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ED021808

Page 1

001 /027

/029 /040 /058 /065 /081

131

/133 /147

207 /225 /239 !"#$/271 & '(/295 +,-./331

% )

*


語音學

1

003

一、國語發展過程 我國有五大語族,包括漢 藏語族、阿爾泰語族、印 歐語族、南亞語族、 南島語族。其中漢 藏語族還包括北平音系、閩南音系、客語音系等。而 南島語族即是臺灣原住民所根據的語系,稱為南島語族的南島語系。漢 語系使用最多,閩南音系則以廈門以南為主,客語音系則包括汕頭、梅 縣地區。漢語系由單音節組成,音節的成分是聲、韻、調,茲以圖說解: 聲

聲母

聲母

  韻   調

韻頭

介音

韻腹

主要元音

韻尾

尾音

尾 神

劉復將之分為五大部分,即頭、頸、腹、尾、神,而神即是聲調,且認 為最主要的有二大要素即腹(主要元音)、神(聲調)。由上圖而言, 「」沒有韻尾,即可知曉。 國音與其他同漢語的音學自有其不同點,稱為國音的特色,有四點: 入聲消失:國音中沒有古代的入聲字,其實是「入派四聲」。 部分濁聲母清化:包括民國七年公布的「万」「」「兀」三個濁 聲母。 鼻音韻尾合併。 舌尖前後音並立:指的是舌尖前音,舌尖後音,能 同時存在。 然而,國語有其必然的發展過程,茲將其要點分述如下: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製定「注音字母」三十九個,乃採取章炳 麟(太炎)的方法,其方法則為:「取古文籀篆徑省之形」,共製 定了三十九個。以下只取其最重要或常見的考題而言之: 古文

包  刀 突 乃 力 糾 畎 下 之 節 五 也 亥 隱 肱 人

注音字母

                


004 :「」為古字何者:(下)。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正式公布「注音字母」三十九個: 聲母:二十四個(万兀),現在使用只有二十一個。 介母:三個()。 韻母:十二個。 民國九年(一九二○)公布四十個,多增加了「」,故「」「 」分清楚在這個時候。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將「注音字母」改為「注音符號」。 當時以國際音標為研究語音的標準音,稱「國音第一式」;又以 羅馬拼音為譯音符號標準,稱「國音第二式」。而後,中共推翻 此立論,以漢語拼音為其標準音,且通行全國語言,並通行全世 界。 有鑑於此,乃於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正式以羅馬拼音為譯 音系統,於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正式公布修訂羅馬拼音, 而為「通用拼音」,仍為譯音符號。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公布調號之規定: 「直行記在末一音的右上角」,如   即可 看出為「末一音」的右上角。 而至於注音形式則有: 直式注音,注在國字之右邊: 

三 

民 主

  

義 橫式注音,又分: 由左至右,注在上邊:


語音學  

  

 

1

005

由右至左,注在右邊: 義 

主 

民  

三 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公布「國音常用字彙」之中言明: 國音以北平音系為標準音。 國音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而沒有入聲。凡 古韻書中的入聲,均併於此一、二、三、四聲之中。茲列表以對:

陰平

隻、滴、屋、曲、哭、一、七、八、剝、失、屈、黑 、出、忽、約

陽平

獨、竹、國、石、直、職、別、質、哲、學、燭、覺 、集、昨、合、德、得、足、實、達、白

篤、筆、髮、骨、血、鐵、雪、腳、尺、北、甲、法

木、六、育、玉、月、欲、物、各、入、必、術、律 、切、闋、滅、略、莫、落、色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公布「中華新韻」十八韻目: 一麻()

二波()

三歌()

四皆()

五支()

六兒()

七齊()

八微()

九開()

十模()

十一魚()

十二侯()

十三豪()

十四寒()

十五痕()

十六唐()

十七庚()

十八東()

二、字音發展過程 古代有小學一門,分別為「文字學」、「聲韻學」與「訓詁學」,乃研 究字形、字音、字義而來。文字學探討字形,以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最 重要,共五百四十部首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小篆為主,探討六書原則 ,是中國第一本字書;訓詁學探討字義,以十三經之一的爾雅為最要, 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濫觴,始也 」,是中國第一本詞典;聲韻學則探討字音,其中以韻書系統的探討為


006 要。中國古代字音發展可作以下討論: 直音法(同音互注法): 為最早出現者,如「蚤」音「早」。 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漢儒訓詁有三:一曰讀如,即讀若,擬 其音也;一曰讀為,即讀曰,易其字也;一曰當為,正其誤也。」 反切法: 東漢末年,孫炎爾雅音義:「反切之法,以二字為之,上字與切字雙 聲,下字與切字疊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開合。」用二字注一 字的音,如「東,德紅切」,上字德與東雙聲(聲母相同,即上字取 其聲);下字紅與東疊韻(韻母相同,即下字取其韻)。 上字定其清濁:指聲母的聲帶顫動與否,顫動者,又稱帶音,如 ;不顫動者,又稱不帶音,如……,故「 東,德紅切」,可判斷出東是清音的聲母,因為「德」是,清音。 下字定其開合:指韻母的四等呼變化。韻母之中,最前面者稱介音 ;介音有三者,如果: 介音或主要元音沒有者:開口呼。如:開、風。 介音或主要元音有者:齊齒呼。如:齊、家。 介音或主要元音有者:合口呼。如:東、紅。 介音或主要元音有者:撮口呼。如:魚、雪。 故「東,德紅切」,紅是合口呼,東一定是合口呼。

「三豕涉河」中「三豕」誤寫了,宜為「己亥」,故其注音方法稱 :(當為)。 反切法,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 清濁在聲母中與何有關?(聲帶顫動與否)。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合口呼有(五)個。 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的注音方法稱:(反切)。 今有一字不知其音「虣」,故以「暴」讀之,此種注音方法稱:( 讀如)。


語音學

1

007

三、聲、韻 聲母: 輔音,由兩個發音器官阻礙而形成。目前使用有二十一個,且均無 法單獨存在,但其中有七個是可以不依靠韻母而存在,換句話說, 可以單獨注音,即。故必須依靠韻母才存在者,其 規則如下: ─「」 ─「」 ─「」(空韻)

聲母的結構可分為二大要素: 發音部位:受阻礙的部位,又可分為: 雙脣音:。 脣齒音:。 舌尖音:。 舌根音:。 舌尖後音:(又稱翹舌音)。 舌面音:。 舌尖前音:。 發音方法:破阻的方法或氣流之走向,又可分為: 破阻的方法: 塞爆音:(完全阻礙)。 塞擦音:(一部分阻礙,一部分磨擦而出)。 擦音:(不受阻礙,氣流從夾縫中呼出)。 鼻音:(氣流走向鼻腔)。 邊音:(氣流從舌頭兩邊滑溜而出)。 氣流之走向,又可分為: 清濁之分:聲帶顫動與否。聲帶顫動,又名帶音、濁音。有 四個;聲帶不顫動,又名不帶音、清音,有十七個 。而乃是唯一一組清濁相對者,亦是擦音中的特色。 送不送氣:氣流之強弱而定。此項只在塞爆音與塞擦音中方


008 有之,且具有辨義作用,如伯婆,分別意義就在送不送 氣上。 不 送 氣 者  送 氣 者 

茲以表格言之,並請加以背誦之:

濁、不送氣、擦音:()。 清、送氣、舌尖前、塞擦音:()。 清、不送氣、舌尖後、擦音:()。 、差別在:(部位)。 、差別在:(方法)。 聲母相同稱為:(雙聲)。 有清濁之分:(擦音)。 、最大的差別在:(送不送氣)。 唯一的邊音是:()。 、的差別在:(清濁之分)。 、發音共同現象:(鼻音)。 送不送氣指的是氣流的:(強弱)。


語音學

1

009

就發音方法而言,與下列何者相同?: 就發音方法而言,送不送氣有(辨義)作用。 韻母: 元音。目前使用有十六個,均為濁音,可單獨存在。 又稱單元音,單一音素開 尾韻,縱部,主要元音 ( 單韻母

(iuyaoe)

又稱二合元音、下降 複元音,由低元音至 高元音,響度由大至 小,收元音韻尾 複韻母 ( )   ( )   ( )   ( )  

聲隨韻母

收輔音韻尾,鼻音韻尾由 輔音、元音構成 ( )   ( )   ( )  兀

唯一的捲舌音,文言 文中沒有韻,永遠 單獨注音,有化韻 捲舌韻母 產生辨義作用 ( )  

( )  兀

韻母之構成必先注意其三幅度,即:舌位之高低;舌頭之前後 ;嘴型之圓展。茲以圖表列之:

 舌面元音圖


010 :其中、最大差別點在於嘴型之圓展。 舌面元音之中,前、後的移動舌頭,其實就是舌面部位的移 動。且舌面元音只有七個,即是單韻母。 從而言,其共同點有:高元音;介音;主要元 音;單韻母。 然而可當韻尾,如即是。 韻母的結構,當可分為: 韻頭

介音。

韻腹

主要元音()單韻母。

 元音()、()複韻母。 韻尾   輔音()、兀()聲隨韻母。 就韻頭而言,即是介音,介音是三者,關乎「四等呼」: 開口呼:介音或主要元音沒有者,如爸、開、是、師。 齊齒呼:介音或主要元音是者,如齊、家、介、音。 合口呼:介音或主要元音是者,如東、紅、哭、烏。 撮口呼:介音或主要元音是者,如魚、雨、趣、學。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開口呼:(四)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合口呼:(三)個。 「老師」二字均為:(開口呼)。 「臺灣」之「灣」為:(合口呼)。 「風流倜儻」四呼為:(開齊齊開)。 「性情懧弱,論文空洞」合口呼有:(六)個。 「良師興國,百年樹人」開口呼有:(三)個。 聲符中四呼全備的是:()。 韻符中四呼全備的是:()。 邀的主要元音是:()。 凡拼介符「」的結合韻,叫做:(合口呼)。 是屬於:(前高元音)。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