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2 第一節 運輸的功能與重要性 .....................................1-2 主題一 運輸及運輸學/1-2 主題二 運輸的功能及衝擊/1-5
第二節 各種運輸系統之組成要素與系統特性 .........1-9 主題一 各種運輸系統的組成要素/1-9 主題二 各種運輸系統的特性/1-11
第三節 運具與運具發展 .............................................1-13 主題一 運具種類/1-13 主題二 各類運輸工具比較/1-15 主題三 運具發展/1-17
第四節 整合性(複合)運輸系統 .............................1-20 主 題 整合性運輸系統之運輸方式/1-20
第二章 運輸業營運與管理及客貨運發展 .......1-23 第一節 運輸業營運與管理 .........................................1-23 主題一 運輸業分類/1-23 主題二 運輸業之經營與服務特性/1-25 主題三 運輸業之監督管理/1-31
主題四 運輸業現況與未來發展課題/1-42
第二節 客貨運發展 .....................................................1-49 主題一 客運與貨運需求與影響因素/1-49 主題二 客運與貨運發展與特性/1-59 主題三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概論/1-68
第三章 運輸管制與政策及運輸成本與定價 .....1-91 第一節 運輸管制與政策 .............................................1-91 主題一 運輸管制之意義與目的/1-91 主題二 我國現行之運輸管制/1-93 主題三 運輸政策之概述/1-104 主題四 運輸規劃/1-111 主題五 運輸保險/1-112
第二節 運輸成本與定價 .............................................1-112 主題一 運輸成本概念與影響因素/1-112 主題二 定價方式與定價影響因素/1-115 主題三 運輸費率與補貼概論/1-121
第四章 運輸科技、運輸組織及運輸新議題 .....1-128 第一節 運輸科技:智慧型運輸系統(ITS) 概論 .................................................................1-128 第二節 運輸組織:交通行政組織、運輸業 經營組織、民間運輸組織 .............................1-135 主題一 交通行政組織/1-135 主題二 運輸業經營組織/1-145
主題三 民間運輸組織/1-148
第三節 運輸新議題:運輸與環境、能源 .................1-151 主題一 環境能源議題/1-151 主題二 永續運輸議題/1-155 主題三 無縫運輸議題/1-160 主題四 交通壅塞議題/1-162 主題五 遊覽車議題/1-167 主題六 計程車議題/1-171 主題七 停車議題/1-175
第二篇 個 論 第一章 鐵路運輸 ...........................2-2 主題一 運輸組織/2-3 主題二 鐵路運輸之特徵及優缺點/2-6 主題三 臺鐵之運輸服務/2-7 主題四 高速鐵路/2-14 主題五 相關問題/2-16
第二章 鐵路客貨運業務 .....................2-24 主題一 鐵路客運/2-25 主題二 鐵路貨運/2-32 主題三 相關問題/2-42
第三章 鐵路行車制度 .......................2-45
主題一 列車/2-46 主題二 鐵路設施/2-51 主題三 行車制度/2-60 主題四 車輛調度/2-66 主題五 運輸能力/2-70 主題六 相關問題/2-73
第四章 都市大眾運輸 .......................2-80 主題一 概論/2-81 主題二 分類/2-85 主題三 績效評估/2-91 主題四 面臨之問題/2-93 主題五 運輸系統整合/2-95 主題六 大眾捷運系統/2-97 主題七 相關問題/2-106
第五章 公路運輸 ...........................2-116 主題一 概論/2-117 主題二 公路路線/2-123 主題三 公路組織及監理組織/2-126 主題四 汽車運輸業/2-128 主題五 費率/2-134 主題六 高速公路/2-135 主題七 相關問題/2-142
第六章 航空運輸 ...........................2-155
主題一 概論/2-156 主題二 組織/2-158 主題三 航空站/2-160 主題四 飛航管制/2-165 主題五 航權及限制航權/2-166 主題六 航空貨運/2-168 主題七 飛航安全/2-169 主題八 航空運輸系統/2-170 主題九 相關問題/2-171
第七章 水道運輸 ...........................2-184 主題一 概論/2-185 主題二 經營類型/2-186 主題三 航業/2-190 主題四 港埠/2-194 主題五 船舶/2-198 主題六 貨櫃運輸/2-200 主題七 相關問題/2-207
第八章 管道運輸 ...........................2-215 主題一 概論/2-216 主題二 管道設施/2-216 主題三 運輸服務/2-217
附錄一 相關法規 壹、交通部組織法/3-3 貳、鐵路法/3-7 參、大眾捷運法/3-21 肆、公路法/3-34 伍、航業法/3-52 陸、民用航空法/3-64
附錄二 歷屆試題 新式複選示範題型體驗區
1-2 運輸學
運輸與運輸系統
一
第一節 運 輸 的 功 能 與 重 要 性 運輸及運輸學 一、運輸及運輸學之定義 運輸: 運輸乃是利用各種運送工具,經過各種通路,將人及貨物從甲地運至 乙地,藉以排除空間上阻隔及縮短時間上距離的一種經濟活動。 運輸應包括終點服務,如機場、碼頭、車站等之客貨服務。 運輸的方式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道運輸、管道運 輸等。 運輸學: 乃是研究探討如何將人與貨物迅速、安全、經濟、便利、穩當的從甲地 運送到乙地,以提高人的才智價值、增加物的經濟價值、增加人的可用 時間、減少物的獲得時間等創造時間效用及空間效用之一門科學。 二、時間效用及空間效用 時間效用: 縮短時間上的距離,使人的可用時間增加,使物的獲得時間減少,在經 濟學上稱為「時間效用」,例如:某甲利用運輸工具在限定時間內爭取 到一筆交易;或鰻魚、香蕉等生鮮果菜使用空運送往日本,以免長時間 運送造成腐壞損失,均是運輸在時間上產生的效用。 地域效用(空間效用): 排除空間上的障礙,使人的才智價值提高,使物的經濟價值增加,在經 濟學上稱為「地域效用」,亦稱為「空間效用」者。例如:鄉村的工人 經由運輸工具來到城市工作,其收益增加而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或是 木材從山上經由運輸工具運到城市而提高其價格,均是運輸產生的地域 效用。 三、運輸、交通與通信之區別 「運輸」是指使用運輸工具將人或貨物從某一地移到另一地的一種過程
《第一篇》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3.
或行為。「通信」是一種訊息的傳送,其所傳送的不是人或貨物,而且 不一定非利用運輸工具不可,例如:郵政、電信等。「交通」則專指車 輛或行人在一個地區或路線的運動狀態,例如:鐵路、公路、機場、港 口等,以及與此有關的設施,即人、車、路而言(狹義的交通)。 前述運輸、交通與通信容易產生混淆,如以其範圍區別則較易明瞭。 廣 運輸:包括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大眾捷運、管道等。 義 通信:包括郵政及電信等。 的 交 通 狹義的交通:即人、車、路三要素之運動狀態。 所以運輸與通信均包括在廣義交通的涵義內,而運輸與通信本身性質各 不相同。 四、現代運輸所要求之服務條件(運輸事業經營之基本原則)(運輸系統的 目標) 良好的運輸服務除了需要良好的運輸工具、通路、終點設備外,對於所 要求的服務條件主要有下列幾項: 安全: 無論旅客或貨物運送,首重安全,為了達到安全之目的,除了在運輸法 規中均有規範應行注意之重點外,政府機關亦都設有對運輸業監督之單 位,以降低事故或防止事故之發生。 迅速: 運輸產生了時間效用及地域效用,如果未能迅速,且在供給需求方面不 能有效配合,則會發生消費者購買到高價物品、生產者失去銷售機會、 資金週轉不良等情形;旅客方面更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可利用的時間減 少等問題。 價廉: 運費降低,成本即減少,售價可調降,需求量會增加,生產量亦擴增, 使物價平穩、貨運通暢,而促進經濟繁榮;旅客享受價廉的服務,更可 增多來往頻次,對於社會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服務態度: 運輸是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是民眾所要求的條件之一,良好的 服務態度可以提高運輸服務的品質,達到現代運輸的要求。 便利:
1-4 運輸學
運輸班期頻繁、密度高、準時、手續簡化,可以避免客貨遲延,使運輸 業利用人樂於利用,此即現代運輸所要求之條件之一。 運輸能力: 對於尖峰時段,例如早晚學生通學、公務員通勤、星期例假日等突增之 運輸量,能將運輸設備配合需要,發揮其最大之運輸績效。 舒適、確實: 旅客服務講求舒適,所以在設備及週邊服務方面應能適合旅客需求,並 不斷的改善;貨物運送要求確實,在裝卸、運送或保管、堆積等,均需 避免發生損害。 五、運輸契約之特質 運輸契約的意義: 運輸契約乃運送人承諾為託運人提供運輸服務,而託運人則同意給付相 當之金額作為報償的一種債務契約。 運輸契約的特質: 雙務契約:即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並有對價關係之契約。 有償契約:互為對價,各予他方以利益而取得對待利益。 承攬契約:即以完成客貨運送為目的之契約。 定型契約:即契約之內容,依一方當事人之意思而決定,對方當事人 只有選擇權而無變更權。 諾成契約:即契約之成立,僅需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不以標的 物之交付為成立要件,但若以標的物交付為成立要件者(如寄送), 亦得成為要物契約。 以不要式為原則,要式為例外:契約之成立,原則上僅需雙方當事人 意思表示一致,不以一定方式之履行為成立要件者,即為不要式契約 ;如須具有法定或約定之必要方式者,則為要式契約。 六、運輸事業危及交通安全之因素 人之因素: 駕駛人之健康狀況、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及行人之因素等,均會危及交通 安全。 車輛因素: 車輛之檢查、保養、維修未照規定或疏忽,均容易發生危險。 路之因素:
《第一篇》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5.
道路交通狀況及設計之缺失,易使駕駛人或行人等因未能注意而危及交 通安全。 天候因素: 惡劣的天氣,如大雨、濃霧等,較容易因視線不清而釀成事故。 交通事業之因素: 經營者為了降低成本,要求駕駛員超載、超速,以致未保持行車距離且 超載,致使重心不穩,最容易危及交通安全。
運輸的功能及衝擊 一、運輸與經濟的關係 運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運輸在經濟上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凡是研究經濟學的 人,絕不能不研究運輸學。因此,運輸學是一門重要科學,成為經濟學 的一環。 運輸與經濟的關係如下: 現代經濟行為包括生產、交換與消費,每一階段行為均賴運輸連接, 所以運輸係發揮經濟的功能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凡是不能發揮經濟功 能的運輸,便是運輸浪費,也是經濟浪費。因此,運輸與經濟的關係 密不可分。 運輸與地域效用、時間效用、生產、地域分工、消費、市場、物價、 土地、勞工、資本、人口等經濟因素均有密切關係。 二、運輸的一般功能 運輸是促進社會團結、國家統一、國防鞏固、文化推展及經濟成長的要 素,其一般的功能如下: 促進社會團結: 運輸和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舉凡因人口的遷徙而促進社會繁榮、因運 輸方便而使語言統一、因旅行方便而促進社會進步團結等,均是運輸功 能的表現。 促進國家統一: 運輸不便會造成各地封建割據的局面,政令不能推行,事權不能一致, 有了便利的運輸,各地因溝通的頻仍而步調相同,有利國家統一。 鞏固國防:
1-6 運輸學
運輸在國防上的重要性更是顯著,軍隊輸送糧秣彈藥以及器材的補給, 非有迅速安全的運輸不可,即便是承平時期,亦應保有足以捍衛國家安 全的力量;兵家有云「兵貴神速」,所以國防力量亦有賴運輸功能的發 揮。 文化之推展: 文化事業的推展,亦須便利之運輸來達成,例如:報章、雜誌、刊物的 傳遞、學術的宣揚等,而便利的運輸使學校普設,教師方便到遠地教學 ,學生也可以到他地求學,促進文化交流及推展,跟隨著提高文化水準。 經濟成長: 交通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基礎,運輸因速度、效率、品質的提昇,對於整 體經濟成長有明顯的推動成果,例如以前我國十大建設在高速公路、港 埠、機場之建設,帶動了國家經濟成長;而近年來的愛臺十二大建設、 智慧臺灣等,更是將運輸功能朝向智慧化之方向發展,將進一步帶動經 濟成長。 三、運輸的經濟功能 人類的經濟活動即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此等活動的過程都需要運 輸配合來達成,運輸愈發達,則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愈容易,進而 促進經濟發展,所以運輸的經濟功能如下: 生產: 降低生產成本:迅速、方便的運輸,可使生產者得以更低的運費從更 遠地方購買所需之各種原料或僱用所需之勞工,因而直接降低生產成 本。 促進資源之開發:運輸發達以後,使得偏遠地區之可及性提高,可促 使該地之資源有效的開發與充分的利用。 促進區域分工:運輸之發展使得社會結構由自給自足轉變為互通有無 ,各地區可就其天然資源的有利條件,從事生產對該地區最有利之產 品,因而促進區域之分工,使專精生產的經濟利益發揮到最高點。 擴充生產規模:運輸發達使得生產者不但可以從各地取得所需之廉價 原料,也可以使其產品突破空間之隔閡,送達到更遠之需求者之手中 。需求增加使得生產者之生產規模因而得以擴充,以享受規模經濟之 利益。 交換:
《第一篇》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7.
降低產品價格:區域分工及大規模生產,再加上大量的運輸,可降低 產品之直接及間接成本,故產品可以更低廉之價格出售。 穩定物價水準:由於迅速而價廉之運輸,各地區各種產品之供需可儘 量保持平衡,而避免發生供需失調現象,使各地物價得以維持在一定 的穩定水準。 擴大市場範圍:運輸發達使得生產者所生產之產品能迅速地送達國內 及世界各地市場,市場範圍因而擴大。 促進國際貿易:運輸之快速發展,使得各國均能生產相對有利的產品 ,彼此互通有無,國與國之間商業貿易往來因而日趨發達。 分配: 土地價值的增加:運輸發達以後,可及性提高,週邊土地可逐漸開發 ,且增加其利用程度,土地價值也因而提高。 人口分布變動:運輸之發達,使人口流動容易,人口因運輸而大量集 中,又因運輸而向各地疏散,以致人口分布經常發生變動。 企業利潤提高:企業家因運輸的發達,使得原料取得及產品銷售等成 本均較低,企業利潤因而提高。 工廠與住宅區位之選擇與移動:運輸逐漸發達的結果,使得廠商與住 戶之區位較易選擇或移動,以致能達到對其較佳之區位。 消費: 減輕消費負擔:迅速、便捷之運輸,使得消費者能獲得價廉物美之各 種產品,因而使其消費負擔減輕。 擴大消費範圍:方便、低廉之運輸,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縮短。因此,消費者可以買到原來不易買到之遠地產品,也可消費到 原來享受不起的產品,因而使得消費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均大為擴充。 提高消費水準:運輸發達之後,消費者之負擔減輕,消費範圍擴大, 使得消費者有能力去消費更多更好的產品,故消費水準可大為提高。 增加消費需求:運輸是消費的橋樑,各地貨物湧進市場,消費者有較 多的選擇,也增加了需求。 經濟發展: 土地開發與利用度提高帶來經濟之發展。 運輸擴大市場範圍,亦加強了各種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因利用大量 生產來降低單位成本,而創造更大市場,促進工商繁榮。
1-8 運輸學
發展區域經濟,使各地區相互分工,因「比較利益」在分工中的經濟 作用,利用運輸而促進經濟發展。 運輸暢通後,金融事業亦會隨著提供服務,使得生產者資金較易取得 ,而資金是生產要素之一,對經濟發展有其重要性。 四、運輸對於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及國防方面產生之衝擊 運輸對經濟的衝擊: 市場的衝擊:運輸促進貨物加速流動,卻產生市場競爭導向,容易受 國外產品之衝擊。 土地的價值:因運輸的需要而開發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價值,但 同時亦犧牲部分土地所有人之權益及其土地價值。 經濟發展:運價之調整與物價有密切關係,影響經濟發展。 運輸對環境的衝擊: 環境污染:空氣、噪音、震動的污染,影響生活環境。 能源問題:運輸工具增多,耗用能源就增加,又連帶的造成環境的污 染問題。 社會成本:道路擁擠、景觀破壞所支付之代價,亦是對環境衝擊之社 會成本。 運輸對社會的衝擊: 影響都市發展:運輸的發達造成繁榮,但卻也造成都市生活品質的低 落,最後將使都市人口又逐漸往郊區遷移,而都市逐漸衰退。 生活型態改變:較大工程之運輸,例如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會 因路線、場站、站區的規劃而改變民眾的生活型態。 安全問題:運輸工具的進步,卻因相關的道路未有顯著成長,管理也 不能落實,導致交通事故頻仍。 運輸對文化的衝擊: 運輸的進步常使傳統文化不易保存,如因交通的需要開闢道路,而使舊 有文化景觀遭受破壞,或古蹟拆遷他處。 運輸對國防的衝擊: 現代化的國防必須有強大的運輸支援,例如高科技的飛機、地面上迅速 安全的運輸系統,均是鞏固國防的先決條件,因此運輸對國防的影響頗 大。 五、衡量旅客運輸服務的評估指標
《第一篇》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9.
衡量旅客運輸服務的評估指標如下: 安全:旅客運輸以安全為首要,一般以車輛肇事率及無障礙運輸服務 為評估標準。 舒適:即車輛的振動、噪音標準,以旅客可接受的範圍為佳。 便利:可及性愈高,服務愈好,包括「班距」、「站距」、「轉乘設 施」等。 準時:即車輛行車之準點率,準點率愈高,旅客滿意度愈高。 票價:票價的高低影響旅客搭乘意願,亦是運輸服務的品質之一。 迅速:即營運速率之評估,包括行車速度、路線規劃、接駁服務等。 資訊:旅客運輸相關之資訊服務設施指標。 整潔:車容整潔指標及環保品質指標。 駕駛員:駕駛員服務儀容指標、態度指標。 對於弱勢使用者而言,以「安全」指標最重要: 因弱勢使用者多為身心障礙或高齡旅客,應特別重視安全問題,除了車 輛肇事率外,更應包括運具的無障礙化及場站的行動電動化輔助(手扶 梯與電動步道的使用)、車上輔助設備等設施。
第二節 各種運輸系統之 組成要素與系統特性 各種運輸系統的組成要素 一、運輸的構成要素 運輸工具: 早期的運輸工具是天然的,例如:牛、馬、駱駝;現代的運輸工具是人 造的,例如: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運輸工具最主要的功能在於 容納與保護客、貨,以便安全、迅速、準時的運載到目的地。 通路: 從出發點經中間點至到達點,提供載運客、貨之運具通行的途徑;通路 又分為自然通路(如河流、海洋、空中航路)及人工通路(如軌道、公 路、管路)二種。 場站: 提供運輸工具到發停留、客貨集散裝卸、運具保養維修及各項運輸服務
1-10 運輸學
之處所;現代之場站常因購物、旅遊、金融等設施之結合而形成站區中 心。 動力: 運輸工具必須有移動行駛的力量,才能從甲地移至乙地,此種力量即為 動力,例如早期的人力、水力、風力、獸力,以至於現代的電力、磁力 、核子動力等,均是推動運具所需之動力。 通訊設備: 運輸服務之作業及安全管理須有賴通訊設備的具備才能靈活操作,才能 掌握運輸現況,例如現在水、陸、空運輸工具都設置有無線電通訊設備 ,即是為了能確保運輸之安全營運。 組織: 結合全體工作人員,發揮最高運輸能力,滿足社會對運輸的需求。達成 運輸事業之目標,須有良好的組織要素,才能發揮作用;運輸組織包括 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部門主要負責政策及法規之制定,私人部門 負責運輸業務之營運。 人: 除了上述要素外,人是最重要的一個構成要素,包括駕駛人、旅客、行 人及服務人員等之參與。 綜合上列要素,運輸經營之良窳、服務水準之高低,全視這些要素是否發 揮整體功能而定。 二、良好的運輸要素須具備之條件 現代化運輸皆係運輸工具、通路、場站、動力、通訊設備等要素的組合 ,並利用組織機制及人員的運作。良好的運輸要素應具備的條件如下: 良好的運輸工具應具備結構安全、舒適、故障少、容易維修、能源耗用 少、污染性低等條件。 良好的通路應具備距離短、維護費用低、安全且不受天候及地理環境之 影響等條件。 良好的場站應具備交通便利、位置適中、場地寬廣、設備齊全等條件。 良好的動力應具備操作方便、維修容易、成本低、效率高之條件。 良好的通訊設備應具備操作簡單、故障率低、通訊品質優良等條件。 良好的組織須具備體系、制度完整、指揮系統靈活、管理跨距適當、扁 平化等條件。
《第一篇》第一章 運輸與運輸系統 1-11.
良好的人員參與須具備有遵守法令規章,享權利、負義務的認識;運輸 服務人員更須有良好的服務理念,以形成優良的組織氣候。
各種運輸系統的特性 一、基本運輸方式之種類、運輸服務系統所涵蓋之範圍、運輸對象、運輸角 色及服務的性質 基本運輸方式: 包括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五種方式。 運輸服務系統所涵蓋之範圍(亦即運輸的區域): 可分為城際運輸及都市運輸二大系統: 城際運輸: 國內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 國際運輸(航空、水運)。 都市運輸: 公路。 鐵路。 水運。 以上各個子系統分別係由各種運輸方式提供不同的運輸服務。 運輸的對象包括旅客運輸及貨物運輸。 運輸的角色包括使用者(旅客、貨運)、經營者(運輸服務提供者)、 政府主管機關、非使用者(因運輸服務而受影響的人)。 服務的性質則包括私人運送(自用車)、公共運送(大眾運輸、大眾捷 運、計程車)二類。 二、各種運輸方式之特性(鐵路、公路、水道、航空、管道) 鐵路運輸: 投資成本龐大:路線、場站、車輛等建造費用龐大,市場進入障礙較 高。 車路一體:鐵路運具必須在固定軌道上行駛,所以「車軌一體」。 編組列車:鐵路機車曳引力強,可以牽引多節車廂,編組成列車,提 高運量。 外部導引:因車軌一體,所以具有「外部導引」的技術,可以自動化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