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壹篇 總 論 第一章 法學與法系 ....................................................... 第一節 法學之意義與地位 ................................................................ 第二節 法學之分類 ............................................................................ 第三節 法學之研究方法 .................................................................... 第四節 法學之派別 ............................................................................ 第五節 法系之概念 ............................................................................ 第六節 法系之分類 ............................................................................ 精選試題 ............................................................................................
第二章 法律體系與位階、法律與命令之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法律體系與位階 .................................................................... 第二節 法律之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命令之基本概念 .................................................................... 精選試題 ............................................................................................
第三章 法律與國家及其他社會現象 ........................... 第一節 國家與法律 ............................................................................ 第二節 法律與習俗 ............................................................................ 第三節 法律與道德 ............................................................................ 第四節 法律與宗教 ............................................................................ 第五節 法律與禮儀 ............................................................................ 第六節 法律與政治 ............................................................................ 第七節 法律與經濟 ............................................................................ 第八節 法律與實力 ............................................................................ 第九節 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 ............................................................ 精選試題 ............................................................................................
第四章 法律之淵源 ....................................................... 第一節 法源概說 ................................................................................ 第二節 成文、直接法源 .................................................................... 第三節 不成文、間接法源 ................................................................ 精選試題 ............................................................................................
第五章 法律之類別 .......................................................
1-2 1-2 1-3 1-4 1-4 1-11 1-11 1-22 1-26 1-26 1-31 1-38 1-45 1-51 1-51 1-53 1-54 1-56 1-57 1-58 1-60 1-62 1-63 1-73 1-76 1-76 1-76 1-82 1-88 1-93
2 第一節 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 第二節 國內法與國際法 .................................................................... 第三節 直接法與間接法 .................................................................... 第四節 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 第五節 實體法與程序法 .................................................................... 第六節 普通法與特別法 .................................................................... 第七節 原則法與例外法 .................................................................... 第八節 強行法與任意法 .................................................................... 第九節 固有法與繼受法 .................................................................... 第十節 母法與子法 ............................................................................ 第十一節 永久法(常態法)與暫時法(過渡法) ........................ 第十二節 時際法與過渡法 ................................................................ 第十三節 實證法與超實證法 ............................................................ 第十四節 嚴正法與衡平法 ................................................................ 精選試題 ............................................................................................
第六章 法律之制定修正及廢止 ................................... 第一節 法律之制定 ............................................................................ 第二節 法律之規定事項 .................................................................... 第三節 法律之修正 ............................................................................ 第四節 法律之廢止 ............................................................................ 精選試題 ............................................................................................
第七章 法律之效力 ....................................................... 第一節 時之效力 ................................................................................ 第二節 人之效力 ................................................................................ 第三節 地之效力 ................................................................................ 第四節 事之效力 ................................................................................ 精選試題 ............................................................................................
第八章 法律之解釋 ....................................................... 第一節 法律解釋概說與方法 ............................................................ 第二節 有權解釋 ................................................................................ 第三節 學理解釋 ................................................................................ 精選試題 ............................................................................................
1-93 1-94 1-97 1-97 1-102 1-104 1-108 1-109 1-112 1-113 1-114 1-114 1-115 1-116 1-117 1-122 1-122 1-127 1-129 1-130 1-133 1-137 1-137 1-143 1-146 1-148 1-151 1-156 1-156 1-157 1-164 1-176
3
第九章 法學之適用 ....................................................... 1-183 第一節 法律之適用 ............................................................................ 1-183 第二節 司法及行政機關適用法律之原則 ........................................ 1-188 精選試題 ............................................................................................ 1-192
第十章 法律之制裁 ....................................................... 1-195 第一節 概 說 .................................................................................... 第二節 刑事制裁 ................................................................................ 第三節 行政制裁 ................................................................................ 第四節 民事制裁 ................................................................................ 第五節 自力制裁(自力救濟) ........................................................ 第六節 國際制裁 ................................................................................ 精選試題 ............................................................................................
第十一章 法律關係(民法基礎概念) ....................... 第一節 法律關係 ................................................................................ 第二節 權利義務之主體(人) ........................................................ 第三節 權利義務之客體(主要指:物) ........................................
1-195 1-197 1-208 1-221 1-225 1-228 1-230 1-237 1-237 1-251 1-262
第四節 權利義務之變動(法律關係之發生、變更、消滅) 及行使之基本原則 ................................................................ 1-268 精選試題 ............................................................................................ 1-274
第貳篇 各 論 第一章 憲 法 ...............................................................
2-2
第一節 緒 論 .................................................................................... 第二節 人民的基本權利義務 ............................................................
2-2 2-9 2-30 2-35
第三節 政府組織(內容以增修憲法條文略述) ............................ 精選試題 ............................................................................................
第二章 行政法 ............................................................... 2-44 第一節 行政與行政法 ........................................................................ 第二節 行政組織法 ............................................................................
2-44 2-79 ............................................................................ 第三節 行政作用法 2-119
4 第四節 行政救濟 ................................................................................ 2-148 精選試題 ............................................................................................ 2-182
第三章 刑 法 ............................................................... 2-197 第一節 犯罪論 .................................................................................... 2-197 第二節 刑罰論 .................................................................................... 2-267 精選試題 ............................................................................................ 2-274
第四章 民 法 ............................................................... 2-289 第一節 民法之意義、性質與基本原則 ............................................ 2-289 第二節 總則編 .................................................................................... 2-291 第三節 財產法─債編與物權編 ........................................................ 2-322 第四節 身分法─親屬編與繼承編 .................................................... 2-419 精選試題 ............................................................................................ 2-465
第五章 商事法之概述 ................................................... 2-489 精選試題 ............................................................................................ 2-531
第六章 司法制度與訴訟法 ........................................... 2-538 第一節 司法之意義與作用 ................................................................ 第二節 法 院 .................................................................................... 第三節 民事訴訟法 ............................................................................ 第四節 刑事訴訟法 ............................................................................ 精選試題 ............................................................................................
2-538 2-540 2-543 2-575 2-614 第七章 其他重要的法律 ............................................... 2-621 精選試題 ............................................................................................ 2-745
Ch1
法學與法系
〈無法學基礎者,本章可於學習完第二至四章後再研讀!〉
第一節 法 學 之 意 義 與 地 位 一、法學之意義 一般意義:所謂法學是研究法律之科學,又稱為法律學,就是以法律(或 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即有系統的研究法律各學科原理原則之社 會科學。析言之: 法學是一種科學:科學就是一種系統性知識的整體之謂;即凡是有系統 、有條理地研究一種學問,都叫科學。 法學是研究法律(或法律現象)的學問:所謂法律現象,即在社會生活 中,規範人與人間相互權利義務關係的一種現象之謂。 法學是研究各法律學科原理原則之學問:法學研究即在國家法制統一體 制之前提下,研究法律各學科及整體之原理原則為內容。 法學是一種社會科學:法律之規定即在反映人類社會之生活,而形成社 會的現象;社會科學既是研究社會現象之科學,研究法律之科學,即是 一種社會科學(法學之地位)。 傳統意義:法學在傳統上有三種說法: 神意說:即羅馬法學家烏爾皮安奴士(170~287),認為「法學是神事 與人事的智識,正與不正之學科。」此說將宗教觀念與法律觀念混同。 正義說:即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1583~1645),認為「法學是人類研 究遵從正義而為生活之學科。」此說將道德觀念與法律觀念混同。 權利說:即德國法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認為「法學為研究權 利之學科【基警四】。」此說未能包括法學之全部內容,即與權利相 互牽連之義務及與權利義務無關之事項,如國家機關組織等。 小結:學者認為以上各說乃混淆法學與法律之觀念,蓋法學係以法律為其 研究內容及對象,故稱法學者乃研究法律之科學,而法律本身之規定內容 ,始有所謂神意、正義、權利等之問題。 、法學緒論 法學緒論
意義:緒論者,乃發端論述之意。法學緒論乃是就法律之整體予以初步地 及扼要地敘述,即將有關法律共同之原理原則,一般之概念及應用作概括 地、綜合地研討。 功用:其可使初學法律者獲得基本知識,為引導其登堂入室、學習更深入
2
、廣博領域之必經途徑,並使一般國民即便是不願意學習法律者,亦可獲 得應具備之法律常識,故法學緒論乃法律學科之一門基礎學科。
管歐,《法學緒論》,自版,1991 年 6 月,65 版,頁 1~3。 劉得寬,《法學入門》,五南出版公司,2000 年 9 月,4 版,頁 177。
第二節 ※法 學 之 分 類 一、就研究內容分 法律哲學:又稱為法理學,是研究法律基本的與高深的原理原則,以探求 法律之終極理想及其真實價值。 法律史學: 以法制上已成過去之歷史事實,及其演變之沿革為研究內容,多著重於 法律過去制定之經過情形,對於法律現在之實際狀況則較不重視,又稱 法律沿革學。 即對於法律或法律制度展開歷史性(沿革性)研究之學問。其中將法律 制度作歷史性的研究,稱為法制史。而將法律學說作歷史性的研究,則 稱為法律學史。 法學法法法 以研究法律之淵源及其制度之沿革為目的之學問,稱為「法律史學」【初】。 法律科學:是以研究國家現行有關法律之共同的原理原則,以及現行各種 法律之概念、內容適用為對象。 二、就時間分 過去的法學:即為法律史學。 現在的法學:亦稱為現實法學,即為解釋法學或實證法學,又分為: 一般法學:以法學一般性之共同的原理原則為研究內容,此為法學之基 礎學問,先了解一般概念之後才能進入特別法學之領域。如法學通論、 特別法學:以法律特殊之現象為研究內容,即以特種法律之原理原則為 研究對象。如憲法學、行政法學、刑事法學、民事法學等。 未來之法學:即亦稱立法學,是研究如何制定法律。 三、就研究範圍之廣狹分 一般法學:較廣。 特別法學:較狹。
法學與法系 第壹篇 第一章
法學緒論等。
管歐,《法學緒論》,自版,1991 年 6 月,65 版,頁 10~12。 劉得寬,《法學入門》,五南出版公司,2000 年 9 月,4 版,頁 117~183。
3
第三節 法 學 之 研 究 方 法 一、運用一般科學之方法【水利】 歸納法:即累積很多各個特殊事實之經驗,並將其分析、比較、綜合,以 便發現一般性原理的方法。例如:累積「李四已死亡」、「張三也死亡」 、「王五也死亡」等多數特殊事實為根據,以發現「凡人是會死亡的」一 般性原理。以歸納法研究法學者有比較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及社會法學派。 演繹法:即從已知的一般原理來推論特殊的或未知之事例的方法。通常都 使用三段論法,從一般原理出發,推演尋繹,求得具體現象之法律真意之 謂。例如:大前提(已知原理)是,凡人是會死的;而小前提是,黃六是 人,而得知結論為:因此黃六是會死的。以演繹法研究法學者有分析法學 派及自然法學派。 ※二、法學獨特之方法 分析研究法。
哲學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 社會研究法。 綜合研究法。 法學法法法 學者提出研究法律之具體方法為: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之注重;歷史研究 和比較的研究之重視;法規之綜合及個別的了解;有權解釋和判例之重視。
管歐,《法學緒論》,自版,1991 年 6 月,65 版,頁 13~17。 林紀東,《法學緒論》,2001 年 8 月,初版,頁 169~178。
第四節 法 學 之 派 別
法學緒論
一、分析、純粹法學:重視成文法法源,法律本質是實證法、人造法,強 調惡法亦法,遭批判為概念、機器法學。 二、歷史、沿革法學:重視習慣法法源,法律本質是習慣所發展。 三、比較法學:注重固有法與繼受法之區別、國際私法之研究。 四、自然、超實證法學:重視法理法源,法律本質是神意、理性、自然法 則,強調惡法非法。 五、社會、自由法學:重視判例法源,強調不拘泥於文義而適用法律,鼓 勵法官造法,從事價值判斷以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利益。 一、分析法學派(註釋法學、現代之純粹法學)─乃探討法律之實在性為目的 ,以闡明法學之理論重視「成文法」法源 以分析現實具體之法律現象,闡明其成分組織,以認識法律之共通觀念為
4
其研究方式。因此,它非研究「法律應具備何種內容」為主,而是研究「 法律是什麼內容」為主。認為法律乃人類意識作用下之產物,是人類實際
生活中為創造幸福之人為的法則,並自然存在的;法律之目的在求社會實 利及實現多數人之幸福,故又稱實利主義法學派。 此派認為法律僅指實定法,即實證法或人為法而言,並認為法學乃法律規 範之學,故應純粹以「實定法」為其研究對象【普】,而建立關於規範 之純粹理論為其任務,此即後來所發展之現代純粹法學派或純粹法學理論 (實證法學派、維也納法學派),認為法學應純以現行法律規範為研究對 象,而與政治、經濟、社會、心理學、宗教、道德分離,並提出法律規範 之階層或位階秩序【高】,但最終仍未能說明何謂基本規範【關三、 高】。即認為每一規範之效力是來自更高之規範,對於無更高規範為效 力來源者,稱為基本規範。代表人物為凱爾森(、遜、生)。 近代之分析法學肇始於十二世紀義大利之註釋法學派,因為研究方法上著 重於法條之註釋,至十九世紀勃興於英國,奧斯丁(1790~1859)將自然 法與立法論排除於法學範圍之外,完全以經驗法學(實證法)為基礎,故 亦稱實證法主義,而確立分析法學,他分析法律與道德之區別,而認為「 惡法亦可成為法律」,因此違反道德之法律仍應有效。 總之,分析法學派之主旨,在於攻擊自然法學派之說法,認為法律不是自 然存在的,是人為的,是主權者之命令。 法學法法法 按照現代流行之法律實證主義之主張,法學研究之主要對象為「實定法」【 普】。 純粹法學派之主張:專從法律規範認識法律,適用法律摒除政治、經濟觀點 ,憲法創設法律的效力,法律非因社會需要而產生【地三】。 二、歷史法學派─乃根據法律變遷之實況及原因而闡明法學之理論【初、 高】重視「習慣法」法源 或人為的制定,法律之本身不能為有意識之發展,法律之成長必循一定之 歷史程序,人類不能以理性創之。法律與一個國家的語言、風俗、制度同 樣有民族精神,……無論如何,法律絕不是立法者的咨意,而是由民族內 在的沈默作用之力量所發展而成的【基警四】、是由民族的法律確信而 生【地三】、是民族精神之產物,即法律分類中之固有法【司五】。 其創始者為德國法學家薩維尼【警四、身三】,並由普弗達(1798~ 1844)集大成;主張法律原是由習慣法孕育發展而成,立法只是為解決其 疑義補充其缺陷的二次產物。因此法律與語言、習俗相同,都是歷史上必
法學與法系 第壹篇 第一章
稱沿革法學派,認為法律為歷史上之附屬物是逐漸成長的,而非自然存在
然的產物【調五:其形成乃相同】,都是「自己形成之物,而非造作之 物」,皆係民族精神之表現,而構成整個民族生活之一部。即強調法律乃 民族精神的產物,無須人為的制定【高】。
5
英國歷史法學創始人梅因曾提出進步社會法律發展之過程乃是「由身分到 契約」【警四、高、海巡三、司三、初】(勞動關係之歷史 觀察)。即早期社會中,個人之權利義務乃由其所處之群體中之「身分」 決定,而近代社會則依個人意志,透過「契約」決定(5 人合著,頁 53) (請參考本書第壹篇第 3 章之法律與勞動)。 三、比較法學派(有謂其乃歷史法學派之支流)─乃根據各個立法例之異同, 以闡明法學之理論 主張研究法律應承認法律是地理、人種及文化之產物的事實。因此,須以 兩種以上不同社會與國家之法律制度為對象,作分析比較研究,始能分辨 得失,達闡明法學理論之效。 盛行於法國,倡導者為拉伯爾,其後柯拉更強調法律為文化現象,同時也 是文化條件,具有歷史關係,尤注重民族文化為法律之基礎,自一九○○ 年七月在巴黎召開國際比較法會議後,逐漸為法學界所重視。 注重固有法與繼受法之區別、國際私法之研究。 四、自然法學派(超實證法學派)【警三、鐵高員:自然法論者認為有超 越成文法的法律存在】─乃探討普遍存在於萬事萬物之自然法則為研究對 象,以闡明法學之理論重視「法理」法源 自然法學派之始祖為希臘法學家「蘇格拉底」,此派認為法律並非人為的 ,亦非逐漸成長的,而是自然存在的,認為在現實法(實證法)之上,尚 有普遍不易而存在自然界的真理為規範的理想法(超實證法)【警三: 自然法論者認為有超越成文法的法律存在】,這種存在於實證法之上,基 於人類天性的普遍不變、符合公平正義之法理,與倫理規範相近,因此法 學遂成為倫理學之一部,若有與倫理規範牴觸,則不能成為法律規範(惡 法非法)。故認為:神、自然、理性等都是自然法的法源,法是本於人類 理性而產生,無待於國家之制定;且法具有不因時、地而變異的普遍妥當 性(而非有其個別性,隨各民族之文化而生變異)【司三】。 就其沿革言,可詳述如下: 古代:認為法律是神授的,是神意之表現,故是自然的。 中世─經驗的自然法論:以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為代表,主張自然法係 基於社會契約說,認為人類具有社交性之利他利己之天性,願與他人共 營和平而有組織之生活,因此彼首先切斷自然法與宗教之間的關係,認 法學緒論
為就是神不存在,自然法也會存在,即認為自然法之基礎在於人類之天 性,以作為組成國家產生法律之基礎。其由人性至善出發說明自然法之 存在,被稱為性善說之自然法論,被尊為「自然法之父」。又其主張國 家相互間的行為與關係,應該適用自然法的基本原則規範,即以自然法
6
奠定國際法基礎者【基警四】等,故又被稱為「現代國際法之父」【 普】。
現代─理性的自然法論: 以十八世紀法國盧梭為代表,主張社會契約說,而認為個人依社會契 約讓渡自己之權利給社會共同體(組成國家並產生人民總意之主權) ,而法律為人民總意之表示,因此主張國家與法律之淵源,即為社會 契約。故主張國家與法律之構成,均係根據於個人自發的意志之合致 而成立之契約【民航:法律的效力乃是基於國民的承認】。故社會 契約說認為國家起源於意志之結合關係,而非血統之自然關係、土地 之地緣關係、武力之併合關係等【基警四】。 至於康德,亦認為法律是由多數人依其自由理性所創造,即理性之法 律而為自然法。 其他如孟德斯鳩(經典作品:法意)【司四】之三權分立、盧梭之 天賦人權、民約論之思想,亦皆以自然狀態中人類理性為淵源。惟學 者認為孟德斯鳩之研究結果卻與自然法相背,反而是反對自然法論( 5 人合著,頁 46)。 綜上所述,自然法學派認為在國家成立之前,或超越於國家之上,有一種 普遍妥當之理性法則存在【地四:主張在國家成立之前,即已存在基於 人類理性或本性而成立的規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行於百世而不悖的 ,是一種高層次之法律規範,國家法律只有在不違背其原則之下,始生效 力。而且此派認為自然法代表正義,這種尊重正義的觀念,成為自然法學 者對於法律學甚至整體人類之大貢獻!又自然法可稱自然律,來自人類對 自然界現象的觀察經驗,歸納整理而成的法則,惟非自然界各種生物或無 生物所共同遵循之法律(自然法只針對人類);自然法理論所討論的是人 類社會中各種法律的正當性基礎(故惡法非法),提供了近代世界法律發 展的重要思想基礎(重視正義)【民航】。 法學法法法 是人類才有的現象,具有強制力,而實行法律之機關的權力,可追溯到一個 共同的權威,即憲法(契約論之產物);自然法學認為自然律對法律發展有 影響(因為法律妥當性之理論必須從自然律中尋求)【關三】(5 人合著 ,頁 5~16)。又自然法則(自然律)乃物理法則(絕對必然);而法為規 範,非絕對必然。又自然法則對自然權利理論產生影響【國安】。 新自然法學派:此派發生於二十世紀初期,又稱新湯姆斯主義,認為只有在 若干原理上有萬古不易之自然法、超實證法;基於安定性之維護,仍承認實 證法之存在(自然法為原則規定具不變性;實證法為細目規定具可變性),
法學與法系 第壹篇 第一章
自然界沒有法律,但亦有所謂自然律(具反覆性之自然存在之規律);法律
惟亦主張實證法不可牴觸自然法之原理,而維護法之價值不至於崩潰,而克 服法實證主義、實證論之缺失。故二次大戰後,鑑於德國納粹及義大利法西 斯利用法律實證論鞏固其政權(惡法亦法),而產生自然法之復興(惡法非
7
法)(參第壹篇第 5 章第 13 節)【普】!又可知法實證主義之法學理 論,相當程度上促成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政治悲劇【司三】。 五、社會法學派─此派係以維護社會的利益為目的,以闡明法學的理論重視 「判例」法源 主張法律規範是一種社會規範,蓋人類的本能在經營社會之共同生活,因 此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法律,始能真正探索法律之功能及實用性。 其著重者,乃如何研究適用法律,而非法律之產生。其特徵如下: 法律的制定,應採社會本位,其內容及目的以維護社會的利益為依歸。 法律的適用,應就個別的具體事實,以求其適應於社會的實際狀況。 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團體的利益,重於個人的利益。減 少私法適用的範圍,加強法律公法化的觀念。 法律的制度及適用,均應保持其抽象的伸縮性,以便基於法律原理,而 因應社會正義的需求,故對於法律在社會上已表現的功效,應比較研究 ,以為改進法律的準繩。 注重社會利益及社會秩序的維護,故對於有關勞資的立法,主張協調和 平及合作的理論。此派發生於十九世紀之初,在法學上現已成為極重要 的一學派。 社會法學之綜合統一時期:主張採綜合統一之方法。認為在法律之規範性 構造之外,應以社會的、現實的功能或判例為研究之重點,蓋人既然活在 社會之中,即應以社會為重點,在考慮並達成社會目的(解決社會問題) 之下,以制定、解釋與適用法律【司五:解釋法律應一併將法律的社會 作用納入考量】。因此,法官應站在社會的觀點運用法律,從而,法律不 是一種概念的結構性法學,而是目的之利益法學。法律應對照實際社會生 活,將其以「活的法律」來加以研究與適用,才是社會法學的方法。其代 表人物之理論為: 葉尼:批判註釋法學派之法典萬能主義,並認為制定法並非完美無缺, 因此法律學應充分考慮法律外之要素,一方面透過對制定法之自由的解 釋,以補充法律之缺陷;另一方面對於在社會生活中之活生生的法律規 範,進行科學的研究以探討其社會功用。故承認法官在下達判決時,有 自由的創造法律之機能(主張不拘泥於文義而為解釋、適用;鼓勵司法 法學緒論
造法,如類推適用、法官造法等)【地三、司四】,而判例也在法 源上占有新的地位【原五:判例亦為法律適用之大前提】。這種想法 稱為法律之「科學的自由探究」,一般稱其為自由法運動。 耶利克(耶林):認為法律應以在社會中所形成發展之活的法律為研究
8
重點。耶利克之貢獻在於將英國邊沁【警四】一派之著重個人利益、 個人自由主義之實利學派(又稱功利、目的法學派,首先強調法律之目
的者)轉變為著重社會公益(合群性而利己性)之目的法學,而使現代 法律傾向由權利本位轉至社會本位,而致社會法學派之勃興!並主張目 的乃法律或法秩序之創造者,法律之制定在於達到社會生活之目的,解 釋法律時如不為目的論解釋法律將成為無用之死物,應嚴厲批評概念法 學,力主法之自由解釋與自由發現之必要,而使其為自由法運動之先驅! 法學法法法 晚近法律,多採開宗明義之方式,在該法律之第一條上說明其立法的目的, 以為解釋與適用該法律之準據,係受到目的法學之影響。 民事裁判的法源,「習慣」者,乃相當於自由法運動提倡之「活的法律」【 身三】。 民事裁判的法源,「法理」者,乃相當於自由法運動提倡之「法律之自由創 造」【高】。 民法第一條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本條可以視為自由法運動法學思想的實踐【稅三】。 依民法第一條之規定,有關民事事件適用法源之順序:首重法律是否明定, 故以法律(成文法)為法源之首,而非首重民間習慣或公平正義或司法觀點 ,而以習慣或法理或判決為法源之首【初】。 龐德【警四】:美國之法學家,為社會法學派之代表人物。同樣受到 實用主義之影響,而認法學應為「社會學之法學」,應以調整社會上各 種競合之利益為其主要目的,是一種「社會工程學」。 狄驥:提出社會連帶說,強調社會生活之分工合作。因此,在私法學上 不注重個人權利,甚至否認權利觀念而注重社會職分、本位【警四: 提倡義務概念】,亦影響現代法律傾向由權利本位轉至社會本位;而在 公法學上,亦認為行使國家權力之人是為公眾服務而行使法之權力之人
社會法學派與純粹法學派,屬現代法律思想;分析、歷史、自然法學派,屬 近世之法律思想。 自由法學派(參考前述社會法學派之葉尼、耶利克之主張): 認為法律乃由人類生活環境需要而產生【地三】,並隨時代變遷而演進 ,因此研究法學,不應拘泥於形式的法條文字,應注意實際之社會現象, 斟酌實際情形與需要靈活運用。主張法官審判案件時,欲補救在所難免之 法律缺漏時,端賴其運用科學的自由探討方法,以客觀之標準,達到法官
法學與法系 第壹篇 第一章
,國家權力乃受法之限制而非最高與絕對,故否定國家主權觀念! 法學法法法
創造法律之機能【稅三:強調法律體系有漏洞,主張法官應對個案進行 利益衡量,主張司法造法】。 有謂自由法學派之貢獻即在指出概念法學之謬誤【高、普、稅三、
9
地三、普:自由法運動以批判概念法學為目標】!故所謂「法律的生 命不在邏輯,而在於經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著名大法官霍姆斯)【 調查五】,即為自由法運動對於「概念法學」的批判【身四】。即如適 用法律只強調三段論法的機器運用,忽略法律與社會的互動(解決社會問 題之需要),通常會招致「概念法學」之批判【關三】。 :概念法學:係指適用法律者拘束於法條文字、機器式地運用以成文法 為前提之三段論法、演繹法而適用法律;即認為法律秩序乃是邏輯上 圓滿自足的體系,吾人只需透過單純邏輯上的演繹,無須做任何目的 性考量或利益衡量,即可獲得正確的解釋結果;即以法律之安定性作 為解釋理論之有力論據,乃為避免法律解釋流於恣意,所以要求法官 必須嚴格遵守邏輯三段論法、絕對禁止從事價值判斷)【地三:概 念法學者強調:法律體系在邏輯上完美無缺,國家制定的法律是唯一 的法源,拒絕司法造法、關四、身三、普】。 故自由法運動(自由法論)認為法律秩序有漏洞、主張司法造法、鼓勵法 官從事利益衡量【調查五:反對概念法學;惟非澈底拒絕法律邏輯】, 概念法學則強調法律體系的邏輯完整性而反對司法造法(國家制定的法律 是惟一的法源),並拒絕法官從事利益衡量【普、關三、司四、 地三】。又傳統的法律解釋,主要在探求法律的規定為主,所以容易形成 「惡法亦法」的結構,而現代的法律解釋,必須探求法律的社會意義,配 合用文義、歷史、目的解釋等(基於自由法學派不拘泥於文義理念)【 警四】。 ※ 新康德法學派:此派發生於十九世紀末,以提倡法律哲學及法學方法論為主 ,認為理論與實務應加以區分;理論的任務,在求得普遍妥當之原理;並認 為法律是價值判斷之現象,根據價值判斷方可以確定法律之內容。 重視運用效益的觀點分析法律規範的是「法律經濟分析」領域【關四】( 又稱法律經濟學)。而以法律經濟分析發展著稱者乃芝加哥法學派【民航 】(乃屬法學與經濟學交會之下之邊緣學科,研究源起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法 學院,蓬勃發展時期代表人物為波納斯教授,於 1973 年出版《法律的經濟 分析》;同時期美國並頒布要求所有新的政府規章須符合成本、收益分析之 標準)(參閱 MBALib 智庫百科)。又視判決為一項警告,改變人們價格 的衡量,進而影響其行為及發生事故之成本,此為「法與經濟」之法律觀主 法學緒論
張【身三】。
謝瑞智,《法學緒論精義》,文笙書局,1997 年 10 月,頁 13~21。
10
管歐,《法學緒論》,自版,1991 年 6 月,65 版,頁 18~23。 林紀東,《法學緒論》,2001 年 8 月,初版,頁 21~30、230~247。
劉得寬,《法學入門》,五南出版公司,2000 年 9 月,4 版,頁 28~30。 黃默夫,《法學緒論》,志光出版社,2001 年 9 月,頁 244、245。
第五節 法 系 之 概 念 一、法系之意義 法系就是法律的系統。以法律制度之發生、沿革為基本,按其類似性,或 同質性為單位而區分之法群之謂。 即以各國之法律為著眼點,以尋求其相互間之類似性、同質性及區別所在 ,以歸屬於某一法律系統之中。 二、法系之形成 各國因歷史文化、民族意識與風俗習慣之不同,因此各有其不同的法律之系 統,但由於國際民眾往還、文化交流、法制上相互影響的結果,某些國家, 又成為大致類似性法律之系統。亦有將當代主要法系形成原因歸納為三層面: 地理、社會與經濟的條件。 政治社會權力的鬥爭分配。 思想觀念的形塑(5 人合著,頁 54)。 三、法系之分類 英國法學家魏姆爾在其《世界法律系統大全》一書中,歸納為十六法系。 一般法學家在比較法之基礎上,扣除已消滅或沒有繼承性之法系,將法系 概分為下列五類: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中華法系;印度法系; 回回法系。又當代主要法系為大陸及英美法系(世界各國因貿易往來發 達,致法律制度多多少少受歐美影響),乃以個人主義、私有財產及契約 自由為基礎(5 人合著,頁 55)。 法學法法法 個人主義、財產私有、契約自由乃歐美法律制度共通的基礎,「集體主義」 (共產主義)則非【高】。 】。 近代民主法治之基本思想是「個人主義」【高】。
第六節 法 系 之 分 類 一、大陸法系(歐陸、羅馬、羅馬日耳曼法系)─法源以成文法為主【民航】 起源:
法學與法系 第壹篇 第一章
主張「在個人之外,別無享受福祉之主體」者,係屬於「個人主義」【普
對現代世界的法律最有影響作用者為羅馬法。尤其在資本主義國家所採 之民法,都有羅馬法之規定在內,是歐陸各國法律之共同始祖【民航 、基警四、公路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