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it Audio避震墊與exD Tube DAC的邂逅

Page 1

OBIT Audio避震墊與exD Tube DAC的邂逅

時間過得很快,上⼀回Obit Audio的避震墊在我的系統上測試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這兩 年Obit Audio的阿仁,在產品設計上漸漸地把他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產品,⽽且有著做學問 實事求是的態度,果然是技術本位,落實了實驗派的職⼈精神。兩年前,我與阿仁以及共同 與會的林正雄⼤哥以及邱偉倫⽼師,⼀起感受到了Obit Audio的尖錐和避震墊在Von Schweikert VR-5 Anniversary MK2上的神奇妙⽤,⽽邱⽼師當天還直⾔說這是會讓他起雞 ⽪疙瘩的聲⾳。


其實這兩年中,我陸續我陸續使⽤了Obit Audio 25mm的避震墊在⾳響器材上,舉凡 CAT(HDPLEX H5無風扇機殼)、NAS(QNAP HS-453DX)、Orpheus Labs Two前級...等,在 墊與沒墊之間,就常常會有畫龍點睛般的提升出現。⽽兩年來,阿仁也是持續秉持著他的基 本理念,且持續擴充產品線,從B-25(25mm), B-40(40mm), B-50(50mm), B-70(70mm), 甚至是⽬前最頂級的Poseidon系列,據說已經出現在許多⾳響展場上。所以跟阿仁約好了時 間,準備到他的⼯作室來領略⼀下,他最近在設計上到底有哪些突破。聯絡過程中,阿仁談 到他數位流的建置還未完成,於是我便決定要把Roon加上exD Tube DAC的數位流組合搬到 阿仁的系統上去讓他⾒識⾒識,基本上就是抱持著我毒阿仁,阿仁毒我的⼼態,來進⾏這場 充滿意外的⾳響之旅。

這裡的Roon是透過VPN連回去家裡的NAS, 所以家裡的資料庫都可以瀏覽播放,只是受限我 家裡網路的上傳頻寬,以及⼿機的收訊品質,16/44.1播放毫無問題,但24/96以上就較容易 斷線,因此後續聆聽就都以local files為主。 這次主要⽤exD Tube DAC來測試Obit Audio新的避震墊,⼀⽅⾯是DAC的聲⾳我很熟悉 了,⼆⽅⾯是想知道雖然Obit Audio避震墊在DAC上的效果,即使DAC不是主動發聲,或是 像轉盤有承盤會因轉動造成震動的機械構造。於是便開始讓系統發聲,也順便讓真空管後級 (有⾳量控制)暖機⼀下,我也順便聽聽喇叭的聲底。


聆聽的⾳樂有⾼雄2010⾳響展測試⽚,Decca 羅西尼弦樂奏鳴曲,2018年吉隆坡的⾳響測 試碟,以及⼀些Tidal上的選曲。 ⼀開聲,我和阿仁⾺上被樂⾳吸引了過去,空間中除了⾳樂以外,偶⽽還伴隨著窗外的⿃叫 聲,我們正襟危坐地聽完了⼀整⾸曲⼦,我努⼒⽤注意⼒去捕捉了曲⼦所呈現出來的⾳場寬 深,空氣感和⾼頻質感的平衡,中頻厚薄度的比例是否恰當悅⽿,⼈聲的形體定位是否有清 楚的畫⾯,⾳樂流動性的節奏感和快慢樂段的變速差異性是否能夠精準反應,由於我的比較 基準是我⾃家的系統,因此的確是覺得整體呈現還有提升的空間。阿仁是第⼀次聽exD Tube DAC,我在他的表情上看到有種發燒友update聽覺記憶的那種雀躍感。

“這部DAC是哪裡做的,還蠻好聽的啊”

阿仁說到。 “香港做的,設計師對於⽬前數位流傳輸的某些技術也是創始的關鍵⼈物之⼀”

我說。 我不太想再多扯到Dop,PCM和Native DSD的⼀些層⾯的話題,因為聽感正熱,要趕緊來 進⾏AB Test,所以趕緊打住,跟阿仁開使著⼿在exD Tube DAC下⽅墊上⼤理⽯塊。位置是


墊在Tube DAC本身的腳柱下,會這麼做是因為基本的B-25⾼度比exD Tube DAC本身的腳 柱還低,所以勢必要把B-25置於另⼀層較⼩的⼤理⽯上,⽤來閃過DAC本身的腳柱。 重播了⾙⾥尼的雙簧管協奏曲(收錄於Decca 羅西尼弦樂奏鳴曲中),我⼀聽就發現聲⾳還 真不同,弦樂線條感覺拉長了,多了討喜的綿密感,樂器形體多了⼀些細節,但是雙簧管有 點染上了略硬的⾦屬⾊彩,整體來說某些⽅⾯有所改善,但是也因此連帶產⽣了⼀些負⾯的 影響。 2010年⾼雄⾳響展測試CD第八⾸“這是夜半時刻”,⼀開始的⼤⿎仿雷鳴稍微少了⼀些重量 感,⼈聲的⾼度有所提升,⼤概在喇叭上⽅30CM處,但是⼈聲的質感稍微多了點尖銳的硬 質感。

• Obit Audio B-25避震墊準備上場,採三點式放置,前⼆後⼀,內⼼其實有點忐忑,畢竟B25⼩⼩的身軀,相較於發燒友常⽤的⽊質錐或橡膠墊,都是屬於和⼤理⽯類似偏硬的質地, 聽感上能夠凸顯出不同,或者有可能進⼀步改善嗎︖ ⼀開聲,我眉頭深鎖,轉頭跟阿仁說... “你的擴⼤機有哼聲嗎”?

阿仁和我⼀樣瞪⼤眼睛,不明其理。我趨前到喇叭單體前想聽個明⽩。 “哎呀,不對,這是專輯裡的聲⾳”!

我驚訝地說。


由於是同⼀⾳⾼,⽽且感覺只是當作合唱團的背景合聲,所以在上⼀輪並沒有特別注意到, 那為什麼加了B-25之後,這個由風琴所演奏的單⼀⾳⾼會因此凸顯出來呢︖ “B-25把⾳場中的主從聲部分離出來,也把本來掩蓋在中頻的這⼀層阻礙排除了

⾼頻銳利感稍微修飾得更柔和”

我毫不掩興奮之情地跟阿仁說著。 雖然⾳場⾼度稍降,有些微的trade-off,但B-25能夠勾勒出⾳樂訊號三頻彼此的協調性,背 景⾳與主體⾳的主從分離性,基本上,我認為B-25已經基本達到了均衡沒有僻性的墊材所應 有的⽔準—把重播的聲⾳拉攏到更平衡的向度去。 至於,⾙⾥尼的雙簧管協奏曲,雙簧管的⾳⾊多了些⽔分(亦即少了些⾦屬聲),弦樂合奏 中的中低⾳域的聲響較上⼀輪更清晰可聞,後段總奏之前有⼀段提琴的撥奏,這段也很有躍 動感,不過⾳符顆粒的量感如果能夠更多,那離⼤珠⼩珠落⽟盤的境界就不遠矣。 Loren Allred在電影“⼤娛樂家”把她在歌唱上的天賦展露無遺,以前在⾃家系統我⼤部分都 是聽Qobuz串流的版本,不過最近已經停⽌訂閱Qobuz,所以只能改播Tidal的版本,在B-25 之下有⼤理⽯,又有⿊⾦⽯的情況下,Tidal版本的“Never Enough”聽起來比較有⼀些粗糙 感,我不確定是否是Tidal訊源不如Qobuz,或是阿仁是使⽤⽇本喇叭的關係,不過這樣的聲 ⾳特質讓我想起了⽇本stereo sound曾有⼀期專論聲⾳的特質中所提到的“⾟辣感”,這樣的 聲⾳特質的確夠嗆辣,我想也能充分反映這⾸歌的意境。 “來吧,來試試看B-40,看看⾼頻的聲⾳是否會有所改變”?

我跟阿仁說。


於是我們很快地取下B-25,以B-40來替換。我⼼中其實深深覺得剛剛那⾸“Never Enough” 應該在⾼頻的部分可以有更“⼈性”的詮釋,當然不是說⾳響播放女聲就是⼀定要夠“ㄋㄞ”, 就如茶葉蛋沒有裂痕就沒有味道,⼈⽣如果沒有滄桑來提味,怎麼能說我們品嚐過⼈⽣的滋 味。我並不是寄望B-40要全然把女聲的“ㄋㄞ”味逼出來,原來訊號所沒有的,你就不太可能 透過後端被動的器材去添加,但是我還是希望,⼈聲既然是最富⾁感,不同發聲腔室(肌⾁ ⼒道、嘴形、呼吸氣流...等)所造成的⾳⾊應該要有千變萬化之姿,所以我會喜歡能夠保留 ⼈聲原有質地的周邊配件。 B-40以⼤⼩來說,比較接近exD Tube DAC原有腳柱的⾼度,會不會因此有更合拍的表現︖ ⼀開聲,我跟阿仁說, “這樣就對了,剛剛的粗糙感消失了,但是能量反⽽更強,你可以想像有⼀把強⽽有⼒的桿 麵棍把那些在聲⾳紋理上有的不正常凸起或凹陷⼀次弭平,所到之處全⾯平坦。”

“這感覺不是⽤負⾯的⽅式,去刻意強調低頻量感,讓你去忽視⾼頻的⽑邊

B-40所帶來的是對症下藥正⾯的改善”

我補充說到。 的確有些線材和墊材的確有些可能是⽤矯枉過正的⽅式來達到尚可接受的聽感,但會有副作 ⽤,⽽且很容易在還沒認清器材實⼒之前,就誤殺忠良,落入無限換機的循環。 我想阿仁應該已經被這樣的聲⾳震攝住了,他說“以前聽⽤CD系統聽交響樂都覺得聲⾳混在 ⼀起,但這台DAC很好聽...。”我想他對⾃⼰系統這樣的表現,滿意的神情是溢於⾔表的。 “既然B-40已經夠⾼了,我們就不要墊⼩塊的⼤理⽯了,這樣可以少⼀層⼤理⽯和⿊⾦⽯沒 有處理到的接觸⾯,對聲⾳應該會有好處”

我接著說。 於是,我們就取下⼩塊⼤理⽯,讓exD Tube DAC直接落在B-40上,讓B-40⾃⼰的三明治軟 硬⾦屬混合熔接結構來處理DAC和⿊⾦⽯的耦合。接著我再選播⾼雄⾳響展那⾸“這是夜半 時刻”。


這次換阿仁先說了.... “⿎聲仿雷鳴的重量感更明顯了”

我向阿仁點了點頭以⽰同意,專注⼒還是保持在⾳樂上,⼼裡暗暗⼼驚也同時竊喜,想得沒 錯,少了沒有處理的這⼀層⼤理⽯和⿊⾦⽯的interface,可以把⾳質劣化的因素再加以排 除。 “⼈聲合唱的⾼度比之前⼜稍微提升了⼀些,⽽且深度出來了,

可以聽出來合唱站位有點圓弧形”

我補充著。 接下來再來聽“Never Enough”,這次所聽到的就不只是聲⾳紋理了,換氣吞吐間那種肌⾁發 ⼒的霎那,甚至扒開了物理聲學上的這層聲膜,挖掘到Loren Allred所注入於其中的情緒和 缺陷感。 ⽽⾙⾥尼的雙簧管⼀曲,哇,整個樂團的細節,空間殘響,都有條不紊地掌握著,不管是弱 奏、總奏、撥弦,以及拉弦,都穩穩地變成整個系統可以駕馭的範圍,難怪有⼈常說挑得好 的⾳響,會感覺擴⼤機控制⼒會變好的原因,我跟阿仁說, “我的體會是,關鍵中的關鍵是在於訊源的處理,前端沒有的,也不可能靠擴⼤機推出來, 或是喇叭單體震出來,從訊號⼀離開訊源開始,就⼀路劣化,就看哪些器材可以完整保留訊 號的完整性,並且讓訊號在各個介⾯中能盡量以無耗損的⽅式轉換傳遞罷了”。


阿仁聽到exD Tube DAC和B-40表現如此之佳,隨即提議把B-50拿出來試。 B-50拿出來墊之後,開始換我驚呼連連了,B-50在B-40所營造出來的整體聽感上,硬⽣⽣ 地再往上加了⼀層,⾙⾥尼的雙簧管開始在中⾼頻的區段多了⼀些恢宏的華麗感,⽽這種華 麗感不是像Burmester或Siltech⼀直在營造的品牌特⾊之⼀嗎︖Obit Audio竟然以被動的墊 材,不若電⼦零組件有能⼒主動地去影響聲⾳營造的過程,也不像線材介入了訊號的傳導的 情況之下,竟然能夠勾勒出媲美上述品牌的⾳⾊,對此我已經是眼鏡碎滿地了。 B-40我認為已經是理性、求真實的⾳響迷可以追求的標竿了,⽽B-50則更是往聆賞的美感 上去追求,聽到這裡,我已經不再去在意,到底是哪個聲⾳領域的改善,造成聆賞的愉悅 了!不是因為⽿⼒已經痲痹,或是精神已經疲乏,不是,我敢說我聽到這裡是精神為之⼀ 震,腦啡急速分泌,因為我所感受到的是物換星移般讓你置身於⾳樂演奏的現場,於是你就 不滿⾜於上述拿來做AB Test的曲⽬,我開始播放2018年吉隆坡⾳響展的CD,他們的選曲之 妙,不是常⾒的發燒測試碟可以比擬,第⼀⾸出⾃於專輯“藍調・中國”的第⼀⾸曲⼦“Just Past Sunset”,演出的是YellowJacket這個藍調樂團,這⾸曲⼦的薩克斯風太厲害了,除了 薩克斯風特有的⽔分噗噗聲,你會很輕鬆地就融入了他的演奏所呈現出來的⾃在感、現場 感、如現場的空間感。 第⼆⾸選⾃Linn所出版的韓德爾歌劇“艾希絲與葛拉提”中的男女合唱“Happy We”,不管是 男聲或是女聲都有陶瓷般的聲⾳觸感,對,我是說觸感,彷彿聲⾳的精緻性撫過你的⽿神經 ⼀樣,演唱者的嘴型、換氣....等都歷歷在⽬。 第三⾸的打擊樂,選⾃Mark Nauseef的專輯“With Space in Mind”的Gears,這⾸曲⼦在B50和exD Tube DAC播放起來,其實很精緻地分別出,曲⼦中所使⽤的⿎組各⾃的⾳⾊和共 鳴感。現在不只阿仁,每⼀個⾳符出來,都開始刷新我過去在聆聽exD Tube DAC的⾳響記 憶了,很像是又樹⽴了⼀個難以超越的障礙。 我想阿仁⼼裡跟我⼀樣興奮,因為他長期是把Obit Audio避震墊⽤在喇叭下⽅,墊在器材下 做這麼繁複的實測,我想他也是第⼀次,於是他就提議來試試B-70系列,這系列似乎是有 分,B-70 Classic、B-70 Master和B-70 Grand Master。我其實⼼裡覺得,以B-70的體積, 會不會⽤於器材反⽽顯得比例不恰當,反⽽有過於笨重的反效果呢︖ 其實我們都知道,⾳響教我們的,就是要適可⽽⽌,過與不及都不好。阿仁盛情難卻,⽽我 並沒有抱持著過多的期待,但還是⼀起把B-70 Classic給墊了下去。這⼀下去不得了,⾳場


全部往喇叭左右兩側後⽅延伸出⼀個扇形舞台,哇,什麼都沒變只是⼀組墊材差異能那麼 ⼤,我⼼裡OS著, “阿仁,你幹嘛出這個東⻄來害⼈”

選播了Eva Cassidy的“Imaging”,我聽得不再是她的歌聲,或是歌詞的意涵,⽽是蘊含於其 中的感性抒發以及⼈道關懷的情懷,no country , no barrier, just life in peace。 “Never Enough”再點來聽會如何呢︖我只能說好吧,雖然是Tidal串流,但是在如此的演繹 下,我聽的不再是Loren Allred的歌聲,⽽是看到了⼀位站在舞台上,投射燈顯明了 Rebecca Ferguson 她的朱唇和洗盡鉛華的臉龐,唱著未竟之夢。 B-70 Master所呈現出的“Never Enough”,我認為稍過加強了唇齒⾳,然⽽有⼀個我當天都 還沒聽到的難題,在B-70 Master的協助下得到解決,就是⾙⾥尼的雙簧管協奏曲的雙簧管 ⾳⾊不只要有雙簧管的陰鬱感,更重要的是雙簧管的形體和快速按鍵的運指聲必須要定位在 同⼀個處,這點是讓我非常驚艷的。隨之換上,B-70 Grand Master,好,我也搬出⼤考 軌,2010⾼雄⾳響展,法雅歌劇“⼈⽣苦短”的選曲,這⾸曲⼦兩把吉他的⾳質差異要聽出 來,我認為這是基本,困難的是兩把吉他的定位要⼀樣⾼,⽽且定位不能亂飄,⽽B-70 Grand Master看起來駕輕就熟過關了。 “聽完這些避震墊,我應該會不知道該怎麼寫⼼得”

我半興奮也半苦惱地說道。


我只能說,阿仁以他的熱忱和研究所設計Obit Audio避震墊,成功地說服我,避震墊不再只 是不發聲的⾳響道具,⽽是能夠對於重播產⽣天差地遠的影響。⽽Obit Audio的避震墊雖然 型號眾多,但是對於聲⾳表現的改善並不會東拉西扯,毫無章法。比較⼤尺⼨的型號,就是 能夠展現出較⼩型號所有的特質,並且再往上提升⼀級。這我認為是相當難仍可貴,代表製 作的品質要有⼀定的穩定性,背後的理論基礎也需要放諸四海皆準。⽽阿仁這個“⼈”在思維 和處事態度上,也讓我覺得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他不只⼀次強調他是“實驗派的”,⽽且 對於發現聲⾳的現象,並設法探索箇中道理的堅持,也是相當令⼈敬佩。當天,雖然最後有 短暫地測試不同避震墊在喇叭上的效果,不過既然夜已深,更仔細的測試就有待下回分解。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