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01 1

Page 1

第壹篇 公共行政的基本知識/1-1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1-2 第一節 行政學的發源/1-2 第二節 公共行政的意涵/1-4 第三節 公共行政學的特性與功能/1-13 第四節 公共行政的獨特性質/1-15 第五節 現代公共行政的精神與特質/1-17 第六節 公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1-19 第七節 公共行政研究目的/1-22 第八節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比較/1-25 第九節 行政績效(生產力)的研究/1-27 第十節 公共行政運作的原則及重點/1-32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典範變遷/1-36 第一節 典範與典範變遷/1-36 第二節 公共行政典範變遷的理論/1-38 第三節 行政學術未來發展/1-49 第四節 行政理論建構所面臨的基本問題/1-50

第貳篇 行政學組織理論/2-1 第一章 傳統時期的組織理論/2-2 第一節 形成背景及科學管理的意涵/2-2 Contents 1


第二節 管理技術學派/2-4 第三節 行政管理學派/2-6 第四節 動態管理學派/2-7 第五節 官僚型模學派/2-8 第六節 傳統時期的核心要旨與缺失/2-15

第二章 人群關係時期的組織理論/2-18 第一節 行為科學形成背景及意涵/2-18 第二節 胡桑試驗學派/2-19 第三節 動態平衡學派/2-21 第四節 決策理論學派/2-23 第五節 需要層次學派/2-26 第六節 ERG 需要學派/2-28 第七節 二元因素理論/2-30 第八節 人性本善學派/2-32 第九節 行為科學時期的檢討/2-33 第十節 人群關係學派的理論精義與缺失/2-36

第三章 系統時期的組織理論/2-38 第一節 系統理論形成的背景與意涵/2-38 第二節 系統理論的特性/2-38 第三節 次級系統理論/2-40 第四節 環境系統理論(開放系統理論)/2-41 第五節 社會系統理論/2-42 第六節 生態理論/2-43 第七節 稜柱社會/2-45 第八節 權變理論/2-48 第九節 系統理論的功能與限制/2-49 第十節 系統理論主要的學說與檢討/2-51

第四章 組織理論各時期的立論觀點/2-55 Contents 2


第參篇 公共組織與管理/3-1 第一章 公共組織概論/3-2 第一節 組織的哲學意涵/3-2 第二節 組織的全像圖設計/3-5 第三節 組織的分類/3-8

第二章 公共組織結構設計/3-12 第一節 組織結構的意義、功能與原則/3-12 第二節 組織的分化與整合/3-14 第三節 公共組織的設計架構/3-15 第四節 組織結構型態的演進/3-26 第五節 有機組織結構與機械組織結構/3-30

第三章 公共組織類型 3-32 第一節 首長制與委員制/3-32 第二節 集權制與分權制/3-33 第三節 行政授權/3-36 第四節 非正式組織/3-39

第四章 公共組織氣候與文化/3-45 第一節 組織氣候/3-45 第二節 組織文化學/3-47 第三節 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之異同比較/3-53 第四節 組織文化對行政革新的意涵/3-54 第五節 建立我國優質行政文化/3-55 第六節 當前公共行政組織之病象及改進/3-58 第七節 我國行政組織的檢討與改進/3-61

第五章 公共組織衝突管理/3-66 Contents 3


第一節 組織衝突的意義與形成要素/3-66 第二節 衝突行為發生的原因與類型/3-67 第三節 衝突的功能與管理/3-70 第四節 業務部門與幕僚部門的衝突管理/3-73 第五節 政務官與事務官的衝突管理/3-76 第六節 政務官與事務官互動模式/3-79 第七節 政府與環境的衝突管理/3-81

第六章 公部門的公眾關係與行銷/3-84 第一節 公眾關係/3-84 第二節 政策行銷/3-87

第七章 公共組織的運作/3-92 第一節 行政規劃與決策/3-92 第二節 人群關係與後人群關係理論與實務/3-109 第三節 目標管理理論與實務/3-113 第四節 策略性管理/3-116 第五節 參與管理理論與實務/3-121

第八章 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3-125 第一節 行政領導意涵及權力基礎/3-125 第二節 領導型態/3-127 第三節 權變領導理論/3-129 第四節 轉換型領導/3-133 第五節 高階領導者應具備的修練/3-139 第六節 決策者前瞻性的思維傾向/3-140

第九章 行政激勵理論與實務/3-145 第一節 激勵的意涵與研究途徑/3-145 第二節 過程理論與增強理論/3-146 第三節 行政激勵的方法/3-149 Contents 4


第四節 官僚制度中的激勵修練/3-151

第十章 行政溝通的理論與實際/3-155 第一節 溝通的意義、目的與種類/3-155 第二節 溝通的媒介與障礙/3-157 第三節 政府與民眾溝通/3-161 第四節 官僚語言與社會語言/3-163

第肆篇 新公共行政/4-1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價值/4-2 第一節 行政與政治的分與合/4-2 第二節 公共行政的價值/4-5 第三節 專業理性與政治回應的意義與兩難/4-6 第四節 科層體制與民主公共行政/4-10 第五節 民意與專業兩難與整合/4-11 第六節 未來公共行政的期待─民主行政/4-15

第二章 公共利益的研究/4-19 第一節 公共利益研究的必要性/4-19 第二節 公共組織的「公共性」意涵/4-19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界說/4-20 第四節 公共利益的行政類型(政策架構)/4-28 第五節 公共利益的特質/4-29 第六節 公共利益對民主政治的功能與實踐/4-30 第七節 公共性一般理論之要件(素)/4-34

第三章 明諾布魯克與黑堡觀點/4-36 第一節 明諾布魯克會議的研究/4-36 第二節 新公共行政對傳統行政理論的反思/4-40 第三節 《黑堡宣言》的研究/4-43 第四節 明諾布魯克與《黑堡宣言》之比較/4-47 Contents 5


第五節 新公共行政主張行政人員應體現之價值/4-49

第四章 行政國的研究/4-52 第一節 行政國的時代意義/4-52 第二節 行政權力之擴張與控制/4-53 第三節 大政府/4-55 第四節 行政權力的總體觀點/4-56

第五章 行政倫理與行政責任/4-62 第一節 行政倫理研究/4-62 第二節 我國行政倫理實踐/4-67 第三節 行政責任的意涵及必要性/4-71 第四節 行政責任的內涵/4-73 第五節 行政裁量的倫理/4-78 第六節 正義行政之藍圖專題/4-81 第七節 技術官僚心態及官僚物化/4-83 第八節 確保行政責任的途徑/4-84 第九節 行政責任課責方式與障礙/4-87

第六章 公共行政重要論題/4-91 第一節 後官僚主義/4-91 第二節 利益團體的理論與實務/4-93 第三節 民意與政策運作/4-95 第四節 行政中立的理論與實務/4-98 第五節 公共服務與實質參與/4-107 第六節 公民實質參與/4-111 第七節 公共行政的變遷與困境/4-113 第八節 行政革新/4-117 第九節 智庫專題/4-118

第伍篇 公共管理/5-1 Contents 6


第一章 公共管理的發展/5-2 第一節 公共管理的特性與研究途徑/5-2 第二節 公共管理發展趨勢─新公共管理/5-3 第三節 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的比較/5-8

第二章 新公共管理的政府再造/5-12 第一節 政府再造的時代背景與環境系絡/5-12 第二節 我國政府改造「四化」政策/5-13 第三節 政府再造與公共選擇理論/5-16 第四節 政府再造的評價與反思/5-18 第五節 市場模式的政府再造運動的批判及反思/5-22

第三章 企業化政府/5-26 第一節 企業型政府理論與實務/5-26 第二節 企業型官僚理論與實務/5-32

第四章 新公共服務理念之研究/5-35 第一節 新公共服務的哲學─公民倫理/5-35 第二節 新公共服務的理念/5-36 第三節 結論─新公共服務的必然趨勢/5-39

第五章 民主政府的治理模式/5-41 第一節 從政府到治理/5-41 第二節 政府的治理模式/5-42 第三節 環境變遷治理新途徑/5-45

第六章 民營化的研究/5-52 第七章 全面品質管理/5-62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的定義/5-62 Contents 7


第二節 傳統管理與全面品質管理之比較/5-62 第三節 全面品質的共同原則與實施步驟/5-63 第四節 全面品質管理在政府機關之應用/5-64 第五節 高績效團隊特質/5-67

第八章 績效管理/5-70 第一節 績效管理理論/5-70 第二節 績效管理之「標竿學習」/5-73 第三節 績效管理之「平衡計分卡」/5-74

第九章 組織再造/5-79 第一節 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發展背景/5-79 第二節 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意涵/5-79 第三節 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設計原則與實施策略/5-81 第四節 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困境與可行性/5-82 第五節 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實例─行政單一窗口化/5-83

第十章 非營利組織/5-85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的意涵與類型/5-85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5-86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5-87 第四節 非營利組織的特徵/5-89 第五節 非營利組織的限制/5-90 第六節 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的互動/5-91

第十一章 組織學習與組織發展/5-96 第一節 公部門的組織發展/5-96 第二節 組織計畫性變革/5-97 第三節 公部門型塑學習型組織/5-99

第十二章 公部門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5-104 Contents 8


第一節 知識及其相關名詞概念/5-104 第二節 公部門知識管理/5-107 第三節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工作者/5-109

第十三章 危機管理/5-111 第一節 危機管理的意涵/5-111 第二節 危機管理的模式/5-112 第三節 政府危機管理應有的作法/5-113

第十四章 府際關係與府際管理/5-116 第一節 府際關係的意義/5-116 第二節 府際管理的意涵/5-116 第三節 府際關係的類型/5-117 第四節 美國府際關係的發展/5-119 第五節 府際管理的方式/5-121 第六節 府際關係未來趨勢─兩個重要議題/5-122

第十五章 全球化與公共行政/5-125 第一節 全球化相關概念/5-125 第二節 全球化的產生背景(先驅)及其影響的後果/5-127 第三節 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的意義與挑戰/5-128

第陸篇 公共政策/6-1 第一章 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識/6-2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意涵/6-2 第二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理由與目的/6-3 第三節 政策與決定的特性/6-6 第四節 公共政策研究架構/6-6 第五節 公共政策類型/6-11 第六節 公共政策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6-12 Contents 9


第七節 政策分析與政策研究/6-14 第八節 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6-16 第九節 社會互動與綜合理性模式、社會控制模式的比較/6-18

第二章 政策問題的形成/6-21 第一節 公共問題的意義/6-21 第二節 公共問題的發生/6-21 第三節 公共問題的提出與政府的態度/6-22 第四節 政策問題的意涵與特性/6-24 第五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6-24 第六節 政策議程的設定過程/6-32 第七節 政策問題的類別/6-37 第八節 政策論證/6-38 第九節 政策網路/6-41 第十節 行政網路組織/6-44 第十一節 鄰避情結專題/6-46

第三章 政策規劃/6-50 第一節 政策規劃的意義與預測類型/6-50 第二節 政策規劃原則與決策途徑/6-50 第三節 政策可行性分析與規劃步驟/6-58

第四章 政策合法化/6-60 第一節 政策合法化的意義與參與者/6-60 第二節 政策合法化的重要性/6-61 第三節 行政機關政策合法化的作法/6-61 第四節 立法機關政策合法化的作法/6-65 第五節 團體思考與政策盲點/6-67

第五章 政策執行/6-69 第一節 政策執行的意涵/6-69 Contents 10


第二節 政策執行的主要活動與技術/6-69 第三節 政策執行模式/6-71 第四節 政策執行研究重點/6-73 第五節 史密斯的政策執行過程模式/6-77 第六節 愛德華的政策執行力模式/6-78 第七節 范米特與范洪恩的政策執行力模式/6-79 第八節 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主要因素/6-80 第九節 政策監測的意義與功能/6-83 第十節 標的人口與順服政策/6-84 第十一節 我國政策執行的主要缺失與改進之道/6-86

第六章 政策評估/6-89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意義/6-89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目的、特徵與功能/6-89 第三節 政策評估的種類/6-91 第四節 政策評估方法的演進/6-94 第五節 政策評估的標準/6-95 第六節 我國政策評估的主要缺失與改進之道/6-99

第柒篇 比較公共行政/7-1 第一章 開發中國家行政的研究/7-2 第二章 開發國家行政的研究/7-6

第捌篇 公務人力資源管理/8-1 第一章 公務人力資源管理總論/8-2 第一節 人事行政的意涵/8-2 第二節 現代國家人事制度之演進/8-3 第三節 現代人事行政的新趨勢/8-8 Contents 11


第四節 公共人事制度的核心價值/8-9 第五節 人事行政的研究途徑/8-12 第六節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8-18 第七節 公務人員的概念知識/8-20

第二章 人事機構/8-27 第一節 人事機構設置之理由與性質/8-27 第二節 人事機構的組織類型/8-28 第三節 我國現行人事機構/8-31

第三章 人事分類制度/8-35 第一節 人事分類制度之意義與制度類型/8-35 第二節 職位分類與品位之比較/8-37 第三節 新人事制度的內容/8-38

第四章 人事行政的運作/8-40 第一節 公務人員考試制度/8-40 第二節 公務人員任用制度/8-44 第三節 公務人員俸給制度/8-48 第四節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8-51 第五節 訓練進修制度/8-54 第六節 懲戒制度/8-56 第七節 公務人員退休制度/8-57 第八節 集體協商的研究/8-61

第玖篇 政府財務資源管理/9-1 第一章 政府財務資源管理概論/9-2 第一節 財務行政的意義與範圍/9-2 第二節 財務行政的特性與目的/9-3 第三節 財務行政的發展趨勢/9-5 Contents 12


第四節 財政聯邦主義/9-6 第五節 財務行政的機關/9-10

第二章 政府預算制度/9-11 第一節 預算的定義與作用/9-11 第二節 預算的名詞解釋/9-12 第三節 政府預算制度的本質/9-14 第四節 預算週期理論與編製方式/9-17 第五節 政府預算理論之分析/9-18 第六節 《預算法》重要條文/9-30

第三章 政府公庫、會計、決算與審計制度研究/9-33 第一節 公庫制度的研究/9-33 第二節 政府會計制度/9-35 第三節 政府決算制度/9-40 第四節 政府審計制度/9-41

第拾篇 公務管理/10-1 第一章 機關管理/10-2 第一節 辦公室環境管理/10-2 第二節 空間管理/10-3 第三節 文書檔案管理/10-4

第二章 機關資訊管理/10-10 第一節 辦公室自動化(OA)/10-10 第二節 資訊管理/10-11 第三節 電子化政府與網路行政之研究/10-13

附 錄 103 年最新試題暨解析/11-1 103 年高考三級/11-3 Contents 13


1-2 行政學新論

第 一 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第一節 行政學的發源 ~本表由作者自製~

政府行政 19 世紀美國盛行「分贓制」,政府服務品質惡化 改革運動 以「功績制」改革「分贓制」腐化現象

威爾遜

學術界的 倡 導

古德諾

行政學之父威爾遜 1887 年發表的〈行政的研究〉一文 主要觀點: 政府可以最少成本完成事情 政府改革必須借法國、德國的經驗,但將它本土化 政治應與行政分立 重視輿論在公共政策實務的影響 培養公民具有人文素養 採取比較的方法改正本身的缺點 被稱為「美國公共行政之父」 主張行政不受政治及政黨因素的影響

一、美國聯邦政府行政改革運動 行政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原屬政治學的範圍,因受科學管理的影響 ,19 世紀末期至 20 世紀初期才脫離政治學範圍而獨立發展。行政學究於 何時從政治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學科,迄今雖尚無確切的日期可考,但一 般政治及行政學者似已漸同意威爾遜(Woodrow Wilson)於 1887 年所發 表的〈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縱使不是從行 政學的濫觴,也應該是行政學在成為一門學科的演進歷程中,一篇具有劃 時代意義的文獻。 威爾遜有鑑於當時美國政治特色是政黨對政治的影響力太大,以致於盛行 所謂的「分贓制」(Spoils System);由於立法機關的權力太大,不只涉 及立法等決策事項,並且對行政機關執行決策及人事的過程,也加以嚴密 的監督與干預。公務的服務品質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尤其是在即將進入 20 世紀時,美國因經濟成長繁榮漸成世界強國,但其行政界仍充滿腐化、不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1-3

稱職,無法因應工業化國家需要的情況,於是導致了 1883 年《文官法》 ,也就是《潘德頓法案》(The Pendleton Act)的通過,與「功績制」( Merit System)的採行,行政改革成為眾矢之的,輿論及相關團體大聲疾 呼掃除政府腐化現象並驅逐貪官污吏,威爾遜就是此運動的一位年輕學者 及領袖,後來並當選美國第 28、29 任總統。 二、學術界的倡導 威爾遜的倡導: 由於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並於公元 1886 年於康乃爾大學發表專題演 講「行政的研究」,且發表在 1887 年的《政治學季刊》,主張行政學之 研究應脫離政治學之範疇而成為獨立研究之學問,故有人稱其為「行政學 之父」。該文曾經兩次改名,第一次稱為「行政的要點」;第二次改為「 政府的藝術」。在該文中特別強調,「為了效率,不能不相當的犧牲民主 」、「行憲比制憲困難」等觀念。由於威爾遜的〈行政的研究〉是一篇劃 時代的重要文獻,所以我們對 1887 年該文的主要論點應有所瞭解,大致 上來說,至少有以下觀點: 行政學是一門應用的科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政府可以適當而成功的做 事情」以及「如何以最大的效率及最少金錢或成本來完成事情」。 美國聯邦政府行政改革,必須借法國、德國的經驗及制度來補救,但必 須在形式上、用語上、思想上、原則上及目標上,將它美國本土化特色 始能成功。 行政應在政治適當範圍之外,亦即政治應與行政分立。 重視輿論在公共政策實務的影響,並成為具有權威性、監督性、批評性 的角色。 行政學理論知識,應朝向培養公民具有人文素養及自我意識,且精力充 沛的公務員。 行政學應儘量採取比較的方法,以吸收他人的長處來改正本身的缺點。 威爾遜〈行政的研究〉一文,為行政學的發展樹立不朽的里程碑,對於今 日世界各國的行政發展,仍具有歷久彌新的啟發作用。 古德諾的倡導: 古德諾(Frank Goodnow)也是行政改革運動的支持者,為美國政治學會 第一任會長,他在 1893 年著《行政法》(The Administrative Law)一書 ,所以被稱為「美國公共行政之父」(The Father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1900 年他又寫了一本劃時代的書─《政治與行政》(


1-4 行政學新論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主張政府的政治功能與行政功能應予以劃分 ,行政不應受到政治權宜措施及政黨因素的影響。公共行政學就在這些學 者的倡導之下,因應而形成。 三、政府制度的推動 美國第一個正式開始訓練行政人員的教育機構,應首推 1911 年成立的「 紐約訓練學校」。而第一個在大學設公共行政碩士學位者,則為密西根大 學。1939 年美國學術界成立「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1970 年 成立「全國公共事務暨行政校院聯合會」(NASPAA),其任務之一即是 設定和公共行政有關系所的課程標準。 我國公共行政的教學已有 60 年以上的歷史,民國 18 年中國國民黨中央政 治學校設立「行政科」及「行政資料室」,開創我國行政教學與學術研究 的先河。民國 24 年張金鑑教授發表《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一書,為中 國第一本學術性的行政學著作,因此贏得「我國行政學鼻祖」的稱號。

第二節 公共行政的意涵 學者吳定將行政學界定為:「對各種行政事實與現象,從事科學的、系統 的、方法的、客觀的、創新的、綜合的分析研究,以獲致原理、法則及系統知 識,供行政運作參據的知識。」既然公私有別,所以在界定公共行政之前,必 須先對「行政」一詞的意義加以解釋,茲就國內主要公共行政學者的看法分別 說明之。 一、公共行政的界定─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的觀點 ~本表由作者自製~

治 觀 點管 理 觀 點公共政策觀點公 共 性 觀 點 行政是政府組織 費堯提出計畫、組織 政府是政策的釐 公共行為彰顯公 的分工、政治權 、領導、協調及考核 定者與執行者, 共利益、實踐公 力的運用 監督行政五要素 而政策的規劃與 共目的,並具積 政治是國家意志 古立克「POSDCORB 執行的結果之一 極負責的特性 的表現,行政是 」七字箴言 連串過程,就是 國家意志的執行 行政

張潤書教授對行政的定義,認為欲瞭解行政學的意義必先解釋「行政」一詞 的意義。簡言之,「行政」就是公務的推行,舉凡政府機關或公務機構的業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1-5

務如何使之有效推行,即是行政。由行政學發展的歷程觀之,可以從四種不 同的角度分析,即有最初的「政治觀點」,經歷「管理觀點」,到「公共政 策觀點」,以迄最近所謂的「公共性觀點」。茲就這四種觀點分別說明如下: 政治觀點: 係以國家功能的區分為其界定的觀點,又可分為二派: 「三權分立」為基礎: 認為行政是「政府組織的分工」、「政治權力的運用」,如魏勞畢(W. F. Willoughby)說的:「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及我國《辭源 》謂:「凡國家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務總稱為行政。」惟此派看法,行 政僅是專門研究「行政院」的學問,難免過於狹隘。 政治與行政分立為基礎: 這一派以古德諾(F. Goodnow)為主,他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 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因此,古德諾認為政治與行政可以分開。 管理觀點: 此觀點係引用工商企業界之「科學管理」,強調利潤及成本觀念,以使政 府效率提高。主要學說代表如下: 懷特(L. D. White): 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 費堯(Henri Fayol): 行政就是計畫(To Plan)、組織(To Organize)、領導(To Command )、協調(To Coordinate)及考核監督(To Control)等五大項目構成 之功能表現。 古立克(L. H. Gulick): 創造了一個「POSDCORB」的字來說明行政,它代表了七個內容,其 意涵為:「行政工作就是制訂切實可行的計畫,建立合理的組織,運用 有效的人力資源,經由適切的指揮協調,定期向有關單位及人員報告, 周妥使用經費,並做必要的管制考核。」  P  Planning(規劃)。  O  Organizing(建立合理的組織)。  S  Staffing(選拔及有效管理組織人員)。  D  Directing(正確的領導)。  CO  Coordinating(協調)。  R  Reporting(報告)。


1-6 行政學新論

 B  Budgeting(預算之編列及管制)。 我國行政學鼻祖張金鑑: 民國 24 年著《行政學理論與實務》一書,曾提出「15M」來說明行政: 目標(Aim)。

計畫(Program)。

人力(Men)。

經費(Money)。

物資(Materials)。

組織(Machinery)。

方法(Method)。

領導(Command)。

激勵(Motivation)。

溝通(Communication)。

士氣(Morale)。

協調(Harmony)。

及時(Time)。

空間(Room)。

革新(Improvement)。 公共政策觀點: 公共政策的界說,正是為了回應「民主政策科學」的理論,其定義可謂百 家爭鳴,主要有下列說法:戴伊(Dye)認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 即「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而伊士頓(Easton)則認為是「社 會價值權威性的分配」。因此,政府是政策的釐定者與執行者,而政策的 規劃與執行的結果之一連串過程,就是行政。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 政策》一書,認為政策分析的基本架構分為五個步驟: 政策問題之認定: 決策者首先須認定他們真正所面對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才能對症下 藥,解決問題。 政策規劃: 政策問題經認定以後,就要規劃可能解決政策問題的行動方案,這是一 項發展適當方案之行動過程。 政策合法化: 政策的行動方案經規劃完成後,必須經過有權限的機關,如立法機關或 行政機關首長,依照一定的程序予以審議與核定,使之達於合法化的地 位。 政策執行: 政策合法化後須付諸行動,負責執行的機關人員組合各種必備的要素, 採取各種行動,透過適當的管理來完成政策所欲達成的目標。 政策評估: 利用系統的、客觀的方法,評斷政策執行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提供現行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1-7

政策運作的實況及其成果的資訊,以作為政策持續、修正、終結或重組 的依據。 公共性觀點: 所謂「公共性」(Publicness)的觀點,與 1968 年美國發展的「新公共 行政運動」有著密不可分關係。以「公共性」做為公共行政的主要特性 ,在於公共行政為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服務,其目標在實現公共目的。 這項特性使行政學科、專業與實務更具「正當性」,並可擺脫被譏為「 行政學是借取其他學科成果的學問」。 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包括:主張行政研究應和行政實務結合,共同 來解決社會問題;行政學不應強調「價值中立」,而應主動申張重要的 價值,並引領社會的價值認同;行政人員不僅要效忠國家及政府,更要 積極對民眾負責。 綜合性觀點: 綜上所述,在民主體制運作中,公共行政追求的核心概念應具有「效率」 、「回應」及「前瞻」三種角色功能,並且可以將行政的涵義歸納如下: 與公共有關的事務,須由政府或公共團體來處理;涉及政府部門的組 織與人員;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運用計畫、組織、領導、溝通 、協調、控制等管理的方法,以完成政府機關(構)的任務與使命;以 公法為基礎的管理藝術;以達成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為目的。 二、公共行政的界定─政治、管理、法律、職業的觀點 公共行政的定義: 賽蒙(Simon)在《行政行為》一書中開宗明義的說:「所謂行政,泛指 『將事情完成的藝術』。」再依羅聖朋(Rosenbloom)在其《公共行政 :管理、政治與法律在公部門中的瞭解》一書中,將公共行政界定為:「 使用管理、政治和法律的理論與過程,以實現國會、總統和司法部門的命 令,來為社會整體或部分提供管制與服務。」夏福利(Shafritz)與羅素 (Russell)延續了羅聖朋的觀點,再加上了「職業觀點」的主張,促進行 政學的多元價值的研究領域。 公共行政的研究面向:


1-8 行政學新論

~本表由作者自製~

政 治

管 理 法 律

職 業

社會的回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功能作為;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 接向民眾提供服務;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階 面 應性 段;公共行政是指執行公共利益;旨在提供公共財 重視經濟 係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係管理專業經營的;係 面 行政程序的官樣文章;係人文藝術與行為科學 效率 人權保障 政府必須依法行政;政府是對社會的管制;政府提 面 供社會價值分配;政府是社會資源的重分配 價值 專業倫理 是屬於專門職業的類別;是強調政府內的文稿競賽; 是強調公共服務行動中的理想主義;是具有獨立研究 面 態度 的學術領域;是一種專業活動

經綜合羅聖朋、夏福利與羅素的觀點,可區分為「政治面」、「管理面」 、「法律面」、「職業面」等四個面向,扼要說明如下: 公共行政的政治面向: 旨在研究政府對社會的回應性以及公共服務的功能價值,主要內容分別 說明如下: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功能作為:政府功能涵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 、考試等五個部門的功能,而每個部門均與公共行政相關聯,因此, 公共行政的性質複雜又多元。 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接向民眾提供服務:公共行政以研究公務的推 行為主要價值,除由政府機關本身提供公共管制與服務外,復因受 1980 年代各國政府再造運動推動「民營化」影響,有時亦會委託民 間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代為執行,例如:違規停車拖吊業務等。 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階段: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包括:「 政策問題的認定」、「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 、「政策評估」等五個步驟。 公共行政是指執行公共利益:全鍾燮認為公共利益須符合「公民權利 」、「倫理與道德」、「民主程序」、「專業知識」、「非預期的後 果」、「共同利益」、「輿論」、「充分開放」等八項判定標準。 旨在提供公共財:由於公共財具有以集體的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 為之的事情,因此公共行政是一種社群精神的成熟表徵,提供公共財 (Public Goods)的精神,係關係到全體民眾福祉的基礎建設。至於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1-9

所謂「公共財」係指相對於私人擁有,且非經其同意別人不得享用的 私有財而言。公共財在本質上具有四大特性: 非排他性:原則上任何人均得使用,不可以將某人排除在外。 非敵對性:任何人不因他人共同消費財貨或服務而降低或減少其數 量。 擁擠性:由於使用財貨或服務的人增加,如不經妥善管理,會導致 消費的社會成本增加。 不可分割性:財貨無法分割成細小的部分供每個人享用。此類公共 財,如國防、外交、治安、清新空氣、公共工程、清澈水源。 公共行政的管理面向: 旨在研究政府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公共任務的效率價值,主要內容分 別說明如下: 係研究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如同古德諾(Frank Goodnow)所言 :「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又誠如韋伯 (Max Weber)謂:「現代國家政府要能運作良善,非在於國會殿堂 的論辯,更非出於統治者的勒令,而是透過由公務員所組成的官僚組 織,進行日常政務的推動。」以上學者的說法,都強調行政部門的重 點工作在於必須「有效的管理」。 係研究管理專業經營的學問:一般行政的工作會落在中、高階層管理 者的身上,這些人通稱為「事務官」,例如從事衛生行政、教育行政 、公共工程、交通規劃等專業的工作,因此公共行政必須具備管理經 營的專業知能,亦應具備管理政策的能力,始能勝任。 係研究行政程序的官樣文章:前美國總統雷根(R. Reagan)曾說: 「美國政府達成預算的政策,就像任何機關所經歷的那種最不負責任 的米老鼠戲碼。」此意味公共行政為「官樣文章」(Red Tape),給 人的刻板印象是無效率、一事無成的概念。惟寇夫曼(H. Kaufman) 曾說:「官樣文章已成為行政制度的核心,而非息肉。」因為行政程 序將是對某人的程序的保障。 係研究人文藝術與行為科學:公共行為是種藝術,非科學;反之亦然 。套句雕刻大師朱銘的話:「藝術不在學習,而是修練。」因此,要 想成為良好的管理專業者,不僅要學習管理知識,還要具備管理的人 文修練與社會關懷的素養。 公共行政的法律面向:


1-10 行政學新論

旨在研究政府運作時對人權保障的民主價值,主要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政府運作必須依法行政:公共行政主要是執行國會通過的法律,並交 由行政機關執行,且被聯邦最高法院具有「司法審查制(Judicial Review )」加以制衡。 政府運作是對社會的管制:管制是政府最古老的功能之一,政府管制 無所不在,包括從出生至死亡,都無法脫離行政的管制。西元前 1800 年巴比倫王國所制定的《漢摩拉比法典》規定:「一位水泥匠蓋了房 子,若倒塌壓死了人,即處以死刑。」這就是管制的最佳比喻。 政府運作提供社會價值分配:社會價值的分配性質,尤其是社會福利 的提供,具有資源分配的作用,或稱為「國王的恩典」,因此公共行 政最早的意義是指國王的恩賜,可比擬為現代政府提供之社會福利政 策及其他的公共服務。 政府運作是社會資源的重分配:公共政策代表著社會資源的重分配, 其目標是將某些人口的權利義務轉嫁給另一些人口使用或負擔。蕭伯 納(Bernard Shaw)曾說:「政府總是依賴某人的支持,竊取另一人 的資源,而作移轉性的支付。」故部分學者稱之為「盜竊的行為」。 公共行政的職業面向: 旨在研究政府行政人員的專業倫理等態度、價值觀的素養,主要內容分 別說明如下: 是屬於專門職業的類別:公共行政從業人員宛如醫生、會計師、木匠 一樣,是屬於專門職業者性質,以其特定的專業領域來提供服務給社 會大眾。 是強調政府內的文稿競賽:行政人員的寫作能力是所有行政組織所強 調的,上司總希望你去寫作,只要有一流的寫作能力,機會就能到來 ,因此在機關中得獎的工作,多屬文稿性工作,只要有優美的文句和 引人入勝的文章,就是升遷的保證。 是強調公共服務行動中的理想主義:理想的公共行政並不侷限於個人 利益的考量,而是糾結眾人之意志,行政人員必須「眾志成城」以達 成公共利益的志業。 是具有獨立研究的學術領域:公共行政成為一門學術研究領域,是受 到 1887 年威爾遜(W. Wilson)的倡導所影響,它涵蓋政治學、社會 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文化、法律等知識,具備跨學科的本 質,因此成為一門正統的學科。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本質 1-11

是一種專業活動:所謂專業包括:「具備一種規範行為的期望和倫理 典則」、「涵蓋全職」、「設立專業組織」、「專業知識是以教育訓 練為基礎,並經正式鑑定始可證明」、「以服務為導向」、「具備專 業決策的自主性」等六項。 公共行政整合的觀點: 綜合以上說法,林鍾沂教授界定公共行政為:「行政機關和其人員在法定 的權限下,從事公共政策管理與執行,以履行責任,並以為行為實踐或學 術研究。」此種界定突顯下列四點:以法定權限為基礎的法律界說; 著重公共政策及其管理的政治運作;力行政策執行的管理經營;履行 責任的職業理想主義。 三、公共行政的界定─管理、政治、文化的觀點 公共行政的意涵: 吳瓊恩教授認為,欲對公共行政作一個確切的解釋,是很困難的事,茲因 現代公共行政的範圍非常廣泛,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所以 勢必會與社會中其他實務活動產生複雜的互動關係,因此欲對公共行政實 務的活動找到清楚的界限,頗為困難。惟仍可提出一般可以理解的公共行 政意義為: 是政府的行政部門,並與立法和司法部門有關。 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執行。 牽涉到為了履行政府基本任務,以及有關人類行為及合作行為的人群努 力等,係極為廣泛的問題。 在許多方面,它是與私部門極為不同的領域,但也有重疊之處。 關注公共財與服務的生產。 皆關注於理論與實務兩者。 界定公共行政的三個途徑: 研究公共行政的途徑,大致說來在 1970 年代的主要特徵為「理性主義」 與「管理主義」,1970 年代以後開始注重在行政倫理的規範性研究。從 行政學理論發展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共行政著重「管理途徑」,公共行政 幾乎與企業管理變成了同義詞,但後來行政學者發覺,行政與政治實在難 以分離,於是從「政治途徑」來研究行政問題。而吳瓊恩教授更提出第三 種途徑,即「文化途徑」,強調一種文化變遷的管理,較著重價值、組織 文化與管理態度的變遷管理。以下就三個途徑分別說明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