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76

Page 1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第壹篇》精選申論題庫及解析 主題一 總 論 主題二 文 化 主題三 宗 教 主題四 社 會 主題五 生計與經濟 主題六 政 治 主題七 藝 術 主題八 疾病與醫療 主題九 臺灣原住民 主題十 全球化

《第貳篇》歷屆試題及解析  98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98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99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99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0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1 1-1 1-3 1-49 1-84 1-106 1-143 1-152 1-161 1-174 1-180 1-199

2-1 2-3 2-10 2-17 2-24 2-30


 100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1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1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2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2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3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3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4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4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5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5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6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 106 年地方三等試題及解析  107 年高考三級試題及解析

2-35 2-40 2-45 2-51 2-57 2-63 2-69 2-74 2-79 2-84 2-89 2-95 2-101 2-106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3

一、文化人類學―重要內涵 項

目重

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研究、描述、分析、解釋人類社會與文化 的相似性及相異性 美國人類學家 Clark Wissler(韋斯萊):「它是『社會生活的 自然史』。換言之,便是關於各民族文化的現狀與演進的研究 定

。」 美國人類學家 F. M. Kessing(基辛):「用以區別人類體質學 而言,它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它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 、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並研究及比較各族群、國家、社 區的文化之異同,藉以發現文化的共同性(univerals)和文化 模式(patterns)。」 民族誌(ethnography),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礎上,提供一套對

早期研究

某個特定社會、社區或文化的敘述 民族學(ethnology),建立在跨文化比較基礎上,檢視、解釋 分析與比較民族誌的研究成果

了解文化如何形塑人類行為、著重行為(包括社會制度)中的文 化因素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最為特殊,並且為主要 研究方式是參與觀察的「田野工作」(fieldwork)。藉由參與 研究對象的生活各層面,了解被研究者的主觀觀念與看法,並 去除研究者的文化偏見 全貌性的科學:採取全貌觀點(Holism)是指對於人類狀況的 整體研究,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生物、社會、語言與文化 比較研究:它是一種比較性的學科領域,檢視各種類型的社會

研究特色

,無論是古代與現代社會,或簡單與複雜社會 多樣性:文化人類學對於人類及社會的研究,並不限於時間、 地點,只要值得研究的現象或主題,它探索時空人類的多樣性 量化統計:人類學早期以研究小型社會為主題。但隨著社會的 進展,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已轉移到複雜的社會的研究,也 逐漸採取量化方式來輔助研究 重視非主流觀點:重視非主流(菁英、城市)觀點,並從社會 、文化脈絡來了解人類各種活動與現象


4 二、重要理論學派 名

稱時

間重

十九世紀末~二 演進派的目的在探討人類進展 十世紀初

或進步的一般法則,此學派又 深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 生存」的進化論深切影響 此派學者重視文化起源到現代 文明的演進,依著一定法則進 行,被視為一線演化論( unilinear evolution)

演進 論 派(進 化論 派 ) (Evolution School)

英國人泰勒(E. B. Tylor, 1832 ~1917):泰勒在其《原始文 化 》 ( Primitive Culture ) ( 1871)指出人類文化是由低而 高,由簡而繁演進而成 美國摩根(L. H. Morgan, 1818 ~1881):他在其《古代社會 》(Ancient Society)(1877 )把人類發展分為蒙昧、野蠻 和文明三個時代 1930~1950 年代 柴爾德(C. V. Childe, 1892~ 1957):英國著名考古學者, 他採信進化論觀點但卻與他們 不同,Childe 認為技術、經濟 是文化或社會進化的決定因素 ,他在《人類創造自己》( Man Makes Themselves ) ( 1963)提出「新石器革命」、

新 進 化 論 學 派

「城市革命」、「人類知識革

(New Evolutionary School)

命」等名詞 史徒華(J. H. Steward, 1902~ 1972):美國著名的人類學者 ,他在《文化探源與定律》(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5

1949)、《文化變遷》(1955 )指出「先農業」、「食物採 集末期」、「初步農業」、「 基本工藝和俗民文化形成」、 「區域發展和全盛」等五個時期 二 十 世 紀 初 ~ 重要論點:強調文化要素傳播 1930 年代

的重要性。他們不在意一個文 化本身的獨立發展與變遷的探 討,而把一切文化的相似性都 歸因於文化要素傳播的結果 代表學者與論點:  英 國 學 者 史 密 斯 ( G. E. Smith, 1871~1937):他在 《古代埃及人及其對歐洲文 明的影響》(1911)一書中 指出,歐洲各國文化都起源 於埃及。在《早期文化的移 徙》(1915)中又認為埃及

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傳播到印

(Diffusionist School)

度、中南半島、中國,遠至

美洲,稱之為「太陽石文化 」(Helilith Culture) 德國格拉布納(F. Graebner, 1877~1934):他在《大洋 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一書 中創造文化圈(Culturkreise )、文化層(Kulturschichten )。從地理、歷史的觀點研 究文化元素的結合,認為許 多文化圈是許多文化元素交 織起來的,凡是相似的文化 ,都可以從地理分布探求其 間的歷史關係


6 二 十 世 紀 初 ~ 由來:此派創始人鮑亞士(F. 1930 年代

Boas, 1858~1942)聲稱此派 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重建人 類發展歷史而得名;也因批評 進化論、傳播論而獲此名稱 鮑亞士的著作很多,大多是實 地調查紀錄與報告,他重視文 化史的特殊分析,目的在重建 人類的歷史,一切文化現象都

(Critical School)

是歷史現象,每一種文化都代 表其由社會和地理環境形成的 歷史發展 歷史學派在 Boas 領導下,人 才輩出,著名的有克魯伯 ( A. L. Kroeber)、韋斯勒(C. Wissler)、薩皮爾(E. Sapir )、潘乃德(R. Benedict)、 米德(M. Mead)等  又 稱 歷 史 學 派 ( Historical School) 1930~1950 年代 薩皮爾(E. Sapir, 1884~1939 ):他是 Boas 著名的弟子, 研究重點在語言學。他認為人 類的行為和語言的語法般,不 知不覺中會形成一種「模式」 (Pattern),這種模式在文化 上即成為一種社會的「風尚」 (style)。每一族群或社會的

(Configuration School)

文化,在本質上只是一種系統 行為的模式,每種模式都可用 報告所論述的文化,只是許多 抽象的觀念和模式的「形貌」 (configuration)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7

 潘 乃 德 ( R. Benedict ) 採 用 Sapir 的形貌來解釋「文化模 式」(Patterns of Culture)。 她認為每個文化和個人般,各 有其大體一致的思想和行為模 式。每個文化各有其深層的社 會心理特性和社會制度,是支 配個人與團體言行的「最高觀 念」或「獨特目的」。由於大 多言行都順從這種觀念、目的 ,逐漸形成相當一致態度,這 種支配個人與團體行為的基本 態度,稱之為「文化形貌」( Cultural Configuration) 1930~1950 年代 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B. Malinowski, 1884~1942): 馬氏認為由文化元素分布的探 討而重建歷史是不科學的。文 化是一個功能與統合的整體, 對人類個體與社會整體的存在 是必要的。每一套生物的需要 和文化反應是分不開的 英國人類學者芮德克利夫布 功

(Function School)

朗 ( Radciffe-Brown, 1881 ~ 1955):他認為一個社會像個 有機體,各部分互相關聯、互 倚互賴。一個社會習俗制度像 個有機體的各種器官,各自發 揮功能,共同維持一個整體的 存在 上述二位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 一套研究文化和社會現象的科 學方法與概念。而其中大部分


8 方法、概念為廣大西方人類學 者所採用 1950~1970 年代 重要代表者:李維史陀(C. G. Levi-Strauss, 1908~2009) 他認為社會文化中有意識的模 式,表層結構中背後有一深層 結構,這種結構根植人類心靈 之中,社會文化現象只不過是 心理過程經驗的表現形式 結 構 主 義 學 派 (Structuralism School)

人類在形成文化的產物如神話 傳說、分類法則時,必然會將 人腦一些普遍的「自然」特徵 投注到文化的產物中,因此, 當我們在探索文化現象的基本 結構時,也等於在發掘人類的 本質 他認為各種文化的表現型態如 親屬體系、民俗分類和人類語 言般,具有相同的對立結構 1960~1980 年代 美國人類學家杜納(V. Turner ):他認為象徵特質具有多元 意義及動態性。對於社會成員 而言,一個象徵往往代表社會 規範與價值觀。動態性是指同 一象徵在不同的行動中,可能 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成年 禮」(puberty rites)代表一 個正式制度程序,引導一個青 少年階段進入成年階段,但其 目的不同,有些族群視為戰士 身分起步,有些視為具備結婚

(Symbolism School)

首要條件,有些則成獨立創業 之開始「分家」等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9

法國范•基內波(Van Ciennep )在 1960 年出版《通過儀式 》(The Rites of Passage)最 著名,他檢驗所有生命儀式的 程序與內涵發現它們都有三個 主要層面:一是分離(separation ),二是過渡(transition), 三是聚合(incorporation)。 但是這三個層面在不同儀式中 所佔的比重不同,例如:象徵 分離儀式在喪禮中是不可或缺 的;而象徵聚合的儀式在婚禮 中則特別重要 1930~1960 年代 代表人物:米德、林頓、潘乃 德……等人 該學派注重研究文化與人格 的關係、民族性格或國民性 問題、認知問題等。他們的 基本觀點是認為每個文化有 其典範人格(基本人格類型 。眾趨人格或民族性格); 文化塑模了人格;兒童期的 訓練對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 作用;文化透過一個個傳承 下去 其早期的研究方法深受精神 分析法及完形心理學的影響 ,利用弗洛依德兒童年齡分 期,透過實地調查,研究不 同文化中的兒童教養方式及 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晚期 心

(Psychological School)

則偏重泛文化比較研究,利 用統計學的方法比較各文化


10 中的 文化 與 人 格關 係。 20 世紀 40 年代是心理學派盛 行的時期,50 年代心理學 派的研究一度衰落,60 年 代後,在文化與人格研究的 基礎上形成了心理人類學, 並有了明顯的發展 該學派力圖弄清楚心理因素和 心理過程是怎樣在解釋文化實 踐時產生動力作用的。心理學 派的主要著作有:米德的《在 薩摩亞長大成人》(1928)、 《三個原始社會的性別與氣質 》(1935)、《代溝》(1970 );潘乃德的《文化模式》( 1934)、《菊花與劍》(1946 );卡丁納的《個人及其社會 》(1939) 1970 年以後

 代表:葛慈(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主要觀點: 對於土著而言,加以描述與 詮(解)釋 將文化視為有意義的文本( text),民族誌研究者必須 加以解析才能了解,並將其 意義傳達給讀者 文化分析不是探索規律的科 學研究,而是探索意義的詮

(Interpretive School)

釋科學  Geertz 之重要主張有: 文本內性:對於原始資料、 文獻、實物等解析


高分突破―常考重點歸納整理 11

細密的描述(深描):深刻 描述「thick description」( 外顯)與其背後隱藏之文化 、社會意義 探索「地方知識」,作為人 類活動之文化與意義根基, 同時體現該地方的獨特性

三、反思人類學、新民族誌與實驗民族誌之比較 名

稱反

學新

誌實

人類學者在材料整理和 要呈現人類學 為了克服「整體論 意義解說具有主觀創造

者與文化報導

」觀點,主張突出

性,並非客觀公正的研究

人之間的對話

文化中的個人與「

把知識獲取過程、建構 新民族誌所要

人觀」(指人類能

中人類學者的角色作為

報告的不是人

力和行動的基礎,

描寫對象,並給予被研

類學家獲得的

自我觀念及情感的

究者解說的機會

知識,而是他

表達方式)

在民族誌中的被研究者 重要主張

如何能夠理解 避免把文化當成「

個人的性格、角色應加

他所要理解的

異族」和殖民對象

以重視凸顯出來

對象

主張在描寫中給予

人類學家必須

全球化重要地位

讓「多音」( 人類學者是「意義 polyphony;

的創造者」而非「

多重聲音相互

客觀科學家」;利

呼應)呈現不

用人類學知識,展

同觀點彼此對照

開對權力的批判 用簡單淺顯的用語 表達民族誌的內容

阿薩德(Talad Asad)在 馬庫斯與費雪( James Clifford、Paul 《人類學與殖民遭遇》指 G.E.Marcus and Robinous 。 Renato 出人類學發展與殖民地密 M.M.Fisher ) : Rosaldo 指出早期民 切關係,西方人經常以自 《作為文化批判 族誌並未描述異文化 代

表 身文化檢視說明異民族及 的人類學》

文化

的真實處境與土著的 歷史觀來進行了解,


12 欠缺對於土著在現實 生活中的感受、適應 與生活的智慧 此三者所主張的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是要求人類學者從事知 識建構與解說的深切省思 備

註 傳統人類學者追求「科學」的人類學;現今此三類學者,視

為追求「人文」或「藝術」(文學)性的人類學(民族誌故 事 ethnographic fictions)

四、田野工作、定義、意義、發展與重要性(或特色) 項

目重

義 研究者置入其研究對象與社群觀眾、參與生活以了解其文化及特徵

一種蒐集資料的方法,更具有知識上的意義,培養研究者應有的 能力與視野 20 世紀初,Malinowski 將其科學性、效用性加以具體證明,使 它漸成人類學蒐集資料、進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培養能力與視野:由異文化接觸,理解文化差異造成文化震撼 ,進而去除文化偏見 了解被研究者的觀點:藉由實際生活的參與,了解他們的觀點

重 要 性 或 特 色

(主位或土著),並加以重視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比較觀點:藉由異文化的研究,了解兩方 不同觀點、進行比較,了解差異 培養整體的「全貌觀」(Holism):由於長期而深入的田野工 作,了解研究單一主題背後的複雜多元性、牽涉各層面、相互 關聯並成一整體,必須有全貌觀,才能建立較完整的詮釋

五、Malinowski 與 Mead―民族誌研究之比較 Malinowski 著

Mead

《南海舡人》(或譯《西太平洋 《三個原始部落性別與氣質》 的航海者》)(1922 年)

(1935 年)

在新幾內亞島東北初步群島進行 在薩摩亞的三個部落是阿拉佩 田野研究,提出「庫拉圈」概念 什人、蒙古杜馬人、德昌布利 主要內容

,它由長項鏈、短手鐲傳遞,形 人,呈現不同特性,這些是由 成一個封閉範圍的巡迴,由此活 後天文化、社會所形塑而成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