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Contents
Section One
1-1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 最新時事考點
、社會學的起點―宗教革命、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 1-1 、台灣近期關鍵社會時事 1-5
Section Two
2-1
103~107年最新試題破解
Section Three 3-1 社會學關鍵申論題型解析 第 一 章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第 二 章 當代社會與當代社會學 第 三 章 社會學緒論 第 四 章 社會學研究方法 第 五 章 人格、自我與社會化
3-1 3-31 3-40 3-45 3-51
Contents 目錄
第 六 章 偏差行為 第 七 章 文化、族群與認同 第 八 章 社會團體、社會組織與社會網絡 第 九 章 社會分化與社會不平等 第 十 章 家庭與社會制度 第十一章 宗 教 第十二章 國家機器與政治體系 第十三章 經濟與就業 第十四章 教 育 第十五章 醫療、老年看顧與社會安全 第十六章 當代社會與社會變遷
3-71 3-98 3-121 3-137 3-187 3-200 3-210 3-225 3-241 3-246 3-250
Section Four 4-1 社會學關鍵名詞解釋 Section Five
5-1
社會學關鍵學者回顧
1-1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最新時事考點
、社會學的起點─宗教革命、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 一、宗教改革(1517~1648) 1517 年 10 月,時年 34 歲,年輕的修士─馬丁路德,將其質問天主教 廷販賣「贖罪卷」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其所任教之「維騰貝格大學 」教會門口,試圖尋找與其進行學術辯論的對象。此時的馬丁路德可能還未 曾意識到,如此公然挑戰羅馬教廷的舉動,竟為時 130 年,徹底改變人類社 會生活與宗教關係的「宗教改革」運動,揭開了序幕。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曾經出現過一個長達千年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當 中,人們生活的所有面向(不論是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不同的面向), 皆會受到來自於宗教領域的影響以及指導。不但人們私領域生活需向教會報 告(如結婚)、人們的勞動成果亦須向教會上交(十一稅),甚至就連統治 人民的領主或是國王,也須向教會低頭,接受教會對其作為的各種指手畫腳 (卡諾沙之辱)。基督宗教在這個時期主導了人類大部分的社會生活,而宗 教帶來的安穩感,也的確指引了人們度過了那長達千年的黑暗時光。 然而,1517 年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卻使得過去穩定統治歐洲人 民精神生活的基督宗教,開始面臨分裂的境地。在這場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是 「內戰」(爾後在 1618 年也實際上造成了為時 30 年的宗教戰爭)的信仰分 裂過程當中,天主教廷、教會以及基督宗教的力量,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 政治學的鐵律:權力分散必遭致內耗以及削弱)。而作為「挑戰者」的基督 新教,以及作為「防守者」天主教廷,為了可以爭取更大程度,削弱對手的 權利,也開始紛紛尋求各國領主、國王的資金以及武力協助。而此種長期「 有求於人」的情境,這也使得「宗教」這個原本凌駕於事件萬物的超然領域 ,影響力開始迅速「後退」至政治領域之後,並止步於教會門前的結果(此 過程即被稱之為「世俗化」)。 學者布丹(Jean Bodin,1530~1596)即是在此種背景之下發展出「主 權」(Sovereignty)的概念。其主張一種在特定領域當中,統治者所應具有 的「排他性」「絕對統治權力」,而政治統治者亦可據此「權力」,抗拒所
1-2 有來自於國家外部的任何干涉(主要是來自於宗教領域的干涉)。而此種主 張於 1648 年,歐洲結束 30 年宗教戰爭,並確立了「在誰領地奉誰宗教原則 」之後,獲得具體實踐。 另一方面,誠如前述,在長達 130 年的宗教改革運動當中,「國家」 、「政治統治者」的實際地位開始提升,並逐漸有凌駕於宗教領域的傾向。 然而,在這個過程裡,做為宗教信仰主體的人民,卻始終無法針對自己的宗 教信仰「做出選擇」。換言之,作為主政者,或是特定教派、教廷的宗教菁 英,他們固然可以透過衝突、戰爭、協商或者是談判的方式,決定特定區域 的信仰內容以及類型。然而,作為信仰主體的人民,卻永遠只能被動地接受 主政者以及宗教菁英衝突之後所選擇的結果。而這也使得人民開始重新意識 到,國家與人民之間所可能存在的「衝突以及壓迫關係」。而此種意識也在 日後(17 世紀中後期)演變成為如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人, 所主張的「古典自由主義」、「天賦人權」、「有限政府」、「憲政主義」 等理論內涵。 二、法國大革命(1789~1804) 1788 年(18 世紀末),法國受到三年來第二次旱災的影響(同時也是 18 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天災),使得法蘭西境內糧食收成幾盡全無、生產區 域災荒遍野,餓莩蔓佈。而嚴重的糧食短缺,亦使得首都巴黎的糧食物價飛 漲,一般人家甚至需要花費全年所得,始能勉強滿足溫飽。雪上加霜的是, 早已空虛的國庫以及糧庫,不但使得「無能亦無力賑災」的法蘭西王室,在 面對民間的危局時僅能「束手無策」;另一方面,竟連過去因「連年征戰」 (但未必都獲勝)而欠下的高額國債,也開始無力償還。 時局艱困,逼迫法王路易十六必須採取相對應的「增稅」手段以度過 危局。而「三級會議」即是在此等艱難時局下的產物。 1789 年 5 月 5 日,「三級會議」正式召開。然而,令人民代表失望的 是,原本期望「三級會議」可以成為一個使「人民與國王」對話、溝通的橋 樑。但是在正式開議之後,路易十六卻僅於開議時發布簡短說話之後即行離 去。而人民代表亦即刻發現,「三級會議」當中,各級代表的「身分」以及 「投票數」皆仍存有爭議。於是,會議甫一召開即面臨巨大衝突,並造就整 整超過一個月「互不相讓」的議事僵局。 7 月 9 日,傾向三級會議代表的財政總監雅克‧內克爾(Jques Necker )遭到罷黜,巴黎市民視此行為為國王對於人民的挑釁之舉。次日,巴黎大
1-3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最新時事考點
規模暴動,首都陷入無政府狀態。 7 月 14 日(此亦為日後法國之國慶日),暴動群眾進攻當時主要「號 稱」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監獄。雖然最終證實,此時該監獄主要關 押人犯僅為七名「與政治無涉」的罪犯,且在衝突期間,監獄管理者亦曾下 令停火,以避免傷及人群以及造成更大規模的死傷。然而,在攻陷「巴士底 」監獄之後,暴動人民仍宣稱此乃「拯救政治犯」所為之民主勝利,並於毆 打該名監獄管理者之後將其斬首示眾。至此,法國大革命全面展開,並試圖 開始用鮮血灌溉,這片早因戰爭與天災而乾枯的法蘭西大地。 巴士底監獄被攻占之後,路易十六被迫做出讓步與妥協,並聽由立憲派著手 從事立憲工作。 1792 年 8 月,激進革命團體雅各賓黨(Jobin)發動政變,攻入國王宅 邸,拘禁國王及其親屬,並於隔年 1 月將路易十六及其妻子瑪莉以「叛國罪 」名送上斷頭台,「法蘭西第一共和成立」。 1793 年,雅各賓領袖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在獲取絕對的政治權 力之後,啟動了著名的「恐怖統治」機制(史稱雅各賓專政)。 羅伯斯比爾的統治,對法國大革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亦使得「 殺戮」以及「理念鬥爭」成為銘刻在法蘭西歷史當中的民族記憶(甚至到今 日法國,斷頭台仍被視為是象徵物件之一)。而此等混亂血腥「失序」的情 況,縱使在 1794 年羅伯斯比爾被斬首之後,亦仍持續在法國以及歐洲各地 蔓延,直至 10 年之後的 1804 年,才開始出現轉變。 倘若將法國第一共和維繫的時間納入,則法國大革命持續的時間,約 為 15 年左右(1789~1804)。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場直接導因於「天災 」以及「民生」的革命,在各種菁英以及抽象理論的操弄之下,最終僅能淹 沒在那些,一般人民也不盡理解的各種「自由」、「平等」、「博愛」概念 ,與各種「鬥爭」以及「殺戮」的遊戲之中。法國大革命的結果,不但削弱 了法國當時原本即已顯脆弱的經濟體質,且更進一步的拉大了貧窮與富裕階 級之間的貧富差距。除此之外,大革命的過程當中,平民對於貴族以及教室 階級的大規模迫害跟屠殺,也使得法國傳統社會的階級結構崩解,此更使得 法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尖銳對立的「失序」情況。 短短的 15 年,巴黎街頭同時占滿了各式宣揚民主以及政治理念的「狂 信者」,以及對於生活不滿意而急需找人殺戮發洩的「憤怒群眾」(私刑以 及滅門屠殺在此時期處處可見)。最後的結果,是法國人民終於認識到,自
1-4 己已經無法透過「革命」以及「民主思維」,解決任何他們所面臨的「真實 問題」。而激情之後的「麻木」與「毀滅」,亦僅能促使著法蘭西人民思考 ,是否仍有「民主之外」的其他可能。而「社會失序」,即是這個時期,法 國社會最大的社會特質。 三、工業革命(18 世紀末期~19 世紀中期) 18 世紀末期,隨著英國發明家瓦特(James von Breda Watt)對於「蒸 汽機」的改良成功(1769),工業革命的號角,也開始在英國嘹亮的響起。 瓦特對於「蒸汽機」功能的改良,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是革命性 的。在蒸汽機出現之前,受限於糧食、交通以及生產等技術的限制,人類所 能創造出來的「社會規模」、「商業交流模式」以及「生產方式」,往往會 極大的受到了「自然環境」以及「自然力」的限制。換言之,在工業革命之 前,人類很難發展出,足以供應萬人以上生活條件的大都市(大多數人都居 住在郊鄉區域,並與自己的血親比鄰而居),也很難形成大規模的商業貿易 (交通不便)以及生產模式。 然而,蒸汽引擎以及隨後的各種器械發明、改良,卻使得人類首次開 始具有一種能夠「控制」、「超越」自然限制的能力。而此種力量,亦為人 類帶來了許多人類過往無法想像的便利。 工業革命強化了人類的糧食生產能力,這使得在過往始終受到「糧食 供應」問題限制的「世界人口」,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而蒸汽火車、汽 車等器械的發明,亦使得商人們得以更方便的運輸貨品、發展出完整且廣泛 的貿易體系。 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工廠化生產,使得設有工廠的「大都市 」足以提供龐大的工作機會,並吸引越來越多尋求工作的工作者聚集而來, 而這也使得此種「都會」城市的人口開始出現爆炸性的增長(直到 20 世紀 初期,倫敦人口已增至 660 萬人左右)。 除此之外,工業革命亦為人們帶來了對於「現代生活」的各種想像。 在各種推陳出新之科學研究、理論以及思維的推波助瀾之下,人類對於未來 充滿信心,並開始索求更廣泛「幸福生活」的可能。 然而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固然為人類帶來了便利的生活,以及蓬勃的 生機,卻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其所未有的危機。充分的糧食供給,固然可以 改善人們的社會生活,卻也同時導致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人口爆炸)。而 當人口的成長、聚集速度,遠快過於都市的發展速度時,則髒亂、老舊、治
1-5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最新時事考點
安以及衛生等問題,即開始變成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棘手的問題。 此外,在工業化以及大量生產的繁榮底下,數量龐大且嚴重遭受壓迫 的底層階級,隨著工業化後,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也正逐漸成形。另一方 面,發達的商業體系,更衍生出各種嚴重的貧富差距(僅給予最低能夠勉強 維持生活的薪資)、超時工作(平均工時 16 小時、一周 7 天)、虐待以及 童工(10 歲幼童即會進入工廠工作)等非人道的壓迫。 因此,工業革命的發展,實際上造就了兩種涇渭分明的社會階層─「 富有並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資產階級」以及「貧窮並生活飽受壓迫的無產階級 」。對於富有的階級而言,工業革命帶來的,是無限的獲利以及生產的希望 ;然而對於貧窮階級而言,工業革命給他們所帶來的,僅是惡劣的生活、工 作環境,以及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且為了討生活一個人離鄉背井到異鄉,還 得忍受孤寂)。而此兩種階級的對立,隨著工業發展越演越烈發展腳步,也 開始逐漸加劇。
、台灣近期關鍵社會時事 2014 年太陽花學運 2014 年 3 月,基於自 2008 年金融風暴後長期不振的經濟情勢,以及對於 政府政策內容以及決策過程的不滿,台灣爆發了「太陽花學運」。太陽花 學運的運作主體,與傳統社會運動不同,乃是由青年人以及中產階級為基 礎。象徵的乃是該群體在面臨「2008 年金融風暴」後,日益嚴峻的「貧 富差距」、「青年人貧窮」、「派遣以及失業」及「對中國認同」等問題 的不滿以及恐懼。 太陽花學運的持續時間,為 2014 年 3 月 18 日至該年 4 月 10 日。該事件 爆發的起因,在於該年 3 月 17 日,立法院委員會於審議《海峽兩岸服務 貿易協議》時,以饒富爭議的程序(在民進黨立委阻擋進入主席台的情況 之下,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逕自於會議室宣布該協議已通過審核),宣布 該協議內容依法已通過委員會審查,並送院會存查。此舉引發部分學運人 士以及學生的不滿。 2014 年 3 月 18 日,社運團體以及學生於立法院外舉辦「守護民主之夜活 動」。而部分活動成員於晚間進入立法院占據議場靜坐,「占領」開始。 「占領立法院」的行為迅速獲得群眾響應,並同時吸引近萬民眾至立法院
1-6 周遭參與靜坐。然而政府對於靜坐群眾的訴求,如退回服貿協議重新審查 、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等訴求皆未正面回應。3 月 23 日晚間,部分活動成 員侵入行政院辦公室,試圖「占領」行政院。此舉引發政府的反制,並開 始嘗試驅離靜坐學生。24 日凌晨,靜坐學生與清場的警察產生衝突。此 舉更進一步的激化社會氛圍,因而導致 30 日數十萬人著黑衫至凱達格蘭 大道集會、遊行以及靜坐的結果。 2014 年 4 月 6 日,在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院長親自進入立法院向學生釋 出善意之後,抗議學生宣布撤離議場,活動落幕。 相關考點說明 ‧考點一:2008 年金融風暴 2007 年,美國出現了「次級房貸危機」,大量信用不良的貸款以及急速 跌價的房產,使眾多地產商、金融機關破產倒閉,並致使眾多投資客損失 慘重。2008 年,由「次貸危機」衍生出了新的一波全球金融風暴,並直 接導致歐洲國家長期且持續性的失業問題、經濟衰退以及嚴重的「歐債」 問題(部分國家如冰島還因此宣告破產)。在金融危機之後,歐陸多數國 家的失業率皆開始攀升(如法國失業率即開始攀升至 10%以上、希臘則 為 25%、西班牙失業率也超過 25%),且在這一波失業風潮當中,沒有 工作經驗的青年人以及長期受到歧視的有色人種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金融 危機下受創最深的族群(如比利時、英國等國家之有色人種就業率皆低於 50%;而西班牙以及希臘的青年人失業率也皆超過 50%)。2008 年開始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可以被視為是 21 世紀初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 其重要性與 1929 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相同,都是 會具體影響全世界未來走向的重大事件。 各國失業率 英
國美
(注意 2008 2008:5.6 年「次貸風 2009:7.6 暴」發酵後 2010:7.8 的影響) 2014:6.2
國法
2008:5.8 2009:9.3 2010:9.6 2014:6.2
國日
2008:7.50 2009:9.10 2010:9.30 2014:10.3
本韓
2008:4.0 2009:5.1 2010:5.1 2014:3.6
國
2008:3.2 2009:3.7 2010:3.7 2014:3.5
‧考點二:全球性的社會不滿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機重創歐美各國,並直接造就了歐美國各國高失業率 、破產以及歐債等問題。而伴隨著這股金融危機,一場瀰漫全球的「世界 性政治不滿」也開始快速散播,最終並演變成為如占領華爾街、倫敦之炎
1-7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最新時事考點
等社會運動。除此之外,2008 年金融風暴導致歐洲部分國家陷入嚴重的 歐債問題。而在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國內經濟蕭條、失業率高漲的情況之下 ,一股蔓延全球的社會不滿現象即開始出現,並最終導致各種各樣的社會 運動形成。 ‧考點三:重新趨向「文化」而非「政治」的認同 在全球趨同力量的擠壓之下,在全球格局當中,強勢的文化、經濟以及政 治實體,對於若是實體的壓迫會更顯劇烈。而在此等壓迫之下,作為對於 強權的反抗,一種依附在「長久相處、互動」基礎之上的「文化性」認同 ,也開始取代 20 世紀之前主流的「政治性認同」,亦成為人們互相凝聚 、尋求援助的基礎。而這也成為了全球「獨立運動」以及「文化排他性」 意識形成的關鍵原因。 ‧考點四:社會運動 自 2010 年阿拉伯之春以來,2011 年英國的倫敦之炎、美國的占領華爾街 等事件,即開始成為上述全球社會不滿的具體象徵。而在此波不滿蔓延的 情境之下,世界各國皆爆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亦可被 視為是具體代表之一)。 ‧考點五:網路媒介與社會運動 自 2010 年阿拉伯之春開始,幾乎所有發生在世界上各地的社會運動(也 包含太陽花學運),皆會使用網路通訊軟體(如臉書),作為活動串聯、 訊息傳遞以及觀點交流的平台以及工具。而這也使得網路通訊軟體開始成 為 21 世紀組織社會運動所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具。 ‧考點六:倫敦之炎 2011 年 8 月 6 日,英國倫敦市爆發了一起名為「倫敦之炎」的政治騷亂 。抗議者透過社群網站散佈消息並號召,導致抗議人潮迅速的串連集結。 騷亂範圍自倫敦市迅速的蔓延至伯明罕、利物浦、利茲、布利斯托等大城 市。整個暴動過程持續至 8 月 10 日才逐漸平息,為倫敦是有史以來首次 的城市動亂。 「倫敦之炎」的起因來自於一場懸疑的槍擊事件。在倫敦時間 8 月 4 日, 倫敦警察針對一名正坐在計程車內的黑人進行逮捕(逮捕原因至今仍不明 ),卻於逮捕的過程當中導致該名黑人遭到槍擊死亡。官方表示,該名黑 人於逮捕行動時曾試圖抵抗,並朝警方開槍,因此警方在情勢所逼下只能 開槍予以射殺。但家屬卻質疑,該名受害者身上並無攜帶槍械或是毒品,
1-8 疑是遭受到警方非法射殺。而這起事件也挑起了英國存在已久的種族問題 ,在黑人團體發起陳情及抗議活動未果之後,暴動便即展開。 原本本次暴動的主要訴求,乃是基於種族不平等而發,但隨著暴動的擴大 ,許多的學生及失業青年也開始加入。當時英國青年人(16~24 歲)的 失業率已高達 18%,而黑人青年的失業率更高達 50%以上,而這些人即 成為了本次暴動的主要參與者。至此,暴動的訴求也開始轉變成為控訴政 府削減政府預算,減少公共支出,並無力解決社會上的高失業率、高貧富 差距、低社會流動率(窮人富人的角色很難獲得轉換)等問題,而形成了 一場跨種族、跨議題的的政治暴動。 ‧考點七:占領華爾街 「占領華爾街運動」原本僅是一件由加拿大報社於社群網站上推廣的抗議 活動。其活動宗旨在於抗議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在過往金融以及經濟政策 上皆僅獨厚於大財團及少部分的既得利益者,卻往往犧牲並漠視了多數納 稅人民的經濟權益。 舉例來說,美國政府於 2007 年至 2008 年的金融風暴期間,雖然針對許多 財務狀況不佳的金融機構提出了多項紓困方案,卻未向因金融風暴而受災 的一般大眾提供更為有效的救濟管道。而這也引發了「美國政府消費納稅 人的稅金,用以填補銀行家(同時也是富裕階級)失血荷包」的爭議,更 造成了社會大眾的強烈反彈。 除此之外,在金融風暴過後,美國失業率已達 9%,但全國 20%的 GDP 卻仍僅由 1%的富裕階級所掌握,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狀況尤其嚴重。但是 在此同時,美國政府對於解決金融以及經濟困境的主要著眼點,卻仍然還 是集中在於如何幫助這些受困的大企業度過難關,而非是向已無力解決自 身經濟困境的納稅人民伸出援手。因此,「占領華爾街運動」,即是在此 種時空背景作用之下的產物。 「占領華爾街運動」始於 2011 年的 9 月中旬,最初的主要參與者為學生 ,人數僅有數十人。然而隨著其訴求透過社群網站的高度曝光之後,參與 的人數逐漸上升,成員也變得更為多元。2011 年 10 月 1 日,群眾的抗議 方式升級,上千名抗議群眾占領了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美國警方事後遂 以妨礙交通的罪名逮捕了 700 多名示威者,成為了一場震驚全美的重大政 治案件。而這起事件透過電視媒體以及網路媒體大幅報導之後,也激起了 更多參與者加入,更有許多組織如教師工會、運輸工會表態支持。「占領
1-9 社會學的歷史脈絡與最新時事考點
華爾街運動」最終成為了全美國共同響應的抗議訴求,抗議的浪潮甚至蔓 延至美國 30 個州及數十個城市。
2014 年台北捷運連環隨機傷人事件 2014 年 5 月 21 日下午 16 時 20 分許,台北捷運板南線列車,在通過龍山 寺站並繼續朝向江子翠站(為龍山寺站的下一站)行進的過程當中,爆發 了男子持刀於車廂內隨機傷人的連續傷人事件。最終導致 4 人死亡,24 人輕重傷的慘劇。 兇嫌鄭捷為 21 歲大學生,於國防大學就學時曾因成績不佳而被退學(1/2 退學),並轉學至東海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就讀。鄭捷自稱,其自小學開始 即有殺人動機,並曾透過不同的管道(口述、網誌等)表達自己的殺人意 願。而事發之後,網路、新聞以及平面媒體也針對鄭捷的家人、同學、老 師與室友等人進行訪問以及報導,試圖拼湊鄭捷的犯案的動機與性格側寫。 2016 年 5 月 10 日,鄭捷接受死刑槍決。 相關考點說明 ‧考點一: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乃是一種由特定社會行為者所從事,且其行徑內容或是方式, 違反社會大眾長久建立之「社會習慣」、「社會規範」或是「社會期盼」 (倘為違反法律者即為犯罪)的「社會活動類型」。而此種「社會活動」 既有違社會通念下的「規範標準」,則該「行動者」即有可能被視為是「 破壞社會安定」的社會成員,並受到相對應的懲罰。 在本次台北捷運連環隨機傷人案當中,鄭捷持刀傷人的行為,造成 4 人死 亡,24 人輕重傷的慘劇。此行為既不符合社會期盼與規範(在任何一個 社會當中,毫無理由的隨機傷人行為都不會是被允許的行為),亦對他人 造成傷害。因此視其為一「偏差」抑或是應立法禁止的「犯罪行為」應無 爭議。然而,對於社會學而言,除對於該行為的「性質」(是否為偏差行 為或是犯罪行為)進行界定之外,社會學者們也會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麼 樣的「社會事實」,導致了此種行為的出現(是誰製造出鄭捷這樣的人? 這樣的行為?)。 ‧考點二:造成偏差的「社會事實」到底是什麼? 關於偏差或是犯罪行為的成因,最常見的乃有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學等三
1-10 種不同的觀點。其中,社會學依據功能論、衝突論以及互動論等不同學派 ,亦皆有其獨特的看法。然而,對於報載來自於經濟寬裕家庭、自幼成績 中上、交友單純(並非為無朋友、社會疏離之人)且從小未出現明顯劣行 的鄭捷而言,其偏差行為的成因,似乎無法被簡單的歸結在如貧窮、負面 標籤、交到壞朋友、社會疏離、環境壓迫等因素之上;而多數試圖以「推 測(論)」方式,試圖引導出鄭捷「內心深處」或是身處的「社會環境」 ,對鄭捷這個人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的觀察、研究者們,其所得出的推論 以及引導,亦大多具有高度的主觀臆測,而未必真正切合鄭捷行為的真實 心境與處境。 事實上,關於鄭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在鄭捷接受死刑槍決伏法之 後,我們業已無從得知了。而任何從外在條件「簡單歸因」的推論結果( 如報載鄭捷曾經因為轉學性格大變,因此即逕自認定乃是轉學以後心境轉 變才會選擇此行為發洩),皆有可能會落入「主觀臆測」的窠臼當中(人 都伏法了,你怎麼知道他真的是怎麼想的)。而如何針對該種大規模連環 傷人案進行研究,並找出隱藏在此種行徑之下的「社會事實」以茲預防, 即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後續社會學研究議題。
2015 年立法院三讀通過自主善終法案 2015 年 12 月 18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確保未來 滿 20 歲病患假設經醫師診療之後,確診為末期病患,並處於不可逆的昏迷 、植物人以及失智狀態時,可依照其預立之「醫療決定」,決定醫師對其撤 除、終止治療或是灌食。 相關考點說明 ‧考點一:自主善終 對於久病已無痊癒希望、植物人、嚴重失智的病人,在持續性醫療行為將 可能進一步剝奪其生命、生活尊嚴的情況之下,依照預立之「醫療決定」 ,自我選擇終止治療,結束生命。或可被視為是一種保障人們在人生最後 ,追求「善終」尊嚴的權利保障行徑,抑或可被視為是一種針對「人格權 」的確保。 ‧考點二:對於病情「知的權利」 另一方面,本法案明確規定,病人對於自己的病情具有「知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