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村落之聲 - 共享城市 Sharing City

Page 1

單 D E TA I LS

SHIPMENT

封 面 故 事 STORY

COVER

內 DESCRIPTION

收 出

容 OF

物 CONTENT

RECEIVER

貨 SHIPPER

QUANTITY

共享

台北村落之聲


year old

村落之聲

臺北

10

包甜

SHARING CITY 村聲十年共享進行式/畸零臺北城市觀察/非正式聚集空間走訪/共享第一現場直擊

與其佔有不如暫有,歡迎來到共享時代

Cover Story

共 享 城 市


編輯手記

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城市,卻擁有千百萬種不同的生活。每日有著不同的通勤路徑,在電 梯抑或捷運邂逅,都市讓每一個居住的人保有自己,但偶爾也略感寂寞。 這就是生活的模樣嗎?闔上這本刊物後,你依然可以過著自己的日子,依然可以經過熟 悉的風景。但此時此刻,我們共享這份閱讀經驗,找到一座屬於大家的台北城市。 共生,是共同生存與生活,是一起棲息和居住,是持續繁衍並建構更好的未來;而共 享,是在看見這些生活本質之後,決定你付出所擁有,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台北村落之聲十年了,一眨眼的十年,邀請你看看我們眼裡的,共享城市。

✳ 封面概念 共享概念源於荷蘭 1970 年代佔屋運動,人們帶著紙箱佔領空屋,帶著草根的粗獷感。 將台灣特色水果紙箱轉化為封面,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熱絡氣息。雖然近十年「共享」一 詞才慢慢進入人們生活,但從過去台灣人的日常軌跡,便透露出許多共享的跡象。洗衣 店即是一個明顯有趣的例子,共享洗衣機,最原始的市場型態源於校園宿舍與工廠宿舍, 在公共空間中擺放幾台洗衣機,讓同住的人都能使用洗衣服務。共享概念被具體形塑以 前,洗衣店便存在於台灣社會,隨著概念不斷演進,洗衣店保有原來的功能,並持續陪 伴著都市人們的生活。

攝影/蔡億諠

1


CONT 1 前導內容 編輯手記

1

目次

2

2 封面故事

與其「佔有」不如「暫有」:歡迎來到共享時代

6

什麼是「共享」?用共享經濟規劃公共空間,可行嗎?

10

我找到解決塞車的方法了!──改寫城市移動經驗的共享運具

14

觀點紀錄:共享可以怎麼說?——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

18

共享城市的限制與可能

25

3 城市觀察家

28

4 使用者實錄

30

5 國內外案例分享

32

街道巷弄的小故事

搭車、叫餐、訂房 ... 共享服務改變台灣年輕人生活。—— 關於共享,他們這樣說!

除了車站、麥當勞和超商,無家者可以去哪裡? —— 讓街頭成為所有人的共享空間

2


ENTS 36

來一碗「南機拌飯」 —— 深入勞力和權利共享的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

40

共享這一片海:「海幫手計畫」用一張船票,連結鯨豚、海洋與他的子民

44

一個社區,兩間共享廚房 —— 從英國布里克斯頓(Brixton)觀看共享廚房與社區策略關係

48

睡不著的台北城市觀察

50

「住的共享」如何可能,又如何不能? —— 專訪玖樓共生空間

6 城市觀察家

7 夾縫而生的空間,有點共享

54

第三空間:以共享為原料,閱讀日常生活的「地方」

56

「老神在在」的共享城市,小小廟宇創造的共享都市生活

60

寧夏夜市吃得到美味,還有共享的人情味

64

繁華的城市不孤單 —— 台北週末去哪兒?

66

如何與所有人一起共享這一座城市?

8 週末去哪兒 9 年度回顧

攝影/鍾孟媛

3


4


洗衣店讓城市裡的人們,多了一個喘息的共享空間。(攝影/鍾孟媛)

5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謝易軒

與其「佔有」不如「暫有」: 歡迎來到共享時代

ACU 是位在荷蘭烏德勒之的商店與文化中心,是荷蘭 1970 年代開始佔屋運動的代表性 場域之一,這裡曾做為電影院與咖啡廳使用,現在則是一間旅店。(圖/ Kattenkruid)

1993 年,荷蘭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若能證明一棟房屋

屋現象,讓「居住權」高於「所有權」的聲音在荷蘭逐漸

已閒置超過一年,佔屋者只要在屋內放置一張桌子、一

沸騰,1980 年代,「佔屋」成了荷蘭社會上一股不可擋

張椅子和一張床,顯示正在屋內居住,接著請警方到屋

的運動潮流。

內登記,便可以合法擁有房屋的「使用權」,最長甚至可 能獲准居住 20 年之久。

雖然空屋佔領的法規在 2010 年遭到當局廢止,但它反 映了兩個在今日仍非常重要的概念:「所有權」與「使用 權」的分立,以及社會如何經由「共享」達到更有效的資

「所有權」就是一切嗎?

源利用。

這條空屋佔領(squatting)的法規,或許會讓許多台灣 人目瞪口呆,因為這完全打破我們對於「所有權」的一 般理解,然而,空屋佔領的社會背景,我們應該都不陌

科技迎來共享經濟盛世

生──原來,從 1970 年代開始,荷蘭大城市房價飛漲,

共享的概念其實存在於社會已久,小時候一人帶一書成

在許多人無法負擔高昂房價而被迫露宿街頭的同時,卻

立共用圖書館、搭鄰居的便車、或是台灣早期流行的標

有許多房舍與豪宅長期遭富有屋主閒置。這樣扭曲的住

會等等,都是資源共享行為。如今隨著網路和雲端科技

6


進步,智慧行動裝置與多元的支付工具,讓共享的概

簡言之,「讓私有資源更有效被利用,或者根本不須擁

念,能夠進一步系統化、規模化地落實,「共享經濟」的

有私人資源。」的共享理念,在 21 世紀,雨後春筍般地

時代於是翩然到來。

應用在各種領域。

例如 Uber,讓「搭便車」這件事變得更方便而有系統

除了共享的房間與汽車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甲地租

(雖然因為法規之故,Uber 在某些國家有如一般計程

乙地還的共享單車(如台灣的 UBike)、閒置時就能上

車)。又例如 2008 年 Airbnb 問世,讓全世界擁有閒置

線出租的共享停車位(如台灣的 USPACE)、喝完即還

房屋或房間的人,能夠透過網路歡迎素未謀面的旅人成

的共享咖啡杯(如英國的 CupClub)、不花大錢就能穿

為家中客,賺取額外享有世界任何地方的在地居所。

戴精品的共享衣櫥(如台灣的 Cloudset)、共享充電器 (如中國的充電寶)……,甚至勞務(如 Foodpanda、

台北市今年起試辦 YouBike 2.0,規劃新的單車共享模式。(攝影/蔡億諠)

7


共享單車不僅作為通勤工具,也是民眾休閒的好夥伴。(攝影/蔡億諠)

8


LalaMove)、技能(如共享社區廚師)、專業(如共享醫

寄放自己用不到的物品,讓需要的人無償帶走,鼓勵愛

療服務)、知識(如 TED)與閒置資金(如台灣 LnB 信用

物惜物。另外,他們也收集用不完的新鮮食材,定期舉

市集)等,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不能共享的。

辦共煮共食,熱鬧溫馨,參加的人可以捐出隨喜金額, 或者以社區服務勞動代替,於是這個免費商店不只共享

共享模式顛覆了我們對於「所有權」的概念,取而代之

資源,更成了溫馨的社區營造據點。

的則是資源的「使用權」。在共享的世界裡,你不必擁 有一輛一天只開一小時的汽車,不用整天帶著一個只會

是的,經濟上的收益雖能鼓勵共享的規模化,但共享不

用到五分鐘的環保杯,更不需要請一位私廚;但是,共

一定只為了創造經濟性的價值。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空屋

享的世界仍能讓你擁有你想要的,甚至可以獲得比在買

佔領,其實許多人佔領空屋不只是為了自己找個窩住進

斷「所有權」的世界中更美好的使用經驗。比如 Uber 派

去,而是同時實踐公益。例如 2014 年在捷克布拉格,

來的車時常比你願意購買的私有車等級更高、更新穎

一群佔屋者將一座長期廢棄的醫院重新整理、改造,原

乾淨,而且免找停車位;Airbnb 更是一座座免繳房貸、

本漸漸淪為治安死角的黑暗地帶搖身一變,成為明亮又

平時不需費心維護,又能隨喜好搬遷的度假小屋。在此

有活力的社區。捷克政府雖一度依法驅逐佔屋者,卻因

同時,持有這些資源的人透過收費分享,也得到更多回

擋不住的民意潮流,最後讓佔屋者合法進駐,如今,原

饋,大大減少資源的閒置與浪費。

本廢棄殘破的醫院,成了充滿笑聲與樂聲,提供免費課 程、工作坊與音樂會的藝文與社區活動中心。

是收益,也是公益

未來,人口不斷成長,資源益發稀缺,人類很有可能越

不過,既然共享的初衷是極大化資源利用,便不一定要

來越需要依賴共享的經濟模式生活;而在各種辦公與社

用「收費分享」推動。交換剩餘的資源,或者免費提供

交活動逐漸線上數位化的年代,共享也很有可能成為少

給需要的人,雖不會得到額外收益,也能讓物品得到更

數持續維繫人們交流的管道之一。揚棄對「佔有」的迷

好的利用,創造無形價值。

思,人人「暫有」並分享資源,或許將是我們在經濟、 環境與社會上的出口。

新竹縣就有這樣一家「免費商店,共食廚房」,人們到此

9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王順德

什麼是「共享」? 用共享經濟規劃公共空間,可行嗎?

網路平台是使用共享經濟最重要的媒介。( 圖 /Unsplash)

這是新商業模式,也是新的生活態度──共享經濟的成

於我們時代的現象。

功與風行,讓共享進入當代風景。 本文簡短梳理當代對「共享」的新想像,歸納當代對話 回顧歷史,人類很早就學會共用有限的資源,但我們不

中「共享」所承載的意涵,最後思索「共享」如何回應

會稱耶路撒冷為共享宗教空間,更不會把嘉南大圳看作

公共空間議題。

共享水源,「共享」成為帶著進步色彩的流行,是專屬

10


共享經濟的數位根源

所以共享經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共享」的興起,可追溯至 90 年代網際網路的發展。

隨著網路逐漸普及,雲端技術提升,一個嶄新的商業模

網路不只是工具,也在當時滋養了一股新興數位次文

式也應運而生。共享經濟並無單一精確定義,學者埃克

化,輾轉發展為今日的開放社群。這個次文化社群雖非

哈特(Giana M. Eckhardt)認為,共享經濟是「使用

今日「共享經濟」與「共享」風潮的直接源頭,但他們

者與提供者,藉由第三方軟體,再不涉及所有權轉移的

對「社群」以及「所有權」觀念的挑戰,充實了當代共

狀況下交換物品、服務或概念」;於共享企業擔任執行

享的內涵。

長的史戴芬尼(Alex Stephany)則定義為「利用網路 平台,讓社群能夠取得他人未充分利用的資產,因而降

相較於傳統觀點,數位次文化社群強調兩個面向:「多

低擁有資產的必要性」;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則將其

元」與「連結」。網路作為匿名空間,使用者最大程度

定義為「利用個人或團體,利用網際網路為媒介,利用

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各自獨立的用戶,以網路為共同協

閒置的資產作為盈利」。

定,連結成一個動態、開放的社群。 從上述的各種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大共同元素:數 這種社群想像,與網路世界較少政府干預的特性、強大

位平台,與善用閒置資源。此外,也能辨認出不少受到

運算能力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數位烏托邦」:在數位

數位次文化啟發之處,比方說強調使用權、社群互助、

工具高效率、去中介的媒合下,社群內的多元需求,可

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樂觀態度。但儘管如此,共享經濟與

以藉由資源交換,形成一自給自足的系統。

現今的開放社群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共享經濟說到 底,是一門賺錢的生意,而且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不

與社群互相交織的,是「開源協作」的文化。參與者將

斷變形,最終形成一種多元、難以定義的經營理念。

專案進度及成品公開,讓大家接力完成、享受成果、甚 至接手修改。因此,一個人可以是貢獻者、維護者、使 用者,但絕對不會是擁有者。這種獨特的工作方式,風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商品包裝

行於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社群內,如今也逐漸

在這個人人自稱「共享」的時代,共享已成為一套模糊

進入主流文化,鼓舞大眾用以更彈性的方式,看待所有

的說詞。經營者以「共享」包裝自己,進而召喚認同這

權與使用權。

個理念的使用者。而大眾也根據業者打造的形象宣傳, 產生對「共享」的模糊想像。

11


我們可以簡單將「共享」背後傳達的形象歸納為三點:

的確,共享經濟的精神,有可以啟發公共空間規劃思考 之處:例如,共享經濟仰賴數位平台強大的盤點媒合能

1. 高效率資源分配 :以「共享」增加使用效率

力,公部門如何盤點城市閒置的資源,而且掌握居民瞬

共享強調活用閒置資源,避免浪費,對於主打環保的經

間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配對?此外,共享的彈性

營者,是特別有利的包裝方式。以共享機車為例,「共

服務,也可以給規劃者一些新的靈感,例如我們是否應

享」避免購買後機車閒置,造成浪費,再佐以電動車本

該以小時、房間作為新的規劃單位,重新分配社區裡的

身的環保形象,便是一套完整又具說服力的的宣傳名

公共空間?

堂。儘管共享機車使用的並非車主的閒置資源,但如今 這樣的作法也進入大眾心目中「共享」形象的一部份。

不過,上述對於「共享」精神的回顧,也在在展現「共 享」與公共空間議題的差異。

2. 彈性服務方式 :以「共享」包裝服務創意 以「租賃」代替購買,並非共享經濟獨創,但共享經濟

首先,是對於社群的不同關懷:共享經濟旨在連結足夠

對於租賃內容、時間及媒合方式都更有彈性,並培養

的消費者,以達到經濟規模;但公共空間不只關注使用

出一批擁抱彈性服務的客群。比方說:近年逐漸風行的

者數量,更需要關注沒被連結的弱勢族群。

「共居公寓」,其計價邏輯與傳統短租套房並無不同,也 不符合利用閒置資源的定義,但租期與分配空間的方式

第二,「共享經濟」背後蘊含某種科技樂觀,要由專家、

極具創意,再加上「共享」的招牌,很快便在市場中站

科技強人來建構平台滿足使用者的意識形態。若要結合

穩腳步。

社區參與式規劃理念,必須進一步參考開源協作文化。

3. 社群交流:以「共享」暗示人際交流

第三,無論是「共享」還是「共享經濟」,強調的都是高

現在自稱「共享」的經營者已不限於網路平台,也延伸

效率的使用現有資源,而非開拓新的資源。以公共空間

到實體空間,但大多都保有社群的概念,甚至是做為主

議題的角度思考,若我們遲遲不正視公共空間被私有

打。例如流行於各大都會的「共同工作空間」,既不利

化、轉變為商業空間的現況,「共享」也只能成為被動的

用閒置空間,也不用數位工具媒合使用者,但其聚集人

補救方案。

才,以交流激發創意的企圖,卻和數位次文化的社群精 神有幾分相似。

再次強調,共享經濟說到底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因此, 與其反覆琢磨「共享」的模型,好套用在公共空間的經 營上,不如拋開概念框架,好好地專注於思索空間與使

當共享經濟,遇上公共空間? 「共享經濟」並非一組受到嚴格定義的概念,它如何與都 市公共空間議題連結,自然也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12

用者的關係。畢竟「共享」雖為我們帶來新的靈感或策 略,但最終,我們還是得將目光拉回空間,以及空間裡 生活的人們。


共享經濟仰賴數位平台強大的盤點媒合能力。(圖/ Unsplash)

13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邱秉瑜

我找到解決塞車的方法了! ──改寫城市移動經驗的共享運具

共乘汽車專用停車格。(圖/ Richard Drdul/CC BY-SA 2.0)

所謂「共享經濟」,是物品擁有者時段性地將物品短期租

通運輸的領域,因為交通運輸與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都相

賃給需要使用者,讓本來閒置的資源能更有效率地被運

關。都市中與交通相關的各種問題,包括空氣污染、噪

用。共享經濟下,不但物品擁有者多了新的收入來源,

音、塞車、空間佔據,以及交通事故傷亡,主因皆是車

物品使用者也增加了物件與租賃價位的選擇,對於整個

輛數量過多。雖然我們似乎難以阻止車輛總數的增加,

社會而言更能減少資源浪費、創造新的社會關係,並且

不過運具共享仍然可以讓車輛總數增加的速度慢下來。

對舊有系統造成震撼而刺激出良性競爭。 以下簡要介紹目前已有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運具共享形 2007 至 2008 年的環球金融危機,造成總體經濟景況

式,包括:汽車共乘、叫車軟體、汽車共享、電動機車

惡化,促成了共享經濟在美國起,以及一系列新創企業

共享,以及無人車共享共乘。

誕生,其中以 Airbnb 為最具代表性的業者,分別在交 通運輸及旅遊領域採用共享經濟的概念來經營。前者讓

這幾種方式,可以讓一座偉大「乘」市誕生。

個人以自有車加入車隊來服務他人的移動需求,後者則 讓個人以自有房屋進行短期出租以服務他人的住宿需 求。共享經濟的影響不只限於交通運輸、旅遊及不動 產,還遍及農業、金融、飲食等其他領域。

1. 汽車共乘 「汽車共乘」是同一旅程的搭乘權分享,可幫助每位乘客 節省支出,又能降低馬路壅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 台灣,民間早有企業發起汽車共乘制度,若干地方政府

共享的概念既然造福了個人與業者,對於城市又有什麼

也以設置共乘停車場及協助媒合政策支持自用車共乘。

幫助?共享經濟下的城市,影響最大的改變將發生在交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鼓勵自用車共乘的政策值得借鏡:

14


西雅圖在市中心區劃定了共乘車專用的路邊停車位,市

是閒置的,而這些閒置的車輛與人們的運輸需求可透

政府在核發共乘車專用路邊停車位的停車許可證時,會

過「共享」來媒合。汽車共享可有效降低私人汽車持有

考量共乘者的工作地點,使核准的停車位盡量鄰近其工

數,研究顯示,每一台共享汽車可取代 15 輛私家車。

作地點,且載客量越多的車輛,越享有停車許可證的領

汽車共享與汽車共乘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汽車共享

取優先權。另外,華盛頓州的公路系統也設有高乘載車

是「不同使用者對於同一台車輛,接續且各自獨立地共

道,連接了主要的住宅區與就業區,專供兩人或三人以

同使用」,汽車所有權與使用權不歸同一人,每一車次

上共乘的車輛使用。

的目的地與時間長短,係由每位使用者自己決定。組織 性的汽車共享,最早源於瑞士,再擴及到歐洲各國及全

2. 叫車軟體

球。尼德蘭中央政府的基礎建設與環境部帶頭推動汽車

「叫車軟體」如 Uber 等進入台灣交通市場已有數年。叫

共享,先做可行性研究,再建立開放式平台讓業者合

車軟體基本概念與汽車共乘類似,只不過差別在於提供

作,而後則建立推廣中心;而尼德蘭的各地方政府還會

該服務的營運者是營利公司,參加該服務的司機也以營

在規劃新社區的開發時,亦納入汽車共享制度的考量。

利為目的。美國加州洛杉磯是全球各城市中對叫車軟體 服務相當友善的城市,不只在國際機場設有叫車服務接

4. 電動機車共享

送點,機場聯外的高速公路最內側,也設有汽車共乘專

「電動機車共享」在有良好電動機車製造技術的台灣蓬

用道,供叫車服務的車輛行駛。美國的 Uber 叫車選項

勃發展,目前市面上已有數家較具代表性的品牌(如

比起台灣還多了共乘選項,其以演算法規劃出最可行的

WeMo、GoShare)。研究指出,每一台共享機車可取

路線,幫助司機滿足每個共乘乘客的移動需求,乘客需

代 10 台私有機車。增加共享電動機車服務供給,將會

負擔的費用也比獨自搭乘還更為低廉。

減少私人燃油機車的數量,既能降低空氣污染,也能緩 解塞車及空間佔據。共享電動機車的用戶只需支付每一

3. 汽車共享

次的使用費,車輛的充電及維修則由車隊營運商來負

「汽 車 共 享」在 台 灣 已 有 業 者 開 始 經 營(如 iRent、 Zipcar、Smart2go)。 汽 機 車 一 天 中 有 95 % 的 時 間

尼德蘭的汽車共享站。(圖/ Wikiwand)

責,而車輛的品質則可透過營運商對軟硬體的改善而不 斷提升。

Alphabet 公司旗下的 Wyamo 無人駕駛車正在舊金山灣區測試中。 (圖/ Wikimedia)

15


5. 無人車共享/共乘

大車少了、小車多了,交通就更順暢了。

「無人車共享/共乘」可望大幅減少車流,緩解塞車。如 果未來的無人車以可共享電動車隊的姿態出現,並且採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但我們想要的是怎樣的城市?共

用共乘制度讓每部車一次可搭載一名以上的乘客,那麼

享,既能讓資源能更有效率地被運用,在牽涉到城市中

根據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公共運輸

每一個人的交通運輸領域上,更能讓車輛總數增加的速

系統搭配無人車共乘,可讓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尖峰時刻

度慢下來,緩解都市因為車輛數量過多而衍生的各種問

交通流量減少三分之二。另有研究更指出,無人車共乘

題。每個城市的發展願景與策略,都應納入運具共享,

會讓路上車輛減為現在的十分之一。即使陌生人共處一

以讓城市運作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當然,更多的共享

車的共乘制度難以讓社會大眾接受也無妨,只要自駕車

運具上路,也需有更多法規及政策來管理,以因應可能

是共享的,就比私家車更能改善交通。不買車、純粹使

產生的問題。

用共享自駕車的乘客,不介意使用較小型的車輛,路上

公路上的高乘載車道。(圖/ Wikimedia)

16


水源快速道路乘載城市裡日夜移動的軌跡。(攝影/蔡億諠)

17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 / 林穎玉

觀點紀錄 共享可以怎麼說?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

從社會環境談共享: 從社區到城市, 什麼是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 —— 從社會學談共享。(攝影/編輯部)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帶著被資本主義背叛的心情,

然而「共享」能施展的空間有多少?能多大程度地擴及

人 們 開 始 檢 討 資 本 主 義「過 度 生 產、 過 度 消 費」的 本

到城市?

質。「共享」成為一種對過去經濟生活後果的回應,也是 對未來消費選擇的期待。從社會學觀點看來,共享經濟

人們透過相互合作在高消費的都市生活中節省成本,都

是一種突破既有資本主義框架的嘗試,它積極地期望經

市聚居亦刺激人們更有效率地規劃資源使用,使得城市

濟生態有所改變,這使它即便成為一門生意,似乎也還

生活不但稠密而且精實,是共生共享後的成果。然而,

能樂觀地帶點社會運動的味道。

城市發展也並非百利無害,一個好的城市需要規劃,需

18


*本文寫於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從社會環境談共享>後,深受 講者曾嬿芬教授啟發,文中多有觀點引用,特此註明。

要調和各個元素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單一、制式和僵化

共有空間使生活更舒適,不用擠在狹小又缺乏機能的分

的城市設計會造成反彈,也無法解決城市演變時各個階

租空間,更重要的是人們彼此建立了連結、強化了牽

段的困境。

絆,改善居住品質的同時,也找回都市生活見之不易的 熱情與舒坦。

以台北市東區為例,過去人潮眾多而形成黃金地帶,卻 也造成租金節節高漲,導致商家不堪負荷,加上周邊商

有來有往的交流才會長久,由共生公寓的模式可知,理

圈轉型後興起,東區人潮漸漸流失、商家遷離,昔日的

想的共享精神必須同時包含「給予」和「享有」。然而,

繁榮逐漸衰退。然而,租金造成的問題卻不是靠調降租

「分享」造成的親密性卻挑戰了都會以經濟為主的根本

金就能解決。人們消費型態改變、市場快速演化,區域

精神,即便是帶著共享精神的經濟模式,也容易在秤斤

問題複雜,再也沒有「唯一的贏家」;利害關係人除了

論兩的相處分際上,遭到經濟反噬後走回傳統的租借關

商家外,更有大房東、二房東、當地居民及政府。原本

係。都市依靠「契約」的制定與履行維持運作,契約讓

同業的競爭對手不再只關心自己賺不賺錢,房東也不再

人們的行為有法可循,彌補了陌生人之間交流具有的不

一味考慮租金收入的高低,大家齊心併力,尋求地域復

確定性,倘若缺乏規範與限制,都市系統將面臨癱瘓。

甦。

於是,「信任」成為時代精神遂成為共享經濟發展的難 關,以至於共享的商業模式總在一開始被寄予厚望,最

面對各種經濟問題,共享被視為解決的方法之一,內容

後卻又臣服於重重標準與制度之下,發展地綁手綁腳難

也因此包山包海。生活中各方面在在是「共享」的實驗

以維持初衷。

室,或許,打造一座共享城市是真的有可能的。那麼, 一座共享城市究竟會長甚麼樣子?

共享經濟雖然看來困難重重,卻也非天方夜譚。事實 上,生活中有許多情境本身就帶有互利性質,而今透過

共生公寓(Co-living space)可以做為示範幫助我們初

共享的商業型態,逐漸蔓生出創新與突破。

步思考:一群陌生人住在一起,除了自己的床位,其他 空間都與他人分享。在客廳一起聊天、在廚房一起下

一個完善健康的城市應該是甚麼樣子?或許是物盡其

廚,連衛浴都得共用,有點像分租雅房,卻不同於其與

用、資源循環的零廢棄社區,也可能是青銀共居、人人

三五好友結伴的生活型態,入住共生公寓以認識新朋友

有所長,處處是舞台的風景。共享精神要成為長遠扎實

為目標,為單調的生活帶來改變。相較於過往的租屋模

的常態本非一朝一夕;總之,我們期待的,遠遠不止一

式,共生公寓更積極跳脫既有生活,最小化的個人空

棟又一棟林立的水泥高樓遮蔽陽光、消耗氧氣、包圍著

間,使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與人交流,與背景不同的人們

日夜……,而是盼望終有一天便利機能與城市價值並

往來遭逢,不斷認識新朋友、朋友的朋友;明亮寬敞的

存,讓豐富的城市紋理成為支撐生活的樂土。

19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 / 林穎玉

從經濟學看共享: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 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 —— 從經濟學談共享。(攝影/編輯部)

共享經濟的出現,大大衝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觀

生產,即便臉書「河道」上每日資訊大量沖刷,這些內

念:財產私有制。

容也是源於平台上每一位使用者。

在此之前,資本主義中的私有制度雖然保障了人們的財

共享經濟概念形成的商業模式,多以「數位平台經濟」

產,卻也因重複擁有資源,而造成資源大量的閒置與浪

實踐。由資源使用者和資源提供者直接媒合的點對點消

費。在規模經濟的發展下,由於產品製造的邊際成本趨

費型態,在供需上激發更多可能,也創造了更多價值。

近於零,生產更多商品並不會造成企業額外的負擔,企

透明化的平台取代了中介機構,減少了交易成本,使閒

業傾向大量生產,以賺取更多利潤,造成能源與資源的

置資源活用的同時,交易行為也更有效率。

消耗自此一去不返。 因此,共享經濟不只是一門新觀念,更可以說是一種典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產生各式各樣不同形式的消費方

範轉移。

式,其中較為成熟的代表性公司都有一項特點:它們本 身不從事生產,而僅作為「開放平台」滿足市場需求。

在柏拉圖最適(Pareto optimality)理論中,提到資源

像是全球最大的租屋平台 Airbnb,提供平台供使用者進

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世界上有固定的一群人與可

行房源交換,本身並非房仲公司亦未主動租售房屋;全

分配資源,只要分配在不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前提下,

球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媒體 Facebook,本身不進行內容

至少讓一個人變得更好;而當分配方法沒有辦法再更好

20


*本文寫於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從經濟層面談共享>後, 為講者莊奕琦教授演講內容整理,特此註明。

時,即是柏拉圖最適。 可以說,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程度有多大,會直接影響共 柏拉圖最適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力求社會需不斷的

享經濟的發展成功與否。共享經濟因為牽涉資源再分

改善,直到達成柏拉圖最適。

配、經濟體制、環境污染等問題,政府絕對沒有理由撒 手不管。延伸問題如:平台與勞工關係、就業零散造成

資本主義社會中,私人企業並非以追求公平正義為職

勞動破碎化、不公平競爭……等,亦需政府介入改善。

志,力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難以顧慮隨之而生的社會 問題。然而攸關公共利益,政府的角色再關鍵不過。資

但這並非是指控共享經濟帶來市場混亂,反而是提出一

源的整合與分配,需要政府由上而下的通盤規劃,政府

個深刻的提問:當共享的精神已經萌芽,我們要如何擁

被賦予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條件的期待,也是時候將共享

抱這樣的精神,讓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良好的改變?

經濟認真看待,提升到公共議題而非僅是社會創新的層 次思考。

政府必須開展整體規劃與討論,將利與弊通盤考慮,並 且決心往此方向前進,因為牽涉到資源的再分配,並且

然而,共享經濟作為新型態經濟模式,仍有許多衍生的

有許多資源仍掌握在公家手上,打造基礎的模型,才能

問題等待被解決。

誘發民眾自下而上的參與。

目前共享經濟許多新興商業模式,仍不受既有法律規範

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資訊科技發展完善,讓

限制。這個現象是一把雙面刃,雖然更彈性、有更多可

我們得以利用資訊工具開展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人民

能性,卻也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上有許多改善空間;再

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發展是又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們

者,平台與勞工的關係也一直存在爭議。面對一種新型

如何能不檢討經濟體制,卻又期盼城市生活有所改善?

態的社會發展,法律時常跟不上社會的變遷,規範不明 引起諸多社會矛盾。

如前所述,共享體系得以發展健全需要公開透明的平 台、即時且大量的資訊整合,共享城市同時也應該是智

以台灣為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2014 年 Uber 進入台灣

慧城市,有賴大量硬體、軟體建設的投入。城市中有方

市場,引起的計程車業者群起抗議。原因不光是計程車

方面面的需求,都是共享精神可以介入的。

司機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在小客車租賃業法規修訂以 前,Uber 司機是否具有職業駕駛資格?Uber 是否能保

城市是共享經濟最好的實驗場域,或許現在仍在發展的

障消費者安全等等問題,也備受考驗。就計程車業者角

路上磕磕絆絆,卻能讓人雀躍地對這樣的精神心心嚮

度而言,勢必會認為市場中多了許多「不合格」的競爭

往。城市單車執行多年,市民從接受到習慣這樣的模

者,因此展開激烈爭議。

式,可以看到其為生活帶來的改變逐漸從工具取向內化 成精神層面,若共享精神能形成完善的共享體系,相信

2017 年, 政 府 設 下 種 種 的 營 運 挑 戰,Uber 曾 因 累 積

許多社會問題也會因此得到改善。

天價罰款,暫時退出台灣市場。然而,如果細緻分析 Uber 為社會帶來的利益,或許是一種乘車環境的良性

柏拉圖最適的城市,難道不是人人嚮往的城市嗎?希望

競爭:讓小客車資源有更好的利用,提供民眾更多乘車

最終,我們能將共享的精神內化為基因般自然,從生活

選擇,甚至可能打開乘車市場,進而增加計程車業者利

的一部分到社會的全部,不再只為自己思考,而是顧及

益,達到多方多贏的景象。面對爭議,政府若直接進行

整體最大利益,真正地以人為本,從每個人的需求中出

限制,即使可以平息短暫的憤怒,卻忽略了阻礙重重本

發,並能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與能源的節約,一

來就是社會要進步時必須付出的代價。

座正義公平、效率與永續的城市自然應運而生。

21


封面 故 事 Cover Story

文/蔡億諠

從都市規劃談共享: 當代社會變遷, 何以共享概念重新思考公共設施?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講者與觀眾合影。(攝影/編輯部)

1516 年《烏托邦》(Utopia)、1898 年《明日:一條通向

享經濟」一言以蔽之,在這裡容許我們先跳脫這樣的框

真 正 改 革 的 和 平 道 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架。從 McLaren 與 Agyeman 編寫的《Sharing Cities:

to Real Reform)、1888 年 的《百 年 回 首》(Looking

A Case for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Backward: 2000–1887) ,三本 20 世紀前問世的經典

(2015),可以打開我們對「共享」概念更多元的討論

之作,不約而同地在世界邁向資本主義的道路上,提出

與想像。本書的導言中,作者以象限圖呈現幾種共享的

對「公共性」的批判與社會生活的省思,並帶領我們想

範型與之間的關係。在 X 軸兩端為 Communal/intrinsic

像理想城市的可能。

(公有的、互助的)與 Commercial/extrinsic(商業的), y 軸的兩端為 inter-mediated(個人的、小規模社群的

講座隨著三本文獻的鋪陳而開啟,是在提醒我們,即使

介入)與 socio-cultural(社會文化、制度)。若將生

每個人心中「理想城市」的樣子不盡相同,仍要保持批

活中的案例套用到此模型中,可以這樣理解:社區菜園、

判眼光省視當代社會,並不忘思考我們與心目中「理想

以物易物可歸類為左上區域;共有財制的宗祠則是右上

城市」的距離。

區域;以色列的集體農場 kibbutz 可以是右下區域的代 表案例;大家熟悉的共享經濟則屬於左下的區域,如主 打共乘的 Uber。

「共享城市」,不只是共享經濟 近年興起的「共享城市」概念,同樣是回應資本主義運

由此可知,「共享」意涵是多重的,「共享城市」更是

作下產生的種種課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社群組織、

如此。在典範形成的過程中,我們不妨放下對定義的爭

資源媒合平台,哪些可以算是「共享城市」的一環?

辯,打開討論的可能,並尋找什麼樣的「共享」更貼近

「共享城市」一詞經常為各界所用,但其實它尚未形成

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具有共識的理論典範(paradigm),多數人經常以「共 22


Communal/intrinsic

Communal mediated

Communal socioculture

The gift economy

The Collective commons

Peer-to-peer sharing

The core economy Service co-production

Uncomsumption

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Inter-mediated

Socio-culture

Redistribution markets Open-sourcing Product servicesystems

Disownership

Sharing economy

Peer production

Collective economy

Access economy Commercial mediated

Commercial/intrinsic

Commercial socio-culture

共享的範型(圖/《Sharing Cities: A Case for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通往「共享城市」的路上:國內外案例分享

與空間改造,似乎再一次展現了社群互助的韌性。

「共享城市」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仔細檢視國內外案 例,已有許多公私部門或民間組織,試圖以不同途徑開

像是在口罩取得困難地區發起「為您的鄰居縫個口罩!」

啟共享之路。

行動、地方性廣播電台重新作為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 以 及 結 合 線 上 線 下 的 服 務 交 換 網 站 平 台 nachbarn-

國內以南機場的社群組織為例,為了照顧社區弱勢居

helfen 皆是社群再連結的例子。在居家隔離制度下,

民,方里長從與家樂福募集資源開始,打造「南機場幸

「陽台」成為與鄰居互動的唯一場所,發展出各式於陽台

福食物銀行」 ,並搭配「點數制度」搭起社區內更多的連

從事的休閒行為,重新賦予建築設計中陽台之於家屋的

結。同樣為於南機場的還有新型態空間「南機拌飯」為

意義。這些迸發出來的創意行動與新社會連結,讓我們

培養社區裡資源與人際網絡連結的新型態基地。在國外

在危機面前,彷彿也看到城市生活的轉機。

的案例中,首爾市早在 2012 年便將「共享城市」視為城 市發展的策略,改革過時的法律規範與系統、支持共享 團體與企業並鼓勵市民參與。例如「恩平區社會創新中

「共享城市」的關鍵:政府的創新治理

心」為例,讓街區再生組織及延伸的社區經濟體有良好

演講的最後,講者分享台北市政府近年具有創新性的政

的育成環境,其中包含社造支援中心、社會經濟中心,

策,如都更處的都市再生學苑、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以

以及支援年輕人創業、提供共享空間的 youth house。

及由台北好好看轉型而來的 Open Green 計畫;兼顧教 育(Education) 、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 、

2020 年全球共同面臨新冠病毒,疾病與防疫措施切斷

公平(Equity)及都市進化(Evolution)的整合性都市發

許多我們在生活中建立起的鄰里聯絡基礎。然而面對被

展策略(EOD);以及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創計畫。以上

圈禁的社會生活與資源的匱乏,各國城市中展開的行動

計畫在政府與專業團隊的努力下,有效帶動社區社群凝

23


* 本文寫於共享城市系列講座 < 從規劃講座談共享 > 後, 為講者黃麗玲老師演講內容整理,特此註明。

由疾改局改建的恩平區社會創新中心。(圖/講者簡報)

斯洛伐克 Prievidza 市的「為您的鄰居縫個口罩!」。 (圖/ https://reurl.cc/EzZpAv)

聚、空間再利用、資源的共享與交換,讓台北市醞釀著 一股新的城市文化與氛圍。

(regulation, incentive) 、 治 理 模 式(governance) 、規 模尺度的擴增(Scaling up)、領導模式(Leadership) 是幾個我們可以切入檢視的面向。最後講者分享一段

透過台北市與首爾的例子,講者強調「共享城市」要成

話,提醒在座各位,我們的城市,需要是這樣的制度:

為可能,地方政府的都市治理策略尤其重要。唯有一套 足夠開放、包容的制度,才能讓城市有持續滾動、創造

「我們真正的任務是試著想出本身具備動態改變的能

新可能的空間。重新檢視《Sharing Cities: A Case for

力、能夠回應人民真實需求的制度,而不是去想出一些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提出的共享範型,

完美而無須改變的制度。」

其中缺乏的是國家與政府的角色,而這正是亞洲社會中

—Erik Olin Wright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不可忽視的,因為社會改革與民主化歷程的不同,我們 必須正視政府政策對社會生活的直接影響。其中法令

24


封 面 故事 Cover Story

文/黃書緯

共享城市的限制與可能

單車是某些城市裡重要的交通工具。(圖/ adam le sommer)

共享經濟的問題

坡與台灣市場。對許多人來說,這結果意味著「共享經

2018 年春天,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單車(sharing bike)

濟」 (sharing economy)不過是場資本遊戲,何況這類

市場出現極大的變化,先是摩拜單車(mobike)在四月

由私人公司投放自行車供民眾騎乘的服務模式,並非個

初宣布被美團併購,接著 obike 從六月底陸續退出新加

人把所擁有的東西拿出來提供給陌生人使用,而是使用

25


「騎車上學」向大眾宣告兒童獨立移動的重要性。(圖/ Jason Pier in DC )

者登錄平台租借單車,應該正名為「單車租賃」才是。

騎不了,也只能丟在樓梯間。」我突然想到就在附近的

更重要的是,若我們對共享的期待在於「公共性」,著重

南機場社區也是很少看到小朋友騎單車,理由卻是小孩

於藉著提供服務以促進公民社會的合作,那麼現有共享

長得快,爸媽不知如何買車,乾脆不買。

經濟的問題在於其往往只強化使用者的自利,缺乏公共 合作的可能。

「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平台把河堤社區用不到的童車分 享到南機場社區有需要的小孩?」這看起來是一個能以

亞里斯多德那句:「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

共享經濟解決的都市問題,設計時卻會遇到許多實際的

到最少的照顧。」的道德困境,顯然並沒有因為共享經

限制要解決。

濟的出現而找到出路。

1. 物件的物理特性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並不是因為天生喜歡共享,所以

第一個限制,是「物件」 (object)的物理特性,材質、

與人分享。我們往往是貪圖那更加便宜的價格、更為方

重量、特性,這些物件本身的特質,會影響我們分享它

便的模式、更為有趣的互動,因此參與了共享的過程。

的方式與可能性。好比說,無重量的物件容易無阻力的

「共享」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共享關乎設計。若

分享出去,例如數位檔案,一個按鈕就傳輸出去。然

不藉著設計,人們怎麼會把對物件的期待從所有權轉向

而,難移動的物件在分享時卻需要解決很多枝節,例如

使用權?人們怎麼以科技解決物件共享過程中最核心的

房屋空間,我們要解決的不是這些空間如何出去,而是

信任問題?人們怎麼藉著共享經濟共同合作解決都市問

哪些使用者如何進來?另一方面,物件也會影響使用者

題?說得更直接點,不是因為這個社會有好的道德才能

與其互動的方式。好比說,一輛童車雖然沒有重到那裡

做出好設計,而是好的設計能引導社會建立道德共識。

去,但在分享的時候,提供者該放置何處?使用者要如 何取得?卻是讓人頭痛的實際問題。

共享城市的限制

2. 媒介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我跟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因此,共享城市在設計上遇到的第二個限制,就是「媒

2018 年春天,我跟學生開始在台北城南一帶進行社區調

介」 (medium),也就是物件提供者與使用者相遇、交

查,想要知道如何讓這城市的單車環境更加友善。某日

換、共享的地方。雖然說,使用者參與共享的誘因或許

下午,在跟河堤里里長聊到這社區的公寓樓梯間停滿兒

各不相同,但在互動共享的過程中,每一次互動都在交

童單車,但社區巷道卻鮮少看到小朋友騎車時,里長幽

換對參與者有價值的資訊,以作為雙方是否進一步交

幽地說:「都在補習啊,怎麼可能騎車?小孩長大後,車

流、合作的依據。而媒介其實是也是參與者判斷資訊的

26


依據。好比說,要交換一輛童車,到底要寄在公共空間

結語

自取?或者以單車行為交換點?還是上網站點選讓快遞

是的,共享城市是以共享經濟的模式解決都市問題,翻

送來就好?這不同的媒介,給參與者的「體驗」就大不

轉生活想像,但這樣的翻轉過程不單單只是倡議或設

相同,也將影響其是否參與下一次的共享。

計,更是將過去我們覺得是「個人選擇」的議題「公共 化」。而設計師在讓事物公共化的過程中,不是提供一

3. 使用者對生活方式的「想像」

個烏托邦的想像,而是在為有爭議的問題,提供直接參

然 而, 並 不 是 說 我 們 挑 好 物 件、 設 計 媒 介, 共 享

與的社會物質條件,讓使用者在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到問

城 市 就 能 順 利 運 作, 使 用 者 對 生 活 方 式 的「想 像」

題的爭議點,才有共同的基礎去想像共享的可能。

(imagination) 是無可避免的限制。有時還是透過新的生 活方式,來翻轉原本對它的「想像」。

限制我們對共享城市想像力的,從來不是貧窮。我們太 習慣將現有生活看作鐵板一塊,以致在面對新提案時習

以前述童車共享平台為例,在我們聯繫各個利害關係

慣直接大手一揮,怒說斷無可能。其實生活是由許多物

人,包括家長、里長、學校、NGO、單車行、政府局

件、生物、人群、政策連結而成,當中充滿各樣縫隙,

處,向他們介紹國外行之有年的「騎車上學」 (Bike to

倘若我們願意退後一步,或許就能讓這些提案在縫隙中

School),是如何以學期初一起騎車上學的方式交換閒

有成長翻轉的可能。

置單車、教導單車維修,並向社區宣告兒童獨立移動的 重要性時,卻每每引來對方遲疑的眼光,說:「騎車是很

沒有什麼設計提案是橫空出世、面面俱到的。就像社會

好啦,但為什麼要騎去上學?單車不是假日休閒運動工

學 者 莫 落 奇(Harvey Molotch)在《東 西 的 誕 生》中 提

具嗎?兒童在這城市騎車也太不安全了吧?除非教育局

醒我們,設計是把本來零散的要素凝聚在一起,進而將

政策改變不然我們不會支持的!」是以,在這議題上,

使用者延攬進這個多種物件的複雜網絡中,讓物件與行

設計不只是得解決閒置童車再利用的問題,還得將人們

動彼此相互琢磨,最後讓東西在這互動中穩定下來。當

對童車的刻板想像從「休閒」翻轉為「通勤」,甚至將整

然,這互動過程未必是美好的,時常是有各樣摩擦衝突

個城市的單車政策、都市規劃、兒童權益納入思考。

的,但也是在這摩擦衝突的互動過程中,我們不只開始 分享物件,還能開始共享生活。

「再見摩拜」:摩拜被美團收購後,摩拜單車的品牌標識被逐漸改為美團。(圖/ BoyuZhang1998 )

27


城市觀察家 Flâneur —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步登公寓

騎樓

遍佈台北大街小巷 的建築形態

台灣最有人情味 的所在

步登公寓(walkup apartment)為 4-5 層樓的無電梯

騎樓看似僅有通行之用,但同時也是人們的生活地

住宅公寓,是台北最普遍的建築類型。構成小巷風景

方。雜揉著硬體建設、街區氛圍、店家需求、與地方

的要角,除了承載許多人對家的想像,更見證台灣與

集體規範,騎樓可以說是城市中最平凡、也最精彩的

世界建築潮流的互動。

地方。

戰後德國因應住宅短缺,政府開始提供大量社會住

騎樓的誕生是為了因應多雨潮濕、高溫豔陽的亞熱帶

宅,正好提供當時盛行現代主義住宅實踐的場域。小

氣候。有一說源自18世紀,英國人不適應印度炎熱環

單元、模矩化的住宅模式,從歐洲大陸擴散至全球。

境,在建築物外加蓋遮陽設施。隨著殖民勢力範圍擴

台灣在二戰後都市擴張,大量城鄉移民使得人口快速

大,騎樓成為東南亞地區普遍的街屋建築型態,並發

增加、住宅需求提高,便由建築專業者引進現代化的

展出各種名稱,像是在馬來西亞的「五腳基」,閩南

住宅建築。

地區的「亭腳仔」,而客家朋友可能聽過「店亭下」。 現代騎樓建築工法以方形水泥樑為主,但台北城內至

雖說「步登公寓」是進口的現代建築,但在移植落地

今仍可找到過去的紅磚騎樓。

的過程,因為氣候與建材、風俗民情、政經社會等原 因,融合許多台式元素有了變化。例如一樓退縮設置

騎樓既遮蔽又開放的特性,兼具私人與公共空間用

騎樓的「店鋪公寓」,聯繫了過去殖民政府規範商業

途,讓許多使用行為能在此有機地展開,像是餐飲店

區設置亭仔腳的慣習;也有承襲漢文化中,以「院」

在騎樓設置桌椅;店面商品陳設或裝潢的延伸;住家

與天井為中心的「合院公寓」。在外觀上,與灰白色

擺放盆栽或傢俱;在疫情期間,更出現藥局擺放整排

系、不加以裝飾的正統現代主義美學不同,台式步登

塑膠椅的特殊景象。然而騎樓作為生活之用,使用者

公寓的立面非常豐富。有各種色彩、材質、圖騰的搭

對空間的各種需求與創意,仍需要通過國家的規範與

配,拚貼出我們獨具特色的街道風景。

治理,在私人與公共之間達到動態平衡。

28


圖文/編輯部

台北車站大廳

高架橋下

從禁坐大廳到 微笑大廳

城市空間收納術

我們熟悉的北車大廳,有明亮寬敞又可遮風避雨的空

始於 1973 年的高架道路系統建設,目前已完成的 10

間特性,提供停留、等待、聚會等機能,是許多許多

條有 43.3 公里長。在都市規劃逐漸由「車本」走向

人休憩停留之處。但在這之外,也暗藏管理者與使用

「人本」的今天,我們不談高架橋的部署,而是換個

者對公共空間的異質想像與明爭暗鬥。

角度,將眼光放低,看看與我們日常生活更為貼近的 高架橋下空間。

長久以來,台鐵面對大廳是否開放民眾使用,多採取 消極保守的態度,因此產生不少爭議。2011 年開始,

以最早通車的建國南北高架道路為例,橋下空間用於

台鐵便數度以更新設備、有礙觀瞻、維持秩序為由,

彌補兩側街區所需的公共設施,如停車場、加油站。

排除遊客、移工與無家者停留。今年五月受疫情影

後來在假日試辦花市,漸漸形成今日家喻戶曉的建國

響,台鐵除了禁止民眾於大廳聚會,更傳出台鐵擬趁

花市。另外也有橋下五金街,位在艋舺一帶的環河南

疫情實施永久禁坐令,引發網友在臉書號召「坐爆台

路高架橋下,聚集上百間五金、建材行,也算是一種

北車站」的抗議活動。

都市奇觀。除了商業設施,橋下空間也有公部門的使 用,像是清潔隊、里民辦公室、公車夜間停放區。支

面對此次爭議,交通部長林佳龍指示台鐵應以「公共

援公部門運作之外,橋下更容納著市民生活的需要,

空間、公共使用、公民參與」的態度回應。今年七月

如市民大道下,計程車司機聚集吃飯、休息;新生高

台鐵落實行動,將「禁坐大廳」貼上帶有多國語言的

架下,越夜越熱鬧的極限運動場與滑板場。

地貼打造為「微笑大廳」,也將規劃增加座椅並開放 NGO 租借場地。此次轉變無疑是民眾的勝利,下一

在地稠人狹的城市中,這些看似毫無開發價值的帶狀

步值得思考的是,管理者如何打開與使用者的對話,

畸零地,因為人們日復一日的聚集、使用,早已成為

持續拉近彼此對公共空間的想像,並提出具包容性的

台北生活的一環。在每個台北人心中,因為生活範圍

規劃,讓「微笑大廳」能承載更多歡笑。

或生命經驗的不同,肯定有過各異其趣的橋下風景。 29


使用者實錄 What Do They Say? User Experience Sharing

文/謝易軒

搭車、叫餐、訂房 ... 共享服務改變台灣年輕人生活 —— 關於共享,他們這樣說!

騎著機車的 Uber Eats 外送員,已經是台灣馬路上隨處可見的景象。(攝影/蔡億諠)

根據 2019 年 9 月的調查,當月份內,台灣每 4 到 5

自從 00 年代晚期 Uber 與 Airbnb 等規模化的共享服

個人之中,就有 1 個人使用過共享外送平台,其中 20

務問世以來,短短十年,在世界各地激起大大小小的漣

到 39 歲的年輕族群尤其習慣使用送餐平台,幾乎每 3

漪,許多產業相繼發展出創意紛呈的共享模式。台灣的

人就有 1 人使用過。

共享服務平台雖非開始得最早,也不如中國部分大城市

30


租房平台 Airbnb。(攝影/蔡億諠)

普及,但與行動裝置連動的共享消費模式,卻已深入台

我會選擇有超過上百筆評價的房子,就比較安心。」除

灣民眾的生活,如上述的送餐共享平台。

此之外,她認為 Airbnb 與 Paypal 合作,讓她之後購買 線上課程等商品時用 Paypal 付款十分便利,也是讓她 持續提供房源的誘因。

共享平台提供方便又平順的消費新體驗 共享經濟日益蓬勃,對於人們的生活也產生方方面面

對於 Airbnb 的安全性疑慮,當過 Airbnb 屋主的小蔡倒

的影響。今年 30 歲的定遠,是共享服務的愛用者,

很放心。她說以房東身份加入 Airbnb,了解平台的管理

2013 年 Uber 最初進駐台灣開啟試營運時,他就曾嘗

方式,對它有一定的信任,旅行時也都會安心使用。

試使用,至今他用過的運輸類共享平台一字排開,除 了 Uber 外,還有滴滴打車、Ubike、Obike、WeMo、

今年 36 歲的她,在 2014 年 到 2018 年之間,用家中空

GoShare 、 台 灣 代 駕, 以 及 他 統 稱 為「跑 腿 類」的

出的一個房間,前後接待過超過 50 組客人,最長甚至

Ubereats 與 LalaMove。

有一個德國學生,一住就是 3 個月。「其實一開始最主 要倒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也想要有些不一樣的互動與社

「一開始覺得 Uber 好用,是因為在國外的時候,發現

交體驗。尤其早期會使用 Airbnb 的人大多是會注意新

它比一般計程車便宜三到四成,而且在一些地方除了單

資訊、喜歡冒險的類型,我因此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比

獨搭乘以外,也可以選擇與其他人共乘,系統會自動把

如有一次客人是做 3D 列印的,就獲得很多有趣的相關

你跟路線相近的人放在同一車,一起搭便車,費用更便

新知。」

宜。」定遠說。不過共享平台真正吸引他的,還是與行 動裝置結合的方便性,與介面上清楚又完整的資訊。

小蔡笑說,之後來客漸漸不如一開始那麼有趣,自己的 經營動機降低,於是就把房價提高了一些。至於持續用

另外定遠也嘗試過近年在台灣出現的共享停車空間平台

共享平台接待住客的原因:「把這當成是以物易物,我

Uspace 及 Upark,這些平台讓私有停車位在閒置時可

在家接待客人,下次旅行時,用這筆賺到的錢去住其他

以登記上線,供停車人使用。在停車大不易的台北市,

人家裡的 Airbnb,就等於是用家中空間免費換到住宿旅

他很高興看到這些服務把許多空間釋放出來,讓土地能

費。」

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不過,對消費者來說,最有吸引力 的還是使用的方便性,「這些服務有個很棒的功能,就 是可以先預約停車位,在有時間壓力時,能確保在某個

共享的未來值得期待

時間一定能在某處停到車,多花一點錢先把車位訂下來

未來,共享經濟的觸角只會越伸越廣。定遠與小蔡都表

也值得。」定遠說。

示,將來若有適合的資源,會願意拿出來共享,他們也 都特別期待看到如長照、家政等工作的人力派遣共享, 將會如何發展。至於被問及共享經濟有什麼負面影響,

不只共享,還能學新知、交朋友

二人則不約而同都笑言,共享平台讓使用與付費過程簡

旅行時,定遠也喜歡使用 Airbnb。「這與住飯店的體驗

單流暢,讓人在消費當下太無痛,常在月底接到帳單時

很不同,讓我有機會認識當地人,雖然會有安全上的疑

才發現,啊,不知不覺又花大錢了。

慮,但因為有評分機制,讓人能夠先篩選過濾,基本上 31


國內 外 案 例分 享 Sharing Cases

文/邱敬

除了車站、麥當勞和超商, 無家者可以去哪裡? —— 讓街頭成為所有人的共享空間

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圖/人生百味提供)

這是人生百味的官方網站上引述的一句話。成軍第五個 年頭,他們執行了大大小小的計畫,從「石頭湯」、「貧 窮人的台北」,到「重修舊好」空間營造,都圍繞著「點

32

亮街頭」的宗旨。這次的訪談,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 人,巫彥德「阿德」,以「誰在街頭」為起點,為我們以 「人」為中心,逐步勾勒出街道共享的藍圖。


「貧窮即暴力」:誰在街頭?

無家者時,遇到一位喝了酒的大哥,因為一些小摩擦而

阿德說,他在 318 學運的街頭講堂中聽到一段話,直到

在志工身邊咆哮起來。「一開始我們很害怕這種事情發

現在印象都非常深刻:「為什麼人民走上街頭?因為體制

生。」原本立意良善的相處與對話行動,卻反而加深了

內無法發聲,所以選擇體制外的方式,這是一個沒有選

對無家者的負面印象,是他們最擔心的事。

擇的選擇。」 然而,在活動結束的心得分享中,一位志工竟脫口而出 在紀錄片《貧窮即暴力」中,「貧窮」除了是一種經濟狀

「大哥好像心情很不好。」這時阿德才發現,透過接觸和

態以外,更是全方面的匱乏,包含關係連結的匱乏,和

磨合,人們得以察覺他人作為一個「人」的原本質地。

自信心的匱乏。這個由內而外的匱乏,迫使貧窮的人活

失序本來就是人間常理,也本來就應該被談論;街友是

在失序的狀態中,無法從容不迫地做出一般人在生活中

人,他們有很奮進的時候,也有很不道德的時候。

會做的合理選擇。 「當不好的感受可以被對話,你不用叫他去同理,他自 映照到日常,就是那些生活上因匱乏而失去正常選擇,

己心裡就會撐起一個空間。」阿德說。

徘徊街頭的街賣者和無家者。 透過對話和接觸,消除了因陌生和誤解而造成的隔閡 然而,儘管這麼多無家者都在街頭,仍不表示台灣成功

後,下一步,就是重建信任關係。

撐起一個街道共享的空間。「為什麼這些空間沒有考慮 到他們在裡面?」阿德問。街友的面貌對於這個社會而

阿德以一個位於屏東的貧窮部落為例,拋出了一個問

言仍然是模糊的,沒有聲音。

題:「一個這樣匱乏的部落,怎麼會沒有街友?」關鍵 在於,部落中人們互相扶持和照料,而且信任彼此。例 如,部落裡有一個人,天天都把自己灌醉到神智不清,

重新串接起互信的連結:什麼樣的社會沒有無家者?

雖然如此,部落裡的人仍相信,雖然他天天喝醉,但那

為這些在社會上沒有聲音的人發聲,甚至去污名化,因

個清醒時的他,仍然是個好人,所以他們願意給他工作

此是人生百味的首要工作。

機會,願意和他一起吃飯和同住。

人生百味除了透過將街友的話傳聲於社會,亦以創造相

對阿德來說,這樣透過互信而建立起來的共享,就是共

處和對話環境為行動策略。阿德回憶,某次發放便當給

享經濟的本質:讓人生活的更好,獲得支持跟照顧。

33


以「共享」重建連結:重修舊好

乏,也連帶著喪失了為了人生努力的動機。

人生百味有個名為「重修舊好」的空間,設於無家者數 量眾多的台北車站,是一個讓無家者休息的地方。

然而,街頭其實是個很難重建連結的地方。它資源有 限,經常是一個競爭的場域,而不是合作的場域。「重

「無家者需要休息嗎?」面對這個許多人第一時間產生的 疑問,阿德說:「你仔細想想,在台北車站這個空間流

修舊好」就是要為了無家者,提供一個競爭感不這麼強 的地方,當人們得以放鬆休息,就可以卸下防衛。

浪,真的有機會讓人感到放鬆嗎?」他進一步細究社會 覺得無家者無所事事又「懶散」的偏見:「一個大哥說,

「他們放鬆,我們就有機會跟他們工作和提供幫助,例

我家人不要我,我女兒不認我,我爸媽過世,我要為什

如精神治療和職業媒合。」阿德說。後來,聽聞「重修就

麼努力?」

好」年假公休時,無家者開始三五成群的去逛街。這是 過去不會發生的事。

「努力」是需要前提跟目標的,而努力的動機,往往來 自人際關係連結,無家者一旦陷入貧窮所造成的連結匱

人生百味創造機會,讓無家者與民眾彼此互相認識。(攝影/羅靖茹)

34


「街頭可以是一個生活選擇」

個地方都有這樣的開放空間,人就會選擇自己生活場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很累,但街上找不到坐

以內的點,而不會離開生活場域、蜂擁群集到特定的地

著睡著的地方,任何地方都覺得不太安全 。」阿德問:

方,「很多麥當勞跟便利商店其實正在發揮這個功能。」

「為什麼,街道上不能有大家休息的地方?」 最理想的「街頭」,是一個你我「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街

當街頭成為安全網,就是理想的街道生活

頭;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空間 ,就是對弱勢最有利的空

五年來,人生百味以無家者為核心,製作執行了許多不

間。這個理想確實有人嘗試在一步步完成,但這樣的嘗

同的計畫,以人與人細微共享所發生的火花契機,去創

試也越來越少,因為現實是,當弱勢者蜂擁而至,伴隨

造更多街道和生活的共享機會。他們希望,當街頭成為

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混亂。

一個人在失去選擇的匱乏中,一個「最後」且「不差」的 選項,當街頭能成為這些人的安全網,讓他們無需再經

「有混亂發生,其實是因為做得不夠多。」阿德說。當每

歷更多人生跌跌撞撞時,那,就是個理想的街道生活。

人生百味將老宿舍,活化為一個供街友休憩的社區據點。(攝影/羅靖茹)

翻轉街賣形象的「人生柑仔店」計畫。(圖 / 人生百味提供)

35


國內 外 案 例分 享 Sharing Cases

文/邱敬

來一碗「南機拌飯」 —— 深入勞力和 權利共享的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

南機拌飯所在的社區。(攝影/編輯部)

「南機拌飯」位在南機場第二期忠恕社區的地下室裡,幕

大庫與大會:合作社運作的「兩大」共享秘密

後經營團隊「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在這個 40 坪大小的

合作社經營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所有成員在加入之前都

空間,打造了一個能讓來到這裡的人,一起做飯、一起

會以最低一萬元的金額入股,匯集成「共同大庫」。大

吃飯的共享空間,透過煮食交流將各種人、各種議題想

庫除了支應南機拌飯固定的房租之外,也是各成員案件

法「拌」在一塊兒,因此叫做「南機拌飯」。

執行之間空窗期的週轉金。這樣的金流支持,對有理想 在社區做事、白手起家的工作者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在

而「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既然叫做「合作社」,顧名思

這個支持的基礎下,合作社的所有成員,哪怕是新進社

義,意味著這是一個權利義務平均分擔的扁平組織,而

員,才有足夠的自由,能夠選擇自己真心想要完成的計

「勞動合作社」,更意味著這些擁有共同理想的成員,在

畫,慢慢找案子、找夥伴,一起將理想落實。

這裡投入同樣的勞力和時間一起努力,傳統由上而下的 命令指導,在合作社的平等精神中是看不見的。 36

早期社員的工作面向與社區營造較相關,常常會主動介


南機拌飯所在的社區。(攝影/編輯部)

入社區需求,然而,就如受訪的執行社員品涵指出,

們的經驗仍然能成為新社員的養分。

「社區工作是很消耗人的」,加上目前執行社員關心的議 題轉向,因此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近年業務轉型,以親 人告別和兒少照顧的議題為主。

是物理的共享空間,也是精神上的共享空間 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花了大量的時間跟資金創立「南

「合作社」另一個重要特色為「社員大會」。在社員大會

機拌飯」這個空間。但為什麼要從空間經營開始?共享

這天,大部分的社員都會回來聚在一起,舊社員們會將

空間有什麼度可取代的重要性?

自己曾經連結過的社造資源、經驗和人脈等,都毫不藏 私地提供給目前的執行社員,讓社員大會成為合作社團

品涵告訴我一則故事:「今年開始,有個國二的孩子會跑

隊延續的重要機制。因此,儘管「南機拌飯」在這兩年

下來找我們聊天。他跟外婆媽媽住,是從湖北過來的。

經歷了一波成員變動,即使早期的社員都先離開了,他

這樣的背景讓他在台灣有很多錯亂的經驗。台灣同學 37


笑他不懂台灣,是共匪;中國的人又排擠他,說他是台

由?……等問題。與輔助對象建立起共識,才不會造成

獨。」而「南機拌飯」這個共享空間,就提供了這個孩子

輔助對象和工作夥伴的負擔,陷入彼此消耗的循環。

一個精神寄託、情感交流的珍貴地方。 再以實務需求來說,在「南機拌飯」所在的社區之中, 「人生百味」跟「台灣社區實踐協會」開了一家公益二手

「不能把地方組織想的太偉大」: 串連工作是打下未來機會的基礎

店,招募有經濟需求的媽媽來工作。雖是美事一樁,但

南機拌飯落腳於南萬華已三四個年頭,辦過大大小小的

當這些媽媽出門工作,托育即成為問題,這個時候,

活動,成績有目共睹,但若說對社區沒有擾動,那是不

「南機拌飯」便成為這些孩子可以在媽媽出外工作時,安

可能的。

全玩樂學習的地方。「南機拌飯」曾特別為這些孩子設計 課程,近期更規劃開發了更幼齡的童書朗讀方案。

對此,Peter 直說:「我們不能把地方組織想的太偉大。」 就算沒有年輕人經營的開放空間,社區裡本來就有很 多諸如廟埕、里辦公室等等的公共空間;就算今天沒有

輔助對象就是我們的工作夥伴: 站在被幫助者的立場助人

「南機拌飯」這個地方,居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剩食循環是南機拌飯自創辦後一直延續至今的重點工

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需要地方組織?這樣存在於都市

作,採取主動收集再發放的模式。

中的共享空間,該扮演的角色為何?

看似簡單的收集、分送,其實背後困難重重。例如,有

或許,組織最基本可以做到的是,盡量促進居民彼此了

些愛心民眾忘了考慮到部分食材的處理不便,導致團隊

解和認識,創造在地聚落的更多連結。例如透過居中調

在後續處理困難;也有些志工在發送食物時,會自有一

解紛爭,培養居民信任關係,讓社區既有的發展協會得

套「誰是弱勢」或「誰需要什麼」的想像,未能站在受助

以妥善運作;抑或是,透過同一空間的活動,讓原本互

者立場的幫助方式,往往成為受助者的新困擾。

不認識的居民相遇,當他們知道彼此住在哪裡、興趣為 何,即可能成為日後自發性連結的基礎。

「一開始進入這個模式裡面,大家抱持怎樣的價值觀, 很重要。」另一位執行社員 Peter 說。參與這樣的社區

三四年來,「南機拌飯」這個把人「拌」在一起的共享空

工作,需要的不只是愛心,更需要抱持公正的心態,深

間,就這樣透過連結的工作,將各種人和各種可能性匯

入了解輔助對象處境。

集於此。而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這個幕後組織,就這樣 透過平等與共享的精神,把實體空間變成一種精神支

工作者需要不斷自問,是否真的了解受助對象了?自己

持,把地方居民成為彼此的人生戰友,讓他們有機會一

的底線可以接受到哪裡?可以給使用空間的人多少自

起在地方上,創造新的無限可能。

38


至市場收購食物。(圖/南機拌飯提供)

小朋友聚集於南機拌飯。(圖/南機拌飯提供)

39


國內 外 案 例分 享 Sharing Cases

文/陳昱翔

共享這一片海: 「海幫手計畫」用一張船票, 連結鯨豚、海洋與他的子民

花蓮港的港嘴面向海岸山脈的嶺頂,正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展現山海之城的獨特自明性。(攝影/海幫手蘇小傑)

長年生活在城市裡的民眾,大概很難感受到身為一名海

長的花蓮人,在成為作家前,也是經驗豐富的討海人。

島的子民,與大海之間的連結吧。如果你曾搭火車到東 部,通常會發現在火車通過隧道、大海瞬間出現在眼前

海上許多精彩的風景,並不為多數人所見。廖鴻基曾

時,車上多數乘客的目光立刻被吸引、甚至紛紛拿起手

說,當時每次在海上工作完,回到岸上,分享他在海上

機拍照的景象。

所看到的一切,陸地上的人多半抱持著懷疑的眼光,或 是像聽完虛構故事般莞爾一笑。往後為了讓更多人關注 海洋,共享大海的知識與資源,廖鴻基除了書寫,亦在

為了不讓海上的風景成為虛構故事

1996 年組成尋鯨研究小組,調查東部近海的鯨豚資源,

位在東部縱谷平原的花蓮市區,確實是一個典型的山海

調查結果意外發現,花蓮近海的鯨豚目擊率高達 9 成。

之城,連「花蓮」這個地名,也是由早期先民望著花蓮 溪出海口與太平洋激起的浪花,形容此地為「洄瀾」而

為了進一步從事海洋科普長期研究、推廣海洋文化教

演變來的。這樣的城市,有許多條馬路連接著山海兩

育,廖鴻基及其他夥伴於 1998 年成立了黑潮海洋文教

端,常常路的一頭是山林,另一頭便是海濱,即使步

基金會及多羅滿賞鯨公司,以社會企業經營模式,開啟

行,也能在短短的 1 小時左右,從海岸走到山腳下。

了新形態的海洋休閒活動──賞鯨航程,希望透過軟性 休閒的賞鯨活動,引導民眾一起感受過去陌生的海洋環

這樣的特殊環境條件,使得在地居民的生活長久以來與

境,並藉由航程體驗中觀察到的海洋現況,回頭思考當

海洋有很深的連結,當中不少人是與海為伍的討海人,

代的環境議題。

像是國內知名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便是土生土

40


更重要的是,在現今漁業資源匱乏的困境中,賞鯨活動

羅滿賞鯨公司,以海洋科普研究及海洋文化教育為核

亦能提供船員、漁民等在地海洋工作者另一個工作模式

心,並以友善環境為原則規劃賞鯨活動,從出航前到全

的想像──或許除了捕撈與獵殺,我們能用相同的專業

程賞鯨航程,都有基金會培訓的專業解說員解說,讓對

技能,嘗試與大海建立另一種「共生模式」。

海洋感到陌生的一般遊客,透過這趟航程,了解海洋環 境及鯨豚的基本知識。

共生,從喚醒和大海的連結開始

賞鯨活動進行時,遊客也會了解並共同維持「友善海洋

要建立一個新的海洋共生模式,須由多方角色共同參與

生物原則」,例如在海上蒐尋鯨豚蹤影時,不以聲納設

改變及嘗試,包括參與的遊客。

備干擾鯨豚;發現鯨豚時須保持適當距離,讓鯨豚選擇 主動靠近船隻,並且避免長時間滯留在鯨豚周遭以降低

多羅滿賞鯨公司的副總呂世明大哥,就自己長期工作經

干擾等。這些友善海洋生物的原則,試圖與海中的居民

驗及觀察下來,發現遊客對海洋確實擁有許多想像,有

建立良善的溝通語言,因為唯有良善的互動,才能維持

些是美好放鬆的,有些是未知恐懼的,然而真的要去描

鯨豚繼續與船隻的互動可能性,而跨物種的交流,正是

述海洋的樣貌,卻很難具體給出一個形象,因為大海跟

賞鯨活動持續進行的關鍵。

城市一樣,是一個龐大的複合體,很難用單一觀點或是 敘述來完整表達。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觀點詮釋大海,

自從第一艘賞鯨船從花蓮出港至今,已過了 20 幾個年

好比說當船隻在海上遇到 10 米高的大浪,多數人一定會

頭。這些年,多羅滿的賞鯨船帶領許多遊客到海上,體

趕緊迴避,然而,專業的船員會選擇將船頭轉向對準浪

驗不同空間場域所帶來的啟發及感官經驗,航程中不僅

尖,義無反顧地與眼前的風浪正面交鋒,因為,這是破

能見到海洋生物最真實的樣貌,也會目擊到環境現況。

浪的唯一方法。 例如,縱使東部近海的鯨豚目擊率高達 9 成,有時還是 討海人多年來與大海為伴,多年來的觀察、理解和經

會不幸遇到「槓龜」的窘境,但海上飄流的垃圾總是不

驗,讓大海之於海洋工作者而言,就像是家門外鄰近的

會讓人失望──二十幾年來,沒有任何一艘航班,在整

街廓,是日常的生活場域;然而對於長年處於內陸或城

趟航程中,沒看過一個海洋廢棄物。當人們來到海上,

市裡的民眾,當船隻駛離港嘴後,看著船舷逐漸駛入眼

看見充滿野性之美的生物,與熟悉的飲料瓶共遊的畫

前的黑潮,對他們而言,彷彿像離開大氣層,航行在宇

面,心裡或多或少會「有些想法」,這正是黑潮海洋文教

宙中一樣充滿未知。

基金會及多羅滿賞鯨公司,希望透過賞鯨航程能帶給遊 客的另一層海洋體驗。

有別於一般單純的娛樂活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及多

41


早期先民望著花蓮溪出海口與太平洋激起的浪花,便形容此地為洄瀾,這也是花蓮地名的由來。(攝影/海幫手蘇小傑)

利用剩餘船位,串連各地專業者的海幫手計畫

取海上的光影。雙方以各自擁有的資源共同合作,並擴

為了擴大海洋科普紀錄及推廣海洋文化,多羅滿賞鯨公

大手邊資源可利用性,創造更多、更豐富的可能性與成

司 2019 年發起了「海幫手計畫」,以每趟航程多餘的船

果。除了航程紀錄成果以外,呂世明說,最大的驚喜是

位,招募對大海有熱情的群眾培訓成為海幫手。成為海

結識一群智囊團,每一位海幫手都是不同領域的專業

幫手之後就能免費登上賞鯨船出海,協助進行海漂垃圾

者,不論是工作或是生活上,時常能獲得從來沒想過的

及鯨豚活動等海洋影像紀錄。呂世明說,原本以為這只

建議與靈感,這更是原先在執行「海幫手計畫」沒意料

會是地區性的實驗計畫,結果卻意外的連結起一個來自

到的收穫。

各地的特別社群。海幫手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有些人 甚至從中央山脈另一頭的台中前來擔任海幫手,大家的

原本的剩餘船位,透過共享資源策略,招攬了多元的成

職業、年齡層也不盡相同,卻因為心中同樣迷戀海洋與

員,不僅讓船上的互動變得豐富精采,在每個海幫手回

鯨豚,而來到花蓮,和多羅滿賞鯨公司一起出海。

到岸上和原本生活時,也能帶著每趟航程的收穫,與身 邊的人分享在海上的所見所聞,讓每趟賞鯨航程所帶給

海幫手計畫,讓空閒的船位成為攝影手的最佳取景位 置,同時也讓原本待在防潮箱的相機,能發揮價值,擷 42

陸地上的訊息,又多了一些。


每次的航程都是由船長及船員們以肉眼的方式探索鯨豚的蹤影。(攝影/陳昱翔)

東部近海擁有豐富的鯨豚資源,有時在沿岸就能發現鯨豚的身影。圖片為美崙溪出海口。(攝影 / 鍾硯丞)

43


國內 外 案 例分 享 Sharing Cases

文/王順德

一個社區,兩間共享廚房 —— 從英國布里克斯頓(Brixton) 觀看共享廚房與社區策略關係

布里克斯頓慈善廚房裡的所羅門·史密斯(Solomon Smith)和馬哈末·哈希(Mahamed Hashi),與即將競選市長的泰莎·喬威爾(Tessa Jowell)。(圖 / flickr)

當 我 們 想 到「共 享 空 間」的 時 候, 常 常 想 到 平 等、 開

勒比海非裔為主的前殖民地移民大量湧入,種族議題、

放、互惠,彷彿不管是任何立場或背景,都可以走進這

貧富差距、警察暴力,加上房價與開發壓力,使當地長

個空間,一起交換分享資源。

年以來社群衝突不斷。

但是,從社區工作的角度來說,共享空間與成員的關

這個複雜的社區,就同時有兩間以「共享」為名的廚房

係,如同深埋地底、錯綜複雜的地下莖系統,在看來中

和咖啡廳,各據一方。

性的表面底下,其實有許多複雜因素在作用,這些複雜 因素,在在影響著共享空間與社區共存的姿態。

布里克斯頓慈善廚房:充滿加勒比暗示的共享空間 在種族議題複雜的社區,這個情形尤為明顯──布里克

布里克斯頓慈善廚房(Brixton Soup Kitchen),開始於

斯頓(Brixton)位於倫敦南區,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加

一位 12 歲的孩子向社區募集剩食幫助街友的行動,如今

44


發展成在地人好評的社區據點。慈善廚房的團隊在社區

叔,清一色都是移民後裔。廚房裡。除了志工與實習生

招募志工、募集剩食,為行動不便的長輩提供送餐到府

外,絕大多數都是高齡的加勒比海 – 非裔居民。除此之

服務;他們不只將基地「骨牌俱樂部」經營成溫暖的用餐

外,廚房所在的「骨牌俱樂部」更是個明顯的提示:骨牌

空間,還開辦社區法律諮詢站,成為弱勢族群的交流與

這個休閒遊戲原本風行於加勒比海一帶,二戰之後,才

支持中心。

由移民帶入布里克斯頓。

從表面看來,一個主打剩食的共享空間,應該是一個不

這間「骨牌俱樂部」曾是布里克斯頓移民們重要的固定

帶預設立場的中性場域,但看在當地人的眼裡,這個空

聚會場所,布里克斯頓慈善廚房以骨牌俱樂部作為基

間所有小細節,都在「明示」這是屬於移民後裔的場所。

地,除了讓移民後裔感到熟悉親近,更有傳承加勒比海 非裔文化的宣示意味。

發起者、管理者,還有招牌上掛著燦爛微笑的廚師大

布里克斯頓慈善廚房裡的骨牌俱樂部紀念銘文。(圖 / flickr)

45


布里克斯頓英鎊的菜單,右邊是建議價格。(圖 / flickr)

布里克斯頓英鎊咖啡(the Brixton Pound Cafe) : 只屬於白人的共享空間?

這個在地貨幣實驗啟動後,竟也促進當地觀光產業發展

不遠方,在布里克斯頓火車站另一側,是個讓消費者

NBA 球員 Luol Deng 等出身布里克斯頓的名人肖像,每

「隨喜付費」的共享咖啡廳:布里克斯頓英鎊咖啡(the

年都吸引無數觀光客前來購買「布里克斯頓英鎊」,在特

──由於鈔票上印了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

Brixton Pound Cafe)。

約商家消費,並把剩下的鈔票帶回家當紀念品。

這裡的餐點都只有建議售價,食材來自社區募集的剩

表面上,布里克斯頓英鎊的運作是一個普世性的議題,

食;有能力的顧客可以選擇多付點錢支持廚房營運,經

沒有種族色彩,但是,對於長期遭受警察暴力、高失業

濟困難的民眾也可依自己能力決定要付多少。此處同時

率的加勒比海非裔移民後裔而言,用貨幣實驗對抗氣候

也是在地人的互助交流場所,民眾來到這個空間用餐、

變遷?實在是個非常遙遠的議題。

遠距上班、唸書、寄賣或添購在地食材。 事實上,光是在鈔票上印大衛鮑伊的肖像,都足以讓移 更特別的是,這個共享咖啡廳也是社區貨幣「布里克斯

民後裔產生距離感。就如我的一位黑人朋友所述:「倫敦

頓英鎊(Brixton Pound) 」的辦公室與銷售站。

人為了大衛鮑伊來到布里克斯頓觀光,但大衛鮑伊並不 屬於我們黑人社群。」

布里克斯頓英鎊是當地居民發起的經濟實驗。這是一種 在地發行,只能在在地店家消費的特殊貨幣,起因是地

過去十年內,原本作為郊區勞工階級居住地的布里克斯

方居民想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商品碳足跡並

頓,蓋起了一棟一棟的豪宅。原本居民可以自由利用的

對抗氣候變遷。

公共空間,也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變成「文創市集」。

46


有 Bowie 頭象的的 BP 貨幣。(圖 / flickr)

隨著地方仕紳化,房價節節高升,大街上的加勒比海店

共享?跟誰共享?

家,也不堪房租上漲一間一間關門大吉。

在社區工作的美好期待裡,「共享空間」像一粒紮入土 壤的種子,種子發芽茁壯,根系牽起立場各異的社區成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當加勒比海非裔移民後裔居民,

員,凝聚社區力量。但現實情況是,每個行動者,會依

看到昔日的加勒比大街上開了一間主打「環境議題」、印

據自己的立場,在土壤下開展人際網絡,並在遇上其他

著白人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照片的共享咖啡廳,心中

行動者時,依據彼此立場,決定要連結,或是避開。

只會感到滿滿的諷刺。他們寧願多花點錢,去隔壁的加 勒比海咖啡支持同胞,也不願走進布里克斯頓英鎊共享

布里克斯頓的兩個共享空間提醒我們這點。縱使「共享」

咖啡聽。[1]

可以作為雙方合作的誘因,但在雙方彼此打量的過程中 裡,有許多外在因素、意識形態被納入了是否共享合作

因此,在布里克斯頓英鎊咖啡廳裡,你幾乎看不到任何

的考慮清單。哪怕只是空間的選址、議題選擇、地方發

加勒比海非裔的客人。而開在骨牌俱樂部原址的布里克

展軌跡,甚至只是播了哪位歌手的歌,都會暗暗起作

斯頓慈善廚房,於是乎,成了當地為對抗地產開發的加

用,影響雙方彼此連結的意願,也改變了共享空間凝聚

勒比精神象徵。

社區的初衷。

[1] 今年一月,布里克斯頓英鎊咖啡廳更遷移到離布里克斯頓較遠的新址,並更名為「布里克斯頓英鎊剩食食堂」(B £ Surplus Food Canteen),以剩食為主要訴 求,將地名改為縮寫,與布里克斯頓的在地連結,也變得更加薄弱了。

47


城市觀察家 Flâneur —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圖文/編輯部

睡不著的台北城市觀察

2020 年五月, 敦南誠品劃下句點, 讓許多老台北人感到不捨。 24 小時全天候營業, 偶爾加班到太晚, 或是半夜不想回家, 總是能在這個圓環找到一點歸屬。 深夜的城市似乎有種魔力, 可以療癒人心。

48


▌那些遺失的夜晚 很難想像的是,過去曾有段時間,入夜的城市不為人們服 務,因為「宵禁」的規定,天黑後只有回家這個選項。戰 後國民政府來台,1949 年 5 月頒布「戒嚴令」,第三條就 規定了基隆、高雄兩港市,每天凌晨 1 點到 5 點為宵禁時 間。其他縣市也經常配合河道、海岸、冬防等管制事宜與 突發的抗爭事件,實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宵禁。 宵禁的實施,影響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戲院會因為不 定期的宵禁,門可羅雀;臨盆的婦人,會因為交通封鎖而 無法就醫;需要清晨出海的漁民,錯過黃金捕撈時間等等。 深夜娛樂活動,也成為難得一次的事件。例如 1951 年的 聖誕夜當天,基隆港有美國軍艦停泊,基隆便舉辦通宵舞 會,供市民與美軍共渡聖誕節。

▌不打烊的城市生活 隨著來自國內外的壓力,政府逐漸鬆綁戒嚴令,人們終於 可以全天候自由的溜搭。加上都市計畫中「住商混合」的土 地使用配置,讓住宅區中也可以有商業機能,造就今晚的 燈火通明。 除了敦南誠品,相信許多台北人口袋裡會藏幾個午夜名 單,可能是巷口便利商店、滿座的深夜咖啡廳、午夜限定 小吃攤。另外像是自助洗衣店、夾娃娃機店、檳榔攤也是 深夜常開的場所,新北市甚至有 24H 開放的公立圖書館。 偶爾熬夜走在台北街上,會忘記現在其實是凌晨。左一間 7-11、右一間永和豆漿,還有一排明亮的路燈指向回家的 路。可以擁有自由、安全、好吃的夜半台北城,心存感恩。

49


夾 縫 而 生 的空 間 , 有 點 共 享 Sharing News

文/游家權

「住的共享」如何可能,又如何不能? —— 專訪玖樓共生空間

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和總經理張珮綺。(圖/游家權)

狹小老舊、沒有廚房、傢俱不齊全、疏離的鄰居關係

限?共享空間打造出來的社群,究竟是更多元還是更同

⋯⋯這是許多台北租屋族的共同經歷。為了提供更舒適

質?本次村落之聲專訪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和總經理

的租屋選擇,「玖樓」透過社群活動串連不同領域的租屋

張珮綺。

者,嘗試打造有居家感與適當社交機會的「共同生活空 間」 (co-living space)。

創造互動:空間改造與社群經營 2015 年創立至今,玖樓改造了數十間台北的老公寓、社

「Co-Living 強調適當比例的公共空間⋯⋯為的是讓每位

會住宅和整棟式建築,巔峰時期達 150 位住客(不含社

居民能在宜居的環境裡,同時享受社交生活。」玖樓官

會住宅)——以 20 多歲的上班族與自由工作者為主,三

網如此形容「共生」,而他們是怎樣營造共生空間的?

到四成為外國人。 「更開放的空間是讓社群可以互動的關鍵方式。」潘信榮 玖樓如何促進社群交流與共生?五年來有哪些心得和侷

50

說:「廚房是我們調整的重點,因為吃是除了睡之外一


玖樓空間(圖 / 游家權)

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圖 / 游家權)

件很重要而且日常的事。我們希望至少是可以看到彼此

玖樓、住民朋友,或只是參加過活動的都可以入社。

的,不是說一定要聊天,可以是早上在這裡煮個咖啡。」 潘信榮舉例,老公寓的廚房常位在角落且迷你,因此玖 樓會將廚房拉到客廳,甚至做成吧檯,再配上方便用

如果不想一直社交?

餐、閒聊和工作的大桌子;客廳則隨室友興趣調整,有

如果下班很累不想社交或比較內向,看似頻繁社交的玖

些公寓客廳便配有伸展空間和瑜珈墊。

樓如何因應這類的住客需求?「在選擇公寓的時候,我 們會盡量依照他們的生活習慣做分配,不然像這種家庭

除了重新設計空間外,玖樓也透過線上與線下的社群經

式,跟不對的人生活在一起,干擾度是非常高的,所以

營促進共生互動。線下活動由專職的社群經理跟室友去

一開始的溝通相對重要。」潘信榮舉例,如果住客是高

企劃,以聚餐為主,「因為吃的最好揪人,負擔最輕。」

工時的上班族,回家不想要有太多社交,會盡量把這群

潘信榮說。其他則依照室友專長,舉辦舞會或攝影展等

人放在類似的公寓裡。但如果有人想要語言交換、認識

活動。而活動資訊會透過臉書社團發布,不論是有住過

外國人,就會把他安排到另一些公寓。

51


「住其實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細節上 的需求。但因為我們初衷上是想要做到既有社群感,你

「但我覺得這反映大家在居住上是希望安穩的,回到家 有連結感或覺得安心、有歸屬感。」

又可以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私密空間,所以我們會比較著 重在整棟、大型的空間。」潘信榮說。

「有室友搬出玖樓後,他覺得跟一般租房子不太一樣, 這不是指我們提供的服務比較好或空間比較美,而是室

2019 年 開 幕 的 整 棟 式 建 築「萬 華 玖 樓」, 改 造 自 舊 旅

友的組成不太一樣。」潘信榮說:「他們還是同溫層,只

社,一和六樓為大型公共空間,其餘則是純住宿,如此

是建立更多網絡和連結。我不會負面看待這件事,因為

便能減少因為公私領域過度交疊而窒息生怨;「你要交朋

每個人本來就需要有連結,那個連結感要夠踏實,或是

友的時候可以去公共空間,你不想遇到人的時候可以不

自己覺得舒服或認同的。這樣的連結在玖樓是多的。」

用經過公共區域,直接回自己的房間,比較不會回家遇 到一群人還要打招呼。」

潘信榮舉例,曾有一開始互不認識的幾個室友,將他們 兜在一起住了半年後,一起去找更大空間。「我們也樂 見其成。」

反映人性需求的共享空間 玖樓共享空間打造出來的社群,是更多元還是更同質? 潘信榮觀察到:「我們在招募室友的時候,會希望盡量有

影響台灣的居住美學與樣貌

各個領域、背景的人。但是即便我們放得很多元,他們

對於台灣的城市與居住議題,玖樓想促成哪些改變?

還是會自成小圈圈。」有著 20 多個房間的萬華玖樓內便

「我們一直在做的是讓租房這件事是舒服的,品質和環

是各自分群,「比如說一群都是國外回來的,或是說外

境是比較好的。如果租房子是一個相對穩定健全的選

語的,或者常煮飯的自己一群。大家住在這裡是想擴大

擇,或許不會有那麼多人一定要買房或背房貸。還有像

自己的同溫層。」

是台北在推危老重建,我們希望透過比較不一樣的居住 提案,給都更政策或建商改建房子的參考。」潘信榮說:

潘信榮指出:「在居住上要做到多元這件事,某程度有點 衝突。你想要多元,但當你覺得舒服,其實是因為你在

「建商是被住戶影響的,住戶想要那樣,建商就再蓋出

同溫層裡面,你回到家還是會希望跟能肆無忌憚說一些

那些東西。但如果有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改變,或對

話的人住。」

生活的想像更豐富,其實蓋出來的房子會更有趣一點, 也讓台灣居住環境的樣貌更多元。」

「所以我們認為共享的定義是分享他們的生活。」潘信榮 說:「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通常是想擴大他的同

最後,張珮綺補充了玖樓的施力點:「玖樓接觸很多房

溫層,他原本做創作,就認識更多創作的人。這是我們

東、建設公司或公部門,他們的居住型態跟使用者很不

在居住上能做到的共享。」

一樣,可是他們卻是掌有房地產資源的人,所以我們可 以作為中介,去影響、去往上擴及。」

潘信榮不諱言,目前玖樓在跨社群交流方面仍有侷限。 52


玖樓內的公共空間,增加人們返家後的來往互動。( 圖 / 玖樓提供)

53


夾縫 而 生 的空 間 , 有 點 共 享 Sharing News

文/盧沛文

第三空間: 以共享為原料,閱讀日常生活的「地方」

假日聚集踏青的大安森林公園。(攝影 / 蔡億諠)

「你哪裡人?」

雨的傍晚、濕濕亮亮的路面、路燈的小黃光、車子開

「我台北。」

過去的紅色光影和窸窣聲,再加上路燈下離情依依(或 是正在吵架)的情侶,變幻莫測的場景,悄然而生的情

這學期第一堂課,同學們戰南北戰得興奮,中壢算不算

愫,若真要找一個特定的定義將任一空間分門別類,可

桃園,鹿港算不算彰化,新北算台北還是台北算新北,

以肯定的是,最後一定會徒勞無功。

苗栗到底是不是一個國,說宜蘭是後花園該不該生氣。 生活中的領域分野從來不等於行政區界,用一座山、一

20 世紀思想家昂希 ·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他

條河來分別你和我自然不讓人滿意,若再加上時間的向

的名著「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 espace, the

度,過去的我統治了現在的你,現在的你又成就了將來

Production of Space)」中,揚棄了非黑即白的二元立

的他,興衰與更迭就像呼吸一樣的,剛剛好而已。

場,以空間生產的三元論(或譯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 conceptual triad of production of space)來解釋空間

是的,空間閱讀就是如此樸實無華而複雜。

與 人 的 連 結:(1) 空 間 實 踐(spatial practice) 、(2) 空 間 再 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與 (3) 再 現 空 間 (或譯活現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 或 space of

雨夜的街頭、飄香的廚房⋯⋯總是離不開生活的 「第三空間」

representation)。

有很長一段時間,關於空間的理解都是二元相對的:非

列 斐 伏 爾 跳 脫 了 空 間 作 為 能 夠 各 別 歸 類 的「個 體」概

黑即白,非善及惡,有用與閒置相對,好與壞該有明確

念,從建構主義來理解空間裡的各種「關係」。相較於執

的邊界,在教室就應該正襟危坐,在廣場就應該雄壯威

著在單獨的空間個體,探討空間中的部分(parts)如何

武。這樣的理解雖然給了明確的定義,卻沒辦法說明空

與整體(totality)產生關聯總是使人目眩神迷。

間中細緻的、交疊著的情感連結——比如說,下著毛毛

54


第三空間關注日常生活與空間彼此形塑的關係。 (圖/ Chinh Le Duc on Unsplash)

比列斐伏爾稍微晚一點點的後現代政治地理學學者,同

角,由資本主義生產出來的消費空間,不能完全涵蓋因

時也是都市理論家的愛德華 · 索雅(Edward Soja),則

人們生活而有意義的「地方」——地方是堆疊在歷史更

以「第三空間(Thirdspace) 」的概念,延續並深化了列

迭與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空間,正如不同群體會因為不同

斐伏爾在空間三元論中再現空間的論述。

目的而賦予地方不同的含義,地方的模樣反映出社會的 輪廓。同時,地方也是一個不間斷的成形過程,權力關

第三空間作為揉合了物理與心理象限,再加上時間與使

係與社會文化不停地勾勒出空間再現,並藉由個人生命

用者的混合體,比起物體層次的空間實踐與精神層次的

歷程與生活經驗展演一齣新的再現空間。

空間再現,更關注空間如何融合了實體、感官、情緒、 經驗與記憶等各種「關係」。比方說,週末和媽媽一起

地方有著「共享」的本質。若從第三空間概念來看,日

做菜,酒足飯飽後和好朋友一起洗碗不小心創造出了一

常生活中的共享,自然不會只存在專業者所建構的空間

整缸泡沫的記憶;每週三隔壁鄰居屋子總飄來混雜著烤

實踐,像是不同型態的共同工作空間、單次付費無限閱

雞與大蒜麵包的香氣,抽油煙機的轟隆隆的聲音,隱含

讀的書店等。舉凡資源的活化與交換,活動的發生與更

著媽媽忙碌中請勿打擾的警示;搬著高腳椅洗手兼玩水

替,或是人與人單純的有機連結,這些空間中的對話與

的小孩、打破碗的尖叫聲、泡沫溢出或菜翻倒等各種意

交流,都是構築一個地方的材料。唯有不間斷在空間中

外,這些都是具體而微、重要卻無法被歸入第一或第二

分享並書寫,物質空間才會成為對你我有意義的地方。

空間的事件與情境,都可以放在第三空間範疇中感受。 所以我們終於懂了,台北究竟有多大,苗栗有沒有獨 立,這些發問從來不會有標準答案。地方的建構像是一

所以我們懂了:有生活、有共享,才是「地方」

場和你和我和他都一起參加的接力賽,只要共享的價值

第三空間關注日常生活與空間實踐的不平衡發展,而這

一直在,空間的再現就不會停下來。

種不平衡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有關。從第三空間的視

55


夾縫 而 生 的空 間 , 有 點 共 享 Sharing News

文/劉學墉

「老神在在」的共享城市, 小小廟宇創造的共享都市生活

這些廟宇佔地不大,卻又是這麼實在地交織出台灣人豐富的都市生活經驗。(攝影/劉學墉)

我們都曾體會過一座城市的靈魂。它難以言喻,卻總會

這些都市廟宇,就像是美國社會學家 Ray Oldenburg 在

在到家前的巷口驀然襲來;它不使人惶恐,而是帶來一

《The Great Good Place》所說的,是形塑出城市印象

種十分有把握的歸屬感,使我們在城市匆忙的車水馬龍

的「第三空間」 (the third place),是城市的居民們交陪

之間也能夠佇足片刻,並心有戚戚焉地知道,這座城市

出街道生活的所在,也是在現代異化的人們重新建立與

不是他方,正是家鄉。那麼,是什麼勾勒出了一座城市

社會之間連帶的織坊。這時杵在街角的你或許才恍然大

靈魂的輪廓呢?不妨想想早上通勤路過的街角神壇、週

悟,原來正是這些如玉珠般散落在街頭巷弄的宮廟,其

末散步巧遇的土地公,又或是每次回家路上都會經過的

中寓居的神魂們共同醞釀出了一整座城市的靈魂,並在

巷口天后宮。這些廟宇的佔地往往不大,在偌大的城市

每個城市裡的大街小巷時與你結伴同行。而這些都市廟

中如不起眼的小草,叢生在萬丈高樓的錯落之間,時常

宇,其實更是我們認識共享城市的開始——對於共享城

被忽略,卻又是這麼實在地交織出台灣人豐富的都市生

市是什麼的答案,我們或許早已「老神在在」。

活經驗。

56


都市廟宇形塑出城市印象的「第三空間」。(攝影/劉學墉)

都市廟宇是城市居民們交陪出街道生活的所在。(攝影/劉學墉)

都市廟宇的共享生活

在廟中無人的時刻,也能化身為疲憊路人歇腳的所在;

現代城市是資本積累慾望馳騁的沃土,土地被人們以使

又或是廟裡的飲水機、古早大水壺「茶鈷」 (tê-kóo)上

用分區的方式劃割,並以其能夠交換的最大利益作為衡

紅紙黑字大大貼的「奉茶」字條,雖然難以辨認到底是

量價值的準則,在如此高度私有化的空間裡,內蘊著公

哪位特定人士提供的水源,但我們都深刻體會過炎炎夏

共性的廟宇,它們為一座城市的街道生活帶來的點綴著

日下,面對空空水壺的絕望,也曾切身體驗過在廟裡久

實難能可貴。

逢甘霖的欣慰。至於廟裡設置的廁所,往往是開放大眾 免費使用的公廁,內急時只要跟廟裡的神明打聲招呼,

廟宇,尤其是具有「公廟」性質的寺廟,它的日常本身

褲頭裡的大患隨即能解。

就是「共享」出來的樣子:譬如廟裡的椅子,通常是廟 裡的常客阿伯、阿姨們從家裡帶來的,一張、兩張、三

事實上,休息、補充水分、上廁所等都是非常基本的生

張,漸漸地長出了一個聚會開講(khai-káng)的空間。

理需求,但在都市空間被消費空間大量私有化的今日,

57


要能夠排解卻是日益困難。休憩交流空間如咖啡廳等,

自身勾勒出一套可按部就班的計畫,但所生存的資本社

最基礎的運作原則即是消費,不買東西就不能入內,

會,卻又使人們受更不可預期的龐大經濟體系影響,導

連在門口佇足都使人尷尬;就連廁所,要找到政府設置

致現代人越是相信自己能夠掌控未來,就越是容易感受

的公廁本來就不容易,就算是捷運站內的公廁,也很難

到無法控制現狀的無能為力之感。

確保是否需要購買車票,才能夠入站使用。當然,每個 宮廟都會各自發展出相對熟識的人際網絡,這種壓力在

此時,焦慮的都市人們便會向廟宇中看不見的神明祈

信眾聚集時可能讓人卻步,但單就討論城市共享的表現

求,以應對那同樣不可見的資本擺動力量,若祈禱的心

上,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台灣城市裡遍布的廟宇,其實早

願達成,便會主動回饋予宮廟。我們在此看到的是,一

就是共享城市最具體而微的實踐。

間宮廟始終都不僅是一間宮廟而已,它是不同的焦慮靈 魂被神明寬慰後,一同共享神明芳澤的模樣。

廟宇撫慰了都市人不安的內心 除此之外,廟宇不只形塑出都市公共生活的靈魂,它同

都市廟宇於公於私的曖昧邊界

時也接住了整座城市中那些焦慮的芸芸靈魂們。要理解

很有趣的是,這些賦予都市靈魂的廟宇,總是不相稱地

這件事,首先需要一點觀念上的改變。人們很容易不小

現身於城市的狹窄空間之中,可能是在巷口轉角處硬擠

心認定宮廟是傳統的象徵物,是一座都市還不夠現代化

出來的空地上建宮蓋廟,也可能是處在兩棟大樓中間尷

的殘餘。但是,有沒有可能,現代的都市跟傳統的宮廟

尬的畸零地上,簡單搭建而成的鐵皮屋。都市靈魂的生

其實並非互斥?更有可能的是,都市需要廟宇來安撫都

猛活力,或許只能在如此零碎的空間內才能生長迸發出

市人總是惴惴不安的心靈?

來,畢竟宮廟場所於公於私的曖昧界線容許了多樣公共 生活發生的可能——若是全然的公共場所,將會受到政

舉例來說,內湖萬應堂的廟公阿肥大哥就提過,他曾因

府公權力過度的監視與干預,例如椅子不能肆意擺放,

某些事由一度經濟困難,當時是住家旁的萬應公為他指

這樣難免過於呆板而失去活力了;倘若是完全私人的空

點了彩卷的迷津,才順利度過了財務難關,自此他開始

間,則會令人退卻、難以接近,多樣的共享樣貌也難以

在萬應公身邊服務;基隆路上天月宮的廟公也提過,他

在此發生。

曾在廟裡遇見一位甫出社會的女生,她因為在職場上被 欺負,某個雨夜裡哭著向廟裡的萬應聖媽求助,日後她

廟宇在都市空間中於公於私的寄生性質,既能讓人保持

的問題也果不其然地解決了,後來還買了一件漂亮的衣

距離,卻又不失親近的可能。對於這些長在畸零地上的

裳獻給聖媽。

都市宮廟,夾縫而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能讓許多意 想不到的事物在此恣意生長。如此說來,正因為生在夾

實際上,除了這些特定目的的祈願,人們會到廟中向神 明祈求的事情,經常不脫一句「保平安」。畢竟在現代 社會中,現代性主導的個人主義,總是強調個人應要為 58

縫,這些都市廟宇的共享生活才能夠活得如此精彩。


擠身在嘉興街與基隆路兩條馬路口之間的仙童廟。(攝影/劉學墉)

基隆路上的天月宮萬應堂聖媽。(攝影/劉學墉)

59


夾縫 而 生 的空 間 , 有 點 共 享 Sharing News

文/王順德 採訪/王順德、陳玠汝

寧夏夜市吃得到美味, 還有共享的人情味

寧夏夜市攤販。(攝影/蔡億諠)

台北市的夜市,你叫得出幾個名字?

衰,以及 90 年代興起的饒河、通化、士林三大夜市的他

根據台北市政府市場處統計,台北市登記有案的夜市與

擔心,面對新時代的消費型態,以往擺攤作過路客的生

特色市集多達十七個。扣除士林、饒河等國際觀光夜

意模式必須做出改變。「除非夜市攤子擺在交通要道,

市,剩下將近一半只有在地人叫得出名字,更別說是外

或聚集成為有品牌的市集,否則很多夜市都會沙漠化。」

國觀光客了。面對這個困局,傳統夜市如何改變求生? 位於建成圓環舊址旁的寧夏夜市,大概是台北市最積極

夜市外送的考量:離峰生意與抽成

創新,滿足新時代消費者需求的夜市。如今,寧夏夜市

每逢週末晚上,寧夏路上總擠滿觀光覓食的遊客。景象

約有九成的營業額以電子支付完成,絕大多數的攤商都

看似風光,但由於夜市白天不做生意,週間晚上人潮也

備有三語甚至是四語招牌。今年初,更與 UberEats 試

相當有限。只倚靠週末撐起生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辦外送活動,在疫情衝擊下逆勢成長。 對沒有固定店面的攤商來說,若想提升業績,外送是個 寧夏夜市自治會理事長林定國,是在地攤商子弟,小時

不錯的策略。有了外送,攤商可以進軍週間午晚餐的市

候家裡攤位就在寧夏路鬍鬚張對面。經歷圓環小吃的興

場,也能在夜市人潮散去之後,多做一輪宵夜場生意。

60


同時分散客源,降低對觀光客的依賴。但經營外送,必

子時,卻被其他攤商揶揄為「神經」。

須準備機車並聘僱外送人員。這對資本有限的攤商而 言,是不小的門檻。

目前主流的線上外送平台,大多抽三成作為佣金;而寧 夏夜市的攤商,獲利也在三成左右。這樣算起來,作這

相較之下,安裝 app 後即可接單的的線上外送平台,

生意實在虧大了。再者攤商人手有限,要他們在忙碌之

將經營外送的成本分攤給所有參與的商家。這似乎為夜

餘安裝、學習並操作數位工具,也是參與的隱形成本。

市帶來新的機會。近年台灣外送服務呈爆炸性成長。從

更現實的是:面對 FoodPanda、UberEats 這些跨國數

信用卡交易筆數來看,2018 年 12 月,台灣共完成 40 萬

位巨頭,一個夜市攤位,又有什麼本錢,可以向平台談

餘筆外送訂單,至今年四月,單月訂單數高達 612 萬餘

判,爭取更好的條件?

筆,成長十五倍有餘。但當林理事長提出夜市外送的點

每逢週末晚上,寧夏路上總擠滿觀光覓食的遊客。(攝影/蔡億諠)

61


自治會理事長及秘書長與寧夏攤商合照。招牌包含中、英、日、韓四種語言,並可通過下方的 QR code 檢視食材產銷履歷。 (攝影/王順德)

為配合新南向政策帶來的伊斯蘭旅客,寧夏夜市攤商特別針對豬肉及酒精標示,以免客人誤食。(攝影/王順德)

62


把握優勢、大膽嘗試

未竟的數位轉型之路

「為什麼國外做得起來,台灣不行?」為了解決抽成障

半年試驗期結束後,雙方都對後續抱持興趣,但尚未敲

礙,林理事長召集幾位接班家裡攤位的年輕人,研擬

定進一步的合作方案。對此理事長透露,抽成是談判暫

與平台業者談判的策略。經過數週研商,完成一份讓

緩的主要因素。

夜市與業者「多贏」的商業企劃書和投影片,登門造訪 UberEats。

試驗期間,雙方協議以低於行情的比例進行合作。但作 為全球性的外送平台,未來若正式合作,夜市勢必得遵

林理事長認為,若將整個夜市作為一個整體,夜市其實

守美國總公司的抽成規定。對此,理事長並不認為問題

有不少談判籌碼:作為台灣知名的夜市品牌,一旦談成

出在外送平台身上「總不能硬砍他們抽成,讓別人公司

合作,「寧夏外送夜市」能為亟欲開展新業務,挑戰外

虧錢吧!」

送龍頭的 UberEats 能帶來加分效果。另外,近幾個月 不斷發生外送員車禍的新聞,也讓業者思考如何降低風

試驗期間,理事長發覺攤商低估平台帶來的效益。他是

險,避免車禍對企業形象造成傷害。

這樣算的:「那店租攤租是固定成本,外送只要付食材成 本,做這是多賺的。還有,印 DM 要多少錢?再請人去

「你的消費者,依現在的消費模式點三道菜、外送員跑

捷運發,算起來一張傳單成本也有四五塊……現在他們

三攤,環境污染是三倍,外送員車禍上新聞的風險也是

找伍佰和林志玲和打廣告,都有提到寧夏夜市誒!」

三倍。」當理事長對 UberEats 點出風險,並提出解決方

UberEats 為寧夏夜市帶來意外的網路曝光率,也暴露

案時,公司主管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現階段的寧夏夜市,缺乏將網路聲量轉為收入的手段。 目前,寧夏夜市正著手開發能夠配送全台灣的新產品,

經過密集磋商後,雙方敲定為期三個月的,總共兩期的

此外也嘗試更多異業結盟的機會。「一旦這些商業模式

先期試驗, 「組合餐」是寧夏夜市提出的解決方案:組合

完成,光是看他的廣告效益,就算他抽三成,我也覺得

餐由三到四個攤位的食物組成。協會與外送業者合作,

值得。」

將接單設備安裝在協會辦公室,並由協會派人至各攤位 取餐打包,擔任與外送聯繫的單一窗口。這個模式,減

儘管目前商業模式尚未完善,但對理事長而言,這半年

輕攤商操作系統的負擔,更避免外送員將機車騎進夜

最重要的收穫,在於改變攤商的心態。經歷試賣之後,

市,引發交通混亂。

原先對數位行銷抱持懷疑的攤商,如今已成為寧夏夜市 創新的最大後盾。從圓環拆遷一路走來,寧夏夜市挺過

疫情爆發後,外送成為商家的救命索。當初不相信外

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如今,有了攤商的支持與凝聚力,

送,被理事長打人情牌,硬拖去打先鋒的蚵仔煎攤,在

相信寧夏夜市能在新時代的環境中,為夜市開創一條獨

一個月內做了一百多萬生意。那些說理事長「神經」的

特的路。

攤商,也開始改叫他「神」。 63


週末 去 哪 兒 Have A Weekend!

圖文/編輯部

繁華的城市不孤單 一文錢大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02

學咖啡館

sh o p y C o ff e e U n iv e rs it

Pe n n y

01 地

ADDRESS

位在公館地區、新店溪畔的搭建聚落,有一般居民 生活於此,也有國內外藝術家與特色小店的進駐, 是台北市內非常有特色的地景與藝術活化的聚落。

0 巷 18 號

光復北路 12

區 台北市松山

創 造 力

一 闆說這裡與 酒吧,但老 的 借 台 我 舞 , 唱 有駐 相交換 乍看是一間 音樂像是互 與 地 場 , 的是 般駐唱不同 故事。 來分享你的 你 , 你場地

ADDR

ESS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 230 巷底

C R E AT I V I T Y

分 享 力 S H A R I N G

社 群 力

COMMUNITY

造 I力 創 E AT IV TY CR

力 分 A享 R I N G S H

Lig

力 社 群 Y M U N IT

Ligh

COM

05

ADD

樂活共

生實驗

Open

L iv in

g

基地

S 新北市 永和區 水源街 隱身於 41 號 捷運永 安市場 中心, 站的小 目前開 巷內, 放給民 空間而 過去是 眾 且樂意 國軍帳 與大家 免費借用空 務 間 分 。如果 享 創 造 ,來這 你 需 CR 力 邊 要 E AT 就對了 IVIT Y ! 分 享 S H 力 A R I RES

N G

社 群 力 MM U

CO

N IT

64

Y

圖書 x 攝 影L i b ra r y o htbo tbox

Phot

06

巷 19 號 段 269 三 路 福 區羅斯 富 市大安 北 藏書豐 台 址 書館, 與交流 圖 地 DRESS 影 辦講座 神的攝 AD 核心精 會不定期舉 為 享 ,也 、共 以共構 影相關書籍 。 攝 好 有各國 對攝影的喜 享 會,共 力Y 創R E造 VIT AT I C

力 分H A享R I N G S

力Y 社 M群 N IT MU CO


Fu

空總台灣當代實驗場 C-Lab C-La b

03

ADD RES S

he

Br

id

ge

Fl

4

集 t 市 a r ke

ea

M

滾 鬧 熱 畫樣 是 下 總 棋書 橋 ) 琴 和 端 到 福 那 子 。 區 和 鞋 寶 和 永 中 褲 市 ( 衣 一些 北 下 從 到 新 橋 , 和 攤 以挖 址S 福 手 S , 個二 是可 E R 上 百 總 地 DD 早 找 A 末 集上 翻 周 心 每 ,聚 用 滾 有, 力T Y 樣 I 造T I V A 力G 創C R E 享R I N 力ITY 分S H A 群MUN 社COM

0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

前身 為空 軍總 司令 部,2012 年遷 出後 不僅 全區 保 留,還由文化部接管,作為藝術創新 空間,也開放 一般民眾參觀與使用。 創 造 力

C R E AT I V I T Y

分 享 力

大水溝二手屋 op

S H A R I N G

Se co nd -h an d

社 群 力

COM MUN ITY

Sh

08 boven 雜誌圖書館 boven

AD

DR ES S

華路二段 300 巷

台北市萬華區中

台北週末去哪兒? ——

07

放 棄 之 前, 都 、 人、 空 間 在 被 品 物 同 認 也 你 如果 千萬不能錯過 第 二 次 機 會, 那 的 始 開 新 重 有 應該 空間。 宅地下室的再生 藏身於南機場整

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 107 巷 5 弄 18 號 B1

以國內外設計類雜誌為主題的藏書空間,一天只要 付約莫一本雜誌的入場費,便能坐在這裡閱讀上百 本雜誌。 創 造 力

C R E AT I V I T Y

造 力 創 AT IVITY CRE

力 分 享 R I N G S H A

社 群UN力 ITY CO MM

分 享 力 S H A R I N G

社 群 力

COMMUNITY

65


年度 回 顧 Year in Review

文/編輯部

在了解共享之後 ——如何與所有人「共享」一座城市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第四場合影。(攝影/編輯部)

持續發展的城市,持續累績的挑戰

及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的變動,例如社交活動的限制導

城市做為一種高人口密度的聚落型態,長期隨著人口不

致許多產業衰退,許多人因此被迫喪失工作,或是在疫

斷成長及移入、現有資源難以滿足所有人的情況下,衍

情感染的風險下,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而在既有

生出許多城市課題,也因為人口密集,公共設施便是城

的模式被打散後,人們開始思考其他應對的方式來應變

市機能的重要指標,但即便現今城市中有許多公共設

當今的環境,而相對於資本社會中以交易商品所有權的

施,也難以負荷民眾的使用需求,或是公共設施服務不

經濟模式,強調商品使用權的共享模式逐漸的成為另一

符合民眾使用預期,造成民眾更傾向建立私有財產而非

種日常生活的策略,讓許多人因此有機會放慢原本緊湊

使用公共資源,過程中不僅造成許多資源的消耗,也連

的生活步調,重新思考該如何調整原本的生活。

帶產生資源閒置的情況,導致空間資源嚴重不足的城市 中,在空間的利用上形成更嚴峻的挑戰;同時在生活壓 力不斷地提升下,民眾似乎只能更具焦在追求經濟成長 的目標上,讓整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型塑成個體獨 立分化的氛圍,連帶的使公共事務的發展難有共識。

「擁有」不「佔有」, 透過共享打開對事物「使用」的想像 過去在資本社會的經濟活動中,資源及技術服務的交易 模式主要為貨幣及商品的所有權進行交換,然而在資 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商品的花費不斷提升,而在購

疫情衝擊解構原有的生活模式, 同時創造重新建構的機會

買商品後也常有閒置浪費的情形出現,因此將「閒置資

然而,在今年的全球疫情衝擊下,過去原本的社會環境

力—透過商品所有權的分割,不僅能將低商品的消費門

66

源」更有效的利用來創造更多價值便成為「共享」的原動


檻,也讓費用直接投注在「實際的使用」上,達到更有

共享讓我們創造更多連結與對話

效的利用,而這樣的共享模式也逐漸在不同的事物或服

在目前生活中常見的資源互動模式多是建立在金錢與商

務上發展出延伸應用的案例,如以投放大規模數量在城

品的等價交換,這樣的互動關係主要聚焦在經濟效益之

市中的共享機車、共享單車,便是由企業以共享經濟的

上;有別於利益關係的交換模式,透過共享模式建立的

概念發展出來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性的共享經濟也說明

網絡關係更是立基於相近的理念及價值上,如同「海幫

了城市中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也是共享活動在城市中

手計畫」的案例中,能透過一張本來閒置的船票,將一

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群關心海洋的夥伴聚集到海上,讓更多人能透過影像看 見環境的現況,並透過各自的日常分享讓議題持續推 廣。而在多元連結關係下,能觀察到人與人之間所建立

透過共享讓多元價值得以彰顯, 同時成為一種社會保護運動

的關係並不再是單一的經濟利益導向,因此一個重視多

另一方面,許多個人擁有的資源及技術在未發展成商業

非商業利益相關的議題漠視或忽略的情況。

元價值的群體便有機會持續拓展,進而改變過去群眾對

活動之前,亦能透過共享的方式將原本不具商業利益的 產出變成與他人共享的資本,而以非金錢交易的方式來 略—共享模式並非要取代市場機制或是商業模式,而是

共享像是具備許多優點的良藥, 但也應該要小心服用

透過建立多元的資源流動方式,避免單一仰賴金錢交易

此外,我們也在今年的講座中討論到共享活動下所衍生

模式,加強社會面臨經濟衝擊或是環境變化的韌性,而

的問題,像是新型態的共享經濟可能在現行的法規上成

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當民眾面臨經濟停滯及生活型態

為模糊地帶,極有可能既有商業經濟在稅賦上的公平

改變下,許多國內外案例中能看見地方案例以互助及共

性的爭議;而透過共享模式能讓使用者更精實地將費用

享活動的方式度過困境,例如社區居民以家庭工廠的生

投注在商品的使用上,雖然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益,但

產方式製作口罩供鄰里使用,顯示了共享活動作為一種

可能連帶刺激更多的消費行為,最終導致整體的資源消

社會保護運動,為日常生活機能補位的重要性。

耗提升,例如共享汽車及共享租屋雖然降低汽車及房屋

滿足原本的需求,顯示共享是面對環境變化很重要的策

的閒置情形,但更便宜的旅遊費用將促進更多的旅遊人 數,所造成的碳排放可能加劇現有的生態環境衝擊。

共享促使相同理念的人相遇,產生更多創意 如果近一步觀察共享的效益,能從不同案例中看到共享 活動帶來的附加價值及衍生效益,以共享空間的案例而

共享是為了與所有人共同分享這座城市

言,空間通常作為一種媒介平台,透過空間共享的方

因此,共享確實能為現有資本社會下開創多元的供需互

式,創造不同群眾的匯聚及交流,讓更多社群網絡及創

動模式,但共享並非是解決當代挑戰的答案,而是透過

意巧思能在空間中建立與產出,同時亦能作為許多實驗

共享模式讓多元價值及不同類型的資本能重新被關注,

性行動的孵化器,不斷的累積社會文化資本,並透過成

同時成為社會保護運動及非金錢的補位性策略,並在共

員們的人際網絡吸引更多人認識共享的概念,甚至加入

享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與不同社群、族群及物種,在城市

空間共享的行列;而食物銀行及共享餐廳的案例則能看

中共生共榮,進而理解到城市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要性。

見原本即將浪費的剩食材料,能搖身作為地區的弱勢支 持系統,並帶動社區民眾投入公眾事務服務,不僅建立 出屬於在地的循環支持系統,同時也能提供居民的自我 實現價值及歸屬感。 67


2020 台北村落之聲 共享城市 Sharing City 發行人 陳信良 總編輯 陳信良 專案統籌 故事 StoryStudio 執行編輯 林佳蓉、古芹、蔡億諠 裝幀設計 劉耘桑 出版單位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168 號 17 樓 電話 02-27815696 官方網站 https://www.villagetaipei.net

68



即使是聚在一起的獨處,亦有 其力量。由於溝通管道的多元 已成常態,集體共享經驗的重 要性正在增長。在未來,城市 裡人們的集體共享經驗將會變 得更重要。

VILLAGE TAIPEI


台 灣 水 果

城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