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化概念連結圖 PIC-000-課程教學的教育研究整體架構理念圖˙1 第一講第一章 PIC-001-課程教學與教育學科總體關係架構圖˙2 第一講第一章 PIC-002-課程的教育哲學基礎˙3 第一講第二章 PIC-003-課程的教育社會學基礎˙4 第一講第二章 PIC-004-教學評量的概念架構圖˙5 第三講第二章第三節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001 第一章 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002 壹、研究的意義/003 貳、教育研究意義/004 參、教育研究的典範/005 第二章 課程的哲學與社會學必要基礎概念/010 第一節 重要的哲學基本概念/010 主題 1 課程的哲學基礎一─知識論的觀點/010 壹、知識論的意義/010 貳、重要的知識論哲學學派對知識的相關論述 /011 主題 2 課程的哲學基礎二─哲學的重要教育 應用/029
…2 第二節 課程的社會學基礎/032 主題 1 社會學衝突理論陣營學者/032 主題 2 社會衝突理論陣營的主要內涵/33 主題 3 教育社會學在衝突理論取向─ 鉅觀視角的主要論述/034 主題 4 教育社會學在衝突理論取向─ 微觀視角的主要論述/041
課 程/047 第一章 課程的理論層面/048 第一節 課程的主要歷史發展與定義類型/048 壹、課程的歷史發展/048 貳、課程的定義類型/049 參、課程的主要層次/050 肆、課程有效溝通的四大要素/050 伍、教科書選用的三大標準/051 陸、課程與知識的互動/051 第二節 課程運作的主要階段說明/059 壹、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060 貳、課程實施的基本概念/060 參、課程評鑑的基本概念/060 肆、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060 伍、課程研究的基本概念/060 陸、課程發展的基本概念/060 柒、課程統整的基本概念/061
…3 第二章 課程實務層面/063 第一節 課程的設計、目標與組織/063 壹、課程設計的基本意義/063 貳、課程設計的考量層面/064 參、課程設計的主要原則/067 肆、課程設計的整體運作層次/068 伍、課程設計的基本要素/070 陸、課程目標的重要概念/071 柒、課程設計的主要取向類型/078 捌、課程(由目標到內容)的選擇/080 玖、課程設計的主要模式/080 第二節 課程的組織/125 壹、課程組織的基本要素/126 貳、課程組織的規準(或稱基本原則)/126 參、課程組織的主要模式/128 第三節 課程的實施與統整/137 壹、課程實施的意義/137 貳、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與(統整)主要改變層面 /137 參、課程實施的階段與主要層次/139 肆、課程實施條件下的不同課程類型/141 伍、課程的統整/150 第四節 課程的評鑑、研究(理論運動)與改革/195 壹、課程評鑑/196 貳、課程研究(典範發展及理論建立)/207 參、課程改革/231
…4 第五節 課程發展的重要軌跡/239 壹、我國歷年重要課程改革方案 1─9 年一貫課程 /240 貳、我國歷年重要課程改革方案 2─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42 參、近年重要課程議題 1─多元文化課程/256 肆、近年重要課程議題 2─特殊教育課程─ 資優生生涯發展/資優課程模式/258 伍、課程發展經典議題 1─Portage 早期教育方案 /261 陸、課程發展經典議題 2─光譜計畫/265 柒、課程發展經典議題 3─河濱街課程模式/267 捌、課程發展經典議題 4─(學齡前)高瞻教育課程 /270 玖、課程發展經典議題 5─Reggio 課程/275
教 學/311 第一章 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與基本概念內涵/312 第一節 心理學五大學派的要點彙整/312 第二節 心理學提供的重要教學理論/327 壹、Skinner 的教學理論/327 貳、Bruner 的教學理論─主要聚焦於「發現教學 法」/328 參、Ausubel 的教學理論/329 肆、Gagne 的教學理論/334
…5 伍、Rogers 的教學理論/337 陸、教學關注的三大發展階段(Fuller)/345 柒、教學根據的三大原理─學習三律(Thorndike) /345 捌、有效教學法的五項必備關鍵行為(Borich)/346 玖、同時學習的三大類型(Kilpatrick)/346 拾、Marzano and Kendal 的教學理論─ 學習活動的六大階層(2007) /346 拾壹、教師生存策略/347 拾貳、反省性的教學/348 第三節 教學的概念與內涵說明/358 壹、教學的基本定義/359 貳、教學的意義與主要內涵/362 參、教學的基本原則/365 第二章 教學實務運作的重要階段/378 第一節 教學歷程的重要階段Ⅰ─教學設計與目標/378 壹、教學設計意義下的三大主要問題/379 貳、教學設計的主要基本假設/379 參、教學設計的主要進行模式/380 肆、教學設計與教案、課程設計比較/385 伍、教學目標的主要意義與重要類型/389 第二節 教學歷程的重要階段Ⅱ─教學實施與主要模式 /398 壹、傳統取向的教學方法與模式/400 貳、(傳統)行為主義學派領域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又可稱個別化/學生中心教學法)/409
…6 參、由新行為主義取向主導─社會學習論導向下的觀察 學習/440 肆、個人認知取向教學方法/443 伍、新行為主義融入由個人走向社會認知的教學方 法─情境教學(或學習)法/503 陸、社會認知取向教學方法/507 柒、情意陶冶取向的教學法/541 第三節 教學歷程的重要階段Ⅲ─教學評量或測驗/547 壹、測驗的產生背景/547 貳、測驗領域的關鍵發展/547 參、基本定義與良好條件/548 肆、測驗的功能/554 伍、教學評量的基本概念/556 陸、教學評量的主要類型─I─傳統向度的類型區 分/559 柒、教學評量的主要類型─II─當代向度的類型區 分/575 捌、教學評量的主要類型─III─國際向度的類型區 分/596 玖、(教學)評量的應有倫理規範/600
班級經營/613 第一章 班級經營的重要概念與意涵/614 壹、班級經營的主要目的/614 貳、班級經營的主要理念/614
…7 參、班級的主要類型/615 肆、教師領導班級的風格類型/615 伍、重要的班級經理論/616 陸、班級經營的主要範疇與內容/617 柒、班級經營的有效策略/647 第二章 班級經營的主要運作模式/659 壹、班級經營策略─行為改變技術 (Behavior Modification)模式/659 貳、班級經營策略─紀律/班規介入技術 (或稱果斷訓練) (Assertive Discipline)模式/662 參、班級經營策略─有效動力經營 (The effective Momentum Management)模式/664 肆、班級經營策略─邏輯發展結果 (Logical Consequences)模式/666 伍、班級經營策略─真實治療與控制理論 (Reality Therapy & Control Theory)/668 陸、班級經營策略─團體動力 (The Group Dynamics Model)模式/669 柒、班級經營策略─交互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模式/670 捌、班級經營策略─和諧溝通理論模式/671 玖、班級經營策略─教師效能訓練 (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E.T., 1974)模式/672 拾、其他重要班級經營模式/678
…8
附 錄
歷屆問答題/685
101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86 102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87 103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89 104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92 105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94 106 年教師檢定試題-課程教學/698
第一章
002
科學研究的 基本概念 科學研究的概念[研究] ► [教育]研究 研究的基本概念 研究目的 ◄ 描述(現象) 必備步驟 ► 界定問題 1 演繹法 科學方法 2 歸納法
研究類型
解釋(成因) 陳述問題
預測
執行程序
控制 分析資料
結果報告
◄ Aristotle 三段論證
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 知識追尋過程
共相►殊相一般►特殊
◄ Bacon 新工具
反動[演繹►宗教權威]
► 觀察個別現象
取得事實證據
1 目的 ► 基本研究
應用研究
行動研究
趨向研究
2 方法 ► 歷史研究
敘述研究
相關研究
實驗研究
3 情境 ► 圖書館研究
田野研究
4 結果 ► 敘述性
預測性
實驗室研究 診斷性
安置性
研究的主要取向 量化 ◄ 數字證據 經驗分析 邏輯實證 ► 特重現象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1 現象學
存而不論
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I-It 關係]↔[互為主體I-Thou 關係]▼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2 詮釋學
視野交融
互為主體
1 批判程序 質疑►反省►解放►重建 2 批判 ◄ 消解宰制
溝通情境 態度►真誠
內容►真實
四大要件 方法►正當
效果►可理解
A 技術
勞動
經驗分析
3 三大旨趣 B 實踐
語言
歷史詮釋
C 解放
權力
批判取向
► 打破單一
價值多元
去中心化
2 不可預測 ► 解構因果
蝴蝶效應
結果難測
1 非線性 後 現代
◄ 破除理性
3 非均衡
► 毫無秩序
4 無結構性 ► 反對後設
► (研究)無政府 反對鉅型
微型行動
第一章
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003
教育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 整合
研究目的 ► 建立
► 累積
1
理論
2 實務 ► 修正
► 創新
3 實踐 ► 教育理論
研究功能 1 充實政策內涵
2 評估政策績效
3 提供改進建議
1 價值無法中立
2 置於脈絡關聯
3 研究對象人文
► 4 研究方法科學
5 動態歷程倫理
6 研究結果實用
研究特性
、研究的意義 研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當然,研究功能據此開展出描述、解釋、 預測與控制等四大面向。 一、研究的基本性質 研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當然,研究功能據此開展出描述、解釋、預 測與控制等四大面向;然而,研究起自科學驗證的基礎,自當理解科學 研究方法的概念與類型: 科學方法的概念: 結合演繹法與歸納法,稱為歸納─演繹法。具備公正客觀的性質。先 由觀察個別現象,根據所得結果來判斷研究假設的真偽。 演繹法: 知識追尋過程,往往側重由「共相」而「殊相」的推論過程,源 於 Aristotle 三段論證。 在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建立由一般到特殊,只要前提為真, 結論必為真,並且不超過前提範圍。 具有聯結理論及實際且彰顯知識而貫通真理的性質之優點;限制 在於容易因為錯誤前提導致錯誤結論,且難有新的發現。 歸納法: 源於 Bacon 的新工具論述,反動演繹法以宗教或智識為前提的 權威模式。因此,建議觀察個別現象取得事實證據,俾獲一般原 理原則。 有助吾人界事實觀察來解開自然奧秘與做出決策的優點。受限於 各別觀察的個殊性,但原理原則只可適用於當時的情境脈絡。
004 二、科學方法的五大必備步驟 科學方法五大主要步驟,包括:選擇及界定問題、陳述研究的問題、推 演和執行研究程序、蒐集且分析所得資料,以及提出研究結果與報告。 三、科學研究的目的與特性 科學研究必須具備描述、控制、預測與解釋的研究目的;同時也必須具 備系統性、實徵性、可證驗性與可重複性的特點。 四、科學研究的主要限制 科學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仍有可能的限制,包括:研究題材複雜而難 以精確預測及控制人類行為的複雜性、直接觀察常流於觀察者角度解釋 易有主觀而失客觀的弊端發生、常因特殊社會情境脈絡而有所限制難有 準確的複製、不若自然科學推論普及程度常因行為變異而打破結論一致 性、實驗控制不易且研究變項眾多。
、教育研究意義 運用科學方法,探討教育領域問題。並基於研究重點不同,而有理論 和實際、行動等不同研究類型。 一、教育研究的目的 具備整合「理論」、「實務」與「實踐」等三方引導作用及功能。因此 也就具備了以下的積極目的,包括: 客觀建立、累積、修正和創新教育理論;藉以充實政策內涵、評估政 策及提供改進建議。此外,完成教育研究後又能依據教育目的提出具 體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而提高教育研究的信效度。 指引實踐依據、有效調合理論及政策在實踐運作上的落差,尋得有效 方案;同時,也可作為研究的中心概念依據,成為教育研究的核心價 值及最高指引方針。 二、教育研究的特性 教育研究在本質上,本屬社會科學範疇,其價值關聯並不像科學研究 可完全落實價值中立,並且必須將教育研究置於關聯體系中,才得以 完全瞭解教育本質與意義。 教育研究在對象上,則充滿人文性;因此其內涵也必定。同時,教育
第一章
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005
研究的目的亦勢必以價值規範與導人向善為基礎,藉以助構有人味兒 的教育方向。 研究方法科學性及研究結果實用性,包括五大程序及結果兼具理論性 和實務性的互補,充實既有教育研究體系。 同時,研究對於動態歷程的倫理性及脈絡性,必須符合倫理道德及不 斷累積、重組和改造歷程。 三、教育研究的主要類型區分 若論及教育研究的主要類型,則可分別從目的、方法、情境,以及結果 進行以下分類,請見表格: 【教育行政研究位階與教育研究主要內涵分類】 區分依據
主要類型
研究目的
基本研究
應用研究
行動研究
趨向研究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
敘述研究
相關研究
實驗研究
研究情境
圖書館研究
田野研究
實驗室研究
研究結果
敘述性研究
預測性研究
診斷性研究
安置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典範 包含經驗分析、詮釋理解、批判反省及後現代典範。如下說明: 【教育研究四大典範的主要內涵】 研究的主要取向 量化 ◄ 數字證據 經驗分析 邏輯實證 ► 特重現象 主客二分 存而不論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1 現象學 ▲[主客二分I-It 關係]↔[互為主體I-Thou 關係]▼ 視野交融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2 詮釋學 1 批判程序 質疑►反省►解放►重建 2 批判 ◄ 消解宰制
溝通情境 態度►真誠 四大要件 方法►正當
A 技術 3 三大旨趣 B 實踐 C 解放
互為主體
內容►真實 效果►可理解 勞動
經驗分析
語言
歷史詮釋
權力
批判取向
006 ► 打破單一 1 非線性 後 2 不可預測 ► 解構因果 ◄ 破除理性 現代 ► 毫無秩序 3 非均衡 4 無結構性 ► 反對後設
價值多元
去中心化
蝴蝶效應
結果難測
► (研究)無政府 反對鉅型 微型行動
一、經驗分析取向 又稱為量化或邏輯實徵(證)取向,最遠可溯及啟蒙時代,源於 Comte 當 年所提倡的實徵(科學)統一運動。 主張的主要論點: 該取向主張凡存在皆可量化,且變項皆應量化處理,強調研究歷程必 需秉持價值中立,以嚴謹、客觀、系統性與可驗證與能推論擴及其他 母體的因果法則詮釋研究結果。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量化模式建議理論,價值中立排斥主觀 ,理論解釋活動,實踐運用理論,良好實驗設計,排除無關變項。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忽略非量化有價值變項的意義,形成技 術工具宰制,淪為效率工具導向。 二、詮釋理解取向 又稱質性取向,主要繼承精神科學,兼重問題現象與成因詮釋二者存在 ;然而,就是因為消極反對量化取向過份強調經驗證據,進而積極建立 規範理解的研究原則。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人是無法被量化的,情境變動複雜, 學習意義的擴展,意義符號交換重建溝通,當事情境脈絡,主動意向 自我決定,不可推論而難建通則。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價值體系的互動,整體深入理解,質性 理解詮釋,注重歷程互動,主體建構視野交融,深入研究情境,動態 辨證價值關聯取向。 主要的研究限制:
第一章
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007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專業能力精神左右成敗,不易建立通則 ,淪為合理化的詮釋工具,忽略批判反省,偏重規範缺乏描述。 三、批判反省取向 又稱為批判解放取向,其內涵包括:認知興趣、唯物主義研究階梯、循 環建構主義,以及批判式研究。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教育活動著重整體,價值利益行動交 換,理論實踐加入批判反省,質疑反省解放重建,質性量化互補取向 ,衝突矛盾對立集合。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意義整體性,社會關係整體性,詮釋描 述有效調和,實踐行動取向,批判反省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破除,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考量。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誇大衝突對立矛盾,思變主觀多於描述 客觀,流於主觀專斷,質量並重兼具詮釋驗證不易達成。 四、後現代取向 自 1990 年代之後,可從 Feyerbend 曾經提出過 Anything Goes 的論述, 主要包括:不限定方法與不屈於霸權的內涵。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反後設論述、反鉅型理論、反傳統本 源、強調悖理邏輯、破除不必要理體、追求當下,以及重視平面現實。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多元價值、尊重包容、重視他者、彰顯 平等、綜觀整合,以及不斷擴增研究觀察角度。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研究法出現無政府現象、研究方向缺乏 價值規準、研究過程走向相對主義;因此,充滿了反專業、反理性與 反教育的可能危機。也因為前述而導致雖有研究結果卻不易建立結論 的弊端。
008
下列何者為教育政策的研究方法?
科學
批判
冒險
以上皆是 【臺北中等專輔】
下列何者為校務權力去集中化的主要原因?
拓展人權
重視品質
強化自由
深耕道德 【臺北中等專輔】
林老師認為既有社會科課本中所舉的在地社區的事例還是太少,
有礙學生提升其對在地事務的瞭解與認識。因此,她嘗試利用上 課開始的三分鐘介紹在地大小事,也盡可能以社區的人物、議題 、文化等來做課程內容,並反思其課程成效。試問,林老師的這 種方式,彰顯那一種課程研究的理念? 課程的理論研究
課程的應用研究
課程的行動研究
課程的跨國研究 【南盟國中】
下列敘述何者較不符合教育行政理論運動(The Theory Movement)
的主要概念? 有效的研究是有其理論根源的,並由理論所指引 假設演繹系統是最佳的理論範例 較佳的教育行政研究必須是以理論為基礎的 追求「規範性的」教育行政知識
【新北市國中自辦】
教育行政研究典範中,旨在理解現象主體的意義並強調個別性的
深入瞭解的係屬下列何者? 理性典範
自然典範
批判典範
行動典範
【臺南市國小暨幼兒園】 請問下列那種主張強調實務脈絡理解的行政意識?
邏輯實證論
詮釋學
批判理論
以上皆是 【新北市國中】
請問下列那種主張強調學校經營應強化目標實現的功能假定?
第一章
邏輯實證論
詮釋學
批判理論
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以上皆是 【新北市國中】
009
第二章
010
課程的哲學與 社會學必要基礎概念 進入課程論述本體之前,必須理解完整的課程內涵,以及有其他更為 基礎的教育學科目作為論述支持。然而,就課程而言,其教育領域之基礎 學科,主要為哲學與社會學二者;以下將分節摘取各主要學科的關鍵重要 論述,進行說明:
重要的哲學基本概念
一 1
課程的哲學基礎一─知識論的觀點
課程的主要內容,由知識所構成。因此,在哲學的知識論當中,對於 知識本質與知識形成,於各學派的主張自有不同:
、知識論的意義 知識問題的探討,稱之為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或 Epistemology) ;意指探究知識的性質、範圍,以及確實性的學問。因此,也可說是一種 研究知識的理論,包括:何謂真理、西方對於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爭端 、知識如何形成、如何獲得知識,以及人如何具備認知能力等問題皆為研 究焦點。 一、知識論的五大基本問題 知識論的探究,針對知識的性質、範圍與確實性進行探討。探討的範圍 應包括五個基本問題:知識的本質、價值、起源、追求與傳授等。 二、知識論的兩大重要學派基本假定 有關知識論所涉及的主要學派,最遠可溯自西方哲學從理性主義(理性 界)與經驗主義(實在界)的二分,對於知識分別依據真理的性質來進行知 識性質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