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1 第二章 犯罪學概論 ......................................................................... 2-1 第三章 犯罪實證研究法 ................................................................ 3-1 第四章 犯罪或偏差行為相關之因素 ........................................... 4-1 第五章 古典犯罪學派(含現代古典犯罪學) ......................... 5-1 第六章 實證犯罪學派 ..................................................................... 6-1 第七章 犯罪生物學 ......................................................................... 7-1 第八章 犯罪心理學 ......................................................................... 8-1 第九章 犯罪社會學 ......................................................................... 9-1 第十章 批判犯罪學 ........................................................................10-1 第十一章 犯罪整合理論 ...............................................................11-1 第十二章 發展犯罪學 ....................................................................12-1 第十三章 控制理論──許春金教授的新觀點 ........................13-1 第十四章 環境犯罪學(含機會理論) .....................................14-1 第十五章 被害者學 ........................................................................15-1 第十六章 犯罪預防 ........................................................................16-1 第十七章 刑事司法體系與刑罰思想 ..........................................17-1 第十八章 犯罪類型論 ....................................................................18-1 附錄 最新試題暨解析 ....................................................................19-1
1-2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藏經閣進階研究──十八銅人陣 功力深不深,就看這一章 一、傳說(神話)與事實 傳說不需要是真的,也不能是真的。否則,失去綺麗「神」韻,也缺乏 繾綣「神」彩。民族學家說:民族如果沒有傳說,將失去人文養分和種 族濃密情感,就是這個道理。「傳說」是美麗的、感性的;而「事實」 是俗氣的、理性的。人是既理性又感性的動物。有了傳說,心靈更飽滿 ,生命不空虛。所以,人們心中應該有「龍」,卻休爭龍的有無;心中 應該有「百步蛇」,卻莫辨「蛇蛻人」的真假。 古希臘神話,賽普勒斯國王彼得馬力歐,性孤傲,富才華;意執著,情 專一;長詩文,擅雕刻;風流倜儻,玉樹臨風;若蒼松凌雪,若碧海游 龍,翩翩美男子。國王一生懸命(專心一意),用稀世冰雪露紅級的象 牙,雕刻絕世風華的美女。因為太細緻完美,國王竟愛上「她」。終日 不自禁地對「她」傾訴愛慕之情,並為她取名「卡娜蒂亞」。國王常到 神殿,向愛神(阿芙羅迪特)長跪祈求,賦予「卡娜蒂亞」生命。一天 ,國王如蝴蝶戀花般的深情感動了愛神。剎那間,燭搖影晃,池面織紋 ,寂滅幻化。卡娜蒂亞忽地膚色溫潤,雙眸靈動──兩彎似蹙非蹙籠煙 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粉面含丹威不露,朱唇未啟笑先開──從神 殿上如弱柳扶風,款款下來,投入國王懷抱。從此,兩人在天願為比翼 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傳頌人間。 同學,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你曾銘心刻骨嗎?再轉個景象: 「『考場』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心決意你有嗎? 二、傳說與犯罪學 犯罪學的內容,不是偷,就是搶;不是打,就是殺;不是吸毒,就是性 侵。不曾讀過犯罪學的傳說,缺乏美麗感性的色彩。不過最近,南少林 藏經閣子午線南邊,石階下緣,地窖左室,第三列柱旁石縫,發現一片 岩刻的秘藏經文,其意為──千年前,高僧智慧上人心海,在九蓮山, 左持法杖,右手立掌。倏見一縷清煙,飄渺而上。一時,風雨交加,雷 電裂天,石破山崩,天轉地旋。心海臉龐搐動,雙唇微顫。寸秒間,心 海若神定,拈花開示:「天意!天意!南少林須在九蓮山,重振少林基 業,宏揚佛法,威震武林。」又說:「少林山口設十八銅人陣,防外力
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
3
擾清修;兼防弟子,武功未就,擅自下山,敗於俗家,愧辱師門。阿彌 陀佛!阿彌陀佛!」(:原來這是少林銅人陣的由來和目的。) 心海再說:「天意!天意!千年後,老衲積累代心法,轉世澄清湖得月 樓,宏揚犯罪學。犯罪學界也須設十八銅人陣,考生入考場,須先經武 功高強、內修淡定的銅人試煉,才免貽誤。阿彌陀佛!奇緣!奇緣!」 心海語畢,化為白額玉貔貅,銜金蒹葭、松香墨,駕觔斗雲,博扶搖而 上。少傾,隨一陣清煙,消逝於九蓮山。(:同學,這是本書【章】 的由來和傳說嗎?如果是,歡迎你一起參與這段奇緣。) 三、藏經閣老和尚功夫指導(本章之導讀) 挑水小和尚(入門──練馬步者):剛練馬步、梅花樁,擔任挑水的小 和尚。請先跳過本章(第一章進階研究──十八銅人陣)。從第二章開 始研讀。建議搭配倚天劍(犯罪學表解)演練,效果更卓著,讓你頭好 又壯壯。 煮飯小和尚(四等──練拳腳者):初練三戰拳、無影腿,擔任煮飯的 小和尚。其他章節的考題懂了,再演練本章銅人陣。這樣,銅人陣才能 如同甄嬛傳的「東阿膠」,助你「強筋健骨」。(註:本章的題目,再 過些時日,可能「下放」為四等考題,小心。) 練兵器的和尚(進階者):修畢羅漢劍、達摩刀,已稍具功力,想下山 試煉、尋仇、打人的弟子,可直接進入本章銅人陣,以備涵養「謙卑」 情懷。 練內功的大和尚(三等、薦簡任升等、碩博班):已修易筋經、金剛一 指禪、九陽神功,猶怯戰者,宜多用心。因為銅人陣二十幾道題型,多 數屬於三等和碩博班的江湖暗器。大和尚們,這是你練內功(鐵布衫防 暗器)的「菜」。 四、十八銅人陣的重要性,無與倫比。特別放在第一章(少林山口)。提醒 有意下山,進京考試的弟子,打完水、做完飯、練完拳腿,莫忘本章。 五、最後,藏經閣老和尚贊曰:研讀犯罪學,或如隙中窺月;或如庭中望月 ;或如台上玩月。其所得之淺深,為「一生懸命」之淺深耳。敬頌 考 場得意。
1-4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提綱挈領 第一節 社會學習理論 第一項 差別接觸理論與差別強化理論【北碩職】 第二項 中立化理論與次文化理論【薦;司三監】 第三項 中立化理論與不同接觸理論【觀】 第四項 中立化理論與犯罪人格【司三觀】 第二節 控制理論 第一項 社會鍵理論與社會疏離理論【司三觀】 第二項 社會鍵理論與緊張理論【警碩】 第三項 抑制理論與自我控制理論【司三檢】 第三節 緊張理論(挫折理論/壓力理論) 第一項 涂爾幹與墨爾頓的亂迷概念【北碩職;薦;交;司四; 司三監;司四Ⅰ】 第二項 一般化緊張理論與古典緊張理論【警】 第三項 涂爾幹、墨爾頓、安格紐之比較【司三監】 第四節 許春金教授的分類【警;司四;委】 第五節 蔡德輝教授的分類(Siegel,美國學者西格爾的分類) 第一項 社會結構理論【司三檢】 第二項 社會結構理論與社會過程理論【警】 第三項 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社會批判(衝突)【警碩;警博甄; 司三檢;司三辯Ⅱ】 第六節 犯罪社會學其他概念 第一項 管仲與墨爾頓的比較【司三觀】 第二項 犯罪學理論詮釋校園霸凌【警博】 第三項 犯罪學理論詮釋新弱勢族群【司三檢】
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
5
第一節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第一項 差別接觸理論與差別強化理論 ◎「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與「差別強化理論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heory)同屬學習理論,請分別描述這兩 個理論之內涵,並比較這兩個理論之間的差異與對犯罪學的貢獻。 【北大碩士在職專班】 難易度標示:★★★★★ 出題率分析:■■□□□40% 本題考差別接觸理論與差別強化理論之內涵,且比較理論之間的「差 異」,並說明對犯罪學的貢獻。 約 1130 字
差別接觸理論之內涵: 本理論認為,一個人所以犯罪,乃因個人認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當一個人 成為犯罪人,係因個人與偏向於犯罪社會力量接觸,而與反犯罪的社會力量 疏離的結果。 差別強化理論之內涵: 修正蘇哲蘭之理論(艾氏使學習過程更清楚的說明),加上融合史基納( Skinner)的「操作制約」而得來。 艾克斯認為人的行為是受行為的結果所影響(操作制約),或行為受到有 意義的個人或團體的強化而來。申言之,犯罪行為的習得,主要是行為受 賞或受罰,或該行為是否受團體的強化有關。 兩理論之間的差異: 犯罪行為的學習: 差別接觸:蘇哲蘭認為犯罪是與親密團體互動而學習。 差別強化:犯罪行為學習受親密團體所強化。 犯罪學習機制的說明:
1-6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差別接觸:並未說明犯罪的學習機制(如何學習及其過程)。 差別強化:艾克斯特別說明,犯罪如何被親密團體的差別強化(例如父 母師長是否吸毒,或對吸毒的看法、反應)、犯罪行為的精熟、持續與 停止等(例如他認為犯罪是先由直接模仿,再經增強作用而得以持續)。 理論背景: 差別接觸:蘇哲蘭以社會學理論如形象互動論,詮釋犯罪行為的學習。 差別強化: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行為主義)解釋犯罪,特別強調增強 作用對行為之影響。 實證研究: 差別接觸:不利研究。理論原理概念模糊抽象,很難用實證方法研究。 差別強化理論:因為變項太多,實證研究困難。 對犯罪學的貢獻: 差別接觸理論: 奠立犯罪學成獨立學科:原本犯罪學只是社會學的一分支,蘇哲蘭《犯 罪學原理》一書問世,犯罪學才成獨立學科。 犯罪社會學興起:在一九二○年代,美國受歐陸犯罪學影響,大部分的 人認為犯罪是遺傳生物問題(特別是德國)。到了蘇哲蘭提出不同接觸 理論後,犯罪社會學逐漸凌駕犯罪生物論。 研究正常人的犯罪問題:採犯罪生物論者,認為犯罪人是「病人」,犯 罪行為是「病態行為」。蘇哲蘭認為正常人一樣會犯罪;學犯罪行為和 學一般行為,沒有差別。 研究權貴階層犯罪:蘇哲蘭並不是最早關切大公司犯罪的人,但是以他 在犯罪學的地位,警示社會注重「白領犯罪」,對日後犯罪學研究權貴 犯罪深具影響。 採用科學調查:蘇哲蘭一九○六年進入芝加哥大學,芝加哥社會學系重 視科學調查及犯罪人成長經驗的研究,蘇哲蘭以個案研究法研究「專業 竊盜」,對竊盜犯長期晤談,對日後犯罪學採科學調查有影響。 確立社會學習理論的地位:蘇哲蘭受湯瑪斯形象互動論影響,認為犯罪 是「社會互動」而學習,犯罪不是生物、體質問題。 差別強化理論: 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解釋犯罪行為:因此,本理論亦為整合理論之一。 預防犯罪應由少年本身之行為著手:本理論認為,行為受行為後的快樂 與痛苦所控制。因此,預防少年犯罪,應由少年本身之行為著手,而不 是探討少年本身以外之因素──如貧窮、失學等。
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
7
參照:王碩元編著《犯罪學表解》第 8-32、39~40、92 頁,一○一年。 ◎蘇哲蘭差別接觸理論最主要的概念,來自社會心理學形象互動論;而差別強 化理論的最主要學習機制──來自行為主義。 差別接觸理論之內涵: 接觸犯罪力量,疏離反犯罪力量犯罪。 差別強化理論之內涵: 修正蘇哲蘭融合史基納「操作制約」。 行為受賞罰強化習得犯罪行為。 兩理論之間的差異: 差
別
接
觸
差
別
強
化
與親密團體互動學習 受親密團體強化 犯罪行為的學習 未說明 犯罪學習機制的說明 犯罪如何被親密團體差別強化 社會學(形象互動) 社會學心理學(行為主義) 理論背景 概念抽象,難實證 變項太多,難實證 實證研究
對犯罪學的貢獻: 差別接觸理論: 奠立犯罪學成獨立學科。 犯罪社會學興起:凌駕犯罪生物論。 研究正常人的犯罪問題:學犯罪行為學一般行為。 研究權貴階層犯罪:警示社會注重「白領犯罪」。 採用科學調查:個案研究法研究「專業竊盜」。 確立社會學習理論的地位:犯罪是「社會互動」而學習。 差別強化理論: 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解釋犯罪行為。 預防犯罪應由少年本身之行為著手。
第二項 中立化理論與次文化理論 ◎請簡單比較中立化理論(Neutralization Theory)與犯罪次文化理論的重 要差異。 難易度標示:★★★★★ 出題率分析:■■■□□60%
【薦任升等矯正】
1-8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本題考中立化理論與犯罪次文化理論的「差異」。 約 727 字
中立化理論的內涵: 漂浮理論認為,變成犯罪者的過程,是經由學習而來。少年犯所學到的是「 暫時地」中立化某些偏差行為之價值的技術。這種技術,讓他們對其偏差行 為自以為是,而不知改正。另由於少年犯以低下階層者較多,在他們成長的 過程中,較中上階層的少年不容易社會化,於是他們就以中立化技術,來調 適自己在生活上的遭遇。 犯罪次文化理論的內涵: 犯罪對「中產階級的價值體系」之挫折。例如柯恩認為,少年所追求的是身 分地位,而不是財富。低階層少年所面臨的最大困擾,是無法給老師、老闆 等權威人士留下良好印象,因此其內心充滿挫折。於是他們可能排斥一般社 會的中產階級價值體系,而另創立一套屬於他們的價值觀,並帶有反抗性與 惡意性。 兩理論解釋之不同: 理論歸類: 中立化:屬於社會學習理論,兼社會控制理論的色彩。 次文化:屬於緊張理論(挫折理論、壓力理論)。 少年之出身: 中立化:泛指一般犯罪的青少年,不專指低下階層之少年。 次文化:專指低下階層青少年的犯罪。 是非觀: 中立化:犯罪少年仍具是非觀,尚能分辨誰誠實正直,誰不誠實正直。 次文化:犯罪少年已不具是非觀,誰應受敬重,誰應被唾棄,都無法判 斷。 犯後罪惡感: 中立化:犯罪少年能察覺自己的錯誤,對自己非法行為具「罪惡感」。 認為自己錯誤才被逮捕。 次文化:犯罪少年已不能察覺自己的錯誤,沒有「罪惡感」。認為自己 倒楣才被逮捕。 平日行為: 中立化:犯罪少年大部分時間從事合法行為。
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
9
次文化:犯罪少年大部分時間從事非法行為。 自我形象: 中立化:自我形象良好,自認不是犯罪人。 次文化:改變自我形象,自認為幫派分子。 是否改悔: 中立化:只暫時中和某一行為的價值,能改悔。 次文化:不能改悔,淪入犯罪行列,永劫不復。 參照:王碩元編著《犯罪學表解》第 8-37 頁,一○一年。 一、這一題很重要,而且解答一定要用本書的解答,才算深入又正確。 二、比較: 中立化少年──不會變壞(暫時地表現偏差)。 次文化少年──會變壞(萬劫不復)。 中立化理論的內涵: 學習中立化技術合理化行為犯罪。 次文化理論的內涵: 中產階級挫折排斥中產階級創立犯罪次文化。 兩理論解釋之不同: 中
立
化
次
文
化
學習控制 理論歸類 緊張 所有青少年 少年之出身 低下階層青少年 具是非觀 不具是非觀 是非觀 有罪惡感 犯後罪惡感 沒有罪惡感 多合法行為 平日行為 多非法行為 自認不是犯罪人 自我形象 自認為幫派分子 能改悔 是否改悔 不能改悔
◎美國社會學家瑪特札(David Matza)與柯恩(Albert Cohen)在青少年犯罪的 解釋上有何不同?請比較說明之。
【司法特考三等監獄官】
第三項 中立化理論與不同接觸理論 ◎試從不同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中立化理論(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高考三級觀護人】
1-10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難易度標示:★★★☆☆ 出題率分析:■■□□□40% 本題考不同接觸理論與中立化理論,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約 716 字
不同接觸理論: 理論內涵:本理論認為,一個人所以犯罪,乃因個人認為犯罪比不犯罪有 利。當一個人成為犯罪人,係因個人與偏向於犯罪社會力量接觸,而與反 犯罪的社會力量疏離的結果。 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一九○六年,蘇哲蘭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所,芝加哥大學教授米德( Mead)和湯瑪斯(Thomas)都是形象互動論者,蘇哲蘭受業於湯瑪斯 。形象互動論認為人是理性的,會主動思考。但是人的「自我形象」受 外界社會互動所影響──這樣的看法,不但影響了日後的標籤理論,也 影響了蘇哲蘭對犯罪學習的看法。 承上,蘇哲蘭認為犯罪的學習是社會互動學習。是於社會互動中,向親 密的團體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犯罪技術」和「犯罪價值觀」。當一 個人的價值觀認為犯罪有利,就會傾向於犯罪。反之,如果認為犯罪不 利,則不犯罪。而且,犯罪的學習會因學習的頻率、強度、先後順序、 時間而影響。 中立化理論: 理論內涵:本理論認為,變成犯罪者的過程,是經由學習而來。少年犯所 學到的是「暫時地」中立化某些偏差行為之價值的技術。這種技術,讓他 們對其偏差行為自以為是,而不知改正。另由於少年犯以低下階層者較多 ,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較中上階層的少年不容易社會化,於是他們就以 中立化技術,來調適自己在生活上的遭遇。 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成為犯罪者的過程也是學習而來的,犯罪人是學習了「暫時中立化偏差 行為之價值的一種技術」──因此,犯罪少年仍認為自己是守法的人。 中立化技術:內疚(罪惡感)是中立化理論的核心,馬札和西克斯的中 立化技術顯然受佛洛依德「心理防衛機制」所影響。因此,中立化技術 是青少年犯罪時的一種心理機制。它暫時地「漂移」自己的價值觀,而
第一章 進階研究──犯罪社會學精湛的比較題型 1-
11
免於犯罪時的罪惡感。使自由「漂移」在合法和非法之間。 參照:王碩元編著《犯罪學表解》第 8-32、35 頁,一○一年。 一、如果你在解答中寫出,蘇哲蘭受湯瑪斯形象互動論影響;而中立化技術受 佛洛依德心理防衛機制所影響,則你已算高竿高手。 二、表解: 蘇哲蘭──形象互動論影響──犯罪是社會互動學習。 中立化──佛洛依德心理防衛機制影響──學習中立化技術(暫時漂 移自己的價值觀)。 不同接觸理論: 理論內涵:接觸偏向「犯罪」的力量犯罪比不犯罪有利與「反犯罪」 力量疏離犯罪。 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形象互動論:人的「自我形象」受外界社會互動所影響。 犯罪的學習是於社會互動中,向親密團體學習包括「犯罪技術」和「犯 罪價值觀」等內容。 中立化理論: 理論內涵:學習中立化技術合理化行為犯罪。 說明犯罪行為學習之過程: 學習中立化技術。 中立化技術:暫時漂移價值觀,避免罪惡感。
第四項 中立化理論與犯罪人格 ◎試述馬特札(David Matza)之中立化理論(Neutralization Theory)與 瓦特斯(Walters)之犯罪人思考型態(Patterns of Criminal Thinking) 內容有那些異同?
【第二次司法特考三等觀護人】
難易度標示:★★★★★ 出題率分析:■■■□□60% 本題考中立化理論與瓦特斯之犯罪人思考型態的「異」、「同」。
1-12 犯罪學主題式講座攻略題庫 Q&A
約 845 字
中立化理論的內涵: 漂浮理論認為,變成犯罪者的過程,是經由學習而來。少年犯所學到的是「 暫時地」中立化某些偏差行為之價值的技術。這種技術,讓他們對其偏差行 為自以為是,而不知改正。另由於少年犯以低下階層者較多,在他們成長的 過程中,較中上階層的少年不容易社會化,於是他們就以中立化技術,來調 適自己在生活上的遭遇。 瓦特斯之犯罪人思考型態的內涵: 瓦特斯將認知與思考連結,建構八種犯罪人思考型態: 自我安慰(或譯為「避重就輕」;Mollification):將犯罪行為歸責到外 在環境不適當的條件上。 切除斬斷(或譯為「走捷徑」;Cut off):消除阻礙犯罪的制止力。 自恃特權(Entitlement):具孩童時期的自我中心,自認優越。 權力取向(Power Orientation):將世界採取強與弱的簡單二分法。 虛情假意(Sentimentality):強調以較為正向或軟性的一面替自己的行為 辯護。 過度樂觀(Super Optimism):對犯罪的不良後果判斷不切實際。 認知怠惰(或譯為「漫不經心」;Cognitive Indolence):無法周延構思 犯罪內容與計劃。 半途而廢(或譯為「缺乏長遠目標」;Discontinuity):忽略長遠目標。 兩理論解釋之相同: 犯罪成因皆來自犯罪人錯誤認知。 中立化技巧中責任的否定、損害的否定、被害者的否定,與犯罪人思考型 態中的自我安慰相同。 中立化技巧中訴諸於較高權威人士,與權利取向觀念相同。 兩理論解釋之不同: 理論歸類: 中立化:屬於社會學習理論,兼社會控制理論的色彩。 瓦特斯:屬於犯罪心理學理論。 是非觀: 中立化:犯罪人仍具是非觀,他們仍能分辨誰誠實正直,誰不誠實正直。 瓦特斯:犯罪人已不具是非觀,誰應受敬重,誰應被唾棄,都無法判斷。 犯後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