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社會型態轉變 舊有階級關係的瓦解及新階級再造 一、封建瓦解、大革 世俗化(Secularization)與除魅( 命與社會變遷 Disenchantment)現象 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是否存有規律 、古典時 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貧富 期社會 二、資本主義、貧富 差距 學關注 差距、集體意識 涂爾幹─「集體意識」與「社會整合 的社會 與理性化發展 」(Social Integration) 學議題 韋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的發展傾向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 三、如何「真實的」 涂爾幹─科學方法與實存論 發掘社會關係 韋伯─瞭悟研究法(Verstehen) 「社會學」(Sociology)一詞的創 一、孔德(Auguste Comte, 始人 1798~1857)─社 提出知識發展的三階段論 會學之父 社會靜(力)學與社會動(力)學 社會有機體假設 二、斯賓賽(Herbert 社會所具有的「發展」特性 Spencer, 1820~ 社會的「專業分工」與「分化特質」 1903) 適者生存與「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衝突的本質─壓迫與不平等 「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 史」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11
生產關係與生產模式與生產力 商品、勞動與價值 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與生產工具 剩餘價值與剝削 三、馬克思(Karl 異化(Alienation) Marx, 1818~ 意識形態 1883) 、古典社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會學重 階級革命與唯物史觀(辯證法) 要學者 經濟決定論 及理論 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社會階段論 介紹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掘墓者) 計畫經濟與共同所有權 平等與自由 四、涂爾幹(Emile 「社會分工」主張與反對「個人主義」 社會分工下的「集體意識」 Durkheim, 1858~1917) 「社會整合」與「社會連帶」 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意涵 理性化與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宗教社會學 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與瞭悟( 五、韋伯(Max Verstehen) Weber, 1864 理想型(Ideal Type) ~1920) 階層三元論:政黨、階級、地位─形成 社會階級的三種不同面向 正當性三基礎 科層制(Bureaucracy) 六、曼海姆(Karl Mannheim, 知識社會學 世界觀與意識形態 1893~1947)
12
1838 年,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首次在其著作《實證哲學 》當中,提出了「社會學」(Sociology)概念。而此一名詞(Sociology), 在往後的學術發展當中,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專門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 「獨立學門」。 「Sociology」(法文為 Sociologie)作為一個由孔德所「發明」出來的概 念,其實是由兩個不同的概念所組成。其中「Social」(Socius)即為後世「 社會」(由諸多個人結合而成的群體)之意;而「Ology」則是取希臘文字( Loeos)之轉化意涵,意指為「科學」。因此,對於孔德而言,所謂的「社會 學」,其實就是一種採用「科學」的方式研究社會的「學科」。而此種「科學 研究」(實證研究)的性質,不只貫穿了孔德終身的研究立場,亦在日後,對 於「社會學」這個學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 世紀的「社會學」,作為一個新興學門,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範圍皆 仍處於摸索階段。在當時,人們雖然已經開始意識到針對人類「群體生活」的 研究必要,卻仍然沒有發展出專門以「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而另一方面,如哲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亦早已在其學科 的研究當中,發展出了部分以「社會」為對象的研究內容。因此,如何能夠建 立起「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價值,使其可以同時探討各種社會現象的形成 原因以及改良方法,卻又可以卓然與政治學、哲學、法律學、心理學、人類學 等學科做出區隔,即為「社會學」在此一階段當中最關鍵的發展主題之一。 「科學」,是古典社會學者們首先意識到的,使社會學得以與如法律、心 理、哲學等「人文學科」產生「研究區隔」的研究途徑。而受到 19 世紀「科 學主義」盛行的影響,「科學」一詞代表的亦不僅只是一種研究方法,更象徵 的是一種「追求真實」的研究途徑。 自孔德創造「Sociology」此一概念,並主張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社 會」以後,後繼研究者如馬克思、涂爾幹等人,亦往往皆是以「科學」抑或是 「實證」研究者自居。而此種研究傾向,也往往會使該些學者主張,自己的研 究內容,將會較哲學家空泛的空想,更貼近「真實」世界的運作狀況(如馬克 思即常主張自己是在從事真實的科學研究,與「虛偽」的哲學研究並不相同) 。而此種「找出」隱藏在社會現象背後「真實」而非「直覺」因果關係的傾向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13
,即逐漸構成了日後社會學研究的關鍵主軸。 然而總體而言,19 世紀的古典社會學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研究範圍, 大多皆仍是針對法國大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之後,混亂、變遷、失序社會的各種 特質進行研究。然而,面對上述問題,古典時期社會研究者們對於「社會現象 」的研究、分析觀點,卻也為後世社會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 就讓我們追隨古典社會學研究者的腳步,一同了解「社會學」這個學門的起點 ,究竟在說些什麼吧。 「近年來,社會學風行一時。十幾年前這個還鮮為人知,甚至被人貶低的詞, 今天已成為一個常用詞。人對這門新學科的興趣越來越大,不但對它有一種偏 愛,且寄予厚望。可是我們應該承認,在這個領域所取得的成果與已出版著作 的數量和人們對這些著作的興趣完全不相稱。一門學科的進步,其指標是它所 研究的問題不再原封不動。有人說如果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尚不清楚的規律, 或者有某個新事實改變了提出問題的方法,儘管還沒有提出最後的解決辦法, 這門學科就算是進步了。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社會學並沒 有展現出這種景象。因為它提出的問題常常不夠明確,它還停留在系統建構與 哲學綜合的階段,它往往不專注於特定的社會領域,而是去研究那些引人注目 的普遍性理論。這種方法固然可以稍微滿足一點公眾的好奇,向公眾闡明各式 各樣的問題,但是根本達不到目的。因為人們並不是藉由草率的直覺粗淺的考 察便能發現複雜的事實規律。」 「我們所採用的社會學方法完全基於這樣的基本概念:各種社會現象應該被當作 事物,即外在於個人的事實來研究。對我們來說,沒有需要更多爭論的原則,但 也沒有比這個更基本的原則。因為,歸根究柢,社會學為了存在,首先應該有一 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研究對象。他應該研究一種不屬於其他學科範疇的事實。如 果除了一些特殊的意識之外,再也沒有具體實在的東西,那麼社會學就會因為沒 有自己的題材而消失,因為今後可觀察的唯一對象是個人的心理狀態,沒有別的 了。然而,這是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人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社會就 不可能有社會學,如果只有個人就不可能有社會。」
涂爾幹,《自殺論》,馮韻文譯(臺北:五南,2013)。 同上書。
14
古典時期的社會學仍處於萌芽階段,其研究焦點,則較專注於發展學科獨 特的研究方法(科學研究、辯證法、瞭悟)以及針對當時時空背景下,獨特的 社會現象進行分析以及說明。大體而言,古典時期社會學的主要研究主題主要 有以下三點: 一、封建瓦解、大革命與社會變遷 古典時期社會學面對的關鍵課題,即在於受到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影響 之下,所出現的劇烈社會變遷,以及該變遷所造就的各種新興社會特徵。 社會型態轉變:受到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傳統的封建社會模式 崩解。人們為了獲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必須離鄉背井,至大城市謀求工作 。而這也使得人們無法再如封建社會一樣,依附在如家庭、鄰里等緊密的 「初級團體」關係當中;而需被迫進入一個陌生且疏離的社會環境。社會 學者涂爾幹觀察到這個現象,並稱其為一種從「機械連帶」社會,轉變成 為「有機連帶」社會的變遷過程。而此種社會型態的變遷,也造就了如「 社會疏離、失序」、「自殺率上升」、「身分再造」等現象。 舊有階級關係的瓦解及新階級再造:傳統封建社會的特點,即在於其具有 一種十分嚴明的「社會等級結構」(Social Hierarchy),而這也使得社會 上君王、貴族、教士、人民等身分,皆會出現相對應的責任,以及義務。 直到法國大革命瓦解了既有的社會階級結構,使國家內部所有成員皆以「 公民」相稱(每個人身分是一致的,沒有上下階級之分),傳統封建社會 所構築而成的嚴密階級結構才受到挑戰。然而,舊有階級的消逝,並不代 表不會出現新興階級。社會學者馬克思以及韋伯,皆發現在工業革命之後 ,雖然傳統封建階級已經逐漸消逝,但新興的社會階級也開始興起(如資 產階級)。而這些新興階級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即為馬克思等社 會學者所關注的焦點。 世俗化(Secularization)與除魅(Disenchantment)現象:在傳統歐洲中 世紀的社會當中,「宗教」佔據了人類絕大部分的生活空間。在中古世紀 ,基督宗教的影響力並沒有「止步於教會門牆」之內;相反的,在中古世 紀人民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生活當中,宗教始終都保持有一種相對 性的影響力量(有時甚至是主導性的力量)。然而,受到啟蒙運動、宗教 革命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逐漸出現一種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15
與宗教「劃清界線」的傾向。而這也迫使原本在人類生活當中佔據有主導 性地位的宗教,開始退縮到一個專屬於他的「宗教領域」當中。而此種人 類生活受到宗教影響程度日益降低的現象,即被稱為「世俗化」現象。也 就是社會學者韋伯所稱之「除魅」的過程。在這個宗教大舉退出人類社會 的階段,「科學」、「金錢」與對「現代生活的期盼」,成為了主宰人類 社會生活的新形態信仰。然而,值此由「神聖化」(宗教為社會生活的核 心)逐步轉向「世俗化」的年代,宗教以及它的改變,究竟對人類的社會 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商品拜物教;凝聚基礎;理性化力量),也是本階 段社會學者關注的重點主題。 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是否存有規律:19 世紀劇烈的社會變遷,導致諸多新 興社會現象(如新社會型態的出現、新興階級出現)以及新興社會問題( 如嚴重的貧富差距、自殺等問題)。對於當時的社會學者而言,如何去描 述、解釋、預測(科學原則)此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遷,即是一個非常重要 的工作。對於馬克思、涂爾幹以及韋伯而言,他們終身所致力的研究核心 主題,即是在於希望從各種混亂複雜的社會變遷現象當中,找到一種符合 「自然發展規律」的力量。對於馬克思而言,這種「自然規律」即存在於 「經濟」領域之中;對於涂爾幹而言,「社會整體」本身所具有的「集體 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才是決定社會發展方向的「決定性 」(Determinate)力量;而對於韋伯而言,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理性化」 (Rationalization)需求,才是推動當代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資本主義、貧富差距、集體意識與理性化發展 如前所述,受到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歐洲社會出現了劇烈的「社 會變遷」。然而,除了那些可供觀察到的社會變遷現象之外(如社會型態的 轉變),對於當時的「古典社會學家」而言,他們更渴望發掘那些隱藏在社 會結構背後,推動社會變遷的「社會因素」。換言之,如果將社會變遷視為 是一種「結果」,那麼「古典社會學者」所追求的,除了是可以客觀的分析 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各種社會現象(也就是結果)之外,更希望可以進一步的 了解,推動這些社會變遷的「原因」為何。 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貧富差距: 工業化造就了「工廠化」、「機械化」生產的社會特質:如果我們今天 「穿越時空」回到 19 世紀的歐洲社會(如英國、德國),那麼首先印 入我們眼簾的,將會是那滿溢街頭、工廠,無處不在,隨處可見的貧窮
16 以及剝削。工業化所造就的「工廠生產」特質,大幅度的提升了資本家 「生產獲利」的能力,卻也同時轉移了在生產過程當中,「人」的主體 性,以及降低了生產產品的技術難度。 工廠化生產所造就的超時工作與童工問題: 在工業化之前的生產過程當中,由於缺乏先進的工業化機械,因此產 品的製造品質,大多仍需視產品製造者本身所具有的「手藝」而定。 而對於該產品製造者而言,製作一件產品的意義,除了包含有獲取金 錢利益的目的之外,也同時是一種「創造」過程。而一天的生產「產 能」自然也會是該生產者本身的條件,以及意願而定。 然而,在工業化社會當中,生產過程的主體轉變成為「機器」。所有 的工廠工人都可以被視為是生產機器的「附屬品」。因此,每一個勞 動者的生產動作,皆是「配合」生產機器的工作(而非創造性的工作 ),而每一個勞動者的工作間,也完全是配合機器能夠生產的時間( 而非自己的身體或是精神限制)。 「除此之外,工廠的『機械化生產』傾向,亦大幅度的降低了生產的技術難度 ,而這也導致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兒童,在勞動過程當中的區別性下降。因此, 工業化社會的勞動環境,首先就很容易會出現『超時工作』(1850 年代,倫 敦勞工平均每日工時約為 16 小時,一周七日),以及『童工』問題(約 10 歲 左右即會被送入工廠工作)。」
資本社會下所具有的「降低成本」以及「擴大生產」的需求,造就了 大規模的貧富差距與貧窮人口。 除此之外,工業革命助長了自 16 世紀就已經開始萌芽的「資本主義 精神」。在資本主義之下,商品需求與獲利,是資本家鎮日追求的最 終極目標。而資本家如果希望在商業過程當中獲取利潤,即須做到「 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擴大生產」(生產越多產品可以獲得越多資本 )兩項目標。 在「工廠化」的生產過程當中,「勞動者」被視為是「生產機器」的 附屬品跟延伸,因此,正如同資本家會無止盡的試圖讓機械以最低成 本,最高效率的方式運轉一樣。他們也會試圖降低花費在勞工身上的 成本,使勞工「僅能獲得維持其生命基本花銷」的收入,苟且度日( 但資本家可以因此而越來越富裕)。 而另一方面,資本家「擴大生產」的需求,也使得其需要不斷的尋找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17
、製造出更多的「極低成本勞工」,以幫助他生產更產品。因此,工 業革命之後,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不斷跨大,且貧窮的人也越來越多( 成為底層社會),形成一幅令人難以忍受的社會景象。 馬克思主張,社會變遷的關鍵在於社會的「生產關係」改變: 承上所述,19 世紀工業革命下的歐洲社會,處處充斥著「超時工作 」、「童工」以及「人數眾多且嚴重貧窮的底層階級」等社會問題。 而馬克思認為,造就此等社會現象的關鍵,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工業 革命之後,工廠化、機械化生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如果從歷史的 角度來看,資本家對於窮人的壓迫以及迫害,卻並不是工業化社會的 專利。 事實上,工廠機械固然對勞動者產生壓迫性的作用,但工會(行會與 幫工)、農地(地主與佃農)、莊園制度(貴族與平民),那一種關 係又何嘗不是一種「壓迫」關係呢?而這些關係,又有那一個不是建 立在「生產關係」之上(佃農與地主之間關係,原本就是一種生產關 係下的社會身分區隔)。 因此,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當中,「生產關係」的壓迫,乃是人 類社會當中,不管在那一個不同的「時期」都共同具有的特徵。而正 因為「生產關係」是如此關鍵,所以生產關係的改變(如農業社會轉 型成為工業社會),才會對人類的社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自遊民與奴隸、貴族與平民、領主與農奴、行會師父和幫工,一句話,壓迫 者與被壓迫者,始終處於互相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 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種階級同 歸於盡。」 「隨著資產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 發展;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當他們的勞 動增值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賣的工人,像其他 任何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所以他們同樣地受到競爭的一切變化、市場一 切波動的影響。」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中央編譯局譯(臺北:五南,2014)。 同上書。 同上書。
18 「由於推廣機器與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 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變成工廠機器單純的附屬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極 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 限於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後代所必需的生活供給。」 「手工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氣力越少:換句話說,現代工業越發達,男工也就 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擠。對工人階級來說,性別和年齡的不同再也沒有什麼 社會意義了。他們都只是勞動工具,不過因為年齡以及性別的不同而需要不同 的費用罷了。」
涂爾幹─「集體意識」與「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社會相對於個人,可能會發展出自主的集體力量:相對於馬克思將社會 變遷的焦點放置於「生產關係」,社會學者涂爾幹更致力於探討,是不 是有一種「自外於個人」的因素,正在推動社會中各個行為者的各種不 同社會行為。涂爾幹指出,「分工」乃是社會凝聚的基礎,而在分工的 過程當中,社會成員將會共同分享相似的「信念」以及「信仰」,並接 受共同的社會目的。而這個由眾人所共同接受的「信念」及「信仰」, 將可能會反過來形成一種「集體信念體系」(涂爾幹常稱其為「道德」 ),並反過來影響個別行為者的行為。 個人的「行為」以及「社會現象」的出現,皆會受到社會集體意識的影 響。而同時間,「社會分工」的觀點,也使得行為者被「整合」至一個 偌大的社會分工體系之中。因此,不論個人的意志為何(它可能原本就 是社會集體意識的產物),個人的所作所為,自然會受到各種社會集體 意識的影響,並在社會環境出現劇烈變遷時(如工業化),形成各種各 樣不同的社會現象。而這種認定個人會被整合至社會框架當中的想法, 即為涂爾幹的「社會整合」觀點。 「社會」應被視為是一個自外於個人,且會對個人造成影響的對象: 對於涂爾幹而言,「社會」以及「社會集體意識」的起源,雖然是來 自於個別社會成員看法的加總。然而,當「社會」以及「集體意識」 形成了以後,它就會形成一種應被「獨立看待」,且會反過來影響個 人,且不易受到個別行為者影響的存在。 舉例而言,一個國家的愛國意識,最初可能是來自於其內成員自發性
同上書。 同上書。
古典社會與古典社會學
19
的思維。然而當愛國意識高漲的時候,個人亦可能會因為受到集體激 昂情緒的影響,而做出很多原本自己沒有想到要做的事情且不自知( 如二戰時期日本高漲的愛國主義,即使得日本士兵在戰場上犯下諸多 殘酷的罪刑,或是自願為國家犧牲)。因此,涂爾幹指出,「社會」 (而非個人)才是社會學這們所應該要研究的對象。而個人與社會的 高度連結特質,即是社會一旦發生變遷,即會影響個人行為的主要原 因。 「集體的傾向有它自身的存在,這是一種與自然力同樣實在的力量,儘管屬於 另一種性質:它同樣從外部作用於個人,儘管透過另一些途徑。使我們能夠肯 定前者的現實性不亞於後者的現實性的,是前者以同樣的方式,意即以它的影 響的穩定性,證明它自身的存在。」 「因此,在構成民族大群體的所有個人的意識當中,對於任何個人的意識來說 ,集體意識幾乎都是外在的,因為每個人的意志都只包含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是不是應該設想,每一個自殺者可以說都有一名上一年自殺者作為啟 蒙者與導師,而他則是後者的精神繼承者呢?只有在這在這種條件下才設想, 社會自殺率可以透過個人之間的傳統永遠保持不變。」
韋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發展傾向: 人類具有一種意圖「控制世界」的傾向: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在原 始的自然狀態之中,自然會受到各種各樣自然力量的限制(如山崩、地 震、糧食缺乏)。而人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自然必須保有一種得以 克服、控制各種自然環境限制的能力。而此種試圖理解、克服、控制世 界以及生活的能力,即為韋伯所稱之「理性」能力。而「理性」能力, 從古至今也一直都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理性」可以幫助個人建立有系統、規律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更能掌控 制自己的生活:「理性」的最高目的,在於使個人可以獲得一種充分理 解世界、克服事件障礙甚至是控制世界的能力。而韋伯亦指出,此種「 理性」的發展,將會使人類社會日益依賴「規律」以及「一致性」的發 展方向發展。而此種發展,將會導致人類開始將此規律性移植到人類所 身處的團體當中,並衍生出諸多依照「統一規律標準」運作的組織(如
涂爾幹,《自殺論》,馮韻文譯(臺北:五南,2013)。 同上書。 同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