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與教育行政學的基本概念/001 第一章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002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概念/003 第二節 教育研究的主要內涵/005 第二章 教育行政學的基本內涵˙010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基本概念/010 第二節 教育行政的理論時期與系統模式/016
教育行政學的運作歷程/053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計畫(含教育行政決策與決定)階段˙054
第一節 教育行政計畫/054 第二節 教育行政決策與決定的整體概念/061 第三節 教育政策的主要內涵/079 第二章 教育行政的組織(含行政組織氣氛與文化)階段˙090
第一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基本意涵/090 第二節 教育行政組織的氣氛、氣候與文化(含學校組織與文化 領導)/114 第三章 教育行政的溝通(含衝突、協商)階段˙139
第一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基本概念與內涵/139 第二節 教育行政衝突與協商的基本概念與內涵/150 第三節 教育行政溝通的重要發展議題/165 第四章 教育行政的領導(含權力、管理)階段˙179
第一節 教育行政領導的理論層面/179 第二節 教育行政領導與管理的各種實務模式─計畫階段/206 第三節 教育行政領導與管理的各種實務模式─組織階段/247
2
第四節 教育行政領導與管理的各種實務模式─溝通階段/255 第五節 教育行政領導與管理的各種實務模式─領導階段/270 第六節 教育行政領導與管理的各種實務模式─評鑑階段/274 第五章 教育行政的評鑑(含視導)階段˙282
第一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理論層面─基本概念與內涵/282 第二節 教育(行政)評鑑的實務層面─主要類型與模式/293 第三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理論層面─基本概念與內涵/304 第四節 教育(行政)視導的實務層面─主要範疇與相關模式/312 第六章 教育行政的興革階段˙326
第一節 教育行政興革的理論層面─基本概念與內涵/326 第二節 教育行政興革的實務層面─各項改革實務/346 第七章 教育行政的激勵與動機˙358
第一節 動機與激勵的基本概念/358 第二節 激勵重要理論 part1─內容取向/361 第三節 激勵重要理論 part2─過程取向/368 第八章 教育財政經費與資源分配˙376
第一節 正義的重要概念與教育財政制度的基本概念/376 第二節 教育經費的籌措與分配/380
重要教育法令/385 第一章 教育法令與重要性質˙386
第一節 重要法律原則/386 第二節 公文運作流程/387 第二章 各項教育考試的教育法令主要範圍˙388
第一節 重要教育法令的應試範圍/388 第二節 教師甄試歷屆試題的教育法令主要範圍/389
3
第三章
重要法令規定Ⅰ教育領域根本法源-憲法與教育基本法˙393
第一節 中華民國憲法暨增修條文/393 第二節 教育基本法/394 第三節 地方制度法/397 第四節 財政收支劃分法/398 第五節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398 第四章 重要法令規定Ⅱ-學前教育階段法令˙403
第一節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403 第二節 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417 第三節 幼兒園評鑑辦法/421 第四節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421 第五節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431 第六節 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434 第七節 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自評表/441 第八節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443 第九節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447 第五章 重要法令規定Ⅲ-國民教育階段法令˙451
第一節 國民教育法/451 第二節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458 第三節 強迫入學條例/461 第四節 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463 第五節 高級中等教育法/464 第六節 高級中等教育法施行細則/471 第七節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472 第八節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 /474
4
第九節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 輔導辦法/477 第十節 校園霸凌防治準則/479 第十一節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 /485 第六章 重要法令規定Ⅳ-特殊教育領域法令˙489
第一節 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489 第二節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499 第三節 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504 第四節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評鑑辦法/506 第五節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508 第六節 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聯繫及運作辦法/510 第七節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511 第八節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設置辦法/512 第七章 重要法令規定Ⅴ-實驗教育領域法令˙514
第一節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514 第二節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524 第三節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531 第八章 重要法令規定Ⅵ-教育人員身分領域法令˙540
第一節 師資培育法&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540 第二節 教師法&教師法施行細則/547 第三節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555 第四節 教師薪資待遇/557 第五節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558 第六節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560
5
第七節 教師勞動三權/565 第八節 三級預防的概念與主要工作/565
1
002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 基本概念 教育行政學本屬教育(科)學範疇,自應亦屬社會科學研究範疇;然而 ,無論是自然或社會科學,皆屬科學研究領域。故本章先以第一節說明研 究的基本概念,繼之以第二節說明教育研究的主要內涵。 科學研究的概念[研究] ► [教育]研究 研究的基本概念 研究目的 ◄ 描述(現象) 必備步驟 ► 界定問題 1 演繹法 科學方法 2 歸納法
研究類型
解釋(成因) 陳述問題
預測
執行程序
控制 分析資料
結果報告
◄ Aristotle 三段論證 ► 知識追尋過程
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 Bacon 新工具
反動[演繹►宗教權威]
共相►殊相一般►特殊
取得事實證據 ► 觀察個別現象 應用研究 行動研究 1 目的 ► 基本研究
趨向研究
2 方法 ► 歷史研究
實驗研究
敘述研究
3 情境 ► 圖書館研究 4 結果 ► 敘述性
相關研究
田野研究 預測性
實驗室研究 診斷性
安置性
研究的主要取向 量化 ◄ 數字證據 經驗分析 邏輯實證 ► 特重現象 存而不論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1 現象學
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I-It 關係]↔[互為主體I-Thou 關係]▼ 視野交融 質性 ◄ 文字說明 詮釋理解 ► 2 詮釋學 1 批判程序 質疑►反省►解放►重建 2 批判 ◄ 消解宰制
後 現代
◄ 破除理性
互為主體
溝通情境 態度►真誠
內容►真實
四大要件 方法►正當
效果►可理解
A 技術
勞動
經驗分析
3 三大旨趣 B 實踐 C 解放
語言
歷史詮釋
權力
批判取向
1 非線性
► 打破單一
價值多元
去中心化
2 不可預測 ► 解構因果
蝴蝶效應
結果難測
1
003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 毫無秩序
3 非均衡
4 無結構性 ► 反對後設
► (研究)無政府 反對鉅型
微型行動
教育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 整合
研究目的 ► 建立
► 累積
1
理論
2 實務 ► 修正
► 創新
3 實踐 ► 教育理論
研究功能 1 充實政策內涵
2 評估政策績效
3 提供改進建議
1 價值無法中立
2 置於脈絡關聯
3 研究對象人文
► 4 研究方法科學
5 動態歷程倫理
6 研究結果實用
研究特性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節先行說明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研究的意義與基本性質、科學 研究的目的、特性與主要限制,以及科學方法的主要概念與五大必備步驟:
、研究的意義與基本性質 研究,起於解決問題的背景與動機;自然在研究的意義上,與問題的 最終消失總是息息相關: 一、研究的意義 研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當然,研究功能據此開展出描述、解釋、預 測與控制等四大面向。 二、研究的基本性質 研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當然,研究功能據此開展出描述、解釋、預 測與控制等四大面向。然而,研究起自科學驗證的基礎,自當理解科學 研究方法的概念與類型。
、科學研究的目的、特性與主要限制 有關科學研究的目的與特性,以及可能的主要限制,以下分項說明: 一、科學研究的目的與特性 科學研究必須具備描述、控制、預測與解釋的研究目的;同時也必須具 備系統性、實徵性、可證驗性與可重複性的特點。 二、科學研究的主要限制
004 科學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仍有可能的限制,包括: 研究題材複雜而難以精確預測及控制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因此,直接 觀察常流於觀察者角度解釋,易有主觀而失客觀的弊端發生。 常因特殊社會情境脈絡而有所限制難以準確的複製;因此,社會科學 不若自然科學推論,常因行為變異而打破結論一致性。 實驗控制不易且研究變項眾多,另有測量工具常利於假設構念設計而 難有具體界定。
、科學方法的主要概念與五大必備步驟 科學研究有賴具體方法的貫徹執行;因此,對其主要概念與五大必備 步驟,分項說明如下: 一、科學方法的概念 結合演繹法與歸納法,稱為歸納─演繹法。具備公正客觀的性質。先由 觀察個別現象,根據所得結果來判斷研究假設的真偽。 演繹法: 演繹法一詞,主要源自古希臘時代 Aristotle 在觀念論下,對於知識建 立來源,主張先天觀念本質來源的內涵當中: 演繹法源自共相與殊相的互動: Aristotle 在知識建立過程中,以先天觀念為其論述主軸,側重由共 相而殊相的推論過程,進而提出三段論證。 演繹法提出三段論證的運作內涵: Aristotle 的三段論證,是作為追求真理的三大發展階段,包括:大 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藉此建立由一般到特殊的最終原則;因此, 只要前提為真,結論必為真,並且不超過前提範圍。 演繹法在內涵中的可能優點與限制: 演繹法具有聯結理論及實際且彰顯知識而貫通真理的性質之優點; 然而,其限制則在於容易因為錯誤前提導致錯誤結論,且難有新的 發現。 歸納法: 歸納法一詞,主要源自英國科學家 Bacon 在經驗主義下,對於知識 建立來源,在後天經驗本質來源的內涵當中:
1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005
Bacon 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出: 歸納法,源於 Bacon 的新工具論述,反動演繹法以宗教或智識為 前提的權威模式。因此,建議觀察個別現象取得事實證據,俾獲一 般原理原則。 歸納法主要在於打破蒙蔽感官的四大偶像: Bacon 理解到:囿於人類感官的有限性,環境中的現象常導致人類 感官常有其蒙蔽,包括:種族、洞穴、市場與劇場等四大偶像。 歸納法的可能優點與限制: 歸納法有助吾人界事實觀察來解開自然奧秘與做出決策的優點;相 對地,其亦受限於各別觀察的個殊性,但原理原則只可適用於當時 的情境脈絡。 二、科學方法的五大必備步驟 科學方法五大主要步驟,包括:選擇及界定問題、陳述研究的問題、推 演和執行研究程序、蒐集且分析所得資料,以及提出研究結果與報告。
第二節
教育研究的主要內涵
教育研究,本為解決教育場域問題而來;因此,其主要內涵,包括: 基本意義、目的、特性、類型,以及主要研究典範(或取向),以下進行分 項說明:
、教育研究的基本意義 運用科學方法,探討教育領域問題。並基於研究重點不同,而有理論 和實際、行動等不同研究類型。
、教育研究的目的 具備整合「理論」、「實務」與「實踐」等三方引導作用及功能。因 此也就具備了以下的積極目的,包括: 一、教育研究在理論與實務的目的 教育研究在理論上,就在於:客觀建立、累積、修正和創新教育理論, 並藉以充實政策內涵、評估政策及提供改進建議。相對地在實務上,教
006 育研究又能依據教育目的提出具體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而提高教育研 究的信效度。 二、教育研究在實踐上的目的 教育研究,同時也具有指引實踐依據、有效調合理論及政策在實踐運作 上的落差,尋得有效方案的重要功能;因此,也可作為研究的中心概念 依據,成為教育研究的核心價值及最高指引方針。
、教育研究的特性 有關教育研究的特性,包括: 一、教育研究本質:無法完全排除價值主觀性 研究的價值關聯,並不像(自然)科學研究可完全落實價值中立,必須將 教育研究置於關聯體系中,才得以完全了解教育本質與意義。 二、教育研究對象:充滿人文內涵 教育研究的對象,充滿人文性;因此,教育研究必然充滿人性意涵,也 就因此得以建構有人味兒的教育體系;同時,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應具備 價值規範及導人向善的必要內涵。 三、教育研究方法:兼具科學與實用性 教育研究在方法上,具備內涵的科學性及研究結果的實用性,包括:五 大程序及結果兼具理論性和實務性的互補,充實既有教育研究體系。 四、教育研究貢獻:回歸道德倫理本質 教育研究的貢獻,在於:動態歷程的倫理及脈絡性,就必須符合倫理道 德及不斷累積、重組和改造歷程。
、教育研究的類型 若論及教育研究的主要類型,則可分別從目的、方法、情境,以及結 果進行以下分類,請見表格: 教育研究的主要類型
主要類型
1 目的
► 基本研究
應用研究
行動研究
趨向研究
2 方法
► 歷史研究
敘述研究
相關研究
實驗研究
3 情境
► 圖書館研究
4 結果
► 敘述性
田野研究 預測性
診斷性
實驗室研究 安置性
1
007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典範(或取向) 教育研究的典範,包括:經驗分析、詮釋理解、批判反省及後現代典 範。如下說明: 教育研究的四大主要典範(或取向) 論述向度
主要內容 1 量化
主要取向 2 質性
◄ [內容]偏重[數字證據] ► [經驗分析]取向
[邏輯實證]取向 ► 特重現象
◄ [內容]偏重[文字說明] ► [詮釋理解]取向
A 現象學
► 存而不論
▲[主客二分=I-It 關係]↔[互為主體=I-Thou 關係]▼ 2 質性
► [詮釋理解]取向
3 批判
► 批判[4 大程序]
A 批判[程序]
B 溝通[情境]
主要取向 C 3 大[旨趣]類型
B 詮釋學
► 視野交融
溝通[情境]條件
3 大[知識]旨趣
= 質疑
► 反省
a 態度
► [真誠]
b 內容
► [真實]
c 方法
► [正當]
d 效果
► [可理解]
a 技術
= [經驗分析]►[工具]性知識
b 實踐
= 歷史詮釋►[語言]性知識
c 解放
= 批判解放►[權力]性知識 不可預測
► 解放
非均衡性
► 重建
4 後現代
► 非直線性
無結構性
A 非直線性
= 打破單一
價值多元
去中心化
B 不可預測
= 解構因果
蝴蝶效應
結果難測
C 非均衡性
= 毫無秩序
混沌理論
無政府(研究)
D 無結構性
= 反對後設
反對鉅型
微型行動
一、經驗分析取向 又稱為量化或邏輯實徵(證)取向,最遠可溯及啟蒙時代,源於 Comte 當 年所提倡的實徵(科學)統一運動。 主張的主要論點: 該取項主張凡存在皆可量化,且變項皆應量化處理,強調研究歷程必 需秉持價值中立,以嚴謹、客觀、系統性、可驗證與能推論擴及其他
008 母體的因果法則詮釋研究結果。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量化模式建議理論,價值中立排斥主觀 ,理論解釋活動,實踐運用理論,良好實驗設計,排除無關變項。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忽略非量化有價值變項的意義,形成技 術工具宰制,淪為效率工具導向。 二、詮釋理解取向 又稱質性取向,主要繼承精神科學,兼重問題現象與成因詮釋二者存在 ;然而,就是因為消極反對量化取向過分強調經驗證據,進而積極建立 規範理解的研究原則。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人是無法被量化的,情境變動複雜, 學習意義的擴展,意義符號交換重建溝通,當事情境脈絡,主動意向 自我決定,不可推論而難建通則。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價值體系的互動,整體深入理解,質性 理解詮釋,注重歷程互動,主體建構視野交融,深入研究情境,動態 辨證價值關聯取向。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專業能力精神左右成敗,不易建立通則 ,淪為合理化的詮釋工具,忽略批判反省,偏重規範缺乏描述。 三、批判反省取向 又稱為批判解放取向,其內涵包括:認知興趣、唯物主義研究階梯、循 環建構主義,以及批判式研究。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教育活動著重整體,價值利益行動交 換,理論實踐加入批判反省,質疑反省解放重建,質性量化互補取向 ,衝突矛盾對立集合。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意義整體性,社會關係整體性,詮釋描
1
科學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009
述有效調和,實踐行動取向,批判反省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破除,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考量。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誇大衝突對立矛盾,思辨主觀多於描述 客觀,流於主觀專斷,質量並重兼具詮釋驗證不易達成。 四、後現代取向 自 1990 年代之後,可從 Feyerbend 曾經提出過 Anything Goes 的論述, 主要包括:不限定方法與不屈於霸權的內涵。 主張的主要論點: 本研究取向的主要論點,包括:反後設論述、反鉅型理論、反傳統本 源、強調悖理邏輯、破除不必要理體、追求當下,以及重視平面現實。 主要的研究要點: 本研究取向的最大優勢在於:多元價值、尊重包容、重視他者、彰顯 平等、綜觀整合,以及不斷擴增研究觀察角度。 主要的研究限制: 本研究取向最大的限制在於:研究法出現無政府現象、研究方向缺乏 價值規準、研究過程走向相對主義;因此,充滿了反專業、反理性與 反教育的可能危機。也因為前述而導致雖有研究結果卻不易建立結論 的弊端。
2
010
教育行政學的 基本內涵 教育,本為國家事業百年根基所在;因而,辦理教育即需專業人員, 秉持一定原則負責推動相關工作,才有可能完成教育事務;因此,教育行 政所為,即是對於教育相關領域事務的管理以及人員的領導,藉以成就教 育目的之連續過程與行為的統合概念。尤其,若要掌握教育行政的全面概 念,就應從行政一詞開始理解,從而瞭解教育行政的定義,說明如下:
第一節
教育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定義]►[特性]►[主要趨勢]►[功能]►[特徵] 教育行政的基本定義 論述向度
定義觀點
行政特性
主要趨勢
主要功能
主要內容 1 靜態觀
= [制度]=達成[任務]►[建國理想]
2 動態觀
= [歷程]=計畫►組織►溝通►領導►評鑑
3 心態觀
= [感受]=關切[個人需求]►統整[組織目標]
4 生態觀
= [互動]=強調組織[內外]的成員[互動]
1 功能
= 重要
► 國家發展重要公共行政指標
2 性質
= 利他
► [服務+非營利]導向
3 對象
= 複雜
► [學生]+[教師]+[家長]+[社會]
4 任務
= 艱鉅
► [耗時費力]+[成效緩慢]
5 目標
= 抽象
► [無法立即澄清]
6 經費
= 浩大
► [數額龐大]►[財政負擔]
1 民主化
► 加強[審議制度]+[機關運作]
2 科學化
► [重視]+[設立]►教育[研究]專職[機構]
3 均權化
► [中央↔地方]權力►趨向[均衡]
1 [制訂]重要[政策]
2 [推展]關鍵[活動]
3 精確[評估成效]
4 積極[改進現況]
5 [提供]必要[支援]
6 不斷[增進效能]
7 [引導研究]發展
8 [促進]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