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EVENT Review

Page 1

EVENT

2018

PLACE MAKING

MISSION TRIP

2011

DESIGN WORKSHOP

EXHIBITION CURATION


2011

M I S S I O N

從何出發?一個人前往印度偏鄉與跨國的學生一起組織文化教育活動?

挑戰一個人面對未知的環境可以發揮的極限、與使用不同語言思考、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一起生活、工作。周間我們與印度大學生共同組織偏鄉的文化教育調查與 工作坊;周末我們成為背包客,拿起行囊、坐上夜間巴士或火車、前往未知。

2011 年大一暑 假,我想藉由一 個人出國挑戰自 己、認識世界, 在學長姐的分享 下,我發現國際 志工是最適合與 最省錢的方式。

藉由學校社團的 海外文化教育志 工計畫,我找到 印度齋浦爾偏鄉 與大學合作、為 時 6 周且提供食 宿、與分別來自 20個不同國家 的20位大學生 一起實行專案。 專案內容為與齋 浦爾的大學合作 到鄰近的 3 個村 落調查 120 組的 家庭資料、在齋 浦爾舉行世界地 球村的一日展覽 活動。六周專案 期間的周末,我 成為背包客到訪 六個城市。

2018

T R I P

在機場與父親道別,一個人踏上飛機 前往印度新德里,然後轉車前往齋浦 爾,透過網路信件與當地大學的志工 專案負責人聯繫,抵達大學的當晚, 我與伊朗與義大利的志工學生成為 室友一起度過那晚。隔天,我們前往 大學偏鄉的校區與其他的志工學生會 合,同時,專案負責的大學教授與 我們說明如何到鄰近的 3 個村落調查 120組的家庭資料(包含經濟、工作、 教育、健康等狀況 ) ,並請我們實行 任何認為有意義的事,看似簡單的專 案內容,卻讓我學到深刻的教訓。 周一到周五執行專案工作期間,除了 分享各自的文化與看法外,我們志工 最喜歡在周三開始計畫周末要到哪旅 行,這是我第一次當背包客,卻是挑 戰號稱對背包客難度最高的國家─印 度。同時也發現背包客的旅行模式是 我嚮往的生活方式、或說處理事物的 方式,很自在的移動著,自由成為一 種進行式,與一群人一起生活著,每 個時刻都是全新的事物、需要隨機應 變,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又是一種移動 身體感官和記憶當地空間與生活方式 的全新模式。這六周與二十位來自不 同國家的朋友一起工作、一起住在印 度的大學宿舍裡、旅行時與其他的背 包客一起結伴,每個相遇和對話都讓 我認識更大的世界。

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團隊 ( TDIS )於 2016 年提案參加「中東盃太陽 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 Solar Decathlon Middle East, SDME2018)」,並從全球60 個國家的隊伍脫引進入二十二強。 在我學習建築設計的第六學期時,接力參與 這個競賽,並於 2017 年 4 月底,赴阿聯酋 杜拜參與大會主辦的工作營,藉由三天的參 訪,我們以搜集資料、釐清問題、分享交流 與實地調查等四大項為目標,分別了解大會 的規則與方向,參訪杜拜舊市區、商業開發 區,與當地建築相關人員交流討論,以及, 認識伊斯蘭民族生活中宗教的對生活型態與 空間的影響,進而提出分析與設計。 參與 SDME 2018 國際工作營與其他 21 隊交 流,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隊伍來自中東,中 東以外的隊伍包含美國、澳洲、馬來西亞、 以及我們台灣。我參與工作營六個項目—— 比賽規則、比賽策略、中東綠建築、工程材 料、市場行銷、團隊訪談——的研討。 我們共同面對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的 十項指標:建築設計、工程設計、能源管 理、能源績效、舒適程度、居家生活、電動 通勤、永續設計、宣傳推廣、創新能力,針 對中東區域的在地設計,挑戰極端氣候的議 題,以新的技術提出未來的想像。

杜拜政府、其他國家團隊與當地業者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中東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

杜拜政府與當地水力電力公司 DEWA 作為主辦方,舉辦國際競賽廣邀全球不同的大學年輕人提 出對於中東未來城市的想像與期待,在極端氣候環境下,能源屋設計同時回應政府對於再生 能源產業的願景,開創的不只是新的住宅市場,更是新的、永續的生活方式。

國際競賽 中東能源屋設計 阿聯酋杜拜搭建

EVENT


2011

EVENT

2018

M I S S I O N

T R I P

齋浦爾文化教育志工

跨文化團體 印度鄉村 自助團體 文化分享 背包客 印度文化

身處一個未知的地方,除了不同的空 間經驗、時間的感知也變得很不同。

在社會文化的制約中,我們著眼認識 當前的文化、參與兒童教育的改變。

認識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後,是達成盡 量平等、一群人住在一起的可能性。

專案期間,除了獨處的時間,更多的 是與其他志工相處、一起經驗印度在 地的生活節奏,一起起床、用餐、沐 浴…。當我們在餐廳點餐和車站等 車時,我們詢問點餐或車子何時完成 或抵達時,接觸到的印度人時常回復 「five minute」,但明明已經過了五 分鐘了,還是會得到同樣的回覆。這 時候亞洲人和北歐人好像最在意準時 和行程的進行,會一直詢問和不能忍 耐,其次是歐洲人,最能等待的是非 洲人和南美洲人,通常他們會坐下來 看著風景聊天、隨遇而安的享受當 下。這些觀察讓我發現時間的流動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不同速度的。

當初得知志工服務是偏鄉教育時很開 心,因為可以到達一般旅遊觸及不了 的地方、體會不同的生活、也相對深 入的方式認識印度文化和下一代。我 們志工分為三個團隊分別進入三個村 落,我參訪的村落是最小的、人口最 少的,家庭訪問過程中,可以發現小 學教育已經普及,但村里的大人說: 即使讀書是好事但孩童讀到大學畢業 也是要回來種田。

在當前的印度中,種姓制度或許已經 不那麼明顯,但詢問當地的大學生, 他們也說只要知道對方的「姓氏」就 知道他的種姓階級。回台灣後,藉由 閱讀經典小說《The White Tiger》這 部批判當代印度種姓階級粗暴無禮社 會制度的故事、與志工專案與背包客 的經驗結合,讓我了解到即使經濟和 教育條件提高,社會制約的文化仍會 產生很多限制。

有次我們在村莊辦公室與官方代表開 會時,一位政府的官員到訪,全體村 民肅然起敬,突然這位官員問我們志 工說:「你們的幫助可以為我們帶 來什麼改變嗎?」讓我們當下感到挫 敗。之後,除了認識當前印度鄉村的 文化,我們更深入的討論兒童教育改 變的可能性,因此藉由設計小學的工 作坊,讓兒童以參與遊戲的方式認識 世界地理、環保議題、英語教育、和 校園空間的美化,因此,我們準備了 國旗遊戲、寶特瓶尋寶、英文比手劃 腳和手繪校園等活動,我們希望在孩 童的心中埋下了改變的種子,讓他們 看的更廣、想的更多。

在村莊的教育工作坊中,與來自不同 國家的志工合作,學生們和我們分享 傳統舞蹈和習俗,當下的快樂至今記 憶猶新。專案期間,我們也與在齋 浦爾執行不同志工專案的大學生,一 起在齋浦爾市區舉行世界地球村的一 日展覽活動,藉由展出各自國家特色 的物件分享交流不同的文化。志工工 作的周末,我們成為背包客,在睡眠 中移動到訪兩個儀典的城市、三個具 有代表顏色的城市、一個流亡的城 市……種種的經驗,讓我更能體會 「自由其實是一種進行式,是在盡量 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平等,是在達成一 群人住在一起的可能性。」

在印度村落中不難發現他們的生活與 宗教信仰關係,九成以上的人民都是 信仰印度教,就像早期台灣民間的信 仰一樣,宗教場所位在村落中心, 廟宇前有一空地與大樹讓居民聊天和 舉辦活動。此外,同行志工中有位摩 洛哥學生,專案期間剛好與齋戒月重 疊,除了每天禱告與齋戒,與他相處 時可以發現他活潑、嚴謹的處事態度 是從信仰的儀式到個性行為的貫徹。

除了到訪博物館與清真寺,我們前往 杜拜的舊城區與新城區的生活場域, 討論與比較不同時代的設計策略與在 地的生活模式的關係。

同時,為了設計能應對極端氣候的能 源屋、也符合中東生活與信仰的住 宅,我們藉由建築團體的交流與清真 寺的體驗認識中東文化與在地設計。

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尺度是絕然不同 的:前者是人性化的尺度,建築物的 密度很高,後者是巨大甚至是紀念物 的尺度與垂直的密度。新城區反映經 濟高度發展的建築物群、大街廓之間 相隔寬大的公路;新城區的活力來自 捷運串聯臨海區重要的大型開發,與 政府主導的經濟貿易與大型商場、商 辦、住宅大樓。新城區是杜拜重要的 金融中心,未來更多的開發計畫遠離 海岸,大型與快速的城市設計仍是主 要的開發模式。

我們與在當地事務所工作的學長聯 繫、與在地的建築事務所X Architects 交流,討論當地的地理、氣候、能源 與信仰,更重要的是認識當下全球化 中的伊斯蘭文化與生活方式。在地的 建築事務所X Architects發現:不管是 阿連酋本國人或外國人、即使具有不 同的宗教信仰,建築與生活都有一種 需求——自由,尤其是在相對保守的 伊斯蘭文化中、經濟能力卻相對強大 的杜拜,新的城市中的住宅是追求自 由的,同時又保有隱私。因此,越來 越多的欲望在城市中成長,人們甚至 遠離城市前往沙漠露營,回歸原始祖 先的遊牧生活的自由生活。

舊城區除了許多有活力的傳統市集, 此外,從兩個博物館可以看見阿連酋 不同文化保存的面向。舊城區的杜拜 博物館位於法希迪城堡內,始建於 1787 年,曾經是酋長的家,是杜拜 現存最古老的的建築物,1971 年開 館後主要展示傳統原住民居所、生 活用具與市集中的產業。另一個博 物館,阿提哈德博物館位於聯合大 樓 (Union House) 舊址,聯合大樓正 是 1971 年簽訂憲章、阿聯酋正式宣 布獨立的地方,成為阿拉伯世界中首 個聯邦國家。館內有許多互動裝置, 主要展示酋長與建國過程的相片、影 像和其他展品,特別深入 1968 年至 1974年這段歷史。

海外志工計畫 偏鄉教育文化調查 印度齋浦爾偏鄉

此外,我們也透過認識伊斯蘭教義與 文化參訪朱美拉清真寺,接觸古蘭經 典中的象徵、一天五次面向聖地麥加 的祈禱、藉由齋戒月更知道感恩與等 待、一生有機會要到麥加朝聖等等的 信仰儀式。同時,因應城市的大型開 發,杜拜所需要的建築材料的規模與 尺寸已經不同以往、城市景觀也是大 尺度的種植植栽與開放水池,在嚴峻 的環境中卻出現越來越多人為的城市 風景,但在商業設施與加油站都設有 祈禱室,讓在消費與移動中的人們有 更好的、獨立的祈禱環境。

跨文化團體 跨學校團體交流

團體建築設計 國際競賽 聯絡當地事務所

極端氣候 能源屋 伊斯蘭文化

SDME2018 國際工作營 水力電力公司 DEWA 杜拜舊城區

阿提哈德博物館

杜拜博物館

大型住宅開發區 朱美拉湖塔樓區

朱美拉清真寺 X Architects


2011

M I S S I O N

EVENT

2018

T R I P

材料與細部大樣

業主

設計方

施工方

進入建築或說工地現場,我們與監工 與監造討論施工的困難與突破。構築 與建造本是討論如何將事物組織在一 起的關係,而建築則是藉由這些物質 的關係,促發人的情感。在新的思想 與嘗試中,達到知識、技術、與材料 的工藝表現,演繹更自由的建築。

當我們走進台中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牧師說明當初創立教堂的願望:從土 地、建築師、施工廠商到經費等十多 年的過程。起點是地主將附近畸零地 一塊塊買下、拼湊而成的土地再轉售 教會,教會與多位建築師接洽、以及 施工廠商幫助後的努力。

身為基督徒的廖偉立建築師說:教會 是人與神交會的場所,在建築中使用 許多玻璃開窗,在轉角、樓梯間引入 自然光線,讓人在充滿光線的空間中 自然與神相會。當天,建築師建議我 們下午一點抵達,一起體驗建築中那 一刻的光影與空間。

長期與廖偉立建築師合作的清水建築 工坊負責人廖明彬先生,說明台中基 督救恩之光教會一案當中的困難與堅 持,以及,如何在培養知識與技術: 透過身體將環境、生活、記憶,在反 覆的圖紙討論,接觸材料的真實觸覺 中,實現理想中的建築。

交大建築所遊

團體建築旅行計畫 真實基地參訪 台灣中部建築場域

企畫,做為負責參訪地點的決定與參 訪單位的聯絡人,我提議當年的國內 建築參訪前往台灣中部。我們離開工 作室、移動身體、經驗建築。我們知 道建築是與基地息息相關的,每個建 築的設計都住有場所的精靈、紋理與 脈絡的思考。走入每個建築現場,我 們藉由身體感知當下的時間與情緒, 在建築現場我們參與建築師、營造場 與業主間關於設計策略、結構、材 料、細部的對話。 這次 2 天 2 夜的參訪,我們到訪 2 個 市民建築、 2 個宗教建築、 2 個美術 館、 1 個小建築與民居聚落。我們在 大都會歌劇院與台中中區再生基地的 空間中對話,在救恩堂與菩薩寺的光 影中冥想,在亞洲當代美術館與彰化 縣立美術館的建築結構中觀看藝術, 在森科總部認識高層木構造工法,以 及在鹿港衫行街中遊走。 我們前往建築現場、移動身體、經驗 建築。

分類建築的面相 聯絡當地事務所

到訪真實基地與業主、設計方、施工方對話,建築從何開始?

2015 年度交大建築所國內建築參訪

團體建築旅行

從建築的起心動念開始談起,業主尋找認同理念的建築師共同設計一個房子, 並與信任的施工技術廠商以真實材料構築理想的建築,因此,在構築的過程 中,建築被每個參與的人所需要,並影響更多人們。

「構築建立身體與現實之間的連結, 用身體的尺度、幾何、秩序理解現 實,用身體的感知和身體的狀態經驗 現實,並在它們之間透過形式產生關 係;用構築梳理環境、生活、事件的 因果與系統,尋回懸浮的記憶碎片與 迫近輕盈的共時詩性。構築是理性與 浪漫、身體與混沌世界的相遇,是上 述的物質歷程,是手、腦、心、眼與 身體的思考,以及由此而生的知識與 技術的累加演繹。」實構築的宣言。


2011

EVENT

2018

M I S S I O N

T R I P

首爾異地建築教學 (1)你想在這個旅行達到何種目的?做 什麼事 ? ( 2 ) 你對整體行程的參觀計

畫、路線日期的安排以及預算概略分 配? (3)你如何準備一本完整的以圖文 形式 「建築行旅 & 異地教學手冊」 ? ( 4 ) 如何編成一個團隊來完成你的這 份旅遊計畫?人數與任務該如何分配? ( 5 ) 在教學行程中 , 你可以扮演何種角 色 ? 執行何種任務 ?( 6 ) 在旅遊的城市 中 , 如何創造與當地建築學校或建築 人交流的機會? (7)你在回國之後準備 以何種形式和交大建築所同學 / 台灣 年輕人分享這個計畫?

作為計畫入選的學生,我們提出以「共享」議題觀察 2010年的世界設計之都—首爾,同時比對在2012年立 法通過的共享城市政策,希望能為獲選 2016 年世界設 計之都的臺北市,梳理以設計推動城市的創新中,實際 的決議與設計行為所衍生的效益。在檢視首爾以大型城 市建設策略發酵的現況、與近期發展多點小規模的共享 城市資源,我們將對城市的觀察方向,分為四種層級: (1)韓國公部門塑造全球罕見的建設典範(2)民間企業及 世界級建築師打造自我品牌(3)同業連結及跨界合作的產 業經驗(4)民間生活文化資源的共享經驗。 帶著這些行前分析作為「共享」議題的觀察方向,希望 看見近十年內,在金融風暴後奮力圖強的首爾從設計之 都到共享城市的轉變,因此我們參訪(1)強調建設為基調 的市長與總統李明博擔任政府時主導的大型建設(2)企業 因應政策而群聚投資的城市開發(3)共享團體組織的創業 與合作模式(4)民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平台組織。

如何在大型開發為主的環境,以社會為一個整體的思考推廣共享文化、 社群組織、與公司團體?

韓國首爾,開放給不同年級的學生提 出申請,申請前須回應以下問題:

在不同團體的社群與合作中,政府由上而下驅動、民間由下而上集結、 以及許多參與其中的平台與組織,以「不浪費」、「非私利」的思考, 培養願意共享的文化,然後形成經濟的力量,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2016 交大建築異地教學計畫將前往

異地建築教學計畫 共享城市與團體拜訪 首爾建築場域

為了更認識首爾如何在完成城市大型 建設之後,鼓勵大企業釋出資源、中 小企業彼此連結,將資源與市民共 享。作為行程聯繫的負責人,此行我 與建築設計相關的學校、團體、事務 所、藝術村與藝術市集交流訪問。 我們也訪問了籌劃共享平台的政府局 處單位、整合民間資源與政府合作 的共享平台組織CCKorea,又與其中 的空間共享項目HomestayKorea人員 討論首爾的居住空間與文化,不同於 airbnb,HomestayKorea更重視透過 屋主與租房旅客的文化交流,在實際 居住中透過 Homestay 屋主認識韓國 生活文化,同時屋主也可以得到收入 減輕住宅租金或貸款的負擔。

建築事務所 藝術組織 iarc 建築事務所 弘大藝術市集

團體建築旅行 世界設計之都 共享城市 跨文化團體 跨校團體交流

大型建設 政府驅動 企業參與 由上到下 ddp 東大門設計廣場

共享平台組織

清溪川

聯絡當地事務所

坡州書城 市政府 松島智慧城

共享組織 民間驅動 水平影響 由下到上

建築學校 跨校學生團體

CCKorea

UAAS

Homestay Korea

漢陽大學

安養藝術村

延世大學 梨花女子大學


P L A C E

EVENT

2011

2018

M A K I N G

中區謎徑漫遊

中區再生計畫 謎徑漫遊逃脫遊戲 台中舊城區街道

2013年的7、8月,為了更認識這塊 家人求學成長的土地,我參與了中區 再生基地的志工團隊,與其他志工一 起走在巷弄中觀察居民的生活方式、 感受時代變遷舊市區的興衰,並試圖 找尋需要被保留的價值和精神。 志工的工作內容主要為:「大墩報」 的編輯協助與「步行中區」的活動, 大墩報的採訪和編輯讓我走訪了許多 家傳老店,也受老師傅們專注手工藝 技術的精神感染,彷彿走進台灣的美 術與工藝運動,相對大馬路邊來來去 去的汽車和一間間的手機店,巷弄中 這群師傅仍保存著傳統的手藝。

動線設計

台中舊城區的 街道與街區, 就像城市的老 師,小巷子在 方格狀的街區 中滲透生長, 適合步行。

參與遊戲的民眾在闖關中,將深入舊 城區的老店、特色店家、老宅、地標 等處猜謎、與在地居民店家、地方商 圈代表及公部門的里長互動,藉由步 行與遊戲體驗導覽地圖的空間與舊城 區地理人文,同時在網路社群平台拍 照打卡、搶答謎題。

活動集結地分為中 區再生基地、中區 設計旅店綠柳町、 光音福德祠,謎題 散佈在舊城區,活 動結束後將有夜間 戶外電影播放。

如何策畫城市的遊戲活動,讓旅人、年輕人藉由遊戲穿越不同的時空記憶和空間體驗?

步行城市—謎徑漫遊逃脫遊戲

藉由身體的移動,我們經驗空間、開拓知覺。城市的遊戲體驗需要的元素十分複雜,策畫者藉由設 定規則、任務關卡、誘因,讓參與者在有目標的移動路線認識與探索城市。除了策畫者的遊戲劇 本,遊戲中的意外性更容易讓參與者產生樂趣、與城市的人事物產生與眾不同、新的連結。

街區走讀

同年的 7 月底,由中區再生基地與東 海建築的蘇睿弼老師發起的「步行天 堂,謎徑漫遊」活動,更將近百位的 年輕族群吸引入舊市區,藉由遊戲, 走訪與認識巷弄間的美食、老屋與傳 家老店。遊戲活動中,當我帶著民眾 認識舊市區時,發現每個人對於舊市 區的歷史和記憶是不同的,藉由不同 記憶的拼貼,故事慢慢浮現。 我也開始藉由速寫與攝影描繪街區、 騎樓與街屋,觀察居民的生活方式、 旅客滲透街區的軌跡,同時關注街區 與建築的演變,新的消費型態如何改 變中區的商業空間與居住方式,這些 觀察經驗也影響當時在台南讀書的我 對於城市的觀看方式。

大墩報

NGO 中區再生計畫 中區再生基地 中城再生文化 協會 大墩報 職人老店 新創商店 逃脫遊戲 歷史謎題猜題 網路社群媒體 台中舊城區 步行城市 街道 閒晃者

職人訪問

志工記錄

2012 年,中區再生基地團隊接下 我 實 際 參 與 中區再生 市政府研究計畫,調查中區鋪設 人行道前先行實際探訪作業,進 而將成果編輯成刊物,以「城市 編輯」的概念一期以一個主題企 劃與大眾介紹中區的歷史文化、 店家資訊、散步地圖。

大墩報第二 與第三刊的 編輯,當時 訪問了製作 燈籠與摺紙 職人師傅。

基地像是 城市的學 校,讓我 們深入認 識社區與 老店。


2011

EVENT

P L A C E

2018

M A K I N G

Coach 古 都 基 金 會

路克米刊物 老屋欣力 好務 GOODO 生活文化事業

2014 年我在大 四畢業前夕,參 與第四屆計畫並 擔任古都基金會 小組的組長。

社會企業 職人老店

Coach 小組課程中,透過古都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老師的指

認識城市的生活文化? NGO

古都保存再生 文教基金會

如何藉由一個

NGO

計畫每年邀請 20位企業中高 階主管及社會菁 英人士擔任職涯 教練,引導遴選 後約 200 位學生 探索個人興趣、 了解職場、規劃 個人職業生涯。

「 一 個 城 市 成 不 成 熟 , 我 們 會 先 看 她 的 NGO/NPO 組織。」 藉由比較台灣和英國文化性質基金會的發展與運作,並實際 參與基金會的核心活動,我們深入台南城市的不變與演變。

成功大學職業生 涯教練計畫

課程內容主要架構為(1)NPO成立與運作──古都保存再生文教 基金會簡介 ( 2 ) 歷史保存與發展──認識府城與歷史城市的氣 度(3)刊物發行──「路克米」發行簡介(4)教育推廣工作── 「老屋欣力」簡介(5)志工組織──「古都志工」簡介(6)社會 企業──「GOODO好務」生活文化事業&「我的公益事業」討 論。以及,特別任務包含( 1 ) 台南公園路 321 巷環境整理 ( 2 ) 編 輯一期路克米刊物(3)「職人說」短片拍攝計畫。

導,我們小組藉由認識「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的成立、運作與理念,在面對未來台灣經濟社會發展中,NGO 與NPO的經營趨勢與必要性,建立投入「公益性」職場的基本 認知,並大量開放討論與對話創造新的想像。

在討論當前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古都基金會發展的 「 GOODO 好務」生活文化事業時,不同於文化創意產業,生 活文化事業是先以對人與文化的關懷出發,之後再發展事業與 設計商品,回饋文化並讓參與發展的人的生活獲得改善,生活 文化事業帶入更多社會性與對人和文化的關懷。

職業生涯教練計畫 生活文化事業 台南舊城區巷弄

當我負責撰寫由我們小組一起編輯一 期路客米刊物《職人in台南》的前言 時,我從學生的觀點出發回應台南的 職人:我們學習專業的技術與知識, 也練習反抗、思考、訴求與妥協,在 社會中找尋自己的定位。在台南讀大 學,生活與這個城市密不可分。巷 弄間,我們發現有一群年輕人正在創 業或在老行業中找尋新的經營模式; 還有一群職人,堅持技藝的精神和品 質,卻也面臨新時代的挑戰。 這一期刊物中的職人或許有違一般的 商業經營者,我們希望他們是並非完 全依循資本主義的運作,反而是堅持 自身技藝、企圖開創新的工作與經 營模式的一群人。他們在台南這個城 市努力經驗每一天,並且不斷調整自 己,迎接時代改變帶來的挑戰。

老店創新 「職人說」 影片剪輯 台南公園路 321 巷 閒晃者

公園路321巷

古都基金會

路上觀察

路克米刊物

職人訪問

「職人說」短片拍攝計畫

「志工的工作 中,付出勞力很 重要。」我們在 公園路 321 巷的 日式宿舍整理環 境,為隔日的三 春茶會作準備。

全台南最 good 的文化非營利組織, 目標為提升日常環境生活空間品 質。從一開始的文資研究,到現在 的「老屋欣力」和「路克米」刊 物,與最近成立的「好務GOODO」 生活文化事業,都是「保存」與 「再生」生活中美好的文化元素。

「歷史會被選 擇,是什麼? 有什麼?」在 路上移動中我 們觀察與認識 現今府城歷史 的面貌。

「出版品可以讓我們在歷史中找到『看 自己』的位置和方式。」從採訪、撰 寫、編輯到排版,考慮理念到出版的現 實面問題,基金會發行的「路克米」刊 物,讓我們學習如何發現、觀察、報導 在地的美好生活。許多老店職人的工作 態度顛覆我們對於工作的想像……。

「老屋的流行後,我們必須 回到問題的本質,不要只注 意答案和結果。」我們希望 將對經典建築案例的關注轉 向對常民或職人的居住與工 作生活環境的關心,討論如 何在這個城市工作與生活。

藉由職人訪問的編輯任務,我們 同時以影像記錄發現這些傳承 好幾代的店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他們有什麼堅持?在現代的社會 中,又面臨什麼挑戰?老店職人 如何在既定限制條件下,確認自 己的責任,找到更多可能性。


2018 EVENT

M A K I N G

P L A C E

2011

自身在建築設計產業的角色與所需的專業?

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想學什麼?你將來會想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嗎?如果想,你想扮 演什麼角色?建築專業實習時,我特別想進入設計與工地現場學習使用台灣地域性的材 料與設計溝通,希望藉由物質與空間的力量,連結人與人、人與場所的情感。

建築師 牧師與老師 營造廠 事務所員工

高雄六龜工務所 @ 工地現場 與營造廠商開會 舊院區分區規劃 提案簡報

臺北建築師事務所 @ 建築執照圖 細部設計施工圖 提案簡報 實體模型

AutoCad Adobe Photoshop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InDesign 模型 Rhino 3D 模型製作


2011

EVENT

P L A C E

2018

M A K I N G

六 龜 基 督 教 山 地 育 幼 院 建築專業實習 公益事業與社區重建 高雄六龜社區 山東出生的楊煦 牧師,自幼是孤 兒,輾轉來台灣 後,在師範學校 與中學自願教育 原住民學生,之 後受洗成為基督 徒、牧師。與原 住民泰雅族的太 太林鳳英女士, 於民國53年, 一起秉持「傳福 音、交朋友、養 小孩」的信念, 創辦六龜山地育 幼院。 一直都在在六龜 市區傳教的楊牧 師,在育幼院照 顧的兒童過多, 因此四處籌款, 於荖濃溪河岸的 山坡地搭建起六 龜山地育幼院。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

灣,八八風災危及了老舊的院舍, TVBS 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與各地的 善款,使育幼院有了重建的契機。院 方與基金會因此邀請邱建築師一起重 建災區,在 2013 年,從建造執照、 土地變更得以破土動工。同年,楊老 牧師夫妻去世後,二兒子楊子江牧師 夫妻延續育幼院的精神,並持續進修 學習志工與育幼院知識,同時成為本 案的業主,與邱建築師溝通適合育幼 院家庭式教育的設計,讓育幼院是家 也是教堂。

建築專業實習

高雄六龜工務所 (8.7-8.23,11.7-12.8,共7 周)

邱文傑建築師 事務所

(1)工地現場 -向監造、監工、工地師傅學習

工務所

(2)與營造廠商開會 -討論施工圖面與經濟的工法

交大建築研究所學士後組第七學期是 為期四個月的建築專業實習,我參與 了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六龜山地育幼 院一案,來回台北事務所與高雄六龜 工務所,在此案中輔助建築師團隊, 並於工地現場學習,此外,不時到訪 育幼院與牧師師母、院方的工作人員 與小孩溝通討論設計,參與他們的日 常生活,以及到教會聽牧師佈道與合 唱團歌唱,在此,感受到牧師師母無 私的關懷,也多了一分責任。

八八風災

六龜基督教 山地育幼院 楊煦牧師 林鳳英女士

關懷台灣文教 基金會 社區 教堂

(3)舊院區分區規劃 -分區規劃與設計使用機制 參與內容: 新院區入口景觀設計 儲藏空間機制 木工廠與才藝教室 運動中心 咖啡棚架 戶外廚房

(4)提案簡報 -提供老闆簡報與業主討論

在專業實習前,除了問自身在建築設 計產業想扮演的角色與所需的專業, 學到最多的是在建築團隊中的合作與 工作態度。在時間與成本的壓力下, 同時追求品質,每個參與專案的角色 都需要全力以赴,開放的互相合作與 學習。在高雄六龜育幼院與教堂的施 工現場,我們幾乎每天與業主牧師師 母討論設計,除了新院區的設計,我 們將整個山坡地視為一個大社區,同 時將舊院區週邊環境與歷史建物納入 設計,更想結合六龜當地的林木研究 特色與創造院區新的木工產業、與捐 贈物資儲藏機制。因此,利用施工期 間,與營造廠一起設計施工課程,讓 院區的木工與機電師傅、有興趣的院 生兒童參與學習,讓育幼院可以永續 的經營,共同創造在地生活景觀、社 區與產業的連結。 我在 2017 年末結束專業實習,在離 開前最後的工作項目是設計舊院區入 口販賣部的咖啡棚架,我與建築團 隊、營造廠商、院方老師,共同討論 設計「施工課程」,讓符合條件的院 生學童可以安全地參與輕鋼架棚架的 搭設,在院方老師同意我們設計的教 育目標與課程後,院方希望學童在寒 假期間施工,並於農曆過年前完工, 讓院生在農曆過年時可以在入口販賣 部與剛搭建好的咖啡棚架販賣商品給 訪客。專業實習結束後, 2018 年初 在「施工課程」時,我回到育幼院參 與指導院生學童,邱建築師也在一旁 說明建築與施工的知識與意義。

臺北建築師事務所 (8.27-11.6,共11 周)

(1)建築執照圖 -向高雄市政府申請變更設計 參與內容:住宿單元剖立面

(2)細部設計施工圖 -提供負責人圖面與廠商討論 參與內容: 住宿單元雨淋板 天窗 排水系統與鳥嘴 教堂維修犬走

(3)提案簡報 -提供老闆簡報與業主討論 (4)實體模型 -景觀與採光研究

實習開始的前三周,我與兩位實習生 組隊,一起到高雄六龜工務所調查院 區的景觀、室內籃球場與儲藏室、入 口販賣部區域的空間狀態與使用機 制,並分別做快速設計。我負責的部 分是育幼院的新院區入口景觀設計: 藉由盤點工地前的雜林、地貌,以及 周邊既有建築物的關係,我提出三個 方案作為建築師設計的參考。在討論 的過程,我們與建築師團隊一起在工 務所、牧師家餐桌、與工地現場,開 放的推演各種可能性。 在實習最後一個月,我從台北回到六 龜工務所支援、參與舊院區的分區規 劃,並繪製設計草圖與施工圖與營造 廠商開會。此外,我也參與院區的 日常生活,與小孩一起吃飯、打球、 禮拜,與牧師師母、院方的老師與工 作人員討論我們的設計,建立舊院區 新的使用機制。檢討舊院區建築物更 新的需求的同時,我們也設計參與的 機制,讓院區的木工與機電師傅、孩 童,可以一起安全的構築木工廠與入 口販買區的咖啡棚架。

在台北民生社區的建築師事務所,第 一周我主要支援建築執照圖,來回正 式的建築圖面之間。因為面試時與建 築師表達想學習細部設計,第二周後 我有機會參與繪製住宿單元雨淋板、 天窗、排水系統與鳥嘴、教堂維修犬 走的細部設計施工圖,提供專案負責 人圖面與廠商討論,有時藉由實體模 型、 3 D 模型,與經理、建築師討論 細部圖面設計。 建築師團隊在六龜育幼院一案共四 人,在我輔助支援不同工作項目時, 必須與四個不同的角色回報工作狀況 與成果,幾乎每天都會與建築師、營 造廠商開會討論不同議題。設計現場 在進入細部設計之後就是追求細節與 核心價值的一致性,同時也可以執行 的方案。很幸運我能同時接觸到設計 方與業主、營造方的討論,以及拜訪 廠商討論施工圖面,這也讓我更清楚 的認識:建築設計這個團體戰,必須 保持設計團隊作戰方式與精神──不 斷調整設計保持品質、因應業主的需 求、節省經費、更好的工法。 實習前三周在工地現場的經驗讓我更 了解在事務所的設計需求與團隊分 工,因此,在製作提供建築師與業主 討論的簡報中,也可以更有邏輯的繪 製圖面與設計簡報順序。在台北事務 所最後一周,我藉由製作實體模型, 研究基地的景觀與教堂的開口,並與 建築師的團隊討論物理環境的氣流與 光影關係。


D E S I G N

我將觀察生物形態形成的原因、構造 組成、與機制分類,微觀肌肉與細胞 的層級、巨觀生物生長的形態變化, 創造新的原本不存在的系譜。 我選擇烏賊與竹參作為觀察對象。 烏賊的色素層受肌肉的牽動、虹彩層 和白色層的反光、表皮的透明來變 色。烏賊的皮膚裡有分三層:第一層 是色素層(chromatophores)、第二層 是虹彩層(iridophores)、第三層是白 色層 (leucophores) 。最上面的色素 層有很多小囊,每一個色素囊周圍都 有一圈肌肉,只要肌肉一用力收縮, 色素囊裡的小點就會被拉成很大的色 塊。中間的虹彩層則是由細胞水平排 列成很多薄層,在神經訊號刺激下, 透過調整角度和厚度,反射、偏振出 很像亮片的光澤。最底下的白色層 最簡單,細胞裡有超白的反光蛋白 (reflectin) ,幾乎可以反射所有可見 光。竹參的菌裙在生長時,會伸展、 出現孔洞,形成網狀結構包覆內部。

透過手繪,我以不同大小層級的三角 幾何描繪烏賊的皮膚細胞單元、竹篸 菌裙生長的不規則孔洞,同時,在兩 種真實材料的限制與選擇中,我先 以透明中空塑膠管作為基礎桿件,分 層的桿件組合構成,表達不同幾何尺 度的細胞單元與孔洞的描述,並藉由 彎曲、拉動桿件模擬肌肉的伸縮,使 不同的單元透過共用桿件達到力的連 動,並藉由堆疊、連接相同的單元, 表達竹參菌裙生長時伸展、出現孔 洞,最後形成網狀結構包覆內部的動 態過程。 同時,在描繪烏賊皮膚細胞變色的光 澤時,我另外使用可以反光與透光的 銀片,穿入分層的桿件組合中的縫 隙,使不同層級的桿件單元與銀片交 織在一起,因此,在受外力的連動 中,單元會改變整體的形態、縫隙的 大小、與光的關係,以此回應烏賊的 色素細胞受肌肉伸縮變色的機制。

《曲,隙,浮》 《Porous Surface Craft》

{ (Squid), (Bamboo Fungus) }

烏賊 Squid / 竹蓀 Bamboo Fungus

如何學習與運用建築設計的數位程序?

透過參數式案例研究的教與學,從中思考建築設計的數位程序與邏輯、體現自主研究精神, 並以參數化方法設計與分析現行空間的層級,藉由調整數位環境的尺度、模擬真實材料的特 性,比對人體尺度作為真實環境應用的可能性。

遊 戲 場 參 數 式 設 計 在學習 Rhino 與 Grasshopper 做為數 位設計工具時,我們著重討論參數式 介面與思維、分享式的教與學、專題 研究或研發。希望從數位設計工具的 入門、到成為使用者、甚至是專業玩 家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精神是:

Make it possible! Make it work!

在參數式設計專題研究的第一階段, 我們必須提出個人專題研究,並在課 程中彼此以工作坊的形式互相教學, 第二階段則以團隊設計的方式結合彼 此在第一階段的成果。

參數式設計專題研究的第一階段,我以 Frei Otto 的三項 研究 Direct path networks 、 Minimal path networks 、 Minimizing detour networks著手,藉由路徑研究與建築 皮層的形態尋找,尋找使用最少材料的方式,創造空間。 Frei Otto的影響不是在於形態的複製,而是在最短路徑上 的研究發展形態找尋的實驗,發展出各種皮層空間。而最 短路徑的實驗也可以像是Zaha所設計的拓撲紋理的城市, 在討論都市尺度的公共空間中,藉由既有的路徑與都市計 劃的路徑連結,發展都市的半戶外公共空間。 我藉由使用Grasshopper的參數式運算,在數位環境中, 描述單一的建築皮層、複數彼此相連的建築皮層,以及與 建築量體相連的、做為半戶外空間性質的建築皮層。

2011

EVENT

2018

W O R K S H O P


2011

EVENT

2018

D E S I G N

W O R K S H O P

機 制 間 形

仿生機制裝置 參數式設計

仿生裝置 機制模型 參數式設計

遊戲場 參數式設計 設計運算 Rhino Grasshopper

本展的作品內容來自研究設計團隊交大建築所MArch1 1st Year Studio,其作品架構回應建築論述歷史中堪為最核心 的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係的長久辯論。為了研究調查既存 的機制與形象的關聯性,各組作品由觀察自然界中演化下 處於最佳且最簡要的設計狀態的諸多生物著手,以分類學 的觀點進行歸納分組,從而確立所著眼的多樣機制間的普 遍關係,接續創作者自主性地擷取局部性的機制,並以複 合多種的人造材料依該機制或機制間的共同性加以生產 『機制-型態』之概念模型。 模型在此的目的讓材料與其構成狀態進入實驗測試其隱含 於模型內在的機制與型態,而非表達被轉譯後的概念。此 一研究結果將產出一個無特定機能而可發展的模型,或稱 一個具有發展性的模型,其將做為開啟設計者未來創作的 基本元素。」

如何藉由數位思維與數位製造操作與描述生物型態的生長機制?

展覽指導何震寰老師論述:「在意識到『建築』此一涵蓋 範圍廣大的名詞具有高度紛然歧異度的前提下,此展覽仍 企圖大膽地勾勒出『建築』無非是形象的藝術,『形象』 則是建築創造的格式,而就建築生產方法論的角度上,此 展覽呈現一個Design Studio的工作過程所驗證的:做為建 築『形象』的基礎,『型態』是從『機制』所產生。

我們透過手繪,觀察與描繪生物形態形成的原因、構造組成、與對應的生物 機制,以及,以建築語言和兩種真實材料創造此生物機制所需的構造和形 態,以此機制模型作為形象的基礎,勾勒建築創造的格式與方法。

這次「機制間形」的展覽作品,是我在建築設計第二學期 中,實體構築與虛擬數位工具的練習,一方面藉以設計及 繪製建築傳統技術(包含各種構造、材料之間的建構關 係)理解建築的構築形式空間形態;同時配合其他應用課 程,一邊創作並一面練習的數位工具(包含 Sketchup 、 Grasshopper、Rhino等數位媒體工具),在實體或虛擬的 來回映射,建構思考與想像、表現設計的多元溝通模式。

遊戲場的數位設計研究背景

遊戲場的數位設計研究問題與目標

遊戲場的數位設計研究方法與步驟

參數式設計專題研究的第二階段,我與 兩位同學合作討論生物的生存空間與生 長行為,其中有許多呈現碎形的形態與 方式,我們希望分析規則轉換為空間層 級,藉由參數化設計應用於生活場域。

於是,我們藉由上一階段各自的參數式研究—— 碎形的形態與方式、搭配沃羅諾伊(Voronoi)演算 法、薄模張力結構的參數化設計方法,三種參數 式設計的結合、呈現新的空間層級關係,並以開 放空間中常見的兒童遊樂場作為實驗對象。

在此,我延續上一階段的皮層空間的參數式研究教 學,藉由設定不同參數與各式優化皮層的組成,其 中,甚至加入可以調整時間的動態模擬參數,使皮層 空間成為受外力變化的薄膜張力結構,藉由判斷最佳 化的受力變化瞬間,擷取成建築的組構表現。

同時,在Peter John Pearce的兒童遊樂 廠的案例研究中我們發現:他將泡沫結 構的實驗以支撐架系統與薄殼結構系統 構成一體成形的結構體,創造一個兒童 可以攀爬遊戲的場域。

在建築學的應用中,藉由探討研究碎形、沃羅諾 伊 (Voronoi) 演算法、薄模張力結構的參數化方 法,依據特定生物的尺度與空間使用層級關係生 長複雜性空間、藉由薄膜張力結構界定空間範圍 與性質。

最後,遊戲場的形態與衍生變化的方式,我們以平面 碎形的空間定義與立體化空間的層級,組合 Voronoi 產生的結構體,在其中,利用薄膜張力結構生長,定 義空間的內與外、動線、活動機能,呈現複合性的遊 戲空間。


D E S I G N

2011

EVENT

2018

W O R K S H O P

如何設計與實驗未來城市交通網絡所需要的無人載具與基礎設施?

我們分析現行道路的問題,包含通勤 時間壅擠、安全性、空氣汙染、透水 性等議題,提出以微分的設計分割現 行道路,並將智能道路的設計分為: 基礎、基礎之上可持續更新的裝置, 以及中間的連接層。我們使用中空立 方體作為最小單元與智能道路的基 礎,在其中布滿光纖、電纜及小電池 等元件單元;基礎之上是可持續更新 的裝置,就像寄居蟹可以不停換殼, 裝置包含 LED 系統、道路壓路發電系 統、電動車充電系統與升降機構,以 及透水材質鋪面;最後,藉由中間層 串聯能源與訊號,將上層裝置的機制 由點構成面,擴展到整個區域。

在城市中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中,藉由駕駛輔助科技、視覺辨識、地圖數據、 物聯網、能源科技等技術的整合,以及與現行的道路交通規則與基礎設施共同演 進,無人載具將為城市交通網絡創造更多系統的運作。

汽車產業是科技整合的龍頭產業, 也是人們長途移動與貿易發展的工 具,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因此成為 各國科技大廠、政府法律機關、新創 團隊共同努力的項目。對此,我們 參與這個工作坊時,將團隊命名為 GREEN MACE,是希望能將各自的知 識背景 Mechanics 、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 Electricity 字首組成 Mace ,相互結合所學。我們提出在 無人載具與未來物聯網的發展中,除 了與道路指示系統串聯,連道路都可 以串聯,道路的智能與綠能也是驅動 無人載具的重要基礎建設。

道路基礎建設因為其公共性,我們希 望政府能與企業大廠能發起合作讓除 了封閉系統與區域外,也可以使用台 北現行的調播車道與公車專用道系統 試驗,如同競賽中我們以台北市中山 北路的調播車道為基地加以討論。

工作坊組隊

主題:智能道路

模型:都市母體 Urban Matrix

最終發表

這次的工作坊是我與建築所數位組的 同學、海洋大學機械系的朋友們,藉 由建築、土木、機械與電機科系的背 景知識,在 8 月的空檔,組隊參加由 MIT Media Lab與交大合辦、為期五 天的工作坊。在報名階段,得知工作 坊為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主辦單 位為MIT Media Lab時,我們隨即一 起發想團隊名稱與研究主題。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是近年汽車產 業發展的趨勢,各國科技大廠與新創 團隊,甚至是政府法律機關,皆為無 人載具設計得以在生活中使用而努 力。我們因此提出無人載具在未來物 聯網的發展與道路指示系統串聯,連 道路都可以串聯,而智能道路在實驗 階段,可以使用台北現行的調播車道 與公車專用道系統試驗。

在智能道路的概念上,我們分析現行 道路的問題,包含通勤時間壅擠、安 全性、空氣汙染、透水性等議題,提 出以微分的設計分割現行的道路, 使用立方體作為最小單元,乘載不同 科技對應不同現行道路問題的解決方 案,透過不斷簡化、我們整合為一個 原型,並以台北市中山北路的調播車 道為基地加以討論。

工作坊的最後一天的發表中,我們以 簡報與模型展示智能道路的概念原 型,並與來自MIT Media Lab的講師 討論問答。在問答中「智能道路如何 試驗、與現行系統如何共同運作?」 我以壓克力雷射切割的道路模型舉 例,為了解決城市通勤時間壅塞,我 們以現行的調播車道系統作為優先試 驗的機會。


2011

EVENT

2018

D E S I G N

W O R K S H O P

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暑期工作坊 MIT Media Lab

工作坊 綠能 智慧行動車 跨領域合作 複合媒材裝置 最佳創新奬 都市母體 智慧道路 台北調撥車道

2015年8月MIT Media Lab與交通大

學在台北TAF空總創新基地(現為:空 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合辦主 題為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為期五 天的工作坊,徵選 30 組學生團隊參 與工作坊與競賽。 工作坊的開場論壇中交大講師提 出五個主題:資訊科技(IT)、積 體電路(IC)/系統晶片(SOC)/感測 (Sensing) 、運輸 (Transportation) 、 機械 (Machinery) 、未來綠能與環境 (Energy Storage and Generation)。 之後的工作坊,MIT Media Lab 講 師 分 別 以 《 Pe rs u a s i ve U r b a n Mobility》、《Sound and Mobility》、《Innovative Cities and Districts》、《Last mile logistics》等 題切入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與參 賽團隊討論。

在工作坊第一天的開場論壇與科技分享後,參賽團隊必須 提出各自的競賽議題內容,並在接下來的三天內從概念發 想、實作輔導到成果產出,最後一天的Demo Day展出, 由MIT專家群與台灣產學界前輩共同選出優勝隊伍。

未來城市移動想像 智能道路設計 TAF 空總創新基地

在報名階段時,我與建築所數位組的同學、海洋大學機械 系的朋友們,藉由結合各自建築(Architecture)、土木(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機械 (Mechanics) 與電機 (Electricity)科系的背景知識、與MIT Media Lab的案例分 析,一起發想團隊名稱Green Mace(Mechanics+Architect ure+Construction+Electricity)與研究主題──智能道路, 模型──都市母體Urban Matrix。

經過最後的評選,我們的提案「智 能道路,都市母體Urban Matrix」獲 得最佳創新獎。對我來說,未來綠能 及智慧行動車的議題非常廣大,所需 要的知識與技術在現今的分工中,跨 越本次供參賽團體選擇的工作坊主 題:資訊科技、積體電路/系統晶片/ 感測、交通運輸、機械、未來綠能與 環境等五大面向,這也是工作坊寶貴 之處,可以與不同領域的學生互相學 習,發現自己不足的、獲得更多學習 和前進的動力。

在工作坊的實作中,我們藉由草圖與模型實作,舉講師們 互相討論、與其他隊伍交流,最後發表前,我們使用大會 提供的3D列印、CNC雷射切割、Ardiuno電路板製作正式 的模型,同時與整理過的圖面一起發表。在英文發表中我 們以簡報與模型展示智能道路的概念原型,在問答「智能 道路如何試驗、與現行系統如何共同運作?」,我以台灣 道路模型舉例:現行的調播車道系統作為優先試驗場域。

最後簡報發表的問答也讓我思考:除 了發展知識與技術,在美國大學更重 視產業與學界的合作、與人才接軌, 因此,在台灣的無人載具科技與智能 道路除了提出描繪未來想像的提案, 更需要被討論的是如何試驗、與現行 系統如何共同運作。


D E S I G N

2011

EVENT

2018

W O R K S H O P

走訪舊城區

工作坊討論

空間測繪與設計

展架施工與佈展

我們與在地的文史社群見域 Citilens 合作,藉由走訪新竹舊城區與合作的 老店舖—鴻安堂中藥行、814麗香冰 店、彭成珍餅舖,讓學員認識城市的 歷史紋理與產業的發展歷程。

為期兩周的工作坊,我們訓練素人與 設計科系背景的學生多樣的設計工 具:軟體操作、基地調查與測繪、 CIS商標設計、包裝設計、空間設 計、展架施工與展覽海報設計。

我們與合作的老店舖訪談與認識工作 環境,同時,訓練學員空間測繪,並 藉由設計軟體3d建模、視覺化設計提 案,與老店舖經營者一起提出新的空 間想像。

工作坊最後階段,我們將藉由展覽與 市政府、大眾分享成果。藉由基礎的 木工教學,我們指導學員一起完成展 覽的展架,並於新竹舊城都市再生基 地、東門市場佈展展出。

新 竹 社 計 營 社會設計與跨領域教學 與城市一同設計 新竹舊城區老店

「與城市一同設計:新竹社計營」由 新竹在地的文史社群見域 Citilens 和 交通大學的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TDIS主辦。「社計」是「社會設計」 的簡稱,所謂「社會設計」,指的是 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設計理念; 從另一面而言,這也代表「社計」應 該是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等人人都可 以參與的歷程,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社 會的一份子,都有自己身處的位置與 視角。所以對「社計師」而言,設計 是一種觀看社會的方式,關於人們如 何想像、進而改造、最後落實一個更 好的社會。 因此,課程中我們不只要與老店舖一 起討論商品設計,也要做出能夠促進 舊城文化的事物。在這系列課程中, 不僅只是設計商品、設計空間,更要 能夠分析現有問題,並讓學員運用設 計工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竹社計營」活動自7月2日起至7 月 13 日,密集 20 堂系列課程,以舊 城區周邊的老店家為觀察與實作題 材,讓學員在短期內掌握基礙的田野 調查與設計能力,學習從老店的角度 出發,發展出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 並在新竹舊城都市再生基地、東門市 場展出,與居民分享老店舖的故事與 我們的觀察和設計提案。

現地設計如何教與學?如何幫助職人老店與城市一起成長與創新?

所畢業,在交大的跨領域設計科學研 究中心TDIS擔任為期兩周新竹社計營 的設計教練,透過設計教學、帶領學 員與舊市區老店舖討論創新設計的機 會,更認識新竹舊城區、也檢視自己 的教學與現地設計的整合能力。

作為工作坊的設計教練,我們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學員藉由操作設計工具、認識老店鋪的價值,提出創 新方案。我們與學員和老店舖不同世代的經營者來回討論,將現今的消費模式、城市的歷史紋理交織在一 起,並在新竹舊城都市再生基地、東門市場策展,與居民分享老店舖的故事與我們的觀察和設計提案。

2018 年 7 月,我剛從交大建築研究

2018 新竹社計營 TDIS 交大跨領域 設計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 USR 新竹舊城都市 再生基地 新竹東門市場 青創基地 彭成珍餅舖 工作坊 跨領域合作 職人老店 老店創新 社會設計 設計教學


2011

EVENT

2018

D E S I G N

W O R K S H O P

東門市場燈光工作營 城市的燈光設計 燈光的暗示與引導 新竹東門市場

燈光設計如何改變一座城市?如何改變一座市場?

因此手塚先生推 薦曾一同設計日 本富士幼稚園的 燈光設計師角館 政英一起舉辦燈 光設計工作坊, 因而成為 2018 年 9 月為期三天 工作坊的契機。

藉由學習燈光的種類、色彩、與表現方法,我們盤點城市舊市區 重要的活動節點與市場生活空間,藉由設計情境的設定、與居民 商家的溝通、到實地測試,點亮生活、點亮空間。

「東門市場燈光 工作營」的發 起很特別,由日 本建築師手塚貴 晴在2018年6 月受邀參加「新 竹 300 論壇」期 間,拜訪東門市 場裡的青年創業 基地,因此,建 議在基礎建設與 建築設計上,東 門市場可以以燈 光設計為初步改 善的目標。

2018年8月我參與交大的「永續塹城 在地創生計畫」,其隸屬於「107 年 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中,我們建築所的畢業生與傳播所、 中華大學建築系的學生一起透過課程 內及非課程的活動,配合新竹巿政府 未來巿政推動方向,以新竹市古塹城 區域作為主要教育現場及實踐場域、 活化與再生的專案導向進行實作與推 動大學的社會責任。

工作坊期間,同時,我是交大「永續 塹城在地創生計畫」的專案經理的助 理,扮演領導學生團隊與老師、校 方、媒體與社群間溝通的角色,當時 的計畫以新竹東門市場作為主要的實 踐場域、並在同年 9 月底將在市場三 樓舉行展演活動。因此,我在工作坊 的目標非常明確,以市場三樓鄰近青 創店家的街道作為改善對象,實驗測 試展場的燈光設計,同時與市場的在 地社群討論照明的需求與可能性。在 分組時我擔任組長與當地大學設計科 系學生的合作,藉由手繪和實作與講 師們討論設計提案。

我們分析了新竹 舊城區重要照明 節點、東門市場 的使用機能與不 同樓層特性、市 場街道燈光照明 與特殊店家燈光 照明需求。 最後的情境展示 中,我們在市場 街道使用青創店 家的家具、市政 府提供的照明實 驗器具 LED10W 電球聚光燈與 LED 電池式照明 燈,利用點狀和 面狀的光源投射 營造光源的象徵 性及連續性,張 顯廊道與店面的 生活場景,並提 升街道方向感與 安心感。

Light up the Life, Light up the Street!

點亮生活,就是點亮街道!

工作坊討論

現地實作

工作營前置活動於在地的設計工作室 舉行,這次參與的成員來自在地的設 計工作室、市場內青創店家、與當地 大學設計科系學生,也因此分為三 組進行東門市場的初步調查,工作坊 進行時講師們會先講解燈光設計的方 法,以及協助小組的討論。

我們實地走訪東門市場內部空間,經 過田野調查了解目前市場內部基本燈 光需求性,選擇實作基地,在不影響 市場原本攤商運作之下,更新重整 原有燈光設備,並與市場店家討論需 求,同時,也提供實質的設計方案給 未來可能的店舖使用者。

調查的題目在參與工作坊的日本的建 築師手塚貴晴與照明設計專家角館政 英抵達前,已經發題,有六個項目希 望工作坊成員調查: ( 1 ) 白天、黃昏 及夜晚的比較 ( 2 ) 暗淡的照明:特別 是在夜間暗處的哪邊? ( 3 ) 有人氣的 照明:讓人們能感受的地方、生活中 能感觸的地方。 ( 4 ) 發現性的照明: 讓人們能感受歷史與文化的地方。 ( 5 ) 連續性的照明:前後空間變化感 強烈的地方 ( 6 ) 象徵性的照明:顯眼 的建築、街道及商店等。

我的組別由設計科系的學生與一位東 門市場青創店家的成員所組成,在分 析完整個市場四個樓層後,我們以 「市場街道」為主題,選擇鄰近青創 基地的街道為基地進行情境的實驗。 現地實驗的來回討論中,講師建議我 們創造生活的情境、思考街道的公共 性與實際的使用,因此我們從青創店 家成員的店舖借用了許多家具擺設, 以點亮生活為題,點亮街道空間、改 變市場街道的彈性使用與公共性。

USR 大學社會 責任實踐計畫 永續塹城在地 創生計畫 國立交通大學 USR 新竹東門市場 工作坊 跨領域合作 青創基地 燈光設計


E X H I B I T I O N

2011

EVENT

2018

C U R A T I O N

交大建築展 交大建築所成立於 2000 年,設有建築設計、 數位設計及學士後三組,獨特的組成使得交大 建築所專擅建築數位領域探索創新、當代建築 設計理論實踐以及跨領域整合。 每年 3 月建築所都會舉行為期一個月的交大建 築展,由升上碩三的學士後組學生為主要的策 展團隊,提出策展主題、整合每學年度兩學期 的全所作品,多以交大藝文中心為展場,近年 擴展到校園與新竹市區,以此作為與大眾溝通 的平台,透過故事與展場空間的安排,讓民眾 能從更親切的角度來瞭解我們的建築設計。 【如何開始一趟太空之旅?】

作為共同策展人,我負責展場與展架 的設計與施工。我們利用課餘時間, 與平面視覺組、公關組整合可以回應 展覽理念的展場與展架設計,並於現 場調整燈光、施工與布展。

我們以探索太空與星球的精神出發, 將展場的整體燈光調暗並搭配聚光 燈、設計不同設計工作室的分區展架 創造不同的觀眾與作品的觀看關係, 創造一種探索建築的閱讀方式。

【所內競圖展區】啟程。在太空之旅 的起點,我們被給予打破年級與組 別、組隊參加開學競圖的任務,作為 設計的綜合實戰練習,同時幫助新生 熟悉設計流程與討論。

【如何用另一種方式看見太空?】

【如何從一件太空衣知曉空間?】

【如何讓十二個人住在小王子的星球上?】

【數位組一年級展區】工具。將世界 轉譯成了與其相襯的樣子,建築的產 出除了紙筆與尺規之外,數位設計、 機械手臂與投影裝置將讓我們看到不 同的世界與生產方式。

【學士後組一年級展區】對話。太空 衣提醒了太空人身體活動的限制與尺 度,在維繫生存的實用性和生活的空 間構成間互相約束、理解生命體與無 機物的交流方式。

【學士後組二年級展區】基地模型。 當你住在小王子的星球,在環繞一周 的步道上挪個椅子,將可以再次欣賞 日出日落,同個基地上建築與生活的 型態可以有十二種想像。

【如何建構一顆星球?】

【如何分類行星的個性?】

【如何描述居住星球的生活體驗?】

【基隆外木山組展區】展覽。為了壓 製一顆星球,我們調整物質的成分與 組成、改變爆炸形成的方式,就像策 畫展覽,除了提供作品的空間說明, 也創造建構環境的討論。

【新竹五行住宅展區】研究模型。為 了命名與分類星座,人們在空中建構 起點,測試各式組合、給予空間實體 化的想像,就像中國五行的分類,創 造讓空間運行的模型。

【研究型設計展區】評圖。透過某種 方法的建立與描述,讓創作者的生活 體驗與作品的設計想像之間的關係具 體化,並藉由設計教學中的評圖作為 不同層面設計的討論。

如何策畫一個建築設計研究所的年度展覽?

展場動線&燈光設計

一個學校的建築設計研究所一定會參與校園空間與當地城市場域 的實踐,年度回顧展的策展人必須建立作品與觀眾、與展覽空 間、與當代思潮的關係,或是在某個觀點討論中找到定位。

共同策展人&展場設計與施工


建築成果展 設計工作室 在地社群網絡 觀展經驗 展場設計 展架施工

2011

EVENT

2018

E X H I B I T I O N

C U R A T I O N

2 0 1 7 交 大 建 築 展

年度作品回顧展 展場設計與施工 交大藝文中心

展覽理念

展場與展架設計

展區介紹

我們以「太空漂流指南(SPACE ODD-YSSEY)」為題, 將建築創作比擬在開放宇宙中的移動。「太空漂流指 南」網羅建築所全所設計課工作室的作品,每個設計 工作室都是一顆獨立的星球,此時此刻的建築創作不 標榜無懼的英雄冒險,而是專注的看待面對外在條件 衝突下,創作者本身的自我掙扎和價值判斷。

我們以探索太空與星球的精神出發,將展場的 整體燈光調暗並搭配聚光燈、設計不同設計工 作室的分區展架創造不同的觀眾與作品的觀看 關係,讓非設計科系的觀眾也能從特殊的觀展 經驗得到樂趣,此外,我們在校園中放置兩個 巨大的錯視木製裝置,吸引在校師生觀展。

本屆交大建築所回顧展專注於設計工作室的題 目探討與作品創作過程的掙扎和價值判斷,並 分為七個展區展示。

每件作品都是創作者與未知想像和目標物的來回映 射,創作者的意念迥然多樣,相較以往直接的作品 呈現,本次展覽企圖以太空敘事與創造不同的觀展經 驗,使觀者能更了解不同設計工作室的題目意義和作 品背後的價值、創作方法和想像。

展架的設計因應經費限制我們提出一種可以適 用到全部展區的材料構築、使用二手材料重新 構築,因此展場出現兩個巨大的木框架與透明 防撞包裝紙作為面材的立方體,以及各式的木 製重組展架。

「 Space Odd-yssey 」以空中航行/奧德賽故 事作為隱喻來源,描述創作者/漫遊者面對外 來限制時自我如何掙扎、與之對話,透過不同 的媒介(圖畫、模型、文件、互動裝置)展示 一困境與疑惑中的抉擇。並藉由展場與展架的 設計,創造觀眾與作品不同的觀看關係,讓觀 眾得以用另一種閱讀方式接觸與了解建築設計 領域。

既是太空,也是空間。 Space

是英雄奧德賽,也是前所未見的怪異樣貌。 Odd-Yssey

── Albert Einstein

「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祕奧妙, 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

整個宇宙曾不過就一顆葡萄柚大小,如今所 有星系因為空間膨脹彼此遠離,離我們越遙 遠的星球,以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 ⋯⋯


E X H I B I T I O N

EVENT

2011

社 群 大 拜 拜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台中中區的剩餘空間 破屋與停車場

城市中的漫遊者如何成為行動者?

我們延續漫遊城市所累積的觀察,此次作為空間代理人 (spacial agency) 與在地社群合力建構「可參與」的 基礎,對於街區再造的基地以及鄰近的環境提出公共性的想像。同時,透過集體創作與共同經營,藉由在 地社群關注的不同議題與對象,一起找尋新的共同目標與分享資源,建立一個相互合作的在地社群網絡。

2016 年 7 月,我參與了建築研究所

朋友的工作室「街區實驗室」──成 立於台中舊市區、以社群作為服務對 象,訴求「我們邀請中區社群參與街 區再造計畫,透過集體創作與共同經 營,營造城市的剩餘空間。」當時, 我們試圖在當地的社區組織及NGO的 長期田調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畸零 地與閒置空間再造。在找尋閒置空間 與其所有權人溝通後,我們這次街區 再造的基地包含一個建築物「破屋」 的一樓與二樓、「破屋」前的停車 場,為期兩週的使用期限。 我們在停車場邊界使用棧板構築一座 臨時性的樓梯,由樓梯間隙預留了植 栽的種植空間,圍牆成為了可食地景 的植栽牆,原本被停放汽機車的巷弄 在此構築物的介入下,閒置空間旁的 空地成為各種公共性活動的場域;同 時,我們在網路招募素人加入「一日 店長」,使用預留的棧板,根據不同 營運需求構築不同的使用型態,採集 各種臨時性店鋪的原型;此外,街區 實驗室的其他夥伴也在破屋二樓利用 鷹架搭設展覽空間,展出自己在台中 市區的畢業設計作品與模型。 為期兩周的閒置空間與停車場空地由 素人與在地社群參與再造的過程中, 頓時成為數個粉筆描繪的家屋平面 圖、破屋市集、兒童教育機構的水火 箭、酒吧、咖啡店、社群辦桌、廣播 電台,辦桌與大型牆面投影……

社群 城中城有點計畫

街區實驗室

在兩周動態展覽最後一天的夜晚,我 們舉行了「社群大拜拜」活動,邀請 二十幾個在地社群、藉由五張大紅 桌、一人帶一道菜來中區辦桌,藉由 彼此關注的不同議題與對象,分享彼 此對於中區的想法與未來的目標。

中區再生基地 閒置空間 停車場 臨時性建築 街區再造 快閃店 畢業設計聯展 網路社群 在地社群網絡 行動者

破屋 ( 現為:繼光工務所)

社群大拜拜

一日店長

因為屋頂破了 1 個大洞,讓這個房子 有了破屋的綽號,這曾是家庭紡織工 廠,但隨著時代轉移、房屋衰敗,成 為閒置空間。與屋主溝通後成為我們 短暫的臨時性展覽與行動實驗空間。

透過舉辦社群經營者的聚會,嘗試建 立社群間彼此實體的交流,營造社區 感,也讓彼此有機會分享資源、在社 區中形成新的共同目標、創造新的社 群網絡中的組織分工。

透過網路諮詢與報名,邀請大眾與各 地的社群共同經營閒置空間,為當地 尋找一種介入、參與街區的方法,並 試圖將每一次的介入都能戲劇性的成 為下一場活動事件的線索。

2018

C U R A T I O N


2011

EVENT

2018

E X H I B I T I O N

C U R A T I O N

月 夜 東 門

社群 教育部 USR 大學 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vibe

建築事件驅動場域創生 新竹舊市區策展 東門市場

月夜東門vibe音樂展演活動 #欸上樓吧

東門現成物藝術裝置展

永續塹城 在地創生計畫

2018 年 8 月,我們建築所的畢業 生與傳播所、中華大學建築系的 學生一起透過課程內及非課程的 活動,配合新竹巿政府未來巿政 推動方向,以新竹市古塹城區域 作為主要教育現場及實踐場域、 活化與再生的專案導向,在我參 與的階段以新竹東門市場進行實 作與推動大學的社會責任。

這是一個為東門市場所舉辦的策展活動,藉由市場三 樓空間的策展來創造如夢境般的變異情景,為參觀者 與在地攤販,展示不同以往的東門市場,在歷史厚度 上堆疊年輕的創新能量,帶來新的夢想與想像。

如果你曾去過東門市場 的二三樓,可以發現人 們傾向堆放傢俱在走 廊上作為其室內空間的 延伸。也因為家家戶戶 巧思各異的「現成物 ( Readymade )」擺放, 造就了另一種公共性的想 像。我們延續「在公共走 道擺放現成物」的手法進 行再創作,重新創造一系 列脈絡化的巷弄場景,歡 迎你一起體驗並重新定義 屬於東門市場的公共性!

新竹東門市場 學生專案經理 在地社群網絡 網路社群 媒體公關記者會

觀展經驗

東門市場的夜晚生活十分特別,傍晚許多夜間營業的 店家隨著日夜交替,燈光慢慢亮起。我們策畫一個在 日夜交替的時刻、由移動式的音樂展演活動開始,與 週六出遊的人們一起從新竹火車站出發、一路邊歌唱 邊經過圓環、圓環地下道、護城河、市政府,再走入 東門市場周圍,由市場一樓中心的電扶梯往上、抵達 市場三樓的定點不插電音樂表演。這將是一場結合新 竹在地樂團、工藝製琴師、學生,一起即興互動、分 享音樂、新竹舊城街景、與市場記憶的響宴。

表演舞台設計 展場設計

大學、臨時性的建築與展覽如何作為城市中的催化劑?

永續塹城在地創生計畫

藉由策畫與組織不同學生團體、與在地社群合作,讓彼此發 揮所長、讓當地居民參與討論與了解計畫,同時,與當地民 政機關密切合作,讓一次性的展演活動成為長期影響、觸發 城市中潛在網絡運作的事件與催化劑。

國立交通大學 USR

行動者

活動專案經理助理

學生團隊與在地社群

城市吟遊詩人

音樂MV現場

從一開始作為活動的共同策展人,在 活動一個月前夕成為專案經理助理, 負責管理學生團隊的進度、預算管 理,接洽在地團隊、社群與媒體,後 期經營網路社群媒體與組織記者會。

交大建築所與傳播所、中華大學等學 生所組成的八人團隊,同時,與在地 的社群:市場店家、青年創業基地、 深根新竹的表演團體,一起以東門市 場三樓作為在地創生的實踐場域。

我們與表演團體策畫一場從火車站出 發,經過東門圓環、護城河公園、市 政府,最後再進入東門市場三樓的移 動式演出,邀請旅客與居民一起走過 日夜交替的新竹、一起在城市散步。

展覽與燈光設計的布展過程中,我們 與表演團體討論舞台與動線設計,新 竹出生的樂團突然提議當天在現場 拍攝音樂 MV 。在活動當天,策展成 員、甚至市場居民都一同參與演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