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ED461807

Page 1

contents Lesson

1

˙1-1

Lesson Lesson

3 ˙3-1 Lesson

Lesson

4 ˙4-1

5 ˙5-1 Lesson

Lesson

2 ˙2-1

7

! " ˙7-1

Lesson Lesson

6 ˙6-1

8 #$%& ˙8-1

9 '()*˙9-1 Lesson

10 +, -.˙10-1


1-2


1-3 一、教育心理學之意義:乃將心理學之原理應用於教育,以其增進教  學效能與學習者達成有意義之學習  二、早期的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從心理學中分化出來的應用心   理學的一支,其內容重在將普通心理學中的原理應用在教育上去   解決有關的問題  三、現代的教育心理學:藉由教育情境中心理現象之認識與應用,協 壹、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 助教育目的的達成   對教育提供不同的觀點    提供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四、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的貢獻    幫助教師應用研究方法去瞭解問題    幫助教師發展正確的判斷  五、現代教育心理學發展之方向是建立系統的理論  教育心理學的意義、性質與研究方法  學習者的發展特性 一、主要主題    各派學習理論的探討與應用   研究目的教育化 貳、教育心理學研究的    範圍 二、三化取向 教育對象全人化   研究方法本土化   三、教育心理學研究目的: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 一、實驗法: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控制混淆變項  之研究,達到科學研究的三大目的:解釋、預測、控制   二、相關法:藉由使用相關係數,探求變項間關係的程度和方向  三、調查法:探討團體之態度與趨勢  四、觀察法:研究者在某情境中,觀察並記錄個體的行為 參、教育心理學的研究  五、個案研究法:是對一個人或對一群人(一個家庭或一個學校)的  方法  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多用於學校諮商輔導之途  六、行動研究法:「教師如同研究者」。教師於班級中改進個人教學  理論與班級實務之研究   質性研究:深度描述  七、質量研究法  量性研究:以量化數據以達實徵驗證目的 行為學派  精神分析論  一、各種心理學學派  人本論   肆、各種心理學學派  認知學派  二、生態系統論:個體是在複雜的關係系統(System)內發展,在其中 受到四周環境深淺不一的影響


1-4

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一、教育心理學之意義 實現教育目的。 兼具教育學與心理學兩種特徵的科學。 可促使學校教育(實務)與心理學(理論)進行辯證。 由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各項認知活動的內在心理歷程最重要的是「推 理與問題解決的歷程」。 二、早期的教育心理學 定義: 教育心理學是從心理學中分化出來的應用心理學的一支,其內容重 在將普通心理學中的原理應用在教育上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張春興 、林清山,1981)。 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學的一門,它運用心理學原理原則協助教師與學 生進行有效的教導和學習(鄭麗玉,2006;溫世頌,1983)。 相關學者: 鄒謙(1969):教育心理學最先為普通心理學,繼為普通心理學的 應用,然後找到自己的特殊對象發現教育行為之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桑代克(E. L. Thorndike, 1903):教育心理學的創始者。其論說內 容包括三部分: 人類的本性(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 學習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個別差異及其原因(Individual Differences)。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史: 發展取向代 哲學取向

裴斯塔洛齊 (Pestalozzi)

者意

直接教學法: 人性有原始性、社會性、道德性 愛為中心教育 頭(心智)、心(情意)、手(行動)均 衡發展


1

緒 論

1-5

園丁教育

科學取向

赫爾巴特 (Herbart)

教育三種功能:知、情、意 道德教育:自由、完美、善意、權利、正義 兒童興趣 教學程序─五段式教學法:預備提示 比較綜合應用

福祿貝爾 (Froebel)

愛與榜樣: 家庭教育 自由與創造是人類的天性 重視團體遊戲 重視兒童感覺與知覺的發展

蘇格拉底 (Socrates)

產婆術、詰問法

柏拉圖 (Plato)

觀念論者,提出 utopia 理想國教育的目的 在謀求身心的發展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實在論者 主張身心一元論重視個體的身心均衡發 展、習慣的養成 主張人是理性的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笛卡兒 (Descartes)

主張身心二元論,認為生理、心理是各自 獨立的 提出「我思故我在」,為理性主義者,認 為人有先天的能力

桑代克 (Thorndike)

教育科學運動

杜威 (Dewey)

進步教育運動

馮德 (Wundt)

以實驗的方法對簡單的感覺、知覺從事研究 ;以建立科學的心理學自許,更進而應用來 說明人在教育情境中的行為,成為教育心理學

史金納 (Skinner)

設計編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

教育心理學 Bruner 階段 Gagne

結構原則 內在、外在條件


1-16

研究變項的種類: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又稱「因變項」、「獨變項」, 係指實驗者操縱的變項,指在一個因果關係中被認定為原因,具有 影響另一個變項的作用的變項。 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又稱「果變項」、「產出變項」, 係指被預測的變項,隨自變項之變化而發生改變,指在一個因果關 係中被認定為結果的變項。 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是指介於刺激與反應兩變項之 間,因外在刺激而引起的內在變化歷程(Intervening Variable), 有些屬於個體內的心路歷程,是不能觀察、測量的,研究者也無從 掌握;其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影響作用,但其作用卻須從自變項對依 變項的影響中去推論。例如:動機、習慣、學習、態度、觀念等。 調節變項(Moderator Variable): 中介變項有時會與自變項產生交互作用,而當研究者納入研究架 構以避免解釋誤差,此時中介變項即為調節變項。

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或稱「額外變項」,是無法被 控制的變項,並且會危害到獨變項對依變項的解釋力,亦即獨變項 之外,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項。狹義的混淆變項即是未控制的變項。 消除混淆變項方法: 控制:實驗組與控制組以達到「最大最小控制原則(Maximincon Principle)」之目的。 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 雙盲實驗(Double Blind): 受試者不知道自己會被施以哪一種處理(Treatment)。 所有工作人員(醫師、護士……)亦不瞭解可能之效果。 只有進行該研究的設計者確知是如何進行的方式或成果。

實驗設計類型: 控制實驗設計(Controlled Experimental Design)或真正實驗( True-Experimental Design):是一種嚴格控制實驗情境的實驗,實 驗者操弄一個或多個獨變項以觀察依變項的變化情形,從而找出自


1

1-27

緒 論

、何謂典範(Paradigm)?學習理論可分成哪些典範?各自的思想淵源 及重點如何?試一併分述之。

【高考】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支派,心理學應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探 究行為現象(含心智過程)有何困境?教育心理學如何超越這些困境 ? 、近代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發展趨勢為何?

【身障三】 【身障三】

、試述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U.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之內涵、特性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高考】 、試述影響教育心理學最大的三種學習理論取向。

【身障三】

、試述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特色。

【身障三】

、試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及 21 世紀的研究重點。

【地特三】

、請試述下列名詞之意涵:

【地特三】

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最常用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兩種取向分別為:行為學派取向( Behaviorist Approach)與認知論取向(Cognitive Approach)。 【高考】 請比較此二種取向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之主要目的與探討的問題為何? 請說明不同取向之教師其承擔教學成敗之責任孰重? 、教育心理學研究前輩張春興教授提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三化取向」 來討論國內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三化取向是指研究目的教育化、 研究對象全人化、研究方法本土化。試詳述這三化取向的內涵與實踐 方向。

【高考】


1-28

下列哪一個學派主張「人類並非以預先制定的方式對外在刺激做反  應,因為人類具有選擇的自由,會對不同反應途徑進行檢視,甚至 創造新的反應方式」? 心理分析學派

行為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知學派

下列哪一個學派主張「在學習的情境中,學生是核心,教師是協助  者;教育應該開放給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合作與民主,避免讓學生 取悅老師、盲從老師、或過度要求標準答案」? 心理分析學派

行為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知學派

下列哪一個學派主張「環境塑造人類,教育就是佈置各種增強環境  ,以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刺激─反應連結』」? 心理分析學派

行為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知學派

在實驗處理中,學生因自覺實驗組的自我期望對其行為產生影響,  這種現象是所謂的: 蝴蝶效應

霍桑效應

比馬龍效應 從眾效應

選項蝴蝶效應:為紊亂學中的效應,南半球一隻蝴蝶偶 而煽動翅膀所帶來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後,竟成為一場風 暴。指一個極微弱的起因,經過一段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 考作用,可以發展成為巨大的影響力。 選項霍桑效應:受試者由於獲知參加實驗或受到自變項 的操弄表現水準,影響生態效度。 選項比馬龍效應:教師對學生在有目的的情境當中,透 過學生的自驗預言而真的實現,此由柏氏模式所驗證。 選項從眾效應:個人因社會一致性的壓力而改變個人信 念或行為,即個人自願接受團體規範約束的內在傾向。 在教育研究中,由於受試者感受到被重視而表現更高的動機,以致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