國科會,2007)。

進入職場實習,並獲得相應之學分。業界

二、教育部

專家協同教學部份,期能以雙師方式,由 業界具實務經驗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經營

(一)推動技專校院與產業園區產學合作 實施要點

課堂,學生在課堂上同時與業界專家以及

教育部為促進技職學校與產業界交流

任課教師直接對談,以探索理論與實務的

及共同研究合作,落實產學合作成效,建

關聯性。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則分為二

立各校實務特色,建立技專校院與產業界

至七天之廣度研習、三至八週之深度研

之產學合作機制,特以本要點鼓勵技專校

習、半年或一年的帶職帶薪深耕服務,教

院系所依其專業領域,以專題製作之策

師可透過在公民營機構的研習獲取實務經驗。

略,主動配合產企業界需求,提出專題研 發或創新之計畫。由技專校院全面認養產

(三)教育部產學合作其他相關補助或具 體配套措施

業園區之企業,為產企業解決實務問題;

除上述積極推動之產學合作計畫外,

結合產學資源並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

尚有:「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及「重

特色;填補學校培育人才與產業人才需求

要特色人才培育改進計畫」、區域產學合

之落差等三方向,達成協助產業轉型發展

作中心、聯合技術研發中心、教育部補助

之目的。其主要產學合作內容為:創新、

技專校院建立策略聯盟計畫、以及行之多

研發、診斷、整併、管理、服務及人才培

年的高職階段建教合作計畫等,均對學校

訓等。參與合作之企業以產業園區內者為

以及業界有實質之助益。在具體配套措施

優先,必須提供配合款,並於結案後由參

部份則以:鼓勵聘任實務經驗新進教師、

與教師提出成果報告,研發成果之所有權

業界專家共同規劃課程、改善高職設備、

依相關法規或雙方約定執行。

建立符合技專特色之教師升等與學校評鑑

(二)技職教育再造方案

機制、強化實務能力選才機制、落實證照

本方案直接與產學合作相關之策略包

制度等具體措施,期能達到技專校院教學

括:「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教師

目標。

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及「遴聘業界專

三、經濟部

家協同教學」等三大項。由各技專校院提

(一)學界協助中小企業科技關懷計畫

出計畫書,經審查後給予經費補助,上述

本計畫係依據行政院協助產業升級、

三種措施都須邀請業界協助配合。校外實

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發展新世代中小企業

習部份,期學生能透過職場實際參與所獲

之政策,由經濟部技術處所規劃,並與金

得之實務經驗,與學校理論課程相互結

屬中心與相關法人共同推動之計畫,其目

4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的在於導入學界研發能量,提升中小企業

四、其他單位或跨部會的具體方案或措施

核心技術水準,強化產業競爭力,同時鼓

行政院研擬之國家建設計畫中,為培

勵中小企業投入研發,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育優質人力,加強產學研創新連結是重點

(經濟部,2011)。

策略之一。行政院所屬部會循此提出相當

(二)北中南老舊工業區之更新與開發計畫

多元與具體之產學合作方案,多項方案之

本計畫由工業局規劃,透過學界研發

推動涉及各部會之連結,因此有跨部會共

能量,提升工業區廠商核心技術能量與強

同規劃之需求,如勞委會與教育部所辦理

化產業競爭力,以老舊工業區產業為基

之「雙軌旗艦計畫」,以外加名額方式給

礎,透過聚落推動與學界協助雙軌方案,

予技專校院招收大學部學生參與計畫訓

建立產學研創新平臺,解決業界研發人

練,並授頒正式學歷證件,又如教育部與

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與廠商競爭力,

經濟部共同規劃

除診斷發掘升級契機外,同時透過產業聚

班」,更是典型且頗具成效之產學合作具

落的輔導,應用法人機構之成熟技術,提

體措施。

供產業共通迫切性之技術需求,解決工業

辦理之「產學碩士專

肆、產學合作之成效檢視

區產業總體面問題,發展形成工業區產業

一、由系統理論的觀點檢視產學合作

聚落(經濟部,2011)。參與廠商以依法 辦理工廠登記,且位址登記於工業局所管

政府施政有其願景與階段性任務,行

轄之 54 處設立超過 15 年以上之工業區為

政院所屬各部會依據相關施政主軸與策略

主。該計畫由專家、廠商同意合作後,由

規劃推動各項措施與具體作法,產學合作

專家研擬診斷計畫書,並對專家臨場診斷

之各項作法是否有其成效,仍須回歸各部

輔導次數以及廠家數有所規定。

會所提出具體策略或措施之原始目的是否

(三)其他產學合作計畫

能夠達成。在政府的立場,期透過產學合

經濟部所屬單位與產學合作相關具

作培育優質人力,加強產學創新連結、讓

體計畫或措施,尚有:小型企業創新研

企業生根永續經營;在技職體系學校,產

發 Phase 2 計畫(SBIR)、業界開發產業

學合作的目的乃培養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力

技 術 計 畫(ITDP)、 創 新 科 技 應 用 與 服

之優秀人才,讓各層級學校畢業生能在短

務 Phase 2 計畫(ITAS)、主導性新產品

期內,投入所學技術領域類別之企業職場

開發計畫、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

行列;而企業界則期望有優秀人才,使其

(CITD)、協助服務業研究發展輔導計畫

規模與產品開發快速成長、提升品質、追

等,均針對學界的研發能量以及業界需求

求創新。以系統理論 (system theory)-

相互扣合,對產學合作成效有所提升。

“input-process-output & feedback”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6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作為人力培育之理論基礎時,所謂的「輸

量的顯示。例如:各校獲得國科會小產學

入 (input)」應該為壓力點或人力培育的

補助的件數、先導型實用性以及知識應用

理由;上述政府、學校、企業等三方面各

性的產學合作計畫數;參與教育部的校外

自的目標轉換成為「壓力點」時,政府的

實習推動計畫之校數與學生數、業師協同

壓力在於優質人力的培育、企業的壓力是

教學聘請人數與授課時數、教師赴公民營

以優質人力解決產品創新研發與製造品質

機構研習人次、技專校院認養產業園區之

提升問題、學校的壓力則在於提供與時並

件數;各校參與勞委會雙軌旗艦訓練計畫

進之師資與教學內涵。為釋放「壓力」而

獲得補助件數;各校參與經濟部所屬的各

規劃多元的產學合作策略與具體措施,投

項計畫獲得補助件數、產學研發碩士專班

入適當經費期能解決問題,並獲得回饋。

的成長情形等,都屬於成果的表現。政府

產學合作「執行過程 (process)」:需要

推動產學合作確實在上述各項產學合作具

何種合作模式、參與的對象層級、產學合

體措施之成果上,有很好的績效呈現。技

作的內涵、學生參與訓練之內容等都是重

專校院就其務實致用之辦學特色,多積極

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現階段的產學合作

推動各項產學合作計畫,作者服務之學校

在政府大力主導下,係跨部會且多元的計

-中華科技大學亦是如此,上述政府所推

畫,完善的橫向整合與聯繫方能達成綜效

動的產學合作相關計畫,大多數均有參

(synergy)。至於「成果 (output)」:壓

與。以工業局的「北中南老舊工業區之更

力點是否釋放?學校的教學目的達成否?

新與開發計畫」為例,中華科技大學提出

學校是否借助於業界的參與而促使課程內

之「工業區廠商轉型再造升級計畫-學校

涵的昇華?學校教學活動內容是否透過業

認養工業區專案輔導計畫」在大武崙與瑞

界的參與而兼顧了理論與實務?企業是否

芳工業區;大武崙工業區廠商有 68 家,

透過產學合作相關計畫而獲得優秀適用且

中華科技大學在本次工業區診斷輔導計畫

充分的人力?此外,除了政府、企業、學

已通過者有 12 案,佔全數廠商 17.6%;

校之外,產學合作的「利益關係人」應包

瑞芳工業區廠商有 57 家,中華科技大學

括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參與產學合作的學

在本次工業區診斷輔導計畫已通過者有

生是否因透過產學合作的制度比一般的學

11 案,佔全數廠商 19.3%。輔導之數量與

生更有收穫?以上皆是產學合作制度需要

類別,是北區之冠。 在全國產學合作之數量成果部分,本

特別關注之成效因素。

二、產學合作「成果」顯著,「成效」需 有足夠時間檢視

文礙於篇幅,僅再就教育部產業碩士專班

「成果」涉及當下的產出,尤其是數

研發碩士人才之短期大量需求,於 93 年

為例簡述之。政府為了解決科技產業對於

4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1 98-99年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及100年產業碩士專班核定招生一覽表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經濟部工業局 (2010) 教育部 (2011a)

8 月 5 日行政院第一次財經會報通過「擴

18 所學校申辦 25 班共招收 319 名,其中

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由教

技職校院招收 227 名,佔總人數 71.15%;

育部和經濟部共同推動「產業研發碩士專

99 秋季班計 28 所學校申辦 50 班共招收

班計畫」,透過企業及學校依需求共同提

535 人,其中技職校院招收 321 名,佔總

案申辦。該計畫自 93 年底推動,已有 50

人數 60%;100 年度春季班計 15 所學校

餘所大學、1,515 家次以上企業參與,累

申辦 23 班共招收 380 人,其中技職校院

計培育達 5,065 人,現有畢業生 2,989 人

招收 223 名,佔總人數 58.68%;100 年

( 統計至 99 年 12 月 ),其中 2,780 人順

秋季班計 26 所學校申辦 46 班共招收 634

利投入相關企業服務,就業率高達 93%(

人,其中技職校院招收 349 名,佔總人數

教育部,2011a)。自 100 年春季班起則依

55.04%(如表 1)。此一人才培育方案,

據教育部 99 年 8 月 30 日修訂公布之「大

在 99 年度 ( 含 ) 以前由政府補助各校開

學辦理產業碩士專班計畫審核要點」,轉

班部分經費,自 100 學年度起政府補助取

由教育部辦理「產業碩士專班」。

消,開班所需經費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籌措

就 最 近 三 年 開 班 情 形 而 言,98、99

支應,然其總招生名額不減反增,100 年

兩個年度仍由教育部及經濟部共同辦理

度招生總名額 1014 人,比 99 年度之 854

「產學研發碩士專班」,100 年度則由教

人增加了 160 人 ( 詳表 1),顯見產業碩

育部主辦同性質之「產業碩士專班」替

士專班有賡續辦理之必要,以及業界對本

代。98-100 年核定開班數分別為:98 年

班的肯定。

春季班計 27 所學校申辦 42 班共招收 613

「成效」涉及活動或計畫執行後的具

名,其中技職校院招收 340 名,佔總人數

體實質結果,乃數量之外的議題,亦是質

55.46%;98 秋季班計 25 所學校申辦 42

化的效益。產學合作的各項措施是否能夠

班共招收 532 人,其中技職校院招收 342

在計畫執行後發酵與昇華,諸如教師赴公

名, 佔 總 人 數 64.28 %;99 年 春 季 班 計

民營機構研習之後,引導其他各相關系所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48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課程發展、教學內涵與企業的契合;拉近

建議教育部宜進行全面性或整體性的「產

了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的距離、建置了人

學合作相關措施之成效追蹤研究」,以作

力相互支援的管道;開拓了學生校外實習

為後續推動之重要參考。

的通路、提升學生實務能力與技能證照的

三、評估與研議「強化中小企業與學界合 作研發消費券之可行性」

獲取等,此均非短期內可檢視或比較,將

為培育產業需求之優秀人才,各部會

待進行深入調查研究。

均投入經費極力配合推動產學合作各項措

伍、推動產學合作之建議

施,在橫向整合並掌握經費挹注之效益,

茲以下列三項建議作為政府後續推動

似有其改善之空間。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產學合作之參考,詳述如下:

之子議題(四)「落實知識加值與產學

一、產學合作執行過程衍生的相關問題須 持續重視

合作」,提及研議發放「研發消費券」 (innovation vouchers) 之可行性,值得

產學合作執行過程中衍生的問題,許

加以評估。

多學者(例如:孟繼洛,2003;李秋緯,

綜觀英國、荷蘭、或鄰近的新加坡等

2003;張媛甯、郭重明,2008;黃怡瑾,

國均有發行「研發消費券」的規劃。英國

2008)長時間以來均有深入的探討,問題

各區均推出此計畫,以愛爾蘭為例:依

大多著重在:政府政策持續的支持、資源

據國家發展目標,推出「創新消費券」

平臺的建立、智慧財產權的歸屬、研發人

(innovation vouchers) 補 助 企 業 界,

才法令的鬆綁、技專教師升等的指標、學

得由附近大學及研究單位提供學者或專

校評鑑指標、實習內涵工作崗位的規劃、

家,提升企業界產能。該消費券對補助

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則、彈性的課程規

對象條件有其限制,包括:企業規模、

劃、學生職場實習過早社會化的重視、工

員工的年度流失率 (annual turnover)、

作態度的培養等,均有待持續的重視。

資 產 負 債 表 (annual balance sheet)、

二、產學合作「成效」的追蹤研究

產 業 類 別( 以 英 國 愛 爾 蘭 為 例, 交 通

雖然「成效」之檢視有其困難,例

運 輸 與 農 業 類 不 列 入 補 助 對 象 ) 等。

如:1. 如何檢視?如何設計檢視之工具?

荷 蘭 從 2004 至 2005 年 以 試 辦 方 式 發

2. 由 誰 檢 視 產 學 合 作 在 企 業、 學 校、

行 1100 創 新 券 (Ministry of Economic

政府整體、以及學生學習回饋的程度?

Affairs, 2011), 經 檢 討 後 於 2006 年

3. 何時檢視?可能須經過五年、十年後

起 推 動, 且 將 Innovation vouchers 分

才呈現出產學合作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因

為 small voucher 及 large voucher 兩

子。基於任何措施均須檢視其成效,本文

種。2006 年 各 發 出 3000 券, 以 該 國 之

4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中小型企業 (SMEs) 為對象,其中 large

些都值得我國在後續規劃產學合作相關措

voucher 範 圍 較 廣, 但 是 企 業 需 自 行 負

施之參考。

擔三分之一(同所謂的配合款)。荷蘭

我國勞工委員會推動 TTQS (Taiwan

的 innovation vouchers 使 用 期 間 以 六

Train-Quality System) 亦 有 類 似 的 作

個 月 為 限。 新 加 坡 也 推 動 Innovation

法:針對企業界人才培育的系統建置或改

Voucher Scheme (IVS), 該 計 畫 非 常

善,符合申請條件者,勞委會給予企業界

詳 細 的 將 資 格、 條 件、 應 有 成 效、 參

六次以內的專家輔導,由勞委會聘請授證

與 的 機 構(participating knowledge

之專家人才庫中,媒合派任專家給予企業

institutions) 等 規 定 提 供 申 請 者 參 考

人力培育系統建置進行輔導,其相關費用

(NL Agency, 2011; SenterNovem, 2011;

由勞委會全額支付,相當於人才培育券

Spring Singapore, 2011)。

(cultivation voucher)。此專家人才庫

在 執 行 的 方 式 及 過 程 上, 荷 蘭 的

如果以技專校院學者擔任,亦是一種政府

innovation voucher,需由企業界將問題

協助企業升級之產學合作模式。此外,尚

拋出,由學術界 knowledge providers 進

有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中小企業創新服

行問題解決的 presentation,再由企業

務憑證補(捐)助」,也是類似的作法。

界決定合作對象,學術界方能獲得創新券

然而,如何促使企業界由「被動」轉為「主

以換取補助金額。英國、荷蘭、新加坡三

動」,政府補助單位如何建立 Knowledge

個國家均先行將 knowledge provider 公

provider 的審查制度,先就學界進行審

告於計畫網頁中,同時呈現主要輔導或協

核或認可,成立「學校體系產學合作輔導

助的領域以及窗口連絡人員,至於公告之

認可」或「產學合作專家人才庫」等,再

研究或學術單位之認可過程雖無法暸解,

行發放研發券將是未來評估的方向。

然而「審查」應該是不可或缺之過程。這

【參考文獻】 行 政 院(2010)。99 年 促 進 就 業 實 施 方 案。2010 年 1 月 5 日, 取 自:http://www.ey.gov.tw/ public/Attachment/01814153171.pdf 行政院(2011)。中華民國 100 年國家建設計畫。2011 年 12 月 30 日會議通過。臺北市:行政院。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証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的新思維。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 17-20。 林騰蛟、李彥儀(2011)。技職教育政策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1),6-16。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50


專題探討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國科會(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產學合作研究計畫作業要點。2007 年 12 月 26 日核定。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媛甯、郭重明(2008)。產學合作教育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31,111-150。 教 育 部(2008)。 教 育 部 推 動 的 產 學 合 作 人 才 培 育 方 案 現 況。2010 年 1 月 5 日, 取 自:http:// epaper.edu.tw/e9617_epaper/print.aspx? print_type=topical&print_sn=271&print_ num=337 教育部(2010a)。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擘劃未來 10 年教育發展藍圖。2010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1831 教育部(2010b)。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民國 99 至 102 年度)的施政重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2010 年 1 月 5 日,取自:http://www.iaci.nkfust.edu. tw/Industry/index.aspx 教育部 (2011a)。 教育部產業碩士專班網頁最新消息。2011 年 4 月 15 日,取自:http://imastermoe.iiiedu.org.tw/news.php。 黃怡瑾(2008)。產學合作實習方案之學生、學校及實習單位焦點議題之個案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84,41-66。 經濟部(2011)。 學界協助中小企業科技關懷計畫。2010 年 1 月 5 日,取自:http://sita.stars. org.tw/ 經濟部工業局 (2010)。創新產學研發菁英培育計畫 - 最新公告 (2010/04/01)。2011 年 4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rdmaster.org.tw/Bulletin.aspx。 Invest Northern Ireland (2011). Invest NI innovation vouchers programme. Retrieved March 19,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nnovationvouchers.com/default.asp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2011).Subsidy scheme for innovation vouchers. Retrieved March 18,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enternovem.nl/mmfiles/def.%20Toelichting%202006%20Engels_ tcm24-189017.pdf NL Agency (2011).Dut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griculture and Innovation.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enternovem.nl/english/index.asp. SenterNovem (2011).Innovation vouchers: subsidizing knowledge transfer to SMEs. Retrieved March 19,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enternovem.nl/english/products_services/encouraging_ innovation/innovation_vouchers.asp. Spring Singapore (2011).Innovation voucher scheme (IVS). Retrieved March 19,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pring.gov.sg/EnterpriseIndustry/TI/Pages/innovation-voucher-scheme.aspx#PKI

5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 之規劃與經營 周學韜

呂卓威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研究發展處副研發長 兼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主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經理

吳雅俐

蔡幸真

施宗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研究發展處副理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副理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副理

民國 99 年主力重心在調整育成中心

壹、中心緣起

組織及業務內容配置,期望能有效的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配合經濟部中小企

產學服務專職人員整合,賦予媒合雲科

業處培育以創新為主導之中小企業政策,

大產學、技轉、育成之重要任務與業務

乃依據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鼓

推廣之功能,由單一窗口提供雲科大教

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

師與外部廠商專業諮詢與服務,以創造

心要點」,於民國 87 年 6 月設立「國立

多 元 產 出 之 績 效, 民 國 100 年 2 月, 雲

雲林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Center for

科大育成中心正式更名為「產學與智財

Innovation & Incubation, National

育成營運中心 (Incubation Center for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cademia-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y)」,同時將育成中心列為雲

Intellectual Property)」。

科大常設一級行政與研發單位,並在雲科

貳、經營理念與策略

大之工程、管理、設計與人文學院等各學 院設立培育室,由育成中心負責聯繫與整

產業界面臨變化快速,競爭激烈的市

合之工作。因雲科大技術資源完備、支援

場環境,如何有創新的產品、獨特的技術

體系順暢、近年來大力推動外部關係拓

與行銷營運模式是每一家公司都渴望得到

展,相信必能使育成中心孕育新創事業並

的,而學校如何將其研究能量延伸出去;

協助發展及輔導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目標

師生的研究成果如何將之成果化,以創造

快速實現。

知識經濟之效益,這已是學校所日益重視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5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的主題。雲科大以其技職體系的優良傳

與壯大,與代表充沛學術研究能量的雲科

統,加上今日充沛的研究能量,已成為學

大合作,才是產學合作的最佳選擇;試想

校與產業界合作平臺的最佳選擇,有鑑於

產業界是以其效率與效益為其成功關鍵,

此雲科大將原先創新育成中心的功能擴大

而雲科大透過「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

與延伸,就是想將學校的研究能量,透過

心」之組織再造,完全符合產業界的成功

有效率及有效益的方式為產業界所引用;

關鍵,產業界與學校充分合作,彼此融入

同時產業界亦可透過此一平臺積極尋求所

競爭的市場中,才是產學成功的最佳寫照。 近三年來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研

需之解決方案,所以雲科大「產學與智財 育成營運中心」服務宗旨為:

擬三個策略,以整合學校研究能量,提供

1. 整合與延伸學校研究能量。

智財管理與研究成果推廣,期望增進產學

2. 提供智財管理及研究成果推廣服務。

合作效能,三個策略如下述:

3. 增進產學合作效能與效率。

一、策略一:組織再造

4. 落實研發成果商品化。

(一)組織整合面 此面向著眼用於「產學與智財育成營

5. 達成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

運中心」組織及業務內容配置,已將產學

激勵計劃」之目標。 雲科大以「產業化、國際化、e 化」

服務專職人員進行整合,強化該中心專業

為校務推動目標。在「產業化」方面之發

服務,此組織調整最大的特色在於突顯育

展願景,是成為「永續經營之產學合作標

成、技轉及產學等業務推廣功能,充份發

竿學校」,產學合作任務規劃則以「追求

揮業務執行能力及深植經營,並再搭配管

研發水準、加值產業創新,落實智慧財產

理後勤團隊及輔導專利顧問群,在業務推

權管理,倍增技轉績效;推動師生創業,

廣團隊、研發團隊及管理團隊相互支援與

育成優質企業」為推動產學合作之目標。

協助,連結產學工作鏈,提供專業為本的

為能有效整合資源,近三年來雲科大則以

協助、服務與支援,減少行政人力的浪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做為產學合作之

費,聚焦推廣人員、管理人員與研發人員

單一窗口,以「單軌管理,多元產出」的

應扮演角色之認知,已創造多元產出之績

組織整合架構,並調整組織整合、人力運

效。對外部顧客而言,提供單一窗口之服

用、管理控制三大面向,使產學與智財育

務,亦解決過去多頭馬車之困窘;透過單

成營運中心能專心致力於產學合作績效之

一窗口服務,可提供教授技術移轉及產學

提升;除讓產業界清楚知道與雲科大合

合作媒合服務,以利統籌雲科大研發資

作,並無多頭馬車或效率不彰等問題,反

源,即時提供廠商所需之技術諮詢服務及

之,若產業界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

解決廠商問題,創造營運利潤回饋於創新

5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1 三位元一體之營運架構示意圖

育成中心自主營運之用。民國 100 年開

理人及管理制度相互配合,主要之考核機

始,「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成為整

制包括:

合產學合作、智財技轉、創新育成三項業

1. 年度業績目標:採半年考核一次。

務功能的單一業務推廣單位。

2. 日常業務考核:每周固定工作會報專

(二)人力運用面

案性工作進度。

雲科大推動產學合作專業團隊之設

3. 日常管理:實施上下班打卡機制,以

置,配合前述組織規劃進行功能整合,將

利主管瞭解出缺勤狀況。

(三)管理制度面

由「研發團隊」、「管理團隊」、「推廣 團隊」等組成鐵三角的黃金團隊,彼此互

雲科大定期召開中心聯席會議,完成

相支援與協助,並延攬專業的產業界人士

各院系技術能量盤點與研發資料庫建置完

擔任專業經理人,為使經理人之進用、考

成,並辦理研發成果聯合展示行銷活動,

核有所原則性規定,雲科大擬定「產學專

同時亦建立產學管理標準作業化程序。管

業人力管理辦法」,適用雲科大進用之產

理制度面建立之機制,其一為「組織再

學專業人力,其薪資比照各級教授給與標

造」:組織再造後之任務分工執掌,予以

準。並參酌產業界作法,授權用人單位於

規劃建置,以供校內外單位有所依循,自

每一薪級得酌予調整,對於專業產學人力

技術團隊承接計畫、管理團隊審核,後續

之進用、管理將更形制度化。

會計、人事等單位作業均有完整之管理流 程可資查考。其二為「建立研發成果與智

透過上述黃金團隊組合、引進專業經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5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技術能量盤點

技術能量分析

1. 專利盤點 1 2. 技術(Know-how)盤點 3. 人才盤點

資源整合

策略聯盟夥伴

重點 推廣產業

1.技術能量分佈概況 2.重點核心技術領域

國內/外 參展活動

核心技術團隊

地方產業資源

產學推廣策略

1.選定策略目標 2.主動出擊,提升曝光率

網路行銷推廣

公商協會 例會活動

地方政府 主題活動

圖2 化被動為主動產學推動策略示意圖

慧財產之管理與推廣機制」:過去由研究

務相關單位二級主管及行政人員組成,提

發展處專責規劃,產學組織再造之後,除

供策略規劃、法規研訂、合約審議、承案

了延續過去在校內由「研發團隊」與「管

管控、結案追蹤等專業及高效率之行政服

理團隊」配合,持續豐富既有之研發管理

務,專責策略規劃與各種產學合作行政服

資料庫,進行縝密之研發管理外,在推廣

務。「推廣團隊」由專業經理人組成,負

工作部分,聘技轉人力支援,雲科大對於

責開發市場、業務推廣等工作,建置資深

研發成果之運用,已逐漸形成開放之風氣。

經理、經理、副理、助理之人力分級制度,

二、策略二:三位元一體之營運制度

負責提供產學諮詢、產學媒合及其他有關

採單軌管理模式落實三位元一體之營

推廣產學衝刺績效。

三、策略三:化被動為主動

運架構(如圖 1 所示),配合上述組織規 劃進行功能整合,將由「研發團隊」、「管

「化被動為主動」(如圖 2 所示),

理團隊」、「推廣團隊」等組成鐵三角的

透 過 技 術 能 量 盤 點 雲 科 大 專 利、 技 術

黃金團隊,彼此互相支援與協助。「研發

(Know-How)及人才。確實掌握雲科大研

團隊」由各重點特色領域研發中心、工

發能量後進行技術能量分析,歸納出雲科

程、管理、人文與科學、設計等四個學院

大技術能量分佈概況及主要重點核心技術

或系所相關專長師生團隊共同組成,專責

領域,另朝外引進策略聯盟夥伴及地方產

提供業界需求之研發與專業諮詢服務。

業資源,選定「文化創意(包含綠色設計、 數位加值設計、文化創意設計、文化資產

「管理團隊」由研發長領導、產學業

5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維護)」與「綠色科技與生活(包含綠色

5. 協助提升雲科大產學合作氣氛。

科技、綠色能源、智慧生活、綠色環境管

6. 與各縣市工商團體形成產學合作組織

理)」為主要推廣策略領域,主動規劃一

7. 推廣雲科大與外界(含國內外)產學

系列國內外參展活動、網路行銷推廣、定

合作之相關業務。

期參加工商協會例會及地方政府舉辦之主

三、技轉服務領域:

題活動,提升雲科大曝光率及知名度。

1. 推廣老師與企業之間技術媒合業務。 2. 提議技術移轉或授權合作條件並擬定

參、中心業務服務內容

合作契約。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著重於產學

3. 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

合作推廣、其業務著重於「育成服務」、

4. 主辦或協助各大專院校技術聯合發表會。

「產學合作」、「技術轉移」三大服務領域:

5. 評估法務爭議案件並進行協商。

一、育成服務領域:

6. 研發成果技術移轉或授權之權利金及

1. 提供培育或研發空間及提供培育期間

衍生利益金之收繳。

相關行政作業之支援。

肆、近三年產學合作執行規劃

2. 協助公司設立相關事宜。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致力於產學推廣活

3. 經營管理服務。

動,於 98 年至 100 年,獲教育部補助「大

4. 釐定個別管理輔導計畫(另行洽商收

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激勵方案」。為激勵

費事宜)。 5. 開辦通識教育課程(免費或付費)。

校內師生參與產學合作,包括產學合作成

6. 舉辦進駐廠商聯誼會,彼此意見交流。

果展、產學合作相關議題研討會、企業參

7. 舉辦成果發表會或技術推廣研討會。

訪等,均有相當優異之成效。近三年為達

8. 協助參加國內外展覽、競賽及協助媒

成產學合作目標,積極規劃以下六大重點 策略:

體安排與宣傳。

一、親產學環境之建置

9. 協助學校實驗室測試設備、儀器申請。

營造業界與學界合作的氛圍,使業界

10. 協助產學合作案之形成。

二、產學合作領域:

廠商不再認為產學合作只是單純的學術研

1. 推廣雲科大與外界(含國內外)產學

究。研究發展處規畫學校產學合作之外在

合作之相關業務。

環境與進行內部資源分析,產學與智財育

2. 產學合作聯盟之促成。

成營運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亦依循研

3. 企業技術開發需求之媒合。

究發展處所規劃之策略進行業務推廣,如

4. 政府計畫申請輔導。

此各單位之任務執行就能清楚界定。本策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5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略執行三年,更確認單軌管理機制,打破

導,統籌創新育成中心、區域產學中心及

過去多頭馬車問題,由上而下領導統籌擬

雲科大各技術研發中心、學院系所研發能

訂產學策略。親產學氛圍之型塑營造,不

量之組織及業務功能。第三為「獎勵規

再以學術研究為績效的最重要指標。

範」,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各單位產學

二、在地化產業案源開發

合作研究計畫管理費及節餘款支用要點」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聘用經驗豐

修改行政人員僅得支領辦理自籌收入業務

富專業經理人,執行育成相關業務、產學

有績效之工作酬勞。三年實施成果後,產

媒合、技術移轉等相關業務。雲林縣近十

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經理人衝刺業績達

年來在地產業發展迅速,本中心積極投入

成既訂目標。單軌管理整合產學工作鏈,

「在地化傳統產業」轉型推廣與開發案

提供專業為本,建立行政人員相互支援與

源,中心經理人積極與研究發展處業務推

服務作法,減少行政人力之浪費,聚焦推

廣組互動,執行中心業務推廣及執行相關

廣團隊、管理團隊及研發團隊應扮演之角

行政流程。研究發展處技術移轉組相互配

色認知,以創造多元產出之績效。提供廠

合,負責專利智財推廣與管理。育成業務

商單一窗口服務功能,解決過去多頭馬車

由全新經營團隊執行,並承接經濟部對於

之困窘。獎勵規範面:提供協助辦理業務

育成從業人員之工作要求與規範,三年來

推廣有功行政人員之行政支援費,提升後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積極關注在地產

勤行政支援效率。

業,提出貼近產業需求,進而鎖定合作對 象與內容。對於執行推廣工作人員要求明

四、研發成果與智慧財產管理及推廣制度 之建置

確,確認分出業務人員與行政人員差異。

首先建立作業標準程序鏈結,透過組

主動對傳統產業提出工廠轉型,提昇學校

織再造,將產學、育成及技轉相關運作模

與業界產學合作能量,於 99 年度榮獲教

式鏈結。其次為研發成果管理機制,透

育部頒佈「產學合作優質學校獎」。

過 e 化平台建置,串連產學育成技轉後端

三、人力與組織相關法規建置

管控機制,以利減低資訊落差,提升工作

首要為「人員進用」,依照「國立雲

效率及媒合成效。第三為研發成果推廣程

林科技大學產學專業人員管理要點」辦理

序:主動策略性規劃主題式技術推廣活

專業人力進用,使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

動,大幅提升技術媒合率及成案率。三年

心聘用專業經理人,專責擔任雲科大產學

實施後,大幅提升雲科大產學服務效率及

合作窗口。其二為「組織法規」,由單軌

專業度、業務團隊與研發團隊間之互動,

管理取代原產學、育成、區域產學三軌之

有效掌握雲科大研發能量。此外,藉由產

組織運作及法規制度,以研究發展處為主

學研發成果推廣,提升雲科大技術曝光

5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率,技轉及產學合作績效卓越。經理人的

比較標準,幫助員工瞭解其職務的責任,

專業服務與業務媒合,更提升雲科大教授

並清楚組織及主管對其工作成果的期望。

高度配合性。

建立主要之考核機制,包括 1. 年度業績

五、獎勵措施之推動

目標:採半年考核一次;2. 日常業務考核:

首先實施教師評鑑,將參與產學積分

每周會報專案性工作進度;3. 業務日常

列為評鑑指標項目之一,透過研修教師業

管理:實施上下班打卡機制,以利主管瞭

界研究辦法、研修教師承接專題計畫、研

解出缺勤狀況。朝向「產學與智財育成營

修中心評鑑績優獎勵、研修專利獲證獎

運中心」規劃,促使產學任務單位成為獨

勵、研修技術移轉獎勵、以產學專業人力

立利潤中心。完成技術能量盤點與研發資

法規新聘人力,使產學專業人力薪酬得與

料庫建置。規劃成果展示吸引研發團隊主

工作內容相符、研擬產學專業人力獎勵草

動提供可交易技術資源,逐項充實研發資

案、編列專業課程報名費,俾有心進修之

料庫。舉辦校內優質技術遴選活動,鼓勵

產學專業人力以公費提升能力。實施三年

校內師生參與規劃活動。實施三年後,目

後,研發團隊於獎勵機制面已有相當完整

前由研究發展處主動邀集校內各研發能量

之規畫;建立產學黃金團隊中「推廣團

單位進行經驗分享產學議題討論,有效凝

隊」之獎勵機制,使該專業人力能夠專

聚推動工作之認知與共識。建構標準作業

心、專注、專職的為學校推廣產學,媒合

流程,以利各類產學流程作業之執行與管

業界豐沛資源;透過對於推廣人力之績效

理。強化業務推廣單位專業能力:整合育

考評鼓勵機制,以彈性薪資方式,鼓勵專

成服務、技術移轉服務及輔導企業申請政

業人力,以健全雲科大獎勵產學機制之完

府資源之專業人力,衝刺各項產學績效。

整性;公開表揚優秀研發團隊,以激勵團

實施業務日常績效管理及季績效考核,發

隊精進成長;建立技轉權利金回饋發明人

揮產業化經營效益,另精緻化專業經營,

機制,進行經理人參與專業進修課程。

以任務導向配置人力與任務執掌,適才適

六、評量及管考機制之建置

所達成綜效。統籌資源進行廣宣活動,突

包含召開中心聯席會議,分享推動產

破過去單打獨鬥之窘境,藉機盤點可交易

學績效經歷,溝通產學執行有效建議。制

技術能量,並導入設計資源進行商品雛形

定產學專責單位組織的員工職務說明書,

規劃,利於行銷,執行成效卓著,已簽訂

確定每一職務必須完成的任務,藉由職務

2,401 萬元之技轉金。提高雲科大優質產

說明書描述職務擔當者的職務內容、完成

品之能見度,有助於業務推廣人員掌握案

職務的方式,以及詳細執行運作方式之書

源,以利有效規劃後續推廣行銷活動。

面陳述。為每一季所進行的工作考核提供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5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費者對「源順」舊有的老品牌的印象,如

伍、執行績效

今源順觀光工廠設計規劃案已成形,觀光

一、產學績效與成功案例

工廠工程積極動工運作,未來數位媒體設

雲林科技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產學

計系將持續對「源順」打造一連串的產品

合作的推廣,98 年起,透過教育部激勵

外型形象包裝。主惠實業陳啟源總經理表

方案實施,營造業界與學界合作的氛圍,

示,源順秉持誠實經營,推廣健康生機之

使業界廠商不再認為產學合作只是單純的

理念,為了讓消費者安心並了解公司經營

學術研究。99 年度雲林科技大學創造了

理念,所以加強企業行銷策略,推出觀光

約 7,023 萬元的產學合作金額,合作件數

工廠的方式來經營,他更期許「源順觀光

有 194 件,遠超過年初所設定的總金額

工廠」成為雲林之光。

60,000 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在產學研

二、技轉績效與成功案例 雲科大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隸屬

發合作績效受企業肯定。 雲林科技大學協助廠商企業進行產學

研發處,意味著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

合作,使廠商在營運中得到更大的效益,

擁有整合全校研發能量之堅強後盾,以快

在地化產學合作實例中,以協助雲林縣土

速反應中小企業所提出的各種不同需求。

庫鎮「主惠實業」規劃觀光工廠為最顯著

本中心技轉媒合模式如圖 3 所示。透過專

的績效。主惠實業與雲科大產學合作過程

業經理人推廣即管理制度,配合研究發展

中,委託數位媒體設計系莊育振老師規劃

處行政統籌資源進行廣宣活動,突破過去

「觀光工廠」設計案,強化本地、外地消

單打獨鬥情況,並盤點可交易技術能量,

圖3 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技轉媒合模式

5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導入設計資源,進行商品雛形規畫,利於

出國內首部可即用即充的綠能電動車。研

行銷,執行成果卓越,99 年度達成 2,400

發團隊、推廣團隊與廠商之互動模式如圖

萬以上技轉金。

4 所示。

不同產業領域之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

綠能環保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產業,

中心直接安排在相關系所中,讓中小企業

雲科大與神錡能源攜手共創商機,成功推

直接與校內師生交流互動,以加速「研

出國內第一部可即用即充的綠能電動車,

發、技轉、育成」之連結與整合,創造出

透過腳踩、煞車、下坡時,可將機械能轉

更多師生創業的成功案例。

為電力貯存,騎乘者不用擔心電動車沒

民國 99 年雲科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

電,在電力滿載下續航力可達 40 公里,

程系萬騰州副教授所研發的「即用即充綠

與雲科大致力於綠色科技與生活、文化創

能電動自行車(Green E-Bike)」,受到

意之領域不謀而合,展現出雲科大在綠能

在地廠商「神錡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之青

環保產業的創意與實力。

睞,透過產學與智財營運中心與「神錡能

神錡能源執行長王秉鋒在簽約時表

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技術移轉簽約合

示,電動車優勢在於使用效率高、環境污

作,因此獲得神錡能源高達新台幣 1,000

染少、噪音汙染低且容易成為經濟性的代

萬元之技術移轉金額,同時神錡能源也宣

步工具,與雲科大的合作,就是看中雲科

佈進駐雲科大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

大具有相當充沛的創新研發設計能力,神

與雲科大共同期許在不久的未來,成功推

錡能源也因此更提高了對產品及未來研發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圖4 Green E-Bike案例-本校研發團隊與推廣團隊與廠商之互動模式

6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計畫成果的期待,這部綠能電動車將透過

科大研究生的執行長吳明熹先生,站在消

公司旗下 3E 電動聯盟豐富的行銷經驗及

費者立場分析,近年來健康概念盛行,光

通路,持續改善讓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

是「買到東西」已不能滿足需求,消費者

以創造綠能產業商機,共創產學雙贏。

更想要的是「買得安心」,也就是能清楚

三、育成績效與成功案例

知道自己買的農產品是如何栽種?由誰栽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至今培育過一百家

種?在哪裡栽種?知道越多資訊就能越安

以上廠商,不少畢業廠商營運後都已成為

心購買,同時忠誠度也會越高。而臺灣農

經營成熟之企業。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

業技術紮實,但這些農民最不擅長的,剛

心 99 年度培育的廠商家數為 26 家,新創

好就是通路與行銷,往往造成產品優質有

企業更多達 14 家,遠超過每年設定之績

保障,卻不知該拿去哪裡賣、或是怎麼去

效指標,在育成進駐廠商輔導方面,注重

賣。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缺少直接溝通的

育成之品質與研發,技轉之連結,在未

行銷平台,而良田美池就是由此切入。

來,學校更注重在於師生創業並追蹤其育

「良田美池」成員中,整合了品牌行

成經濟效益,培育優質企業為目標。

銷、網路行銷與包裝設計各領域人才,希

成立於 2010 年 8 月的「良田美池有

望能解決農民們在行銷時所面臨的一連串

限公司」,從執行長到員工皆為七年級

問題,同時也負起責任,在每個環節上為

生,帶著年輕人特有的熱情與創意,期望

消費者做最嚴格的把關,讓消費者能更了

為臺灣農業注入一股新活力。目前仍為雲

解自己所買的農產品。在這樣的理念之

雲科大育成輔導廠商「良田美池」產品獲得雲林縣十大伴手禮殊榮

6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下,良田美池開始尋找雲林在地的有機農

統路線,而如何推陳出新,打造新形象,

場合作,設計出第一款有機文旦禮盒。禮

需要的正是年輕人的無限創意。另一方

盒採用簡約環保的牛皮紙質,並以漫畫呈

面,尋找多元的行銷通路也是另一個可以

現 Q 版農民,讓消費者能「直接看到」生

努力的方向。未來,良田美池除了打造自

產者,拉近農民與消費者的距離;包裝採

有品牌加工品,並放在道之驛等通路上販

用開洞設計,讓消費者能清楚看見並摸到

售外,也打算將「推廣臺灣有機農產品」

禮盒內的水果,而洞口位置則特別置放於

的概念拓大成為「推廣臺灣優質產品」,

農民的手心,外觀看起來就像親切的農民

將臺灣的產品上架至中國大陸的淘寶網,

手拿了一顆真實的文旦柚!簡單卻別出心

成立「良田美池-臺灣好物舖」,透過網

裁的設計,讓良田美池獲選為 2010 年雲

路平台,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值得推薦的臺

林十大伴手禮,是種肯定,更是很大的鼓勵。

灣好物。

雲林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周榮泉研發

陸、結論

長表示,臺灣轉型精緻農業,不但技術上

隨政府政策朝向型塑國內產學合作氛

需要提升,行銷方面也不能再走以往的傳

圍的方向調整之時,大專院校所扮演的角 色已從學術基礎研究轉變為客製化應用研 究,以利爭取更多產學合作的機會,由此 可知大專院校紛紛藉由產學合作來增加自 籌經費已成為各界之共識。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自民國 80 年創校 以來,秉持「誠敬恆新」的校訓,配合國 家政策及地區經建發展之需求,透過產學 合作方式,協助國家政策推動及區域產業 發展。隨著少子化與政府資源逐年減少之 壓力,雲科大更積極致力於推動組織再造 及資源整合,採取更開放的態度、創新的 思維及具彈性的制度,創造發展產學合作 的最佳環境。 雲科大校務目標為「產業化、國際 化、e 化」,產業化方面,以「成為永續 ◥

雲科大育成輔導廠商「良田美池」產品包裝設 計獲得消費者青睞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經營之產學合作標竿學校」為發展願景,

6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以「提昇研發水準、加值產業創新,落實

類、社區輔導類、空間規劃類、文化深耕

智慧財產權管理,倍增技轉績效;推動師

類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設計創意、產品功

生創業,育成優質企業」為推動產學合作

能設計、在地型工廠轉型、環保議題等,

的目標。並推動產學合作專業團隊之設

充分展現在地型企業與雲科大深入且密切

置,配合前述目標規劃進行功能整合,將

之合作。本計畫更鼓勵校內專業的學術團

由「研發團隊」、「管理團隊」、「推廣

隊與研究中心,將研究資源確實與在地產

團隊」等組成鐵三角的黃金團隊,彼此互

業深入結合。

相支援與協助 , 以期順利達成校務目標。

未來將整合雲科大四個學院於過去之

未來將建構以積極服務為優先理念的

研發成果與業界之良好關係,期望開發出

研發處文化,從專業本職學能成長,激勵

專屬於雲科大之「YunTech」品牌與形象

機制的建立與落實,人性化評量及管考機

商品,並已於研究發展處建置研發成果展

制建置,強化「技術、推廣、管理」的產

示間展示本校之形像商品,更將以人文與

學鐵三角團隊;朝向一所頂尖「實務型」

科學學院之文化內涵為根基、以工程學院

的研究大學 , 並於校內創新育成中心成

之技術製程為核心、以設計學院之美感理

立「培育室」讓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簽約

念為創意、以管理學院之行銷市場為通

進駐三年,加強校方與產業互動,由老師

路,共同打造技職教育領域之第一品牌。

協助企業技術開發,讓企業能獲得創新技 術,提昇企業競爭能力。根據遠見雜誌與 104 人力銀行發表最新的「企業最愛千里 馬→ 2009 大學生評價調查」,雲科大皆 名列前三名,另 104 人力銀行 2010 年中 部企業最愛大學調查中,更獲評選為技職 院校桂冠。 雲科大擁有廣博的學術資源與專業師 資,教師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執行計畫案多 年,已建立良好基礎與默契,合作系所與 單位分別有技職教育研究所、文化資產維 護系、創意生活設計系、水土資源及防災 科技研究中心、社區數位發展中心、設計 創新技術研發中心、設計研究中心、視覺 傳達設計系等,執行計畫分別有人才培訓

6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我國航運人才培育

與輪機產學攜手專班辦理 之現況 俞克維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輪機工程系教授

勤市場。聘用外籍船員的原因除了少部分

壹、前言

是因為權宜船的船籍國家法規規定必須聘

臺灣位於太平洋地區屬於海島型經濟

僱一定比例的該國籍船員之外,主要是因

體系,發展國際貿易為維繫臺灣經濟發展

為國內人才培育的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

的重要一環,而海運則是維繫臺灣經濟發

實際上船擔任海勤工作的人數不足所致。

展的主要途徑,原物料進口及產品輸出大

因此,培育國內優質海勤人才作為提供航

多需要藉由海洋運輸。目前臺灣的進出口

運公司的適任人力應為主管機關所正視的

貨物 95%以上利用海運進行運輸,可見

問題。

海運事業的發展攸關臺灣未來的經貿發

貳、我國航運市場人力概況

展。因此,海運事業掌握臺灣的經貿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際航運的發展,全世界

命脈的說法實不為過。 此外,船舶對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是

的船舶數量不斷的快速成長(如圖 1)。

展現經貿實力的指標,也是保障海彊安全

我國籍航運公司自 2006 年起,亦為因應

之依靠。尤其是擁有龐大載重量的國際商

市場需求而開始擴增船隊,陸續下單新造

船隊,除能維繫國家經濟命脈外,更可作

船舶,雖然 2010 年底雖遭逢經濟不景氣

為戰爭時軍事武力運補的後盾。因此海勤

而出現發展遲緩現象,但新造船舶之進

人才可視為培育海軍人力的延伸及擔負臺

度仍持續進行中,其中台塑、長榮等公

灣海疆防衛的重要儲備戰力。

司近來仍進行大規模的船隊擴充計畫。

我國海勤人力的來源有兩大主要來

2009 年所新造的船舶數量共計 144 艘(如

源,一是由國內教育機構所培育的人才,

表 1),推估每艘船舶需求的航海及輪機

一是由國外招募具適任能力的船員投入海

部門之甲級船員人數約為 12 人(包括在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6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1 船舶數量發展曲線

表1 2009年新造船舶訂單 國家

船隻數量

比例(%)

總噸位(DWT)

希臘

643

7.2%

54,230,901

比例(%) 10.7%

日本

689

7.7%

53,327,293

10.5%

中國

646

7.3%

53,258,391

10.5%

德國

987

11.1%

40,897,701

8.1%

南韓

293

3.3%

24,497,676

4.8%

香港

247

2.8%

21,924,042

4.3%

台灣

144

1.6%

16,843,201

3.3%

土耳其

291

3.3%

15,687,883

3.1%

新加波

407

4.6%

15,523,154

3.1%

丹麥

306

3.4%

14,664,785

2.9%

巴西

94

1.1%

13,861,866

2.7%

其他

4161

46.7%

181,785,077

35.9%

總計

8908

100.0%

506,501,970

100.0%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船上服勤之甲級航行員 4 人、甲級輪機

法」第三條之規定:航行員分為一等航行

員 4 人共需 8 人,在岸上備勤者 4 人),

員、二等航行員、三等航行員。一等航行

則 2009 年下訂新造的船舶於 2012 年左右

員包括一等船長、一等大副、一等船副。

正式下水營運時約需聘用 1,728 名甲級船

二等航行員包括二等船長、二等大副、二

員。在可預見的未來,各國海勤人力的需

等船副。三等航行員包括三等船長、三等

求將大幅提升,新進甲級船員的培訓可說

船副。而甲板以下之海勤工作人員(輪機

是刻不容緩。

員)則分為一等輪機員、二等輪機員、三

依據中華民國 98 年 10 月 20 日修正

等輪機員。一等輪機員包括一等輪機長、

通過之「船員訓練檢覈及申請核發證書辦

一等大管輪、一等管輪。二等輪機員包括

6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2 二等航行員、輪機員可任職之航行區域

二等輪機長、二等大管輪、二等管輪。三

八千以上航行於兩岸直航之貨船以及

等輪機員包括三等輪機長、三等大管輪、

在總噸位八千以上航行於國內航線之

三等管輪。

貨船。得配置二等航行員(二等航行

航行員係依據船舶總噸位及航行區域

員執勤區域,如圖 2)。

之差異予以分類:

3. 三等航行員指在總噸位二十以上未滿

1. 一等航行員指在總噸位三千以上航行

五百航行於國內航線船舶上服務之艙

於國際航線、總噸位一萬以上航行於

面部門甲級船員。

國內航線船舶上服務之艙面部門甲級

所謂一等、二等、三等輪機員係依據

船員或在總噸位一萬以上航行於臺灣

船舶主機推動力及航行區域之差異予以分類:

地區與大陸地區(以下簡稱兩岸)直

1. 一等輪機員指在主機推進動力三千瓩 以上船舶服務之輪機部門甲級船員。

航之船舶。 2. 二等航行員指在總噸位五百以上未滿

2. 二 等 輪 機 員 指 在 主 機 推 進 動 力

三千航行於國際航線,或總噸位五百

七百五十瓩以上未滿三千瓩船舶服務

以上未滿一萬航行於國內航線船舶上

之輪機部門甲級船員。在主機推進動

服 務 之 艙 面 部 門 甲 級 船 員。 在 總 噸

力三千瓩以上未滿六千瓩且航行於東

位五百以上未滿一萬航行於兩岸直航

經九十度以東,一百五十度以西,南

之船舶或在總噸位三千以上未滿八千

緯十度以北及北緯四十五度以南近海

且航行於東經九十度以東,一百五十

區域者,或在主機推進動力六千瓩以

度以西,南緯十度以北及北緯四十五

上航行於兩岸直航之貨船以及在主機

度以南近海區域之船舶,或在總噸位

推進動力六千瓩以上航行於國內航線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6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2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國籍「一等航行員」年齡人數統計 公司

A

B

C

D

E

級職\年齡

30 歲以下

30-40 歲

40-50 歲

50 歲以上

小計

0

15

43

157

215

一等大管

3

29

10

23

65

149

一等管輪

40

26

10

11

87

80

一等輪機長

0

0

7

43

50

30 歲以下

30-40 歲

40-50 歲

50 歲以上

小計

一等船長

0

20

61

172

253

一等大副

3

80

20

19

122

一等船副

77

46

17

9

一等船長

0

9

26

45

一等大副

1

14

12

15

42

一等船副

70

16

7

11

104

一等船長

0

1

5

24

30

一等大副

0

10

5

12

27

一等船副

15

10

6

12

一等船長

0

0

4

公司 A

一等大管

0

5

10

21

36

一等管輪

57

12

7

13

89

一等輪機長

0

4

5

19

28

一等大管

0

4

5

12

21

43

一等管輪

15

5

7

6

33

31

35

一等輪機長

0

3

20

11

34

一等大副

0

2

3

21

26

一等船副

3

6

10

7

26

一等船長

0

0

7

20

27

一等大副

0

5

10

12

27

一等船副

12

10

6

2

30

181

229

199

412

1021

表3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國籍「一等輪機員」年齡人數統計 一等輪機長

級職\年齡

資料來源 :中華海員工會(統計基準日 2010 年 5 月 7 日)

B

C

D

E 合

一等大管

0

2

7

15

24

一等管輪

3

6

10

10

29

一等輪機長

0

0

5

18

23

一等大管

0

2

2

6

10

一等管輪

4

0

2

3

9

122

113

150

368

753

資料來源:中華海員工會(統計基準日 2010 年 5 月 7 日)

之貨船。得配置二等輪機員。(二等

主力航運公司的現役甲級船員的職級與年

輪機員執勤區域與二等航行員相同,

齡進行調查,包含一等船長、一等大副、

如圖 2)

一等船副以及一等輪機長、一等大管輪、

3. 三 等 輪 機 員 指 在 主 機 推 進 動 力 未 滿

一等管輪部分進行資料庫比對的工作。

七百五十瓩航行於國內航線船舶上服

依據中華海員總工會所提供之數據分

務之輪機部門甲級船員。

析顯示,我國國籍甲級船員年齡普遍呈現

由於海勤類科的工作職場特殊,人員

高齡化現象,亦即在一般行業的人力分布

的培育與晉升均具有相當的獨占性與封閉

大多呈現從業人員的人數隨著年齡的增加

性,無論是航行員或是輪機員均須由基層

而逐漸遞減的情況,反觀我國國籍甲級船

幹部逐步晉升,沒有越級晉升的管道。因

員的從業人員人數反而隨著年齡的增加而

此,以航運公司經營的角度而言,具有多

增加的特殊情況,如表 2 及表 3 所示。為

少船舶則必須同時晉用同等數量的船長、

避免洩漏所調查的航運公司專屬資料,本

大副、船副、輪機長、大管輪、以及管輪,

文中僅以英文代碼替代,並就各航運公司

各職級的人數應該大致相當。但現今各航

的人力分佈及全體所調查的樣本情況進行

運公司的海勤人員均出現職級人數不平均

分析。表一為我國主要航運公司國籍「一

的現象,顯示在過去的人力培育的數量與

等航行員」年齡人數統計之結果,表二則

培育完成的人力並未完全投入海勤職場,

為「一等輪機員」的年齡統計結果。總計

造成人力分佈不均的情況。

五大航運公司現有聘用我國籍航行員人

為適當了解我國籍甲級船員的人力分

數共計 1,021 人,其中一等船長計有 425

佈現況,中華海員總工會就我國主要 5 家

人、一等大副計有 244 人、一等船副計有

6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人數 500

352 人。五大航運公司現有聘用我國籍輪

412 368

400

機員人數共計 753 人,其中一等輪機長計

300

有 350 人、一等大管輪計有 156 人、一等

229

管輪計有 247 人。

122

輪機員

199

181

200

航行員

150 113

100

依據職級人數分佈狀況進行細部分析

0 30歲以下

統計數據可以發現:以船上人員配置情況 ◥ 圖3

而言,應航行員與輪機員人數為一致。然

30-40歲

40-50歲

年齡

50歲以上

我國籍甲板部門與輪機部門現役船員年齡分佈圖

而現況顯示,輪機人員總人數遠低於航行 員總人數,表示輪機員的缺工情況較為嚴重。

人數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一等航行員年齡人數統計表 292

300

圖 3 為我國籍甲板部門與輪機部門現 177

200

役船員年齡分佈圖,從中可以了解無論是

一等船長 111

甲板部門的航行員或是輪機部門的輪機

100

88

103

79 50

30

46

一等船副

41

4

0

員,年齡分布上均普遍出現 50 歲以上的

一等大副

0 30歲以下

高齡船員人數比例高於年輕的船員比例, ◥ 圖4

而 40~50 歲、30~40 歲、30 歲以下區間的 人數則差異不大。顯示我國甲級船員人數

人數

變化的轉折點約在民國六十年代中期至

30-40歲

40-50歲

年齡

50歲以上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一等航行員年齡人數統計表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一等輪機員年齡人數統計表 248

250

七十年代中期左右,起因於臺灣地區經濟

200

一等輪機長

150

狀況逐漸好轉,陸地上的工作機會增加,

119

一等大管 80

100

海上的薪資不再成為優勢條件,使新生代

50

的海勤人力補充出現缺口。

0

3

22

42 49

77 34 36

一等管輪 43

0 30歲以下

30-40歲

40-50歲

由數據顯示,一等大副、船副的人數 ◥ 圖5

與一等船長總人數不盡相等,且 50 歲以

50歲以上

年齡

我國主要航運公司一等輪機員年齡人數統計表

上的一等船長總人數為 292 人,但是 50

的一等大管輪、管輪總人數僅有 190 人,

歲以上及 40~50 歲的一等大副、船副總人

顯示輪機長的世代交替亦出現銜接不完全

數僅有 216 人,即使未來這些人全部升等

的現象。圖 4 與圖 5 分別為各職級航行員

為船長,仍無法填補 50 歲以上船長退休

與輪機員的年齡分布狀況。

之後的空缺。同樣的,在輪機部門,一等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甲

大管輪、管輪的人數與一等輪機長總人數

級船員一等船副與一等管輪的人力仍然缺

不盡相等,50 歲以上的一等輪機長總人

乏,再加上近年新造船舶的數量,對於人

數為 248 人,但是 50 歲以上及 40~50 歲

才的需求將更進一步擴大。尤其,過去我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6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國籍航運公司曾大幅度的進用大陸籍船

2. 國中生畢業進入高級職業學校,畢業

員,而近年來大陸籍船員的需求因薪資提

後再進入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

升、素質良窳不齊、管理不易以及對於所

畢業後還可以再進入二年制技術學院

聘任公司的向心力不足…等等因素,已呈

或科技大學(二技)。目前,除了臺

現衰退現象,我國籍航運公司對於臺灣籍

北海洋技術學院的航海科仍保有二專

的甲級船員需求逐漸熱絡。因此,必須積

的教育學制之外,同屬於技職教育體

極的增補人才數量以為因應。

系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已經完全停止 招生二專學制的學生。

參、培育概況

3. 國中生畢業進入五年制專科學校(五

我國大學教育分成高等教育體系及技

專),畢業後可以再進入二年制技術

職教育體系,各教育體系雖然入學管道不

學院或科技大學(二技)。

同(如圖 6 所示),但系(科)設立的主

我國籍甲級幹部船員人力來源仰賴國

要教育目標均以培育學生成為未來海勤人

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

才為主要宗旨,教育體系概述如下:

學、臺北海洋技術學院等三所海事校院的

一、高等教育體系

航海、輪機二系培育。每年招生人數為航

國中生畢業後進入一般高中,畢業後

海類科約 450 人、輪機類科約 600 人,如

再進入四年制大學。少部分技職教育體系

下頁表 4。學生畢業後須通過考選部航海

的高職學生亦可利用技優甄審的管道,以

人員考試,並完成符合國際公約規定之專

乙級技術士執照或是參加全國性技藝競賽

業訓練並獲得海勤資歷後,得向航政管理

獲得優勝成績的資格報考高等教育體系的

機關申請核發一等船副或一等管輪適任證

海事大學。

二、技職教育體系 1. 國中生畢業進入技職教育體系的高級 職業學校,畢業後再進入四年制技術 學院或科技大學(四技)。少部分的 高中學生亦可利用高中生甄審的方式 進入技職教育體系的海事技術學院或 是科技大學就讀,目前高中生進入技 職體系科技大學的管道正逐漸鬆綁, 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以技職教育 體系為主的升學管道。

圖6 海勤職場教育訓練進路圖

6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4 大學部及專科部航海、輪機系每年招生人數(包含進修部) 校別\學制別(人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四年制

二年制

大學部

大學部

五專部

二專部

商船系(100 人) 輪機系(100 人) 航技系(100 人)

航技系(50 人)

航海科(50 人)

輪機系(200 人)

輪機系(50 人)

輪機科(50 人)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

輪機系(50 人)

航技系(50 人)

航海科(100 人)

輪機系(50 人)

輪機科(100 人)

人數統計

航海類:450 人;輪機類:600 人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書。上開學制教育體系為我國培育甲級幹

低各航商的人事成本,但各船公司依然必

部船員的主要管道。

須持續晉用臺灣籍船員;一方面確保各航

高級海事職業學校為培育我國海事基

商擁有船舶之後繼船長及輪機長能由臺灣

層人才之機構,目前計有五所以海事水產

船員接任,另一方面則需培育各船公司之

為校名的公立職業學校,其中設有航海科

駐岸單位管理級人才。

與輪機科的學校計有四所(另有一所私立

近 30 年來,我國的海事人才培育制

中華商業海事職業學校設有輪機科與航海

度,包含:課程架構與內涵、海上實習制

科),培育海事人才的主要擔任職務為二

度、專業訓練證書、晉用(晉升)考試制

等船員,每年度預計招生人數如表 5。

度…等等,均歷經多次的變革,這些制

臺灣為典型之海島國家,船舶運輸業

度的變化自有其歷史背景及政策規劃上

對我國經濟發展、民生維持及國防安全均

的考量,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聯

有重要之關聯。因此,培育我國船舶運輸

合國海事組織 (International Maritime

業所需之優質航海與輪機人才,一直是國

Organization, IMO) 所制定與修正的「航

家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點。然而隨著國

海人員訓練發証及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際局勢變遷與國內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目

(Standard on Training, Certification

前國內已有許多航商大量晉用越南、菲律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賓及中國大陸等外籍船員。雖然此舉可降

STCW) 。制定該公約的意旨係考量營造一 個安全而有效率的海運環境,必須要有優

表5 職業學校航海、輪機科每年招生人數 校名\學制別(人數)

秀的海勤工作人員,IMO 在 1978 年定訂

航海科

輪機科

基隆海事

1 班(40 人)

1 班(40 人)

蘇澳海事

-

2 班(80 人)

東港海事

-

2 班(80 人)

過 1995 年大幅修訂後成為現行海事教育的基

澎湖海事

1 班(40 人)

2 班(80 人)

本方針。

中華商海職校

1 班(40 人)

1 班(40 人)

人數總計

了航海人員教育的最低標準國際公約,經

截 至 2011 年 2 月 28 日 為 止 總 計 有

航海類:120 人;輪機類:320 人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54 個國家簽署加入。受公約規範的船舶

7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中,締約國船隊總噸數已佔全世界船舶總

直接影響學生投入海事職場的意願,造成

噸數的 99.15%,換言之幾乎全世界所有

人才大量流失、業界人力供需失衡。

符合 STCW 公約規範的船舶都接受該公約

大抵而言,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學生學

的規範。

以致用,選擇海事類科的學生能夠在職場

STCW 公約建立詳細的強制性適任標

發揮所學。然而,學生畢業之後選擇從事

準及其他強制性規定,確保所有航海人

海勤工作時,有不同的考量因素與客觀條

員應接受適當之教育及訓練、合適之經

件,將使畢業生面臨許多抉擇,致使真正

驗與技巧,確認其適任於擔負之職責,

完成海事教育培育目標並投入海勤職場的

以提供海上人命、財產之安全及海洋環

學生與原先培育人數有所落差,茲就各項

境之保護。IMO 為了使各國的海事教育有

影響因素條列如下:

所依歸,針對 STCW 公約中所要求的海勤

1. 升學與就業選擇:須考量是否繼續升

人員最低適任標準制定了所謂的典範課程

學或在陸上尋找其他就業機會。尤其

(Model Course),目前臺灣的高等海事教

許多學生在大學階段嘗試許多陸上的

育即依據該典範課程作為制定課程標準的

打工機會,對陸上就業機會與職場體

基本原則。

驗均有初步認識,對於自己的性向亦

1. 通過考選部航海人員一、二等船副或

更加明確,當面臨家庭、感情等因素

管輪考試並領有及格證書(考試院 98

糾葛時,部分學生在此階段會選擇離

年 8 月 25 日修正通過「專門職業及技

開海勤工作。

術人員特種考試航海人員考試規則」

2. 航海人員特考:依據考選部頒訂之「專

名稱更改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

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航

等暨普通考試航海人員考試規則」)。

海人員考試規則」規範,航輪相關系

2. 參加交通部所訂應受 STCW 公約各項專

科畢業且領有畢業證書者,方得參加

業訓練並持有合格證書。

特考。部分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未能立

3. 完成 STCW 規定之船上實習經歷證明文

即通過是項考試取得考試及格證書,

件(船副 1 年、管輪 6 個月)。

在準備期間為維持生計必須謀取其他

依據上述規定與實際執行狀況,我國

工作機會,此種一面準備考試、一面

海事類科技專校院航輪相關科系學生畢業

工作謀生的狀況,反而造成學生分心

後,從實習開始,預計約需花費 2 年時間

更加無法順利通過考試,因此一再蹉

才能取得適任證書並擔任船上一、二等船

跎,當陸地上的工作狀況穩定之後,

副或管輪職務。「畢業即就業」對於海勤

投入海事職場的距離就更加遙遠了。

類科學生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3. 海上實習資歷:依 STCW 公約規定在取

7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得正式船副(或管輪)資格前,須於

綜上所述,以目前海事大學所培育的

海上實習一年(或半年,STCW 2010 公

海勤系科學生,如果大部分投入海勤職

約修正案將輪機海勤實習時間增加為

場,對於我國甲級船員的人力市場而言應

一年)。目前,在校學生因面臨先前

屬充足,但是面對許多就業的障礙與市場

畢業的學長役畢之後受聘船公司補足

變化的未知數,則造成學生投入海勤職場

海上資歷,造成在校生實習艙位不足,

的比例有待提升,海勤人力的供給仍處於

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全部的海上實習,

不足的狀況。

在畢業之後必須自己尋找船公司補足

肆、輪機產學攜手專班辦理現況

實習資歷的困境。此種惡性循環亦造

考量培育業界與國家人才之需求,教

成學生謀職之路崎嶇坎坷不平,進而

育部自 95 學年度起鼓勵技職校院與業界

選擇離開海勤職場。 4. 專業訓連:目前各海事大學校院均將

共同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其中以

STCW 公約中所應受之各項基本及專業

特殊類科或嚴重缺工產業、六大新興產業

訓練融入正規課程中授課,但學生在

及產業升級轉型重點產業等為申辦領域,

校期間可能因為志向未定、學分選擇

期望透過本補助計畫之推動,結合學界專

…等等因素未完成上述訓練。當學生

業課程的學理及產業界的實務職業訓練,

畢業之後希望從事海勤工作時必須參

提供本專班學生彈性學制與專業課程,以

加各個船員訓練中心的公費訓練,又

滿足其升學、就業及考照需求,以達培育

受限於開班名額必須耗時等待,或是

學生兼具雙業(「學業」與「就業」)與

自費參加訓練所費不貲,凡此種種均

雙能(「知能」與「技能」)之目標。

影響學生投入海勤工作的意願與比率。

根據 STCW 國際公約之規定,船員的

5. 正式上船服務:航輪畢業學生在經過

資格有嚴格的分類及限制,如果海事學生

上述各階段之篩選與困難的克服後,

之學習課程未能符合其相關約定組織之認

雖找到船公司,也經其錄用,但是否

證,或無足夠的實習時數,則無法取得船

真正上得了船領得了薪資,仍須靜候

員適任證書。目前國內所有高職海事類的

公司通知,等待期間少則個把月多至

課程皆未經過國際認證。但若能與國際海

半年都有,在毫無收入的狀況下,亦

事公約認定之技職院校合作,採高職加四

會促使部分學生先投入其他行業或就

技 (3+3.5+0.5) 之一貫課程設計概念;同

此離開航輪海勤工作。而選擇先行在

時與國內航商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及早體

陸上尋找其他相關工作的學生,則鮮

驗職場的機會,培養就業所需能力,提昇

少回到海勤職場。

學生航輪知能水準;在四技求學期間能夠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7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上船實習,補足所需之實習經驗與法規要

所規範之船員基本訓練證書(基礎滅火、

求,盡早為職涯預做準備,畢業後即可投

基礎急救、人員求生、人員安全與社會責

入職場,則可解決相關海運人才斷層及學

任「四小證」)為目標,並做為未來進入

非所用問題,同時節省大筆職校課程認證

大學後之選修學分抵免。

或是學校升格之經費,以彌補海事產業技

專班於技專校院端所開設之課程為:

術人才需求之缺口,亦可培育豐富之海事

(1) 辦理暑期銜接教育,利用專班學員在

人才庫。

高職畢業至技專校院入學前的暑假,加強

為了使學生具有整合理論與實務之能

國文、英語、數學等基本能力。(2) 引入

力,並提升學生知能水準與深造潛力,使

業界師資開設航輪講座,以加深入學生對

其畢業後可立即進入職場就業,國立高雄

航運業的認知。(3) 辦理夜間英語補強教

海洋科技大學與高職設有輪機科的海事職

育,以通過全民英檢為目標,藉以培育適

校(國立東港海事職校、國立澎湖海事職

應國際海勤職場的基本能力。(4) 大學二

校、國立基隆海事職校及國立蘇澳海事職

年級期間安排學生實施國內線(高雄 - 馬

校)及中鋼運通股份有限公司、萬海航

公)短期(5 天)海上實習。(5) 大學三

運股份有限公司、新興航運股份有限公

年級期間安排學生實施國際線(基隆 - 日

司、裕民航運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航運

本)長期(10 天 -15 天)海上實習。(6)

產業界共同辦理產學攜手合作專班,採

第八學期為(6 個月以上)國際航線海上

3+3.5+0.5 的特殊學制,在高職 3 年銜接

實習(符合 STCW 輪機人員之海勤資歷需求)。

大學 3 年半的在校學習,修畢國際公約所

輪機產學攜手專班於民國 95 年開始

規範的各項證照要求之後,於大學學制的

辦理,第一年採取試辦性質僅招收 16 名

最後半年立即投入合作廠商提供的實習生

學生;第二年度開始正式辦理每年招收

實習機會,進行 180 天的海勤資歷培育。

50 名學生,截至目前為止共計招收 166

輪機產學攜手專班於高職端所引入之

名大學部學生,且第一屆的學生將於 100

課程為:(1) 結合航運界資深人員組成輔

年度完成大學課程。本案合作之航運公司

導教師群,辦理二學分之『航運概論』大

固定每週到校,為專班學員介紹航運界的

學預修課程,可做為未來進入技專校院後

最新發展狀況。並利用晚上時間,與專班

的選修學分抵免。(2) 開設航輪實務講

學員每月至少舉行一次座談會。此外,每

座,以提昇教師、學生對航運業更深入的

學期亦頒發獎學金給表現優秀之專班學

認知。(3) 開設英文補強課程,以提升學

員。進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之專班學

生英文能力。(4) 結合國立海洋科技大學

員皆對合作廠商與學校具有非常高的向心

船員訓練中心培訓機制,以取得國際公約

力。目前,即將畢業的第一屆學生中,已

7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有多位與合作廠商簽訂契約,其餘同學

理階層的工作,工作穩定、生活無虞,海

對於將來進入海事輪機職場的意願高達

勤職場可說是前景無窮!

100%,較之其他入學管道入學的學生而

海勤人員的培育攸關我國海運事業的

言,其上船比例僅有 40%。輪機產學攜手

發展契機,唯有優秀的海勤人員才能確保

專班的辦學成效,可以說是完全彰顯了特

海運事業的永續發展。因此,持續提昇海

殊海勤專業技職人才培育的目標。第一屆

勤人員的質與量應為所有教育、訓練與發

產學攜手計畫的同學將進入海事職場,為

證主管機關管理人員的職志。海事校院海

我國海運事業投入新的生力軍。

勤類科的設置目標主要是培育符合海勤適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所辦立的產學

任標準的人力,能夠充份提供職場所需,

攜手專班辦理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由於辦

以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而輪機產學

理成效深獲航運業界的肯定,對於學校與

攜手專班在結合高職端、技專端與業界的

業界的聯繫更加緊密。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力量一起合作,為莘莘學子開創出一條邁

已決定將以正規學制來辦理產學攜手專

向成功的康莊大道。作者深信,在可預見

班,換句話說,高海科大將產學攜手專班

的未來,輪機產學班的同學將會是國內航

列為重要的辦理項目,此舉亦是所有辦理

運人才的主力。

產學攜手計畫的學校中首創。

伍、結語 整體而言,很多人都知道海勤工作的 薪水遠高於一般陸地上的工作,一般大學 生畢業之後每個月的薪資大約為三萬元左 右,而輪機專班的學生在正式任職之後的 薪水則高達每月十萬元,未來十年後擔任 輪機長的職務時薪水更高達每月二十五萬 元左右,可說是高薪一族。一般人大概會 以此為滿足,但是輪機專班的學生的職涯 規劃卻是更為長遠;由於海事職場的特殊 性,一般非海事領域的學生無法進入本職 場,相對於其他職場而言,海事職場的職 位晉升速度與機會遠高於其他行業,輪機 人員大概經過十年後就會回到公司擔任管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7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 辦理實務 羅有綱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教授 兼 電力電子技術研發中心 主任

度春季班)開始推動設置「產業研發碩士

壹、前言

專班」(以下簡稱產碩專班),為協助廠

全球化、網路化與數位化的二十一世

商在短期內獲得所需之碩士以上研發人

紀已然來臨,國際競爭情勢不僅激烈嚴

才,遂修訂研究發展經費可跨越國內生產

苛,且瞬息萬變。大環境雖然險峻,卻蘊

毛額 (GDP) 百分之三之門檻,期使臺灣成

含無限發展機會,臺灣理當把握此機會。

為全球最具科技競爭力之知識經濟體。產

在全球化發展的潮流下,資源勢必集中於

碩專班每半年辦理一次,計畫經費由政

最具競爭力的市場區域,而競爭項目也從

府、企業和學校(學員之學雜費與學分

傳統的價格與數量,轉變為品質、創意與

費)共同支應。後續因產業、教育與政府

速度。過去臺灣雖然擁有優異的科技人才

經費補助、員額編制等制度問題,曾多次

與高科技製造能力,但在大陸經濟快速崛

調整產碩專班的計畫執行方式,使其成功

起與臺灣產業大量外移的衝擊下,使得臺

扮演學校人才培育與產業研發人力需求間

灣既有的優勢正逐漸喪失。為此,臺灣必

的橋樑。本文首先簡要描述產碩專班計畫

須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與續航力,並加速培

的發展沿革,並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力

養臺灣新一代科技人才,藉由提升專業知

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的辦理實務為例,

識與創新能力,為臺灣永續發展奠定穩固

說明產碩專班的執行細節與成效。

堅實的根基。綜上所言,優秀的研發人才

貳、產碩專班沿革

方是提升臺灣立足於二十一世紀競爭力的

承前所述,行政院於民國 93 年 8 月

關鍵所在。 政府有鑑於國內若干科技產業發展所

5 日第一次財經會報通過「擴大碩士級產

需人力之不足,並為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

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推動設置產業研

業投入研發創新與提升國內科技產業競爭

發碩士專班,施行期間自民國 93 年 8 月

力,政府自 93 學年度下學期(或稱 94 年

至民國 97 年 6 月,預計於 93 學年度下學

7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期(94 年春季班)招收 200 人,94 至 96

級研發人才,該方案目標為民國 96 年至

學年度(94 年秋季班至 97 年春季班)各

民國 98 年招收 4,800 名研發碩士。經濟

招收 1,600 人,總計共招收 5,000 人,藉

部與教育部基於產業人才需求及本計畫執

以有效提升碩士級研發人才之供給。本方

行成果優異,同意民國 99 年至民國 101

案由經濟部(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同主

年持續推動本計畫,協助企業補足所需之

辦,並成立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專案辦公

碩士級研發人才。同時,依據民國 98 年

室,負責計畫申請、審查、宣導、補助經

6 月 22 日行政院提出之「98-101 年促進

費核撥與後續執行成效之追蹤管理等相關

就業方案」,與民國 98 年 7 月 15 日行政

作業;且另頒布「大學校院設置產業研發

院核准之「服務業發展方案」相關規定,

碩士專班推動實施要點」,負責協調相關

於 99 年秋季班開始設置科技領域(含電

資源以配合推動。94 年春季班所設置的

子電機、資通訊、光電、材料等)、傳統

領域,以國內科技產業研發人力供給不足

產業領域(含機械、運輸工具、電器、民

之電資(含電子、電機、電控、電信、資

生、化工等)及科技管理、文化創意(含

工、光電等)、材料、物理及相關跨科領

工業設計)等產碩專班。

域為主;94 年秋季班則增加精密機械領

整體來說,教育部與經濟部自 93 年

域;97 年春季班開放傳統產業領域(包

開始推動「產業研發碩士專班計畫」,透

括金屬、運輸工具、電器及民生化工等);

過企業與學校共同提案開辦,強化學術教

94 秋季班開始依據教育部「大學校院設

育與產業實務之連結,改善產業研發人力

置產業研發碩士外國學生專班推動實施要

需求落差。由於該計畫已完成階段功能,

點」與「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辦理

99 年度秋季班完成最後一期申請作業後

外國學生專班之申請,每期招收 50 人,

停止辦理,然鑒於該計畫辦理成效良好,

後期並增設國際企業管理領域(限外國學生

自 100 年度春季班起依據教育部民國 99

就讀之專班)。

年 8 月 30 日公布之「大學辦理產業碩士

前述方案執行期間,雖曾因政府補助

專班計畫審核要點」,轉由教育部持續推

經費之適法性問題而停止補助一年二期

動「產業碩士專班」。企業可與學校合作

(95 年秋季班及 96 年春季班),但基於

開辦產業碩士專班,依其所需之實務人

初期兩年執行成效良好,行政院復於民國

才,量身培育專業人才。現為配合國家政

95 年 10 月 18 日第 3011 次會議通過「2015

策發展及產業需求,辦理領域不再侷限高

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

科技產業,擴及其他產業發展所需之高階

之「產業人力套案」,納入擴大辦理產業

人才,藉以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

研發碩士專班,協助企業補足所需之碩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7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大)前身為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成立

參、臺灣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

至今三十餘年,一直扮演著先進技職教育

碩專班簡介

體系前鋒的角色,除了擴展技職生就讀大

隨著工商業蓬勃發展,臺灣近年來

學的管道之外,更致力於培育廣受業界好

對 於 電 能 的 需 求 日 益 增 加, 小 至 引 領

評的研發人才。臺科大特色在於理論與實

流 行 潮 流、 瞬 息 變 化 的 3C (Computer,

作並重,讓投入職場的畢業生可以在最快

Communication, Consumer-electronics)

的時間內展現生產力與競爭力。其中電資

產品,大至國營規模的電力系統、軌道工

學院所屬的電機系與電子系,研究領域涵

程等,在在都需要高效能的「電力電子技

蓋電力電子、馬達驅動、控制工程、電力

術」作為後盾。以目前國家明星級產業的

系統、類比 IC 設計、電磁相容、無線通

光電、半導體與 IC 設計等領域而言,所

信技術、數位信號處理、軟體工程與數位

有設備的正常運作都仰賴穩定精準的電源

積體電路等。在臺科大的致力培育下,畢

供應。電源在上述產業中或許不是附加價

業學生多年榮獲天下雜誌評選為企業界最

值最高的產品,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

愛之研發人才,其中「電力電子領域」相

元件。電能的使用必須考量「開源節流」,

關博士學歷以上之師資達十餘人,每年訓

所謂「開源」是指開發新型能源,例如風

練畢業之碩士級與博士級人才達 60 人以

力、太陽能、潮汐、燃料電池等;「節流」

上,其對於目前該領域嚴重缺乏人才之情

指的則是高效率的電能轉換利用,以及降

況,有相當大的助益。

低對於電力系統的「諧波污染」(註:諧

臺科大「電力電子產業碩士專班計

波乃導致電壓與電流的波形畸變,使機器

畫」係由電資學院負責規劃與推動,透過

設備無法正常運轉,因而造成生產中斷的

現有院轄之電力電子學程作為發展基礎,

現象)。電力電子技術相關的研發項目,

有效統合電機系與電子系的師資和研究資

就開源部分而言,其包括運用太陽光電

源,以達強化人才培訓之效。產碩專班設

能、風力發電與燃料電池等綠色能源,以

班主要目標乃依據教育部「大學辦理產業

及照明科技應用之研究,以俾達成能源多

碩士專班計畫書審核要點」,專為各合作

元化與改善照明的目標;而節流部分,則

企業在兩年的時間內培育足夠的「電力電

是以改善電能轉換效率、提升電動機控制

子」相關領域碩士級研發人才,以期解決

性能及研究電力電子電路積體化等方向為

各合作企業在電力電子領域高級研發人才

主要趨勢。因此,電力電子人才實為各項

不足的問題。同時,執行單位亦規劃與各

工業應用與發展之基礎。

合作企業研發部門在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訓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臺科

方面的長程結盟目標,由學校提供技術諮

7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1 臺灣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相關數據

詢、開發與研究等服務;由業界提供市場 訊息、技術規格與商品化需求等資料,透 過產學合作模式以達成資源共享、技術移 轉等更為緊密結合之產學關係。 臺科大下設「電力電子技術研發中 心」,電資學院另設「電力電子與電動機

班別

經費來源

合作企業數目

核准招收人數

實際報到人數

畢業人數

94 春季班

1*

7

34

27

23

95 春季班

1*

5

20

20

19

96 春季班

2*

4

23

23

21

97 春季班

3*

7

36

22

22

97 秋季班

3*

7

20

19

19

98 春季班

3*

7

33

20

18

98 秋季班

3*

8

27

23

na*

99 春季班

3*

5

15

9

na*

99 秋季班

3*

8

20

20

na*

100 春季班

2*

8

29

14

na*

100 秋季班

2*

8

28

na*

na*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控制研究中心」與「電力與能源系統研究

照明驅動、馬達驅動、類比或數位控制等

中心」,除了與北部各大專院校組成學界

技術,國內鮮少有大專校院能夠提供如此

聯盟累積研發能量之外,並積極尋求與產

多元、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學習內涵。為了

業界之合作,以期促成產學資源整合。94

配合政府加速填補研發人才缺口的計畫目

年度春季班與 95 年度春季班係由電資學

標,電力電子產業碩士專班特別在一年級

院整合電機、電子二系來執行計畫,班級

暑假開課,以滿足同學們規劃於一年或一

名稱為「電資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力電

年半內畢業的學分需求。校方更進一步敦

子領域」;96 年度春季班則由電機系負

請多位業界資深人士,請其於百忙之中撥

責執行計畫;自 97 年度開始,春季班由

冗協助開設專業實務課程,讓學生們可以

電機系負責執行,秋季班則由電子系負責

在校園內提早與產業脈動磨合與接軌。本

執行,以分攤行政工作,提升行政效率。

專班學生的研究成果必須撰寫成為碩士論

另自 98 年度春季班開始,為突顯臺科大

文,並須經口試審查通過後,方能授予碩

產碩專班的獨特性與識別度,特將班級名

士學位。論文主題方向以符合合作企業之

稱更名為「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 ;

研發需求為原則,另指導教授亦可視需

100 學年度起,專班計畫由學校主辦、企

要,配合業界人士共同指導學生論文。

業協辦,因此再度更名為「電力電子產業

肆、產碩專班辦理經驗談

碩士專班」,並沿襲至今。表 1 明列本產 碩專班自開班以來的相關數據資料顯示,

產碩專班計畫之目標,是以填補產業

合作企業數目由初期快速成長而近年持平

研發人才需求之缺口為主,無論是招生、

發展。近兩年春季班招生的人數稍減,推

課程或畢業後之就業,均須考量產學雙贏

論其主因為年底退伍或畢業的人較少,未

的規劃。此節分別以學校、企業與學生三

來將嘗試提高招生廣告的曝光率,以吸引

方為例,說明各方的角色與其間的甘苦。

更多學生報考。

一、學校方面

表 2 列出臺科大專為電力電子產碩專

由於產碩專班的獨特性需求,因此臺

班所開設之課程,內容涵蓋切換式電源、

科大採單獨招生方式,雖然錄取人數不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7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2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課程 學期\次領域

電力電子技術 電力電子電路電力電子 模式與控制

馬達驅動技術

控制理論

電機機械理論

數位控制

電力電子及其交流驅

電力系統可靠度分析

高效能照明工程設計

動系統概論(業界師

電力電子學之電腦輔助

資)

電路積體化與電腦應用 類比積體電路設計與

其他 論文研討 I

佈局

設計 一上

數位電源 光源驅動電路 交換式電能轉換器分析 及設計 電力電子產品研發階段 可靠度設計(業界師資)

暑假

電力轉換器分析與設計

濾波器分析與合成

電力變換系統 高等電力電子電路控制

交流電機控制選修

與設計

數位信號處理器系統 設計應用

類比積體電路專論

論文研討 II

SOPC 設計實務及 FPGA 系統整合設計

電力轉換器諧波分析 再生能源發電 進階電力轉換 一下

電力轉換器電磁干擾之 控制 太陽光能應用 電力電子應用 電力電子產品設計開發 實務(業界師資) 功率積體電路設計

二上

論文 I

暑假 論文 II

二下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多,但所有行政程序都不能省略。舉凡計

一次,同一時間最多有四班學生在學,參

畫書及招生簡章之準備、招生廣告之宣

考表 1 所列數據,以每班平均 20 位學生

傳、人工驗收報考資料、書面審查或筆

報到計算,亦即除了一般碩博士研究生之

試、媒合及錄取放榜等工作之慎重與嚴謹

外,會有額外約 80 位碩士生在電機所與

度,皆比照一般碩士班入學考試。除此之

電子所就讀,這對於教師的教學負荷、實

外,學校與政府單位、各合作企業之間的

驗室空間與設備耗材等需求,都必須事先

契約書、學生與合作企業之間的培訓合約

規劃與因應。為了讓資源與教研工作的分

書、計畫執行後向政府或合作企業的請

配能夠更為妥適,多年來本專班都是以事

款、報帳等程序,其流程與手續皆有一定

先協調方式,統計各位指導教授的研究空

程度之複雜與瑣碎。

間與能量,並參酌合作企業的建議與學生

產碩專班的招生名額採外加方式辦

的選填志願,適切指定錄取考生之所屬系

理,故學校應延伸考量有關總量發展規模

所與指導教授。目前分屬電機所與電子所

與資源條件標準之師資質量基準等教育部

的學生人數比例大致相同,學生與指導教

頒布之規定,以避免影響教學及研究品

授們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多能接受。

質。臺科大電力電子產碩專班每半年招生

7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二、在企業方面

作者在此要向歷年來眾多的合作企業

產碩專班計畫需要研發部門、人資部

致意,對於以營利為主要目標的私人企業

門、會計部門與法務部門的共同參與,因

來說,這些請求稍顯強人所難,但仍非常

此,行政程序處理上的複雜度不亞於學

感謝產業界的支持與諒解。有關學生的研

校。通常係由研發部門提出人數需求,再

究方向與論文題目,本專班係以指導教授

由人資部門與會計、法務等單位協調預算

的研究領域為主、以合作企業的未來需求

與合約等問題,最後才能決定可補助的學

為輔。臺科大電力電子產碩專班在這部分

生人數。計畫申請階段的合作同意書、招

非常幸運,各家參與的合作企業都相當尊

生階段的媒合面談、計畫執行階段與學校

重指導教授的專業,也讓學生們的學習過

的契約書和學生的培訓合約書,以及補助

程都能劃下完美句點。

經費的匯款等,在在需要合作企業的鼎力

三、在學生方面

協助。初期為了學校行政處理上的方便,

產碩專班計畫初期招生對象僅限於開

招生日期均訂在週末假日,但考量合作企

學日前役畢或免役者(自 100 學年度起已

業相關計畫執行人員的辛勞,亦為避免額

可彈性取消此身分規定),同時,為提高

外增加其工作負擔,並佔用假日的休息時

學習效果,臺科大電力電子產碩專班也規

間,因此,校方後來決定將招生日期改在

定考生必須取得國內外理工電資相關科系

一般上班日,如此的改變亦獲得合作企業

的學士以上學位或具同等學力。但由於電

的一致認同。至於合作企業的補助金額,

力電子相關課程在一般大學部較少開設,

多年來本專班每位學生採計兩年訓練費用

所以本專班的部分學生們必須自行修習若

分為:有政府補助者為新臺幣 20 萬元;

干基礎課程。

無政府補助者以新臺幣 30 萬元計算。其

曾經有多位如資工系、物理系、機械

相較於其他國立大學雖然較低,但在教研

系畢業的同學們,在經過兩年的努力後,

品質及對於學生理論與實作的能力培訓

其專業知識並不遜於大學部電機、電子科

上,並不遜色,此可由多家合作企業持續

系畢業的學生。本產碩專班的課程除了安

踴躍支持參加本專班計畫獲得證明。為了

排學習基礎與進階理論之外,對於同學們

順利執行本產碩專班計畫,學校極力爭取

的實作訓練更是本專班的重點。學生畢業

合作企業的配合,原本分四期支付的補助

後必須進入簽約企業服務若干時間,因此

款,委請合作企業同意第一、二期合併於

大多學生選擇於原簽約企業就業;少部分

第一期給予請款與付款;爾後學生若因個

則因個人因素更換公司或甚至更換跑道。

人因素退學,合作企業也應允不向學校追

本專班的學生養成係以電力電子產業的研

回已支付之款項。

發人力為主,在學期間所修的課程或是論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文題目,都與未來從事的專業研發有關,

MATLAB/Simulink 技術與應用文章暨論文

畢業後進入職場後的表現都非常優異,更

徵文比賽,榮獲優選;另外,在 96 學年

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度產業研發碩士專班春季聯合畢業典禮暨 成果發表會,分獲優選獎、優良學生代表

伍、歷年成效

與佳作獎等榮譽。

臺科大電力電子產碩專班學生畢業之

陸、結語

後,進入電力電子相關產業就業的比例高 達九成五以上,遠比計畫目標的七成要高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業碩

出甚多,這不但證明了政府推動產碩專班

士專班」的開班宗旨,在於培育電力電子

計畫的高瞻遠矚,也顯示產碩專班實可滿

產業界所需的專業人才,其課程內容的規

足電力電子業界的需求。一般大眾過去對

劃較一般研究所更為專精。師資方面,除

於產碩專班學生的看法略有偏頗,這可能

了臺科大專任教師之外,也聘任合作企業

導因於男性考生均為役畢者之故。以作者

的高階研發主管擔任授課教師,論文研究

的教學經驗來看,產碩專班的學生在大學

方向則與產業界的研發重點密切配合。本

部的學業成績也許不是很突出,但他們在

產碩專班學生在第一年以修課為主,第二

役畢或工作一段時間後再重新回到校園

年則開始依照合作企業之研發需求,進行

時,比一般大學生更懂得珍惜學習的機

專題研究與論文寫作,俾使畢業學生兼具

會,所以在研究態度與精神上,甚至都比

深厚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作研製經驗。

一般研究所學生更積極與努力。

過去七年,本專班已培育上百位電力電子

本產碩專班的學生除了完成碩士論

研發人才進入產業服務,如果學校畢業學

文、取得碩士學位並進入產業界服務之

生可以比擬為產品,那電力電子產業碩士

外,在學術表現上也不惶多讓。例如,本

專班的同學們,可說是臺科大高產值的產

產碩專班學生,參加合作企業所辦理之電

品之一,也為產官學三贏的局面提供了最

源供應器設計競賽,歷屆皆獲得非常優異

佳的例證。企盼未來藉由本產碩專班計畫

的成績;此外,積極參與歷年的電力工程

的持續推動,能為電力電子產業注入新生

研討會和電力電子研討會,亦獲得多次優

力量,更希冀藉由電力電子產業人才升

秀論文獎;再者,參加立錡盃電源 IC 設

級,強化其他相關產業的技術基礎,提升

計暨系統應用競賽,獲得系統應用組佳

產品性能與品質,為我國在愈趨強烈競爭

作;參加大專院校電力應用實作論文觀摩

的世界舞臺上,再次達成「臺灣經濟奇

競賽,獲得佳作;參加中國電機工程學

蹟」的創舉。

會青年論文獎,榮獲第三名;參加 2010

8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數位遊戲設計學士後第二專長

學士學位學程之規劃 許峻嘉 龍華科技大學 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 助理教授 兼 系主任

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不但強調科技硬

壹、前言

實力,亦延伸至美學軟實力與跨領域的系

如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尋找更多元的

統整合。人才結構優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

市場,一直是近年來臺灣產業發展的重大

重要手段,而產業結構優化是人才結構優

課題:一則臺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不

化的持續動力,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的優

足;二則原先得利於自由經濟的制度優勢

化必須同步進行,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方能

已經逐漸喪失;加以美中市場的消長、國

持續成長。由於關鍵人才整備具有外溢效

際自由貿易協定的陸續推展、國際產銷供

果,因此政府介入協助企業取得關鍵人

應鏈的形成、以及中國大陸勞動市場興起

才,促進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緊密結

等等條件的變化,促使臺灣必須全力以赴

合,方可發揮具體加乘效果。

地尋求新興產業的發展道路。然而在全球

目前全世界已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第

金融風暴所引起的經濟危機與失業問題,

二專長或跨領域學習是維持競爭力之不二

不僅造成社會問題,同時也對於人力資源

法門,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為強化民眾就

之運用造成極大衝擊,產生許多資源錯置

業能力及增加國家競爭力,針對已取得學

與閒置。因此,如何降低失業率,轉化現

士以上學位者(並已服兵役或無兵役義務

有人力資源以降低結構性失業問題,進而

之男性),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

提升社會資源有效應用,成為當今產官學

學程(簡稱 4 + ),藉以提供學習機會。

研各界所重視之問題。我國產業國際競爭

4 + 學程以強調專業實務導向及跨領域學

力過去多仰賴規模經濟與運籌效率,對經

習為原則,課程要求對應產業需求,並採

濟成長與國民就業貢獻有其極限,而當前

跨系、院專業領域之設計與組合,以促進

被賦予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新成長動能的

就業或強化職場能力為導向,協助其取得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專業證照、實習經驗或加強外語能力。此

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經濟部推動

外,學校辦理 4 + 學程可與職訓中心、產

研究機構開發產業技術辦法」及「經濟部

業界合作共同規劃課程,進行產學訓協同

學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執行要點」推動

教學,安排至產業界實務實習,養成職場

「學研聯合研究計畫」之外,在 96 年 8

專業,提升就業能力。教育部 99 學年度

月 6 日核定的院臺經字第 0960030887 號

核定各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

函,第二期「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

學位學程共計 53 校、71 學程,含括「人

方案」中明訂發展臺灣成為娛樂及多媒體

文藝術」、「工程製造」、「民生服務」、

創新應用的先進國家,並成為全球數位經

「社科商業」、「科學電資」及「醫療社

濟產業發展成功之典範。爰此,龍華科技

福」等 6 大領域。其中屬於人文藝術領域

大學開設數位遊戲設計 4 + 學程,針對國

計有 13 項;工程製造領域計有 9 項;民

內已取得學士以上學位者,以其既有能量

生服務領域計有 16 項;社科商業領域計

為基礎,透過一年之數位遊戲設計第二專

有 14 項;科學電資領域計有 12 項;醫藥

長訓練,藉由跨領域學習建立第二專長,

社福領域計有 7 項,領域分布廣泛,且政

提昇其就業競爭力。以上僅就龍華科技大

府現所推動之六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

學開辦數位遊戲設計 4 + 學程之背景、動

綠色能源、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精緻農

機以及實施現況,作一簡要說明。

業、生物科技)範疇均有提供相關學程。

一、臺灣數位遊戲產業現況 隨著寬頻與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社

貳、數位遊戲設計學士後第二

會結構之改變,產業生態與消費行為也隨

專長學士學位學程

之改變。過去以硬體銷售為主之產業型態

在教育部 99 學年度核定的各學程中,

與經濟結構目前改以服務為重,隨之而來

龍華科技大學以「數位遊戲設計學士後第

的新收費與營利模式快速興起,對於傳統

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數位

方式或以製造為主的國家或社會經濟體造

遊戲設計 4 + 學程)為名提出申請並獲通

成極大震撼,而此種現象在數位經濟中更

過,同時完成開班招生作業,第一學期共

是明顯的體現,如數位內容形成之龐大商

計 14 人報名註冊。本學程申辦之動機,

機已超越硬體產品,是以數位內容的重要

除結合龍華科技大學既有遊戲設計教學特

性已不言可喻,並且成為知識經濟發展之

色外,主要配合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數位

核心。因此,行政院於「兩兆雙星核心優

內容產業的腳步,落實人才培育。為提升

勢產業計畫」將數位內容產業列為重要推

學術研究水準、培育及延攬優異人才、累

動產業之一,而其中的數位遊戲更是全球

積文化知識資本,政府除依據「振興經濟

與我國極為重視的重點產業。

8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然而,在全球數位娛樂與媒體市場

Facebook 出現後,網路社會將逐漸形成

中,臺灣仍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再加上臺

虛擬社群區塊。而連結多人合作對抗的線

灣數位內容產業近年來面臨亞太地區國家

上遊戲,散佈與銷售的速度加劇,多樣性

的競爭壓力,如韓國積極推動數位內容產

產品的需求更為旺盛,新興產品所面臨的

業政策,且已成功進軍亞洲市場;日本則

挑戰也更為艱鉅,失敗者退出市場的局面

是憑藉其原有的內容產業基礎所形成的雄

也將更快。依據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

厚實力,不斷擴大其在亞洲及全球數位內

所出版之「數位內容年鑑」資料顯示,近

容產業的影響力。此外,急起直追的中國

兩年來國內遊戲業者快速成長的原因,茲

大陸,則是不斷憑藉其龐大市場的優勢,

說明如下:

吸引外資與當地業者的投資,促進技術移

(一)國內業者推出多數為自製遊戲

轉與開發,企圖開發自有內容,強佔數位

自製產品也是業者營收成長的主要

內容經濟等。因此,臺灣不僅必須加速拓

原因之一,線上遊戲市場過去以代理遊

展數位內容產業的國際市場,更要積極提

戲 為 主, 然 而 隨 著 代 理 成 本 的 節 節 高

昇產業與人才的競爭力,促進國際技術與

昇,近年來業者積極努力自製遊戲,隨著

知識交流。

經驗的累積,業者開發產品的質、量均

在此種產業結構與經濟環境下,我國

有突破。舉例來說,中華網龍推出自製

政府更加積極推動數位遊戲等數位內容相

線上遊戲「女神 Online」、「秦皇天下

關產業。根據 2008 年 8 月數位內容產業

Online」、「 奇 幻 西 遊 Online」、「 中

推動辦公室之資料,臺灣數位遊戲產業產

華英雄 Online」;玩家期待已久的雷爵

值在 2008 年已經超過 280 億元新臺幣。

自 製 遊 戲「 萬 王 之 王 3」、 宇 峻 奧 汀 的

然而從 2008 年至今,全球歷經金融風暴,

「天使之戀 2 Online」、「三國群英傳

經濟活動大幅衰退;在經濟景氣惡化的狀

2 Online」等在眾人的期盼下陸續登場、

況下,數位內容產業則加速朝向數位化發

而開發商弘煜的「風色幻想 Online」、

展,持續改變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個人可

思維工坊的「神諭之戰」、樂陞的「寵物

控制因素也不斷增加,由消費者自行決定

森林」等遊戲也分別與發行商合作並於國

何時購買、如何購買、以及購買何種數位

內上市。大宇資訊於 2009 年自製的兩款

商品的形勢愈加明顯;就數位內容產品廣

遊戲「天之痕 Online」及「大富翁星球

告的目標客群,也隨著客群掌握程度而日

Online」在中國大陸都完成授權,分別給

趨準確,進而往多樣性與小眾化發展。隨

渡口網及中華網。

著寬頻網路及無線網路的高度成長,線

(二)海外市場屢傳捷報 國內遊戲開發業者,積極拓展海外市

上遊戲的市場發展亦值得重視;尤其在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場亦屢傳佳績,尤其是在亞洲地區最大的

波蘭、瑞士、捷克等國家營運,以及遊戲

線上遊戲市場—中國大陸,在版號取得不

橘子的「封魔獵人」授權 Gamepot 進軍美

易的情況下,仍能以產品研發實力獲得當

國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臺中的思維工

地業者的青睞,以高價取得授權。例如中

坊,以自製遊戲「神諭之戰」進軍歐美市

華網龍,先是授權了「吞食天地」及「女

場,2008 年於德國上市立即席捲歐洲市

神」二款產品,最高授權金額約四百萬美

場,短短兩個月不僅創下百萬會員的亮眼

元;2009 年 7 月份時,另一家遊戲開發

佳績,更擠下「魔獸世界」成為歐洲線上

商宇峻奧汀將「三國群英傳 Online」授

遊戲銷售排行榜冠軍(Gesellschaft für

權給中國大陸第九城市公司,當時以五百

Konsumforschung 市 場 調 研:28 歐 元 以

萬美元的授權金額,創下新高紀錄;接下

下德語盒裝版電腦遊戲排行榜),遊戲推

來,在「中華英雄」於臺灣市場人氣持續

出至今歐美會員數突破 兩百萬人,更為

加溫的優勢下,中華網龍 於 11 月宣布自

國產遊戲創下全世界授權代理超過二十個

製 3D 遊戲「中華英雄 Online」以一億人

國家的驚人紀錄,其中包括全球競爭激烈

民幣(約新臺幣五億元)授權給那斯達克

的韓國,證明臺灣自製線上遊戲已具備國

上市公司搜狐暢游,創下臺灣自製遊戲授

際市場的競爭力。

權金的新紀錄,相當於資本額的一半。昱

(三)社交遊戲異軍突起

泉國際的產品「流星」及「笑傲江湖」,

Facebook 是 2004 年由美國哈佛大學

也授權給中國大陸的完美時空公司。 除

學生所設立的社交網站,一開始只是同學

了中國大陸市場,臺灣業者也順利在其他

間彼此聯繫、認識新朋友、分享相片及訊

地區獲得佳績,以港澳星馬地區為例,

息,目前更為全球排名第一的社交網站。

已順利授權的遊戲包括中華網龍的「武

根據知世網路提供的資料,2008 年中文

林群俠傳 Online」、宇峻奧汀的「天使

版上路後,使用人數大幅成長,2009 年

之戀 Online」、雷爵網絡的「萬王之王

6 月份不重覆使用人數已達近兩百萬人,

3 Online」等遊戲;在日本市場方面,繼

7 月份每週使用者增加近十萬人,六成使

中華網龍的「三國鼎立 Online」,遊戲

用 者 分 布 在 20 至 34 歲, 性 別 比 例 為 男

橘子的「星辰 Online」(日本市場名為

性 56%、女性 44%。此類社交網站之所以

「Lucent Heart」)之後,億啟的「精靈

迅速蔓延,且能夠獲利,與平台上的遊戲

樂章」授權日本 Aeria 株式會社,成功

機制有關,國內部分遊戲業者也開始搶搭

將遊戲打入日本市場;歐美地區則有雷爵

此一風潮,與遊戲開發商合作,提供相關

網絡之「萬王之王 3 Online」與德國公

服務,例如遊戲橘子將旗下所屬「GASH」

司 gamigo 合作,於法國、西班牙、德國、

金流平台與遊戲開發商 6waves 合作,推

8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出「開心農場」、「義氣仔女」、「德州

SCET)重視,共同參與經濟部「國際數

撲克」及「BINGO!」等 Facebook 遊戲的

位遊戲聯合開發」學研計畫,引進 PS3

儲值服務,智冠也透過旗下的金流平台

開發平台,於臺北、高雄兩地設立南、

MyCard, 支 援「 開 心 水 族 箱 」、「 撲 克

北學研中心並建置 PS3 遊戲開發環境,

王」、 「義氣仔女 Online」、「動物樂

引進由日本 Premium Agency(具備完整

園」、「BINGO!」、「神來也系列遊戲」、

PS3 遊戲開發經驗公司)提供的遊戲開

「歡樂顛地」等 Facebook 遊戲的儲值服務。

發專業師資與培訓課程,在不到一 年的

二、臺灣數位遊戲產業人才培育現況

時間內完成十九位教練級研究員的培訓

日本的遊戲產業發展已久,根據日本

與一百三十五位開發人員的養成,以及

推動「遊戲產業戰略」的三大目標:「產

六款大型遊戲雛型與十五款小型遊戲的

品研發」、「企業發展」、「溝通交流」

研發與設計。該計畫之課程設計為每週

等幾個策略方向發展來看,「產品研發」

六(臺北)、日(高雄)由日本 Premium

策略仍為其第一策略,亦即以「強化遊戲

Agency 分企劃、程式、美術等三類,由

的創造力與開發能力」為基礎,積極建構

專人進行授課,週間則由臺灣參與學校之

能激發創作者潛力之環境,如對於優秀創

教師協助指導學員進行專題實作練習。龍

作者之國際與國內表彰制度之建立,增加

華科技大學也將此次參與國際數位遊戲聯

舉辦對遊戲開發者的資訊傳送與研討會

合開發計畫所獲得之經驗,應用於「數位

等,其次為強化產業優秀人才之確保機

遊戲設計 4 +學程」之課程設計上。其「數

制,讓遊戲業者與遊戲人才之間的需求能

位遊戲設計 4 + 學程」之課程設計理念,

相互吻合,並且提倡遊戲產業實習與就業

除延續經濟部「國際數位遊戲聯合開發」

體制,遊戲產業與教育機構設置合作窗口

學研計畫外,並依據國內數位遊戲產業之

共同促進人才之培育。此一發展趨勢與教

需求,將課程分為「遊戲企劃」、「遊戲

育部推動 4+X 學程的精神相呼應,然而由

美術」以及「遊戲程式設計」三大類。其

於現(約三個月),但大部分均以教授單

中遊戲企劃類課程為共同必修課程,學生

一軟體操作或人物圖像設計為主,偏重於

修畢第一學期遊戲設計製作相關概論課程

工具訓練,遊戲設計整合訓練較為不足,

後,第二學期學生須於「遊戲美術」及「遊

且未授與相關學位。

戲程式」中選擇一項作為第二專長必修科

三、數位遊戲設計 4 +學程課程規劃

目。本「數位遊戲設計 4 + 學程」之遊戲

2009 年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獲 資 策 會 與

專題實作部分,規劃由數名學生組成專題

臺灣新力電腦娛樂股份有限公司(Sony

小組,成員須包括「遊戲美術」及「遊戲

Computer Entertainment Taiwan,

程式」類學生。此外,由於遊戲設計為一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四、數位遊戲設計 4 +學程現況

特殊領域,且專長橫跨企劃創意、視覺設 計與程式設計,而國內目前除少數學校有

龍華科技大學開設之數位遊戲設計

此相關科系外,大都無較完整之人力訓

4 + 學程,第一年實際招收的學生背景均

練,因此,龍華科技大學開設之「數位遊

非遊戲相關科系,且部分來自國立大學。

戲設計 4 + 學程」在第一學期設計一系列

因此在課程設計上,第一學期以教授遊戲

的基礎概論課程,目的即在於針對初次跨

設計基礎知識為主。國內遊戲產業人才需

入遊戲設計領域的學生,提供一個整體性

求多樣,範圍包括程式開發、美術設計、

的概念養成。課程規劃如表 1 所示。

創意企劃、產品測試、行銷營運、產品客 服、專案管理…等等,以遊戲程式人員及

表1 龍華科技大學開設之「數位遊戲設計4+學程」課表 第一學年 類

科目名稱

學 分

上學期

下學期

暑期

( 上 課 時 數 -實 習 時 數 -學 分 數 ) 遊戲設計製作與產業發展概論* MGA1001

Game

Design

and

Industry

2

2-0-2

2

2-0-2

2

2-0-2

2

2-0-2

Analysis MGA1002 MGA1003 MGA1004 MGA1005 MGA1006 MGA1007 必 修 科 目

MGA1008

遊戲程式設計概論* Game Programmimg 遊戲美術概論* Game Fine Art 遊戲企劃概論* Game Production Design 遊戲專題實作 I* Special Project(Ⅰ) 遊戲關卡設計* Game Stage Design 遊戲專題實作 II*

5

0-5-5

2

2-0-2

5

Special Project(Ⅱ) 多媒體整合實作*

3

Multimedia Workshop

MGA1009

遊戲專業英文(一)

2

MGA1010

遊戲專業英文(二)

2

MGA1011 MGA1012

線上遊戲程式設計入門* Online Game Programming 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入門* Mobile Game Programming

0-5-5 0-3-3 2-0-2 2-0-2

2

2-0-2

2

2-0-2 0-4-4

MGA1013

遊戲程式設計實習 I*

4

MGA1014

線上遊戲程式設計進階*

2

2-0-2

MGA1015

行動遊戲程式設計進階*

2

2-0-2

MGA1016

遊戲程式設計實習 II*

4

MGA1017

2D 遊戲美術入門*

2

2-0-2

MGA1018

3D 遊戲美術入門*

2

2-0-2

MGA1019

遊戲美術實習 I*

4

0-4-4

MGA1020

2D 遊戲美術進階*

2

2-0-2

MGA1021

3D 遊戲美術進階*

2

2-0-2

MGA1022

遊戲美術實習 II*

4

0-4-4

0-4-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8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遊戲美術人員為例,人才基本能力養成所

部分則是採用國內遊戲及動畫業界常用

需時間較長,然由於本次 4 + 學程招收之

之 3D 建模軟體 Maya 進行訓練,以為後續

學生均非遊戲、資訊或美術相關科系背

遊戲專題實作奠定基礎。導入 Unity3D 遊

景,因此若要在一年的時間內培養出業界

戲引擎之原因,主要著眼於 Unity3D 遊戲

所需之人才,恐有其困難。但是除了前述

引擎具備跨平台特性,除可製作單機遊戲

技術人才需求之外,遊戲企劃人才也是國

之外,同一遊戲專案製作可同時發佈於

內遊戲產業人才重要需求之一。綜觀目前

Web、iPhone 以及 Android 平台,另外也

市面上廣受歡迎暢銷的遊戲,其內容包括

支援 Wii、XBOX360、PS3 等家用遊戲主機

文學、歷史、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文

平台,有助於學生未來就業。同時國內遊

學、財經等不同領域。因此,遊戲企劃人

戲業界已有幾家公司已引進該引擎進行遊

才須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知識,才能激發出

戲專案製作,並有實際產品產出,如雷爵

新的遊戲創意點子。雖然本次數位遊戲設

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BE BOSS」3D

計 4 + 學程招收之學生均非遊戲、資訊或

Facebook 社群遊戲,該款產品已外銷國外。

美術相關科系,但是也因為這些學生來自

此外由於遊戲製作須仰賴團隊合作,

於不同科系,若是輔以本次數位遊戲設計

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本次開設之數位遊戲

4 + 學程之課程規劃,透過跨領域學習,

設計 4 + 學程在技術訓練上分為「程式」

培養其數位遊戲設計製作的第二專長,將

與「美術」二類,然後透過專題實作方

可符合國內遊戲產業未來的企劃人才需

式,讓程式與美術的學生透過專題製作方

求。此外,由於遊戲企劃人員是一個遊戲

式共同合作創作遊戲,同時鼓勵其積極參

製作專案的核心之一,在遊戲概念發想以

與國內大型遊戲競賽,目前本次數位遊

及企劃製作階段,若是可以具備部分程式

戲設計 4 + 學程招收之學生已開始著手撰

開發或美術設計能力,結合遊戲引擎進行

寫以華人文化為背景之 2D 遊戲企劃,利

雛型建構,除可減少前期作業的人力需

用 Flash Actionscript 3 為開發工具,

求,對於整個遊戲企劃案的雛型討論,會

以 Android 為 發 佈 平 台, 組 隊 報 名 參 加

比傳統以文字平面方式來得有效。

由中華電信主辦之「2011 電信創新應用

因此龍華科技大學開設數位遊戲設

大賽」;除參加前述競賽之外,現已著手

計 4 + 學程,第一學期除教授遊戲設計基

撰寫另一個新遊戲企劃,利用 Unity3D 遊

礎知識外,在程式設計訓練部分除教授

戲引擎,以競速遊戲為主軸,開發跨平台

Flash Actionscript 3 之外,並導入國

(Windows/Mac/iPhone/Android) 競 速 遊

內遊戲業界已經開始採用之 Unity3D 遊戲

戲,並參加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之「2011

引擎,作為遊戲程式設計之工具;美術

年 4C 數位創作競賽」。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8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二、加強招生宣導,適性甄選學員

參、未來學程開設建議

由於 4 + 學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屬

教育部鼓勵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

於新創學制,龍華科技大學去年度辦理數

專長學士學位學程(簡稱 4 + ),定位於

位遊戲設計 4 +學程,然而時程較為急迫,

大學生畢業後,培養其第二專長及提供跨

在招生宣導上遭遇諸多困難,建議未來由

域學習機會。由於課程規劃係經過再設

教育部與政府相關部門規劃宣傳配套措

計,且與產業接軌,結合專業基礎學科與

施,共同協助各校招生。此外,由於 4 +

大量實機操作的技術實習雙重訓練,提供

學程的重點在於與產業接軌,因此未來除

學生轉換生涯或是圓夢的基礎訓練,目標

了課程由業界與學界共同規劃外,招生甄

及定位十分清晰,值得繼續辦理。茲就龍

選也應有業界參與,由業界實際參與招生

華科技大學本次辦理數位遊戲設計 4 + 學

甄選過程,同時輔以職場體驗與實習,讓

程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先進們參考。

業界能夠有充足機會觀察欲加入本學程之

一、強化課程特色,提供彈性調整空間

學員,藉以晉用合乎業界需求的人才。

本學程之特點主要在於與產業接軌, 透過課程再設計,以與業界專題實務結 合。龍華科技大學本次辦理數位遊戲設計 4 + 學程的過程,曾與國內幾家遊戲公司 進行拜訪聯繫,由於 4 + 學程係針對已取 得學士以上學位者,因此國內遊戲業者對 於 4 + 學程十分感興趣。但是由於數位遊 戲產業所需之人才十分多樣,不同家業者 所需之人才不一定相同,因此在課程設計 上須具備彈性,以龍華科技大學本次辦理 數位遊戲設計 4 + X 學程的課程設計為例, 主要分為基礎、進階以及專題等三大類。 其中基礎課程為共同科目,並與本校多媒 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之課程相同,目前是 採專班方式上課,未來建議基礎課程可參 考推廣學分班作業方式,採用隨班附讀; 進階課程部分,則可配合業界需求,作彈 性調整。

8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的任務與功能 許進忠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模具工程系 副教授 兼 產學合作中心主任

院產學合作各區諮議委員會」等單位,進

壹、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行區域產學合作策略制定及發展區域產學

設立緣起及任務

合作推動組織的工作,並據以規劃建置區

教育部為了加速讓技專校院將師生研

域產學合作機制,計畫補助設置若干區域

發成果產業化,並鼓勵教師由產學合作反

產學合作中心,責成中心學校結合夥伴學

饋教學,以提升教學內涵及品質,協助技

校共同建置經營產學合作平臺,引導學校

專校院發揮務實致用教學特色,於 2001

師生擴散研發成果及服務能量,提供企業

年成立「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指導委員會」

研發創新、經營管理、人才培育、智財管

推動產學合作政策,後續又成立「教育部

理與產品推廣等輔導及服務。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評選小組」、「技專校

2001 年,教育部考量技專院校發展

表1 六大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特色領域

聯絡方式

1.光機電 2.精密機械 3.資通訊 4.電力電子 5.建築 6.營建 7.化工材料 8.文創設計 9.商管

TEL

:(02)2730-1046

E-Mail:frances@mail.ntust.edu.tw

1.製造與機電科技 2.能源與資源 3.4C科技整合 4.奈米材料 5.高分子 6.土木 7.創新設計 8.經營管理 9.文化創意產業 1.各類設計整合服務 2.機械產業 3.電力電子技術 4.環境與安全技術 5.文化創意產業

聯絡人:張 同 經理 TEL

:(02)2773-8988

E-Mail:tchang@ntut.edu.tw 聯絡人:劉正章 經理 TEL

:(05)534-2601 #2822

E-Mail:liualoha@yuntech.edu.tw

1.電子通訊 2.微機電精密機械 3.電力資訊 4.機電整合

聯絡人:李正安 經理

5.機密模具與材料 6.工程防災 7.電腦輔助分析設計與模擬

TEL

8.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 9.綠色能源

E-Mail:zkchair@cc.kuas.edu.tw

1.醫護管理 2.工商管理 3.應用外語 4.環境生態 5.海洋技術

聯絡人:王嘉宏 經理

6.餐旅服務 7.模具設計 8.連鎖加盟與行銷輔導 9.電子商務

TEL

10.震害防制 11.能源科技

E-Mail:ivan@nkfust.edu.tw

1.食品生物技術 2.綠色能源技術 3.動物基因轉殖及疫苗研發技術 4.熱帶花卉及高經濟作物 5.農業廢棄物轉換技術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聯絡人:周春芳 經理

90

:(07)381-4526 #5004

:(07)601-1000 #1451

聯絡人:張喬博 經理 TEL

:(08)774-0541

E-Mail:cpchang@mail.npust.edu.tw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特色與區域產業需求,遴選六所國立科技

貳、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大學(如表 1 所示),選擇相關重點領域,

發展歷史及功能-以國立

分別成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為例

明白揭示其任務為:「整合技職校院之教 學設備及教學能量、連結各校發展條件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以下簡稱

區域產業特色及需求、擴增技職學校與產

高應大)於 2002 年起,受教育部補助成

業界交流及共同合作研究、落實產學合作

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以下簡稱區產中

成效、建立中心及夥伴學校實務特色、擔

心),由高應大擔任中心學校,匯集區域

任教育部整合區域內產、官、學、研資源

內九所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為夥伴學校

與業務媒合窗口」。

(如圖 1 所示),透過區產中心提供服務 與協助,共同經營與推動區域內之產學合

產學合作乃近十年來政府各單位極力

作業務。

推行的重大政策,由教育部到國科會、經 濟部、農委會等各部會,成為跨部會的政

為有效運作區產中心,其應納入中心

策與做法。區域產學中心的運作參與並呼

學校組織規程之正式編制單位,高應大即

應了此一發展,其實務功能之演進可供多

依此要求,在研發處下設立產學中心,以

方參考。

規劃及推動區產中心業務。區域產學合作

圖1 2002年高應大區產中心學校及夥伙學校

9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的中心學校須成立指導委員會,由夥伴學

企業願意主動參與。在此階段,區產中心

校校長擔任委員,中心學校校長擔任召集

的功能及目標,便是由中心學校開始推動

人,每年度至少召開一次策略會議,並視

產學合作,漸漸擴及夥伴學校,造成風

需要邀請業界專家參與。中心學校另成立

潮,再將產學合作的種子由區產中心散佈

執行委員會,由夥伴學校研發主管擔任委

到全國各技專校院中,透過各式的宣傳與

員,中心學校副校長或研發主管擔任召集

推廣活動,讓企業與社會大眾了解產學合

人,每年度至少召開兩次執行檢討及規劃

作的意義和優點。

會議,並視需要邀請業界專家參與,其完

在此產學萌芽階段中,高應大區產中

整組織如圖 2 所示。

心扮演區域內最佳「產學合作推銷員」,

區產中心發展歷史及階段性功能說明

結合夥伴學校特色與師生研發能量,規劃

如下:

各式各樣的產學合作論壇、成果展示及記 者發表會,使學校的師生透過參與各項活

一、培育種子,產學萌芽期(2002 年至 2007 年)

動,增加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與認識,建立

2002 年六大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剛成

產學間的溝通橋樑。此外,經由積極地邀

立時,產學合作一詞對於企業及大專院校

請區域內的企業與工會、協會共同參與各

而言都是新鮮而陌生的,更遑論有學校或

項活動,務使各校的研發成果,以及透過

圖2 高應大區產中心組織圖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9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產學合作為企業所帶來的益處,在社會各

務,高應大區產中心除了持續過去的服務

階層中留下印象。

外,亦開始思考如何以區產中心的專業與

例如在教育部技職司的指導下,全國

資源為基礎,提供產學雙方合作前、中、

六大區產中心,共同於各大工業區舉辦

後更深入的服務,並積極尋找資源,以擴

「產學藍海,發現下一塊金磚」系列產學

大合作夥伴範圍。

論壇,高應大區產中心與高雄加工出口區

經過長久的規劃與努力,高應大區產

管理處主動邀集了區域內進駐廠商、鄰近

中心在 2009 年爭取到「經濟部加工出口

工業區廠商與夥伴學校的教師群,進行多

區產學合作計畫」的規劃與執行委託案,

場面對面的技術交流會議與產學媒合活

本計畫之目的在於建構「具有前瞻性的產

動,亦促成了多件的產學合作計畫。

學合作模式」,建立需求端與供應端之專

除了擔任產學合作的推銷員外,高應

業產學合作服務平臺,整體計畫架構如下

大區產中心也扮演夥伴學校的「產學合作

頁圖 3 所示。計畫範圍涵蓋屏東至臺中六

業務員」,中心所延聘之專案經理更扮演

大加工出口區,廠商數量多達五百餘家,

著最重要的靈魂角色,透過富有業界經驗

高應大區產中心整合夥伴學校與其他聯盟

的專案經理,對區域內的企業進行持續不

學校的資源與能量,為區內廠商提供了產

斷地拜訪與說明,將業界的問題與需求帶

學媒合、合作研發、爭取政府研發補助資

回中心。在高應大區產中心和企業的努力

源、教育訓練及建立產學合作資訊平臺等

下,不僅順利地打開產學合作的大門,也

工作,在為期一年的合作中,協助加工出

札實地奠定區域產學合作的基礎與成果。

口區管理處建制產學合作的基礎架構與制

其成效可由 2002 年夥伴學校產學合作總

度,順利輔導區內廠商與夥伴學校進行跨

金額 0.6 億元,至 2006 年度產學合作總

校跨產業的合作,並且與加工出口區建立

金額 3.3 億元可看出其顯著的進步。

了長期而緊密的產學合作夥伴關係。高應 大區產中心之夥伴學校產學總合作金額更

二、生根茁壯,區域整合期(2008 年至 2011 年)

由 2006 年 3.3 億元,成長至 2009 年 7.5

經過夥伴學校的共同努力與深耕,高

億元,成長幅度高達 251%。

應大區產中心在策略面、組織面及功能面

時至今日,國內產學合作的環境與制

都逐漸趨向成熟,各校亦自行發展出獨具

度已大致成熟,所帶來的效益也吸引更多

特色的研發成果與親產學的校園氛圍。區

的單位投入資源,促使產學合作的供給與

域內產學合作環境也如同有機體一般,漸

需求同時上升。而企業對於產學合作的期

漸演變得更多元與更複雜。為了滿足區域

待已不再是過去單純的研究發展和教育訓

產業的需求並提供夥伴學校更優質的服

練,多元而深層的合作需求自企業端湧

9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3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產學合作計畫架構圖

現,區產中心功能也從過去單方面促進產

下面數據可窺一斑:

學合作,轉變為需即時應對企業多樣性需

• 2007 年度專利獲得件數 112 件,2009

求的「完全解決方案」服務中心。

年度專利獲得件數 364 件。

為了滿足企業轉型升級與學校技術推

• 2007 年度技轉授權金 820.8 萬,2009

廣的需求,高應大區產中心進行一系列專

年度技轉授權金 1,535 萬。

利與技術移轉的推廣與教育活動,廣泛蒐

• 2007 年度技轉權利金 60 萬,2009 年

集夥伴學校教師的研發成果,加以評量及

度技轉權利金 2,015 萬。

分析,針對可商品化及未來具有商品價值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為協助中心及夥伴

的成果,製作雛型並加以行銷包裝,同時

學校營造親產學的環境與氛圍,於 2010

以申請專利的方式對智財權加以保護,提

年 9 月份開始執行「拋磚引玉計畫」,其

高成果的技轉機會與價值。高應大區產中

構想及架構如圖 4 所示,為鼓勵老師參與

心已由過去廣泛的行銷方式,聚焦到特定

產學合作計畫,提供中心學校無產學合作

領域及畢業校友為主要行銷目標,進行專

經驗的老師小額研究耗材及樣品試作業務

利與 know-how 的行銷與技轉,其成效由

費,或提供夥學校小額產學合作推動業務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9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4 拋磚引玉計畫架構圖

費,讓老師帶領研究生進行產業應用導向

進行教師研發成果的試作與實現。因此,

之研發,進而將老師目前開發中或有初步

赫比國際集團與高雄應用科大產學合作計

成果的研究技術進行整合與包裝,協助教

畫應運而生。赫比國際集團為手機、電腦

師與產業界建立初步的接觸機會,循序漸

及汽車零組件生產大廠,員工近兩萬人,

進地促成產學合作。藉此,發掘未參與產

是新加坡股票上市公司,年營業額新臺幣

學合作計畫教師的潛在能量,讓老師有機

230 億元,名列新加坡前 50 大企業。該

會與業界建立初步的合作關係,以激發產

公司提供每年 7 萬美金經費,與高應大教

學合作之可能性與效益。

師進行「特定目標」合作研究,合作內容

區產中心除了協助中心及夥伴學校推

包含技轉、產學合作案、測試服務、學生

動產學合作,未來將漸漸轉型為利潤中心

實習及獎學金。

的自給自足營運團隊,把資源帶進學校,

參、未來展望

並從中獲得部分經費,本中心提出一個由 學校與廠商成立研發中心構想,一方面把

在完成兩階段五年計畫後,區產中心

學校當成廠商研究室,進行廠商需求技術

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自給自足、永續經

開發,另一方面把廠商當成學校實驗室,

營,其解決之道在於中心人員必須具備自

9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籌經費能力,以推廣產學合作業務獲取績

品化,以有系統與有目標地去提升專利取

效獎勵,爭取足夠收入以達自給自足的目

得及技術移轉,經由組織服務團隊─到技

標。因此,必須研擬配套之專業經理人進

術成果與需求缺口調查─到專利包裝─到

用管理制度,招募優秀人才加入中心,建

技轉或商品化,最終衍生出創新事業,完

立專業經營管理團隊,有效提升學校產學

整策略如圖 5 所示,這將是本中心未來的

合作績效。進而朝向建構區域技術整合產

發展方向。

學合作及技轉中心發展。 區產中心轉型為技術整合產學合作及 技轉中心,係為有效將夥伴學校之教師研 發成果與社會及企業需求相連結,並加以 商品化,以達到研發成果之最大效益。整 體來說,將中心及夥伴學校的研發成果商

圖5 建構區域技術整合產學合作及技轉中心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9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立體 環境即時監測 聯合技術發展中心」 推動策略與成效 賈澤民 輔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教授 兼 環境與生命學院 院長

育部為了降低技職人力學用之間的落差,

壹、前言

積極推動技職學校與產業界的產學合作。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李家同教授於臺灣

如教育部技職司前司長林騰蛟先生(現為

大學孫運璿管理紀念館講座演講中表示:

新北市教育局局長)於 2010 年 3 月 8 日

「臺灣技職教育式微,政府政策明顯在減

甫接任技職司司長一職,旋即以豐厚、熟

弱 技 職 體 系 」( 許 秩 維,2010 年 3 月 9

稔的技職教育經驗,在考量諸多環境因素

日);同時亦表示「應鼓勵各級學校多多

後,提出「盤整技職,再登高峰」的技職

動手做,如果學生不動手做,會對工程毫

教育藍圖。該藍圖從「盤整技職教育體制

無感覺」;另外,他認為「應針對國內的

結構」出發,接續「落實技職師生實務教

技職教育進行徹底檢討」(許秩維,2010

學」、「強化技職產學合作研發」等十項

年 3 月 9 日)。綜觀我國技職教育近年來

發展策略(林騰蛟、李彥儀,2011),而

在培育人力結構上有明顯變化,由十年前

現任技職司李彥儀司長在最近之中華工

以專科學生為主,調整到目前以大學學歷

程教育學會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為主。五專、二專、二技學制逐漸萎縮,

Education Taiwan, IEET) 校院長論壇中

高職畢業升學四技已成為我國技職教育學

也發表了「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發展與品質

制發展的主流模式。但是,技職教育人力

管制」專題演講,其中對產學合作部分也

培育結構的提升,似乎尚未獲得產業的肯

強調了產學合作對人才培育及技術研發的

定。產業界不斷的反應,我國技職學校培

推動策略及既有之具體成果(如下頁圖 1

育的人力,並不能切合產業人力的需求,

所示)。其中在產學合作研發創新部分所

技職人力在產業運作需求與學校培訓供給

推動的 12 所聯合技術發展中心,即為教

之間,存在落差(林俊彥,2006)。

育部 99 年最新推動之策略工作,強調整

其實,近幾年教育部對技職教育體系

合校內外既有技術研發成果,進行技轉、

已在重新思索因應未來精進之道,尤其教

智財及商品化等產學合作,並將成果反饋 9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產學合作研發創新 (1) 6所區產中心 (2) 40所技研中心 (3) 20校區域產學連結 (4) 產業園區產學合作 (5) 12所聯合技發中心

協助伙伴學校產學媒合、諮詢服務、跨校資源整合及建置親產學環境 就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組成跨校研發團隊,從事跨領域技術整合,加速與企業接軌 延攬業界專家進駐學校,結合地域性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區域產學特色 師生以專題製作方式協助企業轉型和升級,提升學生實作能力,貼近就業市場 整合校內外研發成果,進行技轉、智財及商品化等,並將成果反饋教學

產學合作成果豐碩 (1) 92-97年成效 產學合作累計49,959件、216億6,874萬元;專利累計申請7,042件、獲得3,726件;技術移轉累計 1,760件、3億8,531萬元。 (2) 產業園區產學合作廠商出資比率逐年提升 94-99年補助1,771件,教育部補助金額59,007萬元,廠商出資41,036萬元。

10 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43

1,907

3,747

4,116

4,985

5,233

專利申請

617

305

1,220

918

1,699

1,996

專利獲得

477

196

589

521

568

1,280

4,255

5,599

7,403

8,252

7,749

7,778

328

562

593

1,128

1239

產學合作金額(百萬元)

廠商投入金額 技術移轉金額(萬元)

圖1 技職教育產學合作近況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教學,提升學生實務動手能力,落實技職

為環境防制業界或政府環保機構提供更精

教育本質(李彥儀,2011)。

準的即時資訊,以因應災害處理。茲將此 中心之策略及成效敘述如後。

貳、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

一、聯合技術中心目標

術發展中心現況

近年來因空氣污染引發全球氣候變

輔英科技大學於去年經過激烈評選

遷,導致天然災害不斷,緣此,有效探測

後,獲得教育部補助成立「立體環境即時

大氣環境污染狀況與天然災害監控更顯重

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執行迄今已年

要。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

餘,均能依原規劃目標整合國內外現有技

(以下稱本聯合中心)成立之目的,即在

術,並針對日趨嚴重之大氣污染及全球暖

於開發現地、即時、三度空間大氣環境監

化衍伸造成之災害,進行主動式監偵與進

測之儀器與技術,期望所開發之儀器與技

行風險評估,在 2010 年已與產業界合作

術,有助於釐清國內日益嚴重的環境品質

執行多件大氣空污及健康風險評估計畫,

問題,進而結合國外研究單位,戮力解決

獲致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尤其創新利用無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精進並有效地應用於

人飛機即時偵測空中臭氧、氮化物及非甲

天然及人為災變預警追蹤技術上。最後,

烷類碳氫化合物等空污之獨步全球技術,

更期許本聯合中心所發展的新穎技術能與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9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2 六大技術發展之關聯性,具有相輔相成、確保技術成功之優點

國際合作研究接軌,提升臺灣在本技術領

應用於污染源成份指紋建立與污染來

域之國際聲望。本聯合中心所發展的六大

源鑑定。

技術目標如下(請參考圖 2):

6. 技術六:發展立體環境資訊加值應用

1. 技術一:研製長滯空高酬載之高性能

技術,應用於空氣品質管理、國土環

無人飛機,應用於三度空間環境污染

境保育、天然及人為災變預警追踪與

監測與天然災害之監控。

健康風險評估。

二、研發團隊

2. 技術二:研製低成本繫留氣球探空系

本聯合中心研發團隊之組成包括召集

統與高空採樣技術,應用於大氣環境

中心、七大夥伴中心與十二大產業聯盟。

之氣象與空氣污染探測。 3. 技術三:研製長滯空、定高度搭載衛

召集中心為輔英科技大學大氣環境監測研

星定位裝置之水平飛行氣球,應用於長程

發中心;七大夥伴中心分別為:空軍航空

污染傳輸追蹤,參與國際污染議題合

技術學院一般學科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

作研究。

大學環境與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國立高雄

4. 技術四:研製適用於高空環境之載具

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中

式環境監測儀,以重量輕、精確度高、

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國立中央

可無線發報回傳監測資料為目標,應

大學大氣科學系與物理系、美國沙漠研究

用於高空環境空氣污染物之即時監測。

所與香港理工大學空氣污染實驗室。十二

5. 技術五:發展有害、揮發性、臭味與

大產業聯盟,依屬性區分為四類,環境儀

微粒空氣污染物之新穎分析技術,並

器業:翰昇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 9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綠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瑩諮科技股份有

易技術 31 件、獲准專利 25 件、已技轉技

限公司;環境檢測業:南臺灣環境科技股

術 12 件與重要設備共計 38 件(賈澤民,

份有限公司、亞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瑩

2011)。

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環境顧問業:中興

三、技術發展布局與策略

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元科科技股份有限公

(一)聯合中心發展之策略

司、傳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環佑實業有

本聯合中心整體發展之策略(如圖 3

限公司與景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太工

所示)。此六大目標之達成根基於本聯合

業:智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華陽綜合工

中心六大技術與其細部核心技術之成功

業股份有限公司,各單位賦予之任務如

發展(圖 3(e))。本聯合中心對所發展

表 1 所示。召集中心專精於高空空氣污染

之目標已有相當基礎,後續之技術研發

探測之實務作業,擔任本聯合中心整體技

與產品研製順利與否的關鍵將取決於能

術發展之規劃與分工協調;七大夥伴中心

否獲得足夠的研究經費。緣此,本聯合

依其專長特色,協助六大技術之發展;

中心已規劃從五方面爭取額外之產學合

十二大產學聯盟協同進行技術與產品之研

作資源(圖 3(d)),以確保六大技術之

發、推廣應用與培育專業人才。迄今本本

順利發展,六大技術之主要產品與實務

聯合中心研發團隊已有相關之研發資源包

應用(如圖 3(f) 所示)。六大技術之發

括:參與研發之學者專家約 30 員、可交

展過程與相關成果,將可應用於相關產

表1 研發團隊任務編組表 技術編號

產學單位\技術 召集中心

夥伴中心

國內

輔英科大

航技學院

高應大

第一科大

中國醫藥大學 中央大學 國外

DRI

● ●

● ●

香港理工大學 環境儀器 檢測

環境

環境顧問

產業聯盟

翰昇公司

台灣綠碁

瑩諮公司

南台灣公司 亞太公司

● ● ●

中興公司

元科公司

傳閔公司

環佑公司

景丰公司

工業

航太

智飛公司

華陽公司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 ●

10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b) 聯合中心六大發展目標

(a) 十二大產業聯盟  環境儀器業 • 翰昇公司 • 台灣綠碁  環境檢測葉 • 亞太公司 • 瑩諮公司 • 南台灣公司

 環境顧問業 • 中興公司 • 元科公司 • 傳閔公司 • 環佑公司 • 景丰公司  航太工業 • 華陽公司 • 智飛公司

     

(d) 爭取產學合作資源之規劃 與布局

(c) 召集中心/七大夥伴中心

研製連翼型無人飛機與其應用 研製繫留氣球探空系統與應用 研製定高度飛行氣球與其應用 研製載具式環境監控值與應用 發展污染物分析技術與其應用 發展環境資訊之加值與其應用

       

(e) 六大技術發展之核心技術

 成立產學研發聯盟,分享產學資 源,成立共同研發及新產品,未 來規劃與十二大產業聯盟,共同 執行開發案  爭取國科會產學計畫,開發前瞻 性、創新性技術,未來爭取產學 計畫  爭取行政院環保署環保科技園區 產學研發計畫  爭取政府機關環境相關技術服 務,未來規畫爭取技術服務案  爭取公民營環境相關技術服務, 未來規畫爭取技術服務案  爭取國際合作研究,未來規畫爭 取參與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g) 人才培育特色

 規劃「立體環境監測技術學分學 程」,共計15門課36學分  教學師資由召集中心、七大夥伴 中心及十二大產業聯盟共同組成  課程內容實施職場模組與強調實 務學習  學程學生直接進入環境儀器業、 環境檢測業、環境顧問業、航太 工業、十二大產業聯盟優先錄用

 • • • •

技術一:無人飛機技術 長滯空高性能UAV設計與製造技術 UAV長距離影像自動傳輸技術 UAV自動導航與自主飛行技術 UAV探測儀器設備模組化技術

 • • • •

技術二:繫留氣球技術 電動絞盤之設計與製造技術 低風阻高浮力繫留氣球設計與製造技術 定時定高度採樣設備設計與製造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搭載模組化技術

 • • • •

技術三:污染追蹤技術 定高度飛行定體積氣球設計與製造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搭載模組化技術 無線傳輸通訊應用技術 區域聯合探空監測網設計與建立技術

 • • • •

技術四:高空監測儀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組裝與測試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無線傳輸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高空環境模擬測試技術 載具式環境監測儀高空環境實場監測技術

 • • • • •

技術五:污染物分析技術 有害污染物分析技術 微粒分析技術 揮發性有機物分析技術 臭味物質分析技術 生物檢體分析技術

 • • • • • • •

技術六:加值應用技術 環境污染來源鑑定技術 污染物暴露評估技術 國土天然災害應用技術 人為化學災害應用技術 環境污染總量管制技術 國土規劃與管理技術 區域環境溫室氣體CO 2評估技術

輔英科大 / 大氣監測中心 航技學院 / 飛機工程系 高應大 / 防災研究中心 高一科大 / 環安系 中國醫藥大學 / 風險管理系 中央大學 / 大氣科學系、物理系 美國沙漠研究中心 / 大氣環境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 / 空氣污染實驗室

(f) 主要商品與實務應用技術  • • •

技術一:無人飛機技術 長滯空高性能UAV (商品) UAV三度空間攝影與氣象探測 (技術) UAV三度空間探測 (技術)

 • • • •

技術二:繫留氣球技術 繫留氣球高空採樣模組設備 (商品) 繫留氣球探空系統 (商品) 定時定高度高空採樣 (技術) 繫留氣球大氣環境探測 (技術)

 技術三:污染追蹤技術 • 定高度飛行定體積氣球 (商品) • 空氣污染氣團長程傳輸追蹤 (技術)  技術四:高空監測儀技術 • 載具式無線傳輸環境監測儀 (商品)  • • • • •

技術五:污染物分析技術 有害污染物分析 (技術) 微粒分析 (技術) 揮發性有機物分析 (技術) 臭味物質分析 (技術) 生物檢體分析 (技術)

 • • • • • • •

技術六:加值應用技術 環境污染來源鑑定 (技術) 污染物暴露評估 (技術) 國土天然災害應用 (技術) 人為化學災害應用 (技術) 環境污染總量管制 (技術) 國土規劃與管理 (技術) 區域環境溫室氣體CO2評估 (技術)

(h) 實務技術服務之應用產業/產值

(i) 商品化產品之產業市場/產值

 中央/地方環保單位空氣污染研究/規劃 /服務案年產值10億 (國內)  內政部國土規劃探測服務年市場產值 5000萬 (國內)  中央氣象局氣候/颱風探測年市場產值 8000萬 (國內)  公民營單位環境採樣、檢測技術服務 年市場產值5億 (國內)  公民營暴露與風險評估技術服務年市 場產值8000萬 (國內)  公民營化災預警與應變技術服務年市 場產值8000萬 (國內)

 UAV年市場產值150億 (國際)  繫留氣球探空系統年市場產值1億 (國際)  載具式無線傳輸環境監測儀年市場產 值1億 (國際)  高度飛行定體積氣球1000萬 (國際)

資源再挹注持續發展

(j) 預期成果    

學術論文發表每年30件 專利申請每年8-12件 專利獲准每年3-5件 技術移轉金80-120萬

 產學合作每年1000-2000萬  學生培育每年50人以上  業界產值每年1000萬以上

圖3 聯合中心發展策略構想圖 10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品市場(圖 3(i))與技術服務應用(圖

具產業應用價值之新技術、研製具經濟產

3(h)),亦能達成培養專業人才培育之

值之新環境探測產品與具智慧產值之專利

目的(圖 3(g))。最後,本聯合中心之

財產權。中心研製之新技術、新產品及專

設立發展,每年將可達成定量之預期成果

利財產權將技術轉移於產業聯盟,提供產

(圖 3(j)),相關成果將能挹注更多之

業聯盟之技術升級與商業運用。此外,發

資金進行研發,達成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

展六大技術所獲取國內之重要環境監測加

(二)應用現有資源及設施發展六大技術

值資訊,將提供政府作為環境決策與國土

本聯合中心與七大夥伴中心在既有技

防災規劃管理之應用與佐證資料,並結合

術基礎上,將結合各中心的優勢與專長技

國際知名研發單位進行全球空污及氣候變

術攜手致力於六大技術之突破與精進,為

遷之跨國區域合作,貢獻中心團隊之專業

節省篇幅,僅以技術一與技術五為範例

知識與技術能力,提升專業技術之國際知

(如圖 4 與圖 5)。中心主要目標為開發

名度。

輔英科技大學

航空技術學院

無人飛機 設計與製造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載具製造 與飛行測試

長滯空連翼構型UAV 設計與製造技術

應用於化學災變區域 環境監測獲取之數據

UAV長距離影像 自動傳輸技術 主要 成果

核心技術 UAV自動導航 與自主飛行技術

UAV探測儀器 設備模組技術化

國際合作

1. 政府機構應用UAV高空 探測技術於國土環境資源 之管理

技術

2. 民營企業應用UAV系統 提升環境監測之技術等級

資源

產學合作

新產品 新技術

美國沙漠 研究所

技術四

即時監測 無線傳輸技術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新專利

加值運用環境監測資訊 於國土防災及區域災變

環境監測儀器 開發與監測技術

技術一 無人飛機三度空間探測技術之發展與關聯圖 ◥

圖4 技術一:無人飛機立體環境探測技術之發展與關聯圖

美國沙漠 研究所

香港理工大學

高雄第一科大

揮發性有機物 分析技術

微粒粒徑與成分 分析技術

防災應變之監測技術

國際合作 核心技術 揮發性有機物 分析技術

有害污染物分析技術

生物檢體分析 技術 超微細粒分析技術

主要 成果

臭味物質分析技術

1. 污染源指紋分析與建立 技術 2. 有害空氣污染物暴露健 康風險評估技術

技術

產學合作

資源 新產品 新技術

高雄第一科大 有害空際汙染物 分析

輔英科技大學 生物檢體 分析技術

中國醫藥大學

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

技術五 大氣污染物分析之發展與關聯圖 ◥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圖5 技術五:大氣污染物分析技術之發展與關聯圖 102

新專利


(三)六大技術之現況

在無人飛行載具研製應用技術方面,

本聯合中心六大技術現況含 99 年度

已採用最新之碳纖複合材料為結構主體,

新發展技術摘要(如圖 6 與圖 7 所示),

具有質量較輕但結構力強之優點,因此在

為節省篇幅,僅以技術一與技術五為範例

酬載空污儀器重量及滯空能力上皆有較佳

述明。

性能,且機身採用模組化設計,可同時裝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圖6 技術一:無人飛機立體環境探測技術現況

(1) 無人飛機外型與模組化酬載配置圖(99 年度成果)。 (2) 無人飛機搭載偵測儀器之空間設計與流場分析(99 年度成果)。 (3) 無人飛機執行空氣品質偵測任務(本年度成果)。 (4) 無人飛機空氣品質偵測結果與 GPS 定位資料結合,顯示三度空間分佈(99 年度新技術)。 (5) 無人飛機執行空氣品質偵測任務團隊留影(99 年度成果)。 (6) 新型長滯空高酬載無人飛機試飛測試(99 年度新開發產品)。

◥ 圖7

技術五:大氣污染物分析技術現況

(1) Phenol 生物標記分析技術 - 血液中酚成份 GC-MS 之分析(99 年度新開發技術) (2) 工業區污染物 56 種 VOCs 及臭味之分析技術(99 年度新開發技術) (3) 林園工業區 VOCs 及臭味之分析(99 年度新開發技術) (4) PM2.5 濃度比對分析(99 年度新開發技術) (5) Super Site PM2.5 濃度實測 (6) 開放式 / 封閉式 FTIR 大氣污染物採樣(99 年度新開發技術)

10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四)進行產學合作之策略

載不同空污或毒化物監測儀器,並且可搭 配多功能攝影設備對地面環境監控,目前

本聯合中心依產學合作內容與屬性之

研製之無人飛機酬載重量可達三十公斤,

不同,將可進行產學合作之個案分為四大

滯空時空可達四小時以上,且已完成利用

類,第一類:可共同研發新產品之產學合

無人飛機同時裝載 O3/NO2/NMHC 三種空污

作案;第二類:可共同開發新技術之產學

儀器並將空污散佈數據即時傳輸地面監測

合作案;第三類:屬於資訊加值推廣之產

站之全球獨步技術。對大氣環境污染監測

學合作案;第四類:屬於技術服務之產學

管控提供了新的工具平台,未來也將對重

合作計畫案。99 年度上述四類產學合作

大污染事件之即時現地環境監控提供更佳

案之執行成果(如表 2 所示)。

之佐證資料,俾讓政府或業者能更精確有

四、99 年研發成果

效地進行應變處置。另外在污染物鑑定部

本聯合中心於 98 年度執行所獲致之

分,也已完成了 56 種揮發性有機氣體及

研發成果可謂相當豐碩,統籌所開發之新

臭味之分析,phenol 生物標記分析及超

技術與爭取獲得之產學合作計畫資料(如

微粒 PM 2.5 濃度分析等新技術,未來持

表 3 與第表 4 所示)。

續擴充儀器設備,建構更完整多樣污染及 毒化物成分之鑑定分析能力。 表2 99年度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產學合作之執行成果 產學合作類別

99 年度產學合作案 與天行者公司研製高酬載長滯空即時環境偵測無人飛機系統研發。

第一類: 共同研發新產品

與協和繩索企業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繫留氣球纜線」 ,可選取材料、抗張力、適合特殊環境條件使用,生產 客製化成品。 與連宏企業社合作研發「電動絞盤控制系統」,依規格設計、組裝,並融入速度控制系統,相當穩定。 與長榮氣球公司合作研發「定體積氣球」。 與華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高酬載長滯空無人飛機複合材料機體製造技術。

第二類: 共同開發新技術

與智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無人飛機自主飛行控制與導航技術。 與高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無人飛機遠程影像傳輸。 與泰運國際有限公司合作研發「自動採樣 IC」控制模組,採樣器結合 Teflon Pump、具定時定高度之採樣 控制,操作容易、重量輕。

第三類: 推廣加值資訊

授權立境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特定環境污染源指標污染物鑑定」技術。 與環佑實業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霍氏紅外光譜儀監測」 ,執行高雄市環保局查核高風險污染之排放管道或 製程區之採樣分析。 執行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應用無人飛行載具收集及偵測空中空氣污染物計畫」計畫,執行高雄市大林蒲工 業區之三度空間空氣品質檢測。 與光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環境顧問)合作,進行「豐德發電廠廢熱對周界垂直剖面氣象參數及混合 層高度之影響(第一年)」之研究。

第四類:

與經濟部工業局(政府機構/產業界,台灣中油公司提供經費)合作,進行「林園石化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

產學合作計畫

健康風險評估計畫(第一年)」之研究。 與景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海陸風對於空氣品質之影響」,執行環保署「船舶空氣污染調查」。 與環佑實業有限公司(環境顧問)合作,進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源 FTIR 監測工作」,執行高雄市主要石 化業工業區空氣污染檢測。 元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本校土木工程系進行「中央監控及工業區連線維護業務」計畫。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0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3 99年度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開發新技術之成果 研發產出

99 年

執行成效

高酬載長滯空高性能無人飛行載具設計製造技術(1-1) 無人飛機臭氧監測技術(1-2) 繫留氣球臭氧監測技術(2-1) 自製電動繫留氣球絞盤系統(2-2) 自組繫留氣球暨空採樣系統,具定時定量定位採樣技術(2-3) 繫留氣球結合 O3 探空儀模組化技術(2-4) 開發自組繫留氣球纜線探空系統,懸掛重量達 1.5 kg、抗風速 3.0 m/sec 以上(2-5) 定高度飛行之定體積氣球製造技術(3-1) 空氣污染氣團追蹤技術(0-40 km)(3-2) 開發新技術

自組適合高空環境監測之無線傳輸臭氧監測儀(4-1)

達成率

工業區污染物 Phenol 之生物標記之分析技術(5-1)

100%

工業區污染物 56 種 VOCs 之分析技術(5-2) PM2.5 之粒徑分析技術(5-3) GC/FID 之臭味分析技術(5-4) 氣團逆軌跡反推污染來源之技術(6-1) 高空低壓環境模擬艙技術(6-2) 高空攝影自動判讀地面祼露地技術(6-3) 高空攝影光譜影像解析祼露地表特性技術(6-4) 影像判讀坡地災變之預警技術(6-5) 毒化災污染物擴散範圍之評估技術(6-6)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4 99年度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產學合作計畫 研發產出

產 學 計 畫 名 稱 與 內 容 合作主題: 應用無人飛行載具收集及偵測空中空氣污染物計畫 合作企業: 政府機構: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合作主題: 豐德發電廠廢熱對周界垂直剖面氣象參數及混合層高度之影響(第一年) 合作企業: 民營企業:光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主題: 林園石化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計畫(第一年) 合作企業: 政府機構/產業界:經濟部工業局/台灣中油公司

主要產學合作計畫

合作主題: 評估高雄港船舶污染因海陸風現象對陸地空氣品質之影響(第二年) 合作企業: 環境顧問業(產業聯盟):景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主題: 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源 FTIR 監測工作(第一年) 合作企業: 環境顧問業(產業聯盟):環佑實業有限公司 合作主題: 中央監控及工業區連線維護業務 合作企業: 環境顧問業(產業聯盟):元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計:

a

6件

a

合作金額(元) 5,555,555

400,000

6,619,900

200,000

300,000

750,000 13,825,455 b

b

註: 99 年度目標為 3‐7 件; 99 年目標合作金額為新臺幣 11,500,000 元,達成率 120%。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10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5 立體環境監測技術學分學程科目表 項目

必修 課程

科目

中心技術關

學分

開課學期

開課教師

各班學生人數

空氣污染學(B)

3

99 上

施百鴻/林清和

41/55

技 1~6

立體環境監測操作實務(P)

1

100 上

-

-

技 2~4

技術研發與推廣個案研究(A)

3

100 下

-

-

技 1~6

空氣污染物分析與實驗(P)

1

99 上

林清和/賴進興

55/34

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B)

3

99 上

梁菁萍/許惠悰

37

技 5~6

環境資訊應用概論(A)

3

99 上

陳建中/鄒佩珊

44/40

技 1~6

(B:基礎理論; P:操作實務; A:資訊應用)

儀器分析與實驗(P)

林國雄/陳世裕/

2

99 上

1

100 上

-

-

蔣立中/趙慶光

19

技5

技5

選修

暴露評估(B)

2

99 下

-

-

技 5~6

課程

有機溶劑與特化危害預防(B)

3

99 下

-

-

技 5~6

專題研究(一) (A)

1-2

99 下

-

-

技 1~ 6

專題研究(二) (A)

1-2

100 上

-

-

技 1~ 6

工業毒物學(B)

2

100 上

-

-

技 5~6

風險危害評估(B)

3

100 上

-

-

技 5~6

環境分析檢測原理(B)

3

101 上

-

-

技5

大氣擴散(B)

3

101 下

-

-

技 1~3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五、研發成果反饋教學及學生參與機制之 規劃

職教育,以促進技職校院整體教學品質與 資源運用之能量提升。立體環境監測技術

人才培育是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技

學分學程科目表規劃(如表 5 所示)。

術發展中心成立的重要目標之一,本聯合

六、聯合技術發展中心管考機制

中心將六大技術發展之結果規劃出「立體

(一)成立中心指導委員會

環境監測技術學分學程」,本學程開設之

聯合技術發展中心已成立指導委員

課程科目兼顧基礎理論、操作實務與監測

會,直屬召集中心校長,並由環境與生命

結果之應用,使學生可以學習最新之環境

學院院長擔任執行長,聘請夥伴中心高階

監測技術。本學程各科目之教材由參與本

與研發單位主管、產業界代表、學術界代

中心之研究人員與夥伴中心成員共同編

表與政府機構代表擔任委員,進行計畫的

撰,並邀請相關業界專家審核。所規劃之

規劃營運、執行進度監督、經費運用審核

課程科目則依專業知識的必要性,規範 3

及績效評估確認等任務。另外,中心指導

門必修課程,11 門選修課程。透過本學

委員會亦設置管考評鑑小組,成員由指導

程,協助夥伴學校及區域學校提升教師專

委員會組成,對召集中心、夥伴中心定期

業成長與教學發展、形塑專家教師角色、

查核與評鑑,查核與評鑑報告將提交指導

研發創新課程,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

委員會審議。

具關鍵素養與競爭力之技職人才,活絡技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0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二)設置專屬之技術發展中心網站

參、結語

架構專屬中心網站,作為召集中心、 夥伴中心團隊成員每月定期匯輸執行進

本人五年前擔任空軍航空技術學院校

度、經費運用與技術發展之成果,提供指

長時,曾邀請李家同教授蒞校演講與座

導委員會管考評鑑小組成員進行線上與現

談,李教授表示他在大學修課所學之課本

場查核計畫執行內容之成效,並督導與

知識有些理論似懂未懂,直到在空軍通信

確認召集中心、夥伴中心及產業聯盟團

電子學校(空軍航技前身)服預官役受訓

隊執行計畫之能量。( 其網址 : http://

時,接觸到實際通信電子雷達等裝備,再

jtcam.fy.edu.tw)

加上實務經驗豐富的空軍教官講解後才豁

(三)舉辦技術產品成果發表會

然貫通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由此可見李

召集中心、夥伴中心規劃舉辦研發新

教授是由自身體認再加上敏銳的觀察與宏

技術、新產品之成果發表會,檢視計畫成

觀分析後,提出對技職教育精進的期許。

效與成果分享,並依據年度查核點檢視執

輔英科大現今推動立體環境即時監測聯合

行績效,新技術、新產品提供予教育部、

技術發展中心之策略,即是將現有技術予

產業界、其他學術與政府機構檢核研製成

以整合後,再開發更具競爭力之新技術,

果之應用價值。2010 年 11 月本中心順利

並將此等技術與業界聯盟,以增加技術應

執行完成高雄市空氣污染物 O3/NO2/NMHC

用之務實面,並技轉業界提昇產業價值。

等偵測技術發表時,受到各大媒體之報導。

當然最後需將技術開發應用結果回饋教學 任務,增加學生實際動手學習機會,強調 基礎學理驗證,了解未來職場技能需求, 以落實技職教育產學合作的宗旨。

【參考文獻】 許秩維(2010 年 3 月 9 日)。臺技職教育式微,李家同憂心。 中央社。2010 年 3 月 9 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9/n3192564.htm 林俊彥(2006)。從技職人才培育產訓的落差談產學合作。高教技職簡訊,171。2006 年 8 月 10 日, 取自:http://120.96.85.9/News/2006081004.asp?c=0200&vers=171 林騰蛟、李彥儀(2011)。盤整技職教育,技專校院再出發。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1),17-32。 李彥儀(2011)。高等技職教育發展與品質管制。2010 年 IEET 工程及科技教育校院長論壇,臺北市, 2011 年 1 月 19 日。 賈澤民(2011)。教育部補助 100 年度聯合技術發展中心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

10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高職汽車科學生

職場學習需求評估研究 —從業界觀點分析 廖年淼

羅鴻仁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 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 博士生

職體系學校師資與設備,結合樂意參與學

壹、緒論

校職場學習合作的事業單位,將學習場域

職場實習旨在提供工作世界的實務體

延伸到實際的工作世界,增加學生接觸實

驗或觀察學習機會。目前各層級學校的教

務工作的經驗,不但可增強學生的實務知

學活動設計多數缺乏與學生生活經驗或職

能,學生亦能體驗解真正的職場現況,如

場工作世界的連結,加上學校的設備與不

此一來應可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提升技

斷更新的工作現場設備及實務差異甚大,

職體系學校的實務教學成效。有鑑於此,

致使學生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其次,行

教育部於 2010 年 4 月 9 日開始提出技職

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的大專畢業

教育再造方案,推動「技職生業界實習,

生就業力調查報告指出,雇主認為大專畢

教育部補助 1 億」的政策,補助技專校院

業生在初入職場時的就業力不太充足的

開設校外實習課程,縮短學校與職場間的

達 65.1%,學生認為自我具備有信心的充

落差,送 1 萬名技職生到業界實習,為的

足就業力也只有 36.1%。顯示雇主認為學

就是讓學生提早體驗職場,建立正確的工

生就業力的不充足與學生對自我就業力沒

作態度,拓展學校實務教學資源及學生就

信心的皆高於六成。因為學生對職場工作

業機會(林思宇,2010)。

環境的認知不足,以至於在學習的歷程中

對於技職體系的學生而言,如果這樣

對自我要求鬆散,往往到了即將畢業時,

的職場實習體驗這麼重要,甚至教育部還

才驚覺能力不足,而沒有自信心去應徵工

編列經費補助這類的學習活動,那麼,對

作。瑞士技職教育成功的秘訣,使其國民

高職階段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職場體驗學

所得維持在全球前 5 名之內,發現他們在

習活動的價值如何?如果要進行,又該如

觀念上持守「學用一致」、「做中學」的

何作?有哪些形式可能是職場比較能夠接

理念最為關鍵(莊謙本,2009)。

受的?由於高職職業類科繁多,各群科特

因此,如果我們能妥善運用現有的技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性不同、其所對應的職場差異也甚大,未

10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縮小討論範圍,本文擬以作者所熟悉的高

改變或同化一群相關的訊息、技巧及感覺

職汽車科為主軸探討前述問題。

的方式,因此提出「瞭解職場學習的架

以往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實習課程教

構」(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學,傳統上係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在操作過程中,以訓練學生熟悉修護技能

職場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有關工作

為目標,比較沒有兼顧高層次思考及問題

的學習、團體組織的學習以及自我的學

解 決 能 力 的 訓 練( 郭 有 遹,1992; 黃 銘

習,其中有關自我的學習部分最為豐富。

福,2006),然而在業界所遇到的往往都

本研究將以職場學習部分的實習動機、歷

不僅止於技術層面問題,而是牽涉高層次

程與實務知能為主要討論之方向。其次,

思考與整合能力,因此造成教學目標與業

對高職學生而言,「職場學習」的定義乃

界需求的落差;而在高中職階段的學生,

指汽車科學生在其職場學習的場域中,以

由於缺乏深入了解工作世界的機會,加上

個人的生活與學校經驗作為學習基礎,經

對自己的興趣認知不夠完整,對職業或專

由職場脈絡的體驗活動,建構實務見聞的

業的環境往往抱持不切實際的想法,導致

整體歷程。

升學與就業的盲從(鄭和鈞、鄧京華,

二、職場學習需求的相關研究

1997)。因此為了使高職汽車科學生能夠

(一)職場學習動機

提早暸解自己未來升學及就業的方向,如

在職場學習動機的需求評估中,主要

果能在就學高職階段有機會進入職場進行

還是在工作技能與工作態度(李忠浩,

短暫的觀察學習或體驗活動,應能開拓學

2003;高淑琴,2009;Howe,1991)。黃

生的視野與加深、增廣實務知能。

俊仁(2008)發現職場學習能改善學生職 業態度及學習態度,增加工作經驗,以利

貳、文獻探討

職場就業能力。雇主樂於優先雇用曾參與

一、職場學習的意涵

職場學習的畢業生,並認為透過職場學習

職場學習是一個很廣的概念,不同的

與訓練,能幫助學生認識及適應職場環

領域可能採用不同的專業詞彙(李訓智,

境,並認為推動高中職社區化,辦理課程

2003;Hager, 1999),簡要的定義是指

區域合作,使學生提早建立未來學習的方

在工作現場中的學習活動,涵蓋範圍包

向,職場學習能使學校與社區之事業單位

括知識、技能與經驗的獲得者皆可謂之

建立良好關係,發掘其性向、興趣與能力

職 場 學 習( 羅 寶 鳳,2003;Holliday,

(陳世雄,2003;王哲祥,2005)。李藹

1998)。Marsick(1987)認為職場學習

慈(2006)也提到學習的態度較弱,工作

是一種個人或團體獲得、解釋、再組織、

的表現自然較差。顯示透過之前的觀摩學

10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三)職場實務考量

習,讓學生的職場學習和校內學習互濟互

職場單位提供學生學習場域,讓學生

用,可以真正體驗到職場上真實狀況的重 要性及業界需求,提高學生就業率。

可以真實體驗職場生活,在師傅的指導

(二)職場學習歷程

下,透過現場實際的操作學習,讓同學縮

學校以職場學習做為課程發展架構之

短職場工作的探索期。在職場學習實務的

文獻探討仍不多見(黃俊仁,2008),只

需求評估中,王重元(2008)提到運用建

有劉科妤(2008)發展出我國高職美容科

教合作制度,使每位學生接受適當的工作

職場實習之專業能力,並擬定課程單元主

安全教育訓練,提高學生工作安全認知,

題、內容綱要及教學目標,建構出職場實

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實習工作傷害的發生,

習課程。再者學校職業輔導實施人員主

職場學習工作安全的認知是重要的。陳雅

要以導師、職場實習任課教師最多(李

萍(2008)則是指出社會技巧越佳,在職

忠 浩,2003; 林 宏 旻,2005; 楊 麗 珍,

場工作適應度就越高。陳世雄(2003)指

2009;Howe,1991)。職前基礎訓練實習

出提早接觸職場,畢業後較易於立即就

及安排補充訓練皆有助於學生職場學習,

業,可提高就業率。

學生參加職場學習能增進為人處事能力,

綜上所述,職場學習需求主要是需展

因為工作內容、訓練與學習成長對學生畢

現出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對於老闆或師

業後再從事的意願影響最大,更提到應多

傅的安排或要求都要能盡力完成外,對職

重視學生的職場學習狀況並多予鼓勵,有

場工作現況更佳瞭解,提昇自我專業能

助於學生在畢業後提升未來從事的意願

力。其次,職前基礎訓練實習及安排補充

(李俐玲,2008)。最後許多學者都指出

訓練皆有助於學生職場學習,再透過良好

職場學習時,若發生適應困難較佳的處理

的實習單位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藉以培

方式為先針對觀察評估結果進行個別輔

養應有的職業態度及道德。最後是職場學

導,透過社區資源整合,可以幫助學生認

習可體驗真實的職場生活,及早發現自我

識並適應職場環境。(李忠浩,2003;陳

所具備的專業能力或就業力,讓學生被動

世雄,2003;陳映如,2009;Li,2001;

的學習觀念轉變為主動解決問題與學習專

Shriner,2002)。因此,優良的實習單

業能力,將自己的興趣與專業的技能相結

位必能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

合,創造出自己領悟的學以致用之真諦。

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及道德,並且有能力

參、研究設計

指導學生技能學習,適時的肯定及鼓勵對

一、研究對象

學生能激發向上的潛力,促進學生良好的

本研究以臺灣六間汽車維修相關產業

學習。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1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為研究場域,屬於立意取樣方式,是研究

2000;莊惠美,1998;許維素,1995)及

者依據專業知識及本研究脈絡所需,選

依照質性研究編碼之需求事項,依照特定

擇最能符合其研究需求的人員作為研究

程序序進行分析解讀。

對象(王文科,2006;Gay & Airasian,

三、研究工具

2000), 此 亦 符 合 Strauss

(一)研究者

與 Corbin

(1990)所提出的原則,他們強調研究之

研究者本身即為分析質性資料之工

初可根據研究問題、方便性、以及研究者

具。本研究之研究者之一,目前為某國立

之時間精力因素做選擇。六位受訪者中,

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曾

三位汽車修護技師兼負責人、一位汽車銷

任高職汽車科教師並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多

售廠經理、一位汽車展示中心副理、一位

年,在研究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反思及覺

引擎工程師。

察釐清研究脈絡。

二、資料蒐集與分析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以一對一深度訪談及事件訪談

初定訪談大綱乃是依據研究問題及參

之逐字稿為資料來源,進行六位業界資深

閱大量相關文獻後,再根據所欲探討的主

從業人員之訪談後,立即將資料進行整

題擬定訪談大綱,內容包含對於高職汽車

理、轉騰、編碼及分析,以免資料闕漏。

科學生進入業界實習的看法與高職汽車科

(一)轉謄逐字稿

學生進入業界實習合適的型態等二個構

每次訪談結束後,立即進行逐字稿謄

面、共六個題項如下:

寫工作,以免遺漏訪談過程中相關事件內

1. 您認為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學時期的實

容,始能確保訪談資料的完整性。

習經驗對於將來進入職場有何幫助?

(二)逐字稿編碼

2. 到貴工廠就業的高職汽車科畢業生職

研究者將 6 位訪談對象訪談內容轉騰

場新鮮人的實務能力如何?如何訓練

為逐字稿,將每份逐字稿中的句子加以編

加強?

碼,代碼第一碼以英文字母大寫 A、B、C、

3. 您對高職汽車科實習課程,若是修復

D、E、F 分別代表 6 位受訪者;第二碼:

學校師長、自己家裡或親友的車輛的

數字碼代表逐字稿頁次;第三碼為三位數

看法為何?與實際進入業界維修實習

的流水號代表逐字稿所在段落。

的差別?

(三)資料分析

4. 您覺得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學期間利用

為使訪談內容能夠真正反映出受訪者

什麼時間到業界實習比較合適?週末

現象,資料分析就會是一個艱鉅的過程。

或寒暑假?需要實習多長的時間?

研究者參酌若干學者的看法(高秀蓉,

5. 若高職生來您的工廠實習,您可以提

11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供哪些學習的範圍給高職生實習?

影響。(A-10-119)

6. 若高職生來您的工廠實習,您的主要

他的學習意願很高,呈現積極的狀

考量為何?

態,大家的興趣也會很高,整個工廠的教

(三)錄音工具

導意願就會很高。(F2-5-010)

為建立資料完整性及便於研究者事後

所以除了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外,更應

回溯訪談過程,研究者於訪談之前須清楚

時時刻刻自我肯定,朝向自己興趣而學

告知研究對象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以作為

習。正如施信華(2001)研究發現,學生

完整資料分析。

對於自我態度良好,且透過團體互動與自 我的肯定將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再者學生在職場的真實氣氛中培養工作

一、高職汽車科學生進入職場實習的看法

態度、職業道德與服務品格,並對於自

為瞭解業界對高職汽車科學生進入業

信心的建立、自我管理與責任感之個人

界實習的看法,主要分三個問題層面來加

發展及個體成熟也產生影響(康自立,

以探討,首先是對學生在學時期的實習經

1985;ASET, 2006a;Thiel & Hartley,

驗對進入職場上的幫助之觀點;再者是職

1997;Wilson, Stull & Vinsonhailer,

場新鮮人的實務能力的現況及如何訓練與

1996)。「積極的學生,我們只要告訴他

加強;最後是學校的實習課程與實際業界

工作的流程後,他就可以自己摸索,主動

的維修實習之差別來加以說明。

求知,這對進入職場絕對有幫助的」(A-

(一)學生在學時期的實習經驗對進入職 場上的幫助

4-037)。不只是興趣和主動的態度,並 應兼顧專業能力與學習態度,培養吃苦耐

1. 積極的學習態度

勞的本質。因此,工作的歷程中帶給工作

一 般 而 言, 學 習 態 度 的 形 成 與 教

者的決不止是物質的滿足,也不應該只是

師、學習環境、同儕影響、父母影響有

最後達到的成功境界,與所獲的的地位,

關(Glick, 1970;Haladyna, Olsen, &

而是工作的歷程中帶給自己的磨練、成長

Shaughnessy, 1983),因此學習態度在

與精神提昇(蔡耀尹,2002)。

同儕上會互相影響,間接影響周遭的工作

一臺車進來,我就說現在要開始保

環境,進而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關鍵。如

養,他就會很主動在旁邊,去瞭解情形,

受訪者 A、F 都提到:

學習與磨練,進而在自我的學習成長過程

學習的興趣與態度都會影響老闆或師

中收獲的比實際上的技能還要來的多。

傅教導的意願,假使重複的實際操作時,

(F2-5-010)

他常說不知道或忘記了,工作態度勢必受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態度除了要堅守崗位,更要積極和吃

11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苦耐勞。其實就是肯學的心,因為你學徒

進一步探討業界對高職學生參與實習方面

一定很辛苦,萬事起頭難,像在我們汽車

的見解。「在升學方面,有興趣的讀相關

業,除了身體上的累,心靈的承受也很重

科系,運用基礎能力去學研發、設計等方

要。(E-3-022)

面」(E-10-055),以學生的興趣為實習

綜上所述,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

課程安排的導向,學生的實習過程才會有

還是應加以重視,藉由職場經驗增進人

意義,否則學習與興趣不符,很有可能阻

際關係能力與養成團隊合作精神,更是

斷或影響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正如莊謙本

新世紀從業人員的關鍵成功要素(ASET,

(2009)指出,對青少年來說,職業基礎

2006b;NZACE, 2001;Thiel & Hartley,

越寬廣,理論學習越深厚,越能成為技術

1997)。所以,當學生在職場上形成學習

人才。另外,高職汽車科本身以學習職業

態度時,其行為表現不僅在學習上,也會

技能為取向,實習課程的安排對於升學就

在環境上,且會延伸到未來的就業職場的

業影響頗大。在就業方面,教育部已規劃

態度上。

支持技職學生赴業界實習,為的就是使學

2. 學以致用,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生畢業後能學以致用,「透過學校培育與

在本研究中,業界資深技師及老闆對

業界公司實習,把你聘請回來工作」(E-

實習課程進入職場的幫助性看法多是有正

9-053),以增進就業機會。因為「業界

面性,更深信能將所學的應用於現場,也

以營業導向為主,透過實習課程學習」

能夠訓練學生的臨場反應。「唯有良好的

(C-5-043),來教導技能與行銷觀念,

臨場反應,才有隨機應變解決問題」(B-

等回到在職場上會比較受到歡迎,也樂於

1-010)。且技師及老闆均認為「到現實

培養真正有心於這行業工作、做得長久的

職場上不好可能就被淘汰了,所以實務

人,且對於業界的人事成本亦較為有利,

經驗還是得重視」(D-1-007)。高職學

所以業界技師及老闆皆表示較為喜愛。

生課本上學到的是純知識理論,在業界是 實用與應用互有關連,而真正的教育應

(二)職場新鮮人的實務能力的現況及如 何再加強與訓練

是思考和實做相結合的活動(黃富順,

近期教育部積極推動「技職教育再造

1997)。

方案」,其著眼點即在於強化技職教育的

3. 畢業即可就業

成效,目的在強化產學實務連結及培育優

技職教育的特色與內涵,為的使學生

質專業人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受訪者認

能依個人興趣、性向與才能選擇技職教育

為校外實習對於專業技術的加強是有幫

適性學習發展,同時擁有「學力」和「學

助的,在校內只有簡單理論介紹和基礎

歷」,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因此我們將

技術訓練,不懂實務界真正情形,授課

11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內容實用性不足,因此,「到產業界實

我們都有安排人員去學習產業訓練,

習的東西會多,接受教育和產業訓練」

得到最新的汽車資訊與維修方式,因我們

(E-5-033),以增進本身專業技術及知

需要和現實接軌,學校得到的資訊應該比

能,否則「高職生他們都沒有一些訓練的

較慢吧(F-6-038)。

經歷,完成的工作機會比較難一點」(E-

由受訪者得知,學校學習與業界實習

8-047)。利用職場作為教學的工具,並

的差別在於故障排除觀念的較少學習,業

透過新穎設備的使用而獲得先進的科技知

界的設備、訓練器材較完備,而在校所學

識,獲取工作經驗而增進職場工作技能

的內容有限,想就業的學生,其技能無法

(康自立,1985;Dressler & Keeling,

完全與汽車業界配合,必須再施以某種程

2004;NCCE, 1994);所以受訪者的看法

度的在職訓練,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唯

認為高職汽車科學生應多至業界現場實習

有加強高職學生對職場的瞭解及互動,才

並增進工作技能及增加職業試探機會。

能改善基層就業市場人力的失衡(黃俊

(三)學校的實習課程與實際業界的維修 實習之差別性

仁,2008)

二、高職汽車科學生進入業界實習合適的 型態

學校的實習課程主要目的在於養成安 全的作業習慣與熟悉機械的維修或操作, 並提昇操作精熟度。高職汽車科未升學的

(一)學生在學期間利用什麼時間或多長 的時間到業界實習比較合適

同學缺少實務能力,對汽車修護廠現場保

大部分的高職學生缺乏時間管理能

養、維修工作較生疏,無法勝任現場實務

力,只有盲目的讀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工作,所以「真正如果要產業經驗,還是

因此學校應安排妥善的實習方式與時間規

要到業界的修車廠」(A-7-076),也顯

劃,讓學生能有效率的學習,和職場上的

示出學校的實習課程與實際業界所期待的

學習體驗。對汽車科學生而言,比較適合

有很大的落差,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的實習時程與型態如何規劃呢?以下試圖

如受訪者 B、E、F 提到:

歸納業界人員的建議。

學校工廠實習只有些許幫助,因為可

在本研究中,受訪者均本身有汽車科

能車輛數不多,學到的故障排除觀念則較

相關背景或學徒實習經驗,亦與多所高職

少,業界從基層學習,有整套的職業訓

學校汽車科建教合作,他們對於高職學生

練。(B-10-133)

實習時程的看法大多覺得不足。「如果只

學校可能設備不足也無法排除,學生

是一種故障,週末就可以了,長系統的應

如果真的要學習到東西,還是就是要到產

該要寒暑假」(A-3-028)。「所以大概

業界,得到的東西會多一點。(E-5-033)

要有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讓他有比較充裕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1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的時間,就一直延續學習,效果較好」

現場實習可以從零開始慢慢去學習。

(B-7-082)。且學校應採系統性及延續

看一些案例,可以學到在學校可能沒辦法

性安排實習課程,基本的維修保養可以利

學到的東西。(E-4-026)

用週末進行實習;反之,需長時間學習的

會知道整個流程是怎麼做的,從觀察

部分可利用較長的寒暑假。且認為週末實

到作筆記都是有幫助,否則只知概念等遇

習時段較為零碎無接續性,對於學生實務

到實際上問題就不會做。(F-10-081)

技能訓練及觀察學習上幫助較少。在瑞士

綜上所述,實習時程與專業技術是有

技職的學生年級愈高在廠時間愈長,並

相關性,且受訪者與相關文獻都指出,可

接受考試以提昇就業機會的能力(Swiss

利用假日的學習或寒暑假的長時間學習,

Federal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統整學校所學的知識。學校在實習課程中

and Technology, 2003)。鄭和鈞、鄧京

扮演著重要角色,應與業界工廠協商整體

華(1997)也提到高三下學期需集中鑽研

合作過程,以及安排適合學生學習的時

學生所選定的職業給予具體的指導。所以

程,無論是間歇式或連續式的學習方式,

在高職階段應要實習的時間需增加,不僅

都應為學生與業界間搭起互動的橋樑。

能促進學習成效,也能對往後就業領域的

(二)業界可提供實習學生哪些學習的範圍

工作情況更多瞭解。如受訪者 E、F 都提

1. 專業知能加強 在本研究中,技師是與學生接觸最近

到長時間的實習會增進學習效果: 在學校能夠學到的東西,就是用一些

的業界人士,技師協助負責指導學生實習

故障,讓他們去排除啊,一開始是很好

過程及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受訪的業

啦,可是讓他們出來實習半年或是一年以

界代表及老闆均提到,學生的實習應從基

上,會對他們更好(E-2-009)。

礎開始,且應考量學習時程的長短來安排

利用週六或是寒假來實習,對他的幫

要教給學生什麼。「我覺得從基礎的必需

助真的沒有很大,因為不知道程度也不敢

先練習」(A-5-047),由先備知識再延

讓他操作,或許對觀摩上有些許幫助,但

展到所需學習的實用技能,再者從實務

經驗學習的成效不大(F-10-076)。

層面更亦協助實習學生的理論架構,因 「認識業界的實際層面會比較快」(A-6-

業界資深修護技師及老闆對於實習活

062)。

動的模式若採觀察的方式,多數表示可以 接受,但效果比實作來的小。但受訪者 E、

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差異,不管

F 皆表示觀察紀錄對於學生學習概念上有

由理論到實務,或是由實務到理論,為的

幫助,至少在可增加在學校所缺乏的職場

都只是追求專業知能的基礎與建構,再慢

實際的應對與問題解決方式。

慢的加深加廣的進行專業問題討論,「對

11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實際的情形與遇到的問題拿出大家做分

質專業人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受訪者認

享」(B-11-155)。

為校外實習對於專業技術的加強是有幫助

學生可也以與技師在討論的互動過程

的,在校內只有簡單理論介紹和基礎技術

中學習到一些實務觀念,正如國內外許多

訓練,不懂實務界真正情形,授課內容必

學者也都提到實務的職場學習結合理論的

定不實用,學生也無法真正學到業界實務

學校教學,有助於學術性經驗的統整與應

內容。因此,「到產業界實習的東西會

用,學生因而能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完成畢

多,接受教育和產業訓練」(E-5-033),

業 專 題 與 後 續 的 學 業( 康 自 立,1985;

以增進本身專業技術及知能。否則「高

ASET, 2006a;Blair & Millea, 2004;

職生他們都沒有一些訓練的經歷,完成

NZACE, 2001)。職場學習最好能夠提供

的工作機會比較難一點」(E-8-047)。

建構知識增長與調整的機制,做出當天的

利用職場作為教學的工具,並透過新穎

工作紀錄與心得,每天有三十分鐘的時間

設備的使用而獲得先進的科技知識,獲

進行經驗分享,都是具體可行的做法(林

取工作經驗而增進職場工作技能(康自

振春,2005)。在高職豐富多元的課程安

立,1985;Dressler & Keeling, 2004;

排下,不僅能學得專業技能,繼續朝向進

NCCE, 1994);所以受訪者的看法認為高

修的升學管道亦會非常暢通,期望在職場

職汽車科學生應多至業界現場實習並增進

上獲得肯定,以務實化、專業化提昇自我

工作技能及增加職業試探機會。因此在汽

競爭力,開展璀璨的人生。更期望實習經

車修護的學生來說,在學校習得專業的知

驗能增進職場上的銜接,受訪者 C、E、F

識,到職場上「協助汽車的基本保養」

也都提到也會縮短學習的時間和強化專業

(C-10-075),再「重複這個動作,延伸

知識:

到一至三項的故障排除」(F2-13-039),

「有理論基礎的,進入狀況會很快,

為的是考量學生是否已具有先備知能,再

會縮短學習時間」。(C-1-008)

栽培成實作派的學生。

「實習主要就是學以致用,可以把你

由訪談歸納得知,業界技師及老闆也

實際上面遇到的經驗然後跟同學、跟老師

認為藉由業界所提供的知能與技術,所培

分享這樣子,將實習經驗化為知識」。

養出來的實習經驗確實有助於學生畢業後

(E-1-007)

進入職場,實習經驗將影響到進入職場後

2. 實務技術精熟

的學習速度,不管是在臨場反應的訓練及

近期教育部積極推動「技職教育再造

實務能力及經驗上的累積等。這項訪談結

方案」,其著眼點即在於強化技職教育的

果與黃俊仁(2008)、陳世雄(2003)、

成效,目的在強化產學實務連結及培育優

王哲祥(2005)之見解相同。故高職汽車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1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科學生實應多至業界現場實習,累積更

顧客及學生,資深修護技師及老闆都認為

多的實習經驗及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術,

專業信賴感(顧客信任)及學生安全責任

此 研 究 結 果 與 李 忠 浩(2003)、 高 淑 琴

皆是提供實習環境及資源所需考慮到的因

(2009)、Howe(1991)相符。

素。責任心是在學校與業界最大的差別,

綜合上述,業界能透過實習的過程經

學校方面對學生都保持尚在學習的心態,

驗轉化為專業知識,實際運用於工作職場

「師長都認為他是學生,本來就不太會」

上,以增進技能,此見解與李俐玲(2008)

(A-7-074);因此學生的責任感較不重,

之結果相符。所以只要實習合作單位願意

「但是在業界,冷氣修完不會涼,就會流

提供學生職場學習場域,讓學生可以真實

失客戶」(A-7-076);間接顧客會對業

體驗職場生活,增加臨場應變能力,學習

者產生不信賴感。另外「客戶拿他的的車

職場組織的良性互動,在師傅的指導下,

子來實習,也會不放心」(E-7-039),

透過現場實際的操作學習,讓同學縮短職

也會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最後是安全責任

場工作的探索期。

上需多加考量的是學生方面,「原則上危

(三)業界對學生來實習時的考量

險工作較少,平常就只讓學生做基礎保養

1. 成本問題

的工作」(F-5-008),因此業界實際維

在本研究中,業界的成本問題亦是業

修和修護技術大部分具有技巧和應該注意

界能否提供環境及資源,讓學生來當做學

的地方,同時考量學生的安全問題。所以

習的主要場地。在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實

學生在工廠內,除了認真學習,還需要有

習汰換比較高且無回流至原公司,另外,

自信和熱忱,盡量培養自我負責任的工作

業界技師需要輔導學生造成人力的浪費,

態度,讓老闆和顧客皆能產生信任感。最

這些因素都是造成業界考慮提供資源的主

後是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的道德行為是模仿

因。如受訪者 F、E 都提到:

的結果,也是教師直接訓練的結果。所以

對他們訓練三個月,最後也不一定至

業界老闆也提到品德教育訓練的重要性,

我們公司服務,成本考量較不符,或許長

需指導學生的工作行為外,做人的道理以

期的產學合作方式較妥當。(F-2-012)

保障顧客財產,也是工廠對顧客的責任。

保養廠也會增加負擔,因為可能耽誤

如受訪者 F 都提到對工作的安全性及品德

到人家的上班時間,然後可能要花很多時

的重要性:

間幫你去解釋這些東西,又浪費時間。

較沒有安全性顧慮的東西,沒危險性

(E-5-032)

的工作給他們做,要一段時間和經驗累

2. 責任問題

積,有危險性的,行車安全方面,沒有到

在本研究中,業界的責任問題是針對

一個程度,不可隨便亂弄。(F-6-038)

11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有時候還會試探,丟錢在車上,叫他

銷觀念,或在職場上所學習到的相關技

去裡面清,並加以注意和預防,這包括做

能,對往後在業界上比較駕輕就熟,業界

人的道理,這是屬於教育訓練的一部份。

也樂於培養真正有心於這行業工作,相對

(F-8-052)

的就會提昇自我的就業機會。

綜合所述,成本與責任問題為業界對

量。在業界的成本考量方面,對於提無回

(二)拓展高職汽車科學生學習資源,將 實習場域延伸到業界,循序漸進的 增進職場經驗,可學以致用、統整 過去所學,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流性的學生較無教導意願。其次是責任問

學校的實習時程安排是一個很重要的

題,業界需考慮顧客信任、學生安全問題

因素,目前實習時程較為不足,希望職業

及工作倫理,長期合作及的業界工廠較

學校能將學生都規劃至業界實習,不只是

有意願提供實習資源,此結果與王重元

在學校的實習工廠學習。業界代表均表示

(2008)之觀點有相同之處。

連續性的至業界實習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學

於高職汽車科學生至業界實習的實際考

習工廠環境及實務技能,不要都只是在學

伍、結論及建議

校的實習課程上的學習,要真正的與實際

一、結論

職場上接軌。再者實習經驗對於進入職場

(一)業界重視學習態度與正確工作態度 的養成,直接以職場作為教學場 所,實習內容與就讀科別高度相 關,有助於了解職場實況

的幫助性較大,學習的範圍更包含知識、

自我的學習態度需更積極及充滿學習

業技術在實習過程中是能夠增進的,且學

興趣,因會影響到業界的人力聘僱,而業

生可以透過業界的臨場訓練增進本身的專

界偏愛態度勝過於經驗和能力,故學習態

業知能,實習過程中獲得的專業技術亦較

度對實習學生和業界都是很重要的一個關

能為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提供幫助。

鍵因素。另外在升學就業方面,需要運用

(三)業界並不排斥提供學生實習機會, 其實務考量主要是成本、人員安全 與責任問題

技能、溝通互動等多層面,並能夠縮短在 職場中的學習及進修時間。最後個人的專

林振春(2005)職場學習的四大策略讓每 個職場生手,利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在

最後是業界配合部分,在技師指導方

短時間之內就能夠轉變成專家。學生在實

面,技師給予學生從基礎學習到進階學

習課程中獲得的興趣或成就會影響其升學

習,考量學習時程的長短或學生興趣來安

或就學的方向。業界工廠喜愛聘雇原來工

排內容。其次在業界的成本問題方面,實

廠訓練出來的學生,因學生熟悉原來環境

習活動培訓的人力無回流性且造成原有人

且業界能掌握學生的程度進行訓練。再者

力的浪費。最後在責任問題方面,實習活

透過學校良好的課程安排來教導技能與行

動需考量專業信賴感及安全問題,以及工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18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三)業界

廠除了培訓技術的責任,做人道理及工作

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活動中,技師

倫理亦須加以輔導。

二、建議

指導是重要學習的一環。高職學校師長可

(一)個人

與業界工廠技師進行課程學習的討論,實

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活動中,需有

習內容安排盡量由小至大、由簡至深,且

良好的學習態度,業界工廠才會樂於傾囊

應考量實習時程的長短盡量讓學生能夠延

相授。且高職汽車科學生應盡量選擇自己

續性學習,才能夠使學生系統性學習並累

有興趣的部分來進行實習,才能夠真正對

積實習經驗。最後業界在進行實習活動

自己未來的升學及就業有幫助。高職汽車

時,提供合理及較無危險性的技術操作或

科學生在業界實習活動中,應認真學習並

基本維修使學生學習;若為較困難或具危

累積實習經驗,亦可透過實習單位的教育

險性的維修,技師必須在旁指導及解答學

訓練增進本身專業技術及知能,亦是累積

生提問問題。此外技職教學場地與設備應

未來進入職場的實務技能,而同時能夠減

由企業提供,建立良好的產學合作,由企

少職場人力訓練的時間,業界工廠也樂於

業協助教育單位辦理訓練,實施技能檢

接受認真實習與良好學習態度的畢業新鮮人。

定,檢定合格者就直接就業。以企業為

(二)學校

主,教育為輔的觀念,完成人力資源的培

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實習課程皆安排到

養、訓練、就業一貫系統,造就高水準的

校外實習,且長期的配合,並要半年的時

技術人才,成為下一個臺灣之光。

間,以連續性、延續性的業界實習課程安

(四)未來研究建議

排,使實習活動更為完備。由結果得知,

本研究受訪對象為業界資深修護技師

實習過程先至學校的實習工廠,在學校遇

或老闆,他們工廠分布在嘉義縣、雲林縣

到修理的問題較少,且建議先以觀察紀錄

及彰化縣三縣市,研究樣本較小且研究結

到重複操作的實作,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果僅能推論至中南部地區。故未來在研究

再延伸至業界的實習範圍。其次高職學校

人力許可下,應擴大研究樣本至其他地

師長勿再以升學為目標,以升學考科為教

區。其次業界實習需求評估之因素很多,

學內容,以文憑為努力目標,完全偏離技

應更深入研究並加入更多的變項,然後針

職教育的目標。應可藉由性向測驗等方

對相關因素加以探討,以期能得到更深

式,先檢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之強

層、廣度的瞭解。

弱,來安排實習場域及實習方式,等於是 替產業界先篩選人才,達到業界成本資源 有效回收,並以職場一切為學習內容,與 企業密切配合,發揮學以致用。 11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參考文獻】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增訂十版)。臺北:五南。 王重元(2008)。私立高職輪調式建教生職場實習工作安全認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南臺科技 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王哲祥(2005)。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職場學習分析—以S家商餐旅管理科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 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忠浩(2003)。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職場實習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2011 年 1 月 27 日,取自 http://hope.nyc.gov.tw/download/download.php?id=137 李訓智(2003)。成人學習的另一面向—職場學習。成人教育,71,38-44。 李俐玲(2008)。餐旅系建教生之職場實習滿意度與畢業後從事餐旅業意願之關係。南臺科技大學技 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藹慈(2006)。大學圖書館員職場學習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45-65。 林振春(2005)。職場學習的四大策略。T&D 飛訊,31,1-5。 林宏旻(2005)。高職特教班職場實習及職業輔導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思宇(2010 年 4 月 9 日)。技職生業界實習,教育部補助 1 億。中央社。檢索日期:2010 年 5 月 8 日。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9/5/23m1m.html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高淑琴(2009)。雇主對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職場實習準備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謙本(2009)。瑞士技職教育的特色與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3,283-308。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教育辦理模式及申辦途徑。96 年度教育界與產業界座談會會 議資料(南區),2011 年 01 月 31,取自:http://iacc.kuas.edu.tw/iacc/hand_in_hand/ 教育 部中部辦公室建教合作簡報 .pdf 教 育 部(2009)。 產 學 攜 手 合 作 計 畫 資 訊 網,2009 年 09 月 22 日, 取 自:http://ia.management.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org.tw/news.html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全華出版社。 陳世雄(2003)。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班職場學習實施現況的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映如(2009)。高中職特教班推動校外職場實習轉銜服務之個案探討。雲林科技大學全球運籌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雅萍(2008)。高職特教班學生社會技巧與職場實習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富順(1997)。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黃俊仁(2008)。職場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汽車實習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銘福(2006)。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之成效-高職汽車實習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維素(1995)。現象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訪談分析歷程。諮商與輔導,120,11-14。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臺北:遠流。 楊麗珍(2009)。臺北市高職特教班學生校外職場實習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 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和鈞、鄧京華(1997)。高中生心理學。臺北:五南。 蔡耀尹(2002)。資訊軟體業高階經理人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成就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科妤(2008)。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職場實習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美容科為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寶鳳(2003)。全球職場變遷與非正式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 臺北:師大書苑。 Association for Sandwich Education & Training (ASET) (2006a).Benefits of work placements.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http://www.asetonline.org/ Association for Sandwich Education & Training (ASET) (2006b). The placement and employability professionals’ body.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http://www.asetonline.org/. Blair, B. F., & Millea, M. M. (2004 ) . Quantifying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8(1), 67-72. Dressler, S., & Keeling, A. E. (2004). Student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R. K. Coll & C. Eame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217-236. Boston, MA: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12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Evans, K., & Rainbird, H. (2002). The significance of workplace learning for a “learning society”. In K. Evans, P. Hodkinson, & L. Unwin (Eds.). Working to Learn: Transforming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 7-28. London: Kogan Page.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Glick, O. (1970). Sixth grader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nd interpersonal conditions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38(4), 17-22. Hager, P. (1999). Know-how and workplace practical judgment. In K. Forrester, N. Frost, D. Taylor, & K. Ward, (Eds.). Proceedings of researching work and learning. Leeds, UK: University of Leeds. Haladyna, T., Olsen, R., & Shaughnessy, J. (1983). Correlates of clas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4), 311-324. Holliday, R. (1998). Workplace learning. Module 1: Foundational concepts; Module 2: Foundational concepts Topic 3 to 7; Module 3: Facilitating workplace learning. Wagga: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Howe, W. A. (1991).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or impede informal workplace learning among managers in a chapter of the American Red Cro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USA. Li, A. T. (2001). Librarian’s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Jersey. Marsick, V. J. (1987).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London, New York: Croom Helm.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NCCE) (1994).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Retrieved October 5, 2006, from http://www.co-op.edu/aboutcoop.htm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NZACE) (2001). Benefits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6, from http://www.nzace.ac.nz/cbenefit.htm Strauss, A. L., & Corbin, J. 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Shriner, C. J. (2002). Teachers’ workplace learning: An exploration of content and pro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ledo: Ohio, USA. Swiss Federal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3). Reform of basic commercial training. Retrieved June 6, 2009, from http://www.rkg.ch/ index.cfm? cat5_englisch Thiel, G. R., & Hartley, N. T. (1997). Cooperative education: A natural synergy between business and academia.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2(3), 19-24. Wilson, J. W., Stull, W. A., & Vinsonhaler, J. (1996). Rethink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1(2), 154-165.

致謝:本文為國科會補助之專案研究(NSC-97-2511-S-224-007-MY2)之部分成果,特 此感謝國科會之資助。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韓國訂單式產學合作模式 莊謙本

黃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 博士生

業肩負超過四成的製造業總產值 (Song,

壹、前言

1990);反觀臺灣,為了避免私人企業規

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本

模過於龐大而形成獨占市場,影響經濟發

文後稱:韓國)國土狹小、多山地且缺乏

展,因此以扶植中小企業為主要政策。在

天然資源,總面積大約九萬九千平方公

臺灣,大約超過七成的勞動力是受僱於中

里,人口超過四千兩百萬,大約有四分之

小企業,且國家總生產毛額一半以上的生

三的人口居住於國土面積僅百分之三的

產量皆來自於小企業。此外,值得注意的

土地上,人口分布情形與臺灣一樣不均

是兩國在經濟貿易上對於內、外銷政策的

衡。(駐臺北韓國代表部,2010;Lyau,

差異。海外市場方面,韓國主要是由政府

Lee & Jou, 2003)。就近代歷史而言,

扶植的大型企業衝鋒陷陣;臺灣則是中小

韓國與臺灣十分相似;韓國乃繼臺灣之後

企業成為供應海外市場貨品的主力,而大

於 1910 到 1945 年間被日本統治,由於日

型企業則以內銷為主,形成「大(企業)

本採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與韓國」的

主內(銷)、小(企業)主外(銷)」的

經濟政策,因此曾規劃兩國的農業發展,

特殊經貿分工方式(廖年淼,2003),綜

也 奠 定 了 日 後 經 濟 發 展 的 基 礎 (Hwang,

述臺灣與韓國的內外銷經貿分工體系恰好

1991; Oshima, 1988)。韓戰之後,兩國

相反。

同樣接受美國的金援,其規模最高時期,

受到世界經濟局勢的影響,韓國歷

曾高達韓國政府一年總支出金額的一半以

經 1992 至 1993 年間的工資高漲與勞資糾

上,1970 年開始,韓國更應用這些援助

紛,以及 1997 至 1998 年間的亞洲金融風

建立了石化業與重工業(謝小芩、張晉

暴,而使經濟成長率受挫。然而,韓國堅

芬、黃淑玲,1996)。

守以經濟成長導向為主要政策,開發出

從 1970 至 1980 年後,韓國企業的平

「漢河奇蹟」,更為了達到與世界經濟合

均規模不但比臺灣大(韓國平均企業員工

為一體的目標,推出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

數是臺灣的兩倍),且全國前三十大企

新商業運作模式,藉以促進人力資源和技

12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術發展、提高政府內部各種機構的效率,

貳、韓國技職教育與產業合作

並扶植大型企業帶動工商發展(駐臺北韓

發展背景

國代表部,2010;Song, 1990),加上國 際金融基金的奧援,自 1999 年開始,韓

近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均重視產學

國的經濟開始反轉且漸入佳境。世界銀行

合作,強調企業與學校合作,不僅可以加

統 計(2009) 顯 示, 韓 國 的 GDP(Gross

強研究成果之應用,亦可帶動產業成長及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以驚

提高國家競爭力 (Sohn & Kenney, 2007;

人的成長速度,躍身為世界第 13 名。韓

Walsh, Yasunori, Akira & Yoshihito,

國受制於天然資源的匱乏,只能以優秀的

2008)。藉由與企業的合作,學校教師能

人力資源晉身於 21 世紀高科技國家之列,

夠在企業界獲得實務經驗、將產業最新資

在背後驅動這股力量的正是韓國的教育

訊傳遞給學生外,同時能改進教學品質,

(廖年淼,2003;羅承日,2009),其中

以確保學生未來在適應職場上的技能需求

「訂單式教育 (order-education)」制度

能符合專業能力標準。因此,產學合作實

更是將產業導向的職能需求引進學校培育

施的目的在於建立管道,加強教育界與產

機構,使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減少學校到

業界雙向交流,促進相互關係,最終達成

職場最後一哩的距離,其訂單式教育相關

區域科技資源整合之理想。

事務分別由產業資源部、教育人力資源部

一、韓國的教育體系 韓國的教育體系是「6-3-3-4」的體

和勞動部共同主管。 自 1992 年起,國科會及教育部積極

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提倡學校的教育策略聯盟及產學攜手計

學院或附有培育博士的研究生課程之四年

劃,並制定相關法令及實施政策。其目的

制大學(如圖 1 所示)。除了基本學制外,

乃分享彼此現有設備和充沛的研究人才,

韓國還有兩年或三年制的專科學校、以及

使學術的基礎研究與企業的應用研究相互

空中大學等,醫科(含牙醫學及韓醫學)

結合,藉此帶動產業升級,並發揮更大的

為六年制,研究所分為碩士與博士兩個階

教育及經濟效益。由產業力量來強化教育

段,一般碩士是兩年,博士則至少三年,

訓練,並強化學校本位課程,促進學校與

研究所每年招生兩次,即在三月及九月各

產業的連結,一方面將基礎科學注入產

有一次入學機會。就韓國的高等教育而

業,另方面也引進業界實務,並落實提高

言,包括了專科、大學、研究生院組成,

學生學習成效與就業競爭力,使產學雙方

專科大學有兩種:大學與技術大學,其中

聯盟互利,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佘溪

大學又分為:一般大學、教育大學、產業

水,2005;邱邦洋,2005)。

大學、放送通訊大學以及以遠距方式進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4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行教學的網路大 ⭟⹛

學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2007)。 韓 國 目

國 家 之 一, 良 好

的教育被視為近

前為全世界識字 人口比率最高的

⫆ ⟥⨶ ⫆搾⟥⨶

㔬廘烉伵㠫 榖䨇⨶㛟

ᳫ䨇 㐗佰

⃛䨇⨶㛟

⃛䨇 㐗佰

ⴺ䣘◐

⨶ℋ 㐗佰

榖䨇 㐗佰

ᳫ⨶㛟

年來韓國發展的 基 本 動 力( 趙 冰,

榖䨇 ㄾ伵⨶㛟

Development,

㏼庿 廘ẟ 烉 榖䨇⨶㛟

ㄾ圑⟥⨶

䏠㠫⟥⨶

㐗佰⟥⨶

Education and

䛒䤴ヾ

㏼庿 廘ẟ⟥⨶ 烉

⹛潈

圖1 韓國教育體系圖 資料來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007)

2004)。 韓國的職業教育不論哪一層級均由

2005 年共有 64 個特性化高等職業高中,

國家財政支持,但因職業教育的範圍日

預計在 2010 年可擴大到 200 所(尹如松,

益擴大,國家財政吃緊,才將高等職業

2005)。

教育學費改為學生個人承擔。由於就業

二、韓國的技職教育

情況良好,從 1970 年開始,選擇就讀高

韓國的技職教育最早可溯至 1896 年

職學校的學生人數從 1971 年的 315,055

所頒布的「商工學校官制」。二次大戰結

人、1975 年 的 474,868 人、1980 年 的

束後,韓國政府對技職教育並不重視;到

764,187 人, 到 1982 年 的 853,372 人 時

了以輕工業為發展主流的 1960 年代後,

人數達到最高峰,其後高職學生人數即開

技職教育才得以蓬勃發展。韓國的高等

始 下 降,1984 年 降 至 748,493 人, 降 幅

專科職業學校開設於 1964 年,從 9 所學

相當急遽,2008 年高職學生降到 487,492

校、24 個學系與 25 個學生開始,其培育

人,佔高中階段人數的 25.6%(蔡榮海,

目標在於培養適應技術環境變化的專業技

2007;張筳裕、劉曉芬,2008;羅承日,

術人才。到了 2005 年,成長為 158 所大

2009)。為了加强國家的整體競爭力,韓

學、1,498 個學科,共有 26.6 萬名學生。

國政府將職業技術人力資源開發視為高等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專業大學成長了四

職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而將職業高中轉

倍,並擁有多元的學制規劃供學生選擇進

化為具有特色的特性化職業高中,然後將

修。此外,在終身教育方面,韓國則在

其餘的職業高中轉化為普通高中。韓國在

1995 年由總統金泳三宣布,要將韓國建

12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立成一個「開放的終身學習社會」。時至

運作,韓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具有完善的

今日,人力資源均展現其振興經濟與提升

動態支援保障機制。韓國政府逐步淡化直

國力的關鍵動力(奇永花著,吳淑娟譯,

接參與產、學、研,但卻適當地成為產、

2002;郭為藩,2003)。

學、研合作的「黏合劑」和「催化劑」,

韓國的高等教育包括了專科、大學、

提供產、學、研合作的服務及擔任領路的

研究生院等,其中專科大學有大學與技術

角色(曹曉蕾,2009 年 9 月 1 日)。

大學兩種,而職業高等學校方面,有農業

在大學階段的產學合作,為解決產業

高等學校、工業高等學校、商業高等學

與學校供需一致的問題,自 1990 年開始

校、水產與海洋高等學校等。而研究所係

推動訂單式教育 (order-education),學

以大學、教育大學及以成人教育機關之產

校依照企業需要的教育內容與人數量身訂

業大學等畢業生為對象,設有 2 至 2.5 年

做 (tailor-made)。 首 先 於 1994 年 在 永

之碩士課程與 3 年之博士課程 (Ministry

進專門大學推行,結果證實在保障學生就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業、降低畢業生失業率及企業招募合適員

Development, 2007)。

工等皆極具特色。此種訂單式教育主要針

三、韓國產學合作的發展

對大學生而設計,由企業界根據學生在高

韓國高職部份的技職教育,在產學合

中階段的表現,選拔進入企業需求人才的

作方面並無明顯特色。由於技職體系學生

大學學系(永進專門大學,2010)。其進

人數較少,且升學人數逐年增加,產業技

而發展為產業界自辦大學,如三星電子工

術水準一直提高,導致與高職進行產學

科大學與大田產業大學等,專門針對公司

合作的對象僅為傳統的汽車、餐飲、美

的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有很多實務課程直

容、旅館經營等產業。實施方式以一週

接在工作現場教學,可說是「學用一致」

工場參觀見習,且由業界派專家到校授

最好的產學合作辦學模式。最近更有數家

課(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公司與數所大學合作的經營模式,是採產

Resource Development, 2007;莊謙本、

學研共同研究方式,但不拘泥於某一固定

黃玉君,2010)。在產學研合作的實際運

的合作形式,而是根據合作條件和各方

作中,一般以企業為研究開發主體,產學

意願,進行兩方或三方的自由組合,選

研合作的組織和目標緊密圍繞企業需求而

擇最佳的合作方式(宋義鎬、洪權三,

展開,但並不忽視相關的基礎性、先導

2009)。

性、公益性研究和戰略儲備技術開發,這 類研究一般由政府出資的獨立科研機構或 大學承擔。為了保證產學研合作的高效率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6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二、入學的同時即保障就業

參、韓國永進專門大學訂單式

「訂單式教育協議班」乃學校依企業

產學合作特色

的需求,授予學生企業所需的相關知識,

永進專門大學於 1977 年成立於韓國

使學生畢業後即可立即進入該企業工作,

第三大城市─大邱市,同時也是韓國首創

這是一種全新理念的教育制度。此外,永

訂單式教育中最知名的專科大學。永進專

進專門大學的訂單式教育,除了運用企業

門大學最初命名為永進工業專科學校,

現有設備從事教育培訓課程,更吸引合作

1985 年改制為永進專門大學,並於 1994

企業挹注財務資源(圖 3),強化其設備

開始實施訂單式教育,為韓國最早推動訂

與學習環境,使其融合訂單式教育、產

單式教育的學校;2005 年由產業資源部、

學結合及尖端教育環境為一體。因此,

教育人力資源部和勞動部共同主管一致評

永進專門大學連續八年榮獲顧客滿意度

為產學結合中心專科大學。韓國永進專門

(NCSI) 全國第一的殊榮(永進專門大學,

大學訂單式產學合作辦學特色敘述如下:

2011)。

一、客製化教育 韓國永進專門大學客制化教 育 (Customized Education), 其特色主要為課程設計依照企業 需要的教育內容與人數量身訂做 (tailor-made), 如 此 不 僅 能 降 低畢業生失業率,亦能使企業招 募到合適的員工。所謂訂單式教 育協議班,即是承辦訂單式教育

圖2 永進專門大學教育優勢示意圖 資料來源:永進專門大學(2011)

圖3 永進專門大學教育設備環境優勢 資料來源:永進專門大學(2011)

的大學先從企業得到有關教育內容 和所需人數的訂單,然後在一年 級第二學期或者二年級第一學期 的時候,選定預定就業的學生, 並編成「訂單式教育協議班」, 然後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相關知 識的授課。畢業後即可立即進入 該企業工作,也就是學生在入學 之初即保障就業。 其優勢如圖2 所示。

127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表1

訂單式教育科系人數 䢏䮹

䫻䯂ᶿ㠫

ᵸ 㐶

曢免岮姱䳢

⤎Ὲ岮姱态Ὲ䬰 ⮝Ứ㥔

曢免ㆰ䔏㩆㢗䳢

/* 曢⬷䬰 ⮝Ứ㥔

䶙巖曢⬷岮姱䳢

㵞⊂⣒⌱⯵檻䬰 ⮝Ứ㥔

㕟ἴ曢♏ 憒䘩䳢

/* 6LOWURQ ⮝Ứ㥔

⻡䮰娔姯䳢

⤎枺⯯敧⻡娔⌻㛪䬰 ⮝Ứ㥔

娔姯䳢

⤎悘ㅝ⋾⍗∞岮姱䔉㥔䬰 ⮝Ứ㥔

曢⬷┭⋀䳢

6. 7HOFRP ⤎悘桎⮉Ḕ⾪䬰 ⮝Ứ㥔

⛲暂妧ℰ䳢

0RWHO /RWWH 㿆㴙䬰 ⮝Ứ㥔

䤥㛪䥶∐䳢

⤎⮝⻊⟆ⷩ䤥㛪䥶∐⌻㛪䬰 ⮝Ứ㥔

⹣ℹ㕀備䳢

⤎悘⹣䨁⛹偖⏯㛪

孞⣒⯯㥔

⮭晤䬓ᷧ憒晉

ℹ䫌檻備䳢

⤎悘⻊⟆ⷩ䔆㴢檻備⌻㛪䬰 ⮝Ứ㥔

⛲昙曢⬷态姱䳢

1H[ IXWXUH 澃Ⱕⷌ⻇

⋆壆

壆 ⩴ᶿ㠫

⏴ ⋋

資料來源:永進專門大學(2011)

三、畢業生高就業率

定,該校現有來自中國、俄羅斯、羅馬尼

永進專門大學在 2005 年至 2007 年,

亞、菲律賓等國家約 400 多名外籍學生

畢業生就職於大企業共計 1,453 名,諸如:

(永進專門大學,2011)。目前永進專門

三 星 集 團 共 計 489 名,LG 集 團 共 計 315

大學在校生約達 10,000 名,教職員工有

名,海力士等其他公司共計 649 名等等,

407 名,2007 年開設科系如表 1。

且該校連續 16 年學生的就業率保持 90%

肆、韓國訂單式產學合作與臺

以上。2006 年永進專門大學畢業生的正

灣產業專班之比較

式就業率更達 91.3%,且畢業生所選擇的

臺灣與韓國在近代史的發展背景相

職業與個人所學專業符合率也高達 87.4% (永進專門大學,2011)。

似,同樣為了因應世界潮流的變化,均對

四、跨足海外教育培訓

國內教育體制做了重大調整;對照韓國目

永進專門大學更針對海外企業機構進

前發展狀況,臺灣更應積極提升產業線上

行訂單式培訓,如菲律賓國立大學總計有

人員的研發能力,導入企業資源與培訓能

62 名教授接受在韓國舉辦的 IT 培訓,越

力進入校園,落實學用一致機制,藉以縮

南胡志明科技大學有 10 名教授接受 CAD/

短學生進入職場的間距,達到無縫轉銜的

CAM 培 訓, 且 與 投 資 海 外 的 韓 國 優 秀 企

目的。然而,在考量產學合作目的與教育

業簽署協議進行培訓(永進專門大學,

理念的兩全,韓國訂單式教育採取完全依

2011)。此外,永進專門大學常年與中國

據產業需求來量身課程設計;對比於臺灣

境內的 LG、韓泰輪胎、STX(大連)、北

的產訓專班,其課程之規畫仍謹守教育理

京現代汽車等知名韓資企業有訂單培養協

念,除了專注於技術能力的提升之外,更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28


表2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韓國訂單式產學合作教育與臺灣產業研發碩士專班之比較

註:民國 100 學年度春季班起將產業研發碩士專班改為產業碩士專班,並由教育部主辦,未提供補助。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2011)

強化人格陶冶與品格涵養等教育意涵,二

訓練實習,但其仍在教育規範內,並以達

者比較如表 2 所示。

到培養與激發學生潛力為依歸,此為二者

韓國的訂單式教育已由企業為主導,

內涵上最大的差異。

越大型、人數越高的企業甚至可以完全掌

伍、結論

控與規劃對公司自身有利的教育模式,此 舉使得高等教育淪為高階職業訓練;反觀

由於近代韓國均與臺灣的發展背景十

臺灣的產業專班,雖引進企業端的補助與

分相似,然而在經濟政策上,韓國的全國

129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前三十大企業肩負超過四成的製造業總產

術人力缺口。為了補足臺灣產業與高階技

值;但在臺灣,大約超過七成的勞動力是

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依據產業人力需求

受僱於中小企業,且生產量超過一半以上

規劃了「產業二技學士專班計畫」與「產

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韓國受制於天然

業研發碩士專班」。但在國家教育政策考

資源的匱乏,只能以優秀的人力資源晉身

量下,仍由教育部主導各校開辦之班別、

於 21 世紀高科技國家之列,其中訂單式

課程之規劃及招生名額;相較於韓國訂單

教育制度更是將產業導向的職能需求引進

式教育,直接由企業發起、學校配合培育

學校,使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有效縮減從

人才,且由產業資源部、教育人力資源部

學校到職場最後一哩的距離。

和勞動部共同主管,更得產、官、學之綜

在臺灣,為因應知識經濟的潮流,政

效與學用一致的直接效益。如此,透過訂

府強力輔導各級產業升級。然而,產業升

單式教育使韓國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就業

級所需的高階技術人力,卻因現階段正規

率,產業界亦樂意投資人才培育,更能大

教育體制的人才養成時間較長,與產業轉

幅減少國庫負擔。對學生而言,訂單式教

型所需人才有時間上的落差;加上高等技

育既能學得一技之長,又能保證就業,具

職教育人力培育能量與產業發展的人力需

有「學用一致」的教育成效。這是值得我

求,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現象,形成高階技

們省思與借鏡之處。

【參考文獻】 尹如松(2005)。韓國職業教育特色介紹。於北京市國際教育博覽會中演講。2010 年 7 月 8 日,取自: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710/ n226255018.html 世界銀行統計(2009)。世界銀行對金磚 4 國與主要經濟體 GDP 預估。2010 年 7 月 5 日,取自: http://www.digitimes.com.tw/tw/searchnew/srchlst_main.asp?query=%A5%40%AC%C9%BB%C8%A 6%E6 永進專門大學(2010)。永進專門大學介紹。2010 年 7 月 8 日,取自:http://www.yjc.ac.kr/www/ eng/01welcome/01welcome_01.jsp 永進專門大學(2011)。永進專門大學介紹。2011 年 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yjc.ac.kr/www/ chi/02education/education.jsp 佘溪水(2005)。中小企業產學合作與創新績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宋義鎬、洪權三(2009 年 2 月 28 日)。提供訂單式教育的永進大專。韓國中央日報。2011 年 1 月 5 日, 取自: http://china.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 t_id=17219 奇永花著,吳淑娟譯(2002)。韓國的學分銀行制度─開放成人學習的高等教育政策。成人教育, 70,10-16。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30


實務分享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邱邦洋(2005)。影響產學合作計畫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張筳裕、劉曉芬(2008)。南韓訂單式教育對我國推動產學攜手計畫的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9, 67-91。 曹曉蕾(2009 年 9 月 1 日)。韓國產學研合作的經驗與啟示。新華日報,2 版。 莊謙本、黃玉君(2010)。日、韓兩國技職教育之比較。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99 年度學術論文專輯, 1-23。 郭為藩(2003)。近年日本與南韓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政策論壇,6(1),1-9。 廖年淼(2003)。臺灣與南韓政經背景與職業教育發展型態之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 , 75, 2028。 趙 冰(2004)。 韓 國 教 育 概 況。2010 年 7 月 6 日, 取 自:http://2003.chisa.edu.cn/newchisa/ web/3/2004-05-18/news_46040.asp. 蔡榮海(2007)。韓國科技部公布 2007 年重點工作計劃。全球科技投入要覽,5(107),1-3。 駐 臺 北 韓 國 代 表 部(2010)。 韓 國 概 況。2010 年 7 月 5 日, 取 自:http://taiwan.mofat.go.kr/ languages/as/taiwan/main/index.jsp 謝小芩、張晉芬、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教改叢刊,AB11。臺北市: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羅承日(2009)。南韓職業教育系統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因應。教育資料集刊,43,167-198。 Hwang, Y., (1991). The rise of a new world economic power: postwar Taiwan. NY: Greenwood Press. Lyau, N., Lee, K., & Jou, C., (2003).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In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ceed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007). Plans to cultivates the specialize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from Ministry. Seou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shima, H., (1988). Human resources and macro-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trends. In S. Ichimura (Ed.). Challenge of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sues and analyses. Hong Kong: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s. Sohn, D. W., & Kenney, M. (2007). Universitie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The Case of Seoul, Korea. World Development, 35(6), 991-1004. Song, B., (1990). The rise of the Korean econom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sh, J. P., Yasunori B., Akira, G., & Yoshihito, Y., (2008). Promo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Japan: Faculty Responses to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 Prometheus, 26, 38-54.

131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技職新知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產 學 合 作的 意 涵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編輯小組 大學法第三十八條明定「大學為

整體來說,產學合作的目的是為

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

了結合學術理論與企業實務經驗,讓

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

理論與實務彼此的差異程度能有效縮

體、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

短,並妥善利用學校與業界的設備與

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另專

人才,讓技術研究發展有更寬廣的空

科學校法第三十四條亦規定「專科學

間。以合作對象與內容而言,產學合

校為提升大眾技能及社會文化水準,

作一是以公、民營事業單位的研究人

得辦理推廣教育,並應加強產學建教

員、工程師或各層級學校教師為對

合作之實施…推廣教育及產學合作實

象,合作的重點在於研究開發,另則

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教育部即

以中、高層技術人力的學校培育與在

於 95 年 12 月 28 日訂定發布大專校

職進修為合作內容。以合作的效益而

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其中第三條敘

言,產學合作實施方式在於建立管

明產學合作涵括研究發展及教學訓練

道,加強教育界與產業界雙向交流,

等面向:「本辦法所稱產學合作,指

促進相互關係,透過教育界導引產業

學校為促進各類產業發展,與政府機

界正確的經營理念,協助產業升級與

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

經濟發展,相對提昇教育界研究發展

機構等合辦下列事項之一者:1. 各

及人才培育水準,最終達成區域科技

類研究發展及其應用事項:包括專題

及教學資源整合理想。

研究、物質交換、檢測檢驗、技術服

在合作關係的建構上,「產方」

務、諮詢 顧問、專利申請、技術移

除公、民營各類製造或提供貨物、勞

轉、創新育成等。2. 各類教育、培

務及服務之企業組織或事業單位外,

訓、研習、研討、實習或訓練等相關

亦廣義包含政府機關及學術研究機

合作事項。3. 其他有關學校智慧財

構;「學方」即大專校院。然而,在

產權益之運用事項。」

產學銜接問題的研討上,職業學校建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32


技職新知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教合作人才培育事項時而亦納入廣義

業界與學界的創新研發能量外,同時

產學合作相關討論。就辦理實務來

著重人才培育,結合學校理論的學習

說,產學合作係推動企業界與學校相

與職場實務的訓練,以縮短學校教學

互合作,落實學界先導性與實用性技

研究與產業需求的落差。

術研究,解決業界實務問題,並鼓勵

近年來,隨著大專校院產學合作

企業積極參與學界應用研究及教育課

事務之推廣,其樣態日趨複雜,相關

程規劃,培植企業所需專業人才,達

新課題如學校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機

到研究、訓練、資訊提供和人才培育

制、相關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學生校

等功能,其內容主題包含法令規範、

外實習之權益保障等皆引起廣泛討

行政配合、人員交流、設備資源、經

論。按技職教育就其本質即與產學合

費編列、課程規劃、教材編製、彈性

作密不可分,技職教育從事者實須密

學制、學生實習及就業輔導等項目。

切注意其相關討論之最新發展。

綜而言之,產學合作除了能夠加強產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7)。推動大專校院產學合作,教育部通過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高教 技 職 簡 訊,177。2011 年 4 月 1 日, 取 自:http://120.96.85.9/News/2007012205. asp?c=0400

133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總編輯的話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總 編 輯 的 話 莊謙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主任

本期主題為「產學合作與人才培

略探討」,建議產學合作方式應隨著

育」,旨在揭櫫技職人才培育重要策

經濟發展方向調整。湯誌龍教授論及

略「產學合作」,俾達到「即學即用」

「產學合作現況及推動建議」,依序

的目的,將「最後一哩」縮短為「零

由政策議題開始,漸次解析產學合作

距離」,以提高技職人才的「優質就

具體措施以及具體成效之檢視,最後

業率」。首先在『政策論述』方面,

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酌。

承蒙教育部林聰明次長明確宣示「技

在『實務分享』方面,由周學韜

職教育再造方案」的十項重點與政策

教授等介紹「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

決心,強調落實「務實致用」的技職

財育成營運中心之規劃與經營」,主

教育精神。其次由技職司第三科陳科

要分享雲科大創新育成中心成功的經

員及蕭奕志科長闡述「技專校院產學

驗,值得讀者參考。俞克維教授所分

合作推動現況」,另由中部辦公室莊

享的「我國航運人才培育與輪機產學

貴玉專門委員介紹「職業學校辦理建

攜手專班辦理之現況」,可廣開讀者

教合作現況」,讓讀者對技職體系辦

對航運人才培育特殊性的眼界。此

理產學合作與建教合作有整體概念。

外,羅有綱教授所分享的「國立臺灣

在『專題探討』方面,由張國保

科技大學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

教授等對於「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

辦理實務」,係由教育部與經濟部合

位學程辦理成效與推動策略之評估」

辦的產業研發碩士專班,文中大方分

提出建議,認為學士後的第二專長學

享辦理經驗,使人更能深入了解辦理

程設計應針對業界人力需求才能招生

過程與績效。另由許峻嘉教授發表的

成功。其次由洪政豪教授等提出「技

「數位遊戲設計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

專校院技術研發與產學合作之推動策

學位學程之規劃」,係配合政府推動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134


總編輯的話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 刊 第一卷 第二期

遊戲產業之需求而設計。許進忠教授

法規為依循。整體而言,本期稿件兼

介紹教育部所設置的六大「區域產學

容基礎技職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的範

合作中心的任務與功能」,並以高應

圍,不論政策或教育措施均有描述,

大為例,強調區域合作的重要。賈澤

另對於新推動之產學合作計畫,該中

民教授則介紹輔英科大「立體環境即

心透過特邀請辦理單位主管進行實務

時監測聯合技術發展中心推動策略與

分享,該學經驗分享並均衡考量其

成效」,透過無人飛行器的應用,對

北、中、南之地域分布。

環境污染監測建立相當的貢獻。廖年

感謝教育部主管行政長官與專家

淼教授對於「高職汽車科學生職場

學者對「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所提

學習需求評估研究—從業界觀點分

出的精闢見解,使本期篇幅大展,內

析」,提出高職汽車科在實習課程安

容更為充實。雖部份稿件未能如期刊

排上應有的改進建議。敝人在本期亦

登,將於後續適當主題提出。寄望下

介紹「韓國訂單式產學合作模式」供

一期能有更多學者專家與第一線教

國內辦理產學合作之參考。至於『技

師,對「課程與教學」主題貢獻您寶

職新知』,係依據相關法令闡述「產

貴的經驗與高見,以提升我國技職教

學合作的意涵」,使合作雙方均能以

育的競爭力。

135

中華民國 100 年 4 月出版 April 2011


徵稿啟事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接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發行,旨在提供技術及 職業教育政策內涵及相關學理與理論論述之平台,藉以提升國內技術及職業教育水準。本季刊以論文徵稿方式,邀請國內外技術及 職業教育領域之專家與學者,就公告之主題進行撰稿與投稿,使季刊發揮技職教育交流平台之功能。

一、出刊期間為每年一、四、七、十月。 二、本刊全年徵稿,稿件隨到隨審。

民國 100 年 出刊時間

各期主題

民國 101 年 出刊時間

各期主題

春季( 1 月)

技職教育政策

春季( 1 月)

技職教育師資培育

夏季( 4 月)

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

夏季( 4 月)

技職教育評鑑

秋季( 7 月)

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

秋季( 7 月)

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

冬季( 10 月)

技職教育國際化

冬季( 10 月)

技職教育國際比較

1.徵稿範圍:歡迎符合上述當期主題(但不拘限) ,且具有原創性之論文投稿。對於翻譯文稿、報導性文章、整篇學位論文、進修研 究報告者,恕不予刊登。 2.稿件字數:投稿文章中英文皆可。圖表須附上原始檔案,且參考文獻須齊全,全文以八千字為限。 3.稿件格式 (1)本刊稿件規格為 A4 尺寸,請投稿人依 A4 規格進行電腦打字; (2)請使用 Microsoft Word 2003 以上格式存檔,內文中請勿使用任何編輯指令; (3)文稿寫作規範採 APA 第五版,請參閱季刊網站。 4.審查方式︰由本刊編輯委員會遴聘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審查工作。 5.文責版權 (1) 文章請勿一稿兩投,若有疑義,概由投稿人自負全責。 (2) 凡經錄取之文章作者不得要求撤稿,特殊狀況須經本刊編輯委員會依決議處理之。 (3) 投稿人須授權本刊以紙本、光碟或上網型式刊載、出版或發行所錄取之文章。 6.文稿遞送 (1)一律採線上投稿。 (2)線上投稿完成後,敬請將全文與投稿文章相關內容之相片原始電子檔寄至本季刊專用信箱 tvecntnu@gmail.com。 (3)寄送投稿文章時,請一併寄送「投稿者資料表」 、 「著作授權同意書」等圖檔或掃描電子檔資料,並請來稿作者注意表單內容填寫 的完整性,以利稿件處理作業。 7.結果通知 (1)審查結果將以電子郵件通知,稿件將依收件日期進行編號與建檔,並於收稿後儘速回覆審查結果。 (2)投稿人接獲通知後,請將論文審查意見回覆書連同修正稿件全文,以電子檔經由投審稿系統遞交,並請透過電話聯繫 02-7734-3621 或 02-7734-3622,以確認稿件是否正確遞交。 (3)獲得錄取文稿的刊登期別由本刊編輯委員會決定之。 8.其他事項 (1)來稿經錄取後,將致贈作者當期期刊一本,不另奉稿酬。 (2)錄取之稿件為因應編輯需求,本刊保有文字刪修權,業經排版後,將送請作者進行內容之校對,並自負校對之責。 (3)相關訊息及表格,請至本季刊網站查詢或下載。 聯絡人:袁宇熙先生/ 彭令儀小姐 季刊網址:http://tve.ie.ntnu.edu.tw/tvej/

電話:02-7734-3621 或 02-7734-3622 傳真:02-2392-9449 (傳真後煩請電話聯繫確認)


技職訊息通報 本頁空間將開放予各單位發布與技職教育相關之活動資訊, 有需要刊登相關訊息者,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 中心技職季刊編輯小組,或透過季刊網站聯繫 (http://tve.ie.ntnu.edu. tw/tvej/),謝謝您! 連絡電話:02-7734-3621

E-Mail:tvecntnu@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