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論 ............................................................................. 1-1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研究/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理論/1-24 第三節 重要學者簡介/1-50 第四節 文化人類學的學術發展/1-61 歸納整理/1-65 第二章 文 化 ............................................................................. 2-1 第一節 定義與涵義/2-2 第二節 文化相關概念/2-7 第三節 文化生態學/2-21 第四節 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2-23 第五節 地方文化建設/2-29 第六節 飲食文化/2-39 歸納整理/2-44 第三章 宗 教 ............................................................................. 3-1 第一節 定義與涵義/3-2 第二節 「宗教」相關議題/3-10 第三節 臺灣宗教發展概況/3-27 第四節 臺灣民間信仰/3-31 歸納整理/3-45 第四章 社 會 ............................................................................. 4-1 第一節 定義與相關概念/4-2 第二節 親屬關係、繼嗣與社會組織/4-23 第三節 婚姻與家庭/4-31 第四節 性別與外籍新娘問題/4-50 第五節 社會生活/4-57 歸納整理/4-68 第五章 生計與經濟 ..................................................................... 5-1
第一節 生計與經濟發展/5-2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探討/5-14 歸納整理/5-21 第六章 政 治 ............................................................................. 6-1 第一節 權力、政治與制度(體系)/6-2 第二節 與政治相關議題/6-9 歸納整理/6-16 第七章 藝 術 ............................................................................. 7-1 第一節 藝術概論/7-2 第二節 藝術相關議題/7-5 歸納整理/7-14 第八章 疾病與醫療 ..................................................................... 8-1 第一節 疾病與醫療概論/8-2 第二節 相關問題的探討/8-10 歸納整理/8-15 第九章 臺灣原住民 ..................................................................... 9-1 第一節 概論/9-2 第二節 原住民的相關議題/9-5 第三節 以達悟族為例/9-22 第四節 傳統與現代:以邵族、布農族為例/9-32 歸納整理/9-36 第十章 全球化及其議題 ........................................................... 10-1 第一節 全球化/10-2 第二節 全球化相關議題/10-9 歸納整理/10-18 附 錄 93~107 年歷屆試題 .................................................... 11-1
1-2 文化人類學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研究
一、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 英文「Anthropology」是指人類學,其詞來自希臘文,它是 Anthropos Logos,前者是「人」或「人類」的意思;後者是指「學問」或「 科學」的意思。兩者合併,就是指研究「人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an)。 古代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l, 484~425 B.C)所著《歷史》。記載 他所遊歷埃及、西亞、近東等地的族群、文化,雖不能視為科學之紀 錄,但開啟人類學研究之開始,後世有人尊為「人類學之父」。 地理大發現後,開啟西方人對異民族、文化的廣泛興趣。十八世紀時 ,很多學者開始進行人類學、文化問題等研究,開啟人類學理論的一 些基礎。 十九世紀中葉後,應用科學方法研究文化人類學(或人類學)則有德 國巴斯典(A. Bastian, 1829~1905 年)、拉哲爾(F. Ratzal, 1844~ 1904 年)、美國摩根(Morgan, 1818~1881 年)、英國泰勒(E. B. Tylor, 1921~1917 年)等人,尤其巴斯典的成就、貢獻較大,被視為 現代文化人類學的開創者。巴斯典提出人類心理一致性之說(原始觀 念:人類天賦的共同心理),「民族」、「地理」概念。前者指出每 一民族將自行發展各自的文化特徵、模式;後者是指每一民族有其自 己的地理區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發展地方特色。巴斯典的觀點 (原始、民族、地理觀念)成為日後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1871 年英國成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是英國首座以文化學、社會 學、生物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人類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1884 年在牛津大學和 1900 年在劍橋大學設立人類學專門學科。 隨著時代發展,人類學也有不斷的變化。早期人類學的研究範圍,大 體可粗分「體質的」、「文化的」兩大部分。前者將人類視同動物物 種的研究,稱為「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其重點 在研究人類生理結構與人類演化情形;後者研究人類在社會中生存、 適應所呈現的生活方式,稱為「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
第一章 總 論 1-3
Cultural Anthropology)約在 1920 年代獨立成一學科。 在美國稱文化人類學,在英國則稱社會人類學,在此範圍(學科)中 ,包括民族學(Ethnology)、史前考古學(Prehistory)、語言學、 語文學等。(參考附圖 1) 附圖 1:人類學各分支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莊英章等,《文化人類學》第 5 頁】 美國與歐洲(英、法、德國)在文化人類學發展有所不同: 學科觀念:美國將文化人類學視為一門綜合學科,包含生物學、人 文學和社會科學等的綜合;在歐洲則以親屬制度、政治、經濟、宗 教人類學為重心。 教育方法:在人類學教育上,美國採用綜合性學科做法,課程多元 ,培育學生寬闊的視野;在歐洲則以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為基 礎教育而展開教學,奠定學生的深厚學養基礎。 在研究方法上:美國學者經常採用人文社會學科理論觀點來增補或 印證;在歐洲較少見,而是以專業嚴謹的論述為其擅長。 約自 1960 年代後,「文化人類學」興起「生態人類學」、「應用人 類學」等,使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領域更為廣泛。(參考附圖 2)
1-4 文化人類學 附圖 2:人類學分支圖
【資料來源:研考會,〈社會科學分類之研究〉】 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 Anthropology): 從語言的歷史、地理分布或從語言與思維關係著手,探索語言與文 化、自然環境的關係。 它將語言置於一般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並藉由語言材料探索文化 現象。由於有些語言並沒有書面(或文字)資料,所以語言人類學 者通常採用田野調查方法取得。 自 1950 年代以來,生物遺傳基因科學研究有巨大的成就,產生「社
第一章 總 論 1-5
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它是有系統研究生物學對人類社會行 為的影響,社會生物學家認為許多文化的特徵是人類生物性的表徵, 深植於人類生物的遺傳基因構造中,例如:女性在家庭中扮演是養育 者的角色,男性則是家庭經濟的提供者,此種分工是生物上特徵,並 非學習而來。 1960 年代後受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mism)思想的衝擊(文化 ),人類學有很大的改變,反思人類學(Reflective Anthropology)、 實驗民族誌(Experimental Ethnography)、新民族誌(New Ethnography )等思潮紛紛出現。此類思潮強調文化人類學者進行研究,應積極主 動地反省知識建構與書寫論述的過程,並藉由民族誌的寫作方式,適 當地讓讀者理解並評量此研究上的限制與貢獻。有些學者指這些思潮 或觀點為「後現代主義(文化)人類學」,而十九世紀末到 1960 年 代則為「現代主義的(文化)人類學」。 1980 年代以後美國文化人類學研究及成果,已超越英國(或歐盟) ,主要是學術界重視與人們對文化議題的興趣,美國興起對原住民多 元文化、異文化之重新理解與詮釋,提升與增加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及 成果。 80 年代以來,歐美學者研究親屬制度進而涉及到同性戀、收養子女 、代理孕母及新生育技術下親屬制度等新時代議題。例如:盧因(E. Lewin ) 《女 同性 戀 母 親 : 美國 文 化 的 社 會性 別 報 告》 ( Lesbian Mothers:Accounts of Gender in American Culture)(1993 年)、拉 貢 ( Ragone, H. ) 《 代 理 孕 母 : 心 孕 》 ( Surrogate Motherhood : Conception in the Heart)(1994 年),他們將現存生育技術、倫理道 德、法律等諸多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新的探討。 90 年代,人類學者研究主題,主要有: 探究社會階層(尤其是中產階級)與世代間問題。例如:美國學者 奧 爾 特 納 《 讀 美 國 : 關 於 階 級 與 文 化 的 初 步 筆 記 》 ( Reading American:Preliminary Note on the Class and Culture)、《X 一代: 人類學在一個充滿媒體的世界裏》(Generation X:Anthropology in a Media-Saturated World)(1996 年)。
1-6 文化人類學 將科學研究視為人類的重要文化研究,將高科技發展與社會文化發 展進行研究。例如:埃思科巴(Escobar. E.)《歡迎到電子計算機 (世界):電子計算機文化人類學筆記》(Welcome to Cyberia: Notes on the Anthropology of Cyberculture)(1994 年)、拉托爾( Latour. B.)、伍爾加(Woolgor, S.)《實驗室的生活:科學論據的 建構》(Laboratory Life: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1986 年)。 「商業人類學」(Business Anthropology)發達。人類學者被不少 著名大型公司聘為諮詢顧問、研究人員,如通用汽車、微軟、施樂 等公司。他們研究公司職場、客戶、消費者問題,提出改善或積極 方案,以提升公司效益或競爭力。此種研究實踐已突破傳統文化上 的局限。 「全球化」及其議題,也是自 1980 年代以來的重要主題,例如:漢 納茲(Hannerz)《網中網的全球同合》(The Global Ecumene as a Network of Networks)(1992 年)、卡尼(Kearney, M)《地方和全 球 : 全 球 化 和 跨 國 主 義 人 類 學 》 ( The Local and Global :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1995 年)。 近幾十年來出現人類學的新主張: 「本土人類學」(Native Anthropology),避免人類學與「殖民主 義」、「西方間文化霸權」結合在一起。(薩林斯,Sahlins) 重視人類文化共同性,為了弱化西方與非西方間文化鴻溝,避免文 化相對主義的極端化,應該崇尚文化間的共通性。(薩林斯, Sahlins) 提出「文本即文化」、「文本即文學」的主張。前面是指「民族誌 」本身即是文化的呈現,而後者則主張民族誌的書寫要有文學藝術 性,具有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將人類學的知識、概念,用容易了 解的方式令讀者理解,並且深感興趣。(葛慈,Geertz) 進入二十一世紀,文化人類學的發展是十分多元分歧,大致可分為幾 個不同的方向: 延續人類學的傳統,以田野調查法進行民族誌的研究,但重點轉移
第一章 總 論 1-7
到傳統、現代社會。 採應用人類學的觀點,以作為政府機構公共政策或文化創意產業的 知識理論基礎。 使用通俗性文學的作法,將人類學的知識、概念介紹給一般讀者所 理解或認識。 探究人類學學術理論與歷史發展,例如:艾倫巴納德(Alan Barnard ) 《 人 類 學 的 歷 史 與 理 論 》 ( 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 二、文化人類學 定義: 科塔克(Kottak):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研究,描述、分析、解釋 人類社會與文化的相似性及相異性。 美國人類學家韋斯萊(Clark Wissler):「它是『社會生活的自然 史』。換言之,便是關於各民族文化的現狀與演進的研究。」 美國人類學家基辛(F. M. Kessing):「用以區別人類體質學而言 ,它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它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 變遷和進化的過程,並研究及比較各族群、國家、社區的文化中的 異同,藉以發現文化的共同性(Univerals)和文化模式(Patterns )。」 早期研究─比較研究(泛文化研究): 民族誌(Ethnography),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礎上,提供一套對某 個特定社會、族群、社區或文化的敘述。早期(或傳統)民族誌有 幾項特點: 重視田野研究:以此作業的條件和經驗作為學術研究基礎,讓民 族誌顯現它的權威性論斷,使書中的觀點容易被讀者接受,製作 一些照片、地圖、圖表,以顯示其真實性。 「全觀性」(Totality)的敘述:敘述結構的特點是「全觀性」 ,對於研究主題是整體性了解,彼此間相互關聯連結一起,例如 :宗教與政治、經濟、社會的聯結。 「他者」(Other)的角色:民族誌文本作者習慣以「他者」的
1-8 文化人類學 角色來論述或解釋,有意使他們敘述時的論點顯得客觀。 共同特點的論述:人類學者重視社會、文化整體研究。在他們撰 寫民族誌中被研究者個人的性格和特色總是被消除或忽略,只呈 現集體的共同性而沒有個別性。 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民族誌作者對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情景十 分重視,他們鉅細靡遺去描寫某個事件,表現出彼此間關係密切。 研究者的問題:研究者對被研究者的方言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 甚至不能掌握足夠的詞彙及意義,他們善用特別術語以示「專家 」而與一般作家不同。 民族學(Ethnology),建立在跨文化比較基礎上,檢視、解釋分 析與比較民族誌的研究成果。 民族研究: 一部民族誌往往是一個區域或族群社會文化全貌性的描述。他的 大量語彙來自當地,而解釋與理論來自人類學者的建構。 田野工作也是資料的蒐集、記錄、研究的重要基礎,它是一種廣 泛、全面性的研究作法,與文化相關各種層面如語言、制度、親 屬、宗教等都納入範圍,也包括族群的實際行為以及人們對制度 和行為的看法。 重點: 了解文化如何形塑人類行為、著重行為(包括社會制度)中的文化因 素。 幾個重要概念: 兼顧生物性、地理性(外在環境)與文化性研究:此三者結合來觀 察、認識與研究人類及文化。 重視人類及文化的個體性、群體性與整體性:此三者的共同特徵和 差異都是客觀存在而需要不斷研究的內容。 對演進或發展概念的理解:體質進化、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等演進 因素、方式、結果、機制等皆有一完整的理解。 不同時間、空間背景的理解:對被研究者的時空背景要充分了解。 綜合性實證科學:人類學是一實證科學,以事實為依據,但在解釋
第一章 總 論 1-9
人類及文化複雜性時,可兼採不同人文社會學科的解釋。 研究特色: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其中最為特殊,並且為主要 研究方式是參與觀察的「田野工作」(Fieldwork)。藉由參與研 究對象的生活各層面,了解被研究者的主觀觀念與看法,並去除研 究者的文化偏見。 比較研究:它是一種比較性的學科領域,檢視各種類型的社會,無 論是古代與現代社會,或簡單與複雜社會。 多樣性:文化人類學對於人類及社會的研究,並不限於時間、地點 ,只要是值得研究的現象或主題,它探索時空人類的多樣性。 全貌性的科學:採取全貌觀點(Holism)是指對於人類狀況的整體 研究,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物、社會、語言與文化。 量化統計:人類學早期以研究小型社會為主題。但隨著社會的進展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已轉移到複雜的社會研究,也逐漸採取量 化方式來輔助研究。 重視非主流觀點:重視非主流(非菁英、城市)觀點,並從社會、 文化脈絡來了解人類各種活動與現象。 學科屬性─兼具社會科學與人文學色彩的學科: 「人文學」是以觀察、分析及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 各門學科,包括文學、哲學、藝術、民俗學等,這些領域研究語言 、文學、哲學、藝術、音樂及其他創作表演形式。國內大學所設「 人文學」及其系所的定位,大體以此領域為主。人文學嚴格而論, 並非一個「科學」(或稱不精確的科學),因為它不是科學方法研 究下的領域(科學方法要有明確目的、嚴謹過程與量化的結果)。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其學科 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民族學、民俗學、教育學 、人類學、歷史學等,廣義的社會科學也將人文學科包括在內。與 人文學相比,社會科學較科學更為客觀。 在學術界,人類學歸屬於「人文學」或「社會科學」還有爭議,在 教學研究領域上有交叉(混合、相疊),因此,難獲一致性的看法
1-10 文化人類學 。筆者(個人)認為人類學是一門兼具(社會)科學與人文學色彩 的學科,因為它與許多其他學術領域都有關聯,難以切割。「田野 調查法」雖非人類學專門方法,但卻是其主要研究方法;採取「全 貌觀」,這是人類學獨有觀點,它將生物、語言、社會、文化、歷 史與當代許多觀點結合,具有學術上的「廣度」;它與地質學、考 古學、植物學、動物學的綜合研究增添學術研究的「深度」。最後 ,人類學最具人文色彩,因為它對人類多樣性具有最基本的尊重, 人類學研究重視各國家民族、文化的許多聲音,不同世界觀、文化 觀,並給予尊重、包容與肯定,尤其是非菁英、地方性、弱勢文化 的觀點。因此人類學不僅具有綜合性學科的色彩,也保有獨立學科 的特性。 「綜合性學科的色彩」包括文化、宗教、社會、經濟、政治、族群 、藝術及醫療等問題;而「獨立學科的特性」在於研究方法採用的 觀點不同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 與其它學術領域: 與其它學術領域密切相關,彼此間相輔相成,比較重要的學科有: 考古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是藉由各種物質遺留的研究,重建、描述 與詮釋過去人類的行為及文化模式,考古學家發現與研究人類製作 或修整的文物與物質,例如:工具、武器、建築物等,藉此了解人 類的活動與社會發展,對這些文物的分析,提供人類學研究基礎, 能回答很多古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問題。 社會學:社會學主題在社會關係、組織與行為,重心在工業化社會 ;而人類學則放在非工業化社會。因此,在研究方法(蒐集資料、 分析方法)產生明顯不同,人類學以田野調查為主;而社會學則運 用量化統計為其研究基礎。但近幾十年來,社會學研究領域也開始 重視發展中的國家、村落、弱勢族群問題等,這些研究成果提供人 類學重要參考。 心理學:尤其是「心理人類學」研究各種心理特質的跨文化變異。 各個社會採用不同訓練兒童方式,灌輸不同的價值觀念,成人的人 格特質反映一個文化的兒童教養行為,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可以
第一章 總 論 1-11
提供一個文化社會、文化特質的特色,與不同文化、社會體系的比 較,提供人類學重要研究參考的基礎。 歷史學:現代文化人類學家一改以往只重視史前時代、原始文化的 研究,因此與歷史學家相同,重視歷史時代與文明民族的研究,歷 史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文化人類學的採用、參考。 民俗學(Folkway, Folklore):民俗學研究民族中間傳說性風俗、 習慣、信仰、歌謠、故事、傳說、神話等,這些材料正代表原始民 族的文化(又稱俗民文化,Folk Culture),正足以提供文化人類 學研究的材料來源。 地理學:人類活動受到地理的影響很大,氣候、地勢、物產、資源 等都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活方式。因此,地理學的知識是文化人 類學中相當重要基礎知識。 其它:與文化人類學相關學科不僅限於此,經濟、政治學等,也都 可以視為「輔助學科」加以參酌使用,使文化人類學發展更為完善。 從原始文化(與社會)著手研究: 最佳的實驗室:探討文化的型態和現象,從原始社會能夠尋找材料的 最好途徑,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實驗室,只有在其中才能研究人類 的差異性。由於原始社會(或文化)相當程度與世隔絕,保存其原 始風貌、型態,是探討人類適應自然環境歧異最佳的選項。 研究易於進行:傳統、現代社會極為複雜,進行分析、歸納、統整 工作很難達到周全。社會、自然、社群、文化等相互關係十分複雜 ,無法掌握所有細節而加以研究。反觀原始社會,他們文化傳統相 當單純、一致性、社群(或族群)的道德、習慣、認知具有一個明 確的總括模式,使得研究易於進行。 探究文化起源:與文明社會相較,原始部落與社會,保留人類古老 習俗,可以藉此粗略了解最早的根源,例如:泛靈論、外婚制、年 齡組織等。由於人類社會發展存在一些普同性的共同元素,需要進行 研究,原始社會是最好的對象與選擇。 社會借鑑功能:原始社會提供研究文化型態現象最好的素材,使得 可以區分那些行為是人類共有的,普同性、地區性與族群性文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