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村落之聲-台北好好生活 Live A Better

Page 1


Live A Better Life

年度主題總論 台北好好生活 觀點探討

臺灣陽台的前世今生

想像臺灣的「陽台」生活 專業空間設計者的觀察與反思 /專訪連振佑副教授、趙璽總監

實驗行動

【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 】計畫緣起

含蓄的執念與深情/撫遠街李宅陽台 ——茶香中偷得片刻清閒

得一方自在天地/撫遠街鄭宅陽台 ——兩人兩貓的愜意生活

生活提案

從「 將就 」到「 講究 」打造與寵物共生 的陽台住宅/專訪貓宅設計師劉文慧

在地觀點

【 #陽台的100種可能 】徵文活動 54

打造療癒陽台空間設計師的陽台種植指南/ 專訪陳普設計師

從「空間轉換」和「通用設計」打造陽台 空間的適切生活/專訪無印良品設計企劃 室總監吳宗育

「 陽台 」是具備生活意識及物理意識的空間場所 /專訪「 循循光之家 」胡文謙

「 陽台 」成為自然療癒及慰藉心靈的「 居心地 」 /專訪「 大稻埕陽台觀察家 」黃遠君 61

從激烈改造到有意識 的溫柔整備 一段屬於這座城市的 新生活與未來

文/林承毅

(source:林承毅 提供)

「老」,會不會是臺北在進步、繁榮、快速的刻板印象之外, 帶給人們充滿深沉但也確實的 「 裏印象 」 ?

臺北市,這座臺灣的首善之都, 近乎250萬人設籍,每日有超過 350萬人在此工作、居住與生活, 看似一處足供安居樂業之地,但 近年來,「老」似乎成為人們對 其存在的共通印象。每逢選舉, 各路候選人,無論是選市長或議 員,最有共識的就是該如何加速 都市更新速度,期盼加速新陳代 謝,迎向可期下一哩。

當然想到「都市更新」,對許多 人而言,可能是種又愛又恨,矛 盾交錯的存在。首先,透過這樣

的手段,能為城市注入活水, 引領發展甚至創造生活品質提 升的契機,但反過來也有更多 的人,感嘆這樣激烈的模式, 是否讓曾經在此存在的文化、 矗立的地景,都因此消失殆盡, 最後只剩建商利益?如果你有 機會深入了解,會知道一處都 更案的推動,絕對需要天時地 利人和相互配合才行,而且推 動了那麼多年,老實說依舊杯 水車薪,所以人們就只能坐以 待斃,還是能先退而求其次, 尋求一個有感的微改變?

因此,有意識、溫柔且堅定地展 開空間整備行動,是我們期盼對 於市民朋友的居住提案。

也許當下我們沒有多餘心力來引 動巨大的變遷,無論是都更也 好、改造也罷,需要的不只是 資金 ,還需要長遠的計畫與決 心,因此何嘗不就讓我們從日常 生活起,從日常的居住與生活先 來做些什麼?當我們珍視生活中 的吉光片羽,願意從生活中微小 的行動開始,讓「整備」的起手 式,可能是一處的陽台,可以是

一堵牆面,可能是一座客廳,並 且對應到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的 需求,共同的是,能否讓每一座 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人,都能盡其 在我、好好生活,無論屋齡有多 高,是否即將走向都更,只要我 們對於美好生活有所盼望,從整 備來投入,將充滿希望及未來。

邀請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家開始 行動,一同展開溫柔,且堅定的 整備工作。

不同的人,同樣期待 居住台北,好好生活 從臺灣超過四百年的開拓史縱深 來看,相較於臺南、基隆及彰化 等地,臺北相比之下是一處開發 及建城都比較晚的城市,因此, 「歷史悠久」這四個字,似乎就

與臺北可以說是絕緣體,但如果 從當代城市街區的街景及整體的 人口組成來看呢?

「老」,會不會是臺北在進步、 繁榮、快速的刻板印象之外,帶給 人們充滿深沉但也確實的「裏印 象」?從客觀的數據資料來看,截 至2022年底,平均屋齡達36年, 位居六都之冠,而超過70%的房 屋有著30年以上的歷史。談到人 口的高齡化,65歲以上的銀髮族人 口超過50萬人,佔總人數之兩成, 僅次於嘉義縣位居臺灣第二。從現 實來看,臺北確實老了,因而都市 更新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歇,但在

此之餘,是否有展開更多軟性的行 動,讓這座持續老化的首善之區, 能注入更多的活水,重新起來。

從居住來看,臺北有許多的步登公 寓存在巷弄及住宅區之間,而這些 見證臺北發展歷程的老屋,許多 就這樣陪伴著居民的人生歷程。 從當年經濟蓬勃發展的七零年代, 一直到現在,如果沒有足夠的機 緣能走向改建,或沒有立即性迫 切需改造,那就此放著,反正將 就一下,日子也是可以過,還是 更有意識的找回主導權,如果我 們認為這裡就是屬於你我的安身 立命之地,那有沒有可能展開一 段有意識的整備之旅?

無論你處於人生起步的二三十, 或者是穩定的四五十,或即將來 到第三人生的六十之後,不同的 人生,都有不同的生命任務以及 對於居住的想望。畢竟當「安居 樂業」一直是各世代人們對於實 踐美好生活的目標,那如何能活 在當下,即時為自己「整備」一 個家,一處能住著舒適,並符合 當下真實需求的地方。我們相信 擁有一個家,有著一處喜愛、依 戀、安適的地方必然能賦予人一 個無形但有感的安定感。從而以 家作為與城市之間相互連結之支 點,向外延伸到周邊的街坊鄰 里,所屬的生活圈及區域,再到 城市的認同感,也因此,自然而

在臺北屋齡超過40年以上的步登公寓,為求空間機能,常見將陽台外推或增建鐵窗,形成舊城 區特殊建築光景 (source:林承毅 提供)

然形成對於這座你所安身立命的 城市,充滿了無限的自明性,以 及內心感受到的光榮感,相信當 人與城市之間能有這樣的默契, 並具有情感性,離開就不會再是 如此的容易。

關於「整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 概念?當我們認為它有著相對於 「改造」的溫柔與簡便,縱使幅度 不大,但也因為其從人本角度,適 性適所的展開微小的調整行動,最 終總能做收如施以魔法般的神奇效 果。而關鍵點為何,就是全然地貼 近用戶需求,並能從未來的角度來 思索,如何透過空間的微調,引

動有形的「活化」,進而帶動無形 關係連結的化學效應,最終,相信 塵封已久、慣性而用的空間,能有 機會靜下來思考,誰要使用、要用 什麼、要用多久,當問題及需求被 充分的掌握及溝通,我們就能透過 「整備」,預約一段屬於未來十年、 二十年,可期的城市美好生活。

現出其自明性,再加上具有不同 世界觀、生活態度的人,構築家 庭這樣的群體,從而讓這座城市 更為多元且精彩。

因此,我們將以三種不同人生階 段的人物誌為核心,營造出三種 不同類型的真實生活情境,期盼 能讓大家更深一層地感受到「整 備」對於不同的世代、類型、需 求之居民所能創造的價值與意 義。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的心 態,不再視這裡為暫歇之地,而 是一處安身立命之地,當我們願 意主動,展開整備行動,讓自己 的家更為舒適且美好,當更多的

關於那個真實的可能會是什麼模 樣呢?什麼樣的人擇怎樣的區域 與地段生活,又過著什麼樣的人 生,繼續與選擇?我們認為,縱 使城市的尺度再小,人事物流動 再頻繁,都仍存在並建構出屬於 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背後則體 外擴的陽台常見植栽綠化,為家增添不少綠意,但是否有更舒適親近自然的整備方案? (source:林承毅 提供)

形形色色的鐵窗,猶如覆蓋一道阻礙,隔絕了人與自然的互動,若有一次 「 整備 」 的機會,你會如何改造? (source:林承毅 提供)

在臺北,房子不年輕,人也有夠 老,但我們總是不甘於此,努力 尋求可能的改變,因此,我們高 舉「都市再生」這把魔杖,期待 能讓一切活化,甚至讓人地之間 也能因此而活絡並改變。而「都 更」成為人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的選項,讓人們習慣以一動不如 一靜來面對並處理與房子之間錯 綜複雜的關係,這樣好嗎?真的 要嗎?還是堪用則用,可以生活 就好?隨著生命的遞延與前進, 人有這樣的心念及動力,這座我 們所共同居住的城市,絕對將更 為年輕、溫暖且有魅力。

總不該是如此消極,縱使大環境 有所局限,但能否把握時間,多 做點什麼?這樣做,不見得能達 福國利民的願景,但總是因為行 動讓我們更貼近「Well-being」 的核心與定義。確實,不見得需 要大興土木,就來一場城市的微 整形,讓「整備」的觀念更為普 遍,期待能引動更多的人,為了 追求生活品質,就這樣動起來。 無論是針對三十、四十,甚至 五十到六十歲,都有各自的選擇 及價值觀,但能否透過以下三則 仿真的情境案例,深入臺北城內 的真實,為迎向這樣狀態後的臺 北預做準備。

情境案例之一

王啟祥。58歲。中正區臨沂街。 為老後未來預做準備

回到五六零年代的臺北,許多人把 臺北視為人生進化的舞台,就如同 1989年,林強紅透半邊天的成名曲 〈向前行〉,裡頭歌詞訴說著臺北 是一處,讓人寄放理想、施展抱負 及希望之地,這首歌也唱出了大多 數外縣市年輕人當年北漂打拚奮鬥 的心情。

因此,許多人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來 到臺北,在此讀書、工作及生活, 而後落地生根成為新臺北人,因 此,擁有一棟臺北的房子成為許多 人的目標。而三四十年過去,當年 那群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年輕男 女,已經進入即將退休的階段,面 對也跟他們一樣有年紀的房子,不 論是華廈或步登公寓,下一步該如 何是好?

是要瀟灑地把房子賣掉,順勢到外 縣市置產,這確實是過去多年來許 多市民的決策;還是想辦法留著房 子,也留著與臺北的緣分,讓這座 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宅隨之 變身?為自己與另一半未來二十、

三十年老後生活,進行超前部署?

王啟祥先生,今年58歲,老家 在嘉義,如同當時的優秀年輕 人,考上臺北的知名大學,畢業 後考上高考就開始公務人生。目 前於中央部會擔任參事,預計三 年內退休,而這幾年與另一半 (國小教職退休)多次討論著老 後生活,因為臺北市民的平均餘 命為84歲,不意外的話大約還 會有20年的健康老後生活。身 為一位計畫控,無不想著如何預 做準備,由於住在中正區華廈, 交通生活都無比便捷,房子雖然 屋齡四十,但狀況還不錯,也有 電梯。

考量子女不是在竹科工作,就是 已在海外定居,所以一度認為不 需要那麼大的空間,何不把房子 賣掉,到中南部買地完成回歸 山林的心願,畢竟從小在農村長 大,對於自然與土地有一份依戀 感。現在住家的空間格局,停留 在一二十年前小孩成長階段,那 時的空間使用極大化,因此, 隔間很多,空間零散,但相當 具集約感,以致於與目前空巢期

的使用習慣有相當大的落差。也 想過要改變,問問周邊熟悉建築 的朋友,都說改建需要投入一兩 百萬,想想也是個大數字,那就 維持現況就好。確實過去也有鄰 居來約一起都更,但從上次詢問 至今也隔了十年,看來應該不容 易,當時間不斷地推移前進,面 對未來,該如何是好?

諸如這樣的案例,應該遍及臺北 市區,三四十年前來到臺北工作 及買房,隨著家庭組成的改變需 求也改變,加上屋齡累積,還有 主要居住者的生命歷程等,幾個 相應變數的交疊,房子也到了該 進行調整,但缺了最後一哩的狀 態。考量到機能性的改變需要花 費相當大的資源,往往讓住戶因 而卻步,因此,何不從小地方的 調整來做起?

早年為了爭取空間極大化,許多 的陽台進行外推工程,確實是爭 取到了不少額外空間,但也讓室 內外空間從此隔離。因此能否就 從陽台的復正做起,讓這個連結

當陽台外推的「復正」整備,迎入陽光與空氣,除與自然重新互動外,也能作為泡茶與談天的療癒場所

內外的空間使整個生活的場域更 具有開放性,採光也更為明亮, 為居家的設置找回了新的重心。

也許未來可以在這邊做做操、

泡泡茶、呼吸室外的空氣,而 我想這樣的「整備」,也確實 是為了迎向未來的老後生活所 進行的預備。

情境案例之二

廖子鈞。38歲。文山區忠順路二段。

為兒女就學成長築巢

隨著時代演進,當年的X與Y世 代,儼然成為支撐起整體社會發 展的中流砥柱,而晚婚晚育,也 成為一個見怪不怪的現實狀態。

根據最近的調查數據,臺北女性 的初生年齡為34歲,乃至於40 歲當爸爸也早已不是奇怪的事 情,而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然會 讓一個家庭的模式及功能產生許 多的改變,為了迎接「有子後」 的新生活,穩定且有品質的育兒 支持系統成為絕對關鍵,尤其曾 被視為自由度很高的租屋模式, 反而成為一種彷如不定時炸彈的 存在,選擇自購就成為多數有子 女父母們的必然選擇。

確實在有一定經濟能力之下,擁 有一棟屬於全家人共有的房子, 必然能讓育兒的過程中更顯得安 定有品質,尤其生活在房價持續 高漲的大臺北生活圈裡,可能買 不起位於精華地段的新成屋,甚 至連老舊公寓都是個障礙。但在 臺北的周邊,依舊有著一些離城 不離塵的區域,如文山、北投甚

至內湖,在這些區域仍有不少屋 齡在35年以上的老公寓,而這 些步登公寓在坪數上相對友善, 對於育兒階段的家庭,較有餘裕 用低價在台北市打造一處合適孩 童成長的空間,尤其能懷抱著整 備的心情,著手打造未來成長的 共同居所。

廖子鈞先生,今年38歲,任職 於某大媒體,與在金控工作的太 太在十年前結婚後,就居住在接 近公司的林口。曾經考慮在那邊 置產,但也考量不想離太太在新 店的娘家太遠,所以就還是維持 租賃的狀態。

第一胎之時,一家三口就居住在 林口高樓層的精品小豪宅,而等 到第二胎即將要誕生,老大也即 將進入小學就讀,這時開始思考 回臺北置產的可能,而有地緣性 的文山區就此成為首選。那裡有 大片的河濱綠帶、典型文教區, 加上熟悉的生活圈,當然最重要 的,還是區域內仍有買得起的老

公寓。因此,位於木柵忠順廟不 遠處的二十坪左右的四樓公寓, 就成為一家四口的新家。

過去的屋主長期將這個空間分租 給政大的研究生們,且因為擔心 用火安全,廚房呈現未使用狀 態,也因而兩房一廳的空間,一 共住上了四個單位,分別是兩間 房間,以及廚房及客廳,到晚上 都會變成行動臥鋪。雖然學生還 算愛惜空間,但整體空間必然呈 現不同的使用狀態。所以如何重 新定位各空間,優化並進行空間 整備,打造以育兒為主體的親子 宅,在絕大多數預算已投入購屋 的前提之下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入住新宅,多少需要添購一些新 傢俱,但絕大部分還是來自舊 家,而如果以「整備」並「營 造」一處具溫馨感,合適於家庭 的生活場域,到底還可以多做些 什麼?不須花費太多金錢,也能 獲得顯著的效果?硬體之外的軟 體,可以怎麼做?也許,就從

當一家四口居住在坪數不大的空間,雖然此處曾經作為租賃使用,造成一個空間有各自不同使用紋理,經由空間規劃與設計的「整備」後,方能滿足 住戶育兒、工作與休憩需求

空間的配比與區隔定位開始,並 可嘗試透過牆面的色彩計畫來營 造不同區域的錯落感以及空間的 層次性,當然打開彼此空間之間 的隔閡,讓起居、休閒、學習的 主要需求可以在家戶的中心地帶 被滿足,也考量到子鈞工作模式 的改變。當遠距工作成為一種可

能,如何打造有一定隔音效果的 輕隔間,讓空間雖小,但可交叉 使用,並保有一定獨立性,且思 考以五年為一個單位持續優化調 整,讓每一寸空間都能有效被發 揮,可說是考驗空間運用的靈活 性,整備勢必是行動過程中的重 要核心。

情境案例之三

林宜恬。26歲。中山區合江街。

便利好機能獨居生活

「不婚」、「獨居」、「同性」 等過往被許多傳統家庭視為洪 水猛獸般的人際關係與居住型 態,也隨著潮流演進成為臺北的 一種新常態。根據統計在臺北人 群稠密的中山及萬華兩區,每3 戶當中,就有1戶的住民正處於 單身狀態,也許是一人獨居,或 是年輕甚至熟齡族開始流行的多 元共居。

不僅如此,根據內政部統計,全 臺未婚但擁有不動產者有近55 萬人,六都之中,雙北及臺中更 是女力天下,而臺北市的單身女 性比例就是1.4倍強於男性,從 以上種種數據與趨勢,相信打破 你我既有的認知,也提前預告著 城市、社會及群體的發展,都將 隨著潮流迎向一種嶄新的結構狀 態。確實,因為社群發達、競爭 壓力,造就許多躺平族的出現, 但另一方面也有更多年輕人,有 著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 在城市的一隅過著自己想望的美 好生活。當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

好,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誰還想走入感情的墳場——婚 姻,即使願意走入婚姻,但誰規 定一定要因循傳統每天生活在一 起?偶爾才見個面,保有各自生 活不是也很美好,種種不同的生 活模式及關係尺度,讓這座城市 多元又具生命力。

林宜恬小姐,今年26歲,在南 方的頂大完成學業後毫無懸念回 到臺北,但早已獨立習慣的她始 終不願意回家與父母同住,而選 擇在臺北四處租屋。

幾年前曾經聽過某共居公寓的品牌 分享,深受吸引而遷入生活,透過 居住在這裡的外地人的視角,重新 認識她總是感到熟悉卻又陌生的臺 北,也享受著與四面八方的房友不 期而遇。但隨著疫情,展開了遠距 工作,讓原本戀家的她更想家了, 而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退休的父母 決定回南部鄉下,因此把位於中山 區合江街有著五十年歷史,三房兩 廳的公寓交給她。

成為老家的擁有者,且信奉單身 主義,她所想的就是要把充滿許 多記憶的這裡,打造成一處可 一直住下去的宜居天堂。當一個 人可以擁有將近三十五坪的空 間,除了保留一間必要的孝親房 之外,能否把空間盡可能地打開 並重新定位,讓陽台可以大大打 開,讓空氣與陽光進來,可以在 半室外的空間處練瑜伽,也可以 直接拿出筆電與千里之外的客戶 進行連線。對於宜恬來說,這裡 的一景一物都曾經是她人生階段 的重要一部分,所以與其說硬是 要改變,不如說期待能為這處收 納著她人生無限記憶的場所,賦 予嶄新的「場所精神」。

其實要做也不算太難,不需勞動 機具進場,而是發揮一些的巧 思,先收掉陳舊的物品,換上喜 愛的個性小物,或是將已然泛黃 的牆面貼上有著華麗紋路的壁 紙,最後把當年為了照明而裝置 的日光燈卸下,換上彩色燈泡與 一個個造型燈具。

當年輕人返回記憶中的「老家」定居,透過「斷、捨、離」的生活態度,放置個人喜好之物、壁紙等「微改造」,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空間 這樣微小但卻有感的改變,沒有 想要迎合誰,只是為了自己的生 活來整備,創造一處自己開心, 自己滿意,自己定義的美好結 界,也許更是想以身為度的證 明,一個人,更可以,好好生活, 就因為我始終在做自己。

居住空間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 休憩的需求而來,但往往多數空間 總是未能與時俱進地軸轉,人們總 是將就而過,或是等待都更這樣立 效手段的降臨?關於美好生活之 夢,是否就如同南柯一夢般的存 在?因此「整備」成為相對務實且 可行的進步起手式,讓「活化」成 為一種重拾美好生活的任務,透過 空間改造、氛圍形塑,有效提升生 活品質,相信只要有感,生活才算 是真正的展開。

我們不相信在臺北要擁有真正的 好好生活,會是一種遙不可及的 奢求。因此,透過三個改變的真 實案例,嘗試梳理並說明著,無 論處於哪一個生命階段以及模式 狀態,重要的是如何有意識的即 刻展開改變。無論是26歲的年輕 人,選擇過著她所嚮往的生活, 或是38歲的年輕爸爸,營造空間 場域好好育兒,甚至58歲,即將 走向第三人生的熟齡大叔,編織 一段可期的老後未來。不同年紀, 不一狀態,只要願意給自己和你

的空間一個改變的契機,也將預 約著一段未知但迎向美好的全新 可能,當整備的齒輪如儀式般的 被轉動,一步步將迎來屬於人與 空間以及這處城市三者之間的全 新關係。

陽台的前世今生

專業設計者對於陽台的觀察視角

文/ 蕭定雄、鐘佳陵

印度加爾各答的民宅的陽台形制可見歐州殖民建築式樣發展的軌跡 (Source:Getty Museum Collection)

陽台,是居住型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空間,是室內對接戶外活動空間的 延展,是具有實用和美觀等多種不同功能和目的的場所。觀察臺灣「陽台」 的發展流變,對應臺灣特殊的歷史空間所因應時代和環境的需求,而有不同 的面貌和功用,或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陽台發展的前世今生。

陽台的起源

作 為 鄰里交流的半戶外空間

據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老師的考據,陽台起源於英國入主殖民亞洲後出現, 為了與空間和炎熱的奮鬥,防止陽光直射與改善通風,在歐式石造或磚造建 築的前簷搭建或設置出習自印度次大陸的半戶外木造開放空間,自此成為生 活中午睡、品茶、家庭與友人團聚愜意娛樂的交流空間。

由於建築材料和型態的不同,歐洲建築中類似陽台的雛型也可溯源至十八世 紀中葉的馬爾他陽台,其形式為木造封閉的外推式陽台,推開陽台窗戶,可 直接與隔壁鄰坊和街上的行人互動,而陽台的構成和裝飾性也豐富了都市空 間的容貌。

展演陽台

作為權力場景的展現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的陽台昔日曾作為希特勒 發表演說的空間(Source:Wikipedia) 陽台作為常見的室內過渡空間,也 能從古希臘羅馬由列柱形式發展看 出近似的機能傳遞,作為上層階級 發表演說和會見群眾或貴賓的場域, 爾後更成為上流人士必備的一種身 份象徵,從陽台的外觀便可以推估 一個人的身分位階,陽台立面空間 因而備受重視。

放眼世界歷史上的陽台,其空間與 權力關係密切相依,最為著名的案 例即是奧地利維也納的「希特勒陽 台」,在此,陽台面向廣場,不僅 是作為領袖向群眾發表演說的重要 舞台,更具有歷史的象徵意義。

陽台除了在權力象徵上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在文學經典的展演上,最 為家喻戶曉的便是沙翁筆下的「茱 麗葉的陽台」,時至今日,義大利 的卡佩羅路 23 號仍被視為愛情聖 地,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朝拜。

馬爾他瓦萊塔陽台為現代陽台的雛形 (Source:WIKIMEDIA COMMONS)

臺灣陽台的發展脈絡

由於世界各地域的建築發展型態 與脈絡不同,陽台空間的構造與 建材也相應變異出不同的特徵, 以臺灣而言,陽台空間的發展在 歷經不同殖民時期建築空間的演 變之下,也形塑出多元的面貌。

高砂族望樓,小野郁著、藤井初太郎攝,臺南: 小野尚美堂發行,1923年,《臺北在營紀念 寫真帖》(Source: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檔案館 提供)

陽台的文化多樣性

具眺望功能的望樓和少年會所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陽台構造與型 態為受殖民西化所引進與演變而 來,然而若仔細爬梳臺灣史的發 展,可發現臺灣自荷治時期至日 治時期,原住民所使用的邊防建 築「望樓」,便具有近似陽台功 能的構造。根據相關史料的記 載,望樓具有遠眺、監控周遭、 掌握先機的目的與功能,在此期 間原住民所使用的望樓,除了作 為當時地界之間的軍事防禦的瞭 望台外,亦作為部落天然庇護的 場所。

進一步從臺灣原住民傳統的居住 文化脈絡深入,可發現卑南族的 少年會所亦具有近似陽台功能的 構造。

因應臺灣島內氣候潮濕多雨的特 徵,卑南族少年會所多以干欄式 架高為立面結構,外圍有圓形走

臺東縣南王部落少年集會所內部空間俯瞰 圖(Source: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小組,1982,《臺灣山 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第二冊:臺灣山地建築 文化》,屏東:屏東縣政府)

廊連接出入,四周設有外廊,除 了具有遠眺功能外,傳統卑南族 少年在十三、四歲時需進入少年 會所接受禮節、命令、膽識、體 能、戰鬥等教育訓練,具有社會 秩序學習之功能,再者,少年會 所的陽台也作為部落每年舉行猴 祭祭儀活動的重要空間。

綜上臺灣原住民建築構造與居住 型態可知,臺灣在歷經殖民以 前,島內族群就已發展出近似陽 台功能的建築構造,且從空間的 使用型態可觀察出陽台除作為功 能性使用外,也因居住文化型態 的不同,進而被賦予多重性社會 意義。

觀察日治時期興建的臺中州廳,已具有廊及 連接室內的陽台功能構造(Source:國家文 化記憶庫)

觀察日治時期臺中市本島人街之二樓已發展出 陽台空間的功能

因應島嶼氣候的外廊構造 陽台的社會連結功能

臺灣為一高溫、高濕、多雨且日照 強烈的海島型國家,自日治時期開 始,受到歐美熱帶殖民建築經驗 影響,為了改善臺灣氣候特徵所 產生的疾病及衛生問題,在建築 物空間的規劃使用上,多在建築 物外牆添加外廊、雨庇等構造物。 依據前述藤森照信教授及林思玲 教授的研究中對於熱帶殖民建築 的考究,可發現印度當地所發展 的殖民式樣建築前簷空間的「外 廊」構造,可溯源自 18 - 19 世紀 印度當地的「Bungalow」建築形 式。回過頭來看日治時期在臺殖 民式樣的建築,更可觀察出在相

似的氣候背景之下,其建築形制產 生的關聯性。

而隨著臺灣街屋住商混合的聚落 型態發展,以及日人實行的市街 改正計畫影響,街屋的高度逐漸 增加至二、三層樓。也因為街屋 二樓退縮的格局及騎樓的空間格 局改變,使得二樓出現陽台空間 和門窗裝飾,陽台空間除了易於 通風採光外,亦能增強使用者在 二樓與街道的關係。由此可看出, 陽台建築空間在使用上,逐漸從 氣候特徵的考量面向過渡到外部 社會連結功能性的轉變。

從1960年代鹿港街屋立面形制可觀察出陽台空間使用的變遷過程 (Source:許蒼澤攝,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提供) (Source:國家圖書館典藏)

在有限空間作最大利用的趨勢

隨著政經情勢的演進,臺灣的陽台空間使用也隨著都市 化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急速的改變。臺灣自戰後以來,大 量人口移入並集中都市,使都市發展急速擴張,為了因 應在有限空間用地所產生的大量住宅需求,建築空間型 態漸從早期獨戶住宅逐漸演變為公寓式集合住宅。

在此背景發展之下,陽台空間的使用需求也隨著住宅型 態的變遷日益漸增,然而即便在既有法規劃設出陽台使 用空間,當實際的物理條件與住戶的空間使用需求產生 衝突時,為了追求空間機能,常見將陽台加裝鋁窗與鐵 格柵,以增加使用空間,或利用「陽台外推」的形式, 將陽台視為室內空間的一部分。

常見住宅陽台加裝鐵窗或鋁窗以增加使用空間

陽台外推增加雨遮面積的集合住宅形式,隨處可見

高雄 Sukina room No.2 貓宅室內看向陽台空間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回歸自然的陽台現代意識的轉型

綜觀現代臺灣住屋空間型態的演變,隨著人口逐漸停止增長,經濟及生活水 準的提升,進而改變現代人對住宅空間使用上的想像,陽台也跳脫出傳統意 義以晾曬、洗衣等工作型導向的需求考量。

近年來,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及高齡化住宅議題的催化,在長時間居家隔離與 療養的情形下,相對接近自然與戶外的空間需求也大幅提升。

有鑑於此,著重綠化景觀、具休閒性的陽台空間逐漸受到重視,在既有坪數 空間的住宅中,將室內空間退居並引入到住宅內的空間形式,也成為近幾年 來住宅空間整合需求上的考量。藉由「陽台」回歸於「自然」的空間引渡使用, 也進一步跳脫陽台原先作工作機能的角色,已逐步轉換爲「以人為本」、「適 居」的空間轉型思考。

文/蕭定雄、徐菀臨、鐘佳陵

臺灣陽台外推、加蓋鐵窗的普遍現象

專訪連振佑副教授、趙璽總監

當我們走在臺灣都市街道,抬頭望向兩邊的住宅、大樓,觸目可及皆是 外推或加設鐵窗的狹小「陽台」。臺灣陽台外推、加蓋的情況,早已引 起大家的注目。前幾年,在網友票選的臺灣「醜市容」中,「外推陽台」 也榜上有名。

此種陽台外推的普遍現象,讓人開始重新思考,「陽台」對於我們的意 義是什麼?為什麼臺灣人要將陽台外推,將原本半開放的陽台,重新搭 建成為私人室內空間的延伸?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開放的陽台空間嗎?

本文以專業設計者的角度來觀看「陽台」,邀請了朝陽科技大學景觀 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連振佑老師,以及大紘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負 責人趙璽總監,藉由他們專業眼光的觀察,與我們一起暢談「陽台」。

(Source : pexels, Photo by Soloman Soh)

連振佑老師談陽台

現今臺灣陽台空間的困境: 亞熱帶氣候、臨路建築設計 與個人隱私

當前臺灣的建築法,因陽台空間 比例限制與不計容積的規範下, 造就了一個相對狹小且長形的陽 台範型。

連振佑老師與趙璽總監都點出, 臺灣建築「臨路」的特性,進一 步導致了陽台空間的困境,低樓 層的陽台緊鄰馬路與人行道,不 僅有隱私上的問題,也面臨噪 音、空氣污染的問題。臺灣位於 季風氣候區,天氣潮溼、悶熱, 狹小的陽台也並非適合長時間活 動的區域,種種的因素,導致了 今日臺灣陽台的困境。提及臺灣 陽台的「困境」時,兩位老師持

趙璽總監與我們一起討論陽台空間議題

有相近的意見,皆以建築設計、 建築物理的觀點切入。缺乏建築 物理設計的陽台,忽略日照、濕 度的影響,使狹小的陽台空間更 不舒適。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家電用品也 需要放置場所,陽台自然而然成 為放置瓦斯爐、洗衣機與冷氣機 的「工作陽台」。而建築法規的 特性與臺灣人注重隱私的性格, 成為陽台外推的誘因,藉此獲取 更大的私人居住與工作空間。臺 灣今日的陽台型態,實則是受法 源、氣候、人文環境與都市條件 影響,產生的特有空間使用方式。

維也納的社會住宅Alt Erlaa將陽台景觀的視 角需求也考量了進去

國際陽台案例與臺灣陽台的 對話:生活型態的想像 世界的陽台經驗,也許可以讓我 們看見多種不一樣的陽台想像。

連振佑老師舉荷蘭鹿特丹為例,見 到當地居民在自家的陽台日光浴。

即便是在人來人往的鬧區,當地 的居民依舊自在地在陽台活動, 不在意他人的目光,欣賞外頭的 風景,「因為這就是他的日常生 活」。但此種生活模式放置在臺 灣的都市裡,卻會顯得有些突兀。

因臺灣的建築緊鄰著馬路與人行

(

(Source:連振佑 提供)

道,陽台看出去的風景並不好, 更遭受噪音與空氣污染問題的困 擾。臺灣的陽台空間狹小、濕熱, 也並非舒適的活動場所。

「解套臺灣陽台的困境,或許可 以參考維也納的社會住宅」,連 振佑老師分析,維也納的社會住 宅朝南面,直接開口讓陽光可以 進入建築中,且陽台面對的是不 臨街的開闊中庭。良好的環境, 保障了陽台的利用率與公共、開

放的生活。重新思考建築空間, 想像生活的可能,將陽台重新塑 造為半公半私的生活場域,或許 是臺灣陽台困境的解套方法。

Source : Wikipedia, Photo by Thomas Ledl )

觀點探討

雖然大面積景觀窗提供另一種人與戶外環境接壤的途徑,但無法完全取代陽台可直接與戶 外空氣、大自然接觸的功能 ( Source : Pixabay, Image by Pexels )

原典建築師事務所《光景貳宅》將房間空間內 推,讓靠牆空間變成陽台,創造出有別於一 般對於陽台空間使用的想像

臺灣濕度高、體感溫度高,多數 的人選擇開空調取代開窗。為了 滿足與戶外環境接壤的需求,許 多的住宅、大樓,設有大面積的 景觀窗,而做為建築與戶外連接 途徑之一的陽台空間,是否會被 大景觀窗取代,滿足臺灣人對戶 外風景的渴求?這是令人相當好 奇的問題。

擁有豐富建築設計經驗的趙璽總 監提到,在他經手過的案件中,臺 北地區確實有許多是以大景觀窗取 代陽台的住家。並且以 24 小時的空 調系統取代開窗通風,也不需要陽 台空間。然而,居住者依舊有著渴 求戶外的接觸需求、親近大自然的 需求,前往社區公園、陽明山等。

近年來,隨著疫情擴散,限制了人 們的戶外生活。被封在住家內的時 間變長,陽台空間的必要性也逐漸 突顯。陽台不僅作為人與戶外空氣、 大自然環境接觸的場所,也提供社 交機能。陽台的需求取決於「看出 去是什麼」,戶外的環境景觀,對 陽台的存在與否有很大的影響。 趙璽總監擔任設計評審時,也見到 很多老屋改造,反而是向內推的空 間設計,製造出更大的半戶外空 間。打造出室內外空間的交錯感, 提高空間使用的層次性。此種層次 交疊視覺與使用感官上,讓空間行 為變得更有趣、多元,在居住空間 內戶外景觀、空氣與陽光接觸,是 很不錯的事。陽台與大景觀窗的建 築設計,同樣顯露人們對戶外環境 的渴求。當噪音安靜、空氣改善, 生活品質提升,陽台成為舒適的生 活空間,人們也會自然而然選擇在

陽台區域活動,並增加對陽台空間 的偏好。

解放陽台:

生活型態與陽台空間的再思考

陽台、大面積景觀窗: 同為對戶外風景的渴求 「陽台」對我們而言,究竟是什麼 樣的空間?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或 許可以回歸到人們嚮往的「生活型 態」本身去思考。在一處與社區的 改造提案上,振佑老師與學生曾討 論過打通空間,創造於二樓在以上 的「通廊」,藉由原本戶戶相隔陽 台的打通與再創造,將屋子串聯起 來,活絡建築空間的運用,促進居 民之間的互動交流。

而合同住宅、集合住宅等群體式參 與設計,社群也更容易打造出大家 認同的陽台通廊。提升人與陽台空 間的互動性,才能真正的讓陽台空 間產生意義。

(Source: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提供、攝影: 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設計與生活的價值轉型

臺灣的陽台一向是市容的問題之一, 過去對陽台空間的設計,也並未受 到太多的重視,且陽台的外推也許 在生活上帶給了住民便利,卻也同 時帶來了法規上的制肘與封閉了都 市生活上的整體想像。對於住戶而 言,尷尬、狹隘的陽台空間只能做 為「工作陽台」,堆放洗衣機、冷 氣機等家電。可是人們對陽台空間 並非沒有需求,有一部分人在陽台 種植綠植盆栽,或將陽台打造為休 憩的場所。並透過陽台空間,滿足 與戶外環境接觸的需求。

在專業設計者的觀察下,皆見到設 計良好的陽台空間本身的價值,以 及帶給人們的正向感受。而隨著都 市發展、價值觀與生活型態的變 化,人們將會對陽台有更多的「生 活想像」,當都市環境的外在條件 改善、甚至法規的與時俱進下,介 於公私領域之間的陽台機能,也會 逐步的受到使用上的重視,鄰里的 社群共生需求也將同步獲得展現, 屆時設計與專業者定能回應使用 者,共同打造出現更多元且舒適的 陽台環境。

法規層面的與時俱進 趙璽總監以更務實的角度來談, 提到現在的陽台設計,建商佔有 很高的主導性,符合法規去設計, 造就了臺灣陽台的種種現況。若 要思考臺灣陽台設計的未來可能, 便需要從法規層面探討,如何創 造與當前不同情況的設計與使用 誘因。

當有設計師、建築商更願意往使 用與生活上來思考與倡議,政府則 可以讓法規將更加與時俱進,一同 建構建築與生活空間。如此一來, 建商方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才能達 到平衡,尋求更好的生活型態,陽 台空間也能更開放、讓生活更好。

臺中范特喜文創聚落外廊空間(Source:范特喜文創聚落 提供)

臺中范特喜文創聚落外廊空間,提供人們開闊的公共性場域,滿足不同活動需求 (Source:范特喜文創聚落 提供)

【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 】計畫緣起

含蓄的執念與深情/撫遠街李宅陽台 ——茶香中偷得片刻清閒

得一方的自在天地/撫遠街鄭宅陽台 ——兩人兩貓的愜意生活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 】

主辦單位與執行團隊後記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 】

計畫緣起 文/李孝倫

台北村落之聲將「陽台」設定為本年度空間整備的目標

都市更新的方式除了想像中費時、 耗力的「拆除重建」之外,「整 建」與「維護」亦是 近年備受提 倡且廣獲好評的做法。讓老建物 留下來,維持現有的居住條件以 及鄰里社區關係,使凝聚於空間 中的記憶與故事得以繼續傳承, 進而煥發出新價值。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源自同樣 的信念,並採取更加溫柔輕簡的 方式運行,藉由小尺度空間微調, 重拾居住空間的主導權。期許透 過人本思考、適性適所的微改造, 讓空間重新回應居住者當下生命 階段的真實需求,使城市居民得 以在屬於自己的,自在自適的位 置裡,好好生活。

此即為整備實驗計畫,微小的, 日常的居住提案。因此本年度台 北村落之聲挑選了兩處案例,邀 請空間相關專家拜訪現場,與使 用者直接討論空間的使用方式, 藉此重新審視居民與住家的關 係,進行生活模式的再檢視與斷 捨離,透過空間改造,建立由內 而外改變的契機。

實際執行整備計畫的場所選在 「陽台」,以呼應形塑都市景觀 的建築語彙及反思整建維護最常 面臨的違建議題。過去在特定時 空背景下,臺北市出現了許多的 違建,這些構件越過漫長的光陰, 見證了居民更替與城市的萬象流 轉,然而今日居住者的生命狀態

已截然不同,過往搭建的結構物, 卻在時光洪流中停滯了身影,透 過整備實驗計畫重理空間,回應 居住者此刻的使用需求,使老屋 再創造當代美好生活,恰恰符合 整備計畫的目標。

這樣的實驗計畫,同時證明了大 城市不斷更新,老建物能做的卻 絕非僅止於等待重建,而是你我 現在就能進行的整備行動。從「微 改造」到「斷捨離」,如何不讓 更新前雜亂擁擠的生活模式,複 製到更新之後的空間,由未來的 角度進行思索,探索更豐富的城 市風貌,是整備計畫之初衷。

陽台空間的重新思考

有形空間的整備活化,立基於對 建築空間的重新思考。因此今年 度將目光聚焦於陽台空間之後, 團隊便透過實際住宅案例,討論 「打開陽台」,甚至是「退縮陽 台」的可能性,此外也針對陽台 的歷史進行回顧,在歷史長流 中,陽台空間曾以什麼樣的角色 登場?到了島嶼臺灣,它又以什 麼樣的身份,遇上何種機緣並創 生出不同的新姿態?

然而完成歷史爬梳,再一次思考 陽台的空間角色之後,我們該如 何展開陽台的「好好生活」呢? 台北村落之聲拜訪了空間設計 者,邀請學者與專家,由專業的 角度與讀者分享,他們觀察到臺

灣陽台既有的空間樣態與所遭遇 的困境,並討論今日陽台空間面 臨之問題,其根源的地域條件與 時代背景,並由此出發,研擬未 來可能的改變契機。另外,團隊 也分別針對「植栽陽台」、「寵 物陽台」以及「工作陽台的收納 技巧」,進行美好陽台可行的空 間提案。

陽台作為連結室內外的緩衝地 帶,經過一系列討論後,更能發 現它所具備的多元可能性。陽台 不僅擁有過不同樣態,承載的意 義豐富,在不同的技術、文化與 空間脈絡下,亦發展成別具個性 的角色,我們也因此確信,無論 過去還是現在,人們日夜積累的 生活型態,才是主導陽台空間的 關鍵因素,正因如此,貼近使用 者需求,由現住者的角度設想, 引動人與空間對話,正是建構好 好生活的必要基礎。

撫遠街社區以臺北市典型的四、五層步登公寓為主

空間整備實驗的起步撫遠街

今年執行空間整備實驗的場所, 首先挑選了目前正推動「公辦 整維計畫」的幾處社區,由臺 北市都市更新處與雄本老屋團 隊一同至現地進行訪視,經評 估以臺北市典型四五層公寓、 富有生活感的撫遠街社區作為 實驗計畫的起點。

另團隊亦實際登門拜訪,深入了 解現住戶使用陽台的方式,並面 對面地說明計畫理念與實行方 案,最終取得了兩戶人家的認 同,願意參與這次的實驗計畫。

撫遠街位於松山機場南側,早年 因為鄰近機場,考量防空條件 而有種種限制,除了高度之外, 建物多以灰色為主且皆設置地下 室,以備機場遭轟炸時做避難 用。至今,撫遠街持續受到建物 的高度管制,因此這裡的大片住 宅區多數延續原本的樣貌,少有 新建案出現。

一眼望去,這裡以四層樓的步登 公寓為主,再高一些就是遠處 的大屯山系。所謂「步登公寓」 是戰後臺北市大量建造的公寓形

制,高度為四或五層樓,不設置電 梯,是許多人想到臺北「老公寓」 最直接又最深刻的印象,也是臺灣 居住空間,由傳統獨棟獨院邁入垂 直聚居集合住宅的第一步。

1970年代,為解決快速都市化 伴隨而來的違建問題,當時的臺 北市長張豐緒除了興建整建住 宅,也戮力推動一般國民住宅的 建設,以容納當時臺北市急遽增 加的人口。配合政府鼓勵投資建 造國宅之政策,當時國泰建設積 極開發了許多臺北市的城郊地 區,本次整備計畫在撫遠街擇定 的實驗場所「民生五邨」,就是 其中一例。

而這裡的陽台,每天都能聽到飛 機起降聲,久居在此的居民大多 已經習慣,甚至離不開這樣的聲 音,只要三層樓的高度,就能將 近處的基隆河,以及遠處綿延的 山景收入眼前。當我們在這裡, 把封閉、外推的鐵窗卸下,下一 步會是什麼呢?

文/李孝倫

住在撫遠街步登公寓的李伯伯,是民生五邨 社區建成完工之後的第一批住戶,由於年輕 時曾在南港、關渡等不同地方任職,因此成 家買房時便參考了好幾個建案,最後這裡以 房價低、建設品質佳等條件勝出,撫遠街從 撫遠街的李宅陽台,是晾曬衣物和置放掃具雜物的空間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鼓勵使用者重拾居住 空間的主導權,透過對生命當下實際需求的 思考,找到真正適性適所的空間規劃,進一 步創造由內而外改變的契機,從此開展出自 在自適地,好好生活。

此成為李伯伯往後半生的家。

不知不覺間,落腳在這裡已經五十多年,房 子與人相伴度過許多珍貴的生命時光,只 是歲月不饒人,壯年時走數層樓梯回家的動 線,對現在的李伯伯來說已經不再輕鬆,這 時「公辦整維計畫」的議題在社區傳遞開來, 計畫中改善既有環境、創造更好生活空間的 理念,正合乎李伯伯的期待,基於這樣的願 景,李伯伯認同並參與了這次的「空間整備 實驗計畫」。

迎接自然的南面陽台

李伯伯家的陽台裝了一組鐵窗, 是搬家過來之前與左右鄰居一起找 廠商做的,早在裝設時就預留了 逃生口。當年建案剛剛完成,來跑 業務的廠商說這鐵窗用足了四分鋼 筋,但是算三分價碼給大家,於是 李伯伯挑了一組簡單雅致的花樣, 看著它守護家人五十多年。

除了挑選鐵窗的花樣,南面陽台 的晨光也是李伯伯生活中重要的 一部分,李伯伯每天早上會在九 點起來,早餐後他就會拉一只椅 子到陽台,坐在鐵窗邊喝茶,而 這份對自然光照、室外環境的喜 愛或許根植於李伯伯的童年記憶, 小時候因爸爸媽媽從事公職,全 家就住在公家配的木造宿舍裡, 宿舍前院停車,後院種菜,小男 孩就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裡長 大。數十年後的現在,他依然不 改其志,退休後的李伯伯建立起 每日下午騎單車的習慣,沿著家 附近的基隆河堤外公園,一路到 圓山飯店附近再回來,飽覽河畔 怡人溫暖的風光。

然而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加上 去年太太兩次摔倒,為了照顧妻 子,李伯伯日常在家的時間必須 大幅拉長。除此之外,因醫生建 議李夫人在照護床上休息,而尺 寸過大的醫療照護床無法推入臥 室,於是便安置緊鄰陽台的餐廳, 不僅早起時能照到陽光,夫人受 關節炎影響,晚上睡覺無法開冷 氣時,通風的陽台恰好也可以解 決這個問題。

李夫人的醫療照護床就設在緊鄰陽台的餐廳,依偎著透進室內的陽光

李宅陽台堆置了許多掃除用具,舊木櫃則成為晾曬衣物的衣桿架

整備以前的陽台空間

忽然之間,南面的陽台彷彿彙集 了家人的生活。然而與想像大為 不同的是,這座陽台其實屬於家 務工作型,空間不僅堆放了各式 掃除用具,還要肩負晾曬衣物的 工作,高低交錯的衣竿子錯落地 擺放在每一處,與日用掃具甚至 地墊之間幾無區隔。此外,就如 同所有平凡人家一樣,雜亂的物 品中保存有許多過往回憶,比如

從鄰居朋友家裡接手的木櫃、 盆器,比如工作對接的廠商贈 送了幾副枝條,拿回家居然一 插枝就成功,這些因緣際會下 來到李伯伯家的住客,得了一 方天地,就這麼留了下來,成 為陽台上捨不得丟棄,卻又處 處制肘的存在。

執行團隊幾次拜訪李伯伯,設計 過程談及李家對陽台的習慣與期 待,李伯伯總是客氣地說「都 好、都好」,除了主動提出想把 落地窗替換為不鏽鋼紗網,避免 老鼠囓咬,多數時候,一句「都 好」就能貫徹整場會面,從改造 方向、設計風格到細節規劃,直 到最終設計圖完成交付李伯伯, 這組不意外的標準答案依舊持續 回放,與之一同交付到我們手中 的,是李伯伯妥貼細心沏好地一 組茶,無論多少人來訪,帶設計 師、帶攝影、帶攝助、帶團隊 多少夥伴,甘甜的金萱與淡雅奶 香,總是一個不漏地分送到夥伴 手中。有了溫暖茶湯的鼓舞,加 上要做就要做到好的熱情,團隊 終於在一次深度訪談中,藉由泡 茶敲開了這份拘謹,讓李伯伯與 我們分享他喜愛的生活。

茶香溫暖的陽台歲月

氤氳茶香間,李伯伯說起自己先 前其實都在餐桌泡茶,這裡空間 開闊且茶具齊備,除了基本的茶 杯、茶盤、茶海和聞香杯,身側 還會放一組小火爐,每日早餐之 後他便會沏上一壺茶,就著早晨 的陽光看報,享受寧靜流淌的美 好時光。李伯伯還說,南側陽台 早上可以曬到太陽,光線強,把 室內照得明亮通透,下午太陽到 了另一側,光線就變得溫柔,不 過兩者各有各的美。提到美,李 伯伯不好意思地笑笑,看著我們 手中盛茶的玻璃杯,豁達地說, 現在家裡事情多了,茶杯也變得 隨興了,平時得空,就到陽台簡 單泡泡茶,看看窗外景致。

進行設計討論時,李伯伯總會泡上一壺茶與團隊分享

李伯伯也曾經說過,住家室內的 光照原先都是使用黃光,然而妻 子臥床無法主理家務之後,生活 漸漸開始不那麼在意細節,照明 也變得黃白交錯,可是計畫期間 團隊幾次到訪,會客的餐廳裡, 其實一直都是把人照得亮晃晃的 白色明光。這份「生活好似不如 往昔」的含蓄,同樣也藏在我們 手中的玻璃杯,以及每日早晨李 伯伯給自己泡的茶湯裡,事實上 平日放置掃具、晾曬衣物的陽台 會有什麼風景可看呢?持續在陽 台為自己泡一杯茶,是李伯伯的 早晨儀式,是他得以放鬆的片刻 光陰,是他在不輕易言說的生活 艱辛之中,一處得以歇息的出口, 也是李伯伯對美好生活的執念與 深情。

每日於陽台澆灌長年種植的植物是李伯伯退休後的例行工事

新栽的花木以長型盆置放在陽台內側的盛水盤上

整備一座安頓身心的陽台 終於我們理解了這座陽台對李家 的重要性,不只在於醫療照護床 能獲得一方陽光,更是李伯伯情 感上重要的牽繫。實際執行規劃 設計時,我們首先決定拆除老化 鏽蝕的鐵窗,將陽台徹底打開迎 接室外元素,針對晾曬衣物功能, 以升降曬衣桿進行操作,使室外 光照不至於被阻擋,同時避免造 成空間壅擠的感覺,除此之外, 我們捨棄了過往積累留下,沉甸 甸難以移動的木櫃與大型盆器, 改以輕巧的櫃體和透明層架替代, 讓李伯伯與家人都能從容地收整 掃具和衣架。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的初衷,就是 讓使用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空間需 求,當我們將鐵窗拆下,環境趨 近於歸零的時候,這個理念居然 就魔法般地降臨,讓使用者真實 的需求逐漸地浮現出來。

在設計規劃階段,配合度高到讓 執行團隊訝然的李伯伯,後來的 討論、甚至幾次深度訪談,都不 曾提出自己的美感偏好,然而卸 下鐵窗之後的開闊感讓人驚嘆, 又或許是環境煥然一新,引發了 李伯伯參與陽台發展的念頭。當 工程即將收尾,我們邀請植栽師 到李伯伯家,協助評估陽台合適 的植栽時,李伯伯彷彿終於放下

心頭上的顧慮,開始自然地與我 們分享他的美感偏好,他覺得容 易蔓生的植栽不好看,有些過於 張牙舞爪,他更喜歡像桂花這樣 小巧典雅、低調綻放,能夠細膩 品賞細節的花。

收到李伯伯破天荒般的風格品評 之後,植栽師配合挑選了精緻可 愛的觀賞辣椒,並搭配花型小巧 的白色珍珠馬茶花,除此之外, 團隊還特別準備了幾份相稱的禮 物,要跟植栽們一起入住新家。

除了跟新物件一起迎接新生活, 我們還準備了一樣舊物,就是李 伯伯家舊陽台的鐵件,透過木工 的巧手,舊鐵窗鏽蝕的逃生門變 為「一扇」燈箱,再次回歸成為 陽台的一份子。握著燈箱溫潤的 木框,李伯伯說,好多鄰居羨慕 他參加了計畫,他自己最喜歡的 部分則是陽台的開闊感,新的陽 台不僅能迎接陽光,向外望的景 觀也變好了,此後太太在醫療床 上,視線也不會再被滿桿的衣服 給遮蔽。

多年前落腳撫遠街的李伯伯,在 這裡歷經了無數人生波瀾,數十 年來房子守護著他,而李伯伯守 護著家人,即便人事流轉,時節 更替,這一處「家」依然會繼續 創造屬於他們的好好生活。

李伯伯給自己沏一壺茶,拉一只椅子,「回到」煥然一新的陽台 植栽進場的日子,團隊帶了一面 茶盤與整套掃除用具拜訪,木製 茶盤上擺置白瓷茶壺與玻璃杯, 放在李伯伯新設的淺色橡木紋立 櫃上,一派木色與茶湯一起溫暖 了陽台,新的掃具同樣裝有木製 手柄,除了可供戶外使用,還附 有一組白色的盛水器,方便李伯 伯到陽台澆花。看著新栽的盆花, 李伯伯笑說,一眼就想到了秋天 桂花開的模樣,一時間陽台欣欣 向榮,充滿了生氣。

以舊鐵窗改造的燈箱,在陽台繼續陪伴李伯伯創造更多美好的生活時光

卸下老舊的鐵窗後,陽台得以更大面積地與室外環境互動

整備後的陽台引入明亮的自然光,也帶來開闊的視野

撫遠街的鄭宅陽台,是晾曬衣物與綠植環繞的空間

鄰近松山機場的撫遠街,因長年受到建物 高度限制,老屋的「整建」與「維護」便成 為現今居住在此的人們,與老房子繼續好 好生活的解方。透過整備實驗計畫,我們邀 請居住者重新思考空間,找到住家的真實需 求,從而創造下一段可期的美好未來。

位於撫遠街的步登公寓是鄭先生從小長大 的地方,他是這處老公寓的第二代住戶, 成家立業之後,鄭先生的妻子也來到撫遠 街和他一同生活。近年隨著長輩離世,以 及兩人陸續養了一橘一棕的兩隻貓咪,家 中成員有了大幅的改變,鄭先生與太太柯

小姐開始意識到,由於已經在此居住了好 長一段時間,經年累月的生活物件佔據家 裡不少空間,透過大清掃以及幾次清理, 室內變得清爽了一些,然而兩個人都還期 待住家空間能有更多地改變。

當「公辦整維計畫」的消息在社區中引起 討論,兩人認為計畫中改善既有環境、創 造更好生活空間的理念,非常符合他們所 面臨的現況,其中針對陽台空間進行發想 的「整備實驗」計畫,似乎可以為家中陽 台的困境找到出路,兩人於是決定參與本 年度的實驗計畫。

寵愛貓咪的陽台計畫

提到鄭家的陽台,就不得不先把焦 點讓給家裡的兩位貓咪成員「貝 貝」和「胖胖」。由於鄭家陽台的 舊鐵窗縫隙相當寬,曾有一回貝貝 不小心「離家出走」,柯小姐費了 好一番心力才接回牠,自此之後, 貓咪們便禁止再踏足家中陽台,為 此鄭先生還特別自製簡易的紗窗門 栓,以防再發生類似意外。

然而根據貓行為專家分享,貓咪在 習性上雖然偏向獨居動物,可是深 愛巡邏領地的牠們,每天其實需要 走大約兩個足球場大小的範圍,可 以說是精力充沛的小動物,而公寓 陽台作為「貓界帝寶」,不僅能增 加牠的戶外活動空間、提供高處監 視的位置,這樣得以接觸到室外光 照的通風環境,對牠們來說絕對是 百利而無一害。

正因為熟知這點,在鄭先生與柯 小姐的陽台計畫裡,首要的考量 就是讓貓咪們能夠自在安全地到 陽台享受貓生,而今年的陽台空 間整備過程中,柯小姐也是對設 計與使用環節最為細膩用心的使 用者,做為家中的女主人,陽台 老舊鏽蝕的鐵窗在她看來不僅美 觀不足,缺乏逃生口也存在一定 安全上的疑慮,為了遮蔽「落漆」 的鏽斑,柯小姐在鐵窗上布置了 滿滿的植栽,從一樓仰望就能 看見一派充滿生氣的自然風光。

鄭宅陽台的鐵窗上掛滿柯小姐布置的盆栽

整備以前的陽台空間

然而在美麗窗景的背後,卻是夫 妻倆辛苦維持的辛勞,因公寓老 舊,陽台防水層幾近無效,為植 物們澆水以後,時常收到樓下住 戶反映漏水問題,為此柯小姐只 好仔細謹慎的澆水,但是陽台空 間狹小,高處的盆栽便只能爬上 椅凳甚至護欄,舉起水杯伸長手 臂到盆栽邊,小心地注入剛剛好 的水量。一次拍攝時,團隊夥伴 請柯小姐現場進行示範,於是柯 小姐手持水杯踩上椅凳,將視線 前方的盆栽澆水一遍,接著便再 踩上護欄,越過衣桿給右側的吊 盆澆水,扶著鐵窗伸展手臂的畫 面出乎眾人意料,團隊夥伴一時 之間竟不知該讚嘆還是擔憂。

除了需要特技般的澆水伸展操, 鐵窗上琳琅滿目的盆栽,也使晾 曬的衣物不容易得到陽光照射, 此外陽台空間中原先已置放了雨

具、掃具和貓砂等,再加上不常 使用的園藝用品,空間因而顯得 更為擁擠。這處陽台雖有諸多不 便,但它是家中唯一合適晾曬衣 物的空間,負責洗衣家務的鄭先 生說,老公寓陽台在初始設計中 並沒有規劃水電設備,當洗衣機 成為每戶人家必備的和諧家庭 小幫手之後,鄭家還特別請人拉 設管線才能安裝洗衣機,只不過 陽台用水次數頻繁,現有的洗衣 機也相當老舊,因此鄭先生希望 能藉這次整備工程的機會,整理 陽台凌亂的水電甚至第四台管 線、增設洗手槽,並且替換新的 洗衣機。

鄭宅陽台置放了雨具雜物以及胖胖和貝貝的 貓砂

鄭家的貓咪貝貝時常在陽台入口處觀察室外

讓所有家庭成員都能自在 舒適的陽台

收到明確的改善需求後,團隊設 計師便朝擬定的方向著手進行規 劃,幾次設計會談中,鄭家的貓 咪成員們也積極參與(對展示設 計圖面的筆電尤為熱情)。然而 最關心工程成果的人,必定還屬 柯小姐了,從最初對整體風格的 想像,到後續地板磁磚與洗手台 的色系、後擴層板的運用等,柯 小姐一有點子便會在工作line群 上與大家分享,除了顯現女性特 有的細膩,團隊夥伴們深知,這 是她對自己親手布置「新」家的 盼望。

肩負著這份期許,團隊首先決定 拆除老化鏽蝕的鐵窗,為鄭家 鄭家的貓咪胖胖最喜歡蹭筆電,也順帶參與 了陽台地磚的挑選

新設的洗手槽與透明層架,讓陽台的洗衣工作區更為便利

的貓咪們創造開闊窗景並迎入自 然元素,此外透過隱形鐵窗的裝 設,減除相關安全疑慮,為全家 人設下安全的守護線。針對晾曬 衣物功能則配置了新的升降曬衣 桿,如此一來室外光便能無礙的 照進室內,同時也避免空間擁擠 的感受。

除此之外,針對陽台現有的管線 與滲漏水問題,團隊進行了完整 的防水工程,以防水劑保護並更 換新地坪,所有牆面也重新上了 防水漆。而搭配新施白漆的設 備,是黑白色系的洗衣機與洗手 槽,以及各式的透明層架,整體 空間因此變得簡潔又輕快俐落, 在保留收納機能的同時,還能讓 空間維持輕盈的穿透性,一改過 去堆滿凌亂雜物的情景。

管線的重新布設,是工程中最不 明顯卻又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尤 其師傅在安裝新的洗烘脫洗衣機 時才發現,原來的「電箱」只是 兩個老舊且沒有設置安全防護的 配電組,因此趁著這個機會,也 一併將電箱和線路做了替換, 使陽台與住家環境變得更安全、 整齊。

團隊原先一直很擔心工程會造成 鄭家貓咪們的情緒緊張,沒想 到,除了最開始工班夥伴進場敲 除地坪時,貝貝和胖胖一溜煙不 見蹤影,之後的工程期間,牠 們彷彿明白了兩位主人的苦心, 漸漸能忍受進出頻繁的工班與 聲響,其中較親人的貝貝更是 輕易擄獲眾師傅的關愛(與懷 抱),成日蹲在門口進行「監

工」,而後不久,或許是按捺不 住對陽台的好奇,胖胖也時不時 踏出房門張望一下,看看目前最 新的施工進度。

工程即將收尾時,我們特別邀請 了植栽師,參考住戶意見與陽 台實際環境後,針對既有植栽 提出保留建議並進行未來選植的 引介。雖然鄭家陽台的日照不是 那麼充足,然而植栽師以專業經 驗協助,仍為愛花的柯小姐挑選 了多年生的藍星花吊盆,此外還 搭配色彩豐富的觀葉植物,陽台 因此被點綴得繽紛亮麗。與植栽 一同進場的還有團隊準備的驚喜

小禮,包括我們請木工師傅加工 鄭家原本鐵窗而製成的小木架, 以及適於陽台空間的吊件與收納 籃,如此一來,過去懸掛於鐵窗 的吊盆,今後依舊能繼續掛在「鐵 窗」上,而陽台空間也漸漸萌生 出新的生活感。

除了鄭先生與柯小姐,家裡的貓 咪們自然是最期盼到陽台遛達的 成員。對貝貝而言,這片空間彷 彿天生便屬於牠,於是貝貝迅速 擁抱了新的遊樂場,跳上陽台邊 欄,觀察街巷行人與白日浮雲, 相較之下,胖胖對陽台的好奇、 猶疑與試探就明顯得多,然而敵

植栽置放在陽台內側層架上的盛水盤,錯落地點綴了鄭宅陽台

不過天性中對自然環境的喜好, 不用多久,胖胖也成了陽台的常 客,在團隊夥伴面前自在歡快地 跑跳,並且立刻打翻了第一座盆 栽,為柯小姐增添幸福的新煩惱。 在整備計畫全程投注了最多心力 的柯小姐,則讓人意外也毫不意 外地,給計畫團隊回饋了最大的 驚喜。當團隊最後一次拜訪鄭宅, 進行整備計畫的最終驗收時,意 外發現鄭家原本緊鄰陽台的塑膠 舊鞋架,已替換為白色封閉式的 全新木櫥櫃,並以黑馬之姿一躍 成為胖胖打盹曬太陽的新寶座。 出乎團隊每一個人的意料,鄭宅 的陽台整備才剛剛結束,下一步 肩負家庭事務的陽台,依舊維持原先洗衣、曬 衣的功能

迫不及待地展開陽台探險的貝貝

行動便立刻接棒,由陽台步入室 內。整備行動就像我們耳熟能詳 的那段故事,在一束白花爛漫芬

芳的感染下,生活一步一步掀起 波瀾,為屋主的帶來改造環境與 內在心靈的動能。

我們因此更堅定地相信,整備實 驗計畫就是那微小的,日常的居 住提案。它以溫柔輕簡的方式運 行,絕非虛無空泛的浪漫理想, 而是合於人性、貼近本心的動力 原點,透過重新思考,整備行動 讓居住空間得以回應居住者,並 且由內而外創造屬於城市的,好 好生活。

工程結束後幾天,胖胖也卸下心防來到陽台

有著盛水盤設計的盆栽架與排水規劃,讓柯小姐能夠自在地澆花

擁有一座安全的寵物陽台,可以說是家貓們的首要幸福指標

拆除鐵窗、更換設備與線路之後,鄭宅陽台煥然一新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 】主辦單位與執行團隊後記

文/吳欣融、李孝倫

本年度台北村落之聲以「台北好 好生活」為題,除了在線上進行 年度主題的推廣,更透過「空間 整備實驗計畫」這項具體的改造 行動,實際走入生活情境,探討 老建物如何能更貼合實際的居住 需求,並發掘它與現代生活產生 共鳴的潛力。

臺北市的住宅中,屋齡30年以上 的老屋數量佔了全市住宅總數七 成以上,為臺北都市空間的主要 組成,「自家是否需要都更重建」 亦是臺北人在一生中普遍面臨的 議題。老舊建築物的數量可觀, 但執行都更重建程序所需時間漫 長,如何在人口稠密的臺北維持 良好的生活空間品質,已是刻不 容緩的城市議題。

邱于真科長期望整備計畫可讓社區居民對整建維護持積極態度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持續推動整建 維護政策,提供老舊建物的外牆 拉皮、耐震結構補強和增建電梯 等補助。屋子老了需要維修保養 壽命才會更長,屋主的生活品質 也才能維持,同時也讓市容變得 清爽。2021年起更新處辦理公辦 整建維護試辦計畫,希望透過示 範基地,讓市民感受整建維護快 速改善生活環境的效果,也透過 社區陪伴員的設置,於第一線與 居民討論需求。

透過整建維護,可以更為快速改善老公寓的生活環境 從大尺度的公辦整維到小 尺度的整備計畫

「相較於大尺度的公辦整維計 畫,整備計畫便是在這個計畫下 進行的小尺度實驗行動。」更新 處邱于真科長表示,透過密集與 住戶的討論訪談,探詢其生活上 的需求和期望,以更溫柔輕簡的 方式進行空間微調,回應屋主此 刻生命階段所需,開啟通往台北 好好生活的第一步。

從陽台看見臺北的城市生活 願景

對於整備實驗計畫的期待,不僅 僅是老屋翻新,而是希望從私 領域著手,也能由內而外地改 善公共空間——這是計畫的核心 理念,也是我們對城市生活的願 景。而在住家空間中,「陽台」 正好位於公、私領域交界,具備 微小而外顯的性質,只要小規模 的工程就能創造出顯著的成果, 這份空間上的特殊性使它成為整 備實驗計畫的最佳地點。

今年台北村落之聲的執行團隊 「雄本老屋」,針對陽台主題進 行了全年度的探索與鋪墊,前期 著重在陽台的歷史追溯以及相關 議題探討與訪談,後期則實際展 開行動計畫,走入社區、觀察住 戶日常生活真實的需求,進而將 團隊老屋空間修繕的專業導入, 與住戶一同創造更好的陽台空間。

蕭定雄談起計畫目標,是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宜居

居住空間的有機編修

策劃本次整備行動的計畫主持人 蕭定雄指出「臺灣的建築工程與 室內設計大多由專業團隊進行, 居民能發揮巧思的地方不多,而 陽台是少數能被掌控的空間之 一。」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之上, 蕭定雄進一步將「有機編修」 的概念導入,如果「親手打造 居住空間」的本能,是形成違 建現象的主因之一,那麼深入 瞭解住戶的使用需求,進行「法 規內的有機編修」,便是執行 團隊透過整備行動計畫為城市 生活找到的解方。

在整備計畫執行過程中,親自陪 伴住戶、擔任溝通橋樑的專案經

理廖翊婷提到,撫遠街李宅與鄭 宅的案例中,屋主與執行團隊一 同演示了「空間劇本」,以實際 動作展現出住戶理想的陽台生 活:包括讓晾曬衣物的家務工作 更簡易、清早享受日光與茶香的 愜意自適、照顧花草時不必費力 踮腳的高度,以及午後斜陽灑 入,貓咪在女兒牆上發出的呼嚕 聲⋯⋯本次的整備實驗計畫,正 是依據這些細緻的使用需求,為 兩戶人家量身訂製出屬於他們的 陽台空間。

實際進行改造前,執行團隊觀察 到老公寓陽台普遍有鐵窗鏽蝕、

缺乏逃生口等的問題,除此之外, 陽台空間時常在承載家務工作的 同時,又背負引入室外景觀的期 待,因此當植栽、衣架以及儲物 櫃都來到陽台之後,使用機能便 難以明確區隔,室內採光與通風 的條件也因此被犧牲。

針對上述問題,在整備計畫中負 責硬體空間改造、客製化裝置設 計的設計師,透過將屋主的「空 間劇本」融入設計,將舊有的外 推鐵窗改為隱形鐵窗,在確保使 用安全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恢 復了陽台原設計中的廣闊視野與 朗朗天光。另外,為了收納經年 累月堆積的雜物,特別挑選了垂 直吊架層板櫃,其位置、高度與 間距都是依照住戶的使用習慣調 整;層架下方的不鏽鋼複合式置 物架,植栽盛水盤的洩水孔設計 則能夠將盆栽澆透後滲出的水分 經由管線排出——這些收納系統 皆以不鏽鋼與膠合玻璃製成,兼 顧半戶外空間設計所需的耐候性 與視覺通透性。儘管收回了原本 的外推空間,經過妥善收納,如 今陽台可使用的空間卻比過去更 加完整而簡潔。

老公寓陽台普遍有著鐵窗鏽蝕、雜物堆積的問題

設計師(右一)與李宅李伯伯討論陽台空間的改造項目

以不鏽鋼與膠合玻璃製成的垂直吊掛層板櫃,兼顧了半戶外空間設計所需的耐候性與視覺通透性

以不鏽鋼索所拉出的隱形鐵窗,為老公寓陽台建立新的安全防線

在整備計畫完成之際,李宅李伯伯與廖翊婷分享他的理想陽台生活

整備完成的一個月後,貓咪胖胖已經很自在地在陽台上觀察世界

微小如陽台,在改造過程中更需 要精密分工,負責不同工項的師 傅們錯開了施作時間,也讓居住 其中的人們深刻感受到陽台一點 一滴蛻變的過程。廖翊婷回憶起 整備過程,說明住戶有許多想法 都是在陽台改造的不同階段慢慢 浮現,比如鄭宅柯小姐在每個階 段都積極提出她對於設計風格與 色系的偏好,而李宅李伯伯則是 在看著嶄新的植物花架時,終於 談起對於植物類型的喜好;而執 行團隊也根據這些新想法,不斷 對整備內容進行細部調整,更在 完成後一個月再次回到撫遠街社 區,確認整備後的陽台真正改善 了住戶的生活品質。

空間評估、需求了解 & 設計討論 執行團隊與屋主共同討論,深入了解居住者的生 活樣態,將使用需求融入設計,在實體空間中討 論改造項目與方式。

隱形鐵窗安裝

裝設隱形鐵窗取代老舊鐵窗,更針對鄭宅家的貝 貝與胖胖,設置了間距較小的隱形鐵窗,在有著 通透視線的同時,也能確保防墜與安全。

拆除舊鐵窗與雜物清運

將老舊鏽蝕的鐵窗拆除的同時,鄭宅與李宅也進 行著斷捨離,將原本陽台空間中不必要的雜物逐 一清除。

植栽規劃與種植

透過專業植栽師評估現場的日照量、以及柯小姐 和李伯伯的喜好,配合植栽盛水盤尺寸設置了多 樣化的植物,也協助將舊植物移盆和擺放到合適 位置,以及提供植物養護上的小秘訣。 Addition!

在原有計畫實施項目外,鄭先生與柯小姐更主動 提出陽台的防水及水電管線的問題,執行團隊也 協助將舊地磚打除、重新施作防水層、鋪上新的 地坪磁磚、和油漆粉刷;並配合新式洗脫烘衣機 的進駐,重新整理了給排水管、電線與插座,並 安裝洗手槽,讓老公寓的陽台空間,隨著本次整 備實驗計畫的展開,更進一步地好好生活。

安裝收納系統

客製化不鏽鋼複合式置物架與牆面重柱層架的設 計上,除了以垂直化增加收納空間外,植栽盛水 盤的洩水孔設計,也配合了排水系統的規劃,安 裝時也考量使用者了方便拿取的高度。

老舊鐵窗的改造

伴隨著老公寓多年的老舊鐵窗拆除下來後,由執 行團隊與職人一同討論改造設計,配合著窗花樣 式,重新賦予了新的功能,成為了這座陽台的紀 念品。

可調式晾衣架安裝

肩負著一家子衣物的晾衣架,以市面上的規格品 為主,簡易使用之餘,對應後續的保固與材料更 換上也較為便利。

點綴與開啟陽台的新使用

呼應柯小姐與李伯伯所喜愛的風格與使用習慣, 執行團隊分別贈送了小巧可愛的收納小物,以及 戶外用掃除用具,並一起將陽台上的生活物件重 新收納擺放,迎接陽台空間的新使用。

整備實驗的「打開陽台」對社區立面帶來視覺上的重要變化

整備計畫的漣漪效應

在計畫實施過程中,執行團隊觀 察到兩戶人家室內空間的轉變:

鄭宅柯小姐因陽台的開放而重新 安排進出動線、著手整理客廳, 而原先堆積於李宅角落的雜物則 逐漸清空,顯現出藉由微小的整 備行動,在既有居住環境裡「好 好生活」的可能性。

除了住戶的改變,李宅李伯伯和 鄭宅柯小姐也都提到,陽台施工 期間街坊鄰居露出好奇的眼光, 完工後也收到各種回饋,有人覺 得還原後的陽台很漂亮、有人期 望自家也可以拆掉傳統鐵窗改成 隱形鐵窗、有人詢問工程找誰做 的等,這些正面回應也給更新處 和執行團隊不小的鼓舞,也表示 整備計畫為社區帶來了一些潛移 默化的影響。

「整備計畫的目標是『以小見 大』,透過陽台這樣小尺度空間 的精緻設計,對內影響室內空間, 對外則可以將『打開陽台』的效 應延伸至街坊鄰里。」蕭定雄談 到計畫的長遠目標,是希望能讓 更多的設計師們能意識到陽台的 重要性,無論是小單元的老屋翻 新時,將這片時常被忽略的空間 一併納入規劃,亦或是進行全棟 整建維護時,將陽台與建築立面 做整合性的全面思考,都是我們 樂見對陽台的關懷與轉變。

如同最細微的雨絲在湖面漾開漣 漪,住宅空間整備實驗計畫也希 望透過小而美的示範點,喚起偌 大都市空間的回應。當老公寓重 新「打開陽台」,街道巷弄將成 為更舒適的步行空間,而居民向 外眺望時,落入眼底的也會是完 整的生活圖景。

撫遠街步登公寓陽台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的 更多故事與影像紀錄

從「 將就 」到「 講究 」打造與寵物共生的陽台住宅 /專訪貓宅設計師劉文慧

打造療癒陽台空間設計師的陽台種植指南 /專訪陳普設計師

從 「 空間轉換 」 和 「 通用設計 」 打造陽台空間的適切生活 /專訪無印良品設計企劃室總監吳宗育

文/蕭定雄、徐菀臨、鐘佳陵

專訪貓宅設計師劉文慧

台北村落之聲規劃了一系列以「陽台」為主題的訪談文章,藉由不同專家的經驗與 看法,共同拓展對城市陽台生活的想像。而在我們的觀察,「寵物陽台」的規劃、 設計也是當今社會具有高度討論聲量的議題。

寵物陽台的改造案例中,「貓奴」稱得上是最主動的群體,為了讓家中的貓咪可以 曬太陽,陽台的DIY佈置在他們之間形成潮流。各大臉書貓咪社團、PTT等社群, 貓咪飼主皆樂於發表陽台的佈置心得文,分享貓咪們在陽台曬著太陽,悠然自得的 模樣。

多樣化的寵物陽台空間設計,提供更多人與寵物之間平衡的適居空 間思考(Source:FB粉絲專頁「伍家貓一打」 提供)

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截至 111年底,犬貓合計的數量已達 222 萬隻,其中貓咪佔了 82 萬隻。且貓 咪登記的數量逐年攀升,110 年增加 11.5 萬隻,111 年增加 13.2 萬隻。 為滿足寵物的習性與需求,創造出 更好的生活環境,飼主開始注重居 家空間的設計與規劃。租屋市場逐

寵物陽台的空間規劃,首重「安全性防護」(Source:FB粉絲專頁「寵 愛貓咪居家防護」 提供)

漸出現的新關鍵詞標籤「寵物友 善」、「貓咪友善住宅」,反映 了寵物飼主對特定形式住宅需 求的上升。

飼主們對陽台空間的利用與偏 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究 竟為什麼貓咪這麼喜歡陽台空間 呢?且作為寵物的常態性活動場

所,這些陽台在設計與佈置上, 又有哪些特別之處?需要注意、 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台北村落之 聲邀請了高雄小本室內裝修設計 有限公司的劉文慧設計師,以其 專業室內設計師與資深貓奴的兩 個身分,來談談「陽台」與「貓 咪」,這兩個她最熟悉且熱愛的 主題。

「 貓宅 」 陽台首重元素: 安全防護

由小本設計團隊所打造的Suki na room 喜歡那租屋的「貓 宅」,獲得了 Shopping Design 2021 臺灣設計 Best 100 當中 New Power Discovering 獎項。 此獎項重視具實驗性的創新精 神,以及團隊、創作者對跨領域 的整合。

位於高雄市商業區的「貓宅」, 看見了養貓租屋族的需求,並研 究貓咪的行為習性,創造嶄新的 租屋類型,提供市場多元且個性 化的選項。「貓宅」前身是三層 樓的透天厝,在設計團隊的巧妙 規劃下,屋齡40年的舊建築煥 然一新,搖身一變成為專門提供 給養貓租屋族的出租套房。更特 別的是,貓宅的每一間套房都留 有「獨立陽台」,並設置安全網 及隱形鐵窗,將養貓族最在意的 門窗防護措施,真正落實在建築 本身的硬體設施中。

貓宅宿舍外觀(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提供)

過往的租屋經驗影響劉文慧設計 師甚深,她曾在臺北租過帶有陽 台的套房,當時也帶著三隻貓咪 一起生活。每天固定的時間,設 計師與貓咪會一起到陽台活動、 透氣。陽台空間對她非常重要, 在與戶外環境接觸的同時,又保 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隱私的 戶外空間」讓她與貓咪能同在一 個地方,安然自得的消磨時間, 享受彼此的陪伴。但臺北租屋處 的陽台沒有安全防護措施,貓咪 隨時能從欄杆縫隙溜走,跑到一 樓遮雨棚上。貓咪隨時能逃脫帶 來的不安感,一直縈繞在設計師 的心中,因此,她設計Suki na room貓宅首重的考量即為「安 全性防護」。

貓宅在陽台加裝隱形鐵窗以增加防護、安全性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提供)

除了在陽台加裝隱形鐵窗,也在窗戶加裝防護網,雙重防護提升安全性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提供)

安全防護設施

「只有把門窗防護做好了,貓咪 在家裡,大家才能完全安心地去 上班和外出。」設計師與我們分 享,曾經貓宅一位住戶的貓咪爬 到房間上方,頂開了輕鋼架搭設 的天花板,突破重重關卡,偷溜 到開放的公共空間。設計師與 貓宅的營運者趕緊加固天花板, 避免貓咪再次找到縫隙逃家。貓 咪並不能認知自己所在環境的 危險性,作為負責任的飼主,必 須要為牠們慎重考慮安全性的 問題。貓宅的設計也以此為出發 點,在陽台空間設置隱形鐵窗、 防護網,以避免貓咪趁人不注意 溜到陽台玩耍所要面臨的風險。

隱形鐵窗

隱形鐵窗由不銹鋼線組 成,既美觀、視野良好, 且能有效防護,避免貓咪 墜樓、逃脫意外。一般隱 形鐵窗的間距為 5 公分, 而寵物陽台的隱形鐵窗間 距則須要更小,約在 2.5 公分至 3 公分左右。

塑膠網格可搭配束帶、包 塑鐵絲固定在窗框、牆上 等處。劉文慧設計師 「 貓 宅 」採用的白色塑膠網格, 與市面上常見的黑色塑膠 網格網目不同,目數更多、 更牢固。

網格、網片搭配長尾夾、束 帶或包塑鐵絲等,就能固定 在窗溝、陽台等處,達到很 好的防護效果。且網格材料 容易取得,組裝也簡單,非 常適合作為陽台防護 DIY 的 方案。

寵物陽台的多重功能性

貓奴們肯定都有相同的經驗,一旦打開陽台的落地窗或門,匍匐在腳邊 的貓咪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向陽台。為什麼貓咪那麼喜歡陽台 空間呢?一來,是陽台的日照充分,滿足了貓咪曬太陽的需求。

對貓咪來說,曬太陽是貓生大事,不僅讓貓咪心情愉悅,也有益於健康。

長期待在潮濕的環境,貓咪往往會「發霉」感染黴菌,出現掉毛、抓癢 等皮膚問題。二來,貓咪是領地動物,陽台位於高處,貓咪在陽台上能 安全的向外巡視周遭環境。在貓奴的購物清單中,加裝在窗戶、窗溝上 的吊床是必備品,貓咪經常會流連在吊床上睡覺、看風景。

針對貓咪的習性和行為,越來越多飼主開始 考量如何以陽台空間打造為貓咪半戶外的活 動環境。

安全貓咪活動空間布置-環境豐富化防護設施

貓跳台垂直的台面設計符 合貓咪的習性,供貓咪 上、下活動,消耗體力。

市面上販售的貓吊床有許 多種形式,包含懸掛式、 吸盤式等固定方法,不少 貓奴也利用各種材料,自 製貓吊床,讓貓咪可以在 陽台享受陽光、看風景。

貓籠、貓抓板、貓砂盆

貓籠可讓新貓與生病貓咪 隔離、休息,平時也可以作 為貓咪的獨立小房間使用。

陽台空間也可以放置各類 貓咪用品如貓抓板、貓砂 盆等,增加寵物陽台環境 的豐富度。

(Source:FB粉絲專頁「寵愛貓咪居家 防護」 提供)

環境豐富化的陽台機能空間設計能強化貓咪生理與心 理健康(Source:FB粉絲專頁「伍家貓一打」 提供)

近年來,獸醫師們推廣寵物「環 境豐富化」的概念。貓咪行為學 家林子軒獸醫師便認為,貓咪 保留許多原始習性,喜歡躲藏、 爬高,營造出適合的生活場所相 當重要。「環境豐富化」不僅可 以正向增強寵物的生理與心理健 康,更能消耗貓咪精力,減低行 為問題的產生。而「陽台」,正 好是打造出符合貓咪習性需求的 絕佳空間。貓奴們也越發重視陽 台空間的規劃,讓貓咪們能安全 感受半戶外的環境。

貓草與其他植栽

貓草並不是特指一種植物的名稱,包含了大麥草、小麥草、苜蓿、稻草、燕麥、貓 薄荷、狗尾草等,市面上販售最常見的貓草為「小麥草」。貓咪食用新鮮的小麥草 可補充纖維質,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消化,也協助將毛髮排出體外。而不只貓草, 陽台也可以種植其他植栽,將陽台空間打造為貓奴與貓咪共有的半戶外休憩的場所, 在保有隱私性的陽台享受舒適的環境、彼此陪伴。

Step 1. 小麥草種子泡水 8 至 12 小時。

Step 2. 小麥草種子放在濕的衛生紙上,置於陰涼處催芽,約一天時間。需注意濕度,隨時 補充水分。

Step 3. 將已發芽的小麥草種子挑出,均勻的埋在培養土中。

Step 4. 將盆栽移到窗戶或陽台曬得到太陽,但不會整日直射陽光的地方。等待小麥草生長 約 3 至 6 天,就可採收給貓咪食用了!採收由離土壤表面 2 至 3 公分的高度,剪 下約8 至 20 公分的小麥草。

Step 5.

採收第一次後,小麥草須種植在有陽光、通風的地方,視氣候情況、土壤溼度澆水, 每次澆水需澆透。約 1 至 2 週後可再採收第二次,依此類推。

生活提案

從「將就」到「講究」:貓咪與飼主生活平衡的進行式

「陽台的效用遠比我們想像還要大」,飼養三隻貓咪的劉文慧設計師研究了 貓咪的習性,重新思考陽台存在的意義,將之塑造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空間。

對人類居住者而言,陽台空間不僅能晾曬衣服、擺放雨天的雨傘,也讓 居住者有私人半室外空間接觸戶外、透氣,提供了休憩性與機能性兩種 導向的功能。養貓租屋族更是需要陽台空間,可作為新貓進入家庭時的隔離 空間使用,也能放置大的貓籠、貓跳台,增加環境的豐富性。

她認為真正的貓咪友善,並非是全部以貓咪為主,而是尋求人貓共生的「平 衡點」。飼養寵物不應該是以「將就」空間使用為前提,而是透過良好的空 間規劃與設計,過得更好、更「講究」。

藉由良好的空間規劃與設計,找到貓咪與飼 主生活共好的平衡點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提供)

專訪陳普設計師

文/蕭定雄、蕭涵文、蔡郁萱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裡,能夠在生活空間中打造一片綠洲是許多現代人的 嚮往。綠植不僅能美化環境,還具有淨化空氣的功效。在疫情的影響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植綠植,看中它們所帶來的「療癒力」,更吸引了 年輕世代的「入坑」,也使觀葉植物成為一股風潮。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陽台是種植植物的首選場所。因陽台屬於半戶外空 間,能夠較大程度的運用陽光照射和空氣流通的優勢,轉化成為一個適 合綠植生長的空間,並且打造成能夠帶來放鬆壓力和療癒身心效果的舒 適空間。然而,初次種植植物時該做哪些準備呢?新手愛好者需要注意 哪些事項呢?不同陽台的種植環境該如何選擇綠植?在陽台種植的環境 中還有什麼容易忽略的細節呢?

陳普設計師談植栽的選擇與照護

日目 247 Visualart 的負責人設 計師陳普,三年前因為自宅搬遷 後發現鄰居家的窗戶破損,在視 覺上怎麼看都感到不舒服,於是 入手了植物做遮擋修飾。隨著他 加入植物交流社團並結識了更多 的植友,更加的深陷其中「出不 了坑」。於此同時工作室也開始 種植並且數量不斷增加,其中還 將露台打造成有如熱帶雨林般的 秘境,也為此設立了YouTube 頻道「PIBI GARDEN」,拍攝有 關植物的專題影片。在本次訪談 中,我們邀請了陳普設計師談談 如何打造一個充滿療癒氛圍的植 栽空間。

歡迎光臨新手村注意事項 no.1

「開始養植物之前一定要先觀察家 中的日照位置」陳普說,根據陽台 的特定環境條件,如日照光線、進 風和濕度,我們在選擇植物品種時 也要有所考量,根據不同植物特性 所需要的日照時間也會不同。而現 在有一些功能性的App應用程式 也可以協助觀察家裡陽台的陽光 方位,讓使用者知道在不同的季 節之下,太陽的位置與路徑、與 自家陽台的關聯性如何,如 Sun Seeker、太陽的軌跡、太陽測量師 等,都是可以參考使用的陽光衡量 工具。

確認了陽台日照時間及方位,就能選 擇適合種植的植物,東面陽台為半日 照環境,陽光照射時間為上午,市 面上的植物一般都能選擇;而西曬陽 台雖也為半日照環境,因為下午直射 的陽光溫度較高,就需要選擇戶外或 耐曬的植物,像是多肉植物、仙人掌 等,或者可以自己增加遮陰的效果, 如陳普工作室的窗邊就是西曬的光 線,所以他在窗戶邊加裝了遮光的帆 布,讓下午的陽光不會太強烈;而南 面陽台雖為全日照環境,從早到晚都 曬得到太陽,但和北面陽台一樣,光 線相對較溫和,就可以選擇種植大部 分的蕨類和觀葉類植物。

東面陽台

半日照,上午光線充足且較溫和

市面上的植物一般都能選擇

西面陽台

耐旱植物如多肉植物、仙人掌

南面陽台

半日照,下午光線直曬且較強烈 全日照,光線較溫和

部分的蕨類和觀葉類植物

北面陽台

日照少,光線較溫和

部分的蕨類和觀葉類植物

陳普於工作室使用加濕器以及讓植物群聚,打造 「微氣候」

此外陳普也特別提出,在第一次嘗 試養植物時不要選購過於昂貴的品 種,在尚未打造出完善的種植環境 及獲取足夠的種植知識以前,植物 可能無法適應其周圍環境而無法存 活,這樣的失敗可能會加重對植物 種植的挫折感。

在具體了解自身環境之後,我 們該如何在陽台上營造出適合 植物生長的環境?植物生長重 要的因素是光線、濕度、空氣 流動,我們了解了家中的日照 方向後,接下來可以確認自家 陽台的實際情況。

一般來說,開放式的陽台雖然空 光線、濕度、空氣流動,打造陽台 「 微氣候 」

氣流通,但較難維持環境的濕 度,為了增加濕氣,我們可以放 置水盤以及讓植物聚集,同時土 壤也會釋放出濕氣;或是可以 將部分陽台打造成一個可加濕的 空間,使用加濕器穩定環境濕度 後,即可種植需要較高環境濕度 的植物,如觀葉類的火鶴、或中 小型蕨類如鐵線蕨。

將盛水的托盤上放石頭或發泡 煉石,並注意水位不可超過石 頭,將植物放置水盤上可讓水 氣滋潤植株,以此增加濕氣。

將植物擺放在一起可以形成 「 群聚效應 」,植物群聚生長 時,可增加局部的環境溼度, 形成簡單的微型氣候。

放置加濕器

放置加濕器為最有效且可大 範圍提升空氣濕度方式,但 若於室內環境需注意周邊不 可放置怕潮濕的物品。

陽台被忽略的那些日常小事:產生熱氣的冷氣室外機

一般步登公寓陽台可能會放置洗衣機和鞋櫃等物件,若要種植植物除需注意 動線規劃,還要考慮冷氣室外機設置的位置。夏天開冷氣時,室外機會產生 熱氣讓周圍像烤箱一樣悶熱,用心照護的綠植可能因此乾枯。住宅若有前後 陽台,可以將室外機與植物的位置分開規劃,或者可用熱氣導風的方式改善, 若無法完全避免上述情況,我們可以選擇種植耐曬、不怕熱植物,如海葡萄 或大棵雞蛋花。

此外,在澆水時需要注意避免水流影響鄰居和路上行人,如果澆水的水流沿 著建築物的管線流到鄰居的樓下,抑或陽台不具防水功能導致漏水問題,可 能會引起路人或鄰居的不滿。

海葡萄特性耐風又耐熱,為許多人作為陽台的大型觀賞植栽

(Source:菩提園藝 Puti Plant Shop

生活提案

沒有陽台的 Plan B ,室內種植的優缺點

當前越來越多人將陽台植栽轉置室內,雖然現在也有很多適合室內生長 的植物,但室內環境需要有散光進入並且通風良好的位置,若光線不足, 植物莖部為尋找光源會伸長徒長,不但植物不健康,外觀也不美觀。

此外,室內植物的生長也需要注意溫度和通風情況,大部分植物與人類 一樣,喜歡在舒適的環境下生長,打開單邊窗戶或開啟風扇感到涼快不 一定是通風的環境,所謂通風環境則是要有「空氣對流」的狀態,最簡 單的評斷方式即是,如果人在這個空間內不覺得悶,這個環境即是有良 好「空氣對流」的環境。當人外出時,可以將雙邊的窗戶開啟產生「對 流」,才不會讓室內植物因為不通風,導致長菌或過熱。

陳普也提出,在室內種植植物雖然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並與空間互 動,但室內植物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另外,由於土壤是有 機的環境,它也可能會產生一些蟲害。若希望照顧省時,可以選擇種植 一些中大型、容易照料的植物,例如一株好種又美觀的龜背芋,或者保 持植物數量不要太多。 室內植栽注意事項

需選擇有陽光光線進入的窗 邊與室內,若該處能於不開 燈的狀態下清楚閱讀,則為 「 明亮散光處 」。

打開風扇感到涼快不一定是 通風的環境,如果自己在該 空間作息不覺得悶,能感受 到 「 流動的空氣 」 即是通 風環境。

植物與人類一樣喜歡舒適的 溫度,除需避免讓室內溫差 太大,夏天高溫可打開冷氣 讓溫度保持恆定,但開冷氣 後需注意增加植物濕氣。

將植栽轉置室內空間中,須留意室內環境有散光進入並且通風良好的位置 (Source:花間散步 花草植物美學 提供)

不同的陽台種植環境: 大樓vs公寓

在常見的步登公寓當中,能夠較自 由地採用一些 DIY 方式,如前述創 造局部的空間隔斷,打造可以加濕 的環境,取得最適的陽光照射及濕 度控制相關配置,或者適量加入植 物燈,讓植物能夠在更加舒適的環 境下生長。

然而在新大樓的陽台之上,情況就 稍有不同。新建築物在法規及社區 規約的限制之下,可以針對自家陽 台調整出最適種植環境的作法上就 有些不同,例如不允許安裝遮光設 備等。此外,高樓層雖然看似可能 有較好的採光條件,但同時也須面 對風量或風壓較大之環境狀態,容 易對植物造成破壞。不過只要觀察 好空間環境,在受限的條件下仍有 許多植物品種可以做選擇,只要做 好基礎的綠化及選對植物,在大樓 陽台也能將植物照顧好。

陳普表示種植植物會開始理解生活的環境,看空間也會有不同的層次跟細節

綠色生活帶來的改變

「不管是種植在室內還是室外,讓植物進入生活對生活品質都是加分 的」陳普與我們分享,照顧植物的過程也能讓心靈療癒。在這過程也因 為開設了植物的頻道,帶來更多交流對象,增加了與他人的互動以及跟 社會的連結,許多植友也表示「原本是在照護植物,最後是植物療癒自 己」。同時,也會開始以不同的觀察角度看待生活,留意城市和空間的 光線、方位和空氣,重新思考環境和四季的變化,這些變化也使我們開 始重視自己與外在環境和城市的關係。

此外,與植物互動的過程也提供了創作上的靈感,除了今年 2 月配 合「臺灣國際蘭展」打造並搶先成為第一波亮點於臺北 101 展出之 《Orchidsaur》,並打造出吉祥物「Orchid 獸」,都讓觀者驚艷於植 物的裝置藝術的結合與呈現。陳普設計師與團隊今年十月也會參與國立 臺灣美術館展演創作計畫「U-108 SPACE」,以「串流群落_溫室的溫 室」為題講述以植物為核心,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的想像與體驗故事。

因為對植物的熟悉度,可以將植物元素更融合於創作作品上呈現,透過 創意與植物的結合,展現了空間、植物與人生活互動的更多可能性。

專訪無印良品設計企劃室總監 吳宗育

文/蕭定雄、鐘佳陵、廖翊婷

回顧台北村落之聲「好好生活提案」系列文章,我們分別從不同專業設計者 的角度探討「寵物陽台」及「綠植陽台」兩種陽台使用面向,將多樣化陽台 生活的使用想像推介給大眾。近年來受全球疫情影響,連帶影響人們於住居 生活型態上的變化,長時間的居家隔離也增加人們對於「陽台」,這個從室 內過渡到戶外的中介空間的生活轉換需求。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在自家陽台設 置植栽和造景空間,不僅意味著陽台功能和意義上的轉變,也預示著陽台空 間隨使用者需求不同,可轉換為不同使用型態。

MUJI 無印良品自 2004 年來臺經營已將近 20 年,從生活基本的需求出發,致 力於提倡簡約、自然的現代生活哲學,並將之融貫於生活各層面的產品設計 中。除了經營產品銷售外,MUJI 也跨足住居空間諮詢和改造服務。

2013 年 6 月 MUJI 首次提供「家具配置諮詢服務」,實 際走入顧客居家生活,協助家具和動線的配置規劃,解 決臺灣人在住居空間面臨的共同問題,而為了更貼近於 顧客需求,於 2017 年引進「MUJI RENOVATION 」臺灣 在地化空間改造企劃,打造屬於個人化的生活空間。

本次台北村落之聲邀請了 MUJI RENOVATION 企劃室的 吳宗育總監,以其專業的空間改造和收納規劃的兩個面 向,來談談如何運用空間機能和收納法則打造適切的陽 台生活空間。

本次台北村落之聲執行團隊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特別前往採訪 MUJI RENOVATION 設計企劃室總監吳宗育(左二)

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的空間改造企劃

臺灣無印良品自 2017 年展開「MUJI RENOVATION 空 間改造企劃」服務,強調以「人」為本,在坪數空間不 變的情形下,發展出「小天花」與「方格牆」等多項空 間提案打造可自由組合變換的模組化空間運用方式,以 此因應未來使用者居住需求的改變,打造不同居家成員 的生活空間。

而此打破牆體隔間的空間設計思考,來自 MUJI House 對於日本戰後 nLDK 住宅在生活型態上改變的反思, 提倡以「單間空間」設計形式實現「可長久使用、可以 改變」的住居空間理念。而此對應於臺灣住宅隔間明確 的劃分方式,吳宗育總監指出臺灣與日本對於空間隱私 上的文化差異,例如他提及臺灣相較於日本,房門普遍 需上鎖的習慣,日本人則認為住居環境應開放共享,因 此強調空間通透性及能隨時轉換規整的模組家具作爲隔 間,是空間使用上的要點。近幾年隨著時間推移,在當 今住宅小坪數空間、首購族年齡下降及少子高齡化趨勢 影響,MUJI RENOVATION 在臺所推行的住居生活型 態,也逐漸受到關注和採行。

小天花是指接近屋頂的上方加上一小塊懸空的天花,此空間設計能加 強空間穿透性外,亦可增加收納空間,同時也可以將管道、電線收藏 起來,使空間更為簡潔(Source:MUJI RENOVATION 授權提供)

方格牆靠牆擺放可搭配模組化家具作為收納家具,獨立擺放時可 作為隔間家具,因方格牆沒有背板設計可保有一定的視覺穿透性 (Source:MUJI RENOVATION 授權提供)

因應生活型態轉變而生的陽台空間轉換提案

接續前述臺日隱私文化差異在空間轉換上的思考,其也可 以反映在當前臺灣陽台外推的現象,除了住居空間不足、 基於安全及防盜考量等而有設置鐵窗的需求外,注重隱 私、隔絕外界窺探的視線也是造成此種內外空間隔閡的 因素之一。對此,吳宗育總監也藉著臺北市大安區室內陽 台空間改造案例,分享如何在滿足居住者使用需求的前提 下,拆除室內隔間引入陽光,進而影響住居者對空間使用 的既定印象,創造客製化的陽台。

吳宗育總監分析臺灣當前進行 15-20 坪 MUJI RENOVATION 空間改造 案例,以單人及兩人為最適居的生活型態

大安區案例空間在改造前因格局規劃不良而有光線不足和走道狹長的問題。在改造 後拆除原有隔間,運用木框和玻璃拉門區隔客廳和起居空間,使光線能通透至室內 (Source:MUJI RENOVATION 授權提供)

此種由室內過渡到室外的空間轉 換思考,源自日本無印良品所推 行「Green」室內植栽點綴的概 念,透過日常澆灌行為的期待感 來分散現代都市生活上的壓力, 慢慢地隨著近幾年疫情時代的發 展,植栽景觀空間的需求逐漸移 轉至戶外陽台。吳宗育總監也藉 此分享自己在疫後生活裡,對陽 台室外植栽與景觀空間的需求增 加,進而意識到陽台在生活空間 轉換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可 賦予陽台多種機能。

陽台的各種空間使用需求,能否 透過快速空間轉換的設計達到目

室內陽台透過窗屋通透陽光的引入來提升生活和空間機能(Source:無印良品の家)

的?吳宗育總監提及仍需要回到 使用者的需求面考量,若在空間 規劃階段時可以做快速空間轉換, 便可因應未來使用者的需求變化 (如興趣改變、搬遷買賣、產權轉 移等)做最大化的調整。而近年 來,日本 MUJI HOUSE 所推行 的「室內陽台」,則提供了另一 種陽台使用的視角。其原型源自 日本「窗戶」剪裁的通透設計, 後來發展為「窗屋」的空間型 態。以「窗屋」為「室內陽台」, 透過不同材質的地板如磁磚、木 地板,區隔不同空間機能,進行 空間轉換,滿足使用者多種使用 需求。

室內陽台運用磁磚區隔不同機能的空間(Source:無印良品の家)

「適切生活」

配合生活型態、計畫收納方式 打造陽台空間的

「將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品,打 造成真正需要的模樣」為 MUJI 無印良品所推行的「適切生活 (Compact Life)」核心理念, 並非捨棄所有物品及侷限於狹小 空間,而是透過無多餘裝飾的設 計且泛用性高的商品,將生活環 境作整理,實現充滿居住者個人 特色的舒適生活。在本次訪談中, 吳宗育總監也分享自己在日本 MUJI參與空間收納技巧訓練課程 的經驗,期許大眾能透過「四大 步驟八個訣竅」的空間收納法則, 在不同空間形式和使用機能下, 打造屬於自己的適切生活。

步驟 1

思考擁有的方式

只擁有真正需要的物品

步驟 2

思考收納的型態

訣竅 1:掌握現狀 訣竅 3:打造住居

以拍照的方式客觀審視需要改善之處 將物品集中整理,營造自由空間

訣竅2:進行篩選

只留下讓人感到心動的物品

訣竅4:考量通用性

選擇可以由改變尺寸 及用途的收納方式

訣竅5:歸納分類

拼除雜亂、不規則、零散的生活

步驟 3

思考收納的方式

訣竅 6:系統性的整理

按照人物、目的、場所進行整理

步驟 4

思考生活的精彩之處

訣竅 7:收納物品

按照使次數和目的整理物品

最後加上標記

訣竅 8:

配合季節變換與珍愛物品 享受生活樂趣

針對陽台空間的收納技巧,吳宗育總監以前述自家陽台空間的收納經驗 為例,與我們分享陽台空間經常使用的三種收納產品,其一為 SUS 組合 層架,對應到陽台空間可作為鞋架和雜物收納;其二為耐壓收納箱,針 對工作陽台不同大小工具和生活用品,可透過多尺寸和規格的收納箱進 行收納;另針對自家陽台有植栽養護和種植的需求者,可以運用軟質聚 乙烯盒作為植栽泡盆。透過上述的「四大步驟八個訣竅」搭配無印良品 三種實用的陽台收納產品,依照個人需求多元運用這些產品,經由不同 的組合,打造專屬於個人陽台空間的「適切生活」。 生活提案

陽台空間收納產品

SUS 組合層架

為無印良品代表性的 收納家具,可作為鞋 架及雜物收納架。

耐壓收納箱

有不同⼤⼩規格及尺⼨, 可收納工作陽台上的不同 工具和生活用品。

軟質聚乙烯盒

有良好的耐⽔與耐冷特 性,可作為景觀陽台 植栽泡盆。

本次徵文活動來函眾多,收到的稿件內容豐富多元,細細品讀各式各樣的陽 台之後,編輯室歸納出四大主題,並藉由圖文集錦的方式與讀者分享這些當 代陽台,從中,我們得以一起看見陽台好好生活的多元可能。

種種陽台生活的呈現,不僅回應了本年度針對「植栽陽台」、「寵物陽台」 以及「工作陽台的收納技巧」進行的討論,切實而認真生活在陽台空間中的 生命,其存在本身就足以證實「陽台好好生活」的提案並不困難,亦不需要 大張旗鼓地改造,由日常需求出發,並與共同生活的夥伴一起執行,就是最 真實美好的實踐。 徵文活動

我們一起打造的陽台

Swallow ∕ 小夫妻的旅攝生活 園藝走廊與休憩空間

新北泰山

自從擁有自己的家以後,我們就不斷規劃家中的每個 角落與佈置。我們家是前、後陽的設計,後陽台作為 晾衣服及堆雜物的空間,前陽台則是想打造成家中的 園藝走廊與休憩小空間。

前陽台至今經歷了兩次大改造,一開始鋪設木地板與 小石頭、放置太陽能燈具,並種植許多開花植物及觀 葉植物,將前陽台變為我們專屬的植物園。週末時拉 開窗簾就能享受陽台上的綠意,花盛開時在室內還能 聞到陣陣花香,我們還使用廚餘做的肥料去種植植 物,也讓米寶參與照顧植物。

後來因長年風吹日曬導致木地板腐朽,不得已只好全 部拆除進行第二次改造。拆除木地板及小石頭後,我

們在前陽台加裝折疊桌與高腳椅,將種植的植物圍繞 著桌椅,米媽還買了許多裝飾品讓陽台更加夢幻可

愛。只要天氣好,我們就會端上一杯咖啡、帶上一本書, 坐在陽台的桌椅享受悠哉時光。陽台成為家人生活的重要空 間,我們非常喜歡這種充滿綠意的感覺,在水泥都市裡保有 一塊綠地是很棒的事。

人與空間的互動對話,是建構陽台 「 好好生活 」 的重要基礎,與家人、

夥伴一起創造屬於彼此的空間與記憶,是共同生活在一起,既珍貴又瑣 碎,閃閃發光的生命片段。

Rentea∕Rentea 第一間房子夏日遮陽實驗

新北永和

陽台是老舊步登公寓的門面,每當返家 或有客人來訪時,第一眼就是位於鐵門 後的一字型陽台,它的一側是向外開放 的矮牆,而另一側是通往室內的落地滑 門。隨著入住時間的推進,夏天的陽光 灑進客廳,雖然讓室內日光充裕、明亮, 但一下午的曝曬也讓空間更加悶熱。因 此,一個夏日遮陽計畫就此展開。

由於是租來的老舊公寓,並不適合在陽 台牆壁上鑽洞,也想將外牆復古磁磚原 樣保留,實驗「不破壞既有牆面、降低 復原成本的前提下,以可負擔成本做出 大型固定家具」成為我們的目標。

準備材料有松木角材當作柱子,加上立 柱配件。2023年8月,一群人加一把厲 害的鋸子,先將柱子鋸為合適高度,再 塗上戶外防水漆,最後經歷幾次 長 度的 裁切後,安裝好立柱、橫桿及竹簾。

Rentea實作趴花了一個下午在大家齊心 協力下完成遮陽竹簾架的DIY架設。改 造後的陽台,竹簾的顏色自然地融入原 先綠意盎然的風格。在陽光直曬進屋內 的午後,輕鬆地將竹簾拉下,便能區隔 炎熱的日曬光線。

自然療癒的心靈窗口 主題二

小飛Fei∕

我的城市綠洲,心之所向

原先很舊的、洗不乾淨的磁磚地板,住了兩年多陽台 只是進門經過,不會多逗留的角落⋯⋯在種植後開始 一點一滴的改造陽台,讓一抹抹的綠意充滿這小小的 空間。每天上下班有綠植們的迎接、疫情WFH時少了 關在家的煩悶,冬天時坐在陽台喝熱紅酒,夏天點一 袋鹽酥雞配啤酒;這小小花園充實了我的心,改善了 我的心病,陽台一天天變美,我的日子也跟著一天天 好了起來! 新北永和

陽台改造前身心靈狀態不好,想看身心科又擔心自己 是真的生病了。沒想到因為接觸種植,這一切都有了 改變。

陽台作為連結室內外的緩衝地帶,將陽光、空氣與風引入,滋養了棲身 於公寓屋簷下的萬物眾生。透過這些自然元素,找到生命的出口,並重 新感受,置身於宇宙自然環境之中的自己。

張雯怡∕

蒔草花園 Sky Garden

北市中正

我家獨特條件在於兩面臨露台與陽台,因此設計之初即決 定打開既有隔間,引進自然,也讓生活可以向外延伸!一 生萬物形塑出的一大空間,可在此做飯、用餐、讀書、運 動、休閒、蒔花弄草⋯⋯是既個別又連續存在的空間。

天氣好的早晨,我們會將桌椅搬到蒔草花園,享用豐富的 早餐,佐著四蒔花草與早晨陽光,一天始於感知的花園 早餐。假日的下午,我們會在花園讀書喝咖啡,佐著微風 與香氣,心慢慢地舒展開來,最適合整理與沈澱自己的思 緒。傍晚透過整理院子的花草,翻土,修枝,增加我與植 栽、昆蟲、氣候、季節變化等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夏日 三五好友聚會時,點上蠟燭置於編織提籃裡,佐著星光與 微風,在花園裡聊聊近況說說未來,好不愜意。

Sandy∕Sandy's Garden

北市內湖

2坪小露台,位在餐廳旁,植生牆修飾了冷冰冰的外牆,形成垂直花園,增 加綠化面與活動空間,花台種植了四季開花的九重格,一早蝴蝶,小鳥停留 在接骨木樹枝上對你打招呼,格柵上懸掛的燈飾,晚上自動點亮,如小星星 般。高低層次的設計,在四季變化有不同的感受,玻璃帷幕的陽台,與藍天 合為一體。

陽台是室內的延伸,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夏天可以做日光浴,冬天可享受溫 暖的太陽,一杯coffee,一本書,在家即可享受悠閒的時光,綠意包圍了環 境,吸收了灰塵,降低污染,淨化了空氣更能節能減碳,形成會呼吸的家, 在氣候暖化的威脅下,讓我們為地球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

從生活中拆去不必要的 主題三

疫情時代,由於長時間處在住家空間中,我們重新整理了自身對於「家」的理解與功 能認知。是否我們也可以思考生活中,我們真的還需要鐵窗、外推陽台以及封閉的 室內空間嗎?藉著以下幾處設計案例,讓我們一起想像「打開陽台」的可能性。

作室設計∕騎樓

北市松山

老公寓陽台普遍深度不足且與室內空間無法互動,完 全是兩個獨立空間;因此傳統對於陽台設計的解法往 往是外推加大室內面積,但其實外推的空間不但無法 提升空間品質,反而為了隱私需求,窗簾要長時間拉 上,但也因為窗簾的遮擋,珍貴的自然元素也間接被 隔斷了。

為此我們提供不同的設計思維「陽台內退」,透過討 論將陽台內退至能容納屋主活動的尺度,讓原本細長 無用的陽台機能倍增。增加陽台使用機能後,視覺與

空間內外連通互動則成為後續設計重點,我們採用模 糊邊界的設計手法讓內外空間相融,不但放大了空間 感,也讓陽台與室內空間能有更好的互動性。我們也 做了一些簡易的綠化,讓住戶不管在室內或陽台空間 均能享受綠植帶來的愜意氛圍。

另一方面內退變深的陽台也為室內提供額外的遮擋, 就像傳統建築的屋簷一樣能減少陽光的直射,有助於 調節公寓的室內溫度。配合植物的蒸發作用可以降低 陽台和室內的溫度,減少空調的使用,節省能源。

湯程雯∕層疊美好時光

北市松山

原本是陽台女兒牆加鋁窗,裝修後拿掉鋁 窗,讓視野更開闊、可遠眺青山,地坪與花 台鋪設塑木地坪,作為 長 凳休憩座椅,並擺 放陽台單椅。此處不僅可遠眺青山、陽台種 植花草療癒生活,也是很好休憩的場域。

新老手設計有限公司∕自然通風

北市大安

- 臺北周公館

改造前陽台外推及裝設八角窗,室內與室外沒有充足的緩衝空間,且陽台外推造成 降雨後鋁窗與外牆接縫漏水嚴重、壁癌無法根除;裝設八角窗則使雨天開窗變得不 舒服。沒有陽台及不開窗導致室內通風不良,必須用空調等換氣設備解決空氣流通 問題,進而提高建築物的耗能,形成負循環。

陽台在都市裡是微觀的土地連結,提供良好的緩衝空間,不論是居住活動或是雨水 與風,都是。有陽台的緩衝,不論下雨與否都可以打開門窗透氣。

本案更進一步利用能源分析軟體計算開窗面積,提供良好的通風策略。經過計算後 的開窗位置與面積,適度的風量與舒適的風速進入室內。新鮮且舒適的風,進行自 然換氣,直接提高室內與室外的生活品質,形成正向迴圈,是一個正循環。退回陽 台,我們得到更多空間、更舒適的生活。

自己的陽台自己改造 主題四

改造前特色

奈奈寶寶∕城市綠洲 桃園大園

在這次陽台改造中,我將打造一個多功能、舒適且充滿綠 意的空間,讓我居住在城市中的每一天都能享受到自然的 美好。改造前陽台被用來放置一些不常用的雜物,雖然它 本身具有潛力,但目前並未充分發揮。

透過改造,我們將種植各種美麗的花草植物搭配木架,不 僅可以增加陽台的綠意,還可以為陽台帶來芬芳的氣味和 生機。我們在另一側設置一個休息區,這個休息區將放置 一張折疊躺椅,讓我可以在這裡休息、閱讀或喝咖啡。改 造後可以在任何季節都享受陽台的樂趣,也可以在這裡品 嘗美食並感受涼爽的微風。

這個陽台改造計畫將讓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擁有一個放鬆、 舒適和與自然連結的私人空間。無論是享受陽光、欣賞花 草、閱讀書籍還是與摯愛共度時光,這個改造陽台將成為 城市生活中的一個綠洲,帶來無盡的快樂和美好回憶。

陽台被用來放置一些雜物,如一些不常用的雜物拖鞋、 花盆、曬衣架等。缺乏整齊有序的配置,顯得雜亂不堪, 雖然它本身具有潛力,但並未充分發揮。

好的設計,其核心最終必須回歸到使用者。那麼,使用者自當應 該設想 「 我要的是什麼?」 更甚者,透過 「 微改造 」 與 「 斷捨 離 」,親自打造喜愛的陽台空間吧!

Chen Joanne∕我的陽台小天地~

桃園龜山

想來和大家分享我的陽台小天地計畫啦(摩拳擦掌中),改造前

想像未來在新家也可以很chill的看夜景、思考人生,多棒!想想 房子是自己在住的,自己看得開心舒服還是最重要,我自己上網 買了DIY自組地板來拼,拼上去很療癒唷(笑),女生也可以自己 來沒問題啦!

看完我的介紹有沒有超級心動,心動不如趕快行動,年底大掃除 還有居家大改造的時間就快到了!趕緊看看有哪裡需要改善的地 方,趕快揪家人一起動起來改造吧!

現在每次推開落地窗看到這超高質感的前陽台,簡直要不要太佩 服自己呢!一切都覺得很棒很完美想想夏天陽光灑落,喝著冰香 檳在這度過午後時光多棒!

胡文謙分享「循循光之家」拆除陽台鐵窗引入環境因素的經驗

文/建走大叔 吳宜晏

胡文謙認為「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設計住宅的經驗,受到過往建築教育訓練的 影響,相當重視將「風光水」等環境因素引入空間,然而進行老屋改造時,時 常面對陽台被過往屋主外推使用,為了爭取一點點的擴張空間,反而失去與「風 光水」環境產生關係的機會。對住宅來說,陽台是建築外在環境與室內空間的中 介空間,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陽台是內部居所的一部分,從外部來看,陽台是室 內外之間的中介場所,考量陽台可以讓光線投入室內並能調節室內氣溫,因此對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來說,陽台是具備生活意識及物理意識的空間場所。

正因如此,當「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遇到老屋改造案件,原有陽台已被外推的 狀況時,便會仔細地與使用者溝通,盡可能將前述概念傳達給業主,期望他們能 重新思考陽台在生活上的角色以及將「風光水」環境導入住宅場域的意義,說服 業主接受陽台提升生活感知的優點與可能性。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胡文謙建築師提到,或許因為服務的客戶年紀較輕, 大都落於30歲至40歲之間,對生活感知的需求與理解更為新穎,面對重新 「打開陽台」的建議時接受度也更高,因而促成如本次投稿作品「循循光之 家」的成果。

打開陽台後,室內主廊道得以引入陽光,並設置框景 串連萬華常民生活與家族記憶

(Source: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 提供)

的「 循循光之家 」

「循循光之家」是萬華屋齡46 年的連棟公寓邊間,為屋主阿公 合資自建的住宅,亦是阿公位於 臺北的起家厝,建成後擁有一樓 及四樓,一樓作為木工廠使用, 四樓則供全家居住使用。「循循 光之家」室內空間約11坪大小, 容納了屋主祖父母以及五個兄弟 姊妹共7人,由於空間不足,甚 至可以從違建痕跡判斷出不同時 期生活空間擴張的過程。隨著時 間流逝,兒孫輩已長大成人、各 臺北典型步登公寓改建而成

自成家,空間閒置後轉而供出 租使用。基地位於臺北市萬華 區的典型住宅區,鄰近建物大 多為屋齡40-50年的四、五層 老公寓,因高樓稀疏,擁有臺 北市區內少數開闊的天際線景 觀。巷弄內商業活動包括傳統 雜貨店與老式西裝訂製店,還 有一兩棟紅磚造老宅留存於巷 弄內,街坊之間的關係十分親 近,相對萬華鬧區的住商混合 狀態,屬於相對安靜的住宅區。 1. bedroom

左圖為原始室內平面,右圖為 「 循循光之家 」 空間平面圖 (Source: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 提供)

以刻意留設的「軸」及「框」, 成為室內與室內互通有無的 生活感知所在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在設計 「循循光之家」時,將一進門遇到 的長廊作為貫穿住宅的中軸,中軸 一端開窗,向外可以看到城市風 景、天空與周邊住宅,與窗邊小小 的擺飾相互呼應。

此外還拆除了舊時的鐵窗,打開陽 台,不僅成為收納風景,可遠望思 考的半戶外場所,同時也將自然光 引入室內,創造明亮的室內氛圍。

而主要廊道變為軸線之後,不僅能 保持空間貫通的通透性,捨棄實牆 區隔,改以一道雙面櫃劃分空間, 還能將工作與生活區隔開來,在滿 足生活機能的同時,譜寫出快慢不 同的空間節奏。配合原始開窗,另 設有一條軸線連通浴室,穿過櫃體 間保留的開口,讓屋主在沐浴放鬆 時,也能以視覺與窗外景色相接, 感受光與風的自然流動。

走道盡頭的框景,框出了屬於萬華 常民的生活畫面,是屋主所見,亦 是過去阿嬤曾經望出的風景。從前 阿嬤用來堆放棉被的外推鋁窗,設 計後留下了空白,包裹溫暖的木頭 材質,成為床頭回憶小物的擺設 處。床側回應躺姿視野的寬扁開 窗,探出陽台的綠意,則是另一種 現代心靈安處富足的家的模樣。透 過「循循光之家」的整建過程,「絮 絮空間感知研究室」理解了過去屋 主的生活,同時也希望打造出可安 放回憶的愜意居所。

室內軸線的設置,創造出住家空間的通透性

北市萬華 ∕ 循循光之家

胡文謙

這是一處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屋齡 46年的連棟步登公寓邊間,和 其他臺北的老公寓一樣,外牆盡 其所能地掛滿了因為生活空間不 足而向外擴張的構造物,成為了 臺灣的共同街景風貌。內部被違 建環繞陰暗不通風,邊間採光的 優勢在這裡並不存在。

對我們而言,延續老屋生命最重 要的事情便是打開違建,讓內部 空間與外在關係重新連結。我們 選擇拆除後陽台的鐵窗加建,打 開原有的一方陽台,讓原本可以 迎接風、光、水的地方重新回到 自然懷抱。

「設計工作一部份便是將日常生 活,以特殊的視角詮釋」觀看陽 台的方式,成為了打開陽台後的

(Source: 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 提供)

下一個課題。想像著在床上迎接 晨曦卻仍不想起身,凝視著窗外 的景象,外面的綠葉和各種形狀 的雲朵成了早晨思緒的徜徉對 象,這是最平凡而美好的日常小 事。我們將床鋪配置於陽台邊, 讓身體姿態決定陽台的開口型 式,設計一個扁長型窗戶,使視 線不被開口的幅寬侷限,最大程 度接納窗外的綠意與內部的生活 連結。同時這樣的開口也可減少 面南陽台全時的陽光照射,引入 恰當日光進入空間,保持空間明 亮卻不致於過熱。

對我來說,陽台不只是一處空 間,更像是一處心靈的棲息地。 陽台上的一盆綠植、一張舒適的 躺椅,都是對生活平和和寧靜的 期許。

微波造浪設計工作室的工作桌與陽台風景

「陽台」成為自然療癒及慰藉心靈的「居心地」

/ 專訪「大稻埕陽台觀察家」黃遠君

文/建走大叔 吳宜晏

(Source: 微波造浪設計工作室 提供) 陽台是休息放鬆的場所

黃遠君為「微波造浪設計工作室」 的負責人,主理工作室策展與設 計相關事務。當初選擇將工作室 設置在大稻埕街區,除了看上大 稻埕保有的古老生活氛圍,能夠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工作,也 是促成這段緣份的重要考量,目 前工作室的位址事實上是和其他 設計及藝術相關工作的夥伴一起 合租共用,由大家共同分享一處 工作與生活的空間。

共同工作室所在位置為一棟11層 電梯大樓的10樓,進入室內便會

看到一組大工作桌,這裡是黃遠 君與夥伴們平時開會與工作的空 間,而這次參與徵文活動的陽台 就緊鄰著大桌,不只引入室外的 自然光,一轉身走到陽台,就能 俯瞰大稻埕街區的人文風景,並 將遠方開闊的大屯山景收入眼簾。

從馬不停蹄連軸轉的工作中停頓 下來,需要喘息的時候,共同工 作室的夥伴們便會來到陽台,觀 察氣象萬千的天光雲影、遠山上 的景觀建築以及鄰里巷弄間的人 間煙火,陽台於是成為大家休息 放鬆的重要場所。

由於大樓目前正在整合等待都 更,房東暫無計畫再進行裝潢改 動,因此共同工作室的夥伴便盡 可能在目前的格局與室內空間中 進行佈置,這一處陽台以及重要 的工作桌,自然成為空間佈置上 的核心焦點。

用滿屋綠意調劑生活並療癒 煩悶的心靈

的夥伴中有一位空間設計的專業 者,正好也是最先找到這處空間 並租借為工作室的夥伴,因為他 很喜歡原生蕨類,目前陽台與室

內便由他佈置了許多植物,而蕨 類也是他空間設計工作中的重要 元素。

工作環境到處充滿的綠意,不只 點綴了空間,也讓夥伴們在工作 與生活中得到療癒身心的自然慰 藉。剛好黃遠君也是植物種植的 愛好者,除了樂於在這樣的環境 裡工作,住家中也有自己親手佈 置的植栽空間,黃遠君表示:「平 常從事設計及策展工作壓力太 大,需要一些綠意讓自己調劑跟 療癒一下煩悶的心靈(笑)」。

陽台不只是自然療癒的所 在,更是讓心靈得到慰藉 的「居心地」

(Source: 微波造浪設計工作室 提供)

例如先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討論 正發酵時,黃遠君就將象徵多元 性別的彩虹旗開展在陽台,除了 響應議題瀰漫時的社會氛圍,也 成為向街坊鄰里訴說理念的平 台,讓意見於此落地寧靜發聲, 「陽台」這處介於公私之間的中 介空間,因而被詮釋出一套獨特 的空間使用方法,別具意義。

大稻埕街廓的10樓,是本區相當 高樓層的所在,能以「登高望遠、

居高臨下」的角度鳥瞰城市,在 建築密集的臺北都會區之中實屬 難得,而大稻埕舊城街區背後所 蘊藏的歷史意義,以及棲宿於街 道中的舊時生活氛圍,讓這座位 於高處的陽台具備更獨特的生活 感知角度。黃遠君過去的生活圈 並非在此,來到這裡工作之後,

黃遠君分享,自己長期出差前為住家植栽繪製了一份「托嬰手冊」,提供協助照顧綠植的室友 做參考

(Source: 黃遠君 提供) 除了植栽佈置,工作室的陽台也 變為議題發聲的「窗口」,藉由 這樣的空間向外倡議相關理念。

由於時常透過陽台觀察周邊景色, 才逐漸將大稻埕街區的歷史文化 景觀以及河岸自然環境,納為空 暇之餘休閒散步的區域,陽台也 成為她認識環境,進而邁入街區 的「窗口」。陽台空間不僅是表 達自己心中理念,對外發聲的「窗

口」,也是經營植栽獲得自然療 癒的所在,更是讓自己心靈得到 慰藉的「 居心地 」。

北市大同∕大稻埕陽台觀察家

微波造浪工作室

我們是一個在大稻埕的設計工作室 陽台總是工作場景的一部分。

適合夏夜喝酒,陽台變成黑幕 適合秋天把藤椅搬到陽台坐著吹風 不適合熬夜工作,但萬一必須到天明, 清晨時的環境光,不用鬧鐘就知道天亮。

下過雨後清澈高解析、

朦朧雨中白茫茫一片、

傍晚時分各種層次湛藍色、

看飛機降落松山機場、

國慶直升機吊著國旗飛過

#陽台的100種可能 #陽台的100種景色

春夏秋冬晴雨晨昏日夜景致, 直接把窗台外的景色變成陽台背景,就是

最好的陽台改造。

Vol.14 2023

台北

好好生活

Live A Better Life

發  行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發行人 陳建華

地  址  104105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3段168號17樓

電  話  02 2781 5696

網  址  www.villagetaipei.net

發行時間  2023年12月

主辦單位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計畫主持  蕭定雄

協同主持 吳宜晏

觀點顧問  林承毅

專案執行  廖翊婷

執行主編  廖翊婷

撰稿編輯  鐘佳陵、吳欣融、蕭涵文、蔡郁萱、徐菀臨、李孝倫

美術設計  程韻寧

影像拍攝  張家瑋

審稿協力  陳建華、葉家源、詹育齊、謝明同、胡如君、邱于真、温葦婷、李宜霖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