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女人与女红 : 绘画大师笔下心灵手巧的闺秀、农妇和女工 / (德) 莱希涅夫斯基著 ; 宁宵宵译.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7 ISBN 978-7-5117-1677-4 Ⅰ. ①女… Ⅱ. ①莱… ②宁… Ⅲ. ①油画-绘画评论-世界 Ⅳ. ①J213.0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33452号
Frauen, die den Faden in der Hand halten Text: Thomas Blisniewski © Elisabeth Sandmann Verlag GmbH, München
女人与女红——绘画大师笔下心灵手巧的闺秀、农妇和女工 出 版 人:刘明清 出版统筹:谭
洁
责任编辑:饶莎莎 责任印制:尹
郑晴蕾
珺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 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电 话:(010)52612345(总编室)(010)52612342(编辑部)
(010)66161011(团购部)(010)52612332(网络销售)
(010)66130345(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网 址:www.cctphome.com 印 刷: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80毫米×250毫米 10印张 版 次:2013年7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8.00元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女人与女红-文前.indd 2
2013-6-18 14:05:09
女人与女红 绘画大师笔下心灵手巧的闺秀、农妇和女工
【德国】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著 宁宵宵◎译
女人与女红-文前130524.indd 3
2013-5-31 12:27:30
目次 第一章
计谋与羊毛:三女神、佩内洛普和阿拉喀涅…………8 三女神合纺玛丽·封·美第奇的命运之线 …………………………………10 盖娅·塞西利亚 …………………………………………………………………………13 女巫………………………………………………………………………………………………14 纺纱女 …………………………………………………………………………………………17 被打断的工作(佩内洛普)…………………………………………………………19 佩内洛普和求婚者 ………………………………………………………………………20
第二章
来自天堂的纺线:夏娃、玛利亚和圣伊丽莎白 ……22 创世记:男耕女织 ………………………………………………………………………25 被逐出天堂后的亚当和夏娃 ………………………………………………………26 女孩玛利亚 …………………………………………………………………………………29 宣告………………………………………………………………………………………………30 持纺锤的玛利亚 ………………………………………………………………………… 33 天使来访 ………………………………………………………………………………………35 圣家庭与雏鸟……………………………………………………………………………… 36 圣伊丽莎白 …………………………………………………………………………………39 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40
第三章
甜蜜的辛劳:女爵、主妇和市井少女 ………………42 劳作不停的梅策 ………………………………………………………………………… 45 编织女 …………………………………………………………………………………………46 赠给新娘的礼物 ………………………………………………………………………… 48 纺车旁的女人肖像 ………………………………………………………………………51 蓬巴杜夫人肖像……………………………………………………………………………52 自画像 …………………………………………………………………………………………54 值得赞美的家务劳动……………………………………………………………………57 贝加斯一家 …………………………………………………………………………………58 花边女工………………………………………………………………………………………60 刺绣的玛丽·埃里森小姐…………………………………………………………… 63 甜美的劳作 …………………………………………………………………………………65 织毛线的小女孩们 ………………………………………………………………………66 作坊………………………………………………………………………………………………68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 ………………………………………………………………………71 纽约内景……………………………………………………………………………………… 72
女人与女红-文前130524.indd 4
2013-5-31 12:27:30
多纳·罗西塔·莫里洛的画像…………………………………………………… 74 缝补 …………………………………………………………………………………………… 77 建筑师费舍尔一家 ………………………………………………………………………78 刺绣的少女 …………………………………………………………………………………81 第四章
累到死也做不完:女裁缝和孤女 ……………………82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84 纺车旁的妇人和佩剑的背鼓男孩…………………………………………………86 等待:1854—1855的英式炉边画像 ……………………………………………89 缝红衬衫的女人们 ………………………………………………………………………91 编结女工 ………………………………………………………………………………………93 小妈妈(一首摇篮曲) ………………………………………………………………94 纺纱的牧羊女……………………………………………………………………………… 97 纺线女 …………………………………………………………………………………………98 纯洁 ……………………………………………………………………………………………101 阿姆斯特丹的孤女………………………………………………………………………102 拉伦搓亚麻的女工………………………………………………………………………105
第五章
危机中的美德:被追求的与被诱惑的………………106 情书 ……………………………………………………………………………………………108 一团糟 …………………………………………………………………………………………111 睡着的纺织女工 …………………………………………………………………………112 男人和手持纺锤的女人……………………………………………………………… 115 夏洛特女郎………………………………………………………………………………… 116
第六章
倒置的世界:手握纺锤的男人………………………118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121 织毛衣的隐居者 …………………………………………………………………………122
手工劳动文化史 ……………………………………125
女人与女红-文前130524.indd 5
2013-5-31 12:27:30
女人与女红-文前130524.indd 6
2013-5-31 12:27:35
女人与女红-文前130524.indd 7
2013-5-31 12:27:37
第一章
计谋与羊毛 三女神、佩内洛普和阿拉喀涅
她白天动手织那匹宽面的布料, 夜晚火炬燃起时,又把织成的布拆毁。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8
——[古希腊]荷马《奥德赛》
2013-5-31 12:31:01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9
2013-5-31 12:31:07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8
2013-5-31 12:31:12
被打断的工作(佩内洛普)
布
格罗笔下的佩内洛普美若仙子,并且非常年轻。谁能想到,此时的她等待 丈夫奥德赛归来已有多少年?奥德赛将十年青春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
返乡途中遭遇各种考验,又整整耗费了十年才回到伊萨卡。 画中的佩内洛普身处一个开放式的长廊上,周围有洁白的大理石柱子,她所 坐的椅子也能看出是精雕细琢过的,身下的坐垫为熊皮或狼皮。佩内洛普身着一 袭洁白如雪、轻盈透气的长袍。她不拘小节地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毫不顾 忌观看者是否会仔细端详她赤裸的玉足。在她和观众之间放着一只精致的篮子, 由麦秸编织而成,开口向上,从形态来看属于奉神常用的一种容器。篮子里盛着 几个蓝色、略带光泽的毛线球。佩内洛普的手中也拿着这样一团毛线球。在她的 肩上趴着一位个头稍大的小天使,他的双腿很美,就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看上去,佩内洛普原本在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却突然中断了,她扭头不理会 天使,选择看向观众的方向。但是她又没有直视前方,而是看向右前方。贴在她 身后的小天使正是小爱神,他捏着一截草茎,轻轻地在佩内洛普的耳边搔痒。佩 内洛普故意不看他,可又明显知道他的存在。熟悉那段故事的人都知道,她一切 的思念和渴望全都给了那个去了远方的英雄。 佩内洛普苦守在伊萨卡,年复一年等待丈夫归来,而他当真就回到了她的 身边。这位美人也因此成为忠贞端庄的妻子之模范,即使独守空房也谢绝了求婚 者,不背叛自己的爱人。 布格罗虽然选择了荷马著名史诗《奥德赛》中的人物佩内洛普,但此画中的 场景并非出自诗人,而是出自布格罗的幻想。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的所有细节都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描绘得细腻精致,比如篮子、坐垫和椅子等。这些细 微之处忠实于历史,便于营造出逼真的古代氛围,让观者一看就被吸引住了。达 到此等效果,与布格罗长期深入研究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艺术作品所下的苦功是 分不开的。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 《被打断的工作》(《佩内洛普》),1891年 藏于安默斯特学院,米德美术博物馆
19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9
2013-5-31 12:31:12
第二章
来自天堂的纺线 夏娃、玛利亚和圣伊丽莎白
她手中纺着羊毛,从不停歇。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22
——《玛窦福音》
2013-5-31 12:31:1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23
2013-5-31 12:31:19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28
2013-5-31 12:31:31
女孩玛利亚
弗
朗西斯科·德·祖巴兰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西班牙画家之一。与他同时 代的西班牙画家一样,他喜欢将主人公放在黑暗、隔绝的背景之上。画面
上的光线突出了人物和静物的特点,但光源来自何方,往往不会出现在画面中。 女孩玛利亚坐在一个房间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信息。从右上方有一束光 打在玛利亚的身上,她的面部、双手和正在做的女红都变得清晰、发亮。小玛利 亚停下手中的劳动,开始祈祷。刚才发生了一件不顺利的事,大多数人仅从画面 中无从得知:她在缝纫时刺到了手指。鲜血和疼痛象征着她日后成为上帝之母所 要承担和付出的。她手中的白巾、垫在下面的软垫也都有各自的寓意。在米开朗 基罗的《圣母怜子图》中,玛利亚将死去的儿子揽抱在自己的膝上,当时也在相 似位置出现了白巾和软垫。这些细节并非无关紧要,而是与宗教故事紧密相关。 这种表现形式在17世纪的西班牙绘画中很常见,画中细节预示着人物未来的命 运。 据伪经所述,玛利亚曾是一位有天赋的羊毛女工。在一般姑娘刚开始学习女 红时,她就有资格纺织昂贵的原料了。她从少女时期就品德高尚、聪颖能干,这 也为她未来的命运做好了铺垫。 这幅画的尺寸很小,仅有73.5 x 53.5厘米,除了祖巴兰这样的著名画家作品 在收藏价格上有所考虑之外,还有用途方面的考虑,私人收藏玛利亚的肖像通 常是用于祈祷。玛利亚是信徒的榜样,她的肖像可以引导人们虔诚地祈祷,真 诚和无私地向神靠近。在拉丁文中,这一现象被称为“趋同玛利亚”(Imitatio Mariae)。
弗朗西斯科·德·祖巴兰(1598—1664) 《女孩玛利亚》,约1660年 藏于圣彼得堡,隐修院美术馆
29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29
2013-5-31 12:31:31
第三章
甜蜜的辛劳 女爵、主妇和市井少女
一位品德高尚的妇女,谁能找到她? 她的价值胜过所有的珍珠。她为羊毛和亚 麻而操劳,一切都来自她的双手。刚放下 捻杆,她的十指又抓住了纺锤。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42
——所罗门《箴言》
2013-5-31 12:31:56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43
2013-5-31 12:32:08
自画像
玛
利亚·克里斯蒂娜是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 是后来著名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姐妹。因为母女连心,女王获
许玛利亚嫁给自己爱的人,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王子,这桩婚姻并不能带来太大利 益。可是她的父亲弗朗茨一世公开反对这门婚事,在他去世后,玛利亚·克里斯 蒂娜终于如愿嫁给心上人。在此期间,她的母亲任命阿尔伯特为匈牙利总督,并 且将捷克附近的大片奥地利领土交给他管理,以便于未来封他为捷克大公。 像他的妻子一样,萨克森-捷克大公也热爱艺术,把艺术作品带到他的新 领地,并在维也纳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绘画博物馆——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将两人的名字合在一起。他的妻子也借由这股热情,开始亲自创作。在这幅画像 中,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背后的墙上挂满了绘画作品。她端坐在扶手椅上,膝盖 上放了一个精巧迷你的机器,用来纺线。机器和原料都如此精美,不禁让人想象 她纺出来的肯定是纤细无比的真丝。 虽然女红比其他的家务工作都干净很多,玛利亚还是在日常裙装之外戴上了 便帽和围裙。也许她是不希望美丽的绸缎连衣裙被纺丝机器勾坏。在这幅自画像 中,天赋极高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不仅希望自己看上去勤勉、端庄、整洁,还 希望能借由爱惜衣物体现出她的节俭。所以,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市民阶层 家中的主妇。她的愿望没有落空,即使在去世之后,人们还会认为她是受到启蒙 运动思潮的影响,虽然是大公夫人、奥地利女王的女儿,仍然力求与普通民众平 等地生活。
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奥地利公主(1742—1798) 《自画像》,1776年 藏于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5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54
2013-5-31 12:32:4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55
2013-5-31 12:32:48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76
2013-5-31 12:33:33
缝补
出
生于纽约的美国现代画家肯顿·纳尔逊近些年才在欧洲被人熟识。他的绘 画题材多是美国的人物、生活和环境。他笔下的女人或多或少都选取最具
诱惑力的姿势,仿佛有意识地在与同时代、富有戏剧性、风光无限的摄影师们竞 争,通常摄影作品更偏爱类似题材。纳尔逊的选题、构图都让人想起美国最著 名的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1882—1967),只不过这位年轻后辈的作品更加直 接、平滑,画技更“完美”、更具魔力,初看上去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幅画。 我们看到一件屋子,透视手法告诉我们后面还有一间。就像是摄影作品通过 景深的处理可以让远处的事物虚化,纳尔逊在绘画作品中也这样处理。在第一个 房间的边桌上坐着一位深褐色头发的年轻女郎,画家着重突出了她右侧身体,并 将头部画得非常精巧。她那两条修长的腿随意地上下交叠在一起,掀起裙角来修 补镶边。深色连衣裙配上白色领口和袖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女佣装或是打扫酒 店楼层的。灯光从右上方照在女郎的身上,光影将她的身体装扮成招贴画上迷人 的海报模特。正如观看霍珀的作品一样,纳尔逊也让观看者变成了偷窥狂。画中 人物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正在观察她的神情、身体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不知道这 女孩会不会感觉到陌生目光的打扰。她拿针的方式和缝补动作很难让人联想到勤 劳的美德,只不过是一个日常缝补的小动作而已。她希望能快点儿完成,重新光 彩照人地出现在客人面前。
肯顿·纳尔逊(1954— ) 《缝补》,2007年 私人收藏
77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77
2013-5-31 12:33:33
第四章
累到死也做不完 女裁缝和孤女
都是贫穷下的诅咒: 穿针引线,我缝着衬衫, 是的,衬衫和裹尸布! ——托马斯·胡德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82
2013-5-31 12:33:42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83
2013-5-31 12:33:47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
1843
年12月,英国政治漫画杂志《笨拙》(Punch)刊登了托马 斯·胡德(1799—1845)的讽刺诗《衬衫之歌》。这首诗成功
到不仅杂志多次加印、四处转载,还被人印在了手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德 的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裁缝的命运,她收入微薄,仅够勉强维生,疲惫、起皱的 十指时刻不停地缝着,缝着。当时,英国至少有一万女工与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同 样咒骂着命运,这不仅是某个社会阶层的问题,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也可 能坠入这个噩梦中,一旦她们想离开丈夫生活,就只能靠缝缝补补来维生。当时 的英国,如果女人要离婚就失去了一切,孩子也被留在丈夫身边,她们连一丁点 保障都得不到。 安娜·布莱登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画家,她自学成才,与当时英国的一些著 名的艺术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关系紧密,如约翰·罗斯金(1819—1900)。她早 期的作品中经常为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和遭受不公的百姓发声。画作《就给我短短 一个小时》的标题取自托马斯·胡德的诗句。画面中的女裁缝精疲力竭,痛苦不 堪,她希望能重新找回自己,不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感觉。哪怕只给她 短短的一个小时,她多么想体会生命的美好。只可惜她的愿望落空了,事实上连 沮丧的情绪也不能流露出来,眼泪模糊了视线,指尖的针线就不听使唤了,这会 降低她的生产效率。 “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姐妹的!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母亲和妻子 的!她缝缝又补补,攥着的不是布,而是自己的生命!”胡德的控诉振聋发聩, 也惊醒了一些人。布莱登受到胡德的启发,在他死后创作了这幅画,并没有受到 太多的约束。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并没有双手合十祈祷,而是一刻不停地埋头工 作。她将一直缝下去,直到血染十指,合上双眼。但是女性画家不同的一点是, 她刻画女性的心理,把握住女裁缝无助和怀疑的时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
安娜·布莱登(1829—1915)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1854年 藏于耶鲁英国艺术中心,保罗·梅隆基金会
8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84
2013-5-31 12:33:53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85
2013-5-31 12:33:58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00
2013-5-31 12:34:37
纯洁
一
位披着细软卷发的小姑娘满怀好奇地看着我们,她站在蓄水池前,手中正 钩着毛线。19世纪晚期的画坛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纯洁无瑕的女性主题
在画家间流行开来。如何将纯洁这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缪斯们捧起了洁白的百 合花或者装扮成圣母玛利亚的样子。大部分的模特都是少女,她们已经不再是孩 子,但也并没有长成真正的女人,这种状态成了画家和画商最为热捧的对象。 布格罗选择了与他们不同的一条路,他还原女孩本真的童年,不刻意突出 她的性别。《纯洁》一画中的乡村女童就是这样,她清醒、好奇地看着画外的人 们,丝毫没有忘记手中的女红。 像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就要学习编织、纺线或刺绣,并且手中一直不停,一 天中的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即使出去玩的时候也要织毛线。这是为了让女孩提 早适应未来的家庭生活,培养她们作为主妇的奉献意识。教育女孩时,需要给她 们灌输一种责任感,从小就远离懒散、消极的坏习惯,未来才能够成为照顾全家 人、尤其是丈夫的好妻子。 布格罗是一位在生前就获得极大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追求毫无瑕疵的美和 善。虽然有时为了追求完美,他会在模特的原型上进行一定的美化,但他的作品 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点还表现在,时至今日明信片制造商仍不厌其烦地复 制他的画作。这是否也反映出人们对已经逝去的田园生活充满了乡愁和向往。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 《纯洁》,1898年 藏于曼彻斯特美术馆
101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01
2013-5-31 12:34:38
第五章
危机中的美德 被追求的与被诱惑的
一本正经地拒绝了他, 可他却胆大妄为,愈加放肆; 我挣脱不开双臂狂暴的环绕, 他的亲吻就像炉火在燃烧。 天啊,告诉我,我的姐妹: 我还能不能继续纺羊毛了呢?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06
——海因里希·福斯
2013-5-31 12:34:43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07
2013-5-31 12:34:48
夏洛特女郎
19
世纪,英国很多的画家都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丁尼生(1809— 1892)笔下的《夏洛特女郎》为缪斯,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
1832年,这位年仅23岁的诗人对外诵读了这首诗的第一个版本,十年之后,在此 基础上诞生了第二个版本。诗中有一位不知名的姑娘生活在城堡里,日出日落, 她只能与一架纺织机作伴。一个很久以前的诅咒让她与世隔绝,甚至不允许她站 在窗口张望,夏洛特只能通过纺织机前悬着的镜子窥探外面的世界。有一天,镜 中出现了一位英俊、骄傲的骑士的身影,他是最伟大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夏洛 特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芳心,奔到了窗边。此时镜子突然碎了,划破了她日夜纺 织的布料。夏洛特女郎冒险离开了宫殿,来到河边,在驶向圣城卡米洛特的小船 上,她唱起最后一支歌,然后香消玉殒。人们听闻她的死讯,纷纷赶来看这位惊 世美人的最后一眼。兰斯洛特也在人群中,他感叹道:“她可爱的面容简直是神 的恩赐,美丽的夏洛特女郎。” 威廉·莫·埃格莱选择了传说中最浪漫的场景——夏洛特起身离开织机, 来到窗前。画面左侧,兰斯洛特骑马的英姿占满了镜子。在画家选取的这一瞬间 里,诅咒还没生效,镜子还是完整的,夏洛特还沉浸在满怀柔情之中。下一刻, 四溅的碎片就割断纺织机上绷紧的线和她苟全的人生。 丁尼生在他的中世纪诗篇中描述过夏洛特女郎的起居环境,显然画家埃格 莱并没有采纳诗歌中的建议,他对中世纪也没有太多研究。画面中的闺房太过华 丽,与真实的中世纪生活毫无关联。 不管是诗歌,还是画作,夏洛特女郎的故事告诫世人:女人,老老实实地 待在属于你的位置上,你踏出一步,万劫不复。兰斯洛特最后的话也点明了这一 点,她背叛了“神的恩赐”,所以连生命都被收回。读者和观看者忍不住会问, 她究竟做错了什么,要以死亡来惩罚她。
威廉·莫·埃格莱(1826—1916) 《夏洛特女郎》,1858年 藏于谢菲尔德美术馆与博物馆
116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16
2013-5-31 12:35:07
117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17
2013-5-31 12:35:10
第六章
倒置的世界 手握纺锤的男人
啊,当你用力扯起纺线时, 强壮的大手常常折断纺锤。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18
——[古罗马]奥维德
2013-5-31 12:35:12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19
2013-5-31 12:35:25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0
2013-5-31 12:35:32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什
么?几乎每一位观众都要问,为什么最高大强壮、最声名在外的神话英雄 赫拉克勒斯在这幅画里干起了纺织的活计?为什么优美、富有诗意的女王
翁法勒手持木棍、穿起极具象征意味的狮皮。人们不愿相信所看到的场面,显然 画面中这位宙斯之子也不敢相信自己所处的境地。 此时的赫拉克勒斯刚经历了毁坏神殿和谋杀朋友。为了减轻责罚,他被卖 作奴隶,来到吕底亚,成为女王翁法勒的奴仆。他的女主人起初并没有注意他, 直至赫拉克勒斯制服了当地作恶多端的强盗,并且避免了大面积的动物瘟疫。这 些令人侧目的成绩终于赢得女王的青睐,赫拉克勒斯成了翁法勒的情人。这位鲁 莽的英雄曾无法停止去做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次却决定为翁法勒定居下 来。仅是安定还不够,他彻底被美丽的女王和东方王国的奢华生活折服了。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叙述了翁法勒宫廷里发生的事,他借用赫拉克勒斯之妻得 伊阿尼拉的笔给早已乐不思蜀的丈夫写信(《女杰书简》): 你现在应该正坐在爱奥迪亚的女孩中间,纺羊毛, 生怕你的女主人抛过来一句重话, 你不羞愧吗,大力士,像这样躺在女人的脚边, 你的双手,曾经战胜过一千次困难? 你用强壮的大手将亚麻搓成坚韧的线绳, 你敢用同样的气力对待你娇嫩的女主人吗? 啊,当你用力扯起纺线时, 强壮的大手常常折断纺锤。 你这个可怜虫,你是否在她的皮鞭下战栗, 躺在她的足边,惧怕权力的威胁? 古希腊晚期诗人琉善也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是否应该评判为有失名誉还 是惊世骇俗,宙斯之子、传说中的大力士、男性力量的理想典范,居然穿起女人 的衣裳,做起女人的活计。”手持纺锤的赫拉克勒斯在诗人眼中变成可笑的丑角。 这也证明,纺织是女人的工作,男人永远不该尝试它。 弗朗索瓦·勒穆瓦纳(1688—1737)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1724年 藏于巴黎卢浮宫
121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1
2013-5-31 12:35:36
12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4
2013-5-31 12:35:41
手工劳动文化史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其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第二幕中安排了这样一个 场景:女主人公森塔的乳母玛丽照管着许多青春年少的女孩,此刻她们正聚在玛丽身 边,一边听她讲故事,一边做着针线活儿。玛丽用下面的歌词鼓舞少女们的士气:
嘿!勤快点儿,再勤快一点!像我们这样纺个不停, 每个人都能赢得自己的心上人。
女孩能否勤劳地纺织成为当时年轻、适婚男人选择伴侣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们在 婚后会像《漂泊的荷兰人》剧中提到的那样,一次又一次地航行至远方,他们希望自 己未来的妻子能忠诚地守在家中,等待他们的归来。女人们不仅盼望自己的心上人平 安返家,还热切地渴望男人带回来的礼物,这是对忠贞的奖赏和感谢。玛丽的丈夫是 一位猎人,她就曾警告过森塔:
你这个蠢丫头,如果你不纺线, 你从他那里什么礼物也得不到。
在瓦格纳的鹅毛笔写下的唱词中,在他所创作的旋律中,千百年来在纺织机旁的 妇女生活和女性美德就这样被女红编织在了一起。这不仅是对女性劳作场景的展示, 也是对女性身份认同和社交历史的解释。
《男耕女织》,中世纪流行神学读物《神圣之镜》第4卷,约1500年,藏于法国尚蒂伊孔代博物馆 在神圣之镜中,《旧约》中的场景逐一再现,不过展现的却是恰好相反的镜像。最重要的宗旨还是换一种角度再 现人类最初的传说故事。
125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5
2013-5-31 12:35:41
吉尔·寇侯责《盖娅·塞西利亚》,1543年,巴黎 “每个羞愧的女人都应该待在家里,不许外出,这才能展现更好的自己。”吉尔·寇侯责这样写 道。他笔下的盖娅·塞西利亚遮住羞处,脚边的捻棒证明她正在纺织。
在历史上,女红也属于人类两性关系以及角色预期变迁的见证。男人希望女人做 些什么,希望自己的妻子拥有什么技能?女人们是如何被说服,为了满足男人的愿望 去掌握这些技能? “手拿针线的女人们”自古至今都是理想的女性形象,即使是现代的职业女性在 业余时间也会拿起毛衣针打发时间。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和多层次的: 有些女人完全被丈夫的期待绑架,有些女人是因为对手工劳动的热情和创作所带 来的快感,当然也有人靠着女红挣来的微薄收入活下去。最后,还有一些女人凭靠针 和线获得了一席政治地位,她们终能走出客厅,为社会贡献力量。 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年龄层,在本书中,我按照社会学和艺术史的分类将 这些心灵手巧的女人联系到一起。 在基督教影响下的欧洲国家里,女性对自己的预期就是遵从妇德,从事力所能及 的手工劳动,主要可以归因于两种思想的遗产:一是基督教中的犹太思想,二是古希 腊、古罗马时代传说故事中的女神形象,后一种的影响更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早期 126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6
2013-5-31 12:35:42
的基督徒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信仰、遵守教义,这种精神带来了很多值得研 究的文化现象。 人们并非等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对古代神话传说感兴趣。事实上,人们一直凭借口 口相传,将故事和评判美德的标准传承下去,从未终止过。矛盾之处在于,基督徒们 既抵触古代神话中异教徒的部分,又希望在其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道德故事。 我们再回到犹太思想的遗产上来。纺织和缝纫是犹太传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在《旧约》中却很少出现,处于边缘位置。在所罗门的《箴言》中,颂扬女性 往往少不了以善于女红来结尾。在31章第10节里这样写道:
一位品德高尚的妇女,谁能找到她? 她的价值胜过所有的珍珠。 …… 她为羊毛和亚麻而操劳 一切都来自她的双手。 …… 刚放下捻杆, 她的十指又抓住了纺锤。 …… 她织出围巾,然后卖掉, 编出腰带,提供给小贩。 …… 亲切令人迷惑,美貌转瞬即逝, 只有对主虔诚地女人值得赞扬。 她的双手奉上劳动所得, 她的杰作被荣耀地挂在城门上。
127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7
2013-5-31 12:35:43
荷兰绘画大师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纺线的卢克雷蒂娅》,约1578年 传说中的贞节模范卢克雷蒂娅正在专心纺线,她的身边围了一圈女仆。左后方可以看到她的丈夫,他正惊奇地看 着自己的妻子如何度过他不在的时间。
这段箴言出现于公元前250至前200年之间,高度概括了女红在犹太妇女生活中的 地位,即使日常生活中有数不完的家务活,作者还是单单挑出女红来歌颂。她的“双 手奉上劳动所得”是一种虔诚的表现。而虔诚与勤劳是两大最值得赞颂的品德。 同样的传统也出现在犹太典籍《塔木德》之中,如下:
女人要为丈夫尽职责:她要磨面粉、烤面包、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整理床 铺、纺织羊毛。如果家中有一个女佣,妻子可以不用亲自磨面粉、烤面包和洗衣服; 如果家中有两个女佣,妻子不用亲自做饭和照顾孩子;如果家中有三个女佣,她可以 免于整理床铺和纺织羊毛;如果家中有四个女佣,她就可以什么也不做了。拉比埃利 128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8
2013-5-31 12:35:43
曾经说过,如果谁家中有一百个女佣,就应该让她们去纺羊毛,因为无所事事会引来 淫乱。
拉比埃利则生活在公元100年左右,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当然这 位智者可能都没有发现其背后的含义:“无所事事会引来淫乱”。德国也有一个类似 的谚语:“万恶从懒惰开始。”忙碌会转移主妇们的精力,以免陷入懒惰和腐化之 中。让女人们一直有活儿可做,在拉比们眼中是非常必要的。犹太人跟基督徒在这一 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认定女人天性中有淫乱的因素,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她们的性行 为。狂野的、对性掌握自主权的女人们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法驾驭。所以必须将她们绑 在家中、被驯服和圈养。这种想法最初来自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这个故事 成了女性在性问题上容易受诱惑的证据,并从此成为男人们管教妻女的口实。在希伯 来版本的《圣经》中,引诱她的蛇本身是雄性的。而在转译到希腊文和拉丁文时,蛇 被演绎为雌性,但仍具备伪装和引诱的本性。 上面摘录的所罗门的《箴言》被早期传教士、大主教奥古斯丁引用到他的《讲 道词》中。他进一步细化了上面的解释,主要是将纺织羊毛和亚麻区分对待。他将这 两种原材料划分为动物性的和植物性的,他将纺织羊毛比作是人类的肉体交易,而纺 织亚麻则与精神追求更为接近。他或许清楚,羊毛要比亚麻容易操作,羊毛的纤维更 容易潮湿,这样就不会在纺织时变脆、抻断。奥古斯丁还通过家庭主妇们的羊毛作品 来分辨,谁是真正勤劳和贞洁的女人,以便选择她们在教堂里为神服务。他将女红视 为一种正确且具有隐喻性的评判工具。这位大主教还将女红与过去、现在、未来联系 起来:锭子上未经加工的纤维象征着未来,纺线这个动作本身代表着现在,而已经加 工过、缠在线轴上的线已经成为过去。最后的结论是:他认为纺织是一个创作杰作的 过程,在作品完成的一瞬间,这个过程已经结束、成为历史。“当你在纺织机前工作 时,臂膀会变得更强壮,你的信念也是一样。”当一个女人虔诚侍奉天主时,她是不 会从纺织工作中走开的。奥古斯丁关于纺织过程的哲思并非原创,而是收到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428/427—348/347)的影响,他在《理想国》中曾经借神话传说中的
129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29
2013-5-31 12:35:44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30
2013-5-31 12:35:46
“命运三女神”纺线的故事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另外对奥古斯丁产生影响的一 点是古代文化中,人们通过纺织技能来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勤劳、是否贞洁。 上述的犹太传统是为了说明,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其他文明,对待女性与 女红的看法都相差不远。在古希腊的考古记录上,常会发现坟墓里的石刻上有对于逝 者的赞美词。这一传统在某些地方一直延续到20世纪。碑文上赞美家庭主妇的词汇非 常匮乏,总绕不过下面这几个字眼:勤劳、节俭、贞洁、顾家以及“巧手”,在拉丁 语中指的是“善于纺羊毛”。很显然,女红是衡量一个女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它如此 重要,以至于在死后的世界里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时期流行专门为女性修建的 神庙,里面布置着大理石凿成的雕塑,形象通常是女性在从事手工劳动时的场景,这 是男人告诉她们,这才是女人在生后另一个世界里的理想状态。 在古罗马早期,有一个来自伊特鲁里亚的女人做的女红特别出名,在她去世之 后,她的劳动工具被摆放到西摩·山可神庙里面。西摩·山可是忠贞之神。这个女人 名叫塔娜奎尔,人们将她与盖娅·塞西利亚并列供奉在一起。古罗马博物学家、作家 普林尼(约公元23—79)在他的百科全书类作品《博物志》里写到:塔娜奎尔并非一 般的家庭主妇,而是罗马第五任皇帝卢修斯(公元前616—前579)的妻子。博闻强识 的普林尼补充,在西摩·山可神庙不仅能找到她的纺锤和捻杆,还可以看到她为皇帝 缝制的皇袍。普林尼还发现,百姓们对于塔娜奎尔非常崇敬,在新婚的嫁妆车上,新 娘都会带着纺锤和捻杆。新娘的捻杆上绕着线,但是羊毛筐里往往没被填满。男方负 责去找更多的原料,这是唯一留给他们的工作。很明显,此时家中就出现了一种劳动 分工的局面。女人带着自己的技艺和劳动力嫁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则负责供应足够多 的生产材料。
拉巴努司·玛乌如司《纺织劳动:纺线和织布》,源于《宇宙全书》第132章,约1023年,藏于意大利圣卡西 诺教堂 拉巴努司·玛乌如司在公元9世纪40年代时写过一本名为《宇宙全书》的著作,他尝试搜集当时那个年代的一切 知识,并凭此获得法兰西圣骑士勋章。
131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31
2013-5-31 12:35:47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56
2013-5-31 12:36:26
女人与女红-正文130524.indd 157
2013-5-31 12:36:27
图文馆·女人四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3-4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周全,1955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 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译者旅居欧美二十年,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 学教师、俄罗斯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及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为自由 职业者,从事撰著及历史书籍翻译,并为《左岸电子报》撰写专栏。译作有《白玫瑰 一九四三》、《德艺百年特展》(台北故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破解希特勒》、《趣味横生的时光》、《金钱的历史》、《从俾斯麦 到希特勒》等,曾参与Discovery频道《科学新疆界:俄国里海水怪》节目制作。 阅读的女人为何危险?对男人危险还是对自己危险?女人为什么要阅读?女人读什 么书?世俗与男人如何影响了女性的阅读?作者从全世界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者搜集近百幅表现女性阅读的绘画、素描和摄影作品,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解说13到21世 纪女性的阅读史,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进入女性的阅读世界。 正文之前是德国最著名的读书类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埃尔克·海邓艾希的长文,向 读者生动活泼地讲解女性在“阅读史”的“悲惨”遭遇。主文《阅读的女人危险》提领 全书,见解独到,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女性阅读的乐趣,以及女性阅读与男性阅读 的不同之处。
《阅读的女人危险》
蓬巴杜夫人
蓬
巴杜侯爵夫人乃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因为生活奢靡而遭百姓鄙夷。她出身 自中产社会,是一个巴黎商人的私生女,从人生的第二十四个年头开始决定
了法国宫廷之品味 【1】 。当她在一七五六年被任命为王后的“宫廷女史”之后,即 委托弗朗索瓦·布歇──日后的“国王首席画家”──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官式的肖 像。 画像上面的一切均出于精心规划:就连散落各处的乐谱、铜版画和书写工具也 都用于展现慵懒的气氛──它与奢华和品味共同构成香闺摆设的三大要素。无怪乎 时人将之视为“感官享乐的宅邸”。画中主角身穿宽大的宫廷服饰,斜坐在一张推 放到墙头立镜前方的躺椅上面。我们还看得见一个雕饰繁复的书柜,它的镶边就是 女主人的纹饰盾形徽章。这幅作品当中的一切都很私密,而且一切都是刻意安排出 来的。早在大众传播媒体诞生之前很久,它已经向我们展现一个用于炫耀的世界, 其中充满了欲望和热情。 在这个享乐的国度内,书籍尚未失去主导地位。侯爵夫人已抬起目光中止阅 读,用右手食指夹住书中刚读到的段落。她的右下臂和摊开的书册,正好位于全 图从左上拉到右下的对角线,一直延伸至地上零星放置的其它典籍。她手中的书本 也已经滑到一边,使得膝上的位置空了出来。侯爵夫人脚旁有一只与她的头部共同 位于全图另一条对角线上的小狗。这个位置或许是特地留给它的?反正这只能维持 到国王临幸之前。她正在等待陛下驾到──这位美丽的女性永远晓得该如何因时制 宜。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蓬巴杜夫人》,1756 慕尼黑古画廊
4
5
60
阅读中的少女
画
61
晚安故事
十
中的少女完全为书中天地所俘虏,以致未曾留意到上衣已从肩头滑落。她的 右手轻轻按于胸口,不时拨弄颈上纤细的项链。那本书令她屏息凝神──这
九世纪留给我们的妇女图像,就是一种女性“感情使者”的形像。她们置身 家中斗室,栽种培育了感情、慈悲与人性之嫩芽。只不过妇女难得从蜗居探
是因为故事内容如此引人入胜,教她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如何?或许吧。但更主要
身出去,以便对外大张旗鼓,向男性所造成的艰苦现实展露自己的情感。通常她们
的原因,就在于阅读令她出现了强烈的移情作用,并进一步加以激发。女读者心中
只是待在屋内操持家务,于家庭中散发温暖。稚子就在她们胸前发展出对生命的认
的澎湃思绪甚至反映至书沿的波状起伏。已翻阅过的纸张不再整整齐齐叠着,反而
知,借以形成正直的人格。他们并对人生有所体会,晓得将来离开儿提时代的“魔
任凭光影嬉戏于其间的小缝隙。
术花园”以后,必须对奋勇争先和讲求实效的准则知所节制。
这幅画作的魅力,来自透过外在的静态呈现出内心的动态。其绘制者弗朗
安东·埃伯特一生当中借由自己的风俗画,成为极受中产阶级欢迎的画家。他
茨·艾布尔终生未曾离开自己的故乡维也纳。他在当地社交圈内,以风俗画家和肖
画笔下的家庭生活温馨时刻尤其受到喜爱。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会把父亲画入
像画家的身份而著称。他钟情于“比德迈”风格的恬静日常生活天地。其作品所描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时刻,让他也跟他们一起躺在床上。无论如何,这幅作品的
绘的并非动作,而是内心世界的各种状态;这种呈现方式成为十九世纪绘画界的一
标题还是产生了误导作用,因为那位母亲并没有为孩子们讲述晚安故事。他们三个
大新挑战。我们在画中看见一位被书本深深吸引的少女,她心中的念头似乎与优雅
人反而共同目不转睛,看着一份显然来自国外的画报 【1】。画报向他们展现出家中
清纯的面庞一样,皆未经过矫饰。
宁谧天地以外的世界图像──或许那也是不在场的父亲无法用理性来体会的世界。
安东·埃伯特(1845—1896)
弗朗茨·艾布尔(1806—1880)
《晚安故事》,1883
《阅读中的少女》,1850
私人收藏
奥地利美景宫博物馆,维也纳
72
73
78
79
156
157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
“她
到底有没有……?”这是每个人都按捺不住想提出来的问题。玛丽莲·梦 露这位二十世纪的金发性感象征,是否果真读过詹姆斯·乔伊斯所撰写的
《尤利西斯》,或者她只不过假装在阅读?那本著作不但是二十世纪精英高级文化 的象征,更被不少人视为最伟大的当代小说。而根据同一摄影系列的其它照片可以 确认出来,玛丽莲在此阅读的书籍毫无疑问就是《尤利西斯》。 一位名叫理查·布朗的文学教授希望一探究竟。于是他在摄影系列发表三十年 之后,写了一封信给当初拍下那些照片的女摄影师,因为她必定晓得实情到底如 何。伊芙·阿诺德很快就做出答复,表示当自己与玛丽莲初遇的时候,就已经看见 她在阅读《尤利西斯》。玛丽莲说道:她很喜欢书中的笔调,而且会大声朗读以便 把内容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过那本书读起来实在辛苦。二人抵达事先约定的拍摄地 点以后,阿诺德装底片准备开始照相时,发现玛丽莲仍然在阅读《尤利西斯》,于 是就这么把她拍摄了下来。 我们不必跟着布朗那位文学教授一起发挥想象力:假使玛丽莲当初把《尤利西 斯》继续阅读下去,接着在一所大学注册、参加对乔伊斯的研究,最后放弃了电影 明星和模特儿的生涯。那么今天她就能够以退休大学教师的身份,回顾自己多彩多 姿的年轻时代。 但我们还是不妨遵从布朗教授的建议,也采用玛丽莲所示范的《尤利西斯》阅 读法:并非按照章节顺序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不时从书中挑出一段不同的文字开 始阅读,并且每次只读一点点。我们大可把这种颠三倒四的读书方式称作“玛丽莲 阅读法”。总而言之,这就是布朗教授建议学生读那本书的方法。 伊芙·阿诺德(1913—)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1952 伊芙·阿诺德/玛格南图片社/焦点图片代理公司
146
已出版相关图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147
图文馆·女人四书
8
《阅读的女人危险》
目次 序:一群小苍蝇!
埃尔克·海邓艾希
阅读的女人危险
斯特凡·博尔曼
文字以此为家 天赋异禀的女读者
38
知心的时刻 陷入沉迷的女读者
48
生活乐趣之所在 自视甚高的女读者
58
令人陶醉的时刻 多愁善感的女读者
70
对自我的追寻 全神贯注的女读者
82
小小庇护所 寂寞难耐的女读者
106
图文馆·女人四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4-1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的写作有何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 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曾说:“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 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 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状态: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写作对于 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 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 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作家。她们及其作品 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 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 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写作的女人危险》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我
们的历史并非一部连续不断、毫无反
人不应该按照过去的“规矩”来评价和要求
问题”。在回击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时,
抗、对女性实施歧视和压迫的历史,
现在的女人,因为当时她们没有机会享受自
一位普通的女性说出了具有决定性的发言:
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作品《妇女
由和教育。
回溯古代,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曾遭到
城》里,她甚至对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和价
世俗和舆论的攻击,他们认为女人不应该写
值观进行了批判:她列举并逐一反驳对女性
书、不应该作画,男人们对她和她的生活方
充满敌意的陈规俗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伟
式提出异议。女人们知道,男人这样做是出
大的女性形象。她以这种方式开创了另一种
化批评性极强的宣传工具,诗句里到处都是
于恐惧,当女人写出属于自己的书时,她们
价值观,并被当时和后世的女性争相引用。
女性毫无价值、男人应该如何管住女人等
看待世界、生活和自己的眼光完全发生了改
《妇女城》描绘了一个只有女性的虚拟
其间的一些重大事件曾经起过良好的转向作
已出版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用,比如法国大革命。从西蒙娜·德·波伏
中世纪晚期流传最广的诗集是创作于
娃的身上,人们更是看到一个全新时代的开
十三世纪的《玫瑰传奇》。它原本是市民之
启,它不同于过去完全由男人主宰的时代。
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却在传播过程中成为文
但她并非凭空发展而来,她的成就也可以被 看做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思潮的延续。
说来创作关于女人的故事。
自中世纪晚期起,女人们开始反抗男
等,诸如:“她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
变。被后世称为第一位真正的女性作家,她
城市——它仿佛是一个画廊或庇护所,完全
权对于她们性别和智力的轻视。她们并不孤
是一群婊子,放肆的行为和愚蠢的想法早已
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说:因为她是“真真正
按照女人想象中的生活场景设计,传达出一
独,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一些开明的男士为她
出卖了女人。”《玫瑰传奇》成为十五世纪
正、有血有肉并且只说真话的”女人,所以
个明确的信号:对写作感兴趣的女人的确是
们摇旗呐喊,书写赞美女性的文章。二百年
开始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全欧洲
在写作上,她能够“更为公正地传达真实的
个危险人物。
后,女权主义诞生了,女权主义者坚持:男
展开的性别辩论的开端,即著名的“女人的
体验”,而不像某些男人通过猜测和道听途
44
45
158
159
图文馆·女人四书
目 次
《写作的女人危险》
10
序: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 埃尔克·海邓艾希
20
与天使搏斗 斯特凡·博尔曼
44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52
男人的上议院和女人的起居室 完全对立的情感世界
74
从高山牧场到五彩别墅 发现童年
84
写作,为了生活;活着,为了写作 踏上离经叛道之路
112
写作是为了抗争 以勇敢的名义
120
巴黎-纽约 新生活的创造者
138
爱和艺术无国界 世界文学中的女性声音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作者:[德国]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 ISBN: 978-7-5117-0869-4 丛书:图文馆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Claudia Lanfranconi),出生于1971年,先后在波恩、佛 罗伦萨、罗马接受艺术史教育,曾是《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等知名报纸的 自由作者。2004年开始担任建筑与室内设计知名杂志《建筑学文摘》编辑,现居慕尼 黑。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喜爱珍珠,这份爱恋几千年来不曾淡化。书名《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 的恋物史》已透露了本书的内容:通过一些鲜为人知或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展现女人 与珍珠之间的爱恋。 珍珠正在成为复古时尚的最佳象征。在古老的波斯神话中,珍珠是诸神的眼泪。 古希腊罗马人认为珍珠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珍珠具有难以抗拒的魅 力。为了拥有它,有人可以挥金如土,有人则命运多舛。本书希望展现的是珍珠赋予女 人的性感、自信和非凡气质。 艺术史学者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娓娓讲述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当代,佩戴珍珠 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多样转变。她以幽默的笔触介绍了七十多幅闻名于世的绘画和摄影作 品,读来轻松有趣。
《女人与珍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对
孔雀
于扬·维米尔本人的生平,人们所知有限。一六三二年,他出生 于荷兰代尔夫特一个富裕的画商家庭,信奉新教,自幼就接受绘
画教育,立志成为画家。一六五三年,他与出身于天主教贵族家庭的卡
“她
特琳娜·博尔内斯结婚,婚后,维米尔跻身上流社会。维米尔一生中很
骄傲的一瞥可比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英国评论家F.G.史 蒂芬斯在一八五九年的《雅典期刊》上将弗雷德里克·莱顿的
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他是欧洲艺术历史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
画作《孔雀》中的女郎比作琉克勒齐亚。在欧洲历史上,罗马女贵族琉
艺术家之一,后世的人们根据少量的历史记载,对他的生平做了大胆的
克勒齐亚·博尔吉亚的美貌和才华与她的荒淫齐名,令人印象深刻。而
臆测,编织了许多故事。作家们以维米尔为主角写下自己想象的小说,
当时这幅画正在伦敦皇家学院展出,莱顿笔下的“孔雀女郎”是否真赶
导演们则将他与他迷人的画作搬上大银幕,电影的名称就叫做《戴珍珠
得上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这样的上流名媛?艺术鉴赏家们各执己见、
耳环的少女》。
争论不休。画中羽毛扇子衬托出她苍白的脸庞,但这并不一定是皇室
扬·维米尔的儿女很多,举家生活在荷兰小镇兰杰第戎克,虽然他
身份的象征。孔雀羽毛通常被用来比喻神话中掌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朱
平常的生活嘈杂喧闹,但是他的风俗画却散发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
诺。但是,孔雀羽毛同时也可能代表着有违道德,因为羽毛上的眼睛也
觉。现在共有三十五幅作品被认定是出自维米尔之手,他的作品忠实地
可能是在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再警惕。单就画中人的衣着服饰,无法判断
呈现了各种细节,比如瓷砖地板、彩绘玻璃窗、地图、绘画、餐具、家
她属于哪个社会阶级。不过相对于珍珠缎带组合而成的优雅发饰,她的
具、乐器等等,观看者们从这些十七世纪的室内画中能够得知那个时代
服装更像是简朴的农家装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幅画是为了展示女
的世态风情。但是,生活在这些光线充足的大房间里的男人和女人们到
性之美而创作的。这位美丽忧伤、让人忍不住屏息凝视的模特是弗雷德
底是谁,至今仍然无从考证。
里克·莱顿在罗马停留期间认识的女孩安娜·芮希,人称“娜娜”。她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模特出现在几乎全黑的背景之前,散发
是莱顿的画家同行安塞姆·费尔巴哈的人生伴侣,娜娜的美丽就像是古
出柔和、温润的光芒。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维米尔的女儿之一。但是
罗马的雕塑一般,她沉静忧郁的气质更是远近皆知。
在同名电影里,她成了一位专门为维米尔磨制颜料、辅助创作的女仆, 偶尔也成为他的模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的脸微微扭过肩、 带着询问的神情,从没有哪一张油画像维米尔的这张一样,集中全力 表现这张童稚脸孔上的表情。画家也毫不放过对珍贵的布料和配饰的雕 琢,特别是这枚梨形珍珠耳环反射出的点亮整体画面的莹白色的光。 代尔夫特的扬·维米尔(1632-1675)
弗雷德里克·莱顿(1830-1896)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年代不详
《孔雀》,1858/1859年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私人收藏
80
81
牧场聚会
86
87
露易丝·布鲁克斯
但
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 一,这一画派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兴起的美术
一
改革派艺术家团体,他们致力于复兴拉斐尔时代之前的中 古宗教画的画风。不过,罗塞蒂发现像《圣母马利亚的童
九二八年,美国女星露易丝·布鲁克斯一炮走红、享誉世界,这 是因为她饰演了乔治·威廉·派勃斯特执导的默片《潘多拉的盒
子》中露露一角。《潘多拉的盒子》是以德国编剧弗兰克·魏德金的舞
年场景》这种道德绘画在艺术市场上并没有销路,于是,
台剧剧本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早熟少女露露的情欲故事,她散发出来的
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
清纯和活力迷惑了无数的男人和女人。剧中人的结局十分悲惨,露露沦
后,罗塞蒂的作品专注于对女性之美的颂赞。他的绘画
为伦敦贫民区的风尘女子,遭遇“开膛手杰克”而遇害身亡。
作品常常选取中世纪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凯尔特国王亚
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公开放映之后,在欧洲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
瑟王的传奇经历、但丁的《神曲》、同时代诗人阿尔加
一个主要原因是片中毫不避讳对女同性恋者的描绘。当露易丝·布鲁克
侬·查尔斯·斯温伯恩的诗歌都是他灵感的源泉。一开
斯回到美国之后,派拉蒙电影公司以丑闻缠身为由,与这位默片时代的
始,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西德尔是他的缪斯,符合他对于
女王结束合同。此时,电影行业发展到有声片阶段,派拉蒙的高层认为
美女的所有幻想:浑圆的杏仁眼、性感的双唇、一头蓬乱
露易丝的声音并非清脆悦耳的类型,不适合参与有声片的演出。
飘散的长发。西德尔经常担任他的模特,出现在不同的绘
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之间,她一共参演二十四部电影,她标
画作品之中。罗塞蒂与西德尔离婚之后,这位浪漫的艺术
志性的“波波头”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人争相效仿。再次
家在乡下别墅里饲养孔雀、犰狳。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回到好莱坞的露易丝·布鲁克斯已经完成了身份转换,由一位优秀的演
画家提香、乔尔乔内是罗塞蒂的创作典范,他们丰富的用
员转行成为犀利的影评人,一九八二年,她的作品集《好莱坞的露露》
色被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理论家们拿来与音乐相比较。当
结集出版,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其著名的 《威尼斯之石》一书中所述:“艺术家使用颜色,就像手 拿乐器的吟游诗人一样。”而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 这幅色彩丰富的田园画《牧场聚会》正如罗斯金的名言一 样,使得绘画如同音乐一样美妙。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28-1882)
露易丝·布鲁克斯
《牧场聚会》,1872年
肖像照,约摄于1920年
曼彻斯特,市立美术馆
92
93
132
133
151
已出版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女红》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目次 12
自序:女人与珍珠的爱恋史
24
I 沉湎于奢华
52
II 纯洁的象征
68
——引诱者与交际花
IV 权力的符号
126
——儿童饰品与宗教艺术中的珍珠
III 败坏妇德的工具
98
——社交名媛与未知的美丽
——公主与女皇
V 美的代言人
——女伶与圣像
图文馆·艺术指南
纽约艺术指南 作者:[美国] 摩根·福尔克纳 ISBN: 978-7-5117-1671-2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摩根 · 福尔克纳(Morgan Falconer),艺术评论家,常驻纽约记者,为Art Review,The New Statementsman,Modern Painters等众多报刊撰写文章。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 观赏纽约艺术品提供了全面指导,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纽约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 品,勾勒出一部人类艺术史的大致轮廓。它将引导你全面领略纽约的艺术精品,从世界 闻名的机构展出的各流派巨作,到鲜为人知、超凡脱俗、深藏于美术馆中的佳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各馆艺术品的同时,作者还精心编制了各馆藏品的分 类索引,使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在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观赏尼古拉斯·普桑和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后,紧接着去弗利克美术馆 看洛可可画家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画作,或者去美国唯一致力于19至20世纪学术传统的 达西什博物馆。 作者还对多位重要艺术家作了批判性分析,对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进行评点, 甚至告诉你去哪里找艺术家的故居与遗迹,既帮你找到杰克逊·波洛克的标志性作品, 也精确定位他在纽约的故居和他曾经常常出没的地方。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纽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纽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纽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纽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纽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纽约艺术指南》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24/11
7:16 PM
Page 10
1/12/11
4:12 PM
Page 2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0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1/24/11
7:16 PM
Page 11
1/24/11
7:22 PM
Page 2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20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1
4:51 PM
Page 14
1/12/11
4:12 PM
Page 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4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1/12/11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奈加代时期(埃及),约公元前3650~前3330年 布鲁克林博物馆
前王朝统治时期罕见的保存完好的一件艺术品,学者一直 在研究这尊小雕像的意义。她是生殖繁育的象征吗?还是 一个舞者,抑或是仆人?或者是一尊神像:埃及艺术中尺 寸至关重要,和类似的男性人形相比,这尊雕像显然具有 重要意义。
23
年,一个23岁的英国外交官沿 着底格里斯河航行,行至巴格 达以北之时,发现河岸边有形状怪异的土堤。 当时他没有办法就地发掘,于是发誓等有机会 一定要回来——当他回来进行发掘时,终于发 现了于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的亚述帕尔二 世(Ashurnasirpal II)的宫殿遗迹。发现的物 品主要有大量雕刻图案的石膏镶板,这些镶板 最初用于装饰国王的宫殿,从镶板的图案中也 可看出国王投身于各式各样的活动——战事、 打猎、宴会,手写体的楔形文字给镶板增添了 一份优雅,并将国王的家系和丰功伟绩告之天 下。镶板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具精细复杂艺术特 色的典范,这些镶板原本是要全数送入大英博 物馆的,但它们实在是太过昂贵以至于有些 被卖掉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获得了一部分, 并且为展出这些艺术品专门重新设计了近东艺 术的入口,极好地再现了其艺术形象,令人回 味。布鲁克林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镶板收藏。 布鲁克林博物馆的镶板收藏尽管为数不 多,但是在其埃及美术馆中占有惊人的规模, 且皆为珍品。布鲁克林博物馆一直以来更倾向 于把埃及艺术视为美学——即艺术本身,而较 少将其视为种族文化问题。因此,很多展出藏 品的来源考据比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显得粗 略,然而展品简单纯朴的美感弥补了这一遗 憾。布鲁克林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收藏的确有优 势。其中之一是王朝统治前期出现的有名的 “鸟类女人”,她的臂膀向上拱起,仿佛在飞 行。还有一个是约公元前3105~前3050年的狮 首,展现了狮子的雄威,极具那个时期典型的 艺术特点。在那个时代,狮子是沙漠中生命的 象征,埃及人将狮子和王权联系起来,创造出 带有狮子形象的雕像守卫神庙。 布鲁克林博物馆另一方面的优势是第六 王朝(约公元前2245~前2157年)皇家雕塑 的收藏,这一时期闻名的6座雕像中有3座在 布鲁克林博物馆。雕塑中尤为突出的是佩比二
1840
这座狮子像在亚述纳西尔帕尔二世 (Assurnasirpal II)的宫殿废墟中被发现。 独角帽表明神兽的神性,其五条腿的功能很 可能更多是出于形式而非象征目的:从正面 看威风凛凛,从侧面看他似乎在大步跨向前 方。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女性小雕像
Human-headed winged lion 新亚述时期(今尼姆鲁兹,美索不达米亚),约 公元前883~前859年
13-4-15 下午4:33
Page 23
肖像创作于罗马统治埃及时期,画中女性的穿着、发型以 及佩戴的珠宝反映了王朝流行趋势。尽管画面栩栩如生, 这幅画却是理想化的创作,很可能是被塞进木乃伊紧贴着 逝者脸颊的覆盖物。
人首翼狮雕像
Page 82
4:12 PM
Portrait of a noble woman 罗马,约公元150年,布鲁克林博物馆
Tutankhamun wearing the Blue Crown 第十八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336~前 1327年
4:32 PM
1/12/11
贵族肖像
图坦卡蒙戴蓝色皇冠
1/25/11
Page 15
其他信息
图坦卡蒙结婚时九岁或者十岁,十几岁时 统治埃及(约公元前1361~前1352年), 未满20岁夭折。他的陪葬品有神话一般的 宝藏,在1922年被发掘时,引起了轰动。 该头像来自纪念他加冕礼的雕像。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
4:51 PM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5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象牙表面的包金 已经脱落,然而观赏者还是可以从一件公 元8世纪的饰板上一睹其风采,饰板的雕 刻属于典型的腓尼基风格,狮身鹰首兽 四周围绕着荷花和弯曲的树枝。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13-4-15 下午4:33
1/25/11
4:32 PM
Page 83
8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法国 / 西方传统艺术
83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7 PM
Page 1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8 PM
Page 123
12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 西方传统艺术
亨利埃塔·约翰斯顿
123
查尔斯·帕森
《皮埃尔·巴克》(Pierre Bacot),约1708~1710年
《中央公园,冬天:滑冰池塘》(Central Park,Winter:The Skating Pond),1862年
约翰斯顿(1674~1729年)是第一位稍有名气的南部艺术 家。她来自爱尔兰,在刚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后就 创作了这幅粉蜡笔画。她通过卖几美元一幅的肖像画来贴补家 用。
帕森(1821~1910年)创作了这幅画,但是这种风格却属 于纽约著名的出版商柯里尔&艾夫斯公司,他们在19世纪中 晚期生产了4300多种美国和美国人生活场景的画作。这些画 作用手工着色,在国内外的街头和商店里售卖。
1822~1896年)因其战地摄影受到关注,温斯 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年) 此前在缅因州沿海地区为《哈普斯周刊》作 为艺术家记者报道战争。他在战争结束一年 后创作了《前线的囚犯》(Prisoners from the Front,1866年),清楚地记录了战场上南方 联盟军队直面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形。这幅画开 启了霍默的事业,尽管他继续创作了一些风格 迥异的作品,如《东北暴风》(Northeaster, 1895年)中巨浪撞击的画面。 正是由于有一批像霍默一样的满怀爱 国精神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美国艺术的发展 线条开始清晰呈现。在18世纪中期已经部分 定下这种格调,如科普利对材质和细节的注 意,但是在像画家汤马斯·艾金斯(Thomas Eakins,1844~1916年)等人出现后才变得更 为重要。与比他更加保守的同辈画家相比,艾 金斯冷静到近乎阴沉的画作,以及对裸体画的 处理方式,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划船的施 密特》(Max Schmitt in a Single Scull,1871 年)描绘了画家儿时的朋友在费城斯凯基尔 河上的场景;《沉思者》(The Thinker,1900 年)刻画了画家的姐夫路易斯·肯特(Louis Kenton),显示出人物内向的复杂的情绪。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70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Page 17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Page 17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焦点艺术家 :爱德华·霍珀 / 现代艺术
171
208
13-4-15 下午4:34
1/12/11
4:41 PM
Page 208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3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26/11
12:02 PM
Page 209
摄影艺术
《星期天早上》 这幅画原名第七大道商店,是以画面刻画的纽约街道建筑而起的 名字,但是霍珀最终选择了使得画面能让人想起任何一个地方, 任何城镇的名字的处理手法。这个场景布景设计是受到艾默·莱 斯的《街景》的启发。
了美国的沿海景观。但是他的视野不像美国场 景画家一样有意识地搜寻民族灵魂,他更偏向 于普通城市居民离开城市之旅的记忆。霍珀是 版画家,也是制图员和画家,《夜影》(Night Shadows,1921年)就是一幅似乎抓住城市居 民心情的蚀刻版画:从远远的高处望去,街道 满是阴影,有个身影走过街角的商铺。此情此 景可能源于悲观色彩的影片,对街道饱含着又 爱又惧的情感。
《纽约室内》
在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首次购买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霍珀投资的一年
霍珀的画,此后它便成为画家最强有力的支 持者,拥有霍珀最多的画作。霍珀的作品四 散于美国各州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幅能够胜 过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而且其中 蕴藏着令人惊喜的作品。卢卡·托马斯(Luc Tuymans,1958~)或莫林·加莱士(Maureen Gallace,1960~)的作品与霍珀的作品有相似 之处,他们的出现被美国艺术评论界称为一个 新发现,这也使得近年策展人对霍珀的宝贵画 作的喜好一度复兴。 即使对当代场景不熟悉的人来说,霍珀最 早期的作品也能引起震动。他的画作没有任何 其他物品,只有蓝灰色冷色颜料:如《剧院里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0
霍珀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创作了几幅女人缝纫的画面——由于他 更出名的是蚀刻版画,其中有一些印刷了出来。该作品部分是受 到了伦勃朗的启发;部分堪比当代现实主义者如约翰·斯隆的作 品。该作品也许还要归功于德加的影响。
孤单的身影》(Solitary Figure in a Theatre,约 1902~1904年)或者《男子坐在床上》(Man Seated on a Bed,约1905~1906年)。年轻的 时候,霍珀经历过几次前往巴黎的长途旅行, 不过他不是欣赏历史遗迹或者宽阔的林荫大 道,而是常常蜷缩在阴沉的角落,正如作品 《巴黎里尔街48室内庭院》(Interior Courtyard at 48 rue de Lille,Paris,1906年)中描绘的一 样。或者他也会画台阶,除了台阶什么都没 有——只有台阶的单一重复。 成熟期的霍珀开始在画作中运用更明亮的 色调,比如《夏日室内》(Summer Interior, 1909年)。这也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半身裸 露的女人画作,后来这个主题不断出现: 1961年的《阳光下的女人》(A Woman in the
13-4-15 下午4:34
Sun)几乎是那幅早期作品的重新演绎。德加 (Degas)对霍珀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从 生动的裁切到独创的视角,我们都可以看出霍 珀作品中德加对女性人物处理手法的影子。 《纽约室内》(New York Interior,约1921年) 只能看到女人的背影,她的臂膀伸向一旁。她 正在缝纫,尽管凝固一般的动作仿佛有更多的 含义。 霍珀显然享受在法国期间的生活,他也 融入了法国艺术,但是此后他意识到他挚爱 的是美国。在《星期天早上》(Early Sunday Morning,1930年 )中他捕捉下了美国小镇之 景;在《日落铁道》(Railroad Sunset,1929 年)中描绘了美国边远的标志物;在《双灯灯 塔》(Light at Two Lights,1927年)中他赞美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1
当
英国博学多才的威廉·亨利·福克 斯 · 塔 尔 博 特 ( Wi l l i a m H e n r y F o x Talbot,1800~1877年)仅仅试验了几个月他 的最新发明——摄影时,就创作出了一幅比邮 票稍微大一些的图画《奥丽尔窗口,南画廊, 拉柯克修道院》(The Oriel Window,South Gallery, Lacock Abbey,1835年)。它刻画 了石头窗棂,还描绘了他的英国乡村家园里优 雅温馨的窗户。这样的画作应该合适成为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摄影收藏,因为它暗示这 种媒介即使在出生伊始,已经展露了它的雄 心——成为艺术中最清晰最敏锐的世界窗口。 当然,从那里开始,许多条道路在召唤。 摄影也许会沿着这条脉络,试图尽可能用最准 确的方式捕捉世界——像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一 样,记录世界和人们。肖像画曾经是能够支付 得起画像的富人的专有奢侈品,但是摄影向中 产阶级打开了一扇窗。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有一幅路易-雅 克·曼德·达盖尔(Louis-J 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1851年)拍摄的女演员珍 妮·林德(Jenny Lind ,1840~1851年)的肖 像画,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和塔尔博特 发明的碘化银纸照相法形成了竞争。自此十 年多后的20世纪30年代,肖像画主题变得有 趣而复杂,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1876~1964年)著名的《20世纪的人们》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系列作品中的部 分样作现在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但是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比如塔尔博特会清楚地意识 到在他的窗户之后,不仅仅有人物和地方,还
有麻烦——贫穷,战争和疾病。 对于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来说,摄 影很快成为参加竞选和社会变革的帮手。最 早运用这种方式的胜利者之一是雅克布·里 斯(Jacob Riis,1849~1914年),其因照片 集《另一半人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而出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几幅 他成名后的作品,如《Bandit’s Roost, 591/2 Mulberry Street》(1888年),作品拍摄了小 偷躲在小巷的场景。这样的传统在20世纪中期 兴起,一些最优秀的摄影师们也自视为充满激 情的报道者。 摄影终于可以满足于塔尔博特的窗口制造 出的美感,将自己交托于艺术——这从很早之 前已开始,尽管世界上的纯艺术直至20世纪才 愿意给予摄影平等的地位。今天这样的媒介已 无所不在,有在画廊里举办展览的摄影师,也 有“运用摄影技术的艺术家”;分辨他们很容 易。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中,格里高 利·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1962~) 的作品《无题(西北偏北)》(Untitled[North by Northwest],2004年),若不是它戏剧化 的精心安排设计,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由老派 的街头摄影师拍摄的都市风景。辛蒂·雪曼 (Cindy Sherman)的《无题》(Untitled, 2008年)似乎是曼哈顿上流社会中年女人的社 会肖像——除了系列画中人物面孔十分相像以 外。当然,也十分像艺术家本人的脸。摄影在 今天又有所改变,失去了对真实的热爱,醉心 于虚构。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 《佐伊,雅典少女》(Zoe, Maid of Athens),1866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卡梅伦(1815~1879年)认识一些英格兰维多利亚时期 最 伟 大 的 人 物 —— 罗 斯 金 , 卡 莱 尔 , 坦 尼 森 和 达 尔 文 (Ruskin,Carlyle,Tennyson and Darwin)。1863年在孩 子给她相机后,她开始喜欢摄影,这幅作品是受到拜伦 一首诗的启发,模特是她姐姐的养女梅·普林斯(May Prinsep)。
13-4-15 下午4:34
已出版相关图书 《伦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8
13-4-15 下午4:34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9
13-4-15 下午4:34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图文馆·艺术指南
1/24/11
7:04 P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64
意大利 68
法国 78
德国和低地国家 94
西班牙 104
英格兰 110
美国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和近东艺术 16
希腊和罗马艺术 28
中世纪艺术 34
亚洲艺术 42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4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4:09 PM
Page 5
《纽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现代艺术
地图
128
222
19世纪末期现代艺术先驱
艺术家索引
132
230
先锋派:1900~1914年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144
234
焦点艺术家:毕加索和马蒂斯
图片来源
15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主义 162
焦点艺术家:爱德华·霍珀 168
横跨大西洋的现代主义 176
焦点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182
真正的艺术 190
焦点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196
当代艺术 202
摄影艺术 208
公共艺术 214
239
图文馆·艺术指南
伦敦艺术指南 作者:[英国] 山姆·菲利普斯 ISBN: 978-7-5117-1670-5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皇家美术学院艺术杂志编辑,艺术专栏作家, 为Time Out、Blueprint、i-D Magazine、The Guardian、Sunday Telegraph等众多报 刊撰写文章。 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参观 伦敦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着重介绍精华藏品的方式,书写出 一部故事性的艺术史。这本指南的独特方法,让你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中找到自己喜爱 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本书将向你展现在伦敦哪些地方 可以找到它们,既有展示在世界知名艺术机构中该流派的代表作,也有藏于有别常规的 画廊中的精品小画。你可以在斯隆街上的圣三一教堂尽情欣赏伯恩-琼斯的彩色玻璃画 之美,然后动身去泰特美术馆观赏密莱司的《奥菲莉娅》;你可以登上开往沃尔瑟姆斯 托的地铁,去曾是莫里斯故居的威廉·莫里斯画廊,那儿如今展示着拉斐尔前派的精品 油画。 本书还对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进行了简洁的历史叙述和评论性分析,向你 展示哪里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志性作品,并标出他以前在伦敦的居所和常去之 处。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伦敦艺术指南》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2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3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8
12/29/10
英博物馆中的埃及文物收藏分为两层,
壮观的作品所占据的空间,横跨3个巨大且相 互连接的展厅,延伸到博物馆宏伟的室内庭 院——大中庭(Great Court)的西边。楼上 展出的陪葬品、纸莎草书、陶器、珠宝和其他 较小型的手工艺品,为这些作品展示出特定的 历史背景。 从埃及前王朝时期(在公元前3100年第一 位法老王统一上下埃及之前)精心挑选出的陶 器,表现出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所具有的中 心地位,它灌溉了土地,并紧密联系了运输干 道周围的社群。例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粉红色 陶罐,用红赭色颜料表现船的阴影,在陶罐顶 部还绘有波浪纹,暗示着水的流动。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注重深度,不过在后来 的法老统治时代,馆藏品也展现出古埃及在社 会、科技和文化成就上取得的巨大飞跃。从藏 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埃及迅速发展的艺 术成就很快被既定的图像规则所束缚,这种被 规则束缚的艺术风格成为从第四王朝(约公元 前2575~前2467年)——即金字塔时期,博物 馆藏有该时期存世不多的建筑构件——到希腊 罗马统治时期前的艺术特征。这一坚持了两千 余年的规则已不仅仅关乎品位:它事关生命和 死亡,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关于来世和死亡。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最早 藏于统治者的寝陵和富人的坟墓中。法老王相 信,将遗体做成木乃伊不仅能保证来世之路畅 通无阻,而且只要图像符合艺术标准,死者的 灵魂就能永生并在图像中长存。 由此,埃及绘画和浮雕会结合各个侧面来 描绘对象,因为埃及人认为单独一个面不足以 成为迅速安置灵魂的居所。埃及人用侧面表现 头部和腿,但是肩和胸朝向前方,以充分呈现 整个人体。我们可以分辨出的其他特点是,艺 术品中会用水平和垂直轴线引导动作,以及图 像与象形文字的相似。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
4/16/13 9:13 AM
1/13/11
11:53 AM
Page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3
4/16/13 9:13 AM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1:53 AM
24 大英博物馆
内巴蒙在沼泽捕猎:内巴蒙墓室壁画残片(后页) 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 Fragment of a scene from the tomb-chapel of Nebamun 第十八王朝晚期(埃及),约公元前1350年
肥沃的沼泽与重生相关,使得它们成为墓室绘画的绝佳题 材,为死者提供来世生活。在象形文字的说明中,亡人被描 述为“自得其乐,享尽美景”,在用绝妙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的埃及伊甸园中得到新生。
4/16/13 9:13 AM
12/29/10
10:39 AM
Page 76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约1525年
荷尔拜因的绘画技法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逼真 的手法描绘的大量不同的纹理和细节贯穿整幅画面。前景的 显著位置有一个变形的头骨,但从右边看就成了正常形状, 这是死亡的高度象征性的符号,提醒人们生命终将逝去。
克拉纳赫是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神父马丁·路德的好友, 他的很多叙事性作品可以看成道德寓言。该作品表现了丘 比特偷蜂巢被蜜蜂叮蜇的场景(美术馆认为这幅画曾是阿 道夫·希特勒的私人收藏)。
这三位早期佛兰德艺术家的直接继承 者的油画虽然不能被称为技艺高超,但也有 很高的水准。迪克·鲍茨(Dirk Bouts,约 1415~1475年)的早期风格受到了韦登的深刻 影响,这体现在画在亚麻布上的珍稀作品《埋 葬基督》(The Entombment)中。馆藏作品很 好地呈现了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约 1430~1494年)的水平,其中一件三联画描绘
了画作的委托人——威尔士朝臣约翰·多恩爵 士与他的家人正在向圣母子跪拜的情景。早期 尼德兰艺术在其他欧洲画家身上的深远影响, 通过备受赞誉的伊比利亚人巴托洛梅·贝尔梅 霍(Bartolomé Bermejo,约1440~1495年)的 作品展现了出来。在其幻想般的画作《圣米 歇尔战胜恶魔》(St Michael Triumphs over the Devil,1468年)中圣人穿上了优雅华美、饰满
4/16/13 9:13 AM
10:42 AM
Page 9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2 AM
Page 95
华莱士收藏馆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7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洛可可 / 西方传统艺术
华托
95
1:13 PM
Page 77
北方文艺复兴 / 西方传统艺术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大使们》,1533年
12/29/10
4/16/13 9:13 AM
1/13/11
76 国家美术馆 小汉斯·荷尔拜因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9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这盏镀金珐琅灯刻有来自《古兰经》、宣称“上帝是宇宙 万物的光”的诗句。这可能是出自艺术赞助人Amir Shaykh 的清真寺,他的徽章是一个红色杯子,出现在了灯的颈部 和底部。
这个词的敬畏,造就了抄写这本神圣经书时使 用美丽的阿拉伯手写体的良苦用心。采用这种 书法书写的书卷,装饰的陶器、金属器和织 物,以全新的方式让展览中的宗教和世俗用品 呈现出一种崇高感。 例如,一件样式朴素的伊拉克白陶 碗(11世纪),就因为它 的装饰而进入奢侈品的 行列,它上面黑色纹饰 的细长笔触一直延伸到 碗的中心。多种物品展 现出书法和专业化生产知识 的结合,如透亮的珐琅清真寺 灯(Mosque lamp),其他更好 的例子可追溯到埃及马穆鲁克王 朝(1250~1517年)。金属光泽在 陶器上的应用是伊斯兰的发明,伊 拉克率先在9世纪将之运用,埃及法 蒂玛王朝(969~1171年)时期的装饰玻 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大英博物馆最好的伊斯兰藏 品是国际一流的、来自16世 纪奥斯曼土耳其的伊兹尼 克瓷砖和陶器的收藏, 色彩鲜亮的花叶交织 在这些陶瓷上。伊斯 兰艺术的装饰图案象 征着上帝的无所不 能,看似重复没有 止境,往往具有完美 的对称,图案则是几 何图形或取材于自然的 形式。
126
亚历山大·佛提耶
12/29/10
6/10/13 7:03 PM
10:47 AM
Page 126
珠宝的盔甲。 丢勒从1496年开始创作的小 型双面木板油画,描绘了圣杰罗姆 (St Jerome)身处怡人的风景中, 背景上有聚集成堆的云层。丢勒以 风景画闻名,特别是水彩画,正是 他提升了这一绘画媒介的地位。藏 品中另一张他的作品,是他从1497 年起开始创作的他父亲的画像,证 明他在肖像画上的才华。他饱含深 情又不乏准确地仔细研究了父亲的 面容,将胡茬、皱纹以及他湿润的 眼睛下方的眼袋,都一一画下。 丢勒对个人身体特征的关注程 度,在他的继承者小汉斯·荷尔拜 因出现前,无人匹敌。美术馆拥有 3件荷尔拜因的杰作,其中之一可 追溯至1526~1528年,画作史无前 例地让一位女士和她的宠物松鼠、 偶尔停在树枝上的鸟出现在同一画 面上。不过,吸引包括艺术史家在 内的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并让他们 试图去解开其复杂象征的是《大使 们》(The Ambassadors,1533年)。画作的 意义并不在外交官的面部刻画上,而是他们身 边用让人过目难忘的精准手法表现的书和乐器 中。学者们将这件杰作与宗教改革联系起来, 他们推测画面中放在路德教赞美诗集旁的鲁特 琴断掉的琴弦也许象征了神学倾向的不一。 展出的另一位艺术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年), 其艺术生涯与当时的宗教政治纠缠不清。他的 大多数作品都是肖像,部分精美的代表作也在 展览中呈现,其中有他作为选帝侯的宫廷画师 时,为两位新教萨克森选帝侯绘制的双连画。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Cupid complaining to Venus,约1525年)代表了他艺术创作的另 一个领域:以裸体女性形象为特色的朴实的神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77
4/16/13 9:13 AM
1101096-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6/11
1:18 PM
Page 127
泰特美术馆
拉斐尔前派 / 西方传统艺术
密莱司
爱德华·伯恩-琼斯
天文钟,约1750年
《奥菲莉娅》,1851~1852年
《科菲多亚王与乞女》,1884年
在华托的游乐画中,优雅的人物形象都有一种矫揉造作的 不拘礼节感。他们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从姿势来看,却潜 藏着这位法国艺术家的潜台词。这幅作品的前景有一尊沉 睡的维纳斯雕塑,平静、理想化的人群与背景里喧闹的恋 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件工艺卓绝的钟是为皇室银行家、蓬巴杜夫人的教父 让·巴里·德·蒙玛尔特(Jean Paris de Monmartel)制作 的,将洛可可风格带到了辉煌灿烂的新高度。火焰般的镀 金、打磨光滑的小天使以及多种多样的刻度盘的结合,给 人一种极其富丽堂皇的感觉。
密莱司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深爱的女人溺亡的 情景。艺术家为了准确描绘画中背景,在河边待了4个月。 前景中的模特莉齐·西德尔(Lizzie Siddal)为给画家摆姿 势,在冷水中泡了数天,结果在这过程中生了病。
诗人丁尼生让这个君主和女仆间的中世纪爱情传说广为人 知。画家之所以选择该题材是因为莫里斯为之带来的社会 主义色彩的转变。1889年,这件作品在巴黎的展览上得到 了高度赞扬,为法国象征主义艺术家和作家带来了创作灵感。
华
是一件1713年的洗手间镜子,以精致、纤细的 旋涡纹装饰为特色,用黄铜和玳瑁壳制成的 卷纹温柔地延展在整个木头表面上。 这间展室展出了华托的两件巨幅油画, 其中一幅《公园中的宴会》(Fête in a Park, 1718~1720年)是《香榭丽舍》(Les Champs Élisées,1718~1719年)经过修改后的放大版 本,这件表现亲密之情的作品,与楼上小型绘 画展室中的其他典型的小幅游乐画一同展出; 展室中,华托和他的追随者让-巴蒂斯特·帕 特(Jean-Baptiste Pater,1695~1736年)、尼古 拉·朗斯洛(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 的作品一幅紧挨一幅,这是这家博物馆的特色 之一。他们画作的中心主题也颇具特色——通 常是在公园或花园的草坪上,年轻、富有、寻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8 AM
Page 136
欢作乐的男女们四处悠闲地调情——这一特点 是受到威尼斯艺术的启发,而不胜其烦地服装 描绘、松散地处理树木、植物和石头。 一层的后厅是这座府邸中最宏伟的空间 之一,展示了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所推崇 的洛可可风格鼎盛时期的作品。金质的卷纹 蔓延在整个房间的墙壁上,窗帘和艺术摆设 竭尽所能地将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这里的 摆设比油画重要,其中包括路易十五特别喜 爱的、由安托万-罗贝尔·高德罗(AntoineRobert Gaudreaus,1682~1746年)制作的五斗 橱(1739年),还有一件由亚历山大·佛提耶 (Alexandre Fortier,约1700~1770年)设计的 非同一般的天文钟。 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支持建立了一 间 时 至 今 日 仍 声 名 远 扬 的 工 厂 —— 塞 夫 勒 (Sèvres),出自这里的一些杰作展现出皇室 对瓷器的喜爱。最出色的例子也许是一件装饰 着微型地球仪的华丽的墨水台,这是路易十五 送给女儿的礼物。法国人似乎抓住一切机会给 他们的陶器镀金;楼上的游乐画旁是用青铜包 边镀金的中国青瓷。 通往二楼的大楼梯也表现出极为壮观 的洛可可风格。它极具特色的镀金铁扶手 (1719~1720年),曾一度为巴黎的法国皇家 银行增光添彩。深受蓬巴杜夫人喜爱的画家 布歇,有4幅等身大小的作品悬挂在墙壁上, 《日落》(The Setting of the Sun, 1752年) 就是其中一幅。这些神话题材的油画借鉴了鲁 本斯的构图,人物动作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营造出一种运动感。但是布歇眼中的世界是均 衡而纵情于声色的,并非激烈、令人不安的戏 剧化场景。画面上,涡旋般的浪花形成了 舒适的躺椅,赤身裸体的人儿昏睡其 上,犹如沉浸在爱情的甜梦中。 这种色情的氛围弥漫在布歇开 创的田园景象中,例如挂在二楼平 台的《秋天的牧歌》(An Autumn
罗
塞蒂从1849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张重要 油画《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该作品标有拉斐尔 前派兄弟会的首字母缩写,这一缩写题写在他 们的早期作品上。罗塞蒂同时期创作的《天 使报喜》以及米莱斯的《基督在父母家中》, 都没有对激进主义的暗示,但均引发了激烈 争论。密莱司将圣家庭表现为普通人,以至于 作家狄更斯谴责画家笔下的耶稣是个“面相可 憎、歪脖子、穿着罩衫的红头发肥胖男孩”。 但是密莱司的意图在于赞美他描绘的对 象,他的写实主义结合了最真诚的象征主义, 用拉斐尔前派风格为宗教绘画创造一种新的、 更纯正的类型。他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奥菲莉 娅》,在画中他用高度自然主义的细节再现了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9 AM
考陶尔德画廊
Page 137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 现代艺术
137
168
4/16/13 9:13 AM
12/29/10
《舞台上的两个舞女》,约1874年
《夏季:编号9A》,1948年
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展示出莫奈的部分技术创新。河面上的 波纹用短而水平的笔触暗示,随着变得越来越短的笔触, 观者的目光也被引向了远方;艺术家刮掉了右边树上的颜 料,以表现穿过树叶间的光线。
德加画作中的构图得益于摄影。他没有像普通作品那样将 芭蕾舞女演员放在画面中心,而是从一个奇特而随意的角 度来描绘她们。地板占据了图像的大部分空间,其中一个 舞蹈演员的形象被左边的画框切掉了一部分。
波洛克像爵士音乐家一样独自进行即兴创作,从画布上方 有节奏地泼洒下颜料,形成抽象的网状结构。在等待第一 层颜料晾干的时候,他会继续在这幅长达5.4米的画布上泼 洒第二层线条和色块,也许会使用棍子、抹泥刀或刀子做 工具。
在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6
花点时间把自己调整到莫奈所见的世界,在法 国印象派诗人拉弗格(Laforgue)看来,这是 “用最强烈的感官沉醉”描画出来的世界。 在后来的风景画《昂蒂布》(Antibes, 1888年)中,莫奈将观者带到了地中海,他在 那里找到了新的光线效果。他的海景画用单独 的一棵树来构成,表达出他对日本版画的热 爱。从远处看,这棵树似乎是用混合的绿色调 画成的;走近了看,观者才会发现它是用分开 的蓝色、绿色和红色色块组成的。 1841年颜料管的发明让户外画画变得更 为方便——此前,猪膀胱是最原始的装运颜料 的用具。通过在室外创作,莫奈追随了英国艺 术家如康斯坦布尔和密莱司以及以法国巴比松 为聚居点的一群重要的法国风景画家如柯罗
4/16/13 9:13 AM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7
Page 168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7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54 AM
Page 169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 现代艺术
169
波洛克
德加
《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1873年
考陶尔德画廊的二楼可以俯瞰萨默塞特 馆庭院的地方,有3间专门展示印象派和 后印象派作品的展厅。这家画廊收藏的世界级 的纸上作品在12号展厅轮流展出,也需要通过 预约来参观。 印象派画家中家喻户晓的莫奈在此处向 众人展现的是风景画《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 (Autumn Effect at Argenteuil,1873年),它 描绘了画家曾居住过的毗邻巴黎一个小镇的塞 纳河畔景色。温暖的棕色树林和黄色高光,与 天空阴冷的蓝色和白色形成了绝妙对比。这种 效果借助河水的映照再一次出现,横跨画面中 心的粉红色调将两者统一起来。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看似并非在于景色本身,而更注重观看这 个动作——对于艺术家和观者来说,后者需要
10:54 AM
127
顾自己的儿子”》(‘Take your Son,Sir’, 1851~1892年),是这类作品中最为迷人的。 科林森放下了标榜道德的目的,创作出如《再 次回家》(Home Again,1856年)中的世俗 生活场景,休斯(Arthur Hughes)接过了接力 棒,继续创作更具拉斐尔前派特色的作品,如 《四月之爱》(April Love,1855~1856年)。 亨利·瓦利斯(Henry Wallis)的《查特 顿之死》(Chatterton,1856年)描绘了性情 忧郁、17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诗人平静的尸 体。查特顿、罗塞蒂和伯恩-琼斯等人对中世 纪世界的痴迷,表现在作品如《科菲多亚王与 乞女》(King Cophetua and the Beggar Maid, 1884年)中。罗塞蒂描述琼斯的作品是“尽善 尽美和充满创造性细节的惊人之作”,但是 他们在创造具有装饰性美感和更为古典的风 格时,并没有使用早期拉斐 尔前派的常规手 法。琼斯的《金色楼梯》(The Golden Stairs, 1880年)体现的唯美主义,在19世纪晚期促使 艺术家们将表达情感置于叙述性描绘之上。 威廉·莫里斯在《美人伊索尔特》(La Belle Iseult,1858年)中画了他的未婚妻简,画中房 间的装饰图案预示着他未来的室内设计。 简也是《普洛塞尔皮娜》(Proserpine, 1874年)中的模特,这和《贝娅塔·贝娅特 丽丝》(Beata Beatrix,1864~1870年)一 起,展现了罗塞蒂晚期对女性形象的关注。 弗雷德里克·莱顿和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将他们重新创造的古典风格的理 想主义与拉斐尔前派风格融为一体;我们可以 将沃特豪斯受丁尼生诗句启发创作的《夏洛特 夫人》(The Lady of Shalott,1888年)与《奥 菲莉娅》相比较。泰特美术馆重点展出了被称 为“新雕塑”的雕塑复兴作品,该运动由莱顿 和吉尔伯特领导。观众还可以在美术馆看到 理查德·戴德(Richard Dadd)和乔治·瓦兹 (George Frederic Watts)的作品,他们是被低 估的、但想象力丰富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画家。
泰特现代美术馆
克劳德·莫奈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年) 的脚步。印象派画家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年)和巴比松画派有直接联系,年 轻时莫奈曾在他的工作室做过学徒。在他描绘 法国特鲁维尔海边人物的速写中(1875年), 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笔触的每一次运动;而他 描绘法国多维尔附近海边景象的一张晚期作 品,则强调了沙滩和天空的宽广景色。 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年) 在《鲁弗申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约1874年)中,把笔触处理得很薄,因此油画 原本的底色透过色点呈现出来,而他在《塞纳 河之船》(Boats on the Seine, 约1877年)中则让笔触变得更 厚、更宽——观者可以理解当时 早已习惯了笔触平滑的完成品的 人们,会对他的技巧产生怎样的 困惑。摩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年)是第一位和印象 派画家一起定期展出作品的女性 艺术家。她在风景画和肖像画方 面都有不可多得的技巧,这家画 廊收藏的是一张她的姐妹埃德玛 (Edma)的画像,画中人的衣 着用充满自信的笔法和高光颜色 来处理。 雷诺阿的《戏院包厢》描绘 了一对举止优雅的夫妇,年轻的 女士凝视着包厢外的某处,正与 观者的目光相遇,青年男子则用 双筒望远镜看着其他观众。剧院 对于潮流社会来说犹如一个社交 舞台,在那里,男人是观看者, 女人是被看者。这幅画可以看作 印象派画家为其新艺术形式创造 新的主题而做的尝试之一。诗人 波德莱尔促使艺术家把注意力转 向巴黎的当代生活,正如他的原
《哈姆雷特》中悲剧性的死亡。这还启发了密 莱司的《玛丽安娜》(Mariana,1851年)、 伍尔纳的《小妖精》(Puck,1845~1847年) 和亨特的《克劳迪奥和伊莎贝拉》(Claudio and Isabella,1850年)。 亨特的《我们的英国海岸》(Our English Coasts,1852年)像《奥菲莉娅》一样,用生 动的色彩准确再现了自然景色。亨特在《良 心觉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1853 年)中改变关注焦点,表现了一位坐在男子腿 上的女士忽然站起来的场面。“道德困惑”是 画家们的主流选题,他们反复宣扬维多利亚时 代的道德准则,即便他们并没有将之付诸实 践。曾任罗塞蒂老师的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Ford Madox Brown)的作品《“先生,请照
77
话题材绘画。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尤其是画 面上以奇怪扭曲的手法表现的人物体形,让人 们对它们褒贬不一。 《人行桥的风景》(Landscape with a Footbridge,约1518~1520年)是阿尔布雷 希特·阿尔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约 1480~1538年)的作品,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画 中略去的部分,而不是它再现的景色。这是已 知较早的用油彩绘成的仅表现风景的画作,它 真实再现了阿尔特多夫家乡多瑙河谷的景象, 而非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可将法国枫丹白露的 样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巴特(Niccolò dell’Abate,1509~1571年)戏剧场景般的风景 画《欧律狄刻之死》(The Death of Eurydice, 1552~1571年)与这幅作品做个比较。
《香榭丽舍》,1718~1719年
莱士收藏馆为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 一些独特的作品。油画和雕塑作品与奢 华的摆件、室内装饰在同一空间展示,重新营 造出法国贵族曾经享受的全身心沉浸在艺术 中的感觉。 展品并非按年代排序,但如果您想追寻 府邸中的洛可可踪迹,可以从一楼的台球室开 始。为路易十四服务的家具工匠布尔(AndréCharles Boulle,1642~1732年)技巧卓越,擅 长在木头和金属上做镶嵌细工,他的精美作品 是这间展室的特色,显示了路易十四统治末期 的艺术风格逐渐向洛可可式转变的过程。一 件制造于1665~1670年的珍宝阁有着典型的巴 洛克风格,珍宝阁造型宏伟,镶嵌工艺大胆写 实,花朵和昆虫的表现栩栩如生。与之相对的
19
这尊重达7吨的雕像,是被19世纪评论家看作艺术品的 第一批埃及物品之一,这些人当中包括诗人雪莱(Percy Shelley),他从它身上得到了灵感,写下著名的十四行诗 《奥西曼提斯》(Ozymandias)。这尊双色花岗岩头部以 较浅的色调构成,被雕琢出耀眼的效果。
马穆鲁克王朝(今开罗),约1350~1355年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Page 19
Colossal bust of Ramesses II,the‘Younger Memnon’ 第十九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250年
清真寺灯
馆藏展示让人想 到,当时曾有一些地 区本土的中东文化尚 处于真空状态;而遍 及整个地区的殖民统 治、人口迁移和商业 贸易,引发了接连不 断的艺术融合。以土 耳其、黎凡特和阿拉 伯半岛的古代民族文 化为重点的展厅,证 实了这种联系。陈列 在展厅后部的香炉提 醒着我们,即便是自 第二个千年早期位于 也门东南部沙漠中的 塞巴王国(Sabaean kingdom),也通过 获利颇丰的乳香和没 药买卖而与其他文明 紧密地处于同一个圈 子中。 即便到了公元8 世纪,还是有越来越 多的驼队带着香料, 从阿拉伯半岛向北部 进发。大英博物馆专 门用于展示伊斯兰艺 术的展厅揭示出,在穆罕默德统治麦加之后的 一个世纪里,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穆斯林军队 已经征服了中东、非洲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 展览展示了即便跨越如此广阔的一片区 域,伊斯兰艺术依然在数百年里发展出特点鲜 明的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与动物的罕见抽 象造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创造具象的生命形 态是神的特权。尽管有这样的约束,伊斯兰艺 术还是在非写实作品上沉淀出卓越的创造力。 《古兰经》向穆罕默德显示的是人们对“神”
11:46 AM
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小门农”
Underglaze-painted tiles 奥斯曼土耳其(今伊兹尼克,土耳其),约1550年
作品确定下来,包括一件迷人的以巴比伦为中 心的古代世界石刻地图,还有一件标出星座位 置、以黄铜制成的天球仪。 波斯人自公元前6世纪从伊朗开始横扫 西方,征服了巴比伦、埃及和安纳托利亚 (Anatolia),在制造金属器具上展示出类似 的高超技巧。博物馆展示了奥克瑟斯宝藏中的 珠宝和其他物品,奥克瑟斯宝藏是流传下来的 最重要的金银宝藏,代表最抢眼的古代波斯宫 廷风格。
136
25
1/13/11
内巴蒙(Nebamun)是第十八王朝(约公 元前1550~前1292年)一位富有的书记员,从 他的墓葬中出土的11块墓室壁画残片是博物馆 馆藏的最精美的埃及绘画,代表了埃及艺术技 巧的最高水平。为了保证死者享受理想的来世 生活,墓室艺术避免表现肮脏、腐朽或不完美 的事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现内巴蒙和妻 女在沼泽中猎鸟场景的壁画,该壁画呈现出了 天堂般美妙的田园风光。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 画面组成元素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描绘野生动 物的细节,通过生动入微的色调在整个画面上 完美地融合。埃及人对色彩的感知还可从陪 葬品中看出;例如安放死于第二十二王朝(约 公元前943~前720年)的祭司内斯佩尔内那波 (Nesperennub)的彩色木乃伊棺盒。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8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釉下彩手绘瓷砖
16世纪,在伊兹尼克出产的最高级的陶器中,伊斯兰装饰 艺术传统的重复手法经由富有表现力的手工绘制、丰富色 彩变得鲜艳浓烈,即固定在白底上使用蓝色、蓝绿色、紫 色、绿色和红色。
94
Page 25
Page 18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大包括雕塑、石棺和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最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0:30 AM
大英博物馆
型漫游者或花花公子一样,会坐在林荫道的酒 吧和咖啡店中,心不在焉地看着身边的景色。 巴黎人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年)喜欢看这个城市的女性,特别是在夜场 舞台上表演的舞蹈演员。他的《舞台上的两个 舞女》(Two Dancers on A Stage,约1874年) 捕捉了芭蕾舞演员走过舞台时的画面,而他 的小型雕像《注视左脚底的舞女》(Dancer Looking at the Sole of her Right Foot,约1895 年,浇铸于 1919~1920年)将注意力放在幕布 后正在为表演做准备的裸体女人身上。德加生 前仅展出过一次他的雕塑作品;他粗糙的处理
4/16/13 9:13 AM
已出版相关图书 《纽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波
洛克(Jackson Pollock)半具象构图的早 期作品《拿刀子的裸男》(Naked Man with Knife,约1938~1940年)源自奥罗兹科 的作品,尽管画中扭曲的身体让人们想到波 洛克敬仰的另一位画家毕加索。画中粗野的 身体姿态在当时被转化为《夏季:编号9A》 (Summertime: Number 9A,1948年)的创作 过程。波洛克在工作室地板上放了块画布,以 他著名的即兴手法来来回回地在上面拿未经调 色的建筑用漆滴出抽象旋涡纹。 用批评家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的话来说,“启示录包含在行为中,”而不是 借助偶发性或有意设计。波洛克的同行、行为 画家库宁(Kooning)在《来访》(The Visit, 1966~1967年)中,用狂乱带有攻击性的笔触 涂抹夸张艳丽的色彩;人物体态与他朋友高 尔基作品中的相似,后者的代表作是《瀑布》 (Waterfall,1943年)。克兰(Franz Kline) 的代表作《梅里翁》(Meryon,1960~1961 年),白色画布上带有指示性的黑色宽大笔 触,是日本版画和城市建筑共同影响的结果。 抽象表现主义并没有表现为一种联系紧 密的风格,它更像是想法相似的纽约艺术家 形成的网络。《锯削头》(Sawhead,1933 年)是这个艺术圈最为人尊敬的雕塑家史密 斯(David Smith)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 于二战前,灵感源自毕加索和冈萨雷斯(Julio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168
González)的焊接金属艺术品。在《阿格里科 拉之九》(Agricola IX,1952年)中,史密斯 把8件农具焊接在一起,创作出类似三维花体 字的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在罗思科的成熟期油画中,薄薄敷色的 大尺幅画布上,两到三块如阴云般的半透明的 四边形在微微颤动。这种效果最初是以视觉为 主的,后来开始变为情感化的,以丰富的色彩 撼动观者。艺术家对此的解释是:“我只对表 达人类基本的情感有兴趣——灾难、狂喜、死 亡。”战争、犹太人大屠杀和广岛原子弹爆 炸,已为宗教组织钉上了棺材;罗思科的作品 向人们展现出另一种精神体验。泰特珍藏的作 品就包括罗思科震撼人心的《西格拉姆壁画》 (Seagram Murals,1958~1959年)。 这种结合了某种垮掉的一代的男子气 概的严肃认真的目的,将展陈中纽约画派的 大多数人联系起来,包括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莱因哈特(Ad Reinhardt)和该 画派主要的理论家之一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在斯蒂尔的《1953》中,一道 裂缝割裂了如幽谷般的深蓝色画面,用画家的 话来说“是一种反对任何独裁原理或政治辩论 教条体系的姿态”。纽曼(Barnett Newman) 的《亚当》(Adam,1951~1952年)中,3条 红色的直纹(“拉链”)从平涂的棕色画面上 垂下,与上帝创造人类联系在一起。
6/10/13 7:05 PM
非具象艺术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欧洲远亲, 以“非具象”的创作过程为特点,如法国的迪 比费(Jean Dubuffet)的《忙碌生活》(Busy Life,1953年),他用刀在颜料上刻出人物 的基本样子。阿佩尔(Karel Appel)的《嗨! 嗨! 万岁!》(Hip,Hip,Hoorah!,1949年) 也同样粗犷;阿佩尔和眼镜蛇画派的丹麦画 家约恩(Asger Jorn)以及荷兰画家纽文华 (Constant Nieuwenhuys)都相信,用阿佩尔 的话来说,就是“成人心中的童真最强壮、最 善于包容接纳、最开放且最不可预测”。 马蒂斯在最后一张杰作《蜗牛》(The Snail,1953年)中欣然接受了自己内心的童 真。大尺幅、明亮的色彩、用剪刀粗糙剪下 的纸片,在白底色上拼贴组合出抒情诗般的 效果。马塔(Roberto Matta)和坦圭(Yves Tanguy)是展览中两位天资过人的欧洲超现实 主义画家,他们在战争时移居纽约,但雕塑家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选择归隐于日 内瓦,后又回到巴黎,其作品《小时的痕迹》 (Hour of the Traces,1930年)中的混合材质 构造,代表了他在两战期间的超现实主义风 格。他在巴黎时与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建立的友谊,使他在诸如《指着 某物的人》(Man Pointing,1947年)中发展 出一个新方向:往竖直方向拉伸的、和大头针 一样纤细的人形,在空间中呈现出孤立感,概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69
贾科梅蒂 《指着某物的人》,1947年
这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是贾科梅蒂创作的最早的人物塑 像之一,标志着战后他的作品发展的新方向。其纤细的形 式、粗糙和富有触感的质地,并没有减弱其表现力,反而 成为这位瑞士雕塑家的特征。
4/16/13 9:13 AM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图文馆·艺术指南
12/29/10
10:27 A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58
意大利文艺复兴 62
北方文艺复兴 72
巴洛克 82
洛可可 92
新古典主义 100
浪漫主义 108
焦点艺术家:特纳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16
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28
希腊和罗马艺术 38
中世纪艺术 48
拉斐尔前派 12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10:28 AM
Page 5
《伦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地图 218
艺术家索引 224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现代艺术 130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134
新世纪:1900~1914年 14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艺术 156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166
焦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 176
当代艺术 184
摄影艺术 194
公共艺术 206
230
图片来源 239
关于梦想家
梦想家主要出版精品图文书,重点关 注艺术、设计、电影、音乐、时尚、 摄影与生活类选题。
我们的出版理念: 让图不再是装饰版面的插图 而是与文字并重的创作元素
梦想家旗舰产品线 图文馆: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354 梦想家产品清单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425616/ 欢迎优秀译者加入 欢迎推荐更多值得出版的好书 email: Vikingbook@Gmail.com 梦想家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43313/ 梦想家微博 http://weibo.com/idearbook 梦想家微信:iDearBook 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