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60

Page 1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1

第二單元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2-1

第三單元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3-1

第四單元

歐洲勢力的崛起

4-1

第五單元

遽變的時代

5-1

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6-1

第七單元

歷史的轉折

7-1

第八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我們生長的時代

8-1

第九單元

近代以降文化發展

9-1

第十單元

臺灣史早期歷史(原住民、荷西、明鄭

10-1

時期) 第十一單元

臺灣史清領時期

11-1

第十二單元

臺灣史日治時期

12-1

第十三單元

臺灣史戰後時期

13-1

歷屆試題

14-1


1- 2

一、石器時代的社會與文化 遠古: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動物出現於地球大約四百萬年前,二十世 紀,考古人類學家在非洲找到「猿人化石」,是至今發現最早的猿 人遺骸,這可能是人類的遠祖。 人類源於非洲,其後擴散或遷徙到世界各地。人類最早的文化是石 器文化,考古學者根據使用石器的精粗區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 時代。 人類遷徙:根據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研究最早人類出現起源於東非 地區,於第一次遷徙時來到小亞細亞(約今巴勒斯坦、土耳其地區 ),並在此地區發展村落,之後部分人類繼續遷移至中亞(黑海、 裏海間)並以此為東向分支點向北(蒙古、西伯利亞、北美)、中 (中國河西)、南(西亞、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區遷徙;亦 向西、向南遷徙至中、東歐、南歐等地區,現今人類族群的分布大 致確定。 人類遷徙的原因: 尋找食物:舊石器時代人類以採集、漁獵作為食物來源的取得方 式,為尋找野生動物、植物、水源等以滿足生活所需。 生存競爭:因某一地區食物資源豐富,吸引不同族群在此競爭, 其失敗的一方為求生存,只好潛逃遷徙至其他地區生活。 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因人類具有以下特徵,使克服自然地理障礙 而適存於地球,進而主宰自然界成為主人。 身體體質的成長、進步:直立的姿勢、用兩肢走動的能力使人得 以肩負食物。前肢能運動、搏鬥並自由行事,如撿起東西,拿在 手中揮舞作威懾狀,並作為武器,或以之搜尋找可能的食物來源 。腦容量增大也使人類的智慧增加,更利於生存競爭。 製造與使用工具:懂得使用繩、舟船、碎石製成利器及簡易的石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

3

斧等,使生存條件更為優越,生活更便利。 語言的發展:使個人和群體間有更好的交流,訊息、經驗可以口 傳;並藉語言可以溝通、協調與合作,增加生存的優勢。 生活經驗、知識累積、進步:人類有較長時間從父祖、長輩中學 習很多經驗、知識,因而可以累積,加上不斷嘗試與努力,能掌 握更多、更豐富生存技能,使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大增。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時期十分漫長,當時人類以敲擊方式打製石器,以利於 手的掌控與使用。居住於天然洞穴,以採集、漁獵為生。學會使用 火,使人類的生活與文明邁進一大步。 可能已有初步的社會組織,也有藝術創作、宗教思維能力,洞穴壁 畫即是很好的證明,他們可能已有原始宗教崇拜與信仰行為。例如 :法國的拉斯科(Lascaux)的洞穴壁畫。 新石器時代: 到了大約距今一萬年前,人類逐漸以磨製方式製作石器,進入「新石 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在人類生活上有下列重要變革: 農業發明: 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文明進展是農業發明。人類開始把野生植物 栽培成農作物,帶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人類不再是天然食物 的採集者而是生產者。 根據考古發掘及研究,農業最早出現的地方可能是在地中海東岸 山坡丘陵地,其後傳到西亞、埃及與歐洲。世界其他地區則可能 是獨立發展,如中國華北的旱作粟類、華南的水稻、中南美洲的 玉米、馬鈴薯等。 自從人類生產食物以後,對大自然的依賴性降低,生存條件提高 ,並有較充裕的時間從事文化創造。 牲畜飼養: 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覺狗、豬、羊、牛等野生動物可以馴服飼 養。 藉由圈地圍欄飼養牲畜,供應肉食所需。


1- 4

陶器製作: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將黏土(或泥土)加以烘烤作成 容器、盛物器等。這些陶製盛水、貯存器、煮食器等發明有利於保 存用水、食物等。 農村聚落: 由於農業生產力的提升,部分人們可以脫離農業生產而致力工商 業(或其他行業)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漸形成;而農村社會中的 部落族長、宗教領袖成為農村管理、統治階級,社會上的階級制 度,乃應運而生。 定居的農村社會中為了爭奪田地、水源等資源,很容易產生衝突 。因此,為了維護社會規範與秩序,有了政府、法律制度的出現。 二、文明的開始 城市的形成: 新石器時代末期,很多農村聚落發展成為城市。城市出現代表社會 分工、社會階層組織的多元化、複雜化,而統治者能動員龐大的人 力、物力創建城市,也反映嚴密政治組織的建立。 有些城市更進一步發展為「邦國」(State),「邦國」中有專職的 統治階級,也有屬於被統治階級的平民和奴隸。 城市人口眾多而集中,代表社會分工精細、組織複雜、與周圍村落 保持一定政治、經濟關係。二十世紀初,考古隊在兩河流域發掘到 烏拜(Ubaid)城市(約 5300B.C.),其後又發掘烏爾克城(Uruk, 約 3600B.C.)。自此,兩河流域大量出現城市及基本型態,以神 廟為城市的政治、宗教中心,而祭司為城邦的統治者。 青銅的冶鑄: 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知使用金屬,最早 使用的金屬是銅,其後是冶煉銅(又稱紅銅 ),在冶煉的過程中,逐漸學會銅與錫的合 金青銅。 青銅易於鍛製,因此被冶鑄成為各種工具、

在土耳其的恰約尼遺 址發現西元前 7000 年銅礦石直接打製的 別針、鑽孔珠、擴孔 錐等製品。

武器與器皿等重要材料。根據考古研究,約 在西元前 3000~2000 年之間,世界主要文明地區如兩河流域、印度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

5

河流域、黃河流域等都已進入「青銅時代」。 文字的發明: 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知識與經驗可以延續與傳遞,歷史的記載也成 為可信的紀錄。 約在西元前 4000 年,最早的文字產生於兩河流域,創造者是蘇美 人。其後埃及、中國、印度等地也都有文字的發明。 三、神話思維的萌生 對於生死的思索: 早期人類面對動物、植物乃至於人類本身,進行思索生死及深層的問 題,如:來源、支配命運、何處去往等問題。 新石器時代的信仰: 人們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或「擬人化神靈」等具有威力,主宰自 然界變化、支配人間吉凶禍福。因此,為祈福避禍,而修建神廟、 奉獻祭品、遵守禁忌等。 在此時代中,人們以各種神話來思考或解釋許多問題,進而影響他 們的言行舉止、社會規範等,這種現象我們通稱「神話思維」。 在西亞,人們接受多神信仰,相信神明有賜予福禍的力量,藉由自 然力量,例如:乾旱、水災來處罰人類。神廟是神明居住之所,統 治者都盡力建造精美雄偉神廟、豐盛的祭品、神聖的祭儀來取悅神 明。但神與人間存在一道鴻溝,凡人無法與神直接溝通。於是宗教 演變成專業,祭司(或巫師)成為一種專職,只有他們能知神明旨 意,也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成員。 四、大河文明【地四】 河川的功能: 河水提供人類水資源,生命不可缺的「水」,灌溉洗滌之用;河中孕 育豐富漁產,供應人類的食源;河川也利於交通、商貿進行,大河流 域因河水氾濫沖積,帶來肥沃,易於耕種的土壤,加以取水便利,有 利農業發展和人群聚居,而水中豐富的漁產也是人類的食物來源。農 業盈餘能供應密集人口,遂逐漸發展出城市和農業生產以外的職業分 工,文明乃由此發展。


1- 6

河川氾濫: 河川雖有上述諸多功能、便利,但由於河川的氾濫,人們為了治理河 川,進而產生一些結果與影響: 因河川流域廣大,可能涉及多個農村部落聯盟,為共同治理河川, 需推舉出共主來主導,促成了統治階級之形成。 因河道開挖、灌溉、修築防洪堤岸等工程,需要各部落分工合作、 彼此技術交流才能完成,促使了科技文明的發展。 為保衛工程的進行,需要士兵來維持現場秩序並抵禦外族入侵,以 利工程順利進行,因而促成軍隊的產生。 為保護人民安全,免於河川所淹沒,因而建造城市,以備不時之需 。大河流域適宜農業發展,養活更多的人口,發展城市與社會階層 化;大河流域所形成水陸交通網絡,有利商貿進行,也利於文化交 流。因治理河川,也發展一些技術、科技等,成為人類豐富的文化 遺產。 宗教祭司出現,用以解釋神意,間接強化了祭司的權威。 因河川氾濫或灌溉後之農地,政府須計算其面積多寡,對土地進行 整理,開始運用測量技術、數字,促使數學、幾何學的發展。 五、兩河流域古文明 文明的搖籃: 位置: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間廣大沖積平原。 河水氾濫:每年春季,山區溶雪造成兩河氾濫,帶來肥沃的沖積。 重要公共事物:灌溉系統的興築、管理。 複雜多變的民族、政治: 原因:由於缺乏天然屏障,易遭外族入侵。 情形:周邊民族不斷入侵或統治兩河流域。 政治與法律: 政治發展: 蘇美人(Sumerians): 自治城邦,未形成統一的政權。每邦有自己的領袖、城邦保護 神。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

7

城邦是由城市及周圍農村組成。城市的中心點是神廟,它是城 邦宗教、政治、經濟的活動中心,城邦有統治者、祭司、農人 、商人、工匠及奴隸等。 神廟經濟:在早期宗教觀念中,城邦(或城市)是屬於神明的 ,人們所居住的土地、耕作的農田皆是神明的。神廟將土地分 租農民以收租稅,再將所得分配神廟組織成員(祭司、國王及 管理人員等)。也有些土地是控制在國王、貴族、平民手中, 個人擁有私人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貿易活動多半由神廟主持, 商人負責商貿交易活動,他們從神廟倉庫中領取物品作為交易 的資本,從獲利中賺取一些物品作為酬賞。社會階級可分貴族 、平民、佃戶、奴隸。佃戶、奴隸主要為其地主(主要是神廟 )或主人耕作,從事畜牧業與手工業。 復興:約在西元前 2125 年蘇美人驅逐異族,再度成為兩河流 域的主人,歷史上稱為「烏爾王朝」(Ur Dynasty, 2112B.C.~ 2004B.C.),其致力於傳統文化重建、興建神廟、編制《烏爾 納姆法典》(Code of Ur-Nammu)等。 阿卡德帝國(Akkad): 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沿續蘇美文化,薩爾恭一世(Sargon I, 2334B.C.~2279B.C.)執政為其盛世。 阿卡德統治兩河流域,派遣「恩西」(Ensi,阿卡德人行政官 員或將軍)及少數軍隊駐紮各城邦。原城邦並沒有多大變化, 其義務是進貢納稅。此時,兩河私人經濟發達,土地買賣十分 活躍,不同於以往的神廟經濟,經貿發達,出土印度河流域圓 形印章、證明兩地經貿熱絡。 在納蘭辛(Naram-Sin, 約 2254B.C.~2218B.C.)時期國力強 大,其後,帝國迅速衰沒。蘇美人反抗、內部紛爭,東北山區 古提人(Gutian)乘機進攻。西元前 2230 年滅亡。自此古提 人入主兩河流域近百年之久。 巴比倫人(Babylonians): 一統的國家君主專制統治:巴比倫入主兩河流域後,並未破壞


1- 8

蘇美文化,反而吸收、融合其文化,並重建城市、宮殿、神廟 等。 漢摩拉比(Hammurabi, 1792B.C.~1750B.C.)在位時國力達於 頂峰,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強大的帝國。他編修《漢摩拉比法 典》(Code of Hammurabi),留下兩河流域的珍貴資料。

漢摩拉比法典: 法典包括 282 條左右的法律或判決規範,揭示法律是神明授意 ,經久不變的原則。內容重視商業規範(民法)和社會秩序的 維護(刑法),制法的目的在於穩定社會秩序,保護財產不可 侵犯。 法律具有幾項特色: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強烈報復精神。 「階級差別待遇」,觸犯罪行有不同差異處罰。例如:打瞎 平民要「以眼還眼」;若是奴隸只需賠錢即可。 犯行不考慮過失或蓄意之區別。 限定物價,規定利率不得超過 20%,以謀求社會的安定與福 利。 亞述人(Assyians):【地四】 亞述原本是弱國小邦,常遭鄰國侵略,其後從卡賽人學會騎兵 戰術、西臺冶鐵製造刀槍,使亞述逐漸強大。在對外征戰中, 使用攻城機、裝甲車(配備戰甲的馬車、馬隊)、弓箭機等, 使其順利攻城掠地。亞述對敵人頗為殘忍,殺害俘虜或販賣為 奴,縱兵掠奪破壞殘害無辜,是令人恐懼的征服者。 亞述帝國約建立於西元前十四世紀,西元前九世紀達到高峰。 勢力西至地中海,南至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以色列 相繼臣服,是典型軍國主義的擴張國家。 由於欠缺行政治理能力,只懂軍事征服、殘暴統治。被統治者 在不堪迫害、壓制下進而革命、暴動,使得帝國常陷於叛變、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

9

革命、政權危及不安。加上崇尚武力爭雄,內部爭鬥激烈,互 相殘殺,自削國力,使得國力漸衰。西元前 612 年,亡於米堤 (Mede)與新比巴倫。 亞述首都尼尼微。十九世紀中期,西方考古隊發掘尼尼微遺址 並進行整理、重建。此城有周長約 20 公里的城牆圍繞,城內 有許多壯觀廟宇、王宮、公園(內有奇花異木、動物園)、水 利工程、王宮牆壁浮雕等,描述亞述人狩獵、戰爭、宴飲情景 ,十分生動逼真。另座圖書館,藏有兩萬餘片泥板文書,包括 宗教、法律、文學、科學、歷史記載等,尤其是鳩格米西史詩 泥板,是研究兩河、西亞古代文明重要資料。 新巴比倫帝國: 加爾底亞人(Chaldeans)滅亞述後,以巴比倫為首都(又稱 新巴比倫帝國)。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rdrezzarⅡ, 605B.C.~562B.C.)在 位時是帝國強盛時代,他以建造「空中花園」而聞名於世,被 譽為世界奇觀之一。 西元前 539 年,波斯帝國滅加爾底亞,兩河流域從此喪失政治 上的獨立地位。 西臺(Hatti,又譯赫梯)帝國興衰: 西臺人(Hattites)屬於印歐語族,約西元前十九世紀進入安 那托利亞高原(今土耳其)並建立王國。約西元前 1590 年攻 占巴比倫,擴張勢力,但因內部鬥爭而國力式微。約在西元前 十五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國力擴張,征服敘利亞,與埃及(新 王國時期)爭奪巴勒斯坦控制權。西元前 1286 年,被地中海 來的「海上民族」入侵,大肆破壞,摧毀西臺文明。東部殘存 的勢力於西元前八世紀為亞述所滅。 西臺人因長期與兩河流域接觸,接受兩河之神話、傳說、藝術 ,使用楔形文字、法典。西臺人以製鐵技術精良聞名於近東, 配合其軍事發明(戰車戰、攻城戰、暗道戰)曾經稱霸近東世 界。


1- 10

國王為最高行政首長,大法官與最高祭司為軍事統帥。貴族出 身皇親國戚,中央職位由他們掌控,他們權大位尊,內鬥激烈 ,政局不穩。貴族以下有武士階層,有權召開武士大會,要求 國王出席報告國政。平民有農人、商人、手工業者,為社會主 體,最底層則為奴隸。 法律觀念: 蘇美人: 把地方習慣整理成法律,強調「報復主義」。 在烏爾王朝的法律觀念:強調眾神是宇宙秩序和人間正義的維 護者,君主是由眾神挑選而出,管理地上的一切,國王是神的 代理人。 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目前保持最完整的一部古老成文法 典)。 採用報復刑法主義。 法律有階級的差別待遇。 宗教信仰:【高考】 多神信仰:神代表各種自然現象或力量。 眾神階級分明,具有人的性格。 宗教是一門專業,祭司成為一種專職。 拜神的目的:現世的福祉,而非來世的快樂。 具有強烈的悲觀宿命論:神明支配一切,掌握人的命運,人唯有屈 服神意、服從神旨。 蘇美時期出現創世神話,它描述世界誕生次序:宇宙最早出現天地 ,次為創造諸神。在天地分開之後,創造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其後出現人類萬物。此神話成為日後《聖經》創世說之根源。大 洪水神話傳說的情形,也是如此。 蘇美人的大母神名稱是伊南娜(Inanna)(後稱 Ishtar)代表大地 、愛與繁殖力。她的配偶是杜姆茲(Dumuzi)是太陽神,是眾神 之父,也是群魔之首,具有善惡兩元性質。 西亞諸神的形象經常是混雜各種動物形象,例如:人頭馬身、人面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 1 11

獅身或者以蛇、鷹、牛、羊作為代表。這種神獸形象成為日後希臘 、羅馬神話形象的來源。 文化遺產: 文字:蘇美人發明「楔形文字」。 文學:深受宗教神話影響,代表作:鳩格米西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出現在約西元前 3000 年,內容描寫蘇美國王鳩格米 西想求永生,不斷努力與戰鬥,但終歸失敗的故事,反映出兩河流 域人民悲觀宿命的人生態度。 科學: 蘇美人:以十二為單位的度量衡制,六十進位法。 巴比倫人制定十二宮星座、發明星期制等。 蘇美人發明車輪、製造牛拖戰車、貨車,經西臺人、卡賽人( Kasites)改裝為馬拉輕型戰車。 西臺人發明冶鐵,亞述人以此製造武器、裝備軍隊,建立亞述帝 國。 建築: 階梯式的塔殿。 新巴比倫:「空中花園」。 雕刻:亞述王宮裝飾浮雕,充滿 戰爭及狩獵氣息。 六、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的贈禮:

兩河流域人民興建階梯式「塔 廟」(Ziggurat,又稱高塔神 廟或神殿)以祭祀神明。此種 塔廟即《舊約》或希羅多德( Herodotus ) 所 言 「 巴 別 塔 」 (Babel)。

定期氾濫:帶來沖積土,適於農作生長(7 月~10 月氾濫期;11 月~2 月耕種期;3 月~6 月收穫期)。 地理上孤立:四周皆有屏障,較少外來的影響。 文明特色:穩定、同質與綿長。 綿長的歷史: 西元前 3100 年,曼尼斯統一全國。 歷史演變:分舊王國、中王國、新王國階段及二度混亂中衰期。 舊王國(或古王國,約 2700B.C.~2200B.C.):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