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45

Page 1

解構申論題倒金字塔答法 ......................................................

0-1

單 元 一 政治學的基本內涵: 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

1-1

單 元 二 政治學的研究類型與發展階段 ..............................

2-1

單 元 三 行為學派的政治研究途徑(兼論公共政策) ......

3-1

單 元 四 重要政治思想與理念整理(中古與近代的開端)

4-1

單 元 五 民主政治與民主化理論 ..........................................

5-1

單 元 六 政府體制與改革(兼論地方政府) ......................

6-1

單 元 七 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 ..............................................

7-1

單 元 八 政治參與及投票行為 ..............................................

8-1

單 元 九 民意與民意調查(兼論政治溝通) ......................

9-1

單 元 十 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文化 .......................................... 10-1 單元十一 政治發展理論與政治意識型態 .............................. 11-1 單元十二 國際政治理論 .......................................................... 12-1 《附錄》歷屆試題 ...................................................................... 13-1


1-2 縱橫政治學

政府的藝術  公共事務 「政治」的界定   妥協與共識    權力與資源的分配   政治就是衝突  政治的特徵  政治是團體的衝突    政治行動的策略   政治衝突的特徵  政治定義的辨析   焦點探討:權力的三面向;何謂政治權力? Weber 的「   支配類型」;囚徒困境 政  治 新制度論 政治學教室:新、舊制度論的差異 學   的 國家的定義   基 國家的組成要素  本  國家的型態與規模 內 國家論    國家與政府的區別 涵   國體與政體的區別    國家的學說    政治學教室:政治的起源(國家的起源);國家權威被人民   服從的原因?  「主權理論」探析   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 國家概念的當代挑戰  民營化趨勢的影響    地方化趨勢的影響    焦點探討:美國政治學者 Roskin 對「政府」的分類;正當 性、主權與權威的差異;國家的構成要素─領土;國家的構 成要素─主權


《單元一》政治學的基本內涵: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1-3

本單元是進入政治學的基本功,亦是學員培養政治「敏感度」的 關鍵單元。請學員們試著先想想,為何每當各種災難過後(特別是颱 風過後的救災行動),媒體總會下一個奇妙標題:「災難政治學」? 又譬如,當政治人物出席某些宴會場合時,媒體也下了一個類似的標 題:「座位政治學」?更有甚者,前些日子鬧騰一時的「東亞青運」 事件,也被冠以「體育政治學」?這三件事情之間其實有其共通性, 那就是記者先生/小姐們看到了「衝突」(Conflicts)因子躲在事件 背後。是以,根據多數學者的看法,「政治」的主要特徵即是各持不 同政治利益之團體間的衝突。順著這個思維邏輯,政治學做為一門人 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它就是在探討人類如何從「不合作」進而「可 能合作」的過程。讀完本單元,學員必須能回答如下問題: 有那些重要的政治學者對「政治」做出受人肯定的「界定」?這些 定義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連性? 根據政治學者 Ranney 的看法,政治現象的主要特徵為何?如果人 們想要發揮政治影響力,有那些策略或管道可供採擇呢? 政治學者特別關注「國家」的作為。「國家」與「社會」這兩個領 域存在那些差別? 何謂「權力」(Power)?可以在那些層面將這個抽象概念操作化 ?又德國社會學家 Weber 對這個概念提出那些獨特見解? 何謂「賽局理論」(Game Theory)?其對政治現象提出何種不同 的解釋?  20 世紀末,社會科學領域興起「新制度論」的研究途徑,這個新 典範與過去政治學者看待政治現象的立場有差別嗎?


1-4 縱橫政治學

、試比較「正當性」(Legitimacy)、「合法性」(Legality)對於政權 建立的重要性,並說明「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在這兩 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東海政研所】

、試分別從決策面向、非決策面向與文化面向探討權力之內涵。 【調查局】 、Max Weber 將權威(Authority)分為那三類?另請敘述官僚組織的主 要角色為何?

【調查局】

、簡述國家的定義、構成要素及形成的方法。國家建立後會有何危機? 試從上述概念分析全球化對國家有何影響,並舉例說明之。 【地三】 、何謂「新制度主義」(The New Institutionalism)?新制度主義與舊 制度主義在政治學研究上有何差異?

【身三】

、國家權威(State Authority)在近年來遭逢相當大的挑戰,請由全球 化、地方化與市場化三個層面分析之。

【身三】

、人民何以服從國家權威?人民何以認可國家統治的正當性?除了法律 以外,試指出五項相關因素,並說明之。

【身四】

、何謂利益團體?在民主國家中,其發揮影響力的行動策略有那些?請 說明之。 、請說明利益團體活動的主要方式有那幾種?

【退三】 【普考】

、政治學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經歷了一連串研究途徑的轉變,並 引進其他學科的概念與方法,因此產生多元的研究途徑供研究者選擇 。請任選一種研究途徑,敘述其內涵與特性,並以「政府體制」為主 題,說明如何以此途徑進行分析?

【政大政研所】

、對「權力」(Power)的研究可說是政治學的基本要務。請分別從多 元主義、菁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解釋「權力」並比較之。 【政大東亞所】 、何謂「主權」?其源起與發展過程大致為何?對國家有何意義?目前 又面對著何挑戰?

【中興國政所】


《單元一》政治學的基本內涵: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1-5

、權力(Power)是政治學的重要概念。請以道爾(Robert Dahl)對權 力的界定,比較其與影響力(Influence)及權威(Authority)的區分 和關聯。

【地三】

、對於「什麼是政治」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請分別從規範的、權力的 與政策制定的三面向,說明政治的意涵。

【身三】

、正當性、主權和權威三種概念有何不同?並據此闡述目前我國政府和 領導者所面臨的挑戰。

【東吳政碩】

、在政治學的研究中,有不少學者提出「重返國家」的理論訴求,主張 國家應取代「政治系統」成為研究政治的主要取向。請分析它對「政 治系統」論的批評為何?又它為何主張國家高於社會,甚至可以干預 社會?

【地三】

、正義,是政治理論和實踐中常見的詞彙,但各界迄未能對其意義形成 一致的見解。試分別說明羅爾斯(J. Rawls)和諾錫克(R. Nozick) 兩人所倡議正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地三】

、最近有許多的團體都向政府進行抗議行動,包括發動太陽花學運的學 生團體,或者是反對 12 年國教的家長團體等。這些團體的性質是一 樣的嗎?請問,在政治場域中有那些不同的利益團體?其次,利益團 體接近政治的管道有那些?

【臺大轉學考】

、政治學中的「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有若干不同的 學派。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為其中一個結合政 治與歷史的分析途徑,試問何謂歷史制度主義?其主要內涵為何?其 理論限制為何?

【身三】

、韋伯(Max Weber)在論述人類群體中的權威(Authority)是如何產 生時,曾提出所謂正當性(Legitimacy)的概念,並提出三種正當性 的類型,請說明之。

【普考】

、權力是政治學中最為重要的研究焦點。請說明權力的主要定義,以及 對於政治權力的各種不同的解釋因素。並提出你的看法,你認為那一 種說法對於權力的解釋最有道理?為什麼?

【臺大轉學考】

、請問政治學研究途徑中的新制度主義有那些流派、特徵和研究主題? 【原三】


1-6 縱橫政治學

、界定政治的本質有許多途徑,其中之一就是將政治界定為權力的行使 ,何謂權力?路克斯(S. Lukes)提出三種權力的面向(Faces),請 問是那三種?

【調查局四】

、依據德國社會學家 Max Weber 的觀點,「官僚組織」(Bureaucracy )的六項特性為何? 、請說明當代主權國家的基本特徵。

【調查局三】 【調查局四】

 、 政 治 學 研 究 於 一 九 八 ○ 年 代 興 起 了 歷 史 制 度 主 義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研究途徑,請討論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取向、特 色與成果為何?

【地三】

、試說明「正當性」(Legitimacy)、「主權」(Sovereignty),以及 「權威」(Authority)的意涵,並闡述這三者的關係。

【身三】

 一、「政治」的界定(依 A. Heywood 見解整理) 任何人若想嘗試釐清「政治」的意涵,必須面對以下兩項問題:第一個 問題是人們經常將「政治」一詞與日常生活事物發生聯想,甚至視其為 「骯髒」的字眼,難以透過不偏不倚和冷靜的態度來加以探究;而第二 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在於甚至連政治學者之間也未能對政治的意義達成一 致的看法。政治學者 Heywood 對「政治」採如下之定義:「人們制定 、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儘管已經相當周延,然將此定 義抽絲剝繭加以審視,就會浮現諸多對立的觀點。有關對「政治」的不 同看法,茲整理如下: 政治乃是政府的藝術: 代表人物:美國政治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 主要意涵:在很多方面,政治是「與國家有關的事務」,此一觀點 反映了學者對政治的研究將焦點集中於政府的人事與機構。因此, 就本質而言,政治研究即是政府研究,或者更廣泛的說,即是研究 「權威」(Authority)的運作。譬如美國具影響力的政治學者伊斯 頓將政治界定為「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而所謂的政治乃是指政府回應社會壓力的各種過程,特 別是透過效益、酬賞或處罰的分配來回應。據此,「權威性的價值


《單元一》政治學的基本內涵: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1-7

分配」結果為社會所接受,且對一般大眾形成約束。從這個角度來 看,政治與政策或權威性的決策有關,而這些決策為某個社群確立 了行動計畫。  人物側寫(Profile)─David Easton  美國政治學家、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倡導人、政治系統論的創立者。1917 年 6 月 24 日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 多種學位。40 年代後半期起一直執教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系。主要著 作有《政治系統:政治學現狀研究》(1953)、《政治分析的結構》( 1965)、《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1965)等。  政治是公共事務: 代表人物:古希臘政治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德國政治 哲學家鄂蘭(Arendt)。 主要意涵:此看法將政治界定為是一種「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務 」。換言之,「政治」與「非政治」之間的區別,就好像將生活中 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予以區分一樣。這類看法可以遠溯至古希臘 政治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其認為「人類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動物」, 唯有在政治社群中,人類才得以過著「良善的生活」。從這個角度 而言,政治是一項道德的活動,涉及如何開創一個「正義社會」, 也因此被亞里斯多德視為「首要科學」(Master Science)。此外 ,德國政治哲學家鄂蘭亦認為,因為政治涉及自由與平等公民之間 的互動,所以是人類活動中最重要的形式;政治賦予生命的意義, 也因此肯定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 評價: 正面:政治具有「公共的」特質,放寬了我們對政治概念的理解 ,特別是將經濟事務從私人活動轉換成公共領域。據此,政治的 形式可以在工作場所找到其蹤跡。 負面:對自由主義思想家而言,儘量縮小「政治的」領域意味著 對個人自由與選擇領域的相對擴大;而當政治轉換成「公共」意 涵之後,似乎意味著個人領域將受到政府更大的壓縮。此外,女


1-8 縱橫政治學

性主義學者也指出此界定不夠寬廣,似乎意味著政治在自家門口 就已經止步。  人物側寫(Profile)─H. Arendt  在德國出生的美國政治學家和哲學家,以其關於猶太事務的批判性寫作及 對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鄂蘭在德國的漢諾威和普魯士的柯尼斯堡( Konigsberg,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長大。1924 年起分別在馬爾堡( Marburg)、弗賴堡(Freiburg)和海德堡等大學學習哲學,1928 年獲得 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馬爾堡學習期間,與她的老師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展開一段浪漫戀情,直到 1928 年才結束。1933 年海德 格加入納粹黨,並以弗賴堡大學校長身分開始進行強化納粹政策教育,鄂 蘭是猶太人,被迫逃往巴黎。1940 年她與哲學教授布呂歇爾(Heinrich Blucher)結婚。1941 年再次逃離納粹的追捕,與丈夫移民至美國。  政治是妥協與共識: 代表人物:英國政治學者柯利克(B. Crick)。 主要意涵:政治被視為是解決衝突的特定方式,亦即藉由妥協、折 衝與談判,而不是透過武力或赤裸裸的權力鬥爭。這意味著政治被 描繪成:「達成可能解決途徑的藝術。」譬如學者柯利克即將政治 描繪成「為秩序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選擇妥協而非暴力和壓制。」 評價: 正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可視為是比較文明的解決衝突手段 。人們應該重視政治的正面功能,並應該隨時準備參與其所屬社 群的政治生活。 負面:可能過於偏重發生在西方多元主義國家的政治運作形式, 且將政治武斷地等同於選舉的抉擇與政黨的競爭。 政治是權力與資源的分配: 代表人物:美國政治學者拉斯威爾(Lasswell)。 主要意涵:該定義並非將政治侷限於某一特殊領域,反而認為政治 見於所有的社會活動中。換言之,政治指涉社會運作過程中,有關 資源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就實質內容而言,政治就是「權力」,


《單元一》政治學的基本內涵: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1-9

指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目標。此觀點的形成因素在於 社會資源的稀少性,因此,政治被認為是在競奪種種稀有的資源, 而權力正是進行此類鬥爭的手段。 評價: 正面:以女性主義角度而言,因為傳統對政治所做的定義,相當 程度將女性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婦女傳統上被限定在「私人」 領域,主要是履行家庭和家政的職責。因此,女性主義者抨擊「 公共/私人」二分法,宣稱「個人就是政治」,關切「日常生活 的政治」。 負面:容易形成政治即是壓制和鎮壓的負面觀感。  人物側寫(Profile)─H. Lasswell  美國政治學家。1902 年 2 月 13 日生於伊利諾斯州的唐尼爾遜。1918 年入 芝加哥大學,1926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1938 年在芝加哥大學教授 政治學。1939 年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執教。1952 年任耶魯大學政治學 教授。1954 年受聘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1955 年當選美國政 治學會會長。1978 年 12 月 18 日逝世。主要著作有《世界政治與個人不 安定》(1935)、《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什麼時候和如何得到?》( 1936)、《我們時代的世界革命》(1951)及與美國學者 D. 勒納合著的 《政策科學》等。拉斯威爾較早地將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 政治學研究,為政治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主張政治學應側 重研究政治權力和權力主體,成為政治學權力學派的代表。他還是政策科 學的積極倡導者。  二、政治的特徵(依 Ranney 見解整理) 政治就是衝突: 政治係制訂政府政策的過程,其主要特徵即政治到處都涉及「衝突」 。換言之,政治乃是人群中為嘗試獲取不同的目標以及滿足相對立的 利益,所進行某種鬥爭的形式。衝突是人類生活本身非常自然的產物 ,主要發生於下列兩個層面: 生活的衝突:發生於「社會」層次。所謂「社會」,係指生活在共


1-10 縱橫政治學

同環境並且享有共同傳統、制度、活動和利益的群體。生活大部分 必須建立與他人的互動關係,惟人們彼此之間的最大差異來自於所 持有之價值觀的不同。於是,我們必須與追求不同目標甚至相同目 標的人以各種方式競爭,故衝突乃是必然且無可避免的事實結果。 政治的衝突:不論處在何種類型的社會,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某些價 值如果想要得到滿足,就需要制訂一套規則來約束每一個人。因此 ,所謂的「政治利益」(Political Interest)是指政府在作為與不作 為中,個人或團體將獲得或損失的一些價值。在大部分的社會,大 多數人將政府行動視為是形成權威以及制訂規則的最佳途徑。於是 ,何種規則應該被制訂就成為政治衝突的來源。 政治是團體的衝突: 政治第二個普遍性的特徵是:敵對的兩造人馬各有其支持的基礎。在 大部分的衝突裡,敵對的兩造人馬是分別由覺得利益相同的人所結合 而成的勢力。因此,大部分的政治衝突都是團體間而非個人間的衝突 ,從而形成政治乃是針對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 的衝突。以下說明不同種類的團體參與政治的情況: 類別或類群團體(Categoric Group):或是有些人所謂的「社會階 層」(Social Stratum),意指一些共同具有一項或更多特徵之人( 例如年齡 21 歲以下之人、年收入在 100 萬以上之人、金髮女郎等 )。這些團體成員可能意識到和可能無法意識到彼此間所具有的共 同特徵,也因此較難將這些特徵視為他們產生一致行為之重要和直 接源頭。 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意指一個有組織的利益團體,其行 動是透過影響政府官員和政策,以獲致他們心目中的一些目標。換 言之,當人們採取行動以保護或促進一項共同利益時,其主要活動 之一是在迫使政府做些他們所期望的事或阻止政府做些他們所不樂 見的事。 政治行動的策略: 政治是個人和團體之間的多方衝突,其行動是在促使政府做出有利於 其團體的政策。常見的政治行動如下:


《單元一》政治學的基本內涵:政治衝突、政治權力與國家理論 1-11

遊說:意指壓力團體的代表致力影響公職人員,使其依照該團體的 意願行事。其中,「接近管道」(Access)是成功遊說的第一個要 件,指爭取得到政府權威當局聽其訴說的能力。此外,以下次選舉 進行抵制或競選捐款方式也是常見之手段。 對政黨內部的運作:有鑒於政黨提名大多數候選人角逐政治職位, 於是政黨決定了候選人大部分的看法,所以沒有任何大型壓力團體 會忽視主要政黨的運作,並且和自己立場相近的特定政黨保持密切 的關係。 媒介宣傳:19 世紀時,大部分民主國家的壓力團體偏重將焦點集 中於政治圈內的遊戲,但自 20 世紀末開始,其發現一般民眾的意 見對團體的成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於是,透過各種公共關係的運 用,利益團體明瞭必須塑造有利於其政治目標的民意氣氛並藉以支 配大眾民意的走向。 訴訟:指進行法律控告的過程,其間稱為原告的個人或團體,要求 法院責令另一稱為被告的團體或個人從事某事或停止某事。當壓力 團體在前三種手段中甚少獲得進展時,此策略就常常被採用。 示威:「抗議團體」(Protest Groups)經常採取此策略,譬如群眾 遊行、高呼口號或封鎖道路等等。其有以下共同特徵: 示威涉及團體成員直接和積極的參與。 示威有時會激起敵對團體和警方的過度反應,可能引起外圍團體 的同情。 大多數的示威都是意圖吸引大眾的注意,很多團體透過媒體的曝 光而有所斬獲。 罷工與抵制:前者意指工人為了經濟目標所做的集體停工,且用以 實現某些政治的目標;後者是指某個利害相關的團體拒絕與另外一 個私人團體或政府機構往來,以達成其經濟或政治的目標。 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運動:由 40 年代印度之父甘地所發展而成的 政治技巧,又稱為「沙特雅哥拉哈」(Satyagaraha),意指拒絕遵 守某些法律或政府的命令,其目的是為了影響政府的政策。 暴力:指以生理上的力量來殺害或威嚇政治對手。比如恐怖主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