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10-1
第一章 財務報表分析概論 1-1
※新會計的時代※ 新會計涵蓋內容 IASC 發布的「IAS」(國際會計準則)。 IASB 發布的「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 IFRIC 發布的「Interpretations」(解釋公報)。 新會計之精神 由「成本」導向轉變為「公允價值」導向。 由偏重「損益取決」改為強調「資產評價」。 由「細則會計(Rule Accounting)轉向為「原則會計(Principle Accounting)」。 新會計之必要性 跨國企業的發展。 全球性籌資的需要。 新舊會計比較 新會計(IFRS) 規定有關經濟交易通用的會計處 特色 理原則(Principles) 簡單明瞭,較具彈性。 重視實質不拘泥形式,利於真 實反映財務狀況及經營績效。 優點 具前瞻性,更禁得起「時空演 變」與「交易創新」的考驗。
舊會計(FASB) 內容具體詳盡、操作性強( Rules) 規範詳細,量化的測試標準 較多且明確。 減少專業判斷的濫用,可降 低會計風險及會計操縱的機 會,尤其針對新興的創新業 務。
1-2 財務報表分析
缺點
會計人員專業判斷力及公正性 內容複雜,非會計專業人士 不足。 難以理解。 增加會計操縱的機會。 輕忽交易的經濟實質。
一、財務報表分析之意義 蒐集與決策有關的各項財務資訊,用適當方法加以整理、分析,以導 出各項財務資訊間所隱含之重要關係,俾瞭解企業整體之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形,並解釋結果以供各類決策之參考。 二、財務報表分析之目的 一般目的: 評估企業過去之經營績效。 衡量企業目前之財務狀況。 預測企業未來之發展趨勢。 各使用者之目的: 企業外部使用者: 投資人:投資人經由財務報表分析來發覺股票的真實價值,其特 別著重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及成長潛力。 短期債權人:評估短期償債能力,以作為其短期授信之依據。 長期債權人:評估長期償債能力與付息能力,以作為長期授信之 依據。 會計師:企業之簽證會計師透過財務報表分析來發現會計錯誤及 舞弊,進而查明原因,以對企業財務報表之允當性,表示其專家 之意見。 政府機關:國稅局可藉由對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審查企業所得稅 申報書,並檢查申報所得是否合理。金管會證期局可藉由對企業 財務報表分析,審查企業資產、負債及業主權益是否允當表達, 以保障股票投資人之權益。 企業內部使用者:企業經理人員為有效經營管理企業,可透過財務 報表分析,作為其規劃與控制之依據。
第一章 財務報表分析概論 1-3
三、財務報表分析之功能 協助報表使用者瞭解企業之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企業今日之果,係種於昨日之因。瞭解了企業 以往變動的原委,有助於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真相的深入瞭解。 檢查企業的健康情況: 企業如同自然人,會患病,會衰老,這種現象可藉財務報表分析(如 同自然人的身體檢查)而知曉。體檢時照胃鏡可以知道消化系統是否 健全,做心電圖可以明瞭心臟功能是否正常,電腦超音波掃瞄揭示肝 臟有無擴大。同樣地,分析應收帳款、存貨週轉率可知道資金流通速 度的快慢,分析資產運用效率可以明白產能有無閒置,分析資本結構 可瞭解償債能力是否堅強……,這種種分析有利於明白企業的健康情 況。若有染病、老化的徵兆,就可及早對症下藥,諸如促銷、開發新 產品和新市場、處分老舊資產,使企業步上健康、成長、茁壯的大道。 預測遠景: 摸清了企業的過去,瞭解了企業的現況,就容易預測企業的未來。當 然,企業經營的走勢,具有隨機的特徵,過去的變動,不會絕對是未 來變動的樣板,但一旦瞭解變動的遠因近因,必然會縮減未來不確定 性的範圍,必定有助於制訂比較正確的管理和經營決策。 四、傳統財務報表之缺點 會計期間之限制: 基於會計期間慣例,將企業生命劃分成許多同等期間的段落,定期編 製之財務報表往往因涵蓋期間較短,無法完整地表達財務狀況及經營 成果。 估計與判斷之限制: 會計處理經常需要運用到主觀的估計及判斷,進而影響了財務報表的 品質及可靠性。 成本原則之限制: 採用成本原則,使財務報表上的金額並非反映目前市價,但對使用者 而言,往往市價遠較歷史成本更有意義。
1-4 財務報表分析
貨幣評價慣例之限制: 以貨幣為衡量單位,而幣值變動容易導致財務報表歪曲。 無法看出經濟全貌: 財務報表所提供之資料,係經整理、簡化後所產生的結果,常令使用 者難以看出經濟活動的全貌。 數量化表達之限制: 財務報表僅表達能以貨幣單位衡量的數量化資訊,若干與企業有關的 重要資料,例如:員工士氣、人力資源、行銷通路、研發能力、企業 形象及自行創造之商譽……等,因無法按貨幣加以衡量,故傳統財務 報表通常未提供此類資訊。 操縱損益之動機: 企業界操縱損益的現象似乎十分普遍,其動機不外乎下列諸項: 所得稅負之規劃。 管理當局之酬報。 向資金提供者取得資金。 符合相關法令(公司法、證交法……)或債務合約之規定。 炒作股價。 管理當局為掩飾本身過錯或膨脹經營績效,想盡辦法運用一切可能的 方式來欺騙投資人與債權人。 五、財務報表應用之風險 風險之種類: 會計風險:因不正確的會計處理,或會計原則不夠嚴密,導致會計 資料不可靠、不夠穩健,或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風險。 審計風險:經審計人員查核、審計後之財務報表仍有可能隱含錯誤 而未被發現的風險。 未經審計之財務報表,可能隱含錯誤及不夠穩健,即具有會計風險; 經由審計人員查核結果,通常可發現其中若干不當之處,惟受到審計 程序及各項限制條件,並無法保證審計後之財務報表具有絕對正確性 ,亦即具審計風險。由以上可知,審計風險乃源於會計風險,對財務
第一章 財務報表分析概論 1-5
報表使用者而言,兩者皆有可能使其導致錯誤的決策。 因應風險之方法: 會計風險: 對會計原理原則有基本的瞭解,認識會計資料本身限制。 評估企業所採用之會計方法、原則是否適當。 注意企業管理當局,故意操縱會計資料之誘因是否很大。例如: 急需借款的公司或急欲上市的公司。 使用審計後之財務報表。 審計風險:分析者(使用者)應對審計程序及其限制條件有充分的 認識,據此判斷審計風險之所在,對於特定情況下出現審計風險的 程度,亦可作較佳之評估。下列情況通常具有較高的審計風險: 風險性高的行業。 財務狀況困難的公司。 公司管理當局由少數人控制。 公司人事更迭頻繁。 執行審計工作之會計師事務所,聲譽不佳或未具獨立性。 管理者酬勞,主要依賴所報導之盈餘。 高階管理人員個人有財務困難之跡象。 六、財務報表分析之特質 需有足資採信之會計資料: 財務報表分析之基礎,係以會計資料為主,若會計資料不實,則分析 結果自難求其正確。 需有足資客觀參考之標準性比率: 企業財務狀況之良窳,難就其本身之財務報表分析結果予以判斷,必 須比較同業平均狀況,方能求其允當分析企業本身之狀況。 七、財務報表分析之步驟 明確界定分析之目標。 選擇適當之分析方法。 蒐集與決策有關之各項資訊。
1-6 財務報表分析
整理資訊、找尋各項資訊隱含之重要關係。 解釋研究結果,俾作為決策之依據。 財務分析人員的工作內容和會計人員相仿,路徑類似,但方向流程可說 是完全相反。原來外界分析人員不可能調閱企業內部的憑證帳冊,手中 僅有企業所公布的財務報表及其附註、會計師查核報告,相等於幾幅簡 潔的企業實況相片,內中彙總分析對象一年來的全部交易。如何發掘這 些交易的原始真相?分析人員只能憑藉自己的專業學識、經驗,有關分 析對象處理日常業務的理解,以及仔細閱讀、探討和解釋財務報表的能 力,在 GAAP 的會計架構下,推想會計人員原先如何記載某筆交易? 那些帳戶受有影響?增加或減少了那些資產負債?再進一步探討在財務 報表中可尋到那些證實資料?在那一份報表中尋找?最終根據上面的認 知和作成某些必要的假設而倒推原先的分錄。是以分析人員的工作流程 ,正像下圖粗線所示,自下而上,自單一的數字推知到眾多的細節。 會計人員 認知交易的真相 在 GAAP 架構下將交易加以分析 根據借貸法則作成分錄 在帳戶中彙集攸關數據 企業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 分析人員
第一章 財務報表分析概論 1-7
八、財務報表分析之方法 靜態分析: 係就同一年度財務報表各項目間加以比較分析,尋求其有意義的關係 ,常見的靜態分析方法包括「共同比財務報表」及「比率分析」,由 於未牽涉到不同期間的增減變動,故稱為靜態分析。又因其計算乃依 各報表由上而下的順序,故亦稱為「縱面分析」或「垂直分析」。 動態分析: 係就不同年度財務報表之相同項目加以比較分析,以瞭解其增減變動 情形及趨勢,常見的動態分析方法有「比較財務報表」及「趨勢分析 」,由於牽涉到不同期間的增減變動,故稱為動態分析。又因其計算 乃將兩年度以上之財務報表並列,分析相同項目各年度的增減變化, 故亦稱為「橫面分析」或「水平分析」。 九、比較財務報表 意義: 將兩期以上之財務報表並列及加以比較,藉以明瞭企業經營情況之演 變。 比較方法: 絕對數字比較法。 絕對數字增減變動法。 增減百分數法:但在下列情況下無法計算增減百分數: 基期為零。 基期為負數。 比較年度為負數。 增減比率法。(比較年度/基期年度) 圖解法。(將上列比率以圖形表示) 應用限制: 若前後年度之營業性質不同、會計原則及方法不一致或物價水準有 變動時,直接比較將無法獲得正確之分析。 僅作單一項比較分析將毫無意義,仍需搭配絕對數字作綜合分析。
1-8 財務報表分析
釋例: 元利公司 比較損益表 X2 年度及 X1 年度
X2 年度
X1 年度
增減金額
$1,650,000)
$1,500,000)
$150,000)
% 10.0)
(150,000)
(100,000)
50,000)
50.0)
銷貨淨額
$1,500,000)
$1,400,000)
$100,000)
7.1)
銷貨成本
(700,000)
(620,000)
80,000)
12.9)
銷貨毛利
$1,800,000)
$1,780,000)
$120,000)
2.6)
推銷費用
(200,000)
(240,000)
(40,000)
(16.7)
管理費用
(180,000)
(270,000)
(90,000)
(33.3)
$1,420,000)
$1,270,000)
$150,000)
55.6)
80,000)
150,000)
(70,000)
(46.7)
(50,000)
(20,000)
30,000)
150.0)
$1,450,000)
$1,400,000)
$150,000)
12.5)
(90,000)
(80,000)
10,000)
12.5)
本期純益
$1,360,000)
$1,320,000)
$140,000)
12.5)
每股盈餘
$3.281)
$3.041)
$0.241)
7.9)
銷貨收入 減:銷貨退回
營業費用:
營業淨利 營業外收入: 股利收入 營業外支出: 利息費用 稅前純益 減:所得稅
十、共同比財務報表 意義: 又稱「同型表」,係將財務報表中各項目金額以其占總數之百分比表 達,讓報表使用者更能明瞭各項目間的結構比例。共同比財務狀況表 以資產總額作為總數,共同比損益表則以銷貨淨額作為總數。 :根據 IAS#1 規定,「資產負債表」已更名為「財務狀況表」。 目的:
第一章 財務報表分析概論 1-9
分析企業的資產結構、資本結構與損益結構,從結構的分配上去瞭 解每一項目的消長變化。 當與同業比較時,可能因規模不同或營業額不同,使絕對數字缺乏 比較性,而共同比財務報表所有項目皆以百分數表達,可適用不同 規模企業間財務報表之比較。 應用限制: 缺乏絕對數字觀察比較,不易瞭解真相。例如:同型損益表比較時 ,銷貨淨額一項皆為同型基礎 100%,看不出銷貨淨額的增減變化。 某一項目百分數增加時,可能是該項目絕對數字的增加,或是同型 基礎絕對數字減少所致,若不參考絕對數字,極易造成誤解。 釋例: 元利公司 財務狀況表 X2 年底
資 產
金 額
%
流動資產: 現 金
$11,69,000)
2.8)
80,000)
3.2)
應收帳款
405,000)
16.5)
減:備抵壞帳
(17,000)
(0.7)
存 貨
360,000)
14.6)
36,000)
1.4)
$1,933,000)
37.8)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土地
$1,500,000)
20.3)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房屋
800,000)
32.5)
(120,000)
(4.9)
無形資產
440,000)
17.8)
減:累計攤銷
(88,000)
(3.5)
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衡量
預付費用 合 計 非流動資產:
減:累計折舊
1-10 財務報表分析
合 計
$1,532,000)
62.2)
資產總計
$2,465,000)
100.0)
應付票據
$1,135,000)
5.5)
應付帳款
220,000)
8.9)
應付薪資
65,000)
2.6)
應付所得稅
45,000)
1.8)
$1,465,000)
18.8)
應付公司債
$1,500,000)
20.3)
負債合計
$1,965,000)
39.1)
特別股
$1,400,000)
16.3)
普通股
1,000,000)
40.6)
資本公積
50,000)
2.0)
保留盈餘
50,000)
2.0)
股東權益合計
$1,500,000)
60.9)
負債及股東權益總計
$2,465,000)
100.0)
負債及股東權益 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合計 非流動負債:
投入資本:
十一、趨勢分析 意義: 係就連續各年度之財務報表中,選擇某一年為基期,計算每一期間各 項目對基期同一項目之趨勢百分數,藉以顯示各項目在各期間之變動 趨勢。 基期之種類: 固定基期:固定以某期的金額作為基期金額。 變動基期:以前一期金額作為後一期的基期金額。 平均基期:以每一項目各期的平均金額作為基期金額。 應用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