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1
3-1
4-1
!
5-1
"#$%&'(
6-1
)*&+",-
7-1
J
8-1
*./0123
45637
10-1
89&:;<-
11-1
=>
12-1
?@
13-1
)*A(!
14-1
15-1
DE5
16-1
FGHI
17-1
K
!BC
9-1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1- 1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一、會計(Accounting)之意義 係以有系統之理論,有組織的方法,將個人、企業或任何經濟個體之一切 財務活動予以記錄、計算、整理及彙總,編成財務報表,俾以提供數量化 財務資訊,供作分析、解釋,助於決定經濟決策之一種應用技術,故會計 可謂商業的語言,資訊的系統及決策的工具。茲就美國會計學會(AAA )與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對會計之定義,列示如下: 美國會計學會之定義: 會計是對經濟資訊的認定、衡量與溝通的程序,以協助資訊使用者做審 慎的判斷與決策。其特點包括: 將會計制度視為一種資訊系統。 會計本身是一種動態的溝通過程。 所傳遞者是特定經濟個體的經濟資料。 目的乃是幫助決策者做縝密的判斷與決策。 美國會計師協會之定義: 會計係一種服務性之活動,其功能在提供有關經濟個體之數量化「財務 資訊」予使用者,以便使用者藉此資料在各種行動方案中,做一明智的 抉擇。 二、會計之分類 以業務性質不同區分: 營利會計: 凡營利事業機構所採用之會計,謂之營利會計。 設有資本帳並計算損益,包括:商業會計、製造業會計、銀行會計 、公用事業會計……等。 收支會計: 凡只記收支不計損益之個人或機構所採用之會計,謂之收支會計, 又稱非營利會計。 不設資本帳、不計算損益,僅記餘絀,包括:政府會計、家計會計 、財團法人會計。 以組織不同區分: 獨資會計:由個人出資經營,個人獨自享受及負擔營業盈餘及虧損之
1- 2 會計學概要
企業所採用之會計。 合夥會計:由兩個人以上共同出資經營、享受及負擔營業盈餘及虧損 之企業所採用之會計。 公司會計:以營業為目的,依公司法登記成立之企業所採用之會計。 合作會計:某一群為解決經濟上共同問題者,以平等互惠原則所組成 之企業組織採用之會計。 三、財務會計之理論體系 若想要瞭解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可從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所發布之「財務報表編 製及表達之架構」(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所處理的事項加以探討,便可得到解決會計問題的 觀念性架構。茲對「財務報表編製及表達之架構」所處理的事項,一一討 論如下: 財務報表的使用人(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企業之內部管理部門:提供內部各階層管理人釐定營業方針,控制業 務進展,考核經營績效之財務資訊,是為管理會計。企業各管理階層 所面對問題互異,所需財務資訊各有不同,故管理會計並無一套共同 遵行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亦無建立的必要。只要能在資訊產生的效 益高於成本的限制下,提供有用的資訊幫助管理人員解決管理問題, 便是良好的管理會計。 :所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係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及由國際財務 報導解釋委員會或其前身財務解釋委員會所制定之解釋。 企業之外部各界人士:提供目前及潛在之投資者、債權人、員工、政 府機關、社會大眾……等之可用財務資訊,俾以做經濟活動決策之明 智抉擇,是為財務會計。因為企業外部人士不參與企業之決策擬定及 經營管理,其對企業的瞭解,全靠企業定期所編製之財務報表所提供 的資訊,況且企業與外部決策者之間可能會有利害衝突,故財務會計 須制定一套健全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由企業界所共同遵行,以確保 會計報表能公正報導企業經營的結果,並力求各企業之間的財務資訊 可相互比較。財務報表使用人廣泛而互不相同,對資訊需求各有不同 ,企業不易各別量身定製專用財務報表給某特定使用人。各種不同使 用人,基本上有其共同點,故企業只要提供一般目的財務報表即可。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1- 3
一般會計學的研究以須制定一套健全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財務會計 為主要重點。 :所謂一般目的財務報表係為滿足無權要求企業按其特定資訊需求 編製報告之使用者所編之報表。 財務報表的目的(Objectiv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財務會計是以提供企業外界之各種利害關係人士(如投資人、債權人… …)的有用財務資訊為目的。依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所發布之「財務報 表編製及表達之架構」列示財務報表的主要目的有下列二者: 提供對於廣泛使用人作經濟決策有用的企業財務狀況(Financial Position)、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及財務狀況變動( Change in Financial Position)的相關資訊。 企業產生現金及約當現金之能力為其支應員工薪資,供應商貨款、 營運費用、償還貸款及分配給業主之實力的後盾,故財務報表使用 人作經濟決策時,必需評估企業產生現金及約當現金能力及確定性。 財務報表所提供企業歷史的財務狀況、經濟績效及財務狀況變動資 訊,致財務報表使用人可瞭解企業目前所控制的經濟資源及以往為 順應經濟環境之變遷改變資源的能力,有助於預測企業於未來產生 現金及約當現金的能力,而幫助投資人、債權人及其他使用人作經 濟決策。 表達企業管理階層對於運用資源之託管責任(Steward-ship)及經營 責任(Accountability)的履行情況: 企業營運上使用的經濟資源係由業主及債權人所提供,管理階層對 使用的經濟資源應善盡管理責任,並妥善加以運用,以產生良好的 經營績效。 企業管理階層適時定期向經濟資源提供者提供財務報表,以表達其 受託責任及經營責任的履行程度。 經濟資源提供者可經由財務報表的資訊評估管理階層是否善盡責任 及經營績效的優劣,作後續經濟決策之參考。 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 underlying The Prepar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會計實務上為達成財務報表的目的,於編製財務報表時應採用兩個與 財務報表的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及費損)之認列與衡量有 關的基本假設,分述如下:
1- 4 會計學概要
應計基礎(Accrual Basis): 應計基礎又稱權責發生基礎,係指交易及其他事件產生的影響應 於交易發生時認列,而非於收付現金及約當現金時。即當收益已 實際產生時(經濟效益已增加),應認列收益及相對之資產增加 或負債減少;費損已實際發生時(經濟效益已減少),應認列費 損及相對之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而不考慮何時收付現金及約當 現金或現金及約當現金是否已收付。 會計實務上採應計基礎,對已收(付)現金而尚未實現(尚未發 生)之收益(費損),以預收收益(預付費用)認列,報表使用 者可得知企業已收(付)現金的交易情形;對已實現(已發生) 之收益(費損),即使尚未收(付)現金,亦應以應收收益(應 付費用)認列,報表使用者可預知企業未來收付現金之權責。如 此的財務資訊可幫助報表使用者作經濟決策。(有關會計基礎的 深入探討,本章「四、會計基礎」將再詳細論述) 繼續經營(Going-concern):會計實務上假定企業為一繼續經營的 經濟個體,除非有事實顯示已無法存續經營,否則不會在可預見的 未來清算解散,排除採用清算價值作衡量。此假設可認定資產將繼 續使用到其預訂計畫或目的完成,企業之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因可 長期使用,故應將其成本分攤至各使用期間,且以成本減累計折舊 及累計減損之帳面金額作衡量。亦可認定負債可俟到期才清償,而 按到期日長短,畫分為流動負債及非流動負債。故此假設對長期營 業資產成本分攤的觀念及流動,非流動資產與負債的畫分建立了理 論基礎。 傳統會計學為因應政治法律、社會文化、自然及經濟等總體環境的限 制,由會計實務中歸納出下列共同公認的假設,又稱傳統慣例或基本 慣例,簡單敘述如下: 企業個體(Separate Entity):假定企業是一個與業主分離的獨立 經濟個體,有能力以自己的名義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其資產負債 之處理、損益之計算應與屬業主私人者分開。 繼續經營(Going-concern):除非有事實顯示企業已無法存續經營 外,假設企業將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清算解散。 會計期間(Accounting Period):會計在繼續經營之假設下,為便 於損益決算,將其劃分為適當的段落,此各段落便為一會計期間,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1- 5
通常為 1 年,故又稱為會計年度。每一會計期間,分別計算損益, 編製財務報告,以瞭解經營成果。於此假定下,企業在各期間終了 時需做調整、結帳程序,以符合應計基礎之訴求。會計年度依起迄 日期之不同又可區分如下: 曆年制:每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結束之會計年度,我國現行 商業會計年度及政府會計年度都為此制。 :我國商業會計法規定商業以每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為會 計年度;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因營業上有特殊需要者,不在此 限。 七月制:每年 7 月 1 日至次年 6 月 30 日結束之會計年度,以前 我國各級政府會計年度,便是此制。 自然營業年度:以企業營業活動最低潮之時間為會計年度之結束 ,以避免將營業旺季拆散於兩個會計年度及配合企業人力之應用。 貨幣單位(Monetary Unit):所有會計學者雖不否認幣值變動之事 實,但認為經濟於穩定情況下,尚不致劇烈變動,而喪失貨幣作為 會計記帳單位之代表性,或變動程度較微,尚不足影響貨幣數字合 理性,故可忽略。此假定之,凡交易事項無論是否涉及現金,均以 貨幣為記帳單位。 財務報表之品質特性(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財務報表品質特性的定義:係指財務報表所提供之資訊對使用者作經 濟決策有用之屬性,即決策有用性。 財務報表之主要品質特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認為財務報表的主要 品質特性包括可瞭解性、攸關性、可靠性及可比性。 可瞭解性(Understandability):財務報表之資訊若缺乏可瞭解性 ,便無法幫助使用人作經濟決策,故財務報表之資訊應讓使用者便 於瞭解。為達到此目的,除會計人員應能使會計資訊易於被使用人 瞭解外,使用人對企業與經濟活動及會計亦應具有認知,並願意於 合理程度上用心研讀財務報表。可見可瞭解性與財務報表提供者及 使用者雙方都有關連。若因複雜事件之相關資訊對使用者制定經濟 決策之需求具攸關性,則應將此資訊包含於財務報表,而不得僅因 其對某些使用者係難以瞭解而予以捨棄。 攸關性(Relevance):財務報表之資訊必須與使用者制定經濟決 策之需求攸關方屬有用。具攸關性之資訊可幫助使用者評估過去、
1- 6 會計學概要
現在或未來之事項,確認或修正其過去之評估,因而影響使用者所 作之經濟決策。資訊的攸關性須考量下列三個要素: 預測價值(Predictive Value):指財務報表所提供之財務狀況與 經營績效的歷史資訊,可作為合理預測過去、現在和未來事件之 可能結果的基礎,以利決策上作最佳的抉擇。財務資訊為具有預 測能力,未必需以預測之形式表達,若以適當之方式表達過去之 交易事項,亦能提升財務報表之預測能力。例如:若分別揭露不 尋常、異常及非經常發生之收益或費損項目,可提升損益表之預 測價值。 回饋價值(Feedback Value):指財務資訊能使決策人確認或修 正其過去評估之驗證性功能。財務資訊將過去決策所產生的實際 結果回饋給使用者,使其與以往作決策時的預期結果比較,即可 證實過去預期的實現程度與預測是否偏差,俾未來決策可調適至 最正確方向。財務資訊之預測價值與回饋價值時常會同時並具, 甚或交互影響。企業提供期中報表(如季報、半年報),對該季 或該上半年的經營績效具有回饋價值,對該年度的經營績效則具 有預測價值。又如現有財務狀況,不但有助於報表使用者預測企 業未來可產生經濟效益的流入及流出,亦具有助於使用者證實過 去對企業的經營績效預測的實現程度,可見財務資訊的預測性功 能與驗證性功能相互關聯。 重大性(Materiality):資訊的攸關性受其性質(具預測價值與 回饋價值與否)與重大性的影響。某項資訊在性質上可能與決策 有關,但因其金額微不足道,無法對使用者之決策產生變動影響 ,即不具重大性。 資訊之遺漏或誤述如可能影響使用者以該財務報表為基礎所作 之經濟決策,則該資訊具有重大性。重大性依遺漏或誤述之項 目或金額所發生之情況加以判斷決定之。即資訊之重大性決定 於質與量二個因素: 質係指資訊的性質:金額相同的事項,其發生原因不同,重 大性因之而異,如投資性不動產 $2,000,000 誤列於不動產 、廠房及設備,其影響可能並非重大,但如將數年後到期公 司債之償債基金 $2,000,000 列為現金,則其影響屬於重大 ,因此項可能導致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誤判。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1- 7
量係指相對金額的大小:若金額大到足以影響決策,則具有 重大性。然金額多少始為重要,並無一個絕對金額可當標準 ,如以 $80,000 購入電腦對統一公司為微不足道之數,但對 一家小雜貨店則具相當重大性。 會計上對於不重要之項目,並不是就不加以處理或報導,是因 其對決策無重大影響,無損公正表達,得為權宜之處理。故重 大性僅提供一門檻或分界點,並非資訊有用性所需具備之主要 品質特性。 可靠性(Reliability):資訊須具備可靠性方屬有用。當資訊無重 大錯誤或偏差,且使用者可信賴其已忠實表達所意圖表達或可合理 表述預期將表達者時,則該資訊具可靠性。某些資訊可能具攸關性 但不具可靠性,導致認列該資訊可能造成誤導。故可靠性亦為財務 資訊的主要品質。資訊的可靠性可由下列五個因素衡量: 忠實表達(Faithful Presentation): 係指財務報導與交易事項完全一致或吻合。忠實表達的品質, 必須採行正確衡量方法,避免衡量方法的偏差,使財務資訊能 報導經濟活動的實況,而更具可靠性。 有時因辨認或衡量交易事項有其固有困難,致財務資訊可能含 有無法完全忠實表達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衡量一項目的財 務影響具重大不確定性,致企業通常未於財務報表中認列該項 目,如企業內部發展之商譽。但於其他情況下,因交易事項之 認列具攸關性而須予以認列,並將該認列及衡量可能錯誤之風 險予以揭露。 實質重於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係指交易事項的經濟實 質與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時,會計上應依其經濟實質處理,如母子 公司經濟實質上為同一家公司應編製合併報表。 中立性(Neutrality):為使資訊具可靠性,財務報表中之資訊應 具中立性以避免偏袒。若為達到預定之結果,或誘導特定行為的 發生,藉由資訊之選擇或表達以影響使用者之決策或判斷,則該 財務報表即不具中立性。 審慎性(Prudence):財務報表編製者應處理各種交易事項之不 確定性,如應收帳款之收現可能性、廠房及設備之耐用年限及依 保固條款之申訴件數等。對該不確定性應在財務報表上揭露其性
1- 8 會計學概要
質、範圍,並審慎評估認列。審慎性係指於不確定情況下之估計 判斷必須注意之程度,以免資產、收益高估或負債、費損低估。 惟審慎性之運用,並非允許蓄意低估資產、收益或高估負債、費 損,使得財務報表不具中立性,而喪失其可靠性。 :審慎性係為財務報表品質特性之可靠性的衡量要素,其訴求 與傳統會計學之穩健性原則相同。 完整性(Completeness):為使資訊具可靠性,財務報表在考量 重大性與成本限制下應具完整性。如設銷貨退回帳戶使財務報表 能更完整表達企業整年度銷貨退回情況。資訊遺漏可能造成財務 報表錯誤或誤導使用者,並使該資訊喪失可靠性及攸關性,故財 務報表應完整提供對使用者決策有幫助的資訊。 :完整性係為財務報表品質特性之可靠性的衡量要素,其訴求 與傳統會計學之適當揭露原則相同。 可比性(Comparability): 企業當期及不同期之財務報表對相同交易事項之財務影響,應以 一致之方法衡量與表達,以利使用者比較企業各期間之財務報表 ,辨認各期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之趨勢。不同企業之各期財務報 表對相同交易事項之財務影響,宜以一致之方法衡量與表達,以 利使用者比較各企業之財務報表,評估其相對之財務狀況、經營 成果及財務狀況之變動。 基於可比性之品質特性,企業於編製財務報表時應告知使用者所 採用之會計政策、會計政策之改變及其影響,俾使用者能辨認同 一企業於不同期間及不同企業對相同交易事項採用不同會計政策 之差異。依照會計準則之規定編製財務報表,包括揭露企業所採 用之會計政策,有助於達成可比性。 企業各期財務報表採用一致之會計政策不代表不能改變,當某會計政 策產生之資訊較具攸關性或可靠性時,可比性不應成為引進較佳會計 準則之障礙。財務報表除新成立之企業外,應採兩期對照方式,俾使 用者比較企業前後兩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之變動。因使 用者希望比較企業不同期間之財務狀況、績效及財務狀況之變動,故 財務報表顯示以前期間之相對資訊係是重要的。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Constraints on Relevant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財務報表資訊應具備的品質,並非所有攸關與可靠的
第一章 會計基本理論 1- 9
都應提供,仍必須考量一些限制因素: 時效性(Timeliness):係指提供資訊予決策人,須在資訊未喪失 影響決策能力以前。延遲財務報導可能使資訊喪失攸關性,但具高 度的可靠性,故管理當局須權衡資訊之攸關性及可靠性。具攸關性 之資訊通常須於交易事項所有狀況已知前報導,因而可能損及可靠 性;反之,如報導延遲至所有狀況已確知,該資訊雖具高度可靠性 ,但對狀況已確知前即須做成決策之使用者而言,攸關性大為減少 。為達成攸關性與可靠性之均衡,應首先考量如何最能滿足使用者 做成經濟決策之需求。 成本與效益之均衡(Balance between Cost and Benefit):雖非品質 特性但仍屬廣泛性之限制,資訊所產生之效益應大於提供該資訊所 需之成本。成本與效益之評估,實質上為一判斷過程。成本不一定 為享受效益之使用者所承擔,享受效益之使用者有可能是編製資訊 對象以外的人。基於上述理由,成本效益測試不易適用,惟財務報 表編製者及使用者仍應考慮此項限制。 品質特性間之均衡(Balance between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財務報表的各種品質特性,常常無法同時兼顧,而須適當權衡取捨 ,以達成財務報表的目的。品質特性之相對重大性係屬一項專業判 斷。 真實及公允觀點(公允表達): 財務報表通常被描述為以真實及公允之觀點或公允表達之企業財務狀況 、績效及財務狀況之變動。雖「財務報表編製及表達之架構」未直接處 理這些觀念,惟主要品質特性及適當會計準則之運用,通常將能夠使企 業之財務報表提供以真實及公允之觀點或公允表達之財務資訊。 財務報表的要素(The Elemen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財務報表係報導交易或其他事項之財務影響,將此等財務影響依其經濟 特性予以作廣泛類別之分類,此等廣泛類別稱之財務報表的要素。其中 直接與財務狀況表衡量財務狀況有關之要素為資產、負債及權益。直接 與綜合損益表衡量經營績效有關之要素為收益與費損。現金流量表與業 主權益變動表通常反映財務狀況表與綜合損益表要素之變動,沒有其應 單獨辨認的要素。 財務狀況(Financial Position):財務狀況衡量包括資產、負債及權 益三個要素,分別說明如下:
1- 10 會計學概要
資產(Assets): 所謂資產係指企業所控制之資源,該資源係由過去交易或其他事 項所產生,且預期未來可產生經濟效益之流入。由該定義可知企 業資產之存在須具下列三個要件: 具有未來經濟效益:係指直接或間接促使現金及約當現金流入 企業或減少現金及約當現金流出企業之潛能。 企業能控制經濟效益:係指企業有能力取得流入之未來經濟效 益,且能排除他人使用該效益。 交易或其他事項已發生:係指企業資產取得於過去之交易或其 他事項,如經由過去購買,生產、受贈、交換……或其他事項 取得。 許多資產具有實體形式,如廠房設備等。惟實體形式對資產之存 在並非必要,如專利權及著作權雖未具有實體形式,若其未來經 濟效益預期流入企業且由企業所控制者,即屬企業之資產。 企業對許多資產擁有所有權,但所有權對決定資產之存在並非必 要,如租賃所持有之不動產,若企業能控制預期自其流入之效益 ,則該不動產為其資產。雖然企業控制效益之能力通常來自法定 權利,惟即使未具法定控制項目仍可能符合資產之定義,例如企 業從事發展活動獲得之知識可能符合資產之定義,藉由保有知識 機密,企業可控制預期自其流入之效益。 企業資產來自於過去之交易事項,如經由過去購買、生產、受贈 ……等取得。惟預期未來發生之交易事項本身並不產生資產,例 如購買存貨之意圖,並不符合資產之定義。 支出之發生與資產之產生間有緊密關聯,但兩者不必同時發生。 當企業發生支出,雖可能提供追求未來經濟效益之證明,但不能 確實保證已獲得符合資產定義之項目,如賠款或罰鍰支出,企業 並未獲得符合資產定義之項目。同樣地,外界捐贈企業之項目可 能符合資產之定義,卻沒有相關之支出。 負債(Liabilities): 所謂負債係指企業之現時義務,該義務產生於過去的交易或其他 事項,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具有經濟效益之資源的流出。所 謂現時義務係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該義務可能依 具約束力之合約或法律的規定而依法要求須予履行,如應付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