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Page 1

英[國 日[本 臺[灣

) ]伊斯特( Alfred East ]石川欽一郎 ]倪蔣懷 藍蔭鼎 陳植棋 洪瑞麟 李梅樹 【特別邀請:陳澄波】

李梅樹紀念館

春萌序曲——師生頌前奏

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光風薈萃——風景繪譜曲



「生於臺灣、長於臺灣、育於臺灣,然後結出出色的果實,想要好好地 培植這棵美術幼苗的心,相信絕對不是僅有我一人。」 這是「播種者」石川欽一郎,於1926年發表於報刊上的文章所言。 無疑地,石川欽一郎對於臺灣近代美術的啟蒙及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與貢獻。 今年梅樹月,以石川欽一郎為中心人物,連結英國、日本、臺灣等跨國 美術家作品,回首西洋繪畫在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起源與脈絡。 檢視來時路,是要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真實樣貌。 而經典作品不朽,總能穿梭時間的柵欄,引領人們,看見時代的異彩。 「人生短促,藝術永恆」,這是在人世間短暫停駐26年的臺籍畫家陳植 棋所言。 陳植棋的摯友、同樣英年早逝的倪蔣懷,也曾以毛筆寫下「金玉非寶, 藝術乃是至寶」等語,表達自我心境。 李梅樹亦曾說過:「富貴浮雲,藝術千秋」。 美術家們皆視藝術為至高無上的理想與追求目標,直到生命的盡頭。 面對百年大疫,普世價值面臨衝擊之際,一起以更立體多元的視角,重 探歷史的記憶。


緣起 往年都在春天舉辦的梅樹月展覽活動,今年因受疫情影響,延至九月開展,卻剛好在 開展前夕,遇上日治時期日籍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逝世七十五週年的時間點。 今年梅樹月的展覽,即是以石川欽一郎為中心人物,向上、向下分別連結石川私淑的 英國籍老師伊斯特(Alfred East),及石川在臺時期教導的學生倪蔣懷、藍蔭鼎、洪 瑞麟、陳植棋、陳澄波、李梅樹等臺籍第一代西畫家。 石川欽一郎藝術風格的形成,早期除了受其私淑的日本洋畫先驅淺井忠、川村清雄等 人影響,石川深具英國風的水彩畫藝術,其實也受到彼時的英國風景畫家伊斯特不少 啟發。 晚年長期擔任「英國皇家藝術家協會」(RBA)會長的伊斯特,曾於1889年前往日 本,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寫生旅行,期間並舉辦多場美術講座,對於當時日本水彩畫的 推展,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年輕時期的石川欽一郎,亦深受啟發。 伊斯特返回英國之後,石川主要是藉由閱讀伊斯特的著作,及透過雙方書信往返,瞭 解伊斯特的繪畫理念及技法。石川還將伊斯特撰寫的美術專書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Oil Colour (油彩風景畫藝術)部分內容譯成日文,陸續發表在《みづゑ》 等美術雜誌上連載推廣。兩人之間亦師亦友般的情誼,一直持續到伊斯特於1913年去 世為止。 石川欽一郎並未正式進入伊斯特的門下,但他一直將伊斯特視為畢生的私淑老師。依 據石川的親筆撰述顯示,伊斯特的風景畫論確實曾對其藝術實踐產生相當的影響,而 石川也以伊斯特為其師承的淵源之一自居。 1907年至1932年之間,石川欽一郎兩度來臺灣從事美術教育,停留臺灣的時間共達 十七年,指導過的學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臺灣近代美術的萌芽,石川有如扮演 「播種者」的角色,經由他的悉心灌注與耕耘,奠定了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根 基,終至成長茁壯、開花結果。


一位英國畫家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影響了日本畫壇;而受到啟發的日本畫家,日後來 到臺灣,成了「臺灣洋畫之父」,繼而孕育了許多臺灣第一代的西畫家,也帶動了蓬 勃發展的臺灣新美術運動。 這一聯串的連動關係,宛如是「蝴蝶效應」般,點燃了臺灣美術近代化的火花,也掀 啟了臺灣美術演化的一扇門窗,翻開了新的扉頁,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本展覽透過英、日、臺等跨國畫壇巨匠作品的匯聚一堂,嘗試探討及回首西洋繪畫在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起源與脈絡,以及石川欽一郎對於臺灣近代美術教育的貢獻,和 對臺籍美術家的影響。 這次的展覽,獲得包括英國Alfred East Art Gallery、日本小杉放菴記念日光美術館、 靜岡縣立美術館前主任學藝員立花義彰、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 立美術館、呂雲麟紀念美術館、名山藝術、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等國內外館舍機構 及個人的協助,加上臺籍畫家家屬們的鼎力支持,方得以順利籌辦。 總計本展覽於李梅樹紀念館展出包含素描、版畫、水彩、油畫等,共逾50件的原作 (以19世紀~1945二戰終戰前作品為主),並有相關的老照片、書信、繪葉書、美術著 作及書刊雜誌等文獻的展陳。另同時於國立臺北大學,以「戶外美術館」的型態,展 出逾50幅臺、日、歐等異地風景畫(複製輸出作品)。 展點│李梅樹紀念館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春萌序曲——師生頌前奏

光風薈萃——風景繪譜曲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TEL:02-26732333 OPEN:10:00-17:00 (週一休館,梅樹月期間免費參觀)

TEL:02-86742095 OPEN:24H(免費參觀) ★ 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1844-1913

伊斯特 Alfred East

Sir Alfred East

by Philip de László

伊斯特是一次大戰前英國傑出的風景畫家,承襲十九世紀前期英國重要畫家康斯塔伯 (John Constable,1776-1837)與透納(J.M.W. Turner,1775-1851)的風格。 1844年12月,伊斯特出生於北安普敦郡的凱特林市(Kettering)。他從小即嶄露繪畫 天份,但在三十歲以前,並未接受過正式的美術教育。直到1875年,伊斯特才進入格 拉斯哥的藝術學校學習美術,之後並脫離其家族的製鞋事業,立志成為藝術家。 他在1882年前往法國,陸續就讀巴黎的高等美術學院及朱利安學院;在此,他深受巴 比松畫派的影響。 回到英國後,伊斯特遷居倫敦,並逐漸在倫敦畫壇嶄露頭角。他於1889年接受倫敦的 美術協會贊助,到日本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寫生旅行,期間並接受明治美術會的邀請, 舉辦展覽及公開演講,對於當時飽受國粹主義壓抑的日本洋畫界,帶來鼓舞作用。 從日本返回倫敦後,伊斯特帶回逾百件在日本旅行之際所繪的作品,並舉辦了成功的 畫展。之後,他陸續前往歐陸、北非、美國等地旅行寫生,描繪了相當多的風景畫 作,同時也獲得許多的獎章。 伊斯特在1906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家協會(RBA)會長(他擔任此職直到過世為 止), 同年他出版了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Oil Colour (油彩風景畫藝 術),書中強調繪畫技法及面對自然時畫家態度的重要性;而畫家透過敏銳的觀察, 最終讓風景畫表現出個性化的獨特風格。


Nikko (日光)|Alfred East|1889.9|水彩|紙|36.2×53.3cm

伊斯特晚年被英王授予騎士勳章,並成為皇家學院正式會員(RA)。他在去世的三年 前捐出畫作,獻給故鄉凱特林。為此,該市特別成立了美術館Alfred East Gallery, 迄今仍持續營運中。 今年梅樹月展覽,主辦單位特別透過國內外各方管道,共借得了伊斯特6件原作參展。 這也將是伊斯特的作品,首度在臺灣公開展覽。 本展覽在李梅樹紀念館展出的伊斯特原作,包含了素描、版畫、水彩及油畫等以多元 媒材創作的作品。其中,《日光》、《中禪寺》這兩件水彩畫,是伊斯特1889年旅日 時期在日本名勝日光地區的風景畫。還有一件由伊斯特親筆簽署的1882年版畫,是現 存伊斯特六十餘件版畫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幅,也是本展覽所有參展作品中,出品 年代最早的作品。 此外,在國立臺北大學的北大草原,則以「戶外美術館」型態展出14幅伊斯特各時期 的作品,包含描繪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地風光的風景畫(★複製輸出)。


中禪寺|Alfred East|1889|水彩|紙|26.2×36.8cm

George A. Clark Hall

Alfred East 1882|版畫(Drypoint)|42×29cm

Walk by the River |Alfred East|年代未詳|油彩畫|39×54cm


★ Midland Meadows |Alfred East|Oil|162×218cm

★ Newby Bridge Alfred East Oil 165×220cm ★ My cottage at Hakone Alfred East 1889|Watercolour|47.5×36.5cm

★ Kyoto Scene | Alfred East|1889|Oil|23.5×31.5cm


1871-1945

石川欽一郎

石川欽一郎 《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

有「臺灣洋畫之父」、「臺灣現代美術播種者」等美譽的石川欽一郎,1871年生於日 本靜岡市。 石川從未接受正式的美術教育,而是不斷地靠著自修與閱讀美術典籍吸收相關知識, 並透過私淑先輩的方式,精進自身的畫技。早期除了受教於淺井忠、川村清雄等人, 石川心儀的英國風景畫家伊斯特,也帶給他不少啟發。除此之外,石川本人的畫風, 亦有來自傳統日本南畫的深刻影響。 1907-1916年,石川欽一郎首度以臺灣總督府陸軍部通譯官身份來到殖民地臺灣,並兼 任臺北中學校與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美術老師,開啟了他扮演臺灣西畫啟蒙導師的 角色人生。倪蔣懷、陳澄波等人,即是此階段接觸石川的臺籍學生。 1924-1932年,石川第二次來臺灣,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並參與推動臺灣美術展覽 會。他鼓勵臺籍子弟成立畫會及美術研究機構,藍蔭鼎、陳植棋、洪瑞麟、李梅樹等 人,都是這個階段受教於石川的門生。 兩度來臺灣的石川,傾力投注於推廣美術教育及倡導美術活動。二十世紀初的臺灣, 西洋美術才正要在這塊島嶼的泥土上吐出新芽,石川的呵護與提攜,為臺灣現代美術 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廟宇|石川欽一郎|明治時期|水彩|紙本|26×36m

本展覽在李梅樹紀念館展出的石川欽一郎原作,共有13件。除了向日本及國內美術館 洽借之外,也有不少是來自民間收藏的作品。展出作品的年代,從明治年間至昭和時 代,涵蓋石川在日本、中國及兩度來臺灣的各個階段,多為較少曝光或從未對外公開 的作品。 其中,石川早期作品《廟宇》,與其仰慕的英國畫家伊斯特旅日時期所繪的水彩畫 《日光》,二者在取景、構圖、風格等各方面表現,皆十分相近,頗有乃師之風。 此外,以東方傳統書畫長軸形式表現的《溪谷》,及用墨筆繪成的《新高翠烟》、 《四季薰社名花》等作,則可看見南畫風格對石川作品的影響。而新近出土、由石川 欽一郎署名創作於1900年的《二十二號水雷艇》,很有可能是現存最早的石川作品。 除了畫作之外,現場也展出石川欽一郎 撰寫的著作、書信、照片、發表過文章 或作品的美術期刊、參與設計的繪葉書 等舊籍文獻。 而在臺北大學的戶外展場,則有石川欽 一郎的10幅風景畫,包含日本、朝鮮、 英國、臺灣等地風光的水彩作品(★複 製輸出)。


神橋 石川欽一郎 約1900-1910 水彩|紙 33.0×49.6cm

臺南大東門 石川欽一郎 約1927 紙本|水彩 20.8×29.8cm

新高翠烟 石川欽一郎 約1924-1932 紙本|墨筆 24×27cm 四季薰社名花 石川欽一郎|約1925 紙本|墨筆|24.6×16.5cm


村道 石川欽一郎 年代未詳 水彩畫 31×38cm

★ 福爾摩沙 石川欽一郎 約1907–1912 水彩|紙 38×45cm

漁港 石川欽一郎 1905 水彩|紙 20.6×27cm

溪谷|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水彩畫|105×41cm


1894-1943

倪蔣懷

倪蔣懷速寫|李梅樹

有石川欽一郎「大弟子」之稱的倪蔣懷,1894年生於臺北。1909年,倪蔣懷進入總督 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翌年,石川欽一郎開始兼任國語學校囑託,擔綱圖畫課 程教師,這也是倪蔣懷接觸石川老師之始。石川在課堂上強調「寫生」的觀念,及實 地觀察自然的重要性,深深影響著他的學生。 倪蔣懷與石川欽一郎之間,有著亦師亦友般深厚的師生情誼。他也追隨石川的腳步, 始終以水彩創作為主,且在事業繁忙之際,仍持續至各地寫生,留下了許多描繪臺灣 鄉野風光的作品。 石川帶給倪蔣懷的影響,不只是倪蔣懷的畫業,更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在石川的勸 導之下,原先有意赴日進修美術的倪蔣懷,最終選擇留在臺灣,出錢出力組織畫會、 贊助藝術活動、成立美術研究機構,當一位深耕藝術土壤的美術園丁。倪蔣懷原本希 望能藉由一己之力,在臺灣推動成立美術館,可惜卻因病早逝,未能完成心願。 本展覽在李梅樹紀念館共展出7件倪蔣懷的水彩畫原作。其中,《台北李春生紀念館》 曾入選1929年第三回臺展;而《臺北郊外》、《麗衣佳人》二作,曾分別入選第19屆 及26屆日本水彩畫會展。


臺北李春生紀念館(原名:裏通)|倪蔣懷|1929|水彩|畫布|43.4×58.5cm

倪蔣懷曾連續入選一至三屆臺展,之後因臺展愈加傾向以油畫為主流,因此在石川的 引介下,轉而以日本水彩畫會為發表作品的舞台,在他過世之前,共入選日本水彩畫 會展達13次。 此外,參展作品《陳植棋祖厝前眺》,是倪蔣懷以畫壇摯友陳植棋的祖厝周遭景致入 畫,《汐止街道》也是描繪陳植棋故鄉的小鎮風光。這些作品多半是與陳植棋一起外 出寫生,見證了兩位畫家之間的深厚情誼。


臺北郊外|倪蔣懷|1930|水彩|紙|46.8×59.2cm

永樂町 倪蔣懷 1939 水彩|紙 47×31.5cm

麗衣佳人|倪蔣懷|1938|水彩|紙|47.2×31.6cm


大屯山 倪蔣懷|1934|水彩畫|33×47cm

汐止街道 倪蔣懷|1930-1936 水彩|紙|48.5×66.5cm

陳植棋祖厝前眺 倪蔣懷|1928|水彩|紙|47.5×31cm


1903-1979

藍蔭鼎

藍蔭鼎(日治時期)

戰後曾名列「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中的藍蔭鼎, 1903年出生於羅東的鄉間。 藍蔭鼎早年的繪畫能力,除了公學校的圖畫課程外,最初全靠天份與自學。在因緣際 會下,藍蔭鼎遇上了第二次來臺任教的石川欽一郎,成為石川的門生。藍蔭鼎既非師 範學校出身,也無留日背景。但他的才華,深受石川老師的欣賞,也獲得石川的大力 提攜,從此走向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而在石川的影響下,藍蔭鼎終其一生,皆以水彩 畫為主。 藍蔭鼎的畫風,早期受石川欽一郎的影響頗大,之後他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並以水 彩畫細膩詮釋臺灣的市井人物、庶民生活與鄉野風光。 本展覽於李梅樹紀念館共展出5件藍蔭鼎水彩畫原作,包含3件日治時期作品,及2件 戰後初期作品,約略可看見此階段藍蔭鼎畫風演變的若干脈絡。其中,「果物屋」為 藍蔭鼎參加1938年日本水彩畫會第25週年紀念展入選的作品,以其擅長的明暗光影對 比,及豐富的色彩,表現出庶民生活的日常。 展場中,另有藍蔭鼎參與日治時期書刊插繪的舊籍文獻展示。而由藍氏家族提供的一 張陳植棋結婚照,老照片背面有陳植棋的親筆書寫,贈予藍蔭鼎作為紀念,印證著兩 人的私交甚篤。 另在臺北大學的戶外展場,展示藍蔭鼎10幅水彩風景畫(★複製輸出),大多為1970 年代左右的作品。藍蔭鼎的創作主題,離不開臺灣的農村與鄉土,但後期運用傳統水 墨技法導入水彩畫,並利用光線與色彩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個人風格,筆觸亦愈加 純熟。


果物屋|藍蔭鼎|紙本|礦物水彩|1930年代|68.3×103cm

劍潭寺|藍蔭鼎|1930年代|紙本|礦物水彩|28×37.8cm


台所 藍蔭鼎|1925-1930|紙本|礦物水彩|40.5×51cm

海洋濤聲 藍蔭鼎|1949.03.21|紙本|礦物水彩|34.2×52cm

夜廟香火 藍蔭鼎|1952.01|紙本|礦物水彩|34×26cm


★ 平野田疇 藍蔭鼎|1970|紙本|礦物水彩|76.1×53.9cm

★ 飼鴨生涯 藍蔭鼎|1970|紙本|礦物水彩|56.8×76cm

★ 晨光浣衣 藍蔭鼎|1977|紙本|礦物水彩|57.5×78.5cm


1906-1931

陳植棋

陳植棋速寫|李梅樹

「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遠的。」——陳植棋 早逝的陳植棋,人生僅渡過26個年頭。然而,他的一生,就如同劃過天際的慧星般璀 璨耀眼。 陳植棋1906年誕生於汐止橫科,公學校畢業後進入臺北師範學校。1924年初,石川欽 一郎第二次來臺灣,擔任北師的美術教師,陳植棋成為石川的學生,並參加石川師生 組成的圖畫研究會,經常相偕寫生。才華洋溢的陳植棋,頗受石川的矚目。 1924年底,陳植棋因帶領學潮活動遭到退學處分。惜才的石川欽一郎,乃建議陳植棋 轉往日本研習美術,於翌年考上東京美術學校。 在東京求學階段,陳植棋依舊活躍於臺、日兩地。他組織畫會、參加畫展,兩度入選 日本帝展,三度獲得臺展「特選」,可謂馳騁官展的常勝軍。他也利用暑假回臺期 間,與昔日畫友如倪蔣懷重聚,並加入由倪蔣懷主導成立的洋畫研究所,指導後進如 洪瑞麟等人。 可惜陳植棋在1930年完成學業的隔年,即因病去世,結束短暫卻絢爛的一生。 本展覽於李梅樹紀念館共展出4件陳植棋油畫原作,包含風景畫及靜物畫各2件,皆為 1925-1930年陳植棋赴日求學階段的作品。其中,《磚窯場》描繪基隆河畔(今內湖、 松山一帶)磚窯場周遭風景,應是陳植棋在假期回臺期間所繪。 另在臺北大學的戶外展場,展示了10幅陳植棋描繪臺、日兩地風光的油繪作品(★複 製輸出),包含1930年入選帝展的《淡水風景》,及同年獲臺展「特選」的《真人 廟》等。


磚窯場|陳植棋|1925|畫布|油彩|50×65cm

葡萄(一)|陳植棋|1927|畫布|油彩| 22.7×15.7cm

花瓶 陳植棋|約1925-1930 畫布|油彩|45.5×38cm


瀧野川風景(一)|陳植棋|約1925-1927|畫布|油彩|60.5×50.5cm


★ 基隆火車站 陳植棋|1928|畫布|油彩|90.5×72.5cm

★ 淡水風景 陳植棋|1930|畫布|油彩|100×80.5cm

★ 真人廟 陳植棋|1930|畫布|油彩| 80×100cm


1912-1996

洪瑞麟

洪瑞麟速寫|李梅樹

有「礦工畫家」、「人道主義畫家」等稱號的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 1929年,17歲的洪瑞麟,進入由倪蔣懷出資、石川欽一郎指導創立的洋畫研究所,接 受石川老師、陳植棋等人指導,從最基礎的石膏像素描、調色原理開始習畫。之後並 在倪蔣懷、陳植棋的鼓勵下,決心赴日求學。 1930年9月,洪瑞麟由陳植棋帶領前往日本,同船的還有先前因兄長過世返臺奔喪、欲 重返日本繼續東京美術學校學業的李梅樹。 洪瑞麟後來進入東京的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就讀。在學期間,他除了 持續參加臺、日兩地的展覽會,也接觸到前衛藝術的觀念,並受到普羅美術思潮的衝 擊,對於底層社會及勞動美學有了深刻的認識。 1938年,洪瑞麟回到臺灣後,隨即進入倪蔣懷經營的瑞芳煤礦任職,展開了長達三十 餘年的礦場生涯,並開始以礦工作為創作的主要對象。而「礦工畫」也成了洪瑞麟一 生的標誌。 本展覽於李梅樹紀念館共展出6件洪瑞麟原作,皆為1945終戰前作品。包含早期他參加 洋畫研究所、受石川欽一郎指導時期的水彩畫;到赴日留學階段繪製的自畫像和風景 油繪;再到返回臺灣、進入礦場任職期間畫的礦工畫等。 值得一提的是,洪瑞麟一生所繪的礦工畫有上千件,但戰前創作的礦工畫,卻較為罕 見。這次展出的1941年《煤礦坑》油畫作品,表現出在地底黑暗礦坑中辛勤勞動的礦 工形象,與他出品於1939年第二回府展的《勞慟》(已佚失),在風格上十分相近。


煤礦坑|洪瑞麟|1941|油彩|畫布|53×65.2cm


大稻埕民家|洪瑞麟|1929|水彩|25×33cm

臺北車站內構|洪瑞麟|1930|水彩|28.5×39cm


臺北大橋 洪瑞麟|1930|水彩|32.5×25cm 自畫像 洪瑞麟|1933|油彩|木板|32.5×24cm

後街|洪瑞麟|1930|油彩|畫布|65×80cm


1902-1983

李梅樹

自畫像|李梅樹

李梅樹與石川欽一郎的第一次接觸,是在1924年夏天,他參加了彼時二度來臺的石川 所指導的暑期美術講習會。 在講習會中,李梅樹首度親炙石川的教學風範,也認識了同期學員倪蔣懷、藍蔭鼎、 陳植棋……等人。 在此之前,李梅樹早在公學校及國語學校時期,即接觸到初步的西方美術,並開始有 系統的自修研究繪畫。不過,石川老師筆下充滿田園詩意的臺灣風光,無疑地為李梅 樹開啟了另一扇門窗。 四年後,李梅樹帶著石川欽一郎親筆寫的三封推薦信航向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 讀。在這裡,李梅樹接受了學院薰陶,也遇到了學畫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岡田三郎 助,進一步形塑了他的繪畫風格。 李梅樹最終並未成為石川欽一郎的「傳人」。石川之於李梅樹,是永遠景仰的啟蒙恩 師。就如同李梅樹晚年在《臺灣美術的演變》演講中所說:「確實為臺灣美術園地播 下種子的,應推石川欽一郎」。 本展覽於李梅樹紀念館共展出19件李梅樹原作。其中,多件水彩畫是李梅樹接受石川 指導時期,描繪故鄉風光的作品。另有數張素描,是李梅樹留日初期,在宿舍裡描繪 陳植棋、洪瑞麟形貌的速寫。展出之油畫,多數為日治時期人物畫,包含獲第九屆臺 展特選第一席及臺展賞的《小憩之女》,及入選日本第三屆新文展的《紅衣》。


朝霞|李梅樹|1926|油彩|麻布|60.5×80.5cm

1926年《朝霞》,則是李梅樹早期畫在麻布袋的油繪作品,之前由私人收藏鮮少曝 光,在睽違多年後首度「回娘家」。兩件日光地區風景畫,則是呼應伊斯特及石川欽 一郎的日光作品。 此外,在臺北大學的戶外展場,展示了12幅李梅樹戰後中、晚期描繪臺、日兩地風光 的風景畫(★複製輸出)。


花瓶小花 李梅樹|1926|水彩|32.3×49.5cm

鄉野風光 李梅樹|1927|水彩|24×31cm

日光初秋|李梅樹| 1979| 油彩|畫布|60.5×72.5cm


看畫的小孩|李梅樹 約1940|油彩|畫布|130×89cm

端坐|李梅樹 約1930-40|油彩|畫布|145.5×112cm

★ 秋色河畔|李梅樹|1977|油彩|畫布|50.0×60.0cm


【梅樹月特寫】

19歲陳澄波筆下的「18角樓」 〈測候所〉這件水彩習作,應是目前所知,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1895-1947)現存年 代最早的一張水彩畫,也可能是現存最早的陳澄波作品。 這張畫,是陳澄波1914年所繪。當年未滿20歲的陳澄波,是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 部乙科(校址位於現今臺北市立大學)的學生,受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指導。 這張畫,很可能就是陳澄波在石川欽一郎帶領學生們進 行戶外寫生課程時所繪。

臺北測候所,資料來源:《臺灣氣象報文》,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不過,當年的陳澄波,顯然不太願意循規蹈矩地遵照石 川老師教導的畫風,硬是把這座臺北的新地標建物,畫 在畫面接近中心的位置,也與石川具遠景透視感的構圖 手法有所不同。看得出年少的陳澄波,就已經努力著嘗 試走出自己的特質。 依據陳澄波在作品下方標記的文字,這座長 像奇特的建築物,乃是氣象觀測機構「臺北 測候所」。 落成於1897年12月19日的臺北測候所,是 一棟18邊形、二層樓的煉瓦構造(磚造覆 瓦)建物,中間為風力塔。因特殊的建築外 觀,故有「18角樓」、「胡椒管」、「墨水 罐」……等稱號。而其基地與總督府國語學 校,同樣位於「南門街」同一街區內。 由於離學校很近,又是臺北市中心區的地標 建物,也難怪石川老師會帶領學生們來此地 寫生。(亦有一說:陳澄波有可能是從國語 學校建築高處窗外,望向測候所的方向就地 寫生。)

測候所|陳澄波|1914|紙本水彩| 31.2×23.8cm


石川欽一郎(左四)於臺北測候所前。圖片來源:《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經上色處理

石川欽一郎或許也經常跟友人來此一遊。新出土的《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裡,有 一幀石川與友人們的合照,背景就是臺北測候所。 有趣的是,石川曾畫過同樣座落在附近的臺灣總督府新廳舍〈臺北總督府〉,就是不 曾見他畫過這座造型特異的測候所。而若同時將師徒這兩件作品放在一起相互對照, 或許也可約略看見彼此之間創作理念與手法的異同吧! 1930年代初,臺北測候所將屋頂由斜頂改為平頂式;1938年原建物拆除,改建為四層 樓的現代主義風格廳舍;戰後於1990年代,再度改建為今日 所見的中央氣象局大樓。 如今,這座當年象徵現代化的臺北地標建物,已然消失在歷 史的記憶中。只能從陳澄波的畫,還有褪色的老照片中,去 拼湊它的原形了。 (本屆梅樹月,陳澄波邀展作品僅此一件) ※本文參考資料文獻:〈「寫生」與現代風景之形構—陳澄波早年 (1913-1924)水彩創作及其現代繪畫意識探析〉、〈私房珍寶── 陳澄波書法、水墨、膠彩、炭筆素描、水彩畫作品導論〉、〈臺灣 氣象建築史料調查研究期末報告〉、《臺灣氣象報文》、《臺灣名 所寫真帖》、《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等。


《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

歿後75年,石川相簿首度公開 今年是「臺灣洋畫之父」石川欽一郎去世75週年,一本咸信原先是石川本人或其家族 舊藏的老相簿,在塵封數十年後,於2020梅樹月展覽活動中,首度對外公開展示。 仔細檢視這本舊相簿,裡面總共收藏了86幀老照片,多數是石川欽一郎的個人獨照或 是石川與他人合影的照片,還有少數幾張可能是石川本人收集的相撲選手照片,及日 本「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肖像照。 這些照片拍攝的年代,紀錄著石川從年少之時、稚氣未脫的青澀面容,到意氣風發的 青壯時期,再到成熟練達的中年石川,以迄垂垂老矣的遲暮之年。 照片取景的地點,則橫跨了日本、臺灣、中國大陸等地。拍攝的內容,有他求學期 間、從軍時期、教學情形、戶外寫生、參加展覽會或畫會活動……等各階段的照片, 可說是幾乎涵蓋了石川欽一郎的一生。 相簿中,還額外夾帶了兩張未黏貼於冊頁上的照片。其中一張是石川的臺籍學生倪蔣 懷「全家福」相片;另有一張照片,顯然是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臺灣行啟」時的 行蹤留影。 這批未曾曝光的珍貴老照片,由於年代久遠,多數呈現泛黃、褪色或變色的現象,甚 至有破損、劣化的狀況,但大部分影像仍可加以辨識。 展覽期間,除了相簿本身的展示之外,也全數公開相本裡的影像內容。此外,現場還 有部分相簿內的影像輸出與相關作品或歷史文獻的對照,並透過「古寫真上色」手 法,嘗試還原當年的時光色彩。


石川欽一郎


紫瀾會寫生旅行於銚子(右二為石川欽一 郎,右五為石井柏亭) 《明星》,辰歲第2號,1904(資料來源: 立命館大學圖書館)

石川欽一郎(後排右三),臺灣總督府中 學校內水彩畫展覽會場 《みづゑ》,第53號,1909(資料來源: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石川欽一郎(前排左三),臺灣洋畫會展 覽會,艋舺公學校 《みづゑ》,第89號,1912(資料來源: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石川欽一郎於中國營口,1905年7月26日

倪蔣懷、石川欽一郎、藍蔭鼎(左起)

石川欽一郎與臺展第一回作品《河畔》合影,約1927

石川欽一郎(右三)、倪蔣懷(右二)、藍蔭鼎(左二)、李梅樹(左四) 臺灣水彩畫會發會式,ライオン喫茶店二樓,1927

石川欽一郎(左一)


梅樹月開幕活動 時間:

09/26(週六)14:00-15:00 地點: 李梅樹紀念館 主持: 顧承穎

演出:許嫚烜/古箏 陳沛元/迪吉里杜、薩滿鼓、手碟 顧承穎/舞蹈 節目:1.〈大地之舞〉 2.〈櫻花〉 3.〈孵夢〉 4.〈翻畫〉

藝術行旅 「三峽梅樹月×大溪交通展」走眺峽溪——藝術の行旅 活動概述: 三峽與大溪這兩座現以「臺三線」連結的老城鎮,自古以來便互有往來,無 論是拓墾開發、產業商貿、族群互動,至今仍可見許多兩地相互影響的痕 跡。本(2020)年度「三峽梅樹月」與大溪木藝博物館「大溪探個路:大溪 交通運輸發展特展」特別進行館際交流合作,舉辦藝術行旅活動,藉由「美 術」及「交通」兩個不同領域的主題,除了結合兩地的藝文特展之外,更透 過探尋時空的行旅,體會歷史人物、環境變遷、藝術美感等元素層層交疊的 感受,進而認識兩座老城相互牽絆、歷久彌新的精采故事。(活動詳細內 容,請見:https://forms.gle/2Gv3J1Bf6puHXQta9) 活動時間:11/07(週六)09:00-16:00 活動對象:國小高年級(含)以上,人數上限 30 人 報名專線:03-3888600#230(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張先生) 備註:本活動須預先報名(詳見上述網址)


梅樹月講堂 水氣、陽光,與風土──石川和他的學生們 講師: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10/03(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倪蔣懷的藝術視野與美術贊助(兼談洪瑞麟) 講師:白雪蘭(臺灣美術研究、獨立策展人) 時間:10/17(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淡水河支流三家──陳植棋、李石樵與李梅樹 講師:李欽賢(美術史研究者) 時間:10/24(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打開臺灣美術史──兒童與常民的教學經驗談 講師:蘇振明(前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所教授) 時間:10/31(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主辦: 李梅樹紀念館(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國立臺北大學 指導: 文化部 教育部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 Alfred East Art Gallery(英國) 小杉放菴紀念日光美術館(日本) 立花義彰 白雪蘭 名山藝術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阿波羅畫廊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陳子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鈴木惠可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立美術館 爾羊美學有限公司 聚珍臺灣 臺灣古寫真上色 顏娟英 (依筆劃排序) 贊助: 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三峽區公所 新北市三峽區長福平面停車場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FAX:02-2673-6077 Email:limeishu@gmail.com https://limeishu.org.tw/ facebook 搜尋「李梅樹紀念館」 請支持民間自主辦理藝術活動,歡迎小額捐款 ※捐款帳戶: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板信商業銀行文化分行(銀行代碼118) 帳號:00932013508833



春萌序曲——師生頌前奏

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光風薈萃——風景繪譜曲

美術史裡的「三國演繹」

英[國 日[本 臺[灣

) ]伊斯特( Alfred East ]石川欽一郎 ]倪蔣懷 藍蔭鼎 陳植棋 洪瑞麟 李梅樹 【陳澄波:特別邀請】

李梅樹紀念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