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美術學校 日臺師生作品展 [師] 藤島武二.岡田三郎助、田邊至 [生] 張秋海.陳澄波.廖繼春.郭柏川.李梅樹.李石樵.吳天華
李梅樹紀念館
春日如歌——東美師生和鳴曲 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吟詠吾鄉——畫家筆下的故鄉風景
緣起 春暖花開的四月天,正是昔日「東京美術學校」每年新生入學及開學的季節 。 2021梅樹月於4月24日正式開展,本年度展覽的主題訂為「春風和煦——東京美術學校日臺師生作品 展」,於李梅樹紀念館展出10位東京美術學校昔日師生共逾50件原作。 日治時期的臺灣並未設有美術專門學校,欲進一步探究美術領域的臺籍學子,多半是渡海負笈東瀛, 而位於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是培育許多日本頂尖藝術家的搖籃,自然也成為臺籍學生的首選。 一位美術家的養成,深受本身個性、人生經歷、外在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且隨著時間推移,建構出 不同時期的創作形貌。在學期間雖僅只是階段性的學習,但對於美術家個人創作風格的形塑,必然佔 有重要位階。 這批留日的臺籍學生們,日後境遇各自不同,有人從此留在日本發展;也有人前往中國大陸未再踏返 故鄉;但有更多人最終回到臺灣,成為推動本土新美術運動的中流砥柱,對於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走向 影響至深且遠。 本展覽參展畫家,包含三位與臺籍學生關係最密切的東美日籍教師:藤島武二、岡田三郎助、田邊 至,及七位畢業自東美、與此三位老師有師承關係的臺籍西畫家:張秋海、陳澄波、廖繼春、郭柏 川、李梅樹、李石樵、吳天華。 其中,張秋海、吳天華,同是被歷史遺忘的臺籍前輩畫家。一位是戰後錯失回臺時機因而滯留中國卻 慘遭文革迫害,另一位是長期旅居日本卻不願歸化日籍。本展克服萬難,首度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 展題「春風」,寓意著良師恩澤,如同「春風化雨」、「如沐春風」。當年臺籍學生在東美求學期 間,頗受日籍老師的照料。例如田邊至這位圖畫師範科的年輕導師,私底下還會拿零用錢給廖繼春、 陳澄波這兩位窮學生,讓他們去理髮修整儀容。 又如就讀西畫科的郭柏川,為了經濟因素開設麻將館營生,擔任其保證人的,正是郭柏川的指導老師 岡田三郎助。岡田老師有教無類且惜才愛才,不但給予另一位臺籍學生李梅樹油畫成績全班最高分, 還將他的自畫像素描送給了李梅樹。 而有「畫壇雙璧」雅號的岡田三郎助及藤島武二,不但與臺籍學生關係密切,兩人皆曾數度造訪臺 灣。南國的陽光與島嶼的風土,皆曾觸動兩人心靈,進而透過畫筆,留駐在作品上。本展除將展出兩 件首度曝光的藤島武二臺灣女性人物畫作之外,也將透過舊籍文獻的展陳,重現二位日籍畫伯畫筆下 的臺灣樣貌。
岡田與藤島雖皆為學院主流派西畫家,但兩人也都曾投入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書刊裝幀藝術領域,為 當時的文學書籍雜誌設計封面或繪製插圖,尤以藤島武二表現的浪漫主義風格份外亮眼。本展亦將展 示岡田及藤島操刀裝幀設計的實體書刊,並舉辦相關專題講座。 本展覽的主視覺設計元素,乃取材自李梅樹東美畢業製作〈裸婦座像〉,及吳天華晚期作品〈薔 薇〉。主視覺以「裸女」為意象,乃因第一代的臺籍西畫家們,多數都是在入學東京美術學校之後, 才開始有了接觸人體模特兒及裸體繪畫的初體驗。 因此,本展也特別規劃了「維納斯的曲線」特展,展出東美師生共14件裸女作品,其中包含了李梅 樹、郭柏川兩人在岡田教室三年級時,畫布上標記有「岡三」的裸女習作。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第二回臺陽美展遭官方禁展的李石樵〈橫臥裸婦〉,及戰後首屆省展中,李梅 樹同樣以橫臥之姿呈現的〈裸女〉,吸引渡海觀展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駐足觀看良久,行政長官公 署還一度考慮要購呈蔣主席。此兩幅曾經引發爭議或話題的臥姿裸女作品,也都同時展出。 此外,國立臺北大學的「北大草原」上,也有「戶外美術館」同步登場,展出陳澄波、郭柏川、李梅 樹等畫家筆下的故鄉風景共40幅作品。 藤島武二曾說過,「藝術本應是獨立的,不該受政治的左右」。 藝術是人類心靈活動的結晶,本該跨越政治、性別、種族、國界…等一切有形或無形的藩籬,成為普 世共享的文化資產。 期待藉由本展覽的舉辦,得以讓當年的日臺師生們跨海「聚首」。透過作品的賞析,引領人們回溯臺 灣近代美術發展之傳承與源流,探索前輩美術家的學習歷程與創作脈絡。也希望能透過此展,增進 臺、日彼此之間的對話與情誼。 「以歷史串接土地的記憶,用藝術淬煉時代的雋永」。
展點│李梅樹紀念館 春日如歌——東美師生和鳴曲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吟詠吾鄉——畫家筆下的故鄉風景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TEL:02-26732333 OPEN:10:00-17:00 (週一休館,梅樹月期間免費參觀)
TEL:02-86742095 OPEN:24H(免費參觀) ★ 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1867-1943
1867年生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的藤島武二,幼年時期即嶄露繪畫天份,但他最早是學習傳統的日本畫, 之後才轉投入曾山幸彥門下初習西洋畫,繼而加入「外光派」旗手黑田清輝創立的「白馬會」,成為 其門生。 東京美術學校於1896年新設西洋畫科,出掌科主任的黑田清輝乃延聘藤島武二、岡田三郎助、和田英 作等門徒擔任西畫科助教授。1905年底,藤島武二獲文部省派遣赴法國、義大利留學,四年後學成歸 國,即升任東美西畫科教授。 藤島活躍於文展、帝展等官展,並穿梭於學院與在野畫派之間,長期領導日本西洋畫壇走向。1937 年,藤島與岡田三郎助同時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首屆文化勳章,1943年逝世。 藤島武二執教東美時期,與入學西畫科的臺籍學生關係密切。劉錦堂、張秋海、張舜卿、吳天華等 人,都是選擇進入藤島教室接受其指導。顏水龍最初也是受業於藤島,後來才轉到岡田三郎助教室。 1933-1935年之間,藤島武二受邀三度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審查員,因而連年造訪臺灣,另有一次則是 特地前往南部旅行寫生一個月。多次訪問臺灣之際,讓他留下為數不少的相關作品。 本展覽共展出五件藤島武二作品,其中 有三件藤島擅長的人物畫,包含一幅借 展自國立歷史博館的正面半身〈婦女 像〉油畫。這也是國內公立美術、博物 館中,唯一典藏的一件藤島人物作品。
1 2
1 植物園 藤島武二∕年代未詳∕鉛筆∕紙∕9.5×15.0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2 婦女像 藤島武二∕約明治、大正時期∕油彩∕畫布∕32.9×23.7cm∕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 2
1 阿錦 藤島武二∕約1933-35 粉彩∕炭筆∕紙∕36.1×27.3cm∕私人收藏
2 臺灣之女 藤島武二∕約1933-35 粉彩∕紙∕27×21cm∕私人收藏
而〈阿錦〉、〈臺灣之女〉兩件首度在國內曝光的粉彩人物畫,都是藤島訪臺時期的創作。藤島曾 說,「純粹台灣女子比起東京女子更美」。他在臺期間畫的女子,大多是藝旦或女侍。藤島認為這些 在陋巷窮窟內生活的人們所獨具的特異性,更能打動其心靈。兩件粉彩畫雖只是看似隨性的即席描 寫,但藤島運用簡單線條及鮮明色彩,勾勒出兩位臺灣女性輪廓分明的樣貌與風韻。 另一幅〈山岳風景〉水彩畫,則屬藤島晚期著名的「日出」主題系列作品。此時期藤島熱衷經營旭日 風光的題材,足跡遍及東亞各地,營造出海上日出、山岳日出等氣宇萬千的意象。 展品中另有三件藤島難得一見的親筆手寫稿,其中一件是1933年寫的〈日出前的新高山〉,紀錄了藤 島為了描繪新高山日出景象,於凌晨時分攀登阿里山系的祝山;文中描述等待旭日東昇前的寂靜時 刻,完全融入大自然的心情,是他人生當中難得的快心事。
1 2
1 山岳風景(日出) 藤島武二∕年代未詳∕水彩∕紙∕22×28cm∕私人收藏 2「日出前的新高山」 藤島武二∕手寫稿∕19233∕鋼筆∕稿紙∕36.6×26.4cm∕私人收藏
1869-1939
1869年生於佐賀的岡田三郎助,與藤島武二只相差2歲。他18歲初學西畫的啟蒙老師,也與藤島武二同 是曾山幸彥。其後才加入黑田清輝主持的「天真道場」畫塾,接受外光派洗禮。 與藤島武二合稱「畫壇雙璧」的岡田三郎助,兩人不僅有相同師承,還有許多共同之處:同是九州 人,同受黑田清輝拔擢擔任東京美術學校助教授,先後獲文部省派遣留歐深造,同是官展審查員,同 時受聘為帝室技藝員,同時獲頒首屆文化勳章…等。甚至在身後,兩人也同埋骨於東京「青山靈園」 長相左右。 不過,岡田三郎助似乎總是捷足先登,他是文部省第一回派遣留法的畫家,足足比藤島赴歐早了8年; 也因此,岡田比藤島更早升為東美教授。1924年黑田清輝逝世後,岡田隨即繼任西畫科主任;等到 1939年岡田過世後,藤島方才接棒。 岡田三郎助執教東美時期,入學西畫科的臺籍學生顏水龍、陳植棋、郭柏川、李梅樹、李石樵,都是 選擇進入岡田教室接受其指導。其中,要算李梅樹最稟其真傳,承襲了岡田在人物畫方面的寫實技巧 與風格。 岡田三郎助在1918-1921年間,受臺灣總督府委託,為新竣工的總督府廳舍壁畫揮毫,因此曾幾度來到 臺灣,期間也曾至澳底、淡水、高雄等地寫生。 本展覽共展出五件岡田三郎助作品,包含〈森之木陰〉、〈京都風景〉等兩幅年代相近、卻風格迥異 的風景油畫,及三幅人物、裸女、靜物素描作品。 參展作品雖未有岡田最為人所知的「美人畫」,但素描作品〈少女〉,是岡田早年留歐時期(18971901)所繪,曾於1974年在岡田故鄉的佐賀縣立博物館展出。 另一件署名明治24年(1891)的素描〈大幸館教室〉,為岡田23歲於大幸館(舊「曾山畫塾」)習畫 時期所繪。「大幸館」是紀念岡田的初學西畫老師曾山幸彥(後改姓大野)而改名,此時的岡田尚未 認識黑田清輝。這也是本展覽中,年代最早的參展作品。
1 2 3 4 1 森之木陰 岡田三郎助∕1903 油彩∕木板∕27×21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2 風景(京都) 岡田三郎助∕1907 油彩∕紙板∕33×24cm∕私人收藏 3 少女 岡田三郎助∕約1897-1901 鉛筆∕紙∕18.8×12.2cm∕私人收藏 4 大幸館教室 岡田三郎助∕1891 鉛筆∕紙∕17×24.5cm∕私人收藏
1886-1968
1886年生於東京的田邊至,畢業自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及研究科,其兄為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家田邊 元。1919年,田邊至成為東美助教授,之後獲文部省外派留歐。學成返國後,於1928年升任教授。 田邊至師承黑田清輝,稟襲外光派的傳統風格,也是文展、帝展等官展的常勝軍,並長期擔任帝展的 評審委員,還曾獲頒帝國美術院獎。其畫風平穩而扎實,擅長描繪風景畫及女性人物畫。 東京美術學校的教師中,與臺籍學生關係最密切者,除了藤島武二、岡田三郎助之外,就屬在圖畫師 範科擔綱素描教學的田邊至了。 當時就讀圖畫師範科的臺籍學生,包括王白淵、陳澄波、廖繼春、范洪甲、陳慧坤等人,都曾接受田 邊至的指導。西畫科的李石樵、吳天華,就讀一年級預科時的素描老師,也是田邊至。 本展覽共展出四件田邊至的油繪畫作,包含〈野尻湖 畔新綠〉、〈打字的婦人〉、〈裸婦〉、〈薔薇〉 等,分屬風景、女性人物、裸女及靜物等不同題材, 惟皆不脫其一貫的外光風格。 此外,田邊至的連襟吉村芳松(1886-1965),本身 也是畢業自東美、活躍於官展系統下的西畫家。他雖 非東美的教師,但與留學東京的臺籍學生有很密切的 往來關係,陳植棋、李梅樹、李石樵、陳德旺等,皆 曾至其畫塾接受指導。 吉村芳松早年曾贈送李梅樹一幅〈富士山〉油畫,迄 今仍保存於李梅樹紀念館,亦藉本次展覽一併展出。
1
2 3
1 薔薇 田邊至∕年代未詳∕油彩∕畫布∕50×60.5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2 打字的婦人 田邊至∕年代未詳∕油彩∕畫布∕37×28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3 野尻湖畔新綠 田邊至∕1926∕油彩∕畫布∕60.5×50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1899-1988
張秋海,一位埋沒於歷史煙塵中的臺籍前輩畫家。 1899年生於蘆洲的張秋海,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圖畫手工科就讀。1922年考 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三年級進入藤島武二教室。1927年畢業後,又進研究科繼續兩年研習。 東美時期的張秋海,總是古道熱腸地待人。和他在西畫科及研究科同班七年的顏水龍曾回憶說,張秋 海因年紀較長,對同學及臺灣來的後輩多方照顧;結伴出遊時,體格高大的張秋海,肩上總多揹了幾 個人的旅行袋,甚至有一回還將顏水龍揹著爬上神社石階。 李梅樹在晚年的一場演講中,也提及黃土水在1930年因病去世時,就是由張秋海通知李梅樹,兩人立 即趕赴東京池袋黃宅守夜,隔日並共同護送遺體至火葬場火化,與遺族同撿骨灰。 張秋海在日本結婚後,一度為家庭生計擬棄畫從商。1938年他前往中國大陸發展,最後落腳於北平, 在北平師範大學擔任素描及工藝課教職,與早一步來此的郭柏川,成了同校的同事。 戰後,動亂依舊頻仍的中國,讓張秋海一度打算回臺灣,但最後卻錯失返臺時機,因而滯留中國。 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張秋海的臺籍背景,讓他慘遭批鬥,關入牛棚三年,在工藝美術學院 打掃廁所,再被下放農村勞改三年。文革結束雖重回教職,卻已無心再拾筆創作。 1988年8月,近90歲的張秋海在北京去世。臨終之前,對於始終未能回到故鄉臺灣,仍叨念於心。 張秋海的作品,曾連續入選一至四回臺展,更曾於1930年入選日本帝展,足見其繪畫實力備受肯定。 然而,張秋海的現存作品屈指可數。他在日本時期的作品,因回祿之災付之一炬。1938年到北平,至 二戰結束時,是創作高峰。但在後來的動亂中,作品幾乎散失殆盡。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張秋海有一幅1927年東美畢業製作的自畫像,現由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 收藏。另有五幅油畫收藏於北京的「中國美術館」,皆為戰後1950年代至文革前的創作。還有一幅 1930年入選帝展的〈婦人像〉,由其子女捐贈給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1 2 3
1 我的父親 張秋海∕1939∕油彩∕畫布∕36×47cm∕私人收藏
2 張秋海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製作之自畫像。 圖片出處:《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 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史料》
3 張秋海(後排左一)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時,與臺灣 留學生合影。前排左起為顏水龍、廖繼春、潘鶼鶼 與陳植棋夫婦,後排左三為陳澄波,右上框為王白 淵(約1927)∕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本展覽展出的張秋海〈我的父親〉,是張秋海在1939年因母喪返臺時,為其父親張水火繪製的肖像 畫,也是張秋海現存作品中,碩果僅存、唯一在臺灣所繪之作。透過輾轉與在臺後代家族取得連繫 後,得以順利展出此難得一見的作品。
1895-1947
1895年出生於嘉義的陳澄波,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畢業後回鄉擔任教職。1924年赴日考入東京 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1927年畢業後,再入同校研究科深造。1929年3月完成學業後,舉家遷居上海任 教。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後,1933年由上海返臺定居。二戰結束後,陳澄波擔任嘉義市參議員,卻不 幸於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中受難。 陳澄波在就讀東美圖畫師範科時期,即受田邊至老師的指導。用功學習的陳澄波,白天在東美上課, 晚上還步行兩小時到岡田三郎助主持的「本鄉繪畫研究所」勤練素描。就連星期假日,也帶著畫具到 各處寫生。 不過,個性十足的陳澄波,在校時雖接受老師們的指導,但在畫風的表現上,卻是強烈地呈現其主觀 鮮明的個人風格。他曾在課堂上,因不願接受田邊至的意見修改素描,與老師當場論辯起來。幸好作 風開明的田邊至,最後也接受了陳澄波以其想法表現自己的創作。 而陳澄波雖也利用課餘在岡田三郎助主持的本鄉繪畫研究所研習多年,然而,陳澄波那充滿樸拙的筆 觸,及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與岡田三郎助典雅細緻的畫風,卻是截然不同。充分顯示出陳澄波雖接 受傳統學院的洗禮,卻也堅持走出自己的道路。 陳澄波尚於東美在學期間,即於1926、1927連續兩年入選日本最具權威的「帝展」,展現他個人歷經 苦學而不斷累積出的深厚繪畫實力,也令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 東美時期的陳澄波,因年紀較長,對提攜來自臺灣的後進們不遺餘力。李梅樹晚年於演講中也述及, 「陳澄波是個老好人,對後輩很照顧」。他回憶自己在1928年首搭「信濃丸號」赴日求學時,即與陳 澄波同船。旅途中,陳澄波懇切地向李梅樹說明種種事情,下船後並協助李梅樹安排落腳之處。
1 2
1 東京美術學校 陳澄波∕1926∕木板∕油彩∕24×33cm∕私人收藏 2 溫陵媽祖廟 陳澄波∕1927∕畫布∕油彩∕91×116.5cm∕私人收藏
小弟弟 陳澄波∕1931∕畫布∕油彩∕82×53cm∕私人收藏
本展覽共展出陳澄波八幅油畫及一本素描簿,還有陳澄波收藏的相關文物展示等。作品包含陳澄波在 東美求學階段,勤於戶外寫生、描繪自己母校的板繪油畫〈東京美術學校〉;就學期間利用假期返鄉 時,描寫住家附近景色的〈溫陵媽祖廟〉;上海時期的人物畫〈小弟弟〉;及返臺後的風景畫〈望鄉 山〉、靜物畫〈畫中畫〉等,另有三幅不同階段的裸女油畫。 此外,藤島武二、梅原龍三郎於1935年來臺擔任第九回臺展審查員之際,曾由陳澄波等人陪同赴三峽 一遊,並接受李梅樹在自宅的款待。陳澄波在素描簿上紀錄下這段行程。透過本展覽,也特地讓此素 描簿得以「舊地重遊」,重現當年的景象。
1 2 3
1 望鄉山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38×45.5cm∕私人收藏 2 畫中畫 陳澄波∕年代不詳∕畫布∕油彩∕45.5×53cm∕私人收藏 3 人物速寫 陳澄波∕1935∕紙本∕鋼筆∕13.5×18.2cm∕私人收藏
1902-1976
廖繼春是臺中豐原人。他與李梅樹同為1902年誕生,也於1918同年考上總督府國語學校乙種師範部, 成了同屆但不同組的同學。有趣的是,廖繼春與陳澄波亦同時於1924年考上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 科,成了東美的同班同學。 這幾位畫家同學,雖然都畢業自東京美術學校,接受外光派一脈老師們的洗禮,彼此之間關係也十分 密切,日後還一起創立了「臺陽美術協會」,但每位畫家卻也都在畫壇上,各自樹立了自己旗幟鮮明 的獨特風格。 李梅樹在晚年曾親筆寫下一篇〈幾近花甲的溫馨友誼〉文章,敘述他對已逝老同學廖繼春的懷念。文 中也指出,廖繼春「初抵日本求學時,受教於田邊至,但在畫風上受其影響甚微,反而一心嚮往梅原 龍三郎,終其一生作品都深受影響」。 田邊至老師對於廖繼春等人的影響,與其說是繪畫技巧上的教導,不如說是在其開明、自由的教學方 式上,讓學生們有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廖繼春、陳澄波兩人,在往後的創作中,不但看不太出來有 老師的影子,連兩人各自的畫風也迥然不同。 綜觀廖繼春的繪畫風格,大致約形成三階段的演變。戰前廖繼春尚保有學院派風格,接著因受梅原龍 三郎影響,而漸次孕育了1950年代以大膽的對比色彩繪畫;1960年代赴歐美訪問,受到啟發轉向當時 風行的抽象繪畫,進而開創其個人創作的獨特風格。 本展覽共展出廖繼春的三幅油畫,分別表徵其三階段的繪畫風格。1932年描繪家鄉風光的〈豐原風 景〉,隨性的筆觸與較為黯淡的色調,仍不脫學院派風格。1958年的〈院子〉,則是運用紅、綠、 藍、黃等大膽的對比色彩,產生野獸派式的強烈視覺效果。1968年〈庭院〉,乃是廖繼春以奔放的筆 觸,描繪自家庭院花草之作,萃取歐美抽象繪畫的表現形式,交融豐富的東方色彩元素,呈現出繽紛 瑰麗且具律動性的畫面。
1 2 3
1 豐原風景 廖繼春 1932∕油彩∕木板∕37×46cm 順益台灣美術館典藏
2 院子 廖繼春∕1958 油彩∕宣紙∕70.6×89.7cm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3 庭院 廖繼春 1968年∕油彩∕畫布∕117×91cm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1901-1974
1901年生於臺南打棕街的郭柏川,從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即回鄉任教。1926年赴日習畫,1928年考入 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1933年畢業。1937年赴滿州寫生,1938年前往北平任教。戰後於1948年返臺, 隔年定居家鄉臺南,並於成大任教,1974年於家鄉病逝。 郭柏川就讀東美西畫科三年級時,進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接受其指導。岡田教室的基礎訓練,為郭柏川 奠定了堅實的寫實技巧,岡田老師對這位臺灣來的學生,顯然也相當賞識。根據東美低他一屆的李梅 樹回憶,郭柏川當年是以全班第五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不只在課業上的教導,郭柏川畢業後續留在日本鑽研美 術,但因經濟狀況不佳,乃開設麻將館補貼收入,擔任其 保證人的,正是昔日的指導老師岡田三郎助。 儘管如此,然而日後影響郭柏川藝術風格最大的人,不是 指導他多年的岡田老師,而是梅原龍三郎。 郭柏川東美畢業後,繼續留在日本研究色彩與素描,此時 期結識了影響他後半生的梅原龍三郎。而他與梅原關係亦 師亦友,無論是在日本、北平或戰後臺灣,始終都保持密 切聯繫。 郭柏川自1938年起居住北平長達十年,成為他繪畫生涯中 的轉捩點,也奠定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這期間,梅原龍 三郎數度造訪北平,皆由郭柏川陪同旅遊寫生。梅原以日 本和紙繪製油畫,以及野獸派的畫風,皆對郭柏川產生啟 發作用。
1
2 3 4
1 日本女子頭像 郭柏川∕1929∕油彩∕木板∕32×23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2 郭夫人 郭柏川∕1945∕油彩∕宣紙∕44×32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3 文昌閣一隅 郭柏川∕1955∕ 油彩∕宣紙∕42×32.5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4 玫瑰∕1957∕油彩∕畫布∕32×24cm∕順益台灣美術館典藏
1943年起,他開始嘗試以宣紙和松節油創作油畫,加上接觸中國畫及故都風物的薰陶,讓他在美校習 得的學院派暗沉色調漸褪,轉為朱紅瓦、彩瓷花青、釉裡紅等充滿東方內涵的色澤。 回故鄉臺南定居後,臺灣的民間器物、地方的民俗色彩,亦成了他創作的泉源。透過他的畫筆,也讓 古都特有的在地風情,得到獨特的詮釋。 本展覽共展出郭柏川包含人物、風景、靜物與裸女等六件油畫,分屬留日時期、北平時期,及返鄉時 期的作品,可看見郭柏川東西融合、充滿個人特色的創作風格。
1902-1983
李梅樹曾自述,他與廖繼春同時從臺北師範畢業後,就很想到日本進一步研究美術,但因父親不答 應,為此當了六年教員,在入選第一、二回臺展後,才得到家人諒解,於1928年赴日求學。 多年宿願,終能得償,讓李梅樹格外珍惜。抵達日本後,李梅樹拼了命似地準備東美入學考試,他上 午先到藤島武二主持的川端畫學校洋畫部,下午趕往位於新宿的小林萬吾同舟舍,晚上再到岡田三郎 助主持的本鄉繪畫研究所,深夜回到宿舍繼續自修,日以繼夜地苦練素描。 1929年3月,李梅樹一試中的,如願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一、二年級素描由長原孝太郎、小林萬 吾指導;三年級選擇進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接受岡田老師指導油畫。 岡田三郎助對於李梅樹在繪畫上的表現十分欣賞,不僅在油畫項目上給了他全班最高的93分,並且還 以一幅自畫像素描相贈(可惜目前下落不明),充份表現了對李梅樹的惜才與愛才。 李梅樹大概是臺籍學生中,最得岡田三郎助真傳的及門弟子了。他在東美畢業前夕,人物繪畫風格師 法其師,以歐式古典主義寫實風格為主。回到臺灣後,則以自身特有的寫實繪畫語言熱情擁抱鄉土。 李梅樹在東美求學期間,正值野獸主義等新興繪畫思潮衝擊日本畫壇。而在1950年代,國內抽象繪畫 風起雲湧,一時附和之聲四起。但李梅樹始終朝著寫實這條筆直而深入的道路昂然前進,無視外界批 評或褒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也成為李梅樹刻劃在臺灣近代美術史上的鮮明印記。
1 2
3 4
1 2 李梅樹準備東美入學考試 時的石膏像素描作品
3 4 李梅樹所繪李石樵速寫 5 6
5 小憩之女 李梅樹∕1935∕油彩∕畫布∕162×130cm
6 姐妹 李梅樹∕約1934∕油彩∕畫布∕33×24cm
春滿 李梅樹∕1948∕油彩∕畫布∕65×91cm
本展覽共展出李梅樹11幅以人物畫及裸女為主的油畫,包含從東美時期、返臺初期,至戰後1950 -1980年代,各時期的經典作品,如〈小憩之女〉、〈春滿〉、〈露臺〉、〈露臺黃昏〉、〈戲水〉 等,得以一窺李梅樹與時俱進的寫實畫風軌跡。 另有數張素描,是李梅樹留日時期,在宿舍裡描繪李石樵形貌的速寫,及準備東美入學考試時,苦練 的石膏像素描稿。
1 2 3
1 露臺 李梅樹∕1950 油彩∕畫布∕162×130cm
2 露臺黃昏 李梅樹∕1962 油彩∕畫布∕100×72cm
3 戲水 李梅樹∕1979 油彩∕畫布∕116.5×91cm
1908-1995
李石樵與李梅樹,是「同居」四年的室友,也是共同創辦「臺陽美術協會」的畫友。 十九歲即嶄露頭角,以〈台北橋〉一作入選第一回臺展,令李石樵立志邁向藝術之路。臺北師範學校 畢業後,李石樵尚未履行公費任教義務,即赴日投考東京美術學校。李梅樹甫抵達東京不久,李石樵 也接踵而至。兩人同住一室,為共同目標一起奮鬥。李梅樹一試中的,李石樵考了三次終於考入東美 西畫科。 李梅樹曾經回憶說,他跟李石樵大約有四年多的時間住在一起,互相勉勵、也互相安慰;而且兩人同 姓,就如同兄弟般,彼此都不太計較。 東美一年級預科,李石樵的素描指導老師是田邊至。到了本科三年級,李石樵也跟隨李梅樹的腳步, 選擇進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接受岡田老師的指導。 李石樵與李梅樹雖同是受業於岡田三郎助,也都如同其師一般,擅於繪人物畫,但李梅樹一生始終堅 守寫實路線未曾偏離,而李石樵則是畫風一變再變。 李石樵曾自述,他從年少時畫畫就喜歡「變一步」,每一幅畫都想變一步,連續下來,就變了不少 步。而他畫每一幅畫時,,都先把自己歸零,「每次都從零出發,才能一次畫得比一次不同」。 變與不變,本來就沒有對錯或好壞,端賴畫家本身的個性與抉擇。李石樵可說是臺灣前輩畫家中,最 具實驗精神的「冒險家」。東美的學院訓練,讓他得以穩固根基,而他勇於求新求變、超越自我。窮 其一生,不斷地研究各種思潮,並嘗試各種流派與畫風,成績斐然,也讓他贏得畫壇「萬米長跑者」 的美譽。 本展覽共展出李石樵的四件油畫原作,包括三幅人物畫及一幅裸女畫。觀者可從不同時期的〈河邊洗 衣〉、〈候車室〉、〈母女〉等三件對比強烈的作品中,約略看見李石樵隨時代輪轉、充滿劇烈變化 的繪畫風格。
1 2 3
1 河邊洗衣 李石樵∕1946∕油彩∕畫布∕116.5×91cm∕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2 候車室 李石樵∕1961∕油彩∕畫布∕91×116.5cm∕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3 母女 李石樵∕1979∕油彩∕畫布∕100×80cm∕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1911-1987
原籍彰化的吳天華,不到18歲就渡海負笈東京求學,1936年考入東美油畫科。在此之前,他先進入由 藤島武二主持的「川端畫學校」,準備東美入學考試。入東美油畫科就讀後,先在預科接受田邊至指 導素描,三年級進入藤島武二教室,與藤島老師再續師生緣。 1940年,吳天華在畢業前夕,返回故鄉彰化,舉辦他生平第一回個展。指導老師藤島武二為此還特別 寫了「推薦之辭」,向彰化鄉親介紹這位「成績十分優秀」、「充滿創作激情」的愛徒。 1941年,吳天華自油畫科畢業,成為戰前最後一位自東美畢業的臺籍畫家。戰後吳天華續留日本,進 入東美研究科深造,同時與日籍妻子久子結婚。 吳天華雖旅居日本近一甲子,但直到過世為止,一直都是拿臺灣的護照,並未入籍日本。連他幾位在 日本出生的子女,迄今也都是持臺灣護照。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吳天華頻繁地將作品送回臺灣參加「全國美術展覽會」,並數度將畫作捐贈 給故鄉。目前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典藏清冊中,仍可見到四件吳天華的油畫,就是他當年捐 贈的作品。 望鄉情切的吳天華,甚至特地想辦法從臺灣進口了茉莉花及蝴蝶蘭,種在自家的花園裡。 但隨著吳天華於1987年病逝日本,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般,「吳天華」三字,似乎也逐漸被故鄉的人們 淡忘了。 一位直到生命終點,仍惦記著臺灣的畫家,他的故鄉,卻幾乎遺忘了這位畫家。
1 2 3 4
1 久子像 吳天華∕1946∕ 畫布∕油彩∕53×45.5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2 自畫像 吳天華∕1978∕ 畫布∕油彩∕45.5×38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3 薔薇(萬曆) 吳天華∕1974∕畫布∕油彩∕73×53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4 鹽鮭 吳天華∕年代不詳∕畫布∕油彩∕49×71cm∕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典藏
杏風景 吳天華∕1959∕畫布∕油彩∕53×73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吳天華生前的願望之一,即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臺灣舉辦一場展覽。這對於曾經中風、健康情形不 佳的他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在吳天華生誕110週年之際,經由各方努力下,終能自日本迎回吳天華多件作品,回到臺灣參加 展覽。 本展覽共展出吳天華七件油畫,包含吳天華晚年所繪的自畫像,及人物畫、風景畫、靜物、裸女等。 其中,〈杏風景〉與1940年吳天華入選府展作品〈春〉取景構圖頗相近,而他的老師藤島武二,亦曾 在1930年代繪有一系列的杏花風景作品。〈鹽鮭〉則是吳天華在1982年無償捐贈給故鄉臺灣的作品, 於典藏庫房沉睡近40年後,終能重新被看見。
紅椅上的瑛美像 吳天華∕1974∕畫布∕油彩∕80.5×65.5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梅樹月特展
維納斯的曲線 日治時期的臺灣,要接觸真實的裸體繪畫並不容易。第一代的臺籍西畫家們,多數都是在 入學東京美術學校之後,才開始有了接觸人體模特兒及裸體繪畫的初體驗。 因此,本展覽特別在展場中規劃了「維納斯的曲線」展區,展出東美師生共14件裸女作 品。其中包含了岡田三郎助、田邊至的〈裸婦〉素描與油畫,及李梅樹、郭柏川兩人在岡 田教室三年級時,畫布上標記有「岡三」的裸女習作,和李梅樹1934年的東美畢業製作 〈裸婦座像〉。 曾經在1936年第二回臺陽美術展遭官方禁展的李石樵〈橫臥裸婦〉,及戰後首屆省展中, 李梅樹同樣以橫臥之姿呈現的〈裸女〉,吸引渡海觀展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駐足觀看良 久,行政長官公署還一度考慮要購呈蔣主席。此兩幅曾經引發爭議或話題的臥姿裸女作 品,也都在展區中同時展出。 展覽中也呈現了陳澄波於東京、上海及返臺後等不同時期的〈高腳桌旁立姿裸女〉、〈綠 面具裸女〉、〈裸女與盆花〉等三件作品;以及吳天華1957年所繪、頗有其師藤島武二風 格、深具東方古典裝飾意味的坐姿裸婦。 此外,尚有郭柏川晚年畫在宣紙上的〈裸體〉油畫,融合東西風格、兼具馬蒂斯、梅原龍 三郎及其個人綜合特色之作;還有李梅樹晚期難得一見、頗具浪漫風格的裸女油繪小品 〈弄姿〉等,呈現日、臺師生們對於人體「曲線之美」的同聲禮讚。
※底圖為張秋海畢業製作〈梳髮く女〉 圖片出處:《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史料》
1 2 3
1 裸婦 岡田三郎助∕年代不詳∕炭筆∕紙∕25×16.3cm∕私人收藏
2 裸女與盆花 陳澄波∕年代不詳∕畫布∕油彩∕14×19.5cm∕私人收藏 3 裸女 田邊至∕畫布∕油彩∕27×22cm∕台灣50美術館典藏
1 2 3
1 裸女 郭柏川∕1932∕油彩∕畫布71×51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2 裸女(習作)李梅樹∕1932∕油彩∕畫布∕53.5×73.0cm 3 裸女(習作)李梅樹∕約東美時期∕油彩∕畫布∕53×45.5cm
裸婦座像 李梅樹∕1934∕油彩∕畫布∕112.0×145.5cm
1 2
1 橫臥裸婦 李石樵∕1936 油彩∕畫布∕60.5×72.5cm∕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2 裸女 李梅樹∕1946∕油彩∕畫布∕112×145.5cm
3 4 5
3 綠面具裸女 陳澄波∕年代不詳∕78×52cm∕私人收藏
4 高腳桌旁立姿裸女 陳澄波∕1928∕木板∕油彩∕14.8×9.8cm∕私人收藏
5 弄姿 李梅樹∕1975∕油彩∕木板∕22×27cm
裸婦 吳天華∕1957∕畫布∕油彩∕91×73cm∕吳天華美術館典藏
裸體 郭柏川∕1969∕油彩∕宣紙∕53.6×42.3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吟詠吾鄉
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畫家筆下的故鄉風景 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三位分別出身嘉義、臺南、三峽的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在日治時期皆曾遠 渡重洋負笈東瀛,進入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東京美術學校」深造。而在完成學業之後,三位畫家先 後回到自己的故鄉,將所學奉獻家鄉,直至生命的終點。 二二八事件中受難的陳澄波,在留給家人的遺書中,頭一句即為「為十二萬同胞(當時嘉義人口)死 而無醜矣」。這位為故鄉死而無悔的畫家,其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描繪家鄉的風土人文,佔了很大一 部分。1926、1927連續兩年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嘉義街外〉、〈夏日街景〉,都是描寫嘉義市 區景象之作。受難前的最後遺作〈玉山積雪〉,也是從其嘉義故居遠眺冬日玉山的山景。陳澄波對於 腳下土地的深情,可說是一位把家鄉人文風情雋刻在畫布上的畫家。 郭柏川於戰後1948年返臺,隔年定居家鄉臺南,在成大建築系任教之餘,並主導成立「臺南美術研究 會」,擔任會長20年,其間並主辦「南部美術展覽會」,推動地方美術發展不遺餘力。晚年為倡議成 立臺南美術館積極奔走,迄1974年於家鄉病逝。郭柏川返鄉後的創作,曾多次描繪赤崁樓、孔廟等在 地城市風貌。晚年作品,亦多為描寫臺南古蹟、港口、公園、街景等地標式題材,以其獨創的宣紙油 畫,運用色彩的交融與浸潤,呈現出獨具風格且鮮明的地方色彩。 李梅樹於1934年甫自東美畢業即束裝返回故鄉三峽,返鄉後除繼續畫業之外,亦熱心參與地方公共事 務,歷任多項公職。戰後除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及師大等校,更一肩擔起三峽祖師廟的重 建計畫,為故鄉打造一座「東方藝術殿堂」,鞠躬盡瘁,死而後矣。1983年病逝後,葬於他奉獻一生 的故鄉三峽。綜觀李梅樹的繪畫,離不開他所熱愛的人與土地。在地的風、土、民、情,無一不躍然 紙上。他的作品,充滿了人親、土親的深刻情懷。晚年所繪的〈三峽春曉〉、〈清溪浣衣〉等畫,可 說是雋永的家鄉人文風光代表作。 誠如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名言:「一切藝術莫不根植於本土,與自己的同胞共哀榮」。故鄉的泥土, 是藝術家育成的養份,也是創作的泉源。三位前輩畫家筆下的故鄉風景,雖在色彩及風格表現上各異 其趣,但對於故鄉的一往情深,卻是無分軒輊的。 如今,三位畫家各自所描繪的故鄉風景作品,首度齊聚一堂,透過「戶外美術館」零距離親近作品的 展出型態,在國立臺北大學校園,進行一場露天作品聯展。藉由此展覽,讓人們走進畫家筆下的故鄉 風情。在作品欣賞之餘,亦感受畫家對於家鄉土地的深刻情懷,也期待能喚起人們對於腳下這片土地 的熱愛。
授權單位: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
1 2
1 嘉義街景 陳澄波∕1934∕畫布∕油彩∕91×116.5cm∕私人收藏 2 阿里山遙望玉山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53×72cm∕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
1 2
1 台南公園 郭柏川∕1962∕33×43.7cm∕油彩∕宣紙∕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授權 2 清溪浣衣 李梅樹∕1981∕油彩∕畫布∕116.5×80cm
文 獻
畫筆下的臺灣
有「畫壇雙璧」雅號的岡田三郎助及藤島武二,不但與臺籍學生關係密切,兩人也都曾多次造訪臺 灣。岡田三郎助於1919-1921年數度來臺,主要是受臺灣總督府之邀,繪製新落成的總督府廳舍壁畫, 期間也曾至澳底、淡水、高雄等地寫生。藤島武二在1933-1935年間共來臺四次,主要是連續三年受邀 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審查員,另有一次是到南 部旅行寫生一個月。南國的陽光與島嶼的風土,皆曾觸 動兩人心靈,進而透過畫筆,留駐在作品上。然而,目 前所能見到兩人與臺灣議題相關的公開作品相當有限, 尤其是岡田三郎助留存的臺灣相關創作十分罕見。本展 特地透過舊籍文獻的展陳,重現二位日籍畫伯畫筆下的 臺灣樣貌。
4
1
2
3 1 2 3 4 5 6
臺灣總督府正玄關壁畫「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露營圖」∕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臺灣匪誌》,1924 臺灣總督府廳舍壁畫「石門的西鄉都督」∕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西鄉都督與樺山總督》,1936 榕樹之森∕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陳澄波收藏之美術圖片∕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夏(高雄附近)∕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岡田三郎助作品集》,1946 基隆港∕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岡田三郎助作品集》,1946 臺灣記念∕岡田三郎助∕圖片出處:《美術画報》四十六編卷六,1923.4.18
5
6
8
7
9
10
7 8 9
臺灣婦人∕藤島武二∕圖片出處:『ATELIER』12卷8號,1935 臺灣之女∕藤島武二∕圖片出處:《藤島武二遺作展覽會》,1943 門(臺南孔子廟)∕藤島武二 圖片出處:《美術》第10卷第3號,1935 10 臺灣藝姐∕藤島武二∕圖片出處:《藤島武二遺作展覽會》,1943 11 新高山之曉∕藤島武二 圖片出處:《藤島武二遺作展覽會》,1943 11
文 獻
裝幀藝術
東京美術學校教師岡田三郎助與藤島武二,雖皆為學院主流派西畫家,但兩人也都曾投入日本明治、 大正時期書刊裝幀藝術領域,為當時的文學書籍雜誌設計封面或繪製插圖,尤以藤島武二表現的浪漫 主義風格份外亮眼,可謂日本近代裝幀藝術先驅。本展特地展示了岡田及藤島兩位日籍畫伯操刀裝幀 設計的實體書刊,並舉辦相關專題講座(詳見「梅樹月講堂」)。
1
2
3
4 1《みだれ髮》∕與謝野晶子∕1901(復刻版)∕東京新詩社∕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2《覺めたる歌》∕金子薰園∕1910∕春陽堂∕封面裝幀:藤島武二∕扉頁插畫:岡田三郎助 3《毒草》∕與謝野鐵幹、與謝野晶子∕1904(初版)∕本鄉書院∕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4《春泥集》∕與謝野晶子∕1924∕金尾文淵堂∕封面裝幀:藤島武二 5《午後三時》∕吉井勇∕1911∕東雲堂書店∕封面裝幀:岡田三郎助 6《ハガキ文學》第2卷第14號∕1905∕日本葉書會∕封面插繪:藤島武二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はな》∕川上瀧彌∕1902(初版)∕裳華房∕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8《はな》∕川上瀧彌∕1903(三版)∕裳華房∕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9《鴉と雨》∕與謝野寬∕1915∕東京新詩社∕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10《明星》第14號∕1901∕東京新詩社∕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11《明星》卯歲5號∕1903∕東京新詩社∕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12《晶子短歌全集》∕與謝野晶子∕1919∕新潮社∕封面裝幀、內頁插繪:藤島武二 13《寂しき人々》∕ハウプトマン.森鷗外譯∕1911∕金尾文淵堂∕封面裝幀:藤島武二 14《世界裸體美術全集》∕岡田三郎助、藤島武二監修∕1931∕平凡社∕封面裝幀:藤島武二 15《二十五絃》∕薄田泣堇∕1905∕春陽堂∕封面裝幀、內頁插繪:岡田三郎助
15
梅樹月開幕活動 時間:04/24(週六)14:00-15:00
曲目:〈大稻埕的天光〉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望春風〉
主持:顧承穎
〈阮若打開心內門窗〉
音樂:三角湧弦樂團
〈阿嬤的雨傘是一蕊花〉
舞蹈:顧承穎
梅樹月講堂
學院大老的薰陶
戀慕南方想像的華麗島
藤島武二與岡田三郎助
日治時期台灣裝幀美學
講師:李欽賢(美術教育與美術史研究者)
講師:李志銘(作家、三屆「金鼎獎」得主)
時間:05/02(週日)14:00-16:00
時間:05/22(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備註:自由參加
陳澄波的故鄉意識與繪畫創作 旅日一甲子 講師:邱函妮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05/08(週六)14:00-16:00
臺灣畫家吳天華(1911-1987)之生涯與作品 講師:鈴木惠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時間:05/29(週六)14:00-16:00
備註:自由參加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裸的構造 戰爭前後郭柏川人物造形的再構築
從美展到社會
講師:蔣伯欣(臺灣藝術史研究者)
李石樵繪畫作品中的女性圖像
時間:05/09(週日)14:00-16:00
講師: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時間:05/30(週日)14:00-16:00
備註:自由參加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FAX:02-2673-6077 Email:limeishu@gmail.com https://limeishu.org.tw/ facebook 搜尋「李梅樹紀念館」 請支持民間自主辦理藝術活動,歡迎小額捐款 ※捐款帳戶: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板信商業銀行文化分行(銀行代碼118) 帳號:00932013508833
主辦: 李梅樹紀念館(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國立臺北大學 指導: 文化部、教育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 日本吳天華美術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台灣50美術館、 李石樵美術館、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陳益宗、張逢益、 順益台灣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鈴木惠可、新北市三峽區公所、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立美術館(依筆劃排序) 贊助: 天美藝術基金會 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三峽區長福平面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