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發展與輔導概論 001
1
發展緒論˙002
2
發展之重要相關理論˙020
3
輔導緒論˙063
4
主要輔導諮商理論˙087
5
常見心理治療技術˙124
6
班級經營管理˙135
7
常見行為問題的成因與輔導˙157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諮商專業倫理守則˙177
第二部分
幼兒‧兒童發展 191
1
身體動作發展˙192
2
語言發展˙238
3
智力認知與創造力發展˙266
4
遊戲行為發展˙349
5
情緒與社會發展˙369
6
道德與人格發展˙433
第
1章
˙002
發 展 緒 論 一 發展的意義 發展(Development)一詞係指個體在生命期間,因年齡與經驗的增 加,所發生的有規律有層次的行為變化過程。 在發展的歷程中,不但舊的行為特徵逐漸的消失,新的行為特徵陸續 出現,使人類具有更複雜的行為模式,能夠產生更有效的學習活動, 適應更複雜的生活環境,亦使個人更能夠充分的表現自我的潛能,達 到自我實現的目標。(蘇建文,民 65)
二 兒童發展的分期 產前期: 指從受精至出生前為止,約 266 天(非 280 天),又分為三期: 胚種期:受精~2 週。 胚胎期:受精後 2 週~8 週。 胎兒期:受精後 8 週~出生前。 嬰兒期: 從出生至滿週歲,又可分為: 新生兒期:出生~1 個月。 嬰兒期:出生後 1 個月~滿週歲。 幼兒期: 滿 1 歲~未滿 6 歲之人,相當於托兒所或幼稚園時期。 兒童期: 滿 6 歲~未滿 12 歲之人,相當於學齡期。 青少年期:(黃德祥,2005) 生理觀點:指生理各方面快速發育,即將具有生育能力的時期。 心理觀點:指心智達到一定成熟狀態,具有抽象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社會學觀點:開始於春情發動或性成熟之時,結束於具有應付社會
發展緒論
第1章
003
與生活問題的能力,並受到認可之時。 法律觀點: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2 條規定:「 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 18 歲之人;所稱兒童,指未滿 12 歲 之人;所稱少年,指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之人。」
三 發展改變的現象(變化類型) 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有以下四種變化的現象: 大小的改變: 兒童在生理上、心理上均隨年齡不斷增長、進步。 比例的改變: 兒童青少年不是成人的縮影。各年齡的體型比例與心智發展均有顯著 的改變。 舊特徵的消失: 例如:胎毛及乳齒的脫落。 新特徵的獲得: 例如:恆齒的長出、語言的獲得。
四 發展的原則 早期發展是晚期發展的基礎: 人生歷程的第一個十年是一生行為發展的基礎。因此,早期發展又 較後期發展重要。 就發展觀而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觀念並不正確。發展係 一連續變化的歷程,且後期以早期發展為基礎,具有持續性與連貫 性。 發展循固定模式進行: 嬰幼兒動作發展依循下列固定模式進行: 從首到尾的發展:即頭部發展在先,下肢發展在後。例如:嬰兒移 動身體的能力係遵循「首尾原則」,由抬頭→抬胸→翻身→坐起→ 站立→行走。 從中心到邊端的發展:軀幹發展在先,四肢發展在後。如:嬰兒最 初拿筷子,是用握的方式,最後分化才會使用拇指、食指、中指等。
第一部分
004
發展與輔導概論
從整體到特殊的發展:全身的、整體的大肌肉活動在先,局部的、 特殊的小肌肉活動在後。 從分化到統整:即個別的動作發展在先,手眼協調等的統整活動發 展在後。 固定模式下有個別差異: 因遺傳與生長環境的差異,使得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與結果。 發展是連續變化的過程: 個體身心發展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不斷地變化,且整個過程是連 續發展的。 發展速率不一: 發展的速率非固定不變的,不是直線上升,而是呈波浪狀,因此, 又可稱「連續歷程中呈階段現象」。 就整體來看,發展是先快後慢,尤以嬰幼兒期最快(出生後半年是 發展極為快速的時期)。 發展具有相關性: 身體各部份的發展是互相影響的,例如生理發展有問題,太高、太矮 、太胖、太瘦等,均會影響其心理發展,造成自卑、退縮等性格。 發展順序是從一般反應到特殊反應: 一般性的反應如粗大肌肉的發展在前,特殊反應則如細小肌肉的發展 在後。 此外,對幼兒期而言,發展特徵為可塑性及依賴性大,兒童期則學習性 較大。
五 發展速率 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發展速率均不相同,有快有慢。 代表學者為斯開蒙(Scammon),其將身體各部位的發展,分為四種 類型─淋巴型;神經型;一般型;生殖型。 此四大組織器官類型,各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例如:神經型在胎兒期 即已發展,為最早發展者;淋巴型在幼兒期發展最為快速;而生殖型 遲至青春期才快速發展。而各型分析如下: 淋巴型:指扁桃腺、胸腺、淋巴腺等主控殺菌機能的分泌組織。
發展緒論
第1章
015
象。奧地利心理學家勞倫茲發現,小鴨「銘印」的關鍵期是孵出後的 13 小時~16 小時。 非常模人生事件(Nonnormative Life Event): 是指對個人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不尋常事件;這些不尋常的事件包括幼 小時父母的死亡、有生命危險的重病或殘疾、生下有先天缺陷孩子等 ;當然也包括了快樂的事件,例如:突然致富、到國外居住的機會, 或特別幸運的事業機會。 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 實驗室中研究的成果能正確的反映出自然環境中的歷程。 族群效應(Cohort Effect): 族群間與年齡有關的差異是由族群成長經驗中的文化及歷史差異所造 成的,而非真正的發展改變所造成的。 淘汰耗損(Selective Attrition): 在研究進行中非隨機的參與者流失,造成了不具代表性的樣本。 隔代問題(Cross-Generational Problem): 環境的長期改變可能會限制縱貫研究計畫之結論對再研究進行期間成 長的那一代兒童的適用性。
發展生態學 從發展生態學的立場而言,發展的環境和兒童青少年的特質在決定發 展的結果,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兒童青少年所處多層次的生態環境中 ,有多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其身心的發展。 Sameroff & Fiese(2003)曾從發展生態學的觀點,對影響兒童青少 年發展的因素有相當深入的詮釋。他們所持的論點,大致可歸納為下 列的看法: 沒有任何單一因素會傷害或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發展。某一個別因素 或因素組合的威力,是在任何一個兒童青少年生活中逐漸累積的。 兒童青少年遭遇的環境危險因素越多,則發展的結果越差;而遭遇 的環境助益因素(Promotive Factors)越多,則發展的結果越好。 如將家庭收入水準(貧窮或富有)與婚姻狀況(單親或雙親)單獨 考慮時,可能對青少年的行為有某些影響,但這些差異跟那些高危
第一部分
016
發展與輔導概論
險群所具有的許多負面影響因素的累積一比較,即為之遜色。 從互動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的觀點而言,發展的結果既非 個體單獨的功能,也非單單經驗的環境所能成事。發展的結果,正 是兒童與其家庭和社會環境所提供的經驗持續互動的產物。互動模 式對於兒童與環境的影響同樣強調。 在生物學中,基因型是指一個生物體的遺傳組成,通常指有關的一 個或少數幾個基因;而表現型(Phenotype)則是指一個生物體的 可觀測性狀。 發展生態學者仿借生物學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用「環境型 」(Environtype)來指稱一種社會構造(Social Organization),這 種社會構造在規約(Regulate)人類適應其社會的方式,正如基因 型在規約每一個體的身體發展結果一樣。不同的生態環境有不同的 環境型,也自然形成特定的發展規約(Developmental Regulations)。 從整個發展規約模式(Model of Develop-Mental Regulation)來看 ,兒童的行為是表現型(即兒童)、環境型(即外在經驗的根源) 、與基因型(即生物構造的根源)之間互動的結果。 文化法則的要素,是構成社會育兒系統與納入社會化教育的成分之 複雜特質。這些過程係深藏於成套的社會控制與社會支持之中。它 們所根據的乃是具有不同社會共識的信仰;這些信仰從習俗、常模 到流行、時尚,可謂形形色色。 家庭法則經由延續好幾代因素的組合,規約兒童的發展,這些因素 的組合包括兩人以上協同的努力,並對團體提供歸屬感。家庭法則 最常見諸家庭的互動和信仰上。家庭的互動和信仰對兒童發展皆可 能有影響。
發展緒論
第1章
具有「對幼兒行為提供較多、較完整、較詳細的紀錄,並能彙整
017
大量連續性的質性資料」的特質是下列哪一種紀錄法? 軼事紀錄
描述性紀錄 隨手短記
概念紀錄 【北市公幼】
老師在學習區時間,隨手從口袋取出紙筆做了以下記錄:「阿倫
在其他孩子到達並開始活動半小時後才進教室,他把書包放在工 作櫃之後看著其他小朋友玩,似乎猶豫要去哪一個角落。」以上 是屬於何種觀察記錄法? 事件取樣法
行為檢核記錄法
活動評量記錄法
軼事記錄法【新北市公幼】
短時間同時研究不同年齡幼兒年齡與行為的關係,此種研究法是: 晤談法
縱貫研究法
橫斷研究法
縱貫─橫斷研究法
【屏縣公幼】 在特定時間及情境下,對選定主體行為發生順序做連續觀察及記
錄,為下列何種觀察法? 樣本描述法
事件取樣法 時間取樣法 日記法 【屏縣公幼】
若要觀察幼兒「低頻率」出現行為,下列哪一種幼兒行為觀察法
,並不適合? 軼事紀錄法
事件取樣法 時間取樣法 檢核表法 【屏縣公幼】
哪一種研究法可以發現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調查法
訪談法
文件分析法 實驗法 【澎湖縣教甄】
某國小教師選擇同校五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為受試者(subject) ,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研究噪音是否影響其閱 讀速度,此係下列何種研究方法?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
第一部分
018
發展與輔導概論
調查法(survey method) 真實驗研究(true experimental research) 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南市教甄】
葛塞爾(A. Gesell)「訓練同卵雙生子學習爬樓梯」的實驗結果
證明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 嬰幼兒必須受到適當的訓練才能學會爬樓梯 提早訓練才可使嬰幼兒學會較好的爬樓梯技巧 嬰幼兒只要生理成熟,不需特別訓練就能爬樓梯 嬰幼兒爬樓梯的技巧與年齡無關但與環境相關較高 【教保員 1】 下列有關動作發展的原則,何者錯誤?
由中心到邊緣
由具體到抽象
由頭部到腳部
由簡單至複雜 【教保員 1】
3 歲的小齊很愛哭,想引起王老師的注意,王老師克制自己想回
應小齊尋求注意的行為,並讓小齊知道他有能力自我克服愛哭的 行為。這是下列哪一種學派的輔導觀點? 伯恩(B. Berne)的交流分析 羅吉斯(C. Rogers)的個人中心 班度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 阿德勒(A. Adler)的個體心理學
【教保員 2】
皮亞傑認為兒童概念的發展歷程,下列何者為「非」? 由具體到抽象
由模糊到明顯
由特殊到一般
由不確定到確定
【北縣教甄】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是宮廷樂師,加上年幼時父親的刻意栽培
,使他在 5 歲時即展露音樂的才華。根據史卡爾(S. Scarr)和 麥卡妮(K. McCartney)的觀點,這是下列哪一種遺傳與環境交 互影響的形式? 被動遺傳與環境的相關性
引發遺傳與環境的相關性
主動遺傳與環境的相關性
隱性遺傳與環境的相關性 【幼檢】
在一特定時間內,同時對不同年齡兒童進行觀測,以評量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