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
ďź?001
2 3
ďź?099
4 5
ďź?173
ďź?369
6
ďź?041
ďź?419
ďź?471
1
幼教思想概述 壹 西方幼兒教育思想 一
柯門紐斯的教育思想
生平簡述: 柯門紐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於 1592 年 3 月 28 日 學專攻哲學與神學,畢業後從事牧師兼校長工作,其間從事著作及致 力教育改革,實施分班教學與導生制,深受歐洲各國重視,先後受聘 至英國及瑞典擔任教育改革設計工作,1648 年因被選為立沙首席牧 師,乃自瑞典返回立沙。後又應聘至匈牙利,從事教育改革、設立新 式學校。1654 年重返波蘭,從事宗教工作。1655 年再度遭受戰亂之 災,幸得友人之助,始暫獲安定,並繼續研究著述,至 1670 年 11 月 15 日逝世。柯氏一生其重要著作有《大教育學》、《語言入門》、 《世界圖解》、《幼兒學校》。 教育思想主張:(林玉体,2001;盧美貴,2008) 柯氏是一位真實虔誠的宗教家,因而他的教育思想亦充滿濃厚的宗教 色彩。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完全基於宗教的人生觀。柯門紐斯認為人 類天性中即具備有知識、道德、宗教,應賴教育的力量去啟發、培植 ,而啟發培植須及時,故而提倡幼兒教育,如錯過此時期,則失去教 育作用,難達教育目的,所以早在 17 世紀,柯門紐斯便大力提倡幼 兒教育,並提出較完整之教育理論,成為幼兒教育之先驅。柯門紐斯 在其所著的《大教育學》中,闡明了兩個基本思想:一是一切教學應 遵循自然的秩序;一是面對兒童傳授知識,應藉由感官的知覺,以使 兒童理解。 教育之確切原則: 人類教學務須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實施,他認為人類教育應始於兒
1 幼教思想概述
生於捷克的摩拉維亞(Moravia),時屬奧地利。童年生活孤苦,大
001
童期,因為兒童期猶如自然界的春天,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則分別相當於夏、秋、冬三季。每日教學時間以清晨為最佳。 各科教材的編選應力求配合學習者的年齡、程度以及身心發展, 切勿超越其理解能力範圍之外,否則教師的努力將無法在最佳時 機,讓學生做最大容量的吸收。 教學活動須完密計畫,且應以材料在先,形式為後;實例為先, 法則為後。 實施教學時應訂定教學細目,按步就班,切實教學,且應有先後 002
秩序,首先陶冶學生之學習意識,其次才令其做實際的學習;對 於學習材料,則應先求博後求約,亦即由一般而至特殊。 教育之容易原則: 教學前應注意各相關因子的純良,若過於複雜應在開始行動前被 剔除。 實施啟發性教學,教學時可提示簡要原則,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 能。 教材的編選應由淺入深,教學程序應由近而遠,教學活動應舒緩 有序,切忌揠苗助長。 教學過程應盡量適時提供學生以協助,俾增加學習信心。 教育之澈底原則: 教學活動除應以全人生為努力範圍,不可厚此薄彼,亦應注意各 種知識相互間的緊密聯繫。 教學應使學生獲得穩固之知識基礎,因此不應將書本的知識當作 權威,強迫學生崇奉,宜讓他們自由地透過實證以追求知識,並 力求融會貫通。 教育之簡速原則: 學校實施集體教學,同一年級應由同一教師任教,相同科目採用 相同教本,相似學科施行同樣教法,務期所有學生都可獲得同等 機會的教育。 選擇教材悉以實用為原則,一切教學活動須齊頭並進。 理想的學校:柯門紐斯認為教育幼兒,學校勝於家庭,且非常重視 教育機會的均等,主張兒童不論男女、貧富、貴賤,一律須入學校 受教。根據自然發展的程序,在其《大教育學》中,將學校教育分
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 6 年: 母親學校(The Mother School):包含出生~6 歲的幼兒,此一 階段幼兒的理想學校稱為「母親學校」(The Mother School), 係嬰幼兒所受之家庭教育。以培養「感官知覺能力」,對其身心 必大有助益。同時強調幼兒活動之重要,只要是沒有傷害的東西 ,都不應禁止而應滿足他們。 國語學校(The Vernacular School):包含 7~12 歲的一段時期 ,此一階段分為六個年級,著重本國語文之教學。此種學校應不 分階級、男女兼收,並授以基本的生活教育。並培養「想像能力 003 」為職責。 拉丁學校(Latin School):包括 13~18 歲的一段時期,只限於 在七藝教學及「判斷能力」的培養。 大學(The University):包括 19~24 歲之一段時期,為研究高 深學問機構,須經入學考試,慎選智力優異的學生,讓他們在天 性所宜之學科上專心研究,以發展「意志能力」為要。 影響與貢獻: 總之,柯門紐斯為 17 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教育家,不過由於生活在宗 教改革運動與三十年運爭的動亂中,故其所提出之教育思想與方法, 雖均有其獨到的見解與貢獻,但卻未能得到世人的關切,直至 19 世 紀,他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與重大價值,始得到普遍的認識。 二
盧梭的教育思想
生平簡述: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22~1788)於 1712 年 6 月 28 日生 於瑞士的日內瓦。 1762 年出版《民約論》與《愛彌兒》,前者為多年研究與思考政 治原理的結果;後者則主張以自然教育去代替形式教育。由於其思 想觀點不為當時社會所接受,且被教會指為異端邪說,終於遭到書 被禁燬,人被追捕的噩運。 1770 年返回巴黎,作《懺悔錄》,晚年境遇很苦,盧梭雖然對人 類教育有著無比的貢獻,可惜在有生之年未能得到世人的尊敬,終
幼教思想概述
有希望可為教會或國家服務,或升入大學就讀者。課程內容著重
1
人的影響,亦主張尊重兒童,統整性的課程,以及經由經驗、實驗 中學習,同時更認為教育需與兒童的生活打成一片,而不只是作為 未來生活的預備。在課程的設計與教材的選擇上,也必須考慮個人 和社會兩個因素: 就個人因素而言:必須顧及個人的能力、興趣、需要和習慣等, 教育絕不可忽略兒童既有的能力或經驗,而把一些外在的、不相 干的經驗,烙印在兒童心靈中,教育也絕非是一種加諸於個人經 驗之外的成長,教育完全是偏重在兒童既有能力之應用,所以兒 016
童心理條件是課程設計與教材選擇的基本要素。 就社會因素而言:因為個體經驗的生長是浸潤在社會環境中,所 以兒童所接受的教育,應與其社會生活有密切關連,因此教材應 取自實際的生活,而不只是為未來生活做預備,否則易使生活和 學習脫節,失去主動追求的興趣,喪失活動的動機。 綜合而言:學校課程必須要能培養社會生活的統一性,科目要能 適合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課程編制除必須注意現在社會生活的 需要,還須以改良我們社會生活為宗旨,以促使社會更進步。 影響與貢獻: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美國的教育影響很大,對東、西方現代教育 的影響亦不淺,從其思想發展而出之革新教育雖有各種形式,但都 奠基於同樣的原則:個性的培養、兒童對活動的選擇、由經驗中學 習,以及學習為適應未來變遷作準備。 在課程組織上均採用開放方式,兒童在學校中可以自動的選擇任何 「工作-遊戲」的材料,然後自組小組,隨著小組之計畫與意願, 來從事兒童共同感興趣的活動,彼此自由且自然的互動在一起、生 活在一起。
洛克(J. Locke)的教育思想 經驗論或經驗主義(Empiricism)概述: 從哲學史上看,經驗主義是對過去的經院哲學 Scholasticism 以及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的反撲。典範的經驗主義者有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和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等,隨著早期的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企圖把科學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而提 倡以歸納和現實為基礎的知識。經驗主義者相信,經驗是唯一的知 識來源。經驗主義可說和科學及實際行動相關。 唯實論所重視的感官及實物教學,到了 17 世紀經過經驗主義學者 John Locke 予以理論化,奠定基礎。後來到 18 世紀,又獲助於 J. J. Rousseau(1712~1778)的鼓吹,使得教育上的唯實論更添聲勢。 Locke 根據 Bacon 關於人的知識來源於人對客觀事物的經驗的觀 點,對當時在歐洲流行的先天觀念說(Innate Ideas)進行批判。如 笛卡兒認為人們關於上帝、實體、數學公理等觀念,都是與生俱來 的,人們借助先天觀念可以導出全部知識。包括笛卡兒主義和劍橋 天觀念阻礙了人類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經驗主義中著名的白板說 (Tabula Rasa)。 洛克的生平: 1632 年生於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商人及清教徒家庭。父親也是鄉村 律師。15 歲時入西敏寺公學。20 歲時入牛津,研讀笛卡兒、蒙田、 康米紐斯等人作品。1661~1663 年在牛津任教。1668 年被選為倫敦 皇家學會會員,與牛頓交往甚密。後來對醫學有興趣,1675 年獲醫 學學位,多才多藝。Locke 不論是教學或研究,都喜歡作觀察入微的 記載。他終生獨身,擔任過醫生及外交官。醫術精湛,為 A. A. C. Shaftesburry 伯爵(政界大人物)治病,獲其信任,聘為家庭醫生及 教師。後來隨之步入政界。1698 年被任命為英國駐法國大使,但因 病辭。1700 年退休,1704 年逝世。 洛克的重要著作: 1690 年發表重要政治著作《政府論》,論證民主制度的合理性。 同年發表《人類悟性論》(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哲學代表作品。 1693 年《教育論叢》(教育漫話)(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系統論述了英國資產階級對新教育的要求,對英國 近代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洛克的哲學思想─知識論:
1 幼教思想概述
學派的一批柏拉圖主義者都是這種理論的鼓吹者。但 Locke 認為先
017
一切知識來自經驗,是後天的成品。人性如白板(Tabula Rasa), 並無先天觀念存在。「觀念不是天賦的,而是後天獲得的」。 感官經驗有兩個來源:外感官(以視覺最有價值),獲得關於事物 的簡單觀念;內感官,對於外感官經驗加以分辨、綜合、比較而來 的經驗,屬內心的反省,透過其可以得到知覺、思維、懷疑、信仰 、推論、認識、意願以我們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等較複雜的觀念。 洛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 在《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一書中舉出為學的方法與態 018
度,與教育有密切關係。掃除追求知識的心理障礙─運用理性,獲得 獨立自主的己見、勿以偏概全,為學必須謙虛。瞭解錯誤的觀念聯合 ,某些觀念間並無必然的聯結,但卻因習俗、教育、傳統,而使兩者 如影隨形。錯誤的觀念聯合,並非天生,而是後天的人為因素。要免 除這些障礙,有必要注重教育。教育並非只在栽培學問家,而是要使 學童不受限於單一理念,思想活潑又知變通、不僵化。「教育的工作 ,我想不是使學生精通各種學科,卻在於開啟並安頓學生的心靈使之 可以盡力發展任何可資發展的方向。」 洛克的哲學思想─人性論: 人是講理的動物─凡事要以理性作為最後的決斷與指導。 理性有狹義的理性演繹,有廣義的講理精神。 自由不是無律─沒有一個政府允許絕對的自由(No Government Allows Absolute Liberty)。 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代表著作:《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在 1683 ~1689 年間流亡於荷蘭間斷致信友人 Edward Clark 論及有關孩童 教育問題所集合而成的作品,原不打算出版,但後來引起注意。當 時醫藥不發達,兒童多早夭,故本書特重保健。其可說是西方第一 位詳細擬訂兒童保健制度者。本書開頭為:「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 的身體。」(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這句話雖簡短,但卻 是活在這個世界上最足以描述的幸福狀態。另又說:「我們日常所 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 們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洛克在思想上以「經驗」作為知識的起源;在學童的教養上則堅持
認為幼兒在成長的特定階段中,會被環境中的特定現象所吸引,
因而沒有理由地重複從事某個活動,直到此活動引發另一個新興 趣出現為止。此係哪一位幼兒教育家的觀點? 史代納(Steiner)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福祿貝爾(Froebel)
康米紐斯(Comenius) 027
【屏東縣公幼】 下列何項不是教育思想家盧梭(J. Rousseau, 1712~1778)的主張? 親子共讀
自然懲罰說 消極的教育 以兒童為本位
◎閱讀下文後,回答~題。 對於幼兒的才藝學習,四位幼兒教師有下列不同的主張: 甲老師: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幼兒應該要學習美語和至少一樣才藝,如 音樂、美術或積木建構,這樣才具有競爭力。 乙老師: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應該是回歸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幼兒多讀一 些論語、孟子和唐詩,好了解華人的經典書籍與傳統文化。 丙老師:學習才藝要花很多錢,中產階級家庭才有學習的資源,這樣會 助長社會的不平等。 丁老師:我們幼兒園的幼兒大多來自中產階級的家庭,父母期待他們學 習美語和才藝,擁有多元的能力,我們應考量家長的需求。 從教育哲學的觀點,哪一位教師最傾向永恆主義(Perennialism
)的主張? 甲老師
乙老師
丙老師
丁老師 【幼檢】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哪一位教師最傾向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的主張? 甲老師
乙老師
丙老師
丁老師 【幼檢】
有關杜威(J. Dewey)教育理論的敘述,何者錯誤? 認為教育是經驗的重組與改造
幼教思想概述
【屏東縣公幼】
1
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預備 提倡「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 影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發展
【幼檢】
王老師經常帶領學生加入抗議示威,期許自己和學生對於改變不
合理的現有社會體制有所貢獻。陳老師認為學生發展還尚未成熟 ,其善良的本性容易受到煽誘,當老師的應該有責任守護其善性 ,使其依其天賦的本性自由發展。王、陳兩位老師的作為分別接 近下列哪兩位教育理論家的觀點? 028
杜威(J. Dewey)和赫思特(P. H. Hirst) 季胡(H. Giroux)和盧梭(J.-J. Rousseau) 謝富樂(I. Scheffler)和皮亞傑(J. Piaget) 哈伯瑪斯(J. Habermas)和斯普朗格(E. Spranger) 【幼檢】 有關當代思潮對於教育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在存在主義的影響下,教育工作者愈來愈重視普遍標準的建立 分析哲學強調教育語言的釐清與分析,忽略教育目的之建構, 故未能形成教育目的觀 後現代主義主張,我們不能毫無疑問地相信真理的普遍性,故 強調教導學生批判與質疑任何單一真理主張 批判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型態,所以教導學生批 判他人的意識型態,要比教導學生自我批判與反省更為重要 【幼檢】 反省思維的教導乃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下列何者不是杜威(J.
Dewey)所謂反省思維的五大步驟之一? 假設
推理
動機檢驗
行動檢驗 【中區公幼】
下列哪一位教育家主張「幼兒就像幼苗,教師要像園丁啟發這顆
幼苗,讓他的潛力茁壯成長。」? 桑代克(E. Thorndike)
洛克(J. Locke)
福祿貝爾(F. Froebel)
皮亞傑(J. Piaget) 【南市公幼】
「幼兒就像一顆種子,教育就是要啟發這顆種子的潛力,讓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