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ie2013年4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Interview| 會 客 室

獨家專訪古根漢基金會榮譽主席

Thomas Krens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催生者

今年4月,種子計劃邀請了打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催生者,現任古根漢基金會榮譽主席的Thomas Krens來至台灣, 分享其美術館的經營經驗。La Vie此次抓緊其在台的有限時間,取得獨家專訪,請Thomas Krens從美術館美學經濟的角 度,與我們談談古根漢經驗能否複製,對於策展題材與商業合作的思考又為何?。 文|彭永翔 攝影|顏良安 圖片提供|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

997年10月,一朵鈦製的宇宙之

La Vie: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透過

花綻放於西班牙已然頹傾的鋼鐵 之城畢爾包(Bilbao),自此開幕的 10 年內,訪客人數近千萬,創造了 16 億歐元的經濟效益。由前古根漢 基金會主席及藝術總監、現任古根 漢基金會榮譽主席的Thomas Krens 與建築大師 Franck Gehry 催生的畢 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成為透過藝術力 量讓城市翻身的經典案例。 然而, Thomas Krens 與私人企業 的策展合作、全球連鎖化的美術館 經營模式,也使其備受討論。在官 方財政逐漸萎縮、私人經濟力量逐 漸龐大的當代,美術館的美學經濟 該如何發展?Thomas Krens要我們 不能小看這股文化的力量,帶你看 見他認為的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

美術館讓城市翻身的經典案例,就 一個主事者的角度,你認為其成功 的原因為何? Thomas :我認為是尺度。什麼樣 的參觀者經驗會被記憶下來,是我 思考的方向。我相信當你第一次看 見畢爾包的古根漢,你會驚訝於它 的大尺度,因為若是這個建築尺度 小一點的話,它所造成的影響將不 及十分之一。想像 13 世紀的夏特爾 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位 於法國鄉間,將近兩層樓的高聳建 築,耗費了將近百年才興建完成, 是當時建築技術的奇蹟;但如果其 尺度小一點的話,它就只是教堂, 而非夏特爾大教堂了。 所以畢爾包的成功之處部分原因就 在於建築尺度,以及它真的很棒。

圖片提供◎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攝影◎顏良安

Thomas Krens

1998 ∼ 2008 年擔任古根漢基 金會主席及藝術總監,負責五 間隸屬於基金會之下的美術館 管理及運作,包括紐約、威尼 斯、畢爾包、柏林及拉斯維 加斯,任職期間總共規劃舉辦 了292檔展覽。2000年獲得威 尼斯雙年展金獅獎, 2008 年 帶領古根漢往阿布達比邁進, 預計2017年將興建完成。 Thomas Krens現任紐約古根漢 基金會榮譽主席、全球文化資 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Interview| 會 客 室

1

圖片提供◎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Jeff Koons用鮮花妝點的小狗,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迎接著所有參觀的人們。2.古根漢基金會榮譽主席Thomas Krens正接受La Vie雜誌獨家專訪。

我們將藝術、活動、餐廳及商店, 通通置於美術館中,這些就足以讓參 觀者一整天都很充實。向外看,你可 以看見雕塑、看見河流,待到晚上,

當初為什麼我能主導這個案子,因 為當時畢爾包的治安並不佳,在我們 開始這棟博物館興建案前, 20 年間 大約有800起的政治暗殺案件發生,

事,就像李安為什麼可以以【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 因為他有願景,而且他可以成就這個 願景,同時透過過去所累積的經驗,

你可以看見燈光變換,所以它不只是 一個半小時的旅程,而這是一個消費 主義所造成的結果,雖然我並沒有要 刻意促成,也不是要傳達這樣的概 念,基本上我關注的仍是觀者體驗。

讓他可以控制、主導這一切,沒有經 驗、沒有願景是無法完成的。

所有城市嗎? Thomas:目前為止還沒有。理論上 我認為它可以複製,但不只是單純的 複製,或是讓建築變得更大即可,它 還必須結合一些其它因素。原因之一 為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之建築設計並 非由委員會統籌,而是由我及 Frank

但在博物館開放之後,政治暗殺幾乎 就停止了。畢爾包政府當時並沒有任 何資源,因而開始尋找對在畢爾包設 館的國際合作計劃有興趣的美術館, 而古根漢與我有興趣,在當時畢爾包 的情形下,如果我不去畢爾包,還有 誰願意去?於是我們就去了。 進行此計劃時,政府的要求是只要 不超過預算、能準時完成即可,而所 有建築、藝術及活動等等都由我們自 行決定(當時省級的巴斯克與市級的 畢爾包政府提供土地、5,000萬美元 的收藏品基金及8,500萬歐元的建館 預算,邀請古根漢至畢爾包設館)。

Gehry主導。

我們就像電影導演,可以決定許多

歡我們的品質及帶來的驚喜。

La Vie:您認為這個例子能夠複製到

La Vie:目前越來越多博物館選擇親 近大眾的策展議題,如紐約大都會博 物館的《Alexander McQueen》及 《Schiaparelli and Prada》,除了 題材接近大眾外,也有商業氣息較為 濃厚的評論,你怎麼觀察這股潮流? Thomas:我認為古根漢建立了一個 品牌,這個品牌如何建立?透過高品 質的策展及方案驚喜大眾。所以你可 以在古根漢看到畢卡索、500年的巴 西等各種不同主題的展覽,而大眾喜


為什麼我使用iPad,為什麼大眾使 用 iPhone ,因為它們能夠回應消費 者的需求,所以其實這不是哲學性的 命題,而是社會學的命題,而我們所 策的展應該帶給大眾驚喜。

La Vie:那麼策展品質如何掌控,如 何找到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點? Thomas:策展品質其實是非常 重 要 的 , 就 以 《 T he A r t of t he Motorcycle》這個備受爭議的展覽而 言(此展是由古根漢美術館與 BMW 合作,於 1998 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首次展出),我大可以選出100台摩 托車排排站,但我們找了六位策展 人,企劃兩年,一一研究,確認了 全世界生產摩托車的品牌或公司共 有 3367 個,並設定設計等展覽各子 題,邀請Franck Gehry打造裝置藝術 作品。 此外我們還製作精美作品集,邀請 時尚攝影師拍攝摩托車的各種角度, 沒有任何道具,也沒有穿著泳衣的模 特兒在上面;邀請了摩托車雜誌中最 專業的編輯負責撰寫文字。一般展覽

2

攝影◎顏良安

作品集的銷售量在5000本左右,而我 們卻賣出了120,000本,為何呢?原因 就在於策展品質及回應時代的精神。 選擇受歡迎的主題擴展了受眾,展覽 必須要能回應群眾的需求,而我認為 這樣的策略相當合理。當然以Prada的 展為例,如果在Prada創立第二年就辦 展,或許有點太離譜了,但若是 25 年 或是 30 年,這是非常榮耀的,而我認 為博物館有義務舉辦這個展。

介紹生活風格,但這些過著理想生活 風格的人難道不成功?大家會認為雜 誌介紹這些人,因而雜誌就不該存在 嗎?讀者依然可從這樣的報導中,尋 找創意、設計、時尚、感興趣的物 件,這就是商業投資( commercial venture),而我支持它。

La Vie:美術館與藏家有無較合宜的

大,許多美術館開始與藏家合作,它 是否會影響美術館在策展獨立性及在

合作方式? Thomas:我認為對於博物館與藏家 的合作方式,沒有特別一種模式是唯 一正解。雙方必須發揮想像與創意, 有時企業需要創意、品牌形象等等,

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Thomas:我是市場派的支持者,因 為它是唯一的力量。如果你擁有財 富,你當然可以購賣各種藝術品、買 房子、甚至成為贊助者,我認為這並 沒有什麼不好,而市場終究會依照機 制去選擇,這是你無法停止的。 但多數博物館館長或策展人卻常常 將文化與私人贊助及商業一分為二。 在雜誌中不也是嗎?常常報導拍賣價 格,世界的百大首富、權力者,或是

博物館可以將你的創意賣給企業。 而博物館的力量不容小覷,根據統 計,每年在美國參觀博物館的人次仍 然比觀賞運動賽事的人次多,觀賞洋 基比賽每年約320萬人次,而紐約大 都會博物館每年的參觀人次約500萬 人。這其實也很合邏輯,因為博物館 總是一直開著,所以參觀的人次累計 下來自然比較多。我想說的其實不是 人次孰多孰少的問題,我想指明的是 文化力量其實相當強大。

La Vie :近年來藏家的力量日趨龐


Trend Event| 潮 流 趨 勢

1

《O'Clock:Time Design,Design Time》展

時間─生命記憶的容器

2011年12月,La Vie搶先報導由義大利最重要的設計博物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La Triennale di Milano)與經典義大利腕時 計PANERAI所合作的《時間:時間設計、設計時間》展覽(O'Clock:Time Design,Design Time)。今年3月,此展移往北京中央美 術學院美術館展出,邀請世界知名的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設計展場,並現身北京暢談其概念。La Vie此次親身前往北京,帶你直擊 這場時間的哲學饗宴。 文、攝影|彭永翔 圖片提供|PANERAI

小時不只是一小時,這是一個

一充滿香水、聲音、計劃、氣候

的容器,我們所說的事實是一種感受 和記憶同時圍繞著我們的關係。」書 寫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的巨匠 普魯斯特,曾這樣浪漫感性地寫下對 於時間的詮釋。 而對於《時間:時間設計、設 計時間展》策展人之一Silvana Annicchiarico 而言,她看見了時間 在你我生活中角色的演變。「以前時

間是公共的,只有在城市、教堂的壁 鐘上才能看見;後來,時間逐漸個人 化,從家中的鐘到個人手錶影響著我 們的生活;而現在的時間甚至在手 機內就可以看見,似乎少了些真實 感。」 Silvana 說道。時間從公共滲 透到私人,我們的生活也因為輕而易 舉地獲知時間,加快了生活步調。 相較於近代皆以「功能目的」理解 時間, Silvana 所想探討的不是功能 上丈量時間器具的演變、也非時間與

工業設計兩者間的威脅關係,而是從 哲學面向思考時間對你我的意義與價 值。展覽集結了大師Damien Hirst、 知名設計師 Maarten Baas 、 Marcel Wanders、Patricia Urquiola以及最近 受到世界矚目的設計團隊nendo等70 幾組藝術家作品,並邀請五位中國新 生代藝術家,從東方角度進行辯證。 策展人以「時空旅行」、「丈量時 間」及「描繪時間」三個子題開展對 於時間的抒情敘事。


2

3

6 4

5

7

1.Stefan Strmbel〈你的家園〉。 2.Maarten Baas〈關於此時〉。 3.Savrappensireo Design Studio〈有 香味的時間〉。

4.Patrick Frey〈格里曆〉。 5.Logic Art陳函谿〈錯位鐘〉。 6.Venini〈沙漏〉。 7.Albin Karlsson〈多米諾〉。 8.Nendo〈風電廠〉。 9.Fernando Brizio 〈與喬托一起作 畫〉。

10.鄭在郁〈琥珀椅〉。 11.由Patricia Urquiola所設計的《描 繪時間》展場,在此子題下,作品被 放置在如小劇場般的情境下,形成自 成一格的小世界。 12.Damien Hirst〈美麗的向日葵〉。 13.Alicia Eggert及Mike Fleming〈永 恆〉。

8

9

11

12

10

攝影◎ Thomas K.

13


Trend Event| 潮 流 趨 勢

2

5

攝影◎彭永翔

6

3

1

大師級的展場設計 「你要選擇快速通道,或是一般的 正常通道?」 踏入展場前,所有觀者都必須做 出決擇,這是展場設計師 Patricia Urquiola向大眾提出的詰問。啟發於 機場快速通關經驗的「快速通道」, 雖然能夠迅速進入展場,卻只可看見 部分展品;選擇常規通道,通行時間 較慢,卻能看遍所有作品。Patricia 透過通道選擇,要你我深深省思對於 運用時間的習慣及價值觀,Kronos或 是Kairos?由你決定。 針對此次展中的三個子題, Patricia設計了三種空間相互對應。 其中在「描繪時間」中,各件藝術作 品仿若自成一格的小劇場、各自敘

4

攝影◎彭永翔

事。每一個小劇場中,聚集了不同藝 術作品,結合如街頭塗鴉般的骷顱 頭、純白簡約、深沈之黑的背景,多 種風格交相碰撞於空間中。觀者行走 於其間,必須穿過這些裝置才能看見 展品,空間的座標已被抹去。如同在 記憶深處探索一般,我們在穿越中尋 找著展品,推敲相互聯繫。場景後的 背板則是一句句關於時間的小語,在 展覽最後,沒有僵硬嚴肅定論,而是 以無限省略號抒情結尾。

時間的客觀與主觀 展出作品囊括了各類媒材,包括 裝置、影像、繪畫等多種手法。 Maarten Bass的〈關於此時〉,敲擊 打鑼報時的頻率,決定於你將沙倒入

7

漏斗的時間點,提出了或許我們需要 的不是客觀的精準時間,而是主觀體 會在那段時間中所經歷的一杯咖啡、 一場夢、一眼美麗的瞬間。運用類似 手法,Georgios Maridakis透過山毛 櫸錘不斷敲擊花瓶,讓一次次龜裂的 縫隙,敘說時間的無情、隱喻我們面 對時間經過劃下的人生傷痕。Patrick Frey則以棉線編織日曆,不再是撕下 一張又一張的日曆,而是一針又一針 地拆開,留下的棉線如同時間的線性 前進,再也不回頭。 時間除了透過測量得以感知,更能 透過物件的毀損、移動具體察覺。 在〈曇花一現的圖像〉中,Maurizio Montalti將真菌與塑料的共生關係, 表現在工業設計的椅子中,真菌逐漸


8

9

攝影◎彭永翔

12

13

10

攝影◎彭永翔

15

16

11

14

17

1.左:Corinne Quin〈祖母鐘〉;右:Front工作室〈日 晷〉。2.Nicolas le Moigne〈公共時鐘〉,不以阿拉伯 數字,而以文字表現時間。3.此次展場位於北京中央美 術學院美術館。4.於「描繪時間」子題中的展場空間, Patricia Urquiola將不同藝術作品,混搭於或塗鴉、或 極簡風格的裝置平台上。5.Georgios Maridakis〈花瓶

分解塑料,還有什麼比毀壞更能證明 時間的存在?Spigoli Vivi Lab則以磁 粉彷如小蟻般的密密前進,隱喻時間 流逝。

鐘〉,透過不斷敲擊花瓶,讓逐漸龜裂的縫隙展演時間 的無情。6.展場一隅。7.Logic Art陳函谿〈影子鐘〉。 8.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內部空間。9.Logic Art陳 函谿〈錯位鐘〉。10.Mark Formanek〈標準時間〉。 11.Toer 〈時光打造〉。 12. 楊心廣〈計時沙漏〉。 13.Leonardo Fortino、Andrea Bartolucci〈旋轉〉。 14.Patricia Urquiola以PANERAI腕錶為主角,打造了一 個〈沛納海製錶廠的世界〉。15. 王煜宏〈30 秒〉。 16.策展人之一Silvana Annicchiarico與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17. Patricia Urquiola〈時光機器─昆蟲,異 常機器,迷失在他自己的故事〉。18.「你要選擇快速 通道,或是一般的正常通道?」透過此選擇,Patricia Urquiola要觀者思考自身對於時間的價值觀。

形而上的抽象世界 不諱言自己極度喜愛PANERAI腕錶 設計的Patricia,更以PANERAI腕錶 為主角,打造了一個〈沛納海製錶廠 的世界〉,不同於 2011 年於米蘭三 年展設計博物館中的具象表現,此次 她以幾何的雕塑線條,打造了形而上 的抽象世界,在沒有空間設定的情境 下,一切仿佛靜止。 就連時間,都停了。

《時間:時間設計、設計時間》展覽

18

攝影◎彭永翔

Date 即日起∼04.10 Place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Web www.cafamuseum.org


In Style| 風 格 指 定

品時令

一覽精品配件的設計清單,當季時令演繹視覺藝術,華麗有 餘,鮮色誘人,更有溫潤質感撫慰我們的風尚脾胃! 文|吳書萱 攝影|Anew-Chen 廚具提供|弘第HOME DELUXE


華麗開胃

01

淡然有味?今年春天,視覺要從晶耀大 膽加料,光采隨角度瞬變的手拿包,應接 不暇的透亮水鑽魅力放電,纖纖玉指戴上 誇張尺寸珠寶,而或行進間對比強烈的金 屬狂放,華麗才能開胃。

由左至右:bulthaup b3系列廚具by弘第HOME DELUXE,A Tempo瀝盤架組by ALESSI, 金屬撞色繫踝高跟涼鞋by Sergio Rossi,金亮白皮 革長夾by CÉLINE,白色珠飾戒指by Chloé,Blow up水果籃by ALESSI,亮藍水晶珠飾手拿包by GUCCI。


In Style| 風 格 指 定

溫潤旬味

02

華麗之餘,除卻春夏瘴氣靠得是溫潤質 感沉靜心緒。以清玉為靈感的漆木手環, 大地色系調和整體穿搭風格,再加上手感 編織的鞋履,韻味十足。

由左至右:bulthaup b2系列廚具by弘第HOME DELUXE,JADE漆木手環by HERMÈS,蓮花點心碗盤、雙連油醋瓶組、書法筷匙組、蒸鍋蒸 籠all by JIA Inc.,橘色皮革編織尖頭高跟鞋by Sergio Rossi,藕色漆木手環by HERMÈS。



In Style| 風 格 指 定

由左至右:bulthaup b3系列廚具by弘第HOME DELUXE,珠繡流蘇Baguette包by FENDI,造型瓷器by LE CREUSET,雛菊飾透明色手環、手 鍊by PRADA,「鄉村主廚」橄欖木砧板、拉約爾經典麵包刀by Oliviers & Co,蕾絲手環by CHANEL,桃紅色楔型繫帶芭蕾舞鞋by TOD'S, 鑄鐵1鍋(亮眼黃)by LE CREUSET,手工不鏽鋼橄欖油油壺by Oliviers & Co。


秀色可餐

03

提振時尚精神,設計師們偏愛以新鮮色 彩入菜,粉莓果渲染了足尖,小花絢麗燦 開於頸項,鮮嫩欲滴的果實於提包上等著 我們採擷,蕾絲清透讓手腕留有光之吻 痕,春日適合尋歡作樂。


Cover Story

世界建築 封 面 故 事

CHINA ARCHITECTURE NOW & FUTURE

中國 2008 年的奧運、2010 年的世博,當全球聚焦於中國,繁衍出的是高度西化的中國印象,大量的建築物如雨後春 筍,建築師們視中國如戰場,競相表現建築最大的可能:彈性與空間、前衛和未來感,因為在這塊土地上,全面化 的都市更新設計就像是一場劇烈的革命。 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說過:「我們不會有自己的特色,直到擁有屬於自己的建築。」這句話也 說明了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具體地表現城市的歷史軌跡以及文化內涵。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張永和,同時也 是將中國建築藝術推向國際的推手曾經表示:「幾年內的時間,中國建築師將迅速崛起於世界舞台!」此外,還有

2012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設計大獎的王澍,都印證這些年來中國已不再盲目追求西化及全球化,而是逐漸回歸對文 化和內在底蘊的重視;普立茲克先生表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象徵中國在建築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 作用獲得世界的認可。」 這場史上最浩大的建築接力賽,正在中國發生,而我們樂見其成。


築的天際線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Part1 中國

建築印象:阮慶岳中國建築的演進觀點

Part2 中國

後京奧時代,建築的未來式

.最具影響力建築師 — 張永和、王澍、朱锫、李曉東、張雷、 王昀、 馬清運、劉家琨 .中國新生代建築師 — 馬岩松、董功、祝曉峰、陳旭東、吳鋼、童明、 柳亦春&陳屹峰、齊欣、王敏、標準營造、仲松

Part3 中國

世界的交際線,建築地圖50+

.中國人文場域建築10+: 上海金陶村村民活動室、西安唐大明宮遺址、昆山採摘亭、陝西玉山石柴、 四川成都蘭溪亭、成都新津知藝術館、陝西韓城市狀元及第私家院落群、 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四號住宅、上海螺旋藝廊、上海周春芽藝術研究院 .不可錯過的大師之作50+: 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寧波、天津、四川、安徽、成都、 重慶、 南京、江蘇

Plus+ 北京V.S上海

大城小巷的建築散步Hot spot

.台灣建築人.上海散步:旅美建築師胡如珊 .美學藝術家.北京散步:中國音樂家陳薩

企劃_葉靜芳 視覺設計_朱嘉英 文_葉靜芳、藍宥寧、陳玟晴、柯維玲、姚林書、吳家倫、鄭雅恩、孟玉芳、卜天、董美圻 攝影_宮元書、趙昀、司成毅 圖片提供_3Gatti、10 DESIGN、MAD、IAPA、OMA、HASSELL、HENN ARCHITEKTEN、RTAOFFICE、TM Studio、NL Architects、SPARK architects、SURE Architecture Ltd、UNStudio、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Playze、Rem Koolhaas、RhineScheme GmbH、schneider+schumache、Zaha Hadid Architects、URBANUS都市實踐、MADA s.p.a.m.馬達斯班建築設計事務所、朱锫建築事務所、張永和非常建築、方體空間工作室、業餘建築工作室、張雷聯合建築事務 所、李曉東工作室、設計共和、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德默營造、維斯平建築設計事務所、直向建築、 大舍建築工作室山、水秀建築事務所、上海創盟建築公司

中國


Cover Story

Part1

中國建築印象

中國

封 面 故 事

阮慶岳的新中國建築觀點

當代建築演進四部曲 後京奧時代,要預測中國當代建築未來式,得先回顧過去20多年來,中國現代建築到 底經歷了怎樣的一個轉變與發展。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阮慶岳教授,提出 了幾個觀點。 文_姚林書 攝影_許翔、宮元書 圖片提供_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建築的未來式 建築地圖 60+ 散步:北京 v .上 s海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觀點

中國

1:海歸派》

將建築從國家體制中解放出來 國現代建築的起跑,在於政經結構的轉變。

中90年代前的中國,建築由政府主導,大型案子全由 中央建築設計研究院掌舵,但90年代後,經濟起飛,資 本主義蔓延,民間案子大增,恰好這時改革開放後首批 赴美留學、以張永和為代表的建築人「海歸」了,加上 城市快速發展鋪陳出許多個人事務所,開發商以及私人 建案因此捨棄僵化的國家設計院,從民間去挖掘適合的 設計團隊。 在這樣的背景下,阮慶岳認為:「張永和的影響大概 從20年前開始,他把中國現代建築既有的模式從國家體 制中解放出來。」 1992年回大陸後,張永和成立了第一家個人事務所, 開始以「非常建築」的概念實踐建築理念。他開創出許 多第一:第一個將美國建築教育體制引入中國,也是第

《觀點

一位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中國建築師,甚至跨足設 計服飾、家居用品,導入西方商業設計的概念。張永和 闢出了一條新路,大約十年後,另一批海歸派建築師, 像是馬清運、朱锫、王昀,以及本土派的劉家琨等人也 投入這個模式,爆發出個人經營的事務所一面倒、頂替 國家建築事務所的現象。 「當時優秀的建築師都不願意進入國家系統,只願進 入個人事務所,國家設計體系搖搖欲墜,直到北京奧運 才出現轉變。」

2:全球化》

京奧 釀出建築競技場

2

008年的京奧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讓中國成了全球

建築師的競技場,也引進大量外國公司。但依照規 定,國外的建築師進來,必須與官方建築事務所合作, 而這種國外明星建築師搭配國內建築師合作的模式,意 外地讓國家設計院起死回生。 「京奧的重要性,在於它在中國中央內部產生一個辯 證效應。引進外國建築大師、介紹他們作品,最重要的 不在於推銷給世界,而是推銷給全中國人民,讓一般老 百姓接受像鳥巢、水立方、中央電視台這類現代建築, 也等於宣示了這就是未來的房子。」阮慶岳認為,它等 同於對國際宣告中國建築已經進程,宣告中國的當代建 築長得跟世界先進國家一樣;另一方面,它也在引導一 般百姓對未來住家、城市的想像,是整個心理層次的扭 轉。這場辯證同時也是全球化和本土派間的辯證,透過 京奧,全球化路線全面取勝。

圖片提供◎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觀點

3:本土派》

建築的未來式

之後,海歸派、本土派兩條路線就同時存在著。若說 海歸派以張永和為代表,那本土派的代表就屬2012 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王澍、以及在成都的劉家 琨。」 90 年代前期,中國對國外思潮一片嚮往,帶回西 方觀點的海歸派因此掌握了主導權;但到了21 世紀

此也開始調整路線,和本土派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雖然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觸發了中國對全球化的渴 望,但也因為政府為了讓城市快速現代化、急著拆掉 舊建築,刺激出了建築界另一股反動的力量。在民間 一片呼籲保留北京舊胡同、悼念上海石庫門的聲音 中,王澍這類以舊建築材料和元素、作為設計思維的 建築師,備受國際矚目。 「做為一位當代建築師,王澍的概念卻是反現代

建築地圖

Part1

中國建築印象

斷垣殘壁中、尋找自我定位與反省 國建築現代化的進程,其實就是一場到底要追

初,情況產生變化,國外展覽開始進來邀展,國際雜 誌也開始對中國建築產生興趣,但海歸派的設計和西 方太像,於是國外建築界、媒體、評論把目光放到本 土派上,王澍、劉家琨等人漸受關注,而海歸派也慢 慢意識到在向國際推銷作品時必須提出本土思維,因

性,他基本上是一個反對者,反對中國城市目前的發 展方向。」 本土派建築呈現方式之一,就是對城市快速現代化 的反動,而這波反動,加上公民意識的抬頭,造就出 新一波的公民建築。

中求全球化、還是該尋求自我的辯證!「90年代

60+ 散步:北京

《觀點

4:公民建築》

中國當代建築的下一個十年

v .上 s海

澍對現代性提出批判,儘管得到學術界尊重,

王卻難以在市場上形成影響力。他的觀點未被政 府與資本家接受,整座城市發展還是控制在大量開發 的方向上,整個當代建築美學還是由商業主導,但卻 觸發出反省的聲音。建築界開始思索、質疑建築到底 是為誰而做? 「過去二十年來,中國發展現代建築一直在迎合西 方的價值觀,迎合投資者和業主的想像,很少在思考 民眾的需求,很少討論老百姓究竟要什麼樣的房子和 城市,脫離了誰是真正使用者的問題。」

這波針對資本主義的辯證衍生出了公民建築。過去 幾年,幾位台灣建築師,像投入川震重建的謝英俊、 在宜蘭深耕人文建築的黃聲遠,都在大陸受到相當的 肯定,而他們的作品正反應出公民建築的精神。 阮慶岳認為,過去建築服務的對象是政治權力,要 宏偉、宮殿式的建築,後來慢慢移轉成資本權力, 但資本家想要的是假象的幸福,這兩個階段都脫離現 實,而這第三階段就將進入到社會性,也就是公民建 築,真正與人民相關的建築。

●阮慶岳

攝影◎許翔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所碩士。現任教於元 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同時創作文學、建築評論與策展。文學 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入圍 2009 年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凱旋高 歌》獲得2004台北文學年金獎,建築著作包括《建築師的關鍵字》、 《弱建築》、《下一個天際線-當代華人建築考》等20餘本。同時也 是策展人,主要策劃建築展覽,包括2006年策展《樂園重返:台灣的 微型城市》,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圖片提供◎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中國未來十年我認為公民建築這條路線會慢慢 出來,跟另一條路線產生辯證;或許很難替代 掉資本權力主導的方向,但會形成一股制衡力 量,適時修正,不讓它過度膨脹。 阮慶岳

圖片提供◎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宮元書

中國


尊重傳統而非「重現」,必須有現代意識在其中。

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

—張永和

能與本土文化對話的建築才有價值。 —馬清運

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化,正在引發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 —Pritzker Prize jury chairman, The Lord Palumbo

現代建築既根植於當地文化的底蘊, 又能與傳統元素相結合。 —Juhani Pallasmaa

不應該只是建築物的改變而已,最重要 的是整體的發展性。 —馬岩松

散步:北京

“ 每一個富有責任感的建築師都會認識到,我們的設計 是為未來和下一代而創造的。 —Francesco Gatti

50+ v .上 s海 圖片提供◎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建築師必須為建築賦予更完整的意義。 —王敏

建築地圖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 任何建築需要給人帶來視覺的感受,人本的體驗。 —朱锫

中國建築印象

“ 身為一位中國建築師,更重要的使命是致力於當

—仲松

— 王澍

到對地方狀態的深思。

“ 我相信從一個廣闊的視野開始,最終會回歸

封 面 故 事

中國建築的未來無法用一種風格 或狀態來描述,而是應該跟現代 生活密切結合。 —王昀

Cover Story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部分中國建築師作品已經成為中國豐富的建築和文化中的現代文化資產。

“ 借鏡於中國傳統院落思想,展現出屬 於21世紀的新建築。

—王輝

—Zaha Hadid

“ 更貼近中國文化的層面,才是回歸 本質的解決方案。

—Glenn Murcutt

—陳旭東

“ 如果城市是一個會呼吸的人體,那建築肯定是人體中的一個細胞。

中國

“ 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 我覺得建築的未來應該是地域性和

對建築學能有所貢獻,能作為你對當代社會的一種 態度,這就夠了。

“ 什麼能代表中國?我們能講的是地域,根據每個

中國關於城市化的發展是應該保持傳統建築,還是 應該著眼於未來?

—Alejandro Aravena

“ 讓建築彷彿具備「禮讓」的

應該對當代建築有自己的貢獻,而不是刻意去形 成和西方建築之間的對比或者抗衡。 —祝曉峰

氣質,是一種安靜且純粹的 建築美學。 —齊欣

—李曉東

城市形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建築。

—柳亦春與陳屹峰

—張雷

現代性的結合。

—Thomas J. Pritzker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最具影響力建築師

中國建築印象

张永和 建築是對古典文 化的保留

張永和為第一批文革後赴美學習的建築師,創造了許多中國當代建築界的第一,更引入了 現代建築教育於中國。對他而言,建築最大的價值是被人使用,他以寬廣的文化與社會性 角度來思考建築,更致力於中國城市當代面貌的建立,可謂中國當代建築界的重要推手。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文_藍宥寧 圖片提供_非常建築

說起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獲得聲譽的建築師,就

建築地圖

若不可不提到張永和,這位對中國當代建築領域

60+ 散步:北京

以及教育帶來影響的建築師與建築教育家,歷年來完 成眾多創新的設計作品、屢獲國際建築獎項,積極地 將研究學理帶入實踐,更是首位成為普立茲克建築獎 評審之一的中國建築師、並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 主任;除了眾多建築作品之外,更跨界商業、出版、 藝術、教學等領域,讓張永和早已站在世界的浪潮 上,不論在美國或中國建築界中都可謂影響力十足。

建築的非常之源

v .上 s海

對許多人而言,這位中國建築師的名字想必不陌 生,曾與潘石屹合作長城腳下的公社地產案,集結了 眾多亞洲重量級的建築師,讓發展中的中國、甚至是

亞洲許多優秀的建築名揚國際。入籍美國的張永和, 父親為張開濟,兩人為中國建築在不同時代都帶來不 同的影響;父親設計了半個北京城,從天安門觀禮 台、北京天文館、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原本心 繫留學之夢,卻因為戰爭爆發而心願未了,直到張永 和基於對美術的喜好,接受父親建議朝向建築領域學 習,之後成為首批赴美深造的留學生,才算承續了父 親的建築夢。 在舊金山待過許多事務所,完成自己第一個的住宅 案後,於北京成立「非常建築」,其意來自於「非 常規」,只要是「非常建築」他都感興趣,也意味 對中國主流建築的熱潮以及過於強調造型的思維提出 反省。張永和認為建築師必須要實踐、而非僅在學術 的象牙塔裡鑽研,才能真正建造出適合居住的空間。

1. 景觀設計中把傳統的

1

庭院內的元素簡化成幾 個色塊和質感,如暗紅 色的木框架、灰色的 磚鋪地,灰白相間的石 子,種植扶疏有致的竹 林,把中式庭園的精華 質量勾勒出來。 2. 從四 合院中提煉,取了木、 磚、瓦等典型材料,用 非常規的使用和建造方 法來組織它們。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他關注於建築的基本研究,從問題本質出發,例如組 織、場地、空間和材料等,而這些問題必須與中國城 市的景觀、傳統和文化一同考量。他也在2000年的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第一次代表中國建築師參加, 並以提出竹化城市的烏托邦方案,成為國際上備受重 視的中國建築師。

以尊重而開放的態度面對設計 多年下來張永和經手不少的建築案,所呼應的並非 當前中國常見的地標性建築熱潮,而是一種深具文化 性、國際性的思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性,也非僅是 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保留,雖然沒有張揚的造型,卻讓 居者更能體驗空間的情境。他曾提及:「人是活在建 築裡的,建築對人在城市生活的密度影響甚鉅,但其

中國

實人對建築非常具容忍度,因為長期生活在劣質的建 築裡並不會有特別的感受,但是這就像你只要用過好 的瓷器,就很難回頭用爛瓷器,道理是一樣的。差的 建築不只是外觀差,整體動線設計以及材質使用都會 為生活帶來不便;簡而言之,好的建築應該是生活的 基線。」張永和多年來希望讓設計與生活產生聯繫, 並非只為了設計而設計,因此無論是對空間組合和展 現形式的研究,抑或對建構、構造、材料的探索,都 採取不斷研究與嘗試的態度。而這些歷程,也都清晰 地呈現在張永和1997年出版的《非常建築》作品專 集、2000年出版的《張永和 非常建築工作室專集 1、2》以及2012年在尤倫斯藝術中心所展出的大型 回顧展中,人們因而看到張永和對建築及生活的關注 來自於更宏觀的現代性問題,從城市的肌理、密度、

●張永和 1956年出生於北京,父親為建築師張開濟,取得保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理學士、加 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學碩士學位。其後於舊金山建築設計事務所任職,1989年於 美國註冊建築師,1993年與魯力佳成立非常建築工作室。2002年於美國哈佛大學設 計研究院丹下健三教席授課;2005年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 1987年榮獲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美國「進步建築」1996年 度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表彰於視覺藝術 領域突出和有創造性成就者)等。更跨界與出版眾多作品如英 法作品集《Yung Ho Chang AtelierFeichang Jianzhu:A Chinese Practice》、《平常建築》、JIA品家 家品葫蘆系列、服裝設計、電影等。

2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中國建築印象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建築地圖

60+

人是活在建築裡的,好的建築

v .上 s海

應該是生活的基線。

散步:北京

3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4

文化,甚至於對生活的體驗都是現代中國城市必須考 量的議題。 除了建築,他所跨界的眾多項目如微電影實驗、商 品設計以及室內設計,無不實踐對生活的一種觀念。 以2012年完工的京兆尹案例而言,四合院的空間是 張永和持續關注的「院宅」議題,在此案中也深刻體 現他對於院宅應如何在當代被運用的解答。設計採取 傳統的材料、當代的做法,營造出一個低調而舒適的 環境;空間上尊重四合院的核心元素──院,考量一 座院子必須封閉又要兼具兩座院子連通的感受,他運 用懸掛式的八面屏營造出既開放又緊密的效果,形成 室內室外兩個院子空間的對比,而其餘的空間也圍繞 著院子展開。此外,材料上擷取傳統四合院中的木、

磚、瓦等,運用非常規的建造方式重新組織,並且讓 景觀設計簡化成幾個色塊,如暗紅色的木框架和灰色 的磚地,為了去除古代景觀的瑣碎,同時提鍊出空間 的質感。此建築也體現了張永和對於空間既開放又尊 重的思維,如此細膩而廣泛的涉獵,也讓他贏得了中 國當代建築之父的稱號。

3.4.原有的一個院子需要封起來,為保持兩個院子的感覺,因此 將封閉的院子做得盡量通透、明亮,用一個懸掛的八面屏營造既 開敞又親密的尺度。其結果形成一個室外一個室內的兩個院子空 間的對比。其它空間都圍繞院子展開。

中國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中國建築印象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建築地圖

1

最具影響力建築師

60+ 散步:北京

王澍 中國現代建築的 先行者

v .上 s海

王澍,2012年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這位被稱為中國最具氣質的建 築師,攤開其經歷,即便沒有國外事務所的經驗與光環,多年來深根於中國建築界,以 一種現代性的手法結合中西文化,終於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也讓世界看見中國建 築師的獨特性。 文_藍宥寧 圖片提供_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

012年,當普立茲克建築獎頒發給中國建築師王

擅長將中國古代「園林」與歷史文化融入現代建 築、以在地傳統和回收材料施作的風格,在在反映

親為小提琴家,業餘時間喜歡從事木工,而母親則擔 任教師和學校圖書管理員,這個背景讓他從小對於材 料、工藝和中國文學、哲學保有極高的興趣與敏銳 度;而喜愛中國山水畫、書法與吹簫,更是他平日的 消遣,所累積的豐富學識以及對待事情的看法也與其 他人有所不同,甚至被視為特立獨行;曾經在碩士時 期參與《中國的現代建築如何走向世界》的研討會 中,就以中國沒有現代建築理論、沒有現代建築師與

出王澍對中國建築現狀的思考,而這與他的成長經歷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生於新疆,長於新疆,土地與 人民的親密連結深刻影響了王澍的思考,而他也談到 由於烏魯木齊獨特的自然景觀,對於大片沙漠、農田 和地平線的感受遂成為他操作建築的重要思考因素之 一。此外,成長經驗也連結著王澍邁向建築之路:父

現代建築的宣言,批判中國建築教育的現況。 此時期正是中國開放現代化建築的開始,王澍知道 建築學是邁向理想的必經之徑,只是他的學習歷程較 為特殊,碩士畢業、完成一項位於海寧的小案子後, 便長達八年深入現場與工匠一起工作。對他而言,能 夠學習最細節、最繁雜的營建經驗勢必能累積更為堅

澍時,等於正式宣告在長期以西方文化主導的現 代建築中,中國終於走出自己的方向,也顯示出王澍 長久以來所堅持的建築之路,何其獨特與寬廣。

學識的養成 批判性的思考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中國

●王澍 出生於1963年新疆烏魯木齊,1985、1988年畢業 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與碩士,1988 年至 1995 年任職於浙江美術學院, 2000 年獲得同 濟大學建築博士,1997年在杭州創辦「業餘建築工 作室」(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現任中 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主任,曾於 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榮獲特別榮譽獎、2011年 法國科學院建築學院金獎、同時被哈佛大學研究生 院(GSD)聘為2011至2012學年度「丹下健三」榮 譽講席教授、2012獲年普立茲克建築獎。

2

實的基礎,而這也是某種「心性」的培養,因為從一個 廣闊的視野開始,最終必會回歸到對地方狀態的深思。 即便沒有國外事務所的經驗與光環,如能篤實而堅定地 紮根,就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一種基本態度 建築本該與自然共存 早期因為母親作為圖書館員的影響,讓他早已廣泛地 涉獵西方文學與哲學,卻也開始省思作為中國人自身文 化背景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即擁抱國際的建築潮流與思 考,卻無法解決當前、當地的問題,這時東方文化逐漸 成為王澍的自覺觀念;於是觀看王澍的眾多案例,中西 古今貫通,透過舊材料詮釋現代、對環境、人文歷史的 密切關注,新的本土化就成為王澍設計上的特色,甚至 哈佛建築研究院的院長Mohsen Mostafavi也曾說:「他

3

1.擅長將中國古代「園林」與歷史文化融入現代建築、以在地傳統和 回收材料施作的風格,在在反映出王澍對中國建築現狀的思考。2.最 能代表王澍思想和工作特質的作品之一就屬寧波博物館。3.金華瓷屋 已宋朝陶瓷為靈感,光線折射具詩意。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中國建築印象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建築地圖

4

60+ 散步:北京 v .上 s海

5

的作品實際上根植於現代主義,並非只是簡單地對中 國文化或西方建築形式的複製。」因此王澍所設計的 案子,也可作為他對於中國當代建築、中國城市化 的批判,如同他與妻子陸文宇所成立的「業餘工作 室」,代表一種基本態度,也是他對整個學科質疑的 一種思維,因為建築設計應該只是一種業餘活動, 生活永遠比設計重要。其中,最能代表王澍思想和 工作特質的作品之一就屬寧波博物館,也是在他獲 得201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中,評審團特別提出的作 品。寧波曾作為海港,沒落後許多當地建築都被拆 除,他以山為設計概念,映襯著周邊環境的地理特 色,並運用拆除後遺留下來的前朝歷史材料如毛竹、 磚瓦、青磚及缸片,再結合新材料,試圖打造出具有 新生命的建築並喚醒人們的記憶。隨著時間的延續,

6

表面材料記錄著歲月痕跡,不僅合乎環保永續的概 念,更傳承了歷史記憶與傳統寧波獨有的鄉土工藝。 在獲獎的同時,普立茲克先生也表示,這是具有劃 時代意義的一步,也代表中國建築師在理念的發展上 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因為中國的建築與城市化建設對 全世界而言相當重要;此外,密斯羅凡德羅檔案館前 任董事Alejandro Aravena也談到:「王澍的作品是 恆久的,超越了目前城市化的難題,不僅保留了當地 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展現了國際化設計。」 但對王澍而言,能瞭解與重新認識屬於中國本有的 價值與文化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當全世界都在談論 節能減碳的同時,他早已安靜地朝向自己的理想,讓 悠久的傳統與現代保持和諧,每件作品都深具世界 性、永續而不過時。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隨著時間的延續,表面材料記錄著歲月痕跡, 傳承了歷史記憶與傳統寧波獨有的鄉土工藝。

4-7.王澍的作品實際上根植於現代主義,並非只是簡單地對中國文化或 西方建築形式的複製,因此王澍所設計的案子,也可作為他對於中國當 代建築、中國城市化的批判。

7

中國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最具影響力建築師

中國建築印象

朱锫 建築是向大自然 致敬的真誠作品

攝影◎宮元書

不瞭解朱錇的人,因他設計的北京奧運數位中心,以及造型靈動、流暢的美術館對他產生好奇;有幸與他對談,會為他的謙遜、 博學所折服。蜚聲國際的朱錇總結自己的作品是「純粹和高品質的」,在他看來未來建築並非標新立異,而是人與人、藝術、自 然之間的融合;新生代設計師將超越區域性,以一種更為博大的愛與情懷,開創全新的建築形態。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文_董美圻 攝影_宮元書 圖片提供_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京城霧霾氤氳出鐵灰色的落寞氣氛,寬敞到可

建築地圖

北以騎自行車的工作室裡,身穿藏青色喀什米爾

60+ 散步:北京

毛衫的朱錇穿梭在設計師之間,壞天氣絲毫沒影響他 們熱烈的討論。與朱錇對話是件極難得的事,他的時 間被切割、分配地複雜而精準:和客戶洽談專案、和 團隊探討方案、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壇上、亦或 回到清華校園分享經驗……,休息雖少,卻贏得充裕 的人生體驗,這正是朱錇所期望的。

讓建築回歸自然 以純白色粉飾的辦公室內,朱錇娓娓談起近來的設 計作品:「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去大理,這座城市充滿 神奇的能量,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不久之前出 生在大理的舞蹈家楊麗萍邀請朱錇為她建一座劇場, 探訪之後,朱錇將劇場定義為「浮水印蒼山」。「這 個地方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人文,而是自然。」在朱 錇筆下,劇場前面映襯出蒼山,雲在低空撞擊山峰,

v .上 s海

1. 面積將近100,000m 2的“數字北京”,是北京2008奧運會的資料控 制中心。尋求一種特定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放大了的數字微觀世 界。 2.OCT 設計博物館設計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超現實主題的空間並且 帶給人和周圍環境超然的體驗。室內設計依附於一個連續的,沒有投 影,沒有厚度的白色曲面。

1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與朱錇一起入選全球50 歲以下 5 位偉大建築師)拋開狹隘的區域性、擁抱自然 的命題。能打動人心,並在歷史留下痕跡的,不再是雄 偉、奢華的建築,而是向大自然致敬的真誠作品。

在自然主導一切的環境裡,劇場是自然的一種反映。建 築採半戶外式,分內部、露天、屋頂下三部分,人們可 以走上屋頂,鳥兒也能在劇場中穿梭翱翔。由古城到洱 海的那段距離,他設計了一條綠色通道,就像瀑布從蒼 山傾瀉而下,人們騎單車或滑冰鞋由古城前往劇場時, 便覽盡蔥鬱美景。 另一個新設計是為導演王潮歌在五臺山打造的戶外舞 臺,朱錇反復思考:「怎樣的建築才能融於這樣一個自 然與宗教結合的環境呢?首先,它肯定不是一座廟!」 在朱錇的價值觀裡,自然遠遠高於一切,勝於宗教和人 類。他希望建築回到本源,讓這座舞臺最終能夠與山、 與風產生聯繫。 很多前輩深刻影響著朱錇的思想,但是他更欣賞年輕

兩條線索和一個原則 朱錇所有的思維方式都遵循兩條線索,其一是對現有 建築的否定,比如大理的設計,就是顛覆傳統劇場侷限 於室內的形式,朱錇將它帶到戶外;還有正在實施的民 生銀行美術館,它的建成將預示未來美術館的一種新形 態。捨舊創新絕對是設計時考量的重點。 另一條線索是堅持任何建築都需要給人帶來視覺上的 愉悅及人本的體驗。所以形式、材料等都應和自然、氣

●朱錇 中國文化建築設計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 曾設計阿布達比古根漢藝術館、北京奧運會數字 中心等建築,獲獎無數,被美國媒體選為「當今 世界最具影響力的 5 位 50 歲以下建築師之一」。 2005年,朱錇在北京創建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 持續深耕至今。 2

3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中國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Cover Story

封 面 故 事

中國建築印象

Part2

建築的未來式 建築地圖 60+ 散步:北京 v .上 s海

4.蔡國強四合院改造,建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保護,被賦予的三個空間主題最北側的北房,老房子的木構架暴露,蒼勁有力,中間的北房被 定義為「中國畫」,內部以白牆為主,輕鬆而孺雅,南房被定義為「未來空間」,新老建築的衝突與對話,院落之間的彼此滲透構成了傳統與 未來的交響樂。

4

圖片提供◎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候有關聯。建築是當地環境的縮影,坐落於自然中, 其功能更趨向於景觀建築。 至於朱錇的設計原則很簡單——當代、藝術化。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設計不可能重複或回到過去, 只能創作今天、想像未來。」所以當代性是朱錇的重 要立場,而藝術性則是個人偏好,「如果建築不具藝 術性,那麼工程師會比建築師做得更好。今天的一些 建築師還不如工程師,他們沒有那樣理性。」或許正 是基於這個原則,促使朱錇在文化建築上不厭其煩地 進行探索和試驗。

一張送給未來的藍圖 幾次造訪臺灣,朱錇深切體會由於臺灣的特殊處 境,導致很多精彩的設計師及作品皆不為世界所知。 政治、地緣、歷史等問題阻礙了臺灣文化的傳播力 度。「我深信臺灣有充滿智慧的人才,比如李安。」 如果有幸與臺灣合作,朱錇說自己仍會循尊重當地自 然和文化氣氛的主旨進行創作。 未來的理想城市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命題很難得到 準確的答案。在朱錇的想像中,「理想」取決於人們 擁有的公共空間比例。「人們可以自由走進任何地 方,處於流動和自由的狀態,享受空氣和陽光,而城


世界建築的天際線

建築不應該是單一的行業,它是文化、 科學、氣候、自然的綜合門類。

市裡充滿各式各樣的文化設施。」如果未來搭建一個 跨界平臺,朱錇會攜手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哲 學家等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一起在建築上做出巨大的突 破。「我認為建築不應該是單一的行業,它是文化、 科學、氣候、自然的綜合門類,研究聲光電、磁力及 風,這樣才能打破現有的呆板形式,打造出現在前所 未見的未來建築。」在朱錇看來,未來的優秀建築師 必然要儲備各種知識,嘗試不同類型的創作,就像全 方位創作的藝術家。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棟Dream house。在夢中,朱 錇為自己建造出這樣一個家:「它像一個瓶子插在懸

崖的峭立面。房子的一部分在懸崖外,一部分在洞 裡,一陰一陽、一正一負。夏天玻璃屋吸收光並產 生能量,洞裡卻保持涼爽;冬天玻璃屋貯備熱量,不 會寒冷。人時而在雲裡,時而低頭看到大海,外面是 大自然,裡面是小氣候。這樣的Dream house便是 解決未來土地危機的一種可能。」對於朱錇來說,無 論城市或Dream house,未來的一切將與自然融為一 體,讓人類回歸青山綠水的本源中。

中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