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 ~ 338 )
( 3 ~18 )
! 19 " 25
#
20 ! $ 43
%
$&! 1970 ' 51
(
1970 '! 1980 ' 81
)
1980 '! 2000 ' 89
*
21 !+ 111
,-
./456: 184
,-
;<=> 210
,-
45?@A@BC 214
,-#
DEFGHIJ 220
Contents
7
1
「Politics」(政治)一詞,乃是由希臘文「 polis」(城邦)演變而來。政治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曾指出,「人類是『polis』(城邦)的生物」,即 充分說明了西方社會「政治」的原點,正是一種來 自於「城邦」的「群居式生活」。 希臘城邦時期,為現代西方政治學概念發展 的起點。自從西元前 1100 年,原處於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文明」 遭受來自北方民族的侵襲(至今對於該民族的身分究竟為何,仍有許 多不同的爭議觀點),希臘進入長達 300 年的「黑暗時代」後,直至 西元前 338 年「亞歷山大」迫使眾多希臘「城邦」臣服為止,在這近 800 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希臘半島從未出現過一個具有「統一全希臘 」能力的政權。取而代之的,則為一個又一個,倚仗地形、各自獨立 、擁有專屬軍隊以及政府形式的「城市」。而此種以「單一城市」為 基礎的政治形態,即為後世所稱之「城邦政治」。 現代許多關鍵政治學概念的源起(如雅典城邦所主張的自由與民 主,即為當代自由及民主概念的原型),大多皆可追溯至希臘城邦時 期的政治經驗。而希臘三哲人之一的亞里斯多德,更是曾就希臘半島 上 158 個城邦的「政府體制」進行研究,成為後世「比較政府與政治 」學科領域的先河。 以下茲就希臘城邦時期,與當代政治學研究較有關聯的人物、主 題以及事件說明如下:
蘇格拉底(Socrates): 希臘三哲人之首,柏拉圖的老師。其生平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 因此後世對其瞭解皆是從其學生柏拉圖所著的《共和國》(理想 國)當中而來。蘇格拉底擅用「辯證法」求取知識,並指出所謂 的「正義」,實乃是一種因「均衡」而導致的「善」的狀態。蘇 格拉底之死更為後世建立起了「公民不服從」的典範(可見柏拉 圖所著《理想國》內文之《辯護篇》與《克里托篇》內容)。 柏拉圖(Plato):
Chapter One
希臘城邦時期(西元前 800 年~西元前 338 年)
3
為蘇格拉底的學生,著有《理想國》(Republic)一書。柏拉圖 受蘇格拉底之死的影響甚鉅,對於人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抱持 著強烈的否定態度。在其所設想的「理想城邦」當中,「理性不 完全」的一般大眾並不具有任何的「自由選擇」空間;而城邦的 統治者,亦應由「理性最為健全」的「哲學家」(哲君)來擔任 。柏拉圖倡導「共產公妻」概念,強調權力的集中,對於後世的 基督教會及極權主義、共產主義的發展影響甚鉅。而其著作當中 的「洞穴預言」(Allegory of the Cave),亦為後世學者理解柏 拉圖式哲學最重要的基礎。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史上第一個使用《政治學》(Politica)一詞的人,也被後世尊 稱為政治學之父。亞里斯多德為柏拉圖的學生,但相較於柏拉圖 對於「形上學」的研究興趣,亞里斯多德更重視「實務」的政治 面向。其曾針對當時全希臘 158 個城邦的政治體制進行調查研究 ,歸納出六種政治體制,並倡導一種由混合憲法所構成的「中庸 政體」(不同於前述的六種政體)。亞里斯多德著有《形上學》 (Metaphysica)及《政治學》(Politica)等書。 -正義、公民不服從、《理想國》、哲君、洞穴預言、《政治學》、中 庸政體
「民主」此一概念,根據目前已知的紀錄,最早出現的地點在希 臘時期的「雅典城邦」。當時所謂的「民主」制度與今日的「直 接民主」概念相似,皆為一種允許「合法公民」透過「討論以及 表決」的方式,「直接」對公共議題進行決策的一種政治制度。 而亦由於當時雅典的政府官員是由公民抽籤擔任,主要的工作僅 為處理一些日常瑣碎的行政業務,因此雅典的「公民大會」不論 在程序上抑或是實質上,皆抱有實際的政治權力,而這也相對的 保障了每一位「合法公民」的政治權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雅典式的民主」已經將「政治權力」
4
拆解政治學歷史年表
分享給所有城邦中的「合法公民」,但由於其對「合法公民」的 界定相對嚴格,因此實際上具有政治權利的「雅典居民」僅占極 少數。且「雅典式民主」對於「公民」資格的認定,很大程度建 立在其「是否能夠對城邦提供貢獻」的基礎之上(沒有財產抑或 是無法提供武力協助的人無法成為雅典公民),因此其「民主制 度」實際上較為接近今日「共和主義」的理論架構。 -直接民主、古典共和主義
「共和主義」為一種強調「政治權利應均衡配予各個階級(或 團體)」,以達成「階級(團體)平衡」的政治主張。共和主義早 在希臘城邦時期、羅馬共和時期即已出現,其最主要的特徵在於皆 主張應將政治權力分配給「公民」(抑或是貴族),以換取其相對 應的回饋(如徵稅及武力作戰)。「共和主義」支持者認為,唯有 讓政治社群當中的成員「皆感受到」自己是該政治群體中的一份子 ,且共同分享權力,才有可能獲得該群體的效忠,培養愛國意識。 羅馬時期更將該種思想運用做為調節「君主」、「貴族」以及「平 民」三者之間權力衝突的理論基礎。「共和主義」概念直至近代美 國建國以後,始開始與「民主」概念進行匯流,而當代「共和主義 式民主」,則被泛指為一種「代議式」的民主模式。 -共和主義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為雅典將軍(後身兼歷史學者)修昔提底 斯所著,記錄的是一場自西元前 431 年至西元前 404 年,由雅典 城邦率領的提洛同盟與斯巴達率領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自西元前 431 年至西元前 411 年 ,戰爭後續至西元前 404 年結束之紀錄,則記載於色諾芬的 《希臘史》一書中。
Chapter One
希臘城邦時期(西元前 800 年~西元前 338 年)
5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被視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戰爭、 歷史作品,而其中描述的「雅典」以及「斯巴達」聯盟間的對戰 ,更可以被視為是早期人類「民主政體」(雅典)與「獨裁政體 」(斯巴達)之間的對抗。 這場戰爭的結局,乃是以雅典投降告終。值得注意的是,雅典的 失敗並非偶然。在整場戰爭的過程中,雅典的「公民大會」曾數 次做出「錯誤」,甚或是「愚蠢」的決策(如在阿吉紐西群島海 戰結束之後,雅典公民大會竟因細故下令處死 8 名帶回勝利的海 軍將領,自行消滅了當時城邦當中最有戰鬥經驗的軍事家)。而 這也凸顯出了雅典式「直接民主」的脆弱,以及後世政治研究者 對於「民粹主義」的關注。 -民粹主義、民主對抗獨裁、直接民主的缺陷
6
拆解政治學歷史年表
希臘城邦消逝以後,其相應而生的眾多政治概 念亦隨之而去。而伴隨著西羅馬帝國崩潰而生的中 古時期,亦使得人們於掙扎求生之餘,無力建構出 任何的政治願景以及想像。中古世紀最大的特徵, 乃在於人民並不享有如過去希臘、羅馬時期一般的 「選擇自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封建契約」式 的「附庸關係」。因此,諸如「自由」、「民主」等政治概念,亦在 歷史的變遷之中,塵封了數世紀之久。除此之外,如「國家」、「主 權」等現代政治學概念,於中古世紀時期亦仍未出現。以下茲就中古 時期,與當代政治學研究較有關聯的主題以及事件說明如下:
西元 3 世紀,受到長期「內戰」、「外患」以及「經濟崩潰」等 因素的影響(史稱「3 世紀危機」),曾經輝煌的「羅馬帝國」 ,開始出現了崩潰的跡象。 此時,皇帝「戴克里先」為了化解羅馬帝國「領土過大」、「 治理不易」的缺點,首將帝國「一分為二」,區分為「東、西 」二部,並在「東、西」二部設立各自獨立管轄的「皇帝」職 位,以藉此集中管理。而此舉亦成為日後「羅馬帝國」分裂成 為「東羅馬帝國」(領土約涵蓋今日南亞、中東、南亞等區) 及「西羅馬帝國」(領土約涵蓋今日北歐、西歐、中歐、南歐 部分領土)的濫觴。 羅馬帝國的「東、西二分」,在初始的確解決了帝國幅員廣大 而難以管轄的問題;然而一個分裂的帝國,卻也同時分化了帝 國原本「集中」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實力。而這也使得東、西 兩個羅馬帝國,開始必須「獨自」面對屬於自己的專屬挑戰, 以及命運。 西元 4 世紀晚期,「匈人」(一說為中國古時稱呼之匈奴人)與 「日耳曼人」開始不間斷的襲擊「西羅馬帝國」。一個世紀之後 (西元 476 年),「孤立」且「獨自」掌管今日歐陸大部分土地 的「西羅馬帝國」不支衰亡,而作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亦繼
Chapter Two
希臘城邦的消逝與中古時期(西元 3 世紀~18 世紀初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