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篇 文言文精選 .......................... 1-1 一、先秦文選 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1-2
第二課 漁父
1-18
第三課 馮諼客孟嘗君
1-31
第四課 勸學
1-50
第五課 諫逐客書
1-72
二、兩漢文選 第六課 大同與小康
1-85
第七課 鴻門宴
1-95
第八課 登樓賦
1-115
三、魏晉六朝文選 第九課 前出師表
1-128
第十課 典論•論文
1-147
第十一課 陳情表
1-164
第十二課 蘭亭集序
1-172
第十三課 桃花源記
1-184
第十四課 與陳伯之書
1-199
四、唐宋文選 第十五課 諫太宗十思疏
1-210
第十六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1-220
第十七課 師說
1-234
第十八課 髯客傳
1-246
第十九課 岳陽樓記
1-265
第二十課 醉翁亭記
1-276
第二十一課 訓儉示康
1-289
第二十二課 前赤壁賦
1-305
第二十三課 黃州快哉亭記
1-322
五、明清民國文選 第二十四課 指喻
1-333
第二十五課 項脊軒志
1-346
第二十六課 晚遊六橋待月記
1-359
第二十七課 原君
1-369
第二十八課 廉恥
1-379
第二十九課 左忠毅公軼事
1-388
第三十課 臺灣通史序
1-398
第二篇 應用文範例&文意辨讀 ....... 2-1 第一課 應用文範例 第二課 文意辨讀
2-2 2-26
第三篇 歷屆試題 .............................. 3-1 103 年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試題
3-2
104 年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試題
3-11
105 年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試題
3-18
106 年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試題
3-25
107 年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試題
3-34
1-2
1
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 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許之。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 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 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 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 之。 一、《春秋》 孔子據魯史記而作《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 麟為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間史事。為編年史之祖,與《尚書》並 為古史。 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寄寓微言大義。理盡一言,語無重出,雖游、 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所謂「筆伐」、「筆削」是也。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父者有之;孔子懼,作《 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 《春秋》,一也,皆古史也。
先秦文選
1-3
《春秋》假事以明義;《易》假象以表義。史文質約,紀事簡略。 春為生物之始,秋為成功之終,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 漢初傳《春秋》者五家,今僅存三家(鄒氏無師,夾氏無書)。《左傳》 :長於敘事,屬古文經以史事為主,為記載之傳。《公羊傳》:多釋義 例,屬今文經以解經為主,乃訓詁之傳。《穀梁傳》:多釋義例,屬今 文經以解經為主,為訓詁之傳。 二、《左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與《公羊》、《穀梁》並稱春秋三傳 。《春秋》,為我國最古之編年史,與《尚書》並為古史。劉知幾《史通》 (我國史評之祖)大別為記事(《春秋》―右史)、記言(《尚書》―左史 )二史。編年記事以魯史為中心,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哀公十四年獲麟, 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間史事。蓋春秋之世,輶軒采詩之制已廢,禮樂征 伐自諸侯出,孔子乃以《春秋》褒貶之,代替詩人之美刺,權行天子之賞罰 ,所以息邪說暴行,所以懼亂臣賊子,理盡一言,語無重出,雖游、夏之徒 ,不能贊一辭,所謂「筆伐」、「筆削」是也。《左傳》相傳為魯太史左丘 明因孔子《春秋》,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三十卷。故後人稱孔子為「 素王」,左丘明為「素臣」。 《左傳》亦為編年史(編年體),編年記事亦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 代諸國之事。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哀公二十七年,較《春秋》多十三年, 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其內容以「敘事」為主,少談義例。每敘一事, 必廣泛而詳細,旨在證明夫子不以空言立說,不但有解經價值,且有歷史價 值,故有「經之臣、史之祖」的美譽。為古文經,別稱《春秋內傳》,左氏 另著有《國語》二十一卷(亦稱《春秋外傳》)為我國國別史之祖。今《十 三經注疏》中之《左傳》,為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補充 1:春秋三傳之比較 書
名 左
相傳為左丘明作
傳 公
羊
傳 穀
為公羊高所述、玄 孫公羊壽及胡母子 作 者 都寫錄 為訓詁之傳 性 質 為記載之傳 今文經 今 古 文 古文經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 時 間 二十七年,計二百 十四年,計二百四 五十五年 十二年 內容(鄭玄評) 善於禮(多史事, 善於讖(多義例,
梁
傳
穀梁赤
同左 今文經 與公羊傳同
善於經(多義例,
1-4
少義例) 少史事) 少史事) 批評(范寧評) 豔而富,其失也巫 辯而裁,其失也俗 清而婉,其失也短
補充 2:十三經概說 十三經:《毛詩》、《尚書》、《周易》、《儀禮》、《周禮》、《禮記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孟子》。 今《十三經注疏本》至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始成合刊本,成為經部最重要的 一部叢書。 《周易正義》:曹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尚書正義》: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毛詩正義》: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東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論語注疏》:曹魏•何晏等注,北宋•邢昺疏。 《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 上列十三部經書,並不能說都是正式的「經」。《周易》、《尚書》、《 毛詩》、《儀禮》、《周禮》、《春秋》,固然是「經」;而《左傳》、《公 羊》、《穀梁》,都是「傳」;《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都是「記」;《孟子》一書,宋以前是一部子書。至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將此十 三部書合刊成書,始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 《毛詩》(詩經)屬韻文,乃韻文之祖,詩歌總集之祖,屬十三經之一。 《詩經》為六經之一。古代但稱之為詩,孔子刪定後,始綴之以經。 《詩經》為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亦中國遺留之最古樂詞。網羅春秋中葉 以前五、六百年間(約自民國紀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至三千年左右)之作 品,凡三百十一篇。乃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四言詩之祖,北方文學之 代表,與楚辭並為先秦文學之雙璧。 《史記》云:「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先秦文選
1-5
。」漢初傳詩者四家,魯、齊、韓三家詩(為今文經―隸書)皆為三百五 篇,合於史遷之數。惟毛詩(為古文經―蝌蚪文)另於小雅中增列〈南陔 〉、〈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為三百 十一篇。但此六篇有目無辭,謂之笙詩。 《詩經》有六義,為風、雅、頌(三體);賦、比、興(三用)。三體, 即《詩經》有三種體裁(內容);三用,即《詩經》有三種作法,亦即用 此三種方法寫詩。風有十五國風,多為民間歌謠,地域包括黃河流域及漢 江上游;雅分二雅(小雅、大雅),多為士大夫所詠,小雅為宴饗樂歌; 大雅為朝會樂歌;頌有三頌(周、魯、商),為祭祀時頌贊之樂歌。風、 雅、頌為《詩經》之內容,而賦(鋪陳直述)、比(比物擬況)、興(因 事引發)乃《詩經》之作法。 《詩經》除極少數列有作者姓名以外,其他均無作者。此三百多篇,孔子 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秦火之後,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詩均亡。今十 三經注疏中之《詩經》,為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皆 篤守詩序,以求詩旨。至宋朱熹作詩集傳,乃廢詩序,多有新義,為明、 清以降之通行本。 十三經屬經部,經部歸經部,不會涵蓋子部、史部、集部之書籍。 國學的分類: 《四庫全書》的四分法: 經部:包括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類、小 學等書。 史部:包括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 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書。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 譜錄、雜家、類書、小說、釋家、道家等書。 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書。 曾國藩的四分法: 義理之學:包括經學、子學、玄學、佛學、理學、現代哲學等(屬孔門 四科中之「德行」)。 考據之學:包括語言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目錄學、校勘學、 考古學、金石學、敦煌學等(屬孔門四科中之「言語」)。 經濟之學:包括天文學、地理學、曆算學、博物學、醫學、兵學、政學
1-6
、自然科學等(屬孔門四科中之「政事」)。 詞章之學:包括文章學、文法學、修辭學、詩學、詞學、散曲學、戲劇 學、小說學、俗文學、文學批評等(屬孔門四科中之「文學」)。 《孝經》: 《孝經》一書,是孔子為曾子述孝道之書,為曾子弟子所作。 共十八章,一千八百餘字,為諸經中文字最少者。屬今文經。 本可歸入《禮記》,因儒家特別重視孝道,故別出單行。 為十三經中成書最晚者。 自始至終以「經」為名。 有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貳於楚:貳,有貳心之意,動詞。指其私近於楚(晉楚城濮之戰時,鄭曾助 楚擊晉),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軍:動詞,駐紮、駐守。屬修辭學之轉品法。 無能為也已:猶今口語「無能為力」。已,同「矣」。 縋:音,懸城而下也。 敢以煩執事:此為反逼之詞。若亡鄭果有益於秦,則勞煩執事(辦事之官吏 ,此指秦穆公),亦值得也。執事:臣僕,供使喚的人,書信中對平輩的敬 稱,表示不敢直接陳詞,而請他的臣僕代為轉達,其義與「左右」略同。 越國以鄙遠:越過一個國家,把遠地當作邊邑。國,指晉國。鄙,邊邑,此 用作動詞。遠,遠地,此指鄭國。 陪鄰:增加鄰國的土地。陪,音,增益。鄰,指晉國。 東道主:東出行道之居停也。鄭東秦西,故云。後世引申以為主客之主。 行李:使臣,行人之官也,亦作「行理」,即今之外交官。後世引申作「行 裝」解。 朝濟而夕設版:濟,渡也。版,打土牆用之夾版。此句意謂晉惠公早上渡河 入晉,黃昏即設版築以拒秦,言背秦之速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上封字為動詞,闢疆也;下封字為名 詞。肆,擴大也,伸展也。此句意謂晉國一方面向東方擴張封疆到鄭國,一 方面又想擴展西邊的封疆。 闕:猶「削小」也,動詞。 微夫人:沒有那個人。微,無也。夫,音,彼也。夫人,此指秦穆公。 與:音,謂與國,相與親善之國也。
先秦文選
1-7
以亂易整:由行動一致而變成相互攻伐。亂,指相互衝突。易,變成。整, 步調一致。秦晉本聯合圍鄭,故云。 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晉文公、秦穆公率軍包圍鄭國,因為鄭國曾對 晉侯無禮,而且又私下和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遣燭之武去謁見秦君,包圍我們 的秦軍必定會退去。」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話。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 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恐怕無能為力了吧!」鄭伯說:「我不能早 日任用您,現在國家危急了才來請您,這是我的過失。但是鄭國滅亡了,對您 也沒好處啊!」於是燭之武答應了,半夜用繩索從城牆上垂下來,出城而去。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國、晉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 如滅亡了鄭國對陛下有利的話,那麼就請陛下去滅它好了。越過一個國家把疆 域擴展到遠方,陛下知道那是很難的,為何要滅亡鄭國而增大鄰國的土地呢? 鄰國富厚了,陛下就顯得薄弱了。如果放過鄭國而不滅亡它,把它作為東道的 主人,使臣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這樣對陛下也沒害處。而 且陛下曾經對晉君有過恩賜,晉君允諾割給陛下焦、瑕等地,可是早上渡過了 黃河,傍晚就在河邊築起了防禦工事,這是國君所知道的。晉國哪裡有滿足的 時候?一方面向東方奪取了鄭國的疆土,一方面又要擴張西邊的疆土;如果不 侵削秦國,要到哪裡奪取土地呢?侵削秦國的土地來增加晉國的利益,希望陛 下慎重考慮一番!」秦伯聽了很高興,就和鄭國簽訂了盟約,命杞子、逢孫、 楊孫協助鄭國,於是秦軍就回去了。 大夫子犯請晉文公出擊秦軍,文公說:「不可以,如果沒有秦穆公的幫忙 ,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曾經依靠人家的力量,而今天背棄他,這是不仁道的; 失去了與秦國的友好,這是不聰明的;把和睦的局面變為戰亂,這不是勇武的 表現;我們還是班師回國吧!」於是帶領軍隊回去了。
有關《左傳》、《戰國策》、《史記》,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左傳》為中國第一部史書,《戰國策》為國別史之祖,《史記》為 中國第一部通史 司馬遷寫《史記》多採《戰國策》之史料 《左傳》與《戰國策》為編年體,《史記》為紀傳體 這三部史書都列為正史,入《四庫全書》之史部
1-8
:中國第一部記載歷史的書為《尚書》,國別史之祖為《國語》 ,又名《春秋外傳》/《史記》為通史紀傳體之祖,亦為正史之 祖;《戰國策》為國別史,不為編年體;《左傳》為十三經 之一/《正史》必為紀傳體,故《史記》為正史,《左傳》為「 經」部,《戰國策》不是紀傳體,故不是正史。案:以「人」為 主的史書,叫作紀傳體(正史);以「時」為主的史書,叫作編 年體。 下列關於「史書」的敘述,何者是正確的?
《史記》原為古代史書之通稱,司馬遷始用為己書之專稱 《資治通鑑》係紀傳體之史書,上起春秋,下迄五代 《左傳》為編年體史書之祖 《三國志》以魏為正統,僅《魏書》有「記」 《國語》又名《春秋內傳》,為國別史之祖 :《史記》本為記載歷史之書的通稱,漢時遷書名《太史公記》 或《太史公書》,至魏晉時,始成為遷書專名。是《史記》成為 遷書專名,始於魏晉以後,非司馬遷用為己書之名;《資治通 鑑》係編年體之史書,按年代先後次序敘述史事,上起戰國(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編年體 史書之祖為《春秋》,又稱《麟經》;《國語》又名《春秋外 傳》,《春秋內傳》乃指《左傳》。 中國圖書向來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下列分類何者完全正確?
經:詩經/易經/道德經 史:左傳/通典/史記 子:世說新語/呂氏春秋/太平廣記 集:楚辭/昭明文選/日知錄 :《道德經》即《老子》,屬「子」部;《左傳》屬「經」部 ;《日知錄》,屬「子」部。 下列關於國學的敘述,何者錯誤? 孔子據魯史親自撰作《春秋》,為一本編年體史書,後歸入《四庫全 書》的史部 清高宗乾隆時代編修的《四庫全書》,將傳統中國學術分為經、史、 子、集四部 中國的正史皆屬紀傳體史書,其中《史記》、《漢書》、《後漢書》
先秦文選
1-9
、《三國志》合稱「四史」,乃二十五史中的傑作,兼具史學與文學 價值 西漢司馬遷所作的《史記》為中國第一部通史,創奠不虛美、不隱惡 的實事求是的史學精神 下列有關《左傳》的敘述何者有誤?
相傳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所作,故亦名《左氏春秋》 記事上自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以解經(訓詁)為主,《公羊傳》、《穀梁傳》則以敘事為主 十三經中之《左傳》為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左傳》以敘史事為主,而少解經,故為「記載之傳」;《公羊 傳》、《穀梁傳》則以釋義例(解經、訓詁)為主,少敘史事, 故為「訓詁之傳」。 《左傳》是以哪一國史事為中心,而旁及同時諸國史事? 齊國
魯國
韓國
秦國
我國史書中被評為「豔而富,其失也巫」的是: 《史記》
《戰國策》
《左傳》
《資治通鑑》
《春秋》有內外傳之別,「外傳」是《國語》,那麼《內傳》是指: 《公羊傳》
《穀梁傳》
《戰國策》
下列有關《春秋》的敘述,何者有誤?
《左傳》
以魯史為中心,而旁及他國之史事 為我國編年史之祖 記事詳贍,不重褒貶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十四年 下列《左傳》與《國語》的比較,何者有誤?
同為左丘明所著 前者解說《春秋》,後者獨自成書 前者為通史編年體,後者為國別史 大體上均記載春秋史事 下列有關《左傳》的敘述,何者有誤? 相傳為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所撰 與《史記》同屬紀傳體 旨在明孔子作《春秋》,不以空言立說 有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1-10
下列有關史書分類與性質,何者正確?
政書的目的在記典章制度,如:杜佑的《通史》、馬端臨的《文獻通 考》 以一國之大事為記載對象的是「國別史」,以人物為主題者則是「編 年史」 《資治通鑑》屬於「紀傳體」的史書 中國史書所謂的「正史」,都是編年體,如《春秋》 下列有關書籍的敘述,何者有誤?
《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我國三部說話的經典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專記魯國史事,起魯隱公元年,迄魯哀 公二十七年 《楚辭》為集部之首,總集之祖,辭賦學之祖 《世說新語》乃誌人之筆記小說,共三卷三十六篇,起自德行、終於 仇隙,屬「子」部 關於「四書五經」的敘述,何者正確?
五經名稱起於西漢,孔穎達作《五經正義》,以《周易》、《尚書》 、《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為五經 春秋有三傳,《左傳》、《公羊傳》主記事,《穀梁傳》主釋義例 四書名稱定於北宋,其中《大學》、《中庸》本為《禮記》中之二篇 《詩經》所收作品,主要是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文學作品 孔子曾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這是因為孔子:
著此書以遏人慾,存天道 藉《春秋》以記魯國之歷史 治國的目標、理想皆寄託於《春秋》一書中 《春秋》一書是孔子嘔心瀝血之作
下列各組「 」中之字音,何者有誤?
夜「縋」而出/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中之「唯」字用法,與下列何組相同?
先秦文選
1-11
「唯」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知著 「唯」兄嫂是依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唯」殿下實昭鑑之 :題幹:希望。只有。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之「舍」字意同於: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 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題幹:音義同「捨」。音,三十里;音,動詞, 蓋,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微」字意同於: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雨燕雙飛
世衰道「微」
:題幹:無,沒有。卑微;細、小;微弱。 失其所「與」,不知;迷途知反,往哲是「與」;民吾同胞,物
吾「與」也;微斯人,吾誰「與」歸;「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上列「與」字的用法,計有幾種? 二種
三種
四種
五種
:盟邦,親善之國;讚許;類也,儕也;於。 「焉用亡鄭以陪鄰」之「焉」字,意同於: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之「師」字,意同於: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十年春,齊「師」伐我
「師」嚴然後道尊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之「東道主」意謂: 東道上之君主 東道上之主客
東道上之主人 東道上之賓客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句中「行李之往來」意謂: 行李之搬運
互通有無,貨暢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