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Page 1

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林玉山.楊三郎立石鐵臣.山田東洋.陳澄波.林克恭 陳 進.郭雪湖.李石樵.張萬傳.劉啟祥 陳清汾.陳德旺.陳敬輝.蘇秋東.洪瑞麟曾添福.陳春德.鄭世璠.林之助 鮫島台器.蒲添生.陳夏雨 李梅樹紀念館 春光旖旎 國立臺北大學 (北大草原) 川流不息 的

以歷史串接土地的記憶

用藝術淬煉時代的雋永

1934年11月12日,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楊三郎、李石樵、陳清汾及立石鐵 臣等8位臺、日籍青年畫家,在臺北鐵道飯店,宣佈「臺陽美術協會」正式成立。

隔年春天,第一回臺陽美術展覽會隆重開幕,臺灣近代美術發展,從此邁向新的里程碑。

「臺陽」名稱是由顏水龍命名,成立大會則由李梅樹草擬聲明書及會則,唯一的日籍創會 會員立石鐵臣上臺朗讀宣言,宣告此一臺灣美術史上最長青的民間美術運動團體的誕生。

臺陽初期的成立宗旨,乃期望能集結眾人心力,進一步普及美術思想,並在秋季舉行的官 辦美展之外,也能匯聚民間力量,以臺陽展妝點臺灣的春天。

戰前的臺陽,曾經叱吒風雲。早期的臺陽人,也可謂個個都是臺灣新美術運動的開路先 鋒。在殖民體制的壓抑下,共同攜手披荊斬棘、 溪過嶺,奮力掙出一片天,最終讓臺陽 展得以與官展平分秋色、分庭抗禮。

總計戰前臺陽共舉辦了10回展覽,自1935年起至1944年,每年持續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舉行 美展,除了展出會員作品之外,也透過公募徵選方式,廣邀各界人士參展。

在此期間,臺陽陸續於1940年及1941年,增加「東洋畫部」及「雕刻部」,擴大為全島性 的綜合美術團體,日、臺藝術家亦在此兼容並蓄,蔚為一股沛然成勢的風潮,也成為官展 之外,臺灣最大規模的民間美術展。

此後因二戰戰火擴大及戰後初期臺灣局勢動盪,臺陽美展在1945-1947年中斷三年未舉辦。 1948年起,臺陽展始恢復舉辦。

挺過時代的變局,也抵擋下潮流的衝擊,臺陽在風雨中繼續穩健前行,歷經90載歲月,迄 今仍持續年年舉辦展覽。

2024梅樹月,適逢臺陽美協成立90週年。今年的展覽主軸,以戰前曾參與臺陽展的「第一 代臺陽人」為中心,廣邀其現存臺陽作品或代表作齊聚一堂。

展覽主題設定為「春色無邊」,乃欲彰顯臺陽當年的創會宗旨,及其穿越時代的影響力。

由於時代更迭、早期臺陽史料散逸,加上初期臺陽展僅有表列作品的陽春目錄等,皆增加 籌展的困難度。所幸,「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正好也在整理戰前臺陽展的相關文獻史料, 透過「友軍」的支援與合作,有如枯木逢春般,得以紓解部分困境。

緣 起

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大會在臺北鐵道飯店舉行∕《臺灣日日新報》

尤其是,彙整臺陽創會初期文獻與 剪報資料的《臺陽美術協會切拔 帖》,以及臺陽會友曾添福舊藏的 相簿、剪貼簿等珍貴史料的出現, 對於戰前臺陽歷史的爬梳或作品的 辨識,皆有莫大助益。

在諸多協力之下,今年梅樹月,得 以跨海向家屬借展立石鐵臣曾參加 1939年第五回臺陽展的作品;也向 臺陽雕刻部唯一之日籍創始會員鮫 島台器的後代,借展其遺族僅存的 一件作品來臺參展。

戰前活躍於臺北畫壇的臺陽日籍會友山田東洋,過去較少受到注目。透過郭江宋老師的協 助,其多幅1930年代的油畫,首度在今年梅樹月曝光,其中也包括曾參與臺陽展的作品在 內。

在臺籍藝術家部分,除了邀請陳澄波等7位臺陽創會會員作品共同展出之外,也擴及初期參 與的多位西畫家,如林克恭、劉啟祥、蘇秋東、曾添福、陳春德、鄭世璠,及張萬傳、洪 瑞麟、陳德旺等三位後來另組團體的畫家。以及林玉山、陳進、郭雪湖、陳敬輝、林之助 等東洋 (膠彩) 畫家,和蒲添生、陳夏雨等雕塑家作品,以忠實呈現臺陽多元性與包容性 的特色。

作品之外,本展覽也將同時展示臺陽相關文獻及史料,盼藉由文史資料的輔助,重溫這段 歷史。

期許透過本展覽,重現早期臺陽人蓽路藍縷的奮鬥足跡,回首在風起雲湧的年代裡,本土 草根美術運動團體引領風騷的一頁風華。

臺陽前輩的精神與典範

早年籌組臺陽畫會的前輩會員們,均是一群滿懷抱負、堅持理想、誠摯創作且樂在付出的 理想青年。

當時社會風氣單純、樸實,物質相對匱乏,畫會展覽時,缺乏專業場所,在臺北市展出 時,經常借用中山堂或新公園內的臺灣省立博物館。猶記得當年與楊三郎老師、李梅樹老 師、吳隆榮、潘朝森、何肇衢……一起佈展掛畫的場景,因當年時空克難,無論老少,共 同揮汗完成,世代交遞和諧相處、樂於奉獻的臺陽義工精神,是令人感動的! 臺陽前輩的精神,舉數例如下:

有次天色未開的清晨三點多,吳隆榮就接到楊三郎老師的催促電話,相約赴東北角龍洞作 日出寫生,據說那次龍洞寫生行,楊師是被年輕輩以繩索垂吊下岩灘作畫,事過還多加囑 咐,千萬勿讓師母知道,以免她操心。

顏水龍老師有一次接受委託製作劍潭壁畫,工作前草圖及資料之製作、收集令人嘆為觀 止!還建議晚輩的我再幫忙收集,真心甘拜下風,不知所措!

李石樵、蒲添生等老師的溫文、真誠耿直、表裡如一;廖繼春、劉啟祥和葉火城老師的謙 虛、誠摯、親和,均為晚輩之典範。

1976 年 6 月,我(油畫部)、何恆雄(雕塑部)和蘇峰男(墨彩部)等三人代表出席東 京第 12 屆亞細亞交流展開幕式,當時由日本眾議院議長石井光次男主持開幕,記得行前 到板橋梅樹老師府上辭行,離開前老師從神桌上取下三個紅包,我們三人推謝不肯拿。老

師強調:你們首次出國,我這點心意是經過拜請神明保佑你們快樂出行、平安回來,一定 要收!我們三人均因受梅樹老師栽培,能榮幸加入臺陽成為會員,梅樹老師是主要推薦人 之一,多年來均感念在心。

去年非常意外,我竟以 82 高齡接任臺陽美術協會理事長,肩負重任。回首臺陽畫會歷史 悠久,成立迄今已然九十有年,許多本會前輩畫家,均由政府定位為國寶級畫家,本會也 深覺:臺灣美術史的傳承,如何建構藝術文化的主體性,鑑古開今,繼往開來,這是我們 晚輩無法推卸的使命。我已老朽,惟一生迄今,多受恩澤、抬舉,暮年回首,感觸良深, 這一任期間當自期許,唯有奮力一搏吧! 中華民國臺陽美術協會

理事長

春光旖旎

立石鐵臣

(1905-1980)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為臺陽美術協會8位發起人之一,也是唯一的日籍創會會員。

依據幾位當事人的追憶,立石鐵臣是由陳清汾推薦,再由楊三郎、顏水龍親自拜訪邀其入 會。而立石也在1934年11月12日於臺北鐵道飯店的臺陽成立大會上,代表8位發起人上臺朗 讀宣言。

1935年第一回臺陽展,立石鐵臣以會員身分,一口氣展出〈竹筏之濱〉等9件作品,其中還 包括了2件版畫創作。

他也為第一回臺陽展設計文宣海報,並繪製展覽會目錄的封面插畫。

不過,當時由於官辦臺展的改革議題,引發臺、日籍美術團體之間的些許磨擦,身為臺陽 唯一的日籍創會會員,立石鐵臣有其茫然不知所措的苦衷, 因而在臺陽展即將邁入第二年之際,選擇離開協會,不久後 即返回東京。

1939年,楊三郎與陳清汾力邀立石鐵臣復會,立石雖以避免 人事磨擦等原因不再入會,但仍從東京送來〈日輪〉等6件 作品,參加第五回臺陽展,以報答會友們「永恆的友誼」。

1944年第十回臺陽展,已重返臺灣定居的立石鐵臣,又以 「招待出品」名義,展出〈風景〉等2件作品。

除了曾三度參加臺陽展,立石鐵臣亦陸續在報章雜誌發表了 多篇評論臺陽展的文章,其中有期許,也有批評。可謂是兼 具發起人、參展者、美術設計與評論員等多重角色的參與 者。

2024梅樹月,主辦單位特地跨海向家屬借展立石鐵臣1938年 油畫〈日輪〉及其速寫稿來臺參展,與其他7位臺籍發起人 及第一代臺陽人的作品重新聚首。

第一回臺陽展海報∕立石鐵臣∕1935∕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此畫是立石自1936年起,一連串描繪鐮倉

七里濱海岸風光落日餘暉的系列作品中, 集大成之作,曾入選1938年日本第13回國 畫會展。而隔年第五回臺陽展出品目錄 中,立石參展名目中也出現「日輪」的畫 名。按照當時畫家有將入選日本內地展覽 會的作品帶回臺灣參加臺陽展的慣例,推 測此畫很可能就是立石當年從日本送來臺 灣參加臺陽展的作品之一。

在臺陽成立90週年之際迎回此作,別具時 代意義。

畫人已遠,就讓作品,繼續傳述著「永恆 的友誼」吧!

上:日輪

立石鐵臣∕1938∕油彩∕畫布∕45.5×53.2cm 家屬收藏∕第5回臺陽展

下:日輪速寫

立石鐵臣∕1938∕速寫∕28.0×37.0cm 家屬收藏

山田東洋

(1900-?)

日籍畫家山田東洋,本籍埼玉縣,曾活躍於1930-1940年代的臺北畫壇。他是第一位獲推薦 為臺陽「會友」的日籍畫家,亦曾於1939年第五回臺陽展,獲頒「植棋獎勵賞」,可說是 臺陽展具代表性的日籍畫家之一。

過去他也曾在日本內地入選槐樹社展,來臺發展後,受到在臺日籍畫家太齋春夫 (19071944)及松ヶ崎亞旗(1898-1939)等人的鼓勵,開始參加官辦的臺、府展,曾連續入選臺 展第八、九、十回,及府展第一、二回。

而實際上,山田東洋的本業,是在臺北公會堂 (今中山堂) 前的京町,開設「東洋美術 社」,販售洋畫材料、美術繪具、圖畫用品等,也負責幫人裱畫,並運送作品去參加臺、 府展。後來還成立「東洋畫廊」,提供外界作為藝術展覽空間。

或許是經營美術社的關係,山田東洋與臺籍前輩西畫家如陳澄波、李梅樹等人皆維持友好

關係,迄今仍可看到山田東洋寫給兩人的明信片;鄭世璠也曾到過他所開設的美術社。

也或許因為與臺籍畫家們來往密切,故在臺 陽成立後,山田東洋不僅支援臺陽展的舉

辦,他本身也積極參展,總計山田東洋共連 續參加了第一至八回的臺陽展,每次皆展出 不少作品。

山田東洋參展的作品,多為都市風景、靜物 或風俗畫,與他參加臺、府展的內容,似乎 差異不大。有論者認為,山田東洋帶有童趣 的畫風,頗有法國畫家亨利.盧梭(李梅樹 藏有其傳記)的風格。

山田東洋在戰後似乎就此銷聲匿跡,其存世 畫作也十分罕見。本展覽在郭江宋老師的協 助下,首度展出山田東洋4幅油畫,包含3件 臺北城市風景畫,及1件仙人掌靜物畫。

仙人掌 山田東洋∕年代未詳∕油彩∕畫布∕80.5×65.5cm 私人收藏∕第4回臺陽展(推測)

風 景 山田東洋∕年代未詳∕油彩∕畫布∕60.5×72.5cm∕私人收藏∕第五回臺陽展 其中,一幅描繪從臺灣神社 (今圓山飯店)

高處俯瞰明治橋 (現已拆除改建) 及圓山別莊 的風景畫,經比對後確認正是山田出品於1939年第五回臺陽展的作品。

另一幅從北三線 (今忠孝西路)

鐵道部遙望本町消防詰所 (今重慶南路口,已拆除改建) 的作品,推測很可能是參加1937年第三回臺陽展作品〈有白塔的風景〉。

而曾入選1935年日本中央美術展覽會的仙人掌盆花靜物畫,則推測可能是山田參加1938年 第四回臺陽展的同名作品。

至於曾入選1934年日本第二回旺玄社展覽會的〈臺 北市郊〉,描繪的是過去許多畫家們喜愛入畫的大 稻埕舊街景,畫面中還可見到現已不存的李春生舊 洋樓(三房李延弼宅)。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三幅風景畫,其描繪對象都 是當時臺北的地標型建物,如今皆已不復存在。山 田東洋在無意中,用畫筆及油彩,為這座城市留下 了許多「消失的地景」。

臺北,北三線,鐵道部往消防詰所看過去(暫名) 山田東洋∕1936∕油彩∕畫布∕41×53.3cm∕私人收藏∕第3回臺陽展(推測)

臺北市郊 山田東洋∕1934∕油彩∕麻布∕67×3cm∕私人收藏

陳 澄波

(1895-1947)

「臺陽美術協會的確是好計畫,……希望你能將臺陽美展視為己任,竭盡全力栽培,使其 茁壯。」

這是臺陽美協甫成立之初,陳澄波寫信給恩師石川欽一郎賜教,石川在回信中,對愛徒多 所勉勵的內容。

彼時已從上海返臺定居的陳澄波,或許是受到老師殷殷期許之故,對於爾後臺陽會務的參 與及推動,確是不遺餘力。

從當年相關報導或照片中,經常可見到陳澄波與臺陽伙伴們南北奔波的身影。居於嘉義的 陳澄波,在每年臺陽展前的籌備期間,每每自備棉被北上,夜宿楊三郎家中,方便白天和 會員們一起投入作品審查、佈展等籌備工作。

而臺陽美協創立時的聲明書、會則等相關文件,陳澄波都加以妥善保存。陳澄波也為第二 回臺陽展設計文宣海報,且為了求好心切,還設計了兩種款式。凡此種種,皆可見陳澄波 對於臺陽的重視程度。

椰 林 陳澄波∕1938∕畫布∕油彩∕97×130cm∕私人收藏∕第5回臺陽展

陳澄波∕1936 紙本∕水彩∕26×22.3cm 私人收藏

第二回臺陽展海報設計(1)

每一回展覽,陳澄波都以會員身分提出不少作品參展,少則3件,多則7、8件。總計戰前 十回臺陽展 (1935-1944) ,陳澄波共有54件作品參加展出,可說是相當多產的會員及參 展人,也是目前所知,保有最多戰前臺陽展存世作品的參展者。

綜觀陳澄波在戰前十回臺陽展出品的作品內容,除了他最擅長的風景畫仍佔多數之外,也 偶有花卉、人物、動物等畫題出現,相對於入選臺、府展的作品清一色全是風景畫,他在 臺陽展的題材,明顯較為廣泛而多元。

由此可知,陳澄波不只相當珍視此一本土自發性的美術團體,也善用此舞臺盡情揮灑,充 分展現他的創作能量。

本展覽共展出陳澄波4件油繪作品。其中,描繪嘉義病院建築外大樹枝葉繁茂的〈綠 蔭〉,為出品第一回臺陽展的作品。繪畫場景為八卦山腳下彰化公園(現已不存)

林〉,則是1939年第五回臺陽展作品。

〈駱駝〉則是陳澄波少見的動物題材,推測很可能就是第五回臺陽展的同名作品。此作據 說是陳澄波送給女婿蒲添生的結婚賀禮,有勉勵如駱駝般刻苦耐勞的意味,但也有論者認 為可能是反映戰爭年代的時局畫。 綠 蔭 陳澄波∕1934∕油彩∕畫布∕80×100cm∕私人收藏∕第1回臺陽展

的〈椰

另一張風景畫〈碧潭〉,由於陳澄波已知相同畫名的作品僅此一件,推測它也可能是曾參 展第十回臺陽展的同名作品,惟因創作年代有所出入,故仍待進一步考證。

此外,本展覽也展出了陳澄波設計的第二回臺陽展海報,及其舊藏的臺陽相關文獻、照 片、剪報、明信片等史料。

駱 駝 陳澄波∕1939 油彩∕畫布∕32×52.5cm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第5回臺陽展(推測)

碧 潭 陳澄波∕1946∕畫布∕油彩∕38×45.5cm∕私人收藏∕第10回臺陽展(推測)

(1902-1976)

廖繼春是李梅樹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時期,同屆但不同組的同學。他同時也和陳澄波是東 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的同班同學。這幾位有相同背景的畫家同學,日後也共同創立了臺 陽美術協會。

李梅樹在晚年追憶已逝老友廖繼春所寫的〈幾近花甲的溫馨友誼〉一文中指出,1934年底 臺陽美協籌備期間,廖繼春雖然對於有傳言指臺陽乃是為了對抗官方的臺展,因而感到疑 惑不安,但他仍於創會當日趕到臺北參加成立典禮 (當年報刊上照片未見廖繼春,或有可 能是他晚到之故),往後也積極參與臺陽展。

廖繼春本身也曾經大力闢謠,指出臺陽「只不過因為看到秋天的臺灣島已有了臺展在修飾 著它,所以才想起應該以什麼來修飾臺灣的春天」,並強調臺陽的傾向和思想與臺展是完 全一致的,至於與臺展對抗的想法,「我們是絕對沒有的」!

廖繼春亦曾在第一回臺陽展結束後的一場座談會中,暢談其繪畫的製作態度,自我期許要 畫出「最有教養的作品」,並舉賽尚說過的話,希望能創作「堅實而永恆的作品」。

臺陽展自第三回起,曾舉辦過四屆「移動展」,南下臺中、彰化、臺南等地巡迴展出。當

時定居臺南的廖繼春,自然承擔起地主的角色,協助移動展順利在臺南舉辦,也藉此與臺 陽老友們相聚敘舊。

戰前的臺陽展,廖繼春每年都不缺席。總計一至十回臺陽展,廖繼春共展出21件作品。

比較廖繼春出品臺陽與官辦臺府展的作品目錄,二者的差異性似乎不大,窗際、花卉、安 平風景、臺南孔子廟等,相同畫題頻繁出現。

有趣的是,1937年第三回臺陽展,廖繼春與陳澄波不約而同地都展出了一件名為「阿里 山」的作品,或許正是 兩人結伴上阿里山寫生 之作。 廖 繼春

廖繼春夫婦致曾添福夫婦聖誕卡

淡水觀音山

廖繼春∕油彩∕畫布∕45.5x53cm∕長流美術館

1940年6月出刊的《臺灣藝術》臺陽展號專輯, 登載了一幅廖繼春出品第六回臺陽展的作品〈露 臺〉,從黑白圖像看來,應是廖繼春罕見的大尺幅 人物群像畫。廖繼春藉由臺陽展發表此作,或許有 另一番意涵,可惜此作目前仍不知所終。

戰前廖繼春的臺陽作品,於今似乎皆未有留存。本 展覽展出的〈淡水觀音山(淡江春色)〉,推測約 為晚期的作品。

露 臺 廖繼春∕《臺灣藝術》∕1940年6月號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面對淡江風光,廖繼春似乎有傾訴不盡的熱情。相似的畫題,在戰後反覆地出現在他的畫 布上。畫家以別出心裁的斑斕色彩,讓相同題材的作品,各自展現出不同節奏的獨特風 情。

展場中亦同時展示了一張廖繼春寄給臺陽會友曾添福的聖誕卡。卡片上印製的圖片,正是 此幅〈淡水觀音山〉。

李 梅樹

(1902-1983)

臺陽美術協會,可說是因李梅樹而起。

1934年3月24日上午10時,東京美術學校舉行畢業典禮,李梅樹一拿到畢業證書後,隨即束 裝返臺。

4月底,李梅樹前往臺北,拜訪前一年甫自法國學成回臺的楊三郎。兩人討論到,自從「赤 島社」因陳植棋驟逝以致無疾而終後,臺灣年輕畫家除了臺展,就無其他展覽可參加,因

而蘊釀另行組織畫會團體,並在春天舉行公募展覽會,讓年輕畫家們除了秋天的臺展外, 又多一次在春天發表作品的機會。

兩人達成共識後,也取得陳清汾的同意。李梅樹再動筆寫信給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 李石樵等人,立石鐵臣則由陳清汾推薦,楊三郎、顏水龍登門拜訪。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後,由李梅樹草擬聲明書及會則,開了幾次籌備會決定相關事項及會名,隨即於同年底在 臺北鐵道飯店舉行成立典禮。

協會成立後,借用楊三郎在日新町 (今臺北市大同區) 的住家設為臺陽事務所,會務多由 兩人承擔,李梅樹擔任總務,兼主筆有關的文章,楊三郎則負責跑腿。每年展前的籌備期 間,其他會員都來楊家借宿,一起投入相關工作。

關於臺陽的性質,李梅樹晚年時曾強調,臺陽並非所謂的社會運動,也不是在抗拒臺展, 但藉由公開審查作品的方式,多少有「間接牽制」臺展的意義,使其審查較為公正。他也 曾指出,臺陽展先行增加雕刻部,應該也給予臺展相當的刺激。

1940年臺陽增設東洋畫部後,李梅樹也曾發表一篇〈臺陽展近況與理想〉長文,期許臺陽 展得以更加茂盛,並針對部分批評提出說明,強調臺陽展絕對不是要落後於現代繪畫的潮 流,而是更期望設立相當程度的研究機構,邁向健全實在的道路,以早日進入現代繪畫之 林。

身為一手催生臺陽的創始會員,李梅樹自是全心投入臺陽展,每年皆提出不少作品參展, 尤其是第二回,李梅樹一口氣提出10件作品,題材包含風景、動物、裸女、人物等。總計 戰前十回臺陽展,李梅樹共參展42件作品。

溫室(賞花) 李梅樹∕1939∕油畫∕油彩∕畫布∕116.5×91.0cm∕國立臺灣美術館∕第8回臺陽展(推測)

與臺府展的作品比較,最大的不同,是李梅樹在臺陽展首度展出了裸女創作,而且還一連 出品好幾回的裸女畫;李梅樹則是從未有裸女作品出現在臺府展。人物群像也是首度在臺 陽展提出,府展才在後續跟進。這或許是李梅樹意圖以臺陽展作為自我提昇的試驗場域, 所做的努力與嘗試。

本展覽共展出李梅樹5件油繪作品,包括3件戰前臺陽作品,及2件戰後初期的臺陽作品。

出品於第一回臺陽展的〈裸婦座像〉,其實是1934年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製作。李梅樹利 用臺陽展的機會,將其在日本多年的學習成果,帶回分享給故鄉的人們。

第六回的〈紅衣〉,亦是將剛入選日本新文展的作品,攜回臺灣參加臺陽展,這也是當時 臺陽展行之有年的慣例。

1942年第八回臺陽展的〈溫室〉,很可能就是入選1939年第二回府展的同名作品。現存作 品與當年府展作品的入選圖像略有差異,或許正是李梅樹加以局部修改後,又再度於三年 後的臺陽展重新出品。

出品於1952年第15屆臺陽展的〈初夏〉,是戰後1950年代李梅樹一系列以農會女職員為主 題對象的代表作之一。1962年第25屆臺陽展的〈于右任像〉,唯妙唯肖的人物神韻,展現 了李梅樹精湛的寫實功力。

裸婦座像

李梅樹∕1934油彩∕畫布∕112.0×145.5cm 李梅樹紀念館∕第1回臺陽展

紅 衣

李梅樹∕1939∕油彩∕畫布∕116.5×91cm 李梅樹紀念館∕第6回臺陽展

初 夏

李梅樹∕1952∕油彩∕畫布∕116.5×80cm 李梅樹紀念館∕第15屆臺陽展

于右任像

李梅樹∕1962∕油彩∕畫布∕100×72cm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第25屆臺陽展

顏 水龍

(1903-1997)

1932年10月,顏水龍結束3年的巴黎留學生活返回日本,並留在大阪從事廣告設計。1934年 秋,顏水龍受聘擔任臺展西畫部的審查員短暫返臺,彼時臺陽美術協會正醞釀成立中,顏 水龍因而躬逢其盛。

顏水龍曾追憶,該會名稱就是由他所命名,「當時印象派畫家分析色彩是透過太陽的七色 光,而我們是在臺灣,因此建議命名為臺陽」,並獲得大家贊同採用。

不過,顏水龍對於臺陽展公開徵募參展作品的方式,有不同意見。他主張先由會員舉辦幾 次觀摩展作為示範,之後再以公募方式徵求作品。但此想法未被其他成員接受。為此顏水 龍頗有微詞,後來也未參加作品審查工作。

或許因為對公募徵展有異見,加上長住日本、工作繁忙等因素,顏水龍因而與臺陽漸行漸 遠。

根據楊三郎在1940年6月出刊的《臺灣藝術》臺陽展號專輯發表的〈臺陽美術協會的沿革〉 一文,顏水龍在1938年3月即因個人因素退會。

實際上,顏水龍在戰前的臺陽展,也僅參加過第一回展覽,一共展出3件作品。除此之外, 別無其他參展紀錄。

一直要到戰後1951年,顏水龍重新以「會員」身份重返臺陽展,才與臺陽美協再續前緣。

而或許早已是前嫌盡釋,此後但見顏水龍積極參與臺陽展,幾乎每年都會提出作品參加展 出。

1995年起,高齡92歲的顏水龍出任臺陽美術協會理事長,直到兩年後他去世為止。

本展覽展出的〈玫瑰花〉,創作年代為1952年,推測很可能就是顏水龍參加同年第十五屆 臺陽展的同名作品(戰後初期的臺陽展仍未有圖錄,故無從對照)。

過去在日本求學時期,顏水龍就經常畫玫瑰,但此作是目前所見,顏水龍玫瑰作品中,年 代最早的一幅。

玫瑰花 顏水龍∕1952∕油彩∕木板∕73×60cm∕家屬收藏∕第15屆臺陽展(推測)

楊 三郎

(1907-1995)

臺陽美術協會是由李梅樹和楊三郎率先發起,並獲得其他畫友們共同響應而成立。

剛開始的草創時期,一切都十分克難,楊三郎日新町的住家,成了協會的事務所,還兼作 餐廳及旅館。每當展覽前夕的籌備期間,遠道的會員,吃、住都在楊家,楊三郎夫人許玉 燕四處張羅、款待大家,成了李梅樹口中,臺陽美協的「女中」。

1944年,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十週年,楊三郎在報刊上發表紀念文章,敘述十年來協會在欠 缺人力與財力的艱困情況下,憑藉著熱情與信念,建立了春天的臺陽展,做為臺展之外畫 家們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舞臺,未來也將為了臺灣文化的發展持續負重前行。

對於一手拉拔的臺陽美協,楊三郎和李梅樹兩人,從戰前貫穿到戰後,自始自終,都是盡 心盡力,死而後已。

既是主要發起人,楊三郎本身也十分熱衷在臺陽展發表作品。總計戰前十回臺陽展,楊三 郎共展出54件作品,與陳澄波相較下可謂等量齊觀。

從展覽目錄觀之,楊三郎參展的作品題材,範圍包羅萬

象,除了海內外各地的風景畫,尚有原住民、裸女、人 物、靜物等,晚期還加上因應戰爭動員的時局畫,可說 是充分展現了畫家活躍的足跡與廣闊的視野。

較為可惜的是,楊三郎戰前臺陽展的作品,尚留存於世 者似乎所剩無幾。如今尚可見到的,大約只有〈持扇婦 人像〉、〈秋容小姐〉、〈龍頭赤壁〉等寥寥可數的作 品。

本展覽展出的〈淡水風光〉,是楊三郎戰後描繪淡水白 樓景觀之作。淡水的古蹟及自然風光,一直都是臺陽畫 家們喜愛的題材。楊三郎以厚重顏料、粗曠俐落筆觸、 飽和艷麗的色彩,烘托出白色樓台與眾不同的建築外 觀。

第四回臺陽美術展覽會 楊三郎作品《秋容小姐》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淡水風光 楊三郎∕油彩∕畫布∕60.5×72.5cm∕長流美術館

李 石樵

(1908—1995)

李石樵在戰前的臺陽展,可謂是風雲人物。作品討論度及聲量最高的臺陽畫家,非李石樵 莫屬。

1936年第二回臺陽展,李石樵〈橫臥裸婦〉、〈屏風和裸婦〉兩件作品,在展前遭到取 締,殖民當局以「風紀上不適切」的含糊理由,下令禁止展出。消息一出,隨即引發軒然 大波,輿論沸騰。

然而,臺陽展也因禍得福,由於媒體競相報導,反而成為另類宣傳,引爆大量人氣。一時 之間,觀展人潮不歇,熱議不息。

往後幾年的臺陽展,李石樵仍接連展出多幅裸女畫,其他會員如李梅樹、陳澄波等,也相 繼出品裸女畫,連公募徵選的作品中,也可見到裸女創作,看似有意集體挑戰官方的禁 忌,也顯示臺陽成員們「公民不服從」的態度。而當局似乎也有所讓步,爾後未再有類似 的刁難事件發生。

除了裸婦事件,李石樵的其他作品,也常吸引眾多目光的投注,或引發相關話題討論,如 第四回臺陽展〈化育先生〉、第十回〈唱歌的小孩(合唱)〉等。

前者是描繪日治時期首位臺籍郡守李讚生(號化育),也是地方自治的象徵性人物;後者 則是描繪二戰末期一群孩童在防空洞前合唱歌曲的場景,看似在紛亂時局中傳達著幽微的 希望。

李石樵在戰前積極參與臺陽展,總計一至十回的臺陽展,共展出50件作品,也是位多產的 創作者。加上他與藝文界交流互動頻繁,每每讓他的作品深獲好評及共鳴。

意氣風發的李石樵,還曾說過:「臺陽會是純然站在藝術上的立場而鬪爭的」,「臺陽展 的作品,有許多都是在日本具權威的一流展覽會展覽過的作品運回參展,所以在成就上都 比臺府展優秀」。

橫臥裸婦 李石樵∕1936∕油彩∕畫布∕60.5×72.5cm∕李石樵美術館∕第2回臺陽展

不過,戰後的李石樵,開始接觸各種思潮,並嘗試各種流派畫風,與相對保守的臺陽漸行 漸遠,之後更在1970年代淡出臺陽,不再參展。

本展覽共展出李石樵戰前參加臺陽展的三件油畫創作,包括前述的〈橫臥裸婦〉、〈唱歌 的小孩 (合唱) 〉,及出品第六回臺陽展的〈室外靜物〉,可看見李石樵充滿個人風格、 洋溢著時代色彩的作品。

室外靜物 李石樵∕1940∕油彩∕畫布∕80×5cm∕李石樵美術館∕第6回臺陽展

合 唱 李石樵∕1943∕油彩∕畫布∕116.5x91cm∕李石樵美術館∕第10回臺陽展

陳 清汾 (1910-1987)

陳清汾是臺灣留法習畫第一人,也是臺陽美術協會8位創始會員中,年紀最輕的畫家。

1934年底的臺陽成立大會上,就是由陳清汾首先發表致詞,正式揭開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 一頁。

很早就展嶄露頭角的陳清汾,昔日被譽為「天才畫家」。臺陽唯一的日籍發起人立石鐵臣 也曾讚賞他,指其作品較其他人而言,寫生畫特別優美。

陳清汾畫風深受留日時期的恩師有島生馬及二科會畫家們的影響,其作品多次入選法國沙 龍展、日本二科會展、一水會,也連年入選臺府展,並屢獲特選、臺展賞、朝日賞等。

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後,陳清汾在初期展現了積極參與的態度,前兩回的臺陽展,他都提出 不少作品參展。1935年5月第一回臺陽展剛結束不久,陳清汾還特地撰文投書報紙,向外界 介紹臺陽會員的屬性與畫風,並大力鼓勵民眾多多親近、觀賞畫展。

然而,身為「錦記茶行」創辦人陳天來 (1872-1939)四子,陳清汾須經常往來各地

協助拓展業務,到了二戰後期,更為了照顧 家業而長住上海,因而逐漸遠離畫業。

總計戰前十回的臺陽展,陳清汾除了在第 一、二回分別出品了4、5件作品,之後就只 有零星參與的情形,甚至還有三次缺席展覽 會的紀錄。而當年曾參加過戰前臺陽展的作 品,如今也都未見留存。

戰後,陳清汾因父、兄相繼離世,一肩扛起 家族事業,還身兼省府委員、泰北中學董事 長等職,因而更加繁忙。但喜歡繪畫的他, 仍會藉由參與省展或臺陽展的機會,公開他 的近期畫作。

陳夫人(淑儀) 陳清汾∕年代未詳∕油彩∕畫布 家屬收藏∕第45屆臺陽展

少女與玫瑰(白衣小姐)

陳清汾∕1957∕油彩∕畫布∕42×51cm∕家屬收藏∕第20屆臺陽展

本展覽展出的兩件作品,是目前所知陳清汾唯二存世的人物畫,分別是出品於1957年第 二十屆臺陽展的〈少女與玫瑰 (白衣小姐) 〉,及參加1982年第四十五屆臺陽展的〈陳夫 人 (淑儀) 〉。畫中人物都是陳清汾的親人。前者為陳清汾二姊的三女周婉鐶,後者為陳 清汾二房王淑儀。

陳清汾的人物畫 (女性肖像)

,最早可追溯到獲1936年第十回臺展「推薦」的〈某婦人 像〉;之後1941年有兩件〈支那美人〉同名畫,同時入選日本第五回一水會展;接著在 1942年又以〈支那美人〉獲得第五回府展「推薦」;1943年出品第九回臺陽展的〈黑服之 女〉,則是戰前最後一次參展的人物畫。

陳清汾留存於世的作品不多。兩年前的2022梅樹月,曾展出陳清汾五幅風景畫,今年再展 出僅存的兩幅人物畫。期待能透過展覽,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才子畫家。

林 克恭 (1901-1992)

林克恭是臺灣望族林本源家族的後代,出生於板橋林家花園,是日治時期唯一遠赴英倫及 歐陸學院習藝的臺籍畫家。他在1930年自歐陸返回鼓浪嶼老家,之後任教於廈門美術專科 學校西畫科。

林克恭有兩次入選臺展的紀錄,分別是1931年第五回臺展,及1935年第九回臺展。

第九回臺展結束後,林克恭又在同年底舉辦個展,展出臺灣、廈門、歐洲等地85件風景 畫。或許是顯赫的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因而其個展受到媒體的高度重視與熱烈報導。

隔年春天,林克恭以〈紗帽山〉、〈洋蘭〉兩件作品參加第二回臺陽展,並與蘇秋東同時 被推薦為臺陽會友。

次年(1937)林克恭接掌廈門美專,擔任校長一職。他也以會友身份,送回〈廈門大 學〉、〈波光〉兩件作品參展第三回臺陽展。

1938年,日本佔領廈門,林克恭全家避走香港,對於臺灣畫壇的參與,則暫告一段落。直 至1949年,林克恭輾轉遷居臺灣,才又與臺灣畫壇再續前緣。不過,林克恭參與臺陽展, 僅止於戰前的兩次參展。

本展覽展出林克恭1937年作品〈漁舟 (船) 〉,描繪日正當中、煙波蕩漾的淡水河,因烈 日映照及清風吹拂,形成眩目的波光。此畫是否即為1937年林克恭參展第三回臺陽展的 〈波光〉,因尚缺乏相關佐證資料,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漁 舟(船) 林克恭∕1937∕油畫∕油彩∕三夾板∕77.0×91.5cm∕國立臺灣美術館

劉啟祥

(1910-1998)

劉啟祥與臺陽美術協會的創始會員顏水龍、楊三郎、陳清汾,都是在1930年代赴法國習畫 的畫友。但是,1934年底臺陽美協成立時,其他三人都一起成為創會會員,唯獨劉啟祥未

及加入此行列,原因就在彼時劉啟祥仍留在法國研習,因而錯過此頭班車。

劉啟祥要到1935年底,才結束旅法返回臺灣,但不久後,他又再度前往日本深造,並長期 定居在東京。

這段期間,與劉啟祥一同搭船赴歐的楊三郎,也曾經探詢過劉啟祥入會的意願,但劉啟祥 認為他長居日本,返鄉時間不多,因而不敢輕易答應。

直到1941年,劉啟祥短暫回臺,因應當時臺陽美協擴大組織及廣攬人才的需求,才在楊三 郎再三督促下,加入成為會員,並於同年第七回臺陽展中,出品〈畫室〉、〈肉店〉、 〈店先(今名「魚店」)〉、〈坐婦(今名「黃衣」)〉、〈魚〉等5件畫作。

這幾件作品,先前都曾入選過日本的展覽會,如二科會、奉祝展、立型展等。但就如同李 石樵所言,臺陽展的作品,有許多都是在日本具權威的一流展覽會展覽過的作品運回參 展。劉啟祥也在首次參加臺陽展時援此慣例,將曾入選過的作品,帶回臺灣展出,並頗獲 好評。

1942年,劉啟祥再度提出〈裸婦〉等2件作品參展第八回臺陽展。此後,可能因二戰局勢變 化,暫時中斷了劉啟祥的參展路。

本展覽展出的〈魚店 (店先) 〉,是劉啟祥參加第七回臺陽展的作品,也是他自法返日時 期的代表作之一,雖取材自平凡的生活場景,但卻能營造出獨特且吸引人的夢幻氛圍。

魚店(店先) 劉啟祥∕1940∕畫布∕油彩∕117x91cm∕臺北市立美術館∕第7回臺陽展

蘇 秋東 (1911-2012)

蘇秋東是新竹人,就讀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時,曾受業於石川欽一郎,也常隨鹽月桃甫一同 寫生,並曾受中川一政、和田三造等日籍名師的指導。

師範畢業後,定居在基隆擔任教員多年,之後轉入礦業公司,與倪蔣懷、洪瑞麟等人成為 忘年之交。

蘇秋東是臺府展的常勝軍,不但多次入選臺府展,也曾獲「朝日賞」。與蘇秋東是同鄉的 前輩畫家鄭世璠曾說,蘇秋東三字,如果知曉1930至1940年代臺灣畫壇的人,無人不知其 大名。

他的作品屬野獸派風格,筆力遒勁,畫面經常佈滿了鄉土味和泥土色。

1935年第一回臺陽展,蘇秋東首度參展即獲得「臺陽賞」,隨即在隔年與林克恭同獲推薦 為臺陽會友,此後仍經常以會友身份出品臺陽展。

然而,戰後的228事件,蘇秋東被拘留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四天三夜,目睹非人道待遇,從此 對時局心灰意冷,也無心創作,之後移民美國,晚年才再度返臺定居。

蘇秋東過去經常把自己獲獎的作品,毫不吝嗇的捐給他所畫的對象,或是服務的學校、公 家機關等,但後來因時代更迭,許多早期的畫作,包括臺陽展參展的作品,因而不知所 終。

本展覽展出的〈竹塹城門〉,是1936的作品,描繪的是故鄉新竹的舊東門。這也是蘇秋東 過去經常入畫的畫題,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竹塹城門 蘇秋東∕1936∕油彩∕畫布∕36×45cm∕順益台灣美術館

曾 添福

(1912-1974)

曾添福為臺南人,是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同時也是位學有所成的畫家。

因自幼家貧,曾添福在完成公學校學業後,即進入食品會社工作。又因本身喜愛繪畫,乃 利用閒暇時間,拜師廖繼春學習油畫。

職場奮鬥數年後,曾添福自立門戶,在臺南市區經營糕餅店「美陽軒」。除了研發販售廣 受歡迎的羊羹、糕餅之外,舉凡店內的商標、廣告及包裝,皆由他自己親手設計。

臺陽美協成立後,或許因老師廖繼春是創會會員,曾添福也積極送件參加臺陽展公募徵 選。而他不但年年入選臺陽展,並且在1942年第八回臺陽展,以一幅描繪日籍妻子家鄉附 近的〈米谷淺水風景〉作品,獲得「南方美術振興會獎勵賞」的殊榮,並在1943年獲推薦 為會友。

受到臺陽展屢獲佳績的肯定後,曾添福也嘗試參加官方舉辦的展覽會。1942年他以〈朝之 庭園〉首次入選第五回府展,隔年又以〈綠蔭〉入選第六回府展。

戰後,曾添福擔任臺灣省糕餅公會常務監事、臺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監事等職,並與郭柏 川、沈哲哉等人共組「臺南美術研究會」 (南美會)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畫壇皆相當活 躍。

可惜的是,曾添福的作品,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目前所知碩果僅存的一件存世作品,是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描繪臺南重要地標「大東門」的小品油畫〈臺南東門〉。

不過,曾添福家屬目前仍保有他生前所收藏的多本剪貼簿、相簿及藝文雜誌等,內容包括 臺陽展、臺府展、南美會等繪畫相關的新聞剪報及照片等,對於美術史的研究,是相當珍 貴的史料。

本展覽除了展出〈臺南東門〉一作之外,也同時展示曾添福舊藏的剪貼簿、相簿、雜誌 等。透過作品、剪報、舊相片,試著拼湊這位被遺忘畫家的生命史。

臺南東門 曾添福∕1934∕油畫∕油彩∕木板∕15.5×22cm∕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藝術》第三卷第六號(1942.6.1) 封面設計:顏水龍

曾添福剪貼簿

陳 春德

(1915-1947)

陳春德是位多才多藝、能文善畫的才子畫家。1935年臺北二中畢業後,即赴日本習畫,進 入武藏野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就讀,但因健康不佳於1938年休學返臺。

1935年,他首度參加第一回臺陽展,就以〈殘雪〉一作入選。隔年他參加官辦的第十回臺 展,也獲得入選。

緊接著,他連年入選臺陽展,並在第三回臺陽展獲頒「臺陽賞」,1938年獲推薦為臺陽會 友,1940年再獲頒「植棋獎勵賞」,並成為正式會員。

除了油畫之外,陳春德在成為會友後,還曾在臺陽展出品玻璃畫、水彩畫等,展現他多元 創作的才華。

而他從日本返臺後,就持續為報刊雜誌登載的小說繪製插畫,文學家張文環在《臺灣新民 報》連載的小說〈山茶花〉所搭配的插圖,就是陳春德所繪。《興南新聞》的文化版等刊 頭設計,也多出自陳春德的手筆。

久病期間閱讀了不少書籍,造就了陳春德優異的寫作能力。他在成為會員後,陸續發表美 術評論,也常側寫會員動態,或針對外界的批評詳加論辯,可說是臺陽美協最佳代言人。

1944年,臺陽展邁入十週年之際,陳春德援引了盧梭的一句話來形容臺陽展,「附著在一 棵樹上的千片樹葉,沒有一片葉子的美是相同的」。

可惜他終究不敵病魔糾纏,年僅32歲即去 世。

陳春德留世作品不多見,本展覽展出1947 年他離世前的遺作〈北投春色〉,另有一 幀1938年畫在冊頁裡的油畫〈樹林〉,是 罕見的存世之作。

樹林 陳春德∕1938∕油彩∕紙本(冊頁)∕33x47.5cm 長流美術館

北投春色 陳春德∕1947∕油彩∕畫布∕37.5×45.5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鄭 世璠

(1915-2006)

1987年,臺陽美展迎接第五十屆的到來,畫家鄭世璠則獲頒「臺陽美展五十屆全勤獎」。

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榮譽,可說是實至名歸。

事實上,早在1958年第二十一屆臺陽展,鄭世璠就獲頒一座「特別獎」銀盾,表彰他從戰 前第一回到戰後第二十屆臺陽展皆連續入選的紀錄。

1959年第二十二屆臺陽展,鄭世璠成為臺陽展的正式會員,此後更是年年參展臺陽展,從 未缺席。

鄭世璠是新竹人,筆名星帆,他與陳春德一樣能文善論,畫筆與文筆相輝映,對於日治時 期的臺灣美術發展瞭若指掌,過去還有「臺灣美術界的活字典」的稱譽。

鄭世璠年少時受水彩畫家李澤藩啟蒙,1930年進入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接受石川欽一 郎指導水彩畫,後跟隨小原整學習油畫,畢業後擔任過小學教師與報社記者等職,也曾與 人合辦雜誌。

他的畫作獲獎無數,同 時活躍於各項畫會活 動,除了曾四度入選府 展,舉凡臺陽展、臺灣 水彩畫會、紀元畫會、 青雲畫會、芳蘭美術會 等,他可說從不缺席。

且不但參與歷史,還紀 錄了歷史。

後車路風景 鄭世璠∕1941∕油彩∕畫布∕50.0×65.0cm 國立臺灣美術館∕第7回臺陽展

山村(山里) 鄭世璠∕1941

油彩∕畫布∕50.5×65cm 家屬收藏 第10回臺陽展

綠 蔭 鄭世璠∕1944

油彩∕畫布∕63.5×78.5cm 臺北市立美術館 第10回臺陽展

鄭世璠書房別號「我樂多齋」,不只藏書萬卷,他也完整收藏了臺陽美術協會從創立起始 到戰後的相關史料文獻,是研究臺陽展及臺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本展覽共展出鄭世璠戰前參加臺陽展的3件作品,包括第七回〈後車路風景〉,第十回〈山 村(原名「山里」)〉及〈綠蔭〉,並同時展出了鄭世璠舊藏的部分戰前臺陽文獻。

展出的3件油畫,雖都屬於鄭世璠早期的寫實風景作品,但仍可看見彼此間風格與手法上的 若干差異。

林 玉山

(1907-2004)

1940年,臺陽展新設東洋畫部,網羅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敬輝、呂鐵州、村上無 羅(日籍)等人成為東洋畫部創始會員。這幾位都是在官辦的臺府展中,屢獲佳績的東 洋畫家。如林玉山當時在第七回臺展就已成為無鑑查畫家,第九回臺展則獲「推薦」的 最高榮譽。

在加盟臺陽展後,林玉山也在當年撰文,除展望未來前景,也自我期許為推動臺灣文化 的向上提昇而努力不懈。

林玉山首度參展,即以會員身份在第六回臺陽展出品〈南國之春 (今名「木棉花」) 〉 一作。此作與同年秋天林玉山以免審查資格出品第三回府展東洋畫部的〈島之春〉十分 相似,二者都是描繪盛開的木棉花枝葉上,有許多鳥類佇立其間。

戰後林玉山曾在《臺北文物》刊物上撰文指出,他在臺灣花木中,最喜歡木棉花。文中 還回憶他曾為當年的〈島之春〉題字「臺陽第一花」。

林玉山將木棉花視為「臺陽第一花」,很可能跟他頭一回參加臺陽展時,就是展出木棉 花作品有關。

戰前臺陽展,林玉山從第六回到第十回,每年都提出作品參展。而因太平洋戰爭於1941 年底全面爆發,從隔年春天的第八回臺陽展起,已可看到林玉山參展的作品,開始出現 反映戰爭的時局畫。

這些帶有戰時色彩的作品,包括出品第八回臺陽展、描繪軍犬的〈襲擊〉、第九回描寫 維新志士西鄉隆盛的〈南洲先生〉,及第十回揹負軍需作物的〈歸途〉等,皆顯示「沒 有人是局外人」。戰爭時局,已直接影響到臺陽畫家們的創作內容。

本展覽共展出林玉山第一次參加臺陽展的〈木棉花〉,及帶有時局色彩的〈南洲先生〉 等兩件作品,也藉此回顧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林玉山的相關創作。

上:

南洲先生

林玉山∕1943

膠彩∕紙∕76.8×97.5cm

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9回臺陽展

下:

木棉花

林玉山∕年代待考

膠彩∕紙∕149.0×150.1cm

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6回臺陽展

陳 進

(1907-1998)

陳進是臺灣美術史上,第一位功成名就的女畫家。

臺陽美術協會在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時,陳進也是六位創始會員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會 員。

其實,早在臺陽美協成立之前,陳進就已經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別擔任過兩屆的臺展審 查員了。而她在臺府展征戰的成果,也足以讓其他男性畫家為之側目。

不只如此,陳進還是第一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的臺籍女性畫家,同時也是第一位入選帝展 的臺籍東洋畫家。而她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1934入選帝展的〈合奏〉。

不過,臺陽美協成立東洋畫部時,陳進並沒有像其他創始會員一樣,立即提出作品參加當 年的第六回臺陽展,而是要到隔年的第七回臺陽展,陳進才提出一件作品〈春之郊外〉參 展,這也是她在戰前臺陽展唯一一次的參展紀錄。

這可能是彼時的陳進,一直都專注在日本發展。當時她積極參與剛成立的青衿會展,青衿 會主要是她的老師伊東深水、山川秀峰兩人的學生所組成,陳進每年都提出作品參展。

另一方面,陳進也持續送件參加新文展的徵選。職是之故,讓她無暇顧及臺灣本地的展覽 會,包括官辦的府展在內,陳進在1941年以後,皆未再有參展紀錄。

戰後,返回臺灣的陳進,開始積極參與臺陽展,幾乎年年都會提出作品參展,一直到1998 年去世的前一年,已高齡91歲的陳進,仍以作品參加了第六十屆臺陽展。

陳進曾說,她參加臺陽展,是因為她是臺灣人;臺陽展的成立,是多成立一個藝術團體, 多一個發展的機會。足見她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和情感。

陳進在戰前唯一一次參加臺陽展的作品〈春之郊外〉,其下落目前尚無可考。本展覽展出 的〈廟會〉,是陳進參加1962年第二十五屆臺陽展的作品。

此畫所描繪的是北港媽祖廟。陳進似乎對此廟情有獨鍾,相同的主題,一連畫了好幾件。

陳進運用膠彩畫的細膩手法,一筆一劃地把華麗繁複的剪黏飾物和廟會人群勾勒出來,重 現媽祖廟建築的豐麗之美與慶典的熱鬧情境。

會 陳 進∕年代未詳∕膠彩∕絹本∕43×51cm∕長流美術館∕第25屆臺陽展

郭 雪湖

(1908-2012)

《台灣藝術》1940年6月號∕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封面設計:郭雪湖

1940年6月發行的《臺灣藝術》臺陽展號,雜誌封面是由郭 雪湖設計,當期內容為臺陽展的專題報導。

這一年,臺陽美協增設了東洋畫部,郭雪湖設計的封面插 圖,描繪了用繩索綁在一起的一株白色百合與一株紅色扶 桑,或許正象徵著臺陽美協西洋畫與東洋畫同心協力之 意,共同提昇臺灣文化向上發展。

這年的臺陽展,郭雪湖首度參展,他提出了〈秋江冷 豔〉、〈春曉〉等四件作品參展。隔年的臺陽展,郭雪湖 再提出〈葡萄〉、〈梅花圖〉等四件作品參展。總計在戰 前的臺陽展,郭雪湖共參加了第六、七、八及第十回臺陽 展,共提出11件作品參展。

其中,〈秋江冷豔〉是目前唯一留存的戰前臺陽作品。此作 與郭雪湖入選臺府展的其他着重鮮麗重彩的細密寫實作品,如〈新霽〉、〈圓山附近〉、

〈萊園春色〉等,在風格上較不相同。倒是與「六硯會」時期,郭雪湖為籌辦臺灣第一座 美術館經費所義賣的作品〈四面屏風花鳥圖〉,在表現形式和風格上都較為接近。

〈秋江冷豔〉這件四連屏的巨幅彩墨作品,被長期懸掛在郭雪湖的畫室,陪伴他度過漫長 創作時光,顯見其受到郭雪湖的喜愛與重視。

郭雪湖的創作生涯,崛起於日治時期的臺府展,他可說是臺府展的常勝軍。然而,臺府展 畢竟是日本殖民當局舉辦的官展,臺陽美協才是真正由臺灣人自發性興起的本土美術團 體,郭雪湖自是對臺陽展寄予期待。

戰後臺灣的美術環境丕變,正統國畫之爭,讓郭雪湖一度對於官辦省展心灰意懶,終至遠 走他鄉。不過,郭雪湖始終對於臺陽展殷殷呵護。

1964年,郭雪湖離鄉赴日定居。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他仍持續將作品送回臺灣參加臺陽 展,直到1970年為止。

耕到天(觀音山頂) 郭雪湖∕1960∕膠彩∕紙∕80×102cm∕創價美術館∕第23屆臺陽展

本展覽展出的〈耕到天〉,是郭雪湖參加1960年第二十三屆臺陽展的作品,為春遊寫生之 作,描繪觀音山農田耕作樣貌,以點、線、面及豐富色彩呈現觀音山頂的生態地景。這也 是郭雪湖頻繁赴日寫生旅遊後,體悟新畫風的系列創作之一。

陳 敬輝 (1911-1968)

陳敬輝自幼即由其舅父陳清義牧師收養,養母偕媽連是馬偕博士長女,因此成了馬偕博士 的外孫。

五歲的時候,陳敬輝就被送去日本唸書,之後就讀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與京都市立繪畫 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接受完整的學院美術教育。

完成學業後,陳敬輝於1932年返回臺灣,任教於馬偕博士創立的淡水女學院及淡水中學 (今淡江中學), 直到1968年病逝,終其一生皆奉獻於美術教育 (陳敬輝也曾在1964年接 受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李梅樹之邀兼任該科的素描課程老師)。

除了教學,陳敬輝在返臺後也積極參加美術展覽會,從他回臺的1932年起,作品連年入 選臺展和府展,達十次之多,並且獲得兩次特選,獲頒「臺日賞」,和最高榮譽的「推 薦」。

此外,陳敬輝也被當時臺北最大的東洋美術團體「栴檀社」邀請入會成為會員,並加入 「麗光會」。1935年,陳敬輝與郭雪湖、楊三郎、呂鐵州等東洋畫家與西洋畫家,共同成 立「六硯會」,以推廣美術運動及籌建現代美術館為目標。

臺陽美術協會於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時,陳敬輝獲邀成為六位創始會員之一,並開始參與 相關的展覽活動。

陳敬輝最擅長畫人物題材,特別是女性人物。1929年他自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畢業時, 畢業作品〈女〉就是一幅女性人物畫,而 畫中的模特兒,就是陳敬輝後來的妻子, 這件作品當時也被送回臺灣參加臺展並獲 入選。

《臺灣藝術》∕1940年6月號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新 娘 陳敬輝∕年代不詳∕膠彩∕73.5×88cm∕順益台灣美術館

陳敬輝在戰前總共參加了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等三屆臺陽展,每回皆是參展一件作 品。從當年的展覽會目錄及雜誌刊載的圖片看來,至少有兩件作品是女性人物。

戰後,陳敬輝仍繼續參與臺陽展和省展,參展作品仍以優美的仕女人物,最為人稱道。

本展覽展出的〈新娘 (原名「韓國姑娘」) 〉,也是陳敬輝所擅長的女性人物,畫家不但 精準掌握了外形的描繪,也細膩刻劃出人物的心緒與與神態。

林 之助

(1917-2008)

1943年春天,陳春德寫了一篇〈臺陽展會員 合宿夜話〉的趣聞,登載在日文報紙《興南新 聞》上,搭配林之助逗趣的插圖,生動描述臺陽展會員陳澄波、李石樵、林之助三人,北 上參加臺陽展時,借宿楊三郎家,三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睡覺發生的趣事,令人莞爾。

當年的林之助才26歲,是臺陽會員裡最年輕的一位,卻也已經在臺灣畫壇上嶄露頭角,與 陳澄波等前輩們平起平坐。

林之助是台中人,12歲就到日本讀書,中學畢業後,進入帝國美術學校 (今武藏野美術大 學)日本畫科就讀,畢業後再進入兒玉希望畫塾研習。

24歲時,他的作品〈朝涼〉就入選日本紀元2600年奉祝展。25歲學成返臺後,接連兩次在 府展獲得特選第一名,並獲頒總督獎。

1941年,林之助受邀成為臺陽美協東洋畫部的會員。此後,他年年都提出作品參加臺陽 展。

戰後,林之助在臺中師範學校 (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任教,與顏水龍等人成立「臺灣中 部美術協會」。

此時,正統國畫之爭方興未艾,林之助於1977年在《雄獅美術》發表文章,主張以「膠彩 畫」取代「東洋畫」一詞,廣獲認同。之後更成立膠彩畫協會,努力推廣、捍衛膠彩畫, 解決長期的紛爭。

林之助一生堅持用膠彩畫媒材創作,並嘗試在繪畫題材與風格上突破創新。他的畫風柔和 細膩、帶有溫雅的氣息。

本展覽展出的〈風景(大地溫馨)〉,創 作於1978年,觀者可見到水田映照著天光

乍現的雲彩,完美演繹島國雨過天晴的景 色,並感受到創作者對人文鄉土的關懷。

「合宿夜話」∕興南新聞第4414號(1943.5.3)

風景(大地溫馨) 林之助∕1978∕膠彩∕53×72.5cm∕ 順益台灣美術館

淡水寫生合畫

1934年臺陽美術協會創立之初,會員只以西洋畫家為主。每年為了推動會務及籌辦臺陽 展,遠道的會員都相偕北上借宿楊三郎家,方便白天進行籌備工作,會員們也經常抽空結 伴到臺北近郊的淡水寫生。陳澄波有許多淡水風景畫,就是在這段期間完成的。

1940年,臺陽展新增東洋畫部,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呂鐵州、村上無羅 (日籍) 等 人成為東洋畫部創始會員。1941年,西洋畫家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與東洋畫家林玉 山、陳敬輝、郭雪湖齊聚淡水,六人接力完成了一幅以觀音山及水岸風光為主題的寫生合 畫,似乎也象徵著東、西洋畫家們彼此合作無間,追求共同的理想。

此幅淡水風景小品,可說是臺陽美協擴充脈絡下的藝術性見證。

淡水寫生合畫

陳澄波 李梅樹 林玉山 楊三郎 郭雪湖 陳敬輝∕1941∕紙本彩墨∕27.2x24.2cm∕私人收藏

張 萬傳(1909-2003)

陳 德旺(1910-1984)

洪 瑞麟(1912-1996)

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三位畫家,都是出身大稻埕,彼此互為街坊鄰居,年紀又相近。

三人也同時進入1929年由倪蔣懷出資成立的「臺灣繪畫研究所」,接受石川欽一郎等人的 指導。

由於擁有相同的興趣與志向,三人因志同道合結為莫逆之交,經常在一起切磋畫技,日後 還一起赴日習畫,也共同組織畫會、合辦展覽會等,彼此間成為繪畫生涯中最重要的夥 伴。

1934年臺陽美術協會成立,隔年春天舉辦第一回臺陽展,三位畫家參與臺陽的情形不盡相 同。張萬傳在第一回及第二回臺陽展,都分別有2件及3件作品參展,但應是透過參加公募 的方式入選作品。

陳德旺在第一回臺陽展有五件作品參展,他也在當年成為第一位被推薦為臺陽「會友」的 臺籍畫家,但他卻在第二回臺陽展缺席未參展。

1937年第三回臺陽展舉行前夕,陳德旺與洪瑞麟經由會員合議,兩人同時成為新會員。隨 後,陳德旺在第三回臺陽展,首度以會員身份一口氣提出了11件作品參展。

洪瑞麟也以會員身份,在第三回臺陽展提出5件作品參展。這是他首度參加戰前的臺陽展, 但也是唯一一次的參展紀錄。

不過,臺陽美協才剛宣佈陳德旺、洪瑞麟成為新會員不久,兩人卻和張萬傳、陳春德、呂 基正等人,在同年 (1937) 底另組以強調造型藝術為主的「MOUVE美術集團」,並在隔年3 月退出臺陽美協。

戰後,臺陽美協於1948年重新出發。當年舉行的第11屆臺陽展,張萬傳與洪瑞麟兩人, 同時以「招待」的身份參加展出。到了1951年,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三人重新「復 會」。三人從當年的第十四屆到1955年的第十八屆臺陽展,都以會員的身份連續提出作品 參展。

然而,歷史又再度重演。1954年,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與廖德政、張義雄、金潤作等 人共組「紀元美術會」,並在1956年退出臺陽美協,從此未再參與臺陽展。

而三人雖與臺陽幾度分合,應僅止於與對繪畫理念與追求方向有所不同,與臺陽成員彼此 間的情誼,仍保持友好關係。

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法找到三人曾出品臺陽展的現存作品。本展覽特別展出張萬傳〈淡水 風景〉、陳德旺〈綠色之岡〉、洪瑞麟〈淡水街〉各一件作品,皆為戰前1930-1940年代, 以「淡水」為主題的小品之作。

有趣的是,即便三位畫家理念相近,但面對相同時期及相同主題的表現方式,卻也呈現出 完全不同的繪畫風貌。

淡水風景 張萬傳∕1930-1938∕油彩∕密集板∕35.5×27.5cm∕家屬收藏

上:綠色之崗(淡水風景) 陳德旺∕1941∕油彩∕畫布∕52.5×45.5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下:淡水街 洪瑞麟∕1935∕油彩∕木板裱畫布∕24×33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鮫島台器 (1895-1962)

1941年,臺陽美術協會新成立「雕刻部」,鮫島台器是三位 創始會員之一,也是雕刻部唯一的日籍會員。

鮫島台器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本名為「鮫島盛 清」。他雖非「灣生」,但年少時即隨家人遷居臺 灣,在基隆成長,後來成為總督府鐵道部的火車駕 駛員。

由於本身對雕塑十分有興趣,鮫島在工作之餘, 利用閒暇時間自學雕塑,還幫人製作肖像,也開 始參加「基隆亞細亞畫會」的展覽會。

之後,他受到臺籍雕塑家黃土水 (1895-1930) 的 影響及引介,返日拜師北村西望 (1884-1987) 習 藝,也獲得擔任東京美術學校教授的雕塑家建畠大夢 的指導。

1932年起,鮫島台器一連三次入選日本帝展。後續他 又多次入選新文展,也被評為是黃土水的傳人。

鮫島自己也曾說,要繼承已故恩人黃土水的意志,「為 臺灣揚眉吐氣」。還為了感念臺灣,將本名「盛清」改為

臺陽成立雕刻部之後,鮫島台器共參加了兩回臺陽展,分 別是1941年第七回,及1942年第八回,共出品了4件雕塑 作品。之後因太平洋戰爭的戰火趨熾,中斷了鮫島繼 續返臺參展之路。第八回臺陽展,也成了鮫島台器 最後一次在臺灣的展覽紀錄。

北白川宮殿下御尊像 鮫島台器∕1935∕銅∕27.5×9.5cm∕私人收藏

很可惜的是,受到戰爭的波及和時代更迭,鮫島不但失去了多位至親,大部分的作品都未 能留下,他也幾乎成為被臺、日兩地共同遺忘的藝術家。

今年梅樹月,主辦單位透過在臺日籍學者鈴木惠可老師的牽線,跨海向鮫島遺族借展後代 唯一保存的作品〈兔子〉,也向國內收藏家借展了包括〈鼠〉、〈鬧春〉、〈北白川宮殿 下御尊像〉等銅雕作品一同展出。

這幾件雖多屬紀念性雕塑或擺飾小品,但皆為鮫島台器碩果僅存的珍貴作品。

其中,〈鬧春〉為臺灣本地的民俗題材 「舞龍」,是否就是第七回臺陽展鮫島 台器參展的作品〈龍〉,由於目前尚缺 乏相關佐證資料,仍有待進一步釐清。

期待能透過展覽,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 出身臺灣火車司機、極富傳奇色彩的雕 塑家。

左:鬧 春 鮫島台器∕1940∕銅∕9.5×16×21cm∕翠薰堂 右:兔 子 鮫島台器∕1939∕銅∕19㎝×15.5㎝×12.5㎝∕家屬收藏 鼠
鮫島台器∕1935 銅∕9×20×15.5cm 翠薰堂

蒲 添生

(1912-1996)

蒲添生為日治時期赴日本學習現代雕塑的第一代雕塑家,他也是臺陽美術協會於1941年新 成立「雕刻部」時,三位創始會員之一。

出身於嘉義米街裱畫店的蒲添生,原本對繪畫有興趣,赴日習畫並考入帝國美術學校 (今 武藏野美術大學) 日本畫科後,才轉向學習雕塑,之後投入「日本現代雕塑之父」朝倉文 夫門下的「朝倉塾」習藝,前後在朝倉塾待了八年多的時間,也奠定他日後成為雕塑家的 深厚基礎。

1938年,蒲添生返臺為嘉義木材商人蘇有讓製作塑像,受到昔日公學校老師陳澄波的讚 賞,也因此成就了他與陳澄波長女陳紫薇的姻緣。

1940年,蒲添生作品入選奉祝美術展覽會,這是他首次入選日本官展的紀錄。

隔年春天,臺陽美術協會增設了雕刻部,蒲添生

與陳夏雨、鮫島台器三人,成為創始會員。蒲添 生從日本送回五件作品,參加當年第七回的臺陽

展,包括一件他以妻子陳紫薇為對象雕塑的〈女

之顏(今名「妻子」)〉。

此後一直到戰前最後一屆的第十回,蒲添生每年

都提出作品參加臺陽展。而他更是唯一一位從戰 前到戰後,自始自終、盡心盡力推展臺陽會務的 雕塑家。

妻子(女之顏) 蒲添生∕1941∕青銅∕24×11×10cm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第7回臺陽展

左:蔡培火先生

蒲添生∕1977∕銅∕64×54×33cm∕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第40屆臺陽展

右:楊肇嘉先生 蒲添生∕1971∕銅∕71×55×28cm∕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第50屆臺陽展

本展覽共展出三件蒲添生人物塑像作品,一為1941年首次參加臺陽展的〈妻子 (女之 顏)〉,這也是現存唯一的一件戰前臺陽作品。

其他兩件分別為戰後出品於1977年第40屆臺陽展的〈蔡培火先生〉,及參加1987年第50屆 臺陽展的〈楊肇嘉先生〉。

蔡培火與楊肇嘉,在日治時期即參與政治及社會運動,為臺灣人爭取權利,兩人對於本土

美術及藝文活動的支持亦是不遺餘力,且從臺陽美協成立之初,就經常以經費襄助臺陽 展。蒲添生特別在第40屆及50屆臺陽展分別展出兩人塑像,別具時代意涵與紀念意義。

而從這些作品身上,也可看見蒲添生扎實的功力,及溫暖而厚實的現代寫實雕塑風格。

陳夏雨是繼黃土水之後,第二位入選日本官展 (新文展) 的臺籍雕塑 家,也是臺陽美術協會於1941年新成立「雕刻部」時,三位創 始會員之一,為臺灣早期極具代表性的雕塑家。

出身臺中龍井的陳夏雨,中學時期開始學攝影,原本想赴 日就讀日本寫真學校專攻攝影,但後來看到舅父自日本 帶回雕塑家堀進二(1890-1978)的外公塑像,深受啟 發,因而立志成為雕塑家。

1930年代中期,陳夏雨前往日本拜師習藝,輾轉投 入雕塑家藤井浩佑 (1882-1958) 門下研習。1938 年,他首度以〈裸婦〉一作入選日本第二回新文 展,接著又連續入選多次新文展及奉祝展,獲得 「免審查」資格。

1941年,陳夏雨作品〈座像〉入選日本雕刻家協會 展,並獲得「協會賞」,被推薦為會友。

同年臺陽美術協會增設雕刻部門,陳夏雨此際雖居於日本, 仍受邀為創始會員之一,他並一口氣將〈鏡前〉、〈信子 (今名「婦人頭像」) 〉等8件作品送回臺灣,參加第七回臺 陽展,其中也包含了前幾年入選新文展和奉祝展的作品在內。

1942年的第八回臺陽展,他除了送回2件作品參展以外,還以 「特別陳列」名義展出恩師藤井浩佑的作品〈浴後〉。

連續三年從日本送作品回臺灣參加臺陽展之後,戰前最後一次的 第十回臺陽展,未見陳夏雨作品參展,很可能是受二戰情勢的影 響所致,無法順利將作品送回臺灣參展。 陳 夏雨 (1917-2000)

裸女之六(醒)

陳夏雨∕1947∕銅∕54.0×14.2×16.0cm∕家屬收藏

戰後,陳夏雨於1946年返回臺灣,受聘於臺中師 範學校擔任教職。

1947年歷經228事件的動盪時局,陳夏雨受到很大 的衝擊,在事件過後特別製作了〈醒〉,以睡夢 乍醒的女性形體隱喻「思春」,期待喚起臺灣人 覺醒,以更寬容、成熟的態度面對問題。

隔年6月臺陽展恢復舉辦「光復紀念展」

(第十一屆臺陽展) ,陳夏雨以〈洗頭

三) 〉等三件作品參展後,隨即退出協會,並辭去教職。1949年堅辭省展審查員,此後屏 絕外務,幾乎與外界斷了聯繫,沉潛於鑽研創作,靜靜追求自我的道路直到晚年。

本展覽共展出4件陳夏雨作品,包括戰前首次參加臺陽展的兩件作品〈鏡前〉、〈婦人頭像 (信子)〉,及戰後第11屆臺陽展作品〈洗頭〉,和228事件後的作品〈醒〉,觀者可看見 陳夏雨不同階段的創作歷程。

(裸女之
左:裸女之三(洗頭) 陳夏雨∕1947∕銅∕18x19×17.5cm∕臺北市立美術館∕第11屆臺陽展 右:婦人頭像∕陳夏雨∕1939∕銅∕35.5 x 23×24.3cm∕臺北市立美術館∕第7回臺陽展 鏡 前 陳夏雨∕1939 銅∕46.5×30×26cm 家屬收藏 第7回臺陽展

川流不息

作品展出:[繪畫] 陳澄波、李梅樹、張萬傳 [攝影] 阮義忠、成福國小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作品數量:40幅(數位輸出,等比例放大)

作品授權: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李梅樹紀念館

張萬傳工作室、阮義忠、成福國小

如果說,中央山脈是臺灣的脊樑,那麼,河流就 好比是貫穿這座島嶼的血脈。

一條河流,孕育了一個地域的文明。川流不息的 河水,穿越高山及原野,承載著先祖們開疆闢土 的血汗史,日夜不停地奔向大海。

蜿蜒北部的淡水河,是臺灣頭的生命臍帶。她匯 集了大嵙崁溪 (今大漢溪) 、新店溪、基隆河等

三大支流,在滬尾 (今淡水) 出海。大嵙崁溪則 是在三角湧(今三峽)附近匯入了三峽河與橫 溪。

三峽和淡水,分別位於淡水河系的上、下游。自 古皆為人文薈萃的水岸城鎮。絡繹不絕的文人騷

客與藝術家,為世人留下不少人文與藝術的結 晶。

本展覽邀集陳澄波、張萬傳、李梅樹等,曾參與

臺陽展的前輩畫家作品,及當代資深攝影家阮義 忠、三峽在地成福國小的攝影作品,以藝術創 作,來訴說河川與土地的故事。

期許透過本展覽,在看見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 反思人與河川、環境相依存的關係,並讓歷史之 河的記憶,再度流傳不歇。

※ 張萬傳工作室 授權

淡江風景

張萬傳∕1941∕油彩∕紙板∕私人收藏

淡水風光

張萬傳∕1978

油彩∕紙板∕21×32cm∕私人收藏

淡水觀音山

張萬傳∕年代未詳

油彩∕厚紙板∕42×32cm∕私人收藏

淡水教堂

張萬傳∕1970

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30.5×39cm∕家屬收藏

淡水風景

張萬傳∕年代未詳

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37×51cm∕家屬收藏

淡水風景

張萬傳∕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5×34cm∕私人收藏

臺北橋 陳澄波∕1933∕畫布∕油彩∕49×63.5cm∕私人收藏

滿載而歸 陳澄波∕1936∕畫布∕油彩∕72.5×90.5cm∕私人收藏

淡水風景(一) 陳澄波∕1934∕木板∕油彩∕18.8×23.6cm∕私人收藏

淡 水 陳澄波∕約1935∕畫布∕油彩∕91×116.5cm∕私人收藏

淡水夕照 陳澄波∕約1935-1937∕畫布∕油彩∕91.5×116.5cm∕私人收藏

淡水風景(淡水)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91×117cm∕國立臺灣美術館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授權

清溪浣衣 李梅樹∕1981∕油彩∕畫布∕80×116.5cm

淡水港 李梅樹∕1930∕油彩∕畫布∕65x80cm

觀音山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2×27cm

河邊清晨 李梅樹∕1970∕油彩∕畫布∕91×116.5cm

三峽春曉 李梅樹1977∕油彩∕畫布∕45.5×53cm

午後河岸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畫布∕41×31.5cm

※ 李梅樹紀念館 授權

※ 阮義忠 授權

暑假,孩子們在三峽河畔嬉戲、補魚∕1976∕攝影:阮義忠

空曠的河邊也是曬衣場∕1976,攝影:阮義忠

三峽老街遠眺∕1982∕攝影:阮義忠

三峽居民∕1976∕攝影:阮義忠

三峽居民∕1982∕攝影:阮義忠

孩子們的後方為清水祖師廟∕1976∕攝影:阮義忠

三峽河畔的攝影課∕2022∕攝影:陳樂真(拍攝時9歲)

小環頸鴴與高蹺鴴的相遇∕2022∕攝影:陳樂真(拍攝時9歲)

空拍三峽祖師廟迎神豬∕2019∕攝影:詹侑紘(拍攝時11歲)

三峽橋前拍鳥趣∕2022∕攝影:詹詠晴(拍攝時9歲)

三峽河長福橋的拆除∕2024∕攝影:謝基煌

三峽河的斑龜與美麗的倒影∕2022∕攝影:詹詠晴(拍攝時9歲)

※ 成福國小 授權

梅樹月開幕活動

時間:04/27(週六)14:00-15: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主持:王靖閔、蔡家臻

演出:邱喆宇|二胡

呂亞芯|古箏

曲目: 《空山鳥語》

《青春組曲》

《望春風》

參展作品導賞

梅樹月講堂

藝術家的資料蒐集與個人視野

從剪貼簿認識臺南畫家曾添福

講師:劉錡豫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時間:05/11(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戰前臺灣雕塑的閃耀光芒

初期臺陽展與陳夏雨、蒲添生、 鮫島台器

講師:鈴木惠可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間:05/18(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從臺陽展看陳澄波的創作足跡

講師:張哲維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研究推廣專員

時間:05/19(週日)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解讀春天的訊息──

談臺陽美術協會史料及在臺日人畫家

講師:蕭亦翔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時間:05/25(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戰爭時期的臺陽展

講師:黃琪惠

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06/01(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展點│李梅樹紀念館

春光旖旎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OPEN:10:00-17:00

(週一休館,梅樹月期間免費參觀)

※本展區為原作展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川流不息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TEL:02-86742095

OPEN:24H(免費參觀)

※本展區皆為數位輸出作品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FAX:02-2673-6077

Email:limeishu@gmail.com https://limeishu.org.tw/

facebook 搜尋「李梅樹紀念館」

請支持民間自主辦理藝術活動,歡迎小額捐款

※捐款帳戶: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板信商業銀行文化分行(銀行代碼118)

帳號:00932013508833

(如有捐款請告知相關資料將開立收據)

主 辦:

李梅樹紀念館(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指 導:

文化部‧教育部‧新北市政府

協 辦: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華民國臺陽美術協會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立石光夫

成福國小

李石樵美術館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阮義忠

長流美術館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灣美術館

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張萬傳工作室

陳琪璜

陳維娜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曾俊雄

順益台灣美術館

尊彩藝術中心

創價美術館

鈴木惠可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立美術館

趙素堅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翠薰堂

潘仲良

鄭安宏

鄭慎尹

賴志豪藝術修復工作室

鮫島幸夫

顏千峰(依筆劃排序)

贊 助:

明緯公益基金會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三峽區長福平面停車場

賴武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