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11

Page 1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 1-1 第二章 系統論與國家論 ......................................................... 2-1 第三章 國家的概念與理論 ..................................................... 3-1 第四章 次級國家體系 ............................................................. 4-1 第五章 政治體制..................................................................... 5-1 第六章 政治意識形態 ............................................................. 6-1 第七章 民主政治..................................................................... 7-1 第八章 民主憲政主義 ............................................................. 8-1 第九章 人權思想與實踐 ......................................................... 9-1 第十章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 ................................................. 10-1 第十一章 利益團體與政治參與 ............................................. 11-1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12-1 第十三章 民意理論與政治傳播 ............................................. 13-1 第十四章 比較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 14-1 第十五章 比較國會制度 ......................................................... 15-1 第十六章 比較司法制度 ......................................................... 16-1 第十七章 政治發展與政治變遷 ............................................. 17-1 第十八章 國際政治................................................................. 18-1 第十九章 官僚體制................................................................. 19-1 《附錄》嚴選名詞解釋 ............................................................. 20-1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1-1

01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所著《政治學》一書中說:「人 是政治的動物」,請分別從規範的、權力的與政策制定的三面向,說明政 治的意涵。你認為那一種定義最能表達「政治」的意涵? 政治是追求善良生活的知識、政治的界定─規範的、權力的與 政策制定的觀點、比較周延的說法(學者呂亞力的綜合觀點)。

政治是追求善良生活的知識 由於在人類生活中,政治是無所不在的,生活處處必須與他人互動協商 、談判、妥協。誠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著作《 政治學》一書中的一句名言:「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就是最佳的譬喻, 因為人類天生是政治的動物,個人不能離群而孤立,必定要在政治社會 中才可生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政治(Politics)一詞係出自希臘文的「城邦」( City-state 或 Polis),因為古希臘人過著城邦生活,追求善良生活是政 治存在的理由;而「政治學」是經由政治哲學家們建構累積的政治知識 體系,以作為我們解釋與預測追求善良生活的人類價值。


1-2 政治的界定─規範的、權力的與政策制定的觀點 為期周延界定政治的意義,茲就規範的、權力的與政策制定的三面向解釋 政治的定義: 規範的面向: 是傳統制度主義研究政治的途徑,主要是探討國家與政府的活動: 政治是研究國家的活動:政治學是研究國家的活動,舉凡內部的統治 活動均屬之。政治學學者迦納(J. W. Garner)說:「國家現象,即 構成政治學確實的主題。」惟此定義的限制,諸如:國際組織、革命 團體等非國家的活動,即被排除在外。 政治即政府:格拉齊亞(A. De Grazia)、海尼曼(C. Hyneman)認 為政治包括:發生在政府決策中心四周的事件,以及「政府處理的國 家事務、並以法律宣達政令」,惟此定義的限制主要在於,無法解釋 部落社會的族長統治行為,那並不需要設立政府統治的社會。 權力的面向: 是行為主義,以社會學、心理學知識研究政治的途徑,主要是探討政治 權力與權威、衝突管理: 政治即權力、權威:卡普蘭(Kaplan)說:「政治行動乃是某人完成 了權力效果之事」;凱伊(Key)則認為政治乃是:「處理上級和下 級之間、支配與服從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人際關係」。惟此定 義的限制主要在於,權力的概念過於模糊,包括了民間社團的權力關 係。 拉斯威爾(Lasswell)在其所著《政治:誰能得到什麼?何時得到? 如何得到?》(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一書中,將政 治視為「價值的型塑與分配」,並強調權力對決策制定的影響力。 政策制定的面向: 政治學者大衛‧伊斯頓則視政治為「權威性的價值分配」(Authoritarian Allocation of Values)。由於人類慾望無窮,這涉及到由誰來分配有 限資源,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政治系統」做出權威性的價值分配的 公共政策,因此,政治就是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 政治學者蘭尼(Austin Ranney)認為,由於人是社會的動物,有其慾 望及需要,在面對有限價值的情境下,更需要競爭又合作的兩難,因 此,產生政治的運作,並認為「政治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 政治自始就是屬於「公領域」(Public Area)的範圍,其最具意義者 是「形成公共政策」。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1-3

比較周延的說法 吾人認為比較周延的說法,當推國內學者呂亞力的綜合觀點:「儘管學者 對政治的看法不一,其實並不矛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核心,但對這核心 以外的部分,何者應是屬於政治學的研究範圍,則存有歧見。這個核心認 為政治學研究是涉及人類社會價值之分配過程,這一過程往往是『政治』 的,必須經歷談判、爭辯、討論、說服、壓制等步驟;此過程也可以視為 一個決策過程,在決策過程中,權力是主要的決策因素,同時政治權力主 要在正規與非正規的政治建制中行使,尤其是政府中為之。」

02 試就洛克(John Locke)對於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的看法來說明個人何以 服從政府?假設政府有虧職守,洛克認為人民是否還有服從義務?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洛克的社會契約內容(自然權力與自然 法、社會契約內容)、以美國獨立宣言探討人民抵抗政府權力。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 社會契約論述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是西方 17、18 世紀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君權神授」理論、爭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


1-4 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主張:個人融入政治社會是透過一個相互同意的過 程,當中,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以保護自己和 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社會契約理論對催生主權在民這一政 治理念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洛克的社會契約內容 自然權力與自然法: 洛克(John Locke)認為由於自然狀態中缺乏制定法律、缺少裁判官及 缺乏執行判決的強制力,每個人自己都有權執行自然權利,其結果乃造 成「混亂而無秩序」的現象,人類生活在自然狀態中,雖有自由但卻充 滿恐懼與危險,所以人必須受到自然法的約束,自然法是由理性所決定 的規章,做為人類行為的指南,而建設政治社會。 社會契約內容: 洛克在他的政府論中主張,人們同意締造社會契約、建設政治社會,其 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其生命、自由與財產,因此社會契約所包含的內容為: 每個人必須放棄一部分的自然權利。 個人所放棄的權利,應交與社會全體而非一個人或一個集會。 社會的行動應依照多數決的原則。 對於社會全體的合理權力,必須加以限制。 在最高立法權背後還有一個更高、更終極的權力,那就是人民的權利。 政府有虧職守,人民不必服從,人民的最高權力就是可採取革命行動 ,推翻政府。 以美國獨立宣言探討人民抵抗政府權力 美國獨立宣言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於 1776 年所寫,節錄部分內 容:「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 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與追求幸福的權利。為 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 由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 人民便有權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03 政治哲學家主張國家起源之一是一種「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請 提出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主張說法。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霍布斯的社會契約的內容(自然權力與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1-5

自然法、社會契約內容)、統治者是否會變成專制獨裁。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 社會契約論述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是西方 17、18 世紀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君權神授」理論、爭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 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主張:個人融入政治社會是透過一個相互同意的過 程,當中,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以保護自己和 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社會契約理論對催生主權在民這一政 治理念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的內容 自然權力與自然法: 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由於每一個人都愛好自由而企圖支配 他人,以致形成人人不能自保的戰爭狀態,而理性乃指人類要逃脫這種 戰爭不息的自然狀態。要脫離戰爭狀態,覓致和平,以求自保,不二法 門就是人們自己限制自己,而建立一個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對於每 一個人,既可以加以限制,同時又可以加以保護。 社會契約內容: 那要如何建立公共權力呢?其要點就是要使原來群眾的許多個別意志, 集中轉化為一個單一的意志。這種行動,出於大家的同意,就好像有人 對每個人說:「我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放棄自治之權,而授權此人或此 集會,就是你也放棄你的權利而予之,並且對其一切行為同樣的授權。 」如此一來,原來的「烏合之眾」乃結合成單一人格,於是政治社會才 算產生了,也因此產生了國家,霍布斯稱之為「巨靈」(Leviathan)。


1- 6 這個契約成立之後,個人都把他的自然權利放棄,而由國家接收。 統治者是否會變成專制獨裁 霍布斯社會契約論認為,所有政治社會的權威必須集中統治者,霍布斯此 種想法,於其專制主義的形成,頗有關係。霍氏並不否認統治者可能會變 成「專制獨裁」,但他以為即使是最壞的專制獨裁,也會勝過「無政府」 ,且必返於無政府的戰爭狀態。

04 政治哲學家主張國家起源之一是一種「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請 提出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主張說法。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盧梭的社會契約內容(自然權力與自然 法、社會契約內容)、共通意志與被迫的自由。

社會契約的哲學意涵 社會契約論述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是西方 17、18 世紀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君權神授」理論、爭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 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主張:個人融入政治社會是透過一個相互同意的過 程,當中,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以保護自己和 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社會契約理論對催生主權在民這一政 治理念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盧梭的社會契約內容 自然權力與自然法: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自然狀態下人類是獨居,是一種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1-7

平等狀態,但隨著經濟的進步,家庭組織以及財產制度乃漸形成,人類 從此有了原始的社會組織,原來孤居獨處的生活遂被打破,競爭與好惡 之心自然漸趨顯現;人類如不改 變其生活方式,勢將同歸於盡。於是 ,人類遂有建設政治社會之必要,因此,盧梭在其《社約論》一書揭示 :「人生而自由,卻必須生活於鎖鏈之中。」 社會契約內容: 盧梭在其所著《社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一書中提出,社會契約 成立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把他的所有權利與權力一起交給社會全體,而 不是交給任何一個人,置於「共通意志」(General Will)的最高指導 之下。所謂共通意志,必須符合:「出自全體國民」、「以全體為對象 」、「以共同利益為目的」等三個條件。盧梭進一步說明,公民不能通 過利己主義而追求真正利益,必須服從由公民集體行動而立下的法律。 共通意志與被迫的自由 由於共通意志具體的表現是由公民集體行動而立下的法律,所以每個國民 對於法律必須服從;服從法律,即是服從共通意志,而自由正在其中。如 果有人不服從法律,盧梭認為遇有此種情形,應強迫他服從,其言曰:「 為使社會契約得不致成為空文,那就是凡拒絕服從共通意志者,必須受全 體強制而服從,這個意思是說,他將被迫而自由(Forced to be Free)。」

05 請就政治學的研究途徑,說明政治學主要研究的範圍。 研究途徑的概念、政治學三種研究途徑(傳統制度研究、行為 主義研究、後行為主義研究)。


1- 8 研究途徑的概念 所謂研究途徑(取向)(Research Approach)係指觀察社會現象的觀點、 信念、立場取向或層次。自 19 世紀末,政治學開始成為一獨立學科之後 ,政治研究途徑主要為「傳統制度研究途徑」;自 1921 年後,隨著科學 化運動的衝擊,分為「行為主義研究」及「後行為主義研究途徑」兩種。 政治學三種研究途徑 傳統制度研究途徑: 政治學在 1880 年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初期的研究是比較偏重於政治哲 學、政治思想、政府制度與政治史的靜態描述,而對於規範政府與人民 關係的公法,如憲法、行政法等也予以高度的重視。所以,傳統政治學 的研究可以歸納為:「政治思想研究途徑」、「歷史研究途徑」、「法 制研究途徑」等三種途徑。 政治思想研究途徑:描述性、詮釋性政治思想家的政治倫理觀點,或 對國家的起源與目的、政治體制分類以及人類理想生活方式的意識形 態探討。 歷史研究途徑:以政治學歷史的發展,探究政治變遷的歷史經驗,如 :研究中國近代史、美洲史、歐洲史,或單一國家的政治發展史。 法制研究途徑:從憲政、法律或制度取向,分析國家以及政府的正式 制度、典則、規範等。如:各國比較政府。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 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方法論之所以產生,是不滿足於傳統政治學 的成就,相信經驗主義的論述和系統性的理論,可以對政治事件進行比 較密切、比較直接觀察來加以檢驗。這些研究途徑可歸納為「個人層次 」與「總體層次」: 個人層次(Micro-politics): 所謂個人層次或稱為微觀政治學,係指學者是以心理學及社會學採用 之實證方法,分析個人政治行為的「概念架構」,其主要途徑包括: 「菁英研究途徑」、「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心理研究途徑」等三 種途徑。 菁英研究途徑:由於政治系統,包含統治者與被治者,因此,政治 研究必須以政治菁英為研究的重心。 理性選擇研究途徑:採取經濟學的方法,假定個人均為理性自利的 心理,並發展出解釋及預測其政治行為的理論。包括:決策理論、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1-9

公共選擇理論、賽局理論等。 心理研究途徑:採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及研究方法來研究個人 對政治的態度、意見、價值等;或社會學習理論對政治社會化的過 程及影響:或重視人格特質對政治行為的影響。 總體層次(Macro-politics): 所謂總體層次或宏觀途徑,係指從集體行動者的觀念研究政治學,並 建構理論,重要的研究途徑包括:「政治文化研究途徑」、「系統理 論研究途徑」、「政治發展研究途徑」等三種途徑。 政治文化研究途徑:政治行為不能忽視政治系統內成員對政治行為 和政治評價的主觀取向,包括政治認知、情感及評價。 系統理論研究途徑:把政治現象視為有系統的行動,而探討環境輸 入、轉換、輸出、回饋之間的互動關係。 政治發展研究途徑:從動態的觀點來觀察不同政治系統在發展過程 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此研究途徑下又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即現代 化理論、依賴理論及世界體系理論等。 後行為主義研究途徑: 當代政治學受到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的影響,主要的研究 途徑朝向下列途徑發展:「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國家機關研究途 徑」、「女性主義研究途徑」等三種途徑。 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從動態的觀點來觀察不同政治系統在發展過程 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此研究途徑下又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即現代化 理論、依賴理論及世界體系理論等。 國家機關研究途徑:強調國家機關組成分子在面對內外環境刺激所採 取的回應「策略」。 女性主義研究途徑:一種社會運動關注女性在生活世界被男性壓迫及 支配的狀態;及一種社會政治理論與實踐,旨在使女性從男性主宰下 解放出來;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以辯論法立場,反對一切歧視女性的 意識形態及作為。

06 請問政治學中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研究途徑的發展背景、涵意 、核心特徵為何?其與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研究途徑之主張有那些 差異?


1-10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發展、行為主義研究途徑的觀點及影響、後 行為主義發展背景、涵義、及核心特徵、行為論與後行為論研 究途徑的比較(方法論不同、價值觀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對 理性的看法不同)。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發展 所謂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係指觀察社會現象的觀點、信念、立 場取向或層次。後期政治學自 1921 年後,隨著科學化運動的衝擊,分為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及「後行為主義途徑」兩種。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的觀點及影響 行為論對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的反動: 行為論的興起,是由於對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偏重政治制度研究的不 滿,所發展出來的政治科學反動。其研究重點為「摒棄政治制度為研究 的基本單位,而肯定個人的行為,為政治場合中,分析之基本單位。 行為主義的主張及影響: 行為主義的政治學者伊斯頓(D. Easton),認為行為主義的特徵,包括 :「規律化」、「可證性」、 「技術性」、「數量化」、「系統性」 、「純科學」、「整合性」等。且自 1955 年之後成為美國政治學之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