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 管理概論 ......................................................
1-1
《第二章》 三大管理學派的演進 .................................
2-1
《第三章》 預測與決策 ..................................................
3-1
《第四章》 規劃 ..............................................................
4-1
《第五章》 組織 ..............................................................
5-1
《第六章》 職權、授權和工作設計 .............................
6-1
《第七章》 組織行為與激勵..........................................
7-1
《第八章》 溝通、衝突與風險管理 .............................
8-1
《第九章》 領導 ..............................................................
9-1
《第十章》 控制 .............................................................. 10-1 《第十一章》 組織成長、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11-1 《第十二章》 企業概論 .................................................. 12-1 《第十三章》 社會責任與倫理 ...................................... 13-1 《第十四章》 組織效能之衡量及知識管理 ................. 14-1
Contents 1
《第十五章》 行銷管理 .................................................. 15-1 《第十六章》 生產作業管理.......................................... 16-1 《第十七章》 人力資源管理 .......................................... 17-1 《第十八章》 財務管理 .................................................. 18-1 《第十九章》 資訊管理(含電子商務) ..................... 19-1 《附錄》 試題演練 .......................................................... 20-1
Contents 2
第一章 管理概論 1-3
組織重要性。 組織構成要素。 組織概述 組織面臨的環境。 環境管理。 企業定義與要素。 企業管理之定義。 企業概述 企業管理範疇。 企業管理目的。 管理概論 管理定義。 管理程序。 管理概述 企業機能。 管理是藝術還是科學。 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概述 管理者能力。 專業經理人。
1-4 企業管理
系統理論觀點看企業管理 輸入
轉換
輸出
資源(5M)
企業管理
‧人力(Man) ‧財力(Money) ‧物力(Material) ‧機器(Machine) ‧方法(Method)
‧「企業功能」:生 產、行銷、人力資 源、研發、財務 ‧「管理功能」:規 劃、組織、領導、 控制
組織績效 ‧效率 ‧效能
回饋 管理者 ‧十大角色 ‧三項能力 ‧專業性
組織環境 ‧內部環境 ‧直接(特定)環境 ‧一般(基本)環境 ‧超環境
壹、組織(Organization)概述 一、何謂組織?其重要性為何?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1974) 曾說過,在過去 50 年中,世界上所有已開發國家都已轉變為一機構
第一章 管理概論 1-5
性社會(Society of Lnstitutions)。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充斥各式 各樣的機構,而這些機構提供服務給一般民眾,其服務內容包括經濟 生產、衛生保健、教育、國防安全等,甚至各國之間共同成立的國際 組織,像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等這些機構所發揮的績效 高低,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活、福利和安全,所以在現代社會中 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簡言之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生活功能和服務,愈來 愈仰賴形形色色的公私機構包括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替代個人、家庭和 政府與予以提供。 所以組織是為了完成某特定目標,一群以系統化方式加以安排的人們 。吾人可將其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共同目標所形成分工 協調體系,其特性如下: 有自己獨特的目標:組織存在的理由及努力的方向(目標)。 是由人所組成: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成員)。 都能發展出某種系統化的結構規範以界定並限制成員的行為:透過 結構、制度,約束成員活動(結構、制度)。 二、組織構成要素 結構面: Hodge & Johnson 提出,其架構角度如下: 人員:組織必然由人組合而成;然其人數,可能少僅兩三人,多達 數千、數萬人。 設備與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組織成員有效擔 負責任,某些工作上所必須的設備、工具和場所,是不可缺少的。 共同的目標:代表一組織所追求達成的目的或努力的方向,它們是 一組織存在的理由或宗旨,也是結合組織成員的主要力量。 責任分配:透過責任分配,才能根據組織目標,將所要採取的活動 範圍及具體工作,分配給各組織成員。使後者知道,自己應如何努 力及作為,以有助於組織目標之達成。 協調的功能:要使以上所列各種要素之間,獲得良好配合,發揮最 大效果,有賴在組織內建立各種政策、程序、職權、溝通途徑等,
1-6 企業管理
俾組織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策略面: 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的 Peters & Waterman 訪問了美國歷 史悠久、最優秀的 62 家大公司,又以獲利能力和成長的速度為準 則,挑出了 43 家傑出的模範公司。其對這些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 、並與商學院的教授進行討論,以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中心設計的 企業組織七要素(簡稱 7S 模型)為研究的框架,總結了這些成功 企業的一些共同特點寫了《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一書: 在本書中提出所謂的「7S」觀念架構:指出組織的構成要素可 分為七項,為了確保成功貫徹執行企業戰略,管理人員必須通盤 考慮這七項要素,它們互為依賴,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缺少足夠 的關注,都會對其他要素產生不利影響。其可歸納為硬性要素與 軟性要素兩類。 硬性要素: 經營策略(Strategy)。 管理制度(System)。 組織結構(Structure)。 軟性要素: 共同價值觀(Shared Value)。 管理風格(Management Style)。 人員(Staff)。 科學技術(Skill)。 7S 觀念架構在管理上的涵義: 以價值觀(組織文化)為中樞,要素間彼此互動作用。 配合假說(Congruence Hypothesis):組織各構成要素的「配 合」程度愈大,則該組織的效能必愈大。例如:速食業龍頭麥當 勞。
第一章 管理概論 1-7
組織 結構 硬體
策略
制度
共同 價值
軟體
任務 技能
領導 風格 用人
另該書亦提出─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 對行動的執著─做決策,並確定事情被妥善地完成。 接近顧客─知道他們的需求,並重視顧客的滿意度。 自治與企業家精神─支持創新、改變、與風險承擔。 重視人的生產力─重視人力資源做為品質與績效的關鍵。 行動與價值導向─對組織的目標有清楚的概念。 堅持本業─將資源和努力投入於組織能做得最好的部分。 簡單形態與精簡的人員─將管理層級與後勤人員減到最少。 彈性的存在─在能控制的範圍內,允許變通。 三、試說明組織所面臨的(環境)挑戰為何?
組織(企業)的環境可分類如下:
1-8 企業管理
各環境之層次關係 內部環境: 公司規模 所有權類型 高階管理哲學 高階人性看法 高階人生目標 組織部門結構及 領導中心 公司之配銷通路 公司之代理商
直接環境─外在: 顧客類型 顧客數目 顧客購買力 顧客需求與慾望 顧客購買行為 同業競爭者行為 上游供應商行為
基本環境─外在: 經濟 技術 政府與法律 社會與教育文化
超環境─外在: 自然生態 地理位置
超環境:超脫於以下三層環境之外的環境界面,企業根本無法控制 。例如:自然生態、天災。 基本環境:又稱一般環境,企業本身無法改變,且與企業特性無關 ,指能適應的環境。例如: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科技 等,一般人將其簡化為「PEST」分析─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及技術等層面。 直接環境:又稱特定環境,企業本身直接面對,且可以加以改變者 。如競爭者、供應商、顧客、政府。以上項目含隨著「利基」(Niche )而加以變動。 內部環境:員工所面臨的環境。企業本身的組織結構、企業文化、 組織氣候等。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又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 ECFA)是臺灣與 中國大陸的雙邊經濟協議,由我國政府 2009 年提出並積極推動;後 於 2010 年 6 月 29 日在中國大陸重慶簽訂。ECFA 不採港澳模式,也 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而是屬於兩岸特殊性質的經濟
第一章 管理概論 1-9
合作協議。 主要內容是兩岸將約定關稅減免,也就是兩岸達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在細項上,若比照 2010 年實施的東協十加三協議,關稅免稅部分 將包含了臺灣輸往中國大陸的石化、機械、紡織品及汽車零組件業等 經濟產業。因為 WTO 規定經濟合作協議「必須」達到九成雙方貿易 產品的免關稅,該條約也達成分階段達成的默契;而其先期協議的產 品內容,普稱為「早收清單」。 TPP 是亞太經合會(APEC)旗下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全文是「跨 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原本是汶萊、智利 、紐西蘭、新加坡在 2005 年簽署的多邊貿易協定,2008 年以後,澳 洲、秘魯及越南加入,2009 年美國宣布加入,歐巴馬總統把 TPP 變 成美國的自由貿易計畫,號稱是「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 美國希望透過 TPP,在 2012 年完成基本框架,成員國希望達成彼此 貿易往來 95%貨品降至零關稅,2015 年全面免除關稅。TPP 最大特 色是泛部門別,除了基本的調降關稅,自由化和便捷化的部門包括三 級產業、投資、智慧財產權、勞工等部門,必須在標準、技術壁壘、 衛生檢疫、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爭端解決,甚至勞工和 環境保護等議題積極做到法規鬆綁,其廣度和深度都有相當的複雜度。 並以簡化文書作業及通關程序等做法,讓投資及企業人士能更加容易 流動。其他內容包括促進數位化經濟及環保科技,確保政府採購透明 化,保障勞工福利及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日本若成功加入,TPP 將 涵蓋全球經濟總額的 35%,未來若中國大陸等亞太經合會成員國陸 續加入,將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四、管理與利害關係人的關係 誰是利害關係人: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是指組織外部環境中 ,會受組織決策和行動影響的人或團體。相對的,他們有也會影響組 織的運作。
1-10 企業管理
組織的利害關係人
如何管理這些關係:管理企業和外部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有 三大步驟。首先,要釐清組織的利害關係人有那些。第二,管理者必 須了解,利害關係人所在意的是什麼─產品品質、財務問題、工作安 全及環境保護等。第三,管理者必須了解每一位利害關係人對組織決 策的影響程度。 最後,一旦上述諸點都釐清後,接著就是該如何與各個利害關係人打交 道或「管理」他們了。如何管理?就決定於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以及環 境的不確定性了。當利害關係人是很重要而環境的不確定性很高時,管 理者就可能需採取合夥(Stakeholder Partnerships)的方式,而不只是單 純關心利害關係人的存在而已。
貳、企業概述 一、企業(Business Enterprise)之定義與要素 企業乃是經由人們智慧和努力,結合「土地、資本、勞力、企業家精 神」等各種資源(Resources),在以營利為目的和承擔風險的情況 下有計畫、組織,講求效率的經營,並提供產品或勞務,以供市場需 求的經濟個體。簡言之,即甘冒「風險」企圖獲取「利潤」的經濟個 體(王永慶:不賺錢的企業是種罪惡)。 須具備下列之要素: 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
第一章 管理概論 1-11
管理要素:包括「規劃、組織、領導、控制」等。 效率要素:效率乃是追求以最少投入獲致最大產出之精神,即生產 力之提升,此亦為企業永續經營之基本要素。 利潤要素:企業之營運,提供產品或勞務可獲得收入,但亦須付出 其產製與銷售管理成本,收入超過其產銷管理成本者即為利潤,利 潤乃是企業生存之主要基礎與要素。 風險要素:即企業承擔風險之意願與能力,由另一角度看亦是企業 之投資與創新意願之能力。 企業家(Entrepreneur)、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及內部創 業精神(Intrapreneurship): 企業家:一般認為企業家為私人公司的持有者,熊彼得(Schumpter )則認為企業家是一個創新者,能夠發現新的機會、推動創新,且 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創新乃是將科學上的創造或發現加以商業化並 獲致成功)。歸納企業家特徵如下: 自我控制。 精力過人。 高度成就感。 能忍受不確定性。 自信。 行動導向。 期望獨立。 企業家與傳統管理者之比較 傳 原
始
動
時
間
幅
險
傾
活
統
管
理
者 企
家
升遷與其他傳統公司 獨立性、創造的機會 的報酬 、財務報酬 度 短期目標的達成 達成長期的企業成長 動 授權的監督 直接參與 機
向 低度
中度
對失敗及錯誤的看法 避免
接受
風
業
1-12 企業管理
企業家精神:由企業家來決定到底企業該產銷何種產品,何種產品 才能滿足他人的需求,並使企業獲取適當利潤。彼得杜拉克指出 企業家在外部環境中所可以尋求的七個可能機會來源,這包括「非 預期的、不協調的、程序需要、產業與市場結構、人口統計、知覺 的變遷,以及新知識」。 內部創業精神(Intrapreneurship):多發生在大型組織中,企業主 為了留住具有創業家精神的經理人,及為了達到快速擴充的目的, 而設立內部創業制度,其特色為: 所有財務風險由母公司承擔,但需受限於母公司加諸的政策、規 則等。 內部創業成功的報酬,並非財務的獨立,而是職位的晉升。另採 用分紅與入股的雙重獎勵制度,來激勵內部創業行為。 例如:統一超商也提供了員工內部創業的優惠,特別設立委託加 盟店申請優惠辦法,使員工自己有機會當老闆,開店經營 7ELEVEN,而不會讓員工永遠是薪水階級。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係指企業如何運用資源,來創造有價 值的產品以取得競爭優勢。 二、企業管理之定義、範疇與目的 企業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 企業必須依賴企業各功能有效發揮才能遂行任務,而每一企業功能必 須透過良好的管理才能執行,所以企業管理即運用規劃、組織、領導 、控制等管理功能來提升行銷、人事、生產、財務與研究發展等業務 功能之績效(Performance)的過程或活動。 範疇: 企業管理之範疇(或內涵)依據國內企業管理者陳定國先生的看法