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慶祝設教一百週年(1913∼2013)紀念專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 慶祝設教一百週年(1913~2013)紀念專書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鄭仰恩、陳美玲、江淑文、盧啟明 編著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鄭仰恩、陳美玲、江淑文、盧啟明◎編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出版
目 錄
序 修剪、更新、成長 /出版小組 •4 感謝的話 /鄭仰恩 •8
壹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鄭仰恩 •11 一、前言 •12 二、出身農家 立志宣教 •15 三、初抵台灣 責任重大 •19 四、重視教育 啟蒙心靈 •20 五、注目雙連 開拓成長 •23 六、致力建築 貢獻台灣 •26 七、接續宣教 推廣音樂 •32 八、組織建設 自立自治 •36 九、子孫有成 貢獻世界 •45
貳 基督教會年表與大事記 /編寫小組 •59 一、從耶穌基督到宗教改革運動(公元前四年至十六世紀)•62 二、從宗教改革時代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十六至十九世紀)•65 三、從宣教師在台到雙連教會百週年(十九世紀至今)•71
參 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83
1 落實教會本質、行出信仰誡命的地方教會 /陳美玲
一、前言─教會是什麼 •84 二、宣揚上帝的話語─教會的禮拜 •85 三、施行聖禮─教會的聖禮 •98 四、維持紀律─教會的治理 •111 五、地方教會的事業體 •131
2 中會主義的承繼與變遷 /盧啟明 一、前言 •139 二、中會主義形成的背景與內涵 •144 三、中會主義在台灣的歷史與變遷 •148 四、中會主義的實況與挑戰 •173 五、結論 •189
3 總會體制、運作與行政流程之改進 /江淑文 一、前言 •194 二、是你的、也是我的總會─瞭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95 三、將對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瞭解銓衡制度 •212 四、屬世的人管理屬天的職權─長老教會所屬的機構管理 •223 五、你怎麼說、我怎麼做─從總會落實到地方教會的宣教方案 •235 六、耶穌愛我、愛我的鄰居、還有鄰居的鄰居─差派宣教師 •253 七、結論 •266
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體制精神與教會觀 /鄭仰恩 一、長老教會的體制精神 •270 二、權力的腐化與革新之道 •292 三、整全的教會─淺談改革宗傳統的教會觀 •306
序
修剪、更新、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今年慶祝設立一百週年。教會 同工們多次討論,思考有什麼是可以留下來給教界和後代,也 可作為教會同工群的標竿?結論是:希望能出版一本書,一本 能帶給今日台灣的長老教會一些反省和有前瞻性的新書。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
回顧雙連教會這一百年的成長與更新過程中,看見當初外 國宣教師在台灣所做的一切事工,他們是用生命陪伴這塊土地 上與他們毫無關係的人,盡他們的全力將福音分享給平地與 山地的人民。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差會而言,台灣的漢、客、 平埔與原住民都是異族人,但他們為了基督福音的緣故,把他 們生命中最寶貴的那段歲月奉獻給這個島嶼,甚至死後葬在這 裡。諷刺的是,他們到最後都還沒有台灣人的身分證件,即使 他們已全然像是台灣人。如此的甘願,究竟是什麼力量在他們 的內心深處、年復一年,並且即使歷經無數挫折,卻持續支持 著他們呢?當初催促使徒們往普天下傳福音的聖靈,也催促了 這麼多宣教師來台灣,接續使徒們尚未完成的使命。 在雙連教會慶祝一百歲的時候,我們想要回顧從馬偕在台 灣北部建立的六十間教會,與後來吳威廉牧師接手並組織的中
會。特別是吳威廉牧師在北部教會當中所做的事工,他是將北 部宣教中心從淡水遷移到雙連地區的關鍵人物,與雙連教會的 起源─牛埔庄講義所,也有深厚的淵源。他成立了北部的中 會,讓六十間教會互相關懷與支援,學習自立,減少倚靠外國 的資源。 一百四十多年來,位居北部的長老教會在數量上有顯著的 成長,中會也發展成南北合一的總會,北部還保有大會,以下 並分為台北、七星二個中會。 從組織表面的複雜度來看,似乎是為了因應教會數量的增 加,還有教會所處環境的不同,以致面臨不同的挑戰,使得福
織運作有時卻又成為福音事工的阻力。這矛盾現象讓我們好奇 地想知道:當初宣教師所建立的組織,其原意與功能究竟是什
修剪.更新.成長 ■
然而,從所結的果子與教勢發展來看,中會、大會與總會的組
序
音事工的推動遇到更嚴苛的阻力,而不得不做的組織變革。
麼?後來怎麼逐漸走樣了?假使當初所設計的組織是以宣教為 目的,那麼,這一百多年來的組織變革,又如何使初始的功能 弱化了? 從統計數據發現,目前在台灣比較活躍、教勢發展較快 的,多是外教派教會。尤其在過去這一、二十年間,長老教會 遭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對外有新興教派新模式的衝擊;對內 則有牧長同工力求改革。 事實上,長老教會在青少年到社青這段年齡區塊有個斷 層,期望突破現狀的牧長試圖去外教派教會、甚至遠赴國外的
5
教會學習,將他們禮拜中敬拜與讚美的模式、信徒培育訓練的 課程、外展式的細胞小組架構、以及嚴謹的個人靈修生活的要 求……等等,帶回自己的教會,同時不斷地質疑長老教會這 一百多年來的制度、禮拜方式、甚至整個宣教系統。看似完全 放棄了長老教會長久以來優良的兒童主日學、TKS 少年團契、 TKC 青年團契、女宣 ( 婦女宣道部 )、夫婦團契、松年團契、 家庭關懷小組、成人主日學……等等,一個整全的信徒培育與 裝備系統的價值;不再珍惜與欣賞長老教會禮拜程序中的真正 屬靈意涵;對於長老教會在擔任社會良心的重責上,更抱持消 極的態度。然而,上述林林總總,卻都是過去近一百五十年來,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6
台灣長老教會對於本土宣教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不論如何,很多問題的確存在於今天的長老教會當中。因 此,當我們看到教會機構引發一連串社會議論的事件時,我們 不禁要反省:是長老教會的組織出了問題嗎?或是環境所造成 的問題?還是處在當中的「人」出了問題呢?到底長老教會的 體制還能不能有效地繼續在台灣宣教?我們急需作的改革是什 麼? 有鑑於此,「雙連教會百週年事工委員會」委派本小組, 針對新書的出版進行構思、規劃與執行。本小組歷經數次的腦 力激盪之後,確定方向、訂了主題,並邀請台灣神學院的鄭仰 恩教授來主持這本書的撰寫。鄭教授也邀了陳美玲、江淑文、 盧啟明等幾位同工一起完成本書的編寫工作。從記敘吳威廉牧 師開始,再說明長老教會的體制,企圖從這些記錄當中,讓讀
者作一個古今的比對。從人、事、物的對照,試著發掘當今長 老教會的問題。上帝透過一本聖經,數千年來持續對著不同世 代的人說話,台灣長老教會立基於「榮耀全歸上帝,唯獨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民主共和,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 所設計的體制與宣教系統,怎麼會禁不起時代的考驗呢? 策劃期間,本小組舉行了二次的新書工作坊,邀請會友與 長執對本書內容提出建議。雙連教會的長執們也以票選,將本 書取名為《修剪、更新、成長》,副標則是「從吳威廉牧師的 宣教,看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我們感覺自己好像站在一條街道的叉路前,回頭看,台灣
是人少路窄的路?到底台灣長老教會所賴以選擇的感動,是否 源自那位完成使徒行傳、完成台灣早期宣教工作的聖靈呢?
修剪.更新.成長 ■
奔走。到底台灣長老教會所選擇的一條路是人多路廣的路,還
序
教會的歷史長河已在我們背後,我們要再從所站之處繼續向前
我們期盼本書只是一個引言,要喚起雙連教會與台灣所有 的長老教會一起省思、並付諸行動,將起初的愛尋找回來,大 大宣揚聖靈所喜悅的,並且徹底剪除不合聖靈心意的枝枝節 節。如此,相信我們在這個叉路口所做的選擇,必能帶領我們 的後代走向上帝所喜悅的道路,讓台灣成為福音遍傳的蒙福之 島。
「雙連教會百週年事工委員會」新書出版小組 謹誌 2013.10.15
7
感謝的話 感謝上帝!《修剪、更新、成長: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 看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終於出版 了。 這是一本不太容易加以定位的書,裡面有教會歷史和宣教 師的故事,包括吳威廉家族的故事,以及台北雙連教會和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的故事;裡面也有關於教會體制和組織發展的探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8
討,特別涉及教會團體生活的不同層面(地方教會、中會、總 會),更有信仰教育和紀律、規範的面向,雖然內容相當繁雜, 但卻是多元又豐富。 因為「雙連教會百週年事工委員會」新書出版小組已經在 序裡詳細交代本書的出版緣由和編寫目的,在此僅代表編寫小 組寫下感謝的話。 首先當然要感謝雙連教會,藉著百週年慶典的歷史時刻, 願意出版這樣一本探討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的專書,兼 具歷史回顧和未來展望的意義,期待能對台灣眾教會及有心的 讀者有所助益。特別要感謝新書出版小組的所有成員,不但對 我們全然信任和委託,也在撰寫過程中積極參與討論並提供建 言,特別是吳建賢長老的一路陪伴、鼓勵,更用心詳細閱讀所 有稿件,令人感佩。
其次要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研發中心以及前後任 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與林芳仲牧師,願意提供過去研發中心所進 行的「組織再造研究方案」的相關資料給我們參考。事實上, 當年我是該研究方案的主持人,深覺那些資料若沒有整理出版 相當可惜。我們原本的計畫是要將那些資料加以整理、改寫並 增補,沒想到,後來幾乎是重新撰寫。儘管計畫改變,仍要深 深感謝研發中心所提供的基本資料。 最後,我要感謝編寫小組的另三位成員陳美玲、江淑文和 盧啟明。我們從去年(2012 年)七月底開始動工,幾乎每隔 二到三週就聚集開會討論一次,每次四至五小時,一直到今年
這段一起思考、討論、掙扎、奮鬥的美好同工情誼,深深感謝 他們。
修剪.更新.成長 ■
以說已經成為一個過著「團契生活」的寫作團隊。我非常享受
序
十月底為止,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我們幾乎可
鄭仰恩 2013.12.02
9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10
壹 從海外建築家 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1
鄭仰恩
1 本文是由舊文增補、改寫而成,該文〈舊台北的建築之心─宣教士吳威廉牧師的故 事〉原先收於《探險家在台灣》,劉克襄主編(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8), 頁 123-130;後也收於《基督教與台灣》,林治平主編(台北:宇宙光,1996),頁 359-368。本文中關於吳威廉家族的新資料,主要出自其外孫女李琴恩(Jean Little)的
數本著作以及筆者於 2000 年 11 月 29 日與她和姊姊李培翠(Patricia Little)位於桂爾芙 (Guelph)郊外艾羅拉(Elora)的美麗農莊中所做的訪談。
一、前言 十九世紀是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海外宣教時期,以歐 美國家為大本營的各個基督教教派紛紛以亞洲、非洲、拉丁 美洲為目標,企求將福音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時最具 代表性的宣教口號就是「在我們這一世代將福音遍傳世界」 (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 in our generation)2。 1860 年代起, 由英國及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所展開的宣教工作,就是這個 普世宣教運動的一環。 通常一提到英、加兩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工作,馬上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12
就讓人想到南部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及北部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所從 事的開拓草創工作。相對的,隨後在南、北二地接續其宣教事 業的英國宣教師李庥牧師(Hugh Ritchie, 1840-1879)、甘為 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1849-1935),以及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 1861-1923)、 劉 忠 堅 牧 師(Duncan MacLeod, 18721957)等,反而較不為人所熟知且重視。
2 這是當代海外宣教運動及普世合一運動領導者穆德(John Mott, 18651955)的名言,他也於 1900 年出版著名的小冊子《在這一世代將福音遍
傳世界》(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 in This Generation)。因為他對世界 和平的絕佳貢獻,他於 1946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明有德牧師夫婦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築家:福爾摩沙的吳威廉》(Builder Abroad: William Gauld of Formosa),幫助我們認識這位堅毅樸實的信仰前輩。3 在台灣 基督教史上,明有德牧師是一位具有開明、自由思想的歷史學 者,他自年輕時代起就投入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和 學 生 志 願 海 外 宣 教 運 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由於深受普世合一思潮的洗禮,在台灣積極推 動「開放討論式」查經運動、青年運動、教會改革運動,以及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Hugh MacMillan, 1892-1970)寫了一本有趣的小傳《海外建
壹
值得慶幸的是,另一位同樣出身加拿大的宣教師明有德
3 本 文 標 題 中 的「 海 外 建 築 家 」 即 引 自 該 傳 記, 參 見 Hugh MacMillan, Builder Abroad: William Gauld of Formosa (Taipei: English and Canadian
Presbyterian Missions in Formosa, 1956)。
13
合一思想等,是一位開創新時代的人物。4 在他所寫的這本傳 記裡,吳威廉牧師不但是一位熱誠的宣教師,更是一位傑出的 建築家及教育家。這一世紀來,台灣人在台北、淡水、宜蘭、 新竹等地都看過他所設計、監造的醫院、校舍及教堂,他的為 人更為許多長一輩的台灣牧師或信徒所津津樂道。5 由於明有德所撰寫的吳威廉小傳即將翻譯出版,本文除了 在前半部簡略介紹吳威廉牧師及其夫人吳瑪利老師的生平與工 作外,在後半部特別著墨於吳威廉在教會組織及體制方面的貢 獻,以及他們後代的故事,希望能為這個宣教家族提供一幅更 完整的歷史圖像。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14
吳威廉牧師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4 鄭仰恩,〈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信仰的記 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2001),頁 64-
73;吳清鎰,〈我們印象最深的宣教師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 教會九十週年簡史》,鄭連德.吳清鎰.徐謙信.鄭連明編著(台北, 1962),頁 29-32。
5 吳威廉所建造的教堂中,現在唯一僅存的是位於北投區中央南路 77 號的 北投長老教會,現已被列為市定古蹟。
二、出身農家 立志宣教 吳威廉(William Gauld)是加拿大人,1861 年 2 月 25 日 出生於溫塔里奧省倫敦市近郊西敏鎮(Westminster Township) 的一個農莊,臨近葛蘭沃村(Glanworth Village)。威廉出生 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在不遠的南方,美國南北內戰砲火日熾, 進而影響倫敦與鄰近地區。教會成為逃脫南方棉花田奴役生活 的黑奴避難所,這些來到農莊庭園尋求庇護的黑人雖已逃離奴 隸生活,但仍為恐懼所苦。此外,歐洲的戰火未息,加上日益 便利的交通網絡,東西方文化也開始在一個日漸拓展的世界裡
實際參與本地的開拓和建設。他的母親伊莉莎白(Elizabeth) 和其他親人都是虔誠的長老教會信徒,並且都積極參與當地的 公眾生活。關於吳威廉的家庭,他的女兒吳花蜜(Flora)曾 回憶道:「吳威廉的父親較早過世,他的母親則很少有笑容, 整天都戴一頂白帽子,講起話來滿口的蘇格蘭腔。她和威廉的 姊姊 Nell 一直住在倫敦市泰晤士河畔的小屋裡,和吳瑪利以 及李家(Little,花蜜的夫家)並不常來往。威廉的哥哥喬治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威廉的父親喬治(George)是熱愛土地的農夫兼木匠,曾
壹
對遇、交流,這是吳威廉即將進入的新世界。
(George)與嫂嫂珍(Jen)早期住在米米可(Mimico),並 經營一間照顧失學男孩的家庭學校,後來也搬到倫敦居住。」 十六歲那年,當威廉還是個中學生時,他和喬治到倫敦市 的聖安德烈教堂,去聆聽一位同是出身溫塔里奧省的宣教師講
15
演其在遙遠的東方所遭遇的經歷以及所從事的宣教工作。這位 講員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赴異邦的第一位宣 教師,在美麗之島台灣開拓基督教世界的馬偕。少年威廉受到 了極大的激勵和鼓舞,當天下午他又去聽了一次,在回家的路 上,他懷著熱切的心對父親喬治說:「我將來一定要做一個宣 教師!」一般而言,中學時代往往是年輕人立定生命中重要志 向的時期,對威廉而言,這個志向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威廉的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對他影響深遠的生活經驗: 其一,是孕育他成長的基督教家庭生活─他的父親每天向他 及其他孩子所讀的聖經章節,他的母親在床頭所哼唱的聖詩,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16
以及在家庭生活中所培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在都影響他作 為宣教師的志向。其二,是在週末及課餘時,自父親學習到農 事及木工的經驗─這個經驗伴隨著他來到美麗島,並奠定 他作為一個建築家的基礎。其三,是他為期數年的小學教師生 涯─因為家裡無法負擔他的大學費用,他只得在高中畢業後 接受小學教師的訓練,並且在鄰近鄉村的小學擔任教員,直到 二十四歲那年籌足大學的學費為止。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以及 在加拿大鄉野和村夫、農婦一起生活的經驗,成為他在台灣從 事教育工作的最佳經歷。 1885 年 9 月,威廉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就讀。這是高等教育仍受蘇格蘭啟蒙教育 模式影響的時代,大學課程橫跨了人文、自然科學,甚至應用 科學。在各種學科中,威廉對數學顯示出極大的興趣,但最令
同學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他堅定的哲學信念和信仰理念。大學 畢業後,他接著進入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就讀,在 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神學訓練中,他表現出堅毅的性格和刻苦耐 勞的生活態度。 有一次在暑期實習的過程中,吳威廉走在莎省(Saskatchewan)首府雷吉納(Regina)近郊的廣闊草原中,要去探訪信 徒時迷了路,結果他的小馬將他帶到鄰近的一間住家,在那 裡,他得以結識後來成為他終身伴侶、也是宣教同工的瑪格 麗特小姐─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北部教會音樂之母」、在 台灣提昇音樂教育不遺餘力的「吳瑪利老師」。6 論到威廉和 瑪利在草原中相遇的奇特經驗,吳威廉的外孫女李琴恩(Jean
壹
Little)提到那住家的主人,就是瑪利的堂兄安德魯(Andrew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Blair)。當時瑪利和姊姊珍一起往西部旅行並訪問親友,後來 在堂兄經營的鐵道旅館裡工作,而威廉則是在外出探訪的馬車 裡睡著了,那匹馬將他帶到瑪利的堂兄家門前。這段看似浪漫 的機緣,成就了北台灣教會在馬偕之後,最出色的一對宣教師 夫婦。 在此略為介紹吳瑪利(Margaret Ann Gauld, 1867-1960)的 家庭背景。她出身溫塔里奧省的吉本(Kippen),父親羅伯特 (Robert Mellis)原本在該地經營一家鐵器行,直到失去視力 6 瑪格麗特婚後隨夫來台服務,一般台灣信徒稱她為「吳威廉牧師娘」,但 在歷史文獻中也稱她為「吳馬利老師」或「吳媽利老師」,現今歷史研究 多稱她為「吳瑪利師母」。
17
吳瑪利師母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無以為繼,後來就和瑪利的母親珍妮(Jane Smith)共同經營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18
一間郵局並兼營小雜貨店,他的行動及生活都是依賴著一隻叫 做 Fleet 的導盲犬。瑪利有三個姊姊,大姊珍米瑪(Jemima) 和姊夫亨利(Henry Iveson)後來負責照顧年老的雙親;二姊 伊莉莎白(Elizabeth)則是嫁給長老教會牧師阿奇(Archie); 三 姊 珍(Mary Jen) 後 來 和 丈 夫 傑 克(Jack) 住 在 雷 吉 納 (Regina),當瑪利數度前往台灣從事宣教工作時,都是這對 夫婦在照顧她的孩子們,吳花蜜覺得他們就像自己的父母一 般。瑪利有兩個兄弟:約翰早逝,威爾(Will)原本住在拉克 瑙(Lucknow),後來和妻小移居墨西哥,全家都因罹患傷寒 症過世。家裡還有一個父母領養的義兄湯姆(Tom),從義父 羅伯特學得鐵匠的好手藝,他們全家在吉本住了五十年。 威廉從諾克斯神學院畢業後,原本想要前往印度從事宣教 工作,因為當時的印度有極大的宣教需求。不過加拿大長老教
會的海外宣道會已經選擇台灣作為他的宣教領域,因為馬偕一 直期待一位新的同工去協助他的工作。至此,吳威廉年輕時的 心願終於實現,他所說過的那句話也加上了一個目的地:「我 要到馬偕所在的美麗島去做一位宣教師!」
三、初抵台灣 責任重大 1892 年 8 月 17 日,威廉和瑪格麗特小姐結婚,幾天後就 帶著新婚妻子去度上帝所為他們安排的蜜月旅行─航向美麗 島。他們從溫塔里奧省搭乘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到溫哥華,再由
壹
溫哥華搭船度過太平洋,經過橫濱和香港,終於在 10 月 22 日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抵達淡水。當船緩緩駛進淡水河岸時,他舉目看見距河岸約 六十公尺的老舊荷蘭城堡及領事館,而馬偕和妻子張聰明女
吳威廉夫婦結婚照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19
士,以及一些台灣信徒早已在鞭炮聲中拿著手製的歡迎旗在岸 邊等候了。 隨後不久,在他抵達台灣不到一年的 1893 年 9 月 6 日, 馬偕全家第二次例假回國。吳威廉就在語言還不能運用自如的 情況下,發現他自己突然成為一位神學院教授、一位教會牧 師、一位看顧六十所教會及兩千六百多位信徒的主教,也是一 位必須料理整個教會經濟和事務的總經理。尤有甚者,次年甲 午戰爭爆發,馬偕返台的日期延了一年。接著 1895 年 4 月簽 訂馬關條約,滿清政府無情地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從 4 月間到 同年秋天日本佔領全台為止,在這種動亂不安的無政府狀態
修剪 更新 成長
中,吳威廉只得將家眷送到中國的廈門,自己則堅守淡水的牛 津學堂及女學堂,並且看顧動亂中受盡苦難的全體北部教會。 在這段動盪期間,他所表現出的勇氣、才能與領導力,得到加 拿大母會的讚賞。這位由加拿大來的年輕牧師就這樣開始負起 整個北部教會的重擔。
四、重視教育 啟蒙心靈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20
就歷史文獻來看,吳威廉是一位偉大的教會組織家,但他 也是一位積極熱誠的教育家。在他忙碌於教會整體組織的同 時,他更關心教育的工作。就二十世紀初期的台灣而言,中學 校仍是很新奇的話題。對當時的日本政府來說,台灣本地人民
似乎仍未有中學教育的需求,重要的反而是如何為在台的日本 子弟籌辦中學教育。從某些日本官員得知日本的這種心態後, 吳威廉遂將這個問題帶到中會的議程中。在他看來,中學的開 辦不但可以提昇台灣人的教育水平,更可以作為神學校的預備 科,為神學教育打好人文基礎。在 1905 年 2 月的中會裡,乃 正式議決促請加拿大母會協助本地教會,在台北地區開辦一所 中學,這項議決終於促成了 1914 年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 的建立。
壹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婦女教育在當時的台灣社會,是一個更為新鮮的話題。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1907 年加拿大偕彼得牧師來訪
1884 年由馬偕為培養女性宣道人員所開辦的「婦學堂」,因 為他的過世而在 1901 年暫時停辦。吳威廉深感婦女教育的重 要性,猶記得馬偕臨終時所說的話:「於今時代已變,而且處 於急變中,如果我們不願失去自己的地位,就當積極進行所
21
淡水女學校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當做的,就是我們必須更盡力與教育民眾。」因此,他極力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22
向加拿大母會申請優秀的女性宣教師前來協助新時代的婦女 教育。1907 年 10 月 1 日,在淡水女學堂舊地開辦一般教育為 主的「女學校」,由金仁理(Janie Kinny)和高哈拿(Hannah Connell)兩位女宣教師主持,對當時方興未艾的婦女教育貢 獻極大。 吳威廉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神學教育家,先後曾二度擔任台 北神學校(現今的台灣神學院)校長,並教授新約。另外也講 授數學、天文學等科學性課程。他那結合理論與實際的教學方 法,一直深受學生的喜愛和讚賞。簡而言之,他的教育理念直 接或間接都促進了北台灣的神學教育和一般教育。 吳威廉的外孫女李琴恩還記得母親吳花蜜曾告訴她有關阿 公的小故事。當吳威廉返國述職時,如果聽到加拿大同工提到 那些不肯接受福音的台灣人將會「直墜地獄」時,他總是感
到極度不自在且深感不安。事實上,當女兒花蜜問他:「上 帝是否真的會將阿桑(Ah Soong,指家裡的女傭)的家人送 往地獄?」這個問題時,吳威廉的回答是:「聖經確實提到不 相信上帝的人要下地獄,但聖經也提到上帝是一位愛的上帝。 要記得,花蜜,他以愛為旗在我之上(“His Banner Over Me Is Love”)。我不相信一個愛人的上帝會因為阿桑的家人相信從小 就被教導的東西而懲罰他們,不過我也不敢說我的答案一定是 對的。總之,我必須對天上那慈悲的父神有信心,我也必須不 斷對他人述說他那無窮盡的愛!」在信仰學習及成長的過程中, 吳花蜜總是能從父親那雖緩慢但深思熟慮的話語中得到安慰。
五、注目雙連 開拓成長 回顧雙連教會的初期發展經驗,吳威廉牧師扮演了相當重 要的角色。當時,台北的繁榮社區主要是大稻埕、台北城、 艋舺等地,雙連地區尚屬「田莊」偏僻所在。到了 1910 年代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人的教育家。
壹
我想,不管在家裡還是在課堂上,吳威廉都是一位真誠動
中期,馬路(現今中山北路)兩側有馬偕紀念醫院、台北神 學校、姑娘樓、宣教師宿舍等組成的「宣教園區」(mission compound),其餘則多是田佃及草埔。因為農家水牛以此地 區為吃草、放牧之地,故稱為「牛埔仔」。又因此地區有兩個
23
大埤(池塘,在現今成淵中學與雙連國小之間)相連,亦稱「雙 連埤」。在水患未徹底解決之前,此地區常受淹水之苦。
修剪 更新 成長
馬偕紀念醫院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自從淡水「偕醫館」關閉,直到新的「馬偕紀念醫院」於 1912 年落成以來,北部教會的宣教中心由淡水轉移到台北的 雙連地區。為了配合醫療傳道工作的發展,北部教士會考慮實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24
際傳道工作的情況,又顧及醫療人員、職員以及病患家屬的需 要,因此決定於 1913 年,在現今民生西路「中山二派出所」 隔壁第三軒的地方開設「牛埔庄講義所」,並派吳寬裕傳道師 為第一任開拓者,這就是現今雙連教會的前身。 1914 年,講義所又遷移到前民生東路「中華川菜館」左
雙連禮拜堂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鄰之地,亦即舊時「翻牛皮工場」的隔壁為聚會場所。1916 年,教士會感到原有聚會場所太小,因此決議興建一所正式禮
(今中建大樓),當天由巴克禮牧師主持獻堂典禮並證道。 1917 年 9 月 25 日,講義所正式改名為「雙連教會」,由林清 潔傳道師擔任教會牧者。1918 年 1 月 20 日,雙連教會選出首 屆的長執同工,並於 2 月 3 日宣誓就任。同年 3 月 13 日,小 會議長吳威廉牧師提出報告:「台北中會已於 2 月 26 日接納 雙連教會為自立堂會,並以士林教會、北投教會為雙連的支 會。」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丈半的禮拜堂,位於現今民生東路和中山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壹
拜堂。該教堂於 1917 年 7 月 22 日落成,是一間長四丈、寬二
從這段初期教會發展的經驗來看,吳威廉牧師和雙連教會 的關係可說是相當密切。就他擔任教士會主席的角度來看,不 論是早期決定設立「牛埔庄講義所」,或是後來協助雙連教會 成為自立堂會的過程,吳威廉功不可沒。他是北部教會將宣教
25
中心從淡水轉移到台北雙連埤的首腦(mastermind),也是教 會的組織專家和建築專家,大大小小的事都必須由他經手。儘 管在雙連地區建立新的宣教園區計畫因強大的颱風及嚴重的水 災受阻,淡水男女教會中學也決定留在原地發展,但教會的宣 教要進軍台北勢在必行。不久,以馬偕紀念醫院、台北神學校、 雙連教會所組成的宣教聯盟,就在逐漸擴展的大台北地區激發 宣教動能。我們確信,注目雙連、開展新的宣教園區,這是吳 威廉的偉大遠景和貢獻。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26
六、致力建築 貢獻台灣 吳威廉牧師在台灣的一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 所監督建造的許多建築。在他所建造的建築物中,最有名也最 耀眼的,莫過於坐落於中山北路的馬偕醫院。這間醫院的建 造,從地點的選擇、藍圖的設計、監工,到完成整棟建築物, 完全是吳威廉一手包辦。1912 年 12 月 26 日馬偕醫院舉行落 成典禮,有一千多人到場觀禮。包括日本的民政長官及政府要 員,英國和美國領事與社會賢達,以及教會的信徒都來參加。 日本民政長官代表政府致辭,讚揚並鼓勵這種有意義的社會事 業。一位來遠東訪問的加拿大人說:「這是我在東洋看過最好 的基督教醫院。」在醫院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官員大大地驚奇 於它優良的設計及完美的工程,於是他們到處詢問這位建築師
馬偕紀念醫院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壹
來請教他。 據說吳威廉也曾參與總督府(今總統府)的監造工程,他 所計算的磚塊數量與實際使用的數量只有幾塊之差。當時駐在 台灣的外國商業及外交人員也都喜歡請教吳威廉有關建築的問 題。事實上,位於淡水河岸上方、「紅毛城」側邊的英國領事 官邸,就是由吳威廉參與設計建造的。英國領事館為了感謝他 的協助,以一千銀圓做為報酬,吳威廉就用這筆錢在桃園建了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是誰。得知是吳威廉後,他們帶了許多有關公共建築物的問題
一間教會。1915 年起,吳威廉更藉助這次建造英國領事館的 經驗,以一年多的時間,建造了淡水高等女學校(戰後併入淡 江中學)的新校舍,提供北台灣女子中學教育一個優良的學習 環境。
27
淡水英國領事館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除了醫院及少數官方建築物之外,台灣神學院的興建也是 吳威廉的重要功績。馬偕在淡水所開辦的「理學堂大書院」早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28
就不敷使用,加上南、北部的教會有意在台北建立「聯合神學 院」,吳威廉遂在台灣大會的議決下,於馬偕醫院對面的雙連 (當時的牛埔庄)開始設計建造台北神學校。經過十個月的工 程,在 1918 年春天竣工完成。校地位於今日中山北路「台泥 大樓」現址,前庭聳立著四層的方塔,兩翼分別是二樓和大禮
左圖:有馬偕及吳威廉肖像的台北神學校 右圖:預定作為聯合神學院之用地的台北神學校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堂、學生宿舍及教室,此外尚有前後庭院與寬闊的運動場。這 間學校為北部教會造就了無數的傳道人才,戰後才因市區吵雜 而遷至陽明山嶺頭。 學校之外,吳威廉還設計建造了許多的教堂。遠至東海岸 的鳳林、東北角的宜蘭、風城的新竹,近則北投、桃園、基隆, 都有他一手設計建造的教堂,其中新竹教會是他最後建造的一 間。在一次監督工作完畢赴新竹火車站的途中,他所乘坐的人 力車翻覆,而他所受的創傷嚴重地影響他的健康,一直到他過 世。
壹
資料來源:鄭仰恩
行政院文建會的「台灣建築大觀園」網站列出經過文獻史 料考證,並訪談淡水耆老後的建築清單: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吳威廉建造的北投教會
「吳威廉設計的建築物至少包括馬偕墓(1901 年)、姑娘樓(1906 年,女傳教士宿舍,金仁理姑 娘及高哈拿姑娘使用,當時人們尊稱她們為姑娘)、
29
牧師樓(1909 年,男傳教士宿舍,吳威廉住過)、 婦學堂(Women’s School,1910 年,為成人及已婚婦 女教育之用)、北投教會(1912 年)、台北馬偕醫 院(1912 年)、大稻埕教會(1915 年)、淡水高等 女學校(1916 年,於 5 月竣工)、宜蘭禮拜堂(1916 年)、台北神學校(1918 年,春天落成),以及新 竹教會、基隆教會、鳳林教會的禮拜堂(1922 年)。」
該網站也有如下一段對吳威廉建築風格的描寫: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30
「建材方面多用紅磚,屋架多用木桁架,門窗開 口多用弧形拱與半圓形拱。砌磚工匠主要聘自淡水, 當地的洪泉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知名泥水 匠,淡水埔頂的洋樓多出自他的手筆,不過台北牛埔 的馬偕醫院與神學校是否仍由洪泉一派的匠師所建, 就不得而知了。在建築細部方面,1906 年的姑娘樓, 1909 年的牧師樓,以及 1916 年的淡水女學校,皆有 較為精美的簷口或山頭造型,尤其是女學校入口正面 的拱圈與半圓形山頭,比例美好,砌磚細部講究,呈 現極高的藝術水準。」
吳威廉是一個熱愛數學的人,整個書櫃更擺滿了天文學的 書。台北鐵路局的日本人深知他的數學才能,曾數次請教他有
台北神學校 24 屆畢業典禮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壹
灣牧師回憶道:「他們常常送他鐵路全程的免費通行證作為回 報!」吳威廉就是這樣一位堆砌磚塊的宣教師,他不但為北台 灣教會的傳道、組織工作堆砌堅實的磚塊;他更為北台灣的醫 療、教育、行政事業堆砌真正的磚頭。 此外,吳威廉也是一位誠實樸素的人,行事作風平易近 人,不喜歡虛飾作偽。他愛吃米粉是出了名的,主因是不願鋪 張浪費或帶給人招待上的困擾。他有一句人所皆知的口頭禪: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關火車時間表的擬算方法,他也非常樂意幫助他們。一個台
「米粉炒,吃到飽。」便是由此而來。 為了感念他的宣教貢獻,他的母校諾克斯學院於 1913 年 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D.D.)給他。1923 年初,他因心臟 病身體日漸衰微並於 6 月 13 日去世,在淡水教會舉行告別式
31
後,埋葬於炮台埔外國人公墓,享年六十三歲。台灣神學院為 紀念他對北部台灣教會及社會的貢獻,特別將第一棟建立的行 政大樓兼教室命名為「吳威廉紀念館」。
位於淡水外國人公墓的吳威廉墓地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32
七、接續宣教 推廣音樂 吳瑪利師母被讚譽為「北部台灣教會音樂之母」是名符其 實的。事實上,儘管她多數時間是在北部服務,但她同樣對南 部教會的音樂發展貢獻良多。自從淡水的男女教會中學成立 後,她便長期投入音樂教學,指導學生學習樂理、歌唱與風琴 演奏。據稱,她早上在男女中學及神學校上音樂課,中午以後 教導各組級的聲樂,下午三點半之後再繼續樂器方面的教導, 可謂不辭辛勞。她更於 1926 年正式組織台灣第一支合唱團(淡 江中學合唱團),並前往日本、韓國進行巡迴演唱,她也啟蒙
吳瑪利老師舉行演奏會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壹
了陳泗治、駱先春等日後的台灣本土音樂家,影響深遠。7 吳威廉於 1923 年過世後,吳瑪利明確表達繼續在台灣 參與宣教的意願,於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婦女宣道委員會 (Women’s Missionary Society, W.M.S.)便於隔年聘請她繼續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吳瑪利師母祝賀會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擔任女宣教師。其後,受到「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此一事
7 參林熙皓,〈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新使者》96(台北: 新使者雜誌社,2006.10.10),頁 53-56。
33
件的影響,吳瑪利隨同女兒及女婿於 1930 年轉往台南服務, 加入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團隊。8 她特別協助太平境等教會的 詩班培訓工作,提昇南台灣教會的音樂素養。後來,她的大 女兒吳阿玉接受戴仁壽醫師夫婦的邀請,在其返國述職期間 (1936-1937)暫時代理樂山療養院的院務,吳瑪利隨同提供 協助,這成為她在台灣宣教的最後一站。在那裡,吳瑪利師 母帶領病患組成詩班、教導他們研讀《聖經》、分享信息,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34
吳阿玉及母親吳瑪利和學生攝於姑娘樓前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直到 1939 年初退休返回加拿大。回到加拿大後,她和二女兒 花蜜的家庭同住在桂爾芙,並參加查麥斯聯合教會(Chalmers United Church)的各種活動。經過長期病痛,吳瑪利於 1960 年 12 月 4 日在花蜜的家中辭世。
8 鄭仰恩,〈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定根本土 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台南:人光,2005),頁 25-
157。
吳瑪利師母墓地 資料來源:鄭仰恩
談到吳瑪利,李琴恩表達了她對祖母作為一位宣教師的觀 感,值得一記:「對瑪利阿嬤來說,台灣的生活就是她全部生
威廉不曾聽到馬偕的演講,他大概會留在此地且成為溫塔里奧 省裡一個地方小鎮的平凡牧師。但是,去到台灣,她可以指揮 百人大合唱、演出《彌賽亞》等,這對她而言才是美妙的事。 人們往往因為她必須離開自己的孩子、遠走他鄉而感到難過, 他們也覺得吳威廉很無情。我不覺得如此。她其實很快樂,在 台灣一定感覺棒極了。在當時,送孩子去讀寄宿學校是很平常 的事,不會覺得很沒有人情。」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的,照顧孩子、洗菜煮飯只不過是一種『義務』罷了。如果吳
壹
活的重心和最閃耀的部分,是她人生中最偉大的冒險,相對
對琴恩來說,宣教師有兩種:一種是心志強烈、靈性豐富、 敬虔型的,另一種則是好冒險型的(adventurous type)。另一 位加拿大宣教師羅明遠醫師(Bob McClure)也指出,他的父 親因為對於整天坐著看病人感到厭煩,最後終於決定成為海外
35
宣教師。事實上,琴恩的大姨吳阿玉也是一個好例子。她總是 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宣教師,但最後卻還是加入了。琴恩很清 楚,阿玉大姨最討厭填寫宣教師的申請書,更討厭回答信仰的 問題。她常常在申請書上直言:「我知道我信什麼,要嘛就送 我出去,不然我留在家裡也可以!」然而,儘管她不喜歡填表 和回答信仰問題,她卻擁有成為宣教師最好的語言專長,她很 安靜,卻是一位實踐者。
八、組織建設 自立自治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36
1901 年 6 月 2 日馬偕去世,以他為首的草創開拓時期因 而告一段落,接下去該是建設和組織的新時代了。如果說老 馬偕的特色是開拓草創,那麼吳威廉的特色則是組織建設。吳 威廉的首要工作是北部台灣教會的自立與自治,也就是說,他 希望台灣教會能藉著組織和制度以明瞭民主的真諦、學習經濟 上的自給與自足,並且進一步參與在宣揚上帝美意的普世工作 中。一位曾在中國、向同樣講廈門話的漢人傳教的宣教士指 出:「長老制度原本就普遍存在於漢人社會中,因而要在台灣 的漢人社會中推行長老教會的長老治理制是毫無困難的。」不 過要在各地方教會之上,建立一個能夠指導、協調,並裁決教 會事務的機構─長老教會稱之為中會─才是更重要的組織 工作。此外,台灣本地的教會領袖都很喜歡當「牧師」,但對
於隨之而來的責任卻感到遲疑。事實上,在一個非基督教社會 中擔任牧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些都是吳威廉在組織教會 時所遭遇到的困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吳威廉的推動下, 北部教會首屆長老中會終於在 1904 年 10 月 4 日成立,吳威廉 當選首屆中會議長。從此北部的台灣教會不但奠定了堅實的基 礎,更逐漸走上自治之路。
壹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吳威廉的民主作風對北部教會的自立與發展有極大的影 響,在他領導下的中會及教士會(由宣教師所組成)都洋溢著 民主與互重的對話精神。來自西方先進教會的宣教師們,和本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吳威廉牧師和北部中會同工
地後進教會的牧師、長老得以在平等的立足點上一起工作。他 在教士會中常向其他宣教師如此說:「在實行這項決議之前, 我們得先和本地弟兄們商量一下」。另外,藉著一次加拿大海 外宣道會幹事來訪的機會,他和南部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有
37
修剪 更新 成長
北部教士會合影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了接觸,進而在南北宣教師的討論協議下,促成 1912 年台灣 大會的成立。這個大會開啟了南北合一的新時代,也開始了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38
老教會和台灣這塊島嶼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整體而言,吳威廉在北台灣最重要的貢獻應該就是在教會 組織及體制上的建構與發展。相對於馬偕對於「建立體制」的 遲疑態度,吳威廉成為北部教會的組織者。事實上,自 1887 年起,在加拿大主事者要求馬偕建立「長老中會」的體制後,
北部教士會合影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他曾試圖將北部教會區分為三個督導區:噶瑪蘭由馬偕和嚴清
和南部的英國宣教師一起成立中會的提議。因此,北台灣教會 必須等到吳威廉接棒後,才開始考慮設立中會體制等事宜。 在 基 督 教 的 制 度 發 展 史 上, 著 名 的 教 會 歷 史 學 者 羅 素 (Jeffrey Burton Russell)主張以「先知特質」(prophecy)和「教 會體制」(order)的互動模式來探研初代和中世紀教會的歷 史。他指出,在教會歷史發展的經驗裡,一方面我們看到先知 運動或靈恩領導的自由運行模式,另一方面卻又看到對教會秩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被控訴為「不遵守長老教會體制」而大加反駁,他也一再反對
壹
華負責、淡水由陳火負責、竹塹則由黎約翰負責。其後,他因
序或體制的強調,二者之間形成一種極富創造性又互相制衡的 張力。9 此外,已故美國歷史神學家理查.尼布爾(H. Richard 9 Jeffrey Burton Russell, A History of Medieval Christianity: Prophecy and Order (Arlington Heights, Illinois: AH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8), pp. 1-9.
39
Niebuhr)在他的經典名著《教派主義的社會根源》一書中指 出,以靈恩領導為主要模式的「小派教會」(sects)若未能積 極地發展出適當的體制或秩序,將會在一、二代之內逐漸衰 微,甚至消失。10 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檢視長老教會逐漸組 織化、體制化,並轉型為以「牧養」為取向的過程。 日治初期,長老教會逐漸和日本統治者建立良好關係,也 獲得日本總督的承諾與保證,願意給予教會最大的協助。11 因 此,在南部有巴克禮、宋忠堅(Duncan Ferguson)、廉德烈 (Andrew B. Nielson)三位牧師協力工作,十年間信徒增加一 倍。中部有梅監霧牧師(Campbell N. Moody, 1865-1940)和蘭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0
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一起協力工作, 在十年間也開拓了十八間教會。12 大甲、苑裡一帶地區經由劉 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的努力,也相當有進展,特別 是陳其祥長老及其一家的歸信影響甚大。13
10 H. Richard Niebuhr, 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s(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1987), pp. 19-20.
11 鄭仰恩,〈日治初期台灣教會政治立場之審視〉,《台灣教會公報》 2387(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97.11.30),10-11 版。
12 參 Peggie C. Moody, Campbell Moody, Missionary and Scholar(手稿)。亦 參鄭仰恩,〈英國乞丐?台灣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新使者》, 60(台北:新使者雜誌社,2000.10.10),頁 22-27。
13 見 Duncan MacLeod,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Toronto: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1923), pp. 153-160; Campbell N. Moody, The King’s Guests: A
Strange Formosan Fellowship(London: H. R. Allenson, Ltd., 1932), pp.
28-48.
在北部方面,吳威廉牧師於 1892 年來台後,是教會組織 者、建築家,也是富民主素養的領導者。後來有負責神學教育 工作的約美旦牧師(Milton Jack)、積極推動醫療工作的宋雅 各醫師(James Young Ferguson, 1875-1965),以及從事婦女教 育事工的金仁理(Janie Kinny)和高哈拿(Hannah Connell) 兩位姑娘前來,北部的教士會(Mission Council)就此成立。14
壹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1896 年 2 月 24 日,首屆「南部中會」(當時稱「台南長 老大會」)在新樓中學成立,選出巴克禮牧師為會正,並於 1898 年 4 月分別設立潘明珠及劉俊臣(劉茂堃)為台灣南部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教士會合影,最左為劉忠堅牧師
最早的本地人牧師。到 1930 年時南部教會再分設為四中會, 並成立南部大會。北部則於 1904 年 10 月 4 日在牛津學堂召開
1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144-146。
41
首屆「北部中會」(當時稱「台北長老中會」),選出吳威廉 牧師為會正,將北部教會分為 12 個堂會。不久之後,吳威廉 隨即指出,在漢人社會中建立地方教會的長老制度較為容易, 但要建立中會制度則相當困難。15 年輕學人陳穎禎曾撰寫一本相當出色的碩士論文,題為 《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在北台灣的建築生產體系及作品研 究》。16 該文指出,在馬偕過世後,北台灣教會必須開始面臨 從「一人統領教政」的模式,轉向組織化、體制化的全面挑戰, 吳威廉正好擔負起此一重任。在教會組織方面,該文區分北部 中會、北部教士會、財團法人,以及「調查改地號部」、「會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2
堂建築部」等不同教會行政部門,且分別加以詳細介紹,值得 參考。17 其後,南、北部教會於 1912 年 10 月 24 日在彰化西門街 禮拜堂成立「台灣大會」,選出甘為霖牧師為會正,會後由 小馬雅各(即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 Jr., 18731951) 和 小 馬 偕( 即 偕 叡 廉 牧 師,George William Mackay, 1882-1963)共同主持聖餐,極富歷史意義。18 歷屆台灣大會的
15 MacMillan, Builder Abroad, pp. 16-17.
16 陳穎禎,《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在北台灣的建築生產體系及作品研究》,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17 陳穎禎,《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在北台灣的建築生產體系及作品研究》, 頁 3-9 到 3-23。
1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100-108, 213-216。
重要議事如下:
第二屆:議定教會名稱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同時約定以《養心神詩》為共同使用的聖詩;第六屆: 通過編輯主日學教材,並積極推動主日學事工;第七 屆:陳清義牧師建議制定信經;第九屆:成立「教師 試驗部」;第十八屆:將《台南教會報》和《芥菜子 報》合併,在台南辦《教會公報》。19
此一時期也有幾個重要事件值得關注:首先是南、北兩 神學院的聯合風波─1915 年台灣大會議決台北為聯合神學
壹
院的會址,因此 1925 年北部教會停辦台北神學校(以二年為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限),由熱心合一的劉忠堅牧師帶領十一名學生南下就讀。但 是 1926 年在南部中會的提議下,大會又決議將校址改在台中, 於是 1927 年大川正牧師帶學生回台北,聯合之議破裂至今。20 另 一 件 事 是 加 拿 大 母 會 的 分 裂。1925 年 因 為 受 到 加 拿 大教會聯合運動的影響,三分之二的長老教會加入聯合教會 (UCC),三分之一仍繼續為長老教會(PCC),北部宣教事 工因而大受影響。原因是大多數宣教師贊成且歸屬聯合教會, 但在 1926 年 6 月北部教會卻被決議為歸屬加拿大長老教會,
1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216-242。 2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195。
43
以致許多宣教師離開,只剩偕叡廉夫婦、明有德牧師夫婦,以 及戴仁壽醫生。宣教師的大批離去,造成領導階層的「集權 化」,這也影響到北部後來所謂的「新人運動」。 簡要地說,在此一時期中,長老教會進入了組織建設的階 段,教會事工也逐漸轉向以牧養為主。首先,日治初期和統治 者的良好關係帶來了宣教上的便利與穩定成長,也提供教會機 構與事業得以發展並組織化的機會和空間。最重要的是:從南、 北二中會到台灣大會,以至於總會的成立,提供了教會體制化 的基本結構和完善組織,也是確立「信仰與教制」(faith and order)之健全發展的基礎。也因此,長老教會的名稱,共同使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4
用的聖詩、信仰告白、主日學教材、機關刊物,乃至牧者之養 成與評鑑的機制等才能確立。 其次,教會的體制化發展和教會機構的平行經營也是一個 必須密切關注的議題。隨著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等機構的開 展,如何能在「信仰本質和宣教精神」以及「經營理念和行政 管理」這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點,又如何確立機構經營者的監督 機制和責任歸屬(accountability)問題,都是組織化過程中的 難題。此外,愈是組織化的教會,就愈容易產生在人事安排、 資源分配、政策制定上的爭執或糾紛,也容易落入派系的分野 與惡質的教會政治和選舉文化。在擷取組織化和健全體制之優 點的同時,如何避免教會走入官僚體系的腐敗和形式化,是重 要關鍵。 第 三, 如 何 能 讓 宣 教 運 動 中 最 具 有 創 新 活 力 和 理 想 的
青 年、 學 生、 婦 女, 以 及 特 別 需 要 鼓 勵 關 顧 的 弱 勢 團 體, 如: 老 人、 原 住 民、 客 家、 新 住 民 族 群 等, 在 日 漸 體 制 化 (institutionalized)的教會中享有參與、發展和活動的空間, 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換句話說,不僅是體制的建立很重要, 如何讓教會繼續享有開創的活力以及運動(movement)的精 神,也同等重要。特別是當教會轉變為「牧養」取向的宣教模 式後,如何讓教會的領導者和信徒繼續保有「走出圍牆、向外 擴展」的上帝國遠景和信仰實踐,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
(Gordon)、 二 兒 子 哈 維(Harvey)、 大 女 兒 阿 玉(Gretta Lilias Victoria, 1897-1985,台語名為 Ah-gyek),二女兒琴恩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吳 威 廉 夫 婦 的 子 女 全 都 在 台 灣 出 生。 大 兒 子 戈 登
壹
九、子孫有成 貢獻世界
吳威廉牧師全家福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45
(Jean Beatrice Ellen)在全家返回加拿大述職時因肺炎過世, 年紀不到兩歲。後來三女兒花蜜(Flora Millicent, 1902-1991, 台語名為 Hoe-bit,孩子們都稱她為 “Gorrie”)在淡水出生,最 小的女兒是桃樂西(Dorothy,暱稱 “Betty”)。21 他們在台灣 的家庭醫生是日本人 Tanaka 醫師。 從第一次返國述職開始,因為孩子們教育的問題,吳威廉 家族就必須開始面對「聚少離多」的家庭生活。在接下來數度 往返台灣和加拿大的艱辛成長過程中,吳威廉夫婦的孩子們 有著非常不同的境遇。1899 年 5 月,當全家第一次返國時, 大兒子戈登六歲,哈維三歲,兩人隨著父母返回加拿大後,就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6
住在三姨珍和姨丈傑克的家裡,週間則在吉本附近的西佛特 (Seaforth)寄宿學校讀書。1900 年 11 月,吳威廉夫婦帶著女 兒阿玉返回台灣繼續工作。到了 1906 年左右,吳瑪利就先帶 著阿玉、花蜜及桃樂西三個女孩回到加拿大,該年底吳威廉也 返回加拿大述職,並停留將近半年的時間。等到威廉返回台灣 後,瑪利繼續留在加拿大五年多,一邊照顧子女,一邊也替盲 目的父親和年老體衰的母親照料郵局和雜貨店。 然後,很突然地,瑪利體認到她的先生一定很強烈地思念 她,事實上她也非常想念他。當然,她也深深懷念在宣教場域 裡和威廉一起分享工作的愉快經驗和冒險旅程。因此,她下 21 很有趣的是,李琴恩在她的自傳小說《以愛為旗在我之上》(His Banner
over Me)裡,為她的家庭創造並增加了一個男孩子威廉(William),她 在訪談中告訴我,威廉可以說是哈維的另一半。
定決心返回台灣,以便能和威廉一起服事。於是她先幫助父母 結束吉本的店、請二姊伊莉莎白和姊夫阿奇照顧年老的雙親、 讓戈登和哈維去和在米米可的喬治叔叔一起住、兩個女孩則去 投靠雷吉納的珍阿姨、威廉的媽媽則由威廉的姊姊照料。就在 這些安排即將完成時,吳威廉也回來協助打理最後事宜。1911 年底,吳威廉夫婦再度帶著桃樂西返回台灣,這時,戈登已經 十八歲並且準備上大學,阿玉十四歲,花蜜九歲。年輕的花蜜 開始在吉本的塔可史密斯學校(Tuckersmith School)讀書,個 性非常敏感、善良,但也容易受傷。 1914 年 6 月下旬,阿玉剛完成高中學業,花蜜則是十二
次世界大戰隨即爆發。1915 年 5 月,英國郵輪露西坦尼亞號 (Lusitania)在處女航途中被德國潛艇擊沈,乘客共 1,198 人 死亡,包括 128 位美籍乘客。當時,戈登剛從多倫多大學畢業, 而哈維則是開始醫學院的第一年課程,兩人雙雙志願入伍參 戰。不久,花蜜高中畢業,桃樂西也從台灣返回加拿大就學。 戈登和哈維原本都是在壕溝中奮戰的陸軍,不久又雙雙志 願加入皇家空軍(Royal Air Corps),兩人都獲得許可,只不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球時,遠在薩拉耶佛(Sarajevo)的大公爵費迪南被暗殺,一
壹
歲,她們在雷吉納海灘度過兩週愉快的假期。當她們在玩壘
過哈維留在比利時,而戈登則返回英國。其後,在北海的佛蘭 德斯(Flanders)停留數月的哈維寫信給花蜜,信中告白:「不 要相信戰爭是光榮的,它太可怕了,令人難以承受……當我在 槍砲震人耳目的聲響中醒來時,我哭了。」戈登則寫了一封比
47
較樂觀的信,提到他和瑪喬麗(Marjorie White)之間的愛情, 更提到「他在一個綠色且歡愉的土地上感到很安全」。另外, 他也寫信給珍姨媽,提到他三次幾乎被殺死,若這是上帝救了 他三次,他應該可以安全返家。 沒想到,正當他們閱讀著戈登的信件時,她們並不知道, 其實戈登的飛機正遭到破壞(或許是被置放於飛機上的炸彈爆 破),並且在半空中爆炸了。所以,花蜜的大哥戈登就這樣 在英國那塊「綠色且歡愉的土地」上安息了,他也因表現英 勇而獲得一個相當獨特的「飛行十字架勳章」(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李琴恩和培翠都記得,當吳威廉接到電報傳來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48
戈登的死訊時,他正要前往主持一間教會的小會會議,到會議 結束前他完全未提到戈登的死訊,因為他不想讓重要的議題被 分心了。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年代,宣教師的家庭就這樣 在戰火無情的氛圍中經歷分離與失喪! 1918 年,吳威廉夫婦再度返回加拿大的多倫多,全家六 口是七年來第一次再度團聚。其後,四個孩子都繼續在本地 接受教育,哈維繼續醫學院的課程,阿玉則是在「兒童醫院」 (Sick Children’s Hospital)接受護士訓練。花蜜想要成為醫生, 在父親陪同下在多倫多大學經過面試後入學,更深深被該大學 校訓所吸引:「像一棵大樹般茁長成熟」(Velut arbor aevo, “As A Tree Matures Into Age.”)。事實上,在他們的家族中,已經 先有一位表姊茉莉(Molly Macdonald)成為女醫生。花蜜和 哈維在醫學課程中互相鼓勵,並且認真學習。
1921 年 9 月, 十 九 歲 的 花 蜜 正 值 醫 學 院 最 後 一 年 的 學 習,她在基督徒學生運動(SCM)所舉辦的夏令營會中遇見了 年已二十三歲,但剛進醫學院的新生李約翰(John Llewellyn Little, 1898-1953),從那年底起他們開始交往。李家久居桂爾 芙(Guelph),約翰的父親原本是石匠,在他十四歲時因意外 過世,約翰只好輟學並到屠宰店工作,以便協助母親補貼家 計。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夜校的高中課程,他的姊姊伊娃 (Eva)也去上班贊助他完成大學課業。1923 年 5 月,花蜜在 婦女學校醫院(Women’s College Hospital)擔任實習醫生時, 約翰向她求婚,但他們因故於四年之後才成婚。原因包括了在
其當時姊姊阿玉已經加入台灣的宣教團隊。 有趣的是,吳阿玉原本絕不考慮追隨父母的宣教腳蹤, 沒想到,她先於 1922 年 2 月從多倫多兒童醫院取得護士資 格, 接 著 又 在「 宣 教 與 女 執 事 訓 練 學 校 」(Missionary and Deaconess Training School)接受一年的宣教課程後,就啟程前 往台灣。這一去,前後共擔任了四十年的護理宣教師。同時可 以想像,吳花蜜並不想離開約翰到遙遠的台灣,但她知道那剛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也從台灣寫信給花蜜,希望她能到台灣擔任短期醫療工作,尤
壹
兩人定下婚約的隔月,父親威廉在台灣病逝;以及這時吳瑪利
失去丈夫的母親和姊姊都需要她的陪伴。帶著錯綜複雜的心 情,花蜜收拾行李前往台灣工作前後四年之久,這期間約翰來 台灣看過她一次。 1927 年, 吳 花 蜜 返 回 加 拿 大, 李 約 翰 在 雷 吉 納 火 車 站
49
等候她,兩人決定當下就即刻成婚。在獲得特別許可後,他 們於 4 月 4 日下午三點,在多倫多的布魯爾街教堂(Bloor’s Church)完成婚禮。之後,他們一起在溫塔里奧省北邊的麥提 森(Matheson)小鎮工作,不久大兒子詹米(Jamie)出生, 而不甘寂寞的約翰又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深造。接下來,他們 理所當然地前往台灣服務,將所學專長貢獻給需要的人,其他 三個孩子琴恩(Jean)、希優(Hugh)、培翠(Patricia)也接 連出生。 1931 年,他們先到台南新樓醫院服務;1932 年李約翰開 始擔任新樓醫院院長,後來於 1936 年受邀擔任彰化基督教醫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50
院院長;1936 年底再擔任馬偕紀念醫院院長;直到 1939 年 1 月又前往香港瑪蒂達醫院(Matilda Hospital)擔任院長,其後 才返回加拿大。不管在哪一間醫院服務,李約翰總是表現出過 人的精力和充滿見解的醫學素養,他本人接手的手術個案讓醫 院的聲譽蒸蒸日上,在馬偕醫院期間更有一天之內進行十一次 手術的紀錄。
李約翰醫生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1939 年,李約翰和吳花蜜全家回到加拿大,他們先搬到 多倫多,但又接受邀約前往日本神戶(Kobe)擔任「替代醫師」 一年。不久,吳瑪利和阿玉也從台灣返回多倫多,1940 年 11 月她們搬到桂爾芙,李約翰也從日本回來。起初,夫婦兩人都 在桂爾芙開業,但不久李約翰想要從軍,儘管年紀已大並且有 孩子,他於 1941 年順利加入海軍情報部擔任軍醫部主任,直 到 1945 年戰爭結束為止。戰後他原本受邀擔任「加拿大癌症 協會」(Canadian Cancer Society)主任,但因故未能前往,他 因此留在桂爾芙開業,直到 1953 年過世為止。
壹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吳花蜜和她接生的嬰孩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
就這一對醫師夫婦而言,李約翰是以手術聞名,但吳花蜜 卻以家庭醫學為業,回到加拿大後曾接生過不少嬰孩,她甚至 一直開業到 1970 年代為止。最後,歷經和骨癌的長期奮戰, 吳花蜜於 1991 年 7 月 11 日於家人陪伴下過世,她的墓誌銘寫
51
李約翰(左)和吳花蜜(右)墓地 資料來源:鄭仰恩
著:「她的光芒仍然照耀著!(Her Light Still Shines!)」。 吳家的最小女兒桃樂西在台灣和父母同住到十歲,然後回 加拿大讀書,是個有點被寵壞的么女。因為姨媽珍已經接納並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52
照顧過瑪利的好幾個孩子,先是戈登和哈維,然後是阿玉和 花蜜,姨丈傑克不希望珍又因照顧桃樂西而過度操勞,因此桃 樂西就去和在雷吉納近郊教書的姊姊阿玉同住。後來,因她 實在無法適應回到加拿大的生活,就前往歐舒瓦(Oshuwa) 一所由寇克太太(Mrs. Cock)為宣教師子女所設立的寄宿學 校就讀。長大後,她成為一位護士,在「先鋒關節炎醫院」 (Vanguard Institute for Arthritis)工作。 結婚後,桃樂西和她的丈夫先是在中國工作,後來在二次 世界大戰爆發前加入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orate),於新加坡工作。因為桃樂西懷有八個月的身孕, 又擔心日軍入侵後會被送到集中營,所以先行疏散。她坐在一 艘飛船上,被置於駕駛艙和乘客艙之間的一塊充氣墊上。該飛 船飛到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加油,再度起飛時,因飛行高度過
低而被大浪打到,一個引擎掉落,接下來的大浪又將飛船打成 兩半。桃樂西本來就不會游泳,她直接掉落在印度洋裡,她原 以為會沒命,想不到她的身孕讓她浮在海面上,又正好發現充 氣墊就在身旁,更在殘骸中找到一根香蕉,於是她就坐在充氣 墊上吃香蕉。當救難船前來營救時,只有正副駕駛和桃樂西獲 救,其他乘客全部罹難。桃樂西後來和從新加坡撤離的先生一 起回到英國醫院接受照顧,正副駕駛來醫院看她,更將她被海 水浸透的舊護照帶給她作紀念。他們後半生幾乎都住在英國, 桃樂西擔任護士的工作,一直到她不良於行且變成殘障為止。 他們有兩個女兒、五個孫子。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集中營經驗,李琴恩還記得甘
壹
饒 理(George Graham Cumming) 醫 師 的 兩 個 女 兒 ─ 安 娜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Anna)和席娜(Sheena)。她們都曾被關在集中營裡,在獲 得自由之後,繼續擔任公共衛生護士到退休。甘饒理醫師則被 關在香港的集中營,最後住在溫哥華,直到過世。
位於桂爾芙的吳家 / 李家墓園 資料來源:鄭仰恩
53
關於吳威廉牧師一家人,筆者除了經常帶領學生前往淡水 炮台埔的外國人公墓探視吳威廉的墓碑之外,也曾經去桂爾芙 拜訪吳瑪利師母、其女婿李約翰醫師、女兒吳花蜜醫師,和吳 阿玉姑娘的故居與墓地。其中最有趣的經驗,是去桂爾芙郊外 的農莊拜訪吳威廉的兩位孫女李琴恩(Jean Little)和李培翠 (Patricia Little)。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54
左圖:李培翠和李琴恩住家,右圖:李培翠和愛鳥 資料來源:鄭仰恩
筆者訪談李琴恩 資料來源:鄭仰恩
侯書德師母、嚴裕揚師母、李培翠、李琴恩、江榮憫牧師 資料來源:鄭仰恩
琴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出生就弱視,現已
且得獎無數。22 其中,她的自傳書《一點一點來》(Little By Little)─借用家族的名字來形容自身的成長及教育過程,
22 Jean Little 所著的書有:Little By Little, Stars Come Out Within, His Banner Over Me, December Twilight, Saturday night, Let Me Be Gentle, Mine For
Keeps, Kate, From Anna, Mam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 Lost and Found, Different Dragons, Listen to the Song I Sing, Once Upon a Golden
Apple, Home From Far, The Belonging Place, Emma’s Magic Winter, Emma’s Yucky Brother, Gruntle Piggle Takes Off, Hey World Here I Am, Look Through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餘本,從兒童到青少年的讀物都有,現今仍繼續寫作中,並
壹
近乎失明,必須靠著導盲犬才能生活。但她的著作已有四十
My Window, One To Grow On, Spring Begins in March, Stand In The Wind, Take Wing, Emma’s Strange Pet, Jess Was The Brave One, What Will The
Robin Do Then?, Bats About Baseball, Willow And Twig, Bridge To Terabithia
等, 她 得 過 的 獎 項 包 括:the Canada Council Children’s Literature Prize, the Ruth Schwartz Children’s Book Award, the Canadian Library Association Book of the Year for Children 等。
55
語帶雙關又真實感人。另外,《以愛為旗在我之上》(His Banner Over Me)─以吳威廉及李約翰的家族故事為主軸, 記述宣教師家庭的生活,特別是關於宣教師子女的成長過程, 極具趣味性。 最後讓我也簡單提一下李培翠所經歷失去養女的悲慘故 事。培翠的職業是護士,曾在溫哥華的一所醫院擔任護士長, 原先嫁給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一位科學教授,名叫 彼得德佛雷(Peter de Vries)。後來兩人離婚,她就自己照顧 三個孩子,其中兩位是領養的,一位是加拿大的原住民(First Nation)女孩,名叫莎拉(Sarah Jean)。莎拉身上有原住民及
修剪 更新 成長 從吳威廉牧師的宣教,看今日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組織體制的更新與再造
56
墨西哥裔的血統,膚色黝黑且聰慧亮眼,自從十一個月大被領 養後,曾接受良好的教養,但因為在學校遭到種族歧視,憤而 離家逃至東區(Eastside),後來過著吸毒且從事性交易的工 作。她於 1998 年 4 月失蹤,當時年僅 28 歲。 後來,一位養豬工人皮克頓(Robert “Willie” Pickton)於
為妹妹撰寫傳記的瑪姬 資料來源:http://www.missingpeople.net(資料截取日期:2013/11/07, 原圖刊載於 The Westender - Vancouver's Urban Voice 雜誌)
2002 年在溫哥華被捕且以「連續殺人」的罪名被起訴。隨著 案情逐漸曝光,他被控訴的謀殺案件也越來越多(據檢察官 依其自訴書指出,他可能總共謀殺了四十九人)。不久,藉助 DNA 的研究,在他的農場裡挖掘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包括莎 拉的一小部分 DNA 在內。據推測,莎拉可能是遭到這位連續 殺人犯謀殺,且為二十位被埋藏屍體的受害婦女當中的一位。 在這個過程中,培翠不但一直照顧莎拉的兩個孩子 Jeannie 和 Ben,後來更將兩個孫子帶回桂爾芙和琴恩同住。莎拉的姊 姊瑪姬(Maggie)原本也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後來持續 追蹤妹妹的故事,並根據她所留下來的日記、雜文和便條等資 料寫了一本書《失去 / 想念莎拉》(Missing Sarah: A Memoir
壹
of Loss)來紀念她,該書於出版後隨即獲得加拿大五個文學大
從海外建築家到教會體制建構者 ■ 吳威廉牧師家族的宣教旅程及其美好傳承 ──
獎。23
Missing Sarah 書籍封面 23 Maggie de Vries, Missing Sarah: A Memoir of Loss(Penguin Canada, 2003)。 該 書 所 獲 獎 項 包 括:George Ryga Award for Social Awareness
in BC Literature / 2004VanCity Book Prize, 2004 / Vancouver Book Award,
Honourable Mention, 2004 / Runner up for One Book, One Vancouver, 2004 /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Nomination for Non-Fiction, 2003 等。參閱官網 http://www.maggiedevries.com/adults/missing_sarah.html。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