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40

Page 1

CONTENTS- 1

目 錄 第壹篇 行政學基礎理論 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1-1 1-3

第二章 傳統理論或科學管理時期

1-59

第三章 修正理論或行為科學時期

1-81

第四章 整合理論或系統權變時期

1-109

第五章 當代行政: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 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

1-130

申論試題總覽

1-190

第貳篇 行政組織理論 第一章 組織概論與組織行為

2-1 2-3

第二章 組織結構與類型

2-45

第三章 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

2-77

第四章 組織發展、變革與組織學習

2-93

申論試題總覽

2-122

第參篇 方案管理(行政運作)

3-1

第一章 行政領導與授權

3-3

第二章 行政計畫與決策

3-38

第三章 行政激勵與溝通

3-72

申論試題總覽

3-105


CONTENTS- 2

第肆篇 政治管理 第一章 公眾關係

4-1 4-3

第二章 府際關係與管理

4-16

第三章 非營利組織

4-37

第四章 危機管理

4-60

第五章 公共政策

4-80

申論試題總覽

4-170

第伍篇 資源管理

5-1

第一章 人事行政

5-3

第二章 財務行政

5-76

第三章 公務管理與資訊管理

5-140

申論試題總覽

5-161

第陸篇 行政問題與實務專題 第一章 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

6-1 6-3

第二章 公共管理相關技術

6-45

第三章 民營化、公私協力與行政法人

6-74

第四章 行政環境系絡與比較行政

6-95

第五章 行政中立、行政倫理與行政責任

6-116

第六章 公共服務人員的角色與定位

6-174

第七章 全球化與治理

6-185

申論試題總覽

6-202


《第壹篇》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第 章 一章 第一

1-3

行政學導論

行政學的源起。 行政學的意義。   政治觀點。    管理觀點。  行政的意涵  公共政策觀點。    公共性觀點。    綜合性觀點。  行政學基   效 率 觀 念 與 傳 統 的 行 政 理 論 ( 1887 ~    1930 年)。  本概念      人 性 觀 念 與 修 正 的 行 政 理 論 ( 1930 ~   行政學理論    1960 年)。    發展階段    動態觀念與整合的行政理論(1960 年代    以後)。       追求專業的當代近期理論(1970 年代迄     今)。  行  行政學典範之演變。 政  學 政府任務與執行工具。  導 政府職能、行政國與行政權力 行政國。  論 行政權力的來源、擴張與抑制。  公共行政之本質 公共行政本質:公共性。     與追求價值 公共行政追求價值。   公共行政的性質(公共行政的獨特性)。    憲政體制。      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運作的主要原則      市場。     主權。 公共行政之功能   性分析 行政功能的特質。  現代公共行政之特質。 行政學之特性。  研究行政學之目的。  行政與企業管理的比較(公私部門比較)。


1-4

本章為行政學基本概念的介紹,命題重點計有:行政源起意涵、行政學 典範、公共性、行政國與行政權力、行政獨特性、公共財等議題。

行政學基本概念 一、行政學的源起 源起: 公共行政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一般均以 1887 年威爾遜(Woodrow Wilson)發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此篇 文章為行政的濫觴,此文源於 1886 年 11 月 3 日威爾遜在康乃爾大學發表 專題演講,講題為「行政的研究」,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立後修改而來。 威爾遜後來於 1913 年當選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逝世於 1924 年,享年 68 歲,後世尊其為「行政學之父」。 〈行政的研究〉內容重點摘要: 政治與行政分立(二分),行政學應獨立成為一個學科加以研究: 行政的領域是企業的領域,行政應獨立於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他說 :「行政問題不是政治問題,雖然政治為行政設立了工作,但政治不 應操縱公務機關的活動。政治是國家較大及較普遍的活動,行政活動 是國家個別的、特殊的及較細微的事情。」 藉此主張可瞭解行政學是從政治學領域中獨立出來,亦即行政學的母 學為「政治學」,政治行政二分為本文的核心主張,此主張亦為「行 政中立」概念的源起。 行憲比制憲還要困難:強調「經營憲法」比「制訂憲法」更為困難與重 要,藉此強調行政研究的必要性。 行政運作不在於追求「政治智慧的永久格律」(純理論),而是著重於 一些普遍受到忽略之管理政府的細節(實務技術)。 行政追求的核心為效率,而效率可以「師法企業」。 主張「廢除分贓制度,實施功績制度」。為了追求行政與政治分離、行 政中立與專業效率,故追求以「競爭考試」、「功績」、「效率與效能 」為核心的「功績制」,取代缺乏中立、政治行政糾結的「分贓制」。 行政改革應參酌他國長處並加以本土化,該主張成為「比較研究法」的 起源:Wilson 強調美國行政的一些缺失,必須借重法國與德國的經驗


《第壹篇》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1-5

來補救,但是必須加以美國化(本土化),此項主張對於日後行政學者 主張採用「比較研究法」,師法他國長處之際,應當加以本土化,具有 積極啟發的作用。 輿論應在行政實務中扮演適當角色:Wilson 強調輿論應扮演行政批評 與適當監督的角色,不應過度干預政府的專業判斷,而使政府無所作為。 應當強化行政人員的權責:Wilson 認為「權力並不可怕,除非其為一 種不負責任的權力。」所以其建議:賦予行政人員較大的裁量權,並課 以應有的責任,並以選舉與輿論加以監督控制,其假定:公務人員權力 越大,就愈會小心翼翼使用;權力愈小,就愈走向疏忽職守的結果,便 可能產生墨頓(Merton)所謂的「目標錯置」的弊端。 但相當遺憾,Wilson 的構想在當時並無受到學者的重視。直到 1941 年 《政治學季刊》重新刊載該文章後,行政學者才逐漸的加以重視,並深 受其影響。 相關重點: 1926 年懷特(White)所著《公共行政研究導論》,是美國第一本公共行 政的教科書。本書主張政治不應侵犯行政,管理應成為科學研究。自此之 後,公共行政的學術地位乃逐漸確立。 二、行政學的意義 賽蒙(Herbert A. Simon, 1947): 公共行政是有關於如何建構與操作一組織,以便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強調 「效率」)。 歐斯洞(Ostrom)與丹哈特(Denhardt, 1984): 認為公共行政即關於社會大眾在追求各種價值之變遷過程中的管理,強調 行政應與民主社會結合,並回應人民需求(強調「回應性」)。 全鍾燮(Jong S. Jun, 1986): 公共行政不僅是執行公共政策之工具而已,公共行政現已扮演設計與執行 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變遷之主導因素,亦即行政不僅講求效率與適應 環境,還需推動社會變遷,主導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的能力,此即前 瞻性策略規劃的能力(強調「前瞻性」)。 奈格羅父子(F. Nigro & L. Nigro): 公共行政是: 一個基於合作而組成的公共團體。 其範圍涵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政府部門與相關組織。 具有制定政策與參與政治過程的能力。 與私部門管理有明顯差異。


1-6 在提供社區服務時與甚多私人團體與個人關係密切。 羅聖朋(David H. Rosenbloom): Rosenbloom 在《公共行政:管理、政治與法律在公部門中的瞭解》一書 中使用不同途徑界定公共行政,認為公共行政是「管理理論」、「政治理 論」以及「法律理論」的綜合運用,同時也是政府立法、行政、司法部門 對社會進行全部或局部管制或提供服務的過程。 三、行政的意涵 廣義來說,行政即是公務機構業務之有效推行,意即舉凡政府機關或公務機 關的業務,如何使之有效的加以推行就是行政。就行政學發展歷程視之,可 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剖析,由最初的「政治」觀點,歷經「管理」觀點,到後 來的「公共政策」觀點,以迄最近強調的「公共性」觀點(亦即依行政學理 論發展觀點,四面向的行政意涵順序為: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 ,分述如下: 政治觀點―政府中行政機關所管轄的事務: 以「三權分立」為基礎:行政即政府部門所管轄的事務,代表人物魏勞 畢(W. F. Willoughby)。此觀點強調行政係獨立於立法與司法之外的 公共事務。 政治運用論:如古德諾(F. Goodnow)所云:「政治即國家意志的表現 ,行政乃國家意志的執行」為代表。 管理觀點―行政乃事務處理之方法與技術: 從「管理」觀點來解釋行政,則是「科學管理」運動以後,政府鑒於工商 界注重效率及成本觀點,而使得生產力、利潤倍增,於是想到將這些觀念 與方法引進到政府,以使政府效率提高,達成組織的目標。 古立克(L. Gulick):「POSDCORB」。(傳統行政七字箴言) 「P」即 Planning,為計畫或方案之制定。(計畫) 「O」即 Organizing,為執行計畫之機關組織及結構。(組織) 「S」即 Staffing,即全部的人力資源管理,包含:甄選、任用、訓練 及待遇福利等。(用人或人事管理) 「D」即 Directing,指機關上級人員對部屬之指揮監督。(領導) 「CO」即 Coordinating,指機關各單位、人員之間的協調聯繫。(協 調) 「R」即 Reporting,指下對上之工作報告,讓組織成員知曉組織之運 作及進展情況。(與行政五大功能中之「控制」功能接近) 「B」即 Budgeting,從事預算籌編、經費運用、會計作業、審計、


《第壹篇》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1-7

查核等財務資源方面的管理活動。(即預算與經費) 整個字的意思是:管理或行政即在制訂切實可行的計畫(P),建立合 理的組織架構(O),運用有效的人力資源(S),經由適切的指揮(D )及協調(CO),定期或適時向有關單位、人員及公眾作報告(R), 妥善的運用經費(B)以執行業務,並進行必要的管制與考核,該行政 意涵為「管理」觀點的代表。 尤偉克(Urwick):行政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技術。 懷特(L. D. White):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對許多人所作指揮、 監督、協調與控制。 費堯(H. Fayol):行政就是計畫(To Plan)、組織(To Organize)、 指揮(To Command)、協調(To Coordinate)、控制(To Control,又 稱監督考核)五大項目所構成之功能表現。(此即行政五大功能與管理 的五大程序) 「我國行政學之父」張金鑑教授曾以「15M」來說明行政的意義: 張金鑑教授於民國 24 年所著《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為我國第一 本行政學教科書,因此被尊為「我國行政學鼻祖」、「我國行政學的 建基人(Founder)」。  15M 計 有 :  Aim ( 目 標 ) ;  Command ( 領 導 ) ;  Communication(溝通); Harmony(協調); Improvement( 改善); Materials(物材); Motivation(激勵); Money( 金錢); Men(人員); Machinery(組織); Method(方法 ); Morale(士氣); Program(計畫); Room(空間);  Time(時間)。 公共政策觀點―行政即是政策之規劃與執行的過程: 因為戴伊(Dye)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 實已包含了所有的政府活動,因此公共政策即行政。 公共性觀點―行政即公共利益的實踐: 與 1968 年美國所發展的「新公共行政運動」(NPA)有著密不可分關 係,此運動亦影響了 80、90 年代以後,公共行政學術的走向與發展。 「公共性」(Publicness)做為公共行政的主要特質,在於公共行政為 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服務,其目的在實現公共目的,也就是對公眾的願 望與需求負起積極的責任。所以「公共性」指的就是公共行政為彰顯公 益,實踐公共目的,並積極負責的一種特性;此項特性不僅使行政學的 發展具備了「正當性」,有其固有的存在價值,更成為評判行政機關是 否有效能的唯一標準。


1-8 簡言之,在施行民主政體的國家中,行政在單純的管理活動之外,不能 片刻忘懷其根本的使命,即維護並創造公共利益、有效實現公共目的。 所以行政人員一方面要考慮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更要關注公眾 的需求與願望,積極發揮「效率」(績效)、「回應」及「前瞻」三種 角色功能。 綜合性的觀點: 張潤書教授將行政的涵義歸納為: 與公眾有關的事務,須由政府或公共團體來處理者。 涉及政府部門的組織與人員。 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 運用管理的方法以完成政府機構的任務與使命。 以公法為基礎的管理藝術。 以達成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為目的。

…公共行政界說(意涵)新觀點(林鍾沂教授版本) 夏福利茲和羅素(J. M. Shafritz & E. W. Russell)在《簡介公共行政》一書 中,認為行政的意涵並非一簡單的公共行政定義就可涵蓋,他們並在 Rosenbloom 主張的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徑之外,加上職業的觀點,以使公 共行政的界定和描述更周延。亦即此為行政「研究途徑」觀點下的行政意涵 ,且為較新觀點,分別說明如下: 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公共行政的存在不能跳脫政治的系絡,也因為政治 系絡的考量,使得公共行政有別於企業管理,而深具公共性。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的作為:基本上,公共行政涵蓋了政府各部門所從事 的各式活動與功能(行政、司法、立法、監察、考試等)。 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接的向民眾提供服務: 公共行政不只是由政府機關本身提供各式的財貨與服務給民眾,如公 立學校的設置。(直接服務) 有時亦由委託的機構代為提供和執行服務,如汽機車的違規拖吊,它 們仍要接受政府的監督、考核等。尤其是 1980 年代以後,美國的雷 根政府、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政府,均厲行民營化政策,政府不再扮演 操槳的角色,而是「領航」的角色。(間接服務) 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訂循環的一個階段:政府部門或人員為處理大眾 關心的問題或事件,所採取之有目的的行動方案。 公共行政是在執行公共利益:


《第壹篇》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1-9

公共行政被寄予厚望去達成公共利益的目標。也許公共利益的界定相 當的模糊,但它卻是主要的哲學論點。 根據李普曼(W. Lippmann)的論述:「假如一個人能夠看得清楚、 理性思考,以及公正與仁慈的行動,那麼他所做的選擇就被認為符合 公共利益了。」 公共行政係指集體的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為之的事情;公共行政旨 在提供公共財,乃是關係全體民眾福祉的基礎建設。 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主張公共行政需要從政治學中獨立出來,發展出獨 特的管理方法。 公共行政係涉及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行政機關的實際運作乃代表將 全國民眾所託付的法案付諸實施,其工作便是行政部門有效的管理。 公共行政是種管理專業:一般行政運作的推動落在中層管理者的身上, 由他們負責高階官員所制定的政策執行,以及日常事務的管理運作。 公共行政是種官樣文章的米老鼠(Mickey Mouse):  1930 年代,迪士尼(Walt Disney)著名的卡通人物米老鼠,給人的 印象是費了很大的勁,卻一事無成,事情做一做,卻無下文。 將其用到政策或管制上,便會讓人覺得行政運作沒有需要、空洞、愚 蠢或令人厭煩,例如雷根總統就曾抱怨道:「美國政府達成預算的政 策,就像任何政府機構所經歷的那種最不負責的米老鼠戲碼。」 公共行政是種藝術,而非科學;反之亦然: 即使公共行政是種管理實務,但它卻需要幾分的藝術天份。 此外,唯有擁有更多的科學知識,才越有可能成為好的行政管理人員。 公共行政的法律界說:公共行政是國家主權觀念的作為,其創造和運作無 不涉及到法律的規範,若能從法律觀點來界說公共行政不但合適,而且可 提供另類的思考。 公共行政是指法律的運作:公共行政的主要作用乃在執行公法,沒有法 律的基礎,行政是行不通的。 公共行政是種管制: 政府的職能不但提供服務,而且也實施管制,管制是最古老的政府功 能之一。古代巴比倫帝國《漢摩拉比法典》中即規定:「一位泥水匠 蓋了房子若倒塌壓死了人,即應處以死刑」為代表。 政府管制的功能無所不在,人從出生到死亡無法脫離行政的管制。 公共行政為國王的恩典(The King's Largesse): 公共行政最早的意義是指國王所恩賜的財貨、服務和榮譽之提供。因 為國王擁有一切,在御令下他所給予貴族和平民的恩賜和犒賞,即為


1-10 行政運作的表現之一。 受到此一理念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在現代的行政運作中,主管階層 會有意無意中對聽話的部屬提供特殊的好處或額外的利益。 再者,根據 Shafritz & Russell 的分析,現代國家的福利制度亦源於此 種道理。 公共行政是盜竊行為(Theft): 長久以來,西方國家認為政府僅應止於警察和軍隊的保衛,不應介入 民眾的日常生活。所謂「政府管理越少,便是越好」的自由放任主義 的理想。 其實,公共政策的倡導,代表著社會資源的重分配,其目標乃將一個 人的福利與利益加以重新分配而轉移給另一個人。這在自由派人士看 來,政府政策無異是種盜竊。 公共行政的職業界說: 公共行政是種職業類別:一般而言,在政府機關中工作的人,都被統稱 為行政人員。 公共行政是文稿競賽(An Essay Contest):在科層生涯中一個人的成 敗興衰和其寫作能力實有密切的相關以及升遷的良好保障。(文稿競賽 可譯為「作文比賽」) 公共行政是行動中的理想主義(Idealism in Action):希望藉著組織的 力量,能夠完成個人的志業和服務社會的「偉大理想」。 公共行政是種學術領域:公共行政應維持一學術的正統領域,只有獨立 的地位,才能顯示本身的學術健全與活力。 公共行政是種專業活動: 何謂專業?根據傳統的定義,認為嚴格的專業應具備六項特質:涵 括一種全職的職業;具備一種規範、行為期望和倫理典則(A Code of Ethics);為提昇並維護該種水準而設立的專業組織;專業化 知識是以教育、訓練為基礎;惟此種知識須經正式鑑定過程始可證明 ;以服務為導向;由於具備專業知識,專業人才於決策時,享有 一定的自主權,惟此種自主權須以落實責任為限。 以此標準來檢視公共行政,使得行政知識越趨專業主義的水準。 四、行政學理論的發展 自 1887 年至今,行政學的理論發展約可區分為四大階段,說明如下: 階段一―效率觀念與傳統的行政理論(1887~1930 年): 自從 18 世紀後半葉發生「產業(工業)革命」後,以「效率」為指標


《第壹篇》第一章 行政學導論

1-11

的工業化浪潮逐漸襲捲全世界企業界與行政界的努力重點,於是產生了 傳統的組織與管理理論。 一般而言,傳統理論將機關組織視為一個靜態的機器,然後尋找各種最 佳原則,以使組織有效的運作,達到高度效率的要求,並不重視人性的 因素。為一種嚴密監督、集權、控制的管理哲學。 階段二―人性觀念與修正的行政理論(1930~1960 年): 此一時期主要是以人類行為及工作動機做為研究的重點―由「人群關係學 派」學者所主導。他們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人類學及政治學等 學科的方法,研究機關組織人員的問題,並透過實驗的印證,確認人乃是 管理的中心,認為組織中的社會、心理等與「人」有關的因素,才是管理 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階段三―動態觀念與整合的行政理論(1960 年代以後): 1960 年代以後,各種環境因素均產生鉅大變化。強調組織結構及工作程 序的傳統理論,與強調人性因素的修正理論,已無法再各自堅持是放諸四 海皆準的唯一最佳理論,於是系統理論以整合者的姿態應運而生,而由系 統理論所衍生的權變理論,也就從 1960 年代迄今成為行政理論的主流。 階段四―追求專業的當代近期理論(1970 年代迄今): 回顧四十多年來的發展,就主流學說觀點而言,匯集成為三大學說:新 公共行政(NPA);黑堡宣言;新公共管理(NPM)。前兩者立場 相近,肯定行政機關人員角色,應為政府治理過程的正當合憲參與者;後 者強調向企業取經、引進市場、講究成果(績效)。兩者迥然不同,有如 公共行政思想界的左派與右派。 五、行政學典範之演變 典範(Paradigm)理念的意義,首先是從孔恩(Thomas Kuhn)在 1962 年出 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中提 出的。典範係指在一個正規的學科中,用以規範其問題概念、假設、研究方 法、假定、理論和語言等的基本共識,並且獲取正當的地位。此外,所謂理 論(Theory)係指「一套相互關聯的觀念、定義及命題」,以界定各項變數 間關係,將現象有系統展現,其目的在解釋與預測現象。 典範之概念分述如下: 典範是一種信念或信念系統:所謂信念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接受信以 為真,而不必再去證明的看法。 典範是世界觀(A Way of Thinking):典範乃是世界觀,一般性的觀點 及分析複雜的真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典範是一種觀察的方式(A Way of Seeing):典範也是一種觀察的方式


1-12 ,這種出發點往往是自明的或隱示的,不經意的流露出來。 典範是一種普遍性的觀點:典範是學術社群所共同持有的信念系統,為 一種普遍性的觀點。 典範是最高的「共識單位」:典範不僅具有信念的普遍性,為一群人所 共同持有,更具有共識單位,亦即為各社群所共享的信念系統。

…典範形成過程(林鍾沂教授版本) 〈版本一〉根據孔恩(T. Kuhn)的描述,典範的形成係依循下列過程而發展 前典範階段→典範階段→危機階段→科學革命→新典範階段…… 前典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存有許多不同的理論派別,彼此競爭,沒有 單一的理論能凝聚論者的共識。 典範階段:一旦科學的學問累積相當的知識和理論,主導性典範即得以建 立。在主導性典範之下,相關的科學社群不容許社群成員挑戰主導典範中 的理論概念。這種特質稱為「正規科學活動(常態科學)」。(如三大時 期的行政學) 危機階段:一旦主導典範面臨許多異例(Anomalies),無法有效解決科 學難題(解謎)(Puzzle Solutions),典範危機就會形成。(如新公共行 政的出現與倡導) 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必然跟隨典範危機而至;在科學革命中,多數論者對 主導典範提出質疑,並構思其他可能的代替典範。一旦替代典範較既存的 典範更能有效解決問題,新的典範從而產生。(當代行政) 〈版本二〉典範變遷過程 依據上述典範變遷過程之順序,可另以下列方式表示: 典範Ⅰ→常態科學→異例→危機→革命→典範Ⅱ (主導性典範) (替代典範) 行政學五大典範: 學者亨利(Nicolas Henry)在其 1989 年所著的《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 一書中,將行政學典範分為五個典範時期: 典範一―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 強調政治是國家意志的展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時間:1900~1926 年。 代表人物著作: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