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书目iDearBook201308

Page 1

iDear BOOK

201308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电影通史 作者:[英国] 菲利普·肯普 译者:王扬 ISBN: 978-7-5117-1699-6 丛书:图文馆 定价:22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成品尺寸:172mm x 245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576 装帧:精装 图片:1100幅 菲利普 · 肯普(Philip Kemp),影评人、电影史学家,《视与听》、《完全电 影》和《DVD评论》等杂志撰稿人。在莱切斯特大学和密德萨斯大学教授影视新闻学, 著有《致命的天真: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电影作品》及介绍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 普三部曲》的著作。 王扬:男,坐标麻州。信息安全专业出身,不务正业的工程师,电影爱好者。喜欢 伍迪·艾伦、黑色电影和2000年前后流行的美国loser片。习惯用《七宗罪》、《提喻 纽约》、《十二怒汉》、’93国配《费城故事》作背景音乐。翻译过一些罗杰·伊伯特 的影评、美国独立游戏与地下漫画相关的文章。最大的梦想是和查理·考夫曼电影的女 主角纠缠一生。 电影改变了世界。从技术允许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从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汲取养 分,开创了电影这个新的艺术门类。记录周遭的世界、自身的情感、经历、创造和日常 生活的愿望如同呼吸般自然,而这一愿望的产物又随时间、地点及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 同而千差万别。是什么推动了早期电影的诞生?电影院具有怎样的建筑学和社会学意 义?为什么一些电影得以成为经典?是什么让一位导演、编剧或演员成为不朽的明星? 《电影通史》近距离展现了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流派和作品,并以电影的高速发 展反观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它按照年代顺序追溯了电影的演化,从早期的电影放映技术 到多银幕影城的出现,直至当今尖端科技。图文并茂的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每一种电 影类型,从最早出现的默片到史诗票房大片和21世纪出现的电脑动画与视觉特效。翔实 的历史年表让读者对电影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 本书详尽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机位、布光、动画、表演风格及社会文化影 响的角度对知名大片进行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揭示出明星的闪光点和影片成功的秘 诀,以及最具潜力的剧本折戟票房战场的原因。


《电影通史》

自从第一张照片诞生之日起,人们就迫切地想要记录每一次创意的火花。如今,利 用电影记录现实或描绘梦想,仍然是了解人类内心及其生存状态的一大途径。如果你爱 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电影,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全球电影史学家、专业影评人、电影研究学者联手打造。 ●编写体例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成就史上最得心应手的世界电影史。 ●超过1100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这本书对纷繁悠久的电影传奇进行了精彩的介绍,优美的行文、深入浅出的评论 和清晰的版块设计贯穿始终。” ——《帝国》(Empire) “明星多过天上繁星,导演更是无可计数,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实用的术语解释和电 影年表。”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丰富的内容、犀利的观点、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插图——对影迷来说,这是一份 完美的礼物。” ——《伯恩茅斯每日回声报》(Bournemouth Daily Echo) “本书令人称羡地轻松填补了枕边读物和专业书籍之间的缺口。” ——《完全电影》(Total Film)

已出版相关图书 《艺术通史》 《世界动画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邪典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恐怖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动作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黑帮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战争电影》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电影通史 / (英) 肯普主编 ; 王扬译.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8 书名原文: Cinema:The Whole Story ISBN 978-7-5117-1699-6 Ⅰ. ①电… Ⅱ. ①肯… ②王… Ⅲ. ①电影史-世界 Ⅳ. ①J90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51864号

CINEMA: THE WHOLE STORY © 2011 Quintessence Editions Ltd. Chinese edition © 2013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通史 出 版 人:刘明清 出版统筹:薛晓源 责任编辑:饶莎莎 特邀编辑:叶

责任印制:尹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

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话:(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址:www.cctphome.com

刷:勤达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2毫米×245毫米 版

次:2013年8月北京第1版

次:2013年8月第1次印刷

价:228.00元

36印张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电影通史》

目录

序(克里斯多夫·弗雷灵爵士)

6

引言

8

1

1900至1929年

14

2

1930至1939年

86

3

1940至1959年

160

4

1960至1969年

256

5

1970至1989年

314

6

1990年至今

438

术语

564

撰稿人

565

引文来源

566

索引

568

图片来源

57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20

世纪50年代,我正在伦敦南部长大,书架上的儿童百科全书有一 章叫做“第七艺术”。不是“九缪斯”,而是“七艺术”。这七

种艺术指的是文学、音乐、歌剧、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被称为“20

世纪新兴艺术”的电影。电影作为最初的低级娱乐形式,经过技术革 新、潮流更替、产业发展和创意爆炸,逐步形成了今天成熟的“第七艺 术”。这位不知名的百科全书作者同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电影会如 同其他艺术发展的历史,通过博物馆、展出和学术专著的渠道及各级教 育机构的研究,得到不亚于其他六种艺术的严肃对待,进入主流文化的 殿堂。少年时代的我是《电影和制片》杂志的忠实读者,这本杂志不但 将我引入严肃的电影评论世界,也与其他出版物一道为“第七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半个世纪之后,上述寓言只有少数变成了现实。电影的艺术地位还 是游离于“六大艺术”之外,只有少数的电影人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就连电影的名称(Film,Cinema,M ovie)都没有统一。当一部著名电 影被搬上戏剧舞台,大众文化一下子就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然而,当 泰德现代美术馆举办画家爱德华·霍珀的展览时,受他的作品影响的 电影照片却被丢在展馆外的餐厅门口。后来在一场包括华特·迪士尼 (1901—1966)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的作品的名为 “达利与电影”的展览中,主办方还特意将宣传海报上的“与电影”三 个字缩小,生怕削弱了观赏者的兴趣。 电影在艺术类别上遭到歧视有着复杂的原因:它不能像传统的艺术 品一样被人收藏;它不是作者同观众一对一的交流,只在精神上具备艺 术家的个人审美和创意;它经常是一种商业化运作的产物;你看到的不 是一件“艺术制品”,而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研究员和哲学家在两次 世界大战间提出的、和“个人体验”相对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 没有数百年的作品积淀;它不是现场表演;它甚至提倡民主制。事实 上,人们忘记了以上诸条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当代 艺术。艺术门类的高 下之分根深蒂固,在英国文化当中尤为明显。考虑到其他领域的陈规旧 习都在逐渐消失,这样的局面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当媒体研究使其替 代社会学成为高等教育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之后,针对电影的等级歧视 愈演愈烈。 这也许可以解释许多电影专著中的防备口吻——对自身学术价值的 展示和被严肃学科承认的渴望,它们希望成为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对象, 而非艺术史和传媒学的课题。这种戒备心态和欧洲传来的新兴理论不谋 而合。该理论看上去为电影研究提供了现成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外观,而 出于各种方法论的原因,这门学科对档案、词典、百科全书和叙事体历 史本身具有极其排斥的态度。这就导致了电影研究对其本不存在的学科 基石的怀疑和漠视。 随着家庭娱乐的崛起和电影研究最终走向成熟,人们迫切需要条理 清晰、用词专业、来源可靠的电影史专著,用以抵消大多数DVD“幕后 6 序


《电影通史》

花絮”的平淡无聊,为观影体验提供更深层次的电影和文化注解,并在 热情的软文影评、星级评定及有关预算和剧组矛盾的小道消息之外,为 观众提供更为权威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许,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能 在电影的发行、放映、制作和欣赏都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当下对过去进行 一次回顾和总结。逐格拉片能够放大电影的细节,但有时也会暴露出让 观者优越感顿生的时代错乱和连续性错误,例如《党同伐异》(1916) 里的助理身着西装、打着领带扮演波斯人攻打巴比伦;《卡萨布兰卡》 (1942)里有关巴黎的倒序中伊沙穿着套装而非连衣裙;《十诫》 (1956)中的盲人和《斯巴达克斯》(1960)里战士腕上的手表;以及 包括《关山飞渡》(1939)在内的无数西部片中出现的汽车轮胎印。谁 能想到在《日瓦戈医生》(1965)里能看到大卫·里恩(1908—1991) 及其剧组成员的倒影?相比上述定格镜头,本书以更为有趣的方式,精 挑细选出每部电影的关键 场景并加以深度解析。 《电影通史》以编年史的手法展现了电影发展的历程,从卢米埃尔 兄弟1895年的首次公映到“后911时代”的美国电影、电脑动画和3D立 体电影以及新千年的欧洲电影。本书不像同类作品那样专注于好莱坞的 历史,而是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电影风貌及其多样化的人 文背景。丰富的资料依照时代、区域和电影流派加以整理。多位专家撰 文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对影史佳作进行了深度赏析,并对 大事年表、电影人档案和相关资料(文学原著、文艺运动、音乐和摄影 等)作了详细说明。《电影通史》的一大特色是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人 之间的师承和影响,串联起电影发展的脉络走向。高质量的插图是本书 的另一大亮点,在美术界司空见惯的这一特色直到最近才引起电影史学 界的重视。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在《艺术的故事》著名的开头写道:“没有 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了妖魔化和恋物癖 的对象。”同理,本书无意把 “电影”变成大写的抽象名词,而是试 图讲述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展示他们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重要影 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被忽视。本书的编者谨慎地筛选了书中的案例, 而这往往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克里斯多夫·弗雷灵爵士(Sir Christopher Frayling) 历史学家、评论家与主持人

序 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引言 哪

一种艺术形式比电影流行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尽管对其确切的

诞生日期众说纷纭,但1895年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年份。3月22日,

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1948)和奥古斯塔·卢米埃尔 (Auguste Lumière,1862—1954)兄弟(对页图)为法国工业促进会的成 员放映了《工厂大门》。6月10日,他们在里昂私下放映了记录摄影协会 会议的短片。六个月之后的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斯克里布酒店进行了 第一次收费的电影放映。 在对历史悠久的文学或美术来说转瞬而过的20年后,电影已经从先 驱者的试探迅速成长为红遍全球的大众娱乐。电影制作波及欧洲大国、 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澳大 利亚,并在上述许多国家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电影的感染力如此 迅捷而强大,让1914年1月首次出镜的英国青年杂耍艺人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1889—1977,下图)在当年年底就成了人尽皆知的电 影明星。 矛盾的是,电影在全球迅速崛起的一大因素也正是它最主要的局 限:无声。这一特性使默片的传播变得极其简单和廉价,只需翻译字 幕的文本,一部电影就可迅速译制完成。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也能观 赏——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些好心人把字幕念出声来的做法。一向与众不 同的日本还出现了专为默片配音和评论的“弁士”。可以想象,如果电 影一开始就是以有声的形态出现,它的走红需要更长的时间。到了有声 片出现的时候,语言的障碍已经无法阻止人们去影院观看电影。 主要的电影类型很早就已出现。在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短片的几个月 后,舞台魔术师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 1861—1938)就开始了 奇幻、恐怖和科幻电影的制作。当然,最初的电影导演是将摄影机对准身 边的世界,纪录片由此伴随电影而生。喜剧片、古装故事片、爱情片、惊 悚片、心理片、战争片、滑稽闹剧、史诗片甚至色情片纷至沓来。根据戏   1914年,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 查理·卓别林在基石工作室的片场。他不合身 的西装、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持拐杖的经典 “流浪汉”形象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8 引言


《电影通史》

1892年,奥古斯塔·卢米埃尔和路易·卢 米埃尔在法国里昂。卢米埃尔兄弟对摄影机进 行了改造,并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影制 作人。他们的第一部电影(1895)记录了工人 下班离开工厂的场景。

剧和小说改编的文学性作品也不出意料地大行其道。美国电影节在转战加 州之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推行西部片。动画电影在不久后出现,詹姆斯·斯 图尔特·布莱克顿(J. Stuart Blackton,1875—1941)的《滑稽脸的幽默 相》(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1906)为其公认的始祖。到了 1910年,几乎现有的全部电影类型都已建立,尽管其中一些还处在相对原 始的形态。 主要的拍摄技术也在最初阶段定型。电影人用极短的时间就发现了 各种拍摄技巧,特写、摇镜、慢镜、加速镜头、分屏、多重曝光、叠 印、定格、静帧、叠化、淡入淡出和圈出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悉数出现。 除了声效、彩色和3D技术之外,所有的核心拍摄技巧在1914年之前都已 定型。叙事手段也不例外,闪回、闪进、平行剪辑(同时发生的事件并 行)、主观镜头、梦境场景都以各自的早期形态出现。此后出现的作品 只是对已有的叙事和技术的复杂度及熟练度的加强。作为最年轻、最有 活力的主要艺术门类,电影只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初生 到后现代的蜕变,其最初的印记还清晰可见。 电影在第三个十年爆发的革命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权力版图的巨 变。在一战之前,欧洲电影统治着全世界,法国、意大利和丹麦是主要 输出国。美国在这一领域是净进口国:1907年在美国上映的1,200部电影 当中,仅有400部来自美国本土。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当欧洲的战事减慢 了当地电影人的创作速度时,美国西岸资金充沛并处在萌芽阶段的电影 工业抓住了这一天赐良机。到了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已经凭借无可匹 敌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雄踞世界电影之王座,吸引着各国人才的加盟—— 这一优势一直延续至今。 几乎从一开始,电影独一无二的时效性和通俗性便得到了承认,评 论界甚至对其不吝溢美之词。“这是电影创造的奇迹,”1913年的《美 国杂志》(American Magazine)热情地称赞道,“这是民主的艺术,是 全人类的艺术……人性在银幕上回归。”然而,影响千百万观众的电影 很快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粗俗、愚蠢、煽情、圆滑、政治宣传、

引言 9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霍华德·霍克斯、劳伦·白考尔和亨弗 莱·鲍嘉在《夜长梦多》(1946)的片场。导 演霍华德经常自行担任作品的制片人,并且喜 欢不经审查机构的批准,在片场即兴发挥。

怂恿消费、教唆青少年。(当今位于高雅艺术之巅的小说和舞台戏剧, 在几百年前也遭到过同样的责难。) 这样的非难走向了极端。“电影已经没有任何继续存在下去的价 值。”《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在1907年的一篇文章中 如是说。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将好莱坞 电影称作“邪恶可耻的垃圾”。到了1958年,极具影响力的《教育期 刊》(Journal of Education)仍然认为电影是“昙花一现”和“寄生于 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门类。政客、传教士和教师也想控制电影,在他 们的要求之下,电影工业建立了自我审查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 电影制片商和发行商协会及其颁布的限制性法规《海斯法典》(Hays Code)。虽然条件如此严苛,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1892— 1947,对页上图)和霍华德·霍克斯(Ernst Lubitsch,1896—1977,上 图)等导演还是用各种微妙的打擦边球的方式冲破了这样或那样的拍片 禁忌。 来自电影体制内的约束给电影人的创造力带来了更长久和深刻的影 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流行是一种危害——一旦获利的模式和 立场趋于明朗,电影业内的商业部门就会立刻开始打压实验和艺术的 元素。当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大部门各自分离时,追求个性的 电影人还能自由发挥,但随着制片厂垂直整合的普及,独立创作的空 间变得越来越窄。从电影诞生开始,特立独行的导演遭到打压、排斥 或招安后“融入”主流的例子屡见不鲜。在任何年代和地区,电影历 来是投资人利润最大化和艺术家争取创作自由的一场拉锯战。有钱人 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把大把钞票放到艺术家手里,懂得编剧或拍片的 10 引言


《电影通史》

会计还是屈指可数——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们不断尝试。 在内外交困的残酷环境下直至今日仍不断涌现的各类佳作足以证明 电影这一媒体的顽强生命力。和其他领域一样,电影界“黄金时代”的传 奇一直被传颂至今,层出不穷的经典、高不可攀的整体水平令人敬仰。 然而,这样的传奇经常是片面的自我想象,电影也不例外。举例来说,30 年代黄金时期的好莱坞“片场时代”的确涌现了《疤面人》(Scarface, 1932)、《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瑞 典女王》(Queen Christina,1933)、《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 1938)、《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下图)和《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同为1939)等一批佳作,上述作品的经典地位可谓实至名 归。在此之外,还充斥着大量资质平庸、粗制滥造、无人问津的烂片。在 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全世界每年出产的电影只有不超过5%值得一看,而这 可能还是乐观的估计。 尽管如此,电影史上确实出现了全盛时期,《电影通史》对其中的 一些进行了介绍。这些通常不超过十年的时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电影工 业在社会、技术、历史和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创作高峰。除了 30年代的好莱坞,值得单独指出的还有20年代的德国和苏联、30年代

1932年,恩斯特·刘别谦和珍妮特·麦 克唐纳在一起。德国出生的刘别谦以优雅 精致的喜剧著称,其有伤风化的题材和暗 示性的对白令审查机构无从下手。

的法国、40年代末英国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50年代的日本、60年 代法国新浪潮的再度崛起、60年代中叶布拉格之春后的捷克斯洛伐克 电影、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与同时期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1942— ,对页下图)和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1925—2006) 等“电影小子”所代表的好莱坞以及8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 品。伊朗、韩国、泰国、拉丁美洲和罗马尼亚的导演在最近几十年也有 不错的表现。 除此之外,某些并不总是隶属于某个黄金时代的电影类型和风格经 常在特定的国民情绪下风靡一时。一位社会历史学家能从好莱坞的演变 指出黑色电影体现了一触即发的世界大战造成的紧张情绪,30年代轻松 恶搞的脱线喜剧也在此时戛然而止。冷战焦虑在战后的作品中出现,甚至 影响了美国式积极乐观的歌舞片和西部片。同理,中田秀夫(1961— )的   1939年,克拉克·盖博在阅读玛格丽 特·米歇尔的畅销书《飘》。他在小说改编 的电影中扮演瑞德·巴特勒。影片获得了十 项奥斯卡奖,至今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好莱坞电 影之一。

引言 11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1965年,让-吕克·戈达尔(中)和埃 迪·康斯坦丁及安娜·卡里娜一起。与其他法 国新浪潮导演一样,戈达尔挑战了传统电影的 权威,并影响了从维姆·文德斯(1945—  )到 昆汀·塔伦蒂诺(1963—  )的无数电影人。

《午夜凶铃》(1998)引领的日式恐怖片风潮与日本经济衰退后的社会 动荡紧密相关。 电影在其发展的第二个百年也许会经历艺术形式上革命性的、甚至 彻底的改变。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电脑动画(CGI)的崛起和成熟,技 术手段在电影中占据了愈发重要的位置。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虽然声效、彩色和宽银幕等早期技术创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仍 然属于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太重要的部分。尽管演员在实时录音、特艺彩 色拍摄的宽银幕电影上现身,他们也需要像往常一样,在摄影棚或外景 面对镜头表演。然而,电脑动画的诞生对真人电影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 对动画的革命性改变。说到底,《玩具总动员》(Toy Story,1995)的创 作者和绘制《小鹿斑比》(Bambi,1942)的迪士尼动画师的工作并无差 异,只是画笔略有不同。 在真人电影领域,除了人造的巨兽和大军(如2002年的《指环王2: 双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中的圣盔谷大战)、并 不存在的虚拟布景,就连人物本身也可通过动态捕捉来完成,如《指环 王2》中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扮演的咕噜(Gollum)——随着未 来技术的成熟,或许真人的动态捕捉也可以省略。很快,第一个让人无 法辨认的“电脑角色”也许就会在真人电影中出现,故去的明星或许能 重返银幕。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可能在某一天和亨弗莱·鲍 嘉(Humphrey Bogart)同台献技。与此同时,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也在 改变。今天我们熟悉的电影院也许会像曾经的杂耍剧院一样,在50年后 成为历史。 在这个变革的关头,可以确定无疑的是,21世纪是所有电影爱好者 的黄金年代。视频、DVD和网络下载的高速发展使古今中外丰富的电影 资源变得唾手可得。不久前,观看老片或外语片意味着你必须住在大城 市的小众艺术影院附近或期待电视的引进播放。如今,本书的读者几乎 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并反复观看书中介绍和遗漏的任何一部电影,然后 对我们的评价给出自己的判断。 本书力图纵览电影发展至今的历史,并展望其不断扩张的未来。这 当然是一个极其宏大的目标,电影的善变和多样让毕其功于一役成为不

12 引言


《电影通史》

可能的任务,其宽广的外沿也让人难以阐明它的定义。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1930— ,对页)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这话乍听起来言之有理,却也可以用来形容维特·哈兰(Veit Harlan, 1899—1964)的反犹太主义电影《犹太人苏斯》(Jud Süss,1940)。塞 缪尔·富勒(Sam Fuller,1912—1997,右图)的“电影即战场,包含爱 恨、动作、暴力、死亡,简而言之,就是情感”的总结也许更加贴切, 却也无法涵盖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1888—1976)或奥斯卡·费 钦格(Oskar Fischinger,1900—1967)的抽象派动画。 我们在《电影通史》中通过一系列的“定场镜头”呈现出电影史上 重要的时期、潮流、类型以及特定国家和地区创作高峰的代表性剖面或 元素。接下来,我们用“特写镜头”细细端详每一个重要场景。我们试 图选择最具启发性的作品,而非公认的“经典名篇”。读者和评论家一 定能找出我们遗漏的佳作,但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我们只能对无法详 述的作品忍痛割爱。电影激发的热情讨论和争执不亚于任何一个艺术门 类——甚至更多。如果本书能够引发读者的讨论、建议甚至愤怒的批

塞缪尔·富勒在二战影片《铁血军营》 (1980)的拍摄现场。富勒在这部低成本的硬 汉战争片中回顾了自己早年的记者生涯。

评,能够让读者对其内容进行正面或反面的重新审视,或者使读者对自 己此前所忽视的电影、电影人、电影类型或某国电影产生兴趣,那么编 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PK

马丁·斯科塞斯(中)与《穷街陋巷》 (1973)的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和哈维·凯特 尔说戏。斯科塞斯根据少年时代在小意大利区 的见闻撰写了影片剧本。

引言 13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

《如此运动生涯》 | 林赛·安德森(p.262)

英国电影新浪潮(p.258) 《浪子春潮》 | 卡雷尔·赖兹(p.260)

《黑上帝白魔鬼》 | 格劳贝尔·罗恰

拉丁美洲电影(p.264)

《奇爱博士》 | 斯坦利·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

新好莱坞(p.272)

性与电影(p.280)

《007之俄罗斯之恋》 | 特伦斯·杨(p.288)

间谍片(p.286)

科幻片(p.290)

4 | 1960至1969年 恐怖片(p.294) 《惊魂记》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p.296)

欧洲电影(p.300) 《甜蜜的生活》 | 费德里科·费里尼(p.304)

意大利式西部片(p.310)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


965

《电影通史》

1966

恰(p.268)

1968

1969

1970

1969

1970

《低度开发的回忆》 | 托马斯·古铁雷兹·阿莱(p.270)

(p.276)

965

1967

《雌雄大盗》 | 阿瑟·佩恩(p.278)

《白日美人》 | 路易斯·布努埃尔(p.282) 《毕业生》 | 迈克·尼科尔斯(p.284)

《2001太空漫游》 | 斯坦利·库布里克(p.292)

《魔鬼圣婴》 | 罗曼·波兰斯基(p.298)

《安德烈·卢布廖夫》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p.306) 《严密监视的列车》 | 伊利·曼佐(p.308)

《黄金三镖客》 | 赛尔乔·莱昂内(p.312)

1966

1967

1968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甜蜜的生活》1960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20—1993

记者鲁比尼(马斯楚安尼饰)拜倒在性感女 演员西尔维亚(艾克伯格饰)脚下。 运气不佳的鲁比尼被他生命中的女人环绕。

304 1960至1969年

《大蜜的生活》则让他来到世界之巅。几乎是一夜之间,本片的标 路》(1954)让费德里科·费里尼成为了艺术电影新贵,《甜

题成为了时尚界颓废生活的代名词,午夜佩戴墨镜的男主角马塞洛·马斯 楚安尼也成为了一代帅酷偶像。怀着好奇而又反感的心态,费里尼展示了 驻扎在咖啡厅、迷恋明星、彻夜举办派对、永不知疲倦的罗马时尚圈内 幕。马斯楚安尼扮演由严肃的作家转行的绯闻记者马赛洛·鲁比尼,他厌 恶自己的堕落,却无法拒绝光鲜的生活方式、高昂的报酬和轻易上手的女 人。他的同事——摄影师帕帕拉佐(沃特·山迪索饰)的名字也因此获得 了“狗仔队”(paparazzo)的全新含义。 费里尼在《甜蜜的生活》里告别了他最初信奉的新现实主义(第178 页)风格。受到他记录的奢靡场面的煽动,费里尼的创造力天马行空,极 尽癫狂。影片一开始,悬挂在直升飞机上的巨大的耶稣雕像双臂张开,掠 过罗马上空。之后,安妮塔·艾克伯格扮演的性感的明星西尔维亚近乎赤 身裸体地在特莱维许愿池中欢快地戏水,疯狂的记者赶到三个孩子伪造 的圣母奇迹现场进行采访。鲁比尼在神经质的富家千金玛德莱娜(阿努 克·艾梅饰)和他的女友艾玛(伊冯·弗奴克丝饰)之间左右逢源,而他 唯一敬重的作家斯特因那(阿兰·盖音饰)却在绝望中射杀了自己和孩 子。《甜蜜的生活》记录了这一时代灵魂和道德的堕落,却和所有杰出的 讽刺作品一样,让其谴责的对象沉浸其中,无法自拔。PK


《电影通史》

N 聚焦

1  罗马上空的基督 影片序幕,一尊巨大的耶稣雕像被直升机吊着掠过永恒之城罗马的上 空,飞向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鲁比尼和帕帕拉佐乘坐直升机紧随其 后,一群比基尼美女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4  夜晚的游行 鲁比尼参加了近郊城堡的一个派对,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达官贵族身 着奇装异服招摇而行。玛德莱娜为了寻开心,让鲁比尼娶她为妻,之 后另一个女人又和他调情。

2  明星驾临 鲁比尼被安排到机场采访瑞典裔美国影星西尔维亚。艳光四射的她引 起了骚动,鲁比尼亦为之倾倒,邀请她同去圣彼得观光。

5  丢失的口信 在一个醉酒纵情的派对过后,走在海边的鲁比尼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 的姑娘宝拉(瓦莱里娅·创可蒂尼饰),他曾在一家咖啡店见过她。 她试图告诉他什么,但她的声音被涛声所淹没,鲁比尼转身回到了派 对狂欢之中。

导演档案 1920—1951 费德里科·费里尼生于意大利里米尼。他1939年前往罗马攻 读法学,却开始编写故事和画漫画,后来为电影和广播节目 撰写笑料。他和罗伯托·罗西里尼(1906—1977)为新现实 主义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第180页)共同编 写的剧本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3  许愿池 和鲁比尼在城里一夜游玩过后,醉酒的西尔维亚走进了罗马最著名的 喷泉当中。头脑发热的鲁比尼穿着燕尾服跟着她下了水。二人在水中 的放纵是影片最为人所熟知的段落。

1952—1959 费里尼独自执导了首部长片《白酋长》(1952),并凭借 《浪荡儿》(1953)获得了国际影响力。1957年的《大路》 成为了费里尼四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中的第 一部。 1960—1993 《甜蜜的生活》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八部 半》(1963)之后,费里尼的风格变得极其奇幻难懂,但仍 然是世界电影的一股强大力量。 欧洲电影 30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好莱坞故事片

1

2

90

年代是曾经缔造经典的导演和演员们强势回归的十年。罗伯 特·奥特曼(1925—2006)以《大玩家》(1992)和《银色性

男女》(1993,第448页)重拾70年代的辉煌,后者出色的拼贴叙事和

3

群像表演令人想起导演先前的《纳什维尔》(1975)。泰伦斯·马力克 (1943— )时隔22年推出的新作《细细的红线》(1998)以诗意的角度 审视了二战太平洋战事。传奇巨星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联袂出 演了经典警匪片《盗火线》(1995,上图)。德尼罗联手老搭档马丁·西 科赛斯(1942— )推出了《好家伙》(1990),马丁亦在《纯真年代》

1 尽管曾经共同主演《教父2》(1974), 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直到迈克 尔·曼(1943— )风格凌厉的警匪片《盗 火线》出现才得以首次同台献技。

(1993)和《穿梭阴阳界》(1999)里重返少年时代的纽约街头。但阿 贝尔·费拉拉(1951— )更为准确地把握住了这座城市的脉搏──他的 《纽约王》(1990)和《坏中尉》(1992)堪称纽约市最为阴暗冷酷的银 幕映像。 纽约之子斯派克·李(1957— )用《丛林热》(1991)、《黑潮》

2 时代的代言人:金·凯瑞在《楚门的世界》 里饰演楚门·伯班。在讽刺名人效应和媒体 操纵之余,本片也预言了真人秀电视的到 来。

(1992)和《黑街追缉令》(1995)使美国黑人题材电影持续升温。马里

3 凯文·史派西在奥斯卡得主《美国丽人》中 扮演的莱斯特·伯纳姆注视着千禧年洛丽塔 安吉拉·海耶斯(米娜·苏瓦丽饰)。

楚,而略逊一筹的导演只知道美化暴力,淡漠人性冲突。

奥·范·皮布尔斯(1957— )的《万恶城市》(1991)和休斯兄弟(埃 尔伯特·休斯和艾伦·休斯,1972— )的《威胁2:社会》亦为同类翘 与此同时,融合人性冲突和暴力美学的昆汀·塔伦蒂诺(1963— ) 以黑马姿态轻而易举地杀出重围,技惊四座。结构精巧的类型混搭《落

大事件 1990

《好家伙》被看作是 马丁·西科塞斯高水 准的回归。

446 1990年至今

1991

在瑞凡·菲尼克斯和 基努·李维斯的帮助 下,格斯·范·桑特 (1952—  )的《我自 己的爱达荷》将同志 电影带入主流影坛。

1991

约 翰 · 辛 格 顿 (1968—  )的《街 区 男 孩 》 成 为 了 90年 代最优秀的非裔美国 人电影之一。斯派 克·李拍摄了《丛林 热》。

1992

在《坏中尉》和大 卫·马梅(1947—  ) 编写的《大亨游戏》 里,两个迥然不同的 男人各自走向崩溃。

1992

斯派克·李的传记片 《黑潮》因在片头收 录了罗德尼·金遭殴 打的录像引发了争 议。

1994

《辛德勒的名单》席 卷了当年的奥斯卡,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首次作为严肃的导演 得到认可。


《电影通史》

水狗》(1994)、《低俗小说》(1994,第450页)和《杰基·布朗》 (1997)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导演的天赋异禀与神秘莫测。他担任编剧的 《天生杀人狂》(1994)同《落水狗》、《坏中尉》和《欲望号快车》 (1996)一道成为了90年代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 好莱坞主流故事片方面,《楚门的世界》(1998,右图)为金·凯瑞 的表演天赋提供了完美的舞台,也成为了彼德·威尔的《证人》(1985) 之后最优秀的作品。詹姆斯·卡梅隆(1954— )凭借《泰坦尼克号》刷 新了票房和1998年奥斯卡奖项的纪录,但其最弱的环节──剧本,则被 《心灵捕手》(1997)击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46— )在爆米花 惊悚片《侏罗纪公园》(1993)和诸如《辛德勒的名单》(1993)等更为 严肃的作品间寻求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后者对华沙犹太人贫民区和集中营 屠杀的再现极富感染力,其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也在《拯救大兵瑞恩》 (1998,第452页)里得到了延续。 在影坛老将的力作之外,三名后起之秀预告了各自未来的成功。 布莱恩·辛格(1965— )和编剧克里斯托弗·麦奎里一道,用《非 常嫌疑犯》(1995)把观众带入迂回曲折的剧情迷宫。山姆·门德斯 (1965— )一鸣惊人的《美国丽人》(1999,下图)探讨了令人疲惫的 美国家庭问题和中年危机,也成为了凯文·史派西的代表作。保罗·托马 斯·安德森(1970— )自信满满的《不羁夜》(1997)重现了七八十年 代洛杉矶成人电影工业的盛况,亦暗示着他将成为下个十年里最具原创性 的电影制作人之一。IHS

1995

《阿甘正传》包揽奥 斯卡各大奖项。《低 俗小说》(第450页) 力夺“金棕榈奖”, 并摘下好莱坞“最佳 原创剧本”。

1995

《盗火线》和《七宗 罪》令本年度的所有 动作惊悚片黯然失 色。王颖(1949—  ) 和 保 罗 · 奥 斯 特 (1947—  )合作推出 了《烟》以及《烟变 奏之吐尽心中情》。

1996

阿贝尔·费拉拉的 《江湖白事》成为了 这个十年里最优秀的 帮派电影。保罗·托 马斯·安德森拍出了 《赌城纵横》。

1997

《冰风暴》和《杰 基·布朗》上映。 《洛城机密》成功地 将詹姆斯·艾洛伊的 小说搬上了银幕。

1998

《细细的红线》和 《拯救大兵瑞恩》 (第452页)展现了二 战的不同侧面。

1999

《美国丽人》赢得了 奥斯卡和票房的双丰 收。奈特·沙马兰 (1970—  )的《第六 感》成为了当年的最 大黑马。

好莱坞故事片 44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罪孽天使》1994 彼得·杰克逊 1961

茱莉和宝琳创造了只属于她们自己的危险的 魅惑世界。 《罪孽天使》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 本”提名。

管取材于一桩真实的谋杀案件,《罪孽天使》完全不是一部骇人听

闻的犯罪惊悚片。彼得·杰克逊这部敏感而古怪的喜剧以热情诙谐

的口吻展现了少女的爱欲和她们偏执的友谊——虽然这样的友谊最终让害 怕分开的两位少女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宝琳·帕克(梅兰妮·林斯基饰)伙同好友茱莉·赫尔姆(凯特·温 丝莱特饰)杀死自己的母亲的案件对许多人并不陌生,这一事件如驱之不 散的鬼影,笼罩全片。然而这非但没有减弱二人友情的无邪和顽皮,反而 为影片平添深度。观众观看二人搭建复杂的幻想世界,并分享着她们达到 相互理解时的激动。杰克逊和妻子兼编剧弗兰·沃尔什从始至终没有尝试 为姐妹花的行为开脱,但影片花费巨大的精力探索她们激烈的内心世界, 并解释了两个年轻的灵魂如此执迷不悟的原因。 影片主创拥有诸多绝佳的条件。其一是杰出的演员阵容,包括当时 并未出名的凯特·温丝莱特。宝琳·帕克的日记的使用是另一个重要的选 择,在讲述全片之余令其可信度大增。这部获奖作品为沃尔什和杰克逊赢 得了应得的赞誉,二人出色地捕捉到了青春期的异想天开,并尝试为40多 年前令世人震惊和好奇的谜案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AS

466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N 聚焦

导演档案 1961—1982 生于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是英国移民的儿子。孩童时代他便 在家中使用超8摄影机和定格动画模型还原热门电影的桥段。 1983—1987 1987年,杰克逊将他的短片《坏品味》扩展成为一部恐怖喜剧 长片,全部利用其作为报社学徒照相制版工的业余时间完成。 1988—1993 杰克逊极具个人特色的恐怖喜剧片被冠以“血浆闹剧片 (splatstick)”的名称。他制作了更多此类作品,包括转为 全职导演后拍摄的《群尸玩过界》(1992)。

1  梦开始的地方 宝琳来到茱莉的房子里。伴随着鸟鸣和撩人的配乐,身穿中世纪服装 的茱莉出现在观众面前,像是从一幅浪漫主义油画中走出来的人物。 这清楚地表明了宝琳的幻想世界,并预告了她对茱莉的热切情感。

1994—1996 杰克逊的转型之作《罪孽天使》获得了多方赞誉。该片的成 功促成了好莱坞作品《神通鬼大》(1996)的诞生,但这部 作品却并未获得先前的成功。 1997—2004 杰克逊赢得了儿时最爱的J.R.R.托尔金的《指环王》三部曲的 改编权,1999年在新西兰展开拍摄。大获成功的《指环王》 三部曲(第530页)让杰克逊成为这一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之一。 2005至今 2005年,杰克逊翻拍了另一部童年挚爱《金刚》,然后以 《可爱的骨头》(2009)回归现代生活。接下来,他以托尔金 的《霍比特人》三部曲重返中土世界,第一集于2012年上映。

斯人何在? 宝琳·帕克和茱莉·赫尔姆(下图)被判有 罪,入狱5年。二人被释放的条件是永不见面。 2  激情一夜 根据宝琳日记的叙述,看罢《第三人》后,她和茱莉幻想着她们各自 的故事里人物会如何做爱,并对号入座。这是影片对当晚日记的一种 性的解释。

二人出狱后的生活使影片的附录颇为有趣:宝琳 改名为希拉里·内森并移居英国肯特,在那里教 授骑马。据说她已成为一名天主教徒。一名新西 兰记者曾经宣称找到了在奥克尼群岛隐居生活的 她。茱莉来到了美国,在移居苏格兰之前成为了 一名摩门教徒。她改 名安妮·佩瑞,在70年 代末开始撰写侦探小 说,成为了一名颇为 高产的作家。未曾结 婚的她和她的哥哥兼 编辑住在一起。与宝 琳一样,据说她从未 看过《罪孽天使》。

3  大错铸成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宝琳的妈妈荷诺拉(莎拉·皮尔斯饰)开心地带 着女儿和茱莉出去散步,全然不知等待她的恐怖遭遇。当她俯身去捡 一颗女孩们掉落的宝石时,宝琳用一块砖猛击其头部,将其杀死。

大洋洲电影 46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欧洲电影

1

2

90

年代,欧洲电影在好莱坞来势汹汹的文化侵略下尝试树立一种本

土的文化形象。新晋加入欧盟的中欧和东欧国家的电影人在彰显

本国个性和寻找欧陆归属感之间艰难地寻求着平衡。冷战使得中欧和东欧 3

的一些国家拥有长期稳定的国内市场,而国内的少数几位导演现在需要迎 合更为广大的观众。 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Béla Tarr,1955— )以史诗片《撒旦探 戈》(1994)继承了米克洛斯·杨索(Miklós Jancsó,1921— )和伊 斯特凡·萨博(István Szabó,1938— )的衣钵。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 尔·库斯图里卡(Yugoslavia Emir Kusturica,1954— )以讲述南斯拉夫

1 在《黑店狂想曲》的片头,帕斯卡尔·奔尼 泽克藏身垃圾桶,以躲避食人厨师的追杀。

二战后历史的超现实喜剧《地下》(1995,对页下图)取代了杜尚·马卡

2 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扮演了《蓝白红三 部曲之蓝色情挑》里悲痛的寡妇朱莉·德库 西。

里卡获得了国际上的成功,却对本国同行提携不多。在波兰,克日什托

3 在库斯图里卡机智诙谐的黑色喜剧《地下》 的婚礼一幕,新娘耶莱娜(米莱娜·帕夫洛 维奇饰)像天使一样飞翔。

维耶夫(Dušan Makavejev,1932— )的地位。在这之后,塔尔和库斯图 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1996)在80年代超越 了安德烈·瓦依达(Andrzej Wajda,1926— )的影响力,但二人国民偶 像的地位均被移居法国并接受外资的举动打了折扣。这样的行为不足为 奇,为基耶斯洛夫斯基根据法国国旗颜色拍摄的《蓝白红三部曲》—— 《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红色情深》(1993—1994,对页上图) 担任制片的罗马尼亚导演马林·卡密兹(Marin Karmitz,1938— )后来

大事件 1991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 洛夫斯基拍摄了他的 首部法语片《两生 花》。

474 1990年至今

1993

由马林·卡密兹制 片、基耶斯洛夫斯基 执导的《蓝白红三部 曲》的首部《蓝色情 挑》上映。

1993

法国电影界在欧洲议 会的世界贸易论坛呼 吁电影不应被当成一 种商品来对待。

1993

欧盟和美国的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谈判在美 国电影出口的问题上 进入了僵局。

1994

美国电影达到了创下 法国电影市场份额新 高的60%,法国本土作 品只占28%,为历史最 低。

1994

新一代东欧电影人获 得了国际关注,执导 《撒旦探戈》的匈牙 利人贝拉·塔尔为其 中的杰出代表。


《电影通史》

还把德国-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1942— )拉到 了法国。跨国合作不仅让电影的国籍难以界定——《蓝白红三部曲》中的 两部摄于法国,一部主要在波兰完成,也显示了欧洲和国际影坛相似的生 态环境:东欧的电影人流失到了法国,一如欧洲的才俊远走好莱坞。 这一时期的法国电影以一系列重金打造的大制作为代表,这些作品具 有浓厚的法国文学历史渊源和华丽的明星阵容。让-保罗·拉佩纽(JeanPaul Rappeneau,1932— )的《大鼻子情圣》(1990,第442页)的巨 大成功和克劳德·贝里(Claude Berri,1934—2009)的《恋恋山城》 (1986)使杰拉尔·德帕迪约成为一名国际巨星。与此同时,一批年轻导 演效仿好莱坞的手法制作的低成本电影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青年才 俊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1953— )和马克·卡罗(Marc Caro,1956— )通过末世超现实黑色喜剧《黑店狂想曲》(1991,对 页)打入了国际影坛。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1967— )高 度风格化的叛逆青年纪实《怒火青春》(1995,第478页)聚焦法国极具 争议的多民族融合问题,引发了外国观众的共鸣。热内和卡索维茨加入了 吕克·贝松(Luc Besson,1959— )的行列,也远赴好莱坞继续发展。 好莱坞的诱惑也让德国电影感到了切肤之痛——过去十年最为活跃 的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1941— )和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1955— )远走好莱坞。更加严重的是,70年代收 获希望和关注的德国新电影(第326页)步履维艰,德国电影无法塑造

1995

丹 麦 导 演 拉 斯·冯·提尔和托马 斯·温特伯格在巴黎 发布了革命性的《道 格玛95宣言》。

1997

让-皮埃尔·热内在好 莱 坞 为 2 1 世 纪 福 克斯 公司拍摄了《异形4: 浴火重生》。

1997

迈克尔·哈内克觉得 为《趣味游戏》(第 480页)选取英文标题 是对好莱坞主流电影 的一种暗示。

1998

第一批道格玛95作 品 —— 托 马 斯 · 温 特 伯格的《家宴》和拉 斯·冯·提尔的《白 痴》在戛纳影展首 映,《家宴》赢得了 “评委会大奖”。

1999

《美丽人生》赢得 了包括“最佳外语 片”在内的3项奥斯 卡奖,自导自演的罗 伯托·贝尼尼亦获得 “最佳男演员”。

1999

道格玛95运动的影响 波及法国和美国。

欧洲电影 47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4

7

5

6

4 谜样的索菲亚(佩妮洛普·克鲁兹饰)让 《睁开你的双眼》中的纨绔子弟久久不能忘 怀。 5 《永恒和一日》回溯了将死的诗人亚历山大 (布鲁诺·甘茨饰)的一生和他对妻子安娜 (伊莎贝拉·雷纳德饰)深沉的爱恋。 6 《家宴》中的食客迈克尔(托玛斯·博·拉 森饰)受到了服务生不友好的“酒水服 务”。 7 《罗拉快跑》的分栏式海报设计与其多线叙 事风格契合。

独特的个性和强势的电影人。90年代末,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 1965— )的爱情惊悚片《意外的冬天》(1997)和《罗拉快跑》 (1998,左图)令人耳目一新,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他不久也加入了前辈 的行列,走向美国。 欧洲南部的意大利电影以怀旧的目光审视过去。由英国人迈克尔·莱 德福(Michael Radford,1946— )执导、法国明星菲利浦·诺瓦雷主演 的《邮差》(1994)以及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1952— )自 编自导的《美丽人生》(1997)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第178页)和启发 了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1956— )的《天堂电影院》 (1988)的托托喜剧中汲取了营养。西班牙电影的领军人物佩德罗·阿莫 多瓦(Pedro Almodóvar,1949— )的作品以疯癫浓艳的大喜大悲和超现 实主义情节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后弗朗哥时代的西班牙社会。多产的他连续 推出了《窗边的玫瑰》(1995)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第482 页)。除此之外,胡里奥·密谭(Julio Medem,1958— )凭借处子作乡 村故事《牛的见证》(1992)崭露头角,生于智利的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Alejandro Amenábar,1972— )的惊悚片《睁开你的双眼》(1997,上 图)也大获成功,不久被好莱坞翻拍为《香草的天空》(2001),由佩妮 洛普·克鲁兹再度主演。 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1956— )和托马斯·温特 伯格(Thomas Vinterberg,1969— )正在酝酿一场影响深远的立足国内、 放眼欧洲的电影复兴运动。在巴黎举行的庆祝电影诞辰100年的研讨会 上,二人发起了“道格玛95”电影运动及其《纯洁宣言》,旨在将电影 艺术家从和好莱坞竞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作为对充斥着大片的影坛的 “拯救措施”,道格玛95运动对当下影坛的“某种倾向”发起了进攻, 他们向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1954年在 《电影手册》上发表的影响深远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致敬。针对 徒有其表、情节粗浅、行为虚假的现代电影,《纯洁宣言》要求不使用 布景和道具的实地拍摄、不使用特殊灯光的手提摄影、禁止后期添加的 配乐和音效、故事必须发生在“此时此地”,并坚称“类型片是不被允 许的”。 温特伯格的《家宴》(1998,下图)是第一部道格玛电影,这部用

476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索尼Hi-8录影带拍摄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家庭因自杀而分崩离析的一晚。 冯·提尔的首部道格玛作品《白痴》(1998)因露骨的性场景和对残 障人士的冒犯招致了批判。次年,丹麦追随者索伦·克拉格·雅各布 森(Søren Kragh-Jacobsen,1947— )贡献了道格玛运动的第三部电影 《敏郎悲歌》(1999),讲述了一个人在父亲去世之后回到儿时居住 的丹麦小岛照顾智障的哥哥的故事。《家宴》和《敏郎悲歌》的成功以 及《白痴》的恶名将道格玛运动的影响波及世界。1999年,法国人让马克·巴尔(Jean-Marc Barr,1960— )的《情人们》和美国导演哈莫 尼·科林(Harmony Korine,1973— )的《驴孩朱丽安》相继问世。讽 刺的是,这场持续发展并影响世界影坛的电影运动,起初是欧洲电影人 抵抗外来侵袭的内省之举。 一些欧洲小国的电影资产相似地集中在几位导演周围——希腊的西 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òdoros Angelòpoulos,1935—2012)、葡萄牙 的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1959— )和曼努埃尔·德·奥里维 拉(Manoel de Oliveira,1908— )以及奥地利的哈内克——他们努力 为自己出色的作品打上“欧洲制造”的烙印,而非掀起一场新浪潮运 动。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和一日》(1998,右图)就依循古老的电 影习惯,讲述了行将就木的老人审视自己的一生的故事。然而,对单个 作品国籍的强调仍然根深蒂固地凌驾于更广阔的地域解读之上。于是, 生于德国、在奥地利接受教育的哈内克在十年间艰难找寻着摆脱国别限 制、代表整个欧洲的拍摄方式,但就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欧洲富裕乡 村社区、除了语言之外无任何地域特色的惊悚讽刺之作《趣味游戏》 (1997,第480页)也难以逃脱“奥地利电影”的标签。几乎在作品中 从不提及祖国的冯·提尔,也被人称为最能代表丹麦的电影导演。对 于 欧洲的电影人来说,只有离开自己的国家才能逃脱地缘的桎梏,以及欧 洲及其成员国十年间持续不断的复杂纠葛。CW

欧洲电影 47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电脑视觉特效

很家,他们是《金刚》(1933)中的巨猿或《伊阿宋与金羊毛》 久以前,威利斯·奥布莱恩和雷·哈里豪森是典型的电影特效专

1

2

3

1 巨型外星母舰在罗兰·艾默里奇的末世异形 侵略史诗片《独立日》中给纽约市投下恐怖 阴影。 2 观众期待已久的《电子世界争霸战》 (1982)续集《创战纪》中的林斯勒形象。 3 詹姆斯·卡梅隆破纪录的《阿凡达》中的纳 美人公主奈蒂莉。影片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 不够成熟而推迟了拍摄。

(1963)中的骷髅大军的创造者。《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的幕后功臣尼 克·帕克(1958— )可能是这群手工艺人当中的最后一位。在“后《星 球大战》(1977,第366页)”时代,特效部门变成了休斯顿航天地面指 挥中心——他们成排地守在电脑面前,利用像素而非黏土把导演和制片人 脑中的图景变为现实。和其他同事一样,负责制作施瓦辛格皮肉之下的终 结者机器人的斯坦·温斯顿最早也是从化妆和人偶转向电脑特效。讽刺的 是,当乔治·卢卡斯(1944— )在1997年以数字技术重新制作《星球大 战》的时候,他搞砸了20年前人人称道的一个环节——电影特效。 电脑动画(电脑生成影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CGI)早在 70年代就悄悄进入了科幻片领域,由先驱愿景家迈克尔·克莱顿(1942— 2008)在《西部世界》(1973)里最早实现。相对不成功的《电子世界 争霸战》(1982)和《最后的星空战士》(1984)等最初的几部大规模 使用(并宣传)电脑动画的作品让这一技术放慢了脚步。当詹姆斯·卡 梅隆(1954— )用电脑特效生成《深渊》(1989)中具有玛丽·伊丽莎 白·马斯特兰托尼奥面孔的海水触手时,流畅自然的效果让观众没有意识 到这是先前电影里同样用到的相对粗糙的电脑图形技术。卡梅隆的《终 结者2》(1991)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46— )的《侏罗纪公园》 (1993)主要依靠电脑动画完成,将以假乱真的液态金属怪物和史前生物 呈现在观众眼前。

大事件 1989

《深渊》中的“海水 触手”场景是真人电 影中第一次使用数字 特效,在当时引发了 观众的惊呼:“他们 是怎么做到的?”

484 1990年至今

1991

《终结者2》中自由变 形的液态金属杀手证 明了电脑动画创造伟 大反派的能力。

1992

《杀光律师》是第一 部使用电脑非线性剪 辑 软 件 的 电 影 —— 这 一系统很快将成为业 界标准。

1995

皮克斯的《玩具总动 员》拉开了全电脑制 作的动画长片的序 幕,从此传统2D动画 几乎在大银幕销声匿 迹。

1996

《独立日》和《火星 人玩转地球》的电脑 动画逼真地展现了外 星侵略地球的场面。

1997

《泰坦尼克号》中数 不胜数的水流渲染显 示了科技的进步。


《电影通史》

更多的电影人转向电脑动画。伍迪·艾伦(1935— )在《变色龙》 (1983)里纽伦堡万人大会上使用的光学拼接技术让位于《阿甘正传》 (1994)中汤姆·汉克斯和肯尼迪总统会面时所使用的电脑拼接软件。 《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51— )此后离开了真人电 影,转向全电脑动画(和3D立体技术),如哈里豪森风格的《极地特 快》(2004)和《圣诞颂歌》(2009)。先前的科幻片、史诗片和灾难片 所使用的大量模型制作和物理特效被电脑特效全面取代,罗兰·艾默里奇 (1955— )的《独立日》(1996,对页)、《完美风暴》(2000),以 及《角斗士》(2000)、《金刚》(2005)和《阿凡达》(2009,下图) 应运而生。2010年末的3D立体电影《创战纪》(右图)为这一长串名字 添加了重重的一笔。与此同时,《黑客帝国》(1999,第486页)独具气 质的“子弹时间”和无视地心引力的打斗场景也影响了诸多效仿者。 彼得·杰克逊(1961— )在《指环王》三部曲(2001—2003,第530 页)中创造了第一个电脑生成、真人扮演的人物咕噜。科幻片《虚拟偶 像》(2002)讲述了未来一个电脑生成的电影明星可能发生的故事。然 而,电脑动画还是更多地用于制作真人演员的虚拟舞台(《天空上尉与明 日世界》,2004;《罪恶之城》,2005;《斯巴达300勇士》,2006)。 动画片是电脑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领域,皮克斯的全三维动画《顽皮跳跳 灯》(1986)展现了一盏富有人性的台灯,迪士尼利用传统方法制作的 《美女与野兽》(1991)也采用了一段电脑生成的场景。在《玩具总动 员》(1995,第490页)大获成功之后,皮克斯力压梦工厂(《怪物史莱 克》,2001)和其他竞争者,成为了电脑动画长片领域的领导者。在电脑 制作的卡通长片司空见惯的今天,制片商不得不使用3D立体特效以脱颖 而出。KN

1997

重新推出的《星球大 战》三部曲中电脑动 画“翻新”制作的生 物、飞船和爆炸场景 引发了影迷的争议。

1999

《黑客帝国》(第486 页)将时间放慢,带 观众进入了电脑生成 的虚拟实境。

2002

《指环王2:双塔奇 兵》(第530页)中的 咕噜(安迪·瑟金斯 饰)是第一个主流电 影里真人“扮演”的 电脑特效角色。

2003

广播影评人协会将首 个“最佳数字表演 奖”颁发给了《指环 王》三部曲中的演员 安迪·瑟金斯。

2009

《阿凡达》通过繁复 的工序创造的外星奇 景使其走红全球。皮 克斯、梦工厂等厂家 乘势而上。

2010

电脑特效主导的《创 战纪》延续其引领 时代地使用电脑动画 的前作的故事。杰 夫·布里吉斯和电脑 生成的年轻的自己同 台献技。

电脑视觉特效 48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千与千寻》2001 宫崎骏 1941—

影片精彩地结合了手绘和电脑动画。 宫崎骏这部扣人心弦的佳作赢得了“奥斯卡 最佳动画长片”。

果说歌剧般的生态寓言《幽灵公主》(1997)标志着日本动画工作 室吉卜力打入西方市场的话,其下一部作品《千与千寻》则让宫崎

骏成为了日本在世的最伟大的编剧和导演。凭借华丽的动画风格和暴力污 秽的内在细节,宫崎骏对动画界霸主迪士尼和皮克斯善良无害的作品发起 了挑战。吉卜力作品不变的特色包括年轻好奇的女性主角、精细手工绘制 的明丽鲜活的奇幻世界以及对“这一切只是现实生活的不安全感投射而生 的幻想之境”的暗示。 在神隐之地丢失了父母的女主角千寻需要通过层层考验回到现实世 界。受到欧洲寓言作家路易斯·卡罗(《爱丽丝梦游仙境》)和A.A.米尔 恩(《小熊维尼》)的影响并结合日本的建筑、设计、电影和国民性格, 宫崎骏的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文化特色与50年代日本杰出电影导演小津安 二郎(1903—1963)、成濑巳喜男(1905—1969)和沟口健二(1898— 1956)比肩。与需要慢慢品味的宫崎骏的其他作品一样,本片繁杂而松散 的故事线以及形形色色的怪异角色最终汇聚成一个严谨统一的主题。它告 诉人们如何融入外国文化、帮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慰藉、生态系统遭到了 残酷破坏——以及更重要的,不要忘记你是谁,你从哪里来。DJ

492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N 聚焦

1  废弃的主题公园 宫崎骏经常展现成人和儿童举止的迥然不同。在电影开头,千寻和父 母路经一座废弃的主题公园,父母的贪婪自大令含蓄的女孩倍感羞 愧。

4  夜班电车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出现在拜访汤婆婆的姐姐的小千乘坐的鬼魅电 车上。这段情节和主线毫无关联,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千独自乘坐 火车的快乐。这段旅途也让小千的勇气生根发芽。

2  腐烂的河神 千寻(现在被改名为“千”)帮助一位臭气熏天的客人洗澡。她从污 泥中掏出了大量垃圾,恢复了河神的清洁。宫崎骏利用这一形象比喻 呼吁人类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5  失而复得的本真 阴沉的白龙是千寻的心上人,他受到了诅咒,忘记了自己的真名。当 观众最终发现他原来是千寻婴儿时跌入的琥珀川的河神时,影片关于 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主题也终于浮出水面。

导演档案 1941—1969 宫崎骏生于东京。童年时代的他如饥似渴地欣赏着漫画和动 画电影,如迪士尼的《小鹿斑比》(1942)。 1970—1983 1971年,宫崎骏和高畑勋一道加入了A-Pro工作室。1978年 的电视电影《未来少年柯南》是他初次执导的作品。 1984—1992 宫崎骏钟爱的勇敢坚毅的女性角色在反战奇幻作品《风之 谷》(1984)里首次出现。1985年,他和高畑勋共同创办了 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了一系列极具个人特色的经典动画。 3  血 当白龙撞破墙壁跌入澡堂时,他浑身的血迹触目惊心。很少有人像宫 崎骏一样敢在合家观赏的电影里加入这样的血腥场面。

1993至今 《千与千寻》之后,宫崎骏制作了《哈尔的移动城堡》 (2004)和对《小美人鱼》的独特改编——《悬崖上的金鱼 姬》(2008)。

动画电影 493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恐怖新纪元

1

2

从1990年以来,恐怖片这一类型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 鬼故事和杀人魔等老套的题材仍然威风不减,另一方面,新潮的思

想和新奇的技术也正对这一领域产生着影响。传奇恐怖片导演乔治·A.罗 3

梅罗(1940— )和约翰·卡朋特(1948— )难以满足看惯恐怖片的观众 的口味,罗梅罗在《死亡日记》(2007)和《死人岛》(2009)里重复旧 日的僵尸题材,卡朋特则回到B级片领域,监制了他的经典老片的重拍工 作。然而,经历了《布鲁克林吸血鬼》(1995)等乏善可陈的作品之后, 韦斯·克雷文(1939— )强势回归,带来了恐怖片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1 重新定义恐怖片的杀人魔电影《惊声尖叫》 中的德鲁·巴里摩尔证明了高片酬并不能担 保一个人性命无忧。 2 互联网时代的小成本恐怖片《女巫布莱尔》 在上映前就在网上引发了疯狂热捧。 3 和许多近年来卖座的恐怖片一样,《生人勿 进》以恐怖片影射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由凯 尔·赫德布朗特扮演年轻的吸血鬼伊莱。

《惊声尖叫》(1996,上图)。该片对恐怖片的后现代解读在嘲讽恐怖片 的惯用套路之余,也成功地达到了令人尖叫的恐怖效果。尽管这部作品对 杀人魔电影进行了绝佳的颠覆,它留给后人的财富却极为有限,更不用 说一部不如一部的续作和跟风之作《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系列 (1997—2006)。 在优雅沉稳的《沉默的羔羊》(1991,第496页)和奈特·沙马兰 (1970— )执导的票房巨片《第六感》(1999)之后,世界各国的佳作 为恐怖片注入了“新鲜血液”。日式恐怖在90年代末期强势登场,《午夜 凶铃》(1998)、《咒怨》(2002)和《鬼水怪谈》(2003)悉数被好莱 坞翻拍重制。韩国电影也推出了不少佳作,包括黑暗的《蔷花,红莲》 (2004)和讽刺政治的《汉江怪物》(2006)。西班牙语作作品包括亚

大事件 1992

《异形3》回归了该 系列最初的恐怖片 路线。彼得·杰克逊 (1961—  )以《群 尸玩过界》向坏品味 恐怖片告别。《人咬 狗》让连环杀手电影 复活。

494 1990年至今

1994

韦斯·克雷文以《猛 鬼街7》回归年轻时的 水准。拉斯·冯·提 尔(1956—  )推出了 全 场 1 0 小 时 的 创 新恐 怖电视剧集《医院风 云》。

1996

《惊声尖叫》重新定 义了杀人魔电影。 《魔女游戏》引领了 学生恐怖片的风潮。 彼得·杰克逊的《神 通鬼大》得到了褒贬 不一的评价。

1998

《午夜凶铃》使日式 恐怖红遍全球。罗 伯特·罗德里格兹 (1968—  )的《夺命 高校》为青少年恐怖 片加入了阶级观念。 《V字特工队》是导演 约翰·卡朋特职业生 涯低谷时期的作品。

1999

三池崇史(1960—  ) 拍摄了日式恐怖片《切 肤之爱》。《女巫布莱 尔》和《第六感》是90 年代商业上最为成功的 两部恐怖片。

2001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的老派超自然惊悚片 《小岛惊魂》具备亨 利·詹姆斯小说的风 骨。


《电影通史》

历桑德罗·阿曼巴(1972— )的《恐怖论文》(1996)以及吉尔莫·德 尔·托罗(1964— )的《魔鬼银爪》(1993)、《鬼童院》(2001)、 《潘神的迷宫》(2006)和他监制的《孤堡惊情》(2007)。 电影人对互联网的口碑宣传和低成本手提摄影的热爱催生了《死亡 录像》(2007)、《灵动:鬼影实录》(2009)、《最后一次驱魔》 (2010)以及轰动一时的话题之作《女巫布莱尔》(1999,右图)。 然而,古典的恐怖神话,特别是吸血鬼题材仍然是票房的最大保证。 在90年代水平参差不齐的《夜访吸血鬼》(1994)和《惊情四百年》 (1992)之后,21世纪的《暮光之城》系列(2008—2012)及更加新颖 的《三十极夜》(2007)和《生人勿进》(2008,下图)纷纷登场。 为引领新潮流绞尽脑汁的电影人在题材突破的尝试上可谓无所不 用其极,促进了《人皮客栈》(2005)和《电锯惊魂》系列(2004— 2010)等折磨享受(torture porn)电影的走红和泛滥。面对充斥市场的 血腥暴力作品,一些电影人努力将作品提升到当年大获赞誉的《驱魔 人》(1973,第336页)的高度。弗兰克·德拉邦特(1959— )执导 了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肃杀的《迷雾》(2007),乔斯·韦 登(1964— )编剧、制作了《林中小屋》(2011),凯文·史密斯 (1970— )在《红色之州》(2011)里对政治和宗教极尽讽刺之能 事。非英语作品《黑暗侵袭》(2005)、《茱莉娅的眼睛》(2010)和 《恶夜食人族》(2010)以题材上的多样性和原创力证明了恐怖片是最 善于破旧立新的电影类型,为每一代观众奉献出了迥然相异的新鲜话题 和传世经典。IHS

2002

《鬼水怪谈》是另一 部大获成功的日式恐 怖片。《闪灵战士》 令英国导演尼尔·马 歇尔(1970—  )的事 业起步。

2003

《新德州电锯杀人 狂》是第一部七八十 年代恐怖片的翻新之 作。

2004

《电锯惊魂》系列片 以血腥新颖的首部曲 开始,詹姆斯·温 (1977—  )担任导 演。

2005

尼尔·马歇尔推出 了 21世 纪 最 优 秀 的 英 国恐怖片《黑暗侵 袭》。《狼溪》在澳 大利亚推迟播映,避 免对真实罪案的判决 产生影响。

2008

《暮光之城》上映。 电视剧集《真爱如 血》首季开播。

2009

《灵动:鬼影实录》 成为了21世纪最为成 功的低成本佳作之 一。

恐怖新纪元 49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沉默的羔羊》1991 乔纳森·戴米 1944—

莱克特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他脸上的曲棍 球面具是为了使他“免开尊口”。 海报中的克拉丽丝因一只鬼脸天蛾而保持 “沉默”,这也是她在片中追凶的线索之一。

为《一夜风流》(1934)和《飞越疯人院》(1975,第356页)之

后第三部独揽奥斯卡5项最高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

剧本、最佳男女主角)的电影,《沉默的羔羊》也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 片”的恐怖片。乔纳森·戴米的这部作品达到了一部好莱坞电影各方面的 顶峰,除了恐怖片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片型。 泰德·泰利的高智商剧本营造出逐步加深的悬疑气氛,塔克·藤本的 摄影和蒂姆·加尔文的艺术指导为克拉丽丝·史达琳和尼拔·莱克特的首 次会面及“水牛比尔”迷宫般的地牢赋予了阴暗怪诞的视觉风格。影片还 采用了大卫·柯南伯格(1943— )的御用作曲家霍华德·肖令人坐立难 安的配乐作品。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能观看主演迥然不同的表演风格,朱迪·福斯特 扮演的克拉丽丝是自然主义表演的绝佳范例,安东尼·霍普金斯则贡献了 巴黎大木偶恐怖剧场般的可怕表演——他完美地控制着自己的每一个动作 和每一句台词,如同这其中的平衡决定着听者的生死。霍普金斯仅仅16分 钟的表演差一点就要打破电影的平衡,泰德·拉文扮演的恐怖的“水牛比 尔”詹姆斯·甘布则极好地填补了莱克特大夫不在场的时间。戴米对强大 的女性角色的喜爱在本片获得了回报,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克拉丽丝这一人 物外,他还突显了女性在男人的世界中遭遇的困境。IHS

496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N 聚焦

1  克拉丽丝和莱克特大夫  克拉丽丝和莱克特大夫的第一次见面暗示二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关于 “水牛比尔”这个案子这么简单。莱克特出于对克拉丽丝人格的着迷 逼迫她面对自己过去的恐怖记忆。

4  尾声 借助夜视装备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拍摄的结尾,克拉丽丝射杀了“水 牛比尔”,救出了被绑架者,也因此顺利晋升为正式的FBI探员。黑 暗中的她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渡过了难关。

导演档案 1944—1983 乔纳森·戴米生于1944年。从佛罗里达大学毕业之后,他开 始为罗杰·科曼(1926—  )工作,历任监制、导演,制作了 《监狱风云录》(1974)和《疯狂老妈》(1975)等剥削电 影。这些作品表现了他对真实可信的女性角色的喜爱,例如 大受好评的《天外横财》(1980)里荣获奥斯卡的玛丽·斯 汀伯根扮演的角色。

2  男人的世界中的女人 当杰克·克劳福德提醒联邦警员在女同事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克 拉丽丝感受到了工作中强烈的性别歧视。随后她顶撞上司的举动标志 着她从新手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探员。

1984 死气沉沉的《小迷糊的情泪》(1984)之后,戴米在获得好 评的《别假正经》(1984)中记录了美国乐队Talking Heads 的演唱会实况。 1985—1992 通过《散弹露露》(1986)和《嫁给歹徒》(1988)靠拢主 流影坛的戴米凭借叫好又卖座的《沉默的羔羊》获得了好莱 坞的认可。 1993—2001 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联袂主演的《费城故事》 (1993)再度折桂奥斯卡。戴米在纪录片领域亦颇有建树, 从海地生活到自己的牧师亲戚——《鲍比表哥》(1992)的 原型——都在他的题材之内。此后戴米的表哥在他的电影里 多次出现。1998年,戴米以极大的野心改编了托尼·莫里森 的小说《真爱》,并获得了成功。

3  越狱 莱克特用一个狱卒的人皮做面具逃出了监狱。后备部队以为莱克特是 他们负伤的同伴,于是将其送往医院。途中,他杀死了医护人员,消 失不见。

2002至今 两部翻拍片《迷情追杀》(2002)和更为出色的《谍网迷 魂》(2004)过后,戴米拍摄了讲述美国民主党前总统的纪 录片《吉米·卡特:来自草原的人》(2007)和《蕾切尔的 婚礼》(2008)——作为戴米迄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 影片让安妮·海瑟薇获得了奥斯卡提名。2012年,他推出了 纪录片《恩佐的音乐人生》。

恐怖新纪元 49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东亚电影

1

2

国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更多外国观众和国际电影节的青

睐——虽然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国内遭受审查。张艺谋(1951— )

压抑而浓艳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上图)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 3

大户人家的妻妾争斗,获得了威尼斯“银熊奖”。陈凯歌(1952— ) 的“金棕榈奖”得主《霸王别姬》(1993)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期 间一对京戏艺人的跌宕人生。尽管在国外包揽各项大奖,这些作品在 一段时期内遭到了中国大陆的禁映。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不但受到政府的 抵制和批判,也被力图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第六代导演反对。周晓文

1 巩俐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扮相。她一 共主演了张艺谋的8部作品。 2 梁朝伟和张曼玉担任《花样年华》的主演。 这部作品和《阿飞正传》(1990)以及 《2046》(2004)组成了王家卫的“60年代 三部曲”。 3 《老男孩》是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之 一,另外两部是《我要复仇》(2002)和 《亲切的金子》(2005)。

(1954— )是其中值得一提的过渡性人物,虽然属于第五代导演的行 列,但他的作品《二嫫》(1994)对现实的冷酷讽刺和放眼当今社会的 第六代导演不谋而合。 来自台湾的李安(1954— )是国际上最为知名的华人导演。他的 早期作品《推手》(1992)和《喜宴》(1993)均在美国拍摄完成, 讲述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在其他台湾导演致力于制作精巧的文艺片 时——如杨德昌(1947—2007)的《一一》(2000,第502页),李安 推出了潇洒灵秀的武侠片《卧虎藏龙》(2000,第500页),并启发了 《英雄》(2002)和《十面埋伏》(2004)的创作。这些视觉效果惊 人的功夫大片赢得了国外观众的强烈欢迎,并证明了东亚电影的在世

大事件 1991

中国导演张艺谋完成 了《大红灯笼高高 挂》。

498 1990年至今

1993

台 湾 导 演 蔡 明 亮 (1957—  )推出了长 片处子作《青少年哪 吒》。

1993

《霸王别姬》获得了 戛纳“金棕榈奖”, 这是中国“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之一。

1994

头两部作品中的故事 发生在美国的李安回 到台湾,拍摄了《饮 食男女》。

1996

韩国人洪尚秀拍摄了 他的第一部作品《猪 堕井的那天》。同 年,金基德以《鳄鱼 藏尸日记》出道。

1997

故事背景设在阿根廷 的《春光乍泄》代表 了王家卫的国际化风 格。


《电影通史》

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其中功不可没的香港导演王家卫(1956— )的 《花样年华》(2000,右图)等作品吸收国外广告和音乐录影带的特 点,展现了和一贯朴实无华的亚洲电影迥然不同的“MTV式”的美学 风格。 正当中国导演深陷审查制度的泥沼时,韩国电影从民主化政府对电 影创作的解禁中受益,走向了进一步的成熟,并逐渐获得了国际关注。 洪尚秀(1960— )的首部作品《猪堕井的那天》(1996)讲述了首 尔四个人交叉的命运。朴赞郁(1963— )的残酷复仇故事《老男孩》 (2003,下图)获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金基德(1960— )极度 暴力的《漂流欲室》(2000)收获了赞誉和争议,后来在佛学寓言《春 夏秋冬又一春》(2003,第504页)中转向了更加平和的风格。 这些作品的成功体现了韩国观众对本国电影的热情和支持。林权泽 (1936— )经常被人忽视的《悲歌一曲》(1993)讲述了民谣歌手世 家的经历,获得了韩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但后来被《生死谍变》 (1999)和暗含政治隐喻的怪兽片《汉江怪物》(2006)先后超越。尽 管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亚洲电影仍然对本国的观众具有绝对的吸引 力。AJ

2000

李安的武侠盛宴《卧 虎藏龙》(第500页) 取得了全世界观众 的追捧。杨德昌推出 了《一一》(第502 页)。

2001

王小帅(1966—  )的 《十七岁的单车》赢 得了国外好评,却在 中国大陆遭禁。

2002

张艺谋拍摄了色彩斑 斓的武侠巨片《英 雄》。

2003

李杨(1959—  )完成 了《盲井》。侯孝贤 (1947—  )在日本拍 摄了《咖啡时光》。

2006

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 (1965—  )涉及天安 门事件的《颐和园》 引发了争议。

2007

李 安 尺 度 极 大 的 《色,戒》赢得了 威尼斯影展“金熊 奖”。

东亚电影 499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一一》2000 杨德昌 1947—2007

片中的许多事件是由8岁的男孩洋洋亲眼见 证的。 面向观众的镜头使观众和剧中人处在了同一 个世界。

如作家兼评论家索尔·奥斯特利兹所说,杨德昌的电影尝试“通过

爱情和家庭的双重滤镜,展现出走向现代化的台湾社会的日常生活

图景”。这一目标在《一一》中得到了完美实现,影片以贴近生活的视角 呈现出宏大宽广的视野,是现代台湾影坛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以一场婚 礼开始,之后婴儿诞生,再由一场葬礼作结,影片涵盖了三代人的生活, 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N.J.(吴念真饰)及其亲友的家庭、爱情和职业的困 惑。 尽管沉重的氛围笼罩全片,杨德昌对台北的凛冽审视却从未让人感 到沮丧。虽然总是和人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镜头这一边的观众也不难 对剧中人的经历感同身受。片中更不乏幽默元素,其中许多和N.J.求知 欲极强的8岁儿子洋洋(张杨洋饰)有关——他喜欢用照相机拍摄人的后 脑勺,给他们看到“无法看到的自己”。这种聚焦家族兴衰,以小见大 的叙事方式和见微知著的对现代亚洲都市生存状态的体察令本片具有了 普世的意义。剧中人的心路历程是每一个现 代人无可避免的生命试炼, 也无疑是令影片打开国际市场的良药。讽刺的是,本片在台湾从未正式 放映,更令人心酸的是,这部作品也成为了杨德昌导演生前完成的最后 一部电影。AJ

502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N 聚焦

导演档案 1947—1981 生于上海的杨德昌在台湾长大,毕业于佛罗里达大学电气工 程专业。在短暂地就读于南加州电影学院后,他成为了一名 电脑工程师。 1982—1984 杨德昌重燃对电影的热情,回到台湾参与了拼盘电影《光阴 的故事》(1982)的创作。他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海滩的一 天》(1983)讲述了家庭和爱情,采取了复杂的多视角叙 述。 1985—1991 同行侯孝贤主演的《青梅竹马》(1985)和《恐怖分子》

1  偶遇 和儿子洋洋一起等电梯的N.J.偶然看到了电梯里走出的初恋阿瑞(柯 素云饰)。二人客套寒暄,洋洋在一旁观看。她离开之后,又突然转 身回来:“那次你跟我约好了,你为什么没来?我一直等、一直等, 我被你害得好惨,你知道吗?”

(1986)探讨了当代台湾社会都市生活对人的异化,而《牯 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则将镜头对准了60年代初的孤 僻少年。 1992—2007 杨德昌在《独立时代》(1994)和《麻将》(1996)里回归 当下社会。2000年的《一一》成了他广受好评的佳作,让他 在戛纳影展赢得了“最佳导演”。他随后成立了铠甲娱乐科 技,瞄准数字科技和动画电影的制作。旗下的首部电影《追 风》由于他的病情而中断拍摄。2007年,他因癌症去世,终 年59岁。

台湾艺术电影 台湾在1994年对进口电影的禁令颁布以 来,商业片市场逐渐萎缩。然而,台湾电影人 2  “现在就算有问题你也不能问!” 外婆因脑溢血卧床不起,家里的成员轮流来和她讲话。儿子、外孙女 都来了,唯独外孙洋洋却很不情愿:“她只是听到,又没有看到…… 有什么用。”

着眼本土民情和现代都市生活,制作了诸多精 彩的艺术片。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 物侯孝贤和杨德昌陆续推出了不少佳作:侯孝 贤以《戏梦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 (1995)完成了他的“台湾三部曲”,杨德 昌则推出了经典之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左图)。《爱情万岁》(1994)和 《河流》(1997)的 导演蔡明亮聚焦都市 的疏离感和同性恋题 材,以长镜头和极简 的运镜树立了个人风 格。

3  日本 N.J.和阿瑞在一家日本旅馆分别入住后,阿瑞敲响了N.J.的房门,并 告诉N.J.她愿意和丈夫离婚,和他再续前缘。她痛哭失声,他抱住了 她。“我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要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对吗?”她 问。

东亚电影 503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伊朗新浪潮

朗革命推翻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沙王的统治,在一年的示

威游行之后,阿亚图拉·霍梅尼在1979年成了新的最高领袖。和

前任王朝关系甚为密切的电影产业因此进入了完全停滞的状态。新政 1

2

权建立之后,人们对作为前朝喉舌的媒体的怨恨爆发了出来。到革命 结束时,180家电影院被彻底摧毁。接下来的几年间,伊朗制作的电影

3

屈指可数。到了1983年,政府建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以推动电影的 发展,并确保电影作品符合伊斯兰的价值观。仅那一年就有22部长片 和观众见面。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1957— )是伊朗革命 后最耀眼的影坛新人。作为一名激进的伊斯兰教徒,他在70年代被沙王 关押了4年之久。革命成功后,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的他弃文从影。《小

1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樱桃的滋味》里 使用长镜头拉开和观众的距离,让他们得以 审视角色的一举一动。

贩》(1989)以群像剪影的方式讲述了伊朗都市贫民的窘境,为他打响了 国际知名度。虽然更具进攻性的《爱情的时间》(1990)等作品遭到国内 的禁映,但他和同行的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他本人也成

2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优美动人的《万籁俱 寂》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科尔希德 (塔米尼·诺玛多瓦饰)的调音师生活。

为伊朗影坛举足轻重的一位导演。《魔毯》(1996)、《无知时刻》

3 一个女人在玛芝叶·马殊姬尼的《女人三部 曲》中决定不顾丈夫的反对参加自行车大 赛。

森招牌式的优美画面和更加激进的政治观点,并在“911事件”爆发之

(1996)和《万籁俱寂》(1998,对页上图)展现的诗意美感令全世 界观众如痴如醉。描绘阿富汗社会现状的《坎大哈》(2001)兼具莫 后具有了崭新的深意。

大事件 1990

戴瑞奇·麦瑞执导的 《哈姆恩》同观众见 面。

506 1990年至今

1990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的《爱情的时间》因 涉及女性婚外情而遭 到伊朗政府的禁映。

1990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在阿巴斯·基亚罗斯 塔米讲述人类身份认 同的《特写》里客串 出演。

1995

洛珊·班尼蒂玛讲述 一个丧偶的男人和贫 穷的年轻女孩的情事 的《蓝色面纱》获得 了国际关注。

1997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 米的《樱桃的滋味》 赢得了戛纳“金棕榈 奖”。

2000

玛芝叶·马殊姬尼令 人印象深刻的处女作 《女人三部曲》赢得 了威尼斯电影节“最 佳处女作”。


《电影通史》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 )无疑是伊 朗在国际影坛的代言人。“村庄三部曲”是他在伊朗革命后最著名的 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生生长流》(1992)和 《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第510页)中水乳交融的虚构与现实混淆 了故事和讲述者的界限。其平淡俭省的风格在讲述一个中年男人(胡 马云·埃沙迪饰)的自杀之旅的“金棕榈奖”得主《樱桃的滋味》 (1997,对页)里更上层楼。《随风而逝》(1999)则通过一名都市 工程师(贝哈扎德·道拉尼饰)来到一个偏僻的库尔德村庄为临终的 老妇守夜的故事,实现了现代和传统的碰撞。 革命后,伊朗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的夫人玛芝叶(Marzieh,1969— )与两个女儿莎米拉(Samira, 1980— )和汉娜(Hana,1988— )将成长为伊朗举足轻重的女性 导演。玛芝叶在2000年自编自导了她的首部作品《女人三部曲》(下 图),由她的丈夫担任制片。影片展现了处于三个人生阶段的女性的 生活:小女孩哈娃(法特麦赫·切拉尔·阿克哈饰)在9岁生日时“成 年”,必须佩戴黑色罩袍并不能再和男孩说话;叛逆的青年阿和(莎 布南·托罗伊饰)因为想要参加自行车竞赛而遭到丈夫离婚的威胁; 有钱的寡妇霍拉(阿兹泽·塞迪基饰)终于逃离了社会旧习的牢笼。

2000

贾法·帕纳西直言不 讳地讲述伊朗女性境 遇的《生命的圆圈》 (第512页)获得了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 奖”和威尼斯“金狮 奖”。

2003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 夫的《下午五点》讲 述了一名阿富汗女性 在后塔利班时代生活 的变化。影片荣获戛 纳电影节“评委会大 奖”。

2005

8月,马赫茂德·艾 哈迈迪-内贾德当选 伊朗总统。不久,莫 森·玛克玛尔巴夫离 开了伊朗前往巴黎定 居。

2007

汉娜·玛克玛尔巴夫 的长片处女作《佛在 耻辱中倒塌》里超凡 的摄影为她赢得了国 际认可。

2009

内贾德连任成功,抗 议选举结果的民众和 警察发生了暴力冲 突。

2010

帕纳西在2月被伊朗政 府逮捕。他进行绝食 抗议,并在国际舆论 的压力下,于5月获 释。

伊朗新浪潮 50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5

4

6

4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下午五点》里的 故事发生在塔利班政权垮台后的阿富汗,讲 述了理想化、志存高远的女性诺切拉(阿赫 勒·雷扎伊饰)舍弃掩面的布卡,追求自由 的故事。

玛芝叶的下一部作品《流浪狗》(2004)反映了后塔利班时代阿富汗 流浪儿的生活和对欧美电影的反思,她和丈夫共同执导的《和雪一起 到来的男人》(2009)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苏联的故事。 为莎米拉赢得国际赞誉的处女作《苹果》(1998)展现了玛索

5 贾法·帕纳西的《越位》展现了一群伊朗女 孩乔装打扮混进足球场观看球赛的经过。

默赫和扎赫拉两姐妹被父母禁足多年之后重获自由的真实经历。有

6 汉娜·玛克玛尔巴夫的《佛在耻辱中倒塌》 讲述了一个急切地想要学会读书写字的小女 孩芭缇(妮可巴哈·诺鲁兹饰)的生活。

女诗人芙茹弗·法洛克扎德(Forugh Farrokhzad,1935—1967)

的 影 评 人 将 这 部 电 影 同 伊 朗 出 产 的 第 一 部 短 片 电 影 —— 富 有 争 议 的 以诗人的口吻动情地讲述麻风病隔离区的故事的《房屋是黑的》 ( 1 9 6 3 ) —— 相 提 并 论 。 和 《 房 屋 是 黑 的 》 相 比 , 《 苹 果 》 具 有 更为复杂的叙事结构,并且片中角色由其原型亲自扮演,就像莫 森·玛克玛尔巴夫在基亚罗斯塔米的《特写》(1990)里扮演被人 冒 名 顶 替 的 自 己 一 样 。 莎 米 拉 的 下 一 部 作 品 是 坚 韧 动 人 的 《黑板》 (2000),影片讲述了库尔德族教师在两伊战争期间辗转各地教书的 经历。获得戛纳影展“评委会大奖”的《下午五点》(2003,上图) 展现了阿富汗女青年诺切拉(阿赫勒·雷扎伊饰)为获得受教育机会 的尝试。莎米拉在塔利班政权倒台后的喀布尔拍摄这部作品的经历又 戏剧性地成了她的妹妹汉娜的纪录片《疯狂的快乐》(2003)的拍摄 对象,而汉娜当年仅有14岁。 作为世界影坛最年轻的导演之一,汉娜采用和她姐姐相似的极简主 义风格,在《佛在耻辱中倒塌》(2007,对页下图)里审视了在2001 年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大佛遗迹附近生活的5岁阿富汗女孩芭缇(妮 可巴哈·诺鲁兹饰)的经历。讲述伊朗大选的《绿日》(2009)以故 事片的形式开篇,却在备受争议的选举结果所引发的暴力事件后,从 匿名视频变为一部半纪录片。 洛珊·班尼蒂玛(Rakhshan Bani Etemad,1954— )是伊朗影 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在德黑兰大学戏剧艺术专业毕业后,她先是 成了一名电视导演,后来着手拍摄电影短片。班尼蒂玛 最早的三部长 片《禁地》(1986)、《黄色金丝雀》(1988)和《外汇》(1989) 与她的纪录片作品一样聚焦社会底层人群,然而在将主角视为社会或 犯罪的受害者这一点上,上述影片又和她更为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后期 作品《娜葛丝》(1992)、《蓝色面纱》(1995)、《五月女士》

508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1998)、《烂心城市》(2001)及《静脉注射》(2006)大为不 同。她的作品以展现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谋求个人地位的主题得到国际 认同。她复杂而又辛辣的故事情节也涉及妇女普遍受到的待遇,引发 了各国观众的共鸣。 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1960— )是伊朗电影最新一代 的杰出代表。帕纳西最早为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担任第一 副导演,从此阿巴斯多次为他的作品撰写剧本。帕纳西的作品以强 大的叙事见长,例如首部长片《白气球》(1995)和《谁能带我回 家》(1997)以沉静深刻的象征手法,分别审视了童年的纯真和电 影的矫饰与虚妄。《生命的圆圈》(2000,第512页)标志着帕纳西 的作品的全新走向,而这部作品及《越位》(2006,右图)对伊朗 族长式社会的批判使他经常遭到官方的审查。2009年,在筹拍关于 总统大选的作品的过程中,帕纳西被捕入狱。后来他被当局释放, 却 吊 销 了 护 照 。 2 0 1 0 年 初, 他 因 为 申 请 出 国 参 加 柏 林 影 展 的 伊 朗 电 影论坛再次被捕。此事震惊了世界影坛,在舆论压力之下,他被再 次释放。 同知识分子式的“伊朗新电影”运动的发起者法拉赫·加法里 (Farokh Ghafari,1921—2006)、巴兰姆·贝泽尔(Bahram Beizai, 1938— )、帕维兹·基米亚维(Parviz Kimiavi,1939— )及“伊 朗新浪潮”先锋戴瑞奇·麦瑞(Dariush Mehrjui,1939— )和阿米 尔·纳得瑞(Amir Naderi,1946— )一样,帕纳西将电影视为一种强 大的工具,他可以借此披露不公,并在理想的状态下,推动社会的良 性变革。IHS

伊朗新浪潮 509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宝莱坞

印度电影中心孟买(原称Bombay)和好莱坞(Hollywood)结合

而成的“宝莱坞(Bollywood)”一词最早出现在70年代。包括

巨星阿米特巴·巴赫卡安在内的许多印度电影人对这一称谓深恶痛绝, 认为“印度电影”更为妥帖。然而,巴赫卡安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 “宝莱坞”在西方是印度电影的代名词,但这三个字却无法代表庞大的 印度电影产业。在印度每年出产的1,000余部电影里,宝莱坞只占其中的 1/4。安永公司2009年的报告显示,南印度电影(包括泰米尔语、泰卢 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和埃纳德语的影片)超过了整个印度电影产量和产 值的75%,其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影片则和宝莱坞旗鼓相当。尽管如 此,就算孟买已经从Bombay改名Mumbai,印度语电影也无法继续体现 印度社会的全貌,宝莱坞出口的作品仍然是印度电影在海外最为显赫的 旗帜。得益于其多元的文化内涵,今日的宝莱坞电影比起十年前更容易 为外国观众所 接受。 第一部打入英国票房前十名的印度电影《真心实意》(1998,左 图)由曼尼·拉特纳姆(Mani Ratnam,1956— )执导,主演是当时 资历尚浅的明星沙鲁克·汗。片中的热门金曲由A.R.拉曼谱写,他也在 10年后凭借为丹尼·鲍尔(Danny Boyle,1956— )的《贫民窟的百万 富翁》(2008)作出的出色配乐荣获英国学院奖、奥斯卡和格莱美奖。

大事件 1995

讲述移居海外的“非 居住印度人”的《勇 夺芳心》获得了成 功,并为更多类似的 作品铺平了道路。

542 1990年至今

1998

《真心实意》成了第 一部打入英国票房前 十名的宝莱坞影片。

2000

《说,你爱我》使导演 拉克什·罗斯汉的儿子 赫里尼克·罗斯汉成为 了统治级的“印度三汗 王”沙鲁克·汗、阿米 尔·汗和萨尔曼·汗之 外的又一名超级男星。

2001

《印度往事》上映。 《心归何处》引领了 面向都市观众的电影 的热潮。

2001

《阿育王》赢得了国 际认可。《有时快乐 有时悲伤》凭借首周 票房第三的成绩,成 为了英国上映的最为 成功的印度电影。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红遍欧洲,并获得 了2003年英国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提 名。


《电影通史》

2000年后的印度电影离开了流行了20年的招牌爱情歌舞片和血腥复仇

1

动作片。讲述定居海外的“非居住印度人”的爱情片屡获成功,此类 影片通过发生在伦敦或纽约的故事,传达了印度的传统婚姻和道德观 念。对此类题材倍感亲切的印度第一代海外移民用英镑和美元给予支

3

2

持。卡伦·乔哈尔(Karan Johar,1972— )的《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2001,对页)和尼基尔·阿当尼(Nikhil Advani,1971— )的《爱, 没有明天》(2003,下图)是此类作品最为成功的案例。 尽管更多的电影故事发生在印度本土,拉哲·卡普尔(Raj Kapoor,1924—1988)的《合流》(1964)所展现的观众对异域风 光的渴望意味着每部电影中至少会有几段歌舞在异国的街头完成。新 千年第一个十年的两部票房大片《说,你爱我》和《真情永在》都在 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取景拍摄。大部分在新西兰拍摄完成的《说,你爱 我》尽管是一部普通的印度歌舞片,但由演员转行导演的拉克什·罗 斯汉(Rakesh Roshan,1949— )在片中将他的儿子赫里尼克·罗斯 汉捧为了“印度三汗王”沙鲁克·汗、阿米尔·汗和萨尔曼·汗之外 的另一位超级巨星。这部电影也让新西兰成了印度富人的度假胜地, 如同老牌制片兼导演雅什·乔普拉(Yash Chopra,1932— )在他从

1 卡琳娜·卡普(中)在家庭伦理爱情故事片 《有时快乐有时悲伤》里贡献了精彩的舞 蹈。 2 赛义夫·阿里·汗(前排中央)主演的 《爱,没有明天》是一部叫好又卖座的影 片,并赢得了印度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和 提名。 3 沙鲁克·汗和玛尼沙·柯伊拉拉联袂主演的 《真心实意》的浪漫海报。

70年代至今的数部影片中对瑞士所做的一样。和大多数宝莱坞作品不 同,乔普拉的儿子阿迪提亚·乔普拉(Aditya Chopra,1971— )执导 的《真情永在》从始至终发生在一所学校当中(剧中为印度,实际在

2004

《宝莱坞之不可能的 任务》是舞蹈设计法 拉·可汗(1965—  ) 执 导 的 第 一 部 作 品 —— 她 是 宝 莱 坞 为 数不多的女性导演之 一。

2006

拉克什·罗斯汉执导 的《印度超人》是现 代宝莱坞的第一部超 级英雄电影。

2007

复古喜剧《再生缘》 是主演沙鲁克·汗的 另一部成功之作。拉 凯什·梅哈拉的《芭 萨提的颜色》获得了 英国学院奖提名。

2008

《辛格为王》的主演 阿克谢·库玛尔成为 了“印度三汗王”和 罗斯汉的劲敌。《燃 情迈阿密》是宝莱坞 第一部主流的同志影 片。

2009

《古怪小子的神奇故 事》使年轻新人兰碧 尔·卡普踏上星途。

2010

《飞行》获得了意外 的商业成功,并成为 16年后再次入围戛纳 影展的印度电影。

宝莱坞 543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5

4

7

6

4 《芭萨提的颜色》中的阿米尔·汗。影片话 题性的内容遭到了印度官方的审查。 5 《爱、性和欺骗》的海报。这部讽刺媒体消 费文化的作品得到了评论界的赞赏。 6 讽刺社会的喜剧片《自杀现场直播》是首部 入选圣丹斯竞赛单元的印度电影。 7 《三傻大闹宝莱坞》取得了票房大捷,但在 著作权归属的问题上和原著《五点人》的作 者发生了争议。

英国拍摄),并令天皇巨星沙鲁克·汗和上一代巨星阿米特巴·巴赫 卡安首次同台献艺,演绎追求年轻女孩的风流情种和古板校长的对手 戏。这对老少男星组成的经典搭档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出演了多部热门 影片,其中《有时快乐有时悲伤》讲述了顽固的父亲和疏远的儿子之间 的家庭纠葛。 2001年出现的几部电影影响了十年内宝莱坞电影的走向。讲述19世 纪90年代英属印度的一场板球赛的四小时史诗片《印度往事》(2001, 第548页)起初并不被观众看好。虽然板球运动在南亚非常热门,但是 这一题材的电影通常成绩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片主演阿米尔·汗 决定冒险亲自投资,最终阿素托史·哥瓦力克(Ashutosh Gowariker, 1964— )执导的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并赢得了“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提名。 《印度往事》的成功经验让在90年代以爱情片小生被人熟知的阿米 尔·汗提高了选片的标准,只选择剑走偏锋、不落俗套的作品。他最近 的佳作包括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1962— )执导的《三 傻大闹宝莱坞》(2009,左图),影片挑战了印度高等教育制度并一举 成为宝莱坞历史票房总冠军,他亲自执导的《地球上的星星》(2007) 讲述了一个读写困难的男孩的生活。拉凯什·梅哈拉(Rakeysh Mehra, 1963— )执导的《芭萨提的颜色》(2006,上图)反映了印度青年对 现实的不满和抗争,阿努沙·里兹维(Anusha Rizvi,1978— )的处子 作《自杀现场直播》(2010,对页)则通过数字媒体展现了印度特有的 农夫自杀问题。这部作品没有阿米尔·汗或任何大牌明星的加盟,但仍 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佳绩。 由法拉汗·阿克塔尔(Farhan Akhtar,1974— )执导、阿米 尔·汗和赛义夫·阿里·汗主演的《心归何处》也在2001年推出。这 部讲述三个男人的友谊和生活的作品,也是第一部不加掩饰地面向都 市观众的 宝莱坞作品。在此之前,宝莱坞影片尝试满足从公司老总、 家庭主妇到出租车司机的所有印度观众。阿克塔尔发现蓬勃发展的都 市观影文化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而花大价钱的观众更愿意在空调影 厅里看到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故事。这部作品的成功引发了一大批都 市题材影片的出现,并自然地促进了一批敢于打破常规的年轻导演的

544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崛起。 在这一风潮中打头炮的是阿努拉格·卡施亚普(Anurag Kashyap, 1972— )和迪巴卡尔·班纳吉(Dibakar Banerjee,1969— ),尽管 在宝莱坞体制中打拼,二人仍然利用超低的成本讲述了极为新颖独特 的故事。班纳吉的导演首秀《宅基地之争》(2006)描写了一个普通 的印度家庭和黑心的德里房产商的较量,《爱、性和欺骗》(2010, 右图)从手提摄影、针孔摄像、手机录影和监控录像中探索爱情、性 和欺骗。卡施亚普的《德芙D》(2009)移植多次被搬上银幕的经典 三角恋爱情小说《德芙达斯》,将其改编为充满性、毒品和堕落的现 代故事。 宝莱坞名产歌舞剧和动作片仍然不断问世。二者兼修的沙鲁克·汗 利用《宝莱坞之不可能的任务》、《爱无国界》(同为2004)和《永不 说再见》(2006)等大作巩固了自己的巨星宝座。然而,他在《阿育 王》(2001,第546页)和《鬼丈夫》(2005)中改变戏 路的尝试则遭 到了观众的冷遇。前者讲述了半路皈依佛教的古代印度君主阿育王的传 说,由桑托什·斯万(Santosh Sivan,1961— )执导。极端的爱国主义 也在动作片中屡见不鲜,金牌打星苏尼·迪奥在《边关风暴》(2001) 里喊着口号、单枪匹马杀进巴基斯坦,营救被绑为人质的妻儿。 宝莱坞为庞大的年轻观众群制作的喜剧片的质量在2000年后有了 大幅提升。然而,阿克谢·库玛尔从动作片明星到大牌笑星的巨大转 变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你好伦敦》、《三个男人一个摇篮》、《祖 庙闹鬼记》、《乘龙快婿》(均为2007)、《辛格为王》(2008)、 《难以置信的爱》(2009)和《真爱满屋》(2010)等由他主演的影 片令人想起90年代无所不用其极的宝莱坞恶俗喜剧,而这些作品取得 的巨大成功也证明了旧式宝莱坞对观众依然强大的吸引力。NR

宝莱坞 545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天使爱美丽》2001 让-皮埃尔·热内 1953—

热内看中了精灵古怪的塔图喜剧、正剧特色 兼备的演技。 影片大部分拍摄于艾米莉工作的巴黎蒙马特 区。

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曾经透露自己和老搭档季永·乐朗会把各种 点子快速写下来丢到一只大碗里。碗一旦装满,电影就可以开拍。

令人喜出望外的浪漫喜剧《天使爱美丽》就是出自这样的创作模式,这部 发黄而迷人的影片用接连不断的生活奇趣、文字游戏和对谜样世界的奇思 怪想照亮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观众从一系列精心编排的闪回和安德烈·杜 索里尔毫无感情色彩的旁白中了解了艾米莉(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奥德 丽·塔图扮演)并不幸福的童年。父母的忽视导致她对人际交往的条条框 框一无所知。现在她成了蒙马特区一家餐厅的服务员,并在业余时间致力 于公共慈善事业。与此同时,她策划了一场和同样孤单的幻想家尼诺(马 修·卡索维茨饰)的约会,后者的爱好是收集别人撕碎的快照,再把它们 拼好。 《天使爱美丽》是热内精致大胆的浪漫化视觉风格的巅峰之作。他用 旅游景点、洁净的街市和各种古怪的角色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巴黎。杨·提 尔森韵味悠长的手风琴音符串起了整部电影,摄影师布鲁诺·德尔邦内尔 则将捕捉到的光之碎片调谐至完美无瑕,也让影片赢得了《美国电影摄 影》杂志过去十年最“好看”电影的褒奖。DJ

558 1990年至今


《电影通史》

N 聚焦

1  在云端 艾米莉用妈妈给的相机拍摄兔子形状的云朵。热内用这样的“小秘 密”带观众走进艾米莉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

4  亲吻 对自己的不自信让艾米莉强迫未来的男友尼诺兜了一大圈才见到自 己。当他们最终见面,热内立刻放慢节奏,让这对恋人在缓慢而销魂 的亲吻中释放彼此的热情。

导演档案 1953—1980 生于法国卢瓦尔地区的热内并非科班出身。他对电影的理 解来自导演马赛勒·卡内(1906—1996)、雷内·克莱尔 (1898—1981)以及著名的编剧和诗人雅克·普维。他的 头两部作品是和马克·卡罗合作的人偶动画短片《逃脱》 (1977)以及恺撒奖得主《旋转木马》(1980)。

2  孤独的画家 人称“玻璃人”的画家雷蒙·杜法耶常年临摹雷诺阿,却总担心画不 好。影片借他之口道出了许多主题,例如从大局着眼,可不拘小节。

1981—1989 热内和卡罗再度合作拍摄了真人科幻短片《最后的疾风之 塞》(1981),二人一手包办了包括服装、布景制作在内的 所有工作。同时他还执导了一些电视广告和音乐录影带。 1990—1999 热内和卡罗共同制作了两部长片:超现实惊悚喜剧《黑店 狂想曲》(1991)和风格独特的黑暗童话《童梦失魂夜》 (1995)。热内离开法国前往美国执导了《异形4:复活》 (1997),这是他的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英语片。 搭挡马克·卡罗也一同前往。 2000—2003 热内回到法国拍摄了古怪的浪漫喜剧《天使爱美丽》。尽管 被戛纳影展选片人吉尔·雅各布拒之门外,影片还是造成了 全球轰动。 2004—2007 热内集结了老搭档多米尼克·皮诺和奥德丽·塔图,拍摄了 二战传奇《漫长的婚约》(2004)。之后他花了两年时间筹 备改编扬·马特尔的概念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却最 终因资金问题退出。

3  梦境 焦急等待着尼诺的艾米莉想到了最坏的可能。从他错过自己留下的线 索到一连串疯狂的抢银行、绑票、越狱事件,在艾米莉的梦境中用老 片片段精彩地剪辑而成。

2008至今 热内最新的作品是英国伊灵工作室风格的劫盗电影《尽情游 戏》,于2009年在多伦多影展首映。

新千年法国电影 559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艺术通史 作者:[英国] 史蒂芬·法辛 译者:杨凌峰 ISBN: 978-7-5117-1135-9 丛书:图文馆 定价:228.00元 出版时间:2012年2月 成品尺寸:172mm x 245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576 装帧:精装 图片:1100幅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 画家,伦敦艺术大学鲁特斯坦·霍普金斯基金绘画研究教授。1990年当选为牛津大 学拉斯金绘画学院院长,1998年当选为伦敦皇家艺术学会成员。自1977年开始一直从事 美术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艺术通史》《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501位 大艺术家》《现代艺术指南》等。官方网站:stephenfarthing.com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 · 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 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 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 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 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 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 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 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 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 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 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 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 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 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


《艺术通史》 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 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 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 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 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 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 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 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 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 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 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 不二选择。 ● 全球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联手打造。 ● 编写体例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成就史上最得心应手的世界艺术史。 ● 超过1100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一部信息量充沛的新作,即将成为经典。” ——《书商》(The Bookseller)

“史蒂芬· 法辛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这本厚实的读物是对世界艺术史的全面概 述。 ”

——《RA》杂志

“你将跟随时间的脚步,开始盛大的艺术之旅。……本书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式参考 指南。”

——《艺术家与插画师》(Artists & Illustrators)

“对于正在研习艺术史课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一本超乎想象的好书!”

已出版相关图书 《电影通史》 《艺术日课书》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东盎格鲁每日时报》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艺术通史 / (英) 法辛 (Farthing,S.) 主编 ; 杨凌峰译.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2 (图文馆) 书名原文: Art:The Whole Story ISBN 978-7-5117-1135-9 Ⅰ. ①艺… Ⅱ. ①法… ②杨… Ⅲ. ①艺术史-世界 Ⅳ. ①J11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40136号 ART: THE WHOLE STORY © 2010 Quintessence Editions Ltd. Chinese edition © 2012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通史 出 版 人:刘明清 出版统筹:谭 洁 责任编辑:张维军 特邀编辑:叶 婷 责任印制:尹 珺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

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话:(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址:www.cctphome.com

刷:勤达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2毫米×245毫米 36印张 版

次:2012年2月14日北京第1版

次:2013年3月29日第2次印刷

价:228.00元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艺术通史》

目录

序(理查德·考克)

6

引言

8

1

史前至15世纪

14

2

15和16世纪

138

3

17和18世纪

210

4

19世纪

274

5

1900至1945年

354

6

1946年至今

450

术语

564

撰稿人

565

引文来源

566

索引

568

图片来源

574

致谢

576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光荏苒,21世纪的新鲜光环逐年黯淡;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 目光注意到艺术的存在。博物馆与画廊兴奋地宣称,无论是饱受

推崇的大师杰作还是当代艺术家的新锐作品,都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参观 者。人们对各类型艺术的兴趣也不断攀升;观众常常聚集于令人惊叹的 装置艺术作品周围,他们所表现出的热忱犹如盛大宗教庆典中的朝圣者。 骤然间,艺术吸引了人们的强烈关注;面对如此盛况,我却更多地 感到忧虑。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合情理的反应?作为一个艺术评论者,我 一直都鼓励读者大众去亲身感受艺术,现在看到艺术受众的数量急剧上 升,我理当感到欣慰满足。不过,越是看到最新的重量级艺术展上观众 蜂拥而至,目睹在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国家美术馆 永久藏品前浏览的人群,我越难相信他们对于艺术能保有持久的关注。 大部分观众在展览上和美术馆里只是走马观花,在某些作品前偶尔停留 一下,随即又继续前行。他们脚步匆匆,看上去并没打算花足够的时间 来仔细审视任何艺术作品。 从一方面来说,观众不愿多逗留也非常好理解。不同于电影、音 乐、戏剧和文学,大部分美术作品都让我们有一种误解,觉得看一眼画 面就明白了。很明显,观赏画作不像读一本书、坐在剧院看电影或者在 音乐厅听演奏那样需要花费数小时。我们只是打量展示在面前的作品, 片刻之后就做出判断该作品是否值得鉴赏。而这种简便的评判方式看来 也很受欢迎。毕竟,耗费漫长的时间看完一个长篇剧目却最终意识到那 是部无聊劣作,当然不是什么愉悦体验。理所当然地,人们更愿意迅速 快捷地评判美术作品,以免在繁复花哨的细节上浪费精力。在美术馆参 观,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策略,就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那些艺术作品。 漫不经心的瞥视和寻根究底的审视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打算在作品前驻 足并完全专注于画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强大想象空 间,我们怎么可能体会到杰出艺术的精妙之处?要深入理解艺术家如何 用创作阐释了人类的存在与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对其作品持久的、富 于洞见的品鉴。然而,要在一个深广层面上体悟这些艺术影像,并非易 事。我们的现代文化因迅捷的视觉刺激而繁盛。时时处处,快捷、急促 的影像洪流都在冲击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城市居民,无论他看向哪里, 街道、地铁、商店橱窗,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广告。广告调戏我们的眼 球,逼迫我们做出最快的信息反馈。即使我们能回避这种密集庞大的视 觉轰炸,那日益尖端复杂的手机也必定会随时响起,以声音、语词和( 不断增加的)影像的综合手段来骚扰,逼迫我们做出即时反应。这种多 媒体骚扰在形式上规模虽小,但在强度上却毫不逊色。 这种无休止的信息轰炸,尽管能刺激肾上腺素,引发无尽的短暂兴 奋,对促成我们长时间专注观察的行为习惯,却毫无帮助。面对艺术,

6  艺术通史


《艺术通史》

纯粹的视觉感受通常是即刻产生的,并能立刻俘获我们的眼球。最初的 视觉诱惑之后,观众仍需要确保注意力不被分散。只有对画面进行持续 详尽的观察,我们才可能真正进入并徜徉于作品的内部世界,但做到这 一点却很不容易。以相当长的时间去仔细品鉴艺术品,其实是件高难度 的事情,需要慢慢学习与把握。通常来说,初步浏览过眼前的影像后, 我们就轻易得出结论,没什么好看的了。然后我们会觉得不耐烦,想离 开。不过,还是有必要抵制这种念头的。如果我们停下来,让作品在某 种程度上渗入我们的意识,那么艺术就有可能向观众透露真相。但这对 我们来说,也并非易事。对一幅影像加以恰当的审视与探索,需要全神 投入、潜心冥思,而这种慢节奏的静思与当代都市生活所催生出的浮光 掠影式的观看模式完全抵牾。培养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也没有 什么现成的、确定的程式与途径。与每一件作品的交流都有其特定的方 式。如果我在此提出某种通用的鉴赏模式,那必定是自欺欺人。也许有 人会提出异议,争辩说某些美术展览现场的声频解说可以让观众很快对 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当耳朵里充斥着诱导性的解说,明确告诉你 应该怎样去观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你如何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呢?这 些解说必定只会让观众养成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 本书旨在为以上困惑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 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 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 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 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 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谨记,那就是阅读本 书的时机,应该是在去博物馆和美术馆亲身观赏作品之前或者之后。以 全身心的热情与专注去鉴赏艺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将给我们数倍的回 报。我们对原作真品的直接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也不该受到任何观点 的干涉。这一点,也是艺术鉴赏的根本。

理查德·考克(Richard Cork)于英国伦敦 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编辑、艺术传播与策展人。曾为剑桥大学的斯莱 德(专享津贴)美术教授与伦敦科陶德艺术学院亨利·摩尔研究中心高级研 究员。经常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录制艺术展览类报道与评论节目,对旋 涡画派有独到研究。

序  7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引言

便是在物质文明极端低下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也从不缺少艺 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

巢般自然。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艺 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的艺术,比如洞穴岩画,其创作意图通常被 设想为源于神魔观念。我们的猜测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一直认为这 些史前艺术表现了先民的部族信念,并在部族生活仪式中发挥作用。 体现明显权势等级划分的政权社会出现后——比如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 和埃及文明——艺术就转而为权贵服务,为豪华宫殿锦上添花,为征服 者歌功颂德、竖碑立像。艺术也为制度化的宗教服务,装饰神庙,描绘 神灵,以画面呈现宗教传说。此时的宗教与世俗权力已经难以区分。这 个时期的艺术以集体创作为特征,个人风格或创新缺位;或者说因为年 代久远,我们对作者根本无从知晓。不过,这个时期的创作同样技巧精 湛、微妙。从当时亚述人战争题材的作品或者埃及人对鸟类和兽类的描 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作技法近乎完美。 有一种常见的说法也许是对的,说是现代个人主义发端于地中海区 域那些营商和农耕的人群中,比如希腊人、腓尼基人、伊楚利亚人和罗 马人。当时的艺术家,例如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希腊雕刻家普拉克希 特利斯,就因为其艺术成就而闻名。市政和宗教用途的公共建筑当然少 不了艺术装饰,统治者的丰功伟业也需要艺术去颂扬。当时还出现了一   位于塞加拉的提伊墓(公元前2450—前 2325年)浮雕,描绘出古埃及人制作纸莎 草纸的情景。浮雕中蹲坐者正铺开纸莎草 茎杆,将其压平粘合后制成纸张。

8  艺术通史

个范围更广的艺术消费阶层,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的富裕市民即为一 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比如风景、肖像、静物、动物和神话题材作 品,都逐渐出现,装点着这个阶层的住宅,描绘着这个阶层的面貌。我


《艺术通史》

庞贝古城(公元前500—公元79年)一 外科诊所遗址壁画中呈现女艺术家正在临 摹雕像,雕像疑为普里阿普斯*。艺术家脚 下,一名男童正扶着画框。 * 男性生殖神,为酒神与爱神之子。

们对这一时期作品的感受可能是扭曲变形的,因为马赛克镶嵌画与壁画 尽管留存了下来,但毕竟还是受到时光的侵蚀,大部分画作的木头画框 也早已消失。 自公元4世纪起,罗马艺术受基督教影响,演化为拜占庭艺术,从而 成为教会与权势阶层个体宗教信念的服务工具。这时的作品,人物形象 大都采用宗教圣像的形式,着力表达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用可见的东 西来体现抽象理念。不过,圣像画派的反对者也提出强烈质疑,认为可 见的人物圣像完全排挤和取消了不可见的精神内涵。伊斯兰教同样诞生 于地中海东部区域,对圣像画派也持有类似的反对意见,但同时推崇一 种几何图案和东方书画风格的艺术。这种伊斯兰艺术后来也衍生出一种 优雅风格的现实主义传统。伊斯兰艺术脱胎于罗马和拜占庭风格,也充 分得益于前伊斯兰时期波斯古国萨珊王朝的艺术。萨珊王朝体现了波斯 文明的一些最高成就,其艺术形式与理念向东传播至印度、土耳其斯坦 和中国。 公元前1世纪,在古印度的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第一座 石刻佛像完成,并成为后来佛教艺术的范本。随着佛教从印度次大陆传 布至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佛教艺术对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新生艺术 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佛教在各个国家演化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比如 雕像和庙堂雕塑。日本最早的艺术与佛教紧密相关,但从公元9世纪起, 日本逐渐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俗世艺术日渐壮大,绘画最终成为日本 最重要的传统艺术。在这些用毛笔而不是尖头笔来书写的国家中的人 们,对绘画之美天生就有一种直觉感受。 12至13世纪,西欧的变革非常缓慢,并且断断续续,犹如一潭死 水。贸易和农业发展创造出的新财富,部分被用于宗教建筑。这些建筑 大都有绘画和雕塑的繁复装点。可以看出此时的艺术开始注重三维透视 法,并向现实主义演进,但这一时期乔托(1270—1337)或者西蒙·马 蒂尼(1285—1344)的艺术风格与拜占庭艺术风格差异性不大。教会之

古希腊女画家提玛瑞特在其画室创作 《圣母子》。作品出自乔瓦尼·薄伽丘的 著作《关于著名女性》,写于1360至1374 年间。

外,那些金融与贸易发达的城市,比如佛罗伦萨、布鲁日和威尼斯,成 引言  9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绘画艺术》(1665—1666),荷兰 画家扬·维梅尔作品。这是一幅非订制作 品,展示于画家的工作室中,待价而沽。 不幸的是,这幅画一直未有买主,因此在 画家有生之年,该画都在画室陪伴他。画 家死后,其妻子生活拮据,但始终拒绝出 售此画作。

为了艺术生产中心。应该是受到当时光线透视理论的影响,艺术赞助人 开始重视艺术创作中对于细节的精准描绘。古典神话传说题材部分地取 代了宗教题材,艺术作品开始更多地描绘精美衣饰、家居和各类奢华物 品。画作本身由于变更为油画作品而越来越便于携带,并且也成为了奢 侈品,但与挂毯之类的相比,还是被认为价值略逊。 15至16世纪,多种多样的绘画手法在世界各地得到实践。这一时 期的西方艺术后来被称为文艺复兴。就艺术手法的高超与复杂程度而 言,这个阶段的波斯细密画或者中国山水画无与伦比。其时,中国南部 生机盎然的通俗市井文化还促成了印刷术的发展,因而能机械复制各 式绘画。当时的德国南部,以及后来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也是如此。 不过,西方艺术传统还是有明显不同。不仅艺术家们探索创新了创作技 法,比如线条透视画法,艺术赞助人也开始期待显现新的技艺与风格的 艺术。同时,艺术家们长期半手工匠人的生活状态与作坊式的创作方式 也催生了关于艺术家创造性天才的理论。有些艺术家获得了巨星般的声 望和地位,艺术赞助人也争抢着与著名艺术家签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各种特色艺术风格的繁荣反映了欧 洲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威尼斯与东方的贸易导致了一些杰出绘画的产 生,因为画作中使用的颜色色料是随同其他货物一起进口的。巴洛克艺 术夸张的戏剧风格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表达。荷兰的新教徒则需 要一种迥异的艺术来装点他们稳重严谨的资产阶级之家,来表现他们颇 10  艺术通史


《艺术通史》

有尊严的市民生活。室内装饰画、风景和人物肖像都指向这个阶层的内 心生活和外在的正气面貌。国王、王子和贵族们依旧付出重酬,让艺术 来描绘他们的荣威与财富。但也有迹象显示,艺术家们在其作品中明显 表现出个人特质,比如伦勃朗(1606—1669)后期的作品以及卡拉瓦乔 (1571—1610)富有极致主义风格的作品。 18和19世纪的欧洲,对自己的艺术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将一系 列大师的杰作尊为文化瑰宝,陈列在美术馆中,用以熏陶大众的精神与 德操。对往日大师的推崇,刺激了当代画家去模仿先辈。传统的艺术赞 助人或保护人以及宫廷画家正在消失,只是过程缓慢,比如拿破仑时代就 依旧雇佣画家来颂赞他的帝国荣耀,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1828) 也是西班牙宫廷画家,但艺术家们无疑越来越倾向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创 作。随着欧洲社会沿着大规模生产、机械化、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 向发展,欧洲艺术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运动崇尚 自然,鲜明地反对机械化和社会化,推崇真性情,反对纯粹理性,并激励 艺术家对抗资产阶级社会的庸俗势利。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自觉地站在物质主义现代世界的对立面。有些画

19世纪,日本两位艺术家在画室创作, 身旁是他们的绘画工具,包括卷轴、颜料 和画笔。此画为画家川原庆贺彩色水墨作 品的局部细节。

家回避现代事物,在中世纪或原始题材中寻找寄托;另一些画家则选择 现代城市生活素材,但只是将其作为讽喻的对象。艺术家们创作的作 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因此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要识别艺术 天才,并在艺术家和艺术鉴赏收藏家之间实现对接,画商和艺术评论家 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种奇怪的现象由此产生:人们期望艺术家忠实和 专注于自我天才的表达,但又要求他的作品能被市场接受,而艺术家则 公然表示对市场的轻蔑。先锋派的概念随后出现,这个流派体现了一种 审美的激进主义,但也依旧暗示了对以往传统的承认。在旧传统的衬托 下,才更显新潮流的激进和其对既有大众审美情趣的不屑一顾。先锋派 很快为大众接受,这个流派的审美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社会和科技的急速变化以多种方式对艺术家产生了影响。批量制作

《莫奈和他的船上画室》,爱德华·马 奈于1874年创作。印象派画家们离开传统 画室,在户外创作,以便捕捉自然光影的 变化。这种做法是绘画艺术的一大激进变 革。

引言  11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的管装颜料让艺术家摆脱了工作室的束缚,来到户外作画。资本主义帝 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掀起了第一次全球化,也带来了异域风情的艺术元 素,比如日本浮世绘和非洲的面具。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远游。欧仁·弗 罗芒坦(1820—1876)和威廉·霍尔曼·亨特(1827—1910)是两位东 方画派画家,他们游历至北非和中东,对当地自然风情和文化的直接观 察体现在真实的绘画细节上。同时代的保罗·高更(1848—1903)则痴 迷于太平洋岛国的异域风情,并在那里完成了他最出色的作品。摄影术 的出现引发了有关艺术再现功能的争论,但也为画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 资源。马塞尔·杜尚(1887—1968)于1912年创作的《下楼梯的裸女: 第二号》就明显体现出定格拍摄的动态效果。光学的科研成果促成了艺 术家对绘画用色的新尝试,克劳德·莫奈(1840—1926)和乔治·修拉   1936年12月,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法国 塞纳河畔纳伊的画室进行创作。这位俄罗 斯裔画家受到很多年轻艺术家的爱戴。胡 安·米罗、阿尔贝托·马涅利、让·阿尔 普、苏菲·陶伯等人经常拜访其画室。

(1859—1891)所采用的绘画技巧就是例证。 20世纪来临,西方艺术进入一个实验时代,意图突破之前已有的 艺术形式的界限。立体派与抽象派艺术的追求既非装饰亦非再现,而是 探寻观看世界的新方式。科技不断进步,电影、汽车、电灯和飞机的出 现也使得艺术发生了变化,未来派便是一例。先锋派艺术家纷纷发表宣 言,鼓吹和推动形形色色的艺术运动。这些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 前。一战中还偶然产生了当政者庇护豢养的“战争艺术家”,这就像是 古老的艺术赞助人或保护人制度的复活。战后,一种文化危机感到处蔓 延,但后果却是多样的。有些艺术家努力寻找新的艺术准则或者回归古 典主义,有的则完全颠覆经典,崇尚非理性并打破禁忌。个人风格和各 种相互抵触的流派蜂拥而起,欧洲的独裁主义也风起云涌。苏维埃、 纳粹和法西斯都彻底摒弃没落的资产阶级艺术,极力推崇一种英雄主义 的艺术再现形式,以歌颂其独裁政权。这一切乱象造就了一个奇妙的现

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位于法国 安德尔河谷萨诗的工作室。考尔德因其彩 色动感的雕塑而闻名,这一点能从这张工 作室的照片中体现出来。考尔德将其工作 室戏称为“弗朗索瓦一世”*。 *  16世纪法国国王,1515-1547年在位,巴黎一奢 华酒店亦用此名。

12  艺术通史


《艺术通史》

象:现代艺术莫名地变成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象征,二战之后美国中 央情报局甚至成为了美国抽象派艺术家的一个赞助来源。美国经济的强 大必然地导致了其艺术的兴盛:美国成为艺术生产的中心,纽约取代巴 黎成为世界艺术之都。 1945年之后,有些艺术家继续其英雄主义或浪漫派创作范式,他

1950年,抽象表现派画家杰克逊·波洛 克在画室中创作。波洛克的住宅同时也是 画室,位于纽约州长岛东汉普顿镇的斯普 林斯。波洛克还将谷仓改造为画室,而其 艺术家妻子李·克拉斯纳则用一间卧室作 为工作室。

们以庞大的、姿态模式明确的概念化作品来表达自我,或者在一些表现 主义特征明显的作品中呈现出受难殉道的意象,比如弗朗西斯·培根 (1909—1992)的作品。艺术家对商业化社会的不满导致其更激进地 与传统决裂。行为艺术家以及后来的观念艺术家的创作突破了作品通常 是“物体”的传统。安迪·沃霍尔(1928—1987)呈现出机械复制的 成品图像并称之为艺术,因此打破了艺术家必须创作的“神话”。波普 艺术家则拒斥高尚艺术只属于精英阶层的成见。大众传媒时代来临,视 觉影像的泛滥导致了人们艺术观赏方式的调整——艺术现在只是众多影 像中的一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艺术品的价格却未受到反商业主义思 潮的冲击,而是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成为人们避税与投机性投 资的工具。无论是陈列古代作品还是展示现代创作的艺术博物馆和美术 馆,都在日益兴旺的休闲与旅游产业中占据了显要地位。激进的艺术品 类,比如“装置艺术”,成了围观热点。有些艺术家轻易就适应了传媒 文化,跻身文化名流之列。尽管艺术在人类历史中的演进看上去并非一 帆风顺,但正如19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所言:“只要是艺 术所应得的,人类社会便不吝给予。”

引言  13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艺术通史》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权威:相关领域著名学者领衔,全球顶尖专家联手打造 全新:与时俱进的编撰理念,成就易用的大部头参考书 精美:一千余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细节清晰


图文馆·101电影系列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专家团队 口袋本,软精装,每册416页,203幅整页图片


梦想家·图文馆

世界动画史 作者:史蒂芬·卡瓦利耶 译者:陈功 ISBN: 978-7-5117-1498-5 丛书:图文馆 定价:198.00元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成品尺寸:228mm x 26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416 装帧:精装 图片:281幅

史蒂芬·卡瓦利耶(Stephen Cavalier)在动画业和游戏业有着近二十年的工作经 验。他自编自导过多部获奖短片,参与过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动画制作团队,同时他 还是迪士尼公司和BBC的动画导演。卡瓦利耶也在自己经营的公司中担任动画师、编剧 和导演。他现在居住在英国布莱顿。 本书详细描述了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将欧洲、北美、亚洲的重磅人物纷纷囊括其 中,并辅以丰富的彩图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引领读者踏上奇幻旅程,感受人类的 无尽想象,领略动画世界的广阔无垠与无限创意。 动画自诞生伊始便历经变革 ,同时也创造出了各种异彩纷呈的风格、极富创意的 技术、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以及令人难忘的精彩故事。史蒂芬·卡瓦利耶以编年史的方 式撰写了本书,其覆盖领域之广泛,涉及各种先驱人物、动画长片、电视剧集、数字影 片、电子游戏、独立电影以及经由互联网发布的作品。 本书以详尽的电影时间线和技术创新为主脉络,并配有必看影片及剧情梗概,以及 动画人与动画公司的具体介绍,展现了动画的演变历程,从转描技术到改进后的赛璐璐 技术,从胶片直绘动画到粘土动画……内容可谓覆盖全球。 ● 综述世界动画的发展历史,展现动画的各种类型、风格、媒介和技术; ● 囊括各种电影长片、电视剧集,以及网络动画作品; ● 收录动画先驱及领军人物的生平简历; ● 全彩印刷,插图精美,内容详实。


《世界动画史》

“想要寻找一本可以‘一站式’了解世界动画史的图书?那就是它了!无论是手绘 动画、定格动画还是数字动画,作者史蒂芬·卡瓦利耶所作的评论都足够犀利简洁、一 针见血。”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知名影评人Wheeler Winston Dixon “《世界动画史》如史诗般向我们展现了核心动画技术的演化历程……这是一本既 赏心悦目,又能带给你无限乐趣的书。” ——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们经由那些不同寻常或者闻所未闻的艺术家们的创作, 体会到各种惊奇与争议。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眼光与视角,去重新体味那些我们曾 经最爱的动画。” —— 摘自网站subtitledonline.com “本书拥有丰富的插图与深刻的阐释,确实是一本好书。” ——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这本书好像拥有某种魔力,你很难不被它吸引。” ——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卡瓦利耶曾为斯皮尔伯格和迪士尼工作。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广阔的动画发展 史,他完成得很棒。” —— 《我们爱这本书》杂志(We Love this Book)

已出版相关图书 《电影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邪典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恐怖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动作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黑帮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战争电影》


梦想家·图文馆

编目(CIP)数据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史 / (英) 卡瓦利耶 (Cavalier,S.) 著;陈功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9 世界动画史 / (英) 卡瓦利耶 (Cavalier,S.) 著;陈功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9 -7-5117-1498-5 (图文馆)

… Ⅱ. ①卡… ISBN ②陈… Ⅲ. ①动画片-电影史-世界 Ⅳ. ①J909.1 978-7-5117-1498-5

Ⅰ. ①世… Ⅱ. ①卡… ②陈… Ⅲ. ①动画片-电影史-世界 Ⅳ. ①J909.1 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02561号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02561号

le: The World History of Animation

© RotoVision SA Original title: The World History of Animation RotoVision SA nslation copyrightCopyright © Central©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Press with the valier has assertedChinese his moral right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in accordance Stephen Cavalier has asserted his moral right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动画史

:刘明清

:谭

:张维军

:饶莎莎

:尹

世界动画史 出 版 人:刘明清 出版统筹:谭

责任编辑:张维军 执行编辑:饶莎莎

责任印制:尹 珺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地 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电 话:(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www.cctphome.com 网 址:www.cctphome.com :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 印 刷: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

:228毫米×260毫米 35印张 35印张 成品尺寸:228毫米×260毫米 :2012年9月北京第1版 版 次:2012年9月北京第1版

:2012年9月第1次印刷 印 次:2012年9月第1次印刷 :198.00元 定 价:198.00元

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世界动画史》

录 006

序 (西维亚·乔迈)

008

引言

012

世界动画简史

034

1900年之前:动画的起源

044

1900–1927:动画电影的实验时代

094

1928–1957:动画电影的黄金时代

168

1958–1985:电视时代

262

1986–2010:数字时代

394

动画资源库

396

术语表

401

奥斯卡获奖作品

402

动画书籍与网站

404

索引

414

图片来源

416

致谢


梦想家·图文馆

序 西维亚·乔迈(Sylvain Chomet) 我从小就希望能收到这样一本书作为圣诞礼物,

tocats)等经典作品。也许你会觉得我的童年还不

它把海量的动画艺术、风格类型以及技巧尽收囊中。

错,其实一点儿也不,毕竟我生在离迪士尼千里之外

只要你闲暇之余喜欢画画,哪怕只是信手涂鸦,都会

的法国……

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时候,动画对我来说就像星星一样遥不可及。 这是一门只有遥远国度的魔法师才擅长的法术,它能

于是我开始把自己对绘画的热情倾注在画漫画 上,但我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我知道我真正 想做的其实还是动画。

给古老的绘画艺术赋予全新的生命。作为一个60年

我的人生转机出现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深夜,我

代生人,年少时的我心中的魔法师就是迪士尼的“九

和同事们白天在伦敦的动画工作室里埋头做广告,晚

元老”,而那个遥远的国度便是迪士尼公司总部所在

上才有空做我们自己的项目。当晚我用十二张线条草

地伯班克。当年我沉迷于他们的 《森林王子》(The

图拍了一段大胡子老人演奏手风琴的动画。然后他动

Jungle Book)、《101斑点狗》(One Hundred and

起来了!他活起来了!这简直是魔法,真正的魔法!

One Dalmatians),还有《猫儿历险记》(The Aris-

绝不是那种你知道手法就会表演的小把戏!它总能

6

《魔术师》 2010


《世界动画史》

《魔术师》 2010

把你深深吸引,却又不被你看出半点破绽。这就是“动 画”!

西维亚·乔迈(Sylvain Chomet)是欧洲最负盛名 的动画导演之一。他于1963年在法国出生,1986年出版

我从小就希望收到这样一本书作为圣诞礼物,光阴

了他的第一部漫画《蜻蜓的秘密》(Le Secret des libel-

似箭,现在的我居然已经在为这本书作序了……当然,

lules)。乔迈的动画生涯始于伦敦,在那里他拍摄了数部

我还没老到那个地步,也还远不够睿智,而且我仍旧遥

动画广告。1996年乔迈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动画短片《老

望着大洋彼岸的伯班克。现在的我已经是个健忘的“魔

妇与鸽子》(La Vielle Dame et les Pigeons),并获得当

法师”,但我庆幸动画的魔力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所

年的奥斯卡奖提名。乔迈共自编自导了两部动画长片:

有不曾停止涂鸦、临摹、绘画,不曾放弃把少年梦变成

《疯狂约会美丽都》(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和 《魔

电影的孩子一样,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与方式,不管有

术师》(L’ illusionniste),两部作品均获得奥斯卡最佳

没有成功,我们都把自己当作一名“魔法师”,而且我

动画长片奖提名。他同时还为电影短片集《巴黎,我爱

坚信我们心中都带着同样的好奇:“动画”究竟是如何

你》(Paris, Je T’ Aime)拍摄了其中的一部真人短片。

“动”起来的? 不管你是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尼 克·帕克(Nick Park),还是宫崎骏,倘若不同意我的 论断,欢迎你来辩驳。

7


梦想家·图文馆

引言 正如电影的起源至今仍无定论,关于动画的具体

克》、蓝天工作室的《冰河世纪》以及其他的所有三

诞生时间也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说法和理论,但我们大

维动画长片,没有这些动画,很难想象身处21世纪的

致可以确定的是:动画刚刚庆祝完它的第一个百岁诞

我们要失去多少观影乐趣。

辰。 在它的第一个一百年中,动画为世界流行文化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早期影院动画短片向世人展

《幻影集》(Fantasmagorie)Vs. 《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

现了它的超凡想象力,为我们奉上了大批经典动画形

人们谈及动画时,习惯于讨论它有多“逼真”或

象:米老鼠、大力水手、兔八哥、猫和老鼠等等。到

多“卡通”。这恰好概括了动画的两个基本方向:

了20世纪中期,华特·迪士尼制作了包括《白雪公

一边是坚持将现实艺术化,另一边则是竭力营造真实

主》、《木偶奇遇记》、《小飞象》在内的一系列优

感。

秀的动画长片电影。在这之后,电视动画又接踵而

19世纪末,当时的法国巴黎有个名为“无逻辑”

至,其中的经典包括《摩登原始人》、《辛普森一

(Incoherents)的小型艺术社团,组成这个社团的

家》、《海绵宝宝》等等,而随着《阿基拉》、《千

巴黎艺术家们都是当时超现实主义的先锋人物,痴迷

与千寻》风靡全球,亚洲动漫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

于各种荒诞艺术,而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就

化现象。最后,我们更不能忘了皮克斯(Pixar)的

是这帮艺术家中的一员。1908年,以电影工作起家

三维动画经典:《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

的科尔拍摄了一段具有革命性的动画,他在其中融入

以及《海底总动员》,另外还有梦工厂的《怪物史莱

了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开创了形式变化的无限可

《白雪公主》 (1937) ,迪士尼。迪士尼的第一部 动画长片,为后来的动画电影树立了典范。

8


《世界动画史》

引言

《幻影集》(1908),埃米尔·科尔。科尔的这部经典之作 将动画定性为超现实的流行文化。

《小朋友大世界》(Minema Cinema,2004),蒂姆·霍普 (Tim Hope) 。霍普的这部作品将传统的 2D 动画与 3D 技 术相结合,刻意制造出一种“lo-fi” (低保真)的感觉。

能。这部《幻影集》一反传统,让各种荒诞场景跃上

人物和环境变得更逼真细腻。他们担心过于卡通化的

银幕。现在看来也许不足为奇,但正是科尔创造的这

风格无法承载一部感情丰富的长片,同时也力图通过

个颠覆一切的世界,为《蒸汽船威利》(Steamboat

对画面的苛求把自己与其他动画同行们区分开来。

Willie)、《贝蒂娃娃》(Betty Boop)、《达菲鸭》

随着现代主义卡通风格在欧洲逐渐兴起,一群

(Daffy Duck)、《BB鸟》(Road Runner)、《南

从迪士尼出走的艺术家们成立了美国联合制片公司

方公园》、《超级无敌掌门狗》、《宠物小精灵》、

(UPA),通过制作极具现代感的动画挑战迪士尼的

《超级玛丽》等等铺下了基石,所有这些超现实艺术

写实风。他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也使得动画大量

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动画”。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

吸取了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并推动其再次走向风格

颠覆、变形、追逐、冲突,当然还有百试不爽的“坠

化。这场战役同时也标志着写实派和卡通派走向对

崖戏”。

立,动画开始出现分化,其类型大致包括写实派、卡

数年后在意大利和德国,电影不再拘泥于现实, 大量的现代主义和抽象派观念被应用于电影之中。动 画由此开辟出一条新路,实验电影也随之产生。

通派、设计派、抽象派,以及迅速发展的动态影像设 计,但这几个流派之间交集并不多。 虽然动画曾于70年代出现过极为短暂的风格统

1915年,麦克斯·弗莱雪(Max Fleischer)在纽

一,但直到进入数字时代依靠电脑的技术发展,动画

约发明了可以捕捉鲜活动作的转描机(rotoscope),

界才真正再次兴起对“写实”的一致追捧。3D、CG

动画从此变得更加栩栩如生。但弗莱雪后来却放弃了

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现实可以被剪切、粘贴到动画

转描机的大量使用。随着动画师的技艺与效率日趋提

里,逼真的动画也可以被融进真人电影。技术上的飞

高,弗莱雪逐渐意识到风格化的动画更有趣、廉价,

跃催生了某种数字淘金热,写实主义开始在电影和游

也更受欢迎。与之相反的是,于30年代开始转入动画

戏中大行其道。

长片制作的迪士尼公司,却开始一门心思研究如何让

能在真人电影中看到逼真的恐龙、怪兽或者其他

9


梦想家·图文馆

引言

挑战视觉神经的大场面,固然是种享受,但历史已经

力工作室创建的三鹰之森美术馆里,就有个令人称奇

证明,动画所抓住的现实的精髓,往往会被写实主义

的现代版西洋镜,在里面你能看到吉卜力的经典动画

所忽视。毕竟要想做到逼真,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把

形象以3D的形式复活。而为了近期的巡展,美国的皮

镜头对准那东西,这才叫真实。

克斯公司也制作了类似的游览点。

动画界对CG写实技术的抵制衍生出一个新的动 画类型,我们管它叫“lo-fi动画”,这类动画常常使

动画三步走

用原始的动画制作手段进行拍摄,刻意追求一种不

本书将动画历史分为三大时代:电影时代、电视

真实、不完美感。典型代表如米歇尔·冈瑞(Michel

时代,以及数字时代。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带来

Gondry)拍摄的众多MV、《南方公园》剧集、电子

人们对旧式技术大势已去的悲观论调,但事实上,新

游戏《啪啦啪啦啪》(Parappa),以及电影《了不

技术的出现更多的是为艺术家、观众或者消费者提供

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

更丰富的选择。照相机的发明并没带来某些人曾经预

百年轮回

的绘画形式,但却也催生了人们对非表现派图像的兴

言的所谓“绘画的末日”,它的出现淘汰了部分过时 拿一百年前的动画和如今复杂的数字动画相比,

趣,抽象派艺术由此而生。同样地,上世纪50年代人

你很难想象这两者居然同属一种艺术形式。但从某种

们曾担心电视的蓬勃发展会导致电影的消亡,但事实

程度上来说,动画其实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也并非如此,人们只是在小屏幕和大银幕之间多了一

大多数20世纪初的动画其实就是早期电影中的特

种选择。

效场面。这些电影效仿当年的舞台情节剧,搭建各种

对部分人来说,从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再到数

花哨的布景以求吸引观众。从电影中分离出来并自成

字时代的过渡是极为痛苦的,但这也为那些勇于接受

一派的动画,却又在步入数字时代后重新融入了主流

新变化的人们提供了机遇。上世纪50年代电影短片市

电影,并成为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当年的露

场一度走向低迷,但却为电视剧和电视广告打开了一

天电影少不了放映动画片,时下的电影大片已经少不

扇门。同样在90年代,随着数字动画技术的兴起,传

了CG动画和特效。这些大片中的特效带给观众游乐

统赛璐璐手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手绘动画产量也随

园过山车般的刺激感。有趣的是,大热的《加勒比海

之下降;但同时电玩业、互联网、数字特效和3D动画

盗》系列正是源自于迪士尼乐园的同名游乐景点。

等新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新机遇。

许多早期的动画都热衷于把当时流行的连环画改

手绘2D动画和定格动画已经流行了一个世纪,只

编成动画,而今,好莱坞也正乐此不疲的借助电脑动

要有出色的剧本和鲜活的角色,这类动画仍将继续流

画和特效,将一个个漫画人物搬上大银幕。

行。观众们并不在乎你用什么样的技术,只要故事写

动画的制作曾经一度无法离开团队的合作而存 在。而现在,鉴于动画师和技术人员从来都难以志趣 相投,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动画人独自坐在家中的电 脑前创作属于自己的动画。 早期的西洋镜玩具利用转盘使连续的画面活动起 来,其实就已经有动画的影子了。而在当今日本吉卜

10

得好,讲得好,他们就很满足。


《世界动画史》

引言

《超级无敌掌门狗之引鹅入室》 (1993) ,阿德曼动画公司。 定格动画至今仍受观众喜爱——只要它能像阿德曼公司 的作品一样,故事有趣,人物鲜活。

金时代”的各个影院短片名角米老鼠、兔八哥等如青 少年般活力四射,动画短片一直都是动画发展过程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动画短片基本变成了培养新创意、进行新 实验的沃土,而这项工作对于承受着商业压力的动画 长片来说,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务。 很多的动画电影到现在都鲜为人知,所幸的是我 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自动画诞生以来的各种短 片、冷门作品,我们现在都能在网上找到,还可以在 线观看。

关于本书 本书中的动画电影均以时间顺序排列,但偶尔也 会打乱顺序以求搜寻细节。书中还提供动画史上各种 关键人物的生平简历,并配有名词解释。对于本书中 收集的动画和革新技术,我的标准很简单:不管涉及 历史、文化或是其他领域,只要有影响、有意思,能

大英雄,小搭档

够帮我把世界动画史的故事讲完,我都愿意收录。虽

除开动画剧集和电子游戏,电影长片或短片一直

然对于任何一本书来说,要想囊括一整个行业都是不

以来都是动画的主要载体。动画长片往往代表着高

可能的,但我仍尽量把我所能收集到的各类型、各风

水准的动画技术,因此许多人甘冒风险投入大量的资

格的例子放进我的书里。不管是写实派或风格派,票

金人力制作动画长片。一部动画的策划、筹资和制作

房大作或艺术小品,传统类型或实验类型,儿童经典

的任务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它需要超人的毅力和近

或成人邪典(Cult),你都能在本书中一窥究竟。

乎变态的执着。一些动画长片的筹备时间之久在整个

本书希望能给读者开启一趟充满乐趣和智慧的历

电影史上都罕见。动画制作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投资之

史之旅,引领读者领略这个动画世界的风采。在这个

大,意味着动画工作室很难经得起失败,两到三部差

世界里,人类的想象力永无止境。

强人意的动画就能要了大多数工作室的命。这也是为 什么长寿的动画长片工作室如此少见。 从第一部试验短片稚嫩如婴儿蹒跚学步,到“黄

11


梦想家·图文馆

北美动画简史 重要影片

Tex Avery(美国)

1914: Winsor McCay: Gertie the Dinosaur

Ralph Bakshi(美国)

1928: Disney: Steamboat Willie

Raoul Barre (加拿大)

1933: Willis O’Brien: King Kong

的,便是与电影密不可分的动画。温瑟·马凯(Win-

Don Bluth(美国)

1937: Disney: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sor McCay)于1914年对技术的改良,让动画实现了质

Robert Breer(美国) Tim Burton(美国) Ed Catmull(美国) Bob Clampett(美国) Walt Disney(美国) Max And Dave Fleischer(美国) Matt Groening(美国) Ray Harryhausen(美国) William Hanna And Joseph Barbera (美国)

1940: Disney: Pinocchio 1941: Disney: Fantasia

广告公司,并开发了一系列的动画技术。约翰·蓝道

1942: Disney: Bambi

夫·布雷(John Randolph Bray)大概是一战之前美

1943: Tex Avery: Red Hot Riding Hood

国动画界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成立了动画公司,更

1951: UPA: Gerald McBoing-Boing

是不知疲倦地收集、改进各种新技术,并获得包括赛

1952: Norman McLaren: Neighbours

璐璐动画、彩色动画在内的多项工艺专利权。其他的

1953: Chuck Jones: Duck Amuck

1961: Disney: On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ons

Ryan Larkin(加拿大) John Lasseter(美国) Winsor Mccay(美国) Norman Mclaren(英国/加拿大) Grim Natwick(美国) Willies O’Brien(美国) Paul Terry(美国) James Whitney(美国)

公司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和 “工业效率”理论引入动画的生产制作,进一步推动 动画的产业化。当时的各大报纸媒体都开始抢占属于

1967: Disney: The Jungle Book

自己的卡通人物,类似制作人帕特·萨利文(Pat Sul-

1969: Ryan Larkin: Walking

liven)一类的商家则看到了知识产权背后的巨大市场

1988: Disney: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利润,并摸索出早期的市场营销模式。

1989: Disney: The Little Mermaid 1991: Disney: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3: Tim Burton and Henry Selick: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20世纪20年代末,华特·迪士尼制作了第一部有 声动画。这一举动带来的巨大成功,推动迪士尼公司 在动画上进行更多前所未有的尝试,同时也对艺术、

1995: Pixar: Toy Story

设计等众多其他领域展开研究。他们还改进完善了各

2001: DreamWorks: Shrek

项动画技术,但从不为图省事而放弃对质量的严格把

2009: Pixar: Up

关。不久,尽管有弗莱雪公司在后面紧咬不放,迪士

2009: Disney: 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尼还是成为了业界的领跑者。行业的竞争推动了美国

迪士尼“九元老”

2009: Wes Anderson: Fantastic Mr Fox

Les Clark(美国)

2010: Pixar: Toy Story 3

Marc Davis(美国)

起。加拿大人拉奥·巴尔(Raoul Barre)和美国人比 尔·诺兰(Bill Nolan)在布朗克斯成立了第一家动画

John Hubley(美国)

Chris Landereth(加拿大)

的飞跃。与此同时,动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纽约兴

1941: Fleischer Studios: Superman

1959: John and Faith Hubley: Moonbird

Chuck Jones(美国)

尽管早期电影技术的先锋人物都在欧洲,但真正 让电影产业发展起来的还是美国,而随之一道发展

1941: Disney: Dumbo

Don Hertzfeldt(美国)

Ub Iwerks(美国)

动画黄金时代的到来,并一直延续至60年代。 1930年,美国东海岸大量的动画公司纷纷效仿迪

Ollie Johnston(美国)

士尼西迁至洛杉矶(迪士尼早期曾在美国中部的堪萨

Milt Kahl(美国)

斯城),以求毗邻好莱坞的电影工业。30年代初期,

Ward Kimball(美国)

里昂·雪利辛格制作公司开始为华纳公司制作动画短

Eric Larson(美国)

片。1935年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被聘为导

John Lounsbery(美国)

演。到了40年代初期,疯狂搞怪的华纳卡通角色,已

Wolfgang Reitherman(德国/美国)

经开始和米高梅的卡通一起挑战迪士尼的霸主地位。

Frank Thomas(美国)

14

美国

重要人物

与此同时,迪士尼也在力求通过完善其动画角色


《世界动画史》

北美动画简史

《蒸汽船威利》 迪士尼 1928

来稳住自己的王位。当时迪士尼的动画师已经能够

风格则略显老土过时。UPA在现代美学上产生了广泛

让动画角色像真人演员一样表达丰富的情感;迪士尼

的影响力,华纳公司的动画导演查克·琼斯(Chuck

公司还开发了各种先进技术(但并非迪士尼公司所发

Jones)就是追随者之一,最后甚至连迪士尼自己的

明),多平面摄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拉开与其

艺术家也开始效仿这种风格。但事有利弊,自50年

他动画公司的差距,迪士尼公司要求新作品在画面上

代中期开始,许多电视制作人都开始借鉴这种“有限

要力求接近真实,并为此对生物和风景展开大量研

动画”的制作形式,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

究。迪士尼凭借上述优势将自己全副武装,并与30年

省钱而非出于对艺术的追求,此举直接导致随后30

代末开始试水动画长片。此举虽然冒险,但迪士尼却

年内动画质量的严重下滑。在这个廉价动画时期,知

凭借《白雪公主》一片名利双收,并由此开始了一系

名制作人、前米高梅公司导演威廉·汉纳(William

列的长片计划。

Hanna)和约瑟夫·巴贝拉(Joseph Barbera)建立

二战的爆发对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迪士尼的劲

的汉纳—巴贝拉公司成为电视动画界的大腕。

敌——弗莱雪公司被迫关闭。迪士尼公司和其他公司

在5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实验动画还局限在欧

一样,依靠战时为政府制作宣传影片幸免于难,但几

洲。而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一些“副产品”也

个大项目的泡汤,以及由迪士尼视为“家人”的动画

应运而生。于是,在欧洲先锋电影代表人物梅雅·黛

师发起的罢工,却几乎将公司击垮。

伦(Maya Deren)的“新美国电影”理念,以及“垮

二战期间,几名原迪士尼的动画师共同成立了

掉的一代”的自由创作思潮的共同影响下,地下电影

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UPA以制作宣传电影和

人出现了。新兴势力们组成了一些松散的团体,比如

影院短片起步,利用充满现代感的设计和极简主义

西海岸的实验电影人,经常在“电影中的艺术”(Art

风格的角色和动画来对抗迪士尼的写实风格。UPA的

in Cinema)系列展映会上聚集,该系列在旧金山艺术

新尝试获得了评论的高度赞扬,相比之下迪士尼的

博物馆的展映活动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54年。60年

15


梦想家·图文馆

北美动画简史 《瑞恩》 克里斯·兰德雷斯 2004

代到70年代之间,先锋电影人们开始用早期的电脑技

90年代前期许多电影中就已经出现了CG背景,

用于军事作战的电脑技术变为艺术,迈出了电脑动画

但直到90年代中期,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

制作的第一步。他们的作品推动了80年代一些商业实

才用作品证明——正如迪士尼在30年代用手绘动画证

验品的出现,迪士尼公司拍摄于1982年的《电子世界

明——CG动画角色也可以传达情感和幽默。成功来

争霸战》(Tron)就是其中之一。

之不易,拉塞特和他的同事们像当年迪士尼那样费尽

在这个到处都是商业电影的世界,一支由迪士尼

心思,倾注了各种创意和艺术,才斩获各类大奖。这

动画师唐·布鲁斯(Don Bluth)率领的团队独树一

些由迪士尼赞助的皮克斯动画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带起

帜。面对老东家迪士尼的廉价动画生产和艺术感的沦

了一股CG动画电影热潮。在以皮克斯、梦工厂和蓝

丧,这群动画人已经不再对公司抱有任何幻想。他们

天工作室为首的动画公司努力下,动画长片的票房生

自建了一家新公司,开始制作追求传统艺术价值的动

存力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画长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6

可想而知。

术制作抽象动画。正是这群艺术家和嬉皮士,把原本

90年代动画长片捷报频传,使得许多大公司开始

为再现公司昔日的辉煌,迪士尼的新一代艺术家

为一些冷门项目开绿灯,蒂姆·伯顿(Tim Burton)

们合力推出了几部大热的动画长片,这些作品带动了

和亨利·赛利克(Henry Selick)的成功案例使得定格

90年代初期的动画复兴。与此同时,电视节也出现了

动画也成为商业动画青睐的对象。同时,几部手绘动

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画剧集。这都归功于对老一辈

画的票房失利也使得这一传统动画类型的商业价值遭

创作态度的回归:提倡用心用脑,发挥创意,常常连

受质疑。好莱坞的传统动画制作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造型设计也开始走复古路线。诸如唐·布鲁斯制片公

就连迪士尼也不得不作出妥协。

司和梦工厂一类的新公司开始出现,并加入动画长片

电脑特效和动画的逼真精细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倾

的制作。这段时间出现了许多优质的动画长片,当然

向于制作数字特效,电脑动画也早已成为21世纪各类

也有不少投机主义者混在其中以次充好,他们的结果

大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版的转描技术、动作捕


《世界动画史》

北美动画简史

捉技术,已经可以取代关键帧动画师的工作。电影工

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导演了动画《黄色潜水艇》

作者们基于此新技术制作了一系列动画,但反响褒贬

(Yellow Submarine,1968)。另一名加拿大动画之

不一。

星是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他也

2006年,随着与皮克斯的融资与发行协议结束,

像杜宁一样曾在UPA工作。之后他来到伦敦并成立了

迪士尼公司意识到约翰·拉塞特正是当代迪士尼继承

一家世界级的动画公司,由他导演的电影《谁陷害

人的不二之选,也许是因为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已经

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1988)

离世40年的迪士尼的影子。于是迪士尼收购了皮克

令他声名大噪。NFB的动画师马歇尔(Marcel)和

斯,并任命拉塞特为迪士尼首席创作官,而拉塞特新

里尔·拉奇科(Real Racicot)拍摄了加拿大的第一

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恢复传统手绘动画的制

部动画长片《魔法村庄》(The Enchanted Village,

作。

1955)。1966年NFB开始一分为二,分别制作法语和 英语作品。

加拿大

动画剧集《火箭罗宾汉》(Rocket Robin Hood,

加拿大人拉奥·巴尔是早期动画产业的重头人

1966)是缓慢发展的加拿大动画产业的早期作品,

物,但除了身在纽约的巴尔,以及其他一些加拿大

这部赶在70年代电视动画潮前出现的动画剧集颇

艺术个体户如沃尔特·斯瓦菲尔德(Walter Swaf-

有先驱的风范。该剧由电视经理人艾尔·盖斯特

field)、哈罗德·佩伯蒂(Harold Peberdy)和布莱

(Al Guest)担任制片,美国动画师拉尔夫·巴克希

恩·福莱尔(Bryant Fryer)等人的工作外,加拿大

(Ralph Bakshi)负责导演。1971年动画巨头Nelvana

的动画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两个欧洲人的到来才

公司在多伦多成立,并制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动画

使情况出现了转变。1939年约翰·格里尔逊(John

剧集,当然也包括饱受争议的Cult动画电影《黑暗摇

Grierson)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首任局长的

滚》(Rock and Rule,1983)。1981年加拿大广播

身份从英国来到加拿大,并于1941年任命苏格兰人

公司的法语部凭借《摇椅》(Crac)一片摘获奥斯

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为NFB动画部部

卡最佳动画短片奖,1987年的《种树人》(The Man

长。NFB的最初任务是进行战时宣传,但在这一领域

Who Planted Trees)同样获此殊荣,两片的导演均为

和迪士尼进行了一些合作后,NFB动画部门开始抛弃

德裔动画师弗雷德里克·贝克(Frederic Back).

主流赛璐璐动画,转而投向实验动画的探索,以求形

近年来加拿大已经成为全球数字动画的领头羊,

成加拿大本国特色,从而把自己同美国的商业主流动

本国的技术公司与动画师通力合作,开发出了时下流

画区分开来。NFB在这一探索上取得巨大成功,获奖

行的各类动画软件,如Alias Wavefront公司的MAYA和

超过五千余项,其中包括七十项奥斯卡奖提名。加拿

Softimage公司的XSI。动画公司Mainframe制作了几

大由此赢得了世界动画中心的荣誉称号。

部早期的著名CG动画剧集,如1994年的动画《游戏

麦克拉伦1952年的真人定格动画经典《邻居》

空间》(Reboot)。如今,加拿大仍旧掌握着最尖端

(Neighbours)就是NFB实验氛围下的产物,本片

的动画技术,同时难能可贵地保留了艺术和实验的传

还神奇地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另一

统。这些优点在克里斯·兰德雷斯(Chris Landreth)

位由NFB政策催生出来的创意型导演叫乔治·杜宁

的动画《瑞恩》(Ryan)中得以最好的体现。这部奥

(George Dunning),他为NFB拍摄了包括《卡

斯卡获奖短片讲述的是加拿大著名动画人瑞恩·拉金

岱·罗塞尔》(Cadet Rouselle,1946)在内的一系

(Ryan Larkin)的故事。

列实验短片。杜宁在移居伦敦之前曾在纽约的UPA

17


梦想家·图文馆

西欧动画简史 虽然早期动画的进步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欧洲动 画真正开始像美国那样产业化兴起,却是20世纪50年

重要人物

代的事。即便是在那时,真正发展起来,并能与洛杉

Alexandre Alexeieff (法国/俄国)

Jerry Hibbert (英国)

Dick Arnall (英国)

Jonathan Hodgson (英国)

Berthold Bartosch (法国/匈牙利)

Tim Hope (英国)

Bruno Bozzetto (意大利)

Clare Kitson ((英国)

Sylvain Chomet (法国)

Réne Laloux (法国)

John Coates (英国)

Bill Larkins (英国)

和现代艺术的革命性理念都诞生于欧洲,这些前卫思

Emile Cohl (法国)

Len Lye (英国/新西兰)

想随即蔓延至电影和动画领域,并以之为载体渗透到

Paul Driessen (荷兰)

Uli Meyer (德国/英国)

更广阔的文化世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广告

Michael Dudok de Wit (荷兰)

Phil Mulloy (英国)

人,并最终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工作者的电影中找到了

George Dunning (英国)

Michel Ocelot (法国)

共鸣。

Anson Dyer (英国)

Nick Park (英国)

Oskar Fischinger (德国)

Richard Purdom (英国)

Ginger Gibbons (英国/加拿大)

Joanna Quinn (英国)

Terry Gilliam (英国/美国)

Lotte Reiniger (德国)

Bob Godfrey (英国)

Martin Rosen (英国)

Michel Gondry (法国)

Georges Schwizgebel (瑞士)

演着动画中心的角色,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劲

John Grierson (英国)

Shynola (英国)

头。

Oscar Grillo (英国/阿根廷)

Richard Taylor (英国)

Paul Grimault (法国)

Richard Williams (英国/加拿大)

矶、纽约,以及后来的东京动画产业一较高下的,也 只有英国伦敦。 美国动画产业风头正劲时,欧洲仍是一片实验与 先锋的圣地。20世纪前几十年里,大部分抽象艺术

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在动画发展的各个历史 阶段,都出现了各种新的发明创意吸引志同道合的 人走到一起,从而进一步加速变革的到来。这一发展 模式在西欧的各主要国家都有出现,这些国家轮番扮

早在1910年,意大利就有艺术家通过直接在胶 片上作画制作实验电影,而一部《未来主义宣言》 【译者注: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发表于1909年的《未来 主义宣言》,总结出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表 达出对传统政治和艺术的憎恶,和对速度、科技、暴 力的狂热喜爱。】则为即将兴起的实验电影和动画勾 画了蓝图。在随后的20年里,以包豪斯运动为中心, 德国出现了艺术及设计领域的重大进步,这些发展催 生了一大批艺术家为抽象动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即 使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艺术变革 带来的深远影响。二战的爆发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投入 到战争与战后重建之中,经济局势一片混乱。在严峻 的形势下,商业动画数量锐减,但与此同时,政府又 腾出了大笔资金用于政治和公共宣传,而动画则成为 了传达这些宣传信息的理想媒介。

18

John Halas (英国/匈牙利) & Joy Batchelor (英国)


《世界动画史》

西欧动画简史

随着战争逐渐逼近欧洲,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美

和动画的发展。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的第四频道成

国和好莱坞,但也有一些选择了相对安全、尚有表

为了动画的有力支持者,它赞助的作品小至边缘动画

达自由的伦敦作为避难所。作为欧洲和美国之间的文

大至主流市场热卖大片,不仅在英国本土,许多国外

化中转站,英国能够在欧洲的实验气息与美国的实用

的动画师也受其资助。90年代末,直觉敏锐的英国在

主义中做出平衡,并在战前和战后的几年中努力尝试

全球数字革命中扮演起了弄潮儿的角色,同时领导起

将动画产业化。尽管如此,在伦敦50年代、60年代

电子游戏、互联网、数字动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并

的电视广告大爆炸时期到来之前,英国动画产业一

为许多好莱坞电影制作CG动画。与此同时,阿德曼

直未能发展壮大。1933年英国成立邮政总局电影部

动画公司(Aardman Animation)成为了传统静帧动

(GPO),该部门以制作纪录片和动画片为主,但作

画的顶尖代表。

品仍具有浓重的实验味道。

《明眸男子》 (The Man with the Beautiful Eyes) 乔纳森·霍奇森 (Jonathan Hodgson) 2000

从夏尔·埃米尔·雷诺(Charles-Emile Rey-

4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小群作坊艺术家,他们在公

nuad)、乔治·梅里爱 (George Melies)、 埃米

共宣传片和战时宣传片中利用犀利的设计传达各种简

尔·科尔(Emile Cohl)等先驱人物的时代开始,法

单的讯息。极富创造力的动画师们很快便掌握了快捷

国就一直对电影、动画、漫画怀有极大的热情。著名

有效的思想交流艺术。从上世纪50年代末独立电视兴

的安纳西动画节每年都在法国举办,这个国家还走出

起至今,正是这些技术造就了伦敦规模庞大而成功的

了大批毕业于世界知名动画学院的动画人才。然而这

广告业。哈拉斯与巴切勒公司(Halas & Batchelor)

么多年来,这股热情却未能成就动画业的辉煌。20世

成立于1940年,并成为欧洲规模最大、最长寿,也最

纪末,法国的动画长片突然起死回生,米歇尔·欧斯

具影响力的动画公司。60年代,伦敦成为了世界流行

洛(Michel Ocelot)、西维亚·乔迈(Sylvain Chom-

文化中心,流行音乐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也带动了电影

et)等动画导演推出了一系列独立动画,这些作品剧

19


梦想家·图文馆

西欧动画简史

本出色,风格多样,其创意都透露出一股独特的法式

不是如纳粹所要求的种族优越论。战后德国经济一度

情调。

一蹶不振,这也对本国的动画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

20世纪30年代末,西班牙内战即将结束,一批巴

打击。1962年,由二十六位电影人共同签署了《奥伯

塞罗那的公司开始制作由畅销漫画改编的动画短片,

豪森宣言》(The Oberhausen Manifesto),宣言中

并在影院放映。40年代末,巴古那(Baguna)兄弟

要求当局能够扫清旧习,开创德国新电影,以此掀起

的西班牙动画公司(Hispano Grafic Films)和亚历杭

新一轮现代主义电影狂潮,而这其中就包括动画。

德罗·费尔南迪斯(Alejandro Fernandez)的帝波所

贝尔维森公司(The Belvision Studio)于1955年

电影公司(Dibonso Films)成立,之后合并成查马丁

在比利时成立,在此后的20年的时间里,它与杜普伊

动画公司(Dibujos Animados Chamartín),并推出

斯公司(TVA Dupois)展开合作,专注于漫画改编电

三部长寿的热门动画。1955年,莫洛兄弟在马德里成

影的制作,所出品的作品包括《丁丁历险记》(Tin-

立莫洛公司(Estudios Moro),该公司遂成为欧洲

tin)、《蓝精灵》(The Smurfs),以及《高卢英雄

最大的动画广告制作商之一。意大利和法国一样有着

传》(Asterix)。

流行成人漫画的传统。在动画发展早期,意大利出现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籍的乔治·帕尔(George

过一些零星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推出过几部

Pal)在荷兰首创木偶动画。帕尔移居美国后的几十

长片。50年代意大利广播公司开始播放广告,其中一

年里,荷兰的动画工作室继承了这类静帧动画的制

个播出多年的“旋转木马”广告系列,竟只手养活了

作。除了帕尔之外,其他荷兰的动画大师还包括马

意大利小小的动画产业,并给予了动画师们极大的创

登·通德(Marten Toonder)和保罗·德里森(Paul

作空间。60年代,欧洲最大的一家动画公司是米兰的

Driessen)。

伽马电影公司(Gamma Film)。该公司致力于广告

我们现在口中的“全球经济”成型于20世纪最后

制作,偶尔涉足短片。60年代、70年代,鬼才动画导

的几十年,它致力于统一全球市场、消除贸易壁垒。

演布鲁诺·伯茨多(Bruno Bozzetto)凭借《牛仔与

现在的绝大多数动画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其中最大的

苏打》(West and Soda,1965)和《从容的快板》

市场当属美国。欧洲的动画作品,尤其是动画长片,

(Allegro Non Troppo,1976)等作品享誉世界。

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充分考虑到美国观众的需求,同

二战爆发前,德国一直都是实验动画创作者们

时许多的美国制片人也在欧洲拍摄他们的美国电影。

的家园,这其中就包括了瓦尔特·鲁特曼(Walther

在这个数字时代,拍片的成本和难度的大幅下降使得

Ruttmann)、汉斯·李希特(Hans Richter)、洛

世界各地动画产业蓬勃兴起。小型动画公司开始大量

特·雷妮格(Lotte Reiniger),以及奥斯卡·费钦格

涌现,有的与大型公司竞争,也有的为之卖命。

(Oskar Fischinger)。30年代纳粹掌权后,明令禁

西欧国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制作真人电影,且频获

止一切“堕落”的艺术,这也迫使这些动画师们背井

国际认可,但西欧的动画长片产量却与真人电影极不

离乡,另谋生路。UFA公司(即德国全球电影公司的

成比例。相比之下,像克罗地亚、匈牙利、捷克等东

缩写)也变成了纳粹的传媒部,通过制作动画为纳

欧国家,由于鲜有真人电影在全球大卖,反而把更多

粹做政治宣传。UFA的杰出动画师汉斯·菲斯奇克森

的精力投入动画制作。但在20世纪末,借着动画长片

(Hans Fischerkosen)制作了许多深受儿童欢迎的动

在国际上炙手可热的东风,西班牙、英国、法国也拍

画,他在作品中更多地传达了自由和宽容的思想,而

摄了一批自己的动画。

20

《疯狂约会美丽都》 西维亚·乔迈 2003


《世界动画史》

重要影片 1902: Georges Méliès: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8: Emile Cohl: Fantasmagorie 1924: Fernand Léger: Ballet Mécanique 1924: Viking Eggeling: Symphonie Diagonale 1926: Lotte Reiniger: 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 1933: Alexandre Alexeieff and Claire Parker: Une nuit sur le mont chauve 1935: Oskar Fischinger: Komposition in Blau 1945: Arturo Moreno: Garbancito de la Mancha 1949: Nino Pagot: I Fratelli Dinamite

1968: George Dunning: Yellow Submarine 1973: Réne Laloux: La planète sauvage 1976: Bruno Bozzetto: Allegro Non Troppo 1980: Paul Grimault: Le roi et l’oiseau 1982: Dianne Jackson: The Snowman 1995: Aardman Animations: Wallace and Gromit: A Close Shave 1998: Michel Ocelot: Kirikou et la Sorcière 2003: Sylvain Chomet: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2007: Vincent Parronaud: Persepolis 2009: H5: Logorama 2010: Sylvain Chomet: L’illusionniste

1949: Anton Domenighini: La Rosa di Baghdad 1954: Halas & Batchelor: Animal Farm

21


梦想家·图文馆

俄罗斯与东欧动画简史 重要人物

重要影片

Walerian Borowcyzk (波兰/法国)

1910: Ladislaw Starewicz: Prekrasnaya Lyukanida

Piotr Dumala (波兰) Zlatko Grgic (克罗地亚) Ivan Ivanov-vano (苏联) Piotr Kamler (波兰) Fyodor Khitruk (苏联) Andrei Khrjanovsky (苏联) Jerzy Kucia (波兰) Yuri Norstein (苏联) George Pal (匈牙利/美国) Priit Parn (爱沙尼亚) Aleksandr Petrov (苏联) Aleksandr Ptushko (俄国) Aleksandr Shiryayev (俄国) Nina Shorina (苏联) Ladislaw Starewicz (俄国/法国) Jan Svankmajer (捷克) Genndy Tartakovsky (俄罗斯/美国) Jiri Trnka (捷克) Dusan Vukotic (克罗地亚) Karel Zeman (捷克)

和美国动画业不同,苏联动画的大规模发展受惠 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腾飞。当美国公司正为利润回 报而投资动画时,苏联的动画却被党内意识形态牢牢

1929: Mikhail Tsekhanovsky: Pochta

控制。此外,有别于美国和西欧的地域环境也对苏联

1935: Aleksandr Ptushko: Novvy Gulliver

动画有相当的影响。全国各地的文化水平、交通状

1947: Ivan Ivanov-vano: Konyokgorbunok

况,以及电力短缺等问题对苏联艺术形式造成的影

1948: Jiri Trnka: Cisaruv slavik

响之大,也绝不亚于强行灌入这些艺术中的共产主

1958: Karel Zeman: Vynález zkázy

义思想。在革命大潮席卷全国之前,俄国的动画技

1958: Zagreb Film: Samac

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拉迪斯洛夫·斯塔列维奇

1961: Zagreb Film: Surogat

(Ladislaw Starewicz)于1910年利用昆虫标本拍摄

1962: Fyodor Khitruk: Istoriya odnogo prestupleniya

了一部静帧动画,他也因此常被认为是俄国动画第一

1966: Andrei Khrjanovsky: Zhil-byl Kozyavin 1967: Zagreb Film: Professor Balthazar 1979: Yuri Norstein: Skazka skazok 1982: Jan Svankmajer: Moznosti dialogu

人。但事实上,亚历山大·西利亚耶夫(Aleksandr Shiryayev)比他更领先一步。作为俄罗斯皇家芭蕾舞 团的领舞兼编舞,西利亚耶夫把他对动态美的热爱融 进了电影制作。他在1906年到1910年间制作芭蕾动 画,起初是逐帧画出舞者的每一个动作,之后又使用

1987: Priit Pärn: Eine murul

起了木偶。除了1909年到1917年间在欧洲从事教育

1988: Jan Svankmajer: Neco z Alenky

外,西利亚耶夫一直留在苏联干他的老本行:跳舞、

2000: Piotr Dumala: Zbrodnia i kara

教书、编舞,直至1941年离世。他的动画被人遗忘了

2000: Jerzy Kucia: Strojenie instrumentów

近一个世纪,这些影片和图画资料直到1995年才被 人们发现。斯塔列维奇的静帧动画虽然比西利亚耶夫 晚了几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仍旧标志着俄国动画 的开始。他的作品中描绘的中产阶级生活深得沙皇欣 赏。但由于对革命后建立起的新政权兴趣不大,斯塔 列维奇于1919年移居法国。 相比于早期的美国和西欧,俄国动画的成就也许 不足为奇,但我们有必要从技术背景下进行区别对 待:俄国动画业的发展不仅与美学与创新息息相关, 同时也受技术限制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在1917年 的革命爆发以前,尼古拉斯二世统治下的俄国大部分 地区是落后的农村,农民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而19 世纪的北美大陆已经被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覆盖。一战 和十月革命的轮番轰炸使得俄国大部分铁路网遭到破 坏或陷入瘫痪。农村地区实现通电更是革命结束后很

22


《世界动画史》

俄罗斯与东欧动画简史

《巴塔扎尔教授》 (Professor Balthazar) 萨格勒布电影公司 (Zagreb Film) 1967-1977

久以后的事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列宁成立了一个

本不高。就如中世纪教堂通过演戏来布道,被送往各

特别委员会负责供电问题。虽然这一计划带有明显的

地放映的动画成为传播意识形态和革命教条的重要载

工业化性质,但列宁当时也强调这一项目“将提高农

体。该举措的关键不仅在于调用火车进行文化传播,

村地区文化水平,消除落后、愚昧、贫穷、疾病和野

最重要的是把车厢改建成电影放映室。通过这一方

蛮,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情况都能得到改善”。由

式,包括动画在内的苏维埃文化,在二战爆发之前已

联合动画公司(Soyuzmultfilm)出品,伊万·阿克森

渗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楚克(Ivan Aksenchuk)导演的动画短片《电气化》

虽然这种传播途径可能导致动画师的作品风格过

(Plyus Elektrifikatsiya)热烈歌颂了列宁的这番讲话

于死板,但事实上,他们工作时更像一个艺术家集社

和全国实现电气化的巨大成就。

而不是制作小组,这种工作方式允许他们进行大量的

随着铁路网的修复和全国通电的实现,动画片得

实验。所以苏联动画起初在美学上有很大的发展,而

以走近全国千万群众,尽管这些观众的文化水平基

这种发展更多的偏向于未来主义而非对现实主义的追

23


梦想家·图文馆

俄罗斯与东欧动画简史

求。国家对动画部门的资助并不在乎其艺术成就,但

的《迷雾中的小刺猬》(Hedgehog in the Fog,

动画师们却依此能够在图像风格、动画技术上进行各

1975)。80年代,随着苏联开始实行开放性政策并

种实验。

逐渐走向解体,动画不再像过去大半个世纪那样传达

进入斯大林时期后,文艺界掀起的文化革命殃及

苏联领导人规定的意识形态,而是开始记录这段时

动画工作者,他们被迫从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事业。

期的新气象。比如加里·巴尔丁(Garri Bardin)的

但这种所谓“现实主义”实际上只是共产党的政治宣

《大灰狼与小红帽》(Grey Wolf and Little Red Riding

传,而并非真正代表苏俄真实的生活现状。

Hood,1990)就暗示了共产主义政权即将垮台。

苏联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是亚历山大·普图什科

在这个商业时代,俄罗斯动画仍旧保留了它非商

(Aleksandr Ptushko)的《新格列佛游记》(Novvy

业动画的多样性、洞察性、创造性和实验性。其兼容

Gulliver,1936)。该片改编自乔纳森·斯威夫特

并包的风格和技术也深得全球观众的赞赏和热爱。

(Jonathan Swift)的名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 s

东欧其他国家的动画也深受政治影响。大部分地

Travels),片中融入了真人表演,且带有明显的共产

区的动画产业都依赖政府资助,为此它们不得不在强

主义宣传性质。该片在国内外均反响热烈,普图什科

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高度集中的文化政策之间挣扎,

由此开始带头组建日后著名的苏联动画工作室:联合

寻找属于自己的传统和身份。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动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36年,起初命名为“联合

强制政策下,动画师们也在为偷偷传达自己的创造

儿童动画公司(Soyuzdetmultfilm)”,且一直以制作

精神、现代主义,反映集权统治下的艰苦生活而进行

儿童动画为主。但公司名字很快就被更改,避免造成

各种斗争,于是动画中往往出现隐藏在主线叙事下各

“动画纯粹是儿童的消费品”的误解。二战之前,联

种隐晦、秘密、模棱两可的讯息。当情感表达被允许

合动画公司的动画师一直屈居在小作坊里工作,战争

时,动画往往呈现出一种悲观基调,混合着黑色、诡

爆发后,他们被迫集体转移至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

秘、荒诞的幽默。东欧的著名动画师和工作室有:克

罕,以便继续为这个战斗中的民族制作鼓舞士气的影

罗地亚的萨格勒布电影公司(Zegreb Film,该公司

片。因为战争的原因,动画越来越多地专注于歌颂斯

制作和美国UPA类似的现代主义风格动画);匈牙利

大林个人的光辉形象,同时也不忘贬低美国和北约。 直到1953年,赫鲁晓夫时期冷战气氛略有缓和,

的帕诺尼亚工作室(Pannonia Studio);捷克超现 实主义艺术家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和卡

苏联动画才能够再一次重振精神,制作风格多变的

尔·齐曼(Karel Zeman);以“怪诞现实主义”闻

作品,展现其骨子里对艺术的追求。苏联动画师们

名的爱沙尼亚的皮特·帕恩(Priit Parn)。

的宣传本质对其动画仍有深重影响,就算不是在美 学层面,但至少让娱乐性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就 连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高压政策也没有掩盖此时动画的 曙光。动画师们不遗余力地尝试各种动画技术,如木 偶动画、剪纸动画、在玻璃和赛璐璐胶片上作画等 等。诸多大师级作品由此产生,如费多尔·希特鲁克 (Fyodor Khitruk)的《犯罪的故事》(Story of One Crime,1962)和尤里·诺尔斯金(Yuri Norstein)

24


《世界动画史》

俄罗斯与东欧动画简史

《摄影师的复仇》(Meat Kinematograficheskogo Operatora) 拉迪斯洛夫·斯塔列维奇 1912

25


梦想家·图文馆

亚洲动画简史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动画一直沿袭西方动画的发 重要人物

重要影片

展之路,不仅受到欧洲和美国动画前辈的影响,更重

Michael Arias (美国/日本)

1917:北山清太郎:《猿蟹合战》

要的是,受到蓬勃兴起的漫画市场的推动。早期的日

Arnab Chaudhuri (印度)

1917:幸内纯一:《塙凹内名刀之卷》

阿达 (原名徐景达,中国)

1917:Dhundiraj Govind Phalke:Agkadyanchi Mouj

申东宪 (韩国) G. K. Gokhale (印度) 川尻善昭 (日本) 北山清太郎(日本) 今敏 (日本) 幸内純一 (日本) Ngo Manh Lan (越南) 宫崎骏 (日本) Ram Mohan (印度) Payut Ngaokrachang (泰国) Cyrus Oshidar (印度) 押井守 (日本) 大友克洋 (日本) 林太郎 (日本) Narayan Shi (印度) 李成康 (韩国) 高畑勋 (日本) 手冢治虫 (日本) 万氏兄弟 (中国) Clair Weeks (美国/印度)

本动画以历史故事或社会热点为主题,并融入大量的 幽默与幻想元素,画面上与美国动画非常相似,但同

1927:大藤信郎:《鲸》

时也糅杂了诸如浮世绘等明治末年和昭和初期特有的

1941:万氏兄弟:《铁扇公主》

绘画艺术风格。

1943:政冈宪三:《蜘蛛与郁金香》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动画与漫画齐头并进,

1961:万籁鸣:《大闹天宫》

并开始另辟蹊径,寻求发展出有别于西方动画的各

1963: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

式风格,直至壮大到现在规模庞大的日本动漫产业。

1967:申东宪:《洪吉童》 1972:木下莲三&木下小夜子:《日本造》 1978:徐景达:《哪吒闹海》 1984:宫崎骏:《风之谷》 1988:大友克洋:《阿基拉》

如今的日本已拥有数家世界闻名的动画工作室、成熟 的电影产业链和铺天盖地的动画剧集以飨全球动漫粉 丝。 经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日本动画体系极其复

1988:高畑勋:《萤火虫之墓》

杂,各种类型动画都用极具日本特色的术语进行严格

1988:宫崎骏:《龙猫》

的区分,面向不同的观众群划分出不同的的动画类型

1995:押井守:《攻壳机动队》

及其子类型,数目之多可谓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包括

1997:宫崎骏:《幽灵公主》

机甲系、巨大机器人系、写实机器人系、格斗系、变

2001:宫崎骏:《千与千寻》

身系、魔法美少女系以及色情系等等。这些不同动画

2001:林太郎:Metropolis 2004:大友克洋:《蒸汽男孩》 2006:今敏:《盗梦侦探》 2006:Michael Arias:《恶童》

类型与传统的科幻、奇幻相交织,且深受其粉丝,或 者叫“御宅族”的喜爱。日本动画产业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OVA动画,这类动画制作完成后往往直接投

2006:赵范振:《阿阿奇与西西帕克》

入录影带或DVD的发行,而不在电影院或电视上进行

2008:宫崎骏:《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放映。 除了上述提到的日本之外,其他动画产业比较发 达,并且拥有动画发展历史的亚洲国家还包括韩国、 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中国。在发展初期,这些国 家的动画产出沿袭了日本的发展模式,但制作相对零 散。这些国家的短片和长片出品率都比较低,他们主 要是依赖于各自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许多亚洲 国家并未致力发展原创动画,相反的是,随着日本和 西方动画公司的产品日渐外包化,各国都争相扩大各 自的动画制作服务业为动画大国代工。但同时,大部 分国家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出了充满活力与创新

26


《世界动画史》

亚洲动画简史

《阿基拉》 大友克洋 1988

能力的本国动画产业。

都,一些前任员工则在废墟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工作

日本的第一代动画主要由一些零散的实验性作品

室。这些灾后动画产业以制作剪纸类动画为主,同时

组成,这些动画大多受早年在日本城市放映的西方动

尝试各种赛璐璐动画的技术与制作方式,但结果证明

画短片影响。早期的大部分动画都在1923年的东京大

这些制作技术成本实在太高。为了争夺观众,动画

地震中遗失了,但最近一些消失多年的胶片又被重新

导演们还面临着来自美国电影日益激烈的挑战。30

发现、修复,并得以上映。

年代和40年代间,为拍摄教育类、信息类、军事类

关于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至今仍有很多争

影片,日本军政府大力赞同并支持本国动画业的发

论,通常认为这个头衔属于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合

展。动画也因此被赋予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并被用

战》(1917),但该片上映的同年夏天,影院还放映

在道德、意识形态、文化等领域进行各种宣传鼓吹。

过其他多部动画短片。政冈宪三拍摄的《力与世间女

这一时期的动画代表是濑尾光世的《桃太郎的海鹫》

子》(1932)是日本的第一部采用前期录音的有声动

(1943),这部分钟的动画被认为是日本的首部动画

画。

长片。

日本第二代动画人大多在北山工作室工作过,期

尽管日本在财力、环境与设备上比其他国家更

间的经历对他们的技术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在经

具优势,但第一部亚洲动画长片却是中国的《铁扇

历了东京大地震之后,北山工作室将办公地点迁至京

公主》(1941)。该片改编自中国民间神话《西游

27


梦想家·图文馆

亚洲动画简史

记》,由上海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拍摄。《铁扇公

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967年,毛泽东发起了“文化

主》对观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

大革命”,制作动画的美术厂难逃一劫,任何被认为

中,很多动画中都能看到这部经典的影子。

持有异见的动画师都被送去“再教育”。中国的动画

50年代,漫画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

事业在“文革”十年里基本停滞不前。到了1978年,

象,不仅各年龄层的读者被其吸引,连动画业也效仿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再度开启动画制作,并且推出了

起了漫画业的发展。1956年,战后仍旧活跃在业界

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动画短片。

的日本动画映画公司被企业家大川博买下,并更名为

随着60年代电视的大规模普及,日本动画电影产

东映动画。带着制作类似迪士尼的动画的希望,大川

业一度缩水,但是与此同时,自60年代末起,机甲系

博与东映动画团队开始着手一系列动画长片的拍摄工

等类型动画剧集开始在电视上大行其道,并且风靡多

作。他们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是由薮下泰司导演的《白

年。此类型动画作品的流行也带动了“宅”文化的兴

蛇传》,这也是日本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秉着对

起,以及新一轮的动画制作的热潮。这一时期也被认

制作优秀动画长片的执着,以及日式制作流程、艺术

为是日本动画的黄金时期,它对日本动画的影响持续

风格、叙事方式的日臻成熟,东映动画奠定了如今

至今。

日本动画基本特点,即在大多数场景下使用有限的画

80年代,两家知名动画工作室开始崭露头角,它

面,而把主要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一些连贯动作的拍

们分别是吉卜力工作室和Gainax公司。为满足日渐庞

摄中。

大的观众群体对动画的巨大需求,动画电影开始大量

50年代末期,传奇漫画家手冢治虫开始涉足动画

涌现,并直接以录像带形式发售。因为在对未来的设

界。他起初在东映动画所制作的早期的几部长片中担

想上和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

任艺术指导,之后他又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虫制作

作品以及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科幻经

公司。

典《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不谋而合,漫画家

凭借其极具想象力的故事和角色,手冢治虫成为

兼动画导演大友克洋开始大胆尝试赛博朋克风格的科

了日本动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笔下那些线条

幻故事。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8)和押井守的

简单、眼睛硕大的角色为后来的动画人提供了模板。

《攻壳机动队》(1995)如今已经享誉全球,并受到

虫制作公司不仅制作长片,还通过改编手冢治虫的漫

粉丝的狂热追捧。

画制作动画剧集投放日本电视市场,这其中就包括 《铁臂阿童木》(1963)。 美国NBC电视台买下该剧在美国的播放权,并将 这部动画剧集更名为Astro Boy(外星男孩)。《铁臂 阿童木》遂成为第一部在国际市场上大获成功的日本 动画。

90年代韩国动画业经历了一个爆炸期,韩国动画 公司为《辛普森一家》、《超人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 Unlimited)等美国动画剧集代工,并由此培 养出新一代动画技术能人。 90年代日本电视界的主要动画作品有《宠物小精 灵》、《龙珠》和《美少女战士》,每一部动画作品

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万氏兄弟于1950年建立

都在全球拥有大批的粉丝。这些作品和格斗系、超级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们根据传统的中国皮影戏制

英雄系、魔法少女系动画一道主宰动画市场。宫崎骏

作动画,并拍摄了著名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

的《幽灵公主》(1997)是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动画

宫》。这部影片也可以称得上是亚洲动画发展史上的

电影,同时也是日本票房最高的电影。他接下来的作

28


《世界动画史》

亚洲动画简史

《大闹天宫》 万籁鸣 1965

29


梦想家·图文馆

亚洲动画简史

品《千与千寻》(2001)不仅再度打破国内票房纪

立,才标志着印度动画产业真正开始发展。迪士尼动

录,还在国际市场上大卖,此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

画师克莱尔·威克斯(Clair Weeks)是一位传教士

动画长片奖。其他著名日本动画长片包括今敏的《千

的儿子,他从小在印度长大,之后和印度动画先驱

年女优》(2001)和《盗梦侦探》(2006),迈克

G.K. 格哈拉(G.K. Gokhale)一起领导印度动画部

尔·艾里亚斯(Michael Arias)的《恶童》(2006)

门的发展。拉姆·莫汉(Ram Mohan)师从威克斯,

以及最烧钱的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2004)。这

在印度信息部动画电影局里开始了自己的动画生涯。

些影片凭借多样化的角色和剧情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一

他于1972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拍摄了《啪哩啪》

致好评,它们也充分展现出日本动画最为人称道的视

(Baap Re Baap,1968)【译者注:影片出品的时

觉艺术。

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公司成立于1972年,而该片

印度电影先驱唐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

却是1968年拍摄的,不过电影本身似乎和公司的成立

(Dhundiraj Govind Phalke)早年就进行过一些动画

关系并不大】等作品。在他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之

实验,但是直到1956年印度信息部动画电影局的成

中,莫汉为印度动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0

《阿阿奇与西西帕克》 赵范振 2006


《世界动画史》

亚洲动画简史

同时也培养和激励了新一代的动画人。 90年代,印度成为西方动画产业剧集生产的代 工中心,不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印度也出产了一些 属于自己的动画长片作品,例如拉姆·莫汉与日本导 演酒向雄豪合作的动画作品《罗摩衍那——罗摩王子 传奇》(Ramayana: The Legend of Prince Rama, 1992),以及与美国合拍,并且在电影中使用到动 作捕捉技术的动画长片《辛巴达:穿越迷雾》(Sinbad: Beyond the Veil of Mists,2000) 。

《自由之歌》 (Freedom Song) 纳拉延什(Marayan Shi) 2000

31


梦想家·图文馆


《世界动画史》


图文馆·1001系列 全球最畅销图文书系 总销量逾千万册 精装960页 铜版纸全彩印刷 单册重达4斤 无预算限制、无时间限制 全力打造各领域最实用参考书



图文馆·1001系列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作者:[英国] 罗伯特·迪默里 译者:张阅 邵逸 ISBN: 978-7-5117-1703-0 丛书:图文馆 定价:22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成品尺寸:160mm x 21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960 装帧:精装 图片:1070幅 罗伯特·迪默里(Robert Dimery)是自由乐评人,曾为Time Out、Vogue等多家知 名杂志撰写专栏和乐评,创作并出版过不少关于摇滚音乐的图书,包括《有生之年非听 不可的1001首歌》《摇滚天堂》《经典唱片》《经典单曲》。 为了编写本书,罗伯特·迪默里邀集来自世界各地五十多个城市的九十多位资深乐 评人共同组成本书的创作团队,包括为《时代》杂志写乐评的Theunis Bates、MTV的资 深员工Jon Harrington、音乐杂志Dazed & Confused的专栏作家Seth Jacobson等。

畅销全球的《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由知名乐评人罗伯特·迪默里担任 主编,九十多位资深乐评人共同组成创作团队,包括为《时代》杂志写乐评的Theunis Bates、MTV的资深员工Jon Harrington、音乐杂志Dazed & Confused的专栏作家Seth Jacobson等。 不管是音乐老饕还是赏乐新人,《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都是必备珍 藏。书中收录了一千零一张唱片,或许你听过,或许没听过,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影 响与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该书被译成30种语言,全球销 量已达80万册,是1001系列中仅次于《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的畅销品种。 中文版根据英文第7版翻译,较之前的版本,又收录了不少大热新唱片。从外号 “瘦皮猴”的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到来自加拿大的独立摇滚乐队拱廊之 火(Arcade Fire),前后横跨五十多年。所收录的唱片囊括了摇滚、民谣、嘻哈、舞 曲、流行等多种音乐类型。 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音乐终极汇编手册。除了对唱 片时代背景、内容的详尽介绍和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威说明之外,精彩犀利 的评论、珍贵的唱片封面和完整的专辑歌曲列表、来自各大知名音乐杂志、报刊和网站 的大量珍贵高品质图片资料,都使得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专业编写团队精选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唱片1001张,囊括多种音乐类型。 ●为您提供关于唱片时代背景、内容以及表演者的权威说明、精彩犀利的评论。 ●同时送上珍贵唱片封面和完整专辑歌曲列表,以及来自各大知名音乐报刊和网站 的大量珍贵的高品质图片资料。 ●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音乐终极汇编手册;已被译 成30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达80万册。

“这本大部头是对最佳音乐的最完整收录,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那些具有清 单狂热症的音乐迷们所渴望的。每一个爱乐之人都应该拥有它。” ——《出版商周刊》 “在这本极具吸引力的音乐指南中,你一定能找到想要拥有的每一张唱片。” ——Amazon.co.uk “我知道,你将在这伟大的唱片银河中发现几十张你的最爱,而且我希望,在翻 阅本书时,你会再挑出一些列入你的清单——看《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之 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它们。” ——迈克尔·莱顿,《滚石》元老编辑

已出版相关图书 《摇滚谱系》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有生之年非吃不可的1001种食物》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处自然奇观》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邪典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恐怖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动作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黑帮电影》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战争电影》


图文馆·1001系列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英)迪默里主编;张阅, 邵逸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8 书名原文: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ISBN 978-7-5117-1703-0 Ⅰ. ①有… Ⅱ. ①迪… ②张… ③邵… Ⅲ. ①流行歌曲-世界-选集 Ⅳ. ①J65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51648号 Original title: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 2005-2011 Quintessence Editions Ltd. Chinese edition © 2013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出 版 人:刘明清 出版统筹:薛晓源 责任编辑:饶莎莎 责任印制:尹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    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电    话:(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网    址:www.cctphome.com 印    刷: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60毫米×210毫米 60印张 版    次:2013年8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3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28.00元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 军 梁 勤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目录 序

006

引言

010

撰稿人

012

唱片索引

016

20世纪50年代

020

20世纪60年代

046

20世纪70年代

192

20世纪80年代

448

20世纪90年代

632

21世纪

854

艺术家索引

952

图片来源

960

致谢

960


图文馆·1001系列

.

序 Michael Lydon,《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创刊编辑

声音录制历史上的重大纪念日: 1877年,Thomas Edison为寻求一种录下电话留言的方式,发明 了留声机,并准确预言到不久后每家每户都会拥有一台。 1925年,唱片电气化,用麦克风录音,用扬声器播放。 1948年,Ampex公司推出可编辑磁带录音,它的第一个大客户 是:Bing Crosby。 20世纪50年代初,我,一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孩子,开始对 音乐产生了兴趣。我们的起居室有一架Victrola牌留声机,它下面 的柜子里,有些厚厚的黑胶老唱片,它们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在我 长到足够大之前是禁止触碰它们的。爸妈买过几张热门单曲唱片, 但我们拥有最多的,是那种看起来像相册的“唱片册”:有内页纸 套的硬纸板包装,装有三四张甚至更多张碟,听时需要翻面或者 每隔四分钟更换一次。我们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Peter And The Wolf》,还有《Porgy And Bess》。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单曲碟变小了,中间有 个大洞,每分钟旋转45转。唱片变成轻巧、不易破损、每分钟转数 为33 1/3的长时播放(LP)碟片,这听起来好多了,两面都能播放 二十分钟,塞进有品位的封套里,还有照片和内页说明供你边听边 研究。《Benny Goodman At Carnegie Hall》、《My Fair Lady》和 《Errol Garner’s Concert By The Sea》——这些早期密纹唱片浸透我 年轻的灵魂。 起初,流行唱片大多不过是热门单曲合集,但爵士和摇滚音 乐家们热爱密纹唱片的播放长度和“高保真”声响带来的丰富可 能性。正如作曲家们曾以交响乐的形式创造过辉煌,他们也开 始采用密纹唱片来发表个人音乐宣言。Frank Sinatra的《In The Wee Small Hours》(1955)和Ray Charles的《Genius Hits The Road》(1960),成为我们后来称作“概念专辑”的那种唱片的 早期范例。 在新的十年间,据公告牌(Billboard)统计,持久耐用的密纹 唱片的销量超越用过即扔的45转唱片,卖掉四百五十万到六百万 张——在美国的确如此。在英国则多用了八年,密纹唱片的销量才

6 | 序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超过单曲和EP(慢速播放碟,含四五首歌曲)的销量。许多60年 代产生的流行明星,都有个经典的成长曲线,即是以打榜单曲为开 端,到变成“唱片艺人”而达到成熟期。他们的听众也跟着照做, 从单曲到密纹唱片阶段,把它们作为热爱又珍藏的财富小心装箱, 从家里搬到大学,再搬到第一所公寓。无论是听《Disraeli Gears》 还是《Aretha: Lady Soul》,唱片成为百万条生命开放心智的里程 碑:我们就是我们所倾听的音乐。我们通过唱片,紧跟20世纪60年 代喧闹的文化争论:Bob Dylan用他辛辣的《John Wesley Harding》 回答The Beatles奢华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The Rolling Stones以回归本源的《Beggars Banquet》宣布放弃《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那种泛滥的迷幻乐。要是你仍然无法理 解唱片狂热症,就去读读Nick Hornby那本娱乐性极强的小说《高保 真》(High Fidelity)或者看那部电影,你就会懂了。 偶尔,当一张密纹唱片放不下所有音乐时,艺术家们会发行 “双碟唱片”——有些是华而不实的巨怪,另外一些则是受欢迎的 杰作,例如Dylan的《Blonde On Blonde》和The Who的《Tommy》。 无论单碟还是双碟,经典的密纹唱片称雄了三十年,时间长得足以 将前卫摇滚、朋克、迪斯科和早期说唱乐传递给世界。接着,1985 年,一种革命性新载体降临了:数字光盘。光盘能播放一个小时甚 至更久,具有嘶嘶声少、无刮声的明亮声响,而且从不磨损。但光 盘还有两个弊端。第一,因为比密纹唱片要小得多,它们那种照片 加说明的包装少了点图像冲击力;第二,正如吉他手们更偏爱真空 管放大器,而不是晶体管放大器,有鉴别力的音响发烧友更偏爱密 纹唱片那种较暖的声音——以乙烯基凹槽捕捉音乐声波的“模拟” 状态——而不是光盘那种较冷的声音,光盘是将声音“数字化”为 计算机代码的长字符串,印刻到发亮的金属膜上。 “黑胶卢德派”【译注:卢德派(Luddites)是19世纪初英国 手工业者组成的集团,他们反对以机器为基础的工业化】的嚎叫都 落了空。光盘,其声音迅速改进,从1988年开始超过密纹唱片的销 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密纹唱片实际上已从唱片新市场销声 匿迹,尽管后来有无数伟大的密纹唱片以光盘再版,常常还带上附 加曲目。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们渐渐同意,一张光盘可当成一张

序 | 7


图文馆·1001系列

.

唱片——一种新型唱片,或许同样也是种令人欣悦的媒介,能承载 有意义的音乐宣言。(确实,光盘能够不间断播放,这意味着有些 密纹唱片以这种形式出现效果更好——想想Marvin Gaye的《What’s Going On》吧,作为连续不断的组曲听最棒。)另一方面,光盘对 传统的唱片概念也提出了挑战。由于光盘将音乐保存为数码信息, 所以其音乐以方便计算机采用的形式面向消费者们。到了2000年已 无所不在的个人电脑,它们允许数码化的音乐通过因特网流通向世 界,听众也开始一首首地抓取他们所爱的音乐,从合法和非法网站 下载歌曲,然后烧成他们自己的光盘,与朋友们分享。这些趋势 (我写此文时仍在改变)减弱了唱片相较于单曲的传统优势。但是 没签约的乐队依然渴望签下唱片合约,而且大多数乐迷依然觉得要 获得真正的艺术作品,还是应该拥有他们最喜欢的乐队制作并出售 的实体光盘,将它们握在手中。 唱片如今已有半个世纪之龄,成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物什和 经验已久。若说单曲像杂志和电视节目,那么唱片就像书籍和电 影了。它们承载着一定的重量和影响力——《The Godfather》、 《Thriller》和《Bridget Jones’s Diary》都触动过无数生命。对音乐家 来说,做一张唱片,提出了作家和电影导演们所面对的同类挑战; 这同样要求他们对卓越之境努力争取,也同样激励他们对财富名望 充满野心。尽管唱片经常是协作完成的,但它们倾向于有一位占主 导的作者——决不会总是主唱或主演奏者——和(通常情况下是) 一位做幕后工作的制作人。正如书籍和电影,唱片以熟悉的形式到 来,舒服地套入众所周知的类型,却依然能以新鲜的内容和新颖的 风格令我们吃惊。当一张唱片千方百计地,或者凭借音乐魔力, 打动易感的心弦,其音乐经由互联的媒体网络倾泻入广阔的听众世 界,在服装和俚语方面开创新时尚,让一度的时髦乐迷立即变成憎 恨那种让年轻人翩翩起舞的新声响的“老古董”。 听第一遍时,展开的唱片正如展开的书籍和电影,每一首曲目 (或篇章、场景)都将我们一步步引领至未知领域,越过那些可怕 的峰峦和平静的水面。随着我们数周数月地探索这张唱片,每次回 放都能听到新的美丽之处。确实,那也许就是我们如何体验书籍、 电影和唱片的最大区别:就算我们爱上一本书或电影,也不大可能

8 | 序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may b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how we experience books and movies and albums: even if we love a book or movie, we are unlikely to read or see it more than three or four times. Albums stay with us for

重读或将这电影看上超过三四次。唱片陪伴我们数月,经常是数

months, often years. We hear them hundreds if not thousands of times,

年。我们听它们没数千遍,那也有数百遍,尽管很少全神贯注;我 though seldom at full attention; we absorb their licks and hooks by 们潜移默化地吸收乐句和诱惑,直到发现自己随着音乐唱歌、幻想 osmosis until we find ourselves singing and air-guitaring along with the 着抱着吉他演奏,甚至音乐忽然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响起。 music, even when we are only hearing it in our heads. The love that people have for their vinyl treasures and stacks of CDs is 人们对于他们的黑胶珍藏和大量光盘所怀有的爱本身就是有力 in itself strong proof that albums can be worthy works of art. As a college 的证据,证明唱片是有价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靠暑期工和奖学金 kid surviving on summer jobs and scholarships, I spent hours flipping 过活的大学生,我曾一小时一小时地浏览一箱箱密纹唱片,努力决

through bins of LPs trying to decide which was worth my precious $2.99. 定到底哪一张值得花费我宝贵的2.99美元。这个给自己的唱片内页

Who was this Bob Dylan who wrote nutty poems for his liner notes? In the New Year of 1968, in the bare attic office of the brand-new Rolling 《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光秃秃的阁楼办公室里,我们听过 Stone, we listened to Magical Mystery Tour (released as an album in the 了《Magical Mystery Tour》(在美国发行为一张唱片),“All You United States), “All You Need Is Love” resounding in our heads. Later that Need Love”在我们头脑中回响。同年晚些时候,我们在旧金山刚 same Is year, we lined up in San Francisco at Tower Records (just opened) Charles刚刚去世 开的Tower唱片公司排队购买“白色唱片”。Ray to buy the “White Album.” Right after Ray Charles died, I heard his last 后,我听着他最后那张唱片《Genius Company》,泪流满面。 album, Genius Loves Company, and burstLoves into tears. We dance, drive, argue, laugh, and make love to albums; their music 我们听着唱片跳舞、开车、争吵、大笑、做爱,音乐进入我 enters our lives, our souls. Some we may later find juvenile, but maybe we 们的生活、我们的灵魂。我们后来可能发觉有些唱片太孩子气了, were juvenile back then too. Whether it is an Eddie Cochran, Fats Domino, 但可能当时我们也很孩子气。那是不是一张Eddie Cochran、Fats

说明写些古怪诗歌的Bob Dylan是谁啊?1968年的新年,在崭新的

James Brown, David Bowie, Led Zep, Funkadelic,Zep、Funkadelic或Nine or Nine Inch Nails album Domino、James Brown、David Bowie、Led

does not matter. “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 as Sly Stone sang on one album back in 1973.

Inch Nails的唱片并不重要。正如Sly Stone乐队早在1973年的一张唱 片里的所唱到的那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It is time to close the preface and open the book. I know you will 是时候结束这篇前言,翻开书页了。我知道,你将在这伟大的 discover dozens of your favorites within this great galaxy of albums, and 唱片银河中发现几十张你的最爱,而且我希望,在翻阅本书时,你 I hope that while flipping through its pages you will be inspired to seek 会再挑出一些列入你的清单——看《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 out dozens more soon-to-be favorites that, without 1001 Albums You Must 片》之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它们。 Hear Before You Die, you might never have heard.

于美国纽约 New York Preface 8 | 9

序|9 1001 Albums - Reprint (Cassell edn) - 20709 Albums2010_1-15_RIZZOLI_.indd 9 CPJ909-15 / 4275

TEXT BLACK

9/24/09 8:42:47 PM


图文馆·1001系列

.

引言 本书主编 罗伯特·迪默里(Robert Dimery)

唱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背景音乐——而我们中更资深的乐迷 更是沉迷其中。此外,略读《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你就会发现,这些唱片也追溯了过去半个世纪音乐口味迅速而惊心 动魄地兴衰起落。 这本书的广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对这五十 年间音乐史上所公认的高峰低谷的评价。20世纪70年代经常被贬斥 为生机勃勃的60年代的一位衣衫褴褛的穷亲戚,可是,一个孕育过 重金属、华丽摇滚、雷鬼、迪斯科、朋克、新浪潮、后朋克,以及 Marvin Gaye的《What’s Going On》的十年,怎么能得到这样糟糕的 舆论批评?更重要的是,有些年份,例如1967年,经典唱片的发行 量高产到荒谬。 当然,这里对于唱片的总体挑选标准极其主观。作为编辑,我 为编汇名单担负了很大的责任,但是如何极力赞美项目总监Tristan de Lancey精力充沛地录入工作都不为过。而你将读到的文章的作者 中,也不乏提供无价之帮助与建议者,他们帮助我们摆脱平庸之礁 石,直入崇高之海峡。 你们有些人可能会问,很多艺术家需要不同的条目来定义。依 我看,像Joni Mitchell、Elvis Costello或Nick Cave这样天赋异秉的歌 曲作者,肯定会给予这样的注意,以便传达有关他或她的作品的广 度及发展方面的观念。你可能也会发现,同一位艺术家会在我们的 作者间激发大相径庭的看法。这在我看来,是天大的好事降临—— 我们在此追求开明广博、清晰有力的个人观点,而非索然无味的一 致论调。 在这本书中,你还会发现海量的关于这些唱片创造起源的迷 人琐事。哪张唱片,在John F. Kennedy(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出于 尊敬而推迟发行?是什么启发Paul Simon创作出“Mother And Child Reunion”?在The Super Furry Animals的《Rings Around The World》 中,Paul McCartney“扮演”了什么植物?读一读,就能找出答案。 将审阅成果集中后,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随之迸发而出的成 堆的惊喜。20世纪50年代或许记录了摇滚乐的清晨,但是,要论 高质量、连贯一致的密纹唱片,那个时期的爵士乐使得早期摇滚 乐手毫无还击之力。(可敬的例外者,包括Little Richard和Fats

10 | 引言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Domino——在此讨论过他们各自的一张唱片,都是一场从头至尾的 欢乐体验。)同样,迪斯科在单曲榜上的销量甩开朋克老远,可是 除一小撮艺术家之外(令人赞叹的Chic、Michael Jackson无与伦比的 《Off The Wall》),迪斯科艺术家没有留下多少经典唱片。 “那么《Saturday Night Fever》呢?”你可能会问。没错,你在 这本书中不会发现“各位不同艺术家”的合辑或原声唱片,尽管我 们也为全部由一位特别的艺术家的原创作品构成的原声唱片留下了 空间。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向你们介绍《Superfly》、《Shaft》或者 《Purple Rain》——流行乐界三座里程碑,它们也分属Curtis Mayfield、Isaac Hayes和Prince最棒的部分作品。 唱片相关发行细节(厂牌、日期、专辑曲目等等),依照其 首次发行状况以及艺术家的原国籍列出。所以,此处任何一张The Beatles的唱片,给出的曲目排列顺序都依照其英国发行版本(Parlophone唱片出品),而非其对应的美国版(Capitol唱片出品)。 我们列专辑曲目也采取排除任何附赠曲目的做法,因为它们 不属于原版包装的部分。作者认为的关键曲目都用 标出,要是有 特别强大的曲目后来收入该唱片的重发版,从而使唱片拥有更加 令人垂涎的前景的话,我们通常也都会提到(比如说,“Teenage Kicks”并未收入The Undertones的首版处女唱片,但若完全不提及 它,那就是极其无礼的事)。 只要有可能,我们也会提及为唱片封套做艺术指导的幕后人。 你会注意到,某些姓名多次地出现,这些视觉大师负责设计了流行 音乐史上某些最具标志性的唱片封面。再提一下,要是你回顾20世 纪50年代,艺术指导经常都是无名英雄,这些唱片公司艺术部门的 成员,既不期待也得不到署名。 最后,我们尽力确保这本书列出的全部唱片都是目前可以购买 到的。某些情况下,被推荐的唱片会与同一位艺术家的另一张唱片 捆绑重发光盘版。 我希望你们能发现,在此囊括的艺术家及流派,能为过去五十 年间发行的部分最伟大的唱片做个激励人心的引荐。在令此书开花 结果的数月间,我自己都学习到令人惊异的大量内容——而最首要 的事情是:音乐是你永远不会觉得过量的一样东西。

引言 | 11


图文馆·1001系列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张唱片》


梦想家·图文馆

色彩圣经 作者:莱亚特丽斯·艾斯曼 凯特·雷克 译者:王博 ISBN: 978-7-5117-1693-4 丛书:图文馆 定价:1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成品尺寸:229mm x 279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08 装帧:精装 图片:304幅

莱亚特丽斯·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被誉为“国际色彩大师”,是潘通公 司(Pantone)配色及预测专家、潘通色彩研究所常务董事、艾斯曼色彩信息和培训中 心(www.colorexpert.com)董事长,并为多家企业在色彩应用领域提供咨询服务。著 有七本色彩专著,多次组织色彩研讨会,经常担任电视及广播电台嘉宾。《欧美家装设 计》、《造型》、《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众多国际报刊也 时常引述其文章。现居住于华盛顿州班布里奇岛。 凯特·雷克(KEITH RECKER)是潘通与全球时装网(WGSN)色彩时尚顾问。在过去 的二十年里,为多家公司策划设计品牌、产品与服务,其中包括国际关怀组织、手工艺 人援助协会、旧金山甘普百货、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及布鲁明戴尔百货。还创办了 《手艺/眼光》杂志(www.handeyemagazine.com),并担任总编。杂志中展示了世界各 地工匠及设计师的作品。现居住于纽约州谢尔特岛。 潘通公司(Pantone)在色彩领域举世闻名。近五十年来,它用产品、服务与技术 启发了众多专业设计师。1963年,潘通公司创始人劳伦斯· 赫伯特设计出潘通配色系 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并在书中采用扇形呈现标准色彩。该系统极具创造 性,可用于辨别、搭配及选择色彩,解决了平面造型艺术中如何精确匹配色彩等诸多问 题。潘通公司还将潘通配色系统沿用到其他对色彩要求颇高的领域,如数码、时尚、家 居、塑料、建筑、室内装潢及涂料。潘通现已成为色彩的标准语言,是全球选择、指 定、搭配与掌控色彩方面的权威。 王博,198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香港理工大学在读博士,译有《色彩圣经》、《有 生之年非吃不可的1001种食物》、《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混血精灵海盗 王》等。


《色彩圣经》

全球色彩权威Pantone,邀您共赏百年色彩变迁。 这部全彩的作品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耐人寻味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图片评 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标准语言潘通回溯近现代史,再现社会百态。书中收录三百 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十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 涉及艺术、商品、装潢、时尚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千万色彩的复 兴,可谓包罗万象。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色彩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再诠释、再创造,那 就拿起这本书,加入这趟炫目的视觉之旅吧。

已出版相关图书 《干净的错误》 《通用设计法则》 《通用设计方法》 《圆与方》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梦想家·图文馆

目录 6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前言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4 色彩圣经

1900年代

新纪元 爱德华时代 工艺美术运动 珠宝的色调 彩虹诱惑 女性登场 保罗·波烈的革命 野兽派

1910年代 改变与挑战 戏剧舞台 派黎思蓝 维也纳工坊 儿时玩伴 立体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 重返家园

1920年代 迈向现代 装饰艺术 图坦卡蒙热潮 鸡尾酒与欢笑 旅行目的地 莱安德克的男性形象 包豪斯 现代之乐 劳尔的玫瑰王国

1930年代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1940年代 战争、和平与繁荣 《幻想曲》 爱德华·霍珀 第二次世界大战 悠然休闲风 美国梦 流行唱片 黑色电影 迪奥时装

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950年代 彩色与原色 开心居家 少年天使 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 电影女神 人人都是大明星 咫尺天涯羊毛 梦幻乐园 抽象表现主义

反弹与复苏 装饰艺术建筑 如梦似幻的电影 神奇的塑料 消遣娱乐 公园与游憩 罗斯维尔陶器 《绿野仙踪》 明日世界


《色彩圣经》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960年代 饱和的60年代 印度之行 不同的空间 伦敦肯辛顿与卡纳比街 以黑为美 迷幻世界 《芝麻街》 安迪·沃霍尔 潘通色卡

134 136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970年代 质朴而折中的色彩 色彩搭配 酪梨绿与丰收金 羽毛与皮革 普罗旺斯 地景艺术 全世界都变成荧光色 夜生活 《加州旅馆》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4 166 168 170

1980年代 浮夸的富裕 孟菲斯、迈克尔·格雷夫斯与菲利 普·斯塔克 天生贵族 城市牛仔 符号与象征 《迈阿密风云》 马若雷尔花园与摩洛哥 圣达菲 个性色彩 日本风情

1990年代

172 174 176 178 180 182 184 186 188 190

微妙的时代 格朗基与涂鸦 “好事一桩” 禅宗本质 走出非洲 拉丁风情 时髦别致 日本动漫 炫耀性消费 展望未来

192 193 200 206 208

原注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索引 致谢

目录  5


梦想家·图文馆

前言 我们眼中所见的事物均有色彩。色彩,这个最初 由视神经所传递的信号,迅速发展成情感上、社会上

种联系互换。静观色彩的演变也同样令人兴奋。本书 就讲述了色彩在一百年内的演变过程。

以及精神上的现象,并且还被赋予了多个层次的生动 意义。波长约650纳米的光被视为红色,而不同的文

20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如果想要整体感受那

化或个人却对红色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感到温暖、

个年代,我们如今已同它产生了一段距离。我们可以

危险,或认为它富于浪漫气息、具有革命性,或觉

从历史的视角,着眼于首尾的十年(以及之间的每个

得其亦正亦邪。深红、猩红、绯红在人们的情感及

十年),客观地讨论给这段时光带来创造性的、文化

反应上有诸多细微差别,这些差异并非由波长决定

的与社会影响的因素。或者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段时

的。红色与绿、蓝、黄、橙象征的事物各不相同。光

光就是在这些事物的帮助下形成的。

谱中的任何颜色,按其出现的不同情景,给人带来的 共鸣也各异。

20世纪是色彩的鼎盛时期。在每个视觉领域都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既打破陈规,又确立了新的

在历史的背景下,色彩所象征的事物、所代表

章法。新的技术令颜料、塑料、粉末涂料均发生了变

的情感如缤纷的彩虹般展现在人们面前。历史学家回

革(也可以说是新事物被发明出来),人们有了新的

溯过往,对人类与社会纷乱繁杂的往事给出解释。深

原料。使用新工艺制造的物品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红色成了代表权威及权力的传统色彩,猩红色代表罪

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使

恶,绯红色象征女人的诱惑。这些是在什么力量的推

用炼金般的技术发明的虹彩釉、依照自然原料仿制的

动下形成的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力量还会将各

胶木、上世纪末出现的幻彩荧光漆(Day-Glo)都说明

1900年代

6 色彩圣经


《色彩圣经》

了技术在推动20世纪艺术与设计走向创造性新领域过

会了使用表示色彩符号的词汇。我们可以用颜色探究

程中的作用。

上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举例来说,20世纪初, 女人开始选择色彩柔和、中性风格的服装,这说明她

在20世纪的多数岁月里,技术都支持人们采用新

们承担了明确而有限的社会责任。到80年代,她们

原料创造性地进行革新。然而,到了20世纪末,技术

开始穿着更具个人特点、定制颜色的服装,以彰显个

开始深深植根于设计领域。电脑本身成了被设计的对

人潜力。

象和百变的调色盘,为帮助设计者而编写的软件开始 发挥作用。以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我们对于战争的感情也在不断变化,并通过色彩

为例,曾经不可能实现的项目也成为现实。苹果电脑

而得以表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色彩表现了骑

公司在1998年推出的iMac在外壳上使用了光亮的透明

士风度和爱国精神,而在战后,色彩则反映了战争梦

塑料,这也让色彩与技术之间建立了另一种联系。本

想的幻灭及沮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色调通常显得严

书也采用多种方式追溯了上世纪从手工制作到电脑应

峻并富于责任感,人们用轻松的喜剧来逐渐恢复色彩

用的历程。

的活力。但此时的色彩并未反映出青年男女的理想, 它反而在四十岁人群的服装颜色中得到体现。

我们这些深爱色彩的人还时常要为各种色彩命 名,从落日中的颜色到秋季落叶耀眼的色泽,从每块

整个世纪里,美学上的改变也很大。蒂芙尼、法

颜料到复杂的材料,我们都希望从色彩的角度去理解

贝热(Fabergé)以及保罗·波烈(Paul Poiret)给颜色

上个世纪。在这一百年里,我们中的多数人出生并学

带来了创造性的影响。从事视觉创意的人们如今再次

1910年代

1920年代

前言  7


梦想家·图文馆

欣赏这些作品时,其影响力仍在。罗伯特·劳森伯格

要精确描述也绝非易事。

(Robert Rauschenberg)、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和卡里姆·拉希德

当我们描绘野兽派画家的一幅重要作品时,我们

(Karim Rashid)这些世纪末的天才将色彩引入了新视

可能会用到潘通色卡中的庞贝红来形容某种红色。我

野,他们掌控了世界的某些本质。

们选的红色是画家的调色盘上的色彩?是画作完成时 尚未风干的红色?是作品挂在墙上首次展出时刚刚凝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

固的红色?还是作品最终在博物馆展出时的红色?随

彩的书籍也就成了介绍人类经验的作品。这部关于色

着时光的流逝,所有材质的颜色值(color value)都在

彩的历史书兼具教科书、童话故事、传记与小说的特

不断改变中。

点,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开启每一位读者极具创造性 的色彩探索之旅。

既然以上的每种红色都曾出现过,那么我们在诠 释色彩的历史时应该选择哪种色彩呢?我们没有时光

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两位自封的色彩达人,要回顾 一百年来的色彩仍需克服重重困难。色彩具有善变的

机器,无法回到20世纪初的巴黎进行确认,因此我们 通常以它们目前的颜色值为准。

特性,这是最大的挑战。我们从20年代开始,以十年 为一个分界点,选出代表,然后集中叙述。这些色彩

即便如此,我们仍面临挑战。物体的色彩随时光

会将创作者的感情、志向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都转述

流逝而改变,这无法避免,但其他影响也依然存在。

给我们。但由于万物的色彩都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想

我们仍以野兽派作品为例。在画作展出的某个时刻,

1930年代

8 色彩圣经

1940年代


《色彩圣经》

它曾被拍照存档,档案可供管理人员与艺术史学家查

机四伏”,我们已竭尽全力。

阅。纵使摄影师费尽心机,照片也不可能精确传递原 作的色彩,总会有些许变化。因此,目前欣赏画作的

另一项挑战源自本书广袤的范围。由于色彩在

方式有两种,那就是观看原作或其照片。二者之间的

全球每种文化中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在一本书中

颜色值都存在细微差异。

着实无法囊括全部文化中的色彩。这是人们一生的事 业,穷尽一生或许仍然不够,也远非两位作者的力量

也许某一天,某位艺术史学家会将这幅作品收

所能及,因此,我们对20世纪色彩的描述仅聚焦美

录进野兽派运动的书中,博物馆的照片会被重印。

国。由于我们两位作者都是美国人,我们的文化视角

无论程序如何缜密,还是会造成色差。于是,欣赏

也决定了这本书的侧重点。

画作的方式就变成了三种。如果印刷时色彩不一, 画色又随之增多。如果画作的图片出现在网上,它

然而,其他文化的影响对本书仍至关重要,其他

就会有无限种色彩,因为每台电脑显示器的彩色矩

国家的读者同样会对本书感兴趣。无可否认的是,欧

阵都略有不同。

洲对本书影响深远,这在20世纪初尤为明显,其影响 也延续了整个世纪。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也在影响

指明每种色彩时,为避免出现失误,我们已尽力

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人们当时

而为。我们会尽可能地以真实的画作、产品、纺织品

急于寻求新的多元文化,进行了多次创造性的尝试,

和时尚服装为研究对象。如果你在阅读时发现了涉及

成果颇丰。

识别色彩的问题,请务必谅解。辨别色彩的工作“危

1950年代

1960年代

前言  9


梦想家·图文馆

即使我们承认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深受我们自身文

建筑师、技师、摄影师、电影导演更是不胜枚举。他

化的影响,我们也还是面临着入选范围的问题。我们

们的作品都值得细细品读,我们从中精挑细选,实属

要从整个世纪的文化及创意中,为每个年代挑选出约

万不得已,请读者见谅。

八种色调,每种都要包含大量的图片,至少要包括八 种色彩,这才是最大的挑战。我们精挑细选,艰难地

我们希望这本书对教师、设计师及各领域的视觉

做出抉择,这个过程异常痛苦。我们还力争在流行文

艺术家有所裨益。书中选取的80种色彩组合代表了整

化与别具创意的个人文化之间达到平衡,从中取舍因

个20世纪,可供大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创作或教学。

而困难重重。

每种色彩的颜色值都经过悉心调配,均可独立使用。 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展望未来”中的复杂色彩组

没有被包括进来的人物有哪些?首先是杰克·兰

合在今日仍有市场。中性的云雀与绿洲的色调相近,

诺·拉尔森(Jack Lenor Larsen),这位纺织品设计师

二者遥相呼应,在午夜海军蓝与西洋栗的衬托下显得

在事业上创造了数十年的辉煌,影响深远。其他优秀

愈发明朗。铁锈与番茄酱会带来活力,在这组色彩中

的设计师还包括艾米里奥·普奇(Emilio Pucci)、杰

占据核心地位,碧玺与里昂蓝则令人陷入沉思冥想。

米·德雷克(Jamie Drake)与特里西亚·吉尔德(Tri-

如果你悉心观察早期的色彩,比如20世纪初的“爱德

cia Guild)。意大利米索尼(Missoni)的别致色彩、

华时代”与30年代的“如梦似幻的电影”,色彩之间

谢里·唐吉娅(Sherri Donghia)搭配的织物间色与第

的联系定会令你深深着迷。我们建议读者不妨大胆改

三色都散发出极强的魅力。此外,诸多重要的画家、

良,各取所需。

时尚设计师、工业与平面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

1970年代

10 色彩圣经

1980年代


《色彩圣经》

我们还建议读者耐心品味每种色彩与图像,在

程,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视角预测下一波流行的色彩。

历史中寻觅共同点。没有哪种色彩或色彩组合会从地

以20世纪70年代风靡的酪梨绿为例,丰收金与焦橙都

球上消失。能看到色彩再度风行或是改头换面,也会

与之关系紧密,三种色彩于80年代消失在圣达菲淡紫

令人兴奋不已。“炫耀性消费”一节中提到20世纪90

与薰衣草的浪潮中。虽然这两种色调都崇尚自然,意

年代的珠宝色调,它是否与20世纪初法贝热的珠宝色

图抚慰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的心灵,但由于酪梨绿已

彩有关?我们同意这种说法,通过贵重(或至少看起

被过度使用,设计师只好从色轮的其他区域选取淡紫

来名贵的)材料彰显个人地位确实是20世纪的主要特

色,从而回归自然,寻找心灵上的慰藉。20世纪80年

征。那么,20世纪10年代的“戏剧舞台”与80年代的

代,淡紫色无处不在,它在90年代被静谧的禅意绿色

《迈阿密风云》在色彩上的相似又该如何解释?俄

与活泼的黄绿色所取代。

罗斯芭蕾舞团的天才设计师利昂·巴克斯特(Leon Bakst)倘若看到《迈阿密风云》中的克罗克特与塔布

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审视当前时代对色

斯又会作何感想?如果他看到自己的紫木、褪色玫瑰

彩的疯狂迷恋,了解人们随后的反应。色彩达人都喜

以及炫目蓝等色彩与现代炫兰、马樱丹、深湛蓝是如

欢回味曾经的绚丽与斑斓。同样地,倘若能用内涵丰

此相似,或许他会欣喜不已,可能他还会卷起袖口,

富、多姿多彩的色彩展望未来,本书的读者想必也会

套上一件薰衣草色的T恤。

颇有兴趣。

历史是了解未来的工具,这种说法虽屡见不鲜, 但它却体现了本书的价值。回首每十年的色彩演化历

1990年代

前言  11


图文馆·设计系列 《通用设计法则》《通用设计方法》 《PANTONE色彩圣经》《时装设计型录》


图文馆·松田行正作品 装帧理念: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意义及说话形式的书籍设计。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黄金 版):书衣、封面、环衬、飘带颜色相同,三个切口也刷了相应的颜 色。书衣上的九个小孔是解读暗号的模型纸,依次旋转,魔力显现。

《圆与方》(黑色版、橙色版、绿色版):汇集81组520个以圆形 和四方形为主题的图案,交织成语言和符号的迷宫。


松田行正作品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作者:【日本】松田行正 译者:黄碧君 ISBN: 978-7-5117-1557-9 丛书:图文馆 定价:12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成品尺寸:121mm x 209mm 纸张:轻质 页数:288 装帧:特精装(滚金) 图片:约3000幅 松田行正 Matuda Yukimasa 日本著名的艺术指导/平面与书籍设计师,生于1948年,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 1985年起主持牛若丸出版社。他对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 意义及说话形式的书籍设计。”著有:《圆与方》《零ZEЯRO》《中速MODERATO》 《圆盘物语》《开始物语》《眼的冒险》《眼球谈/月球谈》《绝景万物图鉴》 《lines:线的事件簿》《code:文本与图像》《和力》《设计者的颜色书》《设计者的 颜色表》等。 黄碧君,1973年生。辅仁大学日文系、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文学硕士。现为自由工 作者。译有:《零ZEЯRO》《圆与方》《非设计不生活》《巴黎女生·包包私设计》 《34次感动:巴黎私房餐厅推荐》《爱的理由》《周末日本小旅行》《穿着mina去旅 行》《跟妈妈去旅行》《从金银岛到哈里波特》《寻找幸运星》《小星星通信》《图解 古文明》《幻想图书馆》《博物馆买物趣》等。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是日本著名的艺术指导/平面与书籍设计师松田行正 的代表作之一。松田行正为形状着迷,从零(ZERO)出发,进入121座复杂奇妙的符号 宇宙,逐渐偏离(ERR/ERROR)了沟通和文法的秩序,形成一幅系谱式的符号大观。 书中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 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 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 字、记号所迷惑,最后本书集结了11章×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另外值得一提 的是,每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长209毫米,正文的版面篇幅也是以11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 的组合来编排。各章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奇妙 的昆虫图鉴般的形状世界吧。 本书中文版已有四种颜色装帧,分别是黄金版、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每种装 帧的书衣、封面、环衬、飘带颜色相同,连三个切口都刷成同样的颜色。书衣的两端被 切割成人的脸部形状,正面不着一字,只是打了九个小孔。这九个小孔是凡尔纳的小 说《桑道夫伯爵》中桑道夫伯爵解读暗号的模型纸,配合硬封上的文字阵列,正常包 裹时显示出“ZEЯRO松田行正”,将书衣顺时钟旋转90度就变成“ZARRATHUS”,再转 90度会出现“TRRASIGNE”,再转90度则会出现“ASINTOERR”。这36个字母去掉 作者名,就变成ZERRO, ZARRATHUSTRRA, SIGNE, A SIN TO ERR。九个小孔的排列 方式来自杜尚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通称大玻璃》中的“九个射击的痕 迹”,喜欢玩双关语的杜尚用射击的洞比喻射精。书衣的背面是作者精心绘制的一株信 息量丰富的文字树。

已出版相关图书 《零ZEЯRO》(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 《圆与方》(黑色版、橙色版、绿色版)


胡颖作品

干净的错误 作者:胡颖 ISBN: 978-7-5117-1648-4 丛书:图文馆 定价:8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成品尺寸:150mm x 230mm 纸张:纯质 页数:36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85幅

胡颖。设计师。胡字平面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元素平面设计国际巡回展 金奖、CCIILOGO双年展金奖获得者。 胡颖的设计涉及房地产广告、商业logo、网站视觉、字体、书店、杂志、图书等诸 多领域。这本书就是他关于设计的经历与思考记录。书中收录了胡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 作品及对每件作品设计理念的释注与解说,对他的设计生涯、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与总 结。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不仅设计了这本书的内容,也设计了这本书的呈现形式。


《干净的错误》

已出版相关图书 《业余书店》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


图文馆·艺术指南

纽约艺术指南 作者:[美国] 摩根·福尔克纳 ISBN: 978-7-5117-1671-2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摩根 · 福尔克纳(Morgan Falconer),艺术评论家,常驻纽约记者,为Art Review,The New Statementsman,Modern Painters等众多报刊撰写文章。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 观赏纽约艺术品提供了全面指导,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纽约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 品,勾勒出一部人类艺术史的大致轮廓。它将引导你全面领略纽约的艺术精品,从世界 闻名的机构展出的各流派巨作,到鲜为人知、超凡脱俗、深藏于美术馆中的佳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各馆艺术品的同时,作者还精心编制了各馆藏品的分 类索引,使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在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观赏尼古拉斯·普桑和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后,紧接着去弗利克美术馆 看洛可可画家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画作,或者去美国唯一致力于19至20世纪学术传统的 达西什博物馆。 作者还对多位重要艺术家作了批判性分析,对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进行评点, 甚至告诉你去哪里找艺术家的故居与遗迹,既帮你找到杰克逊·波洛克的标志性作品, 也精确定位他在纽约的故居和他曾经常常出没的地方。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纽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纽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纽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纽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纽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纽约艺术指南》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24/11

7:16 PM

Page 10

1/12/11

4:12 PM

Page 2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0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1/24/11

7:16 PM

Page 11

1/24/11

7:22 PM

Page 2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20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1

4:51 PM

Page 14

1/12/11

4:12 PM

Page 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4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1/12/11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奈加代时期(埃及),约公元前3650~前3330年 布鲁克林博物馆

前王朝统治时期罕见的保存完好的一件艺术品,学者一直 在研究这尊小雕像的意义。她是生殖繁育的象征吗?还是 一个舞者,抑或是仆人?或者是一尊神像:埃及艺术中尺 寸至关重要,和类似的男性人形相比,这尊雕像显然具有 重要意义。

23

1840

年,一个23岁的英国外交官沿 着底格里斯河航行,行至巴格 达以北之时,发现河岸边有形状怪异的土堤。 当时他没有办法就地发掘,于是发誓等有机会 一定要回来——当他回来进行发掘时,终于发 现了于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的亚述帕尔二 世(Ashurnasirpal II)的宫殿遗迹。发现的物 品主要有大量雕刻图案的石膏镶板,这些镶板 最初用于装饰国王的宫殿,从镶板的图案中也 可看出国王投身于各式各样的活动——战事、 打猎、宴会,手写体的楔形文字给镶板增添了 一份优雅,并将国王的家系和丰功伟绩告之天 下。镶板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具精细复杂艺术特 色的典范,这些镶板原本是要全数送入大英博 物馆的,但它们实在是太过昂贵以至于有些 被卖掉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获得了一部分, 并且为展出这些艺术品专门重新设计了近东艺 术的入口,极好地再现了其艺术形象,令人回 味。布鲁克林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镶板收藏。 布鲁克林博物馆的镶板收藏尽管为数不 多,但是在其埃及美术馆中占有惊人的规模, 且皆为珍品。布鲁克林博物馆一直以来更倾向 于把埃及艺术视为美学——即艺术本身,而较 少将其视为种族文化问题。因此,很多展出藏 品的来源考据比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显得粗 略,然而展品简单纯朴的美感弥补了这一遗 憾。布鲁克林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收藏的确有优 势。其中之一是王朝统治前期出现的有名的 “鸟类女人”,她的臂膀向上拱起,仿佛在飞 行。还有一个是约公元前3105~前3050年的狮 首,展现了狮子的雄威,极具那个时期典型的 艺术特点。在那个时代,狮子是沙漠中生命的 象征,埃及人将狮子和王权联系起来,创造出 带有狮子形象的雕像守卫神庙。 布鲁克林博物馆另一方面的优势是第六 王朝(约公元前2245~前2157年)皇家雕塑 的收藏,这一时期闻名的6座雕像中有3座在 布鲁克林博物馆。雕塑中尤为突出的是佩比二

这座狮子像在亚述纳西尔帕尔二世 (Assurnasirpal II)的宫殿废墟中被发现。 独角帽表明神兽的神性,其五条腿的功能很 可能更多是出于形式而非象征目的:从正面 看威风凛凛,从侧面看他似乎在大步跨向前 方。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女性小雕像

Human-headed winged lion 新亚述时期(今尼姆鲁兹,美索不达米亚),约 公元前883~前859年

13-4-15 下午4:33

Page 23

肖像创作于罗马统治埃及时期,画中女性的穿着、发型以 及佩戴的珠宝反映了王朝流行趋势。尽管画面栩栩如生, 这幅画却是理想化的创作,很可能是被塞进木乃伊紧贴着 逝者脸颊的覆盖物。

人首翼狮雕像

Page 82

4:12 PM

Portrait of a noble woman 罗马,约公元150年,布鲁克林博物馆

Tutankhamun wearing the Blue Crown 第十八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336~前 1327年

4:32 PM

1/12/11

贵族肖像

图坦卡蒙戴蓝色皇冠

1/25/11

Page 15

其他信息

图坦卡蒙结婚时九岁或者十岁,十几岁时 统治埃及(约公元前1361~前1352年), 未满20岁夭折。他的陪葬品有神话一般的 宝藏,在1922年被发掘时,引起了轰动。 该头像来自纪念他加冕礼的雕像。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

4:51 PM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5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象牙表面的包金 已经脱落,然而观赏者还是可以从一件公 元8世纪的饰板上一睹其风采,饰板的雕 刻属于典型的腓尼基风格,狮身鹰首兽 四周围绕着荷花和弯曲的树枝。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13-4-15 下午4:33

1/25/11

4:32 PM

Page 83

8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法国 / 西方传统艺术

83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7 PM

Page 1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8 PM

Page 123

12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 西方传统艺术

亨利埃塔·约翰斯顿

123

查尔斯·帕森

《皮埃尔·巴克》(Pierre Bacot),约1708~1710年

《中央公园,冬天:滑冰池塘》(Central Park,Winter:The Skating Pond),1862年

约翰斯顿(1674~1729年)是第一位稍有名气的南部艺术 家。她来自爱尔兰,在刚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后就 创作了这幅粉蜡笔画。她通过卖几美元一幅的肖像画来贴补家 用。

帕森(1821~1910年)创作了这幅画,但是这种风格却属 于纽约著名的出版商柯里尔&艾夫斯公司,他们在19世纪中 晚期生产了4300多种美国和美国人生活场景的画作。这些画 作用手工着色,在国内外的街头和商店里售卖。

1822~1896年)因其战地摄影受到关注,温斯 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年) 此前在缅因州沿海地区为《哈普斯周刊》作 为艺术家记者报道战争。他在战争结束一年 后创作了《前线的囚犯》(Prisoners from the Front,1866年),清楚地记录了战场上南方 联盟军队直面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形。这幅画开 启了霍默的事业,尽管他继续创作了一些风格 迥异的作品,如《东北暴风》(Northeaster, 1895年)中巨浪撞击的画面。 正是由于有一批像霍默一样的满怀爱 国精神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美国艺术的发展 线条开始清晰呈现。在18世纪中期已经部分 定下这种格调,如科普利对材质和细节的注 意,但是在像画家汤马斯·艾金斯(Thomas Eakins,1844~1916年)等人出现后才变得更 为重要。与比他更加保守的同辈画家相比,艾 金斯冷静到近乎阴沉的画作,以及对裸体画的 处理方式,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划船的施 密特》(Max Schmitt in a Single Scull,1871 年)描绘了画家儿时的朋友在费城斯凯基尔 河上的场景;《沉思者》(The Thinker,1900 年)刻画了画家的姐夫路易斯·肯特(Louis Kenton),显示出人物内向的复杂的情绪。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70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Page 17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Page 17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焦点艺术家 :爱德华·霍珀 / 现代艺术

171

208

13-4-15 下午4:34

1/12/11

4:41 PM

Page 208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3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26/11

12:02 PM

Page 209

摄影艺术

《星期天早上》  这幅画原名第七大道商店,是以画面刻画的纽约街道建筑而起的 名字,但是霍珀最终选择了使得画面能让人想起任何一个地方, 任何城镇的名字的处理手法。这个场景布景设计是受到艾默·莱 斯的《街景》的启发。

了美国的沿海景观。但是他的视野不像美国场 景画家一样有意识地搜寻民族灵魂,他更偏向 于普通城市居民离开城市之旅的记忆。霍珀是 版画家,也是制图员和画家,《夜影》(Night Shadows,1921年)就是一幅似乎抓住城市居 民心情的蚀刻版画:从远远的高处望去,街道 满是阴影,有个身影走过街角的商铺。此情此 景可能源于悲观色彩的影片,对街道饱含着又 爱又惧的情感。

《纽约室内》

在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首次购买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霍珀投资的一年

霍珀的画,此后它便成为画家最强有力的支 持者,拥有霍珀最多的画作。霍珀的作品四 散于美国各州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幅能够胜 过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而且其中 蕴藏着令人惊喜的作品。卢卡·托马斯(Luc Tuymans,1958~)或莫林·加莱士(Maureen Gallace,1960~)的作品与霍珀的作品有相似 之处,他们的出现被美国艺术评论界称为一个 新发现,这也使得近年策展人对霍珀的宝贵画 作的喜好一度复兴。 即使对当代场景不熟悉的人来说,霍珀最 早期的作品也能引起震动。他的画作没有任何 其他物品,只有蓝灰色冷色颜料:如《剧院里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0

孤单的身影》(Solitary Figure in a Theatre,约 1902~1904年)或者《男子坐在床上》(Man Seated on a Bed,约1905~1906年)。年轻的 时候,霍珀经历过几次前往巴黎的长途旅行, 不过他不是欣赏历史遗迹或者宽阔的林荫大 道,而是常常蜷缩在阴沉的角落,正如作品 《巴黎里尔街48室内庭院》(Interior Courtyard at 48 rue de Lille,Paris,1906年)中描绘的一 样。或者他也会画台阶,除了台阶什么都没 有——只有台阶的单一重复。 成熟期的霍珀开始在画作中运用更明亮的 色调,比如《夏日室内》(Summer Interior, 1909年)。这也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半身裸 露的女人画作,后来这个主题不断出现: 1961年的《阳光下的女人》(A Woman in the

13-4-15 下午4:34

Sun)几乎是那幅早期作品的重新演绎。德加 (Degas)对霍珀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从 生动的裁切到独创的视角,我们都可以看出霍 珀作品中德加对女性人物处理手法的影子。 《纽约室内》(New York Interior,约1921年) 只能看到女人的背影,她的臂膀伸向一旁。她 正在缝纫,尽管凝固一般的动作仿佛有更多的 含义。 霍珀显然享受在法国期间的生活,他也 融入了法国艺术,但是此后他意识到他挚爱 的是美国。在《星期天早上》(Early Sunday Morning,1930年 )中他捕捉下了美国小镇之 景;在《日落铁道》(Railroad Sunset,1929 年)中描绘了美国边远的标志物;在《双灯灯 塔》(Light at Two Lights,1927年)中他赞美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1

霍珀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创作了几幅女人缝纫的画面——由于他 更出名的是蚀刻版画,其中有一些印刷了出来。该作品部分是受 到了伦勃朗的启发;部分堪比当代现实主义者如约翰·斯隆的作 品。该作品也许还要归功于德加的影响。

英国博学多才的威廉·亨利·福克 斯 · 塔 尔 博 特 ( Wi l l i a m H e n r y F o x Talbot,1800~1877年)仅仅试验了几个月他 的最新发明——摄影时,就创作出了一幅比邮 票稍微大一些的图画《奥丽尔窗口,南画廊, 拉柯克修道院》(The Oriel Window,South Gallery, Lacock Abbey,1835年)。它刻画 了石头窗棂,还描绘了他的英国乡村家园里优 雅温馨的窗户。这样的画作应该合适成为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摄影收藏,因为它暗示这 种媒介即使在出生伊始,已经展露了它的雄 心——成为艺术中最清晰最敏锐的世界窗口。 当然,从那里开始,许多条道路在召唤。 摄影也许会沿着这条脉络,试图尽可能用最准 确的方式捕捉世界——像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一 样,记录世界和人们。肖像画曾经是能够支付 得起画像的富人的专有奢侈品,但是摄影向中 产阶级打开了一扇窗。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有一幅路易-雅 克·曼德·达盖尔(Louis-J 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1851年)拍摄的女演员珍 妮·林德(Jenny Lind ,1840~1851年)的肖 像画,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和塔尔博特 发明的碘化银纸照相法形成了竞争。自此十 年多后的20世纪30年代,肖像画主题变得有 趣而复杂,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1876~1964年)著名的《20世纪的人们》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系列作品中的部 分样作现在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但是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比如塔尔博特会清楚地意识 到在他的窗户之后,不仅仅有人物和地方,还

有麻烦——贫穷,战争和疾病。 对于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来说,摄 影很快成为参加竞选和社会变革的帮手。最 早运用这种方式的胜利者之一是雅克布·里 斯(Jacob Riis,1849~1914年),其因照片 集《另一半人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而出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几幅 他成名后的作品,如《Bandit’s Roost, 591/2 Mulberry Street》(1888年),作品拍摄了小 偷躲在小巷的场景。这样的传统在20世纪中期 兴起,一些最优秀的摄影师们也自视为充满激 情的报道者。 摄影终于可以满足于塔尔博特的窗口制造 出的美感,将自己交托于艺术——这从很早之 前已开始,尽管世界上的纯艺术直至20世纪才 愿意给予摄影平等的地位。今天这样的媒介已 无所不在,有在画廊里举办展览的摄影师,也 有“运用摄影技术的艺术家”;分辨他们很容 易。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中,格里高 利·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1962~) 的作品《无题(西北偏北)》(Untitled[North by Northwest],2004年),若不是它戏剧化 的精心安排设计,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由老派 的街头摄影师拍摄的都市风景。辛蒂·雪曼 (Cindy Sherman)的《无题》(Untitled, 2008年)似乎是曼哈顿上流社会中年女人的社 会肖像——除了系列画中人物面孔十分相像以 外。当然,也十分像艺术家本人的脸。摄影在 今天又有所改变,失去了对真实的热爱,醉心 于虚构。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  《佐伊,雅典少女》(Zoe, Maid of Athens),1866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卡梅伦(1815~1879年)认识一些英格兰维多利亚时期 最 伟 大 的 人 物 —— 罗 斯 金 , 卡 莱 尔 , 坦 尼 森 和 达 尔 文 (Ruskin,Carlyle,Tennyson and Darwin)。1863年在孩 子给她相机后,她开始喜欢摄影,这幅作品是受到拜伦 一首诗的启发,模特是她姐姐的养女梅·普林斯(May Prinsep)。

13-4-15 下午4:34

已出版相关图书 《伦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8

13-4-15 下午4:34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9

13-4-15 下午4:34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图文馆·艺术指南

1/24/11

7:04 P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64

意大利 68

法国 78

德国和低地国家 94

西班牙 104

英格兰 110

美国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和近东艺术 16

希腊和罗马艺术 28

中世纪艺术 34

亚洲艺术 42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4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4:09 PM

Page 5

《纽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现代艺术

地图

128

222

19世纪末期现代艺术先驱

艺术家索引

132

230

先锋派:1900~1914年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144

234

焦点艺术家:毕加索和马蒂斯

图片来源

15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主义 162

焦点艺术家:爱德华·霍珀 168

横跨大西洋的现代主义 176

焦点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182

真正的艺术 190

焦点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196

当代艺术 202

摄影艺术 208

公共艺术 214

239


图文馆·艺术指南

伦敦艺术指南 作者:[英国] 山姆·菲利普斯 ISBN: 978-7-5117-1670-5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皇家美术学院艺术杂志编辑,艺术专栏作家, 为Time Out、Blueprint、i-D Magazine、The Guardian、Sunday Telegraph等众多报 刊撰写文章。 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参观 伦敦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着重介绍精华藏品的方式,书写出 一部故事性的艺术史。这本指南的独特方法,让你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中找到自己喜爱 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本书将向你展现在伦敦哪些地方 可以找到它们,既有展示在世界知名艺术机构中该流派的代表作,也有藏于有别常规的 画廊中的精品小画。你可以在斯隆街上的圣三一教堂尽情欣赏伯恩-琼斯的彩色玻璃画 之美,然后动身去泰特美术馆观赏密莱司的《奥菲莉娅》;你可以登上开往沃尔瑟姆斯 托的地铁,去曾是莫里斯故居的威廉·莫里斯画廊,那儿如今展示着拉斐尔前派的精品 油画。 本书还对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进行了简洁的历史叙述和评论性分析,向你 展示哪里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志性作品,并标出他以前在伦敦的居所和常去之 处。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伦敦艺术指南》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2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3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8

12/29/10

英博物馆中的埃及文物收藏分为两层,

壮观的作品所占据的空间,横跨3个巨大且相 互连接的展厅,延伸到博物馆宏伟的室内庭 院——大中庭(Great Court)的西边。楼上 展出的陪葬品、纸莎草书、陶器、珠宝和其他 较小型的手工艺品,为这些作品展示出特定的 历史背景。 从埃及前王朝时期(在公元前3100年第一 位法老王统一上下埃及之前)精心挑选出的陶 器,表现出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所具有的中 心地位,它灌溉了土地,并紧密联系了运输干 道周围的社群。例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粉红色 陶罐,用红赭色颜料表现船的阴影,在陶罐顶 部还绘有波浪纹,暗示着水的流动。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注重深度,不过在后来 的法老统治时代,馆藏品也展现出古埃及在社 会、科技和文化成就上取得的巨大飞跃。从藏 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埃及迅速发展的艺 术成就很快被既定的图像规则所束缚,这种被 规则束缚的艺术风格成为从第四王朝(约公元 前2575~前2467年)——即金字塔时期,博物 馆藏有该时期存世不多的建筑构件——到希腊 罗马统治时期前的艺术特征。这一坚持了两千 余年的规则已不仅仅关乎品位:它事关生命和 死亡,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关于来世和死亡。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最早 藏于统治者的寝陵和富人的坟墓中。法老王相 信,将遗体做成木乃伊不仅能保证来世之路畅 通无阻,而且只要图像符合艺术标准,死者的 灵魂就能永生并在图像中长存。 由此,埃及绘画和浮雕会结合各个侧面来 描绘对象,因为埃及人认为单独一个面不足以 成为迅速安置灵魂的居所。埃及人用侧面表现 头部和腿,但是肩和胸朝向前方,以充分呈现 整个人体。我们可以分辨出的其他特点是,艺 术品中会用水平和垂直轴线引导动作,以及图 像与象形文字的相似。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

4/16/13 9:13 AM

1/13/11

11:53 AM

Page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3

4/16/13 9:13 AM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1:53 AM

24 大英博物馆

内巴蒙在沼泽捕猎:内巴蒙墓室壁画残片(后页) 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 Fragment of a scene from the tomb-chapel of Nebamun 第十八王朝晚期(埃及),约公元前1350年

肥沃的沼泽与重生相关,使得它们成为墓室绘画的绝佳题 材,为死者提供来世生活。在象形文字的说明中,亡人被描 述为“自得其乐,享尽美景”,在用绝妙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的埃及伊甸园中得到新生。

4/16/13 9:13 AM

12/29/10

10:39 AM

Page 76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约1525年

荷尔拜因的绘画技法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逼真 的手法描绘的大量不同的纹理和细节贯穿整幅画面。前景的 显著位置有一个变形的头骨,但从右边看就成了正常形状, 这是死亡的高度象征性的符号,提醒人们生命终将逝去。

克拉纳赫是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神父马丁·路德的好友, 他的很多叙事性作品可以看成道德寓言。该作品表现了丘 比特偷蜂巢被蜜蜂叮蜇的场景(美术馆认为这幅画曾是阿 道夫·希特勒的私人收藏)。

这三位早期佛兰德艺术家的直接继承 者的油画虽然不能被称为技艺高超,但也有 很高的水准。迪克·鲍茨(Dirk Bouts,约 1415~1475年)的早期风格受到了韦登的深刻 影响,这体现在画在亚麻布上的珍稀作品《埋 葬基督》(The Entombment)中。馆藏作品很 好地呈现了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约 1430~1494年)的水平,其中一件三联画描绘

了画作的委托人——威尔士朝臣约翰·多恩爵 士与他的家人正在向圣母子跪拜的情景。早期 尼德兰艺术在其他欧洲画家身上的深远影响, 通过备受赞誉的伊比利亚人巴托洛梅·贝尔梅 霍(Bartolomé Bermejo,约1440~1495年)的 作品展现了出来。在其幻想般的画作《圣米 歇尔战胜恶魔》(St Michael Triumphs over the Devil,1468年)中圣人穿上了优雅华美、饰满

4/16/13 9:13 AM

10:42 AM

Page 9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2 AM

Page 95

华莱士收藏馆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7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洛可可 / 西方传统艺术

华托

95

1:13 PM

Page 77

北方文艺复兴 / 西方传统艺术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大使们》,1533年

12/29/10

4/16/13 9:13 AM

1/13/11

76 国家美术馆 小汉斯·荷尔拜因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9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这盏镀金珐琅灯刻有来自《古兰经》、宣称“上帝是宇宙 万物的光”的诗句。这可能是出自艺术赞助人Amir Shaykh 的清真寺,他的徽章是一个红色杯子,出现在了灯的颈部 和底部。

这个词的敬畏,造就了抄写这本神圣经书时使 用美丽的阿拉伯手写体的良苦用心。采用这种 书法书写的书卷,装饰的陶器、金属器和织 物,以全新的方式让展览中的宗教和世俗用品 呈现出一种崇高感。 例如,一件样式朴素的伊拉克白陶 碗(11世纪),就因为它 的装饰而进入奢侈品的 行列,它上面黑色纹饰 的细长笔触一直延伸到 碗的中心。多种物品展 现出书法和专业化生产知识 的结合,如透亮的珐琅清真寺 灯(Mosque lamp),其他更好 的例子可追溯到埃及马穆鲁克王 朝(1250~1517年)。金属光泽在 陶器上的应用是伊斯兰的发明,伊 拉克率先在9世纪将之运用,埃及法 蒂玛王朝(969~1171年)时期的装饰玻 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大英博物馆最好的伊斯兰藏 品是国际一流的、来自16世 纪奥斯曼土耳其的伊兹尼 克瓷砖和陶器的收藏, 色彩鲜亮的花叶交织 在这些陶瓷上。伊斯 兰艺术的装饰图案象 征着上帝的无所不 能,看似重复没有 止境,往往具有完美 的对称,图案则是几 何图形或取材于自然的 形式。

126

亚历山大·佛提耶

12/29/10

6/10/13 7:03 PM

10:47 AM

Page 126

珠宝的盔甲。 丢勒从1496年开始创作的小 型双面木板油画,描绘了圣杰罗姆 (St Jerome)身处怡人的风景中, 背景上有聚集成堆的云层。丢勒以 风景画闻名,特别是水彩画,正是 他提升了这一绘画媒介的地位。藏 品中另一张他的作品,是他从1497 年起开始创作的他父亲的画像,证 明他在肖像画上的才华。他饱含深 情又不乏准确地仔细研究了父亲的 面容,将胡茬、皱纹以及他湿润的 眼睛下方的眼袋,都一一画下。 丢勒对个人身体特征的关注程 度,在他的继承者小汉斯·荷尔拜 因出现前,无人匹敌。美术馆拥有 3件荷尔拜因的杰作,其中之一可 追溯至1526~1528年,画作史无前 例地让一位女士和她的宠物松鼠、 偶尔停在树枝上的鸟出现在同一画 面上。不过,吸引包括艺术史家在 内的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并让他们 试图去解开其复杂象征的是《大使 们》(The Ambassadors,1533年)。画作的 意义并不在外交官的面部刻画上,而是他们身 边用让人过目难忘的精准手法表现的书和乐器 中。学者们将这件杰作与宗教改革联系起来, 他们推测画面中放在路德教赞美诗集旁的鲁特 琴断掉的琴弦也许象征了神学倾向的不一。 展出的另一位艺术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年), 其艺术生涯与当时的宗教政治纠缠不清。他的 大多数作品都是肖像,部分精美的代表作也在 展览中呈现,其中有他作为选帝侯的宫廷画师 时,为两位新教萨克森选帝侯绘制的双连画。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Cupid complaining to Venus,约1525年)代表了他艺术创作的另 一个领域:以裸体女性形象为特色的朴实的神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77

4/16/13 9:13 AM

1101096-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6/11

1:18 PM

Page 127

泰特美术馆

拉斐尔前派 / 西方传统艺术

密莱司

爱德华·伯恩-琼斯

天文钟,约1750年

《奥菲莉娅》,1851~1852年

《科菲多亚王与乞女》,1884年

在华托的游乐画中,优雅的人物形象都有一种矫揉造作的 不拘礼节感。他们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从姿势来看,却潜 藏着这位法国艺术家的潜台词。这幅作品的前景有一尊沉 睡的维纳斯雕塑,平静、理想化的人群与背景里喧闹的恋 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件工艺卓绝的钟是为皇室银行家、蓬巴杜夫人的教父 让·巴里·德·蒙玛尔特(Jean Paris de Monmartel)制作 的,将洛可可风格带到了辉煌灿烂的新高度。火焰般的镀 金、打磨光滑的小天使以及多种多样的刻度盘的结合,给 人一种极其富丽堂皇的感觉。

密莱司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深爱的女人溺亡的 情景。艺术家为了准确描绘画中背景,在河边待了4个月。 前景中的模特莉齐·西德尔(Lizzie Siddal)为给画家摆姿 势,在冷水中泡了数天,结果在这过程中生了病。

诗人丁尼生让这个君主和女仆间的中世纪爱情传说广为人 知。画家之所以选择该题材是因为莫里斯为之带来的社会 主义色彩的转变。1889年,这件作品在巴黎的展览上得到 了高度赞扬,为法国象征主义艺术家和作家带来了创作灵感。

是一件1713年的洗手间镜子,以精致、纤细的 旋涡纹装饰为特色,用黄铜和玳瑁壳制成的 卷纹温柔地延展在整个木头表面上。 这间展室展出了华托的两件巨幅油画, 其中一幅《公园中的宴会》(Fête in a Park, 1718~1720年)是《香榭丽舍》(Les Champs Élisées,1718~1719年)经过修改后的放大版 本,这件表现亲密之情的作品,与楼上小型绘 画展室中的其他典型的小幅游乐画一同展出; 展室中,华托和他的追随者让-巴蒂斯特·帕 特(Jean-Baptiste Pater,1695~1736年)、尼古 拉·朗斯洛(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 的作品一幅紧挨一幅,这是这家博物馆的特色 之一。他们画作的中心主题也颇具特色——通 常是在公园或花园的草坪上,年轻、富有、寻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8 AM

Page 136

欢作乐的男女们四处悠闲地调情——这一特点 是受到威尼斯艺术的启发,而不胜其烦地服装 描绘、松散地处理树木、植物和石头。 一层的后厅是这座府邸中最宏伟的空间 之一,展示了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所推崇 的洛可可风格鼎盛时期的作品。金质的卷纹 蔓延在整个房间的墙壁上,窗帘和艺术摆设 竭尽所能地将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这里的 摆设比油画重要,其中包括路易十五特别喜 爱的、由安托万-罗贝尔·高德罗(AntoineRobert Gaudreaus,1682~1746年)制作的五斗 橱(1739年),还有一件由亚历山大·佛提耶 (Alexandre Fortier,约1700~1770年)设计的 非同一般的天文钟。 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支持建立了一 间 时 至 今 日 仍 声 名 远 扬 的 工 厂 —— 塞 夫 勒 (Sèvres),出自这里的一些杰作展现出皇室 对瓷器的喜爱。最出色的例子也许是一件装饰 着微型地球仪的华丽的墨水台,这是路易十五 送给女儿的礼物。法国人似乎抓住一切机会给 他们的陶器镀金;楼上的游乐画旁是用青铜包 边镀金的中国青瓷。 通往二楼的大楼梯也表现出极为壮观 的洛可可风格。它极具特色的镀金铁扶手 (1719~1720年),曾一度为巴黎的法国皇家 银行增光添彩。深受蓬巴杜夫人喜爱的画家 布歇,有4幅等身大小的作品悬挂在墙壁上, 《日落》(The Setting of the Sun, 1752年) 就是其中一幅。这些神话题材的油画借鉴了鲁 本斯的构图,人物动作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营造出一种运动感。但是布歇眼中的世界是均 衡而纵情于声色的,并非激烈、令人不安的戏 剧化场景。画面上,涡旋般的浪花形成了 舒适的躺椅,赤身裸体的人儿昏睡其 上,犹如沉浸在爱情的甜梦中。 这种色情的氛围弥漫在布歇开 创的田园景象中,例如挂在二楼平 台的《秋天的牧歌》(An Autumn

塞蒂从1849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张重要 油画《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该作品标有拉斐尔 前派兄弟会的首字母缩写,这一缩写题写在他 们的早期作品上。罗塞蒂同时期创作的《天 使报喜》以及米莱斯的《基督在父母家中》, 都没有对激进主义的暗示,但均引发了激烈 争论。密莱司将圣家庭表现为普通人,以至于 作家狄更斯谴责画家笔下的耶稣是个“面相可 憎、歪脖子、穿着罩衫的红头发肥胖男孩”。 但是密莱司的意图在于赞美他描绘的对 象,他的写实主义结合了最真诚的象征主义, 用拉斐尔前派风格为宗教绘画创造一种新的、 更纯正的类型。他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奥菲莉 娅》,在画中他用高度自然主义的细节再现了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9 AM

考陶尔德画廊

Page 137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 现代艺术

137

168

4/16/13 9:13 AM

12/29/10

《舞台上的两个舞女》,约1874年

《夏季:编号9A》,1948年

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展示出莫奈的部分技术创新。河面上的 波纹用短而水平的笔触暗示,随着变得越来越短的笔触, 观者的目光也被引向了远方;艺术家刮掉了右边树上的颜 料,以表现穿过树叶间的光线。

德加画作中的构图得益于摄影。他没有像普通作品那样将 芭蕾舞女演员放在画面中心,而是从一个奇特而随意的角 度来描绘她们。地板占据了图像的大部分空间,其中一个 舞蹈演员的形象被左边的画框切掉了一部分。

波洛克像爵士音乐家一样独自进行即兴创作,从画布上方 有节奏地泼洒下颜料,形成抽象的网状结构。在等待第一 层颜料晾干的时候,他会继续在这幅长达5.4米的画布上泼 洒第二层线条和色块,也许会使用棍子、抹泥刀或刀子做 工具。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6

花点时间把自己调整到莫奈所见的世界,在法 国印象派诗人拉弗格(Laforgue)看来,这是 “用最强烈的感官沉醉”描画出来的世界。 在后来的风景画《昂蒂布》(Antibes, 1888年)中,莫奈将观者带到了地中海,他在 那里找到了新的光线效果。他的海景画用单独 的一棵树来构成,表达出他对日本版画的热 爱。从远处看,这棵树似乎是用混合的绿色调 画成的;走近了看,观者才会发现它是用分开 的蓝色、绿色和红色色块组成的。 1841年颜料管的发明让户外画画变得更 为方便——此前,猪膀胱是最原始的装运颜料 的用具。通过在室外创作,莫奈追随了英国艺 术家如康斯坦布尔和密莱司以及以法国巴比松 为聚居点的一群重要的法国风景画家如柯罗

4/16/13 9:13 AM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7

Page 168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7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54 AM

Page 169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 现代艺术

169

波洛克

德加

《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1873年

考陶尔德画廊的二楼可以俯瞰萨默塞特 馆庭院的地方,有3间专门展示印象派和 后印象派作品的展厅。这家画廊收藏的世界级 的纸上作品在12号展厅轮流展出,也需要通过 预约来参观。 印象派画家中家喻户晓的莫奈在此处向 众人展现的是风景画《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 (Autumn Effect at Argenteuil,1873年),它 描绘了画家曾居住过的毗邻巴黎一个小镇的塞 纳河畔景色。温暖的棕色树林和黄色高光,与 天空阴冷的蓝色和白色形成了绝妙对比。这种 效果借助河水的映照再一次出现,横跨画面中 心的粉红色调将两者统一起来。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看似并非在于景色本身,而更注重观看这 个动作——对于艺术家和观者来说,后者需要

10:54 AM

127

顾自己的儿子”》(‘Take your Son,Sir’, 1851~1892年),是这类作品中最为迷人的。 科林森放下了标榜道德的目的,创作出如《再 次回家》(Home Again,1856年)中的世俗 生活场景,休斯(Arthur Hughes)接过了接力 棒,继续创作更具拉斐尔前派特色的作品,如 《四月之爱》(April Love,1855~1856年)。 亨利·瓦利斯(Henry Wallis)的《查特 顿之死》(Chatterton,1856年)描绘了性情 忧郁、17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诗人平静的尸 体。查特顿、罗塞蒂和伯恩-琼斯等人对中世 纪世界的痴迷,表现在作品如《科菲多亚王与 乞女》(King Cophetua and the Beggar Maid, 1884年)中。罗塞蒂描述琼斯的作品是“尽善 尽美和充满创造性细节的惊人之作”,但是 他们在创造具有装饰性美感和更为古典的风 格时,并没有使用早期拉斐 尔前派的常规手 法。琼斯的《金色楼梯》(The Golden Stairs, 1880年)体现的唯美主义,在19世纪晚期促使 艺术家们将表达情感置于叙述性描绘之上。 威廉·莫里斯在《美人伊索尔特》(La Belle Iseult,1858年)中画了他的未婚妻简,画中房 间的装饰图案预示着他未来的室内设计。 简也是《普洛塞尔皮娜》(Proserpine, 1874年)中的模特,这和《贝娅塔·贝娅特 丽丝》(Beata Beatrix,1864~1870年)一 起,展现了罗塞蒂晚期对女性形象的关注。 弗雷德里克·莱顿和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将他们重新创造的古典风格的理 想主义与拉斐尔前派风格融为一体;我们可以 将沃特豪斯受丁尼生诗句启发创作的《夏洛特 夫人》(The Lady of Shalott,1888年)与《奥 菲莉娅》相比较。泰特美术馆重点展出了被称 为“新雕塑”的雕塑复兴作品,该运动由莱顿 和吉尔伯特领导。观众还可以在美术馆看到 理查德·戴德(Richard Dadd)和乔治·瓦兹 (George Frederic Watts)的作品,他们是被低 估的、但想象力丰富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画家。

泰特现代美术馆

克劳德·莫奈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年) 的脚步。印象派画家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年)和巴比松画派有直接联系,年 轻时莫奈曾在他的工作室做过学徒。在他描绘 法国特鲁维尔海边人物的速写中(1875年), 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笔触的每一次运动;而他 描绘法国多维尔附近海边景象的一张晚期作 品,则强调了沙滩和天空的宽广景色。 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年) 在《鲁弗申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约1874年)中,把笔触处理得很薄,因此油画 原本的底色透过色点呈现出来,而他在《塞纳 河之船》(Boats on the Seine, 约1877年)中则让笔触变得更 厚、更宽——观者可以理解当时 早已习惯了笔触平滑的完成品的 人们,会对他的技巧产生怎样的 困惑。摩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年)是第一位和印象 派画家一起定期展出作品的女性 艺术家。她在风景画和肖像画方 面都有不可多得的技巧,这家画 廊收藏的是一张她的姐妹埃德玛 (Edma)的画像,画中人的衣 着用充满自信的笔法和高光颜色 来处理。 雷诺阿的《戏院包厢》描绘 了一对举止优雅的夫妇,年轻的 女士凝视着包厢外的某处,正与 观者的目光相遇,青年男子则用 双筒望远镜看着其他观众。剧院 对于潮流社会来说犹如一个社交 舞台,在那里,男人是观看者, 女人是被看者。这幅画可以看作 印象派画家为其新艺术形式创造 新的主题而做的尝试之一。诗人 波德莱尔促使艺术家把注意力转 向巴黎的当代生活,正如他的原

《哈姆雷特》中悲剧性的死亡。这还启发了密 莱司的《玛丽安娜》(Mariana,1851年)、 伍尔纳的《小妖精》(Puck,1845~1847年) 和亨特的《克劳迪奥和伊莎贝拉》(Claudio and Isabella,1850年)。 亨特的《我们的英国海岸》(Our English Coasts,1852年)像《奥菲莉娅》一样,用生 动的色彩准确再现了自然景色。亨特在《良 心觉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1853 年)中改变关注焦点,表现了一位坐在男子腿 上的女士忽然站起来的场面。“道德困惑”是 画家们的主流选题,他们反复宣扬维多利亚时 代的道德准则,即便他们并没有将之付诸实 践。曾任罗塞蒂老师的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Ford Madox Brown)的作品《“先生,请照

77

话题材绘画。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尤其是画 面上以奇怪扭曲的手法表现的人物体形,让人 们对它们褒贬不一。 《人行桥的风景》(Landscape with a Footbridge,约1518~1520年)是阿尔布雷 希特·阿尔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约 1480~1538年)的作品,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画 中略去的部分,而不是它再现的景色。这是已 知较早的用油彩绘成的仅表现风景的画作,它 真实再现了阿尔特多夫家乡多瑙河谷的景象, 而非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可将法国枫丹白露的 样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巴特(Niccolò dell’Abate,1509~1571年)戏剧场景般的风景 画《欧律狄刻之死》(The Death of Eurydice, 1552~1571年)与这幅作品做个比较。

《香榭丽舍》,1718~1719年

莱士收藏馆为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 一些独特的作品。油画和雕塑作品与奢 华的摆件、室内装饰在同一空间展示,重新营 造出法国贵族曾经享受的全身心沉浸在艺术 中的感觉。 展品并非按年代排序,但如果您想追寻 府邸中的洛可可踪迹,可以从一楼的台球室开 始。为路易十四服务的家具工匠布尔(AndréCharles Boulle,1642~1732年)技巧卓越,擅 长在木头和金属上做镶嵌细工,他的精美作品 是这间展室的特色,显示了路易十四统治末期 的艺术风格逐渐向洛可可式转变的过程。一 件制造于1665~1670年的珍宝阁有着典型的巴 洛克风格,珍宝阁造型宏伟,镶嵌工艺大胆写 实,花朵和昆虫的表现栩栩如生。与之相对的

19

这尊重达7吨的雕像,是被19世纪评论家看作艺术品的 第一批埃及物品之一,这些人当中包括诗人雪莱(Percy Shelley),他从它身上得到了灵感,写下著名的十四行诗 《奥西曼提斯》(Ozymandias)。这尊双色花岗岩头部以 较浅的色调构成,被雕琢出耀眼的效果。

马穆鲁克王朝(今开罗),约1350~1355年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Page 19

Colossal bust of Ramesses II,the‘Younger Memnon’ 第十九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250年

清真寺灯

馆藏展示让人想 到,当时曾有一些地 区本土的中东文化尚 处于真空状态;而遍 及整个地区的殖民统 治、人口迁移和商业 贸易,引发了接连不 断的艺术融合。以土 耳其、黎凡特和阿拉 伯半岛的古代民族文 化为重点的展厅,证 实了这种联系。陈列 在展厅后部的香炉提 醒着我们,即便是自 第二个千年早期位于 也门东南部沙漠中的 塞巴王国(Sabaean kingdom),也通过 获利颇丰的乳香和没 药买卖而与其他文明 紧密地处于同一个圈 子中。 即便到了公元8 世纪,还是有越来越 多的驼队带着香料, 从阿拉伯半岛向北部 进发。大英博物馆专 门用于展示伊斯兰艺 术的展厅揭示出,在穆罕默德统治麦加之后的 一个世纪里,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穆斯林军队 已经征服了中东、非洲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 展览展示了即便跨越如此广阔的一片区 域,伊斯兰艺术依然在数百年里发展出特点鲜 明的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与动物的罕见抽 象造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创造具象的生命形 态是神的特权。尽管有这样的约束,伊斯兰艺 术还是在非写实作品上沉淀出卓越的创造力。 《古兰经》向穆罕默德显示的是人们对“神”

11:46 AM

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小门农”

Underglaze-painted tiles 奥斯曼土耳其(今伊兹尼克,土耳其),约1550年

作品确定下来,包括一件迷人的以巴比伦为中 心的古代世界石刻地图,还有一件标出星座位 置、以黄铜制成的天球仪。 波斯人自公元前6世纪从伊朗开始横扫 西方,征服了巴比伦、埃及和安纳托利亚 (Anatolia),在制造金属器具上展示出类似 的高超技巧。博物馆展示了奥克瑟斯宝藏中的 珠宝和其他物品,奥克瑟斯宝藏是流传下来的 最重要的金银宝藏,代表最抢眼的古代波斯宫 廷风格。

136

25

1/13/11

内巴蒙(Nebamun)是第十八王朝(约公 元前1550~前1292年)一位富有的书记员,从 他的墓葬中出土的11块墓室壁画残片是博物馆 馆藏的最精美的埃及绘画,代表了埃及艺术技 巧的最高水平。为了保证死者享受理想的来世 生活,墓室艺术避免表现肮脏、腐朽或不完美 的事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现内巴蒙和妻 女在沼泽中猎鸟场景的壁画,该壁画呈现出了 天堂般美妙的田园风光。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 画面组成元素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描绘野生动 物的细节,通过生动入微的色调在整个画面上 完美地融合。埃及人对色彩的感知还可从陪 葬品中看出;例如安放死于第二十二王朝(约 公元前943~前720年)的祭司内斯佩尔内那波 (Nesperennub)的彩色木乃伊棺盒。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8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釉下彩手绘瓷砖 16世纪,在伊兹尼克出产的最高级的陶器中,伊斯兰装饰 艺术传统的重复手法经由富有表现力的手工绘制、丰富色 彩变得鲜艳浓烈,即固定在白底上使用蓝色、蓝绿色、紫 色、绿色和红色。

94

Page 25

Page 18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大包括雕塑、石棺和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最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0:30 AM

大英博物馆

型漫游者或花花公子一样,会坐在林荫道的酒 吧和咖啡店中,心不在焉地看着身边的景色。 巴黎人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年)喜欢看这个城市的女性,特别是在夜场 舞台上表演的舞蹈演员。他的《舞台上的两个 舞女》(Two Dancers on A Stage,约1874年) 捕捉了芭蕾舞演员走过舞台时的画面,而他 的小型雕像《注视左脚底的舞女》(Dancer Looking at the Sole of her Right Foot,约1895 年,浇铸于 1919~1920年)将注意力放在幕布 后正在为表演做准备的裸体女人身上。德加生 前仅展出过一次他的雕塑作品;他粗糙的处理

4/16/13 9:13 AM

已出版相关图书 《纽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洛克(Jackson Pollock)半具象构图的早 期作品《拿刀子的裸男》(Naked Man with Knife,约1938~1940年)源自奥罗兹科 的作品,尽管画中扭曲的身体让人们想到波 洛克敬仰的另一位画家毕加索。画中粗野的 身体姿态在当时被转化为《夏季:编号9A》 (Summertime: Number 9A,1948年)的创作 过程。波洛克在工作室地板上放了块画布,以 他著名的即兴手法来来回回地在上面拿未经调 色的建筑用漆滴出抽象旋涡纹。 用批评家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的话来说,“启示录包含在行为中,”而不是 借助偶发性或有意设计。波洛克的同行、行为 画家库宁(Kooning)在《来访》(The Visit, 1966~1967年)中,用狂乱带有攻击性的笔触 涂抹夸张艳丽的色彩;人物体态与他朋友高 尔基作品中的相似,后者的代表作是《瀑布》 (Waterfall,1943年)。克兰(Franz Kline) 的代表作《梅里翁》(Meryon,1960~1961 年),白色画布上带有指示性的黑色宽大笔 触,是日本版画和城市建筑共同影响的结果。 抽象表现主义并没有表现为一种联系紧 密的风格,它更像是想法相似的纽约艺术家 形成的网络。《锯削头》(Sawhead,1933 年)是这个艺术圈最为人尊敬的雕塑家史密 斯(David Smith)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 于二战前,灵感源自毕加索和冈萨雷斯(Julio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168

González)的焊接金属艺术品。在《阿格里科 拉之九》(Agricola IX,1952年)中,史密斯 把8件农具焊接在一起,创作出类似三维花体 字的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在罗思科的成熟期油画中,薄薄敷色的 大尺幅画布上,两到三块如阴云般的半透明的 四边形在微微颤动。这种效果最初是以视觉为 主的,后来开始变为情感化的,以丰富的色彩 撼动观者。艺术家对此的解释是:“我只对表 达人类基本的情感有兴趣——灾难、狂喜、死 亡。”战争、犹太人大屠杀和广岛原子弹爆 炸,已为宗教组织钉上了棺材;罗思科的作品 向人们展现出另一种精神体验。泰特珍藏的作 品就包括罗思科震撼人心的《西格拉姆壁画》 (Seagram Murals,1958~1959年)。 这种结合了某种垮掉的一代的男子气 概的严肃认真的目的,将展陈中纽约画派的 大多数人联系起来,包括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莱因哈特(Ad Reinhardt)和该 画派主要的理论家之一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在斯蒂尔的《1953》中,一道 裂缝割裂了如幽谷般的深蓝色画面,用画家的 话来说“是一种反对任何独裁原理或政治辩论 教条体系的姿态”。纽曼(Barnett Newman) 的《亚当》(Adam,1951~1952年)中,3条 红色的直纹(“拉链”)从平涂的棕色画面上 垂下,与上帝创造人类联系在一起。

6/10/13 7:05 PM

非具象艺术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欧洲远亲, 以“非具象”的创作过程为特点,如法国的迪 比费(Jean Dubuffet)的《忙碌生活》(Busy Life,1953年),他用刀在颜料上刻出人物 的基本样子。阿佩尔(Karel Appel)的《嗨! 嗨! 万岁!》(Hip,Hip,Hoorah!,1949年) 也同样粗犷;阿佩尔和眼镜蛇画派的丹麦画 家约恩(Asger Jorn)以及荷兰画家纽文华 (Constant Nieuwenhuys)都相信,用阿佩尔 的话来说,就是“成人心中的童真最强壮、最 善于包容接纳、最开放且最不可预测”。 马蒂斯在最后一张杰作《蜗牛》(The Snail,1953年)中欣然接受了自己内心的童 真。大尺幅、明亮的色彩、用剪刀粗糙剪下 的纸片,在白底色上拼贴组合出抒情诗般的 效果。马塔(Roberto Matta)和坦圭(Yves Tanguy)是展览中两位天资过人的欧洲超现实 主义画家,他们在战争时移居纽约,但雕塑家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选择归隐于日 内瓦,后又回到巴黎,其作品《小时的痕迹》 (Hour of the Traces,1930年)中的混合材质 构造,代表了他在两战期间的超现实主义风 格。他在巴黎时与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建立的友谊,使他在诸如《指着 某物的人》(Man Pointing,1947年)中发展 出一个新方向:往竖直方向拉伸的、和大头针 一样纤细的人形,在空间中呈现出孤立感,概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69

贾科梅蒂 《指着某物的人》,1947年

这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是贾科梅蒂创作的最早的人物塑 像之一,标志着战后他的作品发展的新方向。其纤细的形 式、粗糙和富有触感的质地,并没有减弱其表现力,反而 成为这位瑞士雕塑家的特征。

4/16/13 9:13 AM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图文馆·艺术指南

12/29/10

10:27 A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58

意大利文艺复兴 62

北方文艺复兴 72

巴洛克 82

洛可可 92

新古典主义 100

浪漫主义 108

焦点艺术家:特纳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16

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28

希腊和罗马艺术 38

中世纪艺术 48

拉斐尔前派 12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10:28 AM

Page 5

《伦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地图 218

艺术家索引 224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现代艺术 130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134

新世纪:1900~1914年 14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艺术 156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166

焦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 176

当代艺术 184

摄影艺术 194

公共艺术 206

230

图片来源 239


图文馆·女人四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3-4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周全,1955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 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译者旅居欧美二十年,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 学教师、俄罗斯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及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为自由 职业者,从事撰著及历史书籍翻译,并为《左岸电子报》撰写专栏。译作有《白玫瑰 一九四三》、《德艺百年特展》(台北故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破解希特勒》、《趣味横生的时光》、《金钱的历史》、《从俾斯麦 到希特勒》等,曾参与Discovery频道《科学新疆界:俄国里海水怪》节目制作。 阅读的女人为何危险?对男人危险还是对自己危险?女人为什么要阅读?女人读什 么书?世俗与男人如何影响了女性的阅读?作者从全世界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者搜集近百幅表现女性阅读的绘画、素描和摄影作品,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解说13到21世 纪女性的阅读史,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进入女性的阅读世界。 正文之前是德国最著名的读书类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埃尔克·海邓艾希的长文,向 读者生动活泼地讲解女性在“阅读史”的“悲惨”遭遇。主文《阅读的女人危险》提领 全书,见解独到,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女性阅读的乐趣,以及女性阅读与男性阅读 的不同之处。


《阅读的女人危险》

蓬巴杜夫人

巴杜侯爵夫人乃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因为生活奢靡而遭百姓鄙夷。她出身 自中产社会,是一个巴黎商人的私生女,从人生的第二十四个年头开始决定

了法国宫廷之品味 【1】 。当她在一七五六年被任命为王后的“宫廷女史”之后,即 委托弗朗索瓦·布歇──日后的“国王首席画家”──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官式的肖 像。 画像上面的一切均出于精心规划:就连散落各处的乐谱、铜版画和书写工具也 都用于展现慵懒的气氛──它与奢华和品味共同构成香闺摆设的三大要素。无怪乎 时人将之视为“感官享乐的宅邸”。画中主角身穿宽大的宫廷服饰,斜坐在一张推 放到墙头立镜前方的躺椅上面。我们还看得见一个雕饰繁复的书柜,它的镶边就是 女主人的纹饰盾形徽章。这幅作品当中的一切都很私密,而且一切都是刻意安排出 来的。早在大众传播媒体诞生之前很久,它已经向我们展现一个用于炫耀的世界, 其中充满了欲望和热情。 在这个享乐的国度内,书籍尚未失去主导地位。侯爵夫人已抬起目光中止阅 读,用右手食指夹住书中刚读到的段落。她的右下臂和摊开的书册,正好位于全 图从左上拉到右下的对角线,一直延伸至地上零星放置的其它典籍。她手中的书本 也已经滑到一边,使得膝上的位置空了出来。侯爵夫人脚旁有一只与她的头部共同 位于全图另一条对角线上的小狗。这个位置或许是特地留给它的?反正这只能维持 到国王临幸之前。她正在等待陛下驾到──这位美丽的女性永远晓得该如何因时制 宜。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蓬巴杜夫人》,1756 慕尼黑古画廊

4

5

60

阅读中的少女

61

晚安故事

中的少女完全为书中天地所俘虏,以致未曾留意到上衣已从肩头滑落。她的 右手轻轻按于胸口,不时拨弄颈上纤细的项链。那本书令她屏息凝神──这

九世纪留给我们的妇女图像,就是一种女性“感情使者”的形像。她们置身 家中斗室,栽种培育了感情、慈悲与人性之嫩芽。只不过妇女难得从蜗居探

是因为故事内容如此引人入胜,教她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如何?或许吧。但更主要

身出去,以便对外大张旗鼓,向男性所造成的艰苦现实展露自己的情感。通常她们

的原因,就在于阅读令她出现了强烈的移情作用,并进一步加以激发。女读者心中

只是待在屋内操持家务,于家庭中散发温暖。稚子就在她们胸前发展出对生命的认

的澎湃思绪甚至反映至书沿的波状起伏。已翻阅过的纸张不再整整齐齐叠着,反而

知,借以形成正直的人格。他们并对人生有所体会,晓得将来离开儿提时代的“魔

任凭光影嬉戏于其间的小缝隙。

术花园”以后,必须对奋勇争先和讲求实效的准则知所节制。

这幅画作的魅力,来自透过外在的静态呈现出内心的动态。其绘制者弗朗

安东·埃伯特一生当中借由自己的风俗画,成为极受中产阶级欢迎的画家。他

茨·艾布尔终生未曾离开自己的故乡维也纳。他在当地社交圈内,以风俗画家和肖

画笔下的家庭生活温馨时刻尤其受到喜爱。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会把父亲画入

像画家的身份而著称。他钟情于“比德迈”风格的恬静日常生活天地。其作品所描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时刻,让他也跟他们一起躺在床上。无论如何,这幅作品的

绘的并非动作,而是内心世界的各种状态;这种呈现方式成为十九世纪绘画界的一

标题还是产生了误导作用,因为那位母亲并没有为孩子们讲述晚安故事。他们三个

大新挑战。我们在画中看见一位被书本深深吸引的少女,她心中的念头似乎与优雅

人反而共同目不转睛,看着一份显然来自国外的画报 【1】。画报向他们展现出家中

清纯的面庞一样,皆未经过矫饰。

宁谧天地以外的世界图像──或许那也是不在场的父亲无法用理性来体会的世界。

安东·埃伯特(1845—1896)

弗朗茨·艾布尔(1806—1880)

《晚安故事》,1883

《阅读中的少女》,1850

私人收藏

奥地利美景宫博物馆,维也纳

72

73

78

79

156

157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

“她

到底有没有……?”这是每个人都按捺不住想提出来的问题。玛丽莲·梦 露这位二十世纪的金发性感象征,是否果真读过詹姆斯·乔伊斯所撰写的

《尤利西斯》,或者她只不过假装在阅读?那本著作不但是二十世纪精英高级文化 的象征,更被不少人视为最伟大的当代小说。而根据同一摄影系列的其它照片可以 确认出来,玛丽莲在此阅读的书籍毫无疑问就是《尤利西斯》。 一位名叫理查·布朗的文学教授希望一探究竟。于是他在摄影系列发表三十年 之后,写了一封信给当初拍下那些照片的女摄影师,因为她必定晓得实情到底如 何。伊芙·阿诺德很快就做出答复,表示当自己与玛丽莲初遇的时候,就已经看见 她在阅读《尤利西斯》。玛丽莲说道:她很喜欢书中的笔调,而且会大声朗读以便 把内容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过那本书读起来实在辛苦。二人抵达事先约定的拍摄地 点以后,阿诺德装底片准备开始照相时,发现玛丽莲仍然在阅读《尤利西斯》,于 是就这么把她拍摄了下来。 我们不必跟着布朗那位文学教授一起发挥想象力:假使玛丽莲当初把《尤利西 斯》继续阅读下去,接着在一所大学注册、参加对乔伊斯的研究,最后放弃了电影 明星和模特儿的生涯。那么今天她就能够以退休大学教师的身份,回顾自己多彩多 姿的年轻时代。 但我们还是不妨遵从布朗教授的建议,也采用玛丽莲所示范的《尤利西斯》阅 读法:并非按照章节顺序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不时从书中挑出一段不同的文字开 始阅读,并且每次只读一点点。我们大可把这种颠三倒四的读书方式称作“玛丽莲 阅读法”。总而言之,这就是布朗教授建议学生读那本书的方法。 伊芙·阿诺德(1913—)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1952 伊芙·阿诺德/玛格南图片社/焦点图片代理公司

146

已出版相关图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147


图文馆·女人四书

8


《阅读的女人危险》

目次 序:一群小苍蝇!

埃尔克·海邓艾希

阅读的女人危险

斯特凡·博尔曼

文字以此为家 天赋异禀的女读者

38

知心的时刻 陷入沉迷的女读者

48

生活乐趣之所在 自视甚高的女读者

58

令人陶醉的时刻 多愁善感的女读者

70

对自我的追寻 全神贯注的女读者

82

小小庇护所 寂寞难耐的女读者

106


图文馆·女人四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4-1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的写作有何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 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曾说:“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 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 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状态: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写作对于 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 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 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作家。她们及其作品 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 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 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写作的女人危险》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们的历史并非一部连续不断、毫无反

人不应该按照过去的“规矩”来评价和要求

问题”。在回击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时,

抗、对女性实施歧视和压迫的历史,

现在的女人,因为当时她们没有机会享受自

一位普通的女性说出了具有决定性的发言:

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作品《妇女

由和教育。

回溯古代,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曾遭到

城》里,她甚至对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和价

世俗和舆论的攻击,他们认为女人不应该写

值观进行了批判:她列举并逐一反驳对女性

书、不应该作画,男人们对她和她的生活方

充满敌意的陈规俗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伟

式提出异议。女人们知道,男人这样做是出

大的女性形象。她以这种方式开创了另一种

化批评性极强的宣传工具,诗句里到处都是

于恐惧,当女人写出属于自己的书时,她们

价值观,并被当时和后世的女性争相引用。

女性毫无价值、男人应该如何管住女人等

看待世界、生活和自己的眼光完全发生了改

《妇女城》描绘了一个只有女性的虚拟

其间的一些重大事件曾经起过良好的转向作

已出版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用,比如法国大革命。从西蒙娜·德·波伏

中世纪晚期流传最广的诗集是创作于

娃的身上,人们更是看到一个全新时代的开

十三世纪的《玫瑰传奇》。它原本是市民之

启,它不同于过去完全由男人主宰的时代。

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却在传播过程中成为文

但她并非凭空发展而来,她的成就也可以被 看做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思潮的延续。

说来创作关于女人的故事。

自中世纪晚期起,女人们开始反抗男

等,诸如:“她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

变。被后世称为第一位真正的女性作家,她

城市——它仿佛是一个画廊或庇护所,完全

权对于她们性别和智力的轻视。她们并不孤

是一群婊子,放肆的行为和愚蠢的想法早已

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说:因为她是“真真正

按照女人想象中的生活场景设计,传达出一

独,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一些开明的男士为她

出卖了女人。”《玫瑰传奇》成为十五世纪

正、有血有肉并且只说真话的”女人,所以

个明确的信号:对写作感兴趣的女人的确是

们摇旗呐喊,书写赞美女性的文章。二百年

开始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全欧洲

在写作上,她能够“更为公正地传达真实的

个危险人物。

后,女权主义诞生了,女权主义者坚持:男

展开的性别辩论的开端,即著名的“女人的

体验”,而不像某些男人通过猜测和道听途

44

45

158

159


图文馆·女人四书

目 次


《写作的女人危险》

10

序: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 埃尔克·海邓艾希

20

与天使搏斗 斯特凡·博尔曼

44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52

男人的上议院和女人的起居室 完全对立的情感世界

74

从高山牧场到五彩别墅 发现童年

84

写作,为了生活;活着,为了写作 踏上离经叛道之路

112

写作是为了抗争 以勇敢的名义

120

巴黎-纽约 新生活的创造者

138

爱和艺术无国界 世界文学中的女性声音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作者:[德国]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 ISBN: 978-7-5117-0869-4 丛书:图文馆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Claudia Lanfranconi),出生于1971年,先后在波恩、佛 罗伦萨、罗马接受艺术史教育,曾是《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等知名报纸的 自由作者。2004年开始担任建筑与室内设计知名杂志《建筑学文摘》编辑,现居慕尼 黑。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喜爱珍珠,这份爱恋几千年来不曾淡化。书名《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 的恋物史》已透露了本书的内容:通过一些鲜为人知或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展现女人 与珍珠之间的爱恋。 珍珠正在成为复古时尚的最佳象征。在古老的波斯神话中,珍珠是诸神的眼泪。 古希腊罗马人认为珍珠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珍珠具有难以抗拒的魅 力。为了拥有它,有人可以挥金如土,有人则命运多舛。本书希望展现的是珍珠赋予女 人的性感、自信和非凡气质。 艺术史学者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娓娓讲述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当代,佩戴珍珠 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多样转变。她以幽默的笔触介绍了七十多幅闻名于世的绘画和摄影作 品,读来轻松有趣。


《女人与珍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孔雀

于扬·维米尔本人的生平,人们所知有限。一六三二年,他出生 于荷兰代尔夫特一个富裕的画商家庭,信奉新教,自幼就接受绘

画教育,立志成为画家。一六五三年,他与出身于天主教贵族家庭的卡

“她

特琳娜·博尔内斯结婚,婚后,维米尔跻身上流社会。维米尔一生中很

骄傲的一瞥可比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英国评论家F.G.史 蒂芬斯在一八五九年的《雅典期刊》上将弗雷德里克·莱顿的

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他是欧洲艺术历史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

画作《孔雀》中的女郎比作琉克勒齐亚。在欧洲历史上,罗马女贵族琉

艺术家之一,后世的人们根据少量的历史记载,对他的生平做了大胆的

克勒齐亚·博尔吉亚的美貌和才华与她的荒淫齐名,令人印象深刻。而

臆测,编织了许多故事。作家们以维米尔为主角写下自己想象的小说,

当时这幅画正在伦敦皇家学院展出,莱顿笔下的“孔雀女郎”是否真赶

导演们则将他与他迷人的画作搬上大银幕,电影的名称就叫做《戴珍珠

得上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这样的上流名媛?艺术鉴赏家们各执己见、

耳环的少女》。

争论不休。画中羽毛扇子衬托出她苍白的脸庞,但这并不一定是皇室

扬·维米尔的儿女很多,举家生活在荷兰小镇兰杰第戎克,虽然他

身份的象征。孔雀羽毛通常被用来比喻神话中掌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朱

平常的生活嘈杂喧闹,但是他的风俗画却散发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

诺。但是,孔雀羽毛同时也可能代表着有违道德,因为羽毛上的眼睛也

觉。现在共有三十五幅作品被认定是出自维米尔之手,他的作品忠实地

可能是在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再警惕。单就画中人的衣着服饰,无法判断

呈现了各种细节,比如瓷砖地板、彩绘玻璃窗、地图、绘画、餐具、家

她属于哪个社会阶级。不过相对于珍珠缎带组合而成的优雅发饰,她的

具、乐器等等,观看者们从这些十七世纪的室内画中能够得知那个时代

服装更像是简朴的农家装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幅画是为了展示女

的世态风情。但是,生活在这些光线充足的大房间里的男人和女人们到

性之美而创作的。这位美丽忧伤、让人忍不住屏息凝视的模特是弗雷德

底是谁,至今仍然无从考证。

里克·莱顿在罗马停留期间认识的女孩安娜·芮希,人称“娜娜”。她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模特出现在几乎全黑的背景之前,散发

是莱顿的画家同行安塞姆·费尔巴哈的人生伴侣,娜娜的美丽就像是古

出柔和、温润的光芒。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维米尔的女儿之一。但是

罗马的雕塑一般,她沉静忧郁的气质更是远近皆知。

在同名电影里,她成了一位专门为维米尔磨制颜料、辅助创作的女仆, 偶尔也成为他的模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的脸微微扭过肩、 带着询问的神情,从没有哪一张油画像维米尔的这张一样,集中全力 表现这张童稚脸孔上的表情。画家也毫不放过对珍贵的布料和配饰的雕 琢,特别是这枚梨形珍珠耳环反射出的点亮整体画面的莹白色的光。 代尔夫特的扬·维米尔(1632-1675)

弗雷德里克·莱顿(1830-1896)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年代不详

《孔雀》,1858/1859年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私人收藏

80

81

牧场聚会

86

87

露易丝·布鲁克斯

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 一,这一画派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兴起的美术

改革派艺术家团体,他们致力于复兴拉斐尔时代之前的中 古宗教画的画风。不过,罗塞蒂发现像《圣母马利亚的童

九二八年,美国女星露易丝·布鲁克斯一炮走红、享誉世界,这 是因为她饰演了乔治·威廉·派勃斯特执导的默片《潘多拉的盒

子》中露露一角。《潘多拉的盒子》是以德国编剧弗兰克·魏德金的舞

年场景》这种道德绘画在艺术市场上并没有销路,于是,

台剧剧本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早熟少女露露的情欲故事,她散发出来的

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

清纯和活力迷惑了无数的男人和女人。剧中人的结局十分悲惨,露露沦

后,罗塞蒂的作品专注于对女性之美的颂赞。他的绘画

为伦敦贫民区的风尘女子,遭遇“开膛手杰克”而遇害身亡。

作品常常选取中世纪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凯尔特国王亚

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公开放映之后,在欧洲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

瑟王的传奇经历、但丁的《神曲》、同时代诗人阿尔加

一个主要原因是片中毫不避讳对女同性恋者的描绘。当露易丝·布鲁克

侬·查尔斯·斯温伯恩的诗歌都是他灵感的源泉。一开

斯回到美国之后,派拉蒙电影公司以丑闻缠身为由,与这位默片时代的

始,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西德尔是他的缪斯,符合他对于

女王结束合同。此时,电影行业发展到有声片阶段,派拉蒙的高层认为

美女的所有幻想:浑圆的杏仁眼、性感的双唇、一头蓬乱

露易丝的声音并非清脆悦耳的类型,不适合参与有声片的演出。

飘散的长发。西德尔经常担任他的模特,出现在不同的绘

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之间,她一共参演二十四部电影,她标

画作品之中。罗塞蒂与西德尔离婚之后,这位浪漫的艺术

志性的“波波头”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人争相效仿。再次

家在乡下别墅里饲养孔雀、犰狳。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回到好莱坞的露易丝·布鲁克斯已经完成了身份转换,由一位优秀的演

画家提香、乔尔乔内是罗塞蒂的创作典范,他们丰富的用

员转行成为犀利的影评人,一九八二年,她的作品集《好莱坞的露露》

色被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理论家们拿来与音乐相比较。当

结集出版,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其著名的 《威尼斯之石》一书中所述:“艺术家使用颜色,就像手 拿乐器的吟游诗人一样。”而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 这幅色彩丰富的田园画《牧场聚会》正如罗斯金的名言一 样,使得绘画如同音乐一样美妙。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28-1882)

露易丝·布鲁克斯

《牧场聚会》,1872年

肖像照,约摄于1920年

曼彻斯特,市立美术馆

92

93

132

133

151

已出版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女红》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目次 12

自序:女人与珍珠的爱恋史

24

I 沉湎于奢华

52

II 纯洁的象征

68

——引诱者与交际花

IV 权力的符号

126

——儿童饰品与宗教艺术中的珍珠

III 败坏妇德的工具

98

——社交名媛与未知的美丽

——公主与女皇

V 美的代言人

——女伶与圣像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女红 作者:[德国]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 ISBN: 978-7-5117-1677-4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Thomas Blisniewski),1960年出生于德国亚琛,大学期 间研究艺术史、考古学和哲学,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曾经从事古迹保护和博物馆研 究员等工作,现于科隆大学纺织学院科隆编织与刺绣专业任教。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居 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时 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 曼)、《艾斯塔的绿 洲》(卡尔 · 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在《女人与女红》一书中,作者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带领我们纵览艺术史中以女 红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百年来,手拿针线的女人们一直是激发艺术家热情和创造力的 题材之一,表现形式也变化丰富。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富家千金或出身 贫寒,不论是圣经里的女性形象或是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无论是质朴的农妇或是卖弄风 情的风尘女子,还有职业女性以及在假日研习刺绣的妇女,她们手中都放不下针和线。 不管什么时代,她们在织布机旁工作,或是纺羊毛、编结花边、缝纫、补缀、刺绣和钩 织。画家们不仅捕捉到她们在做女红时的神情与情感,还描绘了这些女人的社交生活。 本书收录的艺术作品力求凸显细节,将读者带入过去几百年的女性日常生活场景之 中。艺术史学家、纺织史专家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将这些画作内在的关联性摘出来, 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说明其中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不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怎样 的,是否已经丧失了女红的传统,这本书丰富多样的名画可以帮助读者重回旧时光,那 就是:女人的手中紧握着针和线!


《女人与女红》

自画像

利亚·克里斯蒂娜是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 是后来著名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姐妹。因为母女连心,女王获

许玛利亚嫁给自己爱的人,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王子,这桩婚姻并不能带来太大利 益。可是她的父亲弗朗茨一世公开反对这门婚事,在他去世后,玛利亚·克里斯 蒂娜终于如愿嫁给心上人。在此期间,她的母亲任命阿尔伯特为匈牙利总督,并 且将捷克附近的大片奥地利领土交给他管理,以便于未来封他为捷克大公。 像他的妻子一样,萨克森-捷克大公也热爱艺术,把艺术作品带到他的新 领地,并在维也纳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绘画博物馆——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将两人的名字合在一起。他的妻子也借由这股热情,开始亲自创作。在这幅画像 中,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背后的墙上挂满了绘画作品。她端坐在扶手椅上,膝盖 上放了一个精巧迷你的机器,用来纺线。机器和原料都如此精美,不禁让人想象 她纺出来的肯定是纤细无比的真丝。 虽然女红比其他的家务工作都干净很多,玛利亚还是在日常裙装之外戴上了 便帽和围裙。也许她是不希望美丽的绸缎连衣裙被纺丝机器勾坏。在这幅自画像 中,天赋极高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不仅希望自己看上去勤勉、端庄、整洁,还 希望能借由爱惜衣物体现出她的节俭。所以,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市民阶层 家中的主妇。她的愿望没有落空,即使在去世之后,人们还会认为她是受到启蒙 运动思潮的影响,虽然是大公夫人、奥地利女王的女儿,仍然力求与普通民众平 等地生活。

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奥地利公主(1742—1798) 《自画像》,1776年 藏于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54

花边女工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

罗平宁的生平就像一部小说。他出生于一个农奴家庭,小时候只能偷偷学

古斯特·麦克是德国最著名、最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并

画,直到他被送去圣彼得堡当学徒之前都是这样。后来,他在远离文化中

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还是“艺术手工业者”。与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希

心的乌克兰生活,时不时地到莫斯科旅行。1823年,特罗平宁终于摆脱了农奴身

纳相近,奥古斯特·麦克发明和改进了许多绘画工艺,他的贡献并不只是一个艺

份,获得自由,可是他的作品还没有被公众认可,也无法进入到学院派的画家圈

术家,而是使得整个行业变得更好。

子。在圣彼得堡,他师从当地的教师希楚金(1762—1828),这是当地学院的一

奥古斯特·麦克一直被绘画技巧的各种可能性所吸引,他曾就读于杜塞尔

位教师,擅长人物肖像。特罗平宁创造了一种接近风俗画的新肖像形式,创作了

多夫的工艺美术学校。他曾在1905年写信给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格尔哈德:

3000多幅画作。他画笔下的人物有著名的知识分子普希金,有军官和贵族,也有

“在工艺美术学校读书的时光,实在是一段太精彩的经历,我真的喜欢这里的课

不知名的普通大众。

程。”

1823年,特罗平宁恢复自由身的这一年,他画了这幅《花边女工》,选了

1909年,奥古斯特·麦克与伊丽莎白·格尔哈德结婚。在麦克短短的人生

一位美丽、年轻的花边女工作为模特,很可惜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她面前是一

中,他设计了数不胜数的刺绣和纺织作品,并由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的母亲和祖母

个架高至胸口的工作台,双手优美地劳作着。她正将丝线捻成一股。他细致地描

手工制成实物。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女分工并没有改变:男人负责设计以及解决原

绘了她素净的服饰和谨慎的动作,我们可以判断女红对她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消

材料,女人则要靠双手辛勤地将他们的想法变为实物。

遣。她手下的花边要卖给中间商换取一些零钱,然后他再高价转卖出手,赚取比

与其他的表现主义画家一样,麦克一直致力于拓宽艺术概念和艺术表现形

她多得多的利润。特罗平宁非常理解这种穷困和不自主的生活,年轻的花边女工

式,拒绝将绘画与造型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泾渭分明地区别开。他习惯融合不

受到盘剥,心中盘算着卖出多少件花边才够养活自己。但是特罗平宁的笔下看不

同的绘画手法,用点、线、面组构出各种象征性符号般的形状,这些形状在画面

出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也没有把女工塑造成一位女英雄。他只是描绘了一位少女

上自由自在地延伸变化。

专注于自己手下的活计,偶尔抬头对画家以及我们掷来一丝友好的、不引人注意

这幅《阳台上的刺绣女人》创作于1910年,这是画家与伊丽莎白婚后的第二

的微笑。

年,两个人前往德国南部的提格恩湖度假,这里的夏日风景如诗如画。奥古斯特

特罗平宁曾多次以纺织女工为题材创作,但这幅《花边女工》仍属于他最著

捕捉到伊丽莎白在阳台刺绣的瞬间,她身后的天竺葵热烈地绽开,桌上的线筐里

名的作品之一。它被认为复制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扬·维梅尔的同名画作,这应

放着彩色线轴,她手中的白色蕾丝上已经绣满了蓝色、绿色和红色的丝线,很可

该不是巧合。在19世纪上半叶,特罗平宁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女人从事刺绣和其

惜我们无法辨认她在绣什么图案,看起来像是勾勒出两个人的形状。

他女红的劳作场景。 瓦西里·特罗平宁

奥古斯特·麦克(1884—1914)

《花边女工》,1823年 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又名:《伊丽莎白在提格恩湖度假屋的阳台》),1910年 藏于德国波恩美术馆

60

71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 缝补

1843

年12月,英国政治漫画杂志《笨拙》(Punch)刊登了托马 斯·胡德(1799—1845)的讽刺诗《衬衫之歌》。这首诗成功

到不仅杂志多次加印、四处转载,还被人印在了手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德

的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裁缝的命运,她收入微薄,仅够勉强维生,疲惫、起皱的

生于纽约的美国现代画家肯顿·纳尔逊近些年才在欧洲被人熟识。他的绘

十指时刻不停地缝着,缝着。当时,英国至少有一万女工与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同

画题材多是美国的人物、生活和环境。他笔下的女人或多或少都选取最具

样咒骂着命运,这不仅是某个社会阶层的问题,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也可

诱惑力的姿势,仿佛有意识地在与同时代、富有戏剧性、风光无限的摄影师们竞

能坠入这个噩梦中,一旦她们想离开丈夫生活,就只能靠缝缝补补来维生。当时

争,通常摄影作品更偏爱类似题材。纳尔逊的选题、构图都让人想起美国最著

的英国,如果女人要离婚就失去了一切,孩子也被留在丈夫身边,她们连一丁点

名的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1882—1967),只不过这位年轻后辈的作品更加直

保障都得不到。

接、平滑,画技更“完美”、更具魔力,初看上去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幅画。

安娜·布莱登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画家,她自学成才,与当时英国的一些著

我们看到一件屋子,透视手法告诉我们后面还有一间。就像是摄影作品通过

名的艺术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关系紧密,如约翰·罗斯金(1819—1900)。她早

景深的处理可以让远处的事物虚化,纳尔逊在绘画作品中也这样处理。在第一个

期的作品中经常为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和遭受不公的百姓发声。画作《就给我短短

房间的边桌上坐着一位深褐色头发的年轻女郎,画家着重突出了她右侧身体,并

一个小时》的标题取自托马斯·胡德的诗句。画面中的女裁缝精疲力竭,痛苦不

将头部画得非常精巧。她那两条修长的腿随意地上下交叠在一起,掀起裙角来修

堪,她希望能重新找回自己,不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感觉。哪怕只给她

补镶边。深色连衣裙配上白色领口和袖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女佣装或是打扫酒

短短的一个小时,她多么想体会生命的美好。只可惜她的愿望落空了,事实上连

店楼层的。灯光从右上方照在女郎的身上,光影将她的身体装扮成招贴画上迷人

沮丧的情绪也不能流露出来,眼泪模糊了视线,指尖的针线就不听使唤了,这会

的海报模特。正如观看霍珀的作品一样,纳尔逊也让观看者变成了偷窥狂。画中

降低她的生产效率。

人物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正在观察她的神情、身体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不知道这

“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姐妹的!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母亲和妻子

女孩会不会感觉到陌生目光的打扰。她拿针的方式和缝补动作很难让人联想到勤

的!她缝缝又补补,攥着的不是布,而是自己的生命!”胡德的控诉振聋发聩,

劳的美德,只不过是一个日常缝补的小动作而已。她希望能快点儿完成,重新光

也惊醒了一些人。布莱登受到胡德的启发,在他死后创作了这幅画,并没有受到

彩照人地出现在客人面前。

太多的约束。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并没有双手合十祈祷,而是一刻不停地埋头工 作。她将一直缝下去,直到血染十指,合上双眼。但是女性画家不同的一点是, 她刻画女性的心理,把握住女裁缝无助和怀疑的时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

肯顿·纳尔逊(1954— )

安娜·布莱登(1829—1915)

《缝补》,2007年 私人收藏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1854年 藏于耶鲁英国艺术中心,保罗·梅隆基金会

77

已出版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84


图文馆·女人四书

目次 第一章

计谋与羊毛:三女神、佩内洛普和阿拉喀涅…………8 三女神合纺玛丽·封·美第奇的命运之线 …………………………………10 盖娅·塞西利亚 …………………………………………………………………………13 女巫………………………………………………………………………………………………14 纺纱女 …………………………………………………………………………………………17 被打断的工作(佩内洛普)…………………………………………………………19 佩内洛普和求婚者 ………………………………………………………………………20

第二章

来自天堂的纺线:夏娃、玛利亚和圣伊丽莎白 ……22 创世记:男耕女织 ………………………………………………………………………25 被逐出天堂后的亚当和夏娃 ………………………………………………………26 女孩玛利亚 …………………………………………………………………………………29 宣告………………………………………………………………………………………………30 持纺锤的玛利亚 ………………………………………………………………………… 33 天使来访 ………………………………………………………………………………………35 圣家庭与雏鸟……………………………………………………………………………… 36 圣伊丽莎白 …………………………………………………………………………………39 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40

第三章

甜蜜的辛劳:女爵、主妇和市井少女 ………………42 劳作不停的梅策 ………………………………………………………………………… 45 编织女 …………………………………………………………………………………………46 赠给新娘的礼物 ………………………………………………………………………… 48 纺车旁的女人肖像 ………………………………………………………………………51 蓬巴杜夫人肖像……………………………………………………………………………52 自画像 …………………………………………………………………………………………54 值得赞美的家务劳动……………………………………………………………………57 贝加斯一家 …………………………………………………………………………………58 花边女工………………………………………………………………………………………60 刺绣的玛丽·埃里森小姐…………………………………………………………… 63 甜美的劳作 …………………………………………………………………………………65 织毛线的小女孩们 ………………………………………………………………………66 作坊………………………………………………………………………………………………68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 ………………………………………………………………………71 纽约内景……………………………………………………………………………………… 72


《女人与女红》

多纳·罗西塔·莫里洛的画像…………………………………………………… 74 缝补 …………………………………………………………………………………………… 77 建筑师费舍尔一家 ………………………………………………………………………78 刺绣的少女 …………………………………………………………………………………81 第四章

累到死也做不完:女裁缝和孤女 ……………………82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84 纺车旁的妇人和佩剑的背鼓男孩…………………………………………………86 等待:1854—1855的英式炉边画像 ……………………………………………89 缝红衬衫的女人们 ………………………………………………………………………91 编结女工 ………………………………………………………………………………………93 小妈妈(一首摇篮曲) ………………………………………………………………94 纺纱的牧羊女……………………………………………………………………………… 97 纺线女 …………………………………………………………………………………………98 纯洁 ……………………………………………………………………………………………101 阿姆斯特丹的孤女………………………………………………………………………102 拉伦搓亚麻的女工………………………………………………………………………105

第五章

危机中的美德:被追求的与被诱惑的………………106 情书 ……………………………………………………………………………………………108 一团糟 …………………………………………………………………………………………111 睡着的纺织女工 …………………………………………………………………………112 男人和手持纺锤的女人……………………………………………………………… 115 夏洛特女郎………………………………………………………………………………… 116

第六章

倒置的世界:手握纺锤的男人………………………118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121 织毛衣的隐居者 …………………………………………………………………………122

手工劳动文化史 ……………………………………125


费里尼《梦书》:造梦大师的梦境绘本

nimali3_COL.qxd 31-08-2007 12:51 Pagina 524

0270.minimali3_COL.qxd 31-08-2007 12:51 Pagina 527

0280.minimali4.qxd 5-08-2007 14:39 Pagina 546

SOGNO del 9-11-80 Con la S.p. a letto al buio. Non è la camera che conosco, davanti al letto una grande vetrata lascia passare la luce fredda della luna. All’improvviso il silenzio è rotto da un breve fruscio: come di veste che scivola cade nel buio. – Cos’è? – chiedo. La S.p. si è come irrigidita. Trattiene il fiato. – Cosa è successo? Chi ha fatto quel rumore? – A. non risponde, è immobile, le potenti cosce di pietra si rigirano lentamente. Voglio scendere dal letto per andare a vedere ma A. mi trattiene, m’impedisce di muovermi. E tace, non una parola, non un sospiro. Come fosse in preda ad un terrore che la paralizza. – A. – grido – Che c’è? Parla! Cosa è successo? – e il suo spavento mi si comunica. Mi sveglio angosciato col cuore che batte veloce.

304

292

Ma il vicoletto che porta all’in ammiratori in attesa di vedere farsi largo tra tanta ressa. E il s questo interrogativo: “Riuscir ringraziare il suo pubblico ent aspettando?”. SOGNO del 18 Luglio 80

HAI VISTO CHE SONO RIUSC Federico

457

461

386

pagine 384-385 Sogno del 20-11-80 A teatro (il Valle?) è finito lo spettacolo con Totò e tutto il pubblico si avvicina alla passerella per applaudirlo e goderselo ancora nelle sue ultime piroette. Anche io e Giulietta vogliamo applaudirlo e manifestargli tutta la nostra ammirazione e gratitudine, saliamo addirittura sulla passerella imitati subito dagli altri spettatori festanti e sorridenti. Ma Totò non appare. Esce invece Wanda Osiris già vestita per tornarsene a casa. Le chiedo: “Ma signora dov’è Totò? Tutti lo aspettano!” SIGNORA OSIRIS MA TOTÒ NON FA LA PASSERELLA? Se ne è andato signor Fellini. Lo troverà al ristorante. Mi dispiace per tutto

pagine 386-387 Sogno del 30-12-80 Il grande dirigibile che si è app vecchie mura che fiancheggia rogo di fiamme che lo distrugg catastrofe come prevedendol “Scappiamo!” e fuggo via. C’erano stati segni premonito levarsi in volo piccoli tozzi aer questi era stato sul punto di sc quel momento si alzava da ter mia sinistra? E quella spiaggio Miramare? Nel sogno apparivo gracile, de


荣格《红书》:雪藏百年的旷世奇作


荣格作品

红书 作者:【瑞士】荣格(C.G. Jung) 译者:林子钧 张涛 ISBN: 978-7-5117-1664-4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6日 成品尺寸:140mm x 210mm 纸张:纯质 页数:48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90幅黑白,20幅彩色 荣格(Carl G. Jung, 1875.7.26-1961.6.6),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 学的创始人。2013年6月6日,荣格逝世52周年。 林子钧:八十年代生于香港。2005年毕业于浸会大学欧洲研究德文组,获一级荣 誉。及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完成语言学硕士课程,现为美国普渡大学语言学博士生,主要 兴趣为形式句法及语义。拥有多年翻译自由业者经验。 张涛:精神分析师,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会员,前成都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治 疗师,曾任《精神分析笔记》执行编辑。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 心理治疗专业,现旅居法国,在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拉康创办)攻读博士,主要 研习拉康理论下的精神病理与实际病理及其处置。 《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 Novus)。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 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 年,此书方得见天日。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 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 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 《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此书的出 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 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 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


《红书》

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 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中文版卷一、卷二根据德文版翻译,审视与附录根据英文版整理翻译。

已出版相关图书 《红书:荣格手稿》 《梦书:费里尼手稿》


荣格作品

目录

卷一 序:来者之路

003

第一章 重寻灵魂

010

第二章 灵魂与神

012

第三章 灵魂之责

017

第四章 沙漠

020

沙漠里的经历

022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025

第六章 灵魂的破裂

032

第七章 英雄之死

035

第八章 迎接神祇

038

第九章 谜团、相遇

045

第十章 指引

052

第十一章 答案

059

卷二 犯错者的图像 第一章 红者

069 070

第二章 林中之堡

077

第三章 低下的人

087

第四章 隐士(第一天)

095

第五章 隐士(第二天)

107


《红书》

第六章 死亡

116

第七章 早期圣殿的遗迹

123

第八章 第一天

131

第九章 第二天

146

第十章 咒语

154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祭品的死

182 192

198

第十四章 神圣的疯狂

222

第十五章 第二夜

226

第十六章 第三夜

239

第十七章 第四夜

251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266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271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286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291

审视 审视

358

附录 解说

438

《黑书》第5册节选

452

曼荼罗

458

472


图文馆·艾柯作品 Umberto Eco,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知识和教养的象征 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图文馆·音乐系列 《摇滚谱系》《吉他谱系》 《摇滚编年史》《摇滚天堂》

相关图书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古典唱片》


图文馆·501系列 源自1001系列制作团队 资料详实,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制作精美


图文馆·日课书 铜版纸全彩印刷,软精装,376页,每天一课

图文馆·彭怡平摄影作品 尼康摄影学院首位女性讲师 独自游走世界的生活艺术家


图文馆·书话三部曲 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写书,游走世界逛书店、看书 展、参观图书馆,与东西方书人聊书、品书,这就是女书人钟芳玲。

《书店风景》: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 《书天堂》:文字是亘古的桥梁,阅读是共通的渴望,书的所在就是天堂。 《书店传奇》: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

图文馆·《业余书店》 太理性了书店开不起来。 太感性了书店开不下去。 先感性后理性书店越开越违背自己初衷。 所以想开书店就赶紧开,根本不要想那么多。 开不下去了也不要勉强,也不要想那么多。 人生怎样都是死路一条, 关键是如何生得有意义。

2010年度最佳小书店读易洞作品


图文馆: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圣经的历史》:一部书的前世今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传播 《世界动画史》:涵盖百年动画通史,解读全球动画代表作 《钱的历史》:大英博物馆权威出品,精美诠释货币的源起流变 《感官的表面》:汉学家乔迅的明清时期装饰艺术研究 《艺术谱系》:解读西方名画密码,破解大师艺术传承 《这是什么意思?》:最艰深晦涩的符号学,最直观易懂的表现方式


梦想家备选书目 《发明的历史》:《牛津技术史》主编特雷弗·威廉斯科普力作 《西方漫画史》:展示子古希腊、古埃及、中世纪、近代漫画发展 《一学就会100种世界上最帅的舞姿》:插图解说,分解动作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北洋北京》: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民国北京 《我的老北京印象》:荷兰大使夫人摄影、漫画民国见闻录


梦想家备选书目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钱穆弟子韩复智编著,精装六卷本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哈贝马斯、德里达、艾柯、桑塔格等著 《国富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学者译本 《老师的谎言》:揭露美国教科书中的欺世谎言 《酷效应》:引领设计与营销的通用法则 《中华大帝国史》: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启蒙书


梦想家备选书目 《世界宗教艺术图典》:4000余幅彩色图片,贯穿五大洲古今宗教 《英雄的历史》:威尔·杜兰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女人的历史》:从女神到女权,从婚姻到同性恋,从阳物到性压抑 《国富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学者译本 《有闲阶级论》:制度经济学大师解读有钱人为什么要炫富 《人生的功课》:全球百大思想家、生死学大师罗斯经典著作


关于梦想家

梦想家主要出版精品图文书,重点关 注艺术、设计、电影、音乐、时尚、 摄影与生活类选题。

我们的出版理念: 让图不再是装饰版面的插图 而是与文字并重的创作元素

梦想家旗舰产品线 图文馆: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354 梦想家产品清单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425616/ 欢迎优秀译者加入 欢迎推荐更多值得出版的好书 email: Vikingbook@Gmail.com 梦想家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43313/ 梦想家微博 http://weibo.com/idearbook 梦想家微信:iDearBook 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