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空間的社會分析
日常的地方書寫—從《逐步東行》到竹東地方意義之考察 楊凱傑
本文以新竹縣竹東鎮在地刊物《逐步東行》作為欲以分析之對象,嘗試通過 對其閱讀和詮釋,建構筆者對於竹東地方意象和地方感之認識。首先,本文就《逐》 進行說明,並指出其所塑造之地方意象和地方感為何,即竹東如何通過地方誌的 書寫呈(再)現其地方意義。此外,除了該份地方誌的地方觀點,筆者也嘗試透 過其他材料和工具,帶入對竹東不同面向的探討和挖掘,而此一部分則會接近對 地方實際狀況之陳述。最後,本文則綜整上述地方意象、地方感和地方實況之認 識,進而指出其差異,揭櫫地方實為多層意義之複合概念。
一、《逐步東行》—一份書寫竹東的地方刊物 《逐步東行》截至目前發行了五期,為一份從 20014 年至 2018 年系列年刊。 刊物題名「逐東」取其諧音「竹東」,按作者解釋,即寄喻逐漸放慢腳步之意, 同作者們一同感受小鎮的風光。五期的刊物題名,依序為「印象。竹東」 、 「秘境。 竹東」 、 「竹東。五感」 、 「那些走過的青春舊事」 ,以及「我在學校的那些日子」 。 前三期的書寫著重在竹東作為日常生活的環境,如何與感官印象和在地經驗做連 結,如收錄的漫步地圖、美食地圖和聲景報導等;後兩期則更聚焦在主題面向的 地方,尤其是將地方作為見證和再敘記憶的場所。 在閱讀《逐》內文前,不妨留意第一、二期封面的文字,以及刊物發行團隊 的介紹,不難發現其強調一個重點:這是一份由國中生創作書寫的地方刊物。雖 然這樣的宣稱與事實有些落差,即這份刊物實際上係由新竹縣竹東國中美術班、 畢業校友和老師等人的共同創作。不過經由閱讀,則可以確認其書寫採取的進路, 即是設身在地的中學生視角,如何從不同的層面,檢視、思考和建構對竹東在地 的認識。「我們是一群尋找家鄉原色的國中生,奔走於街坊巷道,採集竹東的光 影聲色。」於是認為, 《逐》所揭示的實踐過程,關乎對地方的「找尋」 ,換言之 即是對家鄉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惟通過一連串的書寫、報導等技藝,納入反身 性思考,進而強化自身對社區的認同─一個從經驗到實踐再到認同的創作過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