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目次
活動議程表 導覽圖
/ 國立東華大學校園
SHS 計畫和達人學苑介紹
/ p.1
教育部 SHS 總計畫主持人序
陳竹亭.教授 / p.5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暨達人學苑計畫主持人序
吳茂昆.校長 / p.7
達人學苑計畫協同主持人暨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序 鄭嘉良.副校長 / p.9 2014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主題
Glocalization 全球在地化 / p.11
IDEO 的設計思考方法
/ p.15
專家介紹
/ p.21
| 探索旅程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 p.39
1-2 Prepare Research
/ p.45
1-3 Gather Inspiration
/ p.49
2-1 田野調查 A | 綠色經濟 - 人與資源的在地連結: / p.53 陽光電城、池南部落、壽豐農會農學苑 B | 山的價值:亞洲水泥廠、富世村可樂部落 / p.71 C | 萬里尋電記:萬里水力發電廠預定地
/ p.81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 p.89
2-3 Frame Opportunities
/ p.99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3-1 Generate Ideas
/ p.105
3-2 Define Ideas
/ p.113
4-1 Make Prototypes
/ p.119
4-2 Get Feedback
/ p.121
4-3 Facilitate Feedback Conversations
/ p.125
5-1 Track Learnings
/ p.131
5-2 Engage Others
/ p.133
5-3 Build a Community
/ p.135
筆記頁
/ p.137
參考文獻、圖表出處
/ p.145
學生活動中心平面圖
/ p.147
工作團隊
/ p.149
IDEO Design Thinking
SOCIETY HUMANITY SCIENCE
SHS
計畫介紹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21 世 紀 的 高 等 教 育 除 了 專 業 (professional education) 與 通 識 (liberaleducation) 的 目 標 外, 還 要 培 養 發 現、關心、解決社會及全球問題的心智與能 力。這有賴於建立跨 ( 穿 ) 科際教育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的知能。SHS 計畫以 發 展 社 會、 人 文、 科 學 (Society, Humanity, Science; SHS) 的跨科際教育 (TDE) 學習平臺 為「經」,同時以著重溝通為基礎的行為學習 為「緯」。期能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培育能面對 真實世界問題挑戰的跨界溝通人才。
跨科際的訴求正是因為真實世界問題的複 雜性,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需要趨向多元及 多樣。學科發展從多領域 (Multi-disciplinary) 趨 向 界 領 域 (Inter-disciplinary) 或 跨 ( 穿 ) 領 域 (Trans-disciplinary)。SHS 計 畫 主 張 的 跨 科際學習是動態的、行動的、實踐的,應以提 升社會知覺 (social awareness) 作為面對及參 與真實世界公共問題的前提;鼓勵解決問題 要 創 新 (innovation) 的 基 礎; 也 要 培 養 專 業 整 合 (integration)、 合 作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溝通 (communication) 、語言 表達 (literal expression) 的實作經驗 (problem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1|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_ 達人學苑 達人學苑 大師講座
● 專題演講
展望高等教育
● 對話與思辯
- 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
● 專家座談 ● 專家短講
2014 達人學苑
● 影像簡報工作坊
暑期研習營
● 花蓮在地企業及團體參訪
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民主深化、
● 達人開講 ● 達人講堂
綠色經濟、
● 看見東部空拍影片播映及影後座談會
企業社會責任
●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 Talk Show 成果競賽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達人學苑平臺,以「做中學」為主軸理念, 在每年夏季舉辦為期一週的暑期研習營,藉由師生對於相關議題的實際操作與成 果展現,透過各方專家及產學人士的跨領域短講、戶外實地參訪行程、教育部不 同計畫間的切磋交流、成果短講競賽等課程活動,相互對話、交流與溝通,整合 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跨界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讓不同學科、不同專 業背景的學員能從中產生跨領域的交互作用,激盪跨領域思維。 本計畫達人學苑舉辦的方式將以專家短講、分組討論、共同學習 / 集體創意、 戶外參訪、成果展示、為主要內容,藉此改善教育學習環境,並將計畫主題永續、 創意、跨界建構在大學的課程設計上。
|2|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延續達人學苑第 2 期的「永續、創意、跨界力」及全球在地化的概念,今年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提出民主深化、綠色經濟及企業社會責任三大議題,並融入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的概念設計連貫性的課程內容,安排任務由學員 分組共同解決。 今年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專家短講邀請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先 生、臺橡股份有限公司顧問暨董事黃育徵先生、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先生、若 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張英樹先生、明碁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先生、中華紙漿 廠董事長黃鯤雄先生、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李世光教授分別針對三 大議題分享個人經驗與思維,提供學員延伸思考的可能,另達人開講由東海大學 湯明哲校長及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楊倍昌老師分別針對北捷事件的危機處理與校園 重建及缺席的教育行動者深入剖析,啟發青年學子對議題的反思。 期望學員在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一系列的課程裡藉由議題演講、分組討論、 親身體驗、競賽切磋尋找到實踐的可能性,開啟臺灣高等教育跨界溝通與多元學 習的濫觴。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3|
計畫英文摘要 Key Words: Sustainability; Creativity; Trans-discipline; Master Academy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rted with tremendous paradigm shifts. ”Sustainability” 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issue as well as a subject in an era of paradigm shifts. These change open up new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oth academics and education. This subject will be presented in various ways in terms of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s, policies, strategies as well as course designs. In the time of facing diversity and dynamical changing, the key to determine and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lies in the quality of humanity train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thinking in trans-disciplinar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within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ucture. We identify Sustainability, Creativity and Trans-Discipline as three most important keywords for us to face the ever changing twenty first century. The aim of this propos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y to dialogue and practice in a one-week program.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for this program is to raise awareness, uncover problems, and find out possible and workable solutions to certain issues that are happening in our current society. This program, termed as Master Academy, will consist of expert short talk, group discussion, group learning/group innovation, field trips, and progress presentation. It is hoped with this effort, a new course design will root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among the university to build strength of our next generation.
|4|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SHS
尋找台灣「跨科際達人」的願景
PROGRAMME, PRINCIPAL DIRECTOR PREFACE 教育部 SHS 總計畫主持人 暨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教授序
陳竹亭 教授 Chen Jwu-Ting,
Professor 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5|
「 達 人 學 苑 」是 教 育 部「 S H S 計 畫 」 下針對大學師生創造的跨科際學習 (transdisciplinary learning) 舞台。為了促進 參與計畫的師生共同面對世界真實問題 (realworld problems), 不 同 的 專 業 利 用 一 週 的 時 間 共 同 激 發 熱 情 與 遠 見, 一 起 學 習 參 與 (engage), 相 互 溝 通 創 意 (communicative innovation), 學 習 過 程 安 排 實 作 也 有 實 踐 (pragmatic work)。期許聚會結束之後還能在 各校的課程中發枝散葉、開花結果。這樣的學 習機會同時也開放給其他有興趣的師生、產業 專家、社會人士、NGO 組織、公務人員 ..., 期待延伸跨科際教育於社會。 大 會 在 2012 年 提 出 了「 永 續、 創 意、 跨 界 力 」,2013 年 焦 聚 於「 全 球 在 地 化 」 (Glocalization)。今年在延續前兩年的主題下 增加了三個子議題:民主深化、綠色經濟、企 業社會責任。 「民主深化」可以直接連結到太陽花學運 所訴求的「庶民價值」及「民主審議」。雖然 台灣人在尋找社會共識的路走得坎坷,但是站 在全民自由平等的基礎上深化對民主的論述, 將有助於不同背景、信念、職業 ... 的人溝通對 民主的認知和期許。畢竟我們是華文社會中唯 一能投票的國家。
「綠色經濟」在全國核能議題僵持不下的 局面中格外有意義,可以鼓勵學生直接面對我 們社會缺少天然能源的實際困境。當與各種不 同意見者溝通時,不作情緒或印象的對立,卻 是學習針對問題進行專業分析,尋求做出集 體決定的可能。這正是實踐公民科學 (citizen science) 思維的課題。 「企業社會責任」更是要站在市場價值洪 流中尋求台灣的新價值。雖然每當使用責任兩 字總是難免感覺沈重,但是社會創新 (social innovation) 是年輕的一代在台灣經歷了亞洲 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又落到後段班的窘境時, 謀思能否脫離「M」型社會格局的挑戰。格外 值得學界與產業直接對話。 這三個議題都是跨科際的好素材,寄望所 有與會及有志於跨科際教育的同好提出適合的 閲讀資料。避免膚淺的閒聊,而是誠懇的共同 探究討論。在花蓮好山好水的環境中尋找台灣 的未來。
總計畫主持人 台大化學系教授
|6|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MASTER ACDEMY, PROJECT DIRECTOR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 暨達人學苑計畫主持人 序
吳茂昆 校長 Wu Maw-Kuen,
Presiden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7|
在面對全球化挑戰時,高等教育一定要扮 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其中,教育思維的改變將 是最重要的關鍵。自 2012 年起,由東華大家 學負責主辦的達人學苑,陸續的以這些改變教 育思維的關鍵為活動的主題。首先,2012 年 我們提出了「永續、創意與跨界力」三個重要 關鍵字,將台灣面對的議題聚焦,也提出以短 講 (Short Talk) 作為快速傳遞思考以及問題解 決方案的思辯模式。2013 年,我們提出「全 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在地實踐的行動 主軸,並引進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作為解決問題的邏輯訓練。今年,我們進一步 聚焦全球在地化議題,思考台灣未來的發展所 面臨的主要挑戰,以「民主深化」、「企業社 會責任」以及「綠色經濟」,作為跨科際探討 的主題。 今天台灣的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 戰,在於是否確實體認到教育典範改變的迫 切?大學系、院是否真正了解「翻轉教室」的 意義?是否樂於接受不同的學習模式,勇於 創新?達人學苑的設置,即是為了回應這些 問題,並提供整個 SHS 計畫一個跨科際教育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TDE) 的平台。 在為期一周的暑期營,學苑的課程給所有執行 課程計畫的師生,一個實踐所學的機會。
因此,我們以不同學科為基礎,透過各領 域對問題解決的思考方式,建立跨科際整合、 可解決問題的教育模式。我們更期待透過這些 練習,讓跨科際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大學的學院 裡展開。促使高等教育除了傳統學科的知識傳 遞之外,能夠設計以問題導向為主軸的教育方 式,培育學生跨科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東華大學承辦這個具有開創性的教育計 畫,具有不同的意義。作為東台灣的教育最高 學府,東華大學積極推動社會參與的教育模 式。過去二十年間除了參與地方發展,也見證 了居民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考與在地的實踐。這 是除了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之外,花東地區獨 特的人文素養資產。過去幾年來,跨界思考, 創新創業的氛圍儼然已在花東形成。在談論全 球在地化的同時,花東或許已經提供了許多成 功的案例與不同的經驗。 最後,預祝所有參與者在活動期間,收獲 豐碩,萬事如意!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
|8|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MASTER ACADEMY, PROJECT CO-DIRECTOR 達人學苑協同主持人暨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序
鄭嘉良 副校長
Chia-Liang Cheng,
Presiden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9|
達 人 學 苑 自 2012 年 起, 陸 續 聚 焦 跨 科 際 教 育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TDE) 如何可以改變高等教育的思維及教育方式。 繼 2012 年 我 們 提 出 了「 永 續、 創 意 與 跨 界 力」,做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字, 提出以短講 (Short Talk) 作為快速傳遞思考以 及問題解決方案的思辯模式。2013 年,我們 以「 全 球 在 地 化,Glocalization」 作 為 在 地 實踐的中心思考,並引進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做為操作模式。今年,我們更進一 步以「民主深化」、「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綠 色經濟」,作為跨科際探討的議題,探討全球 性議題在地實現的可能性。 跨科際教育是我們對台灣的高等教育內涵 及方法上,提出的轉換方式。傳統的學科領 域 (discipline) 經過不斷的分工、發展,已經 無法相互連結,解決現階段人類社會的發展面 臨的挑戰。台灣的高等教育在過去二十年間的 大量擴張,固然大大的提升了年輕人的教育機 會,但也使得現階段年輕人面臨更多挑戰,往 往認為所學非所用 ,對前途充滿茫然。跨科 際 (Trans-discipline) 提出一種思維轉換,以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為導向,強調學 生的聽、說、讀、寫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再 以領域為學習的唯一中心,強調依據問題來設
計自己學習的內容。如此的思考,仍然以學生 所專注的領域為核心,但是專業領域將被引導 到強調對解決問題的貢獻。這種思考,在團隊 合作時,才更能將自己的專業,應用到解決問 題上。 今年的達人學苑暑期營,以「民主深化」、 「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綠色經濟」作為跨科 際探討的議題,提供 SHS 總計畫下的課程平 台學校師生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企圖探討民 主發展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如何能成為台灣建立 永續的綠色經濟重要的推動力量。這是一個大 課題。花東地區一直是一個充滿創新的地區。 雖然因為交通、產業、都會建設不如西部台 灣,許多在地的團隊多年來的確率先在我們探 討的議題上,有創新的突破。一如前兩年的達 人學苑,我們總可以很輕易的找到在地實踐的 範例,慢慢形成花東居民的生活方式。這是除 了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之外,花東地區獨特的 人文景觀與資產。 今年度,我們希望每個參加的學員,努力 思考自己的專業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扮演 的角色,也思考如何從問題出發,設計學習的 模式,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也期望這不 只是一個計畫,一個暑期研習營。我們期待啟 動高等教育的思維轉換,在各領域間充分對 話,如此才有機會翻轉教育,迎接台灣所面臨 的機會與挑戰。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
| 10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主題
Glocalization
全球在地化 : 綠色經濟、 民主深化和 企業社會責任
2013 年 達 人 學 苑 引 用 全 球 在 地 化 (Glocalization) 做為活動關鍵字,試圖與台 灣目前面臨的挑戰有所結合及啟發。今年全 球脈動的速度及牽動更加頻繁及緊密,因此 我們延續了全球在地化的概念作為今年活動 的基礎,以臺灣在地發展與全球近況相互比 對及剖析,提出民主深化、綠色經濟及企業 社會責任的主題,由專家提供認為可能的發 展方向及解決方針。 臺 灣 在 七 零 年 代 末, 走 向 民 主 開 放, 三十年內經濟快速發展,長期專注發展經濟 造成人權、環境等問題逐漸浮現。三月初的 太陽花學運,傳達了社會內部積累已久的另 一種聲音;香港市民為爭取能選出真正代表 民意特首的投票權,七月一日走上街頭,成 為 97 年回歸中國後首次大規模遊行抗議行 動。綜觀臺灣與香港近期的民主發展歷程, 姑且不論行動在歷史上的定位,兩者在近代 民主發展歷程及處境上多有雷同之處,值得 彼此借鏡。花蓮銅門部落鳴槍守護山林大地 的決心及爭取部落自決亦是另一種民主的體 現。因此,民主應該不僅是一種攸關權力與 利益分配的議會政治,更是一種追求自我認 同與社群共善的公民政治, 綠 色 經 濟 的 觀 念 雖 早 已 被 提 出 且 被 認 同,但無論是私人或公部門政策的決定,依 然 時 常 違 反 綠 色 經 濟 的 原 則, 一 味 追 求 國 內 生 產 毛 額 (GDP)。2008 年 10 月, 在 全 球 經 濟 危 機 起 始 之 際, 聯 合 國 環 境 規 劃 署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1 |
(UNEP) 發起「綠色經濟倡議」(Green Economy Initiative),指出兼顧改善人類福祉、照顧社會公 平、避免自然資源浩劫及控制環境風險四個面向 的生產與消費型態,藉此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 態系。然而,在地球人口等比增加的情況下,資 源將愈趨有限,資源分配成為重要的問題。近年, 核四興建與否即是能源分配及環境資源永續的絕 佳例證。 永續及環境的議題也讓企業社會責任 (CSR) 逐漸被企業納入發展規劃中。企業社會責任不僅 單指對環境的維護,對於員工、社會的社會責任, 包含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 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近年經濟部積 極推動企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鼓勵企業 透過報告書檢視內外部的執行成果及未來願景的 規劃。天下雜誌自 2007 年舉辦「企業公民」評 選,以大型、中型及外商企業類別分組,透過公 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及環境保護四大指 標評比,透露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及迫切性。尤 其永續發展、綠色經濟易被傳統或科技產業視為 形象加分之項目,各大企業特別聚焦在此,加上 大眾的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企業漸漸朝向綠化目 標前進。 根據上述三大主題,我們設計一系列的學習 及體驗,希望學員帶著對在地的關懷,貢獻專長 並相互交流想法,提出偏鄉地區學校節能政策, 我們不預設結果,但期待青年學子透過交流與思 辯,達到跨科際合作及溝通目標,並為自己的土 地、未來多些關心與投入。
| 12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IDEO Design Thinking
IDEO 的 設計思考方法
The Design Thinking Toolkit for Educators 2014 年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的理念和方 法,是基於全球知名的設計顧問公司 IDEO 與 Riverdale 學校合作,專為教育工作者所規劃 的設計思考實踐手冊 -The Design Thinking Toolkit for Educators。在今年的暑期研習營 中,我們參照並擷取 IDEO 的設計思考的方法 和步驟,作為引導學員們進行跨科際思考的催 化劑。 對於設計思考,我們相信 IDEO 所鼓勵的 「從做中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力量,以及 以人為本和保持樂觀的核心價值。不過對於設 計思考的歷程,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並 非強調一種直線型的、或是極度邏輯性思考模 式,因為如 Buchanan (2000) 所說的:設計 問題是含混不清和稀奇古怪的 (indeterminate and wicked);如果設計師的思考架構,都變 成規則化或目錄化,其設計思考歷程就變成仿 效或例行公事,那麼設計師將不再有發掘新的 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因此,我們鼓勵一種交互 作用和反覆 (interactive and iterative) 的設計 思考歷程和方法,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思考模式 和進度,調整工具和步驟,隨時可以來回反覆 使用步驟來幫助自己釐清設計問題,而不是單 純的按表操課的思考方法。 最後,我們鼓勵大家展現冒險和挑戰的態 度,將自己視為設計師,針對我們所提出的任 務,提出具永續、創意和跨界力的解決方案。 也感謝 IDEO 讓我們免費使用他們的設計思考 工具。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5 |
What is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是關於我們相信能夠藉由目的性的過程來改變現況,其新興的和適切 的解決方法,將產生正面的影響。設計思考能給予你創造能力的信心,並在過程 中將挑戰化為轉機。設計思考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01
02
以「人」為本 設計思考源自於對 人們需求與動機的 深 層 同 理 與 了 解, 例如你生活周遭的 老 師、 父 母、 同 事 等等。
合作性
以「人」為本
04
合作性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 個 諸 葛 亮, 不 同 的 人能提供不同面相 的 思 維, 而 彼 此 的 創造力能支持與協 助我們的 idea。
樂觀性
03
實驗性
樂觀性 設計思考最核心的 信念就是相信我們 都 能 夠 做 改 變, 無 論遭遇任何大問題 或是時間太少的困 擾 等 等, 設 計 是 一 種享受的過程。
實驗性 設計思考提供你一個 不斷嘗試和犯錯 (Try and Error) 的過程, 你 嘗 試 新 想 法, 也 能從失敗中學習並接 受各種挑戰與限制, 設計思考就是從做 中 學 習 (learning by doing)。 | 16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探索階段 探索階段 (Discovery) 時為你的想法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設 計思考的特色之一就是以「人」為主體,你需要對於你的老師、父 母、同事等的需求有深層的同理與了解,藉由探索階段開啟一個新 的嘗試並從中得到靈感,準備好後你的視野將更廣闊,而你也會對 於設計上的挑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詮釋階段 詮釋階段 (Interpretation) 時將把你的故事轉化成有意義的深 刻了解 (insights),觀察、田野調查、訪談都能成為一個好的靈感來 源,但要將它們轉化成一個可執行的設計機會,並不是一個容易的 任務,它牽涉到故事述說和取捨想法,直到你能架構一個有說服力 且方向明確的概念。
概念構成 概 念 構 成 階 段 (Ideation) 意 為「 產 生 很 多 想 法 」, 腦 力 激 盪 (brainstorming) 鼓勵人們在沒有限制的條件下進行廣泛的思考,這樣 的思考方式,時常能夠創造出具有遠見的構想,以仔細的準備和清楚 的流程為前提,腦力激盪的過程能夠產出數以百計的新點子。
實驗階段 實驗階段 (Experimentation) 能夠將點子 (idea) 帶入生活中, 建立原型 (prototype) 意謂著把點子變成有形的、實質的,建議一 邊建立原型的同時,一邊與他人學習並分享這些點子,如此一來, 縱使自己所建立的原型還很粗糙,在他人的建議和回饋下,將能夠 得知如何改進並精煉自己的點子。
進化階段 進化階段 (Evolution) 指的是某個概念一路以來所經歷的發展 過程,其中包含:計畫下一步驟、與能夠幫助自己與更了解這個點 子的人溝通、記錄過程;「改變」時常伴隨時間而生,隨著概念的 進展,將過程記錄下來的提醒物品 ( 即使是十分微小的想法、徵兆 ) 變得十分重要。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7 |
設計過程 The Design Process 設計過程就是將思考設計付諸施行,是一個能夠產生與演化想法的、具有結 構性的方法。它共有五個步驟 ( 如圖 1),這些步驟能夠幫助我們如何從定義挑戰, 一直到找到與建立解決方案。並且,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概念,將依賴你的直覺能 力、將你所觀察到的發展成對你將要設計的主體具有情感上意義的想法。
步驟 1
2
3
4
Discovery
Interpretation
Ideation
Experimentation Evolution
5
挑戰來了! 該如何了解它?
我學到了! 該如何消化它?
機會來了! 該如何創造它?
點子來了! 該如何培養它?
嘗試新的東西! 該如何發展它?
Understand the Cahallenge Prepare Research Gather Inspiration
Tell stories Search for meaning Frame Opportunities
Generate Ideas Define Ideas
Make Prototypes Get Feedback
Traack Learnings Engage Others Build a Community
The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oscillates betwee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modes. It can be helpful to be aware of the mode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design phase you are working through.
圖 1:設計思考過程 註 1 IDEO & Riverdale, 2012, p15
| 18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If you only remember a few things…
You are a designer.
Embrace your beginner’s mind.
你就是設計師 !
莫忘初衷
● 將自己融入設計過程中; ● 對自己的創意才能有信心; ● 有策略地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 ● 傾聽權益關係人, 並受他們的啟發,而為他們設計; ● 能夠對生活產生影響力, 是你的機會也是責任。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9 |
● 讓自己重新認識問題 ( 就算你已經略知一二 ); ● 讓自己去學習; ● 樂意去實驗; ● 讓自己接受沒有「正確」的答案, 相信自己在未來能夠找到。
Stepping out of your zone of comfort = Learning.
Problems are just opportunities for design in disguise.
你就是設計師 ! 跳脫舒適圈學習
問題是設計零感的來源
● 讓自己受挫;
● 保持良好的精神;
● 打破自己的習慣和規則;
● 樂觀;
● 使用不同自己專業領域的語言 來豐富你的作品;
● 相信未來會更好;
● 比較不同的零感將會有所幫助; ● 離開教室;
● 以「假使如果…」(What if?) 取代「哪裡有問題?」 (What’s wrong?)
● 與他人合作。
| 20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IDEO Design Thinking
專家短講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 黃育徵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畢業,為前台灣橡膠公司董事長,現為 多間營利與非營利單位顧問,並投身生 態平和與綠色環保等議題,對於台灣社 會的各項時勢變遷,有其獨特見解。
懷抱著對未來台灣土地與農業的夢 想,就教於三芝堆肥種植達人劉力學多 年後,黃育徵成立了「台灣廚餘堆肥資 源化發展協會」,致力於以推廣廚餘堆 肥為核心,推動台灣進入零廢棄、零排 放的時代。
願景 - I have a dream: 夢想每一 天,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能夠再度緊 繫,城市週遭的每一塊綠地,都能成為 人們心靈與衣食的寄託。當我們以關懷 滋養土地,以謙卑的心向自然學習,她 必回報我們那些曾經流逝的美好。
學歷 美國賓州大學化學系學士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現職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新鼎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安泰商業銀行董事 浩然基金會董事 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經歷 世界青年學生旅遊會議(World Youth and Student Travel industry Conference, WYSTC)理事長 世界青年學生及教育旅遊聯盟(World Youth Student and Education Travel Confederation, WYSETC)理事 台北美國學校理事、副理事長及未來發展委員會主席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副董事長、董事、監察人 新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SUMMIT Consulting Group, Inc.)董事長兼合夥人 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Allen & Hamilton)顧問兼合夥人 埃克森公司(Exxon Corporation)探勘及地球化學研究員、供給及貿易分析員 台灣觀光協會理事、名譽理事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23 |
專家短講
OKOGREEN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及行銷總監 | 余宛如 曾任國際知名有機保養品牌行銷經 理,創立生態綠後與國際公平貿易組織 合作,推出咖啡等多樣公平貿易產品, 為發展中國家貧窮的生產者帶來改變的 機會,獲行政院青舵奬國際發展組入 圍,並繼續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深造 食物人類學碩士,探索全球糧食產銷失 衡所造成的環境與社會議題。兼任綠雜 誌專欄作家、綠黨共同召集人、台灣公 平貿易協會理事。自 2008 年起,累積 演講超過 500 場,曾受邀前往斯里蘭卡 擔任亞洲公平貿易論壇的講者、秘魯擔 任國際秘魯食品展生態貿易高峰論壇的
講者、香港擔任社企高峰會公平貿易論 壇的講者,為台灣走出國際新形象。 兼任綠雜誌專欄作家近四年,作品 有:「 同 學 們, 該 是 奪 回 鍋 鏟 的 時 候 了」、「我們都愛火鍋,但是 ...」、「寫 給未來廚師的一封信」... 等與食物有關 的文章,近期為新書「食物:認同、便 利與責任」一書寫推薦序,目前正在將 世界各地的食物運動集結成自己的第一 本書「美味的聖戰(暫名)」,希望八 月可以出版,帶起台灣更多關於食物的 想像與討論。
學歷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食物人類學 碩士 台大經濟系畢 獲獎紀錄 台北市精品咖啡 TOP30 經濟部中小企業新創事業獎 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企業組織獎 學學文創綠色時尚行動獎 數位時代最佳綠色企業獎優選 2014 榮獲創投之星「最佳潛力獎」 2014 英國金融時報 - 渣打銀行台灣企業獎「經濟貢獻」與「企業社會責任」獎入圍
| 24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專家短講
若水國際有限公司 執行長 | 張英樹 1964 年次的張英樹,罹患小兒麻 痺症,儘管雙腿不良於行,卻不影響他 的求學與就業。輔大畢業後,張英樹曾 短暫在證券期貨業工作,不過,對他而 言,人生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一年 後他辭去工作,南下屏東勝利之家。最 初,他協助開發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後 來發現資料建檔有市場需求,2000 年 北上成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 為金融業進行資料建檔,成為國內銀行 的委外建檔機構。 13 年來,陸續發展加油站、蘭花 組織培養、北歐點心、中式便當、美術
學歷 輔仁大學 數學系學士 現職 若水國際有限公司 執行長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 主任 資料來源 YAHOO 新聞 http://goo.gl/LKlEj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25 |
設計編排、餐飲服務、加盟全家便利商 店與手工琉璃等 11 個事業單位,鮮為 人知的是,該中心成立以來,堅持不對 外募款。不論景氣好或壞,張英樹不斷 打破框架,為身障者開創無限可能,也 為社會創下良好典範。 2013 年加入若水國際,希望藉由 在雲端產業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為身 障者開闢全新的就業職場。讓身障者能 夠適才適所,以社會企業的方式解決身 障者的就業生態與現況。
專家短講
趨勢科技 創辦人 / 董事長 | 張明正 張明正先生於第一階段的人生可稱謂 叱吒風雲,他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家,第 三次創業的趨勢科技,被美國「財富」 評選為亞洲最酷的高科技公司,本人更 二度被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亞洲 之星」,公認為面臨變動最前線的亞洲 前 50 名領導者之一,也是 CNBC「亞 洲最佳商業領袖」的年度創新人物。 2004 年底,張明正宣布自趨勢科技退
休,他把自己從變動世界抽離,從追求 小我的成就,擴大為對世界的人文關 懷,經營長才轉用在對人類更有意義的 社會企業「若水」,以創投模式,投資 社會企業的創業計畫,協助公益團體找 出商業模式。在吸引他要做事的標準 是,先問對社會的貢獻與意義,第二才 是獲利。
學歷 賓州理海大學 電腦專業碩士 輔仁大學 數學系學士 經歷 若水國際有限公司 創辦人 趨勢科技公司 創辦人 / 董事長 資料來源 PChome 新聞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print/sa/30/1361/125173440085426006003.htm
| 26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專家短講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 黃鯤雄
黃鯤雄,現任永豐餘集團中華紙漿 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國威斯康辛大 學化學材料科學博士畢業。就業後,從 美國 3M 公司明尼蘇達州總部開始,升 任亞洲區 Health Care 總監,再到上市
公司康那香總經理,三年前到中華紙漿 任總經理及去年升任董事長兼 CEO 的 經驗,常鼓勵同學要從在學時就積極準 備,建立語言、專業、合作等能力,才 能掌握機會,開創前途。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博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與森林學院碩士班 淡江大學化學系工研院建教合作碩士 / 學士 經歷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現任 )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康那香公司集團總經理 康那香公司海外事業部總經理 3M 亞太區醫療保健事業部主管 3M 美國總部 (Minnesota State) 產品開發部資深經理 3M 美國總部生命科學中心資深研究員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27 |
專家短講
明碁電通 董事長 | 李焜耀
出生於台灣苗栗後龍,曾任宏碁副 總經理,後赴瑞士進修,學成後任明碁 電腦總經理,策略性地將公司核心技術 擴充至多元領域;並提出企業願景為「傳 遞資訊生活的真善美」,將改善人類生 活形態當作企業經營的首要目的,發表 BenQ 品牌,奠定企業永續經營基礎, 並定調集團發展策略。李現任友達明基 集團董事長。
力量,回饋社會。友達自 2009 年起即 在建廠的過程中以減少能源耗用及生產 綠色節能創新產品為前提,並在 2011 年獲得全球第一座 LEED 白金級高科技 廠房認證;BenQ 明基致力推動碳足跡 盤查、逐步改善產品設計,創造低碳經 濟。集團基金會更連續多年舉辦植樹活 動、鼓勵原創藝術、關懷在地族群,保 護環境、更用心發揚台灣之美。
集團企業除共同致力邁向綠色永續 外,更運用綠色科技和結合企業經營的
學歷 洛桑管理學院企管研究所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 經歷 宏碁董事長 明基電通、佳世達科技、友達光電董事長 得獎紀錄 1987 年 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傑出經理人」獎 1994 年 商業週刊當代傑出企業人物之「尊爵獎」 2000 年 數位時代周刊《2001 年十二大風雲 CEO》排名第四 2003 年 天下雜誌「十大企業家」排名第九 2005 年 天下雜誌「企業家最佩服的企業家」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84%9C%E8%80%80 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n/2011/01/08/577163 MoneyDJ 理財網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c9ab477b-7b00-4c79-ba40-0d67c783305f
| 28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專家短講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 高文琦 致力於探究事物與學理之基礎本 質,參與公共事務,認真教學,關懷學 生。長期關心臺灣民主法制之發展,說 理敘事鞭辟入裡。1997 年尚在德國攻 讀博士學位期間,即發表「論『市民不 服從』在道德論證上之界限」(收錄於 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2007 年發
表「論人道干預」一文,由國際法、歷 史演變與康德晚年提出的「論世界和 平」,探討人道干預在國際法的實踐問 題,並以德國法制為例,說明人權與國 家主權之間的糾葛。近年參與跨科際問 題解決導向課程實驗計畫。
學歷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畢
專長領域 基礎法學、比較法 任教科目 法理學、西洋法律思想史、法律倫理、法學方法論、法學緒論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29 |
專家短講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 所長 | 林建山
林 建 山 (DR. BERT J. LIM), 臺 灣 花蓮人,經濟管理學哲學博士 ( PhD in Economics Management )。現任我國 三大財經智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是活躍於國內 外的知名制度經濟學者、政經評論家、
專欄作家,輒為政府公、民營單位提供 顧問與諮詢,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 題,散見主要報章雜誌;熱愛晨跑運動 逾三十年,也是一位出色的業餘書法家 與現代詩人 ( 筆名余素 )。
學歷
著作
美國拉撒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
〈知識經濟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
〈商情預測〉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 〈現代服務業行銷學〉
經歷
〈臺灣企業原理〉
第二次能源危機期間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
〈永續政策經濟學〉
第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
〈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主任 全國工業總會最高顧問 全國商業總會顧問
獲獎紀錄
全國傑出總經理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
首位榮膺美國國務院韓福瑞獎金得主
國立臺北大學籌備處專任顧問 國立東華大學校務顧問
國家人力創新傑出學人獎
臺灣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監事會主席、理事
資料提供 : 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研究基金會
行政院人力評鑑小組委員 公務人力中心國家高級文官團講座教授 行政院中長期資金運用工作小組委員、經建會諮詢委員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董事、國立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發展諮詢委員 中華智慧型運輸系統協會 ITS Taiwan 法制智財主任委員 中華智慧型運輸系統協會 ITS Taiwan 評獎委員會主任委員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研究專長 制度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公共政策管理學
| 30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專家短講 達人開講
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 王金燦 王金燦,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 程 學 系 教 授。 目 前 對 於 綠 色 能 源 中 「 廢棄物能資源化再利用 」 已有多年的 研究經驗,透過跨科際學科養成教育 計畫的執行,將相關跨科際技術落實 於學生教育上。
前臺灣國發會已經研擬「綠色經濟政 策綱領」,各部會依據剛領擬定具體 計畫,推動綠色經濟,兼顧經濟發展 和 環 境 保 護, 足 見 「 跨 科 技 學 科 」 養 成的重要性,尤其針對未來綠色經濟 等問題的解決與思考,絕非單一高度 化專業技術可以處理,因此希望學生 鑑 於 全 球 對 「 綠 色 經 濟 」 的 高 度 未來能透過這些學習與實踐機會,讓 重視,各國皆投入相當龐大的研究資 跨科際教育內涵能深植於學生心中。 金,研擬相關的對策與發展方向。目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航太工程研究所博士 經歷 國立宜蘭大學 特聘教授 (2011 年 ~ 至今 ) 美國 OSU 大學 訪問學者 (2013 年 ) 研究專長 微熱流、燃料電池、生物能 專業證照 甲級毒性化學物質證照、品管工程師 獲獎紀錄 國際發明家學術國光獎章 (2012 年 ) 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延攬及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2011 年 -2013 年 ) 國立宜蘭大學研究績優獎 (2008 年、2009 年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31 |
專家短講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 | 李世光 李世光教授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博 士,曾任職於美國 IBM 公司研究員多 年,回國後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應用 力 學 所、 工 程 科 學 及 海 洋 工 程 學 系 / 所,曾擔任國科會工程處處長、工研
院副院長、資策會執行長,自 103 年 1 月起正式擔任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 計畫共同主持人與執行長,在跨領域 科技研究、管理、教育及產官學研的 整合工作上有豐富經驗。
學歷 2009 年 美國費城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高階經理訓練課程結業 (AMP) 1987 年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主修理論及應用力學、副修物理 1985 年 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主修理論及應用力學、副修物理 1981 年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現職 科技部產學推動諮議會共同召集人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與海洋工程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智慧財產培訓學院顧問 經歷 美國 IBM 加州聖荷西 Almaden 研究中心研究員 (1987-1994) 台灣大學研究發展委員會企畫組組長 (2002-2004) 新竹生醫園區籌備處生醫研究規劃組組長 (2003-200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技術發展處處長 (2004-2007)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2007-2010)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 (2010-2012) 榮譽及重要獲獎紀錄 第七屆中華民國力學學會會士 (2012) 第十一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2010) 第一屆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會士 (2010)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Fellow (Nov. 2006) Institute of Physics (FInstP), Fellow (Dec. 2001) 以「可撓式致動器」榮獲 102 年國家發明創作獎之發明獎金牌 (Oct. 2013) 侯金堆 2012 傑出榮譽獎 ( 基礎科學 / 數理類組 ),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 (Feb. 2013) 第十五屆光學工程獎章,中華民國光電學會 (Dec. 2009) 第十五屆東元獎 ( 機械 / 材料 / 能源領域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2008) 2007 第三世界科學院 (TWAS) 工程科學獎 (Nov. 2007) 國科會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2005):帶領研究團隊完成台大抗煞一號的相關研究 國際傑出發明家「名人堂」暨「終身成就獎」,臺灣國際發明得獎協會 (Nov. 28, 2011) 國科會傑出獎 (1999-2001, 2002-2005, 2010-2013) 第一屆有庠科技講座 ( 奈米科技類 ) (2002) 美國 IBM 公司發明成就獎 (Invention Achievement Award) (1994)
| 32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專家短講 白羊老師教你看懂微電影創意
專職電影工作者|胡皓翔.白羊 胡皓翔,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畢 業,現為新銳導演,致力以喜劇詼諧創 作,作品曾獲「第 27 屆金穗獎」,是 最年輕獲獎的導演,同時,也曾獲得桌
上攝影短片競賽最佳創意獎等多項獎項 肯定,並以電影新作「布袋甩尾」,獲 得資策會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計畫的補 助。
學歷
執導影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LE MERIDIEN TAIPEI Regent Taipei
經歷
7-11
國立臺灣大學
Hennessy
國立師範大學
Bristol-Myers Squibb Taiwan
內湖社區大學
家扶基金會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推中心
VICHY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等多處影像製作課程講師
Sony Samsonite
個人得獎紀錄
Intel-NTU
《就要綠燈了》2004 第二十七屆金瑞獎優等 DV
《Grain Coin》第三屆奇幻藝術玄武獎入圍影片
YouTube
《Desk Sky》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無疆界 DV 影音競賽 - 最佳
中華航空
創意獎第七屆五校傳播學系作品聯展 - 劇情組 佳作
OVOMEDIA 黃俊雄布袋戲 ( 天地多媒體 ) 等工商及公益團體執導影片。
影視作品 《陽陽》 《茱麗葉》 《殺手歐陽盆栽》之側拍導演,幕後花絮短片 著作 《我發誓,阿嬤也能當 YouTube 導演》一書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33 |
專家短講 達人開講
東海大學 校長 | 湯銘哲 現任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博士,是 服務社會人群方面也頗多貢獻。 知名的生理學家,專精於腎臟生理學與 常可看到湯校長在教學與研究之 細胞及分子生理學。 餘,背著球拍到球場打一場網球。對文 學、音樂及美術也保持親和力。以重視 湯校長深耕於研究,得到多次國科 「人性尊嚴」的教育為己任,「得天下 會的甲種研究計畫,並榮獲國科會傑出 英才而教之」為人生之大樂。喜歡談科 獎、王民寧傑出貢獻獎,以及台北醫學 學與人文。業餘常拿起毛筆寫詩作詞, 院傑出成就獎。湯校長教學與研究並 文采豐,意境深,是一位很感性的教授, 進,在學術界表現卓越,深獲肯定。在 得有「詩人校長」之美譽。
學歷
獎勵事項
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學博士
北醫傑出成就獎: 96 年 王民寧傑出貢獻獎: 94 年 ( 第 15 屆 )
經歷
國科會研究獎:
國立成功大學教務長 2007 ~ 2011
84( 甲種 ), 86( 甲種 ), 87( 甲種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2001 ~ 2007
88( 甲種 ), 89( 甲種 ), 90( 研究計畫 ),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2002 ~
91( 研究計畫 ), 92( 傑出獎 )
專長學科 腎臟生理學、細胞及分子生理學、 組織工程、細胞生物力學
| 34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達人開講 專家短講
國立成功大學 微生物免疫學 研究所教授|楊倍昌 「α」 據 說 是 一 切 的 起 點。 學 識 字說話、讀雜書、學生物學、翻閱科 學史,有一些 STS 的朋友,讀書的道 路繞了一大圈,原來就是為了經營一 間自己命名為「α」的實驗室。之後, 教教書,研究腫瘤免疫學,寫點文章, 參加課程計畫,成為一個用點分子生 物技術看看生命,看看細菌,看看免
疫細胞,看看芝麻大小事的人,所以 還算歸屬於生物學家的同一類。 最近著迷三件事: 1. 如果我是山頂洞人,我會怎麼看世界? 2. 如果我是大學生,我需要那一種大學? 3. 如果我只認得中文,我能做什麼有趣 的科學?
學歷 1984/04 至 1989/09:德國杜賓根大學,人類遺傳學博士 1975/09 至 1981/06:中華民國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 / 碩士 經歷 2000/ 08 訖今: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2011/ 04 至 2014/05: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2006/ 08 至 2012/07: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所長 2007/ 08 至 2009/02: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發展分處,主任 2003/ 09 至 2005/07: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視聽中心,主任 2002/ 08 至 2003/07:國立成功大學,生物技術中心,執行秘書 獎項 2011 年:免疫學會基礎醫學傑出研究學者獎 2010 年:財團法人沈水德文教基金會學術論文獎 2010 年 & 2012 年:成功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專書 楊倍昌、陳政宏、蕭佳純編 (2013)《大學轉骨方—在地觀察、行動與實踐》。台南:STM 中心。 楊倍昌 (2012)《科學之美:生物科學史閱讀手記》。台北:巨流。 楊倍昌 (2008)《看不見的工具:像生物學家一樣思考》。台南:STM 中心。 專長 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物技術、科學史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35 |
任務說明 : 題目:節能方針 - 舉一校為例 步驟: 1. 每組選定一所大學 2. 了解該大學歷史、人文發展脈絡及背景 3. 了解該大學目前能源使用狀況 4. 組內意見提出與激盪 ( 善用 Mentor 諮詢資源 ) 5. 發想呈現方式 ( 以現有資源 ) 及分工 6. 製作成果展所需道具或借用器材 7. 成果展出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在經歷專家演講之後, 開始討論每一組所感興趣的議題, 在 discovery 階段, 便是帶領大家深入議題, 一步一步釐清自己所面對的設計挑戰是什麼? 自己是為誰在思考解方?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1-1
這個部分將會藉由小組不斷的討論,針對 挑戰的目標、設計的對象等等,一步一步釐 清。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步驟 1
請使用以下表格分享並收集組員們對於這 個議題的想法,利用大家所分享的內容重新定 義這個挑戰,直到組內所有成員都認為這個挑 戰是「可以理解的」、「適當的」、「可以達 成的」為止,透過這個過程,可以凝聚組內對 目標的共識。 你的關鍵想法 :
活動日期: 8/25( 一 ) 16:00-17: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39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 Dicovery 旅程一
可能的改變機會:
可能的限制 :
可能遇到的阻礙 :
小叮嚀 請將這個定義完成的挑戰寫在大家都看得見的地方 ( 如:牆上、白板 )
| 4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步驟 2
Share What you Know 將牆壁分成兩個區塊,分別為「已知區」與「未知區」,接著組員們各自使 用便條紙,寫上自己對於這個挑戰已知的資訊和未知的資訊,並逐一分享,組內 成員們接著對其發表回饋,最後,將牆上的便條者中同樣主題的紙張分為同一組, 這些主題可以用於下一階段的研究部分。請別忘了將分類完成的主題與資訊記錄 在下表中: 我已經知道的(已知區) :
我還想要瞭解的(未知區):
小叮嚀 ● 每一條資訊就使用一張便條紙。 ● 字不能太小。 ● 「已知」與「未知」的便條紙可使用不同顏色做區別。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41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 Dicovery 旅程一
步驟 3
Build your Team 成員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中,請包含自己的專長和對於這個挑戰的野心 (ambition),藉由野心的分享可以確定組內對於目標的共識,分享專長則可以完 成組內角色的分工,請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定位每個人的角色和責任。 組員名字
角色和任務
| 4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步驟 4
Define your Audience / users / customers 確認這次的 design thinking 是在為「誰」解決問題,在便條紙上列出最直 接相關的人,貼在牆上,並從牆上的名單中找出次要的相關者;接著,為每位相 關者定位,哪些人可能會扮演這個挑戰的支持者?哪些人可能持反對意見?理解 相關者能夠幫助我們對於所要解決的問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請在下表中填入聯 想到的關係人:
間接相關者 Extended Audience(s)
直接相關者 Core Audience(s)
間接相關者 Extended Audience(s)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43 |
1-1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 / Dicovery 旅程一
步驟 5
Refine your Plan 開始訂定解決問題的計畫,藉由討論方式訂出目標、每次討論的時間、成果 完成的 deadline 等,並製作明確的日程表,貼在牆上。可參考以下步驟完成計畫: 全組一起製作日程表,將需要完成的任務、完成任務的時限明確寫 在日程表上,確認組員都清楚日程表並有信心能依照時間完成任務。
在日程表上明確訂出小組討論、合作的時間。
製作一個「可被大家看見的」計畫提醒 ( 如:將步驟 (1) 的日程表放 大貼在牆壁或白板上 ),如果需要,也別忘了建立組員間的文件共 用系統 ( 如:google document、dropbox 等 )。
| 4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2 Prepare Research
1-2
在吸取在地實踐者的分享後,這個階段的 目的是替 design thinking 的過程尋找援手, 不論是取得人或是機構的幫助,都能讓組內成 員更了解挑戰,累積相關資訊與知識。
Prepare Research
步驟 1
Identify Sources of Inspiration 與人的相遇能夠提供設計靈感,畫出與挑 戰相關的所有人的關係圖,決定組員們對誰最 有興趣、最想跟誰學習,並與之取得聯繫;接 著尋找對這個挑戰主題最熟悉或最不熟悉的 人,與他們對話可以幫助團隊了解一般人對挑 戰主題的認知。
活動日期: 8/25( 一 ) 17:00-18: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45 |
1-2 Prepare Research / Dicovery 旅程一
使用者 :
專家 :
利益相關者 :
小叮嚀 列出田野調查中小組欲完成的活動。
| 4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2 Prepare Research
步驟 2
Build a Question Guide:interview 與陌生人對話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做好訪談前的準備十分重要,與你的 團隊共同構思訪談的主題,設計以開放式問句為主的問題,並妥善地安排提問順 序,並記得分配成員的角色 ( 如:誰負責提問?誰負責記錄?誰負責觀察受訪者 的小動作? )。請於下表構思所欲提問之問題: 訪談問題列表:( 記得依調整後的順序編上編號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小叮嚀 - 安排提問順序的方法: ● 先問最不容易令人感到排斥的問題。 ● 針對受訪者的答案「加廣問題」,如:對未來的希望、有什麼擔憂等等。 ● 針對與主題相關處「加深問題」,如:挑戰受訪者的言論、提問細節等等。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47 |
1-2 Prepare Research / Dicovery 旅程一
步驟 3
Prepare for Fieldwork 準備田野調查時所需的物品、再次與訪談對象或參訪機構確認時間、分配組內 成員的工作。 田野調查 工作分配表: 組員名字
角色和任務
小叮嚀 - 田野調查: ● 帶一個硬紙板或資料夾,方便墊在紙下書寫。 ● 錄音、拍照前要取得當事者同意。 ● 記得攜帶事前調查的,關於受訪者 / 受訪機構的資料。 ● 可準備謝卡作為謝禮。
| 4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一 Dicovery / 1-3 Gather Inspiration
1-3
對事物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是解決問題的關 鍵,這個步驟將對於如何訓練觀察力提出建 議。
Gather Inspiration
步驟 1
Immerse Yourself in Context 此步驟提供了訓練觀察力的具體方法,首 先,挑選一個可以經歷和這次的挑戰相同經驗 的地方,親身體驗,並觀察、紀錄;和成員一 起討論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有什麼感受, 組內分享。( 影片帶入情境 )
步驟 2 小組討論 組員先各自在便利貼上寫下受影片所啟發 的靈感,再對組員發表(發表內容不限靈感, 包含自己的感受、其他見解等皆可發表),最 後全組一起將便利貼上的靈感分類。
活動日期: 8/25( 一 ) 19:30-21: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49 |
1-2 Prepare Research / Dicovery 旅程一
小組討論 memo :
| 50 |
IDEO Design Think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這個部份,首先會透過至田野調查進行各種體驗活動 ( 可 能是訪談或遊戲 )。接著,你會發現經過前一天的短講 (Short Talk)、田野調查 (Field Trip) 之後,腦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資 訊與故事。Interpretation 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將這些你所聽到 的故事、觀察到的現象、實查的訪談等等轉化成有意義的、更 精確的想法。 當然,在尋找意義、並且將其轉化成為能夠實際操作的 機 會 並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情。 我 們 將 會 透 過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與 Frame Opportunities 兩個部分的活 動幫助你找到一個令人驚艷的觀點,並且替下一步的 Ideation 建立明確發展的方向。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2-1
時間
課程內容
8:00
出發
8:00-8:30
車程 陽光電城
田野調查
8:30-10:30
認識太陽光電綠能發展 陽光電城園區導覽 舊都心重振計畫討論
路線 A
10:30-11:00 車程 11:00-12:00 池南部落巡禮
綠色經濟 -
12:00-13:00 樹屋午餐
人與資源的在地連結
13:45-14:15 車程
13:00-13:45 部落營造討論 壽豐農會農學苑 14:15-15:45 認識無毒農業、有機農業 農學苑現場參訪 15:45-16:00 回程車程
活動日期: 8/26( 二 ) 08:00-16: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53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綠色經濟 - 人與資源的在地連結 「綠色經濟」思潮,提出「經濟」與「生態」和「重新回歸自然」 的結合,探討文化認同與價值、工作、貨幣、綠企業、政策、全球化及 在地化、稅賦、福利、土地,從個人行為到國家政策,從腳下土地到世 界產物的交流。綠色經濟所要強調的:行諸於內的,是愛心的擴展(或 者是意識層次的提升);行諸於外的,則是公平與正義的訴求與行動。 這種公平與正義所涵蓋的範圍,從單一人類(社會)物種之內,到不同 物種之間(地球上的動植物),再擴充到不同的世代之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對地球永續的綠色經濟初論)
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人們對怪異天氣越來越習以為常。異常氣候 下,農產品不穩定的生長收成導致價格波動、極端氣候影響班機起飛, 許多自然資源的供應也因環境因素影響造成各種經濟損失。社會大眾逐 漸重視綠色思潮,但過往產業發展總是在追求 GDP(國內生產毛額)成 長,忽略經濟成長應廣含森林、河川、土地、動物等自然資源的評估。 從經濟到生態,綠色經濟影響的範圍之廣,從個人行為到國家政策、企 業到土地、全球到在地,未來除了評估經濟成本效益時,應該同時將如 何降低自然資源消耗納入考量,進而達到改善人類福祉、照顧社會公平、 避免自然資源消耗及控制環境風險。當人口逐漸往城市集中,除了常見 的有機農產、生態旅遊、休閒農業等,能讓逐漸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們, 也能有機會回到大自然中學習知識、重建對土地的情感之外,合宜的綠 色科技、更友善環境的資源應用,將會是未來維繫人類和這片土地共依 共存的關鍵。
| 5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一、洄瀾之心-陽光電城 議題:城區發展的願景與現實 化石燃料日漸耗竭並帶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氣候變遷等後 果,取之不盡的太陽能,成為提供人類未來能源的好選擇。花蓮陽光電 城的設立,除了作為重要的再生能源示範投資,還扮演著帶動花蓮市六 期重劃區重啟風華的心臟角色。然而,隨著地方執政者的更迭,政策考 量背景、立場不再延續,加上綠色能源經濟效益備受質疑,期望陽光電 城帶動城市空間發展轉化的理想,在實際執行上顯得挑戰重重。
簡介 1926 年,日本政府完成了從花蓮市到玉里的東線鐵道。作為第一 大站的花蓮港火車站,聚集了因開建工程而來的勞工,接連帶來大量的 人潮、商機,更在後來成為花蓮市鐵路與長途、短程客運轉的往來交通 必經據點。連帶使得火車站所在街區經濟高度發展,尤其是向外延伸的 「黑金通」(現為中山路),更因興盛的食、衣、往、行等民生用品和 南北雜貨交易,還有娛樂行業紛紛開張而繁華興盛一時。直至 1980 年 北迴鐵路全線通車,花蓮火車站往內陸遷移,舊火車站街區的熱鬧場景 遂逐漸沈寂。 為帶回往日榮景,花蓮縣政府在前縣長謝深山任內,以舊有火車維 修場為主體,為舊市區所在之六期重劃區作整體規劃,提出「花蓮洄瀾 之心陽光電城計畫」,參加內政部「創造臺灣城鄉新風貌」競爭型計畫, 獲得第 1 名及八千萬元的補助經費。翌年,再獲得經濟部能源局陽光電 城計畫首獎及補助經費一億二千萬元。全區分成五期工程,自 2005 年 底開工至 2012 年初完工,共使用經費四億餘元。陽光電城主建物為鋼 構建築,空間則包括了光電咖啡廳、洄瀾城鄉願景館,連結週邊重劃區 域設置懷舊月台、地景平台、景觀生態池、遮陽棚架、自行車道等,形 成花蓮市一處展示城市舊有文史脈絡、吸引遊客駐足的觀光景點。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55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地理位置 洄瀾之心-陽光電城所在的六期重劃區,位於花蓮市東南隅,大致 為中山路、重慶路、博愛街及連通太平洋水岸之間範圍區域,面積約為 3.34 ,其中絕大部分為舊有市區精華地段,透過陽光電城的綠色能源帶 動,舊火車站街區的商業與海濱自然資源有了結合的機會,形成串連觀 光、產業、生活公園開放空間。
圖 2 洄瀾之心-陽光電城位置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圖 3 陽光電城入口前景
圖 4 延伸至太平洋的園區
| 5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太陽光電系統 陽光電城太陽光電系統設置,可謂是花蓮綠色能源發展的重大里程。 園區裝設了透光式及非透光式的併聯型、獨立型、緊急防災型太陽光電 發電模組系統,發電功率共 203 瓩(kWp),每年約可生產 18 萬度電 力。為更降低環境負荷,園區內儘量減少蓄電池的使用,所生產的電力, 除直接作園區設施場所自用外,多餘的電力則直接匯集後賣給台灣電力 公司,每度電以 3 元計,每年可節省電費 59 萬餘元。作環境因素換算 的結果,大概可減少 112.332 公噸二氧化碳,及數十公噸的氮氧化物、 硫氧化物排放,產生相當於 20.3 公頃森林的綠化效益。 (花蓮縣政府,2010)
圖 5 透光併聯型太陽光電模組
圖 6 非透光獨立型太陽光電模
不過受限於目前太陽光電發電效率技術發展,及花蓮地處縱谷之間、 日照時間較短的現實條件,相對於投入的經費數額,陽光電城的太陽光 電發電效益,可謂仍處於節能、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環境保護、教育示 範價值,遠超過帳面上實際發電效能數字意義的階段。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57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園區發展 當初陽光電城及週邊園區的規劃,其效益涵蓋發電、環保、觀光、 產業層面,將以其如心臟般重生的效果,帶動周邊老街區之復甦,提升 花蓮結合公共空間及地方特色的正向發展。但在實際計畫執行上,主管 單位卻遭遇工程進度延宕,招商及營運管理、吸引觀光等成效未如預期 等波折,並接連受到監察院、審計部的調查。甚至在現任縣長傅崐萁接 任後,因其認為陽光電城造形突兀、猶如「鐵工廠」,更提議將陽光電 城鏟平,將空間重新與南北濱一帶跟六期重劃區作整體開發規劃。 現今,園區則作分區的使用。景觀台地由文化局作為石雕園區,展 示花蓮著名的石雕藝術作品;願景館及洄瀾館也由文化局邀請藝文人士 進駐,定期舉行藝文研習活動;陽光電城主體建築及設施,則由建設處 經管,辦理太陽能示範推廣教育訓練;咖啡廳由社會處委託聽障協會經 營;景觀生態池等週邊環境之植栽綠美化及草皮修剪維護,由農業處及 環境保護局共同辦理。2014 年初,配合園區舉辦的太平洋燈會,花蓮 縣政府將原本的南濱夜市攤商轉移至園區營運,形成彩虹夜市,目前正 逐步營造原住民一條街、大陸十八省特色一條街,將使陽光電城園區朝 向新商圈聚落發展。
圖 7 彩虹夜市
| 5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任務 陽光電城及其園區所在的六期重劃區,是花蓮的舊火車站。前任花 蓮縣長謝深山時期提出洄瀾之心計畫,結合太陽能發電應用與花蓮海岸 線觀光發展,為這個區域的都市更新提出一套藍圖,如今在不同地方執 政者的思考脈絡下,此區域的都市發展面臨著截然不同的決策局面。請 大家想一想,舊街區的活力重啟,最需要的元素是什麼?以都市發展的 角度而言,可能有怎樣的應變規劃,能讓既有的資源能被延續利用?
深層思考 1. 台灣超過 98%的能源仰賴進口。 在追求永續的考量前提下,各個社會部門的單位,可以發展怎樣的綠 色能源能 源政策,又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參與綠色經濟的運作?而使用能源的一 般民眾, 除了日常的節能行為之外,還能有怎樣的作為? 2. 電力系統是現今都市建設重要的一環。 從綠色能源到綠色經濟,陽光熾熱燦爛的花蓮,發展太陽光電系統能 產生的直 接實質效益卻不如預期,這可能會對花蓮著重的觀光産業產生怎樣的 影響?可 能有怎樣的應對之道? 3. 在現今台灣的選舉制度下,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為求突顯政績,常造 成政策的連貫性問題。 除了選舉投票之外,還能有怎樣的方式督促、支持政府單位貫徹已經執 行的政策?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59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二、被遺忘的原始部落 ─ 池南樹屋餐廳 議題:產業與社區經營 池南部落是目前台灣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之一,目前社區以經營原住 民風味餐廳、生態導覽、手工藝體驗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能夠維持生計, 面對花蓮各地的觀光競爭,池南社區該如何用在地資源維持競爭優勢?
簡介 池 南 部 落, 阿 美 族 語 名 為「BA-NAW」。 社 區 內 人 口 阿 美 族 占 45%,以務農為生;漢人則占 55%,以經營商業為主,集中在鯉魚潭 邊的商店街,從事小吃與租賃遊湖小艇。早期池南部落因為鄰近花蓮市 區且為台九線必經之地,遊客如織、觀光産業鼎盛,後因台九線改道而 逐漸沒落,社區也面臨著失業、人口外流等問題。 池 南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成 立 於 2004 年, 以 阿 美 族 文 化 為 主 軸,積極投入活化原住民文化, 帶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 工作。和大多數社區營造模式有 很大的差異,池南社區發展協會 直接從產業面切入,利用政府方 案補助作為起點,帶動地方產業 發展,先解決當地失業嚴重的問 題,才開始整體進行社區規劃工 作。社區居民經營樹屋餐廳,發 展樹皮手工藝,種植原住民傳統 植物紅藜,善用社區的自然人文 資源,營造出具原住民傳統文化 的體驗學習場域,以具地方特色 的低碳餐食和手工藝產品,推動 社區巡禮生態旅遊,不只使社區 更為活絡,更讓部落能發揮自立 自信的力量,投入自己部落的重 建,朝向族群文化與生態環境的 永續維持。
圖 8 池南部落入口意象
| 6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地理位置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鯉魚潭」,為木瓜溪及花蓮溪支流歷經河 川襲奪、坡地崩塌等作用所形成的堰塞湖,面積約 104 公頃,湖水來 自地底湧泉,終年清澈,是東台灣最大的內陸湖泊。阿美族語稱「BANAW」,其意為「池子」。池南部落顧名思義,即位於鯉魚潭水池南邊 的部落。部落被銅門山、木瓜山和鯉魚山所圍繞,還有木瓜溪和白鮑溪 的灌溉,是一塊幽靜的平坦谷地,也是南勢阿美族七腳川人自日治時代 以來(Cikasuan)的居住地。
圖 9 池南部落地理位置 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61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發展背景 池南部落因位於鯉魚潭此一重要的觀光景點旁,加上早期作為舊台 九線的地利之便,很早即受到觀光產業發展的影響。在台灣經濟起飛之 際,部落的土地也成為都市人炒作的商品,更造成年輕世代嚴重外移。 再加上鯉魚潭風景區的設立,部落必須面對風景特定區相關的建築法令 規範限制,更使得部落越來越顯蕭條。為了解決部落低迷的發展環境氛 圍,池南部落在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之後,即讓部落居民運用收藏 10 多 年的漂流木、枯木,與傳統造屋技巧,搭建出樹屋,作為社區活動的推 廣中心,並在短時間內就爭取經費辦理木雕班、部落婦女手工藝研習班、 家政美食班,培訓部落居民擁有第二專長,建立新的就業機會。 2005 年,池南社區發展協會以「被遺忘的原始部落 BA-NAW」為 名,利用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劃,以樹屋為核心據點,向 外拓展對池南社區的建設。協會輔導部落婦女學習餐點設計與考取執照, 在持續數年的努力之下,應用阿美族飲食文化特色,終於成功打造出「樹 屋原住民風味餐廳」,吸引絡繹不絕的訪客。樹屋餐廳內,舉目可及的 全是部落居民的木雕作品、木椅、圖騰,還有捕魚的竹簍、籐編揹籃等 手工藝品。這裡一草一木都是池南部落居民設計而成。樹屋,除了是原 住民風味餐廳外,更是帶動部落整體經濟發展的中心。 而在產業之外,池南部落的阿美族人對發展部落文化也開始不遺餘 力的投入。當 1991 年創立的原舞者舞團規劃從都市遷回部落,讓舞團 創作能直接與原鄉接軌時,池南部落即表示最大的歡迎熱忱及積極提供 合作資源,讓原舞者舞團在 2007 年遷入池南社區,增添社區的文化產 業元素。 現任社區發展協會潘亮語理事長表示:「樹屋餐廳提升當地的就業 機會,讓社區能自立自強,而不用過度倚賴政府與外界金錢的挹注。餐 廳的員工及部落導覽解說員,皆由池南社區居民擔任,參訪的社團、遊 客來到池南社區後,除了享用美食外,還可事先報名參加由當地原住民 導覽的部落及生態解說,最後遊客還可自行動手,進行樹皮燈、木雕蝸 牛的製作。以多元的活動吸引旅客,增加人潮在此處停留的時間,加深 大眾對池南社區的認識。」
| 6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池南三寶 目前社區積極以部落巡禮、生態旅遊的模式,帶動部落產業發展。 而三項社區特色-樹屋、樹皮、紅藜,合稱為「池南三寶」,即成為社 區開創綠色經濟效益的重要資源。 紅 藜 屬 於 一 種 雜 糧,是藜麥的台灣原生 種,植株色彩繽紛,種 子的營養價值很高,也 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 之一,可以搭配野菜、 或是與小米混合煮食, 還能作為製作小米酒 的酒麴。在原住民傳統 中,紅藜的種植和採收 都有配合的祭儀,舉辦 祭儀之後,方能續進行 後續相關的農事及煮 食活動。 圖 10 池南三寶-紅藜
圖 11 池南三寶-樹皮手工藝品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63 |
構樹的樹皮取下來 後,經過不停地搥打, 將纖維打散、延展,最 後曬乾,才能成為一張 可以使用的樹皮。構樹 是平地常見的桑科樹 木,以前是鹿的食物, 而因為樹皮含有豐富 的纖維質,所以被原住 民拿來做樹衣和繩子。 部落裡的媽媽們將樹 皮加工做成檯燈、貓頭 鷹飾品、鑰匙圈等各項 紀念品。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圖 12 池南樹屋 樹屋餐廳可說是池南部落對外的重要窗口,更是社區發展的一大亮 點。餐廳共有兩層樓,由社區居民營運,提供多樣的阿美族原住民風味 餐點,如塩烤魚、招牌鹹豬肉、紅藜月亮餅,及阿美族最為人所熟知的 各式野菜等。因為樹屋餐廳絕大部分蔬果野菜、水產品等食材均向當地 生產者收購,使當地的農產品有了新的銷售管道,而且可以有效縮短食 物里程距離,省卻食品長程運輸過程所耗費的燃料、能源。再加上當地 所生產的食材,因氣候、水土條件適宜,而使生產效率極高,能相對減 少種植或飼養畜產品時所需的能源與水分,符合低碳飲食的宗旨,在創 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落實了節能減碳、友善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未來展望 社區發展協會除了經營餐廳以外,因應部落老年人口較多的情況,也 同時在老人的關懷上盡一份心力。為了使部落的未來能擁有更多競爭優勢, 協會現正有計畫性的培育部落人才,進行如編織工藝、空間佈置、解說導覽、 行銷管理等各項工作的教育訓練。目前社區的觀光遊程進行方式,以部落 導覽與手工藝體驗為主,並朝向形成綠色旅遊方案努力。規劃在將來能擴 大結合地方特色資源範圍,發展以鯉魚潭為中心的低碳觀光旅遊生活圈, 呈現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社區產業風貌。
| 6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任務 在參訪池南社區後,您認為還有哪些在地的資源能成為社區獨特的 亮點?如果未來擴大範圍,以鯉魚潭為中心發展觀光活動,會不會對當 地的環境造成影響?綠色旅遊要如何在創造當地商機的同時,與自然環 境維持平衡?
深層思考 1. 池南社區在受到外力,尤其是觀光產業帶來的文化衝擊後,如何定位 自己的原住民社區文化? 2. 社區工作追求永續發展,人力與專業培訓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池南社 區可以採行怎樣的方案作為解決之道? 3. 社區發展協會以產業作為推動社區工作的起點,以綠色經濟的發展定 調未來社區的永續發展。要達成此一目標,社區發展協會還需要有怎 樣規劃重點要增加?可以強化哪些方面的措施作法?又可能會有怎樣 的問題或者不足之處需要設法加強處理? 4. 池南社區營造以飲食和觀光產業為主,要再進一步擴大凝聚更多居民 的共識,可以著手的地方可能為何?可以採取的新作法有哪些? 5. 若繼續以目前方式經營池南社區,請設想的社區未來發展情況可能是 如何?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65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三、壽豐農會 議題:寧靜的農產革命,創造綠色經濟 氣候變遷對產業造成衝擊,全球暖化造成溫度與雨量的改變,極端 氣候的產生越來越頻繁,台灣未來可能會面臨海平面上升、降雨型態極 端、熱夏暖冬、颱風侵台頻率與強度等問題。維持人民溫飽、看天吃飯 的農業,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自處?政府單位又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簡介 有著「長壽豐沛」之稱的壽豐鄉農會,2002 年率先推廣有機栽培, 而後配合花蓮縣政府推行無毒農產品的相關認證及活動,可謂為花蓮無 毒農業的表率。除了生產的農作物品外,也投入開發產值更高的農特產 再製加工品,並陸續成立蔬果處理中心、無毒宅配平台,兼顧了生產層 面與行銷通路。近年來,壽豐鄉農會更積極推動傳統農業逐步轉變成休 閒農業,進行生態導覽與 DIY 教學,並著手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及場 域的營造等工作,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機會透過親身參與、體驗,認識 有機農業。
地理位置 壽豐鄉位於花東縱谷北端,北臨吉安鄉,東面太平洋,西鄰秀林鄉, 西南連接萬榮鄉,南接鳳林鎮、豐濱鄉。壽豐鄉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平 地鄉鎮,鄉內地形複雜。夾於東方海岸山脈與西方中央山脈間的縱谷平 原區,有木瓜溪、知亞干溪、荖溪等花蓮溪支流匯集;海岸區則直臨太 平洋,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一部分。 壽豐鄉耕地面積為 6297 公頃,農戶數約 2884 戶,農業人口有 7705 人。全鄉農業生產大致可分為四區,東區為水產養殖專業區及東 海岸觀光休閒特定區,南區為蔬果專業區,西區為中央山脈翠玉礦產區, 北區為東華大學文教區和雜糧栽培區(花蓮縣壽豐鄉農會,2014)。位 於水產養殖專業區的黃金硯養殖場,其規模為全台灣最大,是國內知名 品牌製作蜆精、蜆錠的主要供應者。
圖 13 壽豐鄉農會位置圖 | 6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發展背景 2002 年初,壽豐農會總幹事曾淑懿上任,有感花蓮為全國面積最 廣、休耕地最多的鄉鎮,又見鄉內農業蕭條、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 文明病頻傳等 狀況,遂在不被各方看好的情況下,率先推廣有機栽培, 從果豔無毒西瓜試種,成立有機蔬菜專業園區。曾總幹事敦聘長年旅居 加州的黃大忠博士,充分運用壽豐鄉位於東台灣最大平原,土壤及水源 均無工業污染之天然資源,從淨化土地開始,從翻土、利用蔬果殘餘、 田邊廢棄農作物做堆肥、益菌微生物培養、經過發酵腐熟,成為天然的 有機肥料。並向農家租下 1.36 公頃農地,自行籌措經費設置溫室及周遭 設備全心投入無毒有機的栽培計畫。 以推廣無毒農業作為發展主軸,營造無 毒生活圈作為最終目標,壽豐農會輔導產業 升級轉型,於 2003 年底成立蔬果處理中心,將獲得 MOA、慈心等認 證的有機蔬果為訂戶宅配到府,讓全台消費者都能吃到健康安全的農特 產品,也讓不擅行銷的農民,透過網路行銷與低溫宅配,把產品銷販售 到全台各地。之後,在花蓮縣政府推廣無毒農業產品時,更將這些農產 品納入宅配菜單中。壽豐鄉農會的宅配蔬果,獲得民間和政府單位雙重 認證,打響「長壽豐沛,無毒有機」的品牌名聲,致力推廣有機農作物 的栽培,並利用媒體、產銷資訊廣泛宣導。 近期,為落實教育訓練計畫、擴大推動農業主題環境教育,壽豐鄉 農會更成立了農業體驗學苑,期望在宣導有機農業理念的同時,也能教 育消費者。此外,農會更積極推廣「休閒農漁園區計畫」,結合農戶發 展農業體驗旅遊、觀光休閒產業。在壽豐農會的努力經營下,希望能讓 「長壽豐沛」無毒有機的品牌,成為具政府認證、農民信賴,讓消費者 有口皆碑的名牌。 (資料整理自花蓮縣壽豐鄉農會網站)
圖 14 蔬菜宅配包裝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67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豐忠奇緣生態農園 豐忠奇緣生態農園為壽豐鄉農會在豐坪村所打造的一座有機農場, 生產無毒有機蔬菜。面積有 2.50 公頃,依季節性質栽種四十幾種的作物 種類,包括稻米、玉米、花生、香蕉和甘藷等。其中,即摘即食的水果 玉米、芭樂和外銷國外的無子西瓜等蔬菜瓜果,更是名聞遐邇。農會成 員淨土,從翻土、養蚯蚓、利用蔬果殘餘、田邊廢棄農作物做堆肥,成 為天然有機肥料,多年來獲得農民肯定,也擴大無毒有機蔬果生產,現 有已達五公頃農地投入生產;並具有完備生產履歷,提供消費者有機農 業的健康新選擇。 農場內除規劃溫室區與 室 外 觀 摩 區 外, 另 有 果 園 體驗區,讓遊客來到有機農 場,不但可以認識有機無毒 農業及其經營管理的情形, 更可以親自體驗栽種、收成 農作物和採果的樂趣。(資 料整理自壽豐健康之鄉-豐 忠奇緣有機農場) 圖 15 豐忠奇緣生態農園網室一景
壽豐鄉農會 蔬果處理中心 為維持蔬果新鮮度,壽豐鄉農會所有的宅配蔬果皆於早上送到,並 於預冷完成後進行分裝處理;分裝完成後馬上放入冰箱中冷藏,待至下 午宅配收貨時間到,才會裝箱打包。同時,宅配過程中,全程以 5 ~ 8℃ 低溫冷藏車運送。此外,因縣內宅配由農會親自送貨,因此也特別設計 了能夠回收重複使用,又能保溫的宅配箱,箱內能維持 10℃的低溫長達 一天,既環保又保鮮。 宅配服務於每週配送一次至訂戶指定地點,以一家四口的菜量為基 準,包含 6 包葉菜類及 6 種根莖、花、果、菇類、芽菜等蔬菜,十分健 康又養生。另外,還備有每週嚴選菜單,可供訂戶加選,品項包含米食、 肉品,及其他無毒農業產品的衍生商品。宅配箱裡更附有當期周刊,提 供農場活動公告、產品小叮嚀、健康資訊,還有當次配菜的營養成份及 簡便料理方式,十分貼心。 (資料整理自《希望在夢田 2 ─花蓮無毒飲食饗宴》一書)
| 6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豐華再現館 豐華再現館位於台 11 丙 14 公里附近豐織田風車旁,原本是壽豐農會推 廣無籽西瓜栽種時,鄉內收西瓜之一的豐坪集貨場。荒廢已久後,於民 國 93 年起分四期興建,佔地 1200 坪,以豐田村的傳統建築為主,改建 為壽豐農會無毒農特產品的展售及休閒農業遊憩中心。館內設有主題館、 餐廳、輕食區、親子戲水區、香草園區、香草館、生態池和各種 DIY 體 驗活動。 (資料整理自花蓮縣壽豐鄉農會「豐華再現館簡介」)
圖 16 風華再現館農特產展售區
壽豐農學苑有機推廣中心 位於壽豐鄉的壽豐菸葉改良場閒置許久,由於越來越多民眾到花蓮 從事有機休閒體驗,壽豐鄉農會特別承租了廢棄許久的菸葉改良場,改 造成為「壽豐農學苑有機推廣中心」,6.5 公頃的園地,經農會全體同 仁齊心整頓,將原先內部房舍老舊,雜草叢生的場域,改造為綠意盎然 的蔬果農地。 目前壽豐鄉農會在園區內栽植了水果玉米以及有機果樹、花生、木 瓜,提供參訪團體以及學校體驗農業栽培。未來將計畫利用菸葉改良場 內舊有閒置建物與空間,打造體驗館、生態館、文物館、工藝館、研習 教室與物流中心等,朝觀光工廠的模式邁進,讓民眾能在多元環境中親 身體驗大自然有機農業栽培的樂趣,達到寓教於樂效果。 (資料來源:中廣新聞網劉敏娟報導)
圖 17 壽豐農學苑有機推廣中心山苦瓜田及菸樓模型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69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任務 國內有機農業是經由地方政府及有心單位、人士堅持理念才有今日 的局面,因為各項管理成本與經濟效益不符,僅能少量多樣種植,所以 農戶偏向與當地農會或特定集貨單位合作,或採用契作方式等經營。對 於氣候變遷產生的環境改變,農民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應對?農會又有 甚麼永續發展的策略?
深層思考 1. 農會屬於傳統農業組織,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如何生存? 2. 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偏高,全國各縣市中,以北部地區對有機作物的接 受度較高,其中一項原因是北部生活消費水平較高,所以能有固定的 消費族群,還有甚麼樣的因素會影響國人接受有機農產品? 3. 目前壽豐農會除了自己的通路外,還與各地的農會合作進行展銷活動, 還有甚麼樣的行銷手法能夠增加國內的消費族群? 4. 觀光工廠、生態旅遊在台灣各地興起,農會在經營休閒農業時會面臨 強烈的競爭,利用在地資源,還能創造什麼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特色?
| 7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2-1 田野調查
時間
課程內容
8:10
出發
8:10-9:10
車程
路線 B
9:10-11:50
山的價值
車程
12:10-13:00
富世村可樂部落午餐
15:00-16:00
8/26( 二 ) 08:10-16: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71 |
礦山採掘、生態復育區域參訪
11:50-12:10
13:00-15:00
活動日期:
亞洲水泥
部落環境介紹 部落文化歷史發展討論 回程車程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山的價值 這土地上湍急的河川、春日寂靜的足印、池水晶亮的漣漪和鳥類絢麗的色彩。 我們是這土地的一部分,這土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假若空氣的清新、水面 的漣漪並不屬於我們所有,我們如何賣給你們?當野牛都已經死盡,你們還 能夠將他們買回來嗎? (西雅圖的天空,2004)
水泥製造業產業是一項重要基本工業,也是帶動國家民生、交通、國 防等相關工業發展的基礎。但另一方面,水泥產業卻也是一項極為耗能、 污染量大之工業。亞洲水泥響應政府水泥工業東移政策,在花蓮設置水泥 廠、開山採礦。而面對日益高漲的環境保護意識,為了使水泥產業能有更 多朝向永續發展的可能,亞洲水泥花蓮廠建置了許多環境保護設備及措施, 並通過多項環境認證。但礦區的開發,仍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對土地、對原 有住民生活的負面衝擊。為了大量開採礦區,亞洲水泥公司向政府申請大 片土地的礦權,鄰近的富世村可樂部落原住民,不得不被迫遷移離開家園。 即便水泥業者提出了多項的補償、回饋條件,在看到自己的家園、從 小居住長大的地方被破壞,可樂部落都魯灣文教協會理事長田貴芳老師表 示:「土地是我們的母親,山林是我們的父親,土地留著我們的血,我們 不願意離開這片土地,離開我們的祖先。」隨著亞洲水泥公司與富世村 原住民之間的土地爭議,在歷經 40 年的「還我土地」抗爭後,由部落在 2002 年贏得訴願勝訴。但直至今日,無論是國家政府或是企業單位方面, 卻都未積極回應、處理此一決議。時間不停的前進,亞洲水泥及太魯閣原 住民族之間土地爭議,仍持續在經濟、環境、社會及法制等各面向上持續 糾結。立場不同的雙方,是否能找到在同一塊土地上創造雙贏的契機?
基本地理資訊
圖 18 參訪地點位置衛星地圖
資料來源:環境學院防災研究中心,2014 | 7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一、亞洲水泥公司 議題: 國際間已提出永續水泥方案,集結 24 家佔全球水泥産量 30% 以上 的公司,探討水泥産業的永續發展,包括可採取的行動及步驟、促成更 多水泥生產公司及利害關係人的連結;歐洲水泥産業公會更為水泥業因 應低碳經濟準則,提出了目標達成的路徑。 亞洲水泥在花蓮太魯閣口設置礦場,開山取礦、煉製水泥,在從事 水泥生產的同時,也大力推展諸多的環境保護措施,但其礦區位於富世 村原住民保留地區,卻是一項難以克服的環境、土地難題。除了技術面 的改善措施之外,企業還還有哪些在社會、經濟等面向上的機制,可以 落實對環境、生態的衝擊補償?而面對當地原住居民的反彈,企業可能 採取怎樣的作法,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建立良好的伙伴關係?
簡介 亞洲水泥公司(簡稱亞泥)由徐有痒先生等發起,於 1957 年奉准 登記設立.為了開採大魯閣礦區並製造水泥,1973 年決定以花蓮縣秀 林鄉富世、可樂等地段作為廠址,設立亞泥花蓮廠新城山礦場。 為了減少採礦對自然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避免不當的開採,亞 泥先後聘請了德、日等外國地質採礦專家,詳細調查礦床之蘊藏,及地 質的特質,引進了最先進的採礦技術,並規劃整體開發計劃,同步執行 植生復舊,降低對環境衝擊。
圖 19 亞洲水泥公司 資料來源:亞洲水泥公司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73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地理位置 亞泥新城山礦場位於花蓮縣秀林、新城鄉交界之新城山東方處,緊鄰太 魯閣國家公園口及立霧溪出海口,礦區總面積約 442 公頃。地理上位於中 央山脈東北段之東斜面,高程介於 225 公尺至 1350 公尺間之山地。新城山 標高 1440 公尺,亞泥自海拔高度 760 公尺左右開始往下開採,到 2011 年 5 月開採時,最低處海拔 295 公尺,礦場之採掘作業面積約有 20 公頃。 (資料整理自亞洲水泥公司網站)
礦場植生綠化 一般水泥廠在採礦過後,所有的山林都將夷為平地,遭到採礦後的 美麗山林,就這樣成為光禿禿一片,滿布塵埃;在經濟建設的背後,付 出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山林消失,是一幅又一幅的破壞景觀,是一場又一 場的生態浩劫。 亞泥在設立廠礦之初,就深切了解到環境保護和景觀維護的重要, 特別和國內的植物學者、林業機構以及自然生態專家等合作,對於這地 區林相進行植被調查,並擬定開採後景觀復舊和生態綠化的技術圭皋, 在開採的同時就逐步復原礦區生態,恢復大自然的面貌。
圖 20 礦山採石區及殘留壁植生綠化區
圖 21 礦山採石後殘留壁植生綠化成果 | 7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圖 22 礦山採石區運作狀況
圖 23 作為植生綠化培養的苗木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75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溫室氣體減量 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增溫最主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在製造過程中會 產生高耗能,亞泥便開始秉持善盡社會責任之理念,在推動經濟建設的 過程中,應率先投入環保工作;除了消極避免環境污染外,更應積極的 為改善環境而努力。
任務 花蓮擁有如此豐富的石礦資源,例如:太魯閣、高山美景、壯麗的 地形等等,在經過實際參訪中,相信大家對花蓮東部蘊藏豐富的石礦資 源應該有更多的體驗與想法。對於水泥業來說,能到永續發展嗎?看到 礦山經過採礦挖掘後,進行植生綠化,這樣的行為,對環境有什麼衝擊 或影響?面對產業與環境,為亞泥設計出一個永續的管道,不論是針對 亞泥與社區之間的互動,或是針對亞泥與環境,提供一個的方法,使能 源能永續運用。
深層思考 1. 面對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亞泥面臨到什麼挑戰? 2. 承上,這些挑戰該如何應對? 3. 亞泥除了採礦外,亦做了很多對環境友善的事情(例如:購買高效率 收塵設備、礦場植生綠化、廢熱回收發電、工廠公園化、蝴蝶園區、 休閒林園),請問亞泥與一般企業有什麼不一樣差別?這樣做法對亞 泥有什麼好處? 4.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亞泥引進許多高科技設備,對公司營運而言, 是大筆支出項目,為什麼亞泥要做這些事情?其目的為何? 5. 未來亞泥如何與當地居民成為新夥伴關係? 6. 亞泥的礦權到 2017 年,未來亞泥的方向是離開還是持續採礦,面臨 的問題有哪些?
| 7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二、富世村可樂部落 議題: 可樂部落在富世村居住時間長久。1973 年時,亞洲水泥公司在部 落附近設置水泥廠並上山開採石灰礦煉製水泥。可樂部落原住民的生活 方式,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衝擊。但部分的居民,在嚴峻的遽變情勢下, 著仍極力維護、保持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特色,並開啟為自己家鄉土地受 到不公義侵占的情事,付出心力、抗爭的一段歷史。
圖 24 可樂部落文化地圖 資料來源:都魯灣文教協會提供
地理位置 富世村為秀林鄉偏東之北半部,東臨太平洋,西抵大禹嶺,為秀 林鄉面積最大村落。目前住於富世村境者,共計有五個部落為得卡倫 〈Dgarung〉、 落 支 煙〈Rucing〉、 大 同 大 禮〈Tnbarah〉、 玻 士 岸 〈Bsngan〉與可樂〈Kulu〉等。可樂〈Kulu〉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 富世村一至四鄰,其範圍從立霧溪下游、太魯閣峽谷以東的河口沖積平 原,玻士岸東面約 1 公里處。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77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人口結構 可 樂 部 落 成 立 於 日 治 時 期 的 1927 年, 由 立 霧 溪 上 游 的 卡 魯 給 〈Qregi〉部落族人集體遷住,這也是首支太魯閣族人移居到富世村的 部落家族,族人用部落之根源而命名為卡魯給〈Qregi〉,漢人翻譯為「可 樂」。成立初期由六個部落族人在相同的年代先後遷入,後來加上從南 澳 Piyahu 部落的部份族人,以及 Skahing、Tpuqu 等族人遷來形成可 樂部落人口結構。 近年來主要是受到成年勞動人口外移,包括外出工作、求學等原因 影響,使得社區人口大量外移,目前部落總戶數為一百四十八戶,實際 定居人口約為二百人左右,而居住人口主要是老人與幼齡兒童,居民主 要居住區域是沿著聚落內一條主要街道的兩側分佈。
產業發展 目前部落以發展部落文化產業為主,並在可樂部落設立「都魯彎民 宿文化村」,提供遊客觀賞歌舞、文物介紹、品嘗風味餐及民宿服務, 教導國小至高中學生及年輕人,學習舞蹈、木琴及木雕等傳統技藝。
還我土地運動-亞泥案簡單說明 1973 年,亞泥來到秀林鄉富世村承租原住民保留地。剛開始時, 亞泥、鄉公所、原土地使用人(部落地主)召開協調會,當時決定內容是: 承租期九年、地上物補償費、地主一家一人要到廠內工作(當時地主們 歡迎亞泥,是因為有工作機會)。 可是,亞泥並未實行其諾言: (1)補償費未確實發放:有的人有領,有的人沒有領;領的人也只領 到一次,未領到第二次發放的補償費。 (2)之後,亞泥與鄉公所偽造地主的土地使用權利拋棄書、同意書及 承諾書。由於亞泥偽造文書,此時地主的土地權利什麼都沒有了。 現在,部落的土地變成由政府管理,代理人是鄉公所;亞泥的向原 住民租地,變成是和鄉公所訂契約。而二十多年來鄉公所收受租金六億 元以上,流向不明。 1995 年六月三十日,亞洲水泥租約期滿,並且未得到續租同意,亞泥 理應停止開採,將土地還給原土地使用人。然而,亞泥不但不將土地還 給部落,還繼續開採。 (以上資料整理自環保聯盟、《原住民族》第七期) | 7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圖 25 亞泥與部落相對位置 資料來源:花蓮旅人誌網站,2009
圖 26 部落旁水泥運輸帶受風災破壞
圖 27 可樂部落反亞泥抗議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79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任務 可樂部落目前發展部落文化,讓原本有的文化保存下來。面對還我 土地運動,部落居民的心中仍舊情緒激動。但是年輕的部落居民,對此 已有不一樣的看法。不同世代的想法,左右著此運動的後續命運。經過 今日的參訪,期能讓大家瞭解當時部落的心路歷程。易地而處,我們的 作法會有什麼不同?而你又會使用怎樣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家園?
深層思考 1. 當初參與還我土地運動的部落居民,大多數的居民都已不存在,對當 時事件印象深刻的居民也越來越少,是什麼原因,讓新一代部落居民, 對此運動的感覺趨淡? 2. 亞泥透過秀林鄉公所,將補償費發給地主,也做了很多公益活動,降 低當地居民對亞泥的態度,而是否帶給部落有正面的觀感? 3. 是怎樣的力量,讓不願意撤走的居民「要土地、不要錢」,拋棄巨額 補償費,守住祖先留下來的家園? 4. 當部落贏得訴願勝利後,「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角色」如何重新 定位?又該如何促使公部門、企業單位採取應有的行動?
| 8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2-1 田野調查
路線 C
課程內容
8:30
出發
8:30-9:00
車程 萬里水力發電廠預定區
9:00-15:30
電廠設置規劃發展始末 預定地現場環境體驗、午餐
水力發電、綠色能源發展討論 15:30-16:00 回程車程
萬里尋電記
活動日期: 8/26( 二 ) 08:30-16: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時間
| 81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萬里尋電記 美麗的河川在台灣已不多見了,如這般天空寶藍者 幸運尚存在長橋 - 萬里溪。 在橋上總是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這溪邊春耕夏耘的辛勤歲月,以及夜宿茅 草屋、野炊釣魚、漂溪泛舟、採西瓜、撿紅石與陽起石等美麗往事。 (張國仁,2010) 電力是現代化生活的基石,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論是一般傳統 產業或是新興高科技產業無不以電力為動力。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 下簡稱台電)提供民生及經濟發展所需之充足電力,輸配電網路更已經 深入台灣地區每一個角落,每天都與我們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台灣電力公司,2014) 台灣的後花園─花蓮,也是台灣的最後一塊土淨土;山高坡陡水短 而急,形成壯麗連綿的崇山峻嶺,山林青蔥蓊鬱,溪流清澈碧綠,好一 片香格里拉的景象。沒有高度的經濟活動與過多煙囪工業,花蓮一直以 「觀光立縣」為日後發展的基調與方向;花蓮人樂天知命、粗茶淡飯, 身在這片好山好水的悠閒生活,是我們得天獨厚之處!然而這些美好環 境與生活,可能都將在政府未竟周全的政策下,在我們這一代被改變。 (張國仁,2010)
| 8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一、萬里水力發電廠預定區 議題: 水力發電,一向被視為綠色能源發展的重要部分。花蓮地區因為山 高水急,自日治時期即有多處的水力發電廠設置。時至今日,台電公司 為了因應電力需求成長,提高台灣自產能源比例,更是積極在花蓮尋找 可興建水力發電廠的場址。2001 年台電提出西寶水力發電廠計畫,計畫 於 2010 年初宣告中止。而在 2010 年底,台電在原先西寶水力發電廠計 畫的基礎上,變更發電廠設置位址及設計,再提出萬里水力開發計畫。 但是,從地質環境、經濟效益到灌溉用水的立場,當地居民對此一發電 廠存在著許多的質疑,並表示強烈的反對意願。到底萬里溪的水力開發 計畫,從經濟、生態、社會等各方面分析,有著什麼樣的效益與爭議?
簡介 花蓮的水力發電,皆由台電東部發電廠管轄,包括了位於立霧溪的立 霧機組,木瓜溪流域的龍溪、龍澗、水簾、清水、清流、銅門、榕樹、初 英 8 個電廠,壽豐溪的溪口電廠,及和平溪的碧海機組,共 11 個水力電 廠,17 部機組,總裝置容量達 244.2MW(資料整理自台電東部發電廠)。 但在尖峰用電時,仍有約 85% 的電力缺口,必須仰賴西部電力輸送支援。 萬里溪又稱萬里橋溪,為花蓮溪的支流之一。該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白 石山與安東軍山等山東側萬里池,流經花蓮縣萬榮鄉與鳳林鎮兩個鄉鎮, 在鳳林鎮箭瑛大橋前注入花蓮溪。萬里溪是台灣河川中,極少數沒有攔砂 壩的河流,也是溯溪的好地方,溪水最高高度大約至大腿,不需要繩索渡 溪,是一條相對輕鬆的路線。但如今,這條靜靜流過花蓮中部的寶藍色琉 璃鍊,卻可能即將要面臨一場重大的改變。 當台電計劃在花蓮縣萬里溪興建水力發電廠,前身為「反西寶水力發 電廠自救聯盟」的社群聯盟,為避免使萬里溪的好山好水可能因為電廠的 開發而消逝,轉為形成「反萬里水力發電廠自救聯盟」,並透過帶領大眾 親近、體驗萬里溪水文生態系的豐富與美麗,希望大家能因為愛自然、愛 大地而持續關注這件事,從不一樣的角度衡量水資源所蘊含的價值。 (資料整理自「反萬里水力發電廠自救聯盟」,2013)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83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圖 28 萬里溪、馬鞍溪流域及預設水力發電廠工程衛星地圖 資料來源:環境學院防災研究中心,2014
| 8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萬里水力發電計畫 台電原經行政院核定之西寶水力發電計畫,於 2002 年 1 月通過環 境影響評估。自 2003 年起,台電便積極與地方民眾溝通,但因西寶電 廠計畫自馬鞍溪越域引水,與萬里溪頭水隧道引水匯流後發電後洩放於 萬里溪(工程概圖可參見上頁衛星地圖黃色標注資料),以致引起光復 鄉馬鞍溪民眾之疑慮;萬里溪地下廠址也遭遇高溫地熱地質,引發民眾 影響當地溫泉開發及觀光發展疑慮,使得西寶計畫年度預算遭立法院刪 除。 2009 年 2 月 19 日台電再次檢送西寶修正計畫陳報經濟部核轉行政 院,但因西寶計畫修正後,原計畫內容已大幅度變更,因此須重新辦理 環評,但台電認為時程已來不及於期限前完成辦理,因此於 2010 年中 止西寶水力發電廠計畫。隨後,台電又提出萬里計畫替代原先西寶計畫, 其施工規劃可參見上頁衛星地圖之橘色部分。其發電規模也從原先西寶 水力發電廠設計的 7.4 萬瓩,縮小為萬里發電廠的 4.9 萬瓩,年發電量 從 2 億 8 千萬度縮減為 1 億 6 千萬度。 整體萬里水力發電廠的工程,將擬於萬里溪之中上游河床標高 398 公尺處興建混凝土重力堰 1 座,控制流域面積 188.41 平方公里,堰高 6 至 13 公尺,其上設 5 座總寬度 60 公尺、高 7 到 13 公尺之閘門蓄水, 蓄水後將形成一面積 11.55 公頃的調整池。計畫總用地面積約 49.5 公頃, 其中河川地約 14 公頃、林班地約 20 公頃、原住民保留地約 11 公頃、 台糖土地約 4.5 公頃。 (資料整理自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圖 29 萬里水力發電廠預定區南北岸 資料來源:張國仁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85 |
2-1 田野調查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設置萬里水力發電廠效益的思考 萬里水力發電廠建在萬里溪上游,未來將可能使河面對的環境問題, 包括:溪水混濁、水位下降影響灌溉、溪床樣貌改變土石鬆動引發災害等。 且萬里水力發電廠會因水量不夠穩定,無法採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川流 式水利發電,而必須築壩攔水,造成河川地貌的大規模改變,對生態系 的衝擊相當鉅大,將可能對保育類或珍稀動植物棲地帶來重大的影響。 更嚴重的爭議,則是此計畫預定區地質脆弱,被規劃作為未來主要 施工便道的萬榮林道,每逢颱風必定崩塌無法通行,且由於該區地形險 峻,電廠施工過程勢必在山坡地開闢更多的便道以利施工車輛通行,更 對脆弱地質造極大威脅。而長期的崩塌,則將使萬里溪的輸砂量更加增 大,在未來,只要遭遇任何一次颱風、豪雨的沖刷,都會使水壩嚴重淤 積,大幅縮短發電廠的壽命。再加上其發電規模的縮小,此電廠的開發, 並不具有合理的經濟效益。 再者,位於萬里溪下游的萬榮鄉、鳳林鎮有數千公頃稻田,現在農 忙時期,即會遭遇缺水的狀況,未來如果還要配合發電廠放水的時間, 農民將面臨與台電搶水的困境,農業發展也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尤 其相對於台電公司,農民在生產資本的擁有上更顯弱勢,萬里水力發電 廠的設置,不可避免將會涉及更深層的社會資源分配公義議題。 台電坦言,以全台灣每年 120 萬瓩的電力需求估算,裝置容量只有 4.9 萬瓩的萬里水力發電廠,對於提升自產能源比例並沒有太大幫助。但 是如果從尖峰時段用電和政府推動節能減碳的目標看,興建此電廠仍有 其效益存在。只是考量到河川資源的整體性和豐富性,發電帶來的效益, 其成本合宜與否,仍相當值得商榷。
圖 30 萬里水力發電廠預定區南北岸 資料來源:張國仁
| 8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1 田野調查
任務 雖然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鼓勵水力發電等綠能産業的開發,但綠能背後 的效益和成本仍是難以簡化估算的問題。花蓮的美麗山水,蘊含出不一樣 的豐富資源,在今日參訪萬榮溪的過程中,將更瞭解到這些自救聯盟成員 如何採取行動,保護自家的環境,為自小到大的回憶、為生態的永續抗爭 到底。 當大家體驗萬榮溪的美麗,回顧自己生活方式對能源的需求,在蓋與 不蓋發電廠的抉擇中,是否能有另外的出路?如果一定要用電力,又可能 怎樣經營一個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發電廠?作為能源的使用者,還能有哪些 能有效的運用其他資源、創造新能源的方案提出?
深層思考 1. 水力發電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更周全的考量生活、生態及環境,減少對 天然景觀的衝擊及擾動破碎地質,並更加顧及當地人民的生活與安全? 2. 針對自救聯盟如何開始組織並有效的監督整個事件,這幾年來如何的堅 守立場不被收買,及對這傳承這片土地的美好(環境解說)有什麼願景 與期待來提問? 3. 若我們是在地居民,如何面對一項經濟建設即將進入你的生活,並造成 極大負面影響的狀況?我們如何組織有效的公民團體,尋求公正的專家 與民間團體共同監督並加強對在地民眾與全國人民的正確宣導? 4. 面對政府的態度及萬榮溪的未來,你有什麼樣的期待與看法?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87 |
| 8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2-2
這個部份將整理之前你所學習到、訪談、 觀察的資訊,並且將這些資訊分享給其他學 員,這將會在團隊中建立屬於你們的共同知 識。同時,在茫茫資料海中尋找與定義主題, 深入了解其中的意義,透過分類與分析直到建 立一個清楚的觀點。這有便於在下一個步驟中 機會與新點子的發想。( 建議用沙漏限時 )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步驟 1
meaning
Capture Your Learnings 在訪談結束後,記得要將你學到的記錄在下 方 ( 需黏貼便利貼 )。
遇到了誰 ( 在哪裡、職業、年齡等等 ) :
活動日期: 8/26( 二 ) 16:00-17:00 小叮嚀: 可利用零碎時間紀錄你的觀察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89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令你感到最印象深刻或驚訝的故事?
他們是如何和環境互動的呢?有什麼有趣的互動方式嗎?
| 9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這個人最關心的是什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立場 ( 動機是什麼 ) ?
這個人有受到什麼樣的挫折?
在下個對話中還有哪些問題是你想要去尋找的呢?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91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步驟 2
Share Inspiring Stories 輪流的分享你的故事 ( 包含你去拜訪的人與地方 ),當聆聽其他隊員分享的時 候,請記錄他們的故事與觀察於便利貼上 ( 可以記錄令你最印象深刻的故事! ), 最後,把便利貼貼在大張的紙上,一個故事使用一張紙。 從其他隊員學到的 :
小叮嚀: ● 可以參考 Capture Your Learnings 中的學習單問題來敘述你所觀察到的人、事、物。 ● 當聆聽他人的故事時,去發現與比較不同。開始找尋重複的主題。 ● 字不能太小。 | 9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步驟 3
Find Themes 輪流的分享你的故事 ( 包含你去拜訪的人與地方 ),當聆聽其他隊員分享的時 候,請記錄他們的故事與觀察於便利貼上 ( 可以記錄令你最印象深刻的故事! ), 最後,把便利貼貼在大張的紙上,一個故事使用一張紙。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93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步驟 4
Make sense of Findings 仔細地觀看你的主題,找出其中重疊或張力的關係。你能夠將相關的主題以更 大尺度的項目進行分類嗎? 請將「關鍵議題」寫於此 :
小叮嚀: ● 可以講述你們的主題給其他組的成員,可以從他們的建議以不同的角度重新分類資訊。 ● 對於已經不重要的故事必需要割捨,只留下你還需要的資訊。 | 9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你有發現任何的衝突嗎?你有發現任何令你感到驚喜的新知嗎?
意想不到的新知 :
與團隊討論完後 ( 或是從其他團隊的隊員獲得回饋後 ),想一想些是你想要更深 入探討的? 我想要探索的是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95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步驟5
Define Insights Insight 是明確地表述在實查或活動中你所學到的資訊。他們是當你「啊 哈 ~」的時刻與讓你感到驚喜的新知。有時候可以透過描寫觀點的句型公式來建 立 insight,這個公式也能讓 insight 更專注於特定的使用者或使用群體。 描寫觀點的公式為:使用者 + 需求 + 有趣的新知 = 觀點 Insight / 觀點:
小叮嚀: ● 可以將所學連結至你的任務,重新閱讀一次第一開始的問題, 並且反問自己如何將你的發現連結到你的任務? ● 可以將資訊縮小到與 insight 相關的範圍,並且找尋新的群組。必須剔除不重要的資訊。 insight 限制縮減為三到五個。 ● 使用不同的文字或結構來表述你的 insight。使用短的、可記憶的句子來說明重點。 確保你的 insight 是能夠傳達一個新的看法或可能性。 ● 邀請他組成員閱讀你們的 insight,並檢查 insight 是否與觀眾能有共鳴。
| 9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2 Tell Stories & Search for meaning
Insight / 觀點:
Insight / 觀點: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97 |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3 Frame Opportunities
2-3
在這個部分,將會使複雜的資訊視覺化 ( 透過表格、圖片或架構 ),如此一來就更容 易讓觀眾了解你所想要表達的故事。另外, 將 insight 變成為一個激發潛力的機會,將它 們變成腦力激盪的問題,成為建立新點子的跳 板。
Frame Opportunities
步驟 1
Make Insight Actionable
架構、圖表與圖像 都是表述 insight 和複雜資訊…..
具有行動力與成功的點子是從問正確的問 題開始,正確的問題可以透過 insight 來定義 出關鍵的機會。記住,每一個「我們能夠如 何…」的問句只會說明你部分的挑戰,所以你 必須建立複合型的「我們能夠如何…」的問句 並且將這些問句依照優先順序進行排列 ( 如此 能夠方便之後的 ideation)。
活動日期: 8/26( 二 ) 17:00-18: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99 |
2-3 Frame Opportunities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我們能夠如何… How might we…
小叮嚀 - 你的問題: ● 是否範圍夠大來說明新的點子? ● 是否範圍夠小以便於管理? ● 是否聚焦於你的使用者導向的 insight ?
小叮嚀 - 你的問題: ● 對於每個 Insight 盡量生產多重問題,盡量使用簡單明瞭、精確的文字。 ● 選擇腦力激盪的問題:選擇三到五個問題作為腦力激盪的議題,可以相信自己 的感覺,挑選那些你覺得最有趣、最能夠刺激新點子的問題。並且,挑選出必 須滿足的重要問題,不論這個問題是否難以解決。
| 10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二 Interpretation / 2-3 Frame Opportunities
步驟2
Create a Visual Reminder 架構、圖表與圖像都是表述 insight 和複雜資訊的良好方式。(你可以繪出 故事中人物、行動或互動的連結網路,畫出活動或資訊的流動,或是匯出人們 實際思考的過程)。
Journey map
Two-by-two
Venn diagram
Relationship map
圖片來源:IDEO & Riverdale ( 2012, p.46 )
小叮嚀 - 你的問題: ● 流程圖能夠表達在一段時間底下的經驗 ( 人的情緒、經驗或需求 )、維恩圖 (venn diagram) 則是表達重要主體之間的關連、象限圖則是強化張力與建立不同的分類、 關係地圖則是解釋關係。 ● 將視覺化的成果分享給其他組的成員,從局外人的觀點檢視是否合理。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01 |
2-3 Frame Opportunities / Interpretation 旅程二
開始建立視覺圖來幫助你表達 insight:
| 102 |
IDEO Design Think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Ideation 的步驟在於生產點子,藉由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可激勵你不受限制地思考更寬更廣,而往往荒誕的點子能激起 有遠見的想法。從以下腦力激盪的準備與規則開始生產數以百 計的新鮮點子吧!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3-1
步驟 1
Prepare for Brainstorming
Generate Ideas
一個成功的腦力激盪階段需要良善的策 畫,也需要適合得討論空間,試著規畫一下你 們的討論空間,盡可能讓大家能面對面、移動 無障礙、有一面牆壁或是黑板等可以看到大家 的意見。 腦力激盪規則 1. 延後評論: 先蒐集、鼓勵大家發言提供想法而不先做評論 2. 鼓勵各種荒唐的點子 3. 建立在別人想法的延續: 將別人的想法再擴展,不急於開啟新方向 4. 聚焦在主題 5. 一次一個人發言: 確保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聽到 6. 視覺化:試著換成圖案、表格….. 7. 以量取勝:先蒐集越多越好
活動日期: 8/26( 二 )
小叮嚀 - 為腦力激盪做準備: ● 定義清楚主題 ● 適當的討論空間:每個人都能面對面、 移動自由 ● 工具 ( 海報、麥克筆、便利貼、甜點 !…..) ● 邀請他人參與你們得討論 (mentor、其 他工作人員 ?)
19:30-21: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05 |
3-2 Define Ideas / Ideation 旅程三
| 10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步驟2
Facilitate Brainstorming 在正式的腦力激盪之前,讓小組成員先來一下暖身吧!想一下屬於你們小組 的暖身問題。活動:你們可以自行發想認何簡單、有趣、生活化的問題與團隊討 論完後 ( 或是從其他團隊的隊員獲得回饋後 ),想一想那些是你要更深入探討的? 你們小組進行的腦力激盪主題有哪些? 我們者組使用的暖身議題是… EX: 怎麼解決黏在衣服上的口香糖 ? 我想要探索的是…
如何促進腦力激盪?: ● 選擇好的帶領者 ● 和大家分享你在探索階段的感覺和任何故事 ● 讓每個人都能確實參與 ( 便利貼、大家先寫下第一印象…. 等 ) ● 開始可以來個暖身小活動 ©:先討論其他簡單題目讓大家熟悉如何操作 ● 保持討論氣氛的高漲 (15-20 分鐘可以換個主題討論、提供刺激物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07 |
3-2 Define Ideas / Ideation 旅程三
你用了哪些 How Might We 腦力激盪的問題? How Might We:
小叮嚀 - 思考卡住了嗎? ● 試著加一些設限 Ex:尺度、數量、時間….. ● 想想一些有名的例子 Ex:麥當勞、星巴克…… ● 思考一下不同群眾的感想 Ex:父母、運動員、小孩…
| 108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步驟 3
Select Promising Ideas 你們在腦力激盪之後,試著將相同的 idea 圈起來,接著請票選出三個你們小 組中最喜歡的 idea,試著將這三個 idea 紀錄下來,如果可以請視覺化它。
Idea 1
Idea 2
Idea 3
Idea 4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09 |
3-2 Define Ideas / Ideation 旅程三
小組分成小小組來負責思考以上三個 idea 之一, 選擇好之後,你們能不能再延伸思考這個 idea 還能怎麼演進呢? 擴展 idea 舉個生活的例子 , 讓 idea 聚焦在主題上,此時一樣在腦力激盪而不是批 判想法。 試著將這個 idea 描繪思考畫出來: Sketch:
| 11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思考後,請你們小小組回去和大家分享你們的想法,其他人給了你們什麼意見? 如果可以也請問問看 Mentors 或其他組外的人的意見。 其他組員意見:
組外人的意見: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11 |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3-2
步驟 1
Describe Your Idea
Define Ideas
概念名稱:
描繪概述:
活動日期: 8/27( 三 ) 10:40-12: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13 |
3-2 Define Ideas / Ideation 旅程三
如何執行?
什麼需要或是機會是這個 idea 處理的?
| 11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三 Ideation / 3-2 Define Ideas
請用一句話短述你們的 idea:
你希望藉由製作 idea 的 Prototype 能學習到什麼?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15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Experimentation 階段 為將你的想法付諸實踐, 建立 Prototypes 也就是使想法成為有形的實 體, 在建立中能學習並與他人分享。 即使是早期粗糙的 Prototypes, 你也能從中得到最直接的回饋 以及學習如何進一步改善與精粹你的想法。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四 Experimentation / 4-1 Make Prototypes
4-1
活動
Make Prototypes
活動日期: 8/27( 三 ) 16:00-17: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19 |
A. 選擇一個適合你想法的形式: 故事、圖表、報紙、廣告、模型、角色扮演。 B. 最佳的 Prototypes 可能不是一次就能達 成, 試著嘗試至少三種不同的方式。
4-1 Make Prototypes / Experimentation 旅程四
紀錄一下你們討論的 Prototypes 形式:
| 120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四 Experimentation / 4-2 Get Feedback
4-2
回饋在發展想法上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具, 分享 Prototypes 能幫助你了解什麼對人們重 要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活動
Get Feedback
A. 考慮一下你要呈現給人什麼?內容嗎?還 是粗糙的初步構想? B. 你希望被檢視什麼?第一印象嗎?還是大 家看了會不會有興趣? C. 從目的來選擇活動,例如你想要知道這個 Prototypes 或想法的第一印象,那就找 些人訪談詢問意見。
活動日期: 8/27( 三 ) 17:00-18: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21 |
4-2 Get Feedback / Experimentation 旅程四
你將如何取得 Feedback ?
Ex:請 Mentor 看一下你們的 idea Ex:實際演出給其他組外的人員看
你希望得到的 Feedback goal ?你需要怎樣的 Feedback 來修正你的 idea ?
| 12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四 Experimentation / 4-2 Get Feedback
列出你的目標: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23 |
旅程四 Experimentation / 4-3 Facilitate Feedback Conversations
4-3 Facilitate Feedback Conversations
A. 真實報告你的 Prototypes 狀況 Ex: 可能 哪些地方還沒弄?可能你沒有花很多心思 在上面? B. 提供多一點的 Prototypes 讓提供回饋的 人可以比較對照。 C. 保持中立,不要選擇性聽回饋,確實記下 正面與負面的回饋。 D. 鼓勵提供回饋者直接在你的想法上指正與 更動。
運 用 Keep/Increase/ Decrease or Stop 來讓你的回饋更具體。
活動日期: 8/27( 三 ) 19:00-21: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25 |
4-3 Facilitate Feedback Conversations / Experimentation 旅程四
Keep:哪些是值得鼓勵留下的 ?
Increase:哪些還可以再增加?
| 126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四 Experimentation / 4-3 Facilitate Feedback Conversations
Decrease/Stop:哪些應該減少或是要立即停止?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27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Evolution 是想法的持續發展, 包含規畫下一步驟、傳達訊息 給幫助我們實現想法的人 以及記錄各種過程。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五 Evolution / 5-1 Track Learnings
5-1
活動 隨著你的想法演進,你可以開始測量它的 影響,設定一套標準來引導評估 idea 的發展。
Track Learnings
A. 考量對象:idea 當初設定的群眾是否欣賞 你的 idea? B. 制定成功指標:小組討論怎樣的結果與指 標可以拿來定義成功。 Ex:設計的課程讓學生感到滿意。 C. 紀錄與思考你要如何測量評估你制定的指 標。 Ex:可以量化嗎?還是要用訪談詢問意見?
回想你們一開始設計的目的,你們著概 念是否有利用在 Prototypes 上? 你們的群眾是否喜歡你們的 idea ?
活動日期: 8/28( 四 ) 9:50-10:4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31 |
5-1 Track Learnings / Evolution 旅程五
你們如何定義成功?你們制定的指標是什麼?
你們如何評估?用了什麼方法?
| 132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五 Evolution / 5-2 Engage Others
5-2
A.
Engage Others
i. 了解你的群眾:哪些人容易被你的 idea 吸引? 這些群眾 care 你 idea 得哪些地方? Ex: 對父母而言他們在乎這個想法能不能 幫助自己的小孩。 ii. 強調潛力:讓你的群眾對 idea 的潛力感 到有趣有信心。 iii. 寫成文章紀錄:包含你的故事、你們想法最 重要的概念、你們獲得曾經獲得的回饋等。 iv. 傳達價值:直接地說出你們 idea 帶給不 同人什麼。 v. 鼓勵貢獻:邀請其他人參加幫助你們繼續 演進 idea。
B. 你沒有所有的能力也沒辦法得到一切資源,盡 可能向外面尋找合作夥伴來實現你的 idea。
C.
活動日期: 8/28( 四 )
i. 蒐集回憶 ii. 寫成文章 iii. 推薦你的故事
11:10-11:5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33 |
5-2 Engage Others / Evolution 旅程五
分享一下在 Design Thinking 的過程中你們發生的事 1. 有哪些 ideas 讓你印象最深刻?
2. 你們這組哪個 idea 最荒唐?
3. 你覺得在你們組員當中哪些人讓你印象深刻?他們負責貢獻了什麼?
4. 你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
5. Design Thinking 的過程在找尋靈感,有沒有什麼學習是讓你最震驚 的?
| 134 |
IDEO Design Thinking
旅程五 Evolution / 5-3 Build a community
5-3
建立一個社群來讓你設計的實踐更深化, 找尋夥伴一起分享經驗與故事並定期聚會討 論,隨時隨地學習。
Build a Community
活動日期: 8/28( 四 ) 11:50-12:00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35 |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37 |
| 138 |
IDEO Design Think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39 |
| 140 |
IDEO Design Think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41 |
| 142 |
IDEO Design Thinking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43 |
| 144 |
IDEO Design Thinking
參考文獻、圖表出處 ● Robinson, J.(2006). Ordinar y Cit y: b e t we e n m o d e r n i t y a n d d e ve l o p m e n t . London:Routledge. ● IDEO (2011) Design Thinking for Educators Toolkit (2nd Version), e-book, ht tp://w w w.designthinkingforeducators. com/. ● Buchanan, Richard. (2000).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 In V. Margolin & R . Buchanan (Eds .), Th e Idea of D e sign: A Design Issues Reader (pp. 3-20). London: The MIT Press. ● Weisser, W.(1991).Community-base long term care: a prospective budgetingstrategy for achieving cost ef fec tiveness. In J. C . Romeis & R. M. Loe(Eds), Qualityand cost cont ainment in care if the elderly. New York:Springer. ● Beatley, T. (2004). 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European cities: a review of practices in lesding cities. In S. Wheeler & T. Beatley (Eds.),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Reader (pp. 249-258). London: Routledge. ● Beck, U., & Lau, C. (2005). Second modernity as a research agenda: theoretical and e m p i r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i n t h e “m e t a change” of modern societ 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ogy, 56(4), 525-557. ● Beck, U. (1994). 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toward a theory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In U. Be ck , A . Giddens & S. L ash (Eds .),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Modern Social Order (pp. 1-55). Cambridge: Polity.Robinson, J. (2006). Ordinar y Cit y : b e t we en mo der nit y an 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 Benton-Short, L., &Short, J. R. (2008). Cities and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 D e l a n t y, G . ( 2 0 0 6 ) T h e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magination: critical cosmopolitanism and social theor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ogy 57.1, 25-47.
● Cragft, Anna. (2001). ‘Little c Creativity’. In B Jeffrey, A. Craf t & M. Leibling (Eds.),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London: Continuum. ●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2013,萬里築壩記,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8%9 0%AC%E9%87%8C%E7%AF%89%E5%A3%A 9%E8%A8%98#sthash.6W0UT7TY.dpbs ●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1,萬里水力發電計畫 環境影響說明書。 ●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2,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環 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變更內容對照表暨變更審查結 論。 ●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2012,萬里電廠二階 環評展開,台電又見規避! http://e-info.org.tw/node/78963。 ● 呂家華,到底什麼是範疇界定會議 ? http://e-info.org.tw/node/80968。 ● 李建中、李至倫,2001,西寶水力發電計畫背景研 究,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 SD-R-090-023.htm。 ● 張國仁,2010,反萬里水力發電廠自救聯盟網誌, https://zh-tw.facebook.com/ Morisaka2013?sk=notes ● 莫聞,2012,花蓮萬里發電廠說明會正反壁壘分明, http://e-info.org.tw/node/76391。 ● 廖靜蕙,2011,花蓮萬里水力電廠 居民批低效益、 高風險,http://e-info.org.tw/node/68496。 ● 西雅圖酋長 (Chief Seattle),孟祥森譯,2004,西 雅圖的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台北:雙月 書屋。 ● 李佩怡,2007,礦區採掘殘留平台植被恢復之研 究—以亞洲水泥新城山礦場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Giddens, A. (1998). The Third Way: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Miyoshi, M. and Harootunian, H. D. (2006). Postmodernism and Japa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花蓮製造廠,介紹手冊。
● Robertsonk, R. (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 Featherstone, S. Lash, & R. Robertson (Eds.), Theor y, Culture & Societ y: Global modernities. (pp. 25-45). London: SAGE.
● 《原住民族》,第七期。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45 |
● 張詠智,2011,亞泥新城山礦場陡坡植生包復育工 法及其植被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 學系碩士論文。
● 呂淑姮,2013,反亞泥案後族人下一步怎麼走,台 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394。
● 花蓮旅人誌,2009, https://zh-tw.facebook.com/hualienfb。 ● 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簡介,2014, h t t p: //cl o u d .c u l t u r e .t w/ f r o n t s i t e /m a p/ assetsMapTableList Action.do?method=s howMapDetail&mainType=4&mainType PK=2533。 ● 環保聯盟,反亞泥還我土地事件、和平水泥事件、 從水泥思想起,http://ecocity.ngo.tw/。 ● 太陽光電資訊網,2012,洄瀾之心用太陽光電重建 舊都樂活新風貌, http://solarpv.itri.org.tw/memb/newsview. aspx?id=859。 ● 東方報,2014,花蓮陽光電城何去何從? http://eastnews.tw/index.php?option=com_ content&view=article&id=34084:2014-0116-02-23-39&catid=31:article&Itemid=65。 ● 林學淵,2011,環境前線:對地球永續的綠色經濟 初論,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748。 ● 監察院,2013,陳報監察院案件:花蓮縣洄瀾之心 計畫,完工後使用效能不彰,經審計機關促請研謀 改善,案經追蹤已研採活化措施,發揮場館設施功 能, ht tp://w w w.audit .gov.t w/f iles/15-10 0 0 1258,c146-1.php。 ● 蕭代基、陳筆,2010,台灣綠色經濟發展思維, http://www.ctci.org.tw/public/ Attachment/181511532771.pdf。 ● 典藏台灣,2008,阿美族 -- 池南部落-「樹屋」原 住民風味餐廳,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item/00/43/49/6f.html。 ● 花蓮縣政府,2007,重返部落 . 接軌原鄉 - 財團法 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花蓮新居落成」,花蓮 新聞網, http://tnews.cc/038/newscon1. asp?number=2746。 ●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社區發展協會,2004,台灣社區 通簡介, http://sixstar.moc.gov.tw/blog/ts8641008/ communityAction.do?method= doCommunityView。
● 農村風情網,2012,鯉魚潭畔的阿美族樹屋 ( 池南 社區 ), ht tp://rural.swcb.gov.t w/frontsite/rural/ 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 mmuntiyId=240。 ● 花蓮縣政府,2005,希望在夢田第二集~花蓮無毒 飲食饗宴, h t t p : // l a m . h l . g o v. t w / h a d d / i n d e x . aspx?unit=publish&p=9。 ● 花蓮縣壽豐鄉農會官網,2014, http://www.shoufong.org/front/bin/home. phtml。 ● 劉敏娟,2012,中廣新聞網-舊菸廠變身壽豐農學 院,第一年免費供農友契作,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1212/ KFOI25R1NEYAY.shtml。
圖 1:IDEO & Riverdale, 2012, p15 圖 2:擷取自 google map 圖 3:柯慧雯攝 圖 4:柯慧雯攝 圖 5:柯慧雯攝 圖 6:柯慧雯攝 圖 7:柯慧雯攝 圖 8:柯慧雯攝 圖 9:擷取自 google map 圖 10:柯慧雯攝 圖 11:柯慧雯攝 圖 12:柯慧雯攝 圖 13:柯慧雯攝 圖 14:柯慧雯攝 圖 15:柯慧雯攝 圖 16:柯慧雯攝 圖 17:柯慧雯攝 圖 18:環境學院防災研究中心提供 圖 19:亞洲水泥公司提供 圖 20:亞洲水泥公司提供 圖 21:亞洲水泥公司提供 圖 22:亞洲水泥公司提供 圖 23:亞洲水泥公司提供 圖 24:都魯灣文教協會提供 圖 25:擷取自 http://www.hl-net.com.tw/ 圖 26:都魯灣文教協會提供 圖 27:都魯灣文教協會提供 圖 28:環境學院防災研究中心提供 圖 29:張國仁攝 圖 30:張國仁攝
●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社區發展協會,2013,多元就業 諮詢服務網-享趣池南藝起來, http://jobmepp.nasme.org.tw/partner/info. aspx?pID=352。
| 146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學生活動中心平面圖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47 |
| 148 |
Society, Humantiy, Science; SHS
工作團隊
陳竹亭、陳東升、周素卿、梁明煌
柯慧雯、李雅婷、陳怡婷、駱千芳
柯慧雯、王亭琪、任亮欣
2014 達人學苑 暑期研習營
| 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