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緒 論 ........................................................................... 1-1 第 二 章 發展心理學 ................................................................... 2-1 第 三 章 學習心理學 ................................................................... 3-1 第 四 章 感 覺 ........................................................................... 4-1 第 五 章 知 覺 ........................................................................... 5-1 第 六 章 意 識 ........................................................................... 6-1 第 七 章 記憶與遺忘 ................................................................... 7-1 第 八 章 語言思考和問題解決 ................................................... 8-1 第 九 章 心理測驗 ....................................................................... 9-1 第 十 章 人格心理學 ................................................................... 10-1 第十一章 動機和情緒 ................................................................... 11-1 第十二章 變態心理學 ................................................................... 12-1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 ................................................................... 13-1 第十四章 諮商與輔導 ................................................................... 14-1 第十五章 生理心理學 ................................................................... 15-1 附 錄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摘錄 .......... 16-1
第一章 緒 論 1-3
一、心理學的演進 哲學心理學部分: 理性主義(rationalism):人具有先驗知識的存在,經驗在於刺激 知識的發展;知識先天,與生俱來,人具有先天的詮釋機制( interpretative mechanism),例如:語言、知覺組織原理。 經驗主義(empiricism):知識是從環境互動的經驗中獲得,經驗 是推理能力或知識吸收的必要條件。 十九世紀─心理學的準備階段: 達爾文(Darwin)的演化論(evolutionism)。 動物繁殖,若超過食物供應,必須不斷競爭以求生存。 自然界產生具有不同特性的物種,不適應的變種遭淘汰,適應的變 種得以保留,現存生物的形貌特徵都是長期演化而來的。 同一祖先的後代,為了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而產生變種,使後代和 祖先的差異加大。 同種生物間的差異,是由於個體對生存環境適應上的差異。 不同種生物間的差異,是由於遺傳。 對動物的推論可類推到人類。 邁向科學化的心理學: 繆勒(Müller)的神經特殊能量,提出大腦分區專司和全有全無定 律(all-or-none law)。 赫姆霍茲(Helmholtz)提出視覺三色論(trichromatic theory)及聽 覺的部位論(place theory)。 費希納(Fechner)創立心理物理學原理(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 ),探究刺激的物理屬性和心理反應之間的關係。 科學心理學: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由馮德(Wundt)和其弟子鐵契納( Tichener)合創: 馮德(Wundt):
1-4 心理學(含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
1879 年在德國來比錫大學成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採用有 系統的實驗方法─內省法(introspection),從事心理、物理 的實驗工作。 有心理學之父、實驗心理學之父、科學心理學之父之稱。 1874 年 出 版 《 生 理 學 原 理 》 ( Principle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要點:分析意識經驗,構成心理意識經驗的單位為感覺、意像、 情感。 批評: 簡略:將複雜的經驗化成單純的感覺。 基礎化:將各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而不直接研究複雜的行為。 太強調語文能力:只重視知覺研究,忽略了並非所有個體都能 使用語言表達其內心世界。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 由詹姆士(James)和杜威(Dewey)所創,經安哲爾(Angell )集大成。 要點: 心理學研究應重視心的功能─即個體適應環境、維持生命的發 展動力歷程。 研究題材除意識外,也兼顧個體的外顯活動。 研究方法除內省法外,也開始採用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行為主義(behaviorism):又稱黑箱論(black box),華森( Watson)於 1913 年所創,此為激進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 )。 要點: 刺激─反應(S-R)心理學只研究輸入刺激和輸出的反應,以 及可測量的外顯行為,有助於心理學的科學化。 行為是受後天環境影響、被動學習而來的,有共同學習原理: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刺激─刺激(S-S)的 訊號聯結(association)。
第一章 緒 論 1-5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刺激─反應(S-R)的 聯結,後效強化(contingency of reinforcement)。 社會學 習論 (social learning):觀察學習( observational learning)、替代增強(vicarious reinforcement)及模仿( imitation)。 行為構成的基礎是個體的反應,集合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 體。 經由對動物或兒童的實驗研究,可類推到人類行為。 對人性看法:人是被環境所決定的,不承認個體自由意志的重要 性。 評價: 貢獻:引導心理學科學化,發展許多系統的實驗。 限制: 忽略個別差異及內在認知歷程,使其理論過於機械化及化約 論。 忽略行為的非學習因素。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由魏泰邁(Wertheimer)在 1912 年所創。 要點: 部分之合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合。 整體訊息(configuration):任何現象都是有組織、不可分割 整體,心理上的整體經驗來自於整體知覺。 知覺組織原理(perceptual organization principle)。 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sis):又稱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學( psychodynamics),為弗洛依德(Freud)在 1896 年所創: 要點: 人格結構: 本我(id)─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ego)─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道德原則(morality principle):
1-6 心理學(含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
良心(conscience)。 理想自我(ego-ideal)。 人格發展: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等階 段及戀母、戀父情結、認同等觀念來解釋心理發展歷程。 人格動力觀(personality dynamics): 本能:不學而能,與生俱來的行為,同一種族的成員都能表 現相同的行為模式。 潛意識(unconsciousness):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慾望和衝突 ,不為意識所覺察。 原慾(libido)─性的本能: 這種與生俱來的性衝動是推動個體一切行為的原始內動力, 後來擴大為生的本能。 行為決定因素: 本能:來自遺傳,包括生的本能(Eros)及死的本能( Thanatos)。 生物特性的驅動力。 排除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間的衝突,產生防衛機轉( defense mechanism)。 對人性的看法: 人性本惡、必須靠社會力量來制衡。 早期生活經驗是人格成長的基礎(6 歲定一生)。 以悲觀、宿命看法剖析人性。 評價: 貢獻: 使心理學研究方向由片面朝向整體行為。 促使變態/人格/發展心理學及心理衛生興起。 提出潛意識及心理語言豐富理論架構,是人格理論中最為完 備的。 限制: 過度強調早期經驗的決定性影響及本能衝動對人格和行為的
第一章 緒 論 1-7
影響,忽略人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及社會文化因素的 影響,後來新精神分析學派(neo-psycholanalysis)強調社 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弗洛依德(Freud)為病態心理學家,提倡本我心理學,資 料都是來自對病患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作類比模型,理念架 構難以實徵驗證,易陷入循環論證,其科學性受質疑。 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在 20 世紀五○年代由馬 思洛(Maslow)和羅傑士(Rogers)所創,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奧 波特(Allport)和羅洛梅(Rollo May)。 要點: 人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 人有不斷成長的潛能,會導向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現象學(phenomenalism):人的行為主要在他的現象場─即 意義世界(meaningful world)內活動,個人會主觀的知覺和 理解世界,所以必須尊重別人的主觀經驗。 將人視為一個整體研究,分別研究人生各時期的心理現象。 動態的人格結構:人會根據自我觀念和過去的生活經驗產生對 自己的看法,此為人格的核心。 對人性的看法: 性善論。 在良好環境下,能做建設性的抉擇,追求自我成就,達到心理 健康的目的。 評價: 貢獻:強調以人為本,對人的本質採積極自我實現的看法,為 目前心理學的趨勢。 限制: 忽略理性和認知對個人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強調發展自我,顯得籠統和缺乏系統。 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代表人物為布洛卡( Broca)和蓋爾(Gall)。
1-8 心理學(含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
要點: 心理歷程上的變化,有相對應的生理變化。 心理和社會現象可以用「生化歷程」來解釋。 化約論(reductionism):複雜的現象可以被分割化簡為更小 、更明確的單位(例如:神經元活動等)。 所有行為及行為潛能決定於生理結構和大部分的遺傳歷程。 評價: 貢獻:說明生理與心理有系統性的關係,作為診斷或治療的依 據。 限制: 生理與心理的對應關係非一對一。 腦及神經的研究仍在起點,高層心理活動的建構運作歷程無 法直接在生理層次找到對應方式。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於 1967 年正式 定名在奈塞(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代表人物為塞蒙 (Simon)、奈塞(Neisser)、皮亞傑(Piaget)和蓋聶(Gagné)。 要點: 人類的認知是符號運作系統(symbolic manipulation system)。 多階段多處理歷程(multiple stages with different processing)。 主動的建構(active construction)。 以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based on pri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處理複雜的訊息(dealing with complex stimulus)。 有限的認知內容(with limited capacity)。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個體駕馭自己知識和認知策略的 能力。 四個主要模式:分別為訊息處理理論(IPT)、皮亞傑(Piaget )理論、維果茨基(Vygotsky)理論及建構論。 對人性的看法: 人能主動接受訊息,也被動地受環境影響。
第一章 緒 論 1-9
意識性的心理活動:決定行為的主要因素為態度、信念等。 評價: 貢獻: 對人類複雜的認知歷程提出科學性解釋。 其理論廣泛運用於決策理論、資訊管理、人工智慧、電腦軟 體開發。 找出認知活動的思考類型和策略,重視各學科領域的知識特 性和學習策略。 以「後設認知」說明人類具有反饋及上層認知系統特性。 限制: 認知結構和心理功能的對應問題。 將人腦視為訊息處理系統而非訊息生產系統。 未將情感、背景文化與歷史等因素考慮放到模式本身。 採橫斷法切入人類的認知歷程,缺少發展觀念。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整合心理學、人類學、哲學、人 工智慧等學科,瞭解人們如何瞭解知識的本質,如何在腦中組織形 成心理表徵。 生理心理 學 派
行為主義 (Ⅰ)
認知心理 學 派
精神分析 學派(Ⅱ) 人本心理 學派(Ⅲ)
【圖 1-1 五大學派】 摘自: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民 79,P.11
1-10 心理學(含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
表 1-1 五種心理學模式的比較 模式 精 神 分 析 行 為 主 義 人 本 學 派 認 知 學 派 生 理 心 理 項目 模 式 模 式 模 式 模 式 學 派 模 式 代表人物
研究重點
研究方法
人 性 觀 行為主要 決定因素
弗洛依德 (Freud) 潛意識的驅 力、衝突, 泛性論 把行為視為 是隱藏的動 機來研究 本能、非理 性所驅使, 性惡論 遺傳、早期 經驗
史金納 (Skinner) 客觀的外顯 行為,環境 決定論 研究行為和 刺激條件之 間的關係 被動反應, 可透過制約 來修正行為 環境和刺激 情境
羅傑士 皮亞傑 布洛卡 (Rogers) (Piaget) (Broca) 人類的潛能 心理運作歷 腦和神經系 程、思考、 統的歷程, 語言 化約論 生活的型態 透過行為目 生理心理歷 、價值和目 標來研究心 程之間的對 標 理歷程 應關係 個體有無限 主動性和被 被動、機械 的潛能、主 動性反應 動積極 潛在導向、 刺激情境和 遺傳和生化 自我實現 心智歷程 歷程 摘自:黃天中,民 81
何謂心理學的「第三勢力」?相較於之前的第一勢力、第二勢力,此 一派別的觀點與走向有何特色?對於今日心理學的研究及發展又有那 些影響? 二、心理學的意義 由心理學的發展史來看,心理學意義歷經三次改變: 哲學心理學時期: 心理學為「闡釋心靈的學問」。 代表人物: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討論人類本性、知識的由來、五官運 用、記憶等功能。 笛卡爾(Descartes):提倡先天觀念,認為人生而具有足以產生 感官經驗的心理功能,經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支配身體活動,此 觀念由康德(Kant)集大成,影響後來完形(又譯格式塔)(
第一章 緒 論 1-11
Gestalt)心理學。 洛克(Locke):提倡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人的本性有 如腊板(tabula rasa),其一切改變均來自後天經驗,強調人類 知識均來自後天的經驗,記憶來自觀念的聯想(association of ideas)。 科學心理學時期: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 1879 年科學心理學誕生,馮德(Wundt)首創系統實驗法,使心 理學被視為科學。 行為學派:由行為主義之父─華森(Watson)在 1913 年創立。 現代心理學時期: 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並匡正行為主義的偏激取向。 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主張以「人的需要」去研究 人性。 心理學定義:對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行為: 外顯行為:能直接觀察和記錄,其特徵為自發(autonomous) 、持久(persistent)、變動(variable),可因訓練而改變( changeable)。 內隱行為:由外在線索所推論的內在心理歷程。 心理歷程: 意識(consciousness):個體可自覺的歷程或經驗,指個人運 用感覺、知覺、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身心狀況和外在 環境中人、事、物變化的綜合覺察與認識。 前意識(preconsciousness): 介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意識層面,在潛意識層面下壓抑的 慾望和衝動,必須經過前意識才浮現到意識層面。 前意識記憶: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因缺乏提取線索,而無法
1-12 心理學(含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
順利提取的現象。 潛意識(unconsciousness):潛藏在意識層面下的慾望和衝動 ,因受意識控制和壓抑,使個體不自覺其存在。 科學: 定義:運用系統方法處理問題,從而發現事實變化真相,探求 其原理原則。 特徵:客觀、驗證、系統、可靠、正確。 心理學研究: 理論科學的目的:發現事實真相,解釋事實的原理原則,建立解 釋同類事物的系統理論。 描述(description):客觀陳述表面事實。 解釋(explanation):透過詮釋,建立心理學的理論和原理。 預測(prediction):敘述某一特定事件或關係發生的可能性 ;通常依據何者能作出最精確、廣博的預測來判斷某一解釋的 優劣。 控制(control):驗證某項行為發生原因的解釋是否正確, 試著改變或控制行為出現與否。 應用科學的目的:增進生活品質(improve quality of life)或對 理論科學進行驗證性研究,將驗證研究中得到實用性的原理原則 ,再推論到同類情境中去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三、研究方法 有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兩種。前者以數字表示結果,將現象簡化為單一客觀的實在,採演繹 取向,研究者客觀中立地探討變項的關係,例如:實驗法、相關法、調 查法、觀察參與;後者以文字陳敘表示結果,視現象本質多元實在,彼 此互異,研究是要探討背後的多變性及交互關係,採經驗歸納取向,研 究者為參與性研究,例如:個案研究、參與觀察、深入晤談、描述式研 究、教室俗民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