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Page 1


“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都立足于一条根本原则 :不让一人落伍。我们要想实 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团结所有人士,无论他(她)们的性倾向和性别身份如何。”

---- 联合国前秘书长 潘基文

“There are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ll based on a single guiding principle: to leave no one behind. We will only realize this vision if we reach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 Ban Ki-Moon, UN Former Secretary General


/引言

一、目的/平等与尊重

二、了解/性别多元化 1 /关于“LGBT” 2 /基本概念 3 /“LGBT”的发展 4 /性少数的“成因”

三、包容/性少数群体 1/ 性少数现象的存在 2/ 酷儿理论 3/ 如何看待性少数 4/ 性少数在中国

四、正确认识/ HIV 1/ LGBT ≠ HIV 2/ HIV 传播主要途径 3/ 联合国的八条建议

五、建议/ 1/ 来自联合国 2/ 来自我们

六、来源/数据信息


06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一书中也表达 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同性恋者当中既有穷人也 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 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人也有愚笨 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 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

根 据 德 国 著 名 性 学 创 始 人,“ 第 三 性” 理 论 的首创者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 (Magnus Hirschfeld) 的研究得出,同性恋及双性 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人口的 5%。 “估计全人口中大约 3%到 4%的成年男子是纯 粹的同性恋者。这或许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 能够得到的最佳估计。”按照金西对美国同性恋者数 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

INTRODUCTION

引言 /

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 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当占到成年 人口的 3%至 4%;如果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先天说 可以成立,在未成年人口中的潜在同性恋者也应达 到这个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数量稀少但绝对数量庞 大的群体。(这些比例过高的发生率是有过同性恋 行为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而较低的比例才是 绝对终身同性恋者在人口所占的比例。例如贝尔的 调查结果就申明是“有过同性恋行为”的人所占的比

Magnus Hirschfeld (14 May 1868 – 14 May 1935) was a German Jewish physician and sexologist

例,在他所调查的人群中,竟然有 2/3 的调查对象

educated primarily in Germany; he based his practice in Berlin-Charlottenburg. An outspoken

在 19 岁以前有过同性恋经历。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Dustin Goltz characterized this group as having carried out "the first advocacy for homosexual and

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由于女性难以接近,男性首次

transgender rights".

性交大多与妓女或男性进行。因此占比是要有前提 条件的。)

advocate for sexual minorities, Hirschfeld founded the Scientific-Humanitarian Committee. Historian


一、目的 / 平等与尊重 TARGET / EQUALITY AND RESPECT 性和性别少数群体因为其非正统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而难以得到社会的接受与承认,其 本应拥有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其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融入并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此, 消除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歧视,保障性和性别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 必由途径。而消除歧视最根本的方式,是将异性恋和性少数都还原到“人”的层面,让大众了解与包容性别 多元化,让性少数群体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并非因为人多就有理,也不是少数就掌握了真理。


二、了解 / 性别多元化 COMPREHEND/ SEXUAL DIVERSITY 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


LESBIAN# 艾伦·李·德杰尼勒斯(Ellen Lee DeGeneres,1958 年 1 月 26 日-)是一位美国演员及单口相声(栋笃笑)喜剧演员, 现在她主持脱口秀节目《艾伦·德杰尼勒斯秀》及在“美国偶像”第九季担任评审。主持第 79 届、第 86 届奥斯卡金像奖, 亦曾多次凭《艾伦·德杰尼勒斯秀》获得艾美奖。 2016 年 11 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赠总统自由勋章。德杰尼勒斯在 1997 年出柜后不久,和演员安妮·海切(Anne Heche)开始了一段感情,她们的关系被小报大肆报道,但最后于 2000 年以分 手收场。2004 年,德杰尼勒斯与曾在《艾莉的异想世界》饰演 Nelle Porter 的波蒂亚·德·罗西(Portia de Rossi)开始 了另一段感情,两人于 2008 年 8 月 16 日在加州结婚。

GAY# 蔡康永(英语:Kevin Tsai,1962 年 3 月 1 日-),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电影导演。生于台湾台北市,父 母来自上海、原籍浙江省宁波市。第 40 届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主持人奖得主,主持代表作有《真情指数》、《两代电 力公司》、《康熙来了》,亦曾七度担任金马奖颁奖典礼主持人。蔡康永是台湾知名人士中少数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 2001 年 11 月 21 日蔡康永参加《文茜小妹大》节目的录影,代班主持人李敖问他:“蔡康永,你是不是 gay ?”,蔡康永 在节目中坦诚以告,公开出柜。 他曾出版过多本散文著作,包括《痛快日记》、《LA 流浪记》和《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等,与台湾的文学圈关系密切。

BISEXUAL# 张国荣(Leslie Cheung Kwok-Wing,1956 年 9 月 12 日- 2003 年 4 月 1 日),是香港著名歌手及演员,并作为 演艺圈多栖发展以及商业与艺术事业最成功的代表。他在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均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张国荣曾公开交往 的圈内女友有初恋倪诗蓓,与毛舜筠、杨诺诗和雪梨也曾交往,更称曾经在 22 岁闪电向毛舜筠求婚,不过失败告终。张 国荣与唐鹤德是童年玩伴,于八十年代初重遇,二人关系一直保持低调。其后张国荣于香港跨越 97 演唱会上公开感谢母 亲和唐鹤德,表示母亲和唐先生是挚爱的亲人和朋友,公开二人的关系。2001 年于《时代周刊》亚洲版访谈中,表示自 己是双性恋较恰当。

TRANSGENDER# 金星(1967 年 8 月 13 日-),出生于沈阳,朝鲜族,中国现代舞创始者,中国大陆舞蹈家、脱口秀主持人,现代 舞演员,变性女艺人。上海金星现代舞团的团长。1990 年,金星在美国与第一任“太太”肯波琳结婚,十年后离婚。金星 在一次访谈中说她的这次婚姻是为了获得美国绿卡而实施的假结婚。原为男性的金星对自己的性别并不认同,作为心理 上的女性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在生理上也成为女人。曾说过在下雨时她会跑到室外,希望雨天霹雳能将她的身体变成女性。 1995 年,28 岁的金星接受变性手术。手术后她与太太的婚姻又继续了 5 年直到 2000 年离婚。 2005 年,金星与德国人 汉斯在飞机上相遇,于 2 月 1 日结婚,并收养了三个孩子。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L:女同性恋,Lesbian G:男同性恋,Gay B:双性恋,Bisexual T:跨性别,Transgender:是指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生理性别不符的人。

最 常 用 的 是 LGBT, 现 在 已 经 升 级 为 LGBPTTQQIIAA+: Lesbian, Gay, Bisexual, Pansexual,

其他国际上可选的性别性取向标签: Androgyny: 同时表现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 Androsexual/Androphilic: 被男性气质吸引的人(包括展现男性气质的女人、跨性别人等)对应的

双性恋、跨性别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总称。

性少数群体也叫彩虹族群(英文:LGBT),即非异性恋者,也就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

1 / 关于“LGBT”

ABOUT"LGBT”

Transgender, Transsexual, Queer, Questioning, Intersex, Intergender, Asexual, Ally。

被女性气质吸引的人是 Gynesexual/Gynephilic; Asexual: 对任何人都没有性欲的人; Bigender/a third gender:认为自己无法被传统男、女两性中的任何一种定义的人。另外有 Binary Sex,区别是 bigender 偏向心理社会性别,sex 偏生理性别; Closeted: 隐瞒自己性少数人群的人(藏在柜子里的人); Cross-dressing: 爱穿一些不符合传统性别形象的衣服的人,不一定是病态的,可能只是觉得有趣 好玩,也有可能是性癖好,也有可能是跨性别人。也叫 Transvestite; Drag King: 无时无刻都表现出强烈的男性特质的人(夸张的程度)Drag Queen 是对应的女性; Dyke: 女同性恋的昵称,是一种自豪的自称。 Faggot 是男同性恋自豪的自称; Fluid(ity):是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有流动性的意思; Genderless:不认同自己属于任何性别的人; Hypersex(ual/-ity): 性欲高涨的人,以前被看成一种病,现在已经被从美国诊断标准 DSM5 中取 消了,现在已经不是一种病了; Intersex:是指那些出生就同时具有两性解剖结构的人。比如生殖器官的构成介于两性之间,比如 女孩有明显较大的阴蒂,或者生来没有阴道的开口; Pansexual: 泛性恋者,会被所有性别的人吸引的人(包括被跨性别人等吸引); Skoliosexual: 只被那些性别认同模糊的、跨性别人等性少数人群吸引的人; Transitioning:性别认同或者性取向正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状态。

另外介绍三个有政治含义的词: Cisgender:是指那些生理性别、性别认同和对性别的表达是一致的那些人。又会引申出 cis-man 和 cis-woman 这两个词。用 cis-woman 举例,生下来是女性,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女性,自己所 认为的女性形象和社会认为的女性形象一致。Cisgender 这个词是指在性别和性取向的世界里,最 有权力,最不受歧视的一批人; Queer:即酷儿。是指所有那些突破传统两性二元性别和性取向结构的人。在这里和大家解释一下 性别和性取向是两个概念。性别是指我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性取向是指我的性欲指向什么性别。 我们现在已经熟悉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今天介绍的上述这些不受限于男女的性别认同方式,全 部可以统称为酷儿; Ally: 自己是异性恋,但是支持性少数人群的人。

15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BASIC CONCEPTS

2 / 基本概念 性倾向/ 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所吸引。当个人仅被同 性所吸引,或同时被多种性别所吸引,或不确定被哪种性别所吸 引时,他 / 她就属于性倾向上的少数群体。(LGB)

性别认同/

3 / LGBT 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LGBT

指的是个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性别。当个人的 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时,他 / 她就属于性别认同

“LGBT”第一次于 1988 年在美国出现。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

上的少数群体,如:生理性别为女性,但认同自己是男性,或生

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

理性别为男性,但认同自己是女性。(T)

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性别表达/

“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尽管“LGBT”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

指的是个人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外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

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LGBT”所涵盖的一部分。总的来说,

性别。当个人的性别表达不遵从社会的性别规范时,他/她就属

“LGBT”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它的使用始终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

于性别表达上的少数群体,如:喜欢将自己装扮为女性的男性,

象征。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面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 (Queer) 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

或喜欢将自己装扮为男性的女性。

(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 现今已获得了许多英语系国家中多数 LGBT 族群和 LGBT 媒体的认同及采用,成为一种非常主流的用法。坊间有不少 LGBT 的资源中心,提供不少有关

性和性别少数/

LGBT 的中文文章,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及法律的文章,是一个研究 LGBT 议题人士搜

包括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等方面属于少数群体的所有

寻资料的地方。

人,如: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间性人,等等。下文将简 称为“性少数”。

顺性别异性恋/ 指的是在性别认同上与自己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一致,同时性别表 达上符合社会的性别规范,而且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异性 所吸引。

17


4 / 性少数的“成因” THE "CAUSE" OF THE SEXUAL MINORITIES 在讨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时,一种理论往往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定义。假如你接受了遗传论,就 可以说同性恋是一种遗传现象;假如你接受了心理分析理论,又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理变态。这些理论可 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同性恋是一种存在,而这一 点恰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将性少数的成因理论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理论,分别是: 第一类:生理学理论。 其中包括:(1)胎儿期因素; (2)大脑因素; (3)荷尔蒙水平因素。 第二类:心理学理论。 其中包括:(1)弗洛伊德的理论; (2)贝伯(Bieber)的研究; (3)沃夫(Wolf)的研究等。 第三类:学习理论。 第四类:互动理论。 第五类:社会学理论。 其中包括: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预言自我完成理论(self-fulfilling prophecy)等。

将这些理论作进一步的概括,可以将关于同性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大类。 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后天则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至今没有定论。

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二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学派在同性恋成因问题上做过大量研究,核心论点是所谓“异

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1952 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儿中同性恋的共同发生率为

性恋恐怖”说。分析之探讨已能证明,性倒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当此情绪潜抑

100%, 而异卵双生中同性恋的共同发生率不足 15%。如果这一发现可以被后人的重复研究确

下去后,人的性本能诸成分中倾向最强者遂再度浮现。”弗洛伊德是如此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恋

认,则有关同性恋成因的遗传说将具有强大说服力。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例如,

母情结)对同性恋形成的影响的:我们注意到,双亲的健在与否是很重要的。童年缺少一个强

帕尔盖在 1964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不少的同卵双生儿中,孪生兄弟中只有一人是同性恋者。

有力的父亲,有利于性倒错的发展。精神分析学家毕波的研究也表明,即懦弱的父亲和专横的

这一研究结果使得用遗传学说来解释同性恋倾向显得证据不足。卡伦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

母亲是造成同性恋倾向的两个重要因素。将多项研究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恋母情结与产生同性恋

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

倾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作以概括分析,得出如下解释:(1)男同性恋者的父亲未能为

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

其子提供适当的性别角色榜样,因此其子的男性自我认定就不完全;(2)亲密型的母亲不恰

形成同性恋倾向。

当地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反对男孩中常见的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3) 青春期及其后,同性恋者会试图寻找他在父亲身上没有见到的“男性力量”的人作为伴侣。或者, 如果父亲很可怕的话,同性恋者可能会觉得可怕的东西很性感,即强壮的男人很性感。

先天成因???

为了确定激素水平是否影响同性恋行为,维兰尼及其同事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的激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的为少,

后天形成说中的另一大流派是行为学派。按照这一学派的理论,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

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则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洛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性恋者血

影响形成的。行为学派特别注重的是伙伴群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性经历,如童年时

液里睾丸酮水平较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计数较少,畸形虫较多。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解

受到同性恋者的诱惑等等。贝尔发现,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

释为,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

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对童年期性别认同与后来同性恋取向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的解释是:男

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此外,激素测量的结果各家也不一致例如,

孩如果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女孩,长大以后就会喜欢男情人,因为他已经认同于女孩。混在女

布罗蒂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男子同性恋组血液里睾丸酮水平比异性恋对照组更高。

孩群里的男孩受到男性伙伴和父亲的反对,因此渴望男性的感情。这种论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 分歧在于,它认为不是疏远的父亲造就了同性恋儿子,而是有同性恋的儿子使父亲疏远了他们。

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同性恋者的大脑是否与异性恋者不同。有少

在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心理诸因素当中,我们的调查发现,早年

数研究者宣称已在下丘脑中发现了控制男女两性性反应类型的脑中枢。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列维

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按照个人性格发展史的时间顺序看,童年

(Simon LeVay)关于影响男子同性恋的生物学证据的发现。他的依据来自 1990 年对 19 具同

环境的影响当然在前,而青春期经验在后;但是二者相比,后者在同性恋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

性恋男尸(全部死于艾滋病并发症)、16 具异性恋男尸(有 6 具死于艾滋病)及 6 具性取向

用绝不比前者小;在许多个案中甚至比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强烈。

不清楚的女尸的下丘脑的检验。他观察到男人的 INAH3(大脑中与性取向有关的结构)比女人 的大两倍;而异性恋男子的 INAH3 比同性恋男子的大 1-2 倍。事实上,同性恋男子与女人的

如果同性恋是后天习得的,人有没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权利? 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

INAH3 的体积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此外,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整个脑区大小进行矫正后,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不伤害他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他人无权

女人和同性恋男子的前连合之大小不相上下。这是目前关于同性恋先天成因的最新最高研究成

干涉。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几千年来,人权的观念对中国人来说极为陌生。然而,如果不承

果。但是,脑科学研究界还没有据此最终作出实所有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定论。

认这项基本权利,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都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益处。

21

后天成因???

20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3

同性恋现象自古已有之,但同性恋这个概念提出的比较晚。随着 19 世纪对人类个性发 展与人类性行为研究的开展,人们才开始了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 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还是在茹毛 饮血的原始部落;无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今天,还是在远古时代。

SEXUAL MINORITIES 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

况。古代非洲部落的迦太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伦人、古代黑海以北的西先人,以及 后来北欧的诺曼人的历史中,也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之一的玛 雅文明,记载了青春期的同性恋现象,有专家认为,玛雅文明属于喜爱同性恋甚于异性恋的 文明,他们认为,成年人之间的同性恋是天性使然,因此对同性恋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同性 恋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古希腊中的情形。在古希腊,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度过青春 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古希腊不仅有男 同性恋,当时女同性恋的风气亦很盛行,女同性恋的风气在罗马时代比古希腊时更盛行。

在同性恋现象的调查当中,除了对单个国家和社会的研究之外,还有大量综合性研究。 对 135 个社会中的 120 种文化的调查表明:48%的社会反对同性恋;8%忽视同性恋;27% 接受同性恋;在其余 17%的社会中,同性恋是符合传统的普遍大量实践。在 20 世纪的世界上,

1 /性少数现象的存在

INCLUDE/

THE EXISTENCE OF SEXUAL MINORITIES

三、包容 / 性少数群体

在四千年以前,古埃及人把男性之间的性爱行为看作神圣的事情,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情

有 2/3 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活动。事实上,几乎找不到没有同性恋现象的社会。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正史和野史中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大量记载。在我国同性恋 最早的传说是始于黄帝。我国远在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 说法,更有脍炙人口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安陵君(战国) 等人物和故事的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 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于是以“龙阳”“余桃”“断袖” 等语汇暗指同性恋现象。潘光旦先生查遍史书,考出“汉前一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个把同性恋 对象”的结论。在汉代以前,仅从史籍记载来看,“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 了魏晋南北朝,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唐朝与五代史籍所记载同性恋资料缺乏,有 人认为,当时男色之风渐衰,但宋代又兴起。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代又复盛。清代继明 代男色极其盛之后,情势并不见逊色。明清两代法律皆禁止官吏嫖妓狎娼,这可能是寻找“代 替性出路”的原因之一。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畜养相公成风。由前引大量事实可以 得出结论: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90 年 5 月 17 日, 世 界 卫 生 组 织(WHO) 正 式 将 同 性 恋 从 疾 病 名 册 中 去 除, 认 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且无 需 接 受 任 何 形 式 的 治 疗。 这 一 天 被 定 为“ 国 际 不 再 恐 同 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2001 年,在“中华精神科学会”推出的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 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这意味着中华医学会不再将同性恋看作疾病, 同性恋在中 国大陆实现了“非病化”。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 / 著名的性少数艺术家 FAMOUS SEXUAL MINORITIES 陈丹青:“同性恋自古就有。希腊时期不必说了。近代西方艺术家长串名单是同性恋。譬如舒 伯特。有资料说勃拉姆斯、肖邦、贝多芬,甚至托尔斯泰,均有同性恋倾向。当然,最著名的,确 凿无疑的同性恋艺术家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卡拉瓦乔。二十世纪人文艺术领域同性恋者更多: 巴特尔、福柯、沃霍、罗森伯格、帕索里尼等等。著名政治人物中,美国八十年代公布了档案,那 位“麦卡锡主义”当事人麦卡锡,也是同性恋。”

“在中国,身为同性恋的著名艺术家还需要求证,古代,郑板桥算一位,他的爱人出现在他的 诗作和画款中,有名有姓。袁枚也是。他的 《随园诗话》 、《子不语》 ,还有纪晓岚的 《阅微 草堂笔记》 、钱泳的 《履园丛话》 、明代沈德符的 《敝帚轩剩语》 ,都写到同性恋,既不诧异, 也不避讳,更没有谴责的意思。同性恋在中国历史中不是社会问题,东汉 12 个皇帝有 8 个是同性恋, 或至少是双性恋。同性恋在中国似乎没有西方那么严峻的历程,基督教明确反对同性恋,他们认为 这是一种罪。”

25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7

列 奥 纳 多· 达· 芬 奇( 意 大 利 语: Leonardo da Vinci; 儒 略 历 1452 年 4 月 15 日- 1519 年 5 月 2 日),又译达文西,全名 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皮耶罗先 生之子──列奥纳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的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 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 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 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 的成就。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 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米 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 3000 为纪念达·芬奇而被命名为“列奥纳多”。

1452.4.15-1519.5.02


28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1476 年,达·芬奇还在委罗基奥门下时,被匿名指 控与一名叫作雅客布·沙特瑞里的 17 岁模特发生鸡奸行 为,而这名模特儿还是当时已知有越轨性行为的案例。 经过 2 个月的调查后宣告无罪,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任 何目击证人出庭,但是也有人宣称那是由于达·芬奇父 亲受人敬重的社会地位所致。之后,达·芬奇和关系人 等一直在佛罗伦斯值夜官的监视下度日。值夜官是一个 文艺复兴时期的执法机关,负责取证鸡奸等非法行为, 这些案件都保留在当时行政官和值夜官的文献中。 吉安·贾可蒙·卡坡蒂·达奥伦诺,绰号沙莱(Salai) 或依尔·沙莱诺(il Salaino),被乔尔乔·瓦萨里描述为 一位“达·芬奇所陶醉的细卷发优美青年”。1490 年,10 岁的沙莱方进入达·芬奇家。但是他们关系并不好,因 为在一年后达·芬奇为沙莱作了一个行为不端纪录,说 他是“小偷、骗子、顽固且贪吃”。记录中说沙莱至少有 5 次偷走金钱及值钱的东西,并将钱花在服饰及 24 双 鞋中。然而过了 30 年,沙莱仍旧是达·芬奇的同伴、仆 人兼助手。在两人相识的初几年于达·芬奇的笔记中也 发现有卷发俊男图。 在维多利亚女皇的收藏中,有一件 1518 年所作的 情色画作《印加魅地天使》(Angelo Incarnato),后 面也有沙莱的名字。达·芬奇依据沙莱的外观所绘的主 要作品《施洗者圣约翰》看起来有趣诙谐且袒胸露肩。

《抱银貂的女子》(1485-1490) 达·芬奇的仆人兼助手──沙莱。画者佚名(1495)


30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31

1506 年,达·芬奇遇到一位伦巴底贵族的 15 岁儿子 Francesco Melzi(Count Francesco Melzi)。梅尔兹曾在信中提到对达·芬奇 的感觉,直陈是“深情且至热的爱”。沙莱事实上也接受梅尔兹存在, 而且他们 3 个还在意大利旅行。梅尔兹也变成达·芬奇的学徒及同伴, 甚至是达·芬奇最偏爱的学生。 虽然沙莱称之为达·芬奇的“学徒”,他也声称达·芬奇“教了他 很多绘画方面的东西”,但和其他学徒相比,例如 Marco d'Oggiono 和 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通常认为他的作品艺术价值很少。 1515 年,沙莱曾以安得瑞亚·沙莱(Andrea Salai)为名为丽莎·乔 宫多(Lisa del Giocondo)画裸体肖像,即画作《蒙娜·瓦娜》 (Monna Vanna)。达·芬奇也为乔康达夫人绘了一幅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 娜·瓦娜》与之比较相形失色。达·芬奇去世后,他的画作便归学徒 们和助手沙莱所有。其中达·芬奇遗赠了沙莱《蒙娜丽莎》,在他的 遗嘱里《蒙娜丽莎》被估为 505 意大利里拉,这对于此幅面积不大 的肖像画来说是非常之高的估值。达·芬奇在佛罗伦斯的日子还有许 多在不同领域著名或者影响历史的朋友。包括在 1502 年至 1503 年 任职于凯萨·波吉耳之下而结识席撒。在这时间,也认识尼可罗·马 基亚维利,后来变成好友。此外,也包括了法兰西那斯·贾弗黎尔斯 及伊莎贝拉·黛丝恬,这两位带达·芬奇来到曼切华,而达·芬奇也为 他们画肖像。

La Gioconda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1503–1507)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33

亨里·斯戈特·图克

HENRY SCOTT TUKE

1858.6-1929.3

亨 里· 斯 戈 特· 图 克 (Henry Scott Tuke,1858 年 6 月﹣ 1929 年 3 月),英国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作画,同 时也是个摄影家。作品以印象派艺术为主,而其创作的有 关裸体的男孩和年轻男士的主题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符号。

他出生在约克劳伦斯街一个信奉贵格会的家庭。图克小时候就被鼓励去作画,有些他早年的画作(画 于四或五岁之时)于 1895 年出版发行。1875 年,图克就读于斯莱德艺术学院。图克在 1877 年获得奖学金, 且在 1880 年去了意大利。1881 年 -1883 年,图克在巴黎结识了 Jules Bastien-Lepage,他鼓励图克去写生。 在法国学习的这段时间,图克决定去康沃尔的纽林,因为他在斯莱德和巴黎认识的朋友创立了“纽林画派”。


1886 年,图克回到了法尔茅斯, 那是他创作其主要作品的地方。图克逐 渐被公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并于 1914 年被皇家学院选为正式成员。1928 年, 图克遭到了心脏病的打击,在 1929 年 3 月份时去世。对于他艺术生涯的结束, 图克知道自己的作品已不再流行。在他 的意愿下,他将留下的大量数目的钱给 了那些曾担任他模特的男孩。今天,他 以创作有关年轻男士的油画而被铭记, 常在画作中描绘海边或湖畔的少男,象 征自己交往过的男友,但画中人物通常 没有什么亲昵举止,所以在当时的英国 似乎没有引起“同性恋联想”。但除了作 《August Blue,1893》

为一名具象画家取得的成就外,他也是 一个公认的海景艺术描写专家,他画了 与其创作的人物一样数量的帆船。他是 一个多产画家,超过 1300 多的作品留 世且愈多的画作正被发现。


1907.7.06-1954.7.13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37

FRIDA KAHLO

芙烈达·卡萝

芙 烈 达· 卡 萝( 西 班 牙 语:Frida Kahlo, 1907 年 7 月 6 日 - 1954 年 7 月 13 日), 墨 西 哥女画家,以自画像著名,许多画作受到墨西哥 自然及文化的影响。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 约阿坎街区。父亲是德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家 族来自罗马尼亚的奥拉迪亚(Oradea,二战前是 匈牙利属地)。芙烈达之夫为著名墨西哥画家迪 亚哥·利弗拉。 芙烈达·卡萝声称她是在 1910 年 7 月 7 日出生, 但她的出生证明上是写 1907 年 7 月 6 日。芙烈 达·卡萝可能是希望她的出生年份和墨西哥革命开 始的年份一様,因此她可以和现代的墨西哥一起 诞生。芙烈达·卡萝的作品将墨西哥描绘成是美洲 原住民传统的象征,身为女性主义者,芙烈达也 毫不妥协地描述女性的经验。墨西哥文化和美洲 印第安人文化传统是芙烈达作品中重要的内涵, 有时会被描述为素人艺术或民间艺术。作品中也 有许多对于认同、后殖民、性别、阶级以及墨西 哥种族的问题。她的作品也认为属于超现实主义 及魔幻现实主义,1938 年时超现实主义活动的发 起者安德烈·布勒描述弗里达的作品是“围绕在炸 弹周围的丝带”。


《芙烈达·卡萝自画像》

她毕生的画作中有 55% 是支离破碎的自画像,此外,芙烈达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

芙烈达的自画像相当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和嘴唇上薄薄的髭闻名。她的画作是法国罗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

她称自己为 20 世纪末的女权主义画家,因她的画作集中在公正的画出女性题材与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此外有相当多的记载指向芙烈达是一位双性恋者。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39

《两个芙烈达》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41

《Portrait of Maurice》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 年 8 月 6 日-

1928.8.06-1987.2.22

1987 年 2 月 22 日),美国艺术家、印刷家、电影 摄影师,是视觉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 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出生,在匹兹堡, 有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纪念他的作品及一生。在他

ANDY WARHOL

成为商业插画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沃霍尔曾经从 事画家、前卫电影制作人、档案家、作家等工作。 他亦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

安迪·沃霍尔


42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43

安迪·沃霍尔认为艺术与金钱挂勾,因此应该要努力把艺术商业化。他的 著名作品中,有一幅不断复制家传户晓的金宝汤图案,就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新一阶段。他经常使用绢印版画技法来重现图像。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现 的是名人以及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如玛丽莲·梦露和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重复 亦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沃霍尔本人是同性恋者,对同性恋的态度坦诚而自由。在他的艺术生涯中, 他创作了大量色情摄影作品以及男性裸体的画作。他的许多著名电影作品也关 注了男性同性恋地下文化或者公开探索了性与欲望的复杂性,很多电影的首映 是在男性同性恋色情剧院。在 Popism 一书中,De Antonio 将沃霍尔很难被男 同性恋艺术家 Jasper Johns and Robert Rauschenberg 接受的事件解释为“他 太过张扬了而使他们不悦”。对此沃霍尔的回应是:“我不能说什么,这一切太 真实了。所以我决定我不要去想那么多,因为那些都是我无论如何不想去改变 的地方,那些我从未想过会愿意做出改变的地方……其他人可能可以改变他们 的态度但那个人不是我。” 沃霍尔在《沃霍尔的哲学》中说“对于那些花上一辈子时间试图成为女孩 的男孩,我感到深深着迷,因为他们得付出那么多努力(双倍的时间),才能 除去那些泄漏机密的男性特征,并吸取所有的女性特征。我的意思不是说这样 做正确,我不是说这是个好主意,我不是说这么做不算是自我挫败并自我摧残, 而且我也不是说这不算是一名男性对于自身所能做到最最荒谬的一件事。我所 要说的是,这是件极为辛苦的差事。这一点你不能否认。” 《汤罐头及其他》1953-1967 1962 年,Andy Warhol 在超市采购汤罐头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45

1937.7.09大卫·霍克尼 ( 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 ) 无疑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 之一,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他的艺术生涯横跨了多个领域,包括从拼

大卫·霍克尼

贴摄影到歌剧舞台设计,从用传真机制作画作,到深入研究艺术史上的古典名家如 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几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材,包括油画、 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包括传真机、激 光影印机、计算机,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视频、iPhone 手 机、iPad 等设备。霍克尼

DAVID HOCKNEY

在 1962 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金牌奖,26 岁时就已于英国举办第一次个展,其 后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近四百场个展。霍克尼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相当 数目的荣誉,包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机构的 9 个荣誉学位。2012 年,英国女王伊 丽莎白二世为其颁发了英国功绩勋章。


1961 年,就读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年仅 24 岁的霍克尼就创作了 《我们两个男孩紧紧胶着》,表现同性爱情,这也许是他对自己性倾向的 最初认知。之后 50 年,霍克尼创作了大量的裸体肖像和同性爱作品,甚至 在很多作品里表露出对男性的仰慕及实在地描绘出同志的生活。这些作品 记录了与霍克尼发生过社会关系甚至肉体关系的所有人。他的作品不像别 的同性恋艺术家就是要画些器官在上面刺激大众的神经,他描述的都是很 平凡的场景,没有特意强调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性冲动,而是把同性生活当 成一种平凡的生活来描绘,正如同任何一个异性恋家庭的日常一样。

而这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的“泳池”系列作品,画面中的模特 是霍克尼的情人兼学生彼得,以他为原型,霍克尼创作出大量的的“泳池” 系列作品。“泳池”系列作品几乎都被蓝色统治。 1964 年,大卫霍克尼移居 加州,他认为那有充足的“阳光、海水,和性”,并在那里开启了自己以两 个男性生活故事为素材的系列作品。而在作品中充斥了充满装饰主义风格 的“游泳池”的元素,画面上波澜混沌的水波纹和安逸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为此大卫霍克尼解释说,泳池是唯一一个人们不必羞于展露自己的 身体给他人观看的地方,这种自在,不用遮遮掩掩的情感,正像他一直想 在作品中想传递的寓意——同性恋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他们和普通人 一样,没什么好禁忌和大惊小怪的。

《我们两个男孩紧紧胶着》1961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49

挑战/性别二分结构 再由社会性别去“决定”了性倾向和性欲的对象。“酷儿”正是性少数的表达,他们是挑战社会 性别“男女”二分的标尺、挑战异性恋、同性恋结构标尺的人。

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

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到位置。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

异装倾向、虐恋倾向等)喜欢自称“酷儿”,取其与众不同之意。酷儿理论目前是性政治中和的活跃分子和学术界时分熟悉和钟爱的一个理论。

(queer)一次的原意。在西方社会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具有或者选择与众不同的性倾向的各位人群(除同性恋之外,还有易性倾向、

同性恋是一种语种不同的性取向。它既不算是违规,更不能算作是违法,但由于它的与众不同,往往会被人认为怪异,这就是“酷儿”

ABOUT QUEER

社会长久以来都是被“天然化”地二分为男女结构。人们被生理性别“决定”了社会性别,

3 / 酷儿理论

48

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所谓常 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与异性恋霸权,包括那种 仅仅把婚内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符 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对于学术界和解 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讲,把自己定义“酷儿”,是为了 向所有的常态挑战,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长

酷儿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向男性和女性

期以来人们以异性恋为常态,以同性恋为变态。在

的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

20 多年前,大多数社会还认为同性恋是疾病(在

要批判目标是西方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即两分思

中国许多人至今认为同性恋是疾病)。在这种社会

维方法。有些思想家把这两分的思维方法称为“两

规范的统治下,异性恋者憎恨同性恋者,同性恋者

分监狱”,认为它是压抑人的自由选择的囹圄。巴

也因自己的不“正常”而长期自我憎恨。同性恋恐惧

特勒认为,男女两性的界限是不清楚的,生理学统

症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成为社会问题。在传统的性

计表明,世界上有 6% 至 10% 的人天生就处在两

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的基础在于生理

性之间,他们的生理性别是不确定的。“每一个人

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间的关系,一个人的

都是易性者。”她是指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成为一

生理性别决定了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在

个标准的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也没有人能够成

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严格分类挑战中,

为标准的“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美国性学家巴特勒的“表演”理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第三,酷儿理论还是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的挑

她认为人们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都不是某种

战。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在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

固定的身份,而是一种不断变换的表演。她认为没

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

有一种社会性别是“真正的”,是其他的表演性的重

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

复行为的真实基础。社会性别不是一种天生的性身

正统观念。酷儿理论提供了一种表达欲望的方式,

份的表现。异性恋是被人为地“天生化”的,以当作

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

人类性行为的基础。性身份的两分模式(异性恋或

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

同性恋)从遗传上就是不稳定的,每一方都必须以 另一方作为参照系。与其说有一种恰当的社会性别,

第四,酷儿理论具有重大策略意义,它造就了 所有的边缘群体都联合起来采取共同的态势。

不如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的幻觉”。而它正是异性

酷儿理论是一种具有强大革命性的理论,它的

恋将其自身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性欲之间天然

最终目的创造新的人类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

化和自然化的结果。

活方式,它的做法是向所有传统价值挑战。


50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51

4 / 如何看待性少数 HOW TO COMPREHEND THE SEXUAL MINORITIES 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这些与众不同这在不同的社会中受到了很不相同的待遇。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

在 18 世纪,性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医学所关注,由于科学特别是职业精神病学的发展,在 18 世纪末和

展,跨文化“酷儿”话语正在形成,它成为抵抗异性恋霸权的反叛力量,成为在世界的各种文化和各种社会中

19 世纪初同性恋行为被病理化,那些有此类活动的人被当作越轨者、堕落者、倒错者。到 19 世纪,这种观

建构新型人际关系格局的建设性力量。

点更是不断膨胀,直到所有非生殖器的性方式,均被视为变态。同性恋是 19 世纪开始才被当成一种不正常

福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 , 揭示了古希腊人与现代人一种完全不同看问题的方法:现代人看中的是,一个 人的性倾向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而古希腊人看重的是性活动的质量的高低。弗洛伊德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 他曾经说过:“古人看重本能本身,而我们太强调对象的重要性。”西方研究同性恋的学者重视古希腊罗马时

的病态行为的。也就是说,它是在 19 世纪才精神分析学“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的一个有力证据就是:直 到 1869 年德国的同性恋(homosexualitat)术语在这个意义上被创造出来。 由于异性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也由于许多人不能理解接受或容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期社会对同性恋的行为规范。大家公认,古希腊罗马文明对性的禁忌少于现代西方文明中对性的禁阻,可以

一个社会对同性恋这样的少数群体的接受过程往往充满了艰难险阻。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对同性恋的看法

接受许多后世受到社会规范禁止的性方式。在古希腊罗马文明早期,同性恋活动不仅存在,而且通过宗教的

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天真和幼稚,虽然中国没有同性恋恐惧症,但对同性恋普遍的无知却达到令人沮丧的程度。

卖淫形式被制度化了。到后期,社会对于成年的自由人之间公开的同性恋活动的接受程度有所降低,但同性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学界和大众媒体对同性恋现象的关注。这种无知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与西

恋活动继续存在。但这并不简单地认为古希腊罗马人对同性恋容忍度高而现代人的容忍度低,这是不符合事

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在同性恋问题上有自己的优势,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残酷

实的。实际是,古希腊人不认为有“同性恋者”这样一种身份,也不认为性行为应冠之以“同性恋”这个标签。

迫害同性恋的记录,从未有人因同性恋活动被判死刑;公共舆论对同性恋比较温和。


SEXUAL MINORITIES IN CHINA

5 / 性少数在中国

性少数所处的社会环境 A. 日常环境

在中国社会里,性少数人群的能见度依然极低。在学校、工作单 位或宗教社群中,仅有约 5% 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性 别身份或独特的性别表达方式。有更多的人向关系亲密的家人“出柜”,

“家庭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最低。其他场景相对处于一个模糊状态。”

但即使这部分人也仅占性少数人群的 15%。家庭是排拒和歧视发生最 多的地方,学校和工作单位次之。歧视导致 LGBT 人士失去他们的工作, 让他们降低自己对职业前景的期待,损害他们在学校中学习的潜能。相

(1)家庭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最低。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家人对性少数的态度为“不太接受”或“完 全不接受”。

较其他人群,性少数人士工作稳定性更差,失业率更高。大多数 LGBT

(2)学校、职场和宗教环境对性少数的态度处于模糊状态。无论是在学校(包括中小学和大学)、

人士屈从于家庭的压力,被迫结婚,养育后代。这部分人当中,绝大多

职场还是在宗教生活中,都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老师、上司或神职人员对性少数的态度为“说不清”。

数和异性建立了关系,另有一些人选择了“形婚”。家庭的压力和排拒可

一方面,关于性少数的议题可能还没有进入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所以受访者难以辨别身边其他人对性少数

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有些 LGBTI 人士被迫接受心理治疗乃至所谓

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可能不存在导致明确反对性少数的先在性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或此

“扭转疗法”。不幸的是,在绝大多数性少数人士看来,“出柜”和遭受歧

类因素影响较弱,因此公众态度目前并没有在性少数议题上出现分化对立的状态,有很大的建构发展空间。

视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仅有少数人选择出柜。超过

(3)大学校园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好。(参见图 1)

80% 的性少数人士曾因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方式感到 困扰。跨性别人士遭受的歧视程度最深,花样最多。 然而,社会观点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大多数公众的态度积极,思想 开放(尤其是在青年群体当中),另有很大一部分人尚未拿定主意。他 们只是“不知道”该持什么立场。就很多方面而言,这代表了 LGBT 人 群的一个重大的机遇。调查表明,当下的社会有可能成就迅速、深刻的 13.7

变化,尤其是如果公民社会、政策决策者、学界、媒体以及性少数人士 28.5

自身能给予正确指引的话。

19.0

20.8

63.9

63.4

17.1

15.8

57.6 53.3

以下数据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 2016 年 5 月 17 日(世界不再恐同日)发布的《中国 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截至 2015 年 10 月底,共收到提交的问卷 30,910 份。经过 67.6

对问卷完成度和填答质量的检查,最终保留有效问卷 28,454 份,有效问卷率为 92.1%。访谈 44 人,其中 34 人为问卷填答者,10 人来自线下的熟人推荐。根据受访者对问卷中关于性倾向、

34.2

性别表达以及性别认同的等相关问题的回答,将问卷调查的样本分为两组人群,一组为性少数

33.0

人群,包括性倾向上的非异性恋者、跨性别者以及间性人,另一组则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性少 数群体,即非少数人群。全体样本的性别构成偏向主要是由于性少数样本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 而非少数样本的性别构成是均衡的。

8.1

3.9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55

B. 社会舆论环境

(1)受访者总体上的社会性别态度较为开放和自由。非少数受访者(70% 以上)不支持对同性恋的 病理化认知:1、对性少数的气质偏见;2、二元性别观;3 以及对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 (2)受访者对同性恋的“去病理化”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同时也对关于性少数的气质偏见比较敏感。 (3)二元性别观以及对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在受访者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者 同意二元性别观和对男同性恋的艾滋病标签,而对两种观念明确持强烈反对的比例在受访中占比较低,在 三分之一左右。 (4)性少数在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上的可见度很低。此外,媒体所呈现的性少数形象也远未达到 全面、客观、倡导平权和消除偏见的效果。

注释: 1.“病理化认知”在态度量表中具体表述为:同性恋不正常;同性恋倾向需要被矫正。 2.“对性少数的气质偏见”在态度量表中具体表述为:男同性恋都是娘炮;女同性恋都是男人婆;女同性恋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女同性 恋大多是因为没有男人喜欢;双性恋都很花心。 3.“二元性别观”在态度量表中具体表述为:世界上只有男女两种性别;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跨性别不正常;男人变 女人就是人妖;易装者有心理疾病;易装是私人的事情,不该在公众场合展现;人的性倾向变来变去是不对的;性少数就是人生中的阴影导致的。 4.“对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在态度量表中具体表述为:男同性恋的私生活很乱;男同性恋极容易得艾滋病。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57

C. 社会服务环境 性少数群体对于社会服务环境是否友好有较大顾虑。

D. 制度环境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权利保护和反歧视的法律制度,因此,与 性少数有关的制度环境多是局部性的,比如学校或工作单位内部的制度。根据受访者所报告的情况(图 2), 性少数在学校和职场所处的制度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1)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中仍缺乏多元性别教育。只有略超过 10% 的受访者表示曾在学校接受 过多元性别教育,而且更多地集中于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阶段。这说明,多元性别教育需要在两个 方向上扩大范围:一是在同一教育阶段内部需要覆盖到更多的学生,二是需要覆盖到更广的教育阶段。

17.8 14.2 10.8 6.4

10.1

11.0

12.9


58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工作单位极少在职业培训中包括有关性少数群体的知识; (3)由社会团体、民办非营利机构和基金会构成的第三部门在与性少数有关的制度环境上表现相对

59

性少数的生存状况

较好,其次是外资企业。 (4)非少数受访者普遍认为性少数有平等接受各项社会服务的权利,尤其对经济相关权益上应平等 对待性少数群体有很高的共识,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同性少数有权利使用各项社会服务,九成以上的受访

A. 生活状况

者认同性少数有平等接受社会救助、将同性伴侣列为保险受益人以及平等接受再就业服务的权利。 (5)非少数受访者普遍对性少数平权的政策表示支持。近 85% 的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超 80%

在已婚的性少数中,有 13.2% 为“形式婚姻”。

的受访者同意法律应保护性少数的权利,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取消“男男性行为者不能献血”的规定, 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法律上应去除男女的二元性别划分。后两项平权政策的共识度相对不高,与社会观念 上对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以及二元性别观仍有一定影响力有关。(图 3)

(1)与同龄的非少数人群相比,已达到适婚年龄的性少数结婚的比例要低很多(图 4)。同时,近 三分之二的性少数受访者表示感受到家人希望其结婚生子的较大压力。而在已婚的性少数中,84.1% 与 异性恋配偶结婚,另外有 13.2% 为“形式婚姻”(“形式婚姻”,简称“形婚”,指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个体 之间达成协议之后正式登记结婚。)2.6% 在国外登记同性婚姻。可以看出,一方面性少数人群在年轻时 可能试图避免进入异性恋婚姻,但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结婚压力。在非 异性恋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合法的情况下,可能有相当比例的性少数仍会进入异性恋婚姻,给他人和自己 都带来伤害。

1.9 4.5 11.9

2.1 2.7 10.8

6.6

6.6

16.1

12.2

29.2 34.7

30.9

26.4

70.6

68.3

53.4 22.7

42.7

20.2 55.3

28.7

46.9 26.3

32.2

13.5


60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性少数的平均教育程度略低于非少数。性少数中达到大学本科教育程度 的比例为 49.4%, 略低于非少数 52.0% 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性少数肄业、退学 或辍学的比例高于非少数 ,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获得更高教育的机会。而且 , 在 性少数群体之间 , 间性人和跨性别者因其性少数身份在学业上受到的负面影响相 对最大 , 肄业、退学或辍学的比例在 20% 以上。 (3)与非少数相比 ( 图 6), 性少数的工作稳定性较低 , 目前无工作的比例略 高于非少数。同时 , 部分受到所在工作单位类型更集中于体制外的影响 , 性少数在 工作中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较低。 (4)与非少数相比,性少数的工作稳定性较低 , 目前无工作的比例略高于非 少数。同时,部分受到所在工作单位类型更集中于体制外的影响 , 性少数在工作 中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较低。 (5)有超过 70% 的性少数曾因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产生 过心理上的困扰。根据访谈资料可知,大多数心理困扰多出现于发现自己与“别人”( 顺 性别异性恋 ) 不同的初期,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方面的困惑和疑虑,而随着对多 元性别知识的了解 , 以及获知具有相同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其他人的 存在,很多人的心理困扰得到了解决。

79.8

7.0

5.8

79.3

13.2

14.9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63

B. 关于“出柜”

C. 关于歧视

“性少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非常低。”

(1)性少数在学校、职场和宗教生活中完全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

“家庭中的歧视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学校。”

性别表达的比例仅在 5% ;在家庭中高一些,也不到 15%。(图 7) (2)在日常交往密切程度较高的家庭和学校中,性少数的公开程度也相应略 高一些,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人采取了有选择的部分公开方式。在家庭中,有三分 之一以上的受访者会选择部分公开,公开的对象主要是亲戚,很大可能是同辈的 亲戚;小部分人则选择只向父母公开而不向亲戚公开。在学校中,有一半以下的 受访者会选择部分公开,公开的对象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同学,但以同学为主。 (3)而在交往程度有限且公共性更强的职场上和宗教生活中,性少数的公开 程度非常低。在职场上和宗教生活中,都有将近 80% 的受访者选择完全不公开自 己的性少数身份。

在家庭、学校、职场以及宗教生活中,性少数由于其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被不公平对待 或歧视的经历具有以下特征: (1)家庭中的歧视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学校(图 8)。超过一半的性少数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由于自 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被家人不公平对待或歧视;约 40% 的人表示在学校有过此类经历。 职场和宗教生活中的歧视发生率相对较低,在 20% 左右。

79.3 74.9

56.1 39.6

50.5

47.6

44.5

37.8

21.0 19.7

16.5

14.6 5.1

5.4

4.3

13.9


64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社会生活中对性少数的不公平对待或歧视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图 9)。 在家庭、学校、职场以及宗教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歧视形式为:被提醒注意言行 或形象,被要求改变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语言攻击。家庭中发生率排名在前三的 情况还包括被家人鼓励、劝诱或胁迫进入异性恋关系。可见,对性少数的不公平对 待和歧视的常见形式为身体上的规训,包括改变外在的言行衣着等性别表达的方式, 也包括要求服从顺性别的性别认同和异性恋的性倾向。而对性少数在语言上的暴力 是另一种常见的歧视形式。当然,除这几种发生率较高的歧视形式之外,身体暴力 等更为严重的歧视情况也时有发生。 (3)性少数公开或半公开“出柜”与他们在家庭、学校和宗教生活中遭遇歧视的 风险之间成正相关。这可能说明, “出柜”会引发家庭、学校等试图改变性少数的性倾向、 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各种反应。 (4)与其他性少数群体相比,跨性别者在家庭、学校和职场遭受歧视的可能性 都要更高一些。而在不同性倾向的群体之间,女同性恋在家庭和职场遭受歧视的可 能性更大,男同性恋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可能性更高。


66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D. 制度愿景 “性少数对平等权利报有强烈愿景。” 与非少数受访者相比,性少数受访者对性少数平权政策的支持度更 高,态度也更加明确(图 10)。这反映出性少数群体对从制度上保障其 平等权利,消除歧视抱有强烈的愿望: (1)近 95% 的性少数受访者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而且有 77% 的 人对此表示“非常同意”; (2)近 90% 的性少数受访者认为性少数的权利应得到法律的明确 保护,对此表示“非常同意”的人也占到了三分之二; (3)超过三分之二的性少数同意取消“男男性行为者不能献血”规定; (4)近三分之二的性少数者赞成法律中应该去除男女二元性别划分。

1.9 4.5 11.9

2.1 2.7 10.8

6.6

6.6

16.1

12.2

29.2 34.7

30.9

26.4

22.7 20.2 55.3 46.9 26.3

32.2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69

总结与讨论 关于性少数的生存境况,最为核心的特点之一是:性少数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的可见度很低。只有极 少部分人会在公共领域,如学校、职场或宗教生活中,完全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即 使是在属于私人领域的家庭中,能够做到完全公开的人也非常少。性少数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易公开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性少数的接受还有很大的建构空间。”

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无疑是出于对周围环境的顾虑,而这些顾虑有其现实基础。与完全不 公开性少数身份的同伴相比,向部分人公开或完全公开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往往伴随着更高的被歧视的风 险。性少数人群广泛受到心理上的困扰,其中一些人还因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直接遭到 了不公平对待或歧视。有的人在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也可能部分因为这些心理困扰和负面经历而受到 影响,而不能允许性少数自由表达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社会环境给性少数的生活所造成 的困境在婚姻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数据显示,处于适婚年龄的性少数群体比同龄的非少数群体的结婚率要低很多,这说明性少数中有 相当一部分人在一段时间内其实会试图避免进入异性恋婚姻。但是,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结婚压力,“出 柜”又可能伴随不能或不愿承受的后果,最终可能仍有不少性少数会进入异性恋婚姻。性少数在家庭中完 全或部分公开身份的比例最高。但与此同时,家庭中对性少数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的发生率也最高;此外, 多数人还需要面对家人对自己结婚生子的期待所带来的压力。但在家庭中公开或部分公开性少数身份确实 与更高的歧视发生率相关,而且据受访者的估计,家人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也相对最弱。性少数在社会上 几乎不可见的状态,使得大多数家庭在面对其成员的性少数身份时无所适从,有些家庭可能希冀借助亲情 或家长权威改变性少数家庭成员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由此造成了性少数更多的困扰甚至造成 伤害。在社会观念上,知识的更新和传播相对最容易见到成效。这次调查中,对性少数的去病理化认知, 在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行为或对实际行为的感受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知识与态度上的进 步。 此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性少数的接受还有很大的建构空间。如果多元性别教育与培训能 在学校和职场得到普遍开展,大多数人所持的不确定的态度有可能转变为接受的态度。


“对同性恋的歧视,有文化宗教

四、正确 / 认识 AIDS

的影响也有其他方面因素。但至

LEARNING

确认清一个事实:性倾向并不是

KNOWLEDGE OF AIDS

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原因,无保护

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

今,艾滋病对于同性恋乃至整个 性少数群体而言,都被不合理地 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必须要明

的行为才是主要原因。不论是同 性还是异性性行为,缺少保护措 施都可能感染 HIV 或其他性病。”


HIV

LGBT

HIV

1/ LGBT

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有文化宗教的影响也有其他方面因素。但至 今,艾滋病对于同性恋乃至整个性少数群体而言,都被不合理地联系起来。 艾滋病潜伏在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认清一个 事实:性倾向并不是感染艾滋病的原因,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才是罪魁祸首。 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性行为缺少保护措施都可能感染 HIV 或其他性病。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75

AIDS( 艾滋病 )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 病毒 ) 引起。HIV 是一种能攻击 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CD4T 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

的潜伏期平均为八到九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及 HIV 携带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 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泪水、唾液、 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因此其首要的传播 方式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性触摸传播

2 / HIV 传播主要途径

THE MAIN ROUTE OF HIV TRANSMISSION

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 病毒在人体内

双方的无套性行为感染风险最大。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 HIV 病毒,在双 方进行无套性行为时由于性交部位的冲突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 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交的感染风 险比阴交更大。

血液传播 1、输入感染了 HIV 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2、静脉药瘾者共用受 HIV 病毒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 3、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日常用品 ( 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 ) 也能够经破损处感染,但罕见;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及 HIV 携带者。艾滋病

4、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在孩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的情况下风险更大。

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者的血、精 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 具有很强的传染。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 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

母婴传播 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 HIV 病毒的母亲在产前、临产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 HIV 病毒感染给了胎 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临产时通过产道和哺乳感染 HIV 病毒。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3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八条建议 EIGH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AIDS

77


78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HIV 全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艾滋病从事 HIV 病毒感染发病的最后阶段。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HIV 和艾滋病在全球快速 蔓延,已导致超过 2500 万人丧命,至 2016 年底,全球已有超过 3670 万人 为 HIV 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目前还没有治愈 HIV 和艾滋病的药物或疗法,因 此预防是保护你身体健康的最重要一步。这里有八条关于防治 HIV 和艾滋病的 方法,请务必掌握。

1. 避免有风险的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与另一半一起进行 HIV 检测, 性交时戴套等都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 2. 戴套姿势要正确,安全套包装上有使用说明书。如果是第一次用,事先 演习几次熟悉带套摘套姿势,免除尴尬也保证安全。 3. 定期进行 HIV 检测,你可以去三甲医院、市区一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此外如果近期内进行过不保护性交,最好也尽快去检测一下。 4. 如果你的性伴侣检测结果是 HIV 阳性先不要慌,你可以服用暴露前预 防药物,即采用 PrEP 疗法保护自己,这是一种新的预防策略。要听医生的话, 按时按量服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rEP 药物不是百分百有效,服用同时最 好配合其他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 HIV 检测。 5. 如果你怀疑自己感染,请立刻前往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医嘱服用暴 露后预防药物,这种手段也称做 PEP。高危行为后 72 小时内服用 PEP 药物可 大幅减少感染 HIV 的几率,且越快服用药物预防效果越好,此外还要进行 HIV 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成阳性,意味着你已经感染上了 HIV 病毒,这时候就应该 立即积极接受治疗。 6. 携带 HIV 病毒并不意味着患上艾滋病,只要坚持治疗,HIV 感染者寿命 和正常人没有多大差别,有助于保证生活质量。 7. 避免将 HIV 病毒传染给他人十分重要,请务必向性伴侣坦白这件事,并 在发生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前带好安全套,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 8. 积极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也是保护自己和对方的一种方式。在我国,治 疗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按时按量服药,可以确保体液中病毒含量处于较低水 平,保证身体健康,降低把病毒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五、建议 / 来自联合国 来自我们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From us 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83

1/ 来自联合国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82

1、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错误认识。 在 2014 年《消除针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公约》(CEDAW)的审议当中,中国代表团成 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牟 红女士代表政府表态指出:“无论其性取向如何, 中国公民的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在中国,对于 同性恋的态度已经变得比过去更为进步。” 依照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 面前一律平等”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

参与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对性少数群体的去病理化认识 , 这与国际和国内科学界 的主流 认识相一致。国际通用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 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早已不 再认为性倾向是任何形式的疾病 , 目前国内的精神医学专家也认可了同性恋性倾向并非 心理疾病。但是 , 由于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需要一个过程 , 我国社会目前仍存留一些对性少数群体 的病理化认识 , 其中有些 甚至以专业和权威的面目出现 , 影响较大 , 造成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错 误认识难以消除。因此 , 建议政 府相关主管部门重视从源头上纠正关于性少数群体的错误的、 过时的知识 , 为正确知识的传播扫清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议中国政府继 续在人权保护方面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推动全 社会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权益问题,增 进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消除错误的认识,创造 一个有利于性少数群体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为经 济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发

确保在精神医学领域实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完全去病理化 建议卫生部门敦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 修改关于”性指向 障碍“的描述 , 达成关于同性恋与双性恋的完全去病理化。同时 , 建议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加强 对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 机构的监管 , 确保其依照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提供精神卫 生服务 , 杜绝性倾向“扭转治疗” 等非法治疗乱象。

展自我和奉献社会,共同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 展的机会,实现包容性发展。 {引于:《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 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 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 年}

确保在各级各类教材中实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完全去病理化 建议教育部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及中小学教科书、教辅书 进行监督 审查 , 并就教科书中含有对性少数群体的错误和污名内容的情况向全社会公布。另外 , 对含有此类错误 问题的教材 , 应要求相关出版社尽快统一回收处理 , 从而有利于杜绝关于性少数 群体的错误知识的传播 , 从认识上正本清源。


84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2、推动社会不同领域的多元性别教育 在消除对性少数群体错误认识同时 , 需要在社会不同领域开展多元性别教育 , 让全社会认识和 了解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以及生理性别构造的多元状态 , 充分意识到性少数人群不同于顺 性别异性恋的社会服务合理需求并予以满足 ,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对待性少数群体 , 促进多元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

提高政府官员以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由于性少数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容易遭受权利侵害 , 而政府作为公民合法权利的主要 倡导 者和保护者 , 有必要提升官员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多元性别意识 , 以有效回应性少数群体的 权利诉求。因此 ,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以及提供各类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为官员和工作人 员开展多元 性别培训 , 提升其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 以更为接纳和尊重的方式处理与性少数群体有关 的各项事务。

提高医疗卫生、精神健康、社会服务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调查显示 , 中国的性少数群体在获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服务的时候 , 很少有人愿意披露自己 的性少数身份,从一个侧面说明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环境仍不够友善 , 而在精神健康领域则存在专 业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对同性恋实施性倾向“扭转治疗”等问题。因此 , 建议医疗卫生、精神健康、 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将对性少数群体 的接纳和尊重纳入专业守则和行 业规范 , 对从业人员进行多元性别培训 , 提高各领域现有专业人员队伍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调查显示 , 各级学校都缺乏多元性别教育 , 因此在学校内仍然广泛存在着基于性倾向、性别认 同以及性别表达的歧视和霸凌现象 , 表现为语言暴力、肢体暴力、性骚扰以及性侵害等多种形式。 因此 , 建议教育部门将平等对待包括性少数在内的所有学生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并对各级学校 的管理者、行政人员等开展多元性别的培训 , 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此外 , 在 教师资格考试中也应包括多元性别相关知识 , 从人才培养和资格认定上保障教育工作者具备多元性 别意识。同时 , 建议教育部门将多元性别教育纳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 , 让青春期学生在掌 握性健康、性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关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相关知识 , 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不同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


86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87

4、加强对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 最后 , 对性少数群体平等权利的保护应该尽快落实到法律制度上。本次调查显示 , 性少数群体在社 会 生活的多个领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 , 在教育、就业等与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 面 影响 , 在获取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然而 , 由于反歧视 立法 上的缺失 , 目前我国禁止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歧视行为的可操作性差 , 处理和解决 已经出 现的歧视纠纷也往往无法可依 , 亟需强化对性少数群体平等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

3、改善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文化与社会环境 建议将性少数群体纳入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法律法规 , 保护公民在特定领域的权益或保障特定 除了知识的普及 , 友善的文化舆论以及积极的社会支持都对改善性少数群体的处境至关重要。但是 ,

群体享有平等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普遍认为当前媒体上缺乏与性少数群体有关的内容 , 对媒体呈现的性少数形象也并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满意。而且 , 性少数群体在获取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 有必要改善针对性少数群 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等。但是 , 目前既有的法律均未明确将不同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

的文化环境 , 加强性少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广度和强度。

表达的人群列为法律适用的对象。建议立法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 将不同性倾向、性别认 同和性别表达的公民纳入法律适用范围。

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上的积极建构作用 媒体传播对于消除针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 建议文化和媒体监管部门正视性

建议加快反歧视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少数群体的客观存在 , 允许媒体全面客观地呈现性少数群体的状况 , 而不是一味禁止或限制在媒体上出 现

建议立法部门将反歧视法律纳入立法工作计划,尽快起草和通过一部反歧视法律,保障所有公民平

与性少数有关的内容 , 让媒体在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错误认识和刻板印象 , 倡导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 利方

等地享有法律权利,明确反对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基于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残障以及其

面发挥积极作用。

他差异的歧视行为,并对歧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惩处。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性少数群体的公益服务 由于与正统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不同 , 性少数个体当前在社会中往往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因此来自同伴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是弥足珍贵的社会支持资源。建议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对性少数群体的 互助组织以及服务于性少数群体的相关社会组织放宽限制 , 减少其注册和发展的阻碍 , 同时加强引导 , 为 分布于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境况之下的性少数群体提供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强的社会支持网络 , 引导 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性少数群体的公益服务中来。


88

THERE IS ONE LGBT IN EVERY 20 PEOPLE.

FROM US

2/ 来自我们 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不同”而产生歧视,而选择“和大家一样” 也许是一种最简便的方式、成本最小的选择。曾经,身边也有性少数 的存在,因为“他/她”和我们的“不一样”:明明是女生,却带着男生 的嗓音和发型;明明是男生,却带有女生的阴柔气质。因此受到了其 综上 ,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面对和回应性少数群体的权利需求 , 借鉴海内外的相关经验 , 发挥在人权保 障方面的主导作用 , 从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错误认识、推动不同领域的多元性别教育、改善针对性少数群 体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加强对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等四个方面同时着手 , 相辅相成 , 切实改善我国 性少数群体的处境 , 保障我国公民不论其性倾向、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表达 , 在各方面均享有平等权益。

他同学的排挤,好像这些排挤就是理所当然的。年纪尚小的我们还未 能分辨清楚:“她”是女生,却像男生;“他”是男生,却像女生,这到 底是什么呢?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见所学越来越多,我们才逐渐地理解“不一 样”的事情,事情不是只有是与非,黑与白的。性别也不只是仅仅分为 男和女。我们做这个课题,从赫兹菲尔德的理论、李银河老师的研究 以及相关的报告等等,一步一步地了解性少数群体,了解到这种“不同” 是无法选择的,尝试了解成因,却发现没有定论的成因。

我们想表达的是,用“社会性别男女二分化”的标尺去衡量一个人, 衡量“他”/“她”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倾向、性欲与性表达方式, 以此评断“他”/“她”们的正常与否,这是不公平的。我们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内心,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应有的平等权利,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六、来源 / 数据信息 SOURCE DATA INFORMATION 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2] 朱迪斯·巴特勒,(2009)《性别麻烦》 [3] 李银河,(2009)《同性恋亚文化》 [4] 李银河,(2003)《性文化研究报告》 [4] 李银河,(2014)《性学入门》 [5] 李银河(2010)《酷儿理论 --- 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 [6] 南方日报,(2016)《陈丹青 : 我真希望我是同性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