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AH041808

Page 1

目錄◆1

第一篇 政治學總篇 ..................................................... 001 第 1 組【經典主題】 政治&政治學

002

第 2 組【經典主題】 研究途徑與方法

025

第二篇 國家篇 .............................................................. 067 第 3 組【經典主題】 傳統國家研究

068

第 4 組【經典主題】 新國家研究

105

第 5 組【經典主題】 國家的各種問題

125

第三篇 意識形態篇 ..................................................... 143 第 6 組【經典主題】 意識形態基本概念

144

第 7 組【經典主題】 意識形態各種類型

150

第四篇 政體篇 .............................................................. 215 第 8 組【經典主題】 政體概述&獨裁政體

216

第 9 組【經典主題】 民主政體

234

第 10 組【經典主題】 民主轉型(民主化)

281

第 11 組【經典主題】 發展理論

327

第五篇 政府篇 .............................................................. 347 第 12 組【經典主題】 政府概念與職權

348

第 13 組【經典主題】 政府體制(類型)

391


目錄◆2

第六篇 利益團體、政黨、選舉篇 ........................... 435 第 14 組【經典主題】 利益團體

436

第 15 組【經典主題】 政黨(體系)

452

第 16 組【經典主題】 選舉(制度)

481

第七篇 投票行為、民意(民調)、政治傳播篇. 511 第 17 組【經典主題】 投票行為

512

第 18 組【經典主題】 民意(民調)&政治溝通 523

第八篇 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政治參與 (暴力)篇 ..................................................... 547 第 19 組【經典主題】 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

548

第 20 組【經典主題】 政治參與&政治暴力

567

附錄篇 國際政治、全球化、政治經濟篇 .............. 583 第 1 章 國際政治

584

第 2 章 全球化

605

第 3 章 政治經濟學

621


政治&政治學

1

(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Politics)一詞源自古希臘城邦(Polis)。古希臘城邦的特別之 處在於,雖然它如同古代的其他君主或專治國家一樣存在著階級(奴隸、

002

【政治學總篇】

1

平民、公民),但卻是由公民(Citizen)所組成的公民大會來進行政治統 治。在古代的世界中,這樣一種以公共參與而進行的民主制度乃是相當特 別的政治制度。因此,城邦一詞即帶出了以下要點: 一、城邦是公共事務的參與:涉及城邦的運作,具有實證性、經驗性。 二、城邦是公民德行的培養:涉及公民的美德,具有規範性、道德性 面向。 三、城邦是公共事務與公民德行的結合:城邦之目的就是透過公共事 務而陶冶公民德行(人類本質的實現)。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道,人類是「政治的動物」,具有理性( 先天的道德本質)與社會群聚性,所以必定會相互結合成城邦(政治社群 )。人類生活在城邦當中,透過參與公共事務,慢慢學會在公共生活中如 何統治與被統治,逐漸的培養出公民德行。城邦的研究即等同於對政治的 研究,因為它涉及人類本質,所以政治是首要學科。

、政治的定義 政治乃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時代對於此一社會現象的觀察,經由不同 的研究途徑進行分析,即會得出不同的定義。以下就字面與內涵兩種定義進 行說明。 一、字面(字源)定義 政治一詞英文為 Politics,源自拉丁文 Polis。Polis 原指古希臘時代的城 邦,意指公共參與(公共性)與公民德行(規範性)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源初的 Politics 一詞乃具有強烈的規範性意涵。 二、內涵定義 政治一詞伴隨時代演變,研究的焦點逐漸從公民德行面向逐漸轉移到公共 事務的管理面向,因此政治的定義逐漸從「規範性定義」而逐漸轉向「經 驗性定義」。學者安圖茲(Amstutz)區分為四大類意義。


政治是「規範性目的」的實現:城邦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指 出,政治即城邦的活動,以展現人類的理性本質(最高善)。政治是政 治社群為實現特定規範目的(道德目的,例如正義、理性、最高善等) 所進行的活動。缺點在於規範性目的過於主觀與抽象,並可能遭到濫用。 政治是「權力」的現象:權力論[拉斯威爾(H. Lasswell)&卡普蘭( Kaplan)]指出,政治即權力行使的結果。乃是某人完成了權力效果之 事。缺點在於權力概念過於模糊、現象太過廣泛,易與影響力、權威等 混淆。 政治是「衝突」的管理: 衝突論[安圖茲(Amstutz)]:政治即為對各種衝突的管理。對社 會中相互衝突的價值與利益進行整合與調整,並發展出和諧的政策與 行動。缺點在於過份強調社會中的衝突現象,忽略了社會的整合現象 折衝論[戴克(V. Dyke)]:政治即折衝的活動。社會資源稀少有 限而追求競爭者眾多,因此競爭者為達到各自目的,必須歷經相互對 抗、合作、交換的過程。此一折衝的過程即為政治。缺點在於偏重處 理折衝過程的技術性面向(著重談判、遊說技巧),無法涵蓋一切政 治現象(忽略法規制度、意識形態等)。 政治是「決策」的過程: 政治系統論[伊斯頓(David Easton)](權威性政策論):政治即 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過程),將政治視為一個價值分配的總體動 態過程,是一較為周延的定義。缺點在於以社會為中心,忽略了國家 機關的自主性。 政府論[格拉奇亞(A. Grazia)]:政治即發生在政府決策中心四周 的事情。缺點在於無法解釋無正式政府組織的統治行為(如原始部落 )。 過程論[蘭尼(A. Ranney)]:政治即政府制定政策的過程,尤其 是立法過程。缺點在於無法解釋無正式政府組織的統治行為。 ※其他: 國家論[加納(J. W. Garner)]:政治即為研究國家(人民、領土 、政府、主權所構成)的活動。其缺點在於無法解釋非國家的活動( 如革命團體、國際組織、原始部落)。 公共領域論[漢娜‧鄂蘭(H. Arendt)]:政治即公共事務領域的決 定,是私人生活領域之外,公共生活領域事務之決定與處理。缺點在 於公、私領域難以明確區別(例如生育率問題、失業問題、同志婚姻

1 【經典主題】政治&政治學

(例如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事項,例如就業輔導、法律扶助等)。

003


問題)。 綜合定義(我國:呂亞力):政治是人類社會價值的分配過程(系統 論),可視為一種決策的過程(過程論)。此一過程中,權力乃是主 要的決定因素(權力論),並涉及談判、爭辯、討論、說服與壓制( 折衝論)。而政治權力主要在正規與非正規的政治建制或制度中行使 (國家論)。

、政治的概念與特徵 004

一、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社會活動:處理公共事務、滿足公共需求、達到公共目的。 政治之目的: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政治學總篇】

1

政治的處理對象:衝突。 政治的處理過程:鬥爭、妥協、交換。 政治之處理手段:權力。 政治之處理結果:權威。 二、政治的特徵〔蘭尼(A. Ranney)〕 政治是「衝突」:人類社會中存在不同價值觀、手段與方法。在資源有 限的狀況下,為達目的而相互衝突。衝突乃政治的常態(有時進行合作 且和諧),對社會未必有害。 政治是「團體衝突」:大多數衝突中,敵對雙方會尋求支持者成立團體 ,而團體之間因公共政策而發生衝突,此即為政治。團體衝突之特徵如 下: 複雜性:一個社會中,基於不同分類基礎可區分出眾多不同團體,社 會組成越複雜,團體亦越複雜(例如以性別、宗教、職業、區域為基 礎而形成諸多團體)。 敵對性:社會資源有限,分配過程中,團體各有其目標與敵對團體( 例如工廠與環保團體的對立、菸商與反菸商團體的對立)。 成員重疊(Overlapping):社會成員可同時具有多重身分而同時屬於 不同團體當中(個人可以兼具家庭成員、公司職員、同鄉會會員、校 友會會員等多重身分)。 不完全動員(Imperfect Mobilization;或稱「偏差動員」):因為成 員重疊的因素(一個人兼具多種團體成員身分),使得團體無法高度 動員所有成員支持特定政策。團體只能夠動員部分的成員,而非全部 的成員(例如某個工會號稱會員 10 萬人,但真正有在參與會務且聽 命於工會的其實只有 1 萬人)。


整合(Intergration):政治系統除了競爭性的需求與利益,為了緩和衝 突、維繫系統的穩定,因而有整合的功能。亦即政府整合社會中的需求 ,轉化為權威性政策(輸出)而緩和衝突(例如高房價議題就推出打房 政策,沒有房子住就打出社會住宅政策)。

、政治的目的與限度 一、政治的目的(任德厚) 生存:生存條件的尋求、維繫群體的生存,均與其環境條件有密切關係 。政治之作用因應所處環境,尋求適當政策並加以推動以利生存。 秩序:內部秩序的維護與確保群體皆由多數人組成,群體須藉由秩序共

005

營社會生活。因此必須透過政治之合法強制力或統治行為,方得維護與 確保群體秩序。 要,進而轉化為具體政策以滿足群體。 發展:全體生活滿足的提升政治對於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使得群 體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政治的限度(任德厚) 政治乃群體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有其領域、手段、與目的的限度 。依據所處之環境、基礎價值、社會實際需求而對該限度進行調整。 領域的限度:政治乃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欲將政治社群中一切事物 皆進入政治領域,使一切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乃是不可能的作為(例如 強制女性配婚生育、強制分配每個人民的職業)。如此同時將超出管理 者之負荷,造成政治系統崩潰(無法全面泛政治化)。 手段的限度:在利害關係限制與道德限制的前提下,管理目的之途徑乃 是有限,因此政治手段必定有其限度(例如為了減少人口而強制採取殺 嬰的一胎化政策、為了減少社會福利支出而屠殺遊民)。 目的的限度:政治目的乃處理全體生活的議題,是實存世界之事務(世 俗)而非處理人生議題與來世議題(精神、宗教),必須採取政教分離。

、政治學的定義與時期區分 一、政治學的定義 按當代的政治定義,伊斯頓指出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過程」, 而透過不同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對此現象進行觀察與分析,獲得的系統 化知識就稱為政治學。因此,在政治轉變為政治學(系統化知識)的過程 中,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就成為了重要的核心。 二、政治學的時期區分(前期、後期)

1 【經典主題】政治&政治學

政策:社經期盼的吸收與滿足政治之作用在於積極因應社會、經濟的需


概念,區隔政治學與倫理學。以歸納法取代演繹法,作為科學研究的方 法。 工具的活動:政治學方法論成為政治學研究的重點,包含邏輯實證論( 實證方法研究政治學)與邏輯實存論(以價值判斷研究政治學),兩者 相互輔助。 分析的活動:對政治概念進行分析,研究政治的基本概念(正義、政府 等)。 三、政治學研究範圍:分類 Ⅱ─賈柏森(Jacobsohn)

018

規範與經驗性政治理論(Political Theory): 規範性理論(Normative Theory):又稱政治哲學,包含政治意識形 態,主要探討政治的應然性(Ought)問題,並以特定規範概念(理

【政治學總篇】

1

性、正義)為基礎而演繹出一套有關政治目的的理論。 經驗性理論(Empirical Theory):又稱政治科學,主要探討實然性 (Empirical)問題,透過科學方法(客觀、經驗、驗證)對於實際政 治現象進行分析而建構出一套有關政治活動的理論。 公法(Public Law)與中央及地方政府(State and Local Goverment): 即研究憲法(內涵、演變)對於政治系統的影響,以及憲法所建構的國 家體制(單一國、聯邦國)與政府體制(總統制、內閣制、雙首長制等 )。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與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即研 究官僚組織、官僚行為、人事行政、行政效能、預算財務等,以及政府 的決策過程(政策的規劃、制定、執行、評估)。 政治行為(Political Behavior)與民意(Public Opinion):即研究政治 過程中的政治行為者(個人、政黨、利益團體)的各種活動以及其意見 。包含選舉制度、投票行為、政治參與、民意調查、政治文化等。 比較政府與政治(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即研究不同 區域的國家之間,就其政治面向進行全面性的比較。包含國家體制的比 較、政府體制的比較、政體運作的比較、選舉制度的比較、投票行為的 比較、政治文化的比較等。 政治發展(Political Development)與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即研究政治體系的現代化、民主化、制度化、全球化等問題,涉及 到政治體系的發展過程、發展困境與面臨衝擊。同時也研究國際社會的 互動關係(國際法、國際組織、國際衝突、外交政策等)。


下列何人被視為政治學學科的創始者,稱政治為「首要科學」?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馬克思

規範性(Normative)的政治學指的是:

探討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良善政治秩序功能的研究 探討如何真實描述政治現象的研究 探討如何批判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研究 探討社會問題如何發生及如何演變的研究 Politics 一字源於希臘字「Polis」,其字面上的意義是: 公共事務

眾人

城邦

權力

下列有關西方三聖賢的敘述,何者有誤?

 Socrates 是 Plato 的學生

1

 Aristotle 反對民主  Aristotle 贊成共和 :Socrates(蘇格拉底)為 Plato(柏拉圖)老師,而 Plato(柏拉圖 )又為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之老師,三位並稱希臘三哲人。

下列何人曾對希臘 158 個城邦國家的政體進行分類研究? 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 霍布斯

:亞里斯多德屬於前政治學時期的人物,在那個時代的哲學研究多 以抽象的概念(理性,正義)為主,但亞里斯多德相當特殊的, 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比較研究」的方式,對希臘 158 個城邦進 行系統化的比較研究。

亞里斯多德說:「人天生是何種動物」? 社會的

合作的

政治的

 團隊的

:所謂政治的動物,意指人類具有「理性」,並會透過公共生活來 發展自己的理性,因此稱之為政治的動物。

下列何者是政治思想家柏拉圖所認為的政治基本任務? 正義

公平

善治

和平

: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一種符合自然的和諧,因此人天生分為「 金質」(統治者)、「銀質」(衛士)、「銅質」(平民), 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本質,各安其份,各司其職,就是一種和諧 ,就是正義。 柏拉圖進一步提出應該由「哲學家」(金質)擔任統治者,稱 為「哲學家皇帝」。

下列那位學者曾著有《共和國》(Republic)一書,並強調,理想

【經典主題】政治&政治學

 Plato 著有《法律論》(The Law)

柏拉圖

019


在研究政治現象時,下列何者不是屬於科學方法的基本特徵? 科學是經驗的

科學方法經常是無法驗證的

科學是累積的

科學是探詢現象間關係的規律

由於堅持經驗研究與價值中立原則,使政治學研究趨於繁瑣,脫離

實際政治。這是對政治學那一種研究途徑的主要批評? 行為研究途徑

反行為研究途徑

後行為研究途徑

傳統研究途徑

就政治學研究的方法論(Methodology)而言,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022

政治學研究不可能完全擺脫價值的影響 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的政治研究可免除價值的判斷 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的政治研究主張價值中立的原則

【政治學總篇】

1

政治研究應該兼顧事實與價值的判斷 1969 年於美國政治學會年會提出後行為主義主張的著名學者為: 伊斯頓(David Easton)

奧蒙(Gabriel A. Almond)

杜意奇(Karl Deutsch)

拉斯維爾(Harold D. Lasswell)

下列那一派的政治學者主張「政治學者應關懷社會,提出解決社會

問題的辦法」? 行為主義學者

後行為主義學者

法制研究途徑學者

歷史研究途徑學者

學者羅斯金(M.Roskin)建議人們在觀察政治現象的時候「不要動

氣」,他的意思是當事人應該抱持何種態度? 順其自然

保持冷漠

冷靜思考原因

對人不對事

(下列題目與解答完整收錄於:劉沛《政治學申論─20 組經典題型》,第 一組題型) 、政治學所研究的範圍有那些?每個範圍內研究那些課題? 【93 身心四等】 、政治的定義為何?政治學研究的範圍何在?政治科學理論建構有何目的 和步驟(過程)?試說明之。

【93 身心三等】

、我們常常說「政治就是權力,政治的關係就是一種權力的關係」,請問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你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以充分表達政治的意 義呢?如果可以,為什麼?如果不可以,又為什麼呢?你覺得那一種定 義最能適當表達出政治的意涵呢?試說明之。

【94 普考】


、請先評論以下兩個有關「政治」的界定,再提出你自己的觀點: 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 政治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你自己對於「政治」的觀點或界定。

【106 中山政研】

、試說明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的內涵及其差異。 【97 普考】 、行為學者強調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請問為何行為學者會強調用科 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為什麼他們認為政治學能成為一門科學?而對此 持反對態度的學者的理由又如何呢?

【95 身心三等】

、請問政治學中後行為(Post-behavioralism)研究途徑的發展背景、涵義 、核心特徵為何?請詳述之。

【104 原特四等】

、政治研究主要有兩種途徑:規範政治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它與規範政治理論的主要差異為何?試說明之。

【104 軍轉三等】

、試比較政治(Politics)與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的異同,並請簡介 政治學涵括的研究範圍。

【102 中山政研】

題目:在政治學的研究發展過程中,行為主義是一重要時期,請問該時期 特色為何?而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又為何?學說發展上如何應對之? 【經典試題】

擬擬 政治學研究的發展過程中(正式、傳統、行為、後行為),主張科學 化的行為主義學派自 1908 年開始浮現。至 1950 年馬力安(Merrian)提 出的政治科學化運動後達到高峰。企圖將政治學科學化乃是該時期的重要 特色,然而政治學使否能夠科學化,也正是該時期所面臨的難題。 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科學化): 主張:政治學是一門系統化的科學知識,須秉持自然「科學」的態度 與研究方法,以「科學方法」為分析工具、以「實際政治」為分析對 象,以「個人行為」為分析單位。如此,對實際政治現象所做出的科 學化與經驗化分析後所取得之研究結果將使政治學成為一門科學。 批判:(針對「正式與傳統時期」) 反對傳統與制度研究途徑及方法,揚棄傳統制度研究途徑及其研究 方法。 反對單純描述,社會科學不能僅是描述,要進一步解釋與預測。

1 【經典主題】政治&政治學

與經驗政治理論(Empirical Political Theory)。試問何謂經驗政治理論

02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