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 1-1 第一章 傳統行政時期:傳統理論/1-4 第二章 傳統行政時期:修正理論/1-16 第三章 整合理論時期/1-41 第四章 新公共行政/1-56 第五章 黑堡宣言/1-61 第六章 民主行政/1-66 第七章 新公共管理/1-72 第八章 新公共服務/1-89
第貳篇 行政權力的擴張與限縮 .................................... 2-1 第一章 行政國時代的來臨/2-3 第二章 行政權力的擴張/2-6 第三章 行政權力的控制(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2-14 第四章 行政中立/2-24 第五章 行政倫理/2-32 第六章 行政裁量/2-53
第參篇 組織理論(靜態與動態面) ........................... 3-1 第一章 組織的研究觀點/3-3 第二章 組織的分類方式/3-9 第三章 公共組織的設計途徑/3-14 第四章 組織結構/3-18 第五章 組織分化與組織整合/3-21 第六章 特殊的組織型態/3-27 第七章 組織病象/3-32
第八章 組織氣候與組織文化/3-38 第九章 組織發展/3-44 第十章 組織衝突/3-58 第十一章 非正式組織/3-68 第十二章 我國行政組織實務探討/3-75
第肆篇 行政學的起源與典範的發展 ........................... 4-1 第一章 行政學的起源/4-3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意涵/4-6 第三章 行政學的研究途徑/4-14 第四章 典範觀點的分析/4-21 第五章 公共組織的公共性(公共運作的主要原則)/4-36 第六章 公共利益/4-43 第七章 政治與行政分合觀的探討/4-55 第八章 公共行政本質與關切重點/4-58 第九章 公共行政學的目的與遭逢的困境/4-62
第伍篇 政府再造與治理 ................................................. 5-1 第一章 政府再造/5-4 第二章 治理/5-43
第陸篇 行政管理技術 ...................................................... 6-1 第一章 資源管理/6-3 第二章 方案管理/6-20 第三章 政治管理/6-57
第柒篇 公共管理概論 ...................................................... 7-1 第一章 民營化(Privatization)/7-6
第二章 非營利組織管理/7-22 第三章 顧客導向與全面品質管理/7-36 第四章 目標管理/7-46 第五章 標竿學習/7-53 第六章 策略管理/7-58 第七章 績效管理/7-65 第八章 參與管理/7-71 第九章 知識管理/7-74 第十章 電子化政府/7-79
第捌篇 財務行政概論 ...................................................... 8-1 第一章 財務行政導論/8-3 第二章 政府財政收支/8-7 第三章 預算相關概念/8-13 第四章 預算制度/8-32 第五章 會計、決算與審計制度/8-46
第玖篇 人事行政概論 ...................................................... 9-1 第一章 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9-3 第二章 人事管理的核心價值/9-11 第三章 人事行政研究途徑/9-23 第四章 人事行政組織結構/9-30 第五章 人事制度理論與實務規範/9-35 第六章 人事管理集體協商/9-69
第拾篇 公共政策概論 .................................................... 10-1 第一章 公共政策意涵/10-4 第二章 政策過程/10-20 第三章 影響政策的原因與政策影響的結果/10-70
1-2
行政學的歷史,主要在透過行政學中「行政政治二分」(行政與政治分離) 與「行政政治合一」(行政與政治結合)兩大觀點的論辯,藉由歷史的脈絡 推展出行政學在各時期中重要觀點,而由於行政政治二分這段歷史較長,我 們再將它區分為「傳統的行政管理」與「當代的公共管理」分別探討之: 一、行政政治二分的觀點―傳統的行政管理 傳統的行政管理學派分為三大理論,分別是「傳統理論時期」、「修正 理論時期」與「整合理論時期」。三大理論時期關心的重點,都在於如 何提昇組織的效率。同時,由於此階段的研究重點都在於關注組織效率 的提昇,因此都是被丹哈特(R. Denhardt)劃分行政學的典範中,歸類 於賽蒙(H. Simon)的「行政控制典範」下(:關於典範的部分,有 興趣的同學可以先參閱第四篇:行政學的起源與典範發展)。然而,此 三大理論的差異性在於: 傳統理論與修正理論都著重提昇組織的效率,但對於如何「藉由改變 組織的什麼」來提昇組織的效率,所抱持的立場卻恰恰相反,傳統理 論把人認為是自利、被動的,因此要用「物質、制度的改變」來提昇 組織效率。 修正理論認為人也可能利他和主動,具有自我意識,甚至可以用「人 性面、精神面的滿足」來改變人的工作態度,進而提昇組織績效。 整合理論則認為前二者僅重視組織內部的改變,卻忽略了組織外部 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並認為針對不同的環境,應選擇不同的管理 方式,甚至考量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而施予不同的管理策略。 整合時期的理論認為管理方式中,並沒有「唯一且最佳的管理方式 」,那如何提昇組織績效呢?系統理論學者的觀點是根據不同的環 境,選擇最能提昇組織績效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權變」的應用。 為什麼我們在行政學的一開始,就要先學習這些管理技術呢?原因在於, 行政學之父:威爾遜(W. Wilson)在 1887 年〈行政的研究〉一文中,認 為行政學應保持價值中立,不要有價值判斷或政治因素的涉入,便能夠促 進政府績效。因此,採用管理學的「師法企業」方式,摒除政黨或政治的 因子干預,是該時代認為最能符合「行政學」概念的知識結構。 二、行政政治合一的觀點―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民主行政與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行政概念的起源,來自修正理論時期中後人群關係學派重視人性 激發。後人群關係學派逐漸擺脫追求「制度宰制」,而著重於人性的關 懷,從它的兩支主要理論:「人文主義的組織理論」(:重視人性激
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1-3
發)與「組織民主論」(:重視參與)中,我們可發現行政學趨向探 討「人的價值」。 關懷人性價值此概念的萌芽,茁壯於美國 60 年代的社會。此一時空背 景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此時期又被稱作「動盪的時代」)。美 國長久的種族對立問題在金恩博士的領導下開啟了黑人民權運動、美國 參與越戰的合法與必要性,再加上整體社會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問題雪 上加霜;然而,此時此刻,學者探討的議題卻仍陷於學理之爭辯,對社 會無所助益。 我們學習行政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引官僚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惟此 時的行政學卻對解決社會問題束手無策,甚至逃避面對(:因為過去 主張行政要秉持「價值中立」的觀點而不願意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因 為批判的出現就代表著價值涉入)。 爰此,瓦爾多(Dwight Waldo)與伊斯頓(David Easton)等多位學者 不禁憂心忡忡,1968 年遂於雪城大學邀請三十三位年輕輩學者,針對 行政學未來趨勢、社會問題與文官的角色進行思辯,並對行政學界未來 的方向提出指引,這也就是著名的明諾布魯克(Minnowbrook)會議。 至此,行政與政治開始擺脫傳統的二分概念,而強調文官必須在處理公 共問題時涉及價值判斷的行政政治合一觀點便由此而來。 而 80 年代後,由於政府績效不彰和預算赤字問題嚴重,官僚對此卻束 手無策,美國總統雷根遂撰文批評文官僅重視繁文縟節(Red Tape), 為官樣文章的米老鼠(:此概念亦可參閱第四篇:行政學的起源與典 範發展中有詳盡的說明),與同時期新公共管理對文官抱持否定的概念 不謀而合。 然而,無可否認官僚雖然因獨占、壟斷等特性飽受批評,但確有其存在 的必要性。爰此,遂有顧賽爾(Charles Goodsell)與萬司萊(Gary Wamsley)等學者持反對看法,呼籲文官存在價值,並延續新公共行政 的觀點為官僚辯護,這便是著名的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 而由於當代治理概念的勃興,與公民意識、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依 據 Robert Putnam 的界定,社會資本的定義是網絡、規範、信念、信任 ,而通說則著墨於「信任」的概念最為接受)的累積,行政事務以官僚 為主軸的本位思維逐漸轉變,相對地,公民治理的意識則日益增長,政 府則逐漸擺脫控制轉而擔任「服務」的角色(:指引人民如何扮演德 行的公民)。丹哈特夫婦(Robert Denhardt & Janet Denhardt)匯集各 國相關概念的發展現象,而提出新公共服務的概念,強調人民自主、官 僚為輔的概念。
1-4
無論從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民主行政(:民主行政為新公共行政 與黑堡宣言的具體思維),甚至新公共服務,都在強調文官必須擺脫價 值中立,走入苦民所苦的價值涉入與判斷,重視行政倫理並傾聽人民需 求,準此而論,公共行政是與政治密不可分的合一概念;行政也必然跟 政治接軌。 三、行政政治二分的觀點―當代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意涵,簡單來說,就是理解什麼叫做「如何把經營政府當作 經營企業一樣,為政府謀求高度的績效」;而若要是再更白話一些,就 是「如何管理政府」。 公共管理為何會成為行政學的主流之一,在於過去政府採取傳統的行政 管理已不足以應付當代環境的變遷趨勢,當私部門針對環境的變遷迅速 而研究出新的管理手段、管理技術時,公部門卻仍像恐龍般遲緩地應付 外在環境,對公部門來說,企業嶄新的管理技術相當值得公部門學習。 如果各位同學在大學時期有修習商學院的「管理學」,在管理學中學到 的管理方式通常都用於「私部門」的管理,管理標的是公司,追求目標 是績效;然而,當我們在學習公共管理時,卻必須瞭解到在管理政府的 過程中,許多管理因素都不能擺脫公部門的本質和公部門相關的人、事 、物,也就是政府在進行管理的過程時,必須衡量「政治因素」影響。 公共管理的腳步從 1887 年威爾遜提倡師法企業以來未曾停歇,其目標 從早期的擺脫政治干預到晚近追求政府績效的「撙節成本」、「提昇效 能」,都是為了使政府的運作具有績效。然而,當各位準公務員們未來 成為國家文官,在追求政府績效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是否有更重 要的價值(例如公平、正義、代表性)應放在效率的價值之上?以及, 在過往的管理方式之外,是否有更有效的技術,達成政府的高度績效? 最後,整篇行政學的歷史雖然篇幅廣闊,但同學未來成為文官時必須思考: 新公共行政強調的倫理價值與新公共管理強調的政府績效同樣重要而不可偏 廢,唯有兼籌並顧,方能使政府運作合乎人民的期待且順暢。
第一章 傳統行政時期:傳統理論 傳統理論主要代表學派 學
派理
政治行政二分理論 管理技術學派
論
以威爾遜、古德諾為代表,主張政治與行政為兩種不同的政 府功能 以泰勒為代表,研究基層工作與作業過程的改進
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1-5 行政管理學派 官僚型模學派 動態管理學派
以費堯為代表,研究組織中、上層的工作改進 以韋伯為代表,研究組織的基本條件及理想型態 以傅麗德為代表,研究管理中人性的問題,是此時期唯一重 視人性的學者
一、政治、行政二分理論 威爾遜(W. Wilson): 威爾遜於 1887 年在康乃爾大學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提出行政不 應受政治干擾之「政治與行政分立」的政治行政二元主張,亦開啟了政 治行政二分理論。 在〈行政的研究〉一文中,威爾遜首先指出行政向來不受重視,過去無 人有系統地將其作為政府學的分支來進行研究。但隨著政府功能日漸擴 增及複雜,「行憲比制憲愈加困難」,故對行政學的研究須特別注意。 此外,威爾遜認為行政可以適當地移植外國制度,只要對重要政治理念 與其區別有所瞭解,則可安全地借用外國的行政學。 行政是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行政問題不是政治問題,雖然政治設定 了行政的工作,但政治不應操縱行政的運作。「行政」是政治生活的一 部分,但不是有關技術細節的枯燥層次,而是在重大原則指導下,直接 與政治智慧的永恆名言和政治進步的永恆真理,緊扣在一起的事業。 認為行政是法律較詳細、系統性的執行:每一項法律的特定應用就是一 項行政活動。但是規範這些事項的法律是在行政範圍之外以及行政層次 之上。簡言之,政府行動的廣泛計畫不是行政,廣泛計畫的詳細執行才 是行政範園。 被尊稱為「行政學之父」:〈行政的研究〉一文被認為是當代公共行政 研究的濫觴,而該文最主要的論點就是提出行政不應受政治干預之「政 治與行政分立」的政治行政二分主張。行政學從此在學術上取得一個令 人滿意的概念設計,得以逐漸經由科學管理、行為主義、系統理論、公 共政策等的充實,獨立為一門學科。 古德諾(F. Goodnow): 古德諾有「美國公共行政之父」之稱。其於 1900 年出版《政治與行政 》一書,認為所有政府系統都有兩種基本或最終且明顯的功能,分別稱 之為「政治」與「行政」。 「政治」是政策或國家意志的展現,「行政」是指政策或國家意識的執 行。政治是經由政黨活動、民意表達、選舉投票、政治分肥等途徑引導 或影響政府政策的行動或事業。而行政純係政策的執行工作,應與政治 無關,而需免除政治控制。
1-6
下列何者不是行政學之父威爾遜(W. Wilson)〈行政的研究〉一文中所 提重要論點? 行政學應研究政府可以適當而成功地做什麼事 行政學應研究政府如何能以最大的效率做事 行政學應研究政府如何對社會資源做公平地分配 行政學研究應採取比較研究方法 下列何者對威爾遜(W. Wilson)的行政論述有誤? 行憲比制憲還要困難 行政可以適當地移植外國的制度 行政應從政治脫離出來 行政應朝向多元且複式的方向發展
二、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 科學管理的背景: 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的影響:歐洲的 14 世紀文藝復興及 17 世紀啟蒙運 動,促使人類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過去過分主觀的演繹法乃被客觀的歸 納法及實驗法所取代。 機器的發明與科學的昌明:近代之科學研究方法的誕生,造成了科學技 術的大發明(如蒸氣機、火車),結果導致 18 世紀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社會 與工廠管理的問題與日俱增,如勞資糾紛、工人素質、產品品質、成本 控制、市場競爭及產量的提高等,為解決此類管理問題,許多專家開始 投入研究,產生了影響後世甚深的科學管理運動。 泰勒(F. Taylor): 泰勒素有「科學管理之父」之稱,其任職於米德威鋼鐵公司擔任機器間 工人,而後升任為機械工程師,曾發明「論件計酬」、「差別計件比率 」。1903 年著〈工廠管理〉一文,並於 1911 年修正為《科學管理原理 》。他認為科技、工作、組織等三者應形成互動關係,相互緊密結合。 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四項基本原理,並有以下重要主張: 以動作時間研究發展科學法則取代傳統知識,履行唯一最好的方法: 主張管理應對工人所擁有的大部分傳統知識加以研究,並由工作設計 以達成任務的「科學法則」來加以取代,這需要植基在「動時研究」 之上,以正確無誤地決定履行特定工作活動的「唯一最佳方法」。 以科學方法遴選工人:工人應按其生理、智力和心理特性加以科學遴 選,泰勒強調工人的找尋應「體會」管理的協助,助其更具生產力。 論件計酬制:將生產力和薪資予以聯結,而且給薪的次數也應科學地 決定,以達成最大激勵的效果。
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1-7
重心設計工作流程,促成效率工程科學興起:員工工作的無效率是管 理者的問題,管理階層應更有責任去設計工作流程,藉以促成效率工 程「科學」的興起。 工作專業化:標準與專業化是科學管理工作的設計精髓,泰勒假定各 種工作應就其每一成分予以簡化、標準化及專業化。 甘特(H. Gantt)及吉爾布萊斯(F. Gilberth):甘特設立獎金計畫,並發 明「工作進度控制表」,又為「甘特圖」。吉爾布萊斯則致力於研究動作 與時間的關係,期望藉此找尋適用任何工作的最佳方法,被稱為動作時間 研究之父(其妻被稱為管理第一夫人)。
下列關於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為取得工人的配合,應採由工人自己選擇工作及自己訓練自己的方式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有關泰勒(F. W. Taylor)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是管理技術學說的代表學者 提倡科學管理運動 有行為管理理論之父的雅稱 強調應以科學方法甄選工人
三、行政管理學派 行政管理的背景:行政管理學派的背景以法國人費堯(H. Fayol)為代表 ,其與泰勒之科學管理學派顯有不同。行政管理係以組織的中、上層的工 作為研究重心,而泰勒則多注重基層工作的改進。而行政管理學派對政府 行政的影響及適用而言,其理論影響也較科學管理學派來得深遠。 費堯(H. Fayol): 費堯受僱於法國科費德公司,而後升任為總經理。費堯的研究方向係由 組織的最高層逐層向下研究,費堯於 1908 年發表〈論一般管理原則〉 ,該文係為其於 1916 年出版的名著《一般管理和工業管理》之基礎, 又被稱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 費堯提出組織設計的五大原則(OSCAR):目標(Objective)、專業 化(Specialization)、協調(Coordination)、職權(Authority)、責任 (Responsibility)。 費 堯 提 出 管 理 的 五 大 功 能 ( POCCC ) : 計 畫 ( Planing ) 、 組 織 ( Organizing)、指揮(Commanding)、協調(Coordinating)、控制( Controlling)。 費堯提出管理的十四點原則:
1-8
屬於工作劃分的原則:專業分工、目標一致。 屬於權力劃分的原則:層級節制、指揮統一、權力集中、權責相當。 屬於人力資源管理的原則:紀律嚴明、酬勞合理、行事有序、公平公 正、積極進取、人事安定、團隊精神。 屬於組織管理的原則:組織至上。 古立克(L. Gulick)和尤偉克(L. Urwick): 二人於 1937 年合編了名著《行政科學論文集》,歸納了當時公共行政 學(傳統時期)的內容和精神,古立克並在本書中提出「POSDCORB 」之管理原則。另外,亦提出分部化原則做為適當分工的基礎。 POSDCORB 管理原則: P―計畫:擬出欲完成之工作的大綱及完成方法以達成組織目標。 O―組織:建立正式的權威結構,以便透過此結構來從事各個工作部 門間的安排、界定和協調,以獲致預期的目標。 S―用人:即選拔、任用、訓練以及待遇福利等人事作業。 D―指揮:權責的分配、指揮隸屬與命令服從關係的確立。 CO―協調:組織水平與垂直結構間行動的一致性。 R―報告:組織成員讓上級知悉工作情況,包含業務進展之記錄、分 析、研究、審查及評估。 B―預算:有關財務運用方面之活動,包括預算編製、運用、會計以 及審計。
行政學者古立克(L. H. Gulick)創造一個“POSDCORB”的字來說明行 政,其中「P」、「CO」分別代表的意思為何? P:釐訂切實可行的計畫、CO:協調各人員與各單位間的意見與行動 P:對人員施以正確的領導、CO:有效地運用金錢與經費 P:對人員施以正確的領導、CO:協調人員與單位間意見與行動 P:選拔及有效管理組織的人員、CO:對人員施以正確的領導 比較泰勒(Taylor)和費堯(Fayol)的行政理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泰勒重視正式組織,費堯重視非正式組織 泰勒重視私部門,費堯重視公部門 泰勒重視基層工人的工作方法,費堯重視中上層人員的管理問題 泰勒重視指揮,費堯重視決策
四、官僚型模(科層體制)學派 理想型官僚體制的背景:聞名全世界的德國社會、經濟及政治學家韋柏( M. Weber)所提出的「科層體制」(Bureaucracy),是依據「權力」的 觀點來研究。權力的演變可依循歷史的進化分為三階段,分別為傳統→超
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1-9
人(奇魅)→合理合法權威。
科層體制與德國人
重要著作:《經濟與社會》,然而也被批評為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旗手。 認為權威的演變為:
1-10
傳統權威―服從我,因為我的人民一直這樣做:傳統權威來自傳統歷 史文化的信仰,是一種世襲的權威,我國古代的帝王世襲即為適例。 超人權威―服從我,因為我能改變你們的生活:傳統統治者至高無上 的權威被懷疑打倒,取而代之者為自恃「超人」者。他們以「救世主 」的姿態君臨天下。由於人們信仰他們具天賦的、近似超自然及超世 俗的超人特質(Charisma),故對於他們的權威也是絕對服從、忠心 不二。超人領袖的自由意志和行為不受任何慣例的約束。 合理合法權威―服從我,因為我是你們的法定長官:由於社會發展、 民智漸開,人民不願重返傳統權威時期,亦不願再接受超人領袖的控 制,為尋求解決之道,唯有建立法制體系,使領導者的權威合法化。 人們之所以服從領導者,緣於領導者地位所賦予他的法定權威,因此 ,在此一時期,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韋伯並認為「官僚制度」 是建構在「合法權威」觀念基礎上的「理想型」體制。 理想型官僚體制的特徵:韋柏指出組織要其備以下多項特徵,始為「理想 型」(Ideal Type)的科層組織,且具備愈多特徵就愈具理性有效。這些 特徵可分為: 依法行政:組織中的人員具有固定和正式的職掌,依法行使職權,亦即 人員的行為是依據標準化作業程序,對於非正式職責的命令及指示,部 屬不受其約束,整個組織運作完全依據完善的規章行事,並依規章來解 決問題。 層級節制:組織型態係一層級節制體系,透過由上而下的「指揮鍊」形 式建立命令服從的關係,部屬要服從上司指令並受其監督。 專業分工:組織中的人員按其專業而分工來達成組織目標,並施以訓練 ,使每位人員成為有效執行職責的專家。 非人情化:人員的工作行為和人員之間的工作關係,乃是「對事不對人 」的關係,亦即組織成員的辦事精神及原則是「無人情化」,摒棄人情 與關係。 永業保障:人員的任用採公開方式甄選,著重於人員之客觀專業資格( 考試、文憑或訓練證明等),而成員本著自由契約精神加入組織,視組 織為終生服務的生涯事業,不受武斷性或非工作因素的懲處及免職,換 言之,成員一旦錄用後,除非犯錯,否則人員有永業化傾向。 固定地位年資:組織成員薪資的給付與陞遷,係依照人員的能力、年資 和地位而分級。 理想型官僚體制的貢獻: 從學術角度言,官僚組織的理想型態提供了日後研究組織的架構。
第壹篇 行政學的歷史 1-11
肯定了官僚化的傾向―民主社會依然是少數菁英分子所控制。 在實務上有高度的可用性,任何組織,皆無法擺脫法規、結構、層級節 制及制度。 在作為比較行政的研究模型方面,具有易於處理累積資料的優點。 理想型官僚體制的批判: 過分強調機械性的正式組織功能,而忽略了組織的動態面。 過分重視法令,使組織和人員缺乏彈性和應變力。遂使人員產生一種錯 覺,認為遵守法規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忽略了組織原本的目的。這種將 工具價值轉變成目的價值的現象,即莫頓(R. Merton)所稱的「目的 錯置」(Displacement of Goals)。 陞遷依照年資,使人員只注意保護既有利益而忽略了服務對象的利益。 過度的層級節制將削弱了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力。 專業分工固可促進工作效率,但專業人員只能適應一定的工作環境而無 力適應新環境,使得專業分工易造成魏伯蘭(T. Veblen)所謂「訓練有 素的無能」,無法適應新環境,又易形成本位主義。 成員永業化,易造成停滯不求進步。 韋柏的官僚體制,並無實證之根據,非據實驗而來,只是憑主觀觀念的 想像而構成的理想型態。 韋伯主張理性化、理智化,而比瑟姆(D. Beatham)認為韋伯是連結經 濟上資本主義萌芽和政治上法理型支配確立的幕後推行者,而將其形容 為「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旗手」。 反
功
枯燥乏味 缺乏士氣 溝通阻塞 僵化與目標錯置 成就與年資的衝突
能官 僚 制 度 特 分 非 人 情 取 權 威 的 層 級 節 法 規 與 章 永 業 取
徵 工 向 制 程 向
正
功
專業化 理性化 紀律性的服從與協調 連續與一致 激勵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