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法學大意 第一章 憲 法 ...............................................................
1-1
第一節 緒 論 ...............................................................................
1-1
第二節 人民的基本權利義務 .......................................................
1-8
第三節 國民大會(已廢除) .......................................................
1-22
第四節 總 統 ...............................................................................
1-23
第五節 行政院 ...............................................................................
1-27
第六節 立法院 ...............................................................................
1-29
第七節 司法院 ...............................................................................
1-32
第八節 考試院 ...............................................................................
1-34
第九節 監察院 ...............................................................................
1-35
第十節 地方制度 ...........................................................................
1-37
第十一節 基本國策 .......................................................................
1-39
精選試題 .......................................................................................
1-43
第二章 行政法 ...............................................................
2-1
第一節 行政與行政法 ...................................................................
2-1
第二節 行政組織法 .......................................................................
2-25
第三節 行政作用法 .......................................................................
2-54
第四節 行政救濟 ...........................................................................
2-81
精選試題 ....................................................................................... 2-112
第三章 刑 法 ...............................................................
3-1
第一節 犯罪論 ...............................................................................
3-1
第二節 刑罰論 ...............................................................................
3-52
精選試題 .......................................................................................
3-61
第四章 民 法(上) ...................................................
4-1
contents 1
目錄:法學大意 第一節 法律關係 ...........................................................................
4-1
第二節 權利義務之主體 ...............................................................
4-15
第三節 權利義務之客體(法律關係之客體) ...........................
4-26
第四節 權利義務之變動(法律關係之發生、變更、消滅)及 行使之基本原則 ............................................................... 精選試題 .......................................................................................
4-32 4-39
第五章 民 法(下) ...................................................
5-1
第一節 民法之意義、性質與基本原則 .......................................
5-1
第二節 總則編 ...............................................................................
5-3
第三節 財產法─債權編與物權編 ...............................................
5-33
第四節 身分法─親屬編與繼承編 ............................................... 5-122 精選試題 ....................................................................................... 5-167
第六章 商事法之概述 ...................................................
6-1
精選試題 .......................................................................................
6-32
第七章 司法制度與訴訟法 ...........................................
7-1
第一節 司法之意義與作用 ...........................................................
7-1
第二節 法 院 ...............................................................................
7-3
第三節 民事訴訟法 .......................................................................
7-8
第四節 刑事訴訟法 .......................................................................
7-32
精選試題 .......................................................................................
7-65
第八章 其他重要的法律(本章內容已刪除) ........... 第九章 法律之制裁 .......................................................
8-1
第一節 概 說 ...............................................................................
9-1
第二節 刑事制裁 ...........................................................................
9-3
第三節 行政制裁 ...........................................................................
9-11
contents 2
9-1
目錄:法學大意 第四節 民事制裁 ...........................................................................
9-23
第五節 自力制裁(自力救濟) ...................................................
9-26
第六節 國際制裁 ...........................................................................
9-30
精選試題 .......................................................................................
9-32
第十章 共同原理之法學緒論(上) ........................... 10-1 第一節 法學與法系 .......................................................................
10-1
第二節 法律體系與位階、法律與命令之基本概念 ................... 10-13 第三節 法律與國家及其他社會現象 ........................................... 10-24 第四節 法律之淵源 ....................................................................... 10-38 第五節 法律之類別 ....................................................................... 10-45 精選試題 ....................................................................................... 10-60
第十一章 共同原理之法學緒論(下) ....................... 11-1 第一節 法律之制定、規定事項、修正及廢止 ...........................
11-1
第二節 法律之效力 .......................................................................
11-9
第三節 法律之解釋 ....................................................................... 11-19 第四節 法學之適用 ....................................................................... 11-35 精選試題 ....................................................................................... 11-42
contents 3
《第一章》憲 法 1-1
Ch1
憲 法 第一節 緒 論
一、憲法之意義司五:規定國家的基本組織及其活動的法律 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憲法: 實質意義【初】: 規範定國家基本組織:國家之重要組織,如總統、副總統、國民大會 (已廢止)、五院、地方制度等,均規定於憲法,用以規範國家活動。 保障人民基本權利:有關人民之基本權利,如平等權、自由權、受益 權、參政權等,均明定於憲法,用以保障人民權利。 國家根本大法【地五】:憲法是母法,是一切法律與命令之根本, 法律與命令與之牴觸者無效。 法法法法法 憲法是就國家最根本之事項做原則性或綱領性之規定【身五】。 國父孫中山先生:憲法是國家之構成法、人民權利之保障書【勞保】。 形式意義:憲法乃一部成文的(具條文形式)以憲法或類似字樣(如基 本法)為名稱之法典,並符合下列三特徵: 憲法之制定異於普通法律:憲法之制定機關與制定程序異於普通法律 ,以確保憲法之尊嚴性(指其為根本大法、基本法)。 憲法之修改異於普通法律:憲法之修改程序較普通法律困難,以確保 憲法之安定性、固定性(指不輕易變更)。 憲法之效力優於普通法律、命令:憲法第一七一條第一項:「法律與 憲法牴觸者無效。」第一七二條:「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 」以確保憲法之優越性、最高性(指效力、位階最高)。 固有、近代與現代意義之憲法: 固有意義:凡規範國家基本組織之法。 近代意義:其內容須包括權力分立及保障人民權利之法。說明如下: 基於十七、十八世紀個人、自由主義而制定之國家根本大法,又稱為 立憲主義之憲法(以人權保障為目的)(源於霍布斯、洛克、盧梭等 所倡言之自然權利、社會契約)【司三:全球追求民主、自由與法 治的運動,植根於兩塊磐石之上,一為立憲主義,另一為自然權利】。
1-2 法學大意
以限制政府之權力、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為基本精神。 即以權力分立【原五、鐵路:為了權力間的相互制衡、為避免政 府濫權的建構】為手段,以達成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目的。 故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中即謂:沒有保障人民權利、採行 權力分立之社會,可視為沒有憲法。又美國獨立時制憲,將孟德斯鳩 對於國家權力限制和制衡的理論(三權分立)納入憲法【普】。而 我國憲法則採 國父之五權分立【原五】,惟關於國家權力機關之 間相互獨立與制衡的制度設計,係承襲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鳩的理念【 身四】。 現代意義:其內容更包括規定國家應積極為人民謀福利,又稱福利國( 社會國)憲法【基警四:包括基本國策之規定】。又福利國憲法之 代表,最早將基本國策規定入憲者:德國之威瑪憲法(1919)【警四 :影響我國憲法、民航】,且德國為社會保險立法之創始國【身四 】。 二、憲法之作用 維持秩序:因其乃國內法律體制之根本大法,可維持整體法秩序。 促進統合:因其制定乃由不同政治勢力妥協而成。 權力之監督、制衡。 確保個人權利。 三、憲法之特性 優越性(最高性)、安定性(永久性、固定性)、尊嚴性、適應性、歷史性 、妥協性。 四、憲法之法律性質 根本法、國內法、公法、實體法、普通法、強行法。 五、憲法之種類 依形式分: 成文憲法:憲法之內容規定於一部獨立法典之中,稱成文憲法。如中華 民國憲法、美國憲法(最早之成文憲法)【丁等】。 不成文憲法:憲法之內容散見於各單行法規、習慣及判例之中,而無單 一獨立法典者,稱不成文憲法。如英國憲法(最早有憲法)【勞保】。 制定主體: 欽定憲法:憲法由君主獨斷權力所制定,稱欽定憲法。如日本一八八九 年明治憲法。 協定憲法:憲法由君主與人民協議所制定,稱協定憲法。如英國一二一 五年大憲章。
《第一章》憲 法 1-3
民定憲法:憲法由人民所制定,稱民定憲法。 依修改難易分【初、勞保】: 剛性憲法:憲法之修改機關異於普通法律,或修改程序較普通法律困難 者,稱剛性憲法。如中華民國憲法。 柔性憲法:憲法之修改機關及修改程序與普通法律相同者,稱柔性憲法 。如英國憲法。 總之,中華民國憲法屬於成文憲法、民定憲法及剛性憲法,且為五權分立憲 法【地五、初、丁等】。 六、憲法的變遷與成長 即透過下述之方法使憲法適應社會之變遷而有所成長: 憲法習慣:憲法或法律無明文規定,透過長期政治運作而樹立之傳統或習 慣。如美國總統早期「不三選」之憲政慣例,於一九五一年才在憲法第二 十二條修正案中明訂總統任期最多兩屆。 憲法解釋(最主要方法):我國採特別機關釋憲制─大法官會議【身四 :故關於法律違憲上,我國採獨占式之違憲審查、初、地三、 地五、身、高】。又大法官解釋促成法律變遷之實例,例如:認為 民法「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親權之行使,意見不一致時,由父優先行使」 之規定違憲,促成了民法親屬編之修正;又如,認為違警罰法違反憲法第 八條之規定(拘留之裁處涉及限制人身自由,應由法院裁處,不得由警察 機關裁處)【原五】,促成了違警罰法之廢止;再如,認為警察之「臨 檢」在法律上欠缺關於其要件、程序及人民尋求救濟之規定,促成了「警 察職權行使法」的制定。但認為最高法院關於夫妻間「不堪同居之虐待」 之判例違憲,促成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制定則非是【調查三】。又大法 官在民主法制變遷發展中曾經作出之解釋:曾針對中央民意代表應全面改 選作出解釋、曾經對檢肅流氓條例限制人民身體自由逾越必要程度作出違 憲解釋、曾經對大學法強制各大學設置軍訓室,認為其違反大學自治而作 出違憲解釋,惟非曾經對刑法上通姦罪的條文作出違憲解釋【稅三】。 憲法修改:我國憲法修改仿美國【警三】採不變動本文而追加條文之方 式,目前共有增修條文十二條,依吾國憲法修改之程序:依據民國九十四 年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一項、第十二條之規定【基警四】: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 告半年【初】,應於三個月【初】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第四條 、第一七四條之規定。 憲法之修改,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四分之三之出席, 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調查五、原五】,
1-4 法學大意
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 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原五】,即通過之,不適用憲法第一七四條之規 定【關四、國安五:有權修改憲法者為全國公民與立法院、身五 、升等、基警四、初】。 修憲之界限(具本質重要性之憲法存立基礎)(釋 499):人權保障、 權力分立、民主共和國(憲法§1)、國民主權(憲法§2)之原則。故 如憲法第二條主權在民之規定、第九條人民不受軍事審判原則的存廢、 第八十條法官依法律獨立審判之存廢等係不可修憲的事項,惟如第三十 七條總統公布法令之行政院長副署的權限則係屬可修憲的事項【司五 】。 七、制憲與修憲史 制憲史: 清末君主立憲: 憲法大綱:光緒三十四年,君主立憲草案。 十九信條:宣統三年,我國憲政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民初之制憲: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元年,總統制(實權元首,源於美國)。 臨時約法:民國元年三月,內閣制(虛位元首,源於英國)。 天壇憲草:民國二年十月,內閣制。 袁氏約法(中華民國約法):民國三年五月,總統制。 曹錕憲法:民國十二年十月,內閣制。稱賄選憲法。 民國十四年憲草:民國十四年十二月,內閣制。 國民政府制憲: 訓政時期約法:民國二十年,以黨治國,訓練地方人民實施自治。 五五憲草: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最符 國父思想之權能區分,五 權分立體制,總統制。 中華民國憲法: 政治協商會議: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對五五憲草提出十二項修正。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 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國民大會議決通過。 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公布。 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憲法正式施行【初、殘】。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十日:公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民航】。 修憲史【關四:現行憲法有修正過,但本文未修正過、普】:
《第一章》憲 法 1-5
一機關六階段修憲(國大主動修憲): 民國八十年:增修條文十條,國會全面改選。 民國八十一年:增修條文十八條,總統、省長、直轄市長直選。 民國八十三年:增修條文十條。 民國八十六年:增修條文十一條,採雙首長制(總統、行政院長分享 行政權,類似法國)【身四:我國現行憲法的雙首長制與法國第五 共和憲法頗為接近】,取消立法院對行政院長同意權,凍省。 民國八十八年:增修條文十一條,國大延長任期,立委任期改四年( 遭大法官宣告修憲無效)。 民國八十九年:增修條文十一條,國大虛級化成為任務型國大。 第七階段修憲(國大被動複決立法院提出之憲法修正案):增修條文十 二條,廢除國大、立法院提出之修憲、變更領土案改由公民投票複決、 彈劾總統、副總統案改由憲法法庭審判、立法委員人數減半為一一三席 ,任期改為四年,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 法法法法法 總統任命行政院院長,毋須取得立法院同意,係民國八十六年第四次修憲之 結果。 我國中央民代經由民國八十年之修憲,直到民國八十一年立法院才全面改選。 我國總統選舉,首次由人民直接選舉國家元首,始於民國八十五年。 制定動員勘亂臨時條款(37 年)解除戒嚴(76 年)【司五:1987 年】 制定增憲(80 年)總統直選(85 年)【關四、普】。 八、憲法之序言(我國憲法除前言外,全文共 175 條,分為 14 章) 我國憲法之序言:「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 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 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析言之: 憲法之制定機關:國民大會。 憲法之制定權源:全體國民。 憲法之制定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 憲法之制定目的: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 憲法之尊嚴: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 第三款及第一七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增修本憲法條文如下:……。」乃承 認我國目前處於「分裂狀態」,所以憲法增修條文係為了因應統一前之需 要而制定的。
1-6 法學大意
九、憲法之總綱(不包括國都、國歌、國花、國徽等之規定) 國體: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 主共和國。」此乃明示我國制憲係依據三民主義,立國精神為民有、民治 、民享【關三、身四:係美國政治家林肯之金言】,國體為共和國( 經選舉產生元首),政體為民主政體(主權歸屬人民),又此一條文乃明 示民主共和國原理之憲法基本原則。 主權: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此乃明示我國主 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家之權力均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全體國民,即明示國民 主權原理之憲法基本原則【原五、鐵佐:指主權在民、國家權力唯有 來自於人民的授權,才具有正當性;惟非謂國家政策皆應直接取決於人民 ,而不許代議政治、身五、初、基警四、殘】。 法法法法法 國父在「軍人精神教育」中說:「有土地矣,有人民矣,無統治之權力, 仍不能成國。」此「統治權力」指主權。 依照現代民主法治國的原理,國家之權力來自人民【退四】。 民意代表須定期改選,屬於「民主原則」之要求【原五】。 我國憲法所採之基本原則:權力分立、共和國、法治國等【警三】。 我國憲法所採之基本原則:民主國、共和國、法治國等司五。 憲法第二條所採之國民主權、主權在民原則,係民主原則之體現原五、 警四。 國會定期改選、總統由人民直選、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等,是國民主權 原則的表現,惟法官超出黨派之外則係依據法院獨立審判原則(憲法§80) 【初】。 國民:憲法第三條:「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此乃明示 具有國籍者,即為國民,對國家發生權利義務之關係【基警四:包括嬰 兒、因犯罪被判刑之人、年滿 20 歲之人】。 法法法法法 國籍乃為確定國家與國民間權利、義務關係之主要依據。 領土: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 決議,不得變更之。」此乃明示統治權之行使範圍,依固有疆域。領土之 變更,應經國民大會之決議。 民族:憲法第五條:「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此乃明示漢、滿、蒙 、回、藏各族地位之平等,融合成中華民族。
《第一章》憲 法 1-7
國旗:憲法第六條:「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此乃 明示國旗統一格式,象徵國家意義。
一、領土變更 新憲法增修條文【基警四】: 第四條第五項:「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 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 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 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第一條第一項:「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 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應於三個月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第四條 、第一七四條之規定。」 二、領土內涵 領土包括領海、領陸、領空,我國領海範圍為距海岸線十二海浬,經濟 海域為二○○海浬。 我國憲法關於領土係採取「概括式」規定(非列舉),非經……不得變 更,屬於「憲法限制主義」。 固有疆域之界定屬於重大政治性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解 釋(釋 328)【司四:重大政治問題、議會自律事項(指國會自治, 如制定法律之程序)等非屬違憲審查範圍】。 三、國籍 國籍之取得方式【原五:國民身分之取得乃依法律之規定】: 原始取得:因出生取得〔我國採血統主義(屬人主義)為主,出生地 主義(屬地主義)為輔〕。依國籍法第二條之規定: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屬中華民國國籍: 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 出生於父或母死亡後,其父或母死亡時為中華民國國民。 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 歸化者(下述之傳來取得)。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規定,於本法修正公布時之未成年人,亦適 用之。 傳來取得:因歸化取得。 主管機關─內政部: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申請歸化者,應向內政部為之,
1-8 法學大意
並自許可之日起取得中華民國國籍。 依國籍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取得外國國籍者,不得擔任中華民國公職 (如立法委員、臺北市議員、鄉長),但擔任國立大學校長職務,經主 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身五】。
第二節 人 民 的 基 本 權 利 義 務 一、概說 憲法規定人民權利義務之意義:憲法規定之人民的權利義務,泛指人民依 憲法享有一定之權利、負擔一定之義務,國家依法有保障維護人民權利之 責,並不得非法干涉、剝奪權利或增加義務。又憲法上基本權之效力,指 人民對國家等公法人主張憲法上基本權利保障之規定以對抗國家之非法統 治權行使等;而憲法上基本權的第三人效力,則指私人間的法律關係(如 雇主與勞工間的僱佣契約),是否有憲法上基本權規定(如平等原則)的 適用【初】。 各國規定人民權利義務之方式: 概括式:僅抽象宣示人民享有權利、負擔義務,並無具體條列明細。 列舉式:即將人民之權利義務,逐一明列於憲法中。 折衷式(併用式):將較重要的權利義務列舉之,未列舉者以概括規定 之。 我國憲法對於人民權利義務之規定【身五】:折衷式,即兼採: 列舉式【移民四:一般行為自由非憲法明文列舉、司五:例示】: 消極權利:平等權、自由權(憲法§7~14)。 積極權利:受益權(憲法§15、§16、§21)。 主動權利:參政權(憲法§17、§18)。 被動權利:納稅、服兵役、受國民教育之基本義務(憲法§19~21)。 概括式: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之其他自由及權利皆受保障(憲法 §22)。 基本權之保障方式: 間接保障:亦即以法律保障之,但是立法機關仍得隨時制定不利於人民 之法律,因此只限制行政機關,不限制立法機關。 直接保障:憲法條文中直接規定人民基本權之保障,因此限制所有國家 機關(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機關等),僅符合特殊條件時,才能依法 限制人民權利(我國採之,或謂採折衷式─直接兼採間接)。 二、種類與內容【普】
《第一章》憲 法 1-9
平等權: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 黨派【原五】,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法法法法法 為了改善個人因階級、身分與門第不同,而遭受國家權力不同的對待,於是 憲法創設了「平等權」之權利【基警四】。 憲法第七條之平等原則,係指立足點平等、實質之真平等(禁止不合理差別 待遇,允許合理差別待遇),而非齊頭式、形式、機器之假平等(禁止任何 差別待遇)(釋 485)【地五】。 大法官對於總統、副總統選罷法中,有關非政黨推薦候選人提供連署保證金 制度,認為合憲,未違反平等原則【身三】。惟關於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對於政黨推薦之候選人,保證金減半繳納之規定,認為形成不合理之差別待 遇,違反平等原則。 教育部發函各級學校,要求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招收單一性別的學生,主要涉 及憲法「平等權」之保障【身五】。 依大法官釋字第六二六號解釋,中央警察大學限制色盲者不得報考,涉及「 平等權」之保障【身四、初】,並認為乃合理差別待遇,且其與規定 之目的尚非無實質關聯,無違反憲法第七條、第二十三條、第一五九條之規 定。 依大法官釋字第六二四號解釋,軍事審判的冤獄不適用冤獄賠償法,違背「 平等原則」【身四、關三、司三、初】。 依大法官解釋違反平等原則者,如「法律規定由妻之原有財產所生之孳息, 其所有權歸夫」、「在某一道路範圍內之私有土地均辦理徵收,僅以既成道 路有公有地役權關係而不辦理徵收補償」、「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之行 使意思不一致時,由父行使之」;惟「法律規定菸品所含之尼古丁及焦油含 量應以中文標示於菸品容器上,對酒類或食品則未有類似規定」則未違反【 調查】。 依大法官釋字第四五二號解釋之見解,夫妻住所之設定應符合平等原則【 鐵佐】。 為期選舉之公平性,主管機關在劃分公職人員選舉之選舉區時,應特別留意 「平等原則」【警四】。 依據司法院解釋(釋 696),所得稅法規定夫妻「非薪資所得」合併計算申 報稅額,係違反「平等原則」【關三、移民三】。 依據司法院解釋(釋 64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有規定:非視覺障礙 者,不得從事按摩業。因違反「平等原則」,應自民國一百年十月三十一日 失其效力【初、薦升、高】。
1-10 法學大意
依司法院釋字第六九四號,所得稅法規定扶養其他親屬或家屬須未滿二十歲 或年滿六十歲始得減除免稅額,違反平等原則【地四】。 依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風或其他重症長期臥病在床之醫療費,以付與各保 險特約醫院為限,始得於申報所得稅時列舉扣除,違反平等原則【地三】。 自由權(憲法中規定最詳盡之權利):自由權係人民不受國家統治權非法 干預之權利【基警四:消極關係】,為基本權利之核心。其例示如下【 普】: 人身自由【地五:係憲法直接明文特別規定其限制要件者、原五】: 又稱人身不可侵犯權,為一切自由權利之基礎【基五】。 人民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審問及處罰(憲法§8)【地四:基本 權之程序保障功能、身四:國家機關須依法律之程序才能限制人身 自由,且限制人身自由之規定須符合憲法§23 所定相關之條件,且 規定之內容須實質正當、原五、地四、身三:憲法保留】: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 法(包括法院之法官及檢察署之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 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法官)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警四、司四、司五】。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 罰,得拒絕之【身、基警四】。 法法法法法 依大法官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刑事被告羈押涉及憲法第八條人身自由權, 僅限於法官有權核准之【地三、司四、高、初】。故檢察官應向法 院聲請羈押犯罪嫌疑人,主要涉及「法官保留原則」【原五、地五】。 憲法第八條第一項之「法定程序」指實質正當法律程序(釋 384)【身四 、基警四】。並適用於偵查、訴追、審判、刑之執行司四。 對機車騎士臨檢,涉及「行動自由」之保障(釋 535)【地五】。 司法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涉及「人身自由」之保障【初】。 依大法官釋字第五八八號解釋,就刑事被告與非刑事被告人身自由限制,二 者所應踐行之司法程序「非均須完全相同」【升等】。 依大法官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五條規定,檢察官得核 發通訊監察書(監聽票),而非由法官核發,非為合理、正當之程序規範, 與憲法第八條、第十二條規定不符(現已修法改由法官核發)【初、原 五】。故關於電話監聽之核發【警四】、刑事被告之羈押、刑罰之宣告等 須由法院作成公權力決定(刑事搜索票之核發亦同),惟罰鍰之科處則非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